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儿川崎病的护理

小儿川崎病的护理

小儿川崎病的护理
小儿川崎病的护理

.0小儿川崎病的护理

【摘要】63\6

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小儿急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手足硬性水肿、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好发于2-4岁孩子,以男孩多见。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在我国以7-9月发病较多,因此,夏秋之交,家长应特别警惕婴幼儿发生川崎病。

【关键词】川崎病护理

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是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而得名,是一种以急性发热、皮肤损害和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点的全身血管炎症,以两个月到5岁的婴幼儿发病为主,其中男孩多见,男女发病比例大约为2-3:1。本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

1 临床表现起病初期会发生持续性高热,可达39度以上,呈稽留热或弛张热,一般长达5天以上,发热3—4天后会出现双眼结膜充血,口唇干裂、潮红,舌乳头突起,充血似杨梅状,口腔及咽喉部粘膜弥漫性充血,躯干出现多形性红斑,颇似猩红热皮疹[1]。急性期手足呈实性肿胀,掌、趾及指端朝红,持续一周左右开始消退。在指、趾末端及指甲与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

护理体会

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小儿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导致冠状动脉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患儿家属对疾病认知不足不仅产生焦虑、烦躁的心情,也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实施整体护理,对减少并发症,加快疾病的康复,改善医患关系有着重要0作用。

川崎病护理查房新

一、概述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又称川崎病僦是一种以全身血管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理改变得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 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了该病。由于川崎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约15-20%未经治疗得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而引起了人们得重视,近年发病增多,四季均可发病。发病年龄以婆幼儿多见,80%患者在5岁以内,好发于6?18个月婴儿。男孩多于女孩,男:女为1、5 : 1? 二、汇报病例 三、病因及病理 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可能就是多种病原体,包括EB病毒、链球菌、丙酸杆菌感染。以往也曾提岀支原体、立克次体、尘嫡为本病病原体,亦未得到证实。也有人考虑环境污染或化学物品过敏可能就是致病原因。 本病病理变化为全身性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病理过程可分为四期,各期变化如下: 1期约1~9天,小动脉周雨炎症,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壁上得小营养动脉与静脉受到侵犯。 心包、心肌间质及心内膜炎症侵润,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 2期约12-25天,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全层血管炎,血管内皮水肿、血管壁平滑肌层及外膜炎性细胞侵润。弹力纤维与肌层断裂,可形成血栓与动脉瘤。 3期约28~31天,动脉炎症渐消退』IL栓与肉芽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内膜明显增厚,导致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 4期数月至数年,病变逐渐愈与,心肌瘢痕形成,阻塞得动脉可能再通。 四、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 (1)发热:可达39~40C,持续7?14天或更长,呈稽留或弛张热型,抗生素治疗无效。 (2)双侧结膜充血:于起病3?4天出现,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散。 (3)唇及口腔表现:口曆潮红,有報裂或出血,口腔粘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见杨梅样舌。 (4)手足症状:手足呈硬性水肿,手掌与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 0天后岀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岀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 (5)皮肤表现:发热2?3天即岀现弥漫性、充血性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或猩红热样皮疹, 偶见康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但无疱疹及结痂,约一周左右消退。 (6)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坚硬有触痛,但表面不红,无化脓。病初出现,热退时消散。 2、心脏表现出现心脏损害,发生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得症状。患者脉搏加速,听诊时可闻心动过速、奔马律、心音低钝。可发生瓣膜关闭不全及心力衰竭。做超声心动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可査见冠状动脉瘤、心包积液、左室扩大及二尖瓣关闭不全。X线胸片可见心影扩大。 3、其她可有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脊髓膜炎、消化系统症状(腹痛、呕吐、腹泻、麻痹性肠梗阻、肝大、黄疸等)、关节疼痛或肿胀。 五、【并发症】 由于心血管得病变,既就是本病自身得症状,又就是可致死亡得并发症,在此卩中将详述其经过情况,以期早期发现,及时适当治疗。 1、冠状动脉病变发病第3天即可出现冠状动脉扩张,多数于3?6月内消退。第6天即可测得冠状动脉瘤,第2?3周检出率最髙,第4周之后很少出现新得病变。冠状动脉瘤得发生率为15?30%,大多数冠状动脉瘤呈自限性经过,多数于1?2年内自行消退。 2、胆囊积液多出现于亚急性期,可发生严重腹痛,腹胀及黄疸。在右上腹可摸到肿块,腹部超声检査可以证实。大多自然痊愈,偶可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或肠道岀血。

川崎病的护理体会

川崎病的护理体会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而得名,是一种以急性发热、皮肤损害和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点的全身血管炎症,以5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为主,男孩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2-3:1[1]。本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在日本和美国,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首要病因[2]。我院06年7月-09年6月收治川崎病患儿27例,针对该病特点予以治疗和护理,均治愈出院。 本组共27例患儿,年龄2-5岁,平均3.5岁,男孩17例,女孩10例。临床表现:①发热,多为不规则热,持续1-2周,抗生素治疗无效。②出现指(趾)端红肿,后期出现指套样膜状脱皮。③部分患儿眼结膜充血。④草莓舌(红色或白色),口腔、咽粘膜弥漫充血。⑤皮肤出现皮疹,多遍布全身,多形性。⑥颈部淋巴结肿大,触痛。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2.1.1大部分家长对本病缺乏了解,当得知本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梗和猝死时,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及焦虑,此时应耐心倾听家长的诉说,主动解答家长的问题,及时澄清家长的疑惑,并且积极告知本病的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疗程及预后。 2.1.2部分家长因患儿使用丙球等贵重药品致使医疗费用过高而引起焦虑。此时应向家长说明使用丙球的重要性及对患儿病情的影响,

取得家属的心理支持。并且尽力帮助其取得其他经济支持。 2.1.3由于患儿年龄尚小,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其思想及情绪易受外界影响,应及时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以和蔼的态度、友善的语言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帮助患儿渡过恐惧阶段,增长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也可采用“移情法”,转移患儿对疾病及家长态度的注意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2.2发热护理 患儿多为持续性高热,应定期监测体温,每4小时测量一次,测量时擦干腋下汗液。体温超过38.0℃时进行物理降温,嘱患儿多饮水,额头及大椎穴同时予敷贴降温,同时进行温水擦浴,并在腋下、股沟、腘窝等血管聚集处多做停留以促进散热。若效果不佳,口服退热药,或肌肉注射安痛定降温,也可予生理盐水灌肠降温。密切观察患儿有无高热惊厥现象,一旦出现立即将患儿平卧,吸氧,使用镇静剂(如水合氯醛灌肠)。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脱水征象,一旦出现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表现,立即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 2.3口腔护理 患儿口腔、咽粘膜出现弥漫性充血,每日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食用煎炸、带刺或含骨头的食物、带壳的坚果类食品以及质硬的水果(如甘蔗)等易造成口腔粘膜机械性损伤的食物。 2.4皮肤护理 患儿出现皮疹,且出现指(趾)端脱皮,应保持皮肤清洁,保持

小儿川崎病的护理查房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病例资料 患儿、女、1岁4月。因发热3天于3月24日入院,体温峰值38、5摄氏度。热型不规则。门诊以“上呼吸道感染”收住院。予氨曲南抗感染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病程 25日体温波动于36、4-40、2°。躯干、四肢可见大小不一的红斑、部分融合。考虑药物过敏,停氨曲南。改克林霉素抗炎、痰热清静脉用、杰捷口服 26日体温波动于37、1-40、0°。皮肤皮疹、颈部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唇红、皲裂、眼结膜充血、杨梅舌、口腔黏膜充血。修正诊断:川崎病。治疗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用,阿司匹林口服。 27日体温波动于36、4-37°,皮疹较前减少,余临床表现同前。治疗停用痰热清、加用阿糖腺苷、脂溶性维生素、还原性谷胱甘肽保护肝细胞 30日体温正常,皮肤未见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膜无充血,未见杨梅舌,唇不红1日患儿精神食欲好,办理出院。嘱阿司匹林逐渐减量,定期复查心脏彩超了解冠状动脉情况。 检查 3月26日 心脏彩超提示心脏结构及瓣膜活动未见明显异常 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 肝功能 3月26日谷丙转氨酶88U/L,谷草77 U/L,谷氨酰转肽酶119 U/L 3月31日肝功能提示正常 血常规 3月24日白细胞16、49X109/L,中性细胞比率占优势。C反应蛋白152、777mg/L 3月25日白细胞16、29 X109/L,中性细胞比率占优势 3月30日血小板401 X109/L.C反应蛋白24、997mg/L 血沉 3月26日75mm/h 支原体阴性、心肌酶无明显异常、抗O正常 概述 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的心血管病变,引起人们重视。近年来发病增多,以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认为其实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分类为结缔组织疾病内。 病因 尚未明确,呈一定的流行性及地方性,临床发病有发热、皮疹,可能与感染有关。致病因多数研究未获得一致性结果,也有人考虑环境污染或化学物品过敏可能是致病原因。 发病机制 急性期存在明显的系统性免疫活性。现多认为川崎病是一定易感宿主对多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急性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CD4增多,CD8减少,CD4/CD8比值的增加使得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CD4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多,促使B

川崎病患儿的护理

川崎病患儿的护理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ome,MCLS),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最严重的危害是冠状动脉损伤所致的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形成,是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病例逐年增多;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本病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成人罕见;男孩多于女孩,男:女约为1.5:1。 【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明,流行病学资料提示可能与EB病毒、反转录病毒、葡萄球菌、链球菌、短棒菌苗、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多种病原感染有关,但均未得到证实。目前认为川崎病是一定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本病病理变化为全身性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 【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 (1)发热:体温38~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持续1~2周或更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2)皮肤表现:发热2~3日出疹,常为多形性皮疹,可呈弥漫性充血性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无疱疹及结痂,躯干部多见,持续4~5日

消退。肛周皮肤发红、脱皮。婴幼儿原卡介苗接种处出现红肿,有早期诊断价值。 (3)手足症状: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及掌跖潮红,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见于指(趾)甲和皮肤交界处,指(趾)甲有横沟(Beau线),重者指(趾)甲亦可脱落,此为川崎病的典型临床特点。 (4)黏膜表现:起病3~4日出现双眼球结膜充血,但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散;口唇充血、皲裂,咽部及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扁桃体可肿大或渗出。(5)颈部淋巴结肿大:病初出现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肿大,直径在1.5cm以上,质硬,有触痛,表面不红,无化脓,热退后渐减小 2.心脏表现于病后1~6周可出现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等。冠状动脉损害多发生于病程第2~4周,也可发生于疾病恢复期。发生冠状动脉瘤或狭窄者,可无临床表现,少数可有心肌梗死的症状。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可导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3.其他少数患儿有无菌性脑膜炎、间质性肺炎、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痛、腹泻、肝大、黄疸等)、关节疼痛和肿胀。 【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可有轻度贫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

小儿川崎病护理体会

小儿川崎病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KD)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延边医院儿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0例典型川崎病患儿,针对患儿在患病过程中出现 的体征、各种临床症状以及提出护理问题,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措施,并进一 步对患儿家属进行疾病特点及健康心理指导。结果 30例KD患儿全部治愈。结论 对KD患儿进行有效合理的护理及健康指导是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的有效方法。【关键词】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观察与护理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 为主要病变的小儿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以亚裔发病率最高。目前,KD的病因、发病机制仍未明确,该病的潜在危险因素是心血管的并发症,为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1] 。现就2011年1月至2012年1 月期间延边医院收治30例典型川崎病患儿,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川崎病患儿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2岁, 最大9岁,其中小于5岁18例,大于或等于5岁12例。患儿持续性高热达5~ 14d,体温在39℃~41℃之间,均有杨梅舌,口咽黏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双 侧眼结膜充血,躯干荨麻疹样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2]。30例患儿心脏彩超显示有3例冠状动脉轻度扩张,入院后经及时诊断,给予积极的治 疗和护理,平均住院天数7~9天。 1.2 方法本组病例入院确诊后即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其中3例采用 2g/(kg·d)×1疗法;27例采用1g/(kg·d)×2疗法,同时联合阿斯匹林治疗,急性期:阿斯匹林:口服30~50 mg/(kg·d),热退后:口服10~30mg/(kg·d),抗生素用于继发感染。结合临床症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3 疗效判断本组患儿经抗感染、丙种球蛋白治疗2~3天后体温全部正常;3~7 天后皮肤和黏膜损害恢复正常,各项免疫指标恢复正常;全部好转出院。 2 护理措施及体会 2.1 心理护理根据患儿的年龄特点了解每个患儿的心理反应,重视患儿的感 受与需求,及时安慰患儿,给予情感支持。 2.2 高热护理为防止惊厥的发生,应予患儿卧床休息,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每4h测体温1次,必要时2h测1次,体温在38.5℃以上者采用松解衣服、给予冰敷、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若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者,可遵医嘱使用药物 降温,同时鼓励患儿多饮水,对饮水量不足者汇报医生,及时由脉补充,保持水 电解质平衡。 2.3 饮食护理为保证机体营养的需要,应根据患儿的饮食习惯及喜爱的食品 制作可口、清淡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以温凉为宜,避免过热、过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4 皮肤黏膜的护理(1)口腔护理:每日口腔护理2次~3次,动作轻柔; 漱口液选用l%~2%碳酸氢钠溶液、生理盐水、3%硼酸溶液;鼓励多饮水,保 持口腔清洁湿润,增加食欲,防止继发感染:唇干裂者可涂消毒石蜡油。(2) 皮肤护理:修剪指甲,告知勿搔抓皮肤,每日用清水擦洗身体皮肤2次,并保持 清洁干燥,衣服应柔软、干净、平整,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3)双眼球结膜充血 明显的患儿,叮嘱患儿不要用手揉擦眼,保证用眼卫生。 2.5 用药观察和护理川崎病的治疗,主要是对抗血管炎症和抗血小板凝集。

川崎病的护理查房

---------------------------------------------------------------最新资料推荐------------------------------------------------------ 川崎病的护理查房 川崎病的护理查房一.主持人: 大家好。 我们是儿科护理查房小组,祝各位护士姐妹们节日快乐,青春永驻。 我是儿科护士长饶建华,欢迎三位总长、各科护士长和各位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儿科组织的业务查房。 今天我们所查疾病史川崎病,我们的查房小组由主管护师: 黄晓燕,护师: 程萍、邹红梅、赵灯桂、陈君,护士;胡建英、彭群、柴群,助理护士: 李珍露,组成。 经过一再的筛选,选择了该病例,该病例在我们科还是比较罕见,但其发病率在全国已呈上升趋势,希望通过本次查房,共同提高该疾病的相关医学知识,共同探讨常规护理的措施和方法。 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导。 下面由责任护士邹红梅汇报简要病史。 二.责任护士邹红梅病史汇报: 患儿.37 床.张哲.男.2 岁,发热伴右颌下淋巴结肿大 4 天,在门诊给予头孢噻肟钠、阿奇霉素等治疗 3 天,仍高热不退。 以发热待查,川崎病?于 2019-3-07-10-30 收入住院。 1 / 14

入院时患儿神志清楚、精神差,体温在38.2℃,呼吸: 35 次/分,饮食减少,右颌下淋巴结肿大,双眼结膜充血,口腔及咽部充血,唇发红,双侧手、足肿胀,遵医嘱予以抗感染,抗血小板凝集,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 并完善各种辅助检查。 现为入院第 7 天,已退热2 天,体温36.8 ℃ 呼吸 30 次/分,患儿精神好,饮食渐增,淋巴结肿大及眼结膜充血已消退,口腔咽部充血已减轻,指、趾末端已有脱屑。 实验室检查报告如下;血常规: WBC: 11.49109 /L;N: 44.3%;L: 25.4%;PLT: 38010 9 /L;RBC: 3.71012 /L;Hb: 102g/L。 (2019-3-07)。 血沉:45mm/h。 (2019-3-07)HS-CRP:39.4mg/L。 (2019-3-07)抗 O:9.84IU/Ml。 风湿三项: 阴性。 (2019-3-07) B 超:

最新小儿川崎病的护理查房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1 2 病例资料 3 患儿、女、1岁4月。因发热3天于3月24日入院,体温峰值38、5摄氏度。热型不规则。门诊以“上呼吸道感染”收住院。予氨曲南抗感染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4 5 病程 6 25日体温波动于36、4-40、2°。躯干、四肢可见大小不一的红斑、部分融合。考虑药物7 过敏,停氨曲南。改克林霉素抗炎、痰热清静脉用、杰捷口服 8 26日体温波动于37、1-40、0°。皮肤皮疹、颈部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唇红、皲裂、眼9 结膜充血、杨梅舌、口腔黏膜充血。修正诊断:川崎病。治疗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用,10 阿司匹林口服。 11 27日体温波动于36、4-37°,皮疹较前减少,余临床表现同前。治疗停用痰热清、加用12 阿糖腺苷、脂溶性维生素、还原性谷胱甘肽保护肝细胞 13 30日体温正常,皮肤未见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膜无充血,未见杨梅舌,唇不红 14 1日患儿精神食欲好,办理出院。嘱阿司匹林逐渐减量,定期复查心脏彩超了解冠状动脉15 情况。 16 检查 17 3月26日 18 心脏彩超提示心脏结构及瓣膜活动未见明显异常 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 19 20 肝功能

3月26日谷丙转氨酶88U/L,谷草77 U/L,谷氨酰转肽酶119 U/L 21 22 3月31日肝功能提示正常 23 血常规 3月24日白细胞16、49X109/L,中性细胞比率占优势。C反应蛋白152、777mg/L 24 25 26 3月25日白细胞16、29 X109/L,中性细胞比率占优势 3月30日血小板401 X109/L.C反应蛋白24、997mg/L 27 28 29 血沉 3月26日75mm/h 30 31 支原体阴性、心肌酶无明显异常、抗O正常 概述 32 33 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967年由日本川 34 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的心血管病变,引起人们重视。近年来发病增多, 以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认为其实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35 36 炎,分类为结缔组织疾病内。 37 病因 38 尚未明确,呈一定的流行性及地方性,临床发病有发热、皮疹,可能与感染有关。致病因 39 多数研究未获得一致性结果,也有人考虑环境污染或化学物品过敏可能是致病原因。 40 发病机制

小儿川崎病护理体会

小儿川崎病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2-12-27T16:35:54.2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8期供稿作者:南春兰[导读] 川崎病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多种病毒感染或链球菌感染及变态反应有关。 南春兰(吉林省延边医院吉林延吉 1330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8-0276-02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KD)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延边医院儿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0例典型川崎病患儿,针对患儿在患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各种临床症状以及提出护理问题,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措施,并进一步对患儿家属进行疾病特点及健康心理指导。结果 30例KD患儿全部治愈。结论对KD患儿进行有效合理的护理及健康指导是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的有效方法。【关键词】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观察与护理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小儿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以亚裔发病率最高。目前,KD的病因、发病机制仍未明确,该病的潜在危险因素是心血管的并发症,为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1] 。现就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延边医院收治30例典型川崎病患儿,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川崎病患儿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9岁,其中小于5岁18例,大于或等于5岁12例。患儿持续性高热达5~14d,体温在39℃~41℃之间,均有杨梅舌,口咽黏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双侧眼结膜充血,躯干荨麻疹样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2]。30例患儿心脏彩超显示有3例冠状动脉轻度扩张,入院后经及时诊断,给予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平均住院天数7~9天。 1.2 方法本组病例入院确诊后即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其中3例采用2g/(kg·d)×1疗法;27例采用1g/(kg·d)×2疗法,同时联合阿斯匹林治疗,急性期:阿斯匹林:口服30~50 mg/(kg·d),热退后:口服10~30mg/(kg·d),抗生素用于继发感染。结合临床症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3 疗效判断本组患儿经抗感染、丙种球蛋白治疗2~3天后体温全部正常;3~7 天后皮肤和黏膜损害恢复正常,各项免疫指标恢复正常;全部好转出院。 2 护理措施及体会 2.1 心理护理根据患儿的年龄特点了解每个患儿的心理反应,重视患儿的感受与需求,及时安慰患儿,给予情感支持。 2.2 高热护理为防止惊厥的发生,应予患儿卧床休息,注意观察体温变化,每4h测体温1次,必要时2h测1次,体温在38.5℃以上者采用松解衣服、给予冰敷、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若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者,可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同时鼓励患儿多饮水,对饮水量不足者汇报医生,及时由脉补充,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2.3 饮食护理为保证机体营养的需要,应根据患儿的饮食习惯及喜爱的食品制作可口、清淡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以温凉为宜,避免过热、过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4 皮肤黏膜的护理(1)口腔护理:每日口腔护理2次~3次,动作轻柔;漱口液选用l%~2%碳酸氢钠溶液、生理盐水、3%硼酸溶液;鼓励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增加食欲,防止继发感染:唇干裂者可涂消毒石蜡油。(2)皮肤护理:修剪指甲,告知勿搔抓皮肤,每日用清水擦洗身体皮肤2次,并保持清洁干燥,衣服应柔软、干净、平整,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3)双眼球结膜充血明显的患儿,叮嘱患儿不要用手揉擦眼,保证用眼卫生。 2.5 用药观察和护理川崎病的治疗,主要是对抗血管炎症和抗血小板凝集。临床上常用阿司匹林口服和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是可引起药物性溃疡,为减少阿司匹林对胃黏膜刺激,给予肠溶制剂且饭后服药,亦可将其溶解于少量温开水中饮服。观察有无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大便的色量及性质。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护理:输注过程中一定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前认真检查质量,开启后立即使用,未用完要废弃,注射时只能用5%葡萄糖液或药厂配带的液体稀释后单独静脉滴注。严格控制液体滴速,一般在开始输注的0.5h内液速为5-10滴/min,0.5h后液速为l5滴-20滴/min,用输液泵控制速度最好。大多数患者无不良反应,但仍需注意观察。 2.6 心脏损害的观察与护理入院后应密切观察患儿面色、精神状态,监测心率、心律、心音,发现异常报告医生,要定期做心电图、心脏彩色B超,超声心动图及血心肌酶检查,了解心脏损害情况。若出现心脏损害,嘱患儿绝对卧床休息,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以免发生心功能不全。 2.7 健康教育向家长讲解该疾病的知识,告知家长此病只要积极治疗、护理,大多数可以治愈不留后遗症,解除家长的精神压力,指导家长护理患儿的一些知识,对较大的儿童给予安慰、鼓励,解除其恐惧心理。在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并强调按期复查的重要性。 3 讨论 川崎病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多种病毒感染或链球菌感染及变态反应有关。护士在护理此病过程中应主动关心患儿的生活和心理需要,帮助家属照顾好患儿,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准确掌握用药知识及原则,并观察用药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了解患儿心脏受损进展,每3~6个月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时监测心脏情况,并应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以利于患儿更好的康复。参考文献 [1]镰田之川子,陈淑英.新编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350. [2]胡亚美,江载芳,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671.

小儿川崎病的护理查房

《护理查房》 ——川崎病 带教老师:李金艳 学生:钟小恋 查房日期:2014年6月18日 实习地点: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川崎病 病例资料 ?患儿,男,4岁。发热和全身皮疹7天入院。入院7天前出现发热,当时测体温38.7℃,全身出现大量红色皮疹,压之褪色,入院5天前体温再次上升到39℃,同时双眼充血明显,対侧手心和脚心红肿明显,目前出现双手指端膜状脱皮。 ?查体:体温37.1℃,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神情,咽充血,双侧扁桃体肿大,可见少许白色渗出物,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双手指端膜状脱皮和双手掌心脱皮,四肢关节无肿痛,病理征阴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WBC 14.2×10/L,N 66.4%,L 25.4%,CRP上升,血沉上升,体液免疫功能IgA下降,第一次查心脏彩超未见异常,6天后复查心脏示左冠状动脉起始部内径0.34cm,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内径0.32cm,B超示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和腹腔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入院诊断:川崎病。 概述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的心血管病变,引起人们重视。近年来发病增多,以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认为其实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分类为结缔组织疾病内。 病因 ?不清,推测为: ?1)感染,急性感染性疾病. ?2)免疫因素,有人认为是机体对感染原因的过敏反应参予了发病机制. ?3)其他因素:如环境污染,药物,化学剂等. 发病机制 急性期存在明显的系统性免疫活性。现多认为川崎病是一定易感宿主对多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急性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CD4增多,CD8减少,CD4/CD8比值的增加使得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CD4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多,促使B 细胞多克隆活化、增值和分化为浆细胞,导致血清IGM、IGA、IGG、IGE升高。活化T细胞分泌高浓度的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这些物质可诱导内皮细胞表达和产生新抗原,另一方面又促进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从而导致内皮细胞溶解的细胞毒性作用,内皮皮包损伤发生血管炎。 流行病学 ?好发于婴幼儿(1-2岁多见) ?小于5岁的占80% ?男:女 1.5:1 ?冬春季节为高峰期(12-5月发病较多) ?有自限性 ?多数康复,预后良好 ?约15%-20%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改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