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单项选择题:

1.皮亚杰主要采用(A)法来研究儿童道德的发展。

A.临床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2.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的发展,采用了(B )。

A.对偶故事法

B.两难故事法

C.问卷法

D. 调查法

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青年期主要的心理社会性矛盾是(D)

A.主动性对内疚感

B.勤奋感对自卑感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C.亲密感对孤独感

4.采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的是(C)

A.皮亚杰

B. 埃里克森

C. 柯尔伯格

D. 罗杰斯

5.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好孩子”取向属于(B)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6.一般来说,偏爱自然科学且成绩较好学生的认知风格大多数属于(B)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冲动型

7.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B)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8.造成男女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A.遗传素质不同

B.努力程度不同

C.社会文化期待不同

D.智力差异

9.有一位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认为“他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去才去偷的,假如不去偷药,家人会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所以偷了药也会得到原谅”。我们可以认为这位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C )阶段。 A.惩罚与服从 B.朴素的利己主义C.“好孩子” D.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

10.根据个体认知水平作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B )

A.弗洛伊德

B. 皮亚杰

C.艾里康宁和达维多夫

D. 埃里克森

11.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其中6—11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培养(C )

A.自主感

B.信任感

C.勤奋感

D.主动感

12.问一名四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这说明儿童思维具有(B)

A.单维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性

D. 抽象逻辑性

13.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9岁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属于(C)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14.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李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则他的认知方式是(4 )

A.场依存性

B.发散型

C. 冲动性

D.沉思型

15.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是(2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 冲动性

D.沉思型

16.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一般达到了(3)

A.前运算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7.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A )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18.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可以做到这一点呢?(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9.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属于哪种气质类型呢?(C ) A.胆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20.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A )

A.自主性*

B.主动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21.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A )

A.自我中心*

B.客体永久性

C.守恒性

D.可验证性

22.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

A.维果斯基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辨析题:

1. 柯尔伯格认为,品德发展顺序是不定的,可以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相等的。X、P299

2. 布鲁纳与皮亚杰都同意教育对认知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3. 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主要要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

4. 由于发展不排除成熟的作用,所以心理发展涉及的范围大于学习的范围。

简答题:

1.简述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的主要内容。P298

2.简述学生的个别差异的表现。P489-500

3.比较场依存和场独立两种认知方式。P494

4.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分析论述题: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联考大纲P183

2.比较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P295-P299

3.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核心是什么。

4.比较皮亚杰和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并阐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含义P43+P65

5.论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联考大纲P185

第三章

复习思考题:

单项选择题:

1.自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关于学习问题的探讨,无论在实验研究方面还是在理论探索方面一直非常活跃。1885发表《记忆论》的是德国心理学家

A.艾宾浩斯

B.冯特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2.几乎终身从事学习分类的研究工作,并于1965年他出版了《学习的条件》一书的心理学家是

A.加涅

B.布卢姆(B.S.Bloom)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

3.分别在1956年、1964年和1972年先后公布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这个学习分类尽管是对教育目标的分类,但是比较著名,该学习分类的代表人物是

A.加涅

B.布卢姆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

4.学习形成两个或更多的刺激与反应联结,即形成一系列的刺激与反应联结是

A.连锁学习

B.信号学习

C.辨别学习

D.概念学习

5.主要是研究学校学生的学习,在其学习分类中,首先,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其次,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这个心理学家是:A.加涅B.布卢姆C.布鲁纳D.奥苏伯尔

6.在1972年编著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根据学习的内容和水平把学习分为反射的学习和认知的学习两种类型的前苏联心理学家是

A.波德罗夫斯基

B.卡普列杰夫

C.巴甫洛夫

D.维果斯基

7.巴甫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是D

A.操作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条件反射

D.经典条件反射

8.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会对那个中性刺激作出反应,

这就是

A.操作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条件反射

D.经典条件反射

9.于1913年首先打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的心理学家是B

A.巴甫洛夫

B.华生

C.斯金纳

D.桑代克

10.操作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创始人是C

A.巴甫洛夫

B.华生

C.斯金纳

D.桑代克

11.根据强化学习理论观点,提出了程序教学思想,并在20世纪50年代大力提倡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的心理学家是

A.托尔曼

B.华生

C.斯金纳

D.桑代克

12.从榜样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再现是是观察学习的

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复制(再造)过程

D.动机过程

13.通过语言或影视的图像而呈现的榜样是

A.活的榜样

B.符号性榜样

C.诫例性的榜样

D.活生生的人

14.主张学习的完形——顿悟说的心理学学派是A

A.格式塔心理学

B.认知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联想主义心理学

15.1912年提出格式塔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

A.韦特海墨(M.Wetheimer)

B.考夫卡(K.Koffka)

C.苛勒(K.Kohler)

D.托尔曼(

E.C.Tolman)

16.自称自己是“目的行为主义者”的心理学家是

A.华生

B.斯金纳

C.托尔曼

D.苛勒

17.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成S——O——R公式的心理学家是C

A.华生

B.斯金纳

C.托尔曼

D.苛勒

18.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

B.奥苏伯尔

C.加涅

D.威特罗克(M.C.Wittrock)

多项选择题:

1.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有AD

A.狗形成对铃声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

B.吸食毒品后兴奋性提高

C.由于疲劳造成活动效率降低

D.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学习的有

A.成熟带来的行为的持久变化

B.肌体受到伤害引起的行为变化

C.药物引起的行为变化

D.疲劳引起的行为变化

3.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有ABC

A.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

B.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

C.学习是人和动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D.人类所有的学习都是高级的学习

4.学习是人和动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而人和动物的学习是有区别的,人类学习的特点有ABC

A.人类的学习是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的

B.人类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C.人类的学习具有积极主动性

D.人类的学习是简单地适应环境

5.加涅认为,学习分类的主要含义是对学到的东西进行系统归类,即对作为各种学习事件的结果被个体获得的各种能力的归类。认为学习结果是各种习得能力,即五种学习能力,其中有

A.智力技能

B.认知策略

C.态度

D.概念学习

6.桑代克认为,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或建立起来的。他提出的情境与反应的联结定律有C

A.分配律

B.准备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7.桑代克提出的练习律包括

A.失用律

B.准备律

C.应用律

D.效果律

8.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的定律有BC

A.习得律

B.泛化律

C.分化律

D.效果律

9.班杜拉认为,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观察学习的对象就是榜样或示范者。榜样的基本类型有

A.活的榜样

B.符号性榜样

C.诫例性的榜样

D.一定是活生生的人

10.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ABC

A.韦特海墨

B.考夫卡

C.苛勒

D.托尔曼

11.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提出了四条教学原则有

A.动机原则

B.结构原则

C.序列原则

D.强化原则

12.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包含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有

A.新知识的获得

B.知识的转化

C.评价

D.编码

13.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类型有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机械学习

14.托尔曼最大的特点是能把自己对行为的独特观点转换成实验室实验。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做了许多实验,其中经典的有

A.攻击学习实验

B.位置学习实验

C.潜伏学习实验

D.迂回实验

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试误说和顿悟说是完全对立的两种学习理论。X

2.学生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一样没有独特的特点。X

3.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X

简答题:

1.什么是学习?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

2.学习有什么意义?

3.加涅是如何对学习进行分类的?

4.奥苏伯尔是如何对学习进行分类的?

5.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哪几种类型?

6.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和条件有哪些?

7.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P65

综合题:

1.根据心理学家关于学习分类的研究成果,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学习进行分类?

2.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68

3.加涅关于学习阶段与教学设计的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什么启发和指导意义?

第六章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针对儿童社会规范学习,而提出道德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并在心理学界产生强烈影响的心理学家是( C )

A.普莱尔 B. 霍尔 C. 皮亚杰 D. 苛尔伯格

2.在个体道德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中,处于基础、核心地位的是(A )

A. 道德认知

B. 道德情感

C. 道德行为

D. 道德信念

[参考答案] 1. C 2. A

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道德品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任何场合下个体都会表现出同样的道德行为。X

2.道德行为在于帮助他人,给别人不断地提供方便。X

3.品德是个体性格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皮亚杰发现,儿童品德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年龄特征。

5.个体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其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规范不断内化的过程。

6.个体品德行为的形成完全取决于个体的个性特征。

简答题:

1.皮亚杰有关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简要陈述有关品德结构的相关理论。P284-285

3.简述品德不良儿童的矫正过程。P316-317

论述题:

1.尝试分析儿童个体品德心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

2.面对品德不良学生,作为教育者应当如何进行转化教育?

案例分析

案例1:

近日,小明的爸爸和爷爷经常为小明的事情发生争吵。争吵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小明的爸爸发现,最近一段时间,小明经常的说一些脏话,而且非常喜欢和大人顶嘴,有时候还说一些谎话,这些现象令小明的爸爸非常担心。为此,他多次告诉小明的爷爷,在看孩子的时候,对小明一定要严格要求,而爷爷却说:“小孩子,没什么,长大了自然会好的”,根本不把小明爸爸的话当成一回事,令小明的爸爸非常生气。

结合上述事例,谈谈你对儿童品德养成的看法和观点。

案例2:

王华是一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没有什么特长爱好,经常的旷课、上网、打架,在学校里也算是小有“名气”。班主任老师通过家访了解到,王华从小失去父亲,跟随着母亲来到了现在这个家庭,继父对他基本上不管不问,母亲忙于生意,也无暇顾及他的生活和学习。为此,王华从小学阶段就养成了放任自流的个性特征,经常的结交一些不良社会青年,他说,与他们在一起,能够充分感受到“做人的价值”。为了帮助王华,克服不良行为习惯,使其成为一名好学上进的好学生,班主任多次找他谈话,而且经常深入到王华家庭中,做他父母的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主动工作、热情帮助、爱心关怀感动王华,可是一个学期过去了,王华的表现不但没有改进,反而有恶化的趋势,结果令班主任非常失望,最后不得已,上报学校,将王华开除学校。

思考:假如你是王华的班主任和校领导,应当如何帮助王华,如何处理王华的事件?

第九章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D )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2.工作记忆就是()

A.瞬时记忆

B. 感觉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3.某同学背一首诗,读六遍刚好成诵,要想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朗诵()

A.6遍

B.4遍

C.3遍

D. 2遍

4.对于复杂知识来说,有效的精细加工策略是()

A.记忆术

B.做笔记

C.复述

D.编码和组织

5.关于认知策略能力的培养,得到心理学家一致赞同的方法是()

A.独立开设思维训练课

B.像形式训练说所主张的那样,培养一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等

C.在教学中侧重学生的思维结果

D.结合教材的内容,训练具体的策略并使之迁移

6.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A )

A.精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做笔记策略

7.有助于准确地理解和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并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称为(D)

A.认知策略

B. 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组织策略

8.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的学习策略是(A )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 精细加工策略

D.复述策略

9.有助于学生适应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需要的学习策略是(B )

A.认知策略

B. 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组织策略

10.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活动、策略的效果,这是元认知的(B)

A.调节策略

B.监视策略

C. 计划策略

D.组织策略

1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视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的是(A )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 精细加工策略

D.复述策略

12.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 2 )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复述策略

13.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在主题句下面画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4)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复述策略

14.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所学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学习策略属于(4)

A.元认知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认知策略

15.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2 )

A.计划策略

B.学习策略

C.监控策略

D.调节策略

辨析题:

1.学习策略比认知策略所包含的范围更广。对P249

2.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由一系列规则和技能系统构成。对P248

3.精加工需要在要记忆的材料中增加新信息。

4.元认知体验可能发生在一个认知活动以前或以后。

5.在感觉登记中的信息如果加以注意就进入短时记忆,如果不加注意就会消失。

简答题:

1.学习策略的概念与类型、结构P251

2.什么是元认知?元认知策略的种类有哪些?P250

3.简述常用的认知策略P252

4.学习策略训练要遵循哪些原则?

5.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P256

6.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哪些?P256-258

分析论述题:

1.试述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2.试述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P279

3.试述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复习参考题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正确的陈述是(B )

A高智力者其创造性也高B高创造性者必有高智商

C低智力者其创造性可能低也可能高D低创造性其智商可能低

2.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学会用绳子打结不属于解决问题,其理由是(C )

A它所要求的心理活动太简单B它不必克服认知障碍

C它不是在人的头脑内完成的D它不需要复杂的认知活动

3.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看,创造力培养的最好途径是(D )

A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B进行反省认知训练

C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D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训练

4.在给学生新的问题解决任务时,最适宜的方法是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引入新课题。从知识分类学习论来看,最适当的解释是(D )

A熟悉的例子可以减轻初学者的工作记忆负担

B熟悉的例子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

C可以避免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限制

D这样可以促进新任务的学习与记忆

5.从知识分类学习论观点看,奥苏伯尔和鲁宾逊解决问题模型的最主要优点是( C )

A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阶段B指出解决问题中的核心阶段

C指出了三类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不同作用D这一模型适应范围广

6.影响问题解决的客观因素是(B )

A.功能固着

B.刺激模式

C.有关的知识背景

D.定势

7.目前,理论界较公认的观点认为创造性的核心是(C )

A 直觉思维

B 聚合思维

C 发散思维

D 抽象思维

8.专家与新手相比,专家在专门领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都更强。最适当的解释是(D )

A专家有更敏捷的记忆品质

B专家掌握了一般的记忆策略

C专家的智力水平普遍较高

D专家在专门领域有更丰富的知识与特殊的记忆策略

9.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心理学家是(A )

A卡特尔B斯皮尔曼C塞斯顿D吉尔福特

10.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这是(B )

A定势B功能固着C原型启发D酝酿效应

[参考答案]1.B 2.C 3.D 4.D 5.C 6.B 7.C 8.D 9.A 10.B

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创造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形式,但人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总会有创造性的表现

2.对同一个问题,若两个学生都有相同的背景知识和智商水平,可以推论,他们两人会以相同的速度解决这一问题。

3.专家解决问题时由于善于应用一般解题策略,所以他们比新手解决问题快而且不易出错。X

4.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重要特性(√)

5.发展智力与掌握知识技能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1.简述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联考大纲P260

2.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各有哪些类型?P182-185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4.专家和新手问题解决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5.简述创造性与知识经验、智力、人格的关系。P217+P224+P225

分析论述题

1.试述奥苏伯尔和鲁宾逊问题解决的模式及教育意义。P187

2.怎样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P208-P210

3.你认为从开发智力和培养创造力的角度,我们现在的教育应该进行哪些改革?

4.当今教育实践十分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培养,而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中往往将“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放在一起来讨论。请您对:(1)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关系;(2)制约问题解决的若干内部因素;P204-206(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P241-242提出您所知晓的现有的理论观点,并预计今后的研究取向。

案例分析

案例:有人研究了50名四年级小学生测S-B量表的IQ分数与斯坦福成绩测验的年级等值分数之间的相关,结果见下表:

IQ分数斯坦福成绩测验的年级等值分数

问题:(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分析智商与成绩测验之间的关系。

(2)教学中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

第七章

复习思考题:

单项选择题

1.1.20世纪30年代,最初提出成就动机进行研究的学者是B

A.桑戴克

B.阿特金森

C.默里(H.A.Murry)

D.班杜拉

2.由海德提出,并由韦纳进行系统探讨的动机理论是A

A.归因理论

B.强化理论

C.自我实现理论

D.成就动机理论

3.于1948年首先用投射法对成就动机进行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A.麦克里兰德

B.阿特金森

C.默里

D. 布鲁纳

4.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A

A.班杜拉

B.阿特金森

C.默里

D.斯金纳

5.为了获得老师、家长、同伴的赞许、认可和接纳而努力学习的动力是

A.认知的内驱力

B.附属的内驱力

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D.生理性内驱力

多项选择题

1.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B

A.麦克里兰德(D.C.McCleland)

B.阿特金森(J.W.Atkinson)

C.布鲁纳

D.斯金纳

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有ACD

A.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B.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C.成就动机理论

D.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3.下列能够代表高成就动机者的描述是

A.喜欢从事开创性的活动

B.喜欢对行为结果承担责任

C.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个人的努力

D.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

4.对行为结果进行归因时,不属于内部、稳定、不可控制的原因是

A.努力

B.能力

C.心境

D.运气

5.关于动机水平与活动效率之间关系的不正确描述是ABD

A.动机水平越高,活动效率越好

B.任务难度大时,动机水平越高,活动效率越高

C.任务容易时,动机水平越高,活动效率越高

D.不论任务难度如何,总是动机水平中等时活动效率最好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X

2.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X、P84

简答题

1.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2.简述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3.简述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P89

4.简述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P92

5.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本观点。P95-96

综合题

1.现在有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持冷漠态度,甚至有厌学的情绪。根据你所的知识,应该如何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P97-110

第八章

复习思考题:

单项选择题

1.先前学习向在难度上大体属于同一水平的相似而又不同的后继学习发生的迁移是

A.横向迁移

B.纵向迁移

C.累积迁移

D.逆向迁移

2.根据迁移的层次不同,把学习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是

A.布鲁纳

B.奥苏伯尔

C.加涅

D.班杜拉

3.一种学习中获得的一般原理和态度对另外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就是

A.特殊迁移

B.普遍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4.在学习迁移的经典理论中,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是B

A.共同要素说

B.形式训练说

C.概括化理论

D.关系转换说

5.做“水下击靶”实验的心理学家是B

A.桑代克

B.贾德

C.苛勒

D.伍德沃斯(R.S.Woodworth)

6.学习定势说的典型代表人物是D

A.布鲁纳

B.奥苏伯尔

C.桑代克

D.哈罗(H.F.Harlow)

7.根据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提出认知迁移理论的美国学者是B

A.布鲁纳

B.奥苏伯尔

C.桑代克

D.罗耶(J.M.Royer)

8.首先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探索迁移问题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A.桑代克

B.贾德

C.詹姆士(W.James)

D.罗耶

9.提出迁移理论中的分析概括说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

A.鲁宾斯坦

B.维果斯基

C.乌申斯基

D.卡普列杰夫

多项选择题

1.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迁移现象的有ABCD

A.学会弹钢琴,可以有利于弹手风琴

B.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C.会骑自行车的人比较容易掌握摩托车技术

D.汉语拼音的学习会对以前学习的汉字发音产生积极的影响

2.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正迁移现象的有ABD

A.懂得英语的人很容易学习和掌握法语

B.棒球选手容易掌握打高尔夫球技术

C.在相似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地加以区分,也会产生相互干扰的现象

D.学习素描会对以后学习油画产生积极影响

3.学习迁移中共同要素说的代表人物有A

A.桑代克

B.贾德

C.苛勒

D.伍德沃斯

4.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观因素有CD

A.智力

B.年龄

C.认知结构

D.学习定势

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学习迁移就是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的影响。X

2.迁移的形式训练说是完全错误的。X

简答题

1.学习迁移的作用是什么?

2.学习迁移有哪些分类?研究迁移分类对教师教学有何帮助?P134-135

3.贾德概括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P137

4.简述学习定势说的基本观点P141。

5.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有哪些?P140-142

综合题

1.依据学习迁移的理论,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教学提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围)P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上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用动物做实验--饿猪试验 1908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是由房东岳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th20s-50s) 斯金纳:程序教学、教学机器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th60s-70s)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观点阐述有意义学习 4.完善时期:(20th80s) 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出版。

P14 ( C )可以对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的现象进行研究。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P18 心理发展 0乳儿1婴儿3幼儿6~7童年11~12少年14~15青年25成年65 P20 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建构主义发展观 认知结构:图示、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泛灵论”、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观、思维可逆、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运算阶段、抽象思维 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理论介绍: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高级) 提出心理发展观: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合作型学习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 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 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 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 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个基本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 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 原则 三、发现学习观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一)动机阶段(二)领会 阶段(三)习得阶段(四) 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七)作业 阶段(八)反馈阶段 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 验 榜样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 条件 (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 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 知觉) 影响因素: 1榜样行为的特性 (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 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 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 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 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 模仿。 2榜样的特征 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 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 相近越易引起注意; (1)受人尊重,地位较 高,有能力的…… 3 观察者的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自然人性论二、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 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五、学生中心发展观 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围)P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上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用动物做实验--饿猪试验 1908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是由房东岳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th20s-50s) 斯金纳:程序教学、教学机器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th60s-70s)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观点阐述有意义学习 4.完善时期:(20th80s) 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出版。 P14(C)可以对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的现象进行研究。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P18心理发展 0乳儿1婴儿3幼儿6~7童年11~12少年14~15青年25成年65 P20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建构主义发展观 认知结构:图示、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泛灵论”、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观、思维可逆、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运算阶段、抽象思维 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理论介绍: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高级) 提出心理发展观: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合作型学习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自我中心言语 P28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论 1.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乳儿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2-3岁)婴儿期: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幼儿学前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儿童期、学龄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青年期:“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中学生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 P32自我意识 1.成分自我认识: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认识成分)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爱、自豪等(情感成分) 自我监控:调整和控制(意志成分) 2.发展生理自我(3岁左右)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邵瑞珍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the note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 育 心 理 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一《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教学原则是: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灵魂论》亚里士多德---- 最古老的心理学著作 提出营养的灵魂;容易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的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提出了意识阈和统觉团。最早用同化这个概念来解释知识学习 1 统觉团:他认为进入意识的观念便可引起统觉,一个观念的统觉,不 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作统觉团 意识阈 2四阶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的教授新知识 (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3 五阶段教学法:(其门徒将其四阶段改造发展成五阶段) (1)预备----唤起学生原有的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 (2)呈现----教师清晰地教授新教材 (3)联系----使旧知识形成联系 (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 (5)应用----以适当的方法应用新知识 二科学心理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 1 教育心理学的先驱------试验教育派 2 提出试验教育名称------梅伊曼 3有突出贡献的是----------桑代克教育理论学三部分: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还提出三大定律:效果律;学习律;准备律 三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直接为教育服务的心理学的诞生 1 学习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在后天经验或练习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和条件 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 学校心理学: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行为矫正技术位学校提供服务的一门应用 学科 3 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社会心理现象及 其活动规律的学科(格拉泽《社会心理学手册》—这门学科建立的里程碑 4 教学心理学:加涅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这一术语,1978年格拉泽主编的《教育心理 学进展》宣告了这门新的学科的建立 第二节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宽泛的定义:潘菽《教育心理学》的提法为代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缺点:其研究对象难以与为教育服务的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相区分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教学文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解读学科: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论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8)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高校教师的心理?(P10) 1.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心理 高校教师的教育心理主要阐明高等教育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 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1)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2)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3)如何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4)如何协调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和社团。高校教师的教学心理主要包括: (1)如何根据大学生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呈现教学内容,促进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 (3)如何培养大学生高水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2.高校教师的角色心理和心理品质 3.高校教师的成长过程 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P14) (一)描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二)揭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规律 (三)预测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四)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四、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15) (一)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二)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有助于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改革(四)有助于提高高等学校德育的水平 (五)有助于高校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做好领导工作 五、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18)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联系性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五)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六、什么叫测验法?有哪些分类?(P21)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叫测验法。 按测验内容可以分为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态度测验和成就测验; 按测验形式可以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按测验规模可以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心理测验采用的题目叫测验量表,它由一些要求回答的问题构成。 第二章认识自我: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一、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怎么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P26) (1)热心、幽默、关心学生、勤奋努力的老师。 (2)具有领导才能、热爱学习、知识精湛、见解独到的老师。 (3)了解有效的教学原则、熟练运用这些规则的老师。 二、什么是角色期待?(P28) 指社会对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角色都规定了一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这些行为规范和要求就是社会对角色的期望,称为角色期待,或者角色期待。 三、高校教师的角色分析(或具有哪些角色)?(P28) (1)麦克因泰将教师的角色划分为10种,分别是: 1.组织者的角色。2.交流者的角色。3.激发者的角色。4.管理者的角色。5.革新者的角色。6.咨询者的角色。 7.伦理者的角色。8.职业角色。9.政治角色。 10.法律角色。(2)美国教育心理学索里和特尔福德: 1.家长的代理人。 2.知识的传授者。 3.团体的领导。 4.模范公民。 5.心理咨询和治疗专家。 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7.侦探和纪律执行者。 8.替罪羊。 (3)张积家(1991)认为,上述角色是由教师职务决定的。教师除了担负上述角色之外,在社会生活中还担任其他角色:9.知识的建设者。 10.社区活动的组织者。 11.普 通公民。 四、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包含哪些内容?(P36) 1.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2.大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3.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4.教学的反思者与研究者。 5.平等中的“首席”。 6.科学家或思想家。 7.终身学 习者。 8.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五、什么是高校教师的角色超载?(P39,名词解释) 高校教师因为缺少时间、精力或资源,无力实现角色要求称之为角色超载。 六、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P43) (1)高校教师应具备一般教学能力。如专业知识、组织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媒体使用的能力等。 (2)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地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教育和教学措施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分寸。 七、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意志品质?(P52) 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 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 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 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八、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人格特征?(P53) (1)成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从心理反映的意识层次上支配、调节人的行为。个体能否真实地、客观地认识自我、对待自我是衡量其自我意识成熟与否的基本标志。 (2)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 1.求实精神。 2.献身精神。 3.人梯精神。 (3)有职业特色的需要、兴趣和价值观需要是人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是个人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4)富有创新精神。 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把握都不乏独到之处。主要表现以下方面(1)教学思想开放;(2)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富有弹性;(3)教学信息传输的经济、快捷;(4)重视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5)教学中善于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力;(6)运用教学反馈信息,机智地进行教学调控。 (5)良好的性格。 教师良好的性格主要表现为: (1)公正无私。(2)诚实谦逊。 (3)热情开朗。 (4)独立善断。 (5)自律自制。 九、高校教师的威信分析。(P56) 威信是人群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威信的实际是人的影响力。 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其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叫做影响力。 (一)强制性影响力 又称为权力性影响力,简称权力。它是“威”的实质。这种影响力的特点是,它以外力推进的形式进行,具有不可抗拒性,被影响者不得不接受影响。强制性影响力的基础有三: (1)奖励;(2)惩罚;(3)法定。 强制性影响力的产生有三条途径: (1)自上而下地产生;(2)自下而上地产生; (3)平行地委托。 影响强制性影响力的因素有: (1)传统因素;(2)职务因素;(3)资历因素。 (二)自然性的影响力 又称非权力性影响力。它是“信”的实质。这种影响力的特点是,被影响者自愿地接受影响,它是一种由于个人品质而产生的内在吸引力。影响自然性影响力的因素有:(1)品格因素(2)才能因素(3)知识因素(4)感情因素 (5)外表因素 十、什么是教师威信(P58) 教师威信不仅仅是教师的“威严”和“权威”,它主要指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之间一种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它主要属于自然性影响力的范畴。 如何让老师具有威信? 所谓教师的威信就是指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威信”不同于“威严”,威信能够使学生信服,乐于亲近教师,而威严则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惧怕心理并敬而远之。有威信的老师会自然地影响学生。 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1.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态度;2.教育行政机关;3.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4.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5.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认识和态度等都对教师威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是教师具有较高的威信,从社会角度看,首先要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但要提倡学生家长群众尊师,更要提倡领导干部尊师,只有尊师才能重教。其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这个职业正真成为全社会关心、向往的职业。 (二)影响教师威信的主观因素1.教育教学技能和心里素质是教师获得威信所必须的因素。2.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3.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是教师威信所获得的必要条件。4.师生平等交往对教师威信的获得也有重要的影响。5.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获得具有较大的影响。 十一、教师威信的作用?(P58) 1.教师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诲的前提。 2.有威信的教师的要求可以容易地转化为学生的需要。3.有威信的教师的言行易于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4.有威信的教师通常被学生视为心目中的榜样。 十二、如何维护和发展高校教师的威信?(P60) 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教师要正确认识、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十三、教师专业的发展(P61):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的教育专业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十三、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有哪些?(P61) 1.弗勒的生涯关注理论。弗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把教师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2.德瑞福斯的教师成长五阶段理论。(1)新手阶段。(2)优秀新手阶段。(3)胜任阶段。(4)熟练阶段。(5)专家阶段。 十四:专家型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的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的教师。 十四、如何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或高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P65-70(论述题) (一)系统的理论学习 (二)课堂教学观摩 (三)微型教学实践 微型教学是指通过自己实际进行教学而获得丰富经验,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另一重要途径。 (四)教学决策训练 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点: (一)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的运用;(二)解决教学领域问题的高效率;(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第三章认知对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和特点。(P71)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2)心理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5.心理发展具有关键期 二、心理发展的过程。(了解,P76) 三、艾力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内容。(P79) 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2、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 3、主动性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立。 7、繁殖对停滞。 8、自我完整对失望。 四、大学生认知特点?(了解,P86) (1)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韦克斯勒:智力发展的顶峰约在20~25 岁(2)记忆能力发展达到黃金期(3)思维发展处于成熟期(4)创造力发展处于最佳期:日本:19~22 岁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 五、自我意识的含义。(P105)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本我、自我和超我: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初生时只有一个本能的我(本我),功能是一切为了生存,行为表现大多属于原始性冲动,遵循快乐原则,肆无忌惮,且个人 多不自知。自我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媒介,它适应环境中的一些条件和限制,代表人的学习、训练和经验,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社会规范中是非标准与价值判断的代表,它遵循道德原则,支配、监督个人的一切。 六、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障碍?(P111) 1.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 2.过强的自尊心与过重的自卑感。 3.自我中心的倾向和盲目从众心理。 4.过分的独立意识和过分的逆反心理。 5.过强的自决意识和过弱的责任意识、责任能力。 第四章指导学习:学习理论 一、广义的学习(P117):是个体在生活中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的内容分类?(P119) 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心智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只供学习与交流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