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内科学笔记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

中医内科学笔记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

中医内科学笔记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
中医内科学笔记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

中医内科学笔记

一、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一)实证

1.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2. 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二)虚证

1.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2.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一)外感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二)内伤

1.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宿痰伏肺→诱因、感邪→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一)发作期

1. 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2. 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3. 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

4.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减

5.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二)缓解期

1. 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 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

喘即气喘、喘急,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一)实喘

1.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 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 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二)虚喘

1. 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 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3. 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1. 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3.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

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六、肺痨

肺痨是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 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 气阴耗伤:益气养阴—参苓白术散、保真汤

4. 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1. 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

2. 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

3. 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

4. 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5. 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

八、心悸

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1. 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 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加减

3. 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4. 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

5. 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6. 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 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九、胸痹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1. 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2. 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 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4. 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5. 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 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7. 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不寐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1. 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2. 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3. 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

4. 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5. 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一、癫狂

癫病—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

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

(一)癫证:

1. 痰气郁结证: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2. 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

(二)狂证:

1. 痰火扰神证: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

2. 火盛伤阴: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丸

3. 痰热瘀结证:豁痰化瘀,调畅气机—癫狂梦醒汤

十二、痫病

痫病是种反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病证,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特征。

1. 风痰闭阻证: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加减

2. 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

3. 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 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5. 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十三、痴呆

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1. 髓海不足证:补肾益随,填精养神—七福饮加减

2. 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加减

3. 痰浊蒙窍证: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加减

4. 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

十四、厥证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在短时间内苏醒,重者—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一)气厥:

1. 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2. 虚证:补气回阳,醒神—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

(二)血厥:

1. 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

2. 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

(三)痰厥:行气化痰—导痰汤

十五、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一)实证﹙寒热食气瘀﹚

1. 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加味

2. 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加减

3. 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泄肝以安胃):柴胡疏肝散加减

4. 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

5. 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二)虚证

1. 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2. 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减

十六、痞满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一)实痞

1、食滞内停证: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加减

2、痰湿中阻证: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散

3、湿热阻胃证: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

4、肝胃不和证: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二)虚痞

5、脾胃虚弱证: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

6、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

十七、呕吐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称为呕吐。

(一)实证

1. 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

2. 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加减

3. 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 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加减

(二)虚证

1. 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 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加减

3. 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加减

十八、噎膈

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病证。

噎—噎塞,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

膈—为格拒,指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

关系——噎可单独出现,也可以是膈的前驱症状——噎为膈之始,膈乃噎之渐,膈证皆有噎证这一阶段,但非所有的噎证皆发展为膈证。

1. 痰气交阻证: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加减

2. 津亏热结证: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

3. 瘀血内结证: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加减

4. 气虚阳微证: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

十九、呃逆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实证

1. 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加减

2. 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

3. 气机郁滞证: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

(二)虚症

4. 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止呃—理中丸

5. 胃阴不足证: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二十、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趾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一)实证﹙寒热食气瘀)

1. 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2. 湿热壅滞证:泻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加减

3. 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加减

4. 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汤加减

5. 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二)虚症

6. 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加减

二十一、泄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一)暴泻

1. 寒湿内感证: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加减

2. 湿热伤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加减

3. 食滞肠胃证: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

(二)久泻

4. 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痛泻要方加减

5. 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6. 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加减

二十二、痢疾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的疾病。是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一)实证

1. 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

2. 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3. 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二)虚证

1. 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2. 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3. 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十三、便秘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置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一)实秘

1. 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 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 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

(二)虚秘(气、血、阴、阳)

1. 肺脾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

2. 血液亏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3. 阴津不足:滋阴通便—增液汤

4. 阳虚寒凝:温阳通便—济川煎

二十四、胁痛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1. 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 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 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4. 肝络失养证:养阴柔肝—一贯煎加减

二十五、黄疸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一)阳黄

1. 热重于湿证: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加减

2. 湿重于热证: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3. 胆腑郁热证: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加减

4. 疫毒炽盛证(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加味

(二)阴黄

1. 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加减

2. 脾虚湿滞证: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加减

(三)黄疽消退后的调治

1. 湿热留恋证: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

2. 肝脾不调证: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

3. 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代表方: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二十六、积聚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分别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严,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一)聚证

1. 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

2. 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

(二)积证

1. 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2. 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

3. 正虚瘀结证: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二十七、鼓胀

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1. 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2. 水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加减

3. 水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4. 瘀结水留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

5. 阳虚水盛证: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6. 阴虚水停证: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二十八、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本节所讨沦的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若头痛属某一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兼症,不属本节讨论范围。

(一)外感

1. 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2. 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3. 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二)内伤

1. 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

2. 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3. 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4. 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

5. 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二十九、眩晕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1. 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加减

2. 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加减

3. 肾精不足证: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加减

4. 痰湿中阻证: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 瘀血阻窍证: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加减

三十、中风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一)中经络

1. 风痰入络证: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加减

2. 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加减

3. 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加减

(二)中腑脏

1. 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1)痰热腑实证:通腑泄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加减

(2)痰火瘀闭证: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加减

(3)痰浊瘀闭证:化痰熄风,宜郁开窍—涤痰汤加减

2. 脱证(阴竭阳亡):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三)恢复期

1. 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加减

2. 气虚络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3. 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三十一、疟疾

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1. 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

2. 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3. 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

4. 瘴疟:

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清瘴汤加减

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5. 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加减

三十二、水肿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一)阳水

1. 风水相搏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加减

2. 湿毒侵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 水湿浸渍证: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 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二)阴水

1. 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2. 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3. 瘀水互结证: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三十三、淋证

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1. 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加减。

2. 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加减

3. 血淋:(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加减

4. 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加减

5. 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藓分清饮加减

6. 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尿浊(湿热下注):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藓分清饮加减

三十四、癃闭

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

1. 膀胱湿热证: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加减

2. 肺热壅盛证:清泻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加减

3. 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加减

4. 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加减

5. 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

6. 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

三十五、郁证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1. 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加减

2. 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加减

3. 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加减

4. 心神失养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加减

5. 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加减

6. 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7. 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滋水清肝饮加减

三十六、血证

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一)鼻衄

1. 热邪犯肺证: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加减

2. 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加减

3. 肝火上炎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加减

4. 气血亏虚证: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二)齿衄

1. 胃火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2. 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三)咳血

1. 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加减

2. 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3. 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加减

(四)吐血

1. 胃热壅盛证: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2. 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加减

3. 气虚血溢证: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五)便血

1. 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2. 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3. 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加减

(六))尿血

1. 下焦湿热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

2. 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加减

3. 脾不统血证: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4. 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加减

(七)紫斑

1. 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加减

2. 阴盛火旺证: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加减

3. 气不摄血证: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三十七、痰饮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古通“淡”,是指水一类的可以“淡荡流动”的物质,饮也是指水液,作为致病因素,则是指病理性质的液体。为此,古代所称的“淡饮”,“流饮”,实均指痰饮而言。

(一)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1. 脾阳虚弱证: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2. 饮留肠胃证: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已椒苈黄丸

(二)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干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1. 邪犯胸肺证: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加减

2. 饮停胸胁证:泻肺祛饮—十枣汤合椒目瓜蒌汤或控涎丹

3. 络气不和证: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加减

4. 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

(三)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1. 表寒里饮:发表化饮。小青龙汤加减

(四)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1. 寒饮伏肺证:宣肺化饮—小青龙汤加减

2. 脾肾阳虚证:温脾补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三十八、消渴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一)上消

1. 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加减

(二)中消

1. 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加减

2. 气阴亏虚证: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加减

(三)下消

1. 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加减

2. 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加减

三十九、自汗、盗汗

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1. 肺卫不固证:益气固表—玉屏风散或桂枝加黄芪汤

2. 营卫不和证:调和营卫—桂枝汤

3. 心血不足证:补心养血—归脾汤

4. 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加减

5. 邪热郁蒸证: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四十、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1. 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加减

2. 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加减

3. 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加减

4. 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加减

5. 气郁发热:疏肝理气,解郁泄热—丹栀逍遥散加减

6. 湿郁发热:利湿清热—三仁汤加减

7. 血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加减

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一)气虚

1. 肺气虚证:补益肺气—补肺汤加减

2. 心气虚证:益气养心—七福饮加减

3. 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加减

4. 肾气虚证:益气补肾—大补元煎加减

(二)血虚

1. 心血虚证:养血宁心—养心汤加减

2. 肝血虚证:补血养肝—四物汤加减

(三)阴虚

1. 肺阴虚证: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加减

2. 心阴虚证: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加减

3. 脾胃阴虚证:养阴和胃—益胃汤加减

4. 肝阴虚证:滋养肝阴—补肝汤加减

5. 肾阴虚证:滋补肾阴—左归丸加减

(四)阳虚

1. 心阳虚证:益气温阳—保元汤加减

2. 脾阳虚证:温中健脾—附子理中汤加减

3. 肾阳虚证:温补肾阳—右归九加减

四十二、痹证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1. 风寒湿痹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2. 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3. 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加减

4. 肝肾两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丸加减

四十三、痉证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痉证”。

1. 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

2. 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熄风镇静—羚角钩藤汤

3. 阳明热盛证:清泄胃热,存阴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4. 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加减

5. 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熄风止痉—导痰汤加减

6. 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熄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

1. 肺热津伤证:清热利湿,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

2. 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四妙丸合加味二妙散加减

3. 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4. 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加减

5. 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四十五、腰痛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1. 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 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加减

3. 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4. 肾虚腰痛:

偏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

《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

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

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

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

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

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胃痛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

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

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

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辨证论治证型主方

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呃逆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

泄泻基本病机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

泄泻治疗原则:健脾化湿暴泻: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久泻:脾虚为主当以健脾

泄泻湿热伤中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痢疾的临床特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

痢疾的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辨证要点:辨虚实;辨气血

湿热痢疫毒痢阴虚痢休息痢的治法和主方

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便秘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

便秘肠胃积热证阴寒积滞证阳虚寒凝证的治法和主方

第四篇肝胆系病证

胁痛的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

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虚证——)

胁痛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

胁痛肝气郁结证肝络失养证的治法和主方

黄疸的临床特征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

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疫毒炽盛证的主方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主方

阳黄阴黄急黄的鉴别

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积证的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

鼓胀与水肿的鉴别

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鼓胀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关于逐水法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

头痛辨证要点: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部位:(——)

头痛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瘀血证痰浊证的主方

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中风的病位及基本病机

中脏腑中经络的鉴别

补阳还五汤牵正散的适应症

中风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

瘿病的病位:在肝脾,与心有关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雍结颈前

瘿病的病理演变:初期气郁痰阻为主;日久引起血瘀,并可出现化火伤阴等病机转化,由实证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原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瘿病气郁痰阻证心肝阴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第五篇肾系病证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关键在肾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水肿辨证首辨阴阳治疗原则:发汗利小便泻下逐水(治水三法)

水肿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内经》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淋证的病位基本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淋证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劳淋的治法和主方

如何理解淋证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

癃闭的病位基本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癃闭膀胱湿热证浊瘀阻塞证脾气不升证肾阳衰惫证的治法和主方

阳痿的病位:肝肾心脾基本病机:虚证——实证——治疗原则

遗精的病位基本病机治疗原则:实则清泄虚则补涩

遗精常用治法:上则——中则——下则——

遗精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第六篇气血津液病证

《丹溪心法》提出“六郁”之说(越鞠丸)

郁证痰气郁结证和心神失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梅核气脏躁的临床表现

血证的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

血证的主要证侯:热盛迫血证阴虚火旺证气虚不摄证血证各证型的主方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法”(行血补肝降气)

《景岳全书》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和“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金匮》四饮的诊断依据

痰饮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肾,其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

痰饮的基本病机:三焦失通失宣,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阳虚水液不运,水饮停积为患治疗原则:温阳化饮(“用温药和之”)

寒饮伏肺证的的治法和主方

消渴的病位: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基本病机:阴虚燥热

消渴的本证(三多一少)与并发症(肺痨、白内障、雀目、耳聋、疮疖痈疽、中风偏瘫、水肿)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消渴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自汗盗汗的辨证要点:辨阴阳虚实虚证:自汗气虚不固;盗汗阴虚内热实证: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气虚发热证阳虚发热证的治法和主方

厥证的病位基本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

厥证、中风、痫证、眩晕的鉴别

虚劳辨证要点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

肥胖的基本病机:阳气虚衰痰湿偏盛治疗原则:补虚泄实

脑癌、肺癌、大肠癌、肾膀胱癌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第七篇肢体经络病证

痹证的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的鉴别痰——瘀——

痹证的治疗原则:初痹祛邪通络(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久痹补肝肾、益气血

风寒湿痹证(行痹痛痹着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证、肝肾两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痿证的基本病机:实证——虚证——

痿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寒湿腰痛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最新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整理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新版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

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 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中医内科学方剂歌诀82首

《中医内科学》方剂歌诀82首 月华丸甘草干姜汤 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甘草干姜出金匮,虚寒肺痿诚可贵,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甘草四两姜二两,温肺复气功效倍。 桔梗杏仁煎补肺汤 桔梗杏仁用甘草,银花连翘夏枯草,补肺参芪与熟地,五味紫菀桑白皮,红藤枳壳与贝母,百合麦冬与阿胶。补肺益气且养阴,肺虚喘证病可愈。 沙参麦冬汤加味桔梗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加味桔梗重桔梗,苡仁贝母芨橘红,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银花甘草葶苈子,清肺化痰排脓壅。 沙参清肺汤如金解毒散 沙参清肺用沙参,白芨黄芪太子参,如金解毒景岳创,黄芩黄连黄柏藏,合欢甘草冬瓜子,化痰养阴桔苡仁。山栀桔梗甘草和,解毒清肺消痈方。 保真汤大补元煎 保真参芪术草味,赤白苓芍天麦归,大补元煎景岳方,山药山萸熟地黄,生熟地柴朴骨皮,柏知莲陈姜枣随。参草枸杞归杜仲,真阴方耗此方尝。 驻车丸芎芷石膏汤 千金传下驻车丸,两半归连重一般,芎芷石膏金鉴方,川芎白芷石膏羌,三两阿胶姜一两,阴虚久痢得灵丹。菊花藁本共相配,风热头痛应审详。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通幽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助,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需。 通瘀煎桃仁红花煎 景岳全书通瘀煎,活血顺气功效专,桃仁红花括桃红,丹参赤芍归川芎,归尾红花山楂泽,乌青木附香字含。延胡香附青皮地,活血化瘀心络通。 地榆散槐角丸 地榆散方用多验,地榆茜根黄芩连,槐角丸有地榆防,当归黄芩枳壳匡,山栀茯苓六味配,清热化湿凉血专。血热得凉自可止,擅治肠风及脱肛。 生姜甘草汤桑白皮汤 生姜甘草千金方,人参甘草大枣姜,桑白皮汤半夏苏,杏仁贝母芩连栀,补脾助肺生津液,虚寒肺痿服之康。清泄痰热病根除,痰热郁肺喘可治。 黛蛤散加减泻白散 黛蛤青黛蛤壳配,清肝化痰功效倍,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咳逆痰粘胸胁胀,验方屡经临床推。参茯青陈五味入,加减泻白方名立。

中医内科学笔记总结培训资料

中医内科学笔记总结

肺系病证 1感冒 1风寒证:荆防达表汤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 或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羌独活,更用荆防能解表。柴前苓芎桔梗壳,痢疾疟疾兼能疗。 2风热证:银翘散银翘散主风热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效果好。 或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三物香薷扁豆朴,辛温解表散寒湿,无汗表实腹痛泻,头重身痛皆能治,若加银花与连翘,更名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姜葛枣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此方宜。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豉葱白,桔薇薄荷甘红枣,阴虚感冒多无汗,滋阴解表功效好。 2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三拗汤中少桂枝,麻黄加术治湿痹。 止咳散止嗽散中枯甘前,荆陈紫苑百部研,风寒犯肺咽痒咳,疏风散寒利肺气。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桑菊饮中桔甘翘,芦根杏仁薄荷饶,清宣肺卫风热证,肺热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桑杏汤中沙参贝,栀皮梨皮共香豉,干咳无痰或少痰,轻宣温燥此方宜。 4痰湿蕴肺证:二陈汤二陈橘半茯苓草,生姜乌梅不可少,治心治肺又治胃,随证加减记心牢。 风加南星白附子,热加芩连寒桂姜,气和四七郁香附,重视变化效最好。 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5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用芩栀,桑皮二母麦冬施,蒌桔陈苓甘草入,肺热痰稠可服之。 6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齐,肺热阴虚咳喘证,清肺养肺喘咳宜。 7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3哮病 发作期: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治寒饮,咽喉不利在宜肺,细辛紫菀款冬花,姜枣半夏与五味。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治寒饮,风寒咳嗽皆可医,桂姜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子。

中医内科学考试笔记个人整理版

中医内科学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内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明确指出病位属肺分列辛温辛凉两大治法-丹溪心法,感冒之名始于仁斋直指方,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感冒不呈流行性;时行感冒症状呈流行性,全身症状重,起病急,易化热入里,变生他病,不常见痰热郁肺感冒若失治可转变-肺痈、肺胀 风寒证-荆防败毒散 风热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证-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和鸡苏散)夏令感冒-身热汗少,头昏,肢体酸重,心烦口粘,苔黄腻,脉濡数 气虚感冒-参苏饮,患者久虚,面色晄白,汗出畏寒,动则益甚,平时易感冒,苔薄白,脉细弱-玉屏风散 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晕,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咳嗽 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 肺体属金,譬如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若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缚之火自内之则亦鸣-医学心悟 内伤咳嗽与-肺、肾、肝、脾有关 咳嗽的辨证要点-外感与内伤 久咳兼便溏用六君子汤-虚者补其母 咳嗽初起,用收涩药最易关门留寇 肺系病证同肝肺同治立论-泻白散合黛蛤散;五磨饮子;椒目瓜蒌汤;香附旋覆花汤 外感 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温燥咳嗽桑杏汤清宣凉润 凉燥咳嗽咳嗽少痰,口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杏苏散温润止咳外感咳嗽,用解表药邪未尽去,仍咳嗽咽痒,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止嗽散 内伤 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久咳气逆,阵阵发作,痰少质粘,引胸胁疼痛,口燥咽干,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和黛蛤散 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内伤咳嗽久延可演变为-肺胀,喘证 三肺痿 首见于金匮要略 用清燥救肺汤作主方-肺痿 肺痿的病因-肺燥津伤;肺气虚冷 治疗肺痿首先应辨别虚寒虚热;阴阳 治肺燥津伤肺痿-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虚热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虚寒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 四肺痈 首载肺痈之名-金匮要略;创苇茎汤清热排脓-备急千金要方;认为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张氏医通;主张清热涤痰-杂病源流犀烛;以清肺热,救肺气-医门法津;提出初起在表宜散风清肺,己有里热宜降火抑阴,成脓宜平肺排脓,脓成

中医内科学歌诀记诵(考研)

肺系疾病 感冒:感冒风寒用荆防,风热葱桔银翘安。暑湿新香气参,阴虚加减葳蕤汤。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饮。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咳嗽:咳嗽七证需分明,风寒三拗止嗽平。风热犯肺桑菊饮,风燥桑杏杏灵。 痰湿二平三子养,痰热清金化痰轻。肝火加泻黛蛤散,肺阴沙参麦冬宁。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抝汤合止嗽散。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伤咳嗽: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化痰—二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哮证:冷哮射干小青龙,热哮定喘越半功。寒包热哮青龙石,风痰哮证三子从。 虚哮平喘固本用,喘脱回阳生脉逢。缓解脾虚六君子,肺肾生地金六中。 发作期: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喘证:喘证风寒麻黄盖,表寒肺热麻石赛。痰热郁肺桑白下,痰浊阻肺二三裁。 肺气郁痹五磨饮,肺虚生脉补肺哀。肾虚金肾参蛤散,喘脱参附锡蛤来。 实喘: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贵肾气丸合參蛤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肺胀:肺胀痰浊降三,痰热越半桑白还。痰蒙涤痰宫至宝,肺肾平固补肺汤。阳水真武合五苓,喘咳痰满肿紫绀。 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肺痈:肺痈初期银翘散,成痈苇茎如解还。溃脓加味桔梗白,恢复沙清桔杏安。 初期—疏散风热,清肺化痰—银翘散。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今解毒散。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清肺汤。 肺痨:肺痨肺阴用月华,虚火百固鳖加。气阴保真或参白,阴阳补天大造茶。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月华丸。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艽鳖甲汤。 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肺痿:肺痿虚热麦清救,虚寒甘干生甘求。 虚热—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虚寒—温肺益气—甘草干汤或生甘草汤。 心系疾病 心悸:心悸虚胆安定丸,心血不足归脾先。阴虚补心朱安用,阳虚桂龙参附前。

九版中医内科学核心笔记(吴勉华主编)

《九版中医内科学》核心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 1.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附:体虚感冒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内伤咳嗽 4.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1. 发作期 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2.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 1.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若汗出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寒饮内伏,复感外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五、肺痈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 初期:疏散风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合犀黄丸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可加桔梗白散,峻驱其脓。 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六、肺痨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 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 《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1)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小青龙汤) 2)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至宝丹)4)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若喘脱,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病情稳定可常服皱肺丸 八、肺萎肺叶萎弱不用金匮要略首载病名 1、虚热证: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2、虚寒证: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心系病证 一、心悸 《内经》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 《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 《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可致心悸,并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虎磁朱)痰热内扰,胃失和降,致心神不安者,用黄连温胆汤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气血两虚,血不养心,心动悸而脉结代用炙甘草汤 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如阴虚火旺,相火妄动,见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予栀柏地黄丸) 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唇青紫,喘不得卧者, 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以回阳救逆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8)邪毒犯心:清热解毒,益气养阴--银翘散合生脉散 二、胸痹 病名首见《金匮》,“阳微阴弦”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明清《玉机微义》鉴别心痛与胃脘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中医内科学高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版)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资料 肺系疾病 一、感冒 (一)风寒束表证: 1、症状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 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 舌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 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 5、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二)风热犯表证 1、症状: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 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 舌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 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5、常用药: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三)暑湿伤表证 1、症状: 主症:夏令感邪,身热汗少,微恶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 兼症: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

2、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4、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本方功能清暑化湿解表。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5、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四)气虚感冒 1、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2、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3、治法:益气解表 4、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5、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五)阴虚感冒 1、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3、治法:滋阴解表 4、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5、常用药: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

中医内科方剂歌诀

《中医内科学》方剂歌诀 月华丸甘草干姜汤 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甘草干姜出金匮,虚寒肺痿诚可贵,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甘草四两姜二两,温肺复气功效倍。 桔梗杏仁煎补肺汤 桔梗杏仁用甘草,银花连翘夏枯草,补肺参芪与熟地,五味紫菀桑白皮,红藤枳壳与贝母,百合麦冬与阿胶。补肺益气且养阴,肺虚喘证病可愈。 沙参麦冬汤加味桔梗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加味桔梗重桔梗,苡仁贝母芨橘红,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银花甘草葶苈子,清肺化痰排脓壅。 沙参清肺汤如金解毒散 沙参清肺用沙参,白芨黄芪太子参,如金解毒景岳创,黄芩黄连黄柏藏,合欢甘草冬瓜子,化痰养阴桔苡仁。山栀桔梗甘草和,解毒清肺消痈方。 保真汤大补元煎 保真参芪术草味,赤白苓芍天麦归,大补元煎景岳方,山药山萸熟地黄,生熟地柴朴骨皮,柏知莲陈姜枣随。参草枸杞归杜仲,真阴方耗此方尝。 驻车丸芎芷石膏汤 千金传下驻车丸,两半归连重一般,芎芷石膏金鉴方,川芎白芷石膏羌,三两阿胶姜一两,阴虚久痢得灵丹。菊花藁本共相配,风热头痛应审详。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通幽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助,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需。 通瘀煎桃仁红花煎 景岳全书通瘀煎,活血顺气功效专,桃仁红花括桃红,丹参赤芍归川芎,归尾红花山楂泽,乌青木附香字含。延胡香附青皮地,活血化瘀心络通。 地榆散槐角丸 地榆散方用多验,地榆茜根黄芩连,槐角丸有地榆防,当归黄芩枳壳匡,山栀茯苓六味配,清热化湿凉血专。血热得凉自可止,擅治肠风及脱肛。

生姜甘草汤桑白皮汤 生姜甘草千金方,人参甘草大枣姜,桑白皮汤半夏苏,杏仁贝母芩连栀,补脾助肺生津液,虚寒肺痿服之康。清泄痰热病根除,痰热郁肺喘可治。 黛蛤散加减泻白散 黛蛤青黛蛤壳配,清肝化痰功效倍,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咳逆痰粘胸胁胀,验方屡经临床推。参茯青陈五味入,加减泻白方名立。 平喘固本汤秦艽鳖甲散 平喘固本为验方,参味冬虫胡桃香,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磁坎苏款夏橘红,补肺纳肾化痰良。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越婢加半夏汤补天大造丸 越婢加夏金匮方,麻黄石膏配生姜,补天大造参芪山,术苓枣志杞龟版,半夏甘草大枣和,痰热郁肺表邪伤。地芍归鹿紫河车,培补阴阳莫大焉。 射干麻黄汤己椒苈黄丸 仲景射干麻黄汤,细辛五味半生姜,己椒苈黄治饮方,腹满便秘尿少当,紫菀冬花大枣入,气逆痰鸣服之康。此因水聚肠间起,前后分消病自康。 香附旋覆花汤神术散 香附旋覆出条辨,覆花香附苏夏添,医学心悟神术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苡仁茯苓陈皮合,和络理气擅化痰。藿香砂仁六味共,和中消导食厥先。 枕中丹柴枳半夏汤 枕中丹出千金方,龟版龙骨远志菖,柴枳半夏用柴胡,枳壳半夏芩蒌辅,或丸或散黄酒下,开心定志又潜阳。桔梗杏仁青皮草,和解清热饮邪除。 清金化痰汤顺气导痰汤 清金化痰统旨方,芩栀桔麦二母桑,验方顺气导痰汤,内括导痰汤全方,瓜蒌橘红草茯苓,清热泻肺痰火宁。生姜木香香附入,理气解郁化痰良。 养心汤二阴煎 养心汤用草芪参,二茯芎归柏子寻,二阴煎中生地冬,元参黄连竹叶通,夏曲远志兼桂味,再加酸枣总宁心。灯芯茯神酸枣草,滋阴降火有神功。 补气运脾汤五汁安中饮 补气运脾有四君,黄芪陈皮砂仁群,韭汁牛乳反胃滋,养营散瘀润肠奇,生姜大枣半夏曲,运脾和胃此方论。五汁安中姜梨藕,三般加入用随宜。

《中医内科学》方剂歌诀

《中医内科学》方剂歌诀.txt 甘草干姜汤 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甘草干姜出金匮,虚寒肺痿诚可贵,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甘草四两姜二两,温肺复气功效倍。 桔梗杏仁煎补肺汤 桔梗杏仁用甘草,银花连翘夏枯草,补肺参芪与熟地,五味紫菀桑白皮,红藤枳壳与贝母,百合麦冬与阿胶。补肺益气且养阴,肺虚喘证病可愈。沙参麦冬汤加味桔梗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加味桔梗重桔梗,苡仁贝母芨橘红,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银花甘草葶苈子,清肺化痰排脓壅。沙参清肺汤如金解毒散 沙参清肺用沙参,白芨黄芪太子参,如金解毒景岳创,黄芩黄连黄柏藏,合欢甘草冬瓜子,化痰养阴桔苡仁。山栀桔梗甘草和,解毒清肺消痈方。 保真汤大补元煎 保真参芪术草味,赤白苓芍天麦归,大补元煎景岳方,山药山萸熟地黄,生熟地柴朴骨皮,柏知莲陈姜枣随。参草枸杞归杜仲,真阴方耗此方尝。 驻车丸芎芷石膏汤 千金传下驻车丸,两半归连重一般,芎芷石膏金鉴方,川芎白芷石膏羌,三两阿胶姜一两,阴虚久痢得灵丹。菊花藁本共相配,风热头痛应审详。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通幽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助,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

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需。通瘀煎桃仁红花煎 景岳全书通瘀煎,活血顺气功效专,桃仁红花括桃红,丹参赤芍归川芎,归尾红花山楂泽,乌青木附香字含。延胡香附青皮地,活血化瘀心络通。 地榆散槐角丸 地榆散方用多验,地榆茜根黄芩连,槐角丸有地榆防,当归黄芩枳壳匡,山栀茯苓六味配,清热化湿凉血专。血热得凉自可止,擅治肠风及脱肛。 生姜甘草汤桑白皮汤 生姜甘草千金方,人参甘草大枣姜,桑白皮汤半夏苏,杏仁贝母芩连栀,补脾助肺生津液,虚寒肺痿服之康。清泄痰热病根除,痰热郁肺喘可治。黛蛤散加减泻白散 黛蛤青黛蛤壳配,清肝化痰功效倍,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咳逆痰粘胸胁胀,验方屡经临床推。参茯青陈五味入,加减泻白方名立。 平喘固本汤秦艽鳖甲散 平喘固本为验方,参味冬虫胡桃香,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磁坎苏款夏橘红,补肺纳肾化痰良。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越婢加半夏汤补天大造丸 越婢加夏金匮方,麻黄石膏配生姜,补天大造参芪山,术苓枣志杞龟版,半夏甘草大枣和,痰热郁肺表邪伤。地芍归鹿紫河车,培补阴阳莫大焉。射干麻黄汤己椒苈黄丸 仲景射干麻黄汤,细辛五味半生姜,己椒苈黄治饮方,腹满便秘尿少当,紫菀冬花大枣入,气逆痰鸣服之康。此因水聚肠间起,前后分消病自康。 香附旋覆花汤神术散 香附旋覆出条辨,覆花香附苏夏添,医学心悟神术散,苍术厚朴陈皮甘,

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 汤。 二、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热,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1发作期: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 粉。 五、肺痨: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加减。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参苓白术散。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 减。 六、肺胀: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另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 七、肺痈: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八、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平补镇心丹加减。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4、水饮凌心;震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

中医内科学总结及歌诀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感冒四时风邪袭,咳嗽头疼流鼻涕, 恶寒发热身不适,解达法由表实立, 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岐, 尚有气虚参苏施,加减葳蕤滋阴虚。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 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咳为肺病气上逆,外感内伤两大纲, 风寒三拗止嗽用,热菊燥杏俱有桑, 二陈三子法中土,内伤痰热清金方, 肝火泻白黛蛤合,肺亏沙参麦冬尝。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肺叶生疮成脓疡,风热痰火瘀毒伤, 咯吐腥臭脓血痰,邪盛正实辨证纲。 初期清解银翘良,成痈如金苇茎汤, 溃脓加味桔梗施,恢复沙参桔梗匡。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哮证发作痰鸣喘,宿根新邪肺不宣, 邪实正虚辨标本,寒哮寒痰射麻专, 定喘汤方主热哮,缓解固本最相关, 肺脾肾虚有主次,玉屏六君肾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喘分虚实肺肾关,张口抬肩鼻翼煽, 风寒痰郁里热型,麻黄桑白麻石甘, 痰浊二陈三子合,肺气郁闭五磨专, 生脉补肺肺金虚,肾虚肾气参蛤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 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肺气胀满多老年,喘咳上气病缠绵, 苏子三子六君子,痰浊壅肺应精选。 越婢桑白适痰热,痰蒙涤痰安宫丸, 平喘补肺金水虚,水泛真武五苓散。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肺痨正虚瘵虫罹,性属传染慢虚疾, 咳嗽咯血形羸弱,潮热盗汗特征具, 月华丸治肺阴虚,百合秦艽火旺亟, 保真汤主气阴耗,阴阳补天大造需。

中医内科学(副高职称考试复习笔记)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外感病症 感冒 治疗原则: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风热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表寒里热证——解表清里,宣肺疏风——双解汤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感冒——助阳解表——参附再造丸、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血虚感冒——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 外感发热 治疗原则:采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清泻脏腑、滋阴退热之法,清除邪热,调和脏腑 卫表证(风寒证)——解表退热——荆防败毒散 卫表证(风热证)——解表退热——银翘散 肺热证——清热解毒,宣肺化痰——麻杏石甘汤 胃热证——清胃解热——白虎汤 腑实证——通腑泻热——大承气汤 胆热证——清热利胆——大柴胡汤 脾胃湿热证——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王氏连朴饮 大肠湿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膀胱湿热证——清利膀胱湿热——八正散和小柴胡汤 湿阻 治疗原则:祛湿健脾 湿困脾胃——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湿热中阻——清热化湿——王氏连朴饮 脾虚湿滞——健脾化湿——香砂六君子汤 痢疾 治疗原则:通涩清温,辨证论治;调气行血 湿热痢——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 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虚寒痢——温补脾胃,收涩固脱——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疟疾 正疟——驱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 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青蒿素合清瘴汤 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 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

中医内科学病证歌诀大全

中医内科学病证歌诀大全! 肺系病证 一、感冒 病证歌诀 感冒四时风邪袭,咳嗽头疼流鼻涕, 恶寒发热身不适,解达法由表实立, 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岐, 尚有气虚参苏施,加减葳蕤滋阴虚。 常人感冒 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荆防达表汤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 虚体感冒 4.气虚感冒证——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病证歌诀 咳为肺病气上逆,外感内伤两大纲, 风寒三拗止嗽用,热菊燥杏俱有桑, 二陈三子法痰湿,内伤痰热清金方, 肝火泻白黛蛤合,肺亏沙参麦冬尝。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证——二陈汤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5.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7.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三、哮病 病证歌诀 哮证发作痰鸣喘,宿根新邪肺不宣, 邪实正虚辨标本,寒哮寒痰射麻专, 定喘汤方主热哮,三子养亲化风痰, 青龙石膏寒包热,虚哮固本最相关, 肺脾肾虚有主次,六君生脉金水煎。 发作期 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2.热哮证——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加减 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加减 缓解期 6.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加减 7.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 病证歌诀 喘分虚实肺肾关,张口抬肩鼻翼煽, 风寒痰郁里热型,麻黄桑白麻石甘, 痰浊二陈三子合,肺气郁痹五磨专, 生脉补肺脱参附,肾虚不纳参蛤散。 实喘 1.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 虚喘 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3.正虚喘脱证—参附汤合黑锡丹加蛤蚧粉

最新中医内科学整理笔记-方便背诵版

学习-----好资料 一、感冒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岀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 病机:卫表不和 治则:解表达邪 忌用补 敛之品 1) 2) 3) 4) 5)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 肺也。 内伤:脏腑失调,內邪上干于 1) 2) 3) 4) 内伤咳嗽 5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敢 7) 肺阴亏耗一 — 三、 哮证 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宿痰伏肺(夙 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 病机:痰壅气道,肺管狭窄,肺失宣降 1. 1) 2) 3) 4) 2. 1) 3) 四、 喘证 《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实喘祛邪利气,虚喘 1 . 1) 2) 3) 4) 5) 2. 1) 2) 3) 五、 肺痈 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 1) 2) 3) 4)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元代《十药神 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千金要方明确在肺, 朱丹溪滋 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岀“杀虫” “补虚” 1) 肺阴亏损一月华丸丨 , 2) 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 气阴耗伤—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 4 )阴阳两虚一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内 — 《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久病肺虚,复感外邪 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 ~ 痰蒙神窍一涤痰汤] 痰浊蕴肺一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 痰热郁肺一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金匮》始有名称,提岀“用温药和之”治则 《仁斋直指方》区分痰与饮;提岀饮清稀而痰浊 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岀“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阳虚阴盛,输入失职 痰饮胃肠 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饮留胃肠一 悬饮胁下 肺络不畅-香附旋覆花汤— 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 邪伏少阳一柴 枳半夏汤(麻杏石甘汤) 饮停胸胁-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溢饮 四肢—小青龙汤T 支饮胸肺 寒饮伏肺一/」!青龙汤 脾肾阳虚一金匮肾气丸 九、血证 《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黄土汤;~ 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 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 络,血不循经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2 .齿衄 1) 胃火炽盛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荡 2) 阴虚火旺一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 3 .咳血 风寒束表—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银翘散丨 暑湿伤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一参 阴虚感冒一加减葳蕤— 、咳嗽 刘河间提岀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 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肺。病理因素:痰、火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一桑杏荡 痰湿蕴肺—二二 :苏饮、玉屏风散 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 拗汤合止咳散 陈汤、三子养亲汤 发作期 冷哮一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 热哮—定喘汤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包热哮一小青龙加石膏汤 风痰哮一三子养亲汤] 缓解期 肺睥气虚—六君子汤丨 肺肾两虚一金匮肾气丸 实喘 风寒袭肺-麻黄汤合华盖散— 寒里热-麻杏石甘汤f 丨 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 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一五磨饮子 虚喘 肺气虚-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 肾气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喘脱一参 M 附汤 初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溃脓期一力 恢复期— ____ 月市痨 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阴虚为主 1味桔梗汤 《证治汇补》分虚实。 痰浊、水饮、淤血 1) 2) 3) 4) 5) 八、饮证 1 . 1) 2) 2. 1) 2) 3) 4) 3. 4. 1) 2) 燥热伤肺一桑 _______________ 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阴虚肺热一百合固金丸 吐血 4. 1) 2) 3) 5. 1) 2) 6 .尿血 1)肾气不固一无 比山药丸 2)下焦热盛一小 蓟饮子 3)肾虚火旺一知 柏地黄丸 4)脾不统血—归 脾汤丨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汇总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1. 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饮 2. 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气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外感1.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内伤 1.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4. 肺阴亏耗: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发作期 1.冷哮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生气阻,肺失宣畅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证:痰热蕴肺,壅遏气道,肺失清肃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 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实喘 1.风寒壅肺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 1.肺气虚耗证: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亏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证: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黛蛤散 3.正虚喘脱证: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