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 育 学 教 案(一)

教 育 学 教 案(一)

教 育 学 教 案(一)


绪 论




教学目的:1、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2、明确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提高学生学习教育学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关 键 点:教育学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讲授时数:2学时。




一、 什么是教育学
(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P1)


(二)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关系:P2


1、教育方针政策是人民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民主观意志的体现。


2、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3、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三)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关系:


1、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概括。


2、教育实践经验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们还知识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3、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任何工作都有它的规律,要想把某种工作作好,必须按照它的规律办事,教育工作也是如此,我们要把教育办好,就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如果只凭主观热情、盲目地蛮干,不但不能迅速地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反而会给人民教育事业带来危害。




二、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阶段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特 点

代 表 作




萌芽阶段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与哲学等为分离

《学记》《理想国》


《论演说家的培养》




独立形态阶段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以后

分离成独立科学

《大教学论》


《普通教育学》




发展多样化阶段

19世纪40年代以后

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来研究教育

《教育论》《教育学》


《民本主义与教育》


《新教育大纲》




理论深化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来

科学技术促进教育学的发展,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相互渗透

《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与发展》


《教育过程》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教育实践经验的丰富积累以及人们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认识的深化。




《学记》全文只有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写得非常精练,非常深刻。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奉为经典,用以指导设学施教,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论著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学记》作者受了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学记》的思想也有封建性的糟粕,其理论的系统性与深刻性而言,还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思维与论述方式也大都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我们一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今天的教育实践,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教育服务。


三、教育学的分类P12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教学目的:明确教育的内涵,及基本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学重点:教育的内涵


教学难点: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关 键 点:教育的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从词源学上看,不同语言的“教育”一词,都与儿童的培养相关。如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相关,而教仆是对负责陪送奴隶主的子女上学的奴隶的专门称呼。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教”字和“育”字。其形状,“教”字为 ,意指儿童在成人执鞭监督下习文之事;“育”字为 ,表示妇女养育儿童之事。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推出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中与儿童的成长相关的活动。


1、什么是教育


古今中外不同说法,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内涵: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P28(教育的本质)


在教育学中,在肯定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基础上,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P41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它有各种形式:谈话受益、环境陶冶、校园文化、电影电视等。包括各种年龄的受教育者。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电视学校、远程网络课堂)——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教育的概念:P41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

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手段)。


一、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在家庭,父母是子女最初和经常的教育者。在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


二、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三、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以社会形态来划分: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以生产力标准划分:原始的教育形态——原始社会教育。


古代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


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


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力)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产品分配形式、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来看每个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原始社会教育)


1、没有专职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广义的教育时期,“能者为师,长者为师”。


2、教育内容极其贫乏简单。


教育内容: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如何改进居住条件;骑马、射箭的本领。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生产就是教育、劳动就是学习。方式:口耳相传(没有文字)。


4、教育的全面性。


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没有阶级的差别,只有性别差异。


男子的教育内容:捕鱼、狩猎……(主外)


女子的教育内容:缝衣、看小孩、做饭……(主内)


这种教育的特性影响至今。


综上:原始社会的教育的显著特点:全民性、原始性。


二、古代教育


(一)奴隶社会的教育(夏、商、西周)


1、学校教育的产生和教师职业的出现。


夏:庠、序、校的施教机构。


商、西周:学、辟雍、泮宫、瞽宗。


2、教育内容比较丰富。


标志: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对立,如奴隶主阶级从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当时的学校传授的是政治、伦理方面知识,生产知识很少。


4、教育具有了鲜明的阶级性。


奴隶主阶级垄断了教育,使奴隶被排除,打下了少数人占有的阶级的烙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


综上:奴隶社会的教育最显著的特点:阶级性。


(二)封建社会的教育


1、教育方面具有鲜明能够的阶级性。还表现为突出的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即:地主阶级内部教育的不平等。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完全脱离。


学校没有培养生产者的任务。


3、奉行“养七”、“愚民”的政策,“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和“独尊儒术”的教育思想。


4、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


5、教学方法上崇尚书本、死记硬背、个别教学。


6、实行严格的封建选士制度和科举制度。


欧洲封建学校:行会学校:教会学校:骑士学校:


综上:我国的封建教育比欧洲落后,其显著特点:等级性。


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一)资本主义社会教育


合理点:1、教育的任务既有培养同志人才的任务,也有培养生产工作人员的任务。


2、教育的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的科目。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


4、教育与生产劳动走向结合。


5、教学组织形式,采用课堂教学。


6、教育时间上,逐渐延长义务教育的时间。


双轨制:一方面:把统治阶级的子女培养为管理生产和从事政治文化活动的人才。具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较高目标。


另一方面:把劳动人民的子女培养成为会使用机器,并且听话的奴役。条件较差,目标低。


不合理点:1、一方面由于现代化生产和经济竞争的需要,资产阶级不得不给劳民以一定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受种族、民族、经济等不平等条件的限制,劳动人民的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与资产阶级是不平等的。


2、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腐朽的思想的宗教结合在一起的畸形现象。


3、教育与生产的密切结合与教育商品化的弊端并存。


4、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普及教育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功能性文盲又不断产生。(指中学毕业以后并没有真正掌握读、写、算等基本技能。)


5、教育的经济价值被重视与完整价值被忽视并存。


教育完整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人口优化功能、育人功能。


综上:

资本注意教育的显著特点:双轨性。


(二)社会主义教育


1、社会主义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有,教育不再是剥削阶级同志人民的工具,而成为宣传马列、培养社会注意建设人才的途径和手段。


2、社会主义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它反对民则歧视,主张民族平等,并特别关心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3、国家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教育事业,自觉地调整教育机构和体制,有效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综上: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一种平等的教育,体现公民的平等性。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学目的:了解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要素及各自的作用;明确教育为什么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掌握教育怎样才能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年轻一代的发展。


教学重点:教育怎样才能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年轻一代的发展。


教学难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关 键 点:人的发展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人的发展的一般概念
1、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变化逐渐形成个体素质、品格或才能特征的过程。
2、人的发展的内容:


(1)人的身体的发展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机体各种组织系统正常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


(2)人的心理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密切相关,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影响、制约着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3、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


生理的发展是一个生物过程。


心理的发展一般认为: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社会、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是其动因。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P45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也会逐渐地发生变化。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P48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P48包括

:家庭、邻里、学校及公共场所,整个社会风气。


1、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2、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由于人们对待环境的主观态度不同,人的发展也不同。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是环境(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为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P55


3、人的主观能动性怎样来的呢?


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它们之间性质的差异、力量的强弱、不同的组合、不断地发展变化,致使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色。




第二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方面。不是个人意志可以改变的。因此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共同模式和个体差异,遵循其中的规律,合理地设计教育活动,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的过程是具有一定的顺序的。


教育者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有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有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地前进。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根据有关的年龄阶段划分理论,人生发展阶段可分为:婴儿期(出生—1或1.5岁);幼儿期(1岁、1.5岁—6岁、7岁);童年期(6岁、7岁—11岁、12岁);少年期(12岁、13岁——15岁、16岁);青年期(16岁、17岁—25岁、30岁);成年期(26岁、31岁—55岁、60岁);老年期(55岁、60岁—死亡)。




(三)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做到因材施教。


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他们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个体差异性同样有多种层次。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如:有的儿童的身高是早长,有的晚长;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


在教育工作中,把握年龄阶段特征是必须的,但还是不够的,为了使自己的工作对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还需要去发现学生的个别差异,发现每个人的独特之处,包括他的超常与他的落后,这些对于教育来说都是重要的。做到因材施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