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后感

读后感

《酒公墓》读后感
高新区第一中学 高丽
近段时间,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吾家小史》,知道了先生这包含诗意的名字所蕴藏的丰富内涵。读了先生的《信客》一文,感受到余秋雨先生那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的语言风格,读余先生的作品,总感觉好似有一种浓浓的中国文化的血液在肆意流淌,它深深感染了我,我愿意反复咀嚼,感受其中的香甜。于是我东寻西找,终于借到了先生的《文化苦旅》一书,一有空暇便细细品味他的每一篇散文,它仿佛把我带入了遥远的中国历史文化的殿堂,任我吮吸其思想的精华,让我徜徉其间,流连忘返。
而让我最难忘的是有一天,我读到秋雨先生的《酒公墓》,它让我的心灵受到莫名的震撼和感动,他让我看到一位落魄的文人一生的艰难和辛酸,读第一遍我泪流满面;读第二遍,我依然泪流满面,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总会有这么多的不幸与辛酸?文章内容大致如下:
酒公张先生是状元的后代,他的寡祖母靠自己纺纱织布供儿子读私塾。张老先生书读得很成样子,成年后闯荡到上海学生意,竟然十分发达。张老先生钱财虽多,却始终记着自己是状元的后代,愧恨自己学业的中断。他把全部气力都花在儿子身上,他的独生儿子,我们的主角张先生读完了中学,又到美国留学。在美国,他读到了胡适之先生用英文写的论先秦逻辑学的博士论文,也去攻读逻辑。回国后,逻辑学无人认可,学校只缺英语教师,张先生只得接受了英语教席。每当谈论逻辑学,他都会受到别人的嘲笑和鄙视,从此,张先生再也不敢说逻辑。
1930年,张先生的父亲去世。遗嘱要求葬故乡状元坟,张先生扶柩回乡。因为张先生是状元的后代,遭到了当地青帮头的欺凌和抢劫,并被挟持着去给土匪做师爷。可怜的文人张先生在两个强人的手臂间挣扎呼号。……多么无助而又无奈的文人张先生!世间竟无人能够改变,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总是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如此的悲惨!
张先生在强人手下做了些什么,至今还是一个谜。但知道张先生逃过三次,都被抓回。当张先生第四次出逃被抓回后,终于被打成残疾,逐出了帮会。从此他坐吃山空,最后穷困潦倒……
直到1949年,张先生才回到家乡。到乡政府要求工作。乡政府说:“你来得正好,不忙找工作,先把你帮强盗的案子弄弄清楚。”工作没找,反而自投罗网。1957年,他喝酒后,在给乡政府写标语时把“东风压倒西风”写成了“西风压倒东风”。此地正缺右派名额,理所当然把他补上了。不幸的张先生再次遭受厄运的打击。
几年后,高考要加试外语

,校长急了,要为毕业班临时突击补课。问遍全县上下,只有张先生一人懂英语,请张先生教英语。张先生高高兴兴的去教学,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处,这是多么大的幸福,这简直就是上天的眷顾。没曾想,有一天,课文中有一句We all love Chair manMao,他围绕着常用词love,补充了一些解释。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例句:爱是人的生命。这却引起了愚昧和落后年幼无知的全班同学的嘲笑,而且笑声一节课也没停下,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只得找校长辞职。这一年,整个县中没有一人能考上大学。

张先生回家后立即脱下了那身干净服装,塞在箱角。想了一想,只得重新以写字为生。四乡的人们觉得他命运不好,不再请他写结婚对联,他唯一可写的,只是墓碑。鱼背岭是一个极好的丧葬之地,于是,整座山岭都被坟墓簇拥。坟墓中有一大半墓碑出自张先生的手笔。他的字,以柳公权为骨,以苏东坡为肌,遒劲而丰润,端庄而活泼,十分惹目。“外地客人来到此山,常常会把湖光山色忘了,把茂树野花忘了,把溪涧飞瀑忘了,只观赏这一座座墓碑。”余先生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张先生的那一手好字,他的字本身就是文学的财富,国家的财富。但是可怜的张先生就靠写字为生。
张先生写墓碑的报酬足以供他日常生活之费。他好喝酒,酒坛,排满了他陋室的墙角。大家嫌“张先生”的称呼过于板正,都叫他酒公,他也乐意。
后来,余先生回家乡游玩,被满山漂亮的书法惊呆。了解了张先生的身世后余先生又一次上山在墓碑间徘徊。他同情这位半个多世纪前的逻辑救国论者,是用一种最潦倒、最别致的方式,让生命占据了一座小山。张酒公平生未能用自己的学问征服过任何一个人,只能用一支毛笔,在中国传之千年的毛笔,把离开这个世界的人慰抚一番。可怜被他慰抚的人,既不懂逻辑,也不懂书法,于是,连墓碑上的书法,也无限寂寞。谁能反过来慰抚这种寂寞呢?只有那一排排灰褐色的酒坛。

八年后,张先生在报纸上读到一篇散文,题为《笑的忏悔》。一位在省城工作的中年人忏悔,当自己品尝过了爱的甜苦,经历过了人生的波澜,现在正与孩子一起苦记着外语单词的时候,都会为一次愚蠢透顶的傻笑深深羞愧?两天后,张先生找到乡村小学的负责人,要求讲点课,不要报酬。他实在是命运险恶。才教课三个月,一次台风,把陈旧的校舍吹坍。那天他正在上课,拐着腿拉出了几个学生,自已被压在下面,从此,他的下肢完全瘫痪,手也不能写字了。

眼看自己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张先生托人找到秋雨先生“

说自己将不久人世,如有可能,请余先生在他死后为他的坟墓写一方小字碑文;如没有可能,就写一幅“酒公张先生之墓”。他不愿把名字写上,因为他深感自己一生,愧对祖宗,也愧对美国、上海的师友亲朋。这个名字本身,就成了一种天大的嘲谑。一个文人,一肚子的学问无用武之处,一生所学无人识得,这是人世间最大的悲哀……

最后,他请求余秋雨先生为他写碑文,内容口述如下:

“酒公张先生,不知籍贯,不知名号,亦不知其祖宗世谱,只知其身后无嗣,孑然一人。少习西学,长而废弃,颠沛流荡,投靠无门。一身弱骨,或踟蹰于文士雅集,或颤慑于强人恶手,或惊恐于新世问诘,或惶愧于。幼者哄笑,栖栖遑遑,了无定夺。释儒道皆无深缘,真善美尽数失落,终以浊酒、败墨、残肢、墓碑、编织老境。一生无甚德守,亦无甚恶行,耄年回首,每叹枉掷如许粟麦菜蔬,徒费孜孜攻读、矻矻苦吟。呜呼!故国神州,等莘学子,愿如此潦倒颓败者,唯张先生一人。”读到此处,我已经泪流满面,一个中国文人的悲哀,一个民族的悲哀。
“一身弱骨,或踟蹰于文士雅集,或颤慑于强人恶手,或惊恐于新世问诘,或惶愧于。幼者哄笑,栖栖遑遑,了无定夺。……“多么凄凉而令人心痛的文字,道出酒公张先生一生的不容易,我的眼前仿佛看到酒公老泪纵横的辛酸与无奈,当时没人体会到,更没人能够理解。
秋雨先生为我们写下这篇散文,让我们记住在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总有那么少数人,他们有学识,有文采,有能力,但他们生不逢时,一无所用,一生坎坷,老境颓唐,一生悲凉,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也得不到别人的欣赏,这便是我的父亲及他那代人的不幸的真实写照,我不能写出,但我读秋雨先生的《酒公墓》这篇文章,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便是我一次又一次泪流满面的原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