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比例尺》

《比例尺》

《比例尺》
《比例尺》

《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以及将数值比例尺改写成线段比例尺。

3.能根据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能熟练地求出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会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合作探究,运用方程解决比例尺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够根据给定的比例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复习(口答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2.出示蜗牛爬行图------这只蜗牛从上海爬到北京只用了二分钟,为什么?

动手画一画 ----- 如果我们的教室长是9m,宽是6m,你能画出教室的占地平面图吗?

3.导入:什么是比例尺?它是比还是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学生自学P53例1上面的内容,了解比例尺的意义。

课件出示自学提纲,之后讨论交流。明确:⑴什么叫做比例尺?⑵比例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时按照实际尺寸无法绘制平面图,这就产生了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的需求,因此就产生了比例尺。)⑶比例尺有什么作用?(放大和缩小两方面作用)⑷比例尺是比还是尺?(是比,不是尺)⑸比例尺的文字表达式是什么?(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观察实物地图(一副地图的比例尺是1:00000000,另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0∣__∣50km ,了解比例尺的两种形式。)第一个比例尺是数值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00000。第二个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1cm

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一小格表示图上距离1cm,0后面第一个数表示图上距离1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两小个表示图上距离2cm,0后面第二个数表示图上距离2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以此类推)

3.学习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的方法。

你能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先让学生独立改写,再指名板演: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结合学生板演,归纳改写的方法。

4.课件出示机器零件图,认识放大比例尺。

⑴观察机器零件图,思考:这副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这幅图的比例尺与我们之前接触的比例尺有什么明显的不同?(比例尺是2:1,表示图上2cm相对于实际距离1cm,之前接触的比例尺,比的前项为1,这幅图的比例尺比的后项为1)

⑵小结:在绘制比较精细的零件图时,经常需要把零件的尺寸按照一定的比放大,我们刚才学习的就是放大比例尺,放大比例尺通常后项为1。

5.自学例1,知道怎样求比例尺。

⑴学生独立阅读例1后思考:求比例尺需要知道哪些已知条件?求比例尺要用哪个公式?求比例尺应注意什么问题?

⑵交流汇报,提炼方法。

⑶小结:已知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求出它们的比值就是比例尺,求比例尺之前,单位一定要统一。

6.P5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最后指名汇报。

7.教学例2,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课件出示例2,读题后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思考交流,如何求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设实际距离为xcm,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根据比例的意义,直接用图上距离7.8米乘比例尺中的400000,求出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使学生明确:为什么

设的实际长度要以“cm”为单位?(因为图上距离的单位是cm,只有图上距离的单位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了,才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列比例尺的依据是什么?(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400000表示什么?(实际距离400000cm)。

之后让学生独立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再指名学生板演:

解: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xcm。

7.8/x=1/400000

x=7.8×400000

x=3120000

3120000cm=31.2km

答: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大约是31.2千米。

巩固拓展:如果在比例尺为1:400000的规划图上,地铁1号线上的某两地之间的距离是1千米,那么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是多少?

1千米=100000厘米

解:设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是xcm。

x/100000=1/400000

x=100000÷400000

x=0.25

答: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为0.25cm。

三、随堂演练

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上海到杭州的距离是3.4cm,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先让学生独立改写,再指名板演:

四、巩固应用:

1.P57 5.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需要注意的地方

2.P57 8.填写后,说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应用比例尺解决问题时,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第56 、 57页练习十,第3题、第4题、第5题。

比例尺练习作业

第一单元比例尺 一.解比例。 X 20 = 错误!错误!:错误!= X :错误! 二.化简比。 6400 :2400 80 :2000 三.填空。 1.()和()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比例尺分为()比例尺和()比例尺。 3.图上距离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4.上海到延安的实际距离是1258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 :的地图上应是()厘米。 5. 0 40 80千米 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6.在一幅地图上,5厘米长的线段表示8千米的实际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7.比例尺是 1 3000 ,它表示地面实际距离是图上的()。 8.0 50 100 150 200千米 的地图上量得两地之间的距离是9厘米,那么在比例尺是1 :300000的地图上,两地的图上距离是()。 9.在一幅比例尺是30 :1的图纸上,一个零件的图上长度是12厘米,它的实际长度是()。 10.0 60 120 180 240 300千米 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

四.选择。(把正确答案的符号填在括号里。) 1.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A .一定大于 B. 一定小于 C. 一定等于 D. 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 2.在一幅比例迟是1 :1000000的地图上,用( )表示60千米。 A .厘米 B. 6厘米 C. 60厘米 3.在一张图纸上,用6厘米的线段表示3毫米,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 A .1 :2 B. 1 :20 C. 20 :1 D. 2 :1 4.线段比例尺千米 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 A .1 50 B. 500000 C. 1 5000000 D. 1 150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比例尺是一种尺子。 B.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相比,叫做比例尺。 C. 由于图纸上的图上距离点小于实际,所以比例尺点小于1。 6.在一幅地图上用1厘米的线段表示50千米的实际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A .1 5000 B. 150000 C. 1 5000000 五.填表。 六.应用题。 1. AB 两地相距480千米,画在图上是15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2. 甲乙两地相距1600千米,画在比例尺是1 :50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城市空间结构评课稿

通过观看录像视频,陈微老师这节课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这节课教学过程设计思路新颖,教学观念新,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体现了新课程关于“教学内容选取要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要求”。运用学生身边或熟悉的乡土地理作为教学素材,如询问谁是来自陕南的学生,以陕西大中城市分布为例说明城市地域形态,使学生分析这些身边事物具有亲切感。 2、陈老师这节课的亮点是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将学生分为6人一组,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探讨咸阳名称的由来,以及西安、咸阳城市规模大小不同并呈东西长条状分布的原因。体现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理念。从学生精神状态与情绪表现来看,学生积极性、探究兴趣与热情均很高。 3、教学媒体运用合理有效,选择的资料丰富、真实,如补充西安、咸阳、重庆、俄罗斯、巴西等教学素材。传统教学板书与多媒体有效配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图片、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丰富了课程资源,符合重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要求,突出地理学科教学特点,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地图在教学中启智、激趣、感美、育德的功能。 4、陈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具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技巧。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表达清晰简洁,教学环节衔接自然,语速、音量适中,课堂教学结构较为合理。 此外,在观看课例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一些细节,和陈老师共同探讨。 1、在展示地图说明教学内容时,进一步强化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通过读图让学生分析说明城市形态和环境间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列表或框图的形式,共同总结集中式、分散式城市形成的原因及优缺点,可能效果会更好。 2、进一步强化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在让学生读图说明城市分布特点时,应先说明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如城市地域形态应从地形、交通、水系、地域文化等方面来分析,然后再让学生分析陕西省城市分布特点,这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城市空间形态是从微观角度来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应侧重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与变化的分析说明。 3、课堂总结应进一步升华讲述主题,如地形对城市影响应突出一平(地平)二土(土厚而肥)三利于(农耕、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河流对城市影响为沿江湖河道设城(工业、生活用水便利),河流水运起点有利于货物集散,两河交汇处人流、物流集散,陆上过河交通线、河口海岸建沿海城市等。

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评课稿

篇二: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评课 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评课 成绩前五名: 一组一号(92分) 课题:自我介绍(二) 评课:1、本课教学思路清晰,从导入到任务布置,到新课教学,环 环相扣,层层递进。实际的操作效果较好,基本能达成课堂预设的目标。利用歌曲《年轻的朋友在一起》的自我介绍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利用任务《学生作品》找不足引导学生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最后利用《当堂测试》完成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检测。 2、从课堂结构的安排上看,时间上设计得比较合理。给与了学生足 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 不足之处:各环节间的过渡也略显不自然。教师的语言如果更富有激 情,效果会更好一些。 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如果在学生自我介绍的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挥,最后让大家“猜猜我是谁”,不知是否能让课堂气氛更热烈一些呢? 一组十一号(91分): 课题:互联网的基本服务 评课:创新力度非常大的一节课。 展示环节很新颖也很成功,应该可以是本课的高潮,也是教 师课堂中的一个亮点。教师通过让学生一起来帮助寻人,成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渗透了情感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任务的设计新颖有趣,教师精心设计“宝贝回家”网站站长 的招聘。同时招聘员的上场,立刻感觉让人眼前一亮。从《爱心大比拼》的伊妹儿组合到《刨根问底》等一个个环节的展示,每个设计的都很有趣味,能吸引学生主动去学习。教师在课堂中注意到了学生间的层次差别,设置了任务的难度梯度。 不足之处:教师普通话可以更好一些。 一组四号:课题《数据分析》(88分) 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天才头带引入,要求大家跟着慢羊羊来学习数据分析中的排序和筛选。引起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激活了思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本节课课中设计了初赛、复赛、决赛、总成绩的排分表。增强了组内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在课堂中,教师准备了任务单,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最后让获奖

比 例 尺 习 题 精 编#(精选.)

比例尺习题精编 一、对号入座。 1.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 米。也就是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1 ()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 2. ,那么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50千米在图上要画()厘米。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3.一种微型零件的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4.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路程一定,车轮的周长和车轮滚动的圈数。()(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质量和剩下的质量。()(4)圆的半径和周长。() (5)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8)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com 5.A、B 、C 三种量的关系是: A×B = C (1)如果 A一定,那么 B和 C成()比例;(2)如果 B一定,那么 A和C 成()比例; (3)如果 C一定,那么 A和 B成()比例. 6.4X=Y,X和Y成()比例。 4÷X=Y ,X和Y成()比例。 二、解决问题。 1.在一幅地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2厘米,已知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480千米。(1)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2)在这幅地图上量得A、B两城的图上距离是4厘米,求A、B两城的实际距离。 2.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距离是5厘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2:3,求甲乙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千米?

《白杨礼赞》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白杨礼赞》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白杨礼赞》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 2.教学内容: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七、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

(完整版)比例尺练习题精选

比例尺 一、填空题: 1、( )和( )的比叫做比例尺。 比例尺=( ):( ),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 )。 2、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千米。也就是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 ( )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 3、一幅图的比例尺 是 ,那么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50千米在图上要画( )厘米。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 6、如果将一个长3cm,宽2cm 的长方形放大到原来的4倍,放大后的长方形长( ) cm, 宽( ) cm ,面积( ) cm 2 ;如果要缩小到原来的12 ,缩小后的长方形长( ) cm, 宽( ) cm ,面积( ) cm 2.. 二、填写下表。 三、解答题 1、 在一幅比例尺是1 :3000000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的距离是7.5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千米? 5 0 15 km 10

2、英华小学有一块长120米、宽8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比例尺为1 :4000的平面图上,长和宽各 应画多少厘米? 3、一个机器零件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是4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4、某建筑工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地基,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 :2000的平面图上,长是6厘米,宽是4 厘米,这块地基的面积是多少? 5、画一画 (1)将下面的梯形按3:1放大 (2)将下面的三角形按1:2缩小

6、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 0 40 80 120 160千米,甲乙两城在 这幅地图上相距18厘米,两城间的实际距离是多 少千米?丙丁两城相距66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两城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7、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距离是10厘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经过 3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2:3,求甲乙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千米? 8、在比例尺是1: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济南到青岛的距离是4厘米。在比例尺是1:8000000的 地图上,济南到青岛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9、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间长方形教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1)求这间教室的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 (2)写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并与比例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10、在一幅地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3厘米,已知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780千米。(1)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2)在这幅地图上量得A、B两城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城的实际距离。 11、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距离是10厘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3小 时后两车相遇。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2:3,求甲乙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千米?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的应用》评课稿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的应用》评课稿徐老师执教的《比例尺的应用》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体会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点:理解比列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难点:比例尺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听完徐老师的课,作为同课头的任课教师,我感触颇深,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也特别多,下面就本节课在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方面令我感触最深的几个突出特点和大家予以交流。 一、有效的课前复习夯实教学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比列尺的应用,正确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课前教者对教学内容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准确把握了教学重难点,在课前复习部分,徐老师精心设计了练习题,找比例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长度和长度的比,与面积无关,同时还使学生清楚地理解每一个比例尺所表示的意义,例如1:400。它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400厘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4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倍。学生对比例尺感念及意义的深刻的理解,为本节课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夯实了基础。 二、习题设计凸显典型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练习课的教学,关键是练习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注意练习的目的

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本节课从基础练习,到提高练习、再到拓展练习无一不体现这样的特点,练习题的编排也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认识比例尺,说比例尺的意义,再求比例尺,然后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练习的结果做到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选择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练习的数量适当,既保证知识的巩固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防止学生负担过重。 三、一题多解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多元化的思维训练,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揭示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学生大胆尝试,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巧思妙想,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思维多元化也将逐渐形成。学生的创造性欲望得到极大的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也得到极大的弘扬,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大有裨益。在教学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时,由于课前教师引导生准确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为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提供了算法多样化的依据。在此,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于是就有了一题多解的可喜现象,同样都是在求实际距离,却有三种不同的方法。1、根据比例尺的意义;2、用比例解;3、套用公式。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地开拓,并且使更多的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评课稿

初中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评课稿 评〈〈图形的相似〉〉一课 〈〈图形的相似〉〉是《相似》这一章的起始课,杨老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巧妙地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了新知,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闪光点: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准确 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这样确立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符合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合理 1、重视问题的设计。杨老师立足于学生基础,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比如:杨老师从课题的出示就选用了大小不同的长城图片,它们是相似的。然后从生活中相同的图形出发,提炼出相似图形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多边形的特征。在探索并证明相似正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后,类似的把结论推广到一般的正多边形。让学生通过刻度尺或量角器测量的方法,感受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规律。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突出了重点。 2、注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如由正三角形的推导类比到正六边形,再到正多边形;通过推导相似比为1,得出全等属于相似的特殊情况,这都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 3、突出了探究过程的设计。本节课杨老师精心设计了观察、猜想、类比、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探究。 4、重视了数学思想的渗透,体现了类比、归纳思想。 5、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用实际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方法得当 教学以课件为载体,变教为探。本节中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动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采用多媒体,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了突破难点,杨老师引导学生采用独立思考、观察探究、猜想验证、互相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顺利解决了问题. 杨老师的课堂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相互抢答,达到了训练思维品质的目的。 四、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

(完整版)六年级比例尺练习题

六年级比例尺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一种精密的机器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长是4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 2、在一幅比例尺是1:1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北京与深圳之间的距离是26厘米。北京与深圳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千米。 3、A、B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600千米,把它们画在一幅比例尺是1:1000000的地图上,它们之间的图上距离是()厘米。 4、解放军训练,从甲地到乙地,在一幅比例尺是1:6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40厘米。要求在 4小时内到达,平均每小时要行军()千米。 5、一张精密零件的图纸的比例尺是10:1,在图纸上量得这个零件的长是6厘米。这个精密零件的长度是()毫米。 6、一幅图的比例尺是,那么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实际距离50千米在图上要画()厘米;如果量得图上距离为4.5厘米,实际距离为()千米。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二、选择: 1、第三实验小学新建一个长方形游泳池,长50米,宽30米。 选用比例尺()画出的平面图最大;选用比例尺()画出的平面图最小。 A、1∶1000 B、1∶1500 C、1∶500 D、1:100 2、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20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它们之间的距离是20厘米。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 A、1:1000000 B、20:200 C、1:10 D、20000000:20 3、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大约是120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是20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A、 1200:20 B、60:1 C、 6000000:1 D、1:6000000 4、扬州到南京的路程大约是10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之间的距离是10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A、10:1000000 B、100:10 C、1:1000000 D、1000000: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评课稿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评课稿 邹吉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新旧教材《比例》这一部分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它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新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到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我认为主要是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倪老师讲的这节课,教学难点比较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倪老师的整堂课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思想、态度和方法,研究课堂教学现象,揭示课堂教学规律。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有效的突破,课堂教学效果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 这节课从复习比例尺的知识引出本课的学习,唤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明确:图形变大,形状不变,我们就说把原图形放大了,学生对图形的放大这一概念的本质得到了认识。像这种课堂的起始呈现,沟通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引领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建构。在教学中,倪老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有哪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既与课的开始前后照应,又让学生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自觉应用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使数学知识既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了数学,体验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精心设计问题,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1、课堂是流动的生命,而教材是静态的,教材上的知识点我们无法改变,但作为知识点的载体——教材,我们有时若不进行改变就很难达到优质的效果。教材一开始的两幅图其实就是放大,没有我们生活中“变大”的意思,如依照教材这样来处理,知识的呈现与展开就好像不到位,倪老师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现有的思维方式,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节课的开始,倪老师在谈话的基础上,提问:你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选择哪一张,学生容易给出答案,但为什么选择这一张,学生就需要积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再次仔细观察照片前后的变化,然后通过学生的交流,初步感知选择这一张的理由是图形变大了但形状没有变。 2在学生认识了这张照片是按2:1放大后,倪老师又追问:还可以把图形按几比几放大促使学生的思维由点向面展开,丰富了学生的探索空间。 3、当学生认识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后,倪老师并没有直接进入相关的练习,而是又设计了一个前后照应的问题:现在谁能回答为什么图形的大小变了,而形状不变一方面照应了前面的问题,又使学生回顾整理了刚才的探索过程,形成了知识体系。 4、在认识了怎样的比表示放大,怎样的比表示缩小后,倪老师适时抛出问题“判断时有什么窍门吗”学生对照板书,一下子就发现了比的前项大于后项的比表示把图形放大,比的前项小于后项时表示把图形缩小,这比一开始就揭示效果要好得多,也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 三、数形结合、在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学习数学 我们学习数学,经常会由数思形,以形思数,数形结合,这是一种重要的思

2018 金秋十月小学品德获奖评课稿

让品德教学流光溢彩 ——《各种各样的传媒》评课稿 《课程标准》要求:品德与社会学科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营造开放式氛围,实施开放式教学,就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课堂局限,放手让学生参与实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如何让这一新的理念在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从许传歌老师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到传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白传媒的巨大作用。 一、精心设计活动,绽放生命活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间教与学的沟通和交往的多维活动,教学设计重在设计儿童的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儿童的主体性,突出儿童的个性,解放儿童的创造性,“告诉我,我会忘记,让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加,我会理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品德与社会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感受。本课教学设计,教师将活动巧妙引入课堂。 1、形式多样,活动有效 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师生有效、高质量的多项活动,作为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学活动、情境,刺激维持学生的有效活动,生活贴近儿童,深受学生喜欢。如一开始的“读报纸”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 2、尊重学生,把每个活动做实做透 课堂教学活动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快乐发展,具有成效的发展目标呢?关键在把每个课堂教学活动做足,做透。如学生活动第四关“调查家用传媒”的调查表展示时,第一组上台表演的同学太紧张,老师鼓励他们,用微笑的眼神鼓励他们,有一个同学说“不敢”时,老师没有像某些老师那样让他们再下去准备,而是非常热情地引导、鼓励,并问他们。 纵观品德课程,让我们明白品德课堂不同于其他课程。它应该是“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动另一个灵魂”,只有当我们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引领他们去享受生命成长的绚丽和灿烂时,儿童的德性才会在生活中萌芽,在课堂上飞扬,我们的品德教学才会流光溢彩!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练习题_题型归纳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练习题_题型归纳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练习题 一、填空。 1.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也就是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2.一幅图的比例尺是,那么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实际距离50千米在图上要画()厘米。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3.一种微型零件的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4.实际距离5毫米,图上距离10厘米,比例尺是()。 5.把一个长方形按1:3进行缩小,就是把长方形的长(),宽()。 6.在一幅比例尺是30 :1的图纸上,一个零件的图上长度是12厘米,它的实际长度是()。 二、选择: 1、第二实验小学新建一个长方形游泳池,长50米,宽30米。选用比例尺()画出的平面图最大;选用比例尺()画出的平面图最小。 A、1∶1000 B、1∶1500 C、1∶500 D、1:100 2、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20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它们之间的距离是20厘米。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 A、1:1000000 B、20:200 C、1:10 D、20000000:20 3、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大约是120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是20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A、1200:20 B、60:1 C、6000000:1 D、1:6000000 4、扬州到南京的路程大约是10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之间的距离是10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A、10:1000000 B、100:10 C、1:1000000 D、1000000:1

小学数学获奖评课稿

小学数学获奖评课稿 观课、评课的目的,是通过集体、个体的评课活动,找寻数学课堂教学中值得发扬的亮点,自我反思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而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可持续的提高和发展。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获奖评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关注要点: 1.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联系?目标的陈述是否具体描述学生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能力,以及数学思维等方面应获得的发展要求?是否呈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实现方法掌握、思想提高、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养成等方面的要求? 2.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是否具有数学的特点和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关注的要点: 1.本节课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本质、地位?与相关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否清晰? 2.对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概念原理、法则、公式等结构性分析是否置于核心地位?对选择、运用与数学知识紧密相关的典型材料是 否恰当?对教学的重点是否突出?对难点是否考虑如

何突破和实现了突破? 3.是否采取重新组织教材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实际? 4.是否围绕数学知识的本质及逻辑关系,有计划地设置问题系列,使学生得到解决数学思维的训练? 关注的要点: 1.是否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上?是否注重层次、结构,张弛有度,循序渐进? 2.是否注重建立数学新知识与已有的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保持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 3.易错、易混淆的数学概念或问题是否有计划地复现和纠正,使知识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 4.是否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系列,使学生能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数学本质,建立相关数学知识的联系? 5.是否有计划、有层次地设计练习,使练习具有合适的梯度,并且有意义和实效? 6.运用反馈调节机制是否恰当,能否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进程,提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 7.能否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学习效果,有针对

长方体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体积》评课稿 听了老师的这节课,我有一个感受,就是他把一句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寓教于乐”发挥的淋漓尽致。这节课他给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和和谐的气氛中,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我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老师把学习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巧妙地结合,开课依始就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立体图形的大小,再比较生活中物体的大小,如比较生活中小家电热水器和微波炉谁的体积大,使学生产生了探索知识的兴趣和愿望。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贯穿学习过程,使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自身生活所必需,是必不可少的知识,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中需求特别强烈,而让学生参与教学恰能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要。这节课老师就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何比较长方体的大小,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摆、拼、类推等方式,在合作学习中他们自己总结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可以说参与才能体验。因为参与才能有所发现。使学生不仅体会到参与教学,获得知识的快乐,还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在这节课中,老师就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如让学生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形状。学生在自己动手摆的基础上,再用课件演示拼摆的过程,直观形像,使学生清楚长方体的体积等于每排的个数乘排数乘层数。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及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使本来

《老王》优秀获奖说课稿

《老王》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XX中学的语文老师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篇课文《老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本课描写了老王这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本文主要是用身边“小”人“小”事来反映人间的“大”爱。“小”中见“大”,足见本课在单元教材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2、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强调“关注人类,关注身边人”,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都是“小”人物、“小”事件,正符合了课标要求。 二、学情分析 1、《老王》这篇文章看起来浅显易懂,但对于初二的学生,要想真正深入文本,把握文章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还有些难度。因此,教师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 2、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只知道一味接受“爱”,而不懂得感恩。可通过本课帮助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学会关注弱者、关心他人。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向我们阐释,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老王》这篇文章能够入选教材,正是注重了它的人文性,同时根据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我为本文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写理解“惶恐、荒僻、滞笨、愧怍”等词语; 2、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析老王“苦”与“善”的人物形象,探究作者的“幸”与“愧”;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与关爱,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弱者,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记叙文,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最佳教学途径。确定教学重点为:分析老王“苦”与“善”的人物形象,探究作者的“幸”与“愧”,进而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学生由于接触杨绛的作品较少,难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难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把理解主旨句中的“愧怍”一词的深刻含义、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讲读课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积累重点词汇,整体阅读、疏通文意,理解老王的苦,品味文中的“善”; 第二课时:回顾旧知,重点理解“我”的“愧”,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弱者,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小学六年级比例尺练习题

六年级比例尺练习题 ⒈填空:⑴比例尺分为()和()。(2)一幅图的()和()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3)在一幅地图上,用3厘米的线段表示18千米的实际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4)一幢教学大楼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200,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⒉、单选:⑴一个电子零件的实际长度是2毫米,画在图纸上的长度是4厘米,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A. 1:20 B.20:1 C. 2:1 D.1:2 3、判断:⑴实际距离一定比图上距离大。() ⑵在比例尺是10:1的图纸上,2厘米的线段表示零件实际长度是20厘米。() 4解决问题 ●求实际距离 ⑴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重庆到上海的距离是24厘米,重庆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⑵在比例尺是1/1000的地图上,量得一间房屋地基长8厘米,宽5厘米。这间房屋实际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5、●求图上距离 ⑴实际距离240千米,画在比例尺是1:80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⑵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60米,宽120米。如果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4000的地图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动脑练一练 ⒍在比例尺是1/5000的地图上,量得一所学校的平面图长6厘米,宽4厘米。这所学校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⒎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如果把南京到北京的距离画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应该画多少厘米? 8、在一幅地图上,用5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500千米。 (1)在这幅地图上量得A、B两地的距离是3.5厘米,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2)一条640千米的高速公路,在这幅地图上是多少厘米? 【拓展天地】●身边数学 9、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沈阳和重庆两地相距6厘米。如果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2千米。几小时后两车能相遇?

获奖说课稿

说课稿 孙皓建中学校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14号参赛选手,孙皓,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该单元安排的都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成长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落了》),有的则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安徒生《丑小鸭》),等等。本文同样与成长有关,它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在被流放幽禁期间所作,作者通过自己真切的生活感受,以劝告的口吻和娓娓的语气来写,语调亲密和婉,热忱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儿和哲理意味,表达了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感情。编者将它与《未选择的路》放在一课中,正表明了,我们在人生之路中,不论是风调雨顺亦或是崎岖坎坷,都要积极乐观地对待。这两首小诗既相互补充,又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告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理想与现实生活不相符时,我们应该像诗中所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从而引导学生领悟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正确的人生观。这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同时也为后面单元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大纲》要求,学习本单元,要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体会作者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揣摩富有深意的语句。因此,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点 教学目标的设定: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背诵诗歌。 2.反复品读,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3.学习诗人的乐观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和年龄的特点,我又将重点、难点设定为: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小学六年级比例尺练习题

一、填空。 ⑴比例尺分为()和()。 ⑵在一幅地图上,用3厘米的线段表示18千米的实际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⑶一幢教学大楼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200,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⒉脑筋转转转,答案全会选。 ⑴一个电子零件的实际长度是2毫米,画在图纸上的长度是4厘米,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A. 1:20 B.20:1 C. 2:1 D.1:2 二、解决问题。 ⑴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重庆到上海的距离是24厘米,重庆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⑵在比例尺是1/1000的地图上,量得一间房屋地基长8厘米,宽5厘米。这间房屋实际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⑴实际距离240千米,画在比例尺是1:80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⑵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60米,宽120米。如果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4000的地图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三、判断。 ⑴实际距离一定比图上距离大。() ⑵在比例尺是10:1的图纸上,2厘米的线段表示零件实际长度是20厘米。() 四、灵活多变,解决问题。 1、在比例尺是1/5000的地图上,量得一所学校的平面图长6厘米,宽4厘米。这所学校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下面是某学校教学楼的地基占地平面图,请量出图上的长和宽,再算出教学楼地基实际的长和宽和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图形显示不出,故给出图形信息长为3cm,宽为1.5cm,比例尺1:1500) 五、一题多变化,动脑解决它 1、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如果把南京到北京的距离画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应该画多少厘米? 2、在一幅地图上,用5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50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量得A、B两地的距离是3.5厘米,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一条640千米的高速公路,在这幅地图上是多少厘米? 六、身边数学 ⒑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沈阳和重庆两地相距6厘米。如果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2千米。几小时后两车能相遇?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上课讲义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黄倩 教学内容中隐藏着怎样的“模”?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体现了基本的函数思想,在数学思想层面上对以前所学过的许多数学问题(如单位量不变的数学问题、总量不变)的数学问题进行模型化,对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十分有益。比例的应用,是在更高水平上对一些特殊的实际问题以及原来遇到过的数学问题运用代数方法进行分析与解答,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 教学活动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怎样的“模”? 本册教材中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突破了单一的算术思维,使学生尝试用新的思路来解决同样的问题,进一步丰富问题解决的策略,提高思维水平,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理解和掌握运用等式、方程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促进问题解决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 采用什么方法,策略来建模? 比例的知识以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内容一般都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方法加以解决,而当用比例去解决时,其思维的过程与方式发生了变化,不是像以前那样直接思考怎么计算,而是需要思考题目中什么量是相等或不变的,即从关系与结构的角度去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样的内容,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学会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比例知识,特别是正、反比例的知识,反映了生活和数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蕴涵了基本的函数思想。它既是现实问题的抽象,又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过比例知识的学习,能使学生更深地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关系、抽象建模、问题解决等学习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更好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1)重视呈现真实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展示数学知识的抽象和建模过程,促进基础知识的建构。比例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比例的原型。教材在编写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比例知识是在大、中、小三面国旗的情境中引出的,既真实又为学生所熟悉,还隐含了“形状相同”这一重要的表象经验。再如,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采用的是“李奶奶家交水费”的问题,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创设的是“普通白炽灯与节能灯用电时间比较”的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便于学生理解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教材在编排时努力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抽象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模型的掌握。例如,正比例的意义,教材虽篇幅不大,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非常完整:理解情境,观察数量——发现关联,探索规律——对应观察,计算比值——明确规律,表征关系——揭示概念,字母表征。学生既经历了知识的发现、抽象、表征、建模的过程,又很好地理解了知识的本质。 在例题中创设了求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求轨道交通部分线路的长度、求水费的多少等真实情境;而在习题的编写中,应用性的情境就更多了:求兵马俑的高度,求汽车的油耗,求高铁跑完全程的时间,求铺房间所用地砖的块数,求姐姐的零花钱等,都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促进了学生应用意识的提高,也为学生展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和掌握完整的问题解决步骤提供了较好的经验支持。 需要学生清楚地表述:在这个问题中,正方形地砖边长的变化与所需要的块数的变化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