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论马克思剩余价值

摘要: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

关键字:剩余价值理论,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劳动价值

正文: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

价值。其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

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

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是提高

剩余价值率,基本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

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他又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

义生产的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

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

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

的分析,又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

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

紧接着马克思又深入地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他指出,工作日就是资本

家消费他所购买到的劳动力的一日劳动时间,它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或者说

由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所构成。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

要劳动时间相对来说是一个一定量,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则是一个可变量。工作日虽

然不是固定的量,但它的变动并非漫无边际,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这就是说,

工作日的长短是有界限的,它的最低限度不能和必要劳动时间相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基础上,必要劳动始终是工人的工作日的一部分,而绝不能是它的全部,否则资本主义也就不会存在了。因此,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延长工作日,以便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工作日的长度也有其最高限度,那就是还有生理和道德的界限,超过这个界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就无以为继了。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资本获取更多的剩余劳动的欲望不能由工人的过度劳动,即不能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得到时,或者说不能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得到满足时,资本家就会在既定的工作日,想方设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满足其贪婪的欲望。马克思指出:“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是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工业部门的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考察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把资本主义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他指出,正是榨取剩余价值的原始推动力,资本主义生产才一步步进到大机器生产阶段,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使资本主义制度最后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同时,资本家也借助于机器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和奴役,使工人真正成为机器的附属物。马克思抽象地考察了资本家对工人加强剥削的两种方法,这种科学的抽象,大体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初期,它还没有创造出相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得不靠手工工艺的生产方法,资本家要加强剩余价值的生产,就只能采取比较原始的剥削手段——延长工作日,即靠绝对延长劳动时间以加强剩余价值的生产。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手工劳动逐步被取代,资本家便主要采取加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依靠技术进步和加强劳动管理,从而在一定的工作日时间内,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关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而相对剩余价值是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的,这种剥削方法更隐蔽、更巧妙、更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并不是绝对地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截然分开的。因为一方面,两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是统一的,延长工作日正是大工业的特有产物。并且相对剩余价值也是绝对的,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到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从另一方面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是相对的,它以劳动生产率提高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从表面上

看,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是看不出来的。

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一回事,利润掩盖着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只同可变资本有关,利润则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这也就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了。随之而来的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其结果,利润的真正性质和起源就完全被掩盖起来,价值决定的基础也被掩盖起来。马克思在揭示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利润的分割问题。由于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所以作为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利润便分割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这种形式的分割是受平均利润率支配的。作为职能资本家,由于借用货币资本而以报酬形式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则表现为利息。马克思在阐明了利润的分割之后,还考察了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和地租问题。他指出,资本主义地租不过是租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体现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马克思揭露批判了“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这样所谓的“三位一体”公式,指出这是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转化表现形式。从而马克思完成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其中一个基本观点是: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且是活劳动。这一观点,在近几年学术界进行的有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中受到挑战。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换句话说,物质生产要素,诸如土地、机器、自然资源等是否也创造价值?在这场争论中,有的作者从维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善意目的出发,引经据典,使本来简单易懂的劳动价值论变得高深莫测;有的作者则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提出质疑,甚至有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包袱还是翅膀”的问题。从争论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来看,本人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它们是:价值的源泉问题;价值的形成问题;价值的表现问题。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划时代的伟大功绩。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揭开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运动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恩格斯、列宁都曾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给予很高评价,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参考文献:

1.秦曦《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期刊论文] -内江科技2007(04)

2.马克思《资本论》 2004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指导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指导意义】 (一)剩余价值是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有力手段 从剩余价值的自然属性和商品经济一般的角度,去把握和规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这个范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发扬其有利于扩大再生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面,以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特殊性。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剩余价值范畴就体现了这种“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对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无止境性,使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由此产生出无限的内在动力、生机与活力以及竞争的压力。这就有力地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所以,一方面政府要在政策上鼓励、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技术革新;另一方面政府应着力提高社会范围内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加大研发费用的投入,创造出更多的市场需求。 (二)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 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充分揭示了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开放前后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诫我们,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改革,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其成功运行始终离不开劳动力商品的支撑。我们目前正在大力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其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劳动力市场。现代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了人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其它研究表明:“与没有受过教育的劳动力相比,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能提高劳动生产率43%,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能提高劳动生产率108%,大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则能提高劳动生产率300%”[6]。当前经济发展对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需求比对物资资源的需求更为突出。从这一点出发,我国现阶段,一方面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坚决贯彻“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把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作为经济发展最深厚的基础,不断开发我国人力资源中的巨大潜力,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逐步消除妨碍人才流动的各种障碍,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三)利用剩余价值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分配制度,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由于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至关重要,因此,在分配制度的设置上应充分体现出要素的贡献和要素所有者应得利益,有效地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劳动者不断加大对自身素质和培训的投入。在此基础上,健全竞争法规,完善市场体系,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良好的竞争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竞争机制的内在功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必要的动力。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剩余价直生产的运动规律,而且也蕴含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我们应鼓励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剩余劳动,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我们学习与分析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必将起到应有的指导意义,从而进一步巩固与发展马克思经济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 一、概述 1865年6月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上,马克思通过《工资、价格和利润》报 告首次公开发表剩余价值理论,也即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在报告中,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迫使工人进行合约工资以外的超额劳动,并无偿地占有这部分劳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完成资本的增殖。通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露了工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为‘劳动的价值’的假象,论证了劳动者的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又是以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等价交换为基础的。”1 可以说,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得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2 二、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几点理解 1.从剩余价值理论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差别 从剩余价值规律中,我们不难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而且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一方面,生产资料转移了自身的价值,即工人生产出的商品具有着一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活的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即剩余价值的生产。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产品的总价值。于是,存在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价值增殖过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包含着生产关系,它使劳动者无法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而社会主义生产又如何呢?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而我国的公有资本主要是掌握在国家和与人民集体的手里,资本增殖后带来的剩余价值也是公有剩余价值,占社会总收入中的主体地位,并主要由国家或集体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来掌握和支配。这部分公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很大一部分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例如如,剩余价值中约有一半作为税金上缴国家,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主要用于经济建设事业、科教文卫事业、社会福利事业、国防和行政管理费用等;另一半作为税后利润留给企业,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由于这些企业的投资者不是国家和集体而是个人,由这些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当然归资本所有者占有,这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剩余价值是一样的。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生产建立了与现代社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把最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能够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破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 1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余陶生,(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

政治经济学论文之我看剩余价值论

我看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作为一名理科生,我对于政治经济学的了解并不多,初次接触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好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成功的认识经济规律,便可以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对经济规律认识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动就越自由,越能发挥主动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书上,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亦称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规律,研究社会经济运动,揭示其本质及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论原理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一种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用它来评价社会经济制度的先进和落后,评价某一阶级的进步与反动,是看其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我见之劳动价值论 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诞生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当代经济生活并未超出劳动价值论涵盖的范畴,反而为劳动价值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拙,而且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理论依据;不仅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供了重要指导,而且成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刻阐释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赋予了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作用,并由此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人类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尤其是在当代中国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许多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因此,有必要结合现实问题,加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重要价值与当代意义的理解和认

试论剩余价值学说在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

试论剩余价值学说在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关于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现在教科书上根据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的论述认为其理论基础应该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马克思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规律,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正确途径。 【关键词】剩余价值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它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意义,如恩格斯所说:“这个问题的解决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的各个领域,而在这些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也曾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个问题的解决为起点,并以此为中心的。”①这是因为,剩余价值学说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即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怎么回事,它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进行的。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剩余价值学说的探讨 在马克思之前,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剩余价值也有一些有价值的探讨。如配第,他肯定了剩余价值的存在,并探讨了它的具体形式;亚当〃斯密,探讨了剩余价值的起源,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创造的(马克思称他找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李嘉图探讨了剩余价值的涵义,认为剩余价值就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所无偿占有的那部分劳动产品的价值;李嘉图和亚当〃斯密研究了产品在工人和生产资料占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但古典经济学并未建立起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因为古典经济学家只讨论了如地租、利润等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而没有深入研究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剩余价值本身的内容。 ①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的意义 此知识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 资本主义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本质、资本主义2013考研政治本质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久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2.资本积累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商品经济及商品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与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坐交换的原则进行。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一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1.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含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使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不断增长,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 3.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的阶段: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职能);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职能);售卖阶段(商品资本职能)。连续进行的条件一是空间上并存二是时间上继起。加快资本周转速度,一是缩短资本周转时间,二是加快流动资本周转速度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两个基本理论:一是两大部类,第一大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大部类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二是社会总产品上从价值上分为C+V+M三部分 4.资本主义工资与利润资本主义工资本质:工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特征是和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呈现周期性的特点: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摘要]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加深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分析它是否与当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对指导如何消灭剥削在当代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以及探究其对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否依然有指导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来源现实意义 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正处于早期的成长阶段,社会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企业经营规模也不是很大。当时的生产主要依靠工人体力来完成,资本家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只有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这样工人的反抗情绪很激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

改革开放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巨大创新

改革开放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巨大创新 钱伯海 几种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剩余产品的价值表现,是剩余劳动时间的物化。然而它从何而来,导源于何方?长期以来存在着对立和争论,表述方法更不一致,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剩余价值理论。 (一)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三要素理论。三要素理论是法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萨伊提出的,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要素“协同创造”的,是由三要素在创造效用中各自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决定的。并且以生产三要素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三位一体”的分配公式。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和土地所有者对劳动者的剥削,和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马克思曾借用基督教义中同一个上帝区分为“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位一体”的说法,来加以揭露和批评。并且指出:“这个公式(三要素理论)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因为它宣布统治阶级的收入源泉,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和永恒的合理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39页。) (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三要素理论中形成的,它的核心是认定剩余价值全部来自活劳动,并且把剩余价值率定为剥削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4页。),这十分关键,影响极大,列宁称它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者则强烈反对,进行了多方面的诬蔑和攻击。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是认定人类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问题是如何理解人类劳动,指什么为人类劳动,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下面准备作进一步阐明。 (三)中国改革开放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巨大创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四大已经提出,十五大又正式作出决议,允许和鼓励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进一步确定了按资分配在我国的合理合法地位。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而历史和现实又作了完全正确的证明。这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创新,必然有相应的理论创新。然而由于它为什么要按资分配或按资分配的理论依据,未加说明,以致引起前面提到的议论。从理论上归纳,它有三种可能性。 (1)是继续坚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视剩余价值率=剥削率,认定按资分配就是剥削。只是因为我国目前经济落后,资本欠缺,只好对剥削作容忍和妥协,是权宜之计。容忍当然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时间肯定不会长。现在不同了,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几十代人,可能比从资本主义产生到现在的几百年还长。时间如此之长,就不能讲按资分配是对剥削的暂时容忍和妥协,是权宜之计了。再说,党的十四大确定以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目标模式,如果继续认定剩余价值率=剥削率,各类市场就不会存在。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股息是剩余价值的直接表现,反剥削,以后要取消利息和股息,那还谈什么发展金融市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总而言之,确认按资分配,决不是坚持原有理论,而是有它另外的理论依据。 (2)是不是情况变化了,接受资产阶级的生产三要素理论,至少也默认了三要素理论的正确性。根据笔者的体会,不是,绝对不是,后面我们将作专门的阐明。 (3)是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发展,或者是对整个剩余价值理论的巨大创新。创新很重要,知识经济以创新为主要特征,江泽民总书记十分重视创新,并反复强调创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概括: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容: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在定义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时说:“如果工人每天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平均代表6个物化劳动小时,那末,工人要生产这个价值,就必须平均每天劳动6小时。如果他不是为资本家劳动,而是独立地为自己劳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平均一天同样要劳动这么多小时,才能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获得维持或不断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工人在不为资本家劳动、“独立地为自己劳动”的情况下,“其他条件”怎么会“相同”呢? 本文将讨论马克思《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中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并且证明使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概念来证明资本利润来自对劳动者的剥削是没有说服力的。 课题的意义 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仍然占据着经济理论的中心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引进市场经济后,出现了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例如,在市场经济中是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而根据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格;发展经济需要大量引进利用外资,但是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利润来自剥削。尽管如此,很多中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士,仍然顽固地坚持原有观点(1,2)。经过多年的政治宣传和理论教育,“资本家靠剥削发财”已经在中国劳动阶层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工人理论家激烈批判私有化改革理论的基本依据(3)。中国高等院校的经济学教科书仍然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主线,仅仅略微增加了一些有关市场经济的容。虽然有人发出了“改写政治经济学”的呼吁(4,5),但是至今未见行动迹象。对于在大学中讲授西方经济理论,有人提出仅仅“述而不批”或者“批而不透”是不行的,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的评析”(6)。中国基本经济理论的滞后状态,可能成为阻碍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障碍,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甚至可能成为走回头路的推动力之一。 中国的经济学家现在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既不能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又不能指导制定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独特地位,无法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放在一个客观的位置上,批判其中违背客观实际的部分,利用其科学成分。 由于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中国很多经济学家正试图通过修正劳动价值论,走出这一两难境地。例如,有人提出不仅活劳动(人的劳动),而且物化劳动(机器等)也能够创造价值,试图在不违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为资本利润的来源找到一种正当解释(7)。虽然他们小心地遵循着马克思的思想方法,但是仍然受到了激烈的反驳(8,9)。 笔者认为,尽管面对经济现实,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捉襟见肘,但是仍然占据着中国经济理论的主导位置,除了政治因素,还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劳动价值论无法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价格取决于其劳动价值。但是,马克思又说,同样时间不同种类的劳动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同的,而且商品价格可以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因此,在仅有的两个可以实际测量的参数——商品价格和劳动时间——之间,存在两个不确定的环节,即: 劳动时间和劳动价值之间的关系 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

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4、生产要素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三、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3、资本有机构成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3、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 4、借贷资本与利息 5、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 6、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7、股份资本与股息 8、土地价格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首先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资本最初总就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就是资本。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就是有区别的,这表现在简单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相区别。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即:W-G-W(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资本流通公式即:G-W-G。 这两个流通公式的区别就是:第一,流通形式不同。具体表现在买与卖的顺序不同,即前都就是为了买而卖,后者就是为了卖而买;流通的起点与终点不同,即前者两级都就是商品,后者两级都就是货币;流通的媒介不同,即前都就是货币,后者就是商品。第二,流通内容不同。前者的实际内容就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而后者的实际内容就是价值增殖,因此,资本流通公式实际上就是G-W-G' (G'=G+△G)。第三,流通目的不同。前者就是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在G-W-G'中,G'=G+△G,即预付的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这个增殖额(△G)称为剩余价值(用字母m 表示)。第四,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前者在获取使用价值时目的就达到了,流通过程就结束了,而后者的目的就是获取剩余价值,这就决定它的运动就是无止境的。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分析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分析 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创立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他在科学上对人类的两大贡献。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笔者在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形成了若干与马克思的观点及其诠释不同的看法,并发表了一些论着。从近年国内出版的一些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成果的论着和教材来看,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介绍和讲解没有什么创新,相关专家似乎不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什么疑问,或者虽然注意到某些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给予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究竟是否存在疑问?存在哪些疑问?怎样通过这些疑问的研究促进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拟提出和分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并向国内外专家求解。 一、为什么劳动力价值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没有转移给产品?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以纺纱为例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假设生产 20 磅棉纱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为 24 先令,劳动力日价值为 3 先令,这一日劳动力在使用中创造 6先令新价值。按照马克思的分析,生产资料的 24 先令价值转移给产品,劳动力的 3 先令价值却不转移,而由工人先劳动一段时间把它再生产出来,然后延长劳动时间,生产 3 先令剩余价值:“投入劳动过程的商品的价值总和是 27 先令。棉纱的价值是 30 先令。…… 27 先令转化为 30 先令,带来了 3先令的剩余价值。” 疑问在于,投入劳动过程的劳动力的 3先令价值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转移,而要由工人劳动把它再生产出来。国内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对这个问题作了解释:“劳动力的价值已经支付给工人,被工人用于维持生活和赡养家属,不可能转移到新产品上去。” 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因为资本家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这部分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再生产出来。”“因为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进入劳动者手中即转化为他的收入,已被劳动者用于购买生活资料而消费掉,要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出新价值来补偿这部分资本。” 按照这种逻辑推论,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已经支付给它的卖者,同样会转化为它的卖者的收入,其中至少有一部分被用于生活消费,为什么又能够转移给产品呢?如果这些解释能够成立,那么由马克思阐明的劳动价值论原理就需要重新研究,其中一些基本结论要么被颠覆,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 作者:李楠 [内容提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具有历史阶段性、二重性和阶级性的特点;研究当代社会的剩余价值理论问题要弄清其是否过时,以及与剥削的关系这两大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中。《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主线,既逻辑严密、又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基础,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时指出: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8页)。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然而,剩余价值理论自从诞生之日起,就遭到资产阶级学派和其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诋毁和攻击。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和影响最深远的新的科技革命的产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同时,社会主义的中国现已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于是,国内外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流派,不约而同地宣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过时了”。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和考察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它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问题。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世纪40年代为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基本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为全面确立阶段。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是从考察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开始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认为“资本,即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2页),并进而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整个社会分裂为有产者和无产者两个阶级,此时“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贱的商品”(同上书,第89页)。在这部著作中,

剩余价值论是错误的深层次剖析

剩余价值论是错误的深层次剖析 剩余价值论是错误的深层次剖析要正确理解劳动价值 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 1. 同一工厂或同一资本家,生产同一种商品在同一生产岗位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之间的关系、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2. 在不同工厂或不同资本家,生产同一种商品在同一生产岗位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3. 在不同工厂或不同资本家,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4. 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工厂或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5. 生产不同商品的不同工厂或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剩余价值论仅仅通过讨论其中同一工厂或同一资本家,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而得出的结论,漏调了,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之间的关系。一个理论如果有漏掉,未考虑在内的因素,该理论显然是有问题的,现在要证明的不单是是剩余价值论是有问题的,而是证明剩余价值论是错误的。 劳动创造价值,这是要坚持的,但是剩余价值论是错误的。由于漏掉了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剩余价值论得出的结论是,资本家剥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如果将劳动者之间的竞

争关系考虑在内的化,资本家并没有剥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给劳动者的工资就是劳动者的劳动价值的全部体现。如果再把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工厂或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关 系考虑在内的化。在同一工厂的劳动者和资本家将是同一利益共同体。 为方便理解现举例说明 假定1:一个资本家每天可提供8个面包,要求有人为其生产草帽,每个劳动者每天维持生存,必须要2个面包,并且每天只能生产1顶草帽。 (1)当只有一个工人甲时,资本家再也找不到其 他能生产草帽的工人时,此时工人甲会要求资本家,提供所有的8个面包才能为其生产草帽,当然双方达成妥协,即工人甲的报酬=8个面包,资本家的获利=1顶草帽。 (2)过了一天又来了一个工人乙,工人乙发现有 工作机会就去找资本家要求工作,资本家将会考虑,每天只能提供8个面包都给了工人甲了,没有多余的面包了怎么办?工人乙将会提出只要4个面包就可以了,于是资本家将会和工人甲商量,要求降低每天面包的数量,工人甲没办法只好妥协,于是,工人甲的报酬=4个面包工人乙的报酬=4个面包,资本家的获利=2顶草帽。 (3)又过了一天来了工人丙和工人丁,也来找资 本家要求工作,资本家已经很明白了,于是提出每人的报酬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d8430791.html,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作者:全晶晶 来源:《商情》2010年第23期 【摘要】剩余价值理论分为剩余价值产生条件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工资、剩余价 值资本化理论、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等部分。然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国情相结,探讨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剩余价值理论现实意义 一、剩余价值理论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生产使用价值;价值增值过程,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包括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雇用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包括:剩余价值产生条件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工资理论、剩余价值资本化理论即资本积累理论、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剩余的性质与企业治理 企业利润有平均利润、垄断利润、非法暴利等,不同性质的利润来源是不同的。平均利润 是市场平均竞争的结果,没有平均利润,企业就不能发展。垄断利润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获得的,因此应该上交国家财政,由国家统一分配,企业内部不能私自瓜分,否则就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法暴利是企业采取非法手段获得的暴利,例如,非法集资非法经营、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官商勾结、瓜分国有资产等等。企业治理过程中,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会影响企 业的利润水平,而对员工的监督比较困难。计件工资表明,实行了计件工资,员工的个人利益会使他尽可能紧张地发挥自己的劳动力,或者延长工作日。实际上就是把员工的工资与企业的利润 挂钩,这样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现代企业中,特别是国有企业治理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实行员工参股、年终分红、员工参与治理等激励措施,以解决员工难以监督的问题。 2、利润动机与劳动生产率

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的现代意义

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的现代意义 对于这个论题,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为什么提出此理论。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就是无休止的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生产剩余价值有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为了让工人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以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紧张的劳动,让他们在同样长得劳动时间内比以前消耗更多的脑力和体力。 在卓别林的最后一部电影《摩登时代》中,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工人查理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饭机器在他悲戚惊恐的脸上不住扇打,一见到圆形的东西,就忍不住要用扳子上紧以至于最后发疯进了精神病院。查理发疯的一幕从形式上的确引人发笑,但实质上却暴露出是发人深思的社会现象——机器时代所带来的人们对经济危机的恐惧与打击。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正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才有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尤其在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了自动化阶段。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指出技术与科技“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这个观点是绝对错误的。 资本的积累也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只要资本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不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分配等问题的探讨,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了科学。 如果撇开制度因素,这个理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即使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但就其经济发展而言,其实也有资本主义经济的映射。当今我们应该关注的便是劳资问题,无论外企还是民营企业,都存在着工

试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

试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一个重大发现,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总产品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按照劳动者个人所提供的劳动量的比例,在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不存在价值和剩余价值。然而,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发展商品经济已成为基本趋向。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剩余价值,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剩余价值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剩余劳动并不为资本主义所特有。剩余劳动是原始社会以外各个社会形态共同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范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 ①恩格斯也曾指出:“人类社会脱离动物野蛮阶段以后的一切发展,都是从家庭劳动创造出的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生活的需要尚有剩余的时候开始的。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这种剩余而形成的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和智力的发展的基础。”②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恩并没有否认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依然存在着剩余劳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不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但是他们却十分肯定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依然存在着剩余劳动。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批判了所谓“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错误观点。哥达纲领提出“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按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③,而马克思则尖锐地指出,劳动生产的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个人前,应该首先进行社会扣除。这些扣除应该包括:“第一,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在进行了社会扣除后,余下的个人消费品部分才以按劳分配方式分给各个劳动者。”④所以,每个劳动者在其劳动做了各项扣除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马克思所说的这种扣除,正是指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剩余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投资者生产的直接目的都是追求剩余价值,即资本的增值,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也都是扩大和增加对剩余劳动的占有。如果每个劳动者的全部劳动都是必要劳动,他们生产的产品只能够维持自身的生存,没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就不可能有劳动产品的交换,也就不可能有财富的积累,不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马克思说:“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⑤ 社会主义阶段劳动者的工作日也是划分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两部分的,即为自己的劳动与为社会的劳动。只不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区分不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的运行必然要遵循价值规律以及其他市场规律,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全过程必然要借助价值与货币形式在市场中来进行。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就不可避免地要以剩余价值的形态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社会才有可能进行财富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剩 ⑥

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思考

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思考 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资本论的核心概念,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剥削实质,而且也为我国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为视域,从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强化金融监管以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三个领域进行阐述,旨在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标签:剩余价值理论;民营经济;社会主义建设 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时指出: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列宁也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剩余价值,这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得出的结论。但是马克思也没有断言,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不存在剩余价值。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私有制,还有大量的民营经济的存在,还存在剥削,因此不应忽视和排斥剩余价值范畴,而应全面研究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实现、分配和利用,使剩余价值理论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从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 一、我国目前存在的几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在我国剥削和剥削收入仍是一种客观存在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剥削。一部分人凭其是要素所有者的身份参与收入分配、占有他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私营企业通过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外资企业则通过在我国创办外商独资、合资或合作企业,使得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生产劳动给企业带来相大一部分的非劳动收入。此外还存在其他形式的剩余价值和剩余劳动的剥削。 (二)普通居民和青年面临新“五座大山” 现在压在城市普通居民和青年人身上的“五座大山”: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的不足,严重影响我国内需。这新五座大山是我国实现剩余价值再创造、再积累、再丰富的巨大障碍,是内需不足的根源。人们普遍就业压力大,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担心看不起大病,适婚青年由于买不起房延迟了结婚年龄等原因大大抑制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难以发挥我国靠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优势。此外,我国人民的生活、教育、医疗卫生等保障不健全,失业人员和老弱病残人员也相当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此外,我国人民的生活、教育、医疗卫生等保障不够健全,失业人员和老弱病残人员也相当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 (三)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仍在,虚拟经济比例上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