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伤寒2

伤寒2

伤寒2
伤寒2

伤寒

一.病原学

伤寒(typhoid fever)又称肠

热症或肠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记载,但时至今日,它仍是一种很重要的传染病。伤寒的临床特征为长程持续发热、消化道症状、全身中毒症状及相对缓脉、玫瑰疹、白细胞减少及肝脾肿大等。主要的严重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

伤寒杆菌又称伤寒沙门菌是本病的致病菌,属于沙门氏菌属中的D群。是一种短杆状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长2~3.5μm,宽0.4~0.6μm。周身鞭毛,可以活

动,无荚膜,不能形成芽孢。伤寒沙门菌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更好。

伤寒杆菌的表面(Vi)抗原,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均能在人体内诱生相应的抗体。“O”及“H”

抗原性较强,可以用于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对本病的诊断起辅助作用;“Vi”抗原见于从伤寒患者体内分

离到的菌株,因其具有抗吞

噬和和干扰血清的杀菌效能

的作用,故表达Vi抗原的菌

株可以在巨噬细胞内生长,

繁殖,提高了沙门杆菌的侵

袭力。但因其抗原性较弱,

诱导产生的“Vi”抗体效价

低,持续时间短,故对本病

的临床诊断意义不大,但

90%带菌者的“Vi”抗体呈

阳性,故可用于筛除非带菌

者。通过ViⅡ型噬菌体的特

异性吞噬作用可将伤寒杆菌

分为100多个噬菌体型,这种

分型对追踪传染源有帮助。

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的中生

存力较强,在水中可存活2~

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达1~2

个月;能够耐低温,在冰冻

环境中也能维持数月,但对

光、热力、干燥及消毒剂的

抵抗力较弱。在60℃环境下

15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

饮用水余氯达0.2~0.4mg/L

时即可迅速杀灭。

伤寒杆菌只能感染人

类,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

物。此菌没有外毒素只在菌

体裂解时释放毒力强大的的

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发展

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几

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M1型

质粒介导多重耐药伤寒菌株

流行,现有抗生素对其疗效

差,并发症多且严重,病死

率有所升高高,值得医护人

员重视。

二流行病学

伤寒的发生遍布于世界

各地,尤以热带及亚热带地

区多见,在一些水污染的地

区可引发流行。但随着热会

经济以及卫生条件的提高,

伤寒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下

降。

(一)传染源因为伤寒

杆菌只能感染人类,所以传

染源是伤寒杆菌的患者及带

菌者。患病全程均有传染性,

发病后的第2~4周传染性最

强。约2%~5%的患者可在恢

复期内继续暂时性排菌,少

数患者则可成为长期或终身

带菌者,称慢性带菌者,是

我国近年来伤寒持续传播的

重要原因。

(二)传播途径伤寒杆

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病菌从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

排出,污染水和食物,日常

生活接触或经苍蝇、蟑螂等

媒介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水源污染是传播本病最重要途径,而且是暴发流行的最主要的原因。

(三)人群易感性人对伤寒普遍易感,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居多,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见。

(四)流行特征

(1)季节性本病终年

可见,夏秋季发病居多。

(2)年龄一般以儿童及青壮年患者占大多数。

(3)流行形式①散发

性发病:多由于与轻型病人或慢性带菌者的日常接触而引起。②流行性:多由于水污染或食物污染造成的水型或食物型流行。

三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伤寒杆菌随污染的水或食物进入人体后,侵入小肠肠粘膜,部分病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胞浆内存活繁殖;部分病菌经淋巴管到达回肠集合淋巴结,在孤立淋巴滤泡和肠系膜淋巴结中生长繁殖,然后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导致短暂的菌血症。此阶段在时间上属于临床上的潜伏期。进入血中的伤寒杆菌随血流进入肝、脾、骨髓和其他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中继续大量繁殖,然后再

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

血症,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

此次菌血症比较严重,持续

时间可达数日至数周,并引

起发热,全身不适,毒血症,

肝脾肿大,玫瑰疹等临床症

状。造成发热等症状的机制

仍不完全清楚,多认为由菌

体裂解后产生的内毒素作用

于局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释放内致热原造成。还可能

与巨噬细胞分泌单核细胞活

素和花生四烯酸等物质有

关。此时相当于病程的第1~

2周,血培养和骨髓常为阳

性。病程第2~3周,在胆道

中大量繁殖的伤寒杆菌经胆

汁进入肠道,部分破坏肠粘

膜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

使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

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淋巴

组织肿胀、坏死、溃疡。如

病变累及血管则可引起肠出

血,若溃疡侵及浆膜则致肠

穿孔。发病后第4~5周,人

体免疫力逐步增强,伤寒杆

菌从体内逐渐清除,临床症

状基本消失,组织修复,疾

病逐渐痊愈。但约3%的患者

可成为慢性带菌者,少数病

人可由于抵抗力减弱等等原

因引起复发。

伤寒的主要病理特征是

全身网状内皮系统中的单核

细胞-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

应,形成伤寒结节,尤以回

肠末端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

淋巴结最为明显。镜下可见

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

浸润,巨噬细胞胞质内含有

被吞噬的红细胞、淋巴细胞、

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

又被称为“伤寒细胞”,是

本病的特征性表现。若伤寒

细胞聚积成团,则称为“伤

寒小结”或“伤寒肉芽肿”。

肠道病变之外脏器中肝、脾

的病变也非常显著。肝脾肿

大,可见伤寒结节,胆囊呈

轻度炎症病变。少数患者痊

愈后残留在胆囊中的伤寒杆

菌仍可继续繁殖而成为慢性

带菌者。心脏、肾等脏器也

可有中毒性病变,严重者心

肌与肾可呈浑浊。

潜伏期为3~60天,平均

为1~2周。

四临床表现

(一)典型伤寒典型伤寒患

者临床表现可分为4期:

1.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

周。起病大多缓慢,发热且

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在发病

5~7日达39.5℃或以上,并

伴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

乏力、咳嗽等症状。部分患

者出可出现现便秘或腹泻。

2.极期病程第2~3周,

本期常表现出伤寒的典型临

床表现:

(1)高热发热类型多

为稽留热,一般持续半个月,但免疫功能低下者可长达1~2月。近几年,由于早期不规则使用抗生素或激素,使得很多病例表现为弛张热或不规则热。

(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患者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呆滞、耳鸣、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当合并虚性脑膜炎时,可出现脑膜刺激症。

(3)皮疹约半数患者在病程7~12日于前胸、腹部的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达2~4mm,

略高出皮面,压之退色,散在分布,数量较少,一般仅数个至十数个,大多在2~4日内消退。

(4)相对缓脉20~73%的患者体温上升但脉率

相对缓慢,部分患者尚可出现重脉。如并发中毒性心肌炎,相对缓脉则不明显。

(5)肝脾肿大半数以

上病人于病程第一周左右出现脾脏肿大,质软,有轻微压痛;部分患者肝脏亦肿大,并伴有ALT升高,少数严重

者出现黄疸。

(6)消化系统症状腹

胀、腹部不适、食欲减退、

右下腹压痛、便秘少数有腹

泻。

3.缓解期病程第3~4

周。体温开始波动并且逐步

下降,各种症状逐渐减轻但

病人仍觉虚弱,肿大脾脏开

始逐步回缩。但本期内有可

能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等严

重的并发症,需特别提高警

惕。

4.恢复期病程第5周。

体温恢复正常,食欲恢复正

常,症状消退,但体质虚弱,

一般约需1个月全康复。

(二)非典型伤寒

除典型伤寒外,尚可见

到轻型、爆发型、迁延型、逍

遥型、顿挫型、小儿伤寒和老年

伤寒等其它临床类型的伤寒。

1.轻型患者一般症状

较轻且典型症状较少,发热

多在38℃左右,病程较短,

1~3周即可痊愈。多见于儿

童,或发病早期就接受抗菌

药物的治疗,或曾经接受过

伤寒菌苗预防接种者。由于

轻型患者的病情轻,症状少

且颇不典型,目前临床上又

较多见,故易漏诊或误诊。

2.暴发型起病急,进

展迅速,菌血症症状重,患

者可出现高热或超高热,严

重者体温不升,血压降低,

出现中毒性心肌炎、肝炎,

肠麻痹、休克与DIC等。预

后凶险。

3.迁延型起病与典型

伤寒相同,但由于人体抵抗

力低下,发热持续不退,可

达数月之久,伴有慢性血吸

虫病患者常常有这种表现。

4.逍遥型起病时全身

毒血症状较轻微,患者可照

常工作、生活。部分患者可

因突然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

就医而被发现。

5.顿挫型起病较急,

开始症状与典型伤寒相似,

但病程极短,患者可于1周前

后发热等症状迅速消退而痊

愈。

(三)伤寒的复发与再

1.再燃当伤寒患者病

程进入缓解期,体温波动下

降时,在达到正常体温之前,

体温又再次升高,持续5~7

天后热度下降,常无固定症

状。

2.复发患者进入恢复

期后,在热退后1~3周,发

热等临床表现再次出现,但较初症状轻,病程短(1~3周)。

(四)并发症

1.肠出血为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病程第2~3周,从大便潜血

阳性至大量血便。少量出血可以无症状或轻度头晕、脉快;大量出血时体温骤降,脉搏细速,体温与脉搏曲线呈现交叉现象,并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冷汗、烦躁不安、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伤寒的病理及病程示意图

2.肠穿孔是伤寒最为

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于病

程第2~3周。肠穿孔的表现

为突然右下腹剧痛,并伴有

呼吸急促、恶心、呕吐、冷

汗、脉搏细数、体温血压下

降等,但不久腹痛及其他症

状暂时缓解,体温又迅速上

升并出现腹膜炎征象,肝浊

音界减少甚至消失,X线显示

膈下有游离气体,白细胞计

数升高伴核左移。

3.其它如中毒性心肌

炎、中毒性肝炎、支气管炎

及肺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急性胆囊炎、溶血性贫血、

DIC等。

五诊断与鉴

别诊断

(一)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注意

当地是否有伤寒流行,流行

季节,流行地区,患者的生

活卫生习惯,有无患伤寒病

史,预防接种史、谁否与伤

寒病人密切接触过等。

2.临床特征:①持续高

热体温呈阶梯状缓慢上升

②相对缓脉在成人患者中

比较多见。偶见重脉(约

5%),但其存在有诊断价值。

③特殊中毒症状伤寒

面容、听力下降、重听、谵

妄等。

④脾脏肿大脾肿大自

第一周末即出现。近年来肝

肿大也很常见

⑤玫瑰疹。对本病的临

床诊断有重要的的价值

⑥显着消化道症状包

括食欲减退,便秘,少数人可

有腹泻。

3.实验室检查

(1)常规化验

①血液检查白细胞计

数常偏低或正常;中性粒细

胞可减少伴核左移;嗜酸粒

细胞减少甚至消失,其消长

情况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

度与疗效的指征之一。

②尿液检查常出现轻

度蛋白尿,偶见少许管型。

③粪便检查在并发肠

出血时有潜血试验阳性或血

便。少数病人可出现粘液便

或脓血便。

(2)细菌学检查①血

培养血培养阳性可确诊为

伤寒。发病第1周采血阳性率

就可达80%以上,以后阳性

率下降。对接受氯霉素治疗

的患者,可取血凝块做培养,

以去除血清中所含的氯霉素

及其它杀菌因子。

②骨髓培养因骨髓中含丰

富的单核-巨噬细胞,有大量

病原菌在其中繁殖,并且抗生素不易达到骨髓产生抗菌作用,故骨髓培养全病程均可获较高的阳性率,第1周可

高达90%。

③粪培养在病程第3~5周

时检验的阳性率较高,但在判断结果时,粪培养阳性只能说明粪便排菌而不能确定现症伤寒,故要注意排除慢性胆道带菌者。

(3)血清学检查

伤寒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Widalreaction)应用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鞭毛(A、B、C)抗原5种抗原。目的在于测定病人血清中相应的凝集抗体效价。一般从病程第2周开始阳性率逐渐上升,第4周可高达90%,痊愈后阳性反应仍可

持续数月之久。评价肥达反应结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伤寒流行区正常人血清中仍可能有低效价凝集抗体存在,故通常“O”抗体的效价在1:80(++)以上,

“H”抗体的效价在1:160

(++)以上才有诊断价值。

②必须在病程中多次重

复检查,一般每周检查1次,

如凝集效价逐次递增,尤其

有4倍以上的增长诊断意义

更大。

③曾经接受过伤寒、副

伤寒菌苗预防接种的人,在

患其他发热性疾病时,可出

现“回忆反应”,仅有“H”

抗体效价上升,而“O”抗体

效价不高。

④伤寒与副伤寒甲、乙

杆菌有部分共同的“O”抗

原(Ⅻ)组分,在体内诱导

产生相同的“O”抗体。因

此,“O”抗体效价增高,只

能推断为沙门菌属,而不能

区别伤寒或副伤寒。伤寒杆

菌与副伤寒杆菌甲、乙、丙4

种的鞭毛抗原各不相同,所

诱导产生的“H”抗体也各

异,故诊断时需依鞭毛抗体

凝集效价而鉴别不同的沙门

菌属。

⑤有少数伤寒患者伤寒

血清凝集实验始终呈阴性,

其原因可能有:A、感染轻,

特异性抗体形成不足;B、早

期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或接受

皮质激素治疗者,特异性抗

体应答低;C、患者免疫反应

低下,或者患丙种球蛋白缺

乏症,无法形成特异性抗体。

因此,伤寒血清凝集实验可

能出现假阴性结果,不能据

此直接诊断为伤寒。

(4)其他免疫学实验

包括乳胶凝集试验或SPA凝

集试验,可以检测尿中的伤

寒抗原或血中IgM特异性抗

体,用作伤寒早期的诊断依

据,近年正逐渐为临床采用。

(二)鉴别诊断

1.病毒感染上呼吸道

或肠道病毒感染都可有持续

发热,白细胞计数减少的症

状,与伤寒临床症状相似。

但此类病人起病较急,多伴

有上呼吸道症状,常无脾大、

缓脉或玫瑰疹,伤寒的病原

学与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

常在1~2周内自愈。

2.斑疹伤寒流行性斑

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季节,地

方性斑疹伤寒多见于夏秋

季。斑疹伤寒一般起病较急,

脉快,多伴有明显头痛。病

程第5~6日出现皮疹,数量

多且可有出血性皮疹,压之不退色。外-斐反应阳性。治

疗后退热要比伤寒更快。

3.钩端螺旋体病本病

的流感伤寒型在夏秋季节流行期间十分常见,起病急骤,伴畏寒发热,发热类型与伤寒相似。但此病患者有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为眼结膜充血,全身肌肉酸痛,尤以腓肠肌疼痛与压痛为著,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进行病原学、血清学检查即确诊。

4.急性病毒性肝炎伤

寒并发中毒性肝炎不易与病毒性肝炎相区分,但前者肝功能损害较轻,有黄疸者在黄疸出现后仍不退热,并有伤寒的其它典型表现,且病原及血清学检查均为阳性。

5.布鲁菌病患者有与

病畜(牛、羊、猪)接触或饮用未经消毒处理的的乳制品史。本病起病缓慢,发热多为波浪型,持续时间较长,退热时伴盛汗,并伴有肌肉的疼痛。病程迁延,易于复发。确诊须有血液或骨髓培养病原菌或者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

6.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有时可与伤寒表现类似,但患者多有结核病史或曾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过。发热较不规则,常伴午后盗汗、脉快、发绀、呼吸急促等症

状。发病2周通过X线胸片可

见双肺有弥漫的细小粟粒状

阴影。

7.败血症少部分革兰

氏染色阴性杆菌感染的败血

症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不增

高,可与伤寒相混淆。败血

症多有原发病灶,热型常常

不规则,常呈弛张热,伴寒

战、多汗而无相对缓脉。白

细胞总数虽可减少,但中性

粒细胞升高伴核左移,血培

养可分离出致病菌可确诊。

8.其它如疟疾、恶性

网状细胞病、结核性脑膜炎、

风湿热和变应性亚败血症

等,有时需进行鉴别。

六预后

预后与患者的病情、毒

血征程度、年龄、患者免疫

力高低、治疗的是否及时以

及治疗方法的正确性、有无

并发症或加杂症;病菌的毒

力强弱;曾否接受过预防注

射等有密切的关系。在有抗

菌素以前,伤寒的病死率在

20%左右,患者大都死于严

重的毒血症、肺炎、营养不

良、肠出血及肠穿孔等。自

应用氯霉素等抗菌药物以

来,病死率明显下降,约在

1%~5%。

七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隔离与休息按照消

化道传染病隔离,在临床症

状消失后,连续两次粪便培

养阴性才可解除隔离。发热

期间病人必须卧床休息。

2.护理注意皮肤及口

腔的清洁与护理、密切观察

体温、脉搏、血压、腹部表

现﹑大便等变化。

3.饮食给予高热量、

高维生素、营养充分、易消

化的无渣或流质饮食。退热

后,食欲增强时,仍忌吃一

段时间的无渣饮食,以免诱

发肠出血和肠穿孔。

(二)对症治疗

1.高热适当应用酒精

擦浴等物理降温,不宜滥用

发汗退热药,以免虚脱。

2.便秘用开塞露塞肛

或用生理盐水低压灌肠,忌

用泻剂。

3.腹泻可用收剑药,

调节饮食,禁用鸦片制剂。

4.腹胀调节饮食,用

松节油腹部热敷及肛管排

气,禁用溴新斯的明类药物。

(三)病原治疗

1.氯霉素氯霉素仍是

目前治疗伤寒的主要药物。敏感菌株用药后数小时内菌血症就可被控制。成人剂量每日1.5~2g/d,小儿每日

25~50mg/kg,分4次口服,

重症患者可增加剂量。待体温降至正常并稳定2~3日后用量减半,再继续给药10~14日。疗程为2~3周。

应用间歇疗法可减少伤寒复发率并减轻氯霉素毒性反应,初始用法同上,待体温降至正常并稳定4日后停

药8日,然后再用一般药量8

日。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发生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减少,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此在用药期间中应经常检查血象,如白细胞计数低于2.0×109/L,应立即停

药,更换其它抗菌药物。伴有G-6PD缺陷的患者,用药

后可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个别患者可发生中毒性精神病,但停药后可恢复。

2.喹诺酮类抗菌剂为

合成类抗菌药物,其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抗菌机制为抑制细菌DNA旋转酶,阻

碍DNA复制。

氟哌酸:属第三代喹诺

酮类抗菌药物,伤寒杆菌对

其十分敏感,口服吸收快,

血药浓度高,半衰期仅为3~

4小时,体内分布广,在胆汁

中的浓度也较高,毒副作用

一般较轻。成人0.9~1.2g/

日,儿童25~30mg/kg/日,

分3~4次口服,疗程为2周。

与氯霉素相比,复发率更低

且无明显白细胞降低反应,

但退热时间和氯霉素相似。

氟嗪酸:成人300mg/d,

2次/d。平均退热时间2.8天。

此外尚有氟啶酸、环丙

氟哌酸等可酌情选用。

3.氨苄青霉素疗效较

氯霉素稍弱,其适应症为:

①对氯霉素有耐药性的患

者;②为氯霉素禁忌症的的

患者;③妊娠合并伤寒;④

慢性带菌者。成人每日2~

4g,儿童每日50~80mg/kg,

分4次肌注或静滴。

4.头孢菌素第三代头

孢菌素治疗伤寒的疗效较

好,如头孢哌酮,头孢三嗪、

头孢塞肟等。但因其价格昂

贵且需要静脉给药,一般不

作首选药物。

5.其它对耐药菌株引

起的伤寒还可选用丁胺卡那

霉素及利福平等药物,但应

密切注意其对肝、肾的毒副

作用。

(四)并发症治疗

1.肠出血绝对卧床休

息,严密观察脉搏、血压、

神志变化及便血情况;禁食

或只进少量流食;注意补充

水电接着并加用一般止血

药;如患者烦燥不安可给予

镇静剂;根据出血情况酌量

输血;经积内科治疗仍出血

不止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2.肠穿孔对已局限者

采取禁食、经鼻胃肠减压,

积极全身支持治疗,加强抗

感染治疗,抗休克。对肠穿

孔尤其伴腹膜炎的患者应及

早进行手术治疗,同时加用

足量敏感的抗生素。

3.其他针对有关并发

症按照相应的处理方法予以

处理。

八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1.患者应及早按照规定

进行严格隔离治疗,其排泄物及衣物等应彻底消毒灭菌处理。隔离期应自发病日起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下降至正常后15日为止;也

可进行粪便培养,如连续2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2.带菌者及早发现,

及时治疗,严格登记,认真处理。对托儿所,饮食、供水等行业的工作人员以及伤寒恢复期病人均应作定期检查如“Vi”凝集试验、粪便培养等,一经发现,应调离工作岗位,并给予彻底治疗,定期接受监督管理。

3.接触者对密切接触

者应进行检疫。如有发热可

疑者,应及早隔离观察治疗。

(二)切断传播径

这是预防和降低伤寒发

病率的最为关键的措施。因

此,应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

作,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

生运动,搞好“三管一灭”

(粪便管理、水源管理、饮

食卫生管理和消灭苍蝇)。养

成良好健康的卫生与饮食习

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

饮生水生奶、不吃不洁食物

等。

(三)提高人群免疫力

提前预防接种过伤寒疫

苗对提高人群对伤寒的抵抗

能力有一定的作用。目前国

内应用的伤寒、副伤寒甲、

乙三联菌苗是将培养后的伤

寒、副伤寒甲、乙三种杆菌

经加酚处理的死菌苗。一般

需要皮下注射2次,之间间隔

7~10天,70~85%的易感者

可获得保护,保护期可达3~

4年。近年来,有用伤寒杆菌

Ty21a变异株制成的口服减

毒活疫苗,对伤寒的保护率

达96%;可根据条件选用。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纯干货)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纯干货) 原文1Original Text「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汤洗)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加减法:若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水若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词解】①心下有水气:心下,指上腹部、胃脘部。水气,即水饮之邪,病理概念。②噎:烦,《周礼》郑玄注“烦犹剧也”。即因疼痛而烦不得宁。③少腹满:指下腹部胀满。 ④熬:《说文·火部》:“熬,干煎也”,与烘、炒、焙近意。

【讲解】本条论述太阳伤寒兼寒饮内停的证治。 “伤寒表不解”说明本证以太阳伤寒证为基本证候,诸如恶寒、无汗、发热、脉浮紧等伤寒表实证的表现应该具备。“心下有水气”说明本证有寒饮内停的病机。结合此两点,小青龙汤证应为太阳伤寒兼寒饮内停证,也就是表寒里饮之证。寒饮停留于胃,胃气上逆,故见干呕。此外,文中还列出了几个或然证,即渴、利、噎、小便不利、小腹满。由于寒饮阻遏气机,机体气化不利,津不上承,故见口渴;寒饮走于肠道,影响到大肠传导,小肠的分清泌浊,故见下利;饮停气逆,阻于喉间,故见噎;饮停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小腹满。总的来讲,这是一个外感寒邪,内有寒饮的证候。治疗当辛温解表,温化寒饮,张仲景立小青龙汤治疗。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利水饮,桂枝助麻黄解表,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防止诸温药温燥太过;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常并用以温化寒饮,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中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是温化寒饮,尤其是治疗肺、胃寒饮时常联合使用的药物。《神农本草经》载“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名医别录》亦载“细辛,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痰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神农本草经》载“五味子,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

伤寒学复习(整理版)

伤寒学复习题 1.伤寒的含义是什么?六经辨证体系有何特点?《伤寒论》学术成就如何? 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六经辨证特点:六经辨证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疾病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供以判断病变的部位,症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定立法处方等基本原则。 《伤寒论》学术成就: 1)系统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2)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运用《内经》以来的有关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创造性地对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3)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确立,不仅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使外感病的治疗有规律可循,也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4)制定了诸如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等若干基本治则,并首次全面系统地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为后世医家提供了范例。 5)创制与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 6)记载了汤剂、丸剂、散剂、含咽剂、灌肠剂、肛门栓剂等不同的剂型,为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传经、并病、合病、兼证、变证的概念怎样? 传经:由于脏腑经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常常涉及到另一经,从而出现六经间的相互传变,称为传经。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并病”。 合病: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 兼证:以指某经的症状为主,又兼有某证者,称为“兼证”。 变证:如因误治失治,或由疾病自身发展而病情发生了变化,其证候又不属六经病之范畴,称为变证。 3.太阳病的辨证提纲是什么?试言其病因病机。 辨证纲领: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外感风寒。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利。 4.太阳中风的证候、病机、治则、方药是什么? 证候: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试卷

《 伤 寒 论 》 本 科 试 卷 及 参 考 答 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试卷 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试时间 题 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号 得 分 签 字 一、选择题(共50分,每题1分)。得分:___________ A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白虎汤证“脉浮滑者”其病机是: A.燥热结聚胃腑

B.邪热充斥内外 C.表热过盛 D.外有表证,内有燥实 E.外有微寒,内有燥热 2.“伤寒下后,——,栀子厚朴汤主之”。请填入: A.心烦腹满 B.昼日烦躁不得眠 C.身热不去 D.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E.卧起不安 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 A.内热偏盛 B.湿热较盛 C.阴虚较盛 D.热与水结较盛 E.邪在阳,表不解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选用何方:A.桂枝汤 B.大青龙汤 C.小青龙汤 D.苓桂术甘汤 E.五苓散 5.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 A.先煮 B.后下 C.用麻沸汤渍之 D.与它药同煮 E.以上均不是 6.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 A.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 B.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 C.心阳虚,冲脉之气上逆 D.心阳虚,肝胃之气上逆 E.以上都不是 7.“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下列除哪项之外的证候? A.五苓散证 B.甘草泻心汤证 C.桂枝人参汤证 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E.旋复代赭汤证 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________主之”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病理学B 第 次作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 《病理学B》作业7答案 A型题: 1. 有关乙型脑炎的主要病理变化,哪项是错误的? D.病变以小脑、延髓和桥脑最严重 2. 最可能引起明显血尿的疾病是: E.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3. 下列哪种炎细胞浸润支持梅毒的诊断: C.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侵犯: E.蛛网膜和软脑膜 5. 最可能引起高血压的急性肾脏疾病是: C.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6. 下列哪种疾病最易导致肠狭窄: E. 以上均不是 7. 一位成年患者有血尿及尿中红细胞管型,眼睑周水肿,最可能的诊断是: B.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8. 肾病综合征病人的肾脏活检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检查未显示异常,电镜显示普遍的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应诊断为: B.微小病变肾病 9. 伤寒病的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C.不易发生肠穿孔 10. 肾病综合征患者水肿的发生是由于: D.血清白蛋白减少导致的胶体渗透压下降 11. 肠伤寒最严重的合并症是: C.肠出血,肠穿孔,支气管肺炎 12.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D.基底膜纤维素样坏死 13. 在下列叙述中,哪一个不是慢性肾盂肾炎的特征? A.患病肾脏仍保持正常大小 14.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A.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15. 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血清中最不可能增加的是: B.血清钙 16. 伤寒细胞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吞噬伤寒杆菌、淋巴细胞及红细胞等形成的? B.巨噬细胞 17. 下述肠道传染病中最易引起穿孔的是: C.肠伤寒病 18. 急性菌痢肠粘膜溃疡形成的原因是: D.嗜中性白细胞释放的蛋白酶使假膜溶解脱落 19. 肠伤寒病变的主要部位在: A.回肠下段孤立和集合淋巴小结 20. 下列哪种病损属一期梅毒: D.外生殖器硬性下疳 21. 阿米巴痢疾的肠粘膜病理变化的炎症为: D.坏死性炎 22. 除下列哪一项外,是慢性肾小球肾炎镜下的主改变? A.有多数中性白细胞浸润 23.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侵犯部位是: D.大脑灰质及神经核团

伤寒

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分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卖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辩阴阳:病友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中风表虚证:桂枝汤: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禁例:发热无汗脉浮紧。桂枝加葛根汤: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桂枝加附子汤:恶风发热,头痛,汗出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桂枝去芍药汤:胸满,脉促,恶风寒,发热,汗出或不汗出。胸阳不振表邪未解。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太阳表证兼胸阳亏虚:脉微,恶寒,胸满。表邪不解胸阳损伤。桂枝新加汤:身疼痛,汗后身痛不减,甚或加重,脉沉迟,可伴有恶风寒,发热,汗出。营卫不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伤寒表实证:麻黄汤:太阳伤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周身疼痛脉浮紧。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汗法禁例:阴虚咽燥,淋家禁用,疮家气血两虚,纽家阴血不足,亡家气血虚弱,平素多汗,中焦虚寒。葛根汤:项背拘急不舒,恶寒,无汗,脉浮紧,或下利为水粪杂下,恶热象或兼下利。风寒外束太阳经输不利,或内迫大肠。葛根加半夏汤: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项背强,呕逆,舌苔白,脉浮紧。外邪内迫阳明,胃气上逆。大青龙汤:伤寒表实兼阳热内郁:恶寒发热,身痛或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或浮缓。小青龙汤:太阳伤寒表实兼水饮内停:寒热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表郁轻证:桂枝麻黄各半汤: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或伴面红,身痒。表郁日久邪轻证轻。桂枝二麻一黄汤:恶寒发热如疟状,一日发作两次迷惑伴汗出,身痒。表郁日久证微邪微。桂枝二越婢一汤:发热恶寒如疟状,发热重,恶寒轻,兼见口微渴,心微烦。表郁邪轻外寒内热。太阳病变证:治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辩真寒假热: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胃,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胃,热在骨髓。热证:栀子豉汤类证: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苔黄。热郁胸膈。栀子厚朴汤:心烦,腹满,卧起不安。邪热留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栀子干姜汤:身热不去,微有心烦,或有腹满时痛,食少下利。胸膈有热中焦有寒。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脉数。邪热壅肺。白虎加人参汤:身大热,汗打出,大烦渴不解,舌苔黄燥,脉好洪大。阳明里热枳盛津气两伤。葛根芩连汤:下利不止,利下臭恶稠粘,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舌红,苔黄,脉数。热盛于里邪热下迫大肠。虚证:(枝甘草汤:心悸,欲得按。心阳不足心失所养。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心悸,烦躁,舌淡,苔白。心阳虚弱心神不敛。桂枝加桂汤:阵法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伴心悸。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乘虚上逆。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心阳不足下焦寒饮欲逆。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脾虚水停水汽上冲。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腹胀满,午后为甚,食入增剧,食消则减,舌淡苔白腻。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气机阻滞。小建中汤: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恶寒发热。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桂枝人参汤: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脉不浮。脾虚寒湿兼表邪不解。干姜附子人参汤: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阳气暴虚阴寒内盛。茯苓四逆汤:烦躁,肢厥,脉微细。少阴阳虚阴液不继。真武汤: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少阴阳虚水气泛溢。甘草干姜汤:肢厥,烦躁,呕吐。中阳不足。芍药甘草汤:脚挛急,经脉挛急。阴液不足筋脉失养。芍药甘草附子汤:恶寒,脉微细,脚挛急。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筋脉失养。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心阴阳两虚。太阳蓄水证:五苓散:小便不利,小腹硬满或胀满,渴欲饮水后欲吐。或兼发热恶寒,苔白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附答案)汇总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A) (临床医学本科、影像医学本科、中医药学本科、实验技术本科、预防医学本科) 班级学号姓名 注意事项: 1.在试卷上写上姓名、班级。在答题卡上填上学号,将相应的数字涂黑,并写上班级、姓名和试卷类型(A卷/B卷)。交卷时必须将答题卡与试卷一起上交,否则以零分计算! 2.本份试卷由基础知识题和病例分析题组成,共150个选择题,请按题目要求,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做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请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原则上不允许上厕所。 第一部分、A型选择题 (由一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请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共90个选择题) 1.哪种疾病的病原体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疯牛病 B.梅毒 C.结核病 D.沙眼 E.体癣 2.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单细胞 B.二分裂方式繁殖 C.对抗生素敏感 D.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 E.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 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 A.肽聚糖含量少 B.缺乏五肽交联桥 C.对溶菌酶敏感 D.所含脂多糖与致病性有关 E.有蛋白糖脂外膜 4.青霉素杀菌机制是: A.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B.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C.影响核酸复制 D.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E.损伤细胞膜 5.有关“细菌鞭毛”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与细菌的运动能力有关 B.许多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鞭毛 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直接观察到 D.可用于细菌的鉴定 E.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中有助于鉴别细菌有无鞭毛(半固体) 6.有关“芽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可产生(都是阳性) B.不直接引起疾病 C.对热有强大的抵抗力 D.代谢不活跃 E.通常在细菌处于不利环境下形成 7.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观察细菌形态时,总放大倍数为: A.10倍 B.100倍 C.400倍 D.900~1000倍 E.10000倍 8.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经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后,菌体分别呈: A.红色和紫色 B.紫色和紫色 C.紫色和无色 D.无色和无色 E.无色和紫色 9.革兰染色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染色法,其实际意义不包括:

伤寒论大题总结

1.太阳病证型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伤寒论》对太阳病的分类主要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和太阳温病三个类型。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都是感受风寒之邪所致,属于表寒证。但是太阳中风因患者腠理疏松,受邪后其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或恶风,汗出,脉浮缓等为脉症依据;太阳伤寒因患者腠理较为固密,受邪后其临床表现以发热或未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身疼痛,脉浮紧等为脉症依据。太阳温病是感受温热之邪所致,属于表热证,受邪后其临床表现以发热、口渴,不恶寒(或微恶寒)脉浮数等为脉症依据。 2.太阳病中风证和太阳病伤寒证的证候特征与组方特征是什么? 太阳中风证以汗出、脉浮缓为证候特征,揭示了感受风寒之邪后,卫强营弱的病理特点,其治疗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为法,以桂枝汤为代表方。桂枝汤的组方特征是以辛温的桂枝与苦平的芍药等量相伍,以桂枝解肌祛风以治卫强,以芍药补养营阴,以治营弱。二者相伍,有调和营卫之功。 太阳伤寒证以无汗、身疼痛、脉浮紧为证候特征,揭示了感受风寒之邪后,卫闭营郁的病理特点,其治疗以发汗解表为法,以麻黄汤为代表方。麻黄汤的组方特征是桂枝与麻黄相伍,麻黄为君,发汗解表,伍以桂枝为臣,以加强开腠发汗之功,使其成为辛温发汗之峻剂。 3.大青龙汤证的主要症状着眼在哪二点?为什么? 大青龙汤证的症状,主要体现在“无汗”与“烦躁”二点。无汗为伤寒表实,烦躁为寒邪郁闭过重,致使阳气内郁化热,内扰胸中所致。从而形成大青龙汤证外寒内热的病机。 4.小青龙汤的病因病机简要地概括为哪二点?或然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对小青龙汤证病因病机的精要概括。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又为水之上源,中焦与肺有寒痰水饮,又复感风寒,内外合邪,故形成本证外寒内饮的病机。 或然证为“或渴(饮不化,津不滋),或利(肠清浊不分),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气滞),或喘” 6.赤石脂禹余粮汤、桂枝人参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黄芩汤均治下利,如何区别运用?

伤寒论表解

1 傷 寒 論 表 解 一、太陽病篇 性質-三陽皆屬熱證,太陽為三陽之表,故為表熱證。 提綱-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表虛-發熱汗出,惡風,脈緩-中風。 經證 表實-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傷寒。 溫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 蓄水-發熱汗出,脈浮,小便不利-熱與水結。 蓄血-如狂發狂,少腹急結或鞕滿,小便自利-熱與血結。 表虛:解肌、調和榮衛 -桂枝湯。 表實:開腠、發汗散寒-麻黃湯。 蓄水-熱結膀胱,小便小利-五苓散。 如狂,少腹急結-桃仁承氣湯。 蓄血 發狂,少腹鞕滿-抵當湯。 少腹滿,證較緩-抵當丸。 1.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表實證不可用。 桂枝湯 2.酒客病-內有濕熱,不喜甘,得之則嘔。 3.服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以辛甘之品益助其熱。 麻黃湯-血弱,津虧,中寒,裏虛等證。 表閉-汗而不解,發熱惡寒,熱多寒少 不得小汗出,身必癢-桂枝麻黃各半湯。 形似瘧,日再發-桂枝二麻黃一湯。 府證 證候分類 治 禁

脈洪大,裏有熱-白虎湯。 汗出口燥,渴欲飲水-白虎加人參湯。 氣陰兩虛,身疼痛,脈沉遲-桂枝新加湯。 表未解而正氣傷 陽虛陰盛,晝日煩躁,夜而安靜,脈沉微-乾薑附子湯。 陽虛液傷,煩躁-茯苓四逆湯。 心陽虛,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桂枝甘草湯。 心陽虛,腎水上逆,臍下悸,欲作奔豚-苓桂甘棗湯。 陰陽兩虛,腳攣急,汗出惡寒-芍藥甘草附子湯。 陽虛水泛,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 胃中燥實,不惡寒,但熱-調胃承氣湯。 熱邪迫肺,汗出而喘,無大熱-麻杏甘石湯。 過汗傷津,內傳陽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白虎加參湯。 脾虛氣滯,腹脹滿-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2

伤寒表解太阴药方解说

傷寒表解太陰藥方解說 ★太陰方 屬性:論雲: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結硬。此總論太陰氣之為病也。湯。 論雲:白利不渴者,屬太陰也。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此二節,言太陰病在外者宜桂枝以解肌;在內者不渴,無中見之燥化,屬本髒有寒,宜四逆輩。曰“輩”者,理中湯、丸等溫劑俱在其中也。 論雲;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此言太陰寒證外亦有熱證也。經雲;太陰之上,濕氣主之,中見陽明。若不得中見之化,則為髒寒之病;若中見太過,濕熱相並,又為發黃之證。小便自利者不發黃。至七八日,驟得陽熱之化故暴煩,陰濕在內故下利,然下利雖甚亦當自止。所以然者,乙太陰中見熱化,脾家實,倉廩之腐穢,當自去也。 淪雲: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以腹滿時痛者,屆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桂枝加大黃主之。此言誤下轉屬之證也。又雲,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弱易動故也。此承上節脾家實宜芍藥、大黃以行腐穢,而脈弱者,大便陸續而利出,宜減芍藥、大黃以存胃氣。甚矣!傷寒之治,首重在胃氣。 太陰…本證 ★四逆輩 太陰…兼變證…太陰兼表證 ★桂枝湯 治自汗惡風,頭疼體痛,發熱,脈浮緩,名曰中風。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症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傷寒表解太陰藥方解說 1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0 分,每题1 分)。 得分:____________ A 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白虎汤证“脉浮滑者”其病机是: A.燥热结聚胃腑 B.邪热充斥内外 C.表热过盛 D.外有表证,内有燥实 E.外有微寒,内有燥热2.“伤寒下后,——,栀子厚朴汤主之” 。请填入:A.心烦腹满 B.昼日烦躁不得眠 C.身热不去 D.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E.卧起不安 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 A.内热偏盛 B.湿热较盛 C.阴虚较盛 D.热与水结较盛 E.邪在阳,表不解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选用何方: A.桂枝汤 B.大青龙汤 C.小青龙汤 D.苓桂术甘汤 E.五苓散 5.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 A.先煮 B.后下 C.用麻沸汤渍之 D.与它药同煮 E.以上均不是 6.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 A.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 B.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 C.心阳虚,冲脉之气上逆D.心阳虚,肝胃之气上逆 E.以上都不是7.“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下列除哪项之外的证候?A.五苓散证 B.甘草泻心汤证 C.桂枝人参汤证 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E.旋复代赭汤证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主之”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白虎汤E.栀子厚朴汤9.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的治法:A.清热化滞,滋津润燥B.清热燥湿,坚阴止利C.泻热和胃,软坚润燥D.泻热通便,消滞除满E.攻下实热,荡涤燥结10.阳明腑证,失下,昏不知人,气喘舌焦,首选方是: A.白虎汤 B.大承气汤C.四逆汤 D.四逆加人参汤 E.白虎加人参汤 11.治寒湿发黄“于寒湿中求之”是指: A.发散寒湿B.温下寒湿 C.发散寒邪,淡渗利湿 D.发散寒湿,补脾利湿 E.温阳祛寒,除湿12.发热,汗自出、时时恶风、心烦、口燥渴、脉洪大,治用: A.竹叶石膏汤 B.栀子豉汤 C.白虎汤 D.桂枝汤 E.白虎加人参汤13.“伤寒吐后腹胀满”宜用:A.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B.调胃承气汤

病理学考试传染病 习题及答案

传染病习题及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结核病灶中巨噬细胞转变为类上皮细胞是由于 A.吞噬的结核杆菌数量过多 B.吞噬的结核杆菌释放毒素 C.吞噬的结核杆菌不能被杀死 D.吞噬的结核杆菌毒力较强 E.吞噬的结核杆菌破坏、释放出磷脂 2.对结核病最有诊断价值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A.含大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渗出液 B.灰白色、半透明状的粟粒大小结节 C.找到Langhans巨细胞 D.干酪样坏死 E.类上皮细胞 3.关于原发性肺结核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指初次感染结核菌而在肺内发生的病变 B.原发综合征形成 C.原发灶及淋巴结不发生干酪样坏死 D.可发生血行播散到各器官 E.结核菌常经淋巴道引流到肺门淋巴结 4.结核结节主要由什么细胞构成?

A.浆细胞 B.淋巴细胞 C.成纤维细胞 D.类上皮细胞和Langhans巨细胞 E.巨噬细胞 5.原发性肺结核的肺内原发病灶常位于 A.肺尖 B.肺上叶下部或肺下叶上部靠近胸膜处 C.肺门 D.肺膈面 E.脏胸膜面 6.下列哪种疾病最易引起肠管狭窄? A.肠xx B.肠伤寒 C.肠结核 D.细菌性痢疾 E.菌群失调性假膜性肠炎 7.以下哪一项不是结核转向愈合时的改变? A.吸收、消散 B.钙化 C.纤维包裹

D.纤维化 E.病灶周围出现渗出、继发坏死以及溶解液化 8.血行播散性结核病最罕见的部位是 A.肺 B.心肌 C.肾 D.脊柱 E.脾 9.结核球是指 A.直径小于2cm的干酪样坏死灶 B.状似大叶性肺炎的干酪样坏死灶 C.孤立性的境界不清楚的干酪样坏死灶 D.无纤维包裹的干酪样坏死灶 E.直径2~5cm,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10.结核病好转的最好方式是 A.吸收消散 B.硬结、钙化 C.纤维包裹 D.纤维化 E.纤维包裹及钙化 11.结核性肉芽肿内最基本的细胞成分是

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少腹满或喘,小青龙汤主之

首先来看一下原文: 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 小青龙汤主之。 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条文理解: 这实际上是两个条文,是伤寒论中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的最后二个条文,都是关于小青 龙汤证的。这两个条文是基于不现的条件下讲的,前面一个是基于”伤寒表不解“,另一个条 文则是基于”伤寒“,实际上伤寒表不解与伤寒本质上都是伤寒,但都讲到了”心下有水气“, 都讲到了咳,这是小青龙汤证不同情况下的共证。 伤寒表不解,指的是表证还在,如发热、脉浮,怕冷、身体四肢酸软且痛等。 心下有水气,这是主证。这里是指心脏的下方有水,这个”心下“指胃脘部,因胃在心脏的下面,所以古人称“胃”为“心下”,水气则是指积水、痰饮,积液、组织渗出液等,反正是水。 为什么会心下有水气,显然是由于伤寒表不解引起的,表不解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发汗而表不 解不够透彻或误治导致的寒邪去不尽,进而入里。如用有人用麻黄汤因剂量不够,发汗而表 不解,出现心下有水气,就是由麻黄汤证转变成小青龙汤证了。因此,心下有水气是伤寒表 证进一步传入体内的一种表现,是太阳病的一种传变。显然,这是表里双寒的一种症状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往往是身体里虚造成。倪海夏在讲到小青龙汤时说到,身体向来虚 弱的人得了伤寒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 那么,寒邪入里会传到哪里呢,显然会传入阳明、少阳或太阴这三个体层,因为伤寒病,肺(太阴)最易受累,也会多路并进,攻入阳明与少阳层面。因此再往下看条文列出的症状, 会出现咳、呕、渴、利、噎等就是传入太阴、阳明、少阳的不同反应。 干呕,这是兼证。是寒邪攻入阳明,但未化热或化不了热的一个症状。伤寒后可能会因为发 汗药的刺激,也可能是由于胃阳的抵抗,使身体阳气会激动里面的水而出现里水涌动,出现 上逆,“干呕”是水饮逆于上的一种生理反应,也是体内排水的反应。我们此时如果来帮助身 体来去水,那么干呕现象就会消失。所以,出现干呕往往心下有水的现象。 发热而咳,这是表不解就会发热,里有痰饮充逆于肺他就咳。 或渴。这是或症。这里会使用人感到不解,明明身体里有水气,按理说不会渴的,为什么还 会有的人出现渴?根据胡希恕的讲解,小青龙汤证的人里面有水饮一般是不渴的。这里的渴 显然这是指水循环水代谢不通畅的人,旧的水不去,新的水不吸收,新的水不吸收,全身的 组织都缺少水的营养,就会表现出渴的现象。这里并不是身体里有热导致。说简单点就是水 不化气,水停不化气,喝到里头的水无法供给其他需要的地方,不解渴,甚至于消渴。能区 分出是因为水气不化导致的渴还是因为身体有热导致的渴非常重要,就是因为有的人区分不了,对于表里双寒证使用了清热解毒的药物,结果导致更严重的心下有积水。有的人将阳明 有渴证的说法全归于阳明有热是不妥的。很典型的就是消渴病,明明身体有积水,却总是渴,就是水无法化气,无法通过身体种处带来的渴。 或利。这是或症。就是水在里头,小便不走,水谷不别,下利。 或噎,这是或症。这个气往上撞,再有水,水气充逆,吃东西咽不下去,噎。

伤寒论复习资料重要资料整理编辑版

伤寒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 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 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 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 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 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 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霍,有迅 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 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 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 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 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伤寒表解阳明药方解说

傷寒表解陽明藥方解說 陽明…本證…熱證 ★ 梔子豉湯屬性: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反復顛倒,心中懊儂者。 梔子(十四枚,生用,擘),香豉(四合,綿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從張本,刪此二句)歌曰:山梔香豉治何為,煩惱難眠胸窒宜,十四枚梔四合豉,先梔後豉法煎奇。 男元犀按拉:此湯舊本有得吐止後服等字。故相傳為湧吐之方。高明如柯韻伯,亦因其說。惟張隱庵、張令韶極辨其訛曰:瓜蒂散二條,本經必曰吐之;梔于湯六節,並不言一“吐”字。且吐下後虛煩,豈有複吐之理乎?此因瓜蒂散內用香豉二合,而誤傳之也。愚每用此方,服之不吐者多,亦或有時而吐。要之,吐與不吐,皆藥力勝病之效也。其不吐者,所過者化,即雨露之用也;一服即葉者,戰則必勝,即雷霆之用也。方非吐劑,而病間有因吐而愈者,所以為方之神妙。梔於色赤象心,味苦屬火,性寒導火熱之下行;豆形象腎,色黑人腎,製造為豉,輕浮引水液之上升。陰陽和,水火濟,而煩熱、懊儂、結痛等證俱解矣。原本列於“太陽” ,主解煩,非吐劑,而有時亦能湧吐也。韻伯移入“陽明” ,只知為吐劑,泄陽明之煩熱。即此,為仁者見仁,知者見知也。 ★ 白虎湯 屬性:治發汗後大熱不解,多汗出,不惡寒,大渴能飲水者,此方主之。(按:此條從《內台方》原文,與《傷寒論》稍異。)知母(二兩),石膏(一斤,碎,綿裹),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二服。 歌曰:陽明白虎(證)辨非難(大熱多汗,大渴飲水等為陽明證,易辨),難在陽邪背惡寒(論中“背惡寒”三字兩見:一見於少陰證附子湯,一見於此湯。一寒一熱,須辨於毫釐之間,為死生大關頭),知六膏斤甘二兩曲,米加六合服之安。 蔚按白虎湯,《傷寒論》凡三見:太陽條治脈浮滑;厥陰條治脈滑而厥;又治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等證。而原本此方列於太陽條“甘草附子湯”之下者,言外見風寒濕燥火之氣。俱括於太陽之內,且下一條“炙甘草湯” ,亦即潤燥之劑,可知《傷寒論》非止治風寒二氣也。 柯韻伯曰:陽明邪從熱化,故不惡寒而惡熱;熱蒸外越,故熱汗自出;熱灼胃中,故渴欲飲水;邪盛而實,故脈滑,然猶在經,

伤寒习题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09级中医学文科班《伤寒学》期中考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计18分) 1、并病: 2、不了了: 3、解肌: 4、噎: 5、虚烦: 6、消渴: 二、填空题:(每空1分,计22分) 1、太阳病,发热,,恶风,,名为中风。 2、太阳中风,,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3、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4、服桂枝汤,大汗出,,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汤。 5、伤寒,,咳而微喘,。服汤已,渴者,,小青龙汤主之。 6、太阳病,,无汗,,葛根汤主之。 7、发汗吐下后,,若剧者,必,,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主之;若呕者,主之。 8、伤寒,,炙甘草汤主之。 三、单选题:(每题2分,计30分) 1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D ) A 、春秋时代 B 、西汉末年 C 、战国时代 D 、晋代 E 、东汉末年() 2、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B ) A、蒸蒸发热 B、翕翕发热 C、时发热 D、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E、往来寒热 3、太阳病的头痛是( B ) A、头项强痛 B、头顶胀痛 C、偏头痛 D、两侧头痛 E、前额刺痛 4、下列汤证中不是心阳虚证的是( B ) A、桂枝甘草汤证 B、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C、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D、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太阳伤寒表实证“或未发热”的原因是( A ) A、卫阳不足,无力与邪抗争 B、感邪较轻 C、邪热内郁,不能外发 D、风寒较重,卫阳郁闭,未能及时达表抗邪 E、以上均不对 6、干姜附子汤证“烦躁”的病机是( B ) A、阴阳俱虚,阳无所敛 B、阴盛格阳,虚阳外扰 C、阴盛阳脱,下虚上盛 D、虚阳得天阳之助,与邪相争 E、虚阳外浮 7、下列证候,可以考虑用栀子豉汤的是( E ) A、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 B、烦热,胸中窒 C、心中烦,不得卧,脉沉细数

2011级临床本科病原生物学试卷(A)-2007

《医学微生物学》试卷(A) (2007——2008 学年度第一学期 2008年1月2日) [闭卷,试卷共9页,答题时间90分钟] 学号姓名 专业、层次临床医学本科年级、班级 2006级 (说明:请把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案写在“赣南医学院考试答卷”纸上并标明题号,否则不得分。)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请从A、B、C、D、E五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把相应的字母涂黑。(本大题共40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下列哪种细菌具有异染颗粒 A. 流感杆菌 B.伤寒杆菌 C.白喉杆菌 D. 绿脓杆菌 E.百日咳杆菌 2.病毒的特征中,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只含一种核酸 B.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 C.非细胞结构 D. 二分裂法繁殖 E.对干扰素敏感 3.下列哪一项不代表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检测指标? A.干扰作用 B.CPE C.红细胞吸附 D.细胞代谢的改变 E. 细胞培养液混浊 4.构成病毒包膜的成分是 A.糖类、脂质、DNA B.核酸、蛋白质、糖类 C.蛋白质、脂质、RNA

D. 糖类、脂质 E.酶类、脂质、核酸 5.经适当染色后,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病毒颗粒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疱疹病毒 C.痘类病毒 D.流感病毒 E.肝炎病毒 6.类似于线粒体功能的细菌结构是 A.胞质颗粒 B.极体 C. 核糖体 D. 细胞膜 E.中介体 7.病毒体积微小,最小的病毒与最大的蛋白质分子相等,其大小约为 A.100nm B.300nm C.50nm D.5nm E.20nm 8.带菌者是指 A.体内携带有致病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的人 B.体内携带有致病菌且产生临床症状的病人 C.以上都不是 D.体内携带有细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的健康人 E.体内携带有细菌且产生临床症状的病人 9.关于垂直感染以下哪项不正确? A.感染方式是亲代传给子代 B.感染的后果可能是死胎、早产或先天畸形等 C. 以乙型肝炎病毒、风疹病毒等为多见 D. 是病毒独特的感染方式 E.感染传播途径是产道或胎盘 10.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结构是 A.中介体 B.细胞壁 C.芽胞 D.荚膜 E.核糖体 11.关于病毒的致病机理,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病毒合成侵袭性酶类使宿主细胞裂解

伤寒论测验重点大题

伤寒论测验重点大题 1 / 11

————————————————————————————————作者:————————————————————————————————日期: 2 / 11

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字机,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年-219年) 2,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 太阳中风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病理特点是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太阳伤寒证:证见恶寒,无汗,身体骨节疼痛,脉浮紧,病理特点是,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瘀滞。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 3,桂枝汤证的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4,桂枝汤方后的煎服方法 桂枝汤方后的煎服方法是保证疗效的重要内容。其服药与护理方法归纳如下a,药后啜粥-服药须臾,啜热稀粥一碗,一则借谷气以充汗源,一则借热力以鼓舞卫气,使汗出表和,祛邪而不伤正。B,温覆微汗——服药啜粥之后,覆被保温,取遍身微似有汗为佳,切记大汗淋漓。因汗多则伤正,邪反不去,病必不除。C,如一副汗出病愈,即应停服。意即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d,不效继进——如一副无汗,继进后服,又不汗,后服可缩短给药时间,办日内把三幅服完。若病重服一剂汗不出者,需昼夜给药,可连服二至三剂。e,药后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生冷,粘滑,肉面等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以防恋邪伤正。 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 “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 6、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7,葛根汤与葛根加加半夏汤 两者相同之处:都是风寒束表,內迫阳明为病。 所异者:前者是证见太阳病兼太阳经输不利的项背强几几,及风寒內迫大肠,传导太过,证见下利,后者是是内犯胃腑,胃气上逆,证见呕逆。“不下利,但呕者”即风寒邪气内犯于胃的病理机转,此时用葛根加半夏汤,以葛根汤发散风寒,加半夏和胃降逆。若胃与大肠具受其累则呕利具发,临床亦为常见,也可用葛根加半夏汤, 8,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有何异同? 两者皆为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不同的是: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汗出恶风”;葛根汤证为伤寒表实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无汗恶风”。汗出与否是两者的鉴别要点。 9,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伤寒、中风:太阳中风证有汗、脉浮弱,而太阳伤寒证为无汗、脉浮紧。中风证的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弱卫强(营卫不和),唯其汗出脉弱,为表虚证;伤寒证得基本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其无汗脉紧称之表实证。 10,痞证的成因与症候特点 3 / 11

伤寒试题(广中医)

本科伤寒试卷(一) 一、词语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风 2.热色 3.纯阴结 4.四逆辈 5.蛔厥 6.追虚逐实 7.口不仁 8.往来寒热 9.合病 10.面垢 二、原文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 1.太阳病,发热,汗出,,者,名为中风。(2) 2.太阳病,,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者,麻黄汤主之。(35) 3.伤寒,医下之,,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5.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微呕,,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6.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汗自出,不恶寒,也。(182) 7.太阴之为病,,食不下,,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8.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9.凡厥者,,便为厥。厥者,。(337) 10.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五苓散主之;,理中丸主之。(386)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则在题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则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阳明病初起,可能有不发热而恶寒的情况。 2.茯苓甘草汤方的药物组成是:茯苓、甘草、桂枝、生姜。 3.苓桂术甘汤可用于痰饮病。 4.白虎加人参汤证有背微恶寒一症。 5.伤寒,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宜用当归四逆汤。 6.桂枝人参汤由桂枝汤加人参组成,主治发热恶寒,头痛自汗,脉浮缓,神疲乏力,四肢倦怠。 7.悬饮兼表证的治疗原则是先治表后治里。 8.“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是针对热厥证而言。 9.在《伤寒论》中治疗湿热发黄的方剂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10.少阴病根据寒化和热化的不同情形,可以选用“急温”或“急下”之法。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请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太阳伤寒与中风的鉴别要点,下列解答哪项是正确的? A.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B.恶寒与否 C.恶风与否 D.汗出与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