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体问题

三体问题

三体问题
三体问题

N体问题的三百年

作者: dsds 发布日期: 2004-12-07 查看数: 4647 出自: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d17606794.html,/portal

天体运行的数学原理------N体问题的三百年

1。N体问题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希尔伯特-----开普勒-----牛顿-----伯努利)

在二十世纪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1900年)上,二十世纪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在他著名的演讲中提出了23个困难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在二十世纪的数学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同一演讲中,希尔伯特也提出了他所认为的完美的数学问题的准则:问题既能被简明清楚的表达出来,然而问题的解决又是如此的困难以至于必须要有全新的思想方法才能够实现。为了说明他的观点,希尔伯特举了两个最典型的例子:第一个是费尔马(Pierre de Fermat)猜想,即代数方程xn+yn=zn 在n大于2时是没有整数解的;第二个就是我们这篇文章所要介绍的N体问题的特例------三体问题。(参看[4])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两个问题在当时还没有被解决,希尔伯特并没有把他们列进他的问题清单。但是在整整一百年后回顾,这两个问题对于二十世纪数学的整体发展所起的作用恐怕要比希尔伯特提出的23个问题中任何一个都大。费尔马猜想经过全世界几代数学家几百年的努力,终于在1994年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威尔斯(Andrew Wiles)最终解决,这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数学进展之一,因为除了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好几种全新的数学思想诞生了,难怪在问题解决后也有人遗憾地感叹一只会生金蛋的母鸡被杀死了。

正象希尔伯特指出的,费尔马猜想的产生来源于纯粹的数学思维,而N体问题则来源于天体力学,对它的认识也有助于人类对自然界最简单的基本现象的理解。N体问题可以用一句话写出来:在三维空间中给定N个质点,如果在它们之间只有万有引力的作用,那么在给定它们的初始位置和速度的条件下,它们会怎样在空间中运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太阳系中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在浩瀚的宇宙中,星球的大小可以忽略不及,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质点。如果不计太阳系其他星球的影响,那么它们的运动就只是在引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的运动看成一个三体问题。我们知道地球和月球都在进行一种周期性运动,这样我们才有了年,月和日的概念。所以大家不难想象周期运动可能是三体问题的一种解。然而对N体问题的全面认识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数学家几百年以来的研究证明各种千奇百怪的运动都有可能在N体问题中出现。等到看完这篇短文,也许你就会庆幸这些奇怪的运动轨道都没有出现在我们的星球身上,否则你就不能在这里舒舒服服地看杂志啦。

初通高中物理和大学微积分的读者都不难推出三体问题的数学方程。事实上,根据牛顿(Issac Newton)万有引力定理和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得到:

m1(d2 q1i/dt2)= k m1 m2 /(q2i - q1i)(r312) + km1 m3 /(q3i - q1i)(r313)

m2(d2 q2i/dt2)= k m2 m1 /(q1i - q2i)(r321) + km2 m3 /(q3i - q2i)(r323)

m3(d2 q3i/dt2)= k m3 m1 /(q1i - q3i)(r331) + km3 m2 /(q2i - q3i)(r332)

( i =1,2,3 )

其中m i 是质点的质量,k 是万有引力常数,r ij 是两个质点m i 和m j 之间的距离,而q i1 , q i2 , q i3 则是质点m i 的空间坐标。所以三体问题在数学上就是这样九个方程的二阶常微分方程组再加上相应的初始条件。(事实上根据方程组本身的对称性和内在的物理原理,方程可被简化以减少变量个数)。而N体问题的方程也是类似的一个N2 个方程的二阶常微分方程组。

当N=1 时,单体问题是个平凡的方程。单个质点的运动轨迹只能是直线匀速运动。当N=2 的时候(二体问题),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但是方程组仍然可以化简成一个不太难解的方程,任何优秀的理科大学生大概都能轻易解出来。简单来说这时两个质点的相对位置始终在一个圆锥曲线上,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站在其中一个质点上看另一个质点,那么另一个质点的轨道一定是个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的一支或者直线。二体问题又叫开普勒(Johannes Kepler)问题,它是在1710年被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 首先解决的。N体问题的提出大概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但是这一问题的第一个完整的数学描述(象使用上面这样的微分方程)是出现在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icipia Mathematica,1687年出版)一书中。在他的著作中,牛顿成功地运用微积分证明了开普勒的天文学三大定律,但是奇怪的是他的书里并没有给出二体问题的解,尽管这两者是紧密相关的,而且现在的人们还是相信牛顿当时完全有能力自己给出二体问题的解。

至于三体问题或者更一般的N体问题(N大于二),在被提出以后的二百年里,被十八和十九世纪几乎所有著名的数学家都尝试过,但是问题的进展是微乎其微的。尽管在失败的尝试中微分方程的理论被不断地发展成为一门更成熟的数

学分支,但是对于这些发展的源头-----N体问题,人们还是知道的太少了。终于在十九世纪末期,也就是希尔伯特做他的著名演讲前几年,人们期待的重大突破出现了......

2。三体问题和瑞典国王的奖金

(奥斯卡国王-----米塔格莱夫勒-----庞加莱)

1885年,在刚创刊不久的瑞典数学杂志Acta Mathematica的第七卷上出现了一则引人注意的通告:为了庆祝瑞典和挪威国王奥斯卡二世在1889年的六十岁生日,Acta Mathematica 将举办一次数学问题比赛,悬赏2500克郎和一块金牌。而比赛的题目有四个,其中第一个就是找到N体问题的所有解。参加比赛的各国数学家必须在1888年的6月1日前把他们的参赛论文寄给杂志的创办人和主编,著名的瑞典数学家米塔格莱夫勒(GostaMittag-Leffler)。所有论文将被匿名地被一个国际委员会评判以决出优胜者,然后优胜者的论文将发表在Acta Mathematica上。这个委员会由三个当时赫赫有名的数学家组成:德国的维尔斯特拉斯(Karl Weierstrass),法国的赫密特(Charles Hermite)和米塔格莱夫勒本人组成。

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这样的比赛也许有“抄作”和给新杂志做广告的嫌疑。(事实上当时就

有一些数学家这样批评这种比赛,象德国的克隆奈克(Leopold Kronecker))。但是从历史上看,米塔格莱夫勒和奥斯卡二世的动机是好的,是为了推动科学的发展。奥斯卡二世本人在大学中数学就学得很好,他和许多当时著名的数学家,象维尔斯特拉斯,科瓦列夫斯卡雅(Sonya Kovalevskaya)等都有亲密的关系。而米塔格莱夫勒更是雄心勃勃,想把这样的比赛每四年举行一次。可惜这个设想没有实现,比赛只举办了一次就夭折了,否则的话也许今天数学的最大奖不是菲尔兹(John Charles Fields)奖

而是奥斯卡奖了(那样后来美国的电影奖大概也要考虑换个名字了)。

让我们回到比赛本身。这次比赛在当时轰动一时,虽然奖金不高,这种崇高的荣誉是当时罕见的,要知道瑞典更有名的“炸药奖”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奖是在几年后的1896年才开始评选的。但是由于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多数一开始跃跃欲试的数学家后来都知难而退,最后只有四五个数学家真正交了他们的答卷。而优胜者也并不难选出,虽然还是没有人能完整地解决任何一个问题,但是所有评委一致认为其中一份答卷对于N体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关键的贡献,应该把奖颁给这位数学家。这位获胜者就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e)。

庞加莱在现代数学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曾被称为现代数学的两个奠基人之一(另一个是黎曼(Bernhard Riemann)),也有人称他为历史上精通当时所有数学的最后两个人之一(另一个就是希尔伯特))。而1885年的庞加莱只有31岁,虽然已初露锋芒,但还是一位希望能够一举成名的年轻数学家,所以这次比赛是个大好的机会,这也迫使他先放下手上其他的工作,集中精力投入到天体力学和N体问题的研究中。庞加莱获奖的论文“关于三体问题的动态方程”(Sur le probleme des trois corps et les equations de la dynamique) 最后在1890年在Acta Mathematica上发表,论文长达270页,占了整整半卷杂志。(关于论文发表的一段故事下面还要提到)。这篇重要论文使原来就已有不小名气的年轻庞加莱更加誉满整个欧洲数学界,也使他得到了新的热情和动力继续进行他在这篇论文中开始的工作。从1892年到1899年,庞加莱陆续出版了他的三大卷宏伟巨著“天体力学的新方法”(Les MethodsNouvelles de la Mecanique Celeste)。他的获奖论文和这三卷书可以说奠定了现代天体力学,动力系统,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甚至混沌理论的基础,尽管大多数他的思想直到几十年后才被广大的数学工作者所领悟进而发展成现代的数学理论。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看一看庞加莱在这一时期的工作究竟给N体问题的解决带来了什么进展。

第一,庞加莱证明了对于N体问题在N大于二时,不存在统一的第一积分(uniform first integral)。也就是说即使是一般的三体问题,也不可能通过发现各种不变量最终降低问题的自由度,把问题化简成更简单可以解出来的问题,这打破了当时很多人希望找到三体问题一般的显式解的幻想。在一百年后学习微分方程课的人大多在第二个星期就从老师那里知道绝大多数微分方程是没法找到定量的解的,但一般都能从定性理论中了解更多解的性质,甚至可以通过计算机“看到”解的形状行为。而在庞加莱的年代,大多数数学家更热衷于用代数或幂函数方法找到解,使用定性方法和几何方法来讨论微分方程就是起源于庞加莱对于N 体问题的研究,这彻底改变人们研究微分方程的基本想法。

第二,为了研究N体问题,庞加莱发明了许多全新的数学工具。例如他完整地提出了不变积分(invariant integrals) 的概念,并且使用它证明了著名的回归定理(recurrence theorem)。另一个例子是他为了研究周期解的行为,引进了第一回归映象(first return map)的概念,在后来

的动力系统理论中被称为庞加莱映象。还有象特征指数(characteristic exponents),解对参数的连续依赖性(continuous dependence of solutions with respect to parameters)等等。所有这些都成为了现代微分方程和动力系统理论中的基本概念。

第三点,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庞加莱通过研究所谓的渐进解(asymptotic solutions),同宿轨道(homoclinic orbits) 和异宿轨道(hetroclinic orbits),发现即使在简单的三体问题中,在这样的同宿轨道或者异宿轨道附近,方程的解的状况会非常复杂,以至于对于给定的初始条件,几乎是没有办法预测当时间趋于无穷时,这个轨道的最终命运。事实上半个世纪后,后来的数学家们发现这种现象在一般动力系统中是常见的,他们把它叫做稳定流形(stable manifold)和不稳定流形(unstable manifold)正态相交(intersects transversally)所引起的同宿交错网(homoclinic tangle),而这种对于轨道的长时间行为的不确定性,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称之为混沌(chaos)。庞加莱的发现可以说是混沌理论的最早起源了。

最后应该提到的是庞加莱在做出这些重要工作时的一些逸事。1888年五月庞加莱在比赛截止日期前交上了他的论文,六个月后他就被宣布为获胜者。评委维尔斯特拉斯虽然当时已经体弱多病,但还是很有预见地指出这篇论文将打开天体力学历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在1889年冬天庞加莱的论文已经被印刷而且送到了当时最有名的一些数学家那里。就在这时负责校对的一位数学家和庞加莱自己都发现了文章中一些证明不清楚的地方,庞加莱开始修改这些部份并且通知米塔格莱夫勒收回了已印出的杂志予以销毁。在1890年十月,庞加莱论文的新版本才重新问世,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事实上被销毁的版本仅有158页,而后来的版本是270页。庞加莱坚持自己支付了印刷第一版的费用:3585克郎,也就是说算上他的奖金,他在这次比赛中还赔了一千多克郎。但是这次修正是重要的,正是在这次修正中,庞加莱改正了他的一个稳定性定理,最终导致了他对同宿交错网的发现。有趣的是米塔格莱夫勒原以为他销毁了所有有错误的论文,然而近百年后在人们在瑞典米塔格莱夫勒数学研究所的旧文件中还是发现了几本“原版”的庞加莱的论文,他们就象错版邮票一样成了珍贵文物,也成了数学史研究者和后来的数学家研究庞加莱的宝贵资料。

另一件事是后来的人认为庞加莱并没有把他对同宿交错网的全部想法都写进他的著作,而只是在他的书第三卷第397节中简单提了一下,以说明N体问题解的复杂性超出人们的想象能力。现在的人猜测他可能这样做的原因是这种混沌的想法不符合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基本哲学。十九世纪末期知识界对于科学技术的进展是非常乐观的,人们对于物理世界的理解是给定现实的状态,人类是有能力预测未来的。而这种混沌理论的不确定性恰恰和当时这种思想不相吻,所以即使是庞加莱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也对于提出这种大胆的思想持保留态度。但我们也不能责备庞加莱的局限性,事实上对于社会上的一般公众,混沌理论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计算机被普遍使用后才被真正接受的。今天人们还是承认庞加莱是第一个有混沌理论基本想法的人。而在科学史上,庞加莱也被认为最有能力和机会创造狭义相对论的理论,也许还是他性格上和哲学思想上的弱点,最后真正大胆地做到这一点的是今天家喻户晓的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3。非碰撞的奇点解:百年悬而未决的问题

(庞勒维-----冯泽培尔-----萨瑞-----夏志宏-----哥维尔)

太阳系中所有行星及其它们的卫星基本上都以太阳为参照物做着周期运动。然而在宇宙中并

非所有星球都能保持这种周期运动,即使今天各种街头小报上仍然经常充斥着一些关于将有小行星撞击地球,从而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许多好莱坞电影也使用现代科技栩栩如生地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可怕的灾难。尽管从科学上讲在短期内我们并不用杞人忧天,但是在漫漫宇宙中,星球的碰撞并非不可能,现在许多科学家都相信曾经一度独霸地球的恐龙正是在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后灭亡的。

既然N体问题本来就是被用来作为星球运动的模型,我们可以猜想在N体问题某些解里会有碰撞发生。事实上大家可以看到即使在二体问题中,如果两个质点的相对位置总在一条直线上的话,它们是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就碰撞在一起的,这样这个微分方程的解在这一时刻就失去意义了因为方程右面某些项的分母成了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称方程有一个奇点(singularity),而这个奇点就是一个碰撞(collision)。但是在微分方程的理论中,奇点并不都是这样的碰撞类型的。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方程x'=x2 的非零解总是在有限时间里就跑到无穷远去了,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爆破(blowup)。

我们知道对于N体问题我们一般更关心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所以如果至少其中两个质点之间的相对距离在有限时间里就跑到无穷远,我们就可以说爆破在N体问题中出现。如果这是真的宇宙的话,那就意味着这个宇宙在一段时间后在没有碰撞的情况就消失到无穷远的尽头去了。这似乎大大有悖一般人对于宇宙的认识。但是从N体问题的方程来看,这似乎并不太可能发生,因为当方程中的距离项变大后,距离变化的速度就小了,爆破似乎就不会发生了。事实上对于二体问题,大家很容易证明爆破不会发生。但是,当N大于二呢?大家可以从庞加莱的工作中看出,我们的回答应该谨慎一些......

历史上关于N体问题中奇点的研究,是由和庞加莱同时代的另一位法国数学家庞勒维(Paul Painleve)开始的。庞勒维在数学上也许不如庞加莱声名显赫,但是另一方面数学教授只是他的职业之一。在法国历史上,庞勒维是被作为著名的政治家记载的。在他不做巴黎大学教授的时候,他从1914年到1933年去世为止一直在法国政府任内阁部长,并曾两度出任法国总理。(无独有偶,在同一时代另一个做过法国总理的正是庞加莱的一位表弟)。庞勒维对于N 体问题中奇点的研究,也和前面提到的瑞典和挪威国王奥斯卡二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1895年奥斯卡二世邀请庞勒维到斯特哥尔摩大学(University of Stockholm)讲学,并亲自到讲演厅和教授学生们一起聆听庞勒维的精彩演讲。这位爱好数学的政治家和另一位爱好政治的数学家的相逢确是数学史上一段佳话。庞勒维在斯特哥尔摩做了23次的系列演讲,给后人留下了长达五六百页的演讲笔记,而他的主题就是微分方程中超越函数及其对N体问题奇点的应用。庞勒维证明了在三体问题,奇点必须是碰撞解,也就是说爆破是不可能在三体问题中出现的。但是在他笔记的第588页,他猜测当N大于三时,N体问题存在非碰撞的奇点解。这就是后人称为庞勒维猜想的著名问题。庞勒维想象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一个质点在其他质点之间徘徊,当它几乎和某个质点撞上时,又恰好躲开,过一会儿又和另一个质点几乎撞上,这样周而复始但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有限时间内。然而这种奇特的振荡形爆破是否可能发生呢?这正是庞勒维的猜想。

庞勒维拉开了长达近百年的发现N体问题非碰撞的奇点解的帏幕。做出第一个重要贡献的是瑞典天文学家冯泽培尔(Hugo von Zeipel),他正是1895年庞勒维演讲时在座的一个年仅22岁的听众。在他1908年一篇仅四页的论文中,他证明了N体问题如果有非碰撞的奇点解,那么质点间相互距离一定要在有限时间内变成无界,也就是说爆破一定要发生,尽管这种爆破可能是庞勒维所描述的奇特的振荡形爆破。冯泽培尔的结果至少说明不会有其他更奇怪的奇点在N体问题中出现,这一结果在1971年被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萨瑞(Donald Saari)推广到:

如果有非碰撞的奇点解,质点必须有很强烈的振荡,这样人们就更关心振荡形爆破到底会不会发生的问题了。在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时间里,许多数学家构造出N体问题的一些特殊解,其中有些解具有强烈的振荡性,但是它们仍然不是真正的非碰撞的奇点解。例如俄国数学家斯特尼科夫(K. Sitnikov)在1960年构造了这样一个三体问题的解:两个等质量的质点A和B在一个平面上互相环绕着在椭圆轨道上运动,第三个质量很小的质点C在和平面垂直的一条直线上来回振动,只要选择合适的初始值,C就会无穷次来回穿越AB所在平面,而且振动的幅度越来越大,最后在无穷的时间内振幅会趋于无穷大。因为这里需要的时间是无穷,所以这个解并不是一个奇点解。这样的解似乎有悖常理,但是数学家们用他们巧妙的构思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这确实会发生。

1975年两位美国数学家马瑟尔(John Mather)和麦吉尔(Richard McGehee)构造了一个共线的四体问题的解,这个解确实会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某两个质点之间的距离达到无穷。但是这仍然不是庞勒维所希望的非碰撞的奇点解,因为在这个例子中,在达到最终这个非碰撞的奇点之前,四个共线的质点互相之间必须先有无穷多次的碰撞,所以非碰撞的奇点并不是这个轨道中第一个奇点。在这之前,人们已经发现如果仅仅是两个质点碰撞的话,那么这个解可以用弹性反弹在碰撞后继续下去(再多质点同时碰撞就不行了)。所以马瑟尔和麦吉尔利用这个性质设计了这样一个奇特的例子。这以后许多人对于最后发现真正的非碰撞的奇点解更有信心了,然而在这之后的十几年里,进展是微弱的,有人证明了如果这样的例子确实存在于四体问题中,那么这四个质点应该几乎是在一条直线上的。也就是说真正的非碰撞的奇点也许就跟马瑟尔和麦吉尔的例子很接近,然而时至今日,这样的四体问题的例子还是没有人能找出来。

从庞勒维开始的近百年里,许多数学家在非碰撞的奇点问题上做出了巨大努力。而所有这些努力最终在庞加莱发表他的重要著作一百周年时结出了硕果-----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这一百年悬而未决的问题终于被一位年轻的中国数学家夏志宏解决了。夏志宏1982年毕业于中国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在上大学时就对N体问题产生了深厚兴趣。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了美国西北大学跟随刚才提到过的萨瑞从事N体问题的研究。等到1988年他获得博士学位时,在他的博士毕业论文中他宣称他已经找到了一个五体问题的解,这个解会在有限时间内产生一个非碰撞的奇点。这样一个惊人的结果被一个二十几岁的学生获得了,几乎所有人的第一个反应都不是惊喜而是怀疑。事实上夏志宏证明的初稿中确实存在表述上的缺陷,某些关键的证明也有值得推敲之处。在这篇几乎长达百页的文章被投稿到最著名的数学杂志“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两年后,夏志宏得到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复,审稿的人无法判断他的证明是否正确,但确实指出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夏志宏并不气馁,他继续改进补充他的证明,又把修改稿投了上去。这时的数学年刊处理这篇稿件的正是前面提到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马瑟尔。在1991年秋季学期,马瑟尔在普林斯顿组织了一个讨论班专门讨论夏志宏的论文。在学期结束,马瑟尔得出结论:证明是正确的。论文发表在1992年的数学年刊上。庞勒维猜想终于被彻底解决了。夏志宏在毕业后曾在哈佛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大学先后任教,1994年起他又回到了母校西北大学任数学系的正教授,2001年起任潘克讲座教授(Arthur and Gladys Pancoe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在解决庞勒维猜想后,夏志宏又在动力系统领域做出了许多其他的重要贡献。虽然现在仍然年纪不满四十,他已经成为国际动力系统和天体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之一。1999年夏志宏受聘为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第一批长江计划特聘教授。

我们来看一看夏志宏构造的例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在五个质点中,其中四个具有同样的质

量(我们把他们叫做m1, m2, m3, m4),而第五个的质量m5 相比之下很小。m1 和m2 在一个和x - y 平面平行的平面上以椭圆轨道运行,m3 和m4 则在另一个平行的平面上以椭圆轨道运行,他们的运动轨道恰好相反。而小质量的m5 将保持在z - 轴上运动,不停地穿越其他四点所在的平面,好象充当两个平面轨道之间的穿梭快车。这里我们注意到m5 虽然将穿过这两个平面无穷次,但并没有经过这两对质点的轨道。另一方面这两对椭圆轨道都很扁,所以时间选取得好的话,m5 穿过轨道平面时,两个质点也几乎处于最近距离的位置,所以这时三个质点的距离都很近,几乎是一个三重碰撞。事实上夏志宏的设想就是这样,当m5 接近其中一个轨道平面时,总是有一个近乎三重碰撞发生,然后m5 又被弹到另一平面附近,重复同样的过程只是方向相反。这样周而复始,m5 的加速度越来越大,最后使得两个轨道平面的距离在有限时间里趋向了无穷大。这种听起来并不复杂的想法在数学实施起来就困难多了。关键是怎样找到这样的初始条件。在所有可能的初始条件中,当m5 每进行一次穿梭,那些会导致平面质点对会碰撞或者使m5经过轨道平面时间不好的初始条件都被去掉了,经过无穷次这样的去除,夏志宏证明了还是有一个象康托集一样的集合没有被去掉,在这个集合中的初始条件就会导致非碰撞的奇点。在证明过程中,夏志宏不仅要克服繁复的计算带来的技术困难,他也引进了很多新的想法。更重要的是,他使用了近百年来几代数学家在研究N体问题中发展出来的所有精华理论和技巧,在这个坚实基础上为非碰撞奇点问题这座建造了一百年的大厦终于砌上了最后一块也是最美丽的宝石。

值得一提的是,在夏志宏正在为他的论文做后期修改的时候,另一位美国数学家哥维尔(Joseph Gerver)在听到夏志宏的结果后,深受震动。他本人也已经在这一领域耕耘多年,事实上他本人也很接近构造出一个非碰撞奇点的例子,只是似乎已经到了科学真理殿堂前却怎么也找不到最后一把钥匙。然而在夏志宏成功的激励下,他在几个月后也终于完成了他的构造。他的例子和夏志宏的完全不一样,他的系统中有3N个质点对称地以某种方式排在平面上。但是在他的例子中,这个数字N只知道是个很大的整数,但不清楚到底多大才可以实现。但是不管怎样,庞勒维的猜想在一百周年时有了两种炯然不同的完整答案,并且在实现这一光辉目标的路途中,天体力学和动力系统的理论又被大大发展许多许多。

4。后记

尽管N体问题中著名的庞勒维猜想已经在上个世纪结束前被成功地解决了,N体问题本身还是有太多的神秘领域值得新世纪的年轻数学家们探索。也许在今后几个世纪里,N体问题将仍然是新的数学和新的思想的源泉,就象过去的三百年一样。例如近年来在三体问题周期解方面又有最新进展,一种三个质点在一个平面8字形轨道上周期运动的解被法国数学家陈思纳(Alain Chenciner)和美国数学家蒙哥马利(Richard Montgomery)发现,而且进一步的计算机数值模拟还发现了更多的具有各种奇特轨道的周期解。关于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请参看文献[5]。

对于N体问题的历史,历史进展,和相应数学发展的过程,一本更详细的通俗读物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天体的邂逅,稳定性和混沌的起源”(Celestial Encounters, the origins of chaos and stability)[3]一书,作者是Florin Diacu 和Philip Holmes。对于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此书有非常详细而又通俗易懂的介绍,同时书中还提及了我们这篇文章没有谈到的符号动力系统与混沌(symbolic dynamics and chaos), 天体运动的稳定性问题和著名的

KAM理论。大学理工科学生完全有能力读懂这本引人入胜的小书,进而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到许多二十世纪数学和天体力学最重要的一些进展,也能对N体问题这一最基本的物理问题有初步的认识。

关于庞加莱在三体问题上的工作,读者可参看美国数学会和伦敦数学会1997年联合出版的“庞加莱和三体问题”(Poincare and the three body problem)[1]一书。作者是June Barrow-Green,一位专门从事数学史研究的学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当时的原始历史资料和更多的历史逸事。关于庞勒维猜想及夏志宏的解决方法,读者也可以参看两篇英文的短文[2]和[6]。本文的大多数内容也取材于上述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Barrow-Green, June, Poincare and the three body problem. History of Mathematics, 11.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97.

[2] Diacu, Florin N., Painleve's conjecture.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r, 15 (1993), no. 2, 6--12.

[3] Diacu, Florin; Holmes, Philip, Celestial encounters. The origins of chaos and stabil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J, 1996.

[4] Hilbert, David, Mathematical Problems. Bulletin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8 (1902), 437--479.

Reprinted in Bulletin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37 (2000), no. 4, 407--436.

[5] Montgomery, Richard, A new solution to the three-body problem.

Notices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48 (2001), no. 5, 471--481.

[6] Saari, Donald G.; Xia, Zhihong, Off to infinity in finite time.

Notices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42 (1995), no. 5, 538--546.

《三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d17606794.html, 《三体》 作者:刘慈欣 来源:《广东教学·初中语文》2017年第10期 【作者介绍】 刘慈欣,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包括7部长篇小说,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说,18篇短篇小说。 【作品简介】 《三体》三部曲讲述了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作品对人类历史学、物理学、天文学、社会学及哲学等均有涉及,从科幻的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格局宏大,立意高远,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2014年底《三体》第一部的英文版在美国上市,反响热烈,并于2015年获得美国科幻奇幻协会“星云奖”等五个奖项提名。 2015年8月23日,《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 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科幻小说首次获得雨果奖。 【推荐词】 《三体》是一部科幻小说,作者刻画出一个恢宏大气、令人赞叹不已的未来宇宙世界,让读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书中的故事情节曲折婉转、扑朔迷离,十分吸引人。其次,故事情节中蕴含着许多人生哲学、社会道德的内容,展现出人性中的阴暗面,引人深思。此外,书中还包含许多科学道理,每一个故事情节都有科学的基础,绝不是瞎编乱造、凭空想象的。这几方面成就了《三体》今天的荣誉。当你翻开这本书时,你一定会迷上它! 舰队的指挥系统虽然处于崩溃状态,统帅部对舰队的疏散仍进行着统一的指挥,尽管如此,由于初始队形密集,仍然发生了多起战舰相撞事故。在“喜马拉雅”号与“雷神”号这样的高速迎头相撞中,两舰在瞬间化为碎片完全毁灭;而“信使”号与“创世纪”号发生追尾相撞,两舰的舰体都被撕裂,外泄空气形成了呼啸的飓风,把舰内人员同其他物品一起吹到太空中,两艘巨舰的残骸就拖着一条这样的尾迹飘行着……最为惨不忍睹的状况发生在“爱因斯坦”号和“夏”号上,两舰舰长竟然用遥控状态绕过系统保护,使战舰进入“前进四”,这时舰上人员均未处于深海保护状态。从“夏”号传出的图像中,人们看到了一个歼击机机库,库中的战机已经清空,但其中仍有上百人,加速开始后,这些人全部被超重压到停机坪上,从这时俯拍的影像中人们看到,在足球场大小的洁白广场上,鲜红的血花一朵朵地迸放开来,超重中的血摊成极薄的一层膜,扩散至很大的面积,最后这些血花都联成一片【批注1.“鲜红的血花一朵朵迸放开来”这

三体2读书笔记

三体2读书笔记 篇一:三体读书笔记 给时光以生命 ——《三体》读后感从文学体裁上来说,《三体》只能是一部科幻作品,但是从内涵上 看,它并不单单是一部小说。它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物理方面的科学知识,以及计算机科学技 术,此外还有对人性的社会学分析和哲学的思考,从人类社会的表现推出宇宙中的黑暗之森 理论。 即使是三体这个题目,本身就有很丰富的含义。首先第一部中主要指试图入侵地球的三 体星系和经历了几百次毁灭重生的三体文明;而在第二部中由于人类的应对,面壁者罗辑意 识到了黑暗之森的宇宙现状,此时

地球文明,三体文明,宇宙文明构成了新的三体关系,进 入对峙阶段;而第三部就有了更深的思考,我认为此时是科技,人性,宇宙规律构成了另一 种三体,而且可以说是最终极的问题。三体的问题即使现在都没有解决,也许就是那样,数 学上无解,而更复杂的三体问题不单是个数学问题,更是个哲学问题,就如同一直说的,一 切科学问题也是哲学问题。《三体1》是一部多重旋律的作品,故事的核心是熟悉而又陌生的文革。彼岸与红岸,过去与现在,是文学中很罕见的格调,主流文学早已远离这个话题,伤痛文学也成了历史, 但《三体》却以太空史诗般的笔调描绘了那个故事,在超越性的视野上审视苦难,救赎与背 叛。但这仅仅是个起点,书中最精彩的当属三体游戏还原经历了几百次毁

灭重生的三体文明。 刻画了三体星系由于拥有三个太阳,其不规则的运动使三体文明的生存条件极为严酷,三体 人只能通过排干身体的水分,变成纤维状来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一个模拟了三体的游戏中,秦始皇,牛顿等人一一亮相,也是为第二部破壁人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也许叶文洁只是偶然触动了水面, 却泛起了极大的波澜,引起了人类的极大危机。也许这么大的布局已经很不易,但是《三体》 显然不满足于此,所以它还有更大的内容。《三体2:黑暗森林》中,在地球,三体,宇宙构成的更大的三体中,剧情更是复杂了。 面对三体的高科技和先进武器,已经被阻止了基础科学研究的地球几乎没有还手之力,所以 人类决心以全球之力进行抵抗,推出了面壁计划,四个面壁人独自制定反

《三体》罗辑人物形象分析

《三体》主人公罗辑人物形象分析 罗辑这一人物形象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去定义,玩世不恭是表象,追求享乐也是表象,他骨子里是洒脱并且真实的,可是用这些去形容罗辑又太狭隘,真正的罗辑是冷酷而理性的,女朋友死了他不在乎,人类的命运他不在乎,自己的死活他也不在乎。他有时候像李白一样洒脱不羁,有时候像墨子一样心怀天下,有时候又像庄子一样目空一切自由逍遥。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角色,一个充满争议的救世主到底应该是什么形象,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论述。 一、玩世不恭还是洒脱旷达 都说罗辑是个玩世不恭没有责任意识的人,在他成为面壁者时,联合国秘书长萨伊坦言,“你作为一名学者是不合格的,你从事研究,既不是出于探究的欲望,也不是出于责任心和使命感”。作为学者,他并无多大成就,甚至是混吃等死的,这也是他最为世人诟病的地方。 可是大家忽略了一个事实,罗辑是清华大学的教授,拥有天文学和社会学双学位,如果没有一点成就和能力,单凭投机取巧是无法作客清华的,虽然他自己也说自己对一切无所谓,但事实就是,他再不济也是清华人,是杨冬的同学,是叶文洁主动找到的人。作者在安排罗辑这一形象时想必也是煞费苦心的,叶文洁是不是偶尔碰到罗辑的,就算是偶尔遇到为什么非要把宇宙的两条公理告诉他?这些未知是小说设置的悬念,也是小说的精彩之处。 罗辑是玩世不恭的,这种玩世不恭中充满洒脱旷达。他对待生活何止随意,他频换女友,甚至都记不住她们的名字,对他来说,记住名字毫无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他那里就是一场笑话,既然没有什么意义,又何必去纠结,这种价值观看起来问题很多,但也有一个好处,他没太多精神负担。没有精神负担,才能撑起所有重担,才不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作为面壁者,这种心态是很重要的,这种心态让他少了很多束缚。 就如李白,屡试不第的情况下,他转投干谒,通过结交达官贵人的方式进入朝廷,入朝为官并没有被官员这个身份束缚,他洒脱惯了,贵妃捧墨力士脱靴,没有人说李白玩世不恭,只说他是谪仙人。罗辑的洒脱就是李白的洒脱,他无所谓救不救世,三体危机还有四百年,为什么要为四百年之后才发生的事情而让今

《三体》复习相关资料全

《三体》复习资料 内容简介 第一部《地球往事》 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天文学家叶文洁在期间历经劫难,被带到军方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叶文洁以太阳为天线,向宇宙发出地球文明的第一声啼鸣,取得了探寻外星文明的突破性进展。三颗无规则运行的太阳主导下,四光年外的“三体文明”百余次毁灭与重生,正被逼迫不得不逃离母星,而恰在此时,他们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对人性绝望的叶文洁向三体人暴露了地球的坐标,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地球的基础科学出现了异常的扰动,纳米科学家汪淼进入神秘的网络游戏《三体》,开始逐步逼近这个世界的真相。汪淼参加一次玩家聚会时,接触到了地球上应对三体人到来而形成的一个秘密组织(ETO)。地球防卫组织中国区作战中心通过“古筝计划”,一定程度上挫败了拯救派和降临派扰乱人类科学界和其他领域思想的图谋,获悉处于困境之中的三体人为了得到一个能够稳定生存的世界决定入侵地球。 在运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之后,庞大的三体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人类的末日悄然来临。 第二部《三体Ⅱ·黑暗森林》 三体人在利用科技锁死了地球人的科学之后,出动庞大的宇宙舰队直扑太阳系,面对地球文明前所未有的危局,人类组建起同样庞大的太空舰队,同时(PDC)利用三体人思维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订了“面壁计划”。出乎意料地,社会学教授罗辑被选出作为四位“面壁者”之一,展开对三体人的秘密反击。虽然三体人自身无法识破人类的计谋,却依靠由地球人中的背叛者挑选出的“破壁人”与“面壁者”进行智慧博弈。

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文明生存竞争中,罗辑由一开始的逃避和享乐主义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心,想到了一个对抗三体文明入侵的办法。科研军官章北海试图借一场陨石雨干涉飞船推进形式的研究方向。近二百年后,获选增援未来的他在人类舰队被“水滴”清除殆尽前,成功抢夺战舰逃离。此时罗辑证实了宇宙文明间的黑暗森林法则,任何暴露自己位置的文明都将很快被消灭。 借助于这一发现,他以向全宇宙公布三体世界的位置坐标相威胁,暂时制止了三体对太阳系的入侵,使地球与三体建立起脆弱的战略平衡。 第三部《三体Ⅲ·死神永生》 身患绝症的云天明买下一颗星星送给暗恋着的大学同学程心,而程心因参与(PIA)向三体舰队发射探测器的工作,却想让航天专业背景的他放弃安乐死,作为被执行人将大脑捐献给阶梯计划。与三体文明的战争使人类首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地球文明因为黑暗森林打击的存在如临大敌,不敢在太空中暴露自己。在零道德的宇宙中发起黑暗战役的战舰被诱导返航,却受到有道德的地球文明审判。 不称职的懦弱少女程心被选来充当掌握地球命运的执剑人,她因为罗辑的成功将这看作一项只需花费时间的任务,刚刚任职水滴就向地球发动攻击,程心为了忠于人性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在警示下继续逃离的“蓝色空间”号,受到具有发射引力波能力的“万有引力”号与两个同行的“水滴”追击,其上的人员进入四维空间摧毁水滴并占领了“万有引力”号,启动引力波广播向宇宙公布了三体星系的坐标。 云天明与地球取得联系,通过讲述三个自己编创的童话故事,向程心透露大量情报;人类自以为悟出了生存竞争的秘密,开始进行掩体计划,维德领导的空间曲率驱动研究因为程心的错误判断被终止,使得人类最终没有能够逃脱被高级文明毁灭的命运。因为宇宙中还存在更强大的文明,战争的方式和武器已经远超出人类的想象,极高文明发出了一张卡片大小的“二向箔”,使整个太阳系压缩为二维平面而毁灭。

《三体》读后感

《三体》读后感 高中的时候开始接触《科幻世界》,或许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所以很喜欢这类的科幻小说。但自上大学以后,每天大多数时候都是优哉游哉的挂在网上,也就再也没接触过这些科幻类的小说了,尽管还是很喜欢科幻类的小说。网上对《三体》的评价很高,所以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夜里,我就决定读一读这部小说。对我来说,这也是我到目前为止读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 在一股脑看完《三体》之后,我竟然还不满足,很想知道后来的结局是什么,所以就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囫囵吞枣的看完了后面两部小说《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这三部小说统称为地球往事三部曲。在第三部小说将要看完的时候,我就自作聪明的用了一句老话总结了这三部小说的主要情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但是第三部小说看完之后,再从头回忆,唏嘘不已,觉得自己当初的总结真是太肤浅了。 诚然,从情节上来说,确实能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来总结,但这三部小说的精髓确实不在此处。如果这三部小说仅仅从情节上来说,我相信有很多小说比它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一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科技,二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三没有宏大场面的描述,但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我觉得是因为作者在小说中包含了较为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在第一部里,经历过文革迫害的叶文洁见到了人类的总总罪恶,心里怀抱着宏大的理想,却无实现的途径,内心的苦楚和绝望可想而知。在偶然间利用太阳和地外文明三体世界取得联系之后,内心狂喜不已,希望能借由外来力量来净化人类世界,若非内心失望之极,恐怕她是不会萌发这种念头的。可是文革结束后,国家的一切都走上了正轨,未来又是一片金光大道,如果以后没有遇到伊文斯,恐怕三体世界和人类世界之间的命运也会改写。而伊文斯之所以想借助三体世界的力量来彻底消灭人类世界,也是因为对人类世界种种罪恶的失望,认为人类罪大恶极,无可挽救。最终地球出现了三体组织,这个组织是三体世界在人类世界的情报员和计划执行者,虽然他们都怀着不同的目的。虽然最后三体组织被捣毁,人类世界也拿到了三体世界和三体组织的通话记录,知道了三体世界的情况,也了解了他们的打算,但却整体陷入了绝望之中:三体世界科技之文明远处于人类文明之上,出于对人类文明加速发展的恐惧,他们发出了两颗智子,彻底锁死了人类世界的基础文明。这也意味着人类科技再也无法出现质的飞跃,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修修补补。正像文中所讲,在三体世界看来,人类只不过像只虫子那样不足为惧。 在第二部里,由于人类世界得知三体世界将在四百年后到临地球,届时整个人类文明将会毁灭,由此全世界陷入了大恐慌中。为了挽救人类文明,地球各大国空前的团结起来,面向太空组建防御体系,同时也讨论逃亡计划。但正如作者在小说中说的,基于人类自利的本性,都希望自己是逃亡者的一部分,否则谁也别想逃走。所以世界政府也制定了针对逃亡者的禁止法案,全力对抗三体世界。因此整个世界转入战时经济体制,发展太空舰队,寻求与三体舰队的正面交锋,同时针对三体世界思维透明的弱点,选出四位面壁者,企图迷惑三体世界,并在关键时刻给予其致命一击。但面对三体世界的绝对科技优势以及三体组织残余力量的全力反击,有三位面壁者都被破壁,最终落得可怜下场,正如小说中说,无论做什么,三体世界都不在乎,毕竟三体文明远远超出人类文明,人类依靠现有科技根本不可能战胜三体世界,人类还是像只虫子一样不足为虑。但转折也就出现在第四位面壁者罗辑身上。面壁者罗辑,是个很有趣的角色,他只是一个骗吃骗喝的所谓学者,所做的研究也都是投机取巧的研究,但正是这些研究竟然让三体世界惧怕。直到后来,罗辑顿悟出了宇宙中的基本规律,并发展出了黑暗森林理论,才威慑住三体世界,使人类世界得到短暂的和平。所谓黑暗森林体系是基于这样一条残酷的规律,任何一个文明都会寻求自己的发展和扩张,并且为了自己的文明能够保存,不得不对其他已知文明保持相当的警戒。因此,每一个高等文明,一旦发现宇宙中有其他文明存在,必定会对这个文明进行致命打击。

21三体综合征简介

唐氏综合征 唐氏综合征,即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 综合征,是小儿最为常见的由常染色体畸变性所导致的出生缺陷类疾病。顾名思义,该病是由先天因素造成的具有特殊表型的智能障碍。我国活产婴儿中21-三体综合征的发生率约为0.5‰~0.6‰,男女之比为3︰2,60%的患儿在胎儿早期即夭折流产。患儿的主要临床特征为智能障碍、体格发育落后和特殊面容,并可伴有多发畸形。 一、基本概述 唐氏综合症又称21三体综合症,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症属常染色体畸变,是小儿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活婴中发生率约1/(600~800),母亲年龄愈大,本病的发病率愈高。60%患儿在胎儿早期即夭折流产。 唐氏综合症唐氏综合症包含一系列的遗传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第21对染色体的三体现象,会导致包括学习障碍、智能障碍和残疾等高度畸形。 唐氏综合症患病几率高低与人种,生活水准等没有直接联系,估计每660个新生儿就有一个患有唐氏综合症,使之成为最常见的染色体变异。高龄初产妇会加剧婴儿患有唐氏综合症的风险。在20到24岁之间,患病率为1/1490,到40岁为1/106,49岁为1/11。原因是随着产妇年龄的增加卵子形成过程中会引起染色体不分离现象的増加。但是,另一方面,大约80%的综合症患婴是35岁以下产妇所生。这

与35岁以下妇女妊娠比例较高有关系。另外也有多余的染色体来自父亲一方的情况,父方起因和母方起因的比例为1:4。患病的潜在高风险家庭通常会被提议进行遗传学咨询和遗传测试例如“羊水诊断”等。随着产妇年龄的增长婴儿患唐氏综合症的风险比率唐氏综合症的小孩与不患病的小孩相比处于直接劣势。通常认为患病儿童的精神发育迟缓,智商很少超过60的,脑部通常过小、过轻。小脑、脑干和脑前回出奇地小。教育进度会因疾病和残疾而遭到破坏,例如不断复发的传染病、心脏病、弱视、弱听等。其他因患病造成的生理特症包括猿皱等扭曲的面部特症,有的唐氏综合症患者青年期以后由于压力会引发抑郁症。但总体上显示出性格开朗的倾向。40岁以后患阿兹海默病比率高,容易出现记忆丧失、知能持续低下、人格变化等症状。 二、发病原因 唐氏综合症21-三体综合征为染色体结构畸变所致的疾病,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卵子在减数分裂时21号染色体不分离,形成异常卵子,导致患者的核型为47, XX(XY), +21。年龄过高(35岁以上)、过小(20岁以下)均是导致21-三体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亦有报道与父亲的年龄过高也有关。目前,21-三体综合征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研究人员在胚胎学和神经病理学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推测这类畸形可能是由于三倍体基因所决定的。 三、研究历史 1866年,英国医生唐?约翰?朗顿在学会首次发表了这一

《三体》读后感5篇

《三体》读后感5篇 大家有没有阅读过三体,会不会写三体读后感。以下是的5篇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分享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最近在看刘慈欣的小说——《三体》,每天中午吃完饭,在午睡前都会看上几页,《三体》一共有三部,前两部都是很正常的故事线索,故事大概是这样:科学界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很多科学家相继自杀了,为了查找原因, ___组建了一个组织,专门查相关的科学家。而物理学家丁仪遇到一件怪事,他所拍的照片上有倒计时,每拍一张时间就会减少,此时警察大史也找到他,希望他能帮助调查科学界里面的事情。在一连串的事件后,丁仪玩起了《三体》游戏,这个游戏说的是一个名叫三体的星球,不是像地球一样,有正常的白天和黑夜,而是有恒纪元和乱纪元之分,当星球处于恒纪元的时候,情况与地球毫无差别。 但是如果处于乱纪元的话,星球根本无法生存,总是面对永远的白天、黑夜、高温或者低温,那个时候,三体人就会被脱水,储存起来,等待下一次的恒纪元到来。丁仪在游戏中有很高的威望,因为他在游戏中实现了很多预言。参与三体游戏的,几乎都是科学家或者 ___,在一场游戏参与者的现实聚会中,丁仪和大史发现了ETO,以及三体世界的正式性。接着,就是把主角从丁仪转到叶文洁身上了。

叶文洁是三体世界的发现者,是ETO的精神领袖,这位柔弱的女性,在幼年经历,父亲在的时候当场被打死,母亲不念亲情,撇清关系,在三下乡的时候被歧视陷害,以至于她厌恶地球,在红色发射站的时候,她发现了三体世界,她也因为这个杀了她的丈夫和,这不怪她,所有的经历使她变得冷漠,在她心里觉得地球毁灭才是一种解脱。接着,与她有相同思想的人,组成了ETO,他们听从与三体世界,他们的目的是让人类解脱苦难。 最近,刘慈欣的一部划时代科幻小说《三体》深深的吸引了我。从小就喜欢打破常规、天马行空的飞扬思绪的我,对科幻小说有着近乎痴迷的渴求,从海底两万里,到哈利波特,再到烧脑神作星际迷航,我始终是科幻小说、电影领域的“追星族”。 这部《三体》让我重新认识了时间、生命与文明之间的关系。生命意味着什么?对每个个体而言,无不希望其越久越好。那么时间又意味着什么?它无时无刻不推动着我们朝着死亡迈进。看起来,时间与生命是对立的。但是,正因为时间赋予了生命以界限而使得生命个体能展现出异样的风采,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大千世界。

《三体》读后感4篇

《三体》读后感4篇 寒假期间,我读了《三体》这本书。 轻轻翻动着雪白的书页,细细品味着优美的文字,我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如 饥似渴,手不释卷。精彩的内容,跳跃的思维让我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以 至于有点埋怨自己从前的阅读范围是如此的狭窄,像《三体》这样精彩的小说竟未曾发现。 《三体》是一部科幻巨作,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刘慈欣著。虽说也是一部科幻小说,但它却与其他的科幻小说大相径庭,在骨子里就是一本独特的书。举例来说,在大多数小说中,外星人都有着上帝般的形象,对人类亲切至极,会安慰人类,帮助人类,可谁知外星人是善是恶呢? 《三体》便一反常态,将外星人刻画成一个合情合理的形象——迫于生存的危机而侵略地球的生物,存在着缺陷,却又十分的合于情理。这一下,就将它们活 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书中还提到一个新的词语——质子。刚开始,我也不明白是 什么意思,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终于明白,这是一种被三体人用我们前所 未有的高科技赋予了生命,可随意维度化的微不足道的质子!这想象,真是既天 马行空,却又有着科学的依据。我们当中有几个人能够将它想象出来! 整部三体都以”和平——战争——生存——毁灭“为主线,在我眼前展现出 一个广阔、神秘的世界。它开阔了我的思维,让想象不再受到约束,自由飞翔。 其实,每一个人的头脑里都有一个世界,愿我们用想象的翅膀,创造出一个属于 自己的精彩的三体世界!《三体》读后感(二) 最初接触《三体》是在同事的桌上看到的,当时只知道是本科幻类的书,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还觉得“三体”这个名字很奇怪,直到前段时间看高晓松的《晓

说》节目,听高晓松介绍《三体》,我才发现,这本书不仅是瑰丽烧脑的科幻作品,更是一本探索人性和直指人心的好作品,值得一看! 《三体》是科幻作家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我用了三天的时间看完了第一部,很过瘾,很烧脑,很震撼,现在正在看第二部,忍不住要为大家推荐。 作者刘慈欣被高晓松称为大刘,跟我父母同岁,但是写出的故事,却适合各 个年龄层次的人看,因为他写出了人类的共性,深刻挖掘了人性中的丑恶、美好、希望和恐惧。大刘住在山西一个小县城。按照高晓松的说法,小县城是出深刻作 品的地方,比如高密的莫言,因为小县城的人际关系是深刻而稳定的,便于作者 长时间、深层次的观察和发掘。 《三体》第一部获得了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雨果奖,是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科幻大奖,堪称科幻界的诺贝尔奖。大刘是该奖项自1953年设立以来的首位亚洲获奖者。同年,大刘凭借《三体》获 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文学最高成就奖,并被授予特级华语科幻星云勋章。2017年《三体3:死神永生》获得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 《三体》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 故事要从一位叫汪淼的纳米科学家说起,军方和警方合作,希望他能打入一 个叫“科学边界”的组织内部,因为这个组织难以进入,且都是高端知识分子和 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汪淼通过一个叫“三体”的游戏进入了这个组织内部,他发 现组织的统帅是年老的女天文学家叶文洁。 叶文洁年轻的时候正是斗争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她历经劫难,失去了父亲 和妹妹,远离了母亲,因为被陷害被带到军方绝秘计划“红岸”。期间叶文洁以

如何向大家介绍《三体》

你是否很久没有被一本书完全征服? 你是否很久没有为一本书拍案叫绝? 我马上将向大家推荐一本:以一人之想象力试图突破人类之极限的小说。 ——你能想到最浪漫的礼物是什么? A一颗星星 B自己的大脑 C三个童话 D一个宇宙 我要介绍的第一部小说是我心中的第一神作科幻小说三体 是这本书我第一次萌发不买对不起作者的想法。它有好几个地方很是与众不同。 一,看过有关外星人的电影的各位,是否觉得那些外星人很不科学呢?或者,跨越遥远的时空来到地球,地球军队居然能以枪炮与之一战,更坑爹的是最后往往是地球胜利。又或者,拥有极高科技的外星人一定是站在人类这边的。有人说,我相信技术高的文明,道德水平一定也高。但是,你的“相信”就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吗?不过其实这些设定也是有苦衷的——都是为了故事能讲下去。试想一个文明既不是人类能战胜的,也不是站在人类这边的,全人类一下就领了便当(这得好多便当。。。)。故事还讲个毛线! 而在三体却突破了这些限制。故事中外星人的科技极其发达,飞船星际航行速度达到光速的10%,却由于星际的遥远距离而只能使用星际战略,与外星人的战斗自始至终在地球上展开,外星人连一块石子都没有送到地球上。而所谓的星际战略,就是锁死地球科技,因为地球的科技发展之后可能使其舰队到达时变为自寻死路。而连一块石子都没有派来的外星人是如何锁死地球科技的呢?请在书中寻找答案。 二,接着说技术差距,连一块石子都没有派来的外星人不仅封锁了科技,还能监视地球上所有地方,所有人,扫描所有书。人类的所有行动,大到作战会议,小到吃喝拉撒,甚至XXOO 都逃不过外星人的“法眼".(和帕叔的千年眼有些相似呢,不过这个是有详细技术讲解的科学产物)你们觉得人类还能打吗?然而人类打了,而且在第二部的结尾,人类取得了胜利!而且这个胜利不是来自科技发展,而是一门叫宇宙社会学的逻辑推理性学科!第二部结尾高燃,阅读时请注意不要超过人体着火点。 三,接着说宇宙社会学,宇宙社会学是作者虚构的一门学科,被众多读者与阿西莫夫科幻圣经<基地>(可能大家不知道这本书,我就说说它的影响:据说恐怖组织基地是以此书命名的)中的虚构学科心理史学相类比。但宇宙社会学有着更科学的推理过程,它由类似游戏规则的两个公理和两个概念,用游戏的形式推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宇宙中最深,最黑暗的秘密,也是最强大的武器。正是这个结论的运用,外星人不得不和地球人握手言和。 四,大家应该都看过一些带有科幻性质的小说,动漫,其中一些超级技术经常不加解释,直接拿出。因为大多科幻元素只是作为背景,作者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解释。 而三体则详细地叙述了其中一些主要技术的发现,发展,和社会影响及前景。其中一些科技更是在研究其他另一科技时衍生,而另一些则是由几种技术复合而成的COMBO性质的技术。本书作者因其具有建设性思维的技术前瞻,被中科院空间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要求谈话。他们说被本书震撼和启发。这个“中科院空间技术研究所”是干什么的有哪位童鞋知道吗?就是他们把神舟系列飞船送上太空! 五,物理学上有一些常数,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比如宏观空间的维度,比如真空光速。那么,它们为什么是现在测定的数字而不是其它数字呢?有人搬出人择原理,殊不知人类是

读书笔记:《三体》全集

读书笔记:《三体》全集 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是我唯一认真阅读的科幻作品,它带给我的阅读体验,远非一般作品所能媲美,包括以前读过的《太空漫游》系列,都无法让我有如此般心潮澎湃。 出乎意料,高潮迭起,叹为观止。这是我能想到的,送给《三体》三部曲的形容词,我敢肯定这几个词用得十分确切。下面是我从一个对物理学和天文学等等一无所知的死文科生的角度,来不自量地评一下《三体》三部曲。 从《三体》第一部开始,我就被大刘的想象力折服了,继而我又陷入了一种奇妙的真实感里,这种真实感甚至保持到了《三体3死神永生》全书结束。 这开始或许来源于第一部的文革背景,就好似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在大陆不为人知的某地,真的有一个致力于寻找外星文明的“红岸基地”,真的有一个叫叶文洁的女子,在一个星汉灿烂的夜里,向浩瀚的太空发去了地球文明存在的电波。电波被一个拥有三个太阳的三体文明截获,因为三个太阳的存在,三体恒星的世界异常混乱,面对文明灭亡,种族消亡的危险,宇宙移民是三体人唯一的选择,在和地球文明建立联系之后,地球就成了三体人消灭的目标,于是一个宏大的故事由此开始。但这并不是一个符合寻常思路的故事,它的故事走向,不是地球人如何集中智慧抵抗三体人入侵,从而上演保卫地球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如果说《三体1》和《三体2黑暗森林》还能寻找到普通思路的痕迹的话,那么第三部,我根本就想不到故事的走向竟然会是这样,各种高潮和彩蛋纷纷向我砸来,应接不暇。 肤浅地说,三体1,是国际与地球三体降临派之间的战役,并最终以在巴拿马运河通过奈米网线割毁三体组织总部“审判号”轮船,摧毁三体组织宣告终结,但是地球的科技,特别是物理学已经被“智子”锁死,人类的命运,仍然笼罩在三体舰

(完整版)三体读后感1500字

三体读后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三体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三体》读后感1500字: 《三体》是一部长篇科幻小说,曾于2015年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在它获奖之后我才知道并找来阅读了它。《三体》的作者刘慈欣是一位软件工程师,和我是同行,可能是因为他理工科背景的缘故,使得这本科幻小说充满了科学的内涵和美感,既描绘有三体、歌者这样形形色色的各类宇宙文明,又描绘有像智子、水滴这样令人赞叹的高科技产品,一经阅读我就被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 《三体》小说由《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曲组成,以地球文明文与三体文明的生存斗争为主线,时间跨度数百年,空间上跨度也有数百光年。作者通过小说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宇宙世界,以及在这个宇宙世界中各类生命文明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做出不懈抗争的故事。 在小说中,无论是三体文明还是人类文明,又或是其他更为高等的文明,都希望自己的文明能更为长久的生存,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三体文明在屡次的天灾中为了保存自己,建立了独裁统治,每个三体人一旦失去了利用的价值都会毫不留情的被毁灭,在这个文明中,没有宗教、没有艺术,只有对科学无尽的钻研和对宇宙的无穷探索,“追求科技的终极发展使自己可以安稳的活下去”一

直是他们生活的终极目标。反观地球文明,一片祥和而安静只是在面对三体文明的侵略时,全球经济才临时转入战时经济体制,专注于军事科技发展,使得其他行业变得一片凋敝。只是在”第二次文艺复兴”之后,所有的行业才又有了戏剧般的突破,科技也出现了迅猛发展。 人类文明反思自己的发展历程,终于认识到如果一个文明注定要终结,与其苦苦寻觅使它更为长久的生存之道,还不如在它短暂的生存时间内,创造出灿烂的人文光辉,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灵。自然,对生命来说,文明意义重大,如果没有文明,生命的存在也就显得极为苍白无力。 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是生活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的文明社会,他们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在己方文明即将遭遇灭顶之灾时,地球文明选择了最后的爆发,而三体文明却选择了平静的离开。表面上这两个文明生命做出了大相径庭的选择,其实在他们这种选择的背后隐藏的是他们各自对生命和文明延续的不同理解。 三体文明平静的离开,与三体人一直奋斗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不断在挫折中曲折前进的文明发展史有关。他们文明发展的过程已经历过太多的苦难,无数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寻找生命的乐土,尽力的生存下去,是他们文明的主题。他们放弃了自身小我,没有额外的娱乐,只做对生存有利的事。读后感·这一次面对家园的毁灭,他们不愿意也没有时间去迁怒别人,只是想努力的把自己能做到的都做到,使自己的文明在宇宙中最大限度、最大可能的延续下去。 地球文明在最后时刻的爆发,同样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和环境

三体简介

三体情节梗概 三体1 叶文洁由于在文革中对人性丧失了最后的希望,在红岸基地探寻地外文明的时候向三体世界发送了地球的坐标,请求三体文明来帮助人类建设更好的文明,为了掩盖行迹甚至杀死了自己的丈夫杨卫宁。 而三体人艳羡地球稳定的生活环境,想毁灭人类,并把地球据为己有。他们用两个智子锁死了基础物理学的发展。智子是一个带正电的质子在二维展开后蚀刻上电路的超级计算机。另外三体人还用各种计划扰乱人类社会科学进程,包括成立地球三体组织,通过三体游戏筛选成员,加入名为科学边界的神秘组织,而该组织的首脑就是叶文洁,但是后期被降临派领袖伊文斯所掌控,因为他正是组建第二红岸基地,与三体文明进行联络的人。 主角汪淼和警官史强合作,在联合国领导下组织了古筝计划,用纳米材料丝线做成的武器飞刃割断了地球三体组织的基地审判日号邮轮,杀死降临派首领伊文斯,截获了与三体世界的通讯记录,发现了三体世界的阴谋。然而到这里,战争才刚刚开始。 三体2:黑暗森林 为了应对三体世界的入侵,人类开展了两项计划,奇正互补:一是太阳系防御体系,通过纳米材料制作太空电梯、研发无工质核聚变飞船、发展高科技武器等等;第二个就是涉及到主角罗辑的面壁者计划,一共有四个面壁人,罗辑是最后一个,他们被授予最高的权力和资源,可以执行任何计划而不必回答用意。面壁者计划是为了应对智子监控的奇招。另外不论面壁者做什么,甚至像罗辑一开始说自己卸任面壁人,都会被认为他在执行自己的计划,被报以“对面壁者的笑”,在后来它跟“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柴郡猫的露齿笑”一样有名。 为了应对面壁计划,三体世界联系地球三体组织,找来三个破壁人,罗辑的破壁人正是他自己。 第一个面壁者泰勒想要用球状闪电攻击地球舰队,让他们成为量子态的幽灵舰队,但是却第一个被破壁,破壁人说“主不在乎”。他由于无法从面壁人的职责中解脱,选择了自杀。 第二个面壁者雷迪亚兹表面上是想制造大当量氢弹攻击三体舰队,实际上是想引爆水星,让其坠落到太阳中,最终太阳会吞噬金星以及地球。也就是以整个地球来要挟三体世界,被破壁后回到委内瑞拉,被愤怒的民众用石块砸死。 第三个面壁者希恩斯,表面上想提高人类智能,这样更高智能的人就能够更快的发展科技,以应对三体舰队,这是一个间接的计划。在计划进行过程中产生了意料之外实际上是实现设定好的思想钢印,他通过思想钢印给地球舰队打上人类必败的信念,让人类尽早逃出地球,寻找新家园。他的破壁人正是他老婆山杉惠子。由于人类社会反对逃亡主义,所以他的计划也不了了之。 第四个面壁者罗辑,一开始却找史强为自己找梦中的妹子,史强为他找来了庄颜,他们在一起生活还有了孩子。有一天联合国却把庄颜和孩子都冻结了,罗辑也知道庄颜是受联合国之托来办事的,不过他们之间也有了真正的爱

三体读书心得

< 三体>读后感 中理:任四伟 (一),最近在读一本比较流行的科幻小说《三体》,在西西河论坛上看到有人介绍,于是自己也从网上找出来看。现在,刚刚看完第一本,后面还有两本。估计再有一个月左右时间,也就看完了。这次读《三体》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激动。 到目前为止,《三体》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深邃。首先,三体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深邃难懂的天体物理学问题,尤其对我这样一个文科生而言。由这样一个问题引出的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文明,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第二,科学的发展是否有上限,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旅行能否突破太阳系的范围?小说的内容让读者对这样问题产生思考,作者的对科技的发展充满幻想,并非完全的胡说八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三,我们的头顶就是星空,恒星之间漫长的距离以光年为单位。天体的诞生与毁灭以亿万斯年为记录。至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拥有生命的星球只有地球,而地球上拥有生命的时间也不过短短的数亿年而已。人类是否是宇宙的唯一宠儿,宇宙是否还有其他生命的存在?这种具有大众趣味的问题,也是吸引我的另一个原因。 我读初中的时候比较喜欢科幻内容的东西,但那时候资源匮乏,能够接触到的除了电视,就是几本过期很久的《飞碟探索》杂志。后来莫名其妙地报了文科班,逐渐地也就很少看科幻内容的文章。读科幻小说感觉和看穿越剧差不多,冗长而枯燥,味同嚼蜡。但内心深处,还是对科学充满好奇和敬畏。《三体》小说给了我更多思考。 (二)《三体》世界的前篇球状闪电是一个小段篇,它只是切入《三体》的一个小小的预热,还没有触及《三体》的时空观。接下来我要介绍一下《三体》的主要,也是核心的猜想。接下来也包含剧透,所以阅此文甚。 《三体》中的外星文明“三体”文明是一个拥有三颗恒星的文明,他们的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但是科技相较人类先进很多。《三体》的核心思想是贯穿一二部的主角,面壁者罗缉,根据第一位向外星文明“三体”发送信息的人,叶文洁,的启发:“每一个文明第一需要都是生存,但宇宙总物质一定”,而构建了一个宇宙社会的模型:整个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一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在发现另一个猎人后,因为总物质量是固定的,所以必须通过互相厮杀来获得更多的资源。因此只要一个文明的位置一旦被公布,就会立刻被攻击。罗缉依靠这个信息使得外星文明“三体”不敢轻举妄动。之后人类开始了与“三体”文明互相交流发展的历程。 《三体》的第三部讲述的是人类文明还是被其他高级文明发现了,太阳系受到未知文明的未知攻击,毫无反抗之力,攻击方式是使太阳系整个三维空间转换为二维空间,三维空间在二维中崩坏释放,最后整块三维空间消失为二维。只有达到光速的飞船才能逃逸成功,幸存的少数人类也逐渐的窥见宇宙残酷的真正面目:宇宙一开始是是高维的,可能是十维或者更高,而不同的文明之间战斗,最有效率的攻击方法便是维度攻击,将维度降低,为了使这种攻击不波及自身,使用这种技术的文明通常会把自身整个种族的维度降低。在这样不间断的战斗中,宇宙的维度不断降低,当维度回到0维时,宇宙将重新回归到十维。重新开始新一轮轮回。 《三体》这部科幻小说从第一部开始,一步一步的把一个完整的时空呈现在读者面前,当我看到书中的“黑暗森林”理论时,不禁想到,霍金曾经警告人类不要盲目的寻找外星文明,外星文明对人类文明将是一个灾难!也许当时我不理解,在看完《三体》后,我身怀恐惧的深刻的理解到了这个。我被作者严谨的罗缉思维所震撼,星空也许并不是人类想象的那么美好,人类文明还只是一个孩子,如果宇宙中真的有大量的不同文明,我想,过早的暴露人类文明的存在对人类文明将是灭顶之灾! 一部好的小说将影响人的一身,在这学期的课外阅读中,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十分大,作

《三体》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体》讲了个什么故事? 先放和大刘合影镇场: (请忽略刘慈欣因为被拖住采访而产生的严厉眼神)在我看来,《三体》是一份理想实验的报告书。什么是理想试验呢?就是设计一个不易实现的极端环境,并不实际开展实验,而是根据已知的逻辑和之前的其他实验结论来推演。然后获得关于某个规律的猜想,或是归谬某个已有结论。比如说伽利略在走上比萨斜塔奠定现代科学体系之前,或许还不知道自己试出个什么结果,但肯定有把握推翻亚里士多德的旧结论了,因为他已经在头脑中做了著名的归谬式理想试验: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 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伽利略还设想了中学课本上这个小球滚动实验: 他的推论是:在无限光滑的斜面上,小球总会滚到和出发点一样的高度才停下来,这意味着小球不达到出发点的高度就

不会停止——小球会一直在平面滑道上运动。惯性定律因此不言自明,物体的运动从此不需要受力作为前提,现代科学体系由此萌发。另一个著名的理想实验是牛顿大炮,直到几百年后,我和许多网友还喜欢用这个模型来解释问题:如何向小朋友解释为什么太阳和月亮挂在天上掉不下来?- 马前卒的回答牛顿当然没有真的去铸造超级大炮,他只是设想,既然打出去的炮弹总会以曲线落向地面,那么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一定可以通过增加炮弹速度来提高射程。初速度越高,曲线的弯曲越小;射程越长,地面总的弯曲越大。只要不断的增加速度,总有一个速度可以让曲线的弯曲程度和地球表面的弯曲程度相当。到这个时候,炮弹就会在围绕地球的圆周轨道上飞行,永不落地了。通过“理想试验”,牛顿在400多年前解释了月球永不落地的原因,发现了人造卫星的基本原理,为万有引力定律提供了定量讨论的基础。这样的“实验”结论虽然最终需要实践来证实,但作为重要的思考工具,理想试验是科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参见:相对论刚提出时,号称全球能完全理解的人不超过十人,现在却成为理工科必修课程,是我们智商提高了吗?- 马前卒的回答什么是工具呢?严格来说,人类制造的任何东西都只是附加了“信息”的某种结构。砍木头做梯子,木头是自然界的物质;炼钢造汽车,铁矿石和煤都是地球本来就有的。我们没法凭空“创造”物质,只能把既有的物质赋予人类设计的

三体简介

三体简介 三体是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简单点说就是两个女人毁灭世界的故事: 话说60年代美苏争霸时期,美苏两国除了搞军备竞赛,在对地外文明的研究上也展开了竞争,我国为了不落后于美帝苏修,在老毛的亲自批示下也秘密开展研究,建立基地,向宇宙中发送需找文明的信息。秘密基地里有个叫叶文洁的女科学家,她在文革中心理受到了严重创伤,她的父亲是国内著名的物理学家,被自己的学生批斗致死,妹妹在武斗中丧命,自己也被同事出卖,差点被整,于是对这个社会和人性感到了绝望。 当时基地的科学家都觉得以他们设备的功率向宇宙中发射信号,就算有地外文明也接收不到,因为功率实在太小了。后来叶同学想到了用太阳作为功率放大器,就可以恒星级的能量向宇宙发射信号,于是乎某一天她就偷着用基地的设备向太阳发射了一条信息,说地球有文明什么的。发射完大概她也就忘了这个茬了,本来也没抱多大希望。谁知8年后的某一天,基地的监听器真的收到一条来自地外文明的回复,而且是警告,大意说我收到了你们的信息,知道你们的位置,但是别在回消息了,我是个和平主义者还没什么,要是被别人知道了会侵略你们的。。。。可是上面也说了,叶同学已经对这个世界失望了,于是很果断的回复了外星人:这个世界的人已经没救了,需要借助你们的力量来解决我们文明的问题,我可以帮你们获得这个世界。。。。 叶同学的回复在四年后被这个地外文明接受到,这个文明位于距离太阳系4光年外的 半人马星座,由三颗恒星和一颗行星组成,由于三颗恒星在彼此作用力下运行轨道十分复杂,这就苦了行星上的文明,这个文明称为三体文明。三体人经常处在毁灭的威胁下,不是由于三个太阳离得太近被烧死,就是离得太远被冻死,要不就被其中某个太阳的引力抛到太空中,不知毁灭了多少代文明。但是文明之火没有断绝,到了三颗太阳运行的相对平稳的时期,文明又诞生了。到了这一代,他们的科学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他们的科学家认为三体运行规律无解,也就是没有规律可掌握,因此不能做到趋吉避凶,躲避灾难。这个时候,他们收到了叶同学的信息,知道距离他们不远的太阳系有文明存在,因此三体人决定远征太阳系,移民地球。 虽然三体的科学技术已经很发达,但是远征舰队到达地球也要400年之久,他们为了 防止地球人的科学技术在400年后超越他们,就派遣了若干个质子先期到达地球。这些质 子其实都是高智能计算机,他们称为智子。智子们的一个作用是监视地球,另一个作用是进入各大物理实验室的对撞机捣乱,锁死基础物理学,人类的科技也就不可能有实质的突破了。智子们起作用后,研究前沿物理学的科学家们顿时绝望了,很多人想不开自杀鸟,悲哀啊,这也包括叶的女儿,一个很有天赋的物理学家(她们家三代物理学家)。 此时地球上很多对人类社会早有不满的愤青们成立了“三体教”,叶文洁被推举为“教主”。他们和三体文明建立了联系,都盼望着三体人的到来,平和一点的希望三体人来帮助人类解决自身的问题;激进的人认为人类已经罪大恶极无可救药,三体来把地球文明摧毁好了。当然也不乏一些带路党。 各国政府秉承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联合起来把三体教剿灭,三体教组织转入了地下。在缴获的大量信息中显示,人类文明跟三体文明根本不在一个级数上,在三体文明眼里,人类不过是虫子。。。虽然科学研究不能进步了,但是毕竟还有400年的时间,人类还能做 些什么来抵御外星文明的入侵呢?? 这就是三体1的故事。 话说各国政府联合起来镇压了三体地球组织后,通过研究发现三体人虽然文明很先进,但是和人类相比有个致命的弱点,他们是用脑电波直接交流,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是透明的,,

《三体》读书心得5篇

《三体》读书心得5篇 读完三体,宇宙的广阔不是一次性展现在眼前,而是慢慢地变大。从红岸基地这个如此具有x意味的x时期产物,产生了叶文洁这个三体组织领袖,故事从x开始,却结束在了时间的尽头。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三体》读书心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三体》读书心得1 寒假期间,我读了《三体》这本书。 轻轻翻动着雪白的书页,细细品味着优美的文字,我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如饥似渴,手不释卷。精彩的内容,跳跃的思维让我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以至于有点埋怨自己从前的阅读范围是如此的狭窄,像《三体》这样精彩的小说竟未曾发现。 《三体》是一部科幻巨作,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刘慈欣著。虽说也是一部科幻小说,但它却与其他的科幻小说大相径庭,在骨子里就是一本独特的书。 举例来说,在大多数小说中,外星人都有着上帝般的形象,对人类亲切至极,会安慰人类,帮助人类,可谁知外星人是善是恶呢?《三体》便一反常态,将外星人刻画成一个合情合理的形象——迫于生存的危机而侵略地球的生物,存在着缺陷,却又十分的合于情理。这一下,就将它们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 书中还提到一个新的词语——智子。刚开始,我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终于明白,这是一种被三体人用

我们前所未有的高科技赋予了生命,可随意维度化的微不足道的质子!这想象,真是既天马行空,却又有着科学的依据。我们当中有几个人能够将它想象出来!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别之处,那就是写作的手法。它一改以往习惯的“因为——所以”式写法,使用了“所以——因为”式。说详细一点就是将以往一成不变的先写事情发生前的事,再写事情结果的手法变成先写事情发生后的事,再写事情发生前的原因。 中间一些细微的地方又透露着一些隐隐约约的线索,引人深思。读书的时候将这些线索串联起来,再仔细一想,对整件事情的理解便简单明了多了。 这就像小孩子拼拼图一样,让读者自己一点一点去探索发现,这真是一种高明的写作手法,让读者能够有充分的空间去想象。 当然,每一部作品都一定会有它想表达的意思,无论深浅。而三体想表达的则更丰富。在一开始讲述叶文洁的记忆时,还描述了一幅x时的景象。 我想,在此作者一定是想批评讽刺x时,人们迫害知识分子的那种无知、可恨。把历史与科幻相接合,也就更加大大增加了想象的实在性,绝不是胡思乱想,这也是作者写作上的一个精炼之处,想象不能无限度。 书中还讲到了地球叛军,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善的,只希望三体人到地球上来消灭坏风气,可他们的思想太过于极端,竟然想毁灭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