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庄子人生之我见

庄子人生之我见

庄子人生之我见
庄子人生之我见

庄子人生之我见

【摘要】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他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他希望人能做到“逍遥”,也就是达到“心‘和”道“的结合,由此而生出的豁达的人生态度、人格的修养方法和处世原则为当今社会的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处世原则

《史记》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庄子的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如《史记》中的记载,庄子可谓是学富五车,但庄子虽腹有才华,一生却终究只有一本《庄子》存于世间。不过,即使如此,庄子仍将他的理论与观点贯穿于他的寓言故事当中,流传于世,以致最终,被后人发现它的重要性与启示意义。

像我们每个人一样,庄子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普通人,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理想,想要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做人,面对物欲横流的嘈杂的社会环境,他也想要发出一声怒吼,唤醒迷失在物质欲望中的人们,教人们为人处世,教人们看破红尘生死。只不过,他选择的不是魏征般的直谏,而是如同诸葛亮隐居茅庐,姜子牙直钩垂钓般的方式,所不同的是,他的行为不是直接地为哪一个君主而服务,而是为了大众。庄子的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另类的用以洗涤世

庄子的智慧人生教学提纲

庄子的智慧人生

庄子的智慧人生 人们说庄子是哲学家,可能是非常洒脱、自由的。 读庄子确也让我们感到上天入地、纵横万里的自由和开阔,但这是在他的作品里,作品里的本体自由与现实中的生命个体往往会有着很大的区别。许多浪漫主义作品的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非常拘谨,所以,有时并不是文如其人。 但庄子是文如其人的,生活中的庄子倒也很象作品中的他。好象这并不是庄子做出来的,似乎有一种率性的自然,和关于对人间世的独特理解。我们感到庄子对于生死达观,主要是他认为人死后完全归入了平静,归入了天地之大道。并且也有佛家的味道,“一切相皆是虚妄,”承认物质的世界是暂时的运动现象,不相信鬼神,不相信有任何超自然的力量能改变天地之规律。 有时在现实世界里无法转换的时候,我们则可以转换自己的心情。比如说不会武功则少了动武的念头,不会驾车则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可能,没有多少钱也就避免了被打劫的风险。 无用之中有用,有用之中无用。这是庄子的境界,也是一种高级的生存哲学。庄子是智慧的,他的故事也愿意让我们生活在智慧里,过一种智慧的人生。因为智慧的人生总是快乐的。 但在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常常哀叹自己的出身和命运,而不去把对立的事物统一,不去找到自己无用之中的有用。 在两千多年前,庄子是聪明的。庄子还是个唯物主义者,起码在生死的问题上。 在对待自己身后之事的态度上,庄子也十分明白。当他感到大限即将来临时,听说他的弟子们要准备把他厚葬,他便非常严肃地制止了他们。 他认为死后以天地为棺,以日月星辰为装饰,以万物为陪葬,这是多么隆重的葬礼啊!怎么还要那么俗世的形式呢?

他的弟子们之所以想厚葬他,主要是因为放在野外怕被乌鸦吃掉。 生命,本来就是一种物质现象,既然死后无知那所有的形式和厚葬对死者有什么意义呢?而如果死后还有知,那与未死又有任何区别,活着的人就更没有理由去悲伤了。 在看子看来,一切应该象季节一样自然。 充满残暴、铁律、牢狱、诉讼和礼仪的人世间,如何才能平静下来,反观一下生命的本体。中东的流血、伊拉克的惨剧和人类加紧研制的各种杀人武器,能否也象庄子一样与骷髅对视,能否也让庄子给你托一个醒悟的梦呢? 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甚至一个夜晚就可能有一连串的梦汩汩而来。人的一生到底做了多少个梦,恐怕连研究梦的高手弗洛依德也难以知晓。但我们的多少好梦也就随着时光飘散了。 只有庄子的梦留了下来,并且已让人们欣赏了两千多年,未来的人们肯定也会迷恋在他的梦里。 在这样一个梦里,庄子变成了蝴蝶,栩栩然飞了起来,自由自在,大概也因为“空中的花香”使其“沉醉”,因为自由和快乐,又“穿过丛林去看小溪水”。何等的逍遥啊!醒来后,庄子浑然不知是梦到了蝴蝶,还是现在的自己是蝴蝶在做梦,庄子在一瞬间将自己与蝴蝶变成了统一。 这个梦也的确令人神往。不仅是因为梦里的蝴蝶自由起舞,关键在于蝴蝶似乎梦见了庄子,使庄子实在搞不清是自己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子。 庄子到达了物我统一的境界。 梦,完全是一个非自主的状态,可以说与自己无关。至于在梦中变成什么也无法被自己左右,哪怕在梦中变成石头、树、狼或蚂蚁也都是无关紧要的,我们任何人都不能在临睡前要准备梦见自己变成预设的对象,或在梦中实现完全的自我构想。但梦的经验又告诉我们在梦中的一切体验又是那么真实,起码在当时的心灵感觉方面。

庄子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庄子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作者:————————————————————————————————日期: 2

浅谈庄子人生观的当代启示 【摘要】: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至今仍被深深推崇。庄子的思想以他的人生观为核心而展开,继而阐述了他对自然、生活、学习、善恶和死生的见解。在庄子的人生观中,既有着消极的态度,也有积极的理想。他不仅推崇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更提出了人如何实现理想目标的方法,以及怎样安身立命、快乐生活的方式。而我们,可以从庄子积极的人生观中汲取精华,努力树立向上的人生观,同时要以史为鉴,在成长中避免一些错误人生观的形成。 【关键词】:庄子、人生观、无为、自然、生死、善恶、 【正文】: 于丹老师说:“儒家是我们的土地,让我们融入社会;道家是我们的天空,让我们心灵自由。”提到圣人,无疑大家都会想到孔子,那么,至人,南华真人呢?又有几人说的出来。这就是庄子,一个乐安天命,淡泊自然的思想家。他以自然的方式生活着,用寓言记录人生,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庄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纷纷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战国时代,烽火连天,人民困苦不堪,这种“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并没有阻止庄子快乐的活着。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至,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死,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这就是庄子,这就是庄子眼中的自己! 在我国先秦哲学思想中,尤其推崇孔孟。然而,道家却给了我们更多的心灵感悟。在历史文化中,孔子代表中国儒家思想的源头,庄子代表中国道家思想的源头。古人常用“入则孔孟,出则老庄”来界定人生在世的处世与自处。

从庖丁解牛看庄子的人生哲理

从庖丁解牛看庄子的人生哲理 班级:13会计(1)班 学号:1311124 姓名; 张如意 摘要: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本文从不同角度剖析解读庄子的哲学思想 关键字:精神物质环境完美 如果我们一味的追求思想的高度精神的一种崇高的境界,那么我们的人生不免就会太过于空虚玄幻飘忽不定;假如我们太过于执着物质生活追逐名与利,我们是否会过于势利枯燥现实。 在庄子的《养生主》里有这么一个大家都学过的故事,叫做庖丁解牛,以往教学者都是把这篇文章当作如何养生如何保全性命的来理解的较多可是如果我们从其他角度剖析这个故事我们就会开阔许多不一样的视野。 (一)如何在精神与物质中取得平衡 庖丁是怎么解牛的呢?这样一个优秀的庖丁,他在君王面前的表演。在表演的时候,他的手臂抵着,膝盖倚着,人整个动作象舞蹈一样解剖一头牛。整个这个过程中,觉得他下刀姿势,他的节奏,合乎古代的很多乐章,既合桑林之舞,又合经首之乐,这简直就是一场表演,就是一个行为艺术。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时的庖丁是非常幸福的他可以骄傲的说我这把刀用了19年还像新的一样。他也可以深入浅出的解释到“以无厚入有间”引得众人惊叹,欢呼。文章中没有说庖丁最后的结局但是稍微推想一下肯定是得到了文慧君的赏赐,衣食无忧的生活下去。由此庖丁得到了物质上的富足。“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说他的技艺如此高超是因为遵循着道,在解牛的过程中,庖丁是自由地遨游在道人合一的境界里。他的精神层次早已超越了一般的世俗之人。我们可以说庖丁在精神与物质双方面都收获了成功。 身处现代文明世界中我们,看到的是物质世界的飞速建起,精神世界却是显得有些荒芜。有什么能把那些逝去的时光,残忍的,美好的,痛苦的,幸福的,全都找回来。只有当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去寻找精神世界的满足,毕竟有些精神世界层面的东西是物质世界所不能解决的,这就造成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或是追求物质的或是追求精神的。也许可以学习庖丁的处事方法好道进技从而得生。 (二)认清周围的环境 其实当我们把这个故事用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发现人人做成这样一个庖丁,让我们的灵魂上有这样的一把可以永远锋利的刀子,让我们迷失在大千世界中的生活轨迹变成一头整牛,让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缝隙,能够准确地解清它,而不必说去砍骨头,去背负担,大家不必是每天在唉声叹气中做出一副悲壮的姿态,让人生陨落很多价值,那么我们获得的会是人生的效率 胡文英对庄子这样说道: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牵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庄子在那个时代其实是处于一种困境,他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个社会的黑暗,可是却无可奈何他像蛇一样冷酷犀利又像鸽子一样充满怜悯关爱面对文慧君的以相位相许他宁

高考满分作文欣赏《智慧》

高考满分作文欣赏《智慧》 高考作文题目: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和大智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请以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这道题属于话题型言论类材料作文。 文一 皱纹中的智慧 岁月的车轮在人生的道路上辗过,深深的皱纹诉说着爷爷的人生,体现着纯朴的智慧。 一、牛耕 “呦喝,呦喝……”爷爷沙哑的呼声在空旷的地里显得格外清晰。天上乌云开始汇聚,要下雨了,我忙跑到田埂边。“爷爷,快回来!”“知道了,就这一块了,耕完再回去。”话毕,又吃起了呦喝声。天空果真飘起细密的雨。爷爷回来时身子已湿透,脚上沾满了泥。“爷爷,你把牛卖了吧,这牛都老了,耕地太费力了,现在有机器,很方便啊。”我望着爷爷,说出心里的想法。“小丫头,这牛耕虽然慢,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法子,适用啊。趁爷

爷还有劲,多耕些地,比机器耕得细呀,也不伤地。”如今,村里只剩爷爷这一头牛了,也只剩爷爷一个人还在用牛耕地。望着屋外的雨,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经验。烟雨蒙胧中,一人一牛,多么和谐,多么自然。 二、珠算 “得咚、得咚……”爷爷撑着老花眼镜,拨弄着算盘,时不时地在小本子上记些什么。“爷爷,你在算账啊,我帮你吧。”“小丫头,你能帮我什么,你会用这老算盘吗?”爷爷笑着向我挑眉。“我用手机帮你算,你报数字就行,不比你这快嘛,而且又准。”“哎,你就不懂啦,你那新鲜玩艺我这把年纪学不会了。这老算盘倒好用,爷爷教你算吧。”“不要,我看着就晕了。”爷爷低下头去,眉头皱昆,自己又开拨。我偷偷地用手机计算,发现爷爷的结果那么精准,条理清晰。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熟能生巧的能力。一人静坐,手指拨弄,那般淡定,那么稳重。 三、戏曲 静夜,凉风习习,微弱的星光陪衬皎月,酒下清辉。爷爷在门前的老槐树下,抽着旱烟。“爷爷,夜晚天凉进屋睡吧。”“丫头,坐这儿,这点凉,爷爷还受得住。”“那您讲故事给我听吧。”“故事都给你讲遍了,没了呦,爷爷唱歌吧。”爷爷清了清噪子:“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转保定乾坤……”爷爷的歌

庄子人生境界的名言

庄子人生境界的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庄子人生境界的名言,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2、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3、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4、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5、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6、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 7、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8、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9、今日适越而昔来。 10、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11、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 12、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13、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1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15、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

行也。 16、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17、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18、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19、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0、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21、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2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3、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24、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5、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6、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27、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28、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29、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30、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31、鹏之徙于南冥者,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2、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33、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

【高考作文训练】 庄子“虚己”的人生智慧—解析、导写、范文

【高考作文训练】庄子“虚己”的人生智慧—解析、导写、范文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庄子·山木》篇中有一个故事:有人在划船渡河,一艘空船与他的船相撞,即使他是一个脾气很坏的人,也不会变得愤怒。如果他看到有人在船上,就会大声嚷嚷让其让开;倘若对方不理,他则会再三叫喊,并开始咒骂。船上无人,他不骂;船上有人,他便开骂了。人若能不以自我为中心,虚怀若谷地生活在世上,什么能够伤害到我们呢?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人文底蕴:审美情趣、人文积淀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 【审题】 限制性 1.内容限制。材料中“划船渡河”的人撞上有人船、无人船态度截然不同,追究其原因是他以自我为中心,即不能虚怀若谷地生活在世上”,考生必须围绕材料中这个人的态度去分析评价,并指出应该怎么做,若脱离材料即是跑题。

2.立意限制。题目在叙述完材料后有一句总结:“人若能不以自我为中心,虚怀若谷地生活在世上,什么能够伤害到我们呢?”这是命题人的引导语,即命题人已经为材料设定好最佳立意,考生要能读懂命题人的价值判断。 3.本题目是一则寓言,考生要能由此挖掘出社会人生的深刻道理,不能浮于表面,就空船说空船,泛泛而论。 开放性 1.“人若能不以自我为中心,虚怀若谷地生活在世上,什么能够伤害到我们呢?”命题人的这个立意可以辐射出几个方面的立意,可以分析:人为什么要虚己?虚己有什么好处?不虚己会有怎样的害处?怎么虚己?可以选择写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生活的主人,但中间要提及谦虚;亦可以说多一份律己,少一份放任。只要围绕人要谦虚和谐地生活行文就算符合题意。 2.组织材料、联想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以引用庄子或其他道家言论来证明观点,体现自己的人文积淀;也可以列举“虚己”和不“虚己”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既可借助生活中“虚己”的实例证明,也可以“虚己”指导现实生活。 3.文体是自由的,考生可以感性陈述或理性表达。 【解题】 这是一则寓言类材料作文。从内容上看,只要围绕材料,紧扣后面一句总结进行分析论证即可,即用实例证明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虚怀若谷地生活;也可以分析虚己的原因、介绍虚己的方法、讲明虚己的好处等。本题目审题难度不大,但要想写深刻亦非易事。考生欲得高分,需在思维层面和人文积淀上下功夫。

庄子

一731322615@https://www.wendangku.net/doc/9d6249624.html, 在先秦士人中,庄子是很独特的一位。我认为当时沸沸扬扬色彩斑斓的文士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像苏秦、张仪,唯利禄是求,无什么情操与价值标准,只要有官做,能富贵,既可悬头于梁刺股以锥,也可以朝秦暮楚,卖友求荣。而他们中的走运者最终也进入了实际的政治生活,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合纵连横,权倾朝野,名满天下。《孟子》中载景春对孟子的话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确实是大丈夫吗?他们一怒诸侯便恐惧,他们安居不动,天下也就安定无事”,可见他们的显赫与威风。纵约长苏秦“位尊而多金”,风度翩翩地来往于六国之间,身兼六国相任,皮包中装着六国的相印,碰碰撞撞地作着舒心的响声,连他的父母都洒扫而郊迎三十里了。一部《战国策》说尽这些人杠杆天下之势。这颇使第二类人如孟子者满腹酸醋。孔墨孟荀等人,有自己的哲学,有自己的价值观,并坚持不放如同身家性命,且还负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常常对诸侯发牢骚,对第一类人吹冷风了。他们暗中羡慕第一类人,却又只能冷眼旁观,眼看着人家把天下闹得动荡不安、沸反盈天又一塌糊涂,而自己的呼声愈来愈被淹没了,愈来愈受诸侯的白眼了,便只好退回房里,把满腔不平和才气都写在竹简上,给后世留下一篇篇好文章。但以上两类人虽有大区别,亦有大相同,他们都热衷于都市生活,喜欢在人群中出风头、抢镜头。孔子在野外的时间不少,并且也颇受苦难磨练,但他那辆常由他自己执鞭驾驶的在阡陌间奔驰扬尘的车马,其辙印是直通城市,且直通诸侯的官邸的;孟子一生足迹不出齐稷下、魏大梁和滕文公的衙门;韩非出身韩国贵公子,更是自小在闹市中厮混;墨子呢?他出身“贱人”,但他也是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并且他的主要活动是以城市及诸侯这个背景展开的。另外,这些人还汲汲于从“治于人”变为“治人”,并津津于研究如何“治人”。由此,以上两类人都是“城市文化”的代表,是热闹场中的人物。 而第三类,除了一些在历史典籍中忽隐忽现扑朔迷离的隐者外,有大著作大人格且以大 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我现在要写的这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庄周先生了。当别人在 都市中热闹得沸反盈天争执得不可开交时,他独自远远地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 他时,他又背过身去,直走到江湖的迷蒙中去了,让我们只有对着他消逝的方向发呆。 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满野味,且有一种湿漉漉的水的韵味,如遍地野花, 在晨风中摇曳多姿,仪态万方,神韵天成。如果说孔孟荀韩的著作中多的是社会意象或 概念,充斥着令人生厌的礼呀、仁呀、忠恕呀、战争呀、君臣呀的话,那么他的著作中 却是令人心脾开张的新世界,一派自然的天籁。这里生活着的是令人无限景仰的大鹏, 怒气冲冲的挡车的螳螂,自得其乐的斥,以及在河中喝得肚皮溜圆的鼹鼠,这些自然意 象构成了他著作中独特的魅力。他一生没有在大都市里混迹过,官也只做到漆园小吏, 大概比现在的乡长还小──并且决没有贪污索贿。所以他不但没有大宗遗产留给儿孙, 便是他自己,也穷得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知道这位庄先生借得起还不起,就巧妙地拒 绝了。后来他便只好以打草鞋为生。据他的一位穷同乡──不过后来发了迹──“一晤 万乘之主而益车百乘”的曹商的话,当曹商从秦王那里得到一百辆车的赏赐,高尘飞扬 地回乡炫耀于庄子时,他见到的庄子已穷得“槁项黄馘”──脖子干枯而皴,面皮削瘦 而黄了。不过此时庄子的智慧与幽默还依旧焕发且锐利无比,使得这位曹商先生反显龌 龊了。他含蓄而尖刻地讥刺曹商舔了秦王股沟中长脓的痔疮,这种讥刺后来成了中国民 间讥嘲拍马者的成语。 庄子的乡野文化特征及其挨饿本色,都是先秦其他学子所没有的。比如孔子,假如他真 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也”,他也有三千块腊肉了。所以他能“食不厌精,脍不 厌细”,肉要切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再加上生姜细细炖烂,这才下箸。而且酒量特大, 一般是喝不到失态的地步的。孟子呢?带着他的众多门徒在齐宣王那里一面大吃大喝,一 面又发“君子远庖厨”以及“万物皆备于我”的既清高又潇洒的言论,齐宣王甚至要给

庄子的人生智慧

庄子的人生智慧 庄周梦蝶 讲梦,是庄子文章的一大特色。关于梦的问题,不是只有西方人会做梦、能说梦,中国人早就会做梦、说梦了,而且说得更加高明、更加深刻。据研究,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梦字。最早的甲骨文中梦字,“表示眼球在转动”,说明“我们祖先对于人做梦曾做过仔细、认真地观察。” 从殷周以来,中国古人对梦进行了三千多年的探索。虽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对于科学解释梦的问题,为时还太早。汉代王充对梦进行过许多思考,作出过许多解释,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未能令人满意。现代对于梦的解释也还有许多盲点,值得继续探讨。 庄子说梦,不是从科学角度来解释,而是利用梦来讲他对人世的看法,可谓别出心裁,意味极为深刻。庄子讲梦的问题,都是很深奥的,需要细心体会。失意者可以从中获得精神安慰,消极者也可以从中找到为自己辩护的理论根据,过于计较的人也会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后代编撰关于梦的故事,如黄粱梦等,或多或少都受到庄子的影响。 生活总让某些人不清楚“我是谁” 在《齐物论》中,庄子说:“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晚上做梦饮酒,醒来哭泣;梦中哭泣,醒来去打猎。在梦中,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梦中又有做梦的,醒来后知道是在做梦。大觉醒以后,知道这是大梦。愚蠢的人

自以为是觉悟的,以为什么事情都非常明白,“这是高贵的!那是卑贱的!”这是一种严重的偏见。 孔子跟你都在梦中,我跟你说梦,也许就在梦中。这样的说法,名叫“吊诡”。什么叫吊诡?宋代王安石的儿子王雱解释说:“吊当于至理,诡异于众也。”也就是说,最深刻的道理,众人往往以为是诡辩、谬论。万世以后,会遇到一位圣人知道解释这些道理,那就像早晚见面那样。这样大圣人非常难得,如果万世出一个就不算少了。 在这里,庄子是将人生看成一场大梦,很多人稀里糊涂地过日子,如梦一般。自以为什么都明白,是非对错,高低贵贱,都分得很清楚。实际上什么都不明白,有的实际上是非颠倒,有的则是真伪混淆,他们至死也不觉悟,这一生不就是一场梦吗?庄子认为他的思想是深刻的,被无知的梦中人误解为诡辩。 我们批判庄子的说法,是否真正理解了庄子的本意呢?是否成了现代“梦中人”呢?战国末期的屈原说:“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众人皆醉,犹如梦中。要从梦中醒来,也像从醉中醒来。 如醉如梦,如何能看清世界上复杂的现象,如何能正确对待处理艰难的世事?如何才能从大梦中醒来?有一基础条件,就是继承人类所创造的全部文化成果,对世界历史有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编辑注评 庄子的意思是说,人的生活本身就像是一个梦,我们总是被限定在生活的一个角色和一种境地中不能自拔,我们也总以为我们很清楚自己在说什么、在做什么,其实我们并不真的清楚。有的人睡得很轻,入梦不久就能醒来,而有的人睡得很沉,也许一生都没有梦醒的时候。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郜捷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4班,陕西汉中723001) 指导教师史继东 [摘要]庄子的哲学思想穿越几千年而不朽,并且对于当今现实生活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庄子继续发扬了道家崇尚自然法则,顺应天命,自在无为的思想。就整个社会来看,庄子的自然哲学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存在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构建整个社会的和谐秩序,不搞盲目的生产和建设。对于社会中的个体而言,虽然崇尚自然与逍遥,渴望安于天命的庄子哲学显得好似在逃避现实,是消极的表现,但这样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盛行的,也是大众所追求的物欲膨胀的思想形成了制衡,让人能够释怀和减轻压力,庄子“齐生死,等万物”的人生观启迪我们不要过分计较得失成败,而是用相同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这也使我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庄子的哲学思想蕴含于他的寓言之中,他非常善于将深刻的道理隐喻于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让读者从浅显易懂的文字中探究出许多人生感悟,而后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庄子哲学思想当代意义自然哲学社会人生哲学个人 当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渐趋浮躁的社会,人类在享受了自然带给我们的丰富资源之后,能够征服自然的渴望开始越来越强烈。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体的物质欲望也在不断膨胀,人们渴望功成名就的心理远远战胜对于悠闲自在生活的享受。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随之被激化和扩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显得越发脆弱,在种种不和谐的事件粉墨登场之后,另一种倡导人们价值观念转变以及发展模式转变的声音呼之欲出。 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就为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范本。在他流传于后世的著作《庄子》一书中,分别以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论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通过对世界之本原“道”的辩证思考,阐明了人与自然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以及人与自然应该以怎样的关系和谐共处;又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子“齐物”的哲学世界观。在具有代表性的《庄子·齐物论》一篇中,提出了“世上万物没有共同的标准”,“一切事物都应看作等同”的观点,摒弃由于种种主观原因产生的“是非争执,意气之见”[1]41,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态度。 庄子虽然是东周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但他的生活境遇却不如一个普通人,他一生基本上是在贫穷中度过的。他住在狭小的巷子里,靠编草鞋勉强过活,有时甚至要向邻居借米面救急,但他即使到了饿得面黄肌瘦,只能穿打补丁的粗布衣服的地步,也绝不愿以牺牲自己的自由为代价去贪求高官厚禄。这恰恰体现了他忽视功名利禄,崇尚自然逍遥的人生态度。《庄子·秋水》中记载了楚威王希望委以政事给庄子时,庄子答道:“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1]510表明他宁愿做一只拖着尾巴在泥里爬的快活的乌龟,也不愿意做一只被供奉于庙堂之上的,死了三千年的神龟。他的思想摆脱了现世社会中一些狭隘的束缚,不被世俗所囿,启示了我们不是只有高居庙堂,荣华富贵才是值得追求的,摆脱精神的枷锁或许意味着更广阔的空间。 一、道法自然——庄子自然哲学对社会建设的意义 与以往的各家学派从社会伦理角度出发观察人生的思路不同,庄子的哲学思想开始拓宽路子,

庄子的哲学观点

庄子的哲学观点 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老庄哲学”最本质的内核,是对宇宙与自然的唯物认识。老子认为,既然有万物,万物必定有他们的由来,于是便把这个“由来”称作“道”。“德”就是事物的本性。庄子对“道”和“德”的看法与老子是相同的。也与老子一样主张“无为而治”,尽管他们所持的理由不尽相同。老子认为物极必反,认为统治者如果一心加强统治,就越是达不到所想达到的结果,老子是把“无为”当作一种手段。庄子强调的是天然和人为的不同,统治者越是靠人为的手段来统治,悲惨和不幸就越多,他要达到“无为”的目的,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庄子把“道”的自然观推及到社会生活及人性人格上,突出之处有以下几点: 其一,庄子从“万物一府,生死同状”(《天地》)、“道通为一”(《齐物论》)的认识出发,主张万物平等、物论平等,因而否定人类的自我中心与个人的自我中心,提倡摈除成见,扬弃我执,顺应自然。 庄子认为万物本为一体,生死本无两样。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没有什么“是”与“不是”,“可”与“不可”,所以小草和大木,又丑又癞的女人和美貌的西施,以及其他稀奇古怪的事情,以道的观点看都是可以“通而为一”的,没有什么差别。他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在人与自

然的关系上,庄子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因此他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其二,哲学上的相对主义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无与有、小与大、短与长、柔与刚、弱与强等等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与相互转化的,庄子在此认识基础上,突出了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以及相异性的相互转化,创建了“相对论”的认识论。他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虚满、生死都只是一时的现象,其形态是绝不固定的。由于他过分强调了绝对运动,导致否定相对静止,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从而形成了相对主义的理论。他认为除了“道”的存在是绝对不变的以外,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生与死是相对的,大与小是相对的,彼与此是相对的,是与非也是相对的,没有一定的准则。“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这中间也包括人的思想观念。庄子认为感觉的经验是千差万别的,是相对的,理性思维更是如此,他在《齐物论》中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从而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标准。这种相对性的认识论,推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入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其三,表达了庄子对无限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这一精神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要摆脱矛盾。对于如何跨入这一精神自由之路,《庄子》一书都在诠释,尤其在《逍遥游》一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 推开庄子的门,他不在。 本想与他交谈,可惜,他不在。我漫步于草庐旁,落叶已积了八层。他真的在这里住过吗?还是让他的智慧随着自己的身影飘走了? “不,我可以证明他在这儿住过。”循声望去,原来是池中探出头的鱼。“我是他笔下快乐的鱼,他从未想过自己是怎么知道惠施是快乐的,但他却知道我是快乐的。他现在的确不在这儿,但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他可能在清风中与你交谈;也可能在这碧波里映出你的真实,你的心灵;他多半融入了你的心中。”鱼摇动着尾巴,游远了。我站起身来,这可以照透人之心灵的碧波,不就是庄子的智慧吗? 不知何时,肩上停了一只蝴蝶。“他带走的是我,留下的却是他。我们在梦中飞舞,在花间大笑,我们让后人疑惑已久,可我们却感知着对方。他对这俗世累了、倦了,所以他为他妻子的解脱而开心。他无时无刻不在微笑,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如我翅膀上的花纹一样美艳。他选择了我,让自身也升华得如此美丽。”蝴蝶扑闪着翅膀,飞入花间。我闭上眼,这直透心房的花香不也是庄子的智慧吗? “你是官吏?”脚边爬来了一只老龟。“不,不是,和你一样不是。”我俯下身子。“好得很,清爽得很,庄子曾以我为喻,拒绝相位。其实,这泥土并不脏,曳尾于其中真的是世间最快活的事儿。有人曾问我带着这么重的壳行走累吗?殊不知,我早就把壳视为自己的血与肉,又怎的会觉得累呢?就像有人问庄子读那么多书累吗?在自然中行走累吗?书与自然早已是他的血与骨,何谈受累呢?”龟转过身,爬向淤泥深处。我直起腰来,原来这淤泥中也蕴藏着庄子的智慧呢…… 庄子生于乱世,在世间唱着属于他自己的狂想曲。他赞叹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并不是我们离庄子的智慧太远,而是尘世的尘埃遮住了我们的心扉,困住了我们的脚步。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渺小的,但当二者合为一体时,人的渺小也就不可见了。这才是庄子智慧的根本吗? 我不禁嘲笑自己的浅陋,竟在这里等庄子回来。我应当去大自然,应当去世界上的每一角,去寻找,去拾起他遗留的智慧。

庄子的人生名言

庄子的人生名言 1、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 2、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3、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4、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5、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莫知无用之用。 6、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独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 8、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9、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10、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11、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12、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 13、无有所将,无有所迎。 14、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

1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6、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 17、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 18、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只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也。 19、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 20、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21、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22、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23、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24、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25、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26、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27、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 28、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王文臣 【摘要】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传统精神哲学独特的奠基人,注重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颗永久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和无价瑰宝.。庄子人生哲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直接从“道”去寻找人类精神的根源,将“道”普遍地贯通于现实的人生之中,从而为人的精神关怀、精神理想确立目标,处处都显现出一种特别的人文关怀。庄子认为,现实世界纷繁复杂,但却有其内在的本质,即“道”。人们只要达到对“道”的觉解和体悟,就能从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和烦恼的纠缠中获得精神上的超越,达到“游”的人生最高境界。庄子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无任何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其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乘道德而浮游”,彻底摆脱现实社会中一切人际关系的制约和束缚。庄子在《庄子》一书中所要诠释的思想同样值得我们现代人去领悟。 【关键词】超脱;豁达;绝对自由

一、从“有待”达“无待”而“逍遥游”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庄子哲学思想的主线,意味深远。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以楚国神庙中供奉的神龟为例说,龟宁可活着,曳尾于涂泥之中,也不愿意死而藏于庙堂之上。富贵不能使人全生,反而会成为人生的枷锁。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便有了绝对的自由。 “逍遥”一词,在《庄子》中总共出现三十六次,如“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天运》),“逍遥乎无业之业”(《达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等。关于“逍遥游”的解释很多,但是基本意思都是闲放不拘、怡然自得、了无牵挂。“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的怅然徘徊相关。而《庄子》中的“逍遥”不是拘泥于形体的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的逍遥自得。如“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纯粹的心态释之逍遥,这是庄子所使用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的逍遥有现在一些精神自由学说的

庄子人生智慧――简单,是最大的幸福.

庄子人生智慧——简单, 是最大的幸福.txt 世上最珍贵的不是永远得不到或已经得到的,而是你已经得到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东西!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灯灭时,你会发现周围都是影子。朋友,是在最后可以给你力量的人。大知闲闲,小知闻闻。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 庄子认为,耍小聪明的人总是把自己弄得很复杂,让别人认为他高深莫测;而智慧的人却很简单,一是一,二是二,说话也不是罗哩罗嗦,没完没了,而是字字千金,每句话都很有说服力。 生活也是这样,搞得太复杂了,别人看着累,自己活着也累。哲人说,简单就是幸福,欲望少一些,自由多一些,过自己的生活。 有这样一群民工,就在那暖洋洋的中午的阳光下,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就那么随随便便的,面对蓝天躺在沙滩上,单纯的笑容是发自心灵深处的那种,明亮而璀璨。他们活着,没有时间去多愁善感;他们爱着,却不懂怎么诠释爱情;他们满足着,因为没有奢望生活过多的给予;他们简单着,因为他们不用在人前掩饰什么。 他们也许连幸福是什么都不知道,然而真正快乐的却就是这么一群简单的人。生活中简单的幸福无处不在,没乐学会找乐,没事偷着乐。不是幸福少,而是人类缺乏感知幸福的心灵。 那些所谓“精明”的、想得太复杂的人却没有这么好的命运。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学家,气质高雅,因此成为很多女人的偶像。某天,一个女子来拜访他,她表达了爱慕之情后说:“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 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习惯性的回答她:“容我再考虑考虑!” 事后,哲学家用他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将结婚与不结婚的好处与坏处,分条罗列下来,结果发现好坏均等,究竟该如何抉择?他因此陷入了长期的苦恼之中。

庄子的智慧_成长故事

庄子的智慧 在诸子百家之中,最让诸侯们厌烦的不是唠唠叨叨的孔子和孟子,也不是朝三暮四的苏秦与张仪,而是庄子。 庄子喜欢说寓言解决问题,见到楚王的使者时也是这样打发人家的。春秋战国的人才市场是乙方市场,知道庄子有才华,楚王便派人来请他做官。使者来的时候庄子正在濮水边钓鱼,得知使者的来意后,庄子便问使者:“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活了三千岁。國王用锦缎将它包好,珍而重之地放在竹匣中,供奉在宗庙的大堂上。你说,这只神龟,它是愿意死去留下龟壳放在庙堂上得到供奉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使者想了想,说:“当然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了。”庄子说:“那你们回去吧!我也是喜欢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春秋战国是乱世,乱世也是机会很多的时代。面对这个机会很多的时代,庄子抱定的是不掺和主义——你们只管折腾你们的,我该怎么过,

还怎么过。 今天有不少朋友选择宅在家里,其中恐怕有相当一部分人秉承着和庄子一样的人生哲学。在某些情况下,不掺和主义是一种相当了不起的智慧。可是有人会说了,你不掺和,如何发财? 以庄子的逍遥,他对发财也不会拒绝的,庄子只是比别人更清醒地看到机会背后的风险。 有一天,庄子外出访友,走路疲劳,便倚靠路边一棵大树睡着了。梦中大树对他说,你看,我这周围原来是有很多兄弟的,现在只剩我一个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要么长得直,要么长得粗,木匠一看都是有用的木材,便都给砍伐了;只有我,长得歪歪扭扭,还有很多疤结,就没人惦记我了。庄子醒来,便把这件事和同行的弟子说了。继续向前走,到了朋友家,朋友很高兴,下令童子杀鹅宴客。童子问,咱家有两只鹅,一只会叫的,一只不会叫的,杀哪只呢?主人说,会叫的还能看家啊,怎么能杀呢?于是下令——去,把那只不会叫的杀了。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完整答案

经典与人生(上):古今教育生态概论已完成 1 关于今天的教育生态现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官学独大 ?B、私学式微 ?C、家学没落 ?D、网教盛行 我的答案:D 2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不包括()。 ?A、官学 ?B、私学 ?C、家学 ?D、国学 我的答案:D 3 关于当前中小学人文教育的弊端,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选本教育取代经典教育 ?B、政治教育取代思想教育 ?C、应试教育取代人格教育 ?D、体验教育取代灌输教育 我的答案:D 4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有物质文化层面、非物质文化层面和经典文化。()我的答案:√ 经典与人生(下):不读经十蔽已完成 1 文化的本质是()。 ?A、人化 ?B、教化

子曰:君子不器。这句话的内涵 ?D、得道 我的答案:A 2 四书是中国人的圣经,四书指的是()。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大学》《论语》《老子》《孟子》 ?C、《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D、《春秋》《战国策》《论语》《史记》 我的答案:A 3 关于不读经典的弊端,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只知有我,不知有人 ?B、只知有己,不知有群 ?C、只知有人,不知有天 ?D、只知有心,不只有物 我的答案: 4 教育的功能是灌输知识。() 我的答案:× 5 国学的核心是人学。() 我的答案:√ 6 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公布《普遍教育暂行条例》,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我的答案:√ 为学之道(上):学是为己,还是为人?已完成 1 ()提出了知行合一之教。 ?A、王阳明 ?B、王重阳 ?C、王夫之

我的答案:A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是()。 ?A、孔子之学,非仅仅求知,更在修身 ?B、孔子之学是为己之学 ?C、学而时习之,其实就是要知行合一 ?D、勤学以致用,古之学者为人 我的答案: B 3 孔子与弟子编纂了《论语》,构成了中华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我的答案:× 4 “学而时习之”,孔子之学有“觉”的意思,先觉觉后觉。() 我的答案:√ 为学之道(下):为学之态度及方法已完成 1 子曰:(),犹恐失之。 ?A、学而不厌 ?B、学而时习 ?C、学如不及 ?D、学不至谷 我的答案:C 2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这句话怎么理解?() ?A、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想得到官位俸禄,这太简单了 ?B、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还没有得到官位俸禄,这情况不太会发生 ?C、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还没有想到官位俸禄,这是难能可贵的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C 3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庄子处世哲学

庄子的处世哲学之——“外化而内不化”。所谓“外化”,就是顺应社会的潮流,不为社会所淘汰。社会一直都在发展着,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滚动着,特别是如今,正处于信息时代,千变万化,纷繁复杂,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需要找到如何顺应社会的筹码。所谓“内不化”,就是在顺应社会潮流的同时,要保持一份安定的心,不随波逐流,不被纷繁复杂的社会外物所左右,经得住诱惑,不受身外之物的束缚等。 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内不化”,面对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能保持一份安定自若的心胸,不为“禁果”所左右,对于大千世界之下的芸芸众生来说,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人也是动物,有动物本能的****和需求,人性,都是向往追求到最好的,****是无止尽的。回望历史,荀子主张“性恶论”,也是道出了点人的本性,虽然我个人并不主张之。《性恶》篇开首即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天性在于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淫乱等伤风败俗的现象,所以需要教育,用礼仪进行教化,需要施行赏罚,这是荀子的处置法则。从荀子的观点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人的****和需求等感性的满足如果没有理性的指导与规则则会导致人性的衰微,道德的败坏,甚至社会的倒退。的确,人很难做到一直理性下去。清官难道从没受到外在金钱和名望的诱惑吗?正人君子难道从没走过弯路?那些小说中所谓的英雄人物都是人性理想的化身,传达的是人类的期望,满足人性追求完美的****;而现实中的英雄伟人,例如古人之民族英雄岳飞,今人之伟人毛泽东,难道在他们的一生中,从没犯过错误?总之,人性是复杂的。何况,水太清的话,鱼儿就活不了了,这可是常识。所以,要想在大千世界面对诱惑而不动摇,保持自我安定的心境,做到处变不惊的一种坦然,经惑不疑的一种态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可能有人会说,那我外也不化,我内心是怎么坚持的,那我外在也特立独行,做一个桀骜之人,外面的世界与我无关,纷纷扰扰不足为观。这样的话,不就孤立于社会大家族了吗?一个人,离开了社会,能生存吗,更何况发展自己?虽然庄子主张“无待”、“逍遥游”,但还是要懂得如何遵守社会法则,这是前提。因为,人,不仅有他的自然属性,更有他的社会属性。如果一个人光凭着内心的一种把持,而脱离于社会的潮流与法则,那他拿什么来安身立命呢?有什么资格来安身立命呢?因为人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况且,“无待”,也是从有待慢慢的过渡到之,即使永远不能达到“无待”,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需要自己努力的修炼,让内心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不断趋近于“无待”的境界。话说回来,人还是不能脱离于社会的。 庄子在《人间世》中说,人间万事,有很多的潜规则,其中有两项是必须遵守的,其一命也,其一义也。作为子女,要孝敬父母,这是你的命,是命就要毫不犹豫地去遵守;作为臣子,你就必须对你所在的国家忠诚,这是义,你也要去遵守之。虽然庄子提倡特立独行,遨游于天地万物,但他也不反对人间万事中的潜规则,当然了,这也是庄子的矛盾所在。毕竟庄子还有人的躯壳和人的思想与灵魂,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无待”。 人,生存在这个社会,必然有角色定位。对于父母,你就是儿女;对于上司,你就是员工;对于老师,你就是学生;对于丈夫,你就是妻子等等,你的角色定位会随着你所处的社会位置不同而相应发生改变,所以,人与人之间,只要挂上钩,就会存在着利害关系。其实,不光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然之间都会存在着这种利害关系。怎样处理好这样的利害关系?我们基本都会选择趋利避害,也就是,对自己有好处的,能改善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和能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等,我们都会尽力的去迎进之;而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我们会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和举止。趋利避害,这是人性的一种外在展现,是人适应于社会的价值取舍,也是“外化”的一种本能应变。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怎样才能面对外在的诱惑进行内在的把持呢?又怎样才能远离桀骜不驯的态度,让社会所容呢?《庄子》里的处世哲学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学习。 庄子在《大宗师》里曾经写过,有一个老者,但却返老还童,有着孩童的面容,周围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