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开大学 南开 2004年西方经济学流派 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南开大学 南开 2004年西方经济学流派 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南开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西方经济学流派

专业:社会保障

一、概念解释(每个5分,共60分)

1.需求收入弹性

2.供给价格弹性

3.边际技术替代率

4.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5.边际收益

6.边际效用

7.完全竞争

8.边际消费倾向

9.庇古效应

10.灵活偏好陷阱

11.边际储蓄倾向

12.适应性预期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90分)

l.试从资源配置、价格、产量和福利四个方面分析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条件下的长期均衡。

2.试评述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在理论上与政策上的争论。

3.用图示说明希克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4.试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说明我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采取的一系列财政与货币政策。

5.如何从总产量线推导出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请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6.说明为什么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原则是MC=MR,为什么完全竞争厂商的均衡条件是MC=P。

参考答案

南开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西方经济学流派

专业:社会保障

一、概念解释(每个5分,共60分)

1.需求收入弹性:是某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之比。它被用来测度某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的相对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同一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会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以M E 表示需求收入弹性,那么,根据商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值,可以将所有的商品分为两类:0>M E 的商品为正常品,正常品的需求量随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0M E 的商品为奢侈品。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上升时,尽管消费者对必需品和奢侈品的需求量都会有所增加,但对必需品的需求量的增加是有限的,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而对奢侈品的需求量的增加是较多的,或者说,是富有弹性的。

2.供给价格弹性:指某商品供给量变化的百分率与其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被用来测定该商品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不同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或同一条供给曲线上不同点的价格弹性,一般是不同的。

以S E 表示供给价格弹性,那么,若0=S E ,则称该物品的供给为完全无弹性,即该物品的供给量与价格无关,如稀有的古董及珍品。若10<

3.边际技术替代率: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以MRTS 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K ?和L ?分别表示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劳动L 对资本K 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

L

K MRTS LK ??-= 边际技术替代率一般是递减的。这是因为,例如,随着劳动对资本的替代不断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下降,而资本的边际产量上升,这样,要保持原有的生产水平不变,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必须放弃的资本量会越来越少。

4.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的效应。它指—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引起消费者用该种商品去替代那些价格未下降或上升的商品。比如X 商品价格提高,而Y 商品价格不变,这使两种商品比

价发生变化,即Y 商品的相对价格降低。由于Y 商品与X 商品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就是进行商品购买的替代,增加Y 商品的购买量,减少X 商品的购买量,这就是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的效应。收入效应指—种商品价格下降可能产生消费者实际收入提高,因为消费者因价格下降而导致的购买力的提高使得他有可能改变商品的购买量。比如,X 商品价格提高,消费者名义收入虽没有变化,但实际收入降低了。这样消费者将因为实际收入降低而改变对商品X 和Y 的购买,这就是收入效应。

5.边际收益:指总收益对产量的变化率,即多销售一单位产品时总收益的增加量。边际收益是总收益曲线相应点的切线的斜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收益等于价格和平均收益,与需求曲线重合,是一条以市场价格为高度的水平线。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面临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意味着要增加一单位产出的销售,必须要降低全部产出的价格,因而价格大于边际收益,边际收益曲线向下倾斜并低于平均收益曲线。利润最大化均衡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6.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的增量,即增加消费一单位该种商品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用TU 表示总效用,用MU 表示边际效用,则:Q

Q TU MU ??=)(。 边际效用服从递减规律,也就是说,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导致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在于:第一,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看,随着相同商品的连续增加,人们从每一单位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递减的。第二,一种商品往往有几种用途,消费者总是将前一单位商品用在较重要的用途上,将后一单位的商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

7.完全竞争:又称为纯粹竞争,指不存在任何阻碍和干扰因素的市场情况,亦即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的市场有如下主要特点:①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他们都是价格接受者。②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产品具有完全相互替代性,消费者对购买哪一个生产者的商品不存在偏好,惟一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因素是价格。③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④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

8.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它既可以指国民收入的消费倾向,也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的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的公式是:

Y

C MPC ??= 其中,MPC 表示边际消费倾向,ΔC 表示增加的消费,ΔY 表示增加的收入。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为收入越是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用于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西方经济学中,任何增加的收入无非两个用途:消费和储蓄。所以,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必定为1。

9.庇古效应:指物价水平下降造成金融资产实际价值增加,从而产生的消费刺激的效应。庇古效应只在货物和劳务市场中起作用。庇古关于消费、金融资产和物价水平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认为,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既定数量的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或下降。如果物价水平的上升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的上升相对应,则可使其实际收入不变;但是,由

于物价水平变动对所拥有的资产的实际抑制效应,仍可能促使家庭实际消费支出减少。相反地,如果物价水平的下降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下降比例相对应,那么它仍可以由于所拥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产生刺激效应,从而增加消费支出。

10.灵活偏好陷阱:又叫“流动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指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人们预期到利率不再下降,从而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变得无限大的一种经济状态。灵活偏好,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财富,而不愿以股票、债券等资本形式保持财富的一种心理动机。

“灵活偏好陷阱”的基本原理是:凯恩斯认为,对利率的预期是人们调节货币和债券配置比例的重要依据,利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当利率极高时,这一需求量等于零,因为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或者说有价证券价格不大可能再下降,因而将所持有的货币全部换成有价证券。反之,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叫做“灵活偏好陷阱”。

在此情况下,货币投机需求无限,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表现为灵活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此时采取扩张性政策,不能降低利率,不能增加收入,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极为有效。凯恩斯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情况就是如此。但在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

11.边际储蓄倾向: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它既可以指国民收入的储蓄倾向,也可以指可支配收入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的公式为:S MPS Y ?=?。其中ΔY 表示收入的变化量,ΔS 表示储蓄的变化量。

一般而言,边际储蓄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因为全部新增收入要么用来消费,要么用来储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为1。储蓄随收入而增加,且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即边际储蓄倾向递增。

12.适应性预期:是20世纪50年代,由菲利普·卡甘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提出来的概念。它假定经济人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的预期。人们的预期是适应性的,他们根据过去推断未来,一步一步地修改自己对未来前景的看法,以适应经济形势,主要是物价的变动。

适应性预期模型的要点是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某个时期的适应性预期价格P 等于上一时期预期的价格加上常数C 与上期价格误差(上个时期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之差)之和。即预期价格是过去所有实际价格的加权平均数,权数是常数C 的函数。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但适应性预期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基础,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90分)

l .试从资源配置、价格、产量和福利四个方面分析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条件下的长期均衡。

答:(1)两种市场结构及其长期均衡

完全竞争指不存在任何阻碍和干扰因素的市场情况,即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对于单个的参与者来说,只是一个价格接受者;②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③厂商进入

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④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

完全垄断是一家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它具有如下特征:①厂商就是行业。完全垄断市场只有一个厂商,它提供整个行业的产销量;②产品不能替代。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不存在产品相近的替代品的竞争,其需求的交叉弹性为零,厂商不受任何竞争性威胁;③独自决定价格。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决定价格,以达到垄断的目的;④实行差别价格,以攫取最大的超额利润。

两种市场的长期均衡条件都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

P AR=MR=AC)

00

(a)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b)完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如图:在MR=MC的均衡条件下,两种市场结构条件下的长期均衡产量和价格分别是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交点对应的产量Q0和价格P0。但是,在达到长期均衡时,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均衡点位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而完全垄断厂商的均衡点没有到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而是位于其下降的部分。并且,完全竞争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价格,所以均衡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即P=MC。而完全垄断厂商的均衡价格则大于边际成本,即P>MC,因为其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而平均收益等于价格。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平均成本曲线是和需求曲线重合的。而完全垄断条件下则不是这样,边际收益曲线位于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

(2)从资源配置效率上比较,完全竞争市场有效率而完全垄断市场缺乏效率。

完全竞争性市场是有效率的,其原因在于:

①从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来分析。边际成本度量了社会生产一单位产品耗费资源的成本,而市场价格则衡量了消费者愿意支付给该单位产品的货币(或其他商品)数量,即社会给予该单位产品的价值评判。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意味着,最后一单位的产量耗费的资源的价值恰好等于该单位产量的社会价值,此时该产量达到了最优。因为,如果边际成本大于市场价格,那么就意味着在消费者看来,最后一单位的产品不值那么多,从而减少该单位产品的生产会提高全社会的价值总和;反之,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市场价格,那么增加生产会提高社会的价值总和。这说明,完全竞争企业的产量是最优的。

②从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来看。平均成本是生产者生产所有的产量每单位所花费资源的费用,而市场价格是消费者购买所有产量每单位支付给生产者的收益。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意味着,生产者提供该数量的产品所获得的收益恰好补偿企业的生产费用,从而企业没有获得超额利润,消费者也没有支付多余的费用,这对于买卖双方都是公平的。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价格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而在企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时,企业的边际收益和平均收益都等于市场价格,所以,企业提供的生产量恰好处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这就是说,当提供该产量时,企业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中选择了成本最低的一个。所以,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在技术上是最优的,因为企业利用了现有技术提供的最低的生产成本。

③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通过价格的自由波动来实现的。所以,当由于消费者的偏好、收入等因素变动引起市场需求发生变动或由于生产技术、生产要素供给等因素变动引起

市场供给发生变动时,市场价格可以迅速作出反应,及时根据市场供求的状况进行调整。

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同,完全垄断市场是缺乏经济效率的。在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垄断厂商在长期均衡时,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对比较陡峭的需求曲线与LAC曲线相交,产品的均衡价格大于生产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用上述的方法来分析可知,此时产品的均衡数量偏低而价格偏高,生产并不是在最低的平均成本下保持均衡,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3)完全竞争市场比完全垄断市场产量更大,价格更低。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d,AC,MR和AR重叠,它与AC的最低点相切,并且MC通过这个切点。厂商的产量由MR=MC的交点决定,在此产量下,产品价格由需求d决定,成本由AC 决定,P0为均衡价格,Q0为均衡产量。完全竞争条件下,如果市场价格大于均衡价格,厂商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由于超额利润吸引新厂商加入,产量增加,价格下降,一直降到均衡价格水平;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厂商出现亏损,于是厂商退出该行业,产量减少,价格上升,一直到恢复均衡价格为止。

在完全垄断条件下,d与AR重叠并且向右下方倾斜。这是因为垄断厂商规定价格,需求曲线就是该厂商的卖价(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曲线在平均收益曲线的左下方。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的产量仍由MR=MC的原则所决定。在决定产量以后,EQ向上延伸交d,由此决定价格P0。此时,厂商获得超额利润。由于厂商控制市场,其他厂商无法进入该行业,所以厂商的垄断利润可以长久存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完全竞争厂商的价格位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条件为: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而垄断厂商确定的价格(一般)高于平均成本,并且产量低于平均成本最低点的产量,这意味着,厂商增加产量会降低平均成本,同时降低价格。

(4)两种市场结构的福利差别

经济学家一般都把完全竞争当作是导致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理想状态,而完全垄断是造成福利损失最大的市场结构。从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价格来看,在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条件下,平均收益(即价格)同边际成本、平均成本相等,且此时平均成本为最低,当然需求价格是最低的价格。这就使消费者有可能从价格上得到最大的满足。但是,在完全垄断条件下,在保持长期的均衡生产时,边际成本低于社会给予它最后一单位的评价,即边际成本小于市场价格。这意味着,增加产量会增加社会福利。

2.试评述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在理论上与政策上的争论。

答:凯恩斯主义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调节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主张用国家干预代替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由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货币主义又称为货币学派,它的基本命题是: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价格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的度量标准,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货币量的变动,从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惟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来加以调节。理性预期学派是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这个学派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70年代中期形成。由于这个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与货币学派有密切联系或相近,因此又称它为激进的货币主义,或称它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在理论上的争论。

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前提和理论结果都存在重要的差异,其争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常态,所以市场经常是非出清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货币主义从货币数量出发,认为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但在长期内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经济将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理论预期学

派从理性预期出发,认为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在短期内也是垂直的,出清是市场的常态。

第二,关于预期。凯恩斯主义强调适应性预期,认为人们是根据过去的情况对未来进行预测的。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都强调理性预期,认为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仅仅根据过去的情况,还考虑当前及未来的情况,所作出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

第三,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凯恩斯主义者根据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的前提,认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反向关系,通货膨胀率越高,则失业率越低,即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主义短期认为有效,长期无效。理性预期学派把理性预期概念和自然失业率结合起来,认为菲利普斯曲线不论在短期或在长期均不存在,这样政府采取的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相机抉择的政策就是无效的。

第四,关于理性人假说问题。凯恩斯主义从宏观经济变量分析产出、就业问题,没有考虑个体行为。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是理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未必是个人的最优目标。

(2)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在政策上的争论。

凯恩斯主义主张采取相机抉择政策,即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

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而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货币主义者认为抑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即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而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惟一支配因素的货币政策,公开宣布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并且只要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相适应,通货膨胀就会被抑制。

理性预期学派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张政府制定并公布长期不变的原则,形成公众的稳定预期,同时政府还是要管理货币储备、政府开支、总的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率等,使之稳定在一定水平上。改善和刺激劳动供给,降低自然失业率。

3.用图示说明希克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答: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把用加速原理分析投资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和经济周期理论联系起来,用精确的乘数—加速数模型系统地说明了经济周期。他认为,由于乘数和加速数的结合,经济中将自发地形成周期性的波动,它由扩张过程和收缩过程形成。

他提出了经济周期波动的上限和下限的概念。他认为,当经济扩张到周期上限时,产量和投资会停止增加,经济活动转向收缩。在加速原理作用下,收入或产量降低又会引起投资加速度的下降;在乘数原理作用下,投资降低又会引起收入或产量按照某一倍数下降。收入或产量下降要受到周期下限的限制。周期下限决定于社会总投资的特点和加速原理作用的局限性。但由于折旧及重置投资存在,使社会总投资不可能为负的。所以,经济收缩就有一个限度。从加速原理局限性分析,在社会经济中没有闲置生产资源条件下,加速原理才能发挥作用,存在大量闲置资源和开工不足情况下,加速原理不起作用,只有乘数还起作用,边际消费倾向不能等于零,因此,经济收缩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乘数作用会使收入或产量逐渐增加,经济开始回升。可用下图说明:

纵轴表示产量(或收入)Y、投资I,横轴表示时间t0AA表示自发投资,有正斜率,是增长的动力,随时间推移而增长。CC与PP表示周期上限和周期下限,EE为均衡增长线,在乘数和加速数作用下,Y或I围绕EE上下波动。图中表现为a—b—c—e的波动轨迹。

4.试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说明我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采取的一系列财政与货币政策。

答:(1)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当经济运行出现问题时,政府可以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通过市场机制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政府利用政策工具干预宏观经济的目标有四个方面:实现充分就业、消除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政府为使宏观经济运行达到一定的效果,有意识的用来干预和影响经济运行的手段,称作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指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使用的政策工具和作用不尽相同,各有其局限性。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调控效果,通常需要将两种政策配合使用。

(2)1997亚洲“金融危机”后采取的一系列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分析

1997年中国经济发展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等多方面的冲击后,经济问题表现为通货紧缩式的宏观失衡,经济增长的力度下降,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失业增加,有效需求不足,出口不振等。面临新形势,中国政府实施了较有力度的财政扩张政策,其措施是大量发行国债,投资于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连续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改革商业银行体系等。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两大政策的有效配合,扩大了社会总需求,促进了经济增长。

①扩张财政政策的实施。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1998年我国增发了一千亿元人民币中长期建设性国债,赤字规模相应扩大到一千六百七十三亿元,比上年增加五百四十二亿元。1999年经济形势继续严峻,当年分两次增发国债一千一百亿元,同时增加赤字六百八十九亿元。年初预算只列入六百亿元国债,年中根据经济形势调整预算再增加五百亿元。2000年经济形势出现好转,虽然为了保证在建项目的资金需要,继续增发一千五百亿元建设性国债,但同时加大税收征管和支出控制力度,当年赤字只增加了一百二十九亿元,扩张力度明显削弱。2001年初预算的赤字虽然继续有所增加,但执行结果却比前一年减少了二十二亿元。至此,始于一九九八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表现出了淡出痕迹。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有效的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扩大了社会总需求,保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②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从1998年开始,中央银行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应量、改善信贷结构、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直接融资等等。货币政策的实施使得货币供应量得到大幅度的增加,直接调控手段逐步向间接调控手段转化,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得到较大的发展;消费信贷、农村信贷、中小企业贷款等有了很大的增长;货币市场也

在逐步健全和成熟。货币政策的效果正在得到逐步的显现,贷款规模有了很大增长、消费物价水平也止跌回升、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也得到了较大的增加。稳健的货币政策起到了应有的效果。

③两大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配合,能够较好地扩张了社会总需求。两者的配合也较好地起到了取长补短的效果: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的实施提供了较为宽松的金融环境,减少了“挤出效应”的消极影响;同时财政政策为货币政策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工具,也为扩大货币供应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1998年下半年,中央增发1000亿元基础建设国债,,同时货币政策上也进行积极配合,银行不仅配套增发1000亿元的贷款,而且在1998年7月和12月又连续两次下调了银行存贷款利率。在宏观政策的配合作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一二季度的10%左右上升到四季度的20%左右,升幅约为10个百分点,并使GDP 增长从年中累计的7%上升到了年末的7.8%,基本达到年初计划目标。

5.如何从总产量线推导出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请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1)从总产量线推导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

总产量是指厂商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的投入所获得的产量总和。以TP 表示总产量,假设劳动为投入要素,不考虑资本的变化,则TP=f (L )。

平均产量是指每单位的可变投入要素量所获得的产量,等于总产量与可变投入量的比值。用AP 表示平均产量,则L

TP AP L L =。 边际产量是指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可变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用MP 表示边际产量,则dL

dTP MP L L =。 根据平均产量的定义公式L

TP AP L L =可以推知,连结TP L 曲线上任何一点和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就是相应的AP L 值。例如,在图中,当劳动投入量为L 1时,连结TP L 曲线上A 点和坐标原点的线段OA 的斜率即1

1OL AL ,就是相应的AP L 值,它等于A ''L 1的高度。 根据边际产量的定义公式dL dTP MP L L =

可以推知,过TP L 曲线任何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相应的MP L 值。例如,在图中,当劳动投入量为L 1时,过TP L 曲线上A 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相应的MP L 值,它等于A 'L 1的高度。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

(2)三者之间的关系

仍然用上图,来分析这三个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关于边际产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由于每一个劳动投入量上的边际产量MP L值就是相应的总产量TP L曲线的斜率,所以,在图中MP L曲线和TP L曲线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对应关系:在劳动投入量小于L4的区域,MP L 均为正值,则相应的TP L曲线的斜率为正,即TP L曲线是上升的;在劳动投入量大于L4的区域,MP L均为负值,则相应的TP L曲线的斜率为负,即TP L曲线是下降的。当劳动投入量恰好为L4时,MP L为零值,则相应的TP L曲线的斜率为零,即TP L曲线达极大值点。也就是说,MP L 曲线的零值点D'和TP L曲线的最大值点D是相互对应的。以上这种关系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只要边际产量是正的,总产量总是增加的;只要边际产量是负的,总产量总是减少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最大值点。

进一步地,由于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边际产量MP L曲线先上升,在B'点达到最大值,然后再下降,所以,相应的总产量TP L曲线的斜率先是递增的,在B点达到拐点,然后再是递减的。也就是说,MP L曲线的最大值点B'和TP L曲线的拐点B是相互对应的。

②关于平均产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因为平均产量是总产量和投入要素量的比值,即连结TP L曲线上任何一点和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就是相应的AP L值,所以,在图中当AP L曲线在C'点达最大值时,TP L曲线必然有一条从原点出发的最陡的切线,其切点为C点。

③关于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

在图中,可以看到MP L曲线和AP L曲线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两条曲线相交于AP L曲线的最高点C'。在C'点以前,MP L曲线高于AP L曲线,MP L曲线将AP L曲线拉上;在C'点以后,MP L曲线低于AP L曲线,MP L曲线将AP L曲线拉下。不管是上升还是下降,MP L曲线的变动都快于AP L曲线的变动。

MP L曲线和AP L曲线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的原因在于,就任何一对边际量和平均量而言,只要边际量大于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拉上;只要边际量小于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拉下。所以说,当MP L>AP L时,AP L曲线是上升的;当MP L<AP L时,AP L曲线是下降的;当MP L=AP L时,AP L曲线达极大值。又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MP L曲线是先升后降的,所以,当MP L曲线和AP L曲线相交时,AP L曲线必达最大值。

此外,由于在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的变化过程中,边际产量的变动相对平均产量的变动而言要更敏感一些,所以,不管是增加还是减少,边际产量的变动都快于平均产量的变动。

6.说明为什么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原则是MC=MR,为什么完全竞争厂商的均衡条件是

MC=P 。

答:(1)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原则是MR=MC

微观经济学认为,厂商行为是利已的,他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生产。为达到这一目的,厂商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 ,这一条件不仅适用于完全竞争市场,也适用于其它类型的市场,所以MR=MC 是市场均衡的一般条件。

这一原则可用数学方法加以证明:收益是厂商出售产品的收入,收益函数R =R (q )表示收益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成本是用于生产的生产要素价格,其中包括所谓的正常利润,成本函数C =C (q )表示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π代表利润,则按照定义有:

)()(q C q R -=π

要使利润达到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

0=dq

d π 即

0=-=dq dC dq dR dq d π 所以 dq

dC dq dR = dq dR 即边际收益MR ,dq

dC 即边际成本MC 。所以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MR =MC 。 如果MR>MC ,这表明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这时增加生产有利可图,结果供给增加,价格下降,边际收益减少,边际成本增加,直到二者相等时,厂商才不再增加生产。

如果MR

只有在MR=MC 时,厂商既不增加生产,也不减少生产,获得最大利润。

(2)完全竞争厂商的均衡条件是P =MC

厂商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在进行生产时,会根据MR=MC 的原则确定产品的价格和生产数量。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个厂商按照市场决定的价格能卖出愿意出卖的任何数量的产品,故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即不管产销量如何变动,单位产品的价格始终不变,因此,MR (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销售量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恒等于固定不变的出售价格(P ),由于利润极大化原则是MC=MR ,而在此有MR=P ,所以利润极大化原则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可表达为MC=P 。

本文档来源于布丁考研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9516038688.html, ),全国最真实、最全面的考研真题及资料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