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伦识鉴:品藻的品藻

人伦识鉴:品藻的品藻

人伦识鉴:品藻的品藻
人伦识鉴:品藻的品藻

人伦识鉴:品藻的品藻

《世说新语》:第七门为“识鉴"。杨勇先生释云:“识鉴,谓审察事理,鉴别是非也。审察事理,鉴别是非,乃是“识鉴”的重要内容。从实际情况看,“识鉴"还包括“人伦鉴识”。所谓“人伦鉴识”,即鉴别、评估人物的能力,有这种能力通称为“有人伦鉴识”。《晋书》卷六九《刘隗传》附《刘讷传》:

隗伯父讷,字令言,有人伦鉴识。初入洛,见诸名士而叹曰:“王夷甫太鲜明,乐彦辅我所敬,张茂先我所不解,周弘武巧于用短,杜方叔拙于用长。”……

或称“有知人之鉴",《晋书》卷四九《胡毋辅之传》:

辅之少擅高名,有知人之饕。

鉴识人物本来属于人物品藻的内容,由于中古时代九品官人法的实施,从上至下对此都特别重视,于是鉴识人物的能力变成了品评识鉴者乃至当轴名流的一项标准。

(一)对乐于鉴识人物者的推重

在中古时代,人们对爱好人物鉴识的人,一向是十分推重的。《晋书》卷三三《石苞传》附《石浚传》:

(石)浚字景伦,清俭有鉴识,爱人物。位至黄门侍郎,为当世名士一……。同书卷四五《武陔传》:

陔少好人伦,……文帝甚亲重之,数与诠论时人。……

及《何攀传》:

攀居心平允,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又,犍为费立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

攀申明曲直,减免冤滥。……

而社会地位较高的人若乐于此道,则尤其受人称颂。《晋书》卷三六《张华传》:

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至于穷贱候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识鉴人物能够从一个方面显示人的才智。《世说新语·赏誉》二二刘孝标注引《晋后略》:“(刘)漠,少以清识为名,与王夷甫友善,并好以人伦为意。故世人许以才智之名0鉴识人物,就必须对人物作出恰当的评语,因为评语一出,马上就要在社会上流传。所以,识鉴者的地位越高,权威性也就越高,当然对于被鉴识的人来说价值也就越大。而权威的鉴识者对一般人是不肯轻易下评语的。《晋书》卷五六《孙楚传》:

初,楚与同郡三济友善,济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壮,至楚,济曰:“此人非所能目,吾自为之。"乃状楚回:“天才英博,亮拔不群。”……作为大中正,王济亲自品平孙楚,足见对他的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对人物的评,也是因人而异的。对品评对象的熟悉和了解,是品泮人物的前提。九品中正制是中古时代选拔官吏的根本大法,当时推重识鉴人物的倾向,乃是由这种选官制度所决定的。

(二)“有人伦鉴识”的具体表现

被称为“有人伦鉴识'的人物,必需具有先见之明,即此时对人物的鉴识和判断能够被彼时之事实所证明。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讨论郭林宗时已经涉及了。其实在中古时代,这方面的事例还有很多。《晋书》卷四二《王戎传》:

戎有人伦鉴识,“族弟敦,有高名,戎恶之。敦每候戎,辄托疾不见。敦

后果为逆乱。其鉴赏先见如此。……

所谓“鉴赏先见",是识鉴人物的水平的主要标志。在晋代,这样的识鉴专家还有王修。《三国志》卷一一《王修传》:

初,修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终皆远至,世称其知人。

有刘公荣,《晋书·武陔传》:

陔沉敏有器量,早获时檸,与二弟韶叔夏、茂季夏并总角知名,虽诸父兄弟及乡闾宿望,莫能觉其优劣。同郡刘公荣有知人之鉴,常造周,周见其三子焉。公荣曰:'皆国士也。元夏最优,有辅佐之才,陈力就列,可为亚公。叔夏、季夏不减常伯、纳言也。”

有周浚,《晋书》卷六一本传:

浚性果烈,以才理见知,有人伦鉴识。乡人史曜素微贱,众所未知,浚独引之为友,遂以妹妻之,曜竟有名于世。

有贺循,《晋书》卷六八本传:

……雅有知人之鉴,拔同郡杨方于卑陋,卒成名于世。

有王胡之,《晋书》卷八三《车胤传》:

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于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及长,风姿美劭,机悟敏速,甚有乡曲之誉。……

以人伦识鉴闻名的人还有王衍和桓彝。《世说新语·品藻》一一刘孝标注引《晋阳秋》:

初,王澄有通朗称,而轻薄无行。兄夷甫有盛名,时人许以人伦鉴识。

常为天下士目曰:“阿平第一,子嵩第二,处仲第三。”……

又《世说新语·赏誉》六五刘孝标注引《徐江州本事》:

谯国桓彝有人伦鉴识,……

如王、桓一类的人物,在南朝也有很多。《梁书》卷五一《处士列·传何点》:

点雅有人伦识鉴,多所甄拔。知吴兴丘迟于幼童,称济順江淹于寒素悉

如其言。

同书卷五三《良吏列传·丘仲孚》:

少好学,从祖灵鞠有人伦之鉴,常称为千里驹也。

《南史》卷六九《姚察传》;

察至孝,有人伦鉴识,冲虚谦逊,不以所长矜人。

从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出,识鉴人物构成了中古士人的一种自觉行动,同时也构成了他们个人的生活趣味的一个方面。

(三)“理鉴”与“神鉴”

中古时代的“人伦识鉴"有谓“理鉴"与“神鉴”的说法。“理鉴",指深明鉴识之理或者将识鉴的具体实践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来认识。《皆韦》卷六九《戴若思传》:

……时同郡人靥京音有璧鉴,名知人,其父遣若思就京与语,既不称若思有公辅之才。……

“有理鉴"的人,比一般有人伦鉴识的人要高出一筹,但“神鉴"才是识鉴人物的最高境界。《晋书》卷四九《谢鲲传》:

……尝使至都,明帝在东宫见之,甚相亲重。问曰:“论者以君方庾亮,自谓何如?"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温峤尝谓鲲子尚曰:“尊大君岂惟识量淹远,至于神鉴沉深,虽诸葛瑾之喻孙权不过也。

同书卷六五《王导传》附《王询传》:

桓玄与会稽王道子书回:“殉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秘所寄“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虽明公神鉴,亦识会居之故也。……”

“神鉴”,谓明鉴如神,是指在辩名析理、识鉴人物方面达到的一种出衬人化的境界。有“神鉴”的人,能够鉴识人物的精神,从而达到对人物的最深刻的知解。与“理鉴”相比,“神鉴”就更有价值了。

以上我们讨论了人伦识鉴的问题。从本质上讲,人伦识鉴就是品藻人物的能力,品藻人物固然是品藻,而对于品藻人物的能力加以品评,则是更高级的品藻。由上举诸例我们可以看出,“人伦识鉴”确实已经成为人物品藻的一项重要标准之一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