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33教育综合之教育学原理

333教育综合之教育学原理

333教育综合之教育学原理
333教育综合之教育学原理

333教育综合内容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第二章教育的概念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五章教育的目的

第六章教育制度

第七章课程

第八章教学(上)

第九章教学(下)

第十章德育

第十一章班主任

第十二章教师

第十三章学校管理

第一章教育学的概述

一、研究对象与任务

1.研究对象(名词解释):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2.研究任务(简答):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3.教育学(名词解释):①教育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教育的学问,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③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④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念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那种认为不学教育学也能教书和做好教育工作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工作质量。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阶段(看书了解即可,不用背)

三、几种教育学(第1、3种重点背,2、4、5简单看)

1.实验教育学(重点背):

①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1901年,德国教育家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1907年教育家拉伊又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一书,系统地阐述实验教育思想。

②基本观点:

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

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

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

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分依据。

③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不足在于,当他们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唯一有效方法时,就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受到文化教育学的批评。

2.文化教育学(名词解释)

①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②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③文化教育学主张: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

④评价:文化教育学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师生关系等方面给人以很大启发。但不足之处在于,思辨气息很浓,对很多问题的论述带有很强的哲学色彩,过分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了教育中的客观规律存在。

3.实用主义教育学(名词解释)(重点背):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是在批判脱离儿童生活、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提出来的。

②主张: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第三,学校及社会;第四,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第五,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第六,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儿童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③评价: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就是解放儿童教育,这是教育向现代转向的重要体现,是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实用主义教育学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20世纪整个教育理论研究产生极大的影响。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师在教育

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4.批判教育学(名词解释);

①批判教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前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

②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鲍尔斯、金帝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尔迪尔。

③主张: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并非是促进社会公平与实现社会公正的途径和手段,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

第二,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第三,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及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

第四,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因此教育理论研究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①基本观点:

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第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第四,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第五,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其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

第六,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四、补充相关的知识:(超纲内容时间紧张可以不看)

1.《普通教育学》(名词解释):①《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代表作,发表于1806年。这本书的发表标志着教育科学体系的初步建立。②赫尔巴特首次提出了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观点,从而使教育学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③他根据儿童心理规律,将课堂教学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即著名的“形式阶段理论”。

2.《民主主义与教育》(名词解释):①《民主主义与教育》由杜威撰写于1916年,最集中、最系统地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②他的教育理论主要着意解决三个重要问题:一是教育与社会的脱离;二是教育与儿童的脱离;三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③基于此,该书主要阐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课程与教材、思维与教学、道德教育等内容。

第二章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质的规定性(即教育的本质特征)(名词解释/简答)

①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③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就个人而言,教育是发展、是生产、是对生活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就社会而言,教育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可整个一起出简答,也可分别出名词解释)

教育的基本要素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三部分组成。

①教育者就是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是教育者。(地位)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作用)教育者要自觉地、有意识地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和水平发展,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而离开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动,就不存在完整的教育活动。

②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地位)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主体。(作用)受教育者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教育者可以任意涂抹的白板或者加工的素材,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不仅把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和个人的需要、兴趣、情感与希望带入教育过程,而且在教育活动中他们有自己的判断、选择、建构与评价。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受教育者个性素质的发展,均依赖于受教育者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努力。

③教育的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它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两个方面。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于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结晶。教育活动的方式涉及教育基本方式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活动方式是教育活动的本身。更广泛地看,还应该包括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点

①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而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进行,这是古代教育的基本方式。

②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学校自产生后,便曲折地向前发展,到了封建社会,学校的教育对象、规模和种类都在逐步扩大和增多。

③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性,因而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到奴隶社会,教育便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在封建社会,教育的阶级性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奴隶社会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与对立的情况,反映在教育上,就表现为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现代教育的特点:(简答)

(1)学校教育逐渐普及。19世纪后,各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了有关普及义务教育的具有强制性质的法律,普及了初等教育,完成了初等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2)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成为社会的公共话题,也成为政治家们优先考虑的社会问题。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加强。在现代社会,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就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教育系统的形成,教育事业的普及,推动了教育的“制度化”的进程;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进展,教育经验的积累,使“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1.广义的教育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道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包括人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是指有专门组织的教育,包括全日制学校教育、半日制学校教育、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等。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五、相关的知识补充点(超纲内容,时间紧张可以不看)

1.教育先行(名词解释):11华东,14华南论,14陕西

1.教育先行(名词解释):

①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当超前。

②教育先行是现代科技、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2.素质教育(名词解释或者论述):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需要注意问题是:首先,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而是旨在通过素质教育纠正那些把考试当做目的的错误教育思想;其次,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

怎么办:实施素质教育要:第一,充分认识到课程、教材、教学方面的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当做重点来抓;第二,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根本取决于是否有一定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的教师队伍,要求不仅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风险精神,还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和现代化的教学思想;第三,通过改革升学、考试以及评估政策,逐步淡化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分数观念,减轻学校和学生的压力。

3.创新教育(名词解释):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4.义务教育(名词解释):10宁波、11首都、12、13东北

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5.教育民主化(名词解释):10青岛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

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6.教育的内在价值(名词解释):13云南

教育的内在价值:为了知识而教育、为了能力而学习、为了真理而学习和教育。教育育人的实质就是使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形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教育内在价值的根本。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就是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

7.形势教育与实际教育(名词解释)

在教育史上,教学中应如何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即形势教育论与实际教育论者有过长期的论争。实际教育论以斯宾塞为代表,强调教学应传授给学生实用的科学知识,在课堂上要求以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为主;形式教育论以洛克为代表,强调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心理能力,重视教材的训练价值。课程上主要学习拉丁语、数学、逻辑以及有关的人文学科;两种争论都是片面的,应该把知识和能力统一起来。

8.现代学校教育特点(简答题)

学校教育自生产时起,就区别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独自的特点,具体包括:

①组织的严密性;②职能的专门性;③内容的系统性;

④作用的全面性;⑤手段的有效性;⑥形式的稳定性。

总之,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所不具有的独特特点,而正是这些特点,保证了学校教育的高度有效性,使其占主导地位。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重点章节)

一、人的发展概述

1.人的发展(名词解释)

“人的发展”在教育心理学上,主要探讨的是个体发展的问题。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狭义的个体发展则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个性的完善;三是社会的发展,包括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人的发展的特点是未完成性和能动性。并呈现出自身的一些规律,如顺序性、阶级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2.人的发展特点(简答):

(1)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动物,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蕴含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藏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人发展的未完成性既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的未完成性,也包括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未完成性。人的未完成性说明人的需教育性和可教育性。

(2)能动性:人在发展过程中还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能动性是人的精神属性的基本特征。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能动性,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即简述人的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简述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儿童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单个可以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非常重要(1)顺序性

①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是指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②如儿童心理发展,他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③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使教育的发展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脱离实际,又要走到发展前面。

(2)不平衡性

①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如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②同一机能系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如人的身高和体重的两个生长高峰分别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青春发育期。③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最佳时期及时施教,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阶段性

①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②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都是产生重要影响的阶段理论。③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针对性教育。教育的阶段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4)个别差异性

①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人的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是千差万别的。②如男女性别的差异、在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的差异。③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的发展。

(5)整体性

①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整体的人,他们不仅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独特性。②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③人的发展

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把学生培育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二、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共四个影响因素)(单部分出简答,整体可出论述)题库P14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指人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外在的和内在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年龄特征。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发生变化。

⑤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遗传素质的作用逐步减弱。

总之,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不能因为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就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与遗传素质相比,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得更重要因素,环境提供人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构成人发展的巨大动力,影响人发展的价值方向和发展内容,对人的发展本身具有一种广义的教育作用。

②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是指自然、社会、前人、他人为儿童所创设的环境,对儿童来说是先在的、给定的、客观的。人具有能动性,可以去选择环境、适应环境,还可以创造环境。

③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会制约人的选择性,反而激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当然,给定的环境条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二者相互作用蕴含着人的多种多样的发展可能性。

3.个体的能动性

个体因素主要指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理想、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身体素质、个性特征等,其核心是人生态度和价值理想。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个体因素在个体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学校、环境和遗传因素只是为个体提供了外在条件,这些条件能否发挥作用以及能多大程度发挥作用,最终完全在于个体自己。

②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人的能动性是在人的社会生活和活动中产生的,并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人不仅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和改造自身的主体,并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的过程中表现出人的能动性。

③个体的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

个体的能动性不仅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而且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加工。学生的发展和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过程,是把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他自己的财富的过程。

④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人在发展中,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发展起来,个体也就能够逐步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它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能把自身的发展当成自己的认识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在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4.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①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②教育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因为知识有认识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和实践价值。学生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的特性,而就获得了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事物的可能性。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即教育的本体功能)

(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简答或论述,如:简答知识的价值?)

1.知识的认识价值:

(1)学生掌握知识,意味着他对知识所指的事物的认识,弄清事物是什么,把握住事物的特性。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制约着他对事物的视域和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2)学生掌握知识又意味着他掌握认识的工具。

(3)学生掌握知识,还意味着掌握认识的资料和资源。

2.知识的能力价值:

知识是心理操作与行为操作的认识结晶。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经历知识的展开过程和知识的发现过程,对知识进行心理操作和行为操作。这种操作方式的定型和积淀过程,也就是学生心理的认识能力和行为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3.知识的陶冶价值:

知识蕴涵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正是构成人生智慧的基本要素。科学精神引导人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人文精神引导人追问人生意义,追求人的价值、尊严、自由的等。学生经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陶冶,体验到以史为据的事实尺度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体悟到人何以生存,为何生存,才能真正形成人生智慧,具有人生理想,人生抱负,担当起社会责任,人类责任,才能成为挣脱奴性、物性的大写的人。

4.知识的实践价值:

知识具有对社会实践的有用性或有效性。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特性,也就获得了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事物的可能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又由内在素质外显为社会实践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很大程度上就是强调知识的实践价值。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可出简答:学校教育的个体个性化与社会化功能)

1.促进个体个性化,主要表现为:

第一,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第二,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第三,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2.促进个体社会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第二,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第三,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

第四,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四、补充(超纲内容)

1.遗传决定论(名词解释/简答):(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顿、美国的霍尔和奥地利的彪勒。(2)这种理论认为个体的遗传素质在其后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只能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们。(3)这种理论看到了遗传

素质对于人的后天发展的巨大作用个,但是却夸大了这种作用,最终导致历史唯心主义。

2.环境决定论(名词解释/简答):(1)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爱尔维修、美国的华生等。(2)他们认为人的发展的一切差异都是由后天的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先天的遗传素质和个性

特征在人的发展中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人是环境的“产物”。(3)环境决定论看到了换进刚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却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片面夸大了环境的作用,最终导致机械唯物论。

3.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所需条件(即学校教育如何有效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学校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要具备如下条件)(简答):

(1)从学校教育内部来讲:①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基础性、专门性、系统性、选择性的实现程度;②取决于教育过程中能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从学校教育外部来讲:①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的程度;②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

4.为什么环境其重要作用但是不起决定作用(简答):

①尽管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它并不能简单决定人的发展。

②这是因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选择和认同才能起作用。

③环境决定论把人看做是环境被动、消极的产物,夸大了环境的作用,这种观点是片面和错误的。

5.教育为什么发挥主导作用(简答):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的成长。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而环境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片面的。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

(4)但是,我们还应注意到,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是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教育者应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

6.学习化社会(名词解释): 12河北

①学习化社会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刚刚出现的概念,是指一个人人均能终身学习的理想社会。在此社会中,学习者的基本权利能够获得基本保障,教育机会能够公平的提供,学习障碍能够合理地去除,终身教育体系能够适当地建立。

②学习化社会发展的目的,是要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实现每一个人自我天赋潜能,使其做一个自己想要做的人。伴随着“终身教育”的思想的发展,其经历了原来“经常性教育”到“伴随生命的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变化。学习化社会更加强调了学习的终身性,同时提出了学习的全民化,突出了学习的主动性。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重点章节)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单个出简答,整体出论述)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简答或论述)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教育发展水平是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

(1)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和教育结构。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第三,现代社会里,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延长,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教育结构的改变都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方式决定劳动力的规格,进而决定教育所培养人的规格,尤其是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规格。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改革。任何时代的课程设置,都是对该时代社会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教学内容的历史证明,学校的课程,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是直接受制于生产力发展的。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着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发展与改革。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如多媒体、电视等被引入教学领域,从而使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多元化发展。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组织管理所用的工具和技术手段,都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改善提高。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简答或论述)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性质不同,教育目的有所差异,对教育目的具有决定作用。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掌握在谁的手中以及教育为谁服务,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判断和确定一个国家和社会教育性质的重要标志,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政治经济制度是教育目的的直接决定力量,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制定不同的教育制度,规定教学内容,特别是政治,哲学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简答或论述)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社会习俗和规章制度等的复合体,教育学上的文化值得是狭义的文化。

(1)文化知识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即通过传承和创新文化来培养人才。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文化知识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

(2)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着教育模式,如东方文化模式是追求和谐,崇尚德性。西方文化模式是追求征服,崇尚理性。

(3)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文化传统越久,对教育传统变革的制约性越大。我国文化传统既有极大的包容性,也有很强的封闭性。有积极也有消极的一面。正是受这些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育的价值取向呈现出重德轻术,师道尊严,读书做官等取向。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注意:教育的社会功能由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两部分组成)

(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简答/论述)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名词解释)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它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人口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题库P19详细版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实现劳动力再生产。

(2)现代教育可以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3)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发展。

(4)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5)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6)教育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7)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拉动内需。

2.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

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首先,教育通过科学文化思想,提高人的民主观念,使公众具有民主意识。其次,教育不仅提高国民的政治素质,而且增加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和能力它是使政治走向民主的助推器。再次,教育民主化本身就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地方,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论、行动、讲演、学校的教材和刊物等宣传一定的思想,造就一定的舆论,借以影响群众,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

④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教育进行,教育作为传递文化、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的活动,能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显性的或隐性的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促进他们的政治社会化,从而为一定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创造重要条件。

3.教育的生态功能

①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在学校和社会上要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与宣传,让学生从小养成爱护自然、爱护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情感,从而逐步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观念。

②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对自然开发的无序与过度,不懂珍爱生命和节约资源等,造成生态灾害与失衡的原因很多,都与人的素质不高相关。我们应当有计划的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懂得爱花草树木,保护珍稀动物,节约资源,从小养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③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生态文明建设关涉社会的移风易俗,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内,要组织学生参加到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提高认识,经手熏陶与锻炼,养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情趣与信念。

4.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即文化的传承功能)。人类社会能从愚昧与野蛮,走向今天的文明与开放,是文化教化的结果,而文化教化的前提是文化传递。广义的教育和学校教育,一直承担着传递文化的重要功能。

②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即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使交流的双方都有自我超越的过程,都是向自身灌注生命力和新鲜血液的过程。教育作为传播、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最积极最有效的,也就有了丰富文化的功能。

③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即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积极引导和自觉规范。教育的文化选择既要符合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利益的要求,也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即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文化的生命不仅在于它的保存和积累,更在于它的更新与创造。教育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补充、更新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也是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1.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1)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按其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和纵向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横向流动功能(名词解释)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和训练,能够在社会区域、职业岗位与社会组织中做水平的流动,即可以根据社会需要,结合个人的意愿与可能条件更换其工作地点、单位、任务,改变其环境而不提升其社会阶层或科层结构中的地位。

教育的纵向流动功能(名词解释)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与筛选,能够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中做纵向的提升,包括职称晋升、职务升迁、薪酬提级,改变其社会层级地位与作用。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简答)

①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在社会上生存、生活、流通,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与品质,也就是必须接受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

②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在今天我国农村,年轻一代要成功地进行社会流通,尤其是纵向流通,只有经过教育,甚至只有经过优质的高等教育才能实现。

③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对社会成员来说,是一种关乎发展权利和生存方式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是一种关乎自我实现的教育资源的获得与利用的问题。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社会流动功能的关系

①教育的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功能

第一,教育社会变迁功能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生产、科技、经济、政治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领域发挥的作用而言,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延续、演变与发展。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主要是作为社会的工具来审视、设计、培养和训练的;

第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则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通过教育的培养与提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人能动性、创造性的弘扬,以实现在职业岗位和社会层次之间的流动和转换而言,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境遇的改善。在社会流通过程中,人主要作为目的,对自身的生存方式和自我实现方式作出自由选择。

②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社会流动功能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第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为社会流动功能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并为其实现开拓了可能的空间。

第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实现程度,既是衡量社会变迁的价值尺度,又是推进社会变迁的动力。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重点)

(1)含义(名词解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是指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依据和主要体现。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第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史一种有意识地影响人、培育人、塑造人的社会活动。通过培养人来适应并推进社会向前发展是教育特有的重要社会功能。

第二,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具有天赋的能动性、可塑性和创造潜能等特点,具有特殊的身心发展和成熟的规律,教育,教学及其相关活动,必须认识、遵循和创造性的运用这些基本特定与规律才能培养人才。

第三,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特定教育结构,活动模式,教育组织形式,学科课程,教育系统等是教育发展积累的珍贵智慧、资源和财富,具有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和惯性。

(3)意义(简答/论述):

①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理解教育的作用和发挥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②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内在的、特有的规律性去考察。③当然,教育的独立性毕竟是相对的,我们既反对抹杀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独立性绝对夸大化的历史唯心主义。④因此,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教育对社会要有所批判;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即教育为什么要“以人为本”)(简答/论述)

(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工作,首先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意味着肯定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人的文化需要,尽可能地让每个人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尽可能地开发每个人的发挥潜能。引导每个人保持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自身的和谐,成为社会的主人,国家的公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功立业。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还意味着肯定人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

教育对人的个性素质的发展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教育对人的发展不论起多大作用,它毕竟只是人的发展的外因,必须经过人的发展的内因,经过人的自我教育,才能转化为人的个性素质。因此,教育必须尊重人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教育的艺术和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启发、引导人的自我教育的能动性。

2.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简答/论述)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兴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所谓教育的基础性,实质上是人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对人的个性素质全面发展的促进,既是个人为人立世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为了开发我国的人口资源,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必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所谓教育的先导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我国正处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时又面对知识社会时代的来临,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成了第一力量、第一资源、第一产业、第一财富、第一权利乃至第一霸权。这对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知识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依靠教育来传播最新知识技术,培养创新人才。

(3)所谓教育的全局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教育的功能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无处不在,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流动功能。我们不难看出,教育使人的价值提升、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协调,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我国社会结构的良性演变,对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缩小,都起到了独特的积极作用。我们应当全面发挥教育的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科教兴国,国兴教育(简答/论述)

科教兴国战略是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结合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经验和趋势,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方针。实现科教兴国,前提在国兴科教,关键在国兴教育,教育为本。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即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加速国家的繁荣强盛。

1.国兴教育的重大举措与巨大成绩

(1)恢复高考和高校扩招; (2)普及义务教育的立法;

(3)对贫困学生的国家资助体系的建立; (4)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

2.国兴教育面临的问题(即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主要表现)

(1)教育公共投入严重不足。教育经费是一种具有长期公益性的投入,各国通常是通过一定的法规,明文规定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定比例用于教育投资。

(2)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表现在

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问题: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直没有变革,导致城乡、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而经济是发展的基础,经济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教育的不平衡。

②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一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二是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③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引发的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一方面是受社会、经济、传统等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3.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难点在农村,必须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基本指标质量底线,要积极扩大教育优质面。

(2)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学生就业和支撑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支柱。

(3)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既是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所,又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观念创新的发源地。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章教育目的(重点章节)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定义(名词解释):

①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亦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在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一般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要遵守的总要求。

②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即作用/功能)(简答):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教育活动的归宿,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主要包括:

①定向作用: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学生发展的基本定向,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并制约着其全过程。

②调控作用: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质量规格,对学校教育的实施起调节和控制作用。

③评价作用: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发展质量如何,可以有很多的标准来衡量,但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乃是教育目的。

3.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名词解释/简答)

①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在国家教育总目的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所构成的而教育目标系统,由四个层次构成,并且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②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等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何种社会的需要或为哪个阶级的利益服务。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的核心部分。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确立依据)(简答)(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时主要考虑的问题)

(1)社会依据: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2)个人依据: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但不影响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非常重要)(简答/论述)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1)个人本位论

①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据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洛克、福禄培尔、康德等。

②主要观点:第一,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人发展的需要来制订,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

第二,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人性具有内在、自我实现的趋势;

第三,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③基本评价:个人本位论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人的自由、个性解放和提高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如果只强调个人的需求与个性的发展,而一味的贬低和反对社会需求和发展,具有片面性。

(2)社会本位论

①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一切活动都要服从于社会的需要,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代表人物有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

②主要观点:

第一: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到社会的制约;

第二: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人的发展只为服从社会需要;

第三: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③基本评价:社会本位论者从社会需要出发来选择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看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今天一个生产高度社会化的时代,具有借鉴作用。但是只站在社会立场看教育而抹杀个人在选择教育目的过程中的作用,是片面的。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1)人全面发展的含义(名词解释/简答)是指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充分地、自由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是全面发展自己一切才能的人。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简答)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

第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将成为现实;

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非常重要)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具体而言就是: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

和社会价值,即教育所造就出来的人不是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寄生虫;也不是供剥削阶级驱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而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人才。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核心。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可以从分类和分层两个角度来理解。

①从分类的角度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力、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几个方面的发展。

②从分层的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多层次的发展所构成的立体结构,根据人的现实生活所要处理的关系,人全面发展包括三个层面的发展,即一劳动能力,即发展人处理与自然关系的能力;二人际交往能力,即发展人处理与社会关系的能力;三自我评价能力,即发展人与自我关系的能力。

(3)坚持个性发展,培养独立个性,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4)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点。

2.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智、体、美、综合实践的概念及关系(名词解释)(简要回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①德育:德育即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地位:德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处于引领地位。作用:集中体现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政治性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

②智育:智育是指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地位: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工作的实际本领。

③体育:体育是指授予学生,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地位: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体力和体质的发展是人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社会活动、军事活动和幸福生活都需要强健的体魄做基础。

④美育: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地位: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在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热爱和追求美好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重要作用。

⑤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活动,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的教育。地位:综合实践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帮助学生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的教育。

⑥几者之间的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活动相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五育既各有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缺一不可的,不能相互替代。

其次,各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德育是各育实施的保证方向和保证动力;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智力支持;体育是各育实施的机体保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四、相关知识补充(超纲知识,时间紧张可以不看)

1.教育民主化(名词解释)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2.学生观(简答)

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以及评价标准等

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新课改的学生观包含以下三点:

(1)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①学生是完整的人;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由教师任意捏造;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③学生是权责主体。

3.教育内容(名词解释):12山西

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经过选择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它包括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各育以及态度、方法价值观等的内容。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内容,是根据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确定的。

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的关系:

①教育内容是教育目的的直接要求,它保证了教育目的的有效性。教育内容的功效是实现知行统一,理论和实践结合最终完成教育目的。

②教育内容应该紧紧围绕着教育目的,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就要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是方向,而教育内容是途径,是需要我们去寻找、去改善、去选择的。

③教育内容的确定须以教育目的为最高准则,教师需从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内容的组成与结构必须考虑教育目的。

④总之,教育内容由教育目的所确定,以教育目的为指导,为教育目的提供具体措施,而教育目的是教育内容的高度体现,是教育内容的浓缩,两者相辅相成。

4.教育方针(名词解释/简答):14东北简答

答: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总路线、总任务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和根本指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5.(不超纲)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关系?对个性自由发展的看法。(了解)

①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全面发展是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②我国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说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欠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说的是体、智、德、美等素质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不排斥。因此,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

③必须指出,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我们并不先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为所欲为的个性。对于损害社会利益和破坏社会秩序的极端自私自利的个性化或自由发展,必须加以教育、约束,使其回到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第六章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1.定义(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2)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套规则,如各种教育法律、法规、条例等。

(3)其中,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2.特点(简答):

(1)客观性:教育制度是一种制度化的东西,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定时代的人们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挥水平和人的发展水平制定的。

(2)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会有不同的教育制度,并且随着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创新。

(3)规范性:主要表现在入学条件即受教育权的限定和各级各类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上。

(4)强制性:教育制度独立于个体之外,对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

1.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名词解释):

(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一般来说,学制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2.现代学制的基本类型/基本结构(单个出名词解释,整体出简答)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三种主要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双轨学制,美国学制属单轨学制,苏联学制则是分支学制。

第一,双轨学制

在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的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简称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

第二,单轨制

美国在经济条件快速发展和没有特权传统文化历史的背景下,原来的双轨制中的学术一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中学所湮没,从而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简称单轨制。美国单轨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

单轨制有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它不但有利于过去初等教育的普及,而且有利于后来初中教育的普及,以及20世纪以来高中教育的普及。实践证明,它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力。

333教育综合考研分数构成

333教育综合考研分数构成 本文系统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就业方向,学费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参考书,333教育综合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333教育综合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333教育综合会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教育硕士专业复试分数总成绩不低于310分,且政治英语成绩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85分。复试内容包含对专业能力、专业外语及口语、逻辑分析、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深度考查。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二、333教育综合考研的一些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三、333教育综合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建议 333教育综合的题型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包括四门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这是教育硕士考研里面最难攻克的一门课,因为知识点内容多,背的东西多,还特别繁杂。

教育学333考研lucky笔记高清版(1)

333教育综合笔记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笔记使用说明 【1】教育学原理相对于其他三科目来说,理论性较强,但与教育现状联系紧密。教育原理与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部分都有相通之处。建议复习要把握整体框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背诵。考试中很多大学会结合生活中教育实际(现状)出分析题,或扩展性的自我发挥类题目。这类提高题需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关注新闻与教育发展。笔记中有复习框架,复习注意小贴士,以及知识点记忆表格等,方便大家理解、记忆。 【2】蓝色荧光橙色字代表重点,是很多学校333教育综合常考的知识点,重点内容下面主干的语句、关键词、关键句用橙色加黑字体突出,这是必须背熟练的内容。 【3】树形图中打V代表历年各校考过的真题,知识点后用红色详细标注了各个学校考过的真题,例如:17北京名,代表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考过名词解释;17北京简,代表17年北京师范大学考过简答等,17北京论,代表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考过论述题。以此类推。 【4】有超纲内容补充,这要结合自己报考学校历年333教育综合的真题来看,如果你报考的学校真题中有超纲内容,补充的超纲内容最好要看看或者相应的内容要记忆背诵。从总结2010到2017年各校333教育综合200多套的真题来看,大多数学校出题很循规蹈矩,不出超纲内容,那么,对于自己报考学校不出超纲内容的,只需要把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完全掌握就可以,超纲的内容可以不看。笔记中,超纲内容已用斜体来标注,便于分辨。【5】建议前5遍复习,不管重点、非重点,大纲内要求的所有知识点都要看,以防学校出偏题,之后几遍复习,可以重点内容重点背(后面标注考过的真题越多说明越重要),历年各校333真题从未考过的就不要看了。另外,注意自己报考学校每年333的真题,每题都要背得非常熟练,很多学校都会有考过的真题再次出现!!! 【6】对于有的学校喜欢出选择题(如华中师大、南师大),辨析题(山东师大),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小的知识点,例如:出现“第一”、“最早”、“标志”等知识点要注意一下。有些内容笔记中已经有相应的标注。选择题和辨析题的准备,也可参考311 的真题或者311相应每章节的题库。 【7】根据上一届同学的反应,相信大多数人的素质还是很高,但是也不排除例外。在自习室复习的时候,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复习资料,有的同学出去吃饭的空隙,资料却被别人拿走了,这样情况,真的很影响您的心情,耽误您的复习进度! 【8】333笔记是由本人学姐亲自整理,累计花费大半年的时间,参阅很多教育方面的资料,更新、修改、增加、完善所有的知识点,助您考研一臂之力,金榜题名! 【9】欢迎各位学弟学妹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背诵

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大纲要求: (1)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研究趋势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大纲要求: (1)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2)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②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③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4)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5)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 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 大纲内容: (1)学习概述 学习的实质;学习的种类;学习学生的特点 (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3)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②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③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333教育综合大纲解析之教育学原理

333教育综合大纲解析之教育学原理 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333教育综合考研面试占多大比重

333教育综合考研面试占多大比重 本文系统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就业方向,学费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参考书,333教育综合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333教育综合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总体来说,教育硕士333考研难度不大,考试题目难度不高。据统计,录取的人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课认真复习后,及格很容易。 据凯程从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每年教育硕士考研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教育硕士考研考试科目里,教育硕士基础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师范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二、333教育综合会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教育硕士专业复试分数总成绩不低于310分,且政治英语成绩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85分。复试内容包含对专业能力、专业外语及口语、逻辑分析、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深度考查。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三、333教育综合考研的一些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

教育学333综合考试大纲

2016年教育学333综合考试大纲 注意:本大纲为参考性考试大纲,是考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I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2教育学原理 III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IV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重点背诵

【考纲】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真题】 华中论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教育学意义 天津师大简答: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浙师简答:在人的发展中,哪四个方面的因素时最重要的?每方面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东北师大论述:论述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各自作用 东北师大简答: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中山论述:谈谈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7. 2011 陕师大简答: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中山简答: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北师简答:试评“环境决定论“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1.广义的个体发展: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2.狭义的个体发展: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的发展。 3.分类: 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做出不同的分析,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①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 ②心理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 ③社会发展:包括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三方面联系:人的发展的这三个方面,既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十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与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发展是相一致的、交织在一起的。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未完成性和能动性 1.未完成性: 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 儿童发展的未完成性、未成熟性,蕴涵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预示着人的需教育性和人的可教育性。 2.能动性: ①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 ②人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 我塑造等方面。 ③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背诵口诀

教育心理学主观题背诵口诀 一、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口诀:有意理解深加工,组块编码记忆术过度学习150 ,阅读试忆相交替复习方式多样化,集中分散相结合 (1)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自觉性。(2)深度加工材料、(3)有效运用记忆术。尝试回忆与反复记忆相结合。(4)进行组块化编码。(5)适当过度学习。一般认为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6)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二、简述有效迁移的策略或简述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口诀目材编程策(木材变成车) ⑴科学精选教学材料;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⑶合理编排教学程序;⑷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5.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三、简述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口诀:三个教学过程一学科结论 1.教学过程的课程创生与开发 2.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与互动 3.学科结论的过程价值 4.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四、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 口诀:上课布置作业学习反馈奖惩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上课)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布置作业)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习反馈)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奖惩)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归因) 五、简述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口诀:教师直接掌握传授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六、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口诀:双量双练加思考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七、学习动机的培养 口诀:两设置两利用一培养一注意 1.设置榜样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3.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4.利用直接转化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5.培养学习兴趣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八、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 口诀:一增强二掌握三减少四培养 1.增强记忆的目的性 2.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 3.根据遗忘规律,减少遗忘 4.培养良好的记忆规律 九、课外活动的特点 口诀:组织上形式上内容上过程上 1.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2.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3.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4.过程的实践性 十、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口诀:导向选择激励评价 1.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 2.教育目的的选择功能 3.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 4.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

333外国教育史背诵版

第一章古希腊的教育 (一)古风时代 1.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 ①教育目的:培养武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 ②教育制度: 1)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 2)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国家的教育机构即军营接受教育; 3)从18岁至20岁,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4)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服兵役; 5)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③教育的主要内容: 1)忍耐劳苦训练; 2)军事体育训练; 3)道德教育。 ④教育的特征: 1)由国家控制 2)阶级性; 3) 目的是培养战士; 4)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 5)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笞; 6)重视女子教育; 2.雅典教育: ①教育的目: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②教育特点: 1)不完全又国家控制; 2)教育具有阶级性; 3)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4)不但重视体育教育,而且重要文化教育; 5)教育方式温和; 6)不重视女子教育。 ▲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比较 (二)古典时代 3.“智者”: 又称诡辩家,是指一批收费传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为职业的巡回老师。智者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即训练公民和政治家。 ①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②代表人物为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和“一切都是假的”).普罗狄克斯.安提丰.希比阿斯.克里底亚等。 ③贡献: 1)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 2)确立了教育内容和方式; 3)培养政治家为教育目的,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

4.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①美德即知识: 1)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联系,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2)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通过传记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 养有完善道德的人。知识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3)评价:是近代教育性教学的雏形;打破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理论,有进步意义;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 ②“苏格拉底方法”: 又被称为问答法、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 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步骤: 1)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诘问是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 2)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3) 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 4)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事物的普遍概念。 特点: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对方,而是通过探讨和提问的方式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得到结论。 局限: 1)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 2)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3)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不能机械搬用于幼年儿童。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是古代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其主要教育活动为创办并主持学园,主要教育著作为《理想国》。 ①学园: 柏拉图于公元前388年创立的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共存在了九百多年。学园主要开设哲学、数学、音乐、天文等学科,实行教学和探索思辨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②“学习即回忆”: 柏拉图所持的一种学习与认识的理论。他认为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知识,而是灵魂对已认识而遗忘的理念世界的回忆。人出生时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③《理想国》: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为重要和伟大的教育著作之一。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并为这个理想国家的实现,提出了晚生的教育计划。 1)教育目的: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促使灵魂转向。

333教育学考研大纲

教育学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教育学原理约60 分中国教育史约30 分 外国教育史约30 分教育心理学约30 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 小题,每小题5 分,共30 分 简答题: 4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40 分 分析论述题:4 小题,每小题20 分,共80 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学综合考试大纲

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学综合考试大纲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科目:教育综合)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60分中国教育史约30分外国教育史约30分教育心理学约3 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三、考查范围教育学原理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二、考查内容一、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一)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概念;教育问题与教育学(二)教育学的发展历史1、教育学的萌芽2、教育学的创立时期3、教育学的发展时期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经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制度教育学;批判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4、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日本为媒介的译介阶段;美国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苏联教育学的畅行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学科性质的多元和融合;学科内容发展的分化与综合;研究基础、模式和方法的多元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三)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教育学对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意义二、教育、学校与学制(一)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二)学校的产生和发展1、学校的产生2、学校的发展古代学校;现代学校(三)制度化教育的形成与现代学制1、制度化教育的形成2、现代学制的建立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的形成与出现3、中国的现行学制我国学制的发展;现行学制的构成4、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三、社会、人、教育(一)社会发展与教育1、社会生产力与教育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现代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能够产生经济效益2、社会政治与教育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促进作用3、文化与教育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作用;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二)个体发展与教育1、个体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制约2、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的特征;学校对个体身心发展独特价值的表现(三)社会、人、教育1、社会、人、教育发展的一致性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3、教育之于社会的适应性与超越性四、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教育目的的历史性;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二)教育目的的系统构成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1、旧中国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2、新中国教育目的的表述及其基本精神3、正确认识我国教育目的实施中的问题五、教师与学生(一)教师1、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教师信念;教师的德性;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教师的人格特征2、教师的职责和角色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引导者;教师是学生成为完整人的促进者;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3、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教师职业激发和丰富教师的创造潜能;教师职业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成长;教师职

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精修订

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总括)(名词解释)10江苏,10中山,10西南,11扬州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 整个教育过程中,凡是已经看到的,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就是一种现象,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而衍生成一种问题,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趋势。 教育价值观念:是主观的,不与规律的客观性矛盾,我们追寻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联系:规律展示发展可能性,价值观念引领方向。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讨论教育活动系统的多种可能性与价值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教育艺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通过创造性的组织方式,且充满灵感,富有感情,且与众不同,易于被人接受,这个活动过程就会演变为艺术性的教育活动。教育艺术是我们整个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灵魂。(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发展不能仅仅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它只是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任务。指导实践是实然的一种状态,教育学是一种应然的理想状态,教育学是游刃于实然和应然之间的。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代表人物:乐正克《学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着作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也叫《雄辩术原理》),这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着。 特点:教育学的思想零星的散落在哲学、政治、文化的着作中;

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重点背诵

第三章教育与人得发展 【考纲】三、教育与人得发展 (一)人得发展概述 人得发展涵义;人得发展特点;人得发展得规律性。 (二)影响人得发展得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得发展中得作用;环境在人得发展中得作用;个体得能动性在人得发展中得作用。 (三)教育对人得发展得重大作用 教育就是一种有目得地培养人得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得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得发展得作用越来越大。 【真题】 1、2010华中论述:人得发展得规律性及其教育学意义 2、2010 天津师大简答:简述人得身心发展得一般规律 3、2010 浙师简答:在人得发展中,哪四个方面得因素时最重要得?每方面得基本内容就是什么? 4、2011 东北师大论述:论述人身心发展得因素及各自作用 5、2011 东北师大简答:影响人身心发展得因素及其各自得地位与作用 6、2010 中山论述:谈谈影响人得发展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7、 2011 陕师大简答:遗传在人得发展中得作用 8、2011 中山简答:为什么说教育在人得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9、2011北师简答:试评“环境决定论“ 第一节人得发展概述 一、人得发展得含义 1、广义得个体发展:个人从胚胎到死亡得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得一生。 2、狭义得个体发展:个人从出生到成人得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得发展。 3、分类: 人得发展就是整体性得,但就是可以从不同得角度与层次做出不同得分析,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①生理发展:包括机体得正常发育,体质得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生理功能得逐步完善。 ②心理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得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得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得完善。 ③社会发展:包括社会经验与文化知识得掌握,社会关系与行为规范得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与实践能力得现实得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得人。 三方面联系:人得发展得这三个方面,既有一定得相对独立性,又十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人得发展过程中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得关系。它们与教育所要培养得人得体、智、德、美等方面得发展就是相一致得、交织在一起得。 二、人得发展得特点:未完成性与能动性 1、未完成性: 人就是未完成得动物,人得未完成性与人得非特定化密切相关。 儿童发展得未完成性、未成熟性,蕴涵着人得发展得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与可塑性,潜在着巨大得生命活力与发展可能性,预示着人得需教育性与人得可教育性。 2、能动性: ①人就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与完善得。 ②人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人所特有得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得能动、自主、自觉、自决与自 我塑造等方面。 ③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得能动性,就是人得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得不同, 这也就是人得教育与人改造自然得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得区别。 三、人得发展得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差异性,整体性 1、顺序性:

333教育学考研真题解析_名词解释

333教育学考研真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5分) 1、教育心理学化:裴斯泰洛奇最先提出;教育目的和理论要建立在儿童的儿童本性的自然发展规律上;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要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即教学内容心里学化;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心理学化;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一个分号一分)(记忆:心理学化就是遵循儿童心里发展规律) 2、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将《大学》中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概括为大学之“三纲领”,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之为“八条目”。 3、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建立于战国的齐国。集讲学、著述、育才并兼有资政议政的功能;特点是:学术自由,待遇优厚。(学术自由只其允许百家争鸣,待遇指的是学者的物质和政治待遇。) 4、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教师,固定的场所---学校,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有组织、系统、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影响的活动。 5、六艺教育: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指周礼和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射御指射箭和骑马;书数涉及书写和计算。特点是既重视思想道德,又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为文事,又重视武备。 6、苏格拉底法: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的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形成的独特方法。讥讽即对对方的发言不断发问,直至其承认其无知,助产术即帮助他解答疑惑。归纳就是从具体事物中找出共性,定义就是将这个共性应运于一般。该方法虽有局限但是有利于学生启发式思考。 7、学习动机:引起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8、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说引起的内心的体验,它与道德认知一起,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或抑制不良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9、教育目的:广义指的是存在于人脑中的对受教育者的预期。狭义的:国家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四部分。 10、智育:是传授学生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的教育。智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的作用。 11、学制:一个国家各类各级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年限,修业年限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它是教育制度的核心。(和教育制度一样,它们都包含两部分一是物化的施教机构系统,另一个则是其中运行的规则。) 12课程: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教育动态存在。从育人目标上看,课程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上看它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博仁解读 全日制教育硕士,全称为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2010年开始全国联考。从最近几年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试题结构可以看得出,英语和政治都是各自占到100分,但是教育综合和专业课却各自占到150分,所以不难看出考研总成绩的提高主要是在教育综合这一方面。那么怎么才能更好更有效的提高教育综合的分值呢,这就需要对教育综合考什么,教育综合怎么考,已经分值分布,复习方法都得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有博仁教育的老师为大家详细讲解有关333教育综合的考试题型、分值分布、以及怎么复习。 一、从333教育综合题型来看,包括3种类型。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 从以上题型上我们可以看出,333教育综合只考查主观题目,不考查客观题。这些题型也是我们在大学期末考试经常见到的题型,所以,同学们对这种题型并不陌生。在这里,博仁教育建议同学在备考过程中,按照考试题型进行整理笔记,这样就可以在整理的过程中熟悉相关知识点。 二、从各科分值分布来看,333教育综合各科部分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从分值分布上来看,333教育综合满分150分,其中,教育学原理所占比重比较大,其他三科比较均匀,那么在复习各科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是非常灵活的一门学科,就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来看,从教育学的概念、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等最基本的概念知识,到课程、教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一些重大的课题都涉及到了。考生在复习教育学原理这门学科时:一要重视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要关注国家、国际发生的教育新闻和教育热点,如现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德育改革、公民道德教育、教师培养与准入制度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经费投入等。要有教育的敏感性。相关的资源很多,如《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等,或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信息网等。 三要关注我国、国家目前学术上的研究热点,如与新课程改革相关的研究、多元文化中的教育发展、教育公平问题、师生关系、教育中的“对话”、教育与国家发展、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惩罚等等。可以获得信息

333教育综合高频汇总(教育学原理)

1、P19教育学【名词】 ①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既是理论科学也是实践科学。 ②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 ③教育学的作用:教师通过学习教育学可以了解教育的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2、P21实验教育学【名词、简答】 1.简介:实验教育学首先由梅伊曼提出,他认为必须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拉伊出版的《实验教育学》系统地阐述了实验教育的思想。 2.实验教育学的观点 (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中。 (2)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与教学方法的依据。 (3)将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实验计划、验证结论三个阶段。3.评价 (1)积极方面:实验教育学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极大地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2)局限性:实验教育学的后继者把实验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唯一有效的方法,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3、P21实用主义教育学【论述、简答】(外教史杜威的教育思想) 1.简介: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其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他的思想对美国乃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 (1)教育即生活,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2)学校即社会,提出应该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提出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课程,提倡从做中学。 (3)教育即生长 ①批判当时忽视儿童的天性,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 ②提出教育教学要满足儿童的生长与兴趣需要,促进其自由发展。(4)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①经验的改造是运用智慧形成理性的过程。要引导学生从做中学,参加活动课程获取直接经验。 ②反对传统教育只进行系统知识的教学,忽视直接经验的教育。(5)教育无目的论 ①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没有其他目的。也即认为“生长”是教育的目的。 ②反对由社会、政治决定的外在的教育目的,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是为民主社会进步服务。 3.评价 (1)积极方面

333教育综合之教育学原理

333教育综合容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第二章教育的概念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五章教育的目的 第六章教育制度 第七章课程 第八章教学(上) 第九章教学(下) 第十章德育 第十一章班主任 第十二章教师 第十三章学校管理 第一章教育学的概述

一、研究对象与任务 1.研究对象(名词解释):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2.研究任务(简答):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3.教育学(名词解释):①教育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教育的学问,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③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④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念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那种认为不学教育学也能教书和做好教育工作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工作质量。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阶段(看书了解即可,不用背) 三、几种教育学(第1、3种重点背,2、4、5简单看) 1.实验教育学(重点背):

①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1901年,德国教育家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1907年教育家拉伊又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一书,系统地阐述实验教育思想。 ②基本观点: 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 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 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 第四,主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分依据。 ③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不足在于,当他们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唯一有效方法时,就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受到文化教育学的批评。 2.文化教育学(名词解释) ①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②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③文化教育学主: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冶”与“唤醒”。 ④评价:文化教育学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师生关系等方面给人以很大启发。但不足之处在于,思辨气息很浓,对很多问题的论述带有很强的哲学色彩,过分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了教育中的客观规律存在。 3.实用主义教育学(名词解释)(重点背):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主义与教育》。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是在批判脱离儿童生活、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提出来的。 ②主: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第三,学校及社会;第四,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第五,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第六,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儿童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③评价: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就是解放儿童教育,这是教育向现代转向的重要体现,是传统教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