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虽有嘉肴优秀备课

虽有嘉肴优秀备课

虽有嘉肴优秀备课
虽有嘉肴优秀备课

课题名称:第20课《虽有嘉肴》

主备人:朱胜华修改人:黄凯

1.课标关于本节内容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在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2.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是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总结,是研究中国教育史的经典著作。《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学学半”进行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整篇文章文气贯通,层层递进,并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3.在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目标的书写要符合要求)。

(1)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①能记住常识,掌握“嘉、弗、强、兑、学”的读音。

②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③能够掌握“虽、嘉肴、弗、旨、至道、是故、困、自反、自强、学、其”等重点的的文言词语意思,能疏通文意。

④能理清行文思路,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这是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确定的。

过程和方法:

①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②在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在品读对偶句中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这是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确立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会教学相长的道理,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这是根据课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2)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熟读并背诵课文。

(3)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大意,领会教学相长的道理,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4)教学方法

1.教法设计:朗读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2.学法设计:采用“读——译——析——悟——背”五步文言文学习法,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进行自主学习,能够会读、会译;学生在自主合作中,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并学以致用,背诵文章。

4.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分自学活动(课前预习)、精讲(包括探究)点拨活动、拓展延伸活动等内容。(注:①可以把交流和展示活动的设计融入到整个的教学过程;②侧重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和学法指导等内容的设计)。

(一)课前预习:

提前一天下发预习学案,在自习课上按照设计的预习任务进行自主预习,不会的组内交流,仍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然后进行预习诊断,组长检查预习情况并反馈给教师预习诊断的结果和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虽有嘉肴》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熟读课文,解决字词读音,能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3.在诵读中品味对偶句、积累富含哲理的句子。

4.通过翻译课文,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预习重点】

1.读准读顺课文。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预习任务】

1.结合所给资料了解作品: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2.诵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能准确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自强.()兑.命()学.学半()

3.看注释、查工具书试译课文,标记不会翻译的词句,组内交流或查阅资料。

不会解释的文言词是:

不会翻译的句子是:

4.再读课文,力争读熟读出节奏,在课本上标出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5.朗读课文,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预习诊断】

1.填空。(1分)

本文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编撰。

2.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2分)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①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

④然后能自强

..学然后知不足

..也⑤虽有至.道⑥是故

⑦教然后知困.⑧学.学半

4.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预习质疑】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二)课堂实施

一、问题导入

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哪些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引出《虽有嘉肴》。

二、预习展示

1.抢答屏显预习诊断题1-4题。

2.自由回答预习质疑: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三、研读课文,精讲点拨

(一)看谁读得好——朗读课文

1.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注意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

②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2.方法指导:读出节奏,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文中有很多对偶句,节奏停顿一样。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朗读课文

A.生自由读。

B.指名读。

C.点评。

D.范读,明确节奏。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E. 齐读

(二)看谁译得好——疏通文意

1.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留(保留)如地名、人名、年号、古今意思相同的词等;删(删除)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补(增补)省略的成分;换(替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调(调整语序)如倒装句。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课前不会译的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3. 师强调,生做好记录,并记住:

重点文言词语:

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

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

⑦教学相长.增长⑧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⑩.然后能自反

..也反省自己⑾然后能自强.勉励⑿学.学半教

⒀其.此之谓乎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乎”

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通假字

兑命兑通悦

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主旨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

(三)看谁析得好—理解文意

问题导读:

1. 这篇短文讨论了和的关系,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教和学的关系,教学相长的道理。

2.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点拨: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比喻),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

“类比推理”。

3. 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一说: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引导: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板书:

嘉肴食旨学知不足自反

学习重要性教学相长学

学半

至道学善教知困自强

(四)看谁背得好——背诵课文(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结合板书,速背课文。教师抽查,同桌互查。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五、系统总结

生从文学常识、文言词语积累、文章内容理解、语言等方面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

五、达标测评

1.下发达标测评试题(见达标测评试题)

2.学生做题

3.出示答案,学生互批或自批

4.强调易错点,指导做题方法

5.订正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综训》。

板书:

虽有嘉肴《礼记》

嘉肴食旨学知不足自反

学习重要性教学相长学

学半

至道学善教知困自强

类比论点引用

5.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当堂达标测试题目,并注明测试内容针对哪一目标。

基础知识

1.给下列横线字注音。(10分)

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

此题针对“掌握嘉、弗、强、兑、学的读音”设计。

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停两处)(5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此题针对“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设计。

3.填空。《虽有嘉肴》节选自,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20分)

此题针对“能记住常识”和“背诵课文”及“能理清行文思路,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设计。

4.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弗.食,不知其旨也(不) B.弗学,不知其善.也(益处,好处)

C.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清) D.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自立,自强)

此题针对“能够掌握重点的的文言词语意思”设计。

5.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10分)

设计此题针对“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设计。

拓展迁移

阅读短文,做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典:主。)

6.解释带点的词意思:(20分)

不知道

..古之王者()教学为先.()..()是故

其.()此之谓.乎()

7.翻译:(20分)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念终始典于学。

8. 读了这篇短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10分)

此题针对“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参考答案:

1.(jiá)(qiǎng )(yua)(xiào )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

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4.D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6.明白道理。所以。首先。表推测语气,大概。说。

7.(1)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2)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

8.略,围绕学习来谈即可。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6.本节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1)课文中所讲的“教学相长”与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并不是一个概念,教与学的主体不同,理解了这个,课文的论证逻辑就能理顺了。

(2)课文的逻辑论证过程,论点和论证对初一的学生而言较难,教学中不宜太过强调,一点即可,主要是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文意,便于背诵。类比论证也可让学生理解成比喻。(3)课文中对偶句较多,节奏停顿一样,读来朗朗上口,注意让学生多朗读,体会古汉语的韵律美。

(4)文章内容与学习有关,可引导学生联系学习实际谈谈体会,深入理解文章,学以致用。

《虽有嘉肴》教案(2)(可编辑修改word版)

《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能力目标:3.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情感态度目标:4.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常读四书五经,今天我们也来学学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段短文《虽有嘉肴》。 二. 走进新课 1.师简单介绍《学记》《礼记》 《虽有嘉肴》节选《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学习课文 (接下来我们按四边教学法来学习这篇短文) (一)读 ----- 达到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的目标。 (1)听录音 师播放录音前提出要求:要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并要求在停顿处划出节奏。 (2)生齐读 读后师再点评。对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予以纠正或强调。 自强(qiǎng)教学相长(zhǎng,增长、提高之意,不读cháng) 《兑命》(yuè,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学学半(xiào ,教)

(3)师范读(要求生依然注意字音和停顿) (4)生示范读(要求生听时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的圈出来,为下一环节铺垫) (二)译——达到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的目标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和读,我们应该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接下来我们一起完成字词的解释和翻译文章的任务。) ①解释重点文言字词(出示小黑板) 叫学生来回答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师在大黑板上板书粗体字的意思,以示强调。让学生记准重点字词的意思,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不;甘美)(2)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3)不知其善(好处)(4)是故(所以)(5)知困(不通,理解不了)(6)自反(反省自己)(7)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8)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9)学学半(教;学习) (刚才我们掌握了重点字词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翻译短文,我们把任务分一分,每个大组负责一句。以句号为准,第一句到第三句分别是一至三组,剩下的三小句由第四组的同学负责。同桌互相讨论。最后各组推荐一个代表来翻译。比比哪组最准确) ②准确翻译文句 ⑴任务平分到各组,可以采取本组同学读一句,代表来翻译的形式来完成。最后师生点评)⑵学生代表翻译完后,老师再把准确的译文重述一遍,语速不要太快。 ⑶老师再来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思路,同时板书文章层次图。 (同学们,我们通过刚才几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对课文内容基本掌握了,接下来,我们再齐读一遍以熟悉内容) 读完后,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个问题: (三)研讨 ----- 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这一目标 【提出问题】1、你觉得课文哪句话是在下结论?(你能否找到文章的中心观点句?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这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旨在把握短文核心观点)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2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公开课) 马金中学余能宝2013年11月20日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

(完整版)【教案】《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2. 教学重点/难点 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诗词含义,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有常见的知识入手,引出本课内容。】 同学们,你应该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吧,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它出自《学记》,今天我们学习出自《学记》的另一篇文章《虽有佳肴》。 课堂实录 一、了解《礼记》。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了解古代的文学经典的常识,积累文学知识。】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该书的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所以《礼记》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

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掌握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强化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能力。】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xiào )学半 三、掌握重点字词。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归纳文中的各种文言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词 (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 (2)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3)然后能自强。(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 3.一词多义: (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2)学 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教)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强调重点句子的翻译。】

2020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虽有嘉肴》含答案

6 虽有嘉肴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虽.有嘉肴( )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 (3)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4) 其.此之谓乎( ) 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 其旨也 B .教/ 然后知困 C.是故学/ 然后知不足D .然后/ 能自反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其中“至”解释为“达到极点”,“至道”指最好的道理。 D.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5.填空。 (1) 《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_______ 与 _____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_____________的道理。 (2)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作比, 继而引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_______________ ”这个结论。(用原文回答) 6.你对“教学相长”是怎么理解的? 比较阅读 一、[2016 ·永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公开课《虽有嘉肴》教案.doc

虽有嘉肴 《礼记》 明确:虽有 / 嘉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虽有 / 至道,弗学,不知 / 其善也。是故 / 学 / 然后知不足,教 /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 /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 / 相长也。《兑命》曰:“学/ 学半。”其 / 此之谓乎 【教学目标】 2.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节奏鲜明,层次清晰。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3.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疑难处做上标记。 2. 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3. 4. 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5. 理解全文内容。 【教学重点】 四、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教学难点】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时间】 2014 年 10 月 30 日上午第三节 一、导入 二、预习反馈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2.正确认读字音,初步朗读课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 / 嘉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虽有 / 至道,弗学,不知 / 其善也。 1.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 2.深入分析,领会这个道理。 3.体会文章开头从“虽有嘉肴”说起的用意。 4.文章引用《兑命》的话作结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熟读成诵 六、课外拓展 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 , 或失则寡 , 或失则易 , 或失则止。 七、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重点词句。 2.熟练背诵全文。 3.课外推荐阅读《玉不琢,不成器》←← 虽有嘉肴 《礼记》 引出学:自反引用——→ {}教学相长←—— 类比教:自强强调

《虽有嘉肴》练习附答案

《虽有佳肴》练习(含答案) 一、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又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 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请划三处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请划两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自强.()兑.命()学.学半()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 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 ..也()⑥虽有至.道() ⑦教学相长.()⑧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后知困.() ⑩.然后能自反 ..也()⑴然后能自强.()⑵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三、把握文章论证思路 本文在开头先以“”作类比引出“”,再从和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的观点,最后又引用“”来深化强调论点。

《虽有佳肴》练习参考答案 一、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学记》或(《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 1、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jiá)(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a)学.学半(xiào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 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 ⑦教学相长.促进⑧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⑩.然后能自反 ..也反省自己⑴然后能自强.勉励⑵学.学半教 其.此之谓乎大概,表示推测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主旨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 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自己 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 才能自我勉励。 三、把握文章论证思路 本文在开头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再从教和学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最后又引用“学学半”来深化强调论点。 “语文实践活动——爱读书,爱思考”。(6分) 4.步入初中的大门,意味着成长的又一个重要时段开始了。生命每一个成长的时段都不可重复,不可替代,不要把初中的学习仅仅看成是为未来做准备,很多美好的事物只能在初中阶段才能有最深的感悟,很多优秀的品性只有在初中阶段才能养成,错过便是一辈子的遗憾。而读书和思考对于你们初中时段的成长意义重大。

(完整版)《虽有嘉肴》练习附答案.doc

《虽有嘉肴》练习(含答案) 一、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又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 1、用“ /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请划三处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请划两 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② 弗食()③不知其旨也...() 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也()⑥虽 ... 有至道() . ⑦教学相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 ... 后知困() . ⑩然后能自反也()⑾然后能自强()⑿学学半..... ()

其此之谓乎() . 4.古今异义。 虽有嘉肴古义:()今义:() .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 学相长也。 . 三、把握文章论证思路 本文在开头先以“”作类比引出“”,再从和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的观点,最后又引用“”来深化强调论点。 四、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五、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 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虽有嘉肴》(公开课) 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2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公开课)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虽有嘉肴 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 3.通过诵读法反复朗读背诵文章,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4.领会教学相长道理,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 2.理解文章大意,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礼记》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其中很多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短小生动,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它对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读其中的一篇《虽有嘉肴》。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给加点字的注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三、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但不去品尝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5.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分析课文,质疑解难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明确:“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文章开头从“虽有佳肴”引申到“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 2.读完本文,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畅谈。 3.你还了解《学记》中的其他有关学习的内容吗? 明确: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译:单独学习而不与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 五、梳理归纳,盘点提升 几种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虽有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 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宋登水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发现:其实不是我在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带着我散步。 这个故事里到底是人带着蜗牛,还是蜗牛带着人呢? 其实,学习有时是相互的,你在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这就是教和学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更加详细地探讨一下教与学的关系。

《虽有嘉肴》《拾遗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2-16题。(共11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拾遗记》,有删改)【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1)不知其旨.也旨:(2)负.笈不远险阻负: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4.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 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 15.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甲】文选自《札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16.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2分)

(完整版)《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

2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公开课)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部编语文八下《22虽有嘉肴》[吴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1 2 2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天津市微山路中学吴娜2018年6月【学习目标】1.诵读训练,积累文言字词。2.小组译读课文,合作理解内容。(重点)3.联系实际品读课文,理解写法和论述的道理。(难点)【学情】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一般,文言积累较少,文言语感较差,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种方式的朗读,达到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的目的。【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课前预习】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戴圣的有关知识。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3、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 1.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2.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3.明确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2.译读课文,合作理解内容。(重点)3.品读课文,理解写法和论述的道理。(难点)二、初读课文预习检测(一)资料助读1.课文节选自_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_______________的论著。《礼记》又叫《》。与《》《》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了修身做人的准则。 2.《礼记》______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____________(作者)编撰。_______,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字次君,世称__________,西汉梁国人。(二)字音检测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 )学半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意(一)读出停顿。 2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二)读出文义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以圈点、勾画、批注的形式,结合课文下注释,将不能理解的字词勾画出来。(3分钟)2.小组交流,组长归纳翻译问题,班内解决。(2分钟)3.找学生代表翻译课文,出示翻译原则:逐字译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增添删补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长(促进)其(表示推测语气,大概)(三)读出字义(结合《说文解字》,读懂关键字)教:上所施下所效。学:(xiao)同“敩”,教导。学:(xue)觉悟。“冖”表示尚处于蒙昧状态。(四)读出情感不禁想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读书的痴迷与投入。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读出节奏的技巧1、停顿。2、延长声调。首句,两个结句要求读出惋惜、遗憾的情感。第二句,是故是所以的意思,后面停顿。不足,困重读。语速缓慢,表现出一种沉重感。第三句,重读“自反、自强”,表现出振奋感。第四句,重读“教学相长”第五句,学学半,敩后停顿。四、品读课文探究写法问题导学(一)主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原文回答)教学相长也。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辅问题:作者是如何论述的?(论证思路)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类比论证。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 3 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喜欢吃东西的人比爱学习的人更多些,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用“佳肴”作喻,由浅入深,引出要论证的道理。) 2. 第二三句论述了几种情景?第二三句是由首句对举出“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的两种情景,并进一步解释,将论

《虽有嘉肴》复习教案

《虽有嘉肴》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掌握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并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2.准确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虚词,会翻译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过程 一、依据考点,例题分析(本课每一考点讲解中又包含总结规律,习题训练) 考点一:文言词语的含义 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 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2.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旨: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考点二:文言语句的翻译题型:准确、通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句中关键词语解释准确,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式特点, 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技巧:留、补、调、删、换例如:(师生共议) 1.弗食不知其旨:不吃,就不知道他的美味。 2.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注意:文言语句的翻译一定要以直译为主,是在译不通,才能选择意译。

考点三,如何整体感知理解文章 命题重点: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及写作要点,理解并概括中心思想 题型:简答题,填空题、选择题 简答题的答题要领:带着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注意研究文章所提的信息,找准中心词、句,形成答案。 简答题: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同学们整体感知文章的时候,要做到:根据文章,简释生发。联系实际,言之有理。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技巧讨论作答练习 总结规律,积累方法 学生质疑,总结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复习,你学到了哪些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对本课的复习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二、迁移训练,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做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试题研究》

虽有嘉肴答案卷

1.本文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着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着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着。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古今异义。 虽. 有佳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主旨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学.学半 古义:教 今义:学习 3.一词多义 学 学学半— 教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5、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 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尚书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内容理解: 1、《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 教 与 学 的关系,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的中心句是 教学相长 。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教学相长. 2、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 我们实践出真知 的道理。 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4、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5、、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作铺垫。 6、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a.学习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b.“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们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了。 c.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7、“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8、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佳肴 一.教学目标: 1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艺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1.复习《礼记》相关知识。 “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我们今天要学的《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确定的字词。 读准字音 嘉肴(yáo)弗食(fú) 自强(qiánɡ)教学相长(zhǎng) 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 3.了解《礼记?学记》: 本文选自《礼记?学记》。题目是编者加的。《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4.朗读课文,并注意课文停顿及语气。 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出示课文停顿划分。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嘉肴》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2套)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8~11题。(14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学记》)【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①,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②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③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欧阳修《诲学》)【注】①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②害:妨碍,影响。③舍:舍弃,失去。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6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4分) ①不知其旨.也(▲)②然后能自反.也(▲) ③不知道.(▲)④因物则迁.(▲)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人之.性,因物则迁 A.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跳往助之.(《愚公移山》) C.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9.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2分) 虽不琢以为器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2)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 11.(甲)(乙)两文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2分) ▲ 8.(1)①味美;②反思;③道理;④变化(4分,一空1分) (2)A (例句和A项:结构助词,的。B代词他们 C动词,去,往 D助词不译)(2分) 9.虽 / 不琢 / 以为器(2分,一处1分) 10.(1)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或困惑)。(2分)

虽有嘉肴说课稿教学文案

虽有嘉肴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虽有嘉肴》。下面我对本课教学设计进行如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古文。也是教材新增的一篇文章,此文节选自《学记》——《礼记》中的一篇,课文所选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了教与学的关系,阐明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思想,对教与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写出了对作者生活的感悟思考,符合第四单元选文要突出中心的写作要求。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古文《世说新语》两则和《论语十二章》,这为学习本课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但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古文,所以学好此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才能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熟读并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关于儒家教学相长的思想学说,掌握本文善用 类比说理的方法。以上教学目标列为教学重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阐发的教育思想,联系实际生活, 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这一目标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利用有效课程资源调动起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2.集体讨论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四、学法 好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利用有效课程资源调动起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约5分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