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五课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五课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五课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五课

第五课蔬菜的联想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蔬菜,学生的认知程度较高。将学生常见的物品引入到美术教学内容中来,本身就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的教学内容,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创新各种教学方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蔬菜的联想》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观察蔬菜的形状和颜色,并根据其特点加以自由联想;通过拼凑等方法,创造出新奇有趣的新形象。这个内容题材新颖,形式活泼,既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又锻炼其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激发其创作欲望,多种方法融为一体,综合运用,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教授本课时,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框框,尤其是在启发联想时,要积极鼓励,让学生借助这些蔬菜大胆想象,赋予蔬菜以人的打扮、人的动作、人的表情等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的思想都能自由地翱翔。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在讨沦、表演、制作的各种活动中,充分认识蔬菜的大小、色彩、形状和质感。

(2)操作目标:让学生借助新奇的想象,通过摆放、拼接、切挖、组合等方法,表现不同的艺术造型。

(3)情感目标:通过蔬菜联想的创作,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

发挥艺术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了解蔬菜外形特点,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探索、研究,从蔬菜的形状、大小、颜色、质感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联想,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制作新奇的蔬菜造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蔬菜的各种造型,通过摆放、拼接、切挖、组合等方法,塑造出奇特多样的艺术作品。

课时建议:1—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多媒体课件、数码相机、蔬菜实物作品、刀、剪、牙签等。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几种蔬菜,刀、剪、牙签等用具。

教学过程

1.兴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

生:喜欢。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要不要?

生:要。

师:(出示一只紫茄子)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蔬菜吗?

生:茄子。

师:(将茄子放进讲台抽屉)大家数三下,茄子就会变。

生:一、二、三!

师:变(拿出事先做好的用茄子制作的企鹅)!大家看,茄子变成了什么?

生:企鹅。

师:对。大家如果也想表演这样的魔术,那就和我一起来学习《蔬菜的联想》

(板书:蔬菜的联想)

2.组织观摩

一、是观摩蔬菜实物,可以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蔬菜的外形、大小、色彩、气味以及触摸上去的感觉等。

二、是观摩蔬菜作品,重点观察普通的蔬菜是怎样变成鲜活的艺术形象的。

3.联想竞赛

师: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我们的世界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桌上都有一堆蔬菜,,我们先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些看似平凡的蔬菜里边,到底蕴藏着哪些美,它到底能和我们生活中什么可爱的形象联系起来呢?

组织学生先个人观察,再小组讨论并展开联想竞赛。然后,各小组派代表阐述联想成果。

组织欣赏书上的联想作品,激发兴趣。

4.实物创作

师:看过别人的联想作品,你的心里有谱了吗?怎么样来创作?

生:观察——联想——制作。

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多件作品。可以使用你喜欢的任何一种蔬菜进行单独创作,也可以将多种蔬菜组合进行创作。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 1、远近的奥秘 授课班级:六年级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中难点: 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教学VCD、学生作业用纸 生: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近大远小。 2、讲授新课 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⑵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作业展示

人美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美版第11册美术教案 德育纲要要求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爱美情趣。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阶段目标(第三学段) 造型?表现λ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设计?应用λ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λ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扽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索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课题1.凝固的音乐——建筑课时2课时 课业类型欣赏?评述授课人杜莎 教学目标显性目标应知: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能够发现并简单总结古今中外建筑在材质、造型方面的特点。 应会:能够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在学习中加以运用。能够初步分析建筑的造型、材料以及其中蕴涵的文化精神。学习用绘画或文字的方式将自己对建筑的了解与认识表达出来。 隐性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关注、认识和兴趣。 2.通过欣赏风格各异的建筑,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包容。 重点欣赏北京故宫建筑风格,初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比较古今中外代表性建筑,认识不同的建筑风格。发现时代发展与建筑材料变化的关系。 难点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节 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1.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悠扬的乐曲放松放松身心。 2.边听边欣赏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 3.说说自己欣赏到了什么?有哪些感受? 4.你记住了哪些印象最深刻的建筑? 5.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凝固的音乐――建 6.板书课题《凝固的音乐――建筑》学生闭上眼睛聆听。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套】

1、形体切挖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 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 师: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 二、发展阶段。 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 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三、本课练习。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四、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五、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六、拓展。 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2、点的集合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中点的概念,知道点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学会用点构成精彩的画面。 2、认识“点彩派”的绘画典型特征。尝试体验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注意整体画面色彩和谐关系。 3、感受点的艺术魅力。利用儿童的个性特征,通过欣赏、分析、创作、指导、评价,激发其探究、创造、表现的欲望,提高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 明白点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及其在各类画种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点的组合规律、疏密变化,使画面呈现和谐的色彩。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 学生:水粉或水彩颜料、彩笔、画纸 课时: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请你猜猜我是谁? 看看谁的眼睛最亮,先看出它是什么? 你能猜到那是什么吗?那么你看到了什么?(各种颜色的点) 再退远一点,现在看到什么了吗?(是人物画) 点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大家先来欣赏几张世界名画。 欣赏比较: 1、《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修拉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画家。 2、《纳蒂布港》西涅克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创始人之一。 3《牧羊女》米勒法国现实主义画家 学生比较欣赏,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点彩派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点点的奥秘,出示课题——《点的集合》 二、发展阶段 1、解读图形,讲述概念。 通过欣赏教材和学生思考可以得出:金钱豹的身上有斑点纹;彩色的鹅卵石可以拼成火车的点;马赛克上三角形、正方形是点;花园里开放的小花是点;树叶是点;夜空中的星星也是点;距离足够远的话人是点,汽车是点,甚至房屋也是点…… 出示图片,清学生再次辨析点。

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美术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及胡锦涛书记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新课程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推动课程改革的全面落实。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教学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非常高,平时就有很多学生平时就爱画画,也有一定的美术知识,所以教师应继续保持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让他们接触初步的美术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美术更大的魅力。 四.教材分析 我校采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该教材紧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贴近儿童的心理,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每课的主题都有美术带来的有趣的惊喜。五年级美术教材一共分为16课。每一课都侧重于“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中的一个方面。教材的可操作性强,贴近生活,有浓厚的湖乡味。注重在娱乐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并掌握最基本的美术知识。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对学生造型·表现的培养。在教学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2、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老师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间建立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6、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7、教师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8、教师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六.教学用具 水彩笔,油画棒,色纸,胶水,橡皮泥,剪刀、陶泥等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美术教案 (六年级上册) 1、远近的奥秘 授课班级:六年级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中难点: 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

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教学VCD、学生作业用纸 生: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近大远小。 2、讲授新课 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⑵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

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人教版美术教案第十一册(全册) 目录: 1、远近的奥秘 2、风景写生 3、心中的风景缺 4、会动的剪影 5 、水墨画—动物6、形体切挖 7、我们做乐器 8、宇宙之旅9、保护文物缺10、爱护古建筑缺11、电脑美术12、中国画和油画 远近的奥秘 课时:2-3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第1节课感知透视(基础知识) 一、引导阶段

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分组欣赏、讨论课本和老师提供的图片,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 二、发展阶段 1、小结透视现象所产生的规律。 2、什么是视平线和消失点。(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 3、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教师用几何形体示范什么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4、课堂作业根据学习要求,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观察,注意体会物体的透视变化规律。 三、课后整理 1、回家收集相关的一些建筑、风景等图片,巩固知识。 2、准备好第二节课的工具材料。 第2-3 节课体验透视(课堂实践) 一、引导阶段 1、检查课前准备 2、回顾透视的基础知识点 二、发展阶段 1、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 (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 (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 (4)、整理画面。 2、讲评作业 (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 (2)、老师统一点评。

人美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人美版第11册美术教案 德育纲要要求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爱美情趣。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阶段目标(第三学段) 造型?表现λ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设计?应用λ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λ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扽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索λ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课题1.凝固的音乐——建筑课时2课时 课业类型欣赏?评述授课人杜莎 教学目标显性目标应知: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能够发现并简单总结古今中外建筑在材质、造型方面的特点。 应会:能够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在学习中加以运用。能够初步分析建筑的造型、材料以及其中蕴涵的文化精神。学习用绘画或文字的方式将自己对建筑的了解与认识表达出来。 隐性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关注、认识和兴趣。 2.通过欣赏风格各异的建筑,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包容。 重点欣赏北京故宫建筑风格,初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比较古今中外代表性建筑,认识不同的建筑风格。发现时代发展与建筑材料变化的关系。 难点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节 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1.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悠扬的乐曲放松放松身心。 2.边听边欣赏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 3.说说自己欣赏到了什么?有哪些感受? 4.你记住了哪些印象最深刻的建筑? 5.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凝固的音乐――建 6.板书课题《凝固的音乐――建筑》学生闭上眼睛聆听。 欣赏古建筑图片。 回答问题。 三、讲授新课(一)、中国古代建筑欣赏

最新六年级美术上册第七课知识讲解

课题7、小小园艺师授课班级六年级1~4班课型设计·应用课时第1课时总授课总第12课时 内容设计 学习目标知识与 能力目标 1、运用实践所学知识形成服务家乡、服务他人的技能。 2、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获得信息的技能。 方法与 过程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分工合作的学习意识,学 生相互帮助,共同得到提高。 情感与 态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家乡的花卉资源、 花卉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学习重点:通过沟通交流获得所需的信息,并根据确定的主题,实践插花。 学习难点: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QQ视频软件、手机一部、花材、花泥、插花容器、剪刀、作品成本表等。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教学过程媒体运用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园艺师是园林艺术的建设者, 在学校、在街头、在社区,甚至在家里,我 们都见到过许多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花园、 公园等园林景观,请问在座各位“小园艺师”, 你对所见的哪一处园林景观印象最深?请你 介绍给我们大家。人们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 地域空间造园呢? 在《我们的祖国 是花园》的音乐 声中,把学生带 入新课学习。 第34页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教学活动设置媒体运用 二、教师小结: 三、欣赏引导: 四、互动交流: 五、示范提示: 六、评价活动: 园林景观是人们生活中心灵的栖息场 所。现代人对于公共空间的建设投以越来越 多的关注,它给紧张生活的人们提供了放松 身心的环境。人们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中, 懂得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新鲜的空气、阳 光和活动空间,懂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美 化环境,保护自然。园林景观又是先进文化 的载体,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 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会建设它,还要学 会去欣赏它,保护它。爱护园林景观,保护 公共环境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师生共同欣赏一组园林图片,在欣赏中, 我们扩大眼界,积累素材,思考园林设计的 一般内容和布局方式。 在学生讨论中,师生共同归类总结。一 般内容: 山石:假山、石碑、石柱、雕塑...... 水:水池、小溪、喷泉……  树木花草:独立大树、成行小树、成片 的小灌木造型……  路桥:石桥、木桥、直路、弯道、梯……  建筑、配景:亭子、走廊、路灯、坐椅……  布局方式:中轴对称式、散点分列式、 点线面结合。 1、设计一幅园林全貌的平面图,须采用 俯视图画法。 2、先总体布局,后局部细画,注意近大 远小。 3、先画近景,后画远景,注意画出一定 立体感。 1、互相观摩。 2、学生互评,说说同学的作品中一个突 出的优点或最有创意的地方。 ppt课件。 ppt课件。 ppt课件演示。 ppt课件播放背 景音乐。 投影仪展示学生 作品。 第35 页

新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新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课题:徐悲鸿与奔马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马的资料,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2、激发学生对美的整体感受,学习用体态、动作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 3、欣赏徐悲鸿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的奔马,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马的图片、图书及其他; 2、录像带《群马奔腾》; 3、徐悲鸿图片《奔马》、《群马》; 4、水墨、毛笔、纸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马,丰富知识。 1、看录像《群马奔腾》,激发兴趣 提问:①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这些马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马的外形特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的具体结构) 2、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 ①你们知道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千里识途的马吗?人们为什么这样叫马呢? ②你们知道吗,为什么马是善奔快跑的呢? 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3、鼓励学生在成人的帮助下,从图书、图片、电视、广播、电脑网络中查找,收集马的各种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与信息。 活动二: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培养审美情趣。 1、组织幼儿将收集到的马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流(图片、图书等) 2 、提问:你喜欢马吗?为什么? (不仅同学们喜欢马,有一位叫徐悲鸿的先生也爱马,他不但喜欢观察马,还喜欢画马。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讲他的故事) 3、以故事的形式简述徐悲鸿先生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 4、出示作品:《奔马》 (1)提问: ①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 ②从什么地方看出马在奔跑呢(注意观察马的身体动作) ③你觉得这匹马的体魄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④这匹狂奔的马心情会是怎样呢?(引出激昂、奔放等心情) ⑤如果你是这匹狂奔的马,在大草原上奔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2)配上《群马奔腾》音乐,整体感受作品的气势和力度。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 1、远近的奥秘 2、授课班级:六年级 3、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4、课时:1课时 5、目的: 6、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7、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8、中难点: 9、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10、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11、教学具准备: 12、师:范图、教学VCD、学生作业用纸 13、生:绘画工具 14、教学过程 15、第一课时 16、一、组织教学: 17、按常规进行。

18、二、过程设计: 19、1、导入新课 20、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1、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22、生:近大远小。 23、2、讲授新课 24、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25、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26、⑵什么是透视呢? 27、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28、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29、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30、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31、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32、⑸师示范

五年级美术第1课《哆来咪》

湘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1课《哆来咪》 教材内容:P2—P5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提高艺术综合素质; 2、认识色彩、形体渐变的规律,感受色彩、形体的秩序美; 3、学会恰当调配颜色和较均匀地着色的方法; 4、掌握立体造型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点:调配颜色和较均匀地着色的方法的把握 教学难点:对形体、色彩渐变韵律有感性认识,并能够调出渐变的色彩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课件出示战国时的编钟欣赏并讲一讲它的历史。 2.学生闭上眼睛一起欣赏优美的编钟乐曲。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出示渐变色卡。 3.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发出不同的音高,形成美妙的旋律? 4.教师小结:因为青铜钟的大小渐次变化,所以敲击不同的音阶产生了优美的旋律。 (课件出示关于编钟的图片。)教师并讲解: 二、分组制作 1.出示七个透明玻璃瓶、水,并在瓶中随意加入不等量的水,请学生敲一敲瓶子听听声音。 2.思考如何利用水和瓶子做出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讲解规则:10人为一组,小组讨论后,看哪组最快想出一个办法并做好。 3.敲一敲、听一听、调一调,听听音准吗?讲一讲为什么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4.师生小结:瓶中的水量渐次变化就能产生音高的逐渐变化。相同的物体,空间越小音调越高,空间越大音调越低。 5.请学生在这七个水瓶中加入同等量的色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6.师生小结:因为每个瓶子里的水是渐次变化的,所以加入同等量的颜色后色彩就发生了渐次变化。(课件出示计时器,放背景音乐。) 三、装饰美化 1.思考如何将这七个能敲出音高变化的水瓶,装饰成漂亮的打击乐器“水瓶琴”。2.装饰要简单,装饰物过多会影响水瓶琴的发音。每个瓶子所贴的装饰物要一样多,以免影响水瓶琴音高的准确性。 四、即兴表演 小组同学用“水瓶琴”敲打一首简单的曲子,比一比哪组音最准、曲子最优美,哪组的“水瓶琴”最漂亮。水瓶琴及其他道具 五、深入了解 1.欣赏有渐变效果的绘画作品。 2.教师提问:这些画在色彩变化上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3.学生答,教师小结:它们的色彩发生了逐渐变化。 在优美的音乐旋律声中课件展示几张运用渐变色彩装饰的绘画作品。 六、认识现象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渐变现象吗? 2.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图中哪些地方出现了色彩的渐变? ( 课件展示几张有渐变色摄影图片。) 七、掌握规律 1.教师出示红一黄、黄一绿、绿一蓝、蓝一紫、紫一红五组色彩渐变系列的卡片,请四位同学整理色彩卡片按渐变的顺序摆出来贴在黑板上。 2.讨论:能不能把这几种颜色串起来成为渐变色彩呢? 3.学生讨论后,教师调整摆出如彩虹般的色彩渐变。 4.出示红到暗红的渐变,让学生了解除了色相的渐变,还可以有色彩明度的渐变。课件展示色彩明度的推移渐变。 八、尝试作业 看书上的小训练,学生自己发现调配渐变色的方法并完成小训练。色彩工具九、作业反馈 根据小训练完成的情况,反馈讲评调色训练中的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课题:第一课远近的奥秘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1 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2、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具学具:范图、作业纸、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观察到了什么规律?生:近大远 小。 2、新授: (1)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 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2)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3)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4)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学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5)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六年级美术上册第5课《亲亲密密一家子》教案人美版

5.亲亲密密一家子 教学目标: 能通过仔细的观察会议,表现一家子亲亲密密的生活场景,了解粉印吹塑纸版画的表现风格。通过创作表现一家子的亲密场景,激发学生的爱心,培养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运用粉印吹塑纸版画的形式,表现一家子亲亲密密的生活场景。 教学难点: 具体情节的表现、颜料水分的掌握。 课前准备: 吹塑纸、彩纸或黑卡纸、水粉色、水粉笔、调色盘等。每人准备一张和家人的亲密合影,或者从报刊、杂志上收集表现人与人之间或动物间亲情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图片。 1展示自带照片,讲述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2比赛:谁说出家庭成员生日多。 3介绍动物家庭的感人故事。 二、表演。 请三个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孩子。内容: 1、三人离很远。 2、三人搂在一起笑的很开心。 (通过比较使学生感受到,人物间的距离,他们的眼神,动作等在画面中的作用。) 三、认识新材料。 吹塑纸(是一种轻质的发泡材料,结构疏松的,很容易在表面划出痕迹)。 四、教师演示。 1、在已画好稿的的吹塑纸上覆盖黑卡纸或白纸,将纸张固定好,以免错位。 2、教师掀开纸的一边用笔蘸色在吹塑纸上填色。提问:还记得这种表现方法叫什么吗?(对印) 3、怎样才能像书中作品那样对印出清晰的轮廓? 五、提出作业要求: 1、运用粉印吹塑纸版画的形式,表现一家子亲亲密密的生活场景。

2、欣赏一组表现人或动物间亲情场面的图片 六、作业步骤: 1、构思 2、制版(用软铅笔或一次性筷子刻板,没有把握同学可以先用铅笔画稿) 3、对印(颜色先前后深) 七、自主创作。 引导学生,巡视辅导 八、展示评价。 将画与图比较:在哪方面对照片进行了在创作,效果怎样? 九、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亲亲密密一家子 你的家里都有谁? 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最温暖、最甜蜜的表情是什么? 教后反思:

人民美术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完整版

人民美术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美术教学进度表 授课教师:马强授课班级:五年级

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材分析 1、从整体结构上看,注重知识的延续性。 本册教材的各课内容彼此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和以往一样采用并列式散点式而非单元式,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课序可以根据季节、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定的调整。同时本册教材进一步延续整套教材的知识体系,如:线条系列的《画人像》;色彩系列的《色彩的色相》,《色彩的明度》;泥塑系列的《杯子的设计》;版画系列的漏印版画《唱起来跳起来》。欣赏系列的《肖像艺术》、《飞天》,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2、从学习领域上看,强调综合性。 全册共有19课,其中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有专题欣赏,但大多随堂教学相对比较薄弱,“综合·探索”领域有两课,但其他课中也渗透了综合,如:《美术中的比例知识》中剪贴画相结合,体现了学科内的综合。再如: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是美术与数学的结合,在教学中不讲比例的定义,讲与美术学科相关的知识,体现了跨学科的总和。 3、从主题选择上看,突出多元化与趣味性。“美术与自我”主题,为0课,“美术与社会”主题有5课占总数29.4%,“美术与自然”主题有2 课占总数的11.8%,“纯学科表现”主题有5课《肖像艺术》、《画人像》、《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美术中的比例知识》、《色彩的色相》,《色彩的明度》,体占总数的29.4%,在其他主题方面(包括生活 用品、机械等)共有6课,占总数的35.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本册教 科书淡化了“美术与自我”主题,而“纯学科表现”主题比前几册有了强化,体现了知识的基础性。同时注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编排了《飞天》、《有趣的汉字》、《偶戏》;内页大开本介绍了《帕特农神庙》,《美术中的比例知识》一课中重点欣赏了哥特式建筑代表《巴黎圣母院》的比例

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1课徐悲鸿与奔马 教学目标: 1、了解徐悲鸿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感受徐悲鸿笔下的奔马艺术特点与精神内涵。 2、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了解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现实中的马不同的特点。以临摹或创作的方式画一画奔马,体会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思想情感。 3、提高美术观察与欣赏能力,加深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北京荣宝拍卖公司荣获2010秋季艺术品《奔马图》,让学生竞猜成交价。作者是谁? (2)教师总结板书课题:《徐悲鸿与奔马》 2、了解画家的艺术人生。 (1)自幼习画,艰难求索。 (2)旅欧深造,孜孜不倦。 (3)技融中西,名垂画史。 3、欣赏分析,共同探究。 (1)通过视频播放,欣赏马奔跑的动态,感受马的文化,了解马的造型结构。 (2)欣赏徐悲鸿奔马系列图,感受徐悲鸿结构严谨,用笔众放淋漓的画面中,把马的形体表现的十分强健而丰腴,纵横驰骋,气势磅礴,观用笔众放淋漓的画面中,把马的形体表现的十分强健而丰腴,纵横驰骋,气势磅礴,观之使人倍感精神振奋。

学生交流,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自然界中的奔马有什么异同点? (3)欣赏雕塑《铜奔马》,感知无比高超的技艺将马踏飞燕这一惊心动魄的刹那表现的淋漓尽致。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衬出奔马的神骏,设想奇绝,堪称现实主意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千古绝唱。 学生探讨,徐悲鸿笔下奔马的姿态与雕塑《铜奔马》中马的姿态有什么不同? (4)欣赏郎世宁《八骏图》局部,马的形体结构、皮毛质感、体积空间都画得细腻逼真。感受中西绘画手法的融合。 学生分析,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郎世宁笔下的马在表现技法上有什么不同? (5)概括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与艺术特点。 (6)感悟徐悲鸿的艺术思想,他曾说:“我画马,其实也牵着思想的马。只要出笔,便会情动于衷。” 4、掌握方法,尝试体验。 (1)出示徐悲鸿画马步骤图,分步骤讲解怎样用笔用墨。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感知用笔用墨。 (2)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大胆表现,画出自己心中的奔马。 5、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教师设想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 (2)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对作品的理解。 (3)课后收集奔马作品进行欣赏与临摹,体验用不同表现方法进行表现。 第2课戏曲人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3、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传统京剧人物服饰、造型、表演的相关知识,学习水墨戏曲人物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学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人教版) 小学美术教案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2013人教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宇宙飞船的主要结构。 过程与方法学习和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宇宙飞船。 情感态度 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处理措施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养成收集有关宇宙飞船的信息与资料习惯。 2、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各种宇宙飞船。 教学难点: 了解和掌握飞船的主要结构。 教学具准备教学用具: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上天的影片,自制宇宙飞船的教具模型、挂图等。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多途径搜集相关载人飞船与宇航员的知识。 2、同时并准备一些废弃材料(塑料瓶、纸盒、彩纸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影片 欣赏 ____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中国首位宇宙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后的一段影片,并讲解有关“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让学生通过直观的了解。亲身感受中国人民实现了千年来的飞天梦。 ●三、讨论交流 1、导入课题 2、引导学生欣赏宇宙飞船图片作品,感受作品所体现的“宇宙飞船的形状特征”。

3、鼓励学生说说形状特征是如何的除了影片的宇宙飞船,你们是否还知道有关其他宇宙飞船的知识吗? 4、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 5、各组学生把各自搜集相关宇宙的各种资料及图片进行展示然后回答。 第二课时 ●一、师生交流 1、师生共同找出飞船的主要结构,师边讲边演示各种各样宇宙飞船的主要结构造型。 2、教师总结学生们搜集到有关宇宙飞船的相关知识,讲述宇宙的多种造型特征与设计原理,以及有关载人飞船、载人航天器组成的知识。 3、教师重点边讲边演示自做的教具模型一一分解几种宇宙飞船的主要外型结构部件。 4、分组欣赏了解宇宙飞船的主要外型组成部分。 5、启发每个小组应积极动脑,有创意地并要符合宇宙飞船的基本造型特点制作一艘宇宙飞船。 6、学生分组进行绘制草图。 7、师到各小组给予指导。 8、各组学生开始制作活动。 ●二、展示评价阶段 1、组织学生欣赏各小组展示自己组的作品,由各组组长阐释本组所制作宇宙飞船模型的特点与优点。 2、引导学生自评与互相评。 3、收拾与整理:学生整理桌面与地面,保持教室环境整洁。 ●三、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回家有机会制作卫星城,有一定的场景,有多种形状的卫星,并配以一定的交通工具与自然景物 板书设计宇宙之旅 投影区板书区展览区 课后反思本节课中学生们了解宇宙飞船的主要结构。在学习和利用各种废弃物来制作宇宙飞船。不仅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年级六年级科目美术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湘教版高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1课我们去旅行 教学目标 1.根据假定的旅行情境,画一画自己的旅行物品,并以旅行包为主体,把它与其他生活用品一起合理安排在画面之中。 2.能根据客观物象的内在结构、比例,用流畅的线条塑造旅行用品。 3.善于收集整理资料,能用文字、图像形式记录、整理旅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4.能运用简单的平面设计的形式原理,集体合作制作一个集锦本。 5.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寻访自然美景,了解社会历史、文化渊源,探究世界奥秘,激发热爱生活、艺术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教师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旅行笑话,说明旅行前物质准备的重要性。 2.学生说说自己最希望到哪里去旅游。 3.细心思考出行前的物质准备。根据当地的天气、地理环境、自己的生活需要进行准备(例女百:路线图、备忘录、衣服、雨伞、洗漱用品、零食、药品、钱、照相机等)。 课件展示要准备的物品 二、观赏背包 1.出示背包,引导观察、思考: (1)旅行使用的包应该有哪些功能、样式? (2)这些产品的结构、材质、构成、各部分的比例是怎样的? 2.了解背包的结构。 (1)背包的结构:圆柱体、圆球体、立方体、三角锥体。(2)构成:功能袋、背带、拉链、装饰图案。(3)材质:皮革、帆布、尼龙布料、普通布料。(4)样式:手提、肩挂、背负、一个功能袋、多个功能袋组合、附件、纽扣。 课件展示不同种类的包 1.旅行包 2.会议、公务包

3.购物的手袋 4.时装包 5.书包 课件展示背包的结构、构成、材质、样式 三、绘画指导 1.教师示范画背包,学生总结步骤、方法。 2.小结表现方法: (1)抓住背包的外形特点与哪种立体形相近。(2)从不同角度观察背包。(3)表现背包的背带、拉链等细节。(4)添画生活用品,学生做教材中的小训练。 课件演示步骤: 背包摄影图片背包的剪影与背包近似的立体形背包的线描作品添加生活用品 四、作品欣赏 1.欣赏学生作品。 2.分析学生作品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1)背包的形体画得比较准确,构图大方。 (2)线条流畅,有疏有密。 (3)注意了细节描绘。 (4)生活用品的摆放有紧有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 展示学生作品 五、学生作业 1.学生自由摆放自己的书包和水壶。 2.学生进行观察性绘画。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六、评析交流 1.学生作业展示。 2.学生自主介绍自己的作品。 3.教师布置学生收集活动二的学习资料。 教学反思: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湘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 1 课我们去旅行 教学目标 1. 根据假定的旅行情境,画一画自己的旅行物品,并以旅行包为主体,把它与其他生活用品一起合理安排在画面之中。 2. 能根据客观物象的内在结构、比例,用流畅的线条塑造旅行用品。 3. 善于收集整理资料,能用文字、图像形式记录、整理旅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4. 能运用简单的平面设计的形式原理,集体合作制作一个集锦本。 5. 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寻访自然美景,了解社会历史、文化渊源,探究世界奥秘,激发热爱生活、艺术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教师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旅行笑话,说明旅行前物质准备的重要性。2.学生说说自己最希望到哪里去旅游。 3.细心思考出行前的物质准备。根据当地的天气、地理环境、自己的生活需要进行准备( 例女百:路线图、备忘录、衣服、雨伞、洗漱用品、零食、药品、钱、照相机等) 。 课件展示要准备的物品 二、观赏背包 1.出示背包,引导观察、思考: (1) 旅行使用的包应该有哪些功能、样式? (2) 这些产品的结构、材质、构成、各部分的比例是怎样的? 2.了解背包的结构。 (1) 背包的结构:圆柱体、圆球体、立方体、三角锥体。(2) 构成:功能袋、背带、拉链、装饰图案。(3) 材质:皮革、帆布、尼龙布料、普通布料。 (4) 样式:手提、肩挂、背负、一个功能袋、多个功能袋组合、附件、纽扣。 课件展示不同种类的包 1.旅行包 2.会议、公务包

3.购物的手袋 4.时装包 5.书包课件展示背包的结构、构成、材质、样式 三、绘画指导 1.教师示范画背包,学生总结步骤、方法。 2.小结表现方法: (1) 抓住背包的外形特点与哪种立体形相近。(2) 从不同角度观察背包。(3) 表现背包的背带、拉链等细节。(4) 添画生活用品,学生做教材中的小训练。 课件演示步骤: 背包摄影图片--- 背包的剪影 -- 与背包近似的立体形---- 背包的线描作品-- 添加生活用品 四、作品欣赏 1.欣赏学生作品。 2.分析学生作品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1) 背包的形体画得比较准确,构图大方。 (2) 线条流畅,有疏有密。 (3) 注意了细节描绘。 (4) 生活用品的摆放有紧有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展示学生作品 五、学生作业 1.学生自由摆放自己的书包和水壶。 2.学生进行观察性绘画。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六、评析交流1.学生作业展示。 2.学生自主介绍自己的作品。3.教师布置学生收集活动二的学习资料。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