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几种胶体金技术详解

几种胶体金技术详解

几种胶体金技术详解
几种胶体金技术详解

胶体金免疫分析技术详解

随着免疫分析日益广泛应用于以临床为主以及非临床领域的诊断工业,免疫分析正在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类为全自动化的免疫分析;另一类为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的快速免疫分析。前者需要价格昂贵的全自动仪器及与仪器严格配套的各种试剂盒,目前只能在医疗及检测中心应用,虽也能较快速给出结果,但仍需一定时间,不适合远离医疗及检测中心的地区,更不能用于“患者床旁检验”和普查的需要,在酶免疫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以硝酸纤维素膜为载体的快速诊断方法迅速和广泛地发展起来。这类方法目前在文献及市场上的命名还很不统一。它实际上属于快速斑点免疫结合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斑点免疫渗滤分析DIFA和斑点免疫层析分析DICA。本篇主要介绍以金作为标志物的胶体金免疫分析技术。

金标记免疫分析技术也称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于1971年建立的一种信号显示技术。此技术最初用于免疫电镜检查,由胶体金颗粒标记抗原或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中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相结合,在电子显微镜的检查时可起特异的示踪作用。此后,此技术与银染技术相结合建立的免疫金银染色法,使抗原抗体特异反应信号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近10多年来,利用硝酸纤维素膜(NC)等为固相载体,以胶体金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与特异配体的反应在膜上进行,建立了快速的金标记免疫渗滤技术和金标记免疫层析技术,并在传染病、心血管病、风湿病、自身免疫病的免疫学检测中广泛应用。

胶体金是指金微小粒子(0-100nm)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通常指金以微小粒子分散在溶液中所形成的金溶胶,用此金溶胶标记蛋白质(抗原、抗体或SPA、SPG),胶体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故在金标蛋白的抗原抗体结合处,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标记处大量聚集时,可在载体膜上呈现红色或粉红色斑点,从而用于抗原或抗体物质的半定量或定性。

与ELISA不同之处便是反应时间大大缩短,仅需要数分钟就完成了ELISA需数小时才能显示的结果。因为在GIFA和GICA中,高浓度的抗体集中固定在纤维素的微孔中,待测抗原在渗滤或层析时,流经微孔与固定的高浓度抗体紧密接触,很快完成免疫结合反应。这就是以膜为基础的胶体金快速免疫结合分析中的免疫浓缩作用。在ELISA中,待测抗原要在液相中经过扩散作用,逐渐与吸附在固相表面的抗体结合。同时,标记抗体也需要同样的扩散结合过程形成抗体-抗原-标记抗体复

合物,故需时间较长。故此技术做到了名副其实的POCT。

原理:

将氯金酸(HAuCl4)用还原法制成一定直径的金溶胶颗粒(胶体金),标记金黄色葡萄球菌A 蛋白(SPA)或抗体,用于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或快速免疫渗滤、免疫层析实验。金标记免疫渗滤技术的原理同一般的免疫斑点试验,也是用已知抗原或抗体包被NC膜,再用金标记抗体或抗原来进行快速快速测定,阳性时斑点呈胶体金的红色。改进之处为采用了渗滤装置,更加简便。金标记免疫层析则是利用NC膜条状纤维的毛细管作用,使样品在涌动中与金标记物及包被在NC膜上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出现呈色的阳性信号。

胶体金的制备:

在溶液中金颗粒呈圆形,边缘平整,界线十分清楚。金颗粒表面带有大量负电荷,由于静电的排斥力,使其在水中保持稳定状态,形成稳定的胶体,所以称其为胶体金。胶体金的制作方法有白磷还原法,抗坏血酸还原法,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和鞣酸—柠檬酸三钠还原法。通过改变反应体系中氯金酸与还原剂的比例(即增加或减少还原剂的量)可得到所需不同直径的金颗粒。

但前两种方法制备得到的金颗粒直径大小不均一,所以目前常用后两种方法,以柠檬酸三钠还原法为例。

Frens标准方法:

(1)取0、01%HAuCl4溶液50mL,加热煮沸,随即快速加入1%柠檬酸三钠溶液.

(2)约过25s沸腾的溶液变为淡蓝色,大约再过70s,蓝色突然转变为亮红色,

(3)继续煮沸约5分钟后结束反应。

(4)冷却后用溶液调至所需PH值。

(5)此后再延长反应时间或另加入额外的柠檬酸三钠都不影响实验结果。

该法制备得到的金颗粒直径约为41nm,如前所述,要想得到更大或更小的金颗粒,该方法依然可行,唯一不同的是需要改变加入还原剂的量。另外,采用此标准方法所需反应时间最短。

附注: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影响胶体金质量及其稳定性的几种因素,制备过程中器具若全部使用干净的玻璃器皿,溶液一律用μm滤膜过滤后使用,水用玻璃三蒸水,推荐使用超纯水,采取这些措施后制得的胶体金很稳定。这些措施表明即使很微量的污物都会对胶体金制备带来不良影响。虽然经常可见推荐使用硅化玻璃器皿的说法,其实使用普通玻璃器皿同样也能制出高质量高稳定性的胶体金。

免疫金的制备

胶体金与抗原(或抗体)的结合物称为免疫金或胶体金标记物,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又习惯称之为金探针。

胶体金标记蛋白的原理是:在碱性条件下,胶体金颗粒表面带负电荷,可与蛋白质所带正电荷基团之间产生静电吸引而牢固结合,这种结合对所标记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无明显影响。环境pH和离子强度是影响胶体金与抗原(抗体)吸附的主要因素,胶体金颗粒的大小、蛋白质的分子量及浓度等也影响蛋白质的吸附。

一般制备方法为:1、胶体金pH的调整(用K2CO3或HCL溶液调节pH至选定值。原则上可选择待标记蛋白质等电点,也可以略偏碱。但各标记物的最适反应pH往往需多次试验才能确定);2、蛋白质最适标记量的确定(将待标记蛋白作一系列稀释后各取一定量加入装有一定量胶体金的试管中,然后分别加入NaCl溶液,混匀静置数小时,对照管与加入蛋白量不足的管颜色会由红变蓝,而蛋白量足或超过的管保持红色不变,其中含蛋白最低的一管即为稳定胶体金所必须的最适标记量。以此比例并增加10%-20%即为标记全部胶体金溶液所需的蛋白总量);3、标记过程(在电磁搅拌棒下将1/10体积的合适浓度的蛋白质溶液加于胶体金溶液中,反应一定时间后加入BSA并调整至,放置室温继续反应数分钟);4、离心去除未结合的蛋白质(各粒径的金粒子所需的离心转速与时间均不一样。离心后去上清液,将沉淀用含PEG或BSA的缓冲液悬浮,恢复至原体积后再离心。如此洗涤2-4次,以彻底除去未结合的蛋白质)。

NC膜

硝酸纤维素膜(nitrocellulosefiltermembrane,简称NC膜),在胶体金试纸中用做C/T线的承载体,同时也是免疫反应的发生处。

国内NC膜的分类主要有两种:135s和180s。分类是依据现在大部分厂商用的4cm膜平均水的层析时间。换算为孔径就是135s=8um,180s=6um。

那么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在通过同一长度位置时,金溶液通过的速度是快速膜>慢速膜。那么通过速度越快和包被在T线的物质反应时间也就越短,读数快,那么灵敏度也就越低。反之,反应时间长,读数慢,也就灵敏度高。同时还有一个问题是,反应时间越长,发生非特异性结合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过长时间的反应不一定就能够真正的提升灵敏度。所以这里就有一个读数时间/反应灵敏度/非特异性结合的均衡。综合以上,结论为膜孔径越小灵敏度越高。但是同时也减慢了跑板速度,增加了非特异性结合的机会,也就是假阳性的

升高。所以要按照试验结果挑选适合实际项目的膜,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至关重要。根据专家研究135s的一般用在双抗体夹心法,180s的一般用在竞争法。

胶体金免疫分析技术

一、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原理:胶体金免疫渗滤分析(DIGFA)原理与操作步骤基本与ELISA相同:加样品于固定有配体(抗体或抗原)的硝酸纤维素膜上,通过渗滤在膜中形成抗体-抗原复合物,洗涤渗滤后,再加液体的胶体金标记抗体。当结果为阳性时,在膜上固定有抗体-抗原-胶体金标记抗体复合物而呈现红色斑点。

技术类型:1、双抗体夹心法用抗体结合在微孔膜中央,滴加待检标本,若标本中待测抗原与膜上抗体上结合,然后滴加金标抗体,再加洗涤剂洗涤后,阳性者即在膜中央呈红色斑点(胶体金聚集)。

2、间接法用抗原包被在微孔膜上,滴加待测标本,滴加洗涤剂洗涤后,滴加金标抗抗体,加洗涤剂洗涤后,阳性者即在膜中央呈红色斑点(胶体金聚集)。该法由于血清标本中非目的性的IgG的干扰,易导致假阳性结果,临床上运用较少。

装置示意图装置分解图

二、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

原理:斑点金免疫层析实验(DICA)是胶体金标记技术和蛋白质层析技术相结合的以微孔滤

膜为载体的快速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与胶体金免疫渗滤实验的过滤性不同,DICA中滴加在膜一端的标本溶液受载体膜的毛细管作用向另一端移动,犹如层析一般,在移动过程中被分析物与固定于载体膜上某一区域的抗体(或抗原)结合而被固化,无关物则越过该区域而被分离,然后通过胶体金的呈色条带来判定实验结果。

技术类型:1、双抗体夹心法如上图所示,G处为金标记抗体(免疫金),T处为包被抗体,C处包被抗金标抗体,B处为吸水纸。测试时A端滴加待测标本,通过层析作用,待测标本向B端移动,流经G处时将金标抗体复溶,若待检标本中含有待测抗原,即形成金标抗体-抗原复合物,移至T 区时形成金标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金标抗体被固定下来,在T区显示红色线条,呈阳性反应,多余的金标记抗体移至C区被抗金标抗体捕获,呈现红色质控线条。

2、竞争法如上图所示,G处为金标抗体,T处包被标准抗原,C处包被抗抗体,测试时待测样本加于A端,若待测标本中含有待测抗原,流经G处时结合金标抗体,当混合物移至T处,因无足够游离的金标抗体与膜上的标准抗原结合,T处无棕红色线条出现,实验结果为阳性,游离金标记或金标记复合物流经C处,与该处的抗金标抗体结合出现棕红色的质控带,若标本中不含待测抗原,金标抗体则于T处膜上的标准抗原结合,在T处出现棕红色的线条,实验结果为阴性。

3、间接法为了消除待测血清标本中大量的非特异性IgG与特异性IgG竞争结合金标记抗人IgG,降低试验敏感性,胶体金间接免疫层析法测抗体常设计成反流免疫层析法。

测试卡可分为左右折叠的两部分,右面中央纵向贴有NC膜条为膜上包被有抗原线T,E处为含能与蛋白结合的有色染料的样本加样区,F处为吸水材料;左面中央开有观察窗口B,C处固定有金标记羊抗人抗体,A、D处为吸水材料。测定时先将缓冲液加在D处层析至C处使金标物复溶,然后将标本加在E处使其与染料一起在膜的层析作用下向F端移动,若标本中有待测抗体存在,则于膜上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待有色染料延伸至膜上标记线G处,在F处加缓冲液,合上测试卡,A的强大吸水作用使膜上液体反向移动,标本中非特异性IgG及无关物被洗回E处,随后而来的金标羊抗人抗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出现棕红色线条。无棕红色线条出现则表明血清中无特异性抗体。该法有效的排除了非特异性抗体对测试的干扰。

临床应用

应用范围包括感染性疾病抗原、抗体检测,如HBsAg、疟原虫抗原、TB—Ab、HP—Ab、HIV—Ab等;各种蛋白质抗原检测,如AFP、CEA、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尿微量白蛋白、OB等;激素检测,如HCG、LH、FSH、TSH等;药物检测,如吗啡、可卡因等。适用范围一般为定性试验。

样本要求:

样本采集后应尽快分离血清或血浆以避免溶血。检测时应尽量使用新鲜的样本。样本若不能及时送检,可在2°-8°冷藏3天。长期保存需冷冻于-20°C,忌反复冻融。发臭、溶血、脂血、细菌污染等异常样本请勿使用。

注意事项:

以GICA为例,它将几种组分优化组合成一个整体的免疫层析分析条,许多条件及条件的组合都会影响到它的质量,包括:(1)硝酸纤维素膜的性能和质量,膜孔径大小及均一性,选定膜孔

径的适宜性,结合配体(抗原或抗体)容量的大小,非特异吸附性能,亲水性及液体的流动性和流动速度的均一性等;(2)捕捉配体的量及质量(配体的纯度,亲和力及滴度)及在膜上配体的包被量和均一性。配体划线位置的固定一致性;(3)固相金标记膜中的胶体金和配体的含量和比度,条间的均一性,固相标记物的稳定性,复溶性,复溶速度及流动性,所含缓冲物质的种类及有效促溶剂的使用等;(4)各种膜,甚至包括样品垫是否经过预期处理以减少非特异吸附。

以上条件都可以综合影响胶体免疫层析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灵敏度,阴阳性界限值(cutoff)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及层析条间的重复性等。(1)灵敏度:因测定主要针对正常人体液中不存在或含量很低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定性结果。高灵敏度及其重复性是最重要的质量控制指标。为此,生产厂家在保证分析条的各种优化条件外,还应提供能确证灵敏度的标准品,供操作者检验其灵敏度和重复性。另外,还应配有相应的阳性及阴性对照血清以供对照之用。(2)阴阳性界限值的准确性和重复性:避免发生假阴性或假阳性的结果,保证结果的正确。生产厂家应提供确定界限值的标准品,最好还要提供低于或高于界限值的标准品(注明浓度),以供使用者对结果的判断。

所有试剂板均应于干燥环境下恢复至室温再拆封使用。

应用的重点和展望

临床应用的重点应放在:急需快速诊断以便进行治疗的急重症,如协助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心梗标志物就是很好的例子。有普查意义的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如各种传染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性病及其它各种流行病)流行病调查;某些肿瘤(如前列腺癌,结肠癌,肝癌,乳腺癌)的普查及预防检查;围产期的健康普查等。它可以作为快速的初筛普查手段,对阳性和可疑的结果再进一步做更细的可靠的检查。

今后的发展:

(1)全面提高质量。突出质量控制的保证,为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2)提高检测的灵敏度。目前检测的灵敏度都低于相应的定量免疫分析,应尽量缩小差距。除使用各种优质的原料,如膜条,高纯度高亲和力的配体(特别是配制好的优质单抗),优质高比度的标记配体以及先进的工艺外,还应引进信号放大系统,例如生物素-链亲和素系统,用链亲和素作为膜上的捕捉配体,分别用生物素化和胶体金标记的配制良好的优质的特异性单抗与分析物形成免疫复合物。应用链亲和素与生物素结合的四价性及极高的亲和常数,可明显提高灵敏度。此外,链亲和素-生物素系统还可以作为一种通用的分析系统,检测不同的抗原。由于链亲和素价格较贵,也可用高质量的抗生物素抗体作为通用的检测系统。

(3)实现半定量和定量化。①可通过精确控制膜上捕捉配体的量,使用多条平行捕捉配体线的方法,通过显色条带的数目,判断分析物的浓度区间,得到半定量的结果;②应用反射的光密度计测量显色带或斑点的颜色强度,换算成浓度值,实现定量的估算。德国宝灵曼生产的肌钙蛋白-T及相应的测量仪(stripreader)即可显示出免疫层析条上肌钙蛋白-T的量。香港研制的FABP胶体金免疫渗滤分析也配有定量分析仪,可进行定量测定。二者均成为患者床旁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快速灵敏方法。

(4)检测多种分析物。同一个膜上可同时测定几种有相关意义的分析物,如乙型肝炎不同的抗原及抗体。国外已有同时测几种心梗标志物及测定多种毒品的胶体金免疫分析。

(5)建立检测全血的方法。主要针对急重症快速诊断之用,以减少分离血清的时间。德国宝灵曼生产的人肌钙蛋白GICA便采用全血检测方法。检测全血的方法对自检,患者床旁检查和边远地区的普查都有实际应用意义。

胶体金快速检测技术试验(传染病实验课)

实验四 胶体金快速检测技术试验 一、胶体金试纸条诊断技术的原理: 以硝酸纤维素膜为载体,利用了微孔膜的毛细管作用,滴加在膜条一端的液体慢慢向另一端渗移,通过抗原抗体结合,并利用胶体金呈现颜色(红色)反应,检测抗原/抗体。 二、层析法免疫胶体金检测方法的优点: ? 1.方便使用,体现在操作简单,不需经过特殊培训。 ? 2.短时间获得检测结果,一般10-15分钟即可得出结论。? 3.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好,不需冷藏。 ? 4.相比而言,其生产成本和检测成本均较低。 ? 5.检测标本种类多:可用于查血、尿液或粪便。 ?三、应用 ?猪伪狂犬病抗体快速金标检测卡 ?原理:猪伪狂犬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系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样本(全血、血清、血浆)中抗猪伪狂犬抗体的方法。整个试验只需20分钟,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结果直观、容易判定。 ? 1.操作方法: ?①在检测卡的加样孔内加入100μl待检血清或血液样品。

?②将检测卡平放于桌面上,在室温下静置5-20分钟内判定结果。 超过20分钟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 ? 2.结果判定: ??阳性:在观察孔内,检测线区(T)及对照线区(C)同时出现紫红色线。猪伪狂犬抗体滴度越高,检测线(T)颜色越深。??弱阳性:在观察孔内,检测线区(T)及对照线区(C)同时出现紫红色线,但检测线区(T)出现的颜色很浅。 ??阴性:在观察孔内,只有对照线区(C)出现一条紫红色线。??失效:在观察孔内,对照线区(C)和检测线区(T)都不出现色线;或仅检测线区(T)出现色线。 ?猪瘟病毒抗体、猪蓝耳病抗体快速金标检测卡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判定与猪伪狂犬病抗体快速金标检测卡的基本相同 ? ? ? ?

胶体金标记实验步骤

胶体金标记实验步骤 点击次数:13 发表于:2008-08-19 14:02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来源:丁香园 1、蛋白质的处理:胶体金标记蛋白的制备 胶体金对蛋白的吸附主要取决于pH值,在接近蛋白质的等电点或偏碱的条件下,二者容易形成牢固的结合物。如果胶体金的pH值低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时,则会聚集而失去结合能力。除此以外胶体金颗粒的大小、离子强度、蛋白质的分子量等都影响胶体金与蛋白质的结合。 (1)待标记蛋白溶液的制备将待标记蛋白预先对0.005Mol/L pH7.0 NaCl溶液中4℃透析过夜,以除去多余的盐离子,然后100 000g4℃离心1h,去除聚合物。 (2)待标胶体金溶液的准备以0.1Mol/L K2CO3或0.1Mol/L HCl调胶体金液的pH值。标记IgG时,调至9.0;标记McAb时,调至8.2;标记亲和层析抗体时,调至7.6;标记SPA时,调至5.9~6.2;标记ConA时,调至8.0;标记亲和素时,调至9~10. 由于胶体金溶液可能损坏pH计的电板,因此,在调节pH时,采用精密pH试纸测定为宜。 由于盐类成分能影响金溶胶对蛋白质的吸附,并可使溶胶聚沉,故致敏前应先对低离子强度的水透析。必须注意,蛋白质溶液应绝对澄清无细小微粒,否则应先用微孔滤膜或超速离心除去。 一般情况下应避免磷酸根离子和硼酸根离子的存在,因为它们都可吸附于颗粒表面而减弱胶体金对蛋白质的吸附。 2、蛋白质最适用量的选择:胶体金与标记蛋白用量之比的确定 (1)根据待标记蛋白的要求,将胶体金调好pH之后,分装10管,每管1ml.

(2)将标记蛋白(以IgG为例)以0.005Mol/L pH9.0硼酸盐缓冲液做系列稀释为5μg/ml~50μg/m l,分别取1ml,加入上列金胶溶液中,混匀。对照管只加1ml稀释液。 (3)5min后,在上述各管中加入0.1ml 10%NaCl溶液,混匀后静置2h,观察结果。 (4)结果观察,对照管(未加蛋白质)和加入蛋白质的量不足以稳定胶体金的各管,均呈现出由红变蓝的聚沉现象;而加入蛋白量达到或超过最低稳定量的各管仍保持红色不变。以稳定1ml胶体金溶液红色不变的最低蛋白质用量,即为该标记蛋白质的最低用量,在实际工作中,可适当增加10%~20%。 将待标记的蛋白质储存液作系列稀释后,分别取0.1ml(含蛋白质5~40ug)加到 1ml胶体金溶液中,另设一管不加蛋白质的对照管,5分钟后加入0.1ml 10%NaCl溶液,混匀后静置2小时,不稳定的金溶胶将发生聚沉,能使胶体金稳定的最适蛋白量再加10%即为最佳标记蛋白量。 3、标记:胶体金与蛋白质(IgG)的结合 将胶体金和IgG溶液分别以0.1Mol/L K2CO3调pH至9.0,电磁搅拌IgG溶液,加入胶体金溶液,继续搅拌10min,加入一定量的稳定剂以防止抗体蛋白与胶体金聚合发生沉淀。常用稳定剂是5%胎牛血清(BSA)和1%聚乙二醇(分子量20KD)。加入的量:5%BSA使溶液终浓度为1%;1%聚乙二醇加至总溶液的1/10. 在接近并略为高于蛋白质等电点的条件下标记是比较合适的,在此情况下蛋白质分子在金颗粒表面的吸附量最大。 下述标记步骤最为常见: ①用0、1mol/L K2CO3或0.1mol/L HCl调节金溶胶至所需pH(标记SPA时调到pH6.0)。 ②于100ml 金溶胶中加入最佳标记量的蛋白质溶液(体积为2~3ml),搅拌2~3分钟。 ③加入5ml1%PEG20000溶液。

胶体金的相关知识

免疫层析试纸包被技术简介 试纸生产 过程中一般有三种 溶液的包被处理,即 质控溶液,检测溶 液,和结合物溶液 (胶体金)。质控和 检测溶液就是C/T 线上包被的溶液。 在免疫层 析试纸硝酸纤维素 膜表面进行 C/T线的包被,是试纸生产制作的关键环节之一。免疫诊断试剂中使用的硝酸纤维素膜有两类,一种是免疫渗滤产品用的,按孔径选择一般采用0.45um-1.2um的膜,与分子生物学中用的印迹转移膜一样。Whatman Schleicher & Schuell的膜属于纯采用100%的纯硝酸纤维素,蛋白结合能力较高。另一类即免疫层析用膜,一般按侧向流动速度来划分,常用的范围一般在120-180秒/4cm。目前市场上的硝酸 纤维素膜材以带塑料底衬 为主,也有部分的膜不带 底衬。不带底衬的膜需注 意膜面的正反面,其光滑 度有适当差别。 鉴于流动封闭技 术的普及,C/T线的包被 目前流行先将膜粘贴在塑 料支持底板上,然后直接 将塑料板放入仪器上进行 划线操作,干燥后进行其 他部分的贴板组装,这种 划膜工艺可简称为划板。 但部分产品的工艺要求先直接在膜上划好C/T线,然后用特定配方的溶液将膜进行浸泡封闭处理,干燥后再贴膜及其他部分材料,这种划膜工艺可简称为划膜。 在结合物溶液(胶体金)的包被上,较多的用户倾向于用气动喷头进行定量操作。在科研及研发项目中,往往喷一条线或几条线就够用了,因此在单维往复平台上一次喷一条线也可接受。鉴于胶体金膜切条宽度一般在 3--7mm,不方便一条条依次地在移动平台上固定和取放。因此在批量生产过程中,一般建议采用成片的胶体金垫,用三维平台往复来回地间隔喷线,一次即可喷出二三十条。此后将喷好的金干燥再裁切成条,这样的操作会效率高,适合规模生产。 在某些免疫层析试纸产品生产工艺中,层析膜材或样品垫膜材需要用特定溶液进行整平面包被,要求效果均匀,如层析膜和样品垫的特定封闭处理。

罗丹明B快速检测胶体金

附件3 食品中罗丹明B的快速检测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KJ201703) 1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食品中罗丹明B的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辣椒粉和辣椒酱中罗丹明B的快速测定。 2原理 本方法采用竞争抑制免疫层析原理。样品中罗丹明B经有机试剂提取,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浓缩复溶后,罗丹明B与胶体金标记的特异性抗体结合,抑制了抗体和检测卡中检测线(T线)上抗原的结合,从而导致检测线颜色深浅的变化。通过检测线与控制线(C线)颜色深浅比较,对样品中罗丹明B进行定性判定。 3试剂和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 6682规定的二级水。 3.1试剂 ,用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制成0.2mol/L溶液A;称取31.21g磷酸二氢钠(,用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制成0.2mol/L溶液B。将溶液A与溶液B按照体积比67:33混匀,制成pH7.1磷酸盐缓冲液。 3.2参考物质 罗丹明B参考物质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CAS登录号、分子式、相对分子量见表1,纯度≥98.6% 表1 罗丹明B参考物质中文名称、英文名称、CAS登录号、分子式、相对分子量 注:或等同可溯源物质。 3.3标准溶液配制 ,置于10mL容量瓶中,用甲醇(,摇匀,制成浓度为1mg/mL的罗丹明B标准储备液。冷藏,有效期6个月。 ,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甲醇(,摇匀,制成1μg/mL的罗丹明B标准中间液A。临用新制。,置于10mL容量瓶中,用甲醇(,摇匀,制成100ng/mL的罗丹明B标准中间液B。临用新制。 3.4材料 ,1000mg/6ml。 ,在产品有效期内使用)。 4仪器和设备

4.1移液器:200μL、1mL和10mL。 4.2涡旋混合器。 4.3离心机:转速≥4000r/min。 4.4电子天平:感量为0.01g。 4.5振荡器。 4.6样品浓缩仪:如有需要。 4.7环境条件:温度:15℃—25℃,相对湿度≤60%。 5分析步骤 5.1试样制备 取具有代表性样品约500g,充分粉碎混匀,均分成两份,分别装入洁净容器作为试样和留样,密封,标记,于常温保存。 5.2试样提取和净化 准确称取试样2g(精确至0.01g)置于50mL具塞离心管中,依次加入20mL提取剂(,振荡提取3min,以5000r/min离心5min。上清液待净化。 吸取5mL提取剂(,流出液弃去。将上清液全部转移至固相萃取小柱中,流出液弃去。再加入20mL提取剂(,流出液弃去。用5mL甲醇洗脱小柱,收集洗脱液吹干。精密加入500μL复溶液(,涡旋混合1min,作为待测液。 5.3测定步骤 吸取200μL样品待测液于金标微孔(,抽吸5—10次使混合均匀,室温温育5min;温育结束后,将试纸条(,室温温育5—8min,从微孔中取出试纸条,去掉试纸条下端的吸水海绵,进行结果判定。 吸取全部样品待测液于金标微孔(,抽吸5—10次使混合均匀,室温温育5min;温育结束后,将金标微孔中溶液滴加到检测卡(,室温温育5—8min,进行结果判定。 5.4质控试验 每批样品应同时进行空白试验和加标质控试验。 称取空白试样,按照5.2和5.3步骤与样品同法操作。 准确称取空白样品2g或适量(精确至0.01g)置于50mL具塞离心管中,加入100μL或适量罗丹明B标准中间液B(100ng/mL)(,使罗丹明B浓度为5μg/kg,按照5.2和5.3步骤与样品同法操作。 6结果判定要求 通过对比控制线和检测线的颜色深浅进行结果判定。由于长时间放置会引起检测线颜色的变化,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结果判定。目视结果判读依据如图1所示。 6.1无效 控制线(C线)不显色,表明不正确操作或试纸条/检测卡无效。

胶体金技术

胶体金技术 问:检测cle ,金标记抗体扩大后,烘干后检测各项指标良好,但室温保存一天后,T 线下降很多是由什么原 因造成的?室内开除湿机,组装好的板子,在自封袋里加干燥剂。我烘干用了一整天,30 多个小时了,还有方法进行改进吗,这个抗体还能用来生产吗?经检测还是金子出了问题,我就是先少量做,找出各个值,然后才扩大的。我就是先3ml ,再10ml 。 T :(涛哥)那可能是生产放大过程控制的问题。重新试验,先小试,逐步放大。这就不行了啊,这还算不上生产扩大呢,怀疑误操作,重复试验试试,3ml 的、10ml 的都做一下。 0 是啊,有时标记完检测后,T 线就下降(比预实验) T :标记完检测就下降,说明你标记本身就有问题呗。你标记条件太脆弱,主要考虑你标记条件,重新优化下。 0 如果我再调整pH 值,抗体浓度,灵敏度就会达不到了 T:通过其他途径提高灵敏度。 问:请问为什么C 线包被3mg/ml 不出现条带,而2mg/ml 的就有条带出现呢? T:正常,从蛋白固定基本原理出发,好好想想。NC 结合蛋白的能力是有限的,其结合位点是会饱和的,假 设其结合能力仅仅为2mg ,你包被3mg ,那边必然有相当一部分是结合不牢固或者压根就没固定住的,样本层析之后,金标蛋白结合了这些不牢固的蛋白,就会流走,不会显色。检测线,也会有同样的情况,不过检测线包被过量的影响不止这么简单。我主要指夹心法。 0 一般调整膜上浓度时在湿法时调整还是干法时调整啊? 问:标记好的胶体金有沉淀是什么原因? T:常见的原因:标记条件不合适,封闭物质不纯,复溶液不合适都有可能,当然颗粒大了,也容易沉淀。 0 你们主要用什么方法摸索最佳PH 值? 1.用碳酸钾用量调整,搞一排,然后看变色和离心后现象,还有检测结果啊。 0 这样岂不是需要很多抗体?呵呵 2.标记又用不了多少抗体,又不是包膜。 0 离心后现象,怎么样的是理想的? 3.就是没有预期想要的略微蓬松有红色的沉淀,比如贴壁、黑点、离不干净等,离心速度时间也要选好。 0 是啊,之前就发现有点贴壁和黑点,我延长了离心时间也没用。 4.小号金子1ml 离心几分钟就够了。越大速度越低时间,这个速度和时间折中下自己调整。 问:不知道那些强假阳性有什么办法可以抑制? T:你加阻断剂试过没? 0试过几种,没有效果,能阻断C线,对T线基本没阻断。 T:照这么说的话既然是同一对抗体而且胶体金法临床假阳性率这么高,我觉得你这对抗体可能对某种因素太敏感了吧,ELISA 是共价标记胶体金是物理标记是会有差异。(涛) 0 现在就是找不到原因,那强阳漏检呢?其实也有试过好几个抗体配对,基本都是那样的结果 问:请教一下各位大虾,多抗标记的时候要注意哪些细节呢? T:尽量别标记多抗,实在是想标记多抗,把标记PH 提高点。 问:划线时的湿度条件是NC膜制备的要点之一,湿度应控制在45 %?65%,有文献支持吗? T:文献呢是有滴,不过NC 供应商也会给你建议滴,你自己也是可以探索滴,最终都是要以产业化需要为准。 1.主要膜吸收蛋白的时候要是湿度太低会比较疏水,不利于吸收,一般在40% 以上,膜在点之前在这个环境

胶体金标记工艺汇总

免疫金的特性 胶体金可以和蛋白质等各种大分子物质结合,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习惯上将胶体金结合蛋白质的复合物称为金探针。用于免疫测定时胶体金多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或抗体)结合,这类胶体金结合物常称为免疫金复合物,或简称免疫金(immunogold)。 胶体金与蛋白质结合的机制尚有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物理吸附性的。胶体金颗粒带有一层表面阴性电荷,与蛋白质表面的阳性电荷通过静电感应相附。因此环境pH和离子强度是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其他如胶体金颗粒的大小、蛋白质的分子量及蛋白质浓度等也会影响蛋白质的吸附。 来源:Gold 2 免疫金的制备 1.用0.2mol/LK2CO3或0.1mol/LHC1调节胶体金溶液的pH至选定值。原则上可选择待标记蛋白质等电点,也可略为偏碱。但通常最适反应pH往往需经多次试验才能确定。在调节胶体金的pH值时应注意,胶体金会阻塞pH计的电极,不可直接将电极插入胶体金溶液中,宜先用终浓度为0.15的聚乙二醇(PEG,20000)稳定胶体金后,再调胶体金的pH 值。 2.将1/10体积的合适浓度的蛋白质溶液加于胶体金溶液中,放置室温反应2~5min。由于盐类成分能影响胶体金对蛋白质的吸附,并可使胶体金聚沉,因此待标记蛋白质溶液若含有较高的离子浓度,应在标记前先对低离子强度的蒸馏水透析去盐。 3.加入浓度为0.2%的PEG或BSA以饱和游离的胶体金。 4.离心分离,去除上清液中未结合的蛋白质。离心条件视胶体金颗粒的粒径而异:对5nm 金颗粒可选用40000r/min离心1h;8nm金颗粒用25000r/min离心45min;14nm金颗粒用25000r/min离心30min,40nm金颗粒用15000r/min离心30min。 5.轻吸上清液。沉淀用含PEG或BSA的缓冲液悬浮,恢复原体积后再离心。如此洗涤2~4次。以彻底除去未结合的蛋白质。 6.免疫金复合物最终用稀释液配制成工作浓度保存。稀释液通常是加入稳定剂的缓冲液。

食品中呕吐毒素的快速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附件2 食品中呕吐毒素的快速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1 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测定食品中呕吐毒素的快速检测方法。 本方法的适用范围为谷物加工品及谷物碾磨加工品中呕吐毒素的快速检测。 2 原理 试样中呕吐毒素与胶体金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发生结合后,抑制了层析过程中抗体与硝酸纤维素膜检测线上呕吐毒素-BSA偶联物的免疫反应,使检测线颜色发生变化,根据检测线颜色变化进行结果判定。 3试剂及耗材 除非另有规定,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室用水应符合GB/T 6682中三级水。 3.1 试剂 3.1.1 提取液:水或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装置专用提取液。 3.1.2 甲醇:分析纯 3.2 参考物质 呕吐毒素参考物质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CAS登录号、分子式、相对分子量见表1,纯度≥99%。 表1 呕吐毒素参考物质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CAS登录号、分子式、相对分子量 注:或等同可溯源物质。 3.3 标准溶液配制 准确称取适量的呕吐毒素参考物质(精确至0.0001g),用甲醇溶解,配成0.1mg/mL 的标准储备液,-20 ℃保存,有效期3个月。 3.4 材料 3.4.1 呕吐毒素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装置。 3.4.2 中速定性滤纸。 3.4.3 离心管。

3.4.4 滤膜:0.45 μm 水相滤膜。 4 仪器及设备 4.1 天平:感量0.01~0.0001 g。 4.2 粉碎机。 4.3 样品筛:0.9 mm。 4.4 漩涡混合器:1500 rpm/min。 4.5 移液器:100 μL,200 μL,1.0 mL。 4.6 恒温装置:(37.0±2.0)℃。 4.7 设备或方法使用环境条件:温度15 ℃~30 ℃,湿度≤80%。 5 分析步骤 5.1 扦样和分样,按GB 5491 执行。 5.2 试样制备 5.2.1 样品粉碎:将被测样品(5.1)粉碎,过0.9 mm样品筛,充分混合均匀,备用。 5.2.2 质控样品制备:选取经标准方法确认不含呕吐毒素的样品,称取2份平行样,其中一份作为阴性质控样品,另一份添加标准溶液使其样品中呕吐毒素含量为1.0 mg/kg,作为阳性质控样品。 5.2.3 样品溶液制备 准确称取粉碎混匀样品 5.0 g于离心管中,加入25.0 mL 水或专用提取液(3.1.1),漩涡混合器(4.4)提取5 min,静置1 min,中速定性滤纸(3.4.2)过滤,滤液用0.45 μm水相滤膜(3.4.4)过滤,备用; 5.3 测定 5.3.1 将滤液(5.2.3)稀释至呕吐毒素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装置(3.4.1)检测范围内,漩涡混合器(4.4)混匀,备用。 5.3.2 取150 μL待测溶液加入呕吐毒素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装置内,恒温装置内反应6 min,结果判定。 6 结果判定 根据检测线(T 线)和控制线(C 线)颜色变化进行结果判定,采用目测法对结果进行判定,比色法和消线法判定原则如下: 6.1 比色法 6.1.1 无效 控制线(C 线)不显色,无论检测卡(T 线)是否显色,表示操作不正确或检测装置已失效。 6.1.2 阳性结果 控制线(C 线)显色,检测线(T 线)显色明显浅于控制线(C 线),判为阳性。 —2—

胶体金法各种方法法原理

双抗体夹心法原理 以FABP 为例(检测抗原) 阳性反应 Y1=F14A (标记了胶体金) Y2=F104B (固定在NC 膜上即T 线) Y3=羊抗鼠IgG (固定在NC 膜上即C 线) 此方法较常用,主要用于较大分子量的蛋白(抗原)的检测。要求两株抗体针对一个抗原的不同位点才可以。也有个别的检测项目是双抗原夹心检测抗体的,原理类似。 样品(血清)含FABP 蛋白 金标记F14A 抗体 金-F14A-FABP 金-F14A-FABP-F14A 金-F14A-羊抗鼠IgG 金-F14A-FABP 羊抗鼠IgG 显示红色 显示红色 金标记F14A 抗体 不显色 显示红色 金-F14A-羊抗鼠IgG 阴性反应 阳性反应

竞争法原理 以吗啡为例(检测抗原) 阳性反应 Y1=胶体金标记的吗啡单抗 Y2=吗啡-BSA 偶联物 Y3=羊抗鼠 此方法主要用于小分子抗原(毒品、农药、肽链等)的检测。由于抗原分子量小不能直接固定于NC 膜上,常常用化学方法把小分子偶联到BSA 等大分子物质上再固定于NC 膜上。此结果与双抗原夹心法相反,阴性CT 两条都是红线,阳性只有C 线一条红线。 金-吗啡抗体-吗啡 吗啡-BSA 金标记吗啡抗体 显示红色 不显色 金-吗啡抗体-吗啡 羊抗鼠 样品(尿液)含吗啡 显示红色 显示红色 金标记吗啡抗体 金-吗啡抗体-羊抗鼠 阴性尿液抗体-吗 阴性反应 阳性反应

间接法原理 以HIV 为例(检测抗体) 显示红色显示红色 显示红色 不显色 此方法主要用于血清中抗体检测,纯化或者重组的抗原固定于NC膜上,标记多为蛋 白A(ProteinA或叫SPA,抗体Fc端结合而与其它蛋白质不结合)。此方法要求胶体金 过量,一般来说样品再加入前需要稀释或者加极少量后再加缓冲液。 斑点免疫渗滤法使用就是间接法。

免疫胶体金技术常见影响因素分析

免疫胶体金技术常见影响因素分析 自胶体金作为特殊标记物进行研究以来,建立的各种免疫胶体金技术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捷等特点,在医学、农牧业、环境及食品检测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反应过程就是一个由金颗粒、抗原与抗体动态结合的反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好坏都直接影响试验的成败。而试验过程中每个环节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下面将影响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因素作一分析,为成功制备胶体金检测产品提供参考。 1耗材的选择 1、1不同型号膜的筛选。硝酸纤维素膜的型号在试验中至关重要,作为反应载体影响到整个试验的成败。不同的生产厂家生产硝酸纤维素膜时使用的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的来源、类型与数量均大不相同,对生产出的膜的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膜的孔径与分布结构不同。膜孔径减小,膜的实际可用表面积递增,膜结合蛋白的量也递增;膜孔径越小,层析速度也越慢,金标复合物通过T线的时间就越长,反应也就越充分;因此膜孔径越小灵敏度越高,但就是同时也减慢了跑板速度,增加了非特异性结合的机会,也就就是假阳性越高。用于金标免疫快速试验的膜多为硝酸纤维素膜或硝酸纤维素/醋酸纤维素混合膜,不同的包被蛋白对膜有特定要求,试验者应根据蛋白质的性质选择适合孔径大小与分布结构的膜,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使胶体金的标记物在膜上的流动速率为最佳。 1、2结合垫的选择。结合垫位于层析系统的中间,一般要求结合垫的网格均一且非特异性吸附低,能很好地负载胶体金标记物与待检测样品,而不被吸附;玻璃纤维素膜具备以上优点,同时具有一定的硬度,为试验中常用。 1、3样品垫及吸水纸的选择。样品垫与吸水纸位于胶体金免疫层析系统的两端,对于胶体金层析系统功能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试验中应根据试纸条检测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样品垫与吸水纸,保证样品在样品垫形成的通道中快速地流动而不被非特异性地吸附或者改变样品的性质。如检测样品为血清,则可选择网格较疏松的玻璃纤维素膜即可;如果检测样品为毒素,则可选择质量好的吸水纸与样品垫。吸水纸则要有很好的蓄水能力,保证样品中所用的液体都经过膜的反应区而被样品垫吸收与蓄积。 2关于胶体金的制备 制备颗粒均匀、分散度好的胶体金在金标免疫快速试验中非常关键,如果金颗粒直径的变异范围太大就会影响到试验的稳定性与重复性,如果金颗粒的形状不规则或粒径不均一,使得胶体金标记物容易解离与沉淀而产生金标扩散不完全、反应区底色过深与假阳性现象;而且胶体金质量不好,胶体金结合物就不能快速而完整的从玻璃纤维上解离,从而影响试验结果。

鼠疫快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

鼠疫快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 鼠疫概述: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引起一种自然疫源性的烈性传染病。因其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社会危害性大,被我国法定为甲类传染病。鼠疫主要通过鼠蚤类传播,曾在历史上有过三次大暴发流行。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随着现代社会交通的发展,对鼠疫快速诊断,尽早发现控制其传播的速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产品简介: 鼠疫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采用胶体金标记技术,应用膜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原理检测组织样本中的鼠疫菌抗原。用于疑似鼠疫病例的辅助诊断及现场筛查。 性能特点: 1、特异性:本品与假结核杆菌、布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土拉菌、伤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的108/ml悬液及正常人血清、褐家鼠血清样品,无交叉反应。 2、最低检出量:用生理盐水配制鼠疫菌F1抗原,最低检出量为1ng/ml。 检测原理: 本试剂盒以鼠疫菌特异性抗体致敏硝酸纤维素膜和制备免疫胶体金探针,应用层析式双抗体夹心法原理,用于临床标本、污染物和环境中鼠疫菌抗原的检出,也可用于纯培养鼠疫菌的鉴定。临床标本中,淋巴液的检出率高于血清和尿液。 试剂盒组成: 1、鼠疫抗原快速检测板 2、样本稀释液 3、说明书 4、干燥剂 包装规格:10人份/盒,单人份独立包装。 储存条件:4-25℃避光保存,不得冻存。 有效日期:2年 生产企业:广州市标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样本要求: 制备样品检测液 1、纯培养细菌:挑取疑似鼠疫菌单个菌落,于小试管中制成0.3ml生理盐水菌悬液作为样品检测液。 2、临床标本:取疑似鼠疫患者或病畜腹股沟淋巴结针刺吸出物、脑脊液、血、痰和尿液标本,或死亡动物肝脾研磨标本,加少量生理盐水(约0.3ml)充分振荡混均,自然沉降后取上清作为样品检测液。 3、环境中污染物:取疑似鼠疫菌污染的土壤、灰尘,或物体表面、动物皮毛的擦拭子,浸

胶体金法的定义和分类

胶体金是一种常用的标记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标记技术,有其独特的优点。近年已在各种生物学研究中广泛使用。在临床使用的免疫印迹技术几乎都使用其标记。同时在流式、电镜、免疫、分子生物学以至生物芯片中都可能例用到。 1971年Faulk 和Taytor将胶体金引入免疫化学,此后免疫胶体金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免疫学方法,在生物医学各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目前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主要是免疫层析法(immunochromatogra-phy)和快速免疫金渗滤法(Dot-immuogold filtration assay DIGFA),用于检测 HBsAg、HCG 和抗双链DNA抗体等,具有简单、快速、准确和无污染等优点。 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基本原理: 胶体金是由氯金酸(HAuCl4)在还原剂如白磷、抗坏血酸、枸橼酸钠、鞣酸等作用下,可聚合成一定大小的金颗粒,并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形成带负电的疏水胶溶液,由于静电作用而成为稳定的胶体状态,故称胶体金。胶体金在弱碱环境下带负电荷,可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形成牢固的结合,由于这种结合是静电结合,所以不影响蛋白质的生物特性。 胶体金除了与蛋白质结合以外,还可以与许多其它生物大分子结合,如SPA、PHA、ConA 等。根据胶体金的一些物理性状,如高电子密度、颗粒大小、形状及颜色反应,加上结合物的免疫和生物学特性,因而使胶体金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学、组织学、病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等领域。 胶体金标记,实质上是蛋白质等高分子被吸附到胶体金颗粒表面的包被过程。吸附机理可能是胶体金颗粒表面负电荷,与蛋白质的正电荷基团因静电吸附而形成牢固结合。用还原法可以方便地从氯金酸制备各种不同粒径、也就是不同颜色的胶体金颗粒。这种球形的粒子对蛋白质有很强的吸附功能,可以与葡萄球菌A蛋白、免疫球蛋白、毒素、糖蛋白、酶、抗生素、激素、牛血清白蛋白多肽缀合物等非共价结合,因而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中成为非常有用的工具。 免疫金标记技术(Immunogold labelling techique) 主要利用了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在金标蛋白结合处,在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配体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因而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检测方法中,这一反应也可以通过银颗粒的沉积被放大,称之为免疫金银染色。

胶体金标记技术

胶体金标记技术 胶体金标记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或显色剂,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新型免疫标记技术。由于它不存在内源酶干扰及放射性同位素污染等问题,且利用不同颗粒大小的胶体金还可以作双重甚至多重标记,使定位更加精确。因此已成为继荧光素、酶、同位素及乳胶标记技术之后的一种新型标记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电镜、流式细胞仪、免疫印迹、蛋白染色、体外诊断试剂的制造等领域。 用胶体金作为特殊标记物的研究始于60年代初,1962年Feldberr等报道了用胶体金标记细胞进行电子显微镜的研究。1971年,Taylor又将胶体金引入电镜免疫标记技术中。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胶体金也可作为体外免疫加层试验的指示物。由于胶体金作为标记物具有很多优点,因此自其问世以来,在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领域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近年来,它更多的被应用于免疫学和细胞学相关分子水平的检测中。尤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有关人类健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已显得非常突出。从90年代至今的多篇报道都是关于动物体或人体相关抗体和病原体检测的。 制备方法 在溶液中金颗粒呈圆形,边缘平整,界线十分清楚。金颗粒表面带有大量负电荷,由于静电的排斥力,使其在水中保持稳定状态,形成稳定的胶体,所以称其为胶体金。胶体金的制作方法有白磷还原法,抗坏血酸还原法,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和鞣酸—柠檬酸三钠还原法。通过改变反应体系中氯金酸与还原剂的比例(即增加或减少还原剂的量)可得到所需不同直径的金颗粒。 但前两种方法制备得到的金颗粒直径大小不均一,所以目前常用后两种方法,以柠檬酸三钠还原法为例,有两种方法。 1.Frens标准方法: 1)取0.01%HAuCl4溶液50mL,加热煮沸,随即快速加入1%柠檬酸三钠溶液0.5mL。 2)约过25s沸腾的溶液变为淡蓝色,大约再过70s,蓝色突然转变为亮红色, 3)继续煮沸约5分钟后结束反应。 4)冷却后用0.1M K2CO3溶液调至所需PH值。 5)此后再延长反应时间或另加入额外的柠檬酸三钠都不影响实验结果。 该法制备得到的金颗粒直径约为41nm,如前所述要想得到更大或更小的金颗粒,该方法依然可行,唯一不同的是需要改变加入还原剂的量。另外,采用此标准方法所需反应时间最短。2.Slot标准方法: 1)取1mL1%HAuCl4溶液溶于100mL水中,2)再加入2mL1%二水柠檬酸钠溶液。 3)将该混合溶液加热煮沸约15~30min,直至溶液颜色变为亮红色, 4)冷却后,用0.1M K2CO3溶液调整PH值,该法制备的金颗粒直径约为15nm。 胶体金标记蛋白的原理是:在碱性条件下,胶体金颗粒表面带负电荷,可与蛋白质所带正电荷基团之间产生静电吸引而牢固结合,这种结合对所标记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无明显影响。 胶体金免疫技术可大致分为液相胶体金标记技术和固相胶体金标记技术,其分类依据同酶免疫技术。最早的液相胶体金标记技术叫免疫金染色法(IGS),它仅以胶体金作为标记物和显色剂。最初的免疫金染色都采用单标记。即采用大小均一的金颗粒进行标记。后来发展到可利用不同颗粒大小的胶体金作双重标记甚至多重标记。但该方法均仅以胶体金显色,需要较高浓度的标记物,耗费抗体或抗原的量较多,而且需要较大直径的金颗粒(40-50nm),才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而且当金颗粒过大时,标记物不稳定,长期贮存容易发生自动聚集。 为克服以上缺点,免疫金银染色法(IGSS)应运而生。该方法的原理是,先用胶体金标记物作免疫金染色,再加入含银的物理显影液,则银离子靠电荷吸引,大量吸附于金颗粒周围,使显色结果呈现金属银的蓝灰色,同时将显色信号进一步放大。应用时,由于本法最终显色是靠金属银的吸附沉积,因此不需要高浓度的胶体金标记物,将胶体金标记物稀释几十倍,仍可获得同免疫金染色一样的最佳效果。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抗体或抗原标记物,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胶体金。本方法灵敏度的关键在于胶体金吸附银颗粒的数量。小直径的

实用胶体金标记技术

胶体金标记的实验操作 (1)蛋白质的处理:胶体金标记蛋白的制备 胶体金对蛋白的吸附主要取决于pH值,在接近蛋白质的等电点或偏碱的条件下,二者容易形成牢固的结合物。如果胶体金的pH值低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时,则会聚集而失去结合能力。除此以外胶体金颗粒的大小、离子强度、蛋白质的分子量等都影响胶体金与蛋白质的结合。 1)待标记蛋白溶液的制备将待标记蛋白预先对0.005Mol/L pH7.0 NaCl溶液中4℃透析过夜,以除去多余的盐离子,然后100 000g4℃离心1h,去除聚合物。 2)待标胶体金溶液的准备以0.1Mol/L K2CO3或0.1Mol/L HCl调胶体金液的pH 值。标记IgG时,调至9.0;标记McAb时,调至8.2;标记亲和层析抗体时,调至7.6;标记SPA时,调至5.9~6.2;标记ConA时,调至8.0;标记亲和素时,调至9~10。 由于胶体金溶液可能损坏pH计的电板,因此,在调节pH时,采用精密pH试纸测定为宜。 由于盐类成分能影响金溶胶对蛋白质的吸附,并可使溶胶聚沉,故致敏前应先对低离子强度的水透析。必须注意,蛋白质溶液应绝对澄清无细小微粒,否则应先用微孔滤膜或超速离心除去。 一般情况下应避免磷酸根离子和硼酸根离子的存在,因为它们都可吸附于颗粒表面而减弱胶体金对蛋白质的吸附。 (2)蛋白质最适用量的选择: 胶体金与标记蛋白用量之比的确定 1)根据待标记蛋白的要求,将胶体金调好pH之后,分装10管,每管1ml。 2)将标记蛋白(以IgG为例)以0.005Mol/L pH9.0硼酸盐缓冲液做系列稀释为5μg/ml~50μg/ml,分别取1ml,加入上列金胶溶液中,混匀。对照管只加1ml稀释液。 3)5min后,在上述各管中加入0.1ml 10%NaCl溶液,混匀后静置2h,观察结果。 4)结果观察,对照管(未加蛋白质)和加入蛋白质的量不足以稳定胶体金的各管,均呈现出由红变蓝的聚沉现象;而加入蛋白量达到或超过最低稳定量的各管仍保持红色不变。以稳定1ml胶体金溶液红色不变的最低蛋白质用量,即为该标记蛋白质的最低用量,在实际工作中,可适当增加10%~20%。 将待标记的蛋白质储存液作系列稀释后,分别取0.1ml(含蛋白质5~40ug)加到 1ml胶体金溶液中,另设一管不加蛋白质的对照管,5分钟后加入0.1ml 10%NaCl溶液,混匀后静置2小时,不稳定的金溶胶将发生聚沉,能使胶体金稳定的最适蛋白量再加10%即为最佳标记蛋白量。 (3)标记:胶体金与蛋白质(IgG)的结合 将胶体金和IgG溶液分别以0.1Mol/L K2CO3调pH至9.0,电磁搅拌IgG溶液,加入胶体金溶液,继续搅拌10min,加入一定量的稳定剂以防止抗体蛋白与胶体金聚合发生沉淀。常用稳定剂是5%胎牛血清(BSA)和1%聚乙二醇(分子量20KD)。加入的量:5%BSA使溶液终浓度为1%;1%聚乙二醇加至总溶液的1/10。 在接近并略为高于蛋白质等电点的条件下标记是比较合适的,在此情况下蛋白质分子在金颗粒表面的吸附量最大。 下述标记步骤最为常见:

(KJ201709)液体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快速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附件3 液体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快速检测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KJ201709) 1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牛奶、羊奶、牦牛奶等液体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生鲜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快速测定。 2原理 本方法采用竞争抑制免疫层析原理。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M1与胶体金标记的特异性抗体结合,抑制抗体和试纸条或检测卡中检测线(T线)上抗原的结合,从而导致检测线颜色深浅的变化。通过检测线与控制线(C线)颜色深浅比较,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M1进行定性判定。 3试剂和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 6682规定的二级水。 3.1试剂 甲醇。 3.2参考物质 黄曲霉毒素M1参考物质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CAS登录号、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见表1,纯度≥90%。 表1 黄曲霉毒素M1参考物质中文名称、英文名称、CAS登录号、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 注:或等同可溯源物质。 3.3标准溶液的配制 3.3.1黄曲霉毒素M1标准储备液(100 μg/mL):精密称取适量黄曲霉毒素M1标准品(3.2),置于10 mL容量瓶中,用甲醇(3.1)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浓度为100 μg/mL的黄曲霉毒素M1标准储备液;或可直接购买黄曲霉毒素M1标准储备液。-20℃避光保存备用,有效期3个月。 —1—

3.3.2黄曲霉毒素M1标准中间液(100 ng/mL):精密量取黄曲霉毒素M1标准储备液(100 μg/mL)(3.3.1)0.1 mL,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甲醇(3.1)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浓度为100 ng/mL 的黄曲霉毒素M1标准中间液。临用新制。 3.4材料 黄曲霉毒素M1胶体金免疫层析试剂盒,适用基质为液体乳。 3.4.1金标微孔(含胶体金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3.4.2试纸条或检测卡。 4仪器和设备 4.1移液器:100 μL、200 μL和500 μL。 4.2涡旋混合器。 4.3电子天平:感量为0.01 g。 4.4环境条件:温度15—35℃,湿度≤80%。 5分析步骤 5.1试样制备 取适量有代表性样品充分混匀。 5.2试样提取和净化 以液体乳为基质的样品可直接上样检测或根据产品说明书稀释后检测。 5.3测定步骤 5.3.1试纸条与金标微孔测定步骤 吸取100—200 μL样品待测液于金标微孔(3.4.1)中,抽吸5—10次使混合均匀,不要有气泡,室温温育3—5min(根据配套说明书进行避光操作),将检测试纸条(3.4.2)样品端垂直向下插入金标微孔中,温育5—10min,从微孔中取出试纸条,进行结果判定。 5.3.2检测卡与金标微孔测定步骤 吸取100—200 μL样品待测液于金标微孔(3.4.1)中,抽吸5—10次使混合均匀,不要有气泡,室温温育3—5 min(根据配套说明书进行避光操作),将金标微孔中全部溶液滴加到检测卡(3.4.2)上的加样孔中,温育5—10 min,进行结果判定。 5.4质控试验 每批样品应同时进行空白试验和加标质控试验。 5.4.1空白试验 称取空白试样,按照5.2和5.3步骤与样品同法操作。 5.4.2加标质控试验 —2—

(胶体金法)生产工艺处理制度标准规定模板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生产工艺规程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2. 职责 研发部:制定本规程。 生产管理部:执行本规程 质量管理部:按本规程执行,监督本规程的执行情况。 3. 内容 3.1.依据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产品标准 3.2.产品名称、剂型、规格 3.2.1名称: (1) 商品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 (2)英文名:Diagnostic Kit for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Colloidal Gold Immunochromatagraphic Assay) (3)汉语拼音名:Yixing Ganyan Bingdu Biaomian Kangti Jiance Shiji(jiaotijin Fa)3.2.2.类型:三类6840体外诊断试剂。 3.2.3.规格:100T/盒(25T/筒*4筒)(无卡);25袋/盒(1支/袋)、50袋/盒(1支/袋)3.3.产品概述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原理、双抗原夹心法,在玻璃纤维纸上预包埋金标记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在硝酸纤维素膜上检测线(T)和质控线(C)分别包被重组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羊抗兔IgG。当检测样本为阳性时,样本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与胶体金标记的重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由于层析作用复合物沿纸条向前移动,经过检测线(T)时与预包被的重组乙肝表面抗原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而显现红色条带,游离金标记的兔IgG则在质控线(C)与羊抗兔IgG结合显现红色条带。阴性样本则仅在质控线(C)显色。 3.4.试剂盒组成、储存、有效期

胶体金技术的发展原理及制备方法

胶体金技术的发展原理及制备方法 1971年Faulk与Taylor首先将胶体金应用于免疫细胞化学研究,1974年Romano建立了间接免疫金染色法,从此胶体金作为新型的免疫标记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由胶体金标记技术发展起来的胶体金免疫快速诊断技术主要有两种:快速斑点免疫金渗滤法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后者具有操作简便(浸入液体中就行)、快速(全程5~10分钟搞定)、无需仪器设备(结果目测就OK)、试剂稳定、成品易于保存(保质期1~2年)等优点,就是科学研究与临床诊断的有力工具。 胶体金(colloidal gold)即胶体状态的金单质,因为其单质粒径非常小可以分散于溶液中形成胶体,故名胶体金。胶体金的常规制备方法就是用还原剂还原氯金酸(HAuCl4,橘黄色晶体,易潮解,氯金酸合成见下图)里的金元素形成金胶体颗粒。这种胶体颗粒在碱性环境下带上负电荷,可与蛋白质的正电荷基团牢固结合,对蛋白进行标记,用于后续的检测,如制成胶体金试纸条(卡)进行物质的检测。 还原氯金酸的化合物很多,通常我们选择柠檬酸三钠(Na3C6H5O7·2H2O)。当用1%柠檬酸三钠还原100 mL 0、01%金氯酸时,不同体积比可以得到不同粒径与颜色的胶体金哦!

制备胶体金步骤简单(见下图),重点就是制备过程所用到的材料都必须就是彻底清洁的。例如水至少就是双蒸水,玻璃棒、玻璃容器等要酸洗后冲洗干净并且最好就是硅化的,制备好的胶体金可以加入0、02% NaN3在洁净玻璃容器内长期存放。 适合于胶体金试纸条(卡)的胶体金粒径在20~40 nm之间为宜,制备的胶体金溶液呈红色,胶体金被置于试纸条(卡)的样品垫下游。当液体样品滴加后,液体溶解胶体金并带动其与样品中的抗原(抗体),在硝酸纤维素膜的毛细作用下从一端慢慢渗移到吸收垫一端,利用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及胶休金的显色(红色)反应,可以检测抗原/抗体存在与否。 胶体金试纸条(卡)主要分为双抗夹心法与竞争法两类,前者适合检测大分子物质,后者适合检测小分子物质。两种试纸条(卡)的原理见下图:

几种胶体金技术详解

胶体金免疫分析技术详解 随着免疫分析日益广泛应用于以临床为主以及非临床领域的诊断工业,免疫分析正在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类为全自动化的免疫分析;另一类为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的快速免疫分析。前者需要价格昂贵的全自动仪器及与仪器严格配套的各种试剂盒,目前只能在医疗及检测中心应用,虽也能较快速给出结果,但仍需一定时间,不适合远离医疗及检测中心的地区,更不能用于“患者床旁检验”和普查的需要,在酶免疫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以硝酸纤维素膜为载体的快速诊断方法迅速和广泛地发展起来。这类方法目前在文献及市场上的命名还很不统一。它实际上属于快速斑点免疫结合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斑点免疫渗滤分析DIFA和斑点免疫层析分析DICA。本篇主要介绍以金作为标志物的胶体金免疫分析技术。 金标记免疫分析技术也称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于1971年建立的一种信号显示技术。此技术最初用于免疫电镜检查,由胶体金颗粒标记抗原或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中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相结合,在电子显微镜的检查时可起特异的示踪作用。此后,此技术与银染技术相结合建立的免疫金银染色法,使抗原抗体特异反应信号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近10多年来,利用硝酸纤维素膜(NC)等为固相载体,以胶体金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与特异配体的反应在膜上进行,建立了快速的金标记免疫渗滤技术和金标记免疫层析技术,并在传染病、心血管病、风湿病、自身免疫病的免疫学检测中广泛应用。 胶体金是指金微小粒子(0-100nm)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通常指金以微小粒子分散在溶液中所形成的金溶胶,用此金溶胶标记蛋白质(抗原、抗体或SPA、SPG),胶体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故在金标蛋白的抗原抗体结合处,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标记处大量聚集时,可在载体膜上呈现红色或粉红色斑点,从而用于抗原或抗体物质的半定量或定性。 与ELISA不同之处便是反应时间大大缩短,仅需要数分钟就完成了ELISA需数小时才能显示的结果。因为在GIFA和GICA中,高浓度的抗体集中固定在纤维素的微孔中,待测抗原在渗滤或层析时,流经微孔与固定的高浓度抗体紧密接触,很快完成免疫结合反应。这就是以膜为基础的胶体金快速免疫结合分析中的免疫浓缩作用。在ELISA中,待测抗原要在液相中经过扩散作用,逐渐与吸附在固相表面的抗体结合。同时,标记抗体也需要同样的扩散结合过程形成抗体-抗原-标记抗体复合物,故需时间较长。故此技术做到了名副其实的POCT。 原理: 将氯金酸(HAuCl4)用还原法制成一定直径的金溶胶颗粒(胶体金),标记金黄色葡萄球菌A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