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001100101110高考综合专题复习之文言翻译

1001100101110高考综合专题复习之文言翻译

1 1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翻译

一、出示一段学生翻译的文章:

晏子之晋,见披裘负刍息于途者,因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吾名越石甫。”晏子曰:“嘻!”遽解左骖赎之,载而与归。

(注)刍chú:喂牲口的草。

学生译文:

晏子到晋国,看见一个穿着豪华衣服背着柴草的人在路边休息,因为他是个君子。派人问他说:“你为什么来到这里呢?”那个人回答说:“齐国人连累了我。我名叫越石甫。”晏子感叹道:“啊!”立即解下自己的左边骖马,把他赎了出来,并且载着他一同回齐国。

参考译文:

晏子到晋国,看见一个披着破衣服背着柴草的人正在路边休息,认为他是个君子。便派人问他说:“您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呢?”那个人回答说:“是齐国人使我受害的。我名叫越石甫。” 晏子感叹道:“啊!”立即解下自己的左边骖马,把他赎了出来,并且载着他一同回齐国。

二、翻译中的十种失误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的侯王和秦国的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能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再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长得不漂亮)……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去了(才离开)。

3、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地位低下)。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注意: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一词多义选用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注意: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惜”的意思。

又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成:假如我不从事这种劳役,那么早已生病了。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责备)单于。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注意:句中语气词“也”应删去。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注意: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致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三、文言翻译的原则

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

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

达:翻译出的现代文要通顺明白,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规范,典雅,得体。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点是翻译的最高要求,对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中学生能做到“信”、“达”就可以了。

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四、文言翻译的种类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如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项王、项伯面向东坐着;亚父面向南坐着,——亚父是范增;沛公面向北坐着;张良面向西侍坐。

意译:项王、项伯坐在西面;亚父坐在北面,——亚父就是范增;沛公坐在南面;张良陪同坐在东面。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

五、文言翻译的方法

1、加字法

文言文单音词多,翻译时应逐字对照。在文言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表达准确、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复音节词或短语。

如: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明”翻译为“阐明”。“大”翻译为“重大意义”。“重”翻译为“重要作用”。

如: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佐”翻译为“辅佐”。

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筑”翻译为“修筑”。“守”翻译为“把守”。

2、解释法

也叫“对译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

如: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瑰”翻译为“珍贵”。“观”翻译为“景象”。

如: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系”翻译为“捆绑”。“组”翻译为“绳索”。“首”翻译为“头颅”。

如: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董”翻译为“监督”。“振(通震)”翻译为“威吓”。

3、区别法

即对有些词的翻译与对其的解释是不同的,要加以区别,不能把解释当作翻译。

如: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奄”解释为“覆盖、包住”,而翻译应为“占有”。

如: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絜”解释为“衡量”,而翻译应为“比比”。

如: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盛”解释为“多”,而翻译应为“热闹”。

4、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文言词语。

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借代用法。翻译为“做官的人”。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比喻用法,翻译为“像云一样地”。“响”,比喻用法,翻译为“像回声一样地”。“景”,比喻用法,翻译为“像影子一样地”。

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封狼居胥”,用典故,翻译为“想要建立像汉朝霍去病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那样的功绩”。

5、保留法

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帝号、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以照录保留,不必翻译。

如: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6、改写法

将文言文中的习用语改换为现代说法。

如: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邑”改写翻译为“县”,“庠”改写翻译为“学”。

如: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促织”改换为“蟋蟀”,“岁”改换为“年”。

如: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业根”改换为“祸根”,“而”改换为“你”,“翁”改换“爹”,“汝”改换为“你”。

7、补充法

文言文中常出现借一定语境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的现象,为使译文准确、通顺,翻译时应将某些省略了的成分先补上,然后再翻译。

如:郑穆公使(人)视(于)客馆,则(其)束载、厉兵、秣马矣。

审视之,(之)短小,黑赤色,(成)顿(觉)非前物。

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8、删减法

有的文言虚词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不译。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也”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均无实在意义,删去不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夫”是语音助词,起提起下文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删去不译。

如: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之”在句中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删去不译。

9、调序法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把倒装句译成非倒装句。

如:豫州今欲何至?

调整为“豫州今欲至何?”“至何”翻译为“到什么地方去”。

如:甚矣,汝之不惠!

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翻译为“你不聪明太严重了!”。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调整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壮的筋和骨头”。

10、扩充法

对言简意丰的句子加以扩展。

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可翻译为“ 自从丈夫离家外出经商后,我便独自一个人守着空船在江口盼望着;船儿常在明月照耀下的寒冷江面上漂来泊去。可哪里有丈夫的踪影啊。”

11、凝缩法

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笔。

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可翻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六、文言翻译的注意点

1、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如1999年高考第14题“在郡多有出息”中“出息”就是关键词,它不是现代汉语的“有前途,有志气”的意思,而是文言文中的“产生利息、收益”的意思。

2、充分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如“古之人不余欺也”,正确的语序应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同时还应保持原文语气,即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等。

3、看清上下文的意思和关系。认真领会原文,要把词放在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到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绝境”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无法生活”,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会生活无着,“绝境”当是“与世隔绝的地方”的意思。

4、一般词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其中的“东西”、“南北”实际都是“到处”的意思,用意译就比用直译好。

七、文言难句的翻译

1、注意词的古今意义

由于词义的发展变化,有的词古今意义有所不同,需要仔细辨别,准确理解。

例如,“去”的今义常用是“到……去”,而古义常用是“离开”,动作趋向古今恰恰相反。《荀子·致士》:“ 川渊枯则鱼龙去之。”译为“河流干枯了,那么鱼和蛟龙就离开这里。”

又如,“偷”今义常指“偷窃”,古义常解为“苟且”、“马虎”。《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译为“善于治理国家的人,粮仓即使充实,对农业也不马虎。”

2、注意一词多义

有的文言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如果理解有误,也容易导致文言难句翻译的失误。

例如,同是“兵”这个词,在汉贾谊的《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句中,“兵”指的是“兵器”;在《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兵四十万”中,指的是“军队”。这就需要仔细辨识。

3、注意词类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主要是指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意动、使动;形容词活用为意动、使动;动词的使动用法……(即前面所讲的各种活用情况)

4、注意文化知识

有的文言文选段常常牵涉到古代礼俗、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文化知识,在文句翻译时也要留意,以免弄错。

5、注意通假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古人在书写时利用同音或音近(也有不同音和音不近的)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与我们的现代汉语不同,要注意分辨。

6、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中的“父兄”就只有“兄”的意义。

小结:字字落实,文通句顺

八、实战演练

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乎?!”

(1) 吾见过我者多我矣,莫我哀也。

译文: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谁哀怜我

(2) 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译文:假使先生您不是没有吃饭,难道还能哀怜我吗?

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译文:现在驱逐(来自别国而为秦国效力的)官员,来帮助秦国,减少人口来增强仇敌的力量,在内部使自己变得虚弱,而在外部同诸侯国结下仇怨,要希望国家不出现危机,那是不可能的。

3.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

孝,……

参考:

(一个)鲁国人跟随国君出战,三次作战三次逃跑,仲尼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有年老的父亲,(如果)自已死了没有人养活他。”仲尼认为他孝顺。……

4.翻译下面句子

魏文侯问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以此亡者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是故好战穷兵,未有不亡者也。”

①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②多次打战多次胜利,这是国家的福气,他们因为这样而灭亡是什么原因呢?

③所以喜欢发动战争而使兵力困穷,没有不灭亡的。

5.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答案:

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译为:却使事情更加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时”译为“运气”、“利”译为“顺利”也对)

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天下”译为“天下人”,“知”译为“了解”也对)

6.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目盲,善弹琴)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ren 衣服)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韩非子》)1.“莫乐为人君”,即“莫乐(于)为人君”,没有什么比当国君更快乐的了。“惟其言而莫之违”;“莫之违”,否定句宾语前置,即“莫违之”。这句意思是:只有他的话,没有人敢违背他。

2.“太师谁撞”,是疑问句宾语前置,即“太师撞谁”,意思是太师您要砸谁呢?

3.“是非君人者言也”,判断句式,当读为“是/非君人者言也”。“君人者”,治理百姓的人,指国君。君,动词。这句意思是,这不是当国君的人讲的话。

4.“释之,以为寡人戒”,“以为”,以(之)为。这句意思是,放掉他,把他的话作为我的一种警戒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