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晋_十九博士_所掌师法考_以_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_为参照_程苏东

西晋_十九博士_所掌师法考_以_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_为参照_程苏东

西晋_十九博士_所掌师法考_以_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_为参照_程苏东
西晋_十九博士_所掌师法考_以_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_为参照_程苏东

访谈岭南学术名家专论学

?

术观察

新史料与学术研究

2015年第6期No.6,

2015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5年12月

Dec.2015

西晋“十九博士”所掌师法考

———以《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为参照

程苏东

【摘要】西晋武帝时期太学中“十九博士”的师法所守,

由于史料缺载,一直是中古经学史研究中的难题。自民国以来,陈汉章等多位学者均曾有所考定,但歧见纷出,未获共

识。而《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中关于晋初辟雍礼“并用三家义”的记载对于这一问题的考辨具有重要价值。根据此碑,可知马融、郑玄、王肃三家礼学在晋初均具官学地位,

而结合汉魏以来的经学史传统,以及《三国志·王肃传》

《宋书·礼志》《隋书·经籍志》中的相关记载,亦可对西晋时“三礼”的经传关系、《论语》《孝经》在太学中的传习方式等

问题进行考证,西晋“十九博士”所掌师法之疑案由此遂可探知。

【关键词】西晋太学博士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收稿日期】2015-04-07

【中图分类号】K23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5)06-0020-09

关于西晋初期太学博士所治经目的研究①,

是中古经学史研究中争议最大、

异说最多的问题之一。《宋书·百官志》“博士”条云

:“魏及晋西朝置十九人,江左初减为九人,皆不知掌何经。”②可知至

晚到沈约编纂

《宋书》时,直接记载西晋太学中十九博士所治经目的文献已经失传。然而,一方面

,《宋书》《晋书》中毕竟存录了不少与西晋博士制度有关的诏令、奏疏;另一方面,晋初正当郑玄、王肃二学在《诗》《书》《礼》《易》诸学领域内全面抗衡的关键

时期,以王弼《易》注、何晏《论语》注为代表的玄学

新注也逐渐为朝野士人所看重,欲深入了解魏晋经学风尚转移之细节,则不得不关注西晋太学中博士所治经目究竟为何。职此之故,民初以来多位学者试图对这一史事进行考索,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毋庸讳言,由于直接可据的史料非常有限,加之诸家考证多立足于东晋时期“九博士”之制进行反推,反而忽略了汉魏以来博士制度的一些基本传统,因此,目前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仍未获得突破性的进展,甚至落入了一些思维

定势之中。在这一背景之下

,《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中所见“马、郑、王三家之义并时而施”的记

载对于我们讨论西晋“十九博士”制度的问题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了。本文将以诸家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为基础,在辨析各家异说的基础上,参照

《辟雍碑》中的相关材料,并结合汉魏以来博士制度

的相关传统,试图对西晋“十九博士”所掌经目进行

考证,希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推进。

传世文献中与西晋“十九博士”

制度关系最为密切的材料,见于《宋书·礼志》所载东晋初年太常

荀崧关于经目改革的奏议:

世祖武皇帝圣德钦明,应运登禅,受终于魏。崇儒兴学,治致升平。经始明堂,营建辟雍,告朔班政,乡饮大射,西阁东序,图书禁籍,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事,太学有《石经古

文》。先儒典训,贾、马、郑、杜、服、孔、王、何、颜、尹之徒,章句传注众家之学,置博士十九人。九州之中,师徒相传,学士如林,犹选张华、刘寔居太常之官,以重儒教……伏闻节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士旧员十有九人,今五经

合九人。准古计今,犹未中半。

2①

②③关于“经目”这一概念,

可参程苏东:《“经目”释论———以经学史为论域》

,载《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宋书》卷三九《百官志上》,第1228页,中华书局1974年

版。《宋书》卷一四《礼志一》,第360页。

访谈岭南学术名家专论学

?术观察

新史料与学术研究

这里荀崧不仅列出具有官学身份的十家“章句

传注”之学,而且明确提出当时博士员额为“十九”

。我们知道,博士原为战国时期所置,以知通古今而备咨询,员额无定,至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置“五经博士”,始以博士专治五经,宣帝黄龙元年(前49),定博士员额十二人,分治五经十二家师法①,

至东汉初年,

又更为“十四博士”,分治五经十四家师法。故此,西晋初期博士定额十九员,则循例当以此十九人分治五经十九家师法。但是,由于荀崧未言其所列十家师法与“博士十九人”之间的具体对应关系,遂给我们认识这一问题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与想象的空间。

此外,还有两条材料常被学者用为推定西晋

“十九博士”职掌的依据。其一见于

《三国志·王肃传》:初,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同异,为

《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传》,皆列于学官。

据此可知,至晚在曹魏时期,王肃的《周易

》《尚书》《毛诗》《三礼》《左传》《论语》之学都获得了官学

的地位,

而王肃系晋武帝外祖,其学在西晋得到极大的推崇,故此可以认定,这些在曹魏时期即获得官学

地位的“王学”,在西晋自然应延续其官学地位,“十九博士”中应当有专治上述诸学之人。

另一条材料见于《宋书·礼志》,是关于东晋初

期的博士制度:

太兴初,议欲修立学校,唯《周易》王氏、《尚书》郑氏、《古文》孔氏

、《毛诗》《周官》《礼记》《论语》《孝经》郑氏

、《春秋左传》杜氏、服氏,各置博士一人。其《仪礼》《公羊》《穀梁》及郑《易》,皆省不置博士。③

不少学者相信,既然东晋博士制度是由西晋“省”置而成,则东晋的“九博士”(据钱大昕说,《论语》《孝经》合为一博士)自应源出西晋,而“《仪礼》《公羊》《穀梁》及郑《易》”等被省置者,亦应曾为西

晋尊立。此“九博士”与被黜置的四经相加虽不足

“十九”之数,但以此为基础,结合《礼志》中并未提及的王肃诸学以及荀崧奏议所列师法,庶可推知西晋“十九博士”的具体职掌。据笔者所见,陈汉章先生似乎是最早对于这一问题进行考证的学者。他在《西晋有书孔传说证》一文中提出:

《崧传》又称武帝时十九博士,有贾、马、郑、杜、服、孔、王、何、颜、尹之徒,其余不详,数之似止十人。然所谓王者,王肃非王弼。(原注:弼《易》注江左始立,见《南齐书·陆澄

传》。)《三国·魏志》言,肃为《尚书》

、《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撰父朗所作《易》传,皆立于学官,则王朗《易》、王肃《书》《诗》《三礼》《论语》《左氏传》,已有六人,加以

《易》、《书》、《诗》、《三礼》,孔、贾、马《书》、贾、服、杜

《左氏春秋》,颜安乐《公羊春秋》,尹更始《穀梁春秋》,何晏《论语》,适得十九人。(原注:知何非何休者,何休即治颜氏《春秋》。)所掌经一一可考,乌得云不知掌何经?④

陈氏所列“十九博士”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他

认为荀崧奏疏中的“孔”指《古文尚书孔传》,并以此

作为晚出之《孔传》见于西晋的证据。第二,他认为

王肃

《三礼》、郑玄《三礼》皆各置博士一员,这一点与后来诸家均不一样。以上两点是否合理,留待下文讨论。第三,他以荀崧奏议中所列“何”为何晏而非何休,这也与诸家不同。关于这一点,陈文有自注加以

说明,认为何休所治即为颜安乐《公羊春秋》,因此,

若并列何休、颜安乐,似有不妥。关于何休曾治颜氏《春秋》一事,清儒始有此说,惠栋、唐晏均曾据

《熹平石经》加以考证,目前已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

但值得注意的是,何休在《解诂序》中曾言,他认为当时

治公羊学诸家“说者疑惑,至有倍经任意,反传违戾”者,故休乃“略依胡毋生条例,多得其正”,用胡学救颜、严之弊。

题名徐彦的《春秋公羊义疏》中对于颜、何二家在“三世说”等多个问题上的重大差异均

一一指出,足见何休《公羊》学即便源出颜氏,也早已

自成体系,别立一家了。按照西汉以来师法演变的通

例,何休《公羊》学完全可以与颜安乐《公羊》学并立,

陈氏提出的理由难以成立。

另一方面,关于何晏的《论语》注,虽然在曹魏正

始时期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经高平陵之变后,何

1

2程苏东:西晋

“十九博士”所掌师法考———以《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为参照①

②③④⑤⑥

《汉书·百官公卿表》,宣帝黄龙年间置博士十二员,至于所治师法,则未有明言。王国维经考证,提出此十二师法为施、孟、梁丘《易》、欧阳、大、小夏侯《尚书》、齐、鲁、韩《诗》、后仓《礼》、公羊、穀梁《春秋》。此说可信。参王国维:《汉魏博士考》,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

:《王国维全集》,第八卷,第112页,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三国志》卷一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419页,中华书局

1982年版。《宋书》卷一四《礼志一》,第361页。

陈汉章:《西晋有书孔传说证》,载《国故》1919年第1卷第4期。可参黄朴民

:《文致太平———何休与公羊学发微》,第40页,岳麓书社2013年版。

(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序》,见《十三经注疏》,第2191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访谈岭南学术名家专论学?术观察

新史料与学术研究

晏以党附曹爽而为司马懿所诛杀,其学在宫廷中也不

免受到影响。因此,

西晋初年所立经目中,何晏之学大概很难获得容纳。事实上,从上文所举东晋博士制度可知,其时太学中《论语》唯尊郑氏,而此后宋、齐

官定经目中,亦未见何晏注,直至梁陈之时,乃

“为郑玄、何晏立于国学”①

。总此,陈氏以荀崧奏议之

“何”归于何晏而非何休,恐难成立。

此后,张鹏一先生在其所撰《晋令辑存》中列出

其所考

“博士十九人”:贾氏逵博士。马氏融博士。

郑氏玄《周礼》、《仪礼》、《礼记》博士,《春秋公羊》

博士,《春秋穀梁》博士。服氏虔《春秋左氏》博士。杜氏预《春秋左氏》博士。孔氏《古文尚书》博士。王氏弼《周易》博士。何(休)、颜(彭祖)、尹更始三博士。

王氏朗《周易》博士。王氏肃《周易》博士。王氏肃《古文尚书》博士。王氏肃《毛诗》博士、王氏肃《周礼》、《礼记》博士。王氏肃《春秋左氏》博士。

由于张氏此说生前并未发表,

系经徐清廉先生校补后以遗著的形式出版,不知是否誊录过程中有

误,其“《春秋公羊》博士,《春秋穀梁》博士”等十二字非正文所宜有,当系衍文或旁注窜入。与陈汉章

之说相比,他同样以“孔”为《古文尚书孔传》,但其

他则多有不同,如以王朗、王肃二家《易》学并列,不

列郑玄《易》《毛诗》及王肃《仪礼》,复以王弼《周易》入选,实际上是将荀崧奏议中的“王”分别对应王朗、王弼、王肃三人,这一点似不符合古人称姓之

惯例(如西汉有两夏侯《尚书》,则别称大夏侯、小夏

侯;两戴礼学,则别称大戴、小戴)。至于贾、马二家未列具体所治经书,或系阙疑之举。

嗣后,蒋善国先生在其所著《尚书综述》中提出

了他的“十九博士”说:1、《书》郑氏2、《书》王氏3、《易》郑氏4、《易》王氏(王弼)5、《诗》郑氏6、

《诗》王氏7、《仪礼》郑氏8、《仪礼》王氏9、

《周礼》郑氏10、《周礼》王氏11、《礼记》郑

氏12、《礼记》王氏13、《春秋·左传》服氏14、《春秋·左传》王氏(太康五年以后改立

杜氏)15、《公羊传》何氏16、《公羊传》颜氏17、《穀梁传》尹氏18、《论语》《孝经》孔氏19、《论语》《孝经》王氏(后改立郑氏《论语

》《孝经》)③与陈、张二先生不同,蒋先生的这一观点是经过细致的考证而得出的。其说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他最早提出荀崧所言“孔”并非《古文尚书孔

传》,而是《论语》

《孝经》孔传。第二,其所列经目中没有贾、马二家,此与荀崧奏议不合。第三,他认

为西晋所立博士“十九人的额数是逐渐立成的”

,“并且在所立各经博士本身,也有变更”。④

这一点非常值得重视,而他的主要依据恰是本文将要论及的

西晋《辟雍碑》。蒋先生指出,此碑立于晋武帝泰始

四年(268)⑤,

其碑阴所列博士只有十人,加上博士祭酒、国子博士和太常博士,也不过十三人,并不足

十九人之数,且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成于太康三年

(282),而荀崧奏议所列师法已有“杜”氏,知此十九

博士之制的形成“最早在武帝末年”。因此,在蒋先

生所列经目中,有前后更易所尊师法者。

关于蒋氏此说,笔者认为,其以“十九博士”之员额定于武帝末年,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据杜预注晚出一事,足证其大抵无误。但其经目前后更易之说,则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毕竟,荀崧奏议所言“十九博士”,原本就是就晋武帝当政时期而言,

并未言其立国初即有“十九博士”

。从易代之际职官演变的常例来看,西晋立国之初的博士制度,很可能是沿袭自曹魏,至于“十九博士”之确立,容为武帝晚期之政。故此,我们不可以《辟雍碑》记载泰始、咸宁时已有博士,即以“十九博士”之制提早至

西晋立国之初。而晋初既然不必有“十九博士”,则

所谓“变更说”,也就不存在逻辑基础了。事实上,笔者认为,蒋氏所以有此说,乃根据他的考证,如果西晋博士制度没有前后变更一事,则王肃与杜预之《左传》之学、王肃与郑玄之《论语》《孝经》学就需要同时列入经目,而这样一来,其经

目就会突破“十九”之数。因此,为了保证经目总数

仍为“十九”,他才提出“变更”之说以补救。但是,

毕竟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王肃的《左传》学

、《论语》学和《孝经》学曾在西晋遭到废黜,蒋氏此说终

难令人信服。

关于这一问题最近的讨论,见于王志平《中国

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他的看法是:

《易经》郑玄、《易经》王肃(后改为王弼)、《尚书》郑玄、《尚书》王肃、《毛诗》郑玄

、《毛2

2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

①②③⑤

《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一》,第939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张鹏一遗著:《晋令辑存》,第26—27页,徐清廉补校,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④蒋善国:《尚书综述》,第129,1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此系蒋善国先生误记,据碑文可知,此碑实立于晋武帝咸宁四年(278)。

访谈岭南学术名家专论学

?

术观察

新史料与学术研究

诗》王肃、《周官》郑玄

、《周官》王肃、《仪礼》郑玄、《仪礼》王肃、《礼记》郑玄、《礼记》王肃、《左传》服虔、《左传》王肃(后改为杜预)、

《公羊》颜安乐、《公羊》何休、《穀梁》尹更始

、《论语》王肃(后改为郑玄)、《孝经》王肃(后改为

郑玄)。

王氏接受蒋善国先生的“变更说”,将《易经》王

肃与王弼、《左传》王肃与杜预、《论语》《孝经》的王

肃与郑玄都列为前后更易者,此外,他通过对孔安国《论语》注之传播的研究,指出《论语》孔安国注在西晋时期并未获立官学,因此在所定经目中不列荀

崧所言“孔”氏,而贾、马二家也为其所黜。对此,他的解释是:“实际上,《荀崧传》所言的‘贾、马、郑、

杜、服、孔、王、何、颜、尹之徒’,均是指师说而非定

指某学之博士。……贾、马皆未立于学官,

只是太学有其师说罢了。同样,《晋书·荀崧传》所列的

‘点鬼簿’亦为仅叙师说,非及学官。”②

换言之,荀崧

所列师法虽然均具有“官学”的地位,但未必有专治

其学的博士,部分师法可由他学博士兼治。这一解释颇有启发性,但是荀崧奏议明称“章句传注众家

之学置博士十九人”,是明指依师法而立博士,与西

汉宣帝黄龙以来长期实行的“师法博士”制度相一

致,无所谓“兼治”之例。且从荀崧奏议看来,其之

所以称赞西晋博士制度,就在于这种制度广立众家师法,若此博士制度中有所谓“兼治”之例,则东晋

之九博士似乎也可以通过“兼治”之法得到改良,不

必再作员额的扩充了。总之,这种解释缺乏足够的依据。

从上举四家对西晋“十九博士”制度的考定可以发现,各家之说多少都有一定的缺陷,关于这一问题,我们仍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既然荀崧的奏议一时难以辨清,我们不妨暂且

抛开这一问题,且论《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

。此碑于1931年发现于河南洛阳,碑额题名“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临莅之盛德隆熙之

颁”,所记为晋武帝及太子先后五次莅临辟雍之事。

阳面所题碑文落款处称“咸宁四年十月廿日”,可知

立于咸宁四年(278)。此碑出土后,顾廷龙、马衡等均有录文,中、日学者多有专论,直至近年,仍有方韬、童岭等先后发表论文③,通过此碑所见皇太子临

莅辟雍及与祭官员、

士人的身份,探究晋武帝平衡各方面关系,巩固太子权力基础之用意。钩沉索隐,深刻揭示了此碑的学术史、政治史价值。就本

文而言,我们重点关注碑文中提及的晋初官学中的

礼学风尚:

泰始三年十月始行乡饮酒、乡射礼,马、郑、王三家之义并时而施。然后罍樽列于公堂,俎豆陈于庭阶,乡县之乐设,百拜之仪陈,

缙绅之士始睹揖让之节、金石之音。

碑文在论及乡饮酒、

乡射礼的施行依据时,提出“马、郑、王三家之义并时而施”,显然是指马融、郑玄、王肃三家礼学在当时均具官学之身份,这也与荀崧奏议中并列马、郑、王三家相合,对于我们推定“十九博士”的具体职掌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前

文已言,虽然“十九博士”之制定于晋武帝中后期,

但除杜预注晚出以外,其他诸学均传自汉魏,晋武帝时期未闻废黜某家之学之事,则凡在晋初获得官学地位的师法,自应在“十九博士”定员时获得尊立。笔者在研究曹魏博士制度时,发现与汉、晋制度不同,曹魏博士不依师法而立,其员额亦也无定

制,

故晋初博士制度,大抵应循曹魏旧例,而武帝置“博士十九人”,则是恢复两汉旧制,明确官学师

法。故其“十九博士”之置,当以晋初已具官学地位

3

2程苏东:西晋

“十九博士”所掌师法考———以《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为参照①

④⑤

王志平:《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第232页,江

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此外,许道勋、徐洪兴所撰《中国经学史》一书中有其对曹魏末年博士制度的考定:

“《易》博士王学、郑学各一人,《尚书》博士王学、郑学各一人,《毛诗》博士王学、郑学各一人,三礼博士王学、郑学各一人,《左氏传》博士王学、服虔之学各一人,《公羊传》博士何休之学、颜安乐之学各一人,《穀梁传》博士尹更始之

学一人,《论语》博士王学一人,《孝经》博士郑学一人。”许、徐二先生认为晋初“自然因袭魏制,保持博士十九员”

,且在其论《左传》杜预注的立学时,也将其定于东晋初年。故笔者揣测其意,似以西晋之“十九博士”即与魏制相合。

但许、徐二先生终究未明言西晋博士所掌经目是否合于魏制,故笔者不敢专断,仅录此以备考。许道勋、徐洪兴

:《中国经学史》,第145、14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王志平:《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第127—128

页。刘汝霖先生则云:“《荀崧传》又言……此十人者,除杜孔不计外,贾马之学即王氏之学,亦不复计。余人之学,当俱在十九博士之中。”王志平先生认为刘氏此说“甚是”,则其认为荀崧所列十家在西晋时未必皆获立博士,似乎便是

受到刘汝霖此说的启发。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卷六,

第48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方韬:《从〈晋辟雍碑〉看晋武帝立嗣》,载《贵州文史丛刊》2011年第4期;童岭:《晋初礼制与司马氏帝室———〈大晋

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胜义蠡测》

,载《学术月刊》2013年第10期。

顾廷龙

:《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跋》,载《燕京学报》1931年第10期,第2147页。程苏东:《曹魏太学“十九博士”说考伪》,见《饶宗颐国学院院刊》,待刊。

访谈岭南学术名家专论学?

术观察

新史料与学术研究

之师法为基础。马、

郑、王三家之礼学既然在晋初均具官学地位,则在“十九博士”中自宜有此三家之

礼学。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该碑碑阴所列与祭的博士、弟子中,只有“典行郑大射礼博士京兆段畅永

弘”和“典行王乡饮酒礼博士渔阳崔豹正雄”,与碑文“三家之义并时而施”之说似有不合。对此,余嘉锡先生曾有专论:

然碑阴题名乃止有郑大射礼生、王乡饮酒礼生,不独不用马融之说,且并大射乡饮酒礼亦各主一家,王郑之义,未尝同时并用,与碑文不合,其故何也?盖碑立于咸宁四年,实专为太子

莅雍而作,故其颂曰:“明明太子,玄览惟聪,游心六艺,再临辟雍。”而于武帝,惟言其“应天顺

人,敷演彝伦”而已,略不及泰始间飨射之事。其额兼题皇帝三临辟雍,序亦缕叙及之者,特以著其缘起耳……泰始中行礼之人皆不在题名之列,而其所行之礼前后不同,亦已彰明较著,自

不得牵引为一,疑其抵牾不合也。①

余先生此论至为精善。事实上,碑文所述“马、郑、王三家之义并时而施”及其后文“斑飨大燕,上下咸周,三家之礼,庭肆终日”云云,均是指晋武帝泰始三年(267)临莅辟雍期间所举行的仪式,而此碑本身则是为皇太子再临辟雍而作,因此碑阴所记名录乃是皇太子再临辟雍期间举行大射礼与乡饮酒礼的与祭名单。在晋武帝临莅辟雍期间,确曾有

三家之礼学并时而施的情况,②

但后来决定乡射独用郑氏说,乡饮酒独用王氏说,因此在皇太子再临辟雍之时,就仅有郑、王之说为博士所宗了。

然而余先生据此有一推论,则笔者以为稍嫌未安:

自武帝考览三家,知其短长得失,其后遂定大射用郑义,乡饮酒用王义,西晋十九博士之中,三礼亦只有郑、王二家,而马融之传不立于学官,与《尚书》一经兼有贾、马、郑、王四博士者不同。疑其定制当在泰始六年以后,盖三家之礼并行者已三次,觉郑、王之学各有所长,而马融之义则已为两家采取殆尽,无庸复立故也。此其斟酌损益之间,当时必自有其说,惜

不可得而考矣。

余先生认为三家之《礼》在晋武初年曾并置学官,但到泰始六年(270),也就是武帝三临辟雍以后,由于郑、王之学各有所长,马氏《礼》遂遭废黜,故而在西晋十九博士中,也就没有马融之学。但事实上,如果仅从辟雍碑所载史事看来,乡射、乡饮酒礼固然最终各自选择了郑、王之说为定制,但这并

不能说明马氏《礼》学即遭废黜。因为在魏晋时期,

在某一礼学问题上出现分歧,最终选择郑氏、王氏或马氏某一家之说的例子非常普遍,即如禋祀六宗、天子庙制、祫禘、天子为诸侯公卿服丧等问题,便是在郑、王二学之间进行抉择。而据阎步克先生

的研究,魏明帝“损略黼黻”,则很可能据马融《礼》

说。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魏晋时期议礼的基本原则,是一事一议、一事一例,虽然在某一礼学问题上朝议最终仅选择了马、郑、王诸家中的一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两家的官学地位便受到威胁。马融《礼》学在乡射、乡饮酒的仪制之争上虽然最终未能抗敌郑、王,却并不意味着马融之学即遭废黜。我

们从

《宋书·百官志》《晋书·帝纪》《晋书·职官志》等史籍中均未看到关于西晋博士制度变革的记

载,而无论是《辟雍碑》,还是荀崧奏议,都明确以马

融之学与郑、王二家并立。因此,笔者认为,西晋十

九博士中自当有马氏《礼》学。

马、郑、王三家并置的礼学博士所治之经为何?

从前举诸家之说看来,均认为系《周礼》

《仪礼》《礼记》三书,但事实上,这种看法并无任何材料依据,

或许是根据唐宋“九经”制度中并置“三礼”的情形

反推的。但事实上,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三礼”内

部实有经、传之分,“三礼”并置博士既非礼学博士

的原貌,亦非常态,至少从东晋立国之初的博士制度看来,晋人对于“礼经”的理解,恐怕仍受到汉儒

4

2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

③④

余嘉锡:《晋辟雍碑考证》,见

《余嘉锡文史论集》,第136页,岳麓书社1997年版。关于这一问题,顾廷龙先生亦曾提出:“按马、郑、王并为汉魏间治礼之大家,而综观碑阴之题名中,但有典行郑大射王乡饮之博士,及行郑大射王乡饮之礼生,独未提及马氏,岂因郑氏系传马氏之业者,言郑即足兼马耶?”不过,我们在前文已经辨析过,郑玄虽为马融弟子,但其礼学主张与马融相异处甚多,相较而言,反是王肃之学与马氏更为接近,故此余嘉锡先生乃以马氏之学兼于王。顾氏之说,似未可据信。顾廷龙

:《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跋》,第2148页。余嘉锡先生还举出傅玄《辟雍乡饮酒赋》以证晋武帝时却有三家之礼并施之事。赋云:“连三朝以考学兮,览先贤之异同”,余先生指出:“详其文义,似是于举行乡饮酒之时分

为三日,各命博士行其一家之礼,譬如第一日用马义,则二日用郑义,三日用王义,行之既终,于是三家之礼皆已遍览

而得其异同矣。”参见余嘉锡:《晋辟雍碑考证》,见《余嘉锡文史论集》,第138页。

余嘉锡:《晋辟雍碑考证》,见《余嘉锡文史论集》,第138页。

阎步克

:《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第213—218页,中华书局2009年版。

访谈岭南学术名家专论学

?术观察

新史料与学术研究

的强烈影响。

我们注意到,在东晋太兴二年(319),曾有“置

博士员五人”的诏令,①

也就是为《易》

《书》《诗》《礼》《春秋》五学各置博士一人,那么,其中的“《礼》学博士”所治经典为何呢?《晋书》对此虽然没有直接记载,但我们可以根据其后太常贺循的奏议而推知:

东晋元帝时,太常贺循上言

:“尚书被符,经置博士一人。又多故历纪,儒道荒废,学者能兼明经义者少。且《春秋》三传,俱出圣人,而义归不同,自前代通儒,未有能通得失兼而学之者也。况今学义甚颓,不可令一人总之。

今宜《周礼》、《仪礼》二经置博士二人

,《春秋》三传置博士三人,其余则经置一人,合八人。

贺循此奏旨在为礼学和《春秋》学分置博士,

其言《春秋》三传当分置博士三人,自无可议之处,值

得注意的是,在礼学部分,他提出宜为《周礼》和《仪

礼》分置博士,并未提到“三礼”之中的另外一家

———《礼记》。照理贺循此议既然是要广开学路,且《春秋》已立三家,自无由厚此薄彼,于“三礼”有

所轩轾。而且,从学术史的发展来看

,《小戴礼记》自东汉后期以来,已经成为治礼学者非常看重的一部著作,马融、郑玄、王肃等学者注经皆及于《礼

记》,缘何此处贺循独不言为《礼记》置博士呢?事实上,如果追溯到西汉时期,我们会发现,在

五经博士之中,“礼”博士素来有其特殊性。汉武帝

所立“五经博士”中,其他四家均可以所治经书命名,如“《易》博士”“《诗》博士”“《春秋》博士”,至礼学,则《汉书》《后汉书》中未见以“《仪礼》博士”或“《礼经》博士”为称者。两汉的礼学博士,初为“后氏礼”,后为“大、小戴礼”,均概称“礼博士”,而

其所治经典,实为《仪礼》十七篇,但为何不径称《仪

礼》博士,则大概因为《仪礼》所存仅为士礼之残篇,

显然不能满足汉代礼制的现实需要。因此,诸礼博

士需据《仪礼》而推天子、诸侯、卿大夫之礼,此所谓

“推士礼而致于天子”③

,宣帝时期后仓所撰《曲台礼》就是这样的著作,其内容早已溢出《仪礼》经文

的范围,因此,若径以“《仪礼》博士”称礼博士,似有不合之嫌。而除了《曲台礼》以外,两汉礼学中最为

倚重的著作,当然就是先秦以来的礼学传记文献,

戴德、戴圣分别据此编成《礼记》,其学遂各自名家。

但毫无疑问的是,无论是西汉的后氏礼博士,还是

东汉的大、小戴礼博士,若论其所治“本经”,当然还

是《仪礼》而非《曲台礼》或《礼记》,这一点可以从东汉熹平石经独以《仪礼》上石得到确认。在汉儒

看来,《曲台礼》和大、小戴《礼记》只是“传记”而

已,不可同列于经目。

至于《周礼》,原称《周官》,他的性质与《仪礼》

《礼记》均有所不同。此书原为记载职官制度的著

作,既非“礼经”,亦难称解“礼经”之传。然至王莽

摄政时期,由于王莽曾习《周官》,故其书的地位得

到迅速提升,据《汉纪》载:歆以《周官》十六篇为《周礼》,王莽时,歆

奏以为

《礼经》。置博士。④

《周官》改称《周礼》,似乎意在强调其所言不仅关涉官制,更可为天下礼法之所宗。而刘歆奏请以《周礼》为“礼经”,显然是认为此书可以与《仪礼》

相抗,成为新的“礼经”。查《汉书·艺文志》,此书即著录为“《周官经》六篇”,可见与《礼记》作为“传

记”的身份不同,《周礼》虽然不在汉武帝所立“五

经”的范围之中,但到西汉末期,已经被明确称为“经”。随着莽新覆灭,《周礼》失去了官学的地位,但《周礼》作为礼学经典的地位却就此确立下来。

东汉诸儒治礼学者,多看重《周礼》,马融、郑玄等均有传注。至魏晋时期,《周礼》的地位愈加提升,陈寅恪先生曾指出

:“中国儒家政治理想之书如《周礼》者,典午之前,固已尊为圣经,而西晋之后复更

为国法矣。

”⑤

在魏晋时期,《周礼》的地位在礼学中最高,因此,贺循请为《周礼》《仪礼》之学分置博士,恢复莽新时期《周礼》《仪礼》两“礼经”并置的局

面,也是与当日《礼》学风尚相符合的。

5

2程苏东:西晋

“十九博士”所掌师法考———以《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为参照①②③④⑤《晋书》卷六《帝纪第六》,第152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唐)杜佑:《通典》卷五三《礼十三》,第1465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汉书》卷三〇《艺文志》,第1710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汉)荀悦等:《两汉纪》卷二十五,第435页,中华书局2002年版。

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见陈美延编:《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4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关于魏晋时期重《周礼》的论述,还可参甘怀真《“制礼”观

念的探析》,其文指出,“此举的目的之一是宣告一个遵从‘周政’的新体制的诞生,而不再用汉家之法,此亦象征周

礼成为政制的法源”,阎步克先生通过对冕服制度的研究也指出,“魏晋冕制的变迁,也证明了《周礼》影响在与日俱

增”,他将之解释为“在某种意义上或一定程度上,是周朝贵族世卿政治的回潮或倒卷”,“从士人的发展历程看,两汉儒生、汉末名士在魏晋以下发展为士族阶层,这也为礼学的升温创造了条件。在各种经传中,《周礼》一书所提供的‘周礼’丰富、整齐而集中,那也是魏晋以下其书为人所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甘怀真:《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第101—102页,喜玛拉雅基金会2003年版;阎步克:《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

衰变异》,第231—232页。

访谈岭南学术名家专论学

?

术观察

新史料与学术研究

通过对

“礼学博士”之演变过程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在汉儒的观念中,《礼记》为解释《仪礼》的

传记之书,就如同《春秋》不必分置《春秋》博士、《春秋公羊传》博士一样,《仪礼》与《礼记》经传一体,也没有必要分置博士。这种观点恐怕对魏晋经目仍然有所影响,东晋初年经目于“礼”学仅置一

员,而贺循奏议中主张将其分为《周礼》和《仪礼》

,足见至晚到东晋初年,“礼”博士所掌经书仍仅包括

《周礼》和《仪礼》,《礼记》尚未得与二学并列。

这样看来,太学中马、郑、王三家礼学博士的并

置,所治经目恐怕不会包括《礼记》

。至于《周礼》,既然在西晋已经取得极高的地位,且贺循之奏议简扼而有节,不似创制,反似有所因循,故此笔者以为,《周礼》《仪礼》二“礼经”之并置,当源于西晋,

马融《周礼》、马融《仪礼》、郑玄《周礼》、郑玄《仪

礼》、王肃《周礼》、王肃《仪礼》六学,均在“十九博

士”制中,《礼记》之学宜附于《仪礼》,不必单列。

根据《三国志·王肃传》中关于王肃诸学的记

载,以及上文所考马、郑、王氏之《周礼》《仪礼》学,

我们已经可以推知西晋十九博士中当有王肃《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左传》,马融《周礼》《仪礼》,郑玄《周礼》《仪礼》,再结合汉末以来“郑学”小一统的社会现实及其在曹魏官学中的显赫地

位,又可推知经目中当有郑玄《易》

《尚书》《毛诗》,此外,据荀崧奏议所列师法,可知还应该有杜预《左

传》、服虔《左传》、何休《公羊春秋》、颜安乐《公羊春秋》、尹更始《穀梁春秋》,以上凡十八种,当无可疑。

这样一来,“十九博士”所缺者,仅一种师法。

然这一师法如何确定,却存在多种可能。第一,荀

奏所列师法有“贾”,当为贾逵。然其兼注《尚书》

《左传》,则何学获立,不可遽定。第二,荀奏师法中

又有“孔”,而其所传有《古文尚书》《论语》《孝经》,何种得列官学,亦须考证。第三,据《三国志·王肃

传》,则肃复有《论语》注在官学中,而郑玄《论语》《孝经》注亦当有官学身份,凡此诸学若皆置博士,则其数必超过十九,若不置博士,则《三国志》并荀崧奏议所言获置官学、博士之事如何解释,亦令人烦扰。事实上,若前论可信,则“十九博士”所缺唯一种,贾、孔二家必有一家不在博士之列,则荀崧奏议如何理解,亦需再作思量。最后一部分,我们逐一讨论这三个问题。

首先,关于贾逵,王国维曾依《三国志》所载高

贵乡公问对之事,以为贾、马之立学皆以《尚书》,但

据前论,马融《礼》学已置博士,则《尚书》若再置博

士,则其数不免要超过十九,故此从蒋善国之说,以王肃之《尚书》学既已采会贾、马之说以与郑玄相

抗,而王肃《尚书》学已获置博士,则贾、马之

《尚书》学可不必再置。

反之,关于贾逵的《左传》学,自东汉以来,便与

服虔并称,《隋书·经籍志》载西晋孙毓著有《春秋

左氏传贾服异同略》五卷,而孙毓乃西晋初年博士①,其著此书,可知贾、服二家《左氏春秋》在当时影响较大,在杜注出现之前,原是并时而行的。又《南齐书·陆澄传》载陆澄书:

《左氏》太元取服虔,而兼取贾逵《经》,由服传无《经》,虽在注中,而《传》又有无《经》者

故也。今留服而去贾,则《经》有所阙。

此乃言东晋孝武帝时期的经目改革,但从其叙

述看来,则东晋之时虽专尊服虔《左氏传》,但仍取

贾逵《左氏传》的经文部分为辅,以补服注无《经》之缺。东晋时期的博士制度乃是在西晋博士制度的

基础上“简省”而来,既然东晋《左传》学尤以贾逵辅翼服虔,则我们有理由推定,在西晋时期,贾逵《左氏春秋解诂》原为独立的博士,贾、服二注间有异

同,故博士孙毓乃有《异同略》之书以辨正。至东晋

后,方省去贾逵之学。因此,荀崧奏议所言之“贾”

,当指贾逵《春秋左氏解诂》。其次,一旦我们确定荀崧所言之“贾”为贾逵,则“十九博士”实已满员,而如何理解奏议中的“孔”,就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前文已言,陈汉章、

张鹏一均以“孔”为晚出之《古文尚书孔传》,即通称

的“伪《孔传》”,而关于伪《孔传》何时列于学官的问题,学术界虽早有定论,但在细节上仍有可议之处。简言之,此传虽然在西晋时期已经出现,但其被确认为官学,显然要在梅赜献书之后,而梅赜献

书的时间,据《尚书正义·舜典》“正义”言:

昔东晋之初,豫章内史梅赜上《孔氏传》

,犹阕《舜典》。自此“乃命以位”已上二十八字,世所不传,多用王、范之注补之,而皆以“慎徽”

以下为《舜典》之初。

6

2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

①②③《大晋三临辟雍碑》碑阴有“博士东莞孙毓休朗”,可知西晋武帝咸宁年间孙毓获任博士。《南齐书》卷三九《陆澄传》,第684页,中华书局1972年版。(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卷二《舜典》,见

《十三经注疏》,第125页下栏。

访谈岭南学术名家专论学

?

术观察

新史料与学术研究

刘知几《史通》即用其说,①

不过

,《尚书正义》所引《晋书》则记载:

始授郡守子汝南梅赜,字仲真,又为豫章

内史,遂于前晋奏上其书,而施行焉。

如此,则梅赜献书,

又似在西晋时期。王志平认为《尚书正义》之文的句读当作:

昔东晋之初,豫章内史梅赜上《孔氏传》犹阕《舜典》,自此“乃命以位”已上二十八字,世所不传,多用王、范之注补之,而皆以“慎徽”以

下为《舜典》之初。

王志平分析道

:“我们认为梅赜献书是在西晋,而以王肃注《尧典》‘慎徽五典’以下部分为《舜典》

是在东晋时期。……东晋元帝均非指梅赜献书之

时,而是指分割《尧典》为《舜典》之时。”③

王志平先

生的这一读法颇具新意,但是关于梅赜献书一事,《春秋左传正义》亦有言及:

及江东晋元帝时,其豫章内史梅赜始献孔

安国所注《古文尚书》,其内有《泰誓》三篇,记

传所引《大誓》,其文悉皆有之。

王志平先生虽以改变句读之法革新了我们对

于《尚书正义》之文的传统理解,但似乎无法进一步解决《左传正义》的这句旁证。此外,梅赜献书之事又可藉《世说新语》之文考知:

梅颐尝有惠于陶公,后为豫章太守。有

事,王丞相遣收之。侃曰:“天子富于春秋,万

机自诸侯出,王公既得录,陶公何为不可放?”

乃遣人于江口夺之。

这里所言的梅颐,据刘孝标注引

《晋诸公赞》:《晋诸公赞》曰:颐字仲真,汝南西平人。

少好学隐退,而求实进止。

其字与籍贯皆与

《尚书正义》所引《晋书》相同,梅颐与梅赜当为一人,未知何者为是,本文姑以梅

赜称之。从《世说新语》的记载来看,梅赜曾为豫章太守,此又与《尚书正义》所引《晋书》以及《舜典正

义》所言梅赜献书时所任官职相合,⑦

而梅赜为豫章太守时王敦已为丞相,则其时当在东晋元帝永昌元

年(322)前后。

又从陶侃的话来看,“天子富于春秋,万机自诸侯出”,则当时的天子又非已然年长的

元帝,而应是即位不久的明帝,也就是说,至迟到明帝初年的时候,梅赜仍任豫章太守。

另一方面,《晋书》又载:(建兴三年)三月,豫章内史周访击杜弘,

走之,斩张彦于陈。⑨

可见,梅赜任豫章太守的时间,又不得早于西

晋孝愍帝建兴三年(315),而此时距东晋元帝建中

兴仅有一年左右,朝政纷乱,朝不保夕,梅赜大概不

会选择此时献书。这样看来,《尚书正义》和《春秋

左氏正义》所言梅赜在东晋元帝时以豫章太守身份献书之事,应当还是可信的。

既然此“孔”可断非为《古文尚书孔传》,则又有

7

2程苏东:西晋

“十九博士”所掌师法考———以《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为参照①②

③④⑤⑥⑦

⑧⑨(唐)刘知几:《史通通释》卷十二

《外篇·古今正史第二》,第307页,(清)浦起龙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卷一《尧典》,见

《十三经注疏》,第118页中栏。此文不见于今本《晋书》,当为臧荣绪《晋书》,相关论析可见李学勤:《〈尚书孔传〉的出现时间》,载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1期。当然,也有可能是王隐《晋书》或者其他人所著《晋书》,可参刘起釪

:《尚书学史》,第172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

王志平:《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第230页。(唐)孔颖达:《春秋左氏正义》卷四十《襄公三十一年》,见

《十三经注疏》,第2014页中栏。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卷中《方正第五》,第182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卷中《方正第五》刘孝标注引,第182页。

马雍先生曾提出,“东晋时期只有豫章太守而没有豫章内史这个官职”,其言可信。所谓的“豫章内史”,即豫章一地的行政主官,由其称“内史”可知,当为王国之官,相当于郡

之太守。晋武帝太康十年(289),武帝封皇子司马炽为豫章王,此为西晋第一代豫章王,惠帝永兴元年(304),司马炽以八王之乱中护驾有功,被封为皇太弟,也就是后来的晋怀帝。他登基之后,即元嘉元年(307),乃迁其从子、清河康王司马遐之子上庸王司马铨为豫章王,此为西晋第二代豫章王。元嘉二年(308),

怀帝立司马铨为皇太子,乃又以司马铨之弟广川王司马端转封为豫章王,此为西晋的第三代豫章王。在此之后,皇太子司马铨遭京洛之乱,没于刘聪;豫章王司马端在洛阳陷没后曾投奔苟晞,并被立为皇太子,但随即没于石勒。这样,随着西晋的覆灭,两代豫章王先后亡命,豫章国至此绝嗣国除。至东晋元帝以后,豫章再未建国,从《晋书》的记载看来,东晋时期豫章的主官,如谢鲲、史畴、周抚、周广、范宁、刘邵、甘卓等人,皆为太守,甚至是西晋末年愍帝时期的豫章主官,如戴若思等,

亦已称“太守”,可知自豫章国国除之后,豫章乃复为郡,其主官乃复称“太守”,不再称“内史”。不过,刘起釪先生亦指出,“内史、太守职位同,是有可能被混称的”,他举会稽郡太守有称为会稽内史者为例,而即以豫章论

,《晋书·王敦传》言西晋末年从敦伐蜀守杜弘者,有“豫章太守周访”,而《晋书·孝愍帝纪》言此事,则称

“豫章内史周访”。按前面所考,

孝愍帝时豫章国已改为郡,周访当为太守,然《本纪》犹称“内史”,可见晋时太守、内史职务混称,并不鲜见。马雍:《尚书史话》,第51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刘起釪:《尚书学史》,第176页;《晋书》卷九八《王敦传》,第2554页;《晋书》卷五《孝愍帝纪》,第129页。《晋书》载:“(永昌元年四月)敦乃自为丞相、都督中外诸

军、录尚书事,封武昌郡公,邑万户。”《晋书》卷六《孝愍帝纪》,第156页。

《晋书》卷五《孝愍帝纪》,第129页。

访谈岭南学术名家专论学?

术观察

新史料与学术研究

学者怀疑当是《古文孝经孔传》

及《论语》孔安国注。

但《古文孝经孔传》于西晋时期未见师学流传,至于《论语》孔安国注,则王志平先生考定其“终

西晋之世,均未立于学官,应无可疑”

②,此姑存一说。

此外,清儒又有以此“孔”为“孔壁”之说,见于

潘芸阍所著

《魏晋诸经立博士考》:“疑此是以郑注《尚书》传自孔辟,故谓之孔。”③

然此说实过于迂曲,不足一辩。相对而言,似乎是刘起釪先生在《尚书学史》中的推测比较平实:

另有孔氏,西晋孔氏伪古文尚未出,如果不是因荀崧在东晋时习于所见误称,那就是指

当时又相传有的孔安国《论语·注》。④

当然,荀崧身历两晋

,《古文尚书孔传》之“复出”轰动一时,若论其“习于所见误称”,似乎也有些

说不过去,只能算作一种“可能性”而已。当然,此外,我们还可以推测这是《宋书》中的衍文,荀崧奏

议中或许根本就没有“孔”字,但在缺乏版本依据的

现状下,这种推测也只能存疑。

不过,在笔者看来,无论此处的“孔”是衍文也

好、误记也罢,亦或是指《论语》孔注,都不影响本文

对于“十九博士”的推定,究其原因,与下面要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相关。

第三,关于郑玄、王肃的《论语》《孝经》注的问

题。前文已言,西晋博士制度旨在恢复两汉“师法博士”的传统,因此,我们讨论这一制度,需要将其置入两汉博士制度的传统中来考虑。而如果回顾两汉博士制度,我们会发现,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

虽然太学中传习《论语》《孝经》,但并不为之专置博

士,而是以他经博士兼授,王国维对此有专门考察,

指出“《汉官仪》所载博士举状,于五经外必兼《孝经》《论语》。故汉人传《论语》《孝经》者,皆他经大

师,无以此二书专门名家者”⑤,可谓不刊之论。此外,前举东晋初年博士制度,仅“置博士员五人”,显

然也没有包括《论语》《孝经》,其后贺循奏议建议增

博士员为八人,所列新增经目中仍无《论语》

《孝经》,足见不为此二书专立博士,当为西晋故例,至东晋立“九博士”制度,始有“《孝经》《论语》共立郑

氏博士一人”,但前举荀崧奏议,仍称“今五经合九

人”,足见“五经博士”之制延续既久,士人一时仍难

改口。总之,《论语》郑注、《孝经》郑注、《论语》王

肃注、《论语》孔注(存疑)虽然具有官学身份,但只能由他经博士兼授,不可独置博士。

综上,以荀崧奏议所举诸家师法为基本依据,同时参考《三国志·王肃传》所载曹魏官学师法、

《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所载西晋初三家礼学

并置事,以及《隋书·经籍志》等文献中的相关记

载,笔者认为“西晋十九博士”所治师法当为:1、《周易》郑玄之学;2、《周易》王肃之学;3、《尚书》郑玄之学;4、《尚书》王肃之学;5、《毛诗》郑玄之学;6、《毛诗》王肃之学;7、

《仪礼》马融之学;8、《仪礼》郑玄之学;9、《仪礼》王肃之学;10、《周礼》马融之学;11、《周礼》郑玄之学;12、《周礼》王肃之学;13、《左传》贾逵之学;14、《左传》服虔之学;15、《左传》王肃之学;16、

《左传》杜预之学;17《公羊传》颜安乐之学;18、《公羊传》何休之学;19、《穀梁传》尹更始之学

在这十九博士中,《左传》杜氏的完成时间,据

其《集解后序》称,乃在太康三年(282)。余嘉锡先生云:“然杜预《左传学》在晋初即以成书,彼以懿亲功臣,所著书无不得立之理,故荀崧所举先儒典训

有杜氏。

”⑥

如果以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的完成为准,则西晋十九博士制度的确立,当在晋武帝太康中后期。皮锡瑞曾各以一字断二千年经学之升

降,于魏晋至宋初,以一“杂”字断之。

今且不论此字于其他各个时期是否合适,仅就西晋而言,此字可谓确论。十九博士所治师法中,有今文学,有古文学,有郑学,有王学,而当时在士人群体中影响巨大的,还有王、何之玄学,古今学风融会激荡,故此魏晋经注中,多集解、驳难之作。一方面,传统的两汉师法走向驳杂;另一方面,新的门户之辨趋于尖锐。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将另撰文讨论,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作者简介:程苏东,江苏东台人,文学博士、哲

学博士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责任编辑:王建平、肖时花;实习编辑:杨孟葳】

8

2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

①②③④⑤

⑥⑦

蒋善国

:《尚书综述》,第129页。王志平:《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第228页。(清)胡承珙:《与潘芸阍书》,见《求是堂文集》卷2,清道光十七年刻本,第34页A —B 。

刘起釪:《尚书学史》,第170页。王国维:《汉魏博士考》,见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八卷,第110页。按《全集》无“《汉官仪》所载博士

举状,于五经外必兼

《孝经》《论语》”数语,此据《王国维遗书》本补,可参《王国维全集》,第八卷之校勘记,第136页。

余嘉锡:《晋辟雍碑考证》,见《余嘉锡文史论集》,第144页。

皮锡瑞:《经学历史》,第347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2015年第6期No.6,201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5年12月

Dec.2015

ABSTRACT

Towards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daptable to Innovation Strategy:Method,Evolution and Route(by WANG Jun)Abstract:Started from the logic of analysis of stage,strategy and institutions,this paper examined two major adjustment processes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system that occurred in our country since established.One occurred without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s;another

is when significant changes of the development stage occurred,with the adjustment of strategy,institutions changes with adaptation underway.This change

is from the market economy adaptable to catch-up strategies to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daptable to innovation strategy.

Key words:stage;strategy;institutions

On the System of the Confucian Doctors in Western Jin Dynasty:According to the Inscription of Dajin longxing huangdi san-

lin Pi Yong bei(by CHENG Su-dong)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rnal composition of“nineteen doctors”in western Jin dynasty.For the few documentary record,this thesis

wa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y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f middle-ancient Confucius classic history.According to the inscription of Dajin longxing huangdi sanlin Pi Yong bei,this paper gives a conjecture of the nineteen shifa(师法)of the Confucian Doctors in Western Jin dynasty combined with the docu-mentary records in Sanguozhi,Songshu and Suishu.The paper still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ok of Etiquette and Ceremonial,The Rites

of Zhou and The book of Rites,as well as the educational mode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Key words:Western Jin dynasty;Dajin longxing huangdi sanlin Pi Yong bei;Confucian Doctor

The Only Existing Copy of Jin Si Lu Zhuan 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Neo-Confucianism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by FANG Xiao-yi)Abstract:Zhang Xikong’s Jin Si Lu Zhuan which is conserved in Shanghai Library is the only existing copy of this book.Jin Si Lu Zhuan is the

first Commentary to the book Jin Si Lu in the Qing Dynasty.Before Zhang’s commentary appeared in Ming China,Zhou Gongshu had complied a book named Jin Si Lu Fen Lei Ji Jie which recomposed Jin Si Lu and was popular at that time.Zhang’s commentary corrected its wrong recomposition and re-stored the origin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Jin Si Lu.Furthermore,it emphasized the practical function of the Neo-Confucianism and then warned the gov-ernor not to forget and abandon their political responsibilities.Meanwhile,it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tradition of knowledge of the Neo-Confucianism in which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historical books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Jin Si Lu Zhuan not only indicated the revival of the Cheng-Zhu Confucian School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but also showed the concern about politics and knowledge in the Neo-Confucianism’s framework from the scholars in the middle and low stratum.

Key words:only existing copy;Jin Si Lu Zhuan;early Qing Dynasty;Neo-Confucianism

Late Marriage Phenomenon and Its Causes for the Talented Women in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Women in Qing Dynasty(by XIAO Ya-nan)Abstract:Late marriage for women was rarely seen in Qing Dynasty.According to historians’statistics,the number of women who got married over

the age of twenty in Qing Dynasty is less than1/10of their statistical data.But through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ollected Works of Women in Qing Dynasty,

we can find that the number of talented women who got married over the age of twenty is nearly half of the total number.The causes of the talented women’s late marriag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One is the famil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factors which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wo aspects:family responsibility and reputation burden.The other is their psychological aspiration:some were afraid of marriage and others were ambitious,cherishing their literary pursuit without intention for marriage.

Key words:late marriage;talented women;family responsibility;reputation burden,inherent pursuit

Sociology and Confucian Orthodoxy:Thought Conflict between Yan Fu and Zhang Zhidong(by GUO Dao-ping)Abstract:In the winter of1897,Yan Fu started to translate Herbert Spencer’s The Study of Sociology,and serialized it on the magazine of Guo-wenhuibian.Several months later,Zhang Zhidong finished his famous work Quanxuepian,which used the same name of Yan Fu’s translation.This paper

tries to prove that Zhang Zhidong’s writing was intended to refute Yan Fu’s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ocial sciences,and presents the details of the thought conflict between these two scholars.

Key words:Yan Fu;Zhang Zhidong;The Study of Sociology;Quanxuepian;sociology;confucian orthodoxy

The Double Dimensions and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of Lukacs’Totality Theory(by TANG Hong,LIU Zhuo-hong)Abstract:Totality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and methodology support in the theory system of the early Western Marxist Lukacs,which exhibits double dimensions of episte-mology and existence theory.By totality,Lukacs refutes the dogmatism and economic determinism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theorists

to restore the revolutional and critical character in Marxist philosophy.In the meantime,he explores the reality of materialism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to a-wake people’s desire for man as a whole.Lukacs’totality theory provides us useful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soci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in China.Key words:Lukacs;totality;dialectical totality;man as a whole;reality implications

Risk Criticism i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by ZHANG Qing-lan)Abstract: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the position and the dimension of investigating problems is far beyond the Western

risk society theory.The risk society theory has made a deep insight into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But because of its own limita-tions,it is difficult to overcome its theoretical defects.It is Marxism that critically absorbs the Western risk society theory and breaks through its theoretical problems,and it is reasonable to solve the social problems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actice and the global capital relationship.Key words: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risk criticism;risk awareness

How Can Freedom Be Equal to Consumption Freedom

———An Interpretation of Bauman’s Theory of Consumer Society(by TAO Ri-gui)Abstract:Bauman believes that contemporary capitalist society is a consumer society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s that consumers are the only qualified members.The rise of consumer society is not the result of human design,but that globalization makes consumer behavior feasible and effective.In the consumer society,the freedom is equal to consumption freedom,which consists of three main aspects.In the system level,seduction mechanism and op-pression mechanism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At the social level,the reality principle a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reach a settlement.At the indi-vidual level,everybody is a consumer,but also a commodity.Consumer society has a very strong political immunity.If politics cannot be rebuilt,there

is little chance of improving the society.

Key words:consumer society;consumption freedom;capitalism;globalization191

高考晋朝历史知识点:西晋统一中国

高考晋朝历史知识点:西晋统一中国 1. 西晋的统一 魏灭蜀 在三国中,蜀是很弱的一国。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诸葛亮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他于平定南中之后不久,即率军进驻汉中,与魏展开争夺关陇地区的激烈战争。公元23 4年(建兴十二年),他进驻五丈原(今陕西眉县),病死军中,蜀军撤退。此后,蜀军以姜维任统帅,屡次伐魏,都无进展。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魏派钟会、邓艾两路大军伐蜀。钟会率十万大军为主力,由斜谷入汉中,姜维在剑阁(今属四川)防守。邓艾以三万士卒出阴平道(今甘肃文县),直逼成都。刘禅投降,蜀亡。这时姜维被迫降于钟会。次年,钟会谋叛魏,姜维伪与钟会联合,准备乘机恢复蜀国,后失败被杀。 晋灭吴 曹魏后期,司马懿掌握大权。公元260年(景元元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杀皇帝曹髦,立曹奂为帝。263年,司马昭封晋公,不久又封晋王。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继为晋王,旋废曹奂自立,是为晋武帝,国号晋,史称西晋。晋代魏之后,即在长江上游大造战舰,训练水师,为灭吴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这时,吴帝孙皓奢侈腐朽,政治黑暗,对人民的剥削很残酷。他为了加强对长江上游的防守,就迁都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可是江南人民为统治者逆流转运粮饷财物,劳苦异常。当时有民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江南人民不断起义,反抗孙吴的反动统治。孙皓为保住他的皇位,不得不还都建业。从此,上游的防务严重松弛。 公元279年(天纪三年),晋调六路大军共二十余万人伐吴,次年三月,水师至建业的石头城,孙皓被迫投降,吴亡。

中国自董卓之乱以后,即陷入分裂割据混战之中,时间长达九十年。至此,又归于统一。 2. 晋初的经济 西晋统一中国,改元太康(280— 289年)。至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死,此十年间,为西晋的社会经济最好的时期。 户调式:户调式是西晋的基本经济和财政制度,是西晋灭吴、统一中国的当年颁行的。 晋武帝颁行户调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均分土地,限制土地兼并,以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一、占田制—— 占田制也叫做占田课田制,是把占田制和田税制结合在一起的。《晋书·食货志》曰:“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占田”数是国家准许农民占有田地的数量,“课田”数是国家征收田租(税)的亩数,每亩纳粮八升。曹魏之制,田租每亩四升,西晋的田租高出曹魏一倍。 二、户调制—— 户调制是征收户税的制度。《食货志》又曰:“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还对边郡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户调”作了具体规定。边郡与内地同等之户,近的纳税额的三分之二,远的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近的每户纳賨布(税名)一匹,远的纳一丈。户调不分贫富,以户为征收单位,这对广大劳动人民是很不利的。曹魏之制,每户纳绢二匹,绵二斤。西晋的户调额比曹魏增加了二分之一。 三、品官占田荫客制—— 品官占田荫客制是一种保障贵族、官僚们的经济特权的制度,但也有为贵族、官僚们的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限”的用意,以制止土地兼并和隐瞒户口的情况。《食货志》曰:“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每低一品,少五顷,第九品占田十顷。“又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品第六已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五十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庇荫户和佃客,为私家人口,归主人役使,不再负担国家徭役。

再议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再议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摘要:苏东剧变是二十世纪末国际政治格局发生的一件重大而影响深远的事件,也是本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 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而且也标志着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给世界社 会主义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本文主要从苏东剧变的历史背景,苏东剧变 的原因探究以及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三个方面对这一事件展开论述。 关键词:苏东剧变;斯大林模式;原因;教训 苏东剧变是二十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它在此后很长 一段时间内对全球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了总结其深刻历史教训以启 示后人,二十年来不少学者就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做了大量深入的专题研究, 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寻苏东剧变的相关问题,主要是针对自己对苏东剧变的若干思考展开相关论述。 一、苏东剧变的历史背景 (一)苏联解体。 自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开始,苏联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制度 模式上,僵化的斯大林模式已严重阻碍着社会的发展。在政治上,独裁专制与任 人唯亲愈发明显。在官员作风上,腐败横行,官僚特权意识日益严重。在民生问 题上,人民长期处于水生火热之中,难以解决温饱。正是由于这一系列问题长期 困扰着苏联的发展,才导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决意对苏联的传统 体制进行改革。这项改革最初以经济为突破口,在遭受挫折难以取得明显成就的 情况下,经济改革又转向为政治改革。即以经济改革失败为导火索引发了所谓“民主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但是,随着改革局面的失控,戈尔巴乔夫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逐渐走向偏激,主张全盘西化,接受西方的“民主化”和“公开性”,最 终导致苏联亡国。 随后的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签订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理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12月21日,11个加盟共和国抛 开中央正式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之后在12月 25日晚,戈尔巴乔夫宣告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4个春秋 的苏联国旗悄然降下,取代它的是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至此,苏维埃社会主 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失。 (二)东欧剧变。 在以前的改革难以取得显著成效以及内外交困的情况下,20世纪80年代东 欧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改革虽不同程度触及了体制问题,但未能 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到80年代中期改革已经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 1980年到1990年间,东欧各国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种种压力下,向反对派 妥协,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地位。而反对派通过各种手段如大选﹑武装冲突等公开 向执政的共产党夺权,逐渐实现政权的更迭。东欧各国剧变之后,共产党执政变 成了社会党执政,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剧变后的各国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和 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 变化,已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二、苏东剧变的原因探究 (一)苏东剧变的直接原因。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一、中国古代皇帝概况: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

东欧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浅谈东欧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关键词:剧变原因教训 摘要:本文深究东欧剧变的历史,从苏联的影响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的国际环境,和东欧各国政治经济状况及其改革的国内因素中找出原因,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思考和教训。 1989年秋冬发生的东欧政局的剧变,改变了战后世界政治的格局,是当代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东欧剧变的原因不应当从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中寻找,而应当从不符合东欧国家国情的苏联模式中寻找。战后东欧历次危机无不由僵化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党的决策的失误以及领导人的主观主义、唯意志论所引起。从根本上来说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适合东欧国家的国情,西方资本主义推行的“和平演变”政策是催化剂,戈尔巴乔夫的对东欧的剧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改革的失败是导致东欧剧变的最终发生。 第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斗争)。东欧的政局动荡,也首先源自于其经济基础。二战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片面发展重工业和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的工业化方针被东欧国家普遍采纳。进入80年代以来,东欧多数国家的发展速度明显放慢,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困难和危机,使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如波兰、匈牙利通货膨胀严重,80年代末期,波兰和匈牙利的通膨率常在两位数,人民生活降至70年代初的水平。虽然东欧各国经济困难的程度和原因各不相同,但从主观指导的失误来看有以下几方面情况:一是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发展比例失调,一味追求高速度,实行高积累,高投资,由此引发了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二是大举借债使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10年中,东欧各国急于用外国贷款迅速提高本国的生产能力,大借外债,以至到80年代进入还债高峰期后,成为沉重的负担,使人民苦不堪言,激起对政府的强烈不满。经济危机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1987年开始,东欧一些国家相继出现社会动乱。东欧党内也出现严重的思想混乱,大批党员退党,使党丧失了战斗力。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酿成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 第二,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也不乏推行其“新思维”,以使所谓“戈尔巴乔夫派”在东欧各国上台的意图。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其结果是导致共产党的分裂,有的主动让权,有的被迫交权,使近半个世纪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毁于一旦。 第三,西方对东欧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二次大战后,他们把战略重点就逐渐移到“和平演变”上来,东欧是它们实施这一战略选中的突破口。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和西方国家凭借经济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困难和改革开放的复杂形势,加快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步伐,向东欧国家发动了“无硝烟的战争”。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诱压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利用“人权”问题进行内政干涉,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多种手段,直接干预了事态的发展。

苏东剧变的历史反思

苏东剧变的历史反思 【摘要】:正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大事件,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的空前严重的挫折。一时间,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势力弹冠相庆,欢欣鼓舞,他们认为,共产主义已经“大失败”,资本主义将重新“一统天下”。在我们内部,有少数同志,甚至有的参加革命多年的同志,在挫折面前 怀疑社会主义的前途,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这种看法是短视的、浅薄的,缺乏历史的眼光和理论的分析。 【关键词】:苏东剧变马克思主义戈尔巴乔夫东欧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正文: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第一部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划时代杰作——《共产党宣言》问世了,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诞生。到1917年10月,仅仅70年后,俄国10月社会主义革命就取得了成功,世界上有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从此,世界进入了现代。20世纪40年代,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之后在欧洲、亚洲等地,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相继产生,世界迅速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回顾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世界性的社会主义阵营;真可谓社会主义是节节胜利。社会主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光明,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和前途。 但是,历史车轮运转的轨迹表明:前进总是同曲折并存,直线总是同曲线共在。万马奔腾、一泻千里的滚滚长江也有著名的九曲回肠。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时,从1989年开始,首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东欧剧变”。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东欧六国在一年时间相继如一颗颗巨星在社会主义阵营纷纷陨落了,真好像《红楼梦》里讲的:“忽喇喇似大厦倾”,发生了“和平演变”,倒向了资本主义的怀抱。到1991年的秋冬,应该说是掀起这场席卷整个东欧和苏联的剧变之首,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随着12月25日圣诞之夜,戈尔巴乔夫总统“以不安的心情辞职”,苏联的国旗缓慢地降了下来。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代表们无可奈何地举手,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一个叱咤国际风云数十年的泱泱大国,如一颗更大的巨星可悲可叹地陨落和消失了。 无疑地说,随着苏东的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又一个低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包括学说、运动、制度三部曲。纵观国际共运的历史,已经有了两次大的低潮。第一次是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到1905年俄国爆发革命,可以说这30多年是一个“沉寂”时期;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力量的对比有利于资本主义,不利于社会主义,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曲折和困难,从而进入第二个“沉寂”期。以至最终爆发了苏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降到了又一个最低点。

苏东剧变的原因与历史教训

苏东剧变的原因与历史教训 学员:赖国军学号:16000204 摘要:苏东剧变是二十世纪末国际政治格局发生的一件重大而影响深远的事件,也是本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而且也标志着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给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本文主要从苏东剧变的历史背景,苏东剧变的原因探究以及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三个方面对这一事件展开论述。 关键词:苏东剧变;斯大林模式;原因;教训 苏东剧变是二十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它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全球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了总结其深刻历史教训以启示后人,二十年来不少学者就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做了大量深入的专题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寻苏东剧变的相关问题,主要是针对自己对苏东剧变的若干思考展开相关论述。 一、苏东剧变的历史背景 (一)苏联解体。 自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开始,苏联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制度模式上,僵化的斯大林模式已严重阻碍着社会的发展。在政治上,独裁专制与任人唯亲愈发明显。在官员作风上,腐败横行,官僚特权意识日益严重。在民生问题上,人民长期处于水生火热之中,难以解决温饱。正是由于这一系列问题长期困扰着苏联的发展,才导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决意对苏联的传统体制进行改革。这项改革最初以经济为突破口,在遭受挫折难以取得明显成就的情况下,经济改革又转向为政治改革。即以经济改革失败为导火索引发了所谓“民主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但是,随着改革局面的失控,戈尔巴乔夫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逐渐走向偏激,主张全盘西化,接受西方的“民主化”和“公开性”,最终导致苏联亡国。 随后的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签订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理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12月21日,11个加盟共和国抛开中央正式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之后在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宣告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4个春秋的苏联国旗悄然降下,取代它的是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至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失。 (二)东欧剧变。 在以前的改革难以取得显著成效以及内外交困的情况下,20世纪8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改革虽不同程度触及了体制问题,但未能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到80年代中期改革已经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1980年到1990年间,东欧各国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种种压力下,向反对派妥协,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地位。而反对派通过各种手段如大选﹑武装冲突等公开向执政的共产党夺权,逐渐实现政权的更迭。东欧各国剧变之后,共产党执政变成了社会党执政,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剧变后的各国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二、苏东剧变的原因探究

南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南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国家,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南朝有出现哪些皇帝?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南朝皇帝列表及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南朝-宋(420-479) 武帝刘裕(363-422)420年称帝在位3年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小时家贫。后因战功逐渐成为东晋的权臣,420年,他迫晋恭帝禅让,建立南朝*宋,在位3年死,时年60岁。 少帝(406-424) 422年即位在位3年少帝刘义符,刘裕长子,即位3年,被杀,时年19岁。 文帝(407-453) 424年即位在位30年文帝刘义隆,刘裕第三子,他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453年,他被太子所杀,时年47岁。 孝武帝(430-464) 453年即位在位12年孝武帝刘骏,文帝第三子,残暴昏君。死于464年,时年35岁。 前废帝(449-465) 464年即位在位6个月前废帝刘子业,孝武帝长子,暴君一个,嗜杀乱伦,在位6个月被杀,时年17岁。 明帝(439-472) 465年即位在位8年明帝刘彧,文帝第十一子,残暴昏庸之君,在位8年,死时34岁。

后废帝(463-477) 472年即位在位5年后废帝刘昱,明帝长子,淫暴无比,一日不杀人,就闷闷不乐,被萧道成杀死,死时15岁。历代王朝中,没有像南北朝时宋朝的前废帝,明帝,后废帝这三个皇帝这样,闺门无礼,乱伦淫秽,手足相残,几近禽兽。 顺帝(469-480) 477年即位在位3年顺帝刘准,明帝第三子,在位3年后退位,480年被杀,时年12岁。 南朝-齐(479-502) 高帝(427-482) 479年称帝在位4年高帝萧道成。南朝*宋的宰相,后废顺帝自立,建立南朝*齐,在位4年,时年56岁。 武帝(440-493) 482年即位在位11年武帝萧赜,高帝长子,死于493年,时年54岁。 郁林王(473-494) 493年即位在位1年郁林王萧昭业,武帝长孙。在位1年被杀。时年22岁。 海陵王(480-494) 494年即位在4个月海陵王萧昭文,郁林王弟,在位4个月被杀,时年15岁。 明帝(452-498) 494年即位在5年明帝萧鸾,高帝侄,即位后大杀手足,南齐国衰,死于498年,时年47岁。 东昏侯(483-501) 498年即位在3年东昏侯萧宝卷,明帝第二子,他残忍凶暴,嗜杀成性,挥金如土,被萧衍杀死,时年19岁。和帝(488-502) 501年即位在1年和帝萧宝融,明帝第八子,在位1年,被萧衍所杀,南齐亡。

五胡十六国皇帝列表

1页 年号 庙号 姓名 即位时间 即位年龄 在 位 年数 死时年龄 世系 备注 汉(前赵)世系 永凤 高祖 刘渊 304 7 新兴县凶奴人,呼韩邪单之后,曹魏时改姓刘,祖父为南凶奴单于, 父刘豹为凶奴左部帅 西晋太康末为北部都尉,后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受晋封为汉光乡侯, 后起兵反晋,304年称汉王,308年十月称帝,迁都平阳 光兴、嘉平、建元、麟嘉 烈宗 刘聪 310 9 刘渊第四子 刘渊死,太子刘和即位,刘聪杀兄夺位,311年,派刘曜攻破洛阳,俘晋怀 帝,316年,派刘曜破长安,俘晋愍帝,灭西晋 汉昌 隐皇帝 刘粲 318 1 刘聪子 以皇太子总摄朝政,318年七月即帝位,九月,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靳准所 杀。 光初 刘曜 318 12 刘渊侄,少孤,由刘渊收养 靳准杀刘粲夺帝位,曜率兵攻准,被太保呼延晏等拥立为帝,进军平阳,

尽杀靳氏,迁都长安,改汉为赵,史称前赵,后被石靳所杀成汉世系 建兴、晏平、王衡太宗李雄304313161氏族人,李特子,巴西容渠 人 301年,其父李特在绵竹率流民起义反晋,李特战死,李雄继为帅,304年取成 都,城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成汉,或称前蜀 玉衡戾太 子 李班33447147李雄之兄,李荡子被李雄立为太子,334年六月即位,十月被李雄之子李越所杀,在位不及半年 玉衡、玉 恒幽公 哀皇 帝 李期33522425李雄第四子李越杀李班后,被拥立为帝,帝暴戾骄虐,大臣多不自安,338年四月,汉王李 寿拥兵矫太后令,废李期为邛都县公,自立为帝 汉兴中宗李寿33839644李特弟李骧 汉兴、太 和、嘉宁 李势5李寿长子347年三月晋征西将军恒温攻成都,李势降,361年死于建康 前凉世系 2页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第四单元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B12历史杨雨欣26号 一、课程标准 2-2-1 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教材分析 1.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教材落实了《标准》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 教材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三、学情分析 1. 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读过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有一定了解,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 初二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已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史实辨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

浅谈对苏东剧变的认识

浅谈对苏东剧变的认识 摘要: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给冷战时代画上了一个句号,从此世界出现了一强独大的局面。如今我们再回头看这段历史,苏联,东欧这些社会主义国家迅速的崩溃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问题,而是有许多方面的原因,如错误的改革,领导集团的专断和腐败,对马列主义的抛弃及西方因素等。 关键字:苏联,东欧,腐败,专断,马列主义,西方。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联以及东欧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波兰等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被极大的削弱,世界格局重新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一事件发生得非常突然,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人们一般把这一事件称为“苏东剧变”,也有一些人称其为“苏东巨变”。虽然这些已经成为历史,但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尤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更有必要认真对待这一历史事件,汲取经验教训。 历史回顾 1990年12月14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 1990年,东欧国家和南斯拉夫的国内形势继续发生重大变化。多数国家政治上普遍实行多党制和议会制,经济上不同程度地向私有化和市场经济过渡。原有的体制被打破,新的体制尚未建成,各种新旧矛盾错综复杂。

1991年12月7-8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就苏联的前途问题在明斯克秘密会晤,并签署了《明斯克协定》。协定宣布三国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并称“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体将停止存在”。 12月25日,苏联第8任、也是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并把核武器控制权亲手交给了叶利钦。同时,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升起了白、红、蓝三色俄罗斯国旗。12月26日,苏最高苏维埃举行会议,通过宣言正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作为唯一和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苏东剧变呢? 1.没有认识到改革的必要和改革的方向。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确实发挥了巨的优势,创造了让世界都为之惊叹的成就,在推动苏联的工业化、打败德国法西斯、恢复国民经济等方面都发挥过巨大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这种体制也有它的弊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很难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不能优化配置个方面生产资源等。斯大林的后继者没有及时和正确地领导改革,以克服这种体制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到契尔年科时期,苏联的改革浅尝辙止、徘徊反复,甚至出现过改革偏向的情况,结果延缓或干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改革又偏离方向、误入歧途,最后导致资本主义复辟。而

五胡十六国皇帝列表

五胡十六国皇帝列表 年号 庙号 姓名 即位时间 即位年龄 在 位 年数 死时年龄 世系 备注 汉(前赵)世系 永凤 高祖 刘渊 304 7 新兴县凶奴人,呼韩邪单之后,曹魏时改姓刘,祖父为南凶奴单于, 父刘豹为凶奴左部帅 西晋太康末为北部都尉,后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受晋封为汉光乡侯, 后起兵反晋,304年称汉王,308年十月称帝,迁都平阳 光兴、嘉平、建元、麟嘉 烈宗 刘聪 310 9 刘渊第四子 刘渊死,太子刘和即位,刘聪杀兄夺位,311年,派刘曜攻破洛阳,俘晋怀 帝,316年,派刘曜破长安,俘晋愍帝,灭西晋 汉昌 隐皇帝 刘粲 318 1 刘聪子 以皇太子总摄朝政,318年七月即帝位,九月,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靳准所 杀。 光初 刘曜 318 12 刘渊侄,少孤,由刘渊收养 靳准杀刘粲夺帝位,曜率兵攻准,被太保呼延晏等拥立为帝,进军平阳, 尽杀靳氏,迁都长安,改汉为赵,史称前赵,后被石靳所杀 成汉世系

建兴、晏平、王衡太宗李雄304313161氏族人,李特子,巴西容渠 人 301年,其父李特在绵竹率流民起义反晋,李特战死,李雄继为帅,304年取成 都,城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成汉,或称前蜀 玉衡戾太 子 李班33447147李雄之兄,李荡子被李雄立为太子,334年六月即位,十月被李雄之子李越所杀,在位不及半年 玉衡、玉 恒幽公 哀皇 帝 李期33522425李雄第四子李越杀李班后,被拥立为帝,帝暴戾骄虐,大臣多不自安,338年四月,汉王李 寿拥兵矫太后令,废李期为邛都县公,自立为帝 汉兴中宗李寿33839644李特弟李骧 汉兴、太 和、嘉宁 李势5李寿长子347年三月晋征西将军恒温攻成都,李势降,361年死于建康 前凉世系 建兴高祖张实31444750张轨长子301年,西晋任张轨为凉州刺史,轨保据一方,314年轨病死,其子张实继之, 317年西晋灭亡,张氏以姑臧为中心世守凉州 建兴太宗张茂32044548张轨子320年六月,张实被部下杀害,实子骏年幼,茂袭平西将军行都督凉州诸军事,

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浅析

苏东剧变的原因与历史教训浅析 一、苏联东欧剧变概述 苏联东欧剧变也被成为1989年革命,它是指从1989年到1991年左右,在苏联及东欧各个国家发生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根本性的转轨。苏东各国执政几十年的工人阶级政党丧失政权,推行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制度改变性质,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三国四分五裂、土崩瓦解,作为独立主权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民主德国也与联邦德国合二为一1。 想要了解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首先不得不了解剧变前的世界局势。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消散,美国和苏联这样两个昔日曾联合起来对抗纳粹的超级大国便开始了对对方的戒备,他们都试图用自己的威力来控制整个世界。而直接对战意味着全面核战争的爆发,这会带来可能使整个人类毁灭的危险,所以双方都选择了间接对抗的方式——军备竞赛、经济竞争、科技竞争。 自此开始,美国对苏联和其他采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均采取了敌视态度和遏制政策,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再西欧及大西洋两岸成立,而为了与之形成抗衡力量,苏联将大多数东欧国家集结在一起,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两个组织默认的规则是:只要有一个成员国遭到侵犯,就会被视为对整个组织的挑衅,而遭到挑衅的组织会立即对侵犯来源国发动反击。冷战局势形成。 在冷战后期,东欧各国在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民主化的思想随着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传入,共产党的地位受到了威胁,而他们一贯的专制政策在群众中也失去了支持力量。终于在1989年,剧烈的政治风暴席卷了苏联和东欧地区,(原)杰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原)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原)南斯拉夫、苏联这9个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政局的交替。群众性的示威游行、罢工数不胜数,各民主政党步步威逼进行夺权,导致共产党在自由选举中纷纷倒台,甚至通过武力冲突,实现了政权的更迭。 面对如此剧烈的动荡,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促成了此次剧变,而我们又能从中获得什么教训与经验。 二、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 要真正论起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1引自百度百科“苏东剧变”词条。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6211901.html,/view/502026.htm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一、历朝历代皇帝列表 华黄帝王朝纪元前2698年建立 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 第二代长子姬玄嚣生子蟜极次子姬昌意帝子第2任姬己挚 BC2598年—BC2515年 第三代姬蟜极第3任玄帝姬颛顼BC2515—BC2437年 第四代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姬穷蝉生子敬康 第五代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 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 第六代姬句望 第七代姬桥牛 第八代姬瞽叟 第九代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 黄帝王朝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 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 第2任姒启

第3任姒太康第4任姒仲康 第5任姒相第6任后羿(妻嫦娥)第7任寒浞 第8任姒少康 第9任姒杼 第10任姒槐 第11任姒芒 第12任姒泄 第13任姒不降 第14任姒扃 第15任姒廑 第16任姒孔甲 第17任姒皋 第18任姒发 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夏王朝共19王立国440年 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原都亳邑227年 第2任子外丙第3任子仲壬第4任伊尹 第5任子太甲 第6任子沃丁 第7任子太庚

第8任子小甲 第9任子雍己 第10任子太戊 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 第12任子外壬 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 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 第15任子祖辛 第16任子沃甲 第17任子祖丁 第18任子南庚 第19任子阳甲 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第21任子小辛 第22任子小乙 第23任子武丁 第24任子祖庚 第25任子祖甲 第26任子廪辛 第27任子康丁 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

九年级历史下册 12 苏东的艰难探索教案 北师大版

《苏东的艰难探索》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 2.知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进行了改革,匈牙利改革一度取得显著成效。 3.思考苏东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分析能力和史鉴今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对比教学法,尝试把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同时期的中国和改革后的中国进行比较,以助思考苏东改革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进行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 2.明白社会主义发展、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实事求是、坚定不移才能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概况。 【教学难点】 对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作出客观的评价。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斯大林模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斯大林模式有何利弊? 导入: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和帮助下,欧洲和亚洲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它们在建设本国经济时都照搬苏联模式,后来发现苏联模式日益不能适宜本国生产力的发展,相继进行了改革,其结果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赫鲁晓夫的小修小补 1、经济改革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 课前准备 ◆ ◆ 教学过程

(1)农业改革: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伊始即雄心勃勃地开展了社会主义改革,他的改革从经济领域开始,并扩展到政治领域。在农业改革中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等。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他随意鲁莽,不能实事求是,必然无法获得成功。 (2)工业改革:赫鲁晓夫对工业也进行了改革,如加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增加资金和劳动力方面的投入等。 (3)评价:赫鲁晓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模式。 2、政治改革 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赫鲁晓夫也进行了一些政治方面的改革,他提出要反对个人崇拜,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使不少人的冤屈得以昭雪。但赫鲁晓夫的这些改革并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3、学生“说一说”:如何看待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 4、师归纳: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客观地评价人物和历史事件,作为苏联社会主义早期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领导人,斯大林功绩卓著,不能因其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等而抹杀。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是错误的,正因为他不能全面读认识斯大林,全面客观地分析30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和社会现状,因此,他的改革就注定无法成功。 (二)“东欧消费者的天堂”(东欧国家的社会改革) 1、改革背景 二战后,东欧和亚洲的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它们在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照搬苏联模式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改革势在必行,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匈牙利的社会主义改革。 2、匈牙利改革 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致力于推行改革,他强调不该“奴隶般地模仿外国的模式”,在卡达尔的领导下,匈牙利从1968年起在全国推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把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商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政治上,匈牙利政府注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使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国家政局也长期保持稳定,但是到了70年代中后期匈牙利改革因遇到一系列困难而陷入低潮。 在匈牙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同时,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都进行了改革。但改革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引起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进而带来政治危机。 三、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苏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所做的努力,但都因缺乏科学理论,未经深思熟虑,急功近利而失败。苏东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有很重要借鉴和启示。

简论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世界政治舞台上发生 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大事件,这是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的空前严重挫折。探究苏东剧变的原因,吸取社会主义在苏东兴亡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面向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什么导致苏东剧变 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无数个力的作用的结果,最后形成一个总的合力,这就是历史事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作为20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其原因教训涉及国际和国内、理论和实践、经济和政治、宏观和微观、从基本原则到具体政策等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长期潜伏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这就需要我们用“合力论”来探究苏东剧变的原因。然而,在全面的基础上,又要突出重点。也就是说,既要坚持多重性原因的“合力论”,又要坚持“重点论”。用这种方法,我认为,苏东剧变是由两个深层根源和两个直接原因导致的。 深层根源一: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造成经济发展滞缓、社会主义形象受损。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斯大林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二战结束后唯一一个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经济管理体制和国民经济军事化,苏东国家的经济出现停滞,苏联那种计划到一颗螺丝钉的计划不再适应战后国家的经济建设,弊端日现,严重地阻碍了苏东的社会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差距逐步拉大。对此,从 赫鲁晓夫到勃日涅夫一直改革不力。戈尔巴乔夫上 台后,虽然首先推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却没有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是把改革推进了政治斗争的旋涡,使原来就处于停滞状态下的国民经济进一步崩溃的边缘,从而严重地削弱了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东欧国家长期受制于苏联,仍然套用苏联模式,或者即使有国家愿意走自己的路也被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所扼杀。经济问题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人们对共产党、社会主义逐渐失去了信心,同时也为国内外、党内外主义 敌对势力的进攻及“和平演变”图谋得手提供了条件。 深层的根源二:执政党陷入深刻危机严重脱离群众、动摇了生存基础。苏东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最后是在戈尔巴乔夫一类人手里丢失的。他们推行的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背弃了社会主义道路。从“左”的极端走向“右”的极端,自动取消了宪法中规定的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使共产党最后失去了改革旧体制、实行模式转换的机会。戈尔巴乔夫实行的苏共党内民主化实际就是抛弃民主集中制,把民主普遍化、庸俗化、扩大化,这使苏共内部意见分歧、纪律松弛、离心离德、党派林立,几乎没有任何凝聚力。为以后苏共分裂,进而一部分派别变质从而从内部搞垮苏共种下了祸根。以至在共产党被赶下台的关键时刻,大多数群众没有起来保护共产党,而是采取了冷眼旁观甚至跟着反对派走的态度。 直接原因一:苏联的“改革”变成“改向”。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初衷是要通过改革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尤其是改革遇到挫折时,他们并不是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兴利除弊,而是使改革步入了歧途,即从纠正阶级斗争扩大化走向否定阶级和阶级斗争、从改革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走向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从实行党政分开走向取消党的领导、从改革高度集中的 简论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王梓屹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江苏 南京 210003) [摘要]本文章遵循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客观地分析了导致苏东剧变产生的两个深层根源和两个直接原因,并总结了经验教训。 [关键词]苏东剧变;原因;教 训 【黑龙江史志2013.12(总第301期)】 83

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被人称之为历史之谜”的苏东剧变至今已时过近20年。在苏东,一个个执政党、一个个社会主义国家,怎么会在未作任何有效抵抗的情况下,就自行覆灭了呢学术界有人把决定性原因归结为经济因素,有人断言政治因素是最重要的原因,也有人认为体制问题是根本原因,有人认为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即僵化的苏联模式的弊端是根本原因。以上观点都有失偏颇。在总结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时,学术界同样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论。对此,我们只有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来看待和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有价值的结论。 这篇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苏东剧变的原因;第二部分是苏东剧变的教训与启发。 一、苏东剧变是多种因素形成“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重大的社会变迁和历史事件,都是一种“合力” 的结果。作为20 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苏东剧变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内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既有直接原因,又有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客观的、历史的、全面的、辨证的分析。当然,强调全面分析不是不分重点,强调诸因素综合作用,不是不讲主次,而是要分析其中哪一个是关键的、决定的因素,从中找出根本原因。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l、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 战略是苏东剧变的外部原因。 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采用各种手段,对苏东国家推行“和平演变” 战略: 他们利用人员往来,“以接触促演变”;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以维护“人权” 为名,干涉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大力扶植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派组织,支持他们搞动乱,乱中夺权;利用经济贸易和援助,对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压力,迫使其作出政治上的让步,等等。在上述手段中,最突出的就是支持这些国家的政治反对派。 东欧国家的反对派,从波兰的团结工会、匈牙利的民主论坛,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公民论坛和保加利亚的“生态公开性”组织,无一不是依靠西方的赞助和扶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