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艾森豪威尔政府结束朝鲜停战谈判的政策论析_邓峰

艾森豪威尔政府结束朝鲜停战谈判的政策论析_邓峰

2009年第5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 o 15 2009总第241期Jour nal of N or theast N o rmal U niversit y (Philoso phy and So cial Sciences)Sum No 1241

[收稿日期]2009-05-18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6年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6JZD0013) [作者简介]邓峰(1972-),男,河南罗山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

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1这方面的代表作有:Rob ert A.Divine,E isenh ow er and the Cold W ar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 s,1981.S tephen E.Am -

bros e,Eisenhow er :The Pr esid ent ,Vol.2,New York :S imon and Schuster,1984.Daniel Calingaert,/Nu clear W eapon s an d the Ko -rean W ar,0J our nal of S tr ate gic S tud ies ,Vol.11,June 1988.

艾森豪威尔政府结束

朝鲜停战谈判的政策论析

邓 峰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艾森豪威尔出任美国总统后对于朝鲜停战谈判,一方面继续沿用杜鲁门政府的所谓/自愿遣

返0战俘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在国际国内诸因素的制约下急于停战。由于苏联新领导人改变了原有的对美强

硬政策,中国方面不得不在朝鲜谈判中做出某些让步。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政府亦表示出一定的谈判诚意,

在有关战俘协议的细节问题上对中朝方面做出了一些让步。虽然在谈判接近尾声时美方一度发出核威胁的

信息,企图逼迫中朝方面尽早同意缔结停战协议,但是这种核威胁根本未发挥任何作用,谈判依自身逻辑而结

束。

[关键词]朝鲜战争;艾森豪威尔政府;停战谈判

[中图分类号]K712.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9)05-0092-07

在朝鲜战争的研究中,美国政府究竟如何结束耗时长达两年之久的停战谈判,进而缔结朝鲜停战协议,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国际学术界普遍从美国发出的核威胁入手,证明这种核讹诈政策对谈判结束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迫使中国同意缔结休战协议1

。显然,持该观点的学者们没有注意到艾森豪威尔政府与杜鲁门政府在谈判政策上的相同点和不同处,更没有清楚地看到:谈判的结束并未受美国军事威胁的影响,而是按自身逻辑达成协议并实现朝鲜的休战。在朝鲜半岛局势极其不稳定的今天,深入研究朝鲜停战谈判的结束,对于如何尝试在半岛确立一种和平机制、最终使南北方缔结和平条约,将不无裨益。一

1952年11月,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 ight Eisenhow er )以绝对优势击败民主党对手而当选为新一届美国总统。那么,他上台后将推行什么样的外交方略,却是即将卸任的哈里#杜鲁门(H arry T ru -m an)总统最为担心的事情,因为从其撰写的回忆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在艾森豪威尔当选后,杜鲁门频繁地给新总统拍发电报,邀请后者前往白宫,表面上说是要谈谈各种情况,以便新总统事先熟悉各项工作,实际上则是准备影响艾森豪威尔对外交事务的看法,期待新政府继承现政府的对外政策[1]600-601。这自然也包括美国在朝鲜停战谈判中采取的政策。

鉴于艾森豪威尔在竞选中承诺要结束朝鲜战争,且声称要亲自前往遥远的朝鲜查看那里的情况,似

乎暗示他将要改变美国的谈判政策。对此,杜鲁门的国务卿迪安#艾奇逊(Dean Acheson)表示/对艾森豪威尔拟议中的朝鲜之行将给停战谈判和联合国对这一谈判的支持所带来的影响,感到担心0。总统本人同样有这样的担心。他对艾奇逊说,/当艾森豪威尔将军这次来白宫访问的时候,我盼望同他谈谈这个问题0[1]609-610。这说明,杜鲁门害怕新总统会改变他设定的朝鲜谈判政策,因而要尽可能地对新总统施加影响。

11月18日下午,应杜鲁门的邀请,艾森豪威尔前往白宫和他举行会谈。在两个人的会晤中,杜鲁门向新总统施加压力。他说,/我们必须再一次向其他国家保证,我国的外交政策是具有)定的稳定性的;在这一过渡期间,必须消除那种惶然不安的情绪0,,只有/其他国家确实知道我国的外交政策将由新政府继续执行0,这些政策才能贯彻下去[1]614。随后,艾奇逊在向艾森豪威尔谈到的/最重要问题0中,便包括朝鲜停战谈判中的战俘遣返问题。这位国务卿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印度代表在联合国提出的遣俘议案偏向共产党方面,阻挠美国在最终停战后立即释放那些不愿意被遣返的战俘,从而使美国不能够最大限度地破坏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于是,他强调,/纽约方面的局势要求美国采取最强有力的行动,来击败或者改变这种想要使自由遣返原则归于无效的企图0。其所指的/最强有力的行动0,主要指由新总统发表的一个声明。正如艾奇逊所言,/艾森豪威尔将军就这个问题发表的关于支持现政府观点的任何声明,都将发挥有助于问题获得解决的最大作用0。甚至为了避免新总统改变美国在战俘问题上的既有立场,杜鲁门政府已经为他拟好了声明稿。其中的核心内容无非是再一次强调所谓/自愿遣返0战俘的原则[1]617-619。

杜鲁门的所作所为表明,他希望新政府继续利用战俘问题拖延朝鲜谈判。虽然他很快将不再担任总统,但是作为美国的一名政治家、军政首脑人物,为该国的国家利益承担责任是其分内之事[2]。按照正常的工作程序,他已经准备好在1953年1月向国会提交1954年数额庞大(412亿美元)的军事预算方案[3]。而这需要停战谈判继续拖延下去,从而确保朝鲜处于战争状态。

从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在朝鲜停战谈判中采取的政策看,杜鲁门对新总统施加的影响似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后者追随前者的做法,根本就未做出任何打算,去改变美国在战俘遣返问题上的立场。只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艾森豪威尔不打算拖延谈判,而是准备尽快结束战争。这些考虑中最明显的是他需要兑现竞选时的承诺,以便给已经十分厌战的美国民众一个交代。毕竟,绝大多数选民正是由于对民主党政府迟迟不结束朝鲜战争的政策非常不满,才使打出结束战争牌的共和党人大获全胜。其次,新政府需要消除杜鲁门政府时期因战俘营流血事件而给美国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国际舆论宣传战中占得上风,显示美国结束战争的谈判诚意。第三,更主要的因素在于艾森豪威尔不再急于通过拖延谈判、推迟战争结束而追求扩充军备的速率了。因为在杜鲁门担任总统时期,利用拖延朝鲜停战谈判创造的机会,使那里的战争持续进行,国际局势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巨额国防军费的划拨到位,从而奠定了以后美国在冷战中夺取全球霸权的军事基础1。正如其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布莱德利(Omar Bradley)在准备1953财年的军事预案时所指出的,/1951年秋天做出的关于武装力量水平的这些决定,为盛行于五十年代我国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奠定了基础0[4]。不过,艾森豪威尔对/自愿遣返0原则的顽固坚持,当然在客观上起到继续拖延谈判的作用。如何既不放弃/自愿遣返0原则,又能促使谈判达成协议,成为新总统感到十分为难的事情。

就在艾森豪威尔感到十分矛盾之际,国际红十字会于1952年12月提出的一项交换伤病战俘的建议,为其摆脱困境提供了某些契机。虽然在他就职时这项建议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但是对其而言,这似乎是打破谈判僵局的比较难得的手段。于是,美国新政府决定,通过采取先行交换伤病战俘的办法来试探战俘问题解决的前景。正如艾森豪威尔所言,/我们在重新开始漫长、疲劳的谈判程序之前必须汲取以前的教训,否则,谈判很容易重复过去一年半的历史。我们必须用交换伤病战俘问题来测试苏联人的诚意。0而且,他进一步希望,/整个交换过程全部完成之后开始进行更广泛的谈判0[5]857。

1953年2月22日,在板门店谈判无限期休会4个月零两个星期之后,/联合国军0总司令马克#克

1关于杜鲁门政府如何利用朝鲜停战谈判夯实美国夺取全球霸权的军事基础,详见拙文:/追求霸权:杜鲁门政府对朝鲜停战谈判的政策0,5中共党史研究62009年第4期。

拉克(Mark Clark)根据华盛顿当局的指示,致函中朝方面,建议在战争期间先行交换伤病战俘。不过,此时中方的政策依然是坚持斯大林所支持的强硬路线,丝毫没有在战俘问题上让步的迹象。在三天前的2月19日,曾指导谈判的乔冠华等人对局势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一动不如一静,让现状拖下去,拖到美国愿意妥协并由它采取行动为止0。毛泽东、周恩来都同意这个分析,毛泽东说,很有可能他们再次去找苏联[6]256。对于美方交换伤病战俘的来函,志愿军代表丁国钰请示是否给予答复。由于对美国的举动是有意表示让步,还是因即将召开联大而采取的政治手腕,一时无法作出判断,况且战场形势对中朝有利,有可能迫使美国在战俘问题上有所松动,毛泽东决定观察一段时间再说[7]380。就在中国方面积极备战,以逼迫美国做出让步的时候,斯大林去世了。苏联新领导人很快便决定在战俘问题上对美做出让步。现在已经有充分的档案文献证明,正是苏联新领导人说服中国领导人采取莫斯科的新方针,主动提出让步,朝鲜停战谈判才得以取得突破性进展1。

对于北京高层而言,特别是毛泽东主席,在谈判一开始十分愿意迅速达成停战协议,尽早实现朝鲜半岛的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只是杜鲁门政府利用战俘遣返问题进行蓄意挑衅的谈判政策,使其被迫做出强硬反应。当艾森豪威尔上台后依然顽固坚持原有的遣俘政策时,毛泽东的这种反应便更为强烈,趋于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

以毛泽东本人历经艰难的长征、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而磨练出的坚忍顽强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个性,根本就不惧怕所谓/美帝国主义0企图拖延战争的狂妄挑衅,因而表示坚决要与之战斗到底的决心。1953年2月7日,他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四次会议上讲话时指出,/由于美帝国主义坚持扣留中朝战俘,破坏停战谈判,并且妄图扩大侵朝战争,所以,抗美援朝的斗争必须继续加强。我们是要和平的,但是,只要美帝国主义一天不放弃它那种蛮横无理的要求和扩大侵略的阴谋,中国人民的决心就是只有同朝鲜人民一起,一直战斗下去。0接着他强调这样做的理由不是因为/好战0,中国/愿意立即停战,剩下的问题待将来去解决0,而是因为美国方面/不愿意0停战。既然如此,那么这位中国最高领导人便用非常强硬的措辞宣布:/美帝国主义愿意打多少年,我们也就准备跟它打多少年,一直打到美帝国主义愿意罢手的时候为止,一直打到中朝人民完全胜利的时候为止。0[8]

应当看到,在1950年代,无论社会主义阵营还是中国国内的现实情况均表明,中国在朝鲜继续和美国作战,无疑需要苏联的支持和援助。斯大林在世时支持中国领导人采取强硬立场,中方坚持全部遣返战俘的谈判政策才能够顺利推行下去,即便朝鲜方面有时提出某些异议。一旦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新领导人不再支持中国实施强硬的遣俘政策时,北京决策层不得不在该政策上做出变通,在某种程度上做出让步。当时中国所做的这种让步其实是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处于被领导地位的一种反映,亦是中苏结盟政治的一种必然结果。

在中朝方面新的谈判政策已确定的情况下,3月28日,金日成、彭德怀发出了致克拉克的复信,同意交换伤病战俘,并认为战争期间交换病伤战俘问题的合理解决,应当使之引导到全部战俘问题的顺利解决,使朝鲜停战得以早日实现。因此建议立即恢复在板门店的谈判。3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周恩来就朝鲜停战谈判问题发表声明,提议/谈判双方应保证在停战后立即遣返其所收容的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而将其余的战俘转交中立国,以保证对他们的遣返问题的公正解决0。声明指出,这一提议并非放弃日内瓦公约的遣返原则,也非承认美国所说的有所谓拒绝遣返的战俘,而是为终止朝鲜流血而采取的新的步骤.以便将在对方恐吓和压迫下心存疑惧,不敢回家的中朝被俘人员在停战以后转交中立国,并经过有关方面的解释,以保证他们的遣返问题能得到公正解决[6]258。

对于中朝方面表示出的相当明显的谈判诚意,美国政府持将信将疑的态度。特别是对周恩来的声明,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在对中朝方面的谈判提议做出决定之前,必须搞清楚几个重要的具体问题。例如,/何谓共产党人提议的-中立国.0?美国/当然不能接受苏联的卫星国0。如果要在朝鲜境内拘押

1详见沈志华的分析,5中苏领导人对朝鲜停战的政治考虑6,5世界史6,2001年第2期。

战俘,它认为/像瑞典、瑞士这样的国家是最理想的0。另外,参谋长联席会议想知道/转交0这个词语的确切含义。因为它认为,把战俘从朝鲜运往其他国家将会/产生严重问题0,所以不准备接受在朝鲜以外进行/转交0的其他解决办法。当然,美国军方高层还对中立国以什么原则为基础决定对战俘的处置,以及公正解决遣返问题的含义存在着疑虑[5]829-831。这表明,美国想得到中朝方面对周恩来声明的更为详细的解释。

于是,克拉克在4月5日致信中朝方面,要求得到有关周恩来声明的具体信息。在双方为4月20日交换伤病战俘的行动进行准备期间,朝中代表团首席谈判代表南日复信美方,对其要求给予了答复。但是美军高层认为南日的答复没有提供更多的信息,因而感到不太满意[9]210-211。不过,他们还是打算与中朝方面恢复谈判。4月22日,美国陆军参谋长劳顿#柯林斯(Law ton Co llins)代表参谋长联席会议致克拉克一封电报,指出,/在我们搞不清周恩来)金日成的提议是否具有诚意时,我们对此或相似提议的官方态度是,在尚未证明情况相反之前,接受其表面价值。0此外,他还提出对谈判的具体指示:/朝鲜籍和中国籍非遣返者比较起来,看来共产党人更关心中国籍非遣返者的处置问题。所以,似乎需要在谈判的早期阶段努力把周恩来提议处理的非遣返者限制在中国籍非遣返者中,就此与共产党人达成谅解,而在朝鲜无须作进一步处置地释放朝鲜籍非遣返者。,,仅在选择中立国这个问题上,对你授权与其他问题不同。授权并指示你依次强烈要求选择瑞士或瑞典。我们倾向于选择瑞士,,,苏联及其卫星国显然是不能予以考虑的。0柯林斯尤其强调这些指示是美国接受周恩来提议的前提要素[5]923-925。看来,美国军方高层对谈判的诸细节问题考虑的还是相当周全,说明他们已经为即将恢复的谈判做好了准备。

早些时候的4月9日,在为谈判做准备之时,克拉克曾致电参谋长联席会议,如果恢复全体大会,他打算让美国陆军的布赖恩#米尔本(Br ya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16541396.html,burn)少将取代哈里逊而成为美方谈判代表团团长。哈里逊将军将取代退休的道尔#希基(Doy le O.H ickey)将军,成为/联合国军0司令部的参谋长。鉴于米尔本自1951年5月以来一直都在司令部担任要职,克拉克认为他非常有资格出任谈判代表团团长一职。不过,在4月15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复电告诉克拉克:/考虑到谈判正进入关键阶段0,哈里逊留在板门店将对美方有利;如果谈判恢复,米尔本将军可以出席全体大会,为/在将来合适的时间0接替哈里逊做准备[9]211。如果把此时美国高层在更换谈判第一线重要人员上的谨慎态度和杜鲁门时期的行为相比较,便会很容易地发现,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确意欲早一点结束战争。而杜鲁门当政时,对谈判第一线重要人员的更换似乎很随便,没有给予谨慎考虑。在朝鲜谈判处于比较关键的时候,杜鲁门既调走了自谈判以来一直在远东指挥谈判的/联合国军0总司令李奇微,更是召回了在谈判第一线努力工作的美方代表团团长乔伊。这显然是不重视谈判的表现。反观新政府在换人方面的谨慎态度,充分反映了其不打算拖延谈判的意图。

然而,无论美国多么重视即将恢复的谈判,假如没有周恩来的声明,那么双方就不可能在交换伤病战俘之后迅速于4月26日恢复板门店会谈。

从谈判复会后中朝方面于5月7日提出的遣俘方案来看,它和美国的考虑主要存在如下差异:其一,不就地释放朝鲜籍非遣返者;其二,由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瑞典及印度组成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看管不直接遣返的战俘,并由战俘所属国家向战俘进行4个月的解释,以保证他们的遣返问题的公正解决。因此,当美国代表于5月13日提出的反建议中包括释放不愿被遣返的朝鲜俘虏这)条时,遭到中朝方面首席代表南日的严厉谴责。为了进一步研讨对策,美方代表哈里逊遂于5月16日建议,停战谈判休会至5月20日(后又提出延至25日)。谈判再次陷入僵局。

在此期间,美国决策层考虑到,由于美方坚持在停战协定生效时立即释放朝鲜籍非遣返战俘以及监管委员会应在实质问题一致通过的基础上采取行动,从而导致朝鲜谈判陷入危机,美国与盟国的关系恶化,因此,在5月18日,他们指示改变当前立场,同意将朝鲜籍非遣返者和中国籍战俘一样交给委员会监管,同意委员会可以就所有问题以多数票通过形式做出决定[5]1046-1048。这样,美国修正后的方案和中朝方面5月7日的方案就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差别了。5月25日,双方谈判代表在板门店举行会谈时,哈里森建议进行秘密会谈或行政会谈,并强调严禁披露会谈的内容。休会片刻之后,中朝方面代表接受了哈里森的新提案。6月4日,当双方再次举行全体会议时,南日对美国的建议未作大的改动。6

月8日,在板门店进行停战谈判的双方代表,终于达成并签订了5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职权范围6文件。至此一年多来唯一阻碍停战达成协议的战俘遣返问题已获解决。这之后,虽然出现了一些波折,即李承晚政权蓄意阻挠双方缔结最终的停战协定,但那只是所谓/联合国军0内部的矛盾,且很快被美国政府予以解决,没有成为双方缔结停战协定的实质性障碍。

在研究艾森豪威尔政府如何结束朝鲜停战谈判的过程中,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朝方面接受美国于1953年5月25日提出的建议,同意在谈判中最难解决的战俘遣返问题上达成协议,究竟是不是美国核威胁发挥作用的一个结果?根据美国白宫助理舍曼#亚当斯的说法,艾森豪威尔认为最终是核战争威胁在逼迫中国让步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最终导致停战谈判结束[10]13[11]14。

的确,美国决策层在1953年春季曾经专门讨论过谈判破裂后使用核武器的问题。早在4月2日,为了确定美国在朝鲜的新行动方针,其国家安全委员会用NSC147号文件取代了1951年12月被杜鲁门批准的NSC118/2号文件。虽然新文件中提出的6项行动措施,没有提到对中朝联军动用核武器,但是在准备该文件时,参谋长联席会议讨论了在朝鲜使用原子弹的利与弊,并指出,若考虑到/以更小的代价实现更大的结果以努力推进美国在朝鲜的目标0,那么应/重新评估目前在远东限制使用原子武器的政策0,,,/应当考虑在适当时候使用原子武器,打击那些影响在朝鲜行动的军事目标,并且在作战上,应把它计划为可能直接打击共产党中国和满洲的任何军事行动措施的附属物0[5]838-846。接着,在5月6日召开的讨论NSC147号文件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使用原子弹的问题成为华盛顿决策层讨论的一个热点。艾森豪威尔总统认为,朝鲜的几个飞机场将可以成为检测原子弹效果的目标。他还说,无论如何,他坚信国家安全委员会已经认为,原子弹只是美国武器库中(可以使用的)另一种武器。由于布莱德利对于把机场用作原子弹目标的做法表示怀疑,会议并未就使用核武器敲定一个明确的立场[5]977-978。

在5月18日美国决定修改其谈判代表于13日提出的方案之后,第二天,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如果谈判破裂,就需要扩大战争,发动针对中国满洲的空中和海上进攻,占领朝鲜狭窄的蜂腰地带,并使用战术和战略核武器。当5月20日国家安全委员会讨论扩大战争的计划时,艾森豪威尔非常关心/联合国军0遭受中国空军攻击的问题,以及苏联对日本人口集中而几乎没有防御能力的地区实施空中打击的可能性。所有与会人员都一致认为,如果迅速采取计划中的军事行动,则苏联介入的机会将被减少到最低程度。总统担心苏联对这一计划的反应,但他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承认,如果战争不得不扩大时,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计划最有可能实现我们设想的目标。作为这次会议的结果,参谋长联席会议指示克拉克准备一项在停战谈判破裂的情况下使用核武器的计划[5]1064-1068。此外,在5月22日,杜勒斯国务卿专程飞往新德里,与尼赫鲁会谈。他告诉尼赫鲁,称美国愿/光荣的结束战争0,但如僵局持续下去,美国/肯定0要轰击鸭绿江以北中国东北境内的/庇护所0。他还威胁说:美国可能不得不使用原子武器促成停战[5]1068[12]213[13]。显而易见,他是要故意通过尼赫鲁把美方的恐吓传达给新中国。

然而,应当看到,尚存在诸多因素对核威慑影响到中方做出让步一说提出挑战。首先,中朝方面根本不惧怕美国的军事恫吓,当然也包括核威胁。实际上,到1953年春季,志愿军和人民军总兵力为一百八十万人,其中志愿军一百三十五万人,人民军四十五万人;地面部队,志愿军有十九个军,人民军有六个军团,兵力、火力有了很大加强,阵地更为坚固,作战物资亦很充足;全军上下,积极求战,士气高昂[14]。毛泽东也在力争最佳停战结果[15],为停战谈判的前景做好了两手准备:争取和,准备拖,而军队方面则应作拖的打算,只管打,不管谈,不要松劲,一切按原计划进行[16]。周恩来亦提出:恢复谈判是定了的,结束战争的可能性是大大增强了,但打的可能性还存在。我们还是两句话:争取和平,但是也不怕战争[17]292-293。中国领导人和美国战斗到底的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中国方面并未获知艾森豪威尔政府发出的核威胁信息。印度总理尼赫鲁后来说他没有把杜勒斯的口信带给中国,并且他否认国际流传的一种说法:他曾经答应杜勒斯的要求,把核威胁信息传递给中国领导人。他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传送任何核威胁的信息给北京[10]13[11]14。既然中国方面根本

就不知道美国的核攻击警告,那么其因为惧怕这一点而在谈判中做出让步一说无疑就是无稽之谈了。不过,艾森豪威尔认为,美国发出的核威胁信号,/肯定会传到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耳中0[12]213。

甚至牛津大学学者罗斯玛丽#福特(Ro semary Fo ot)也认为中国方面得到了美国发出的核威胁信息。在她看来,虽然美国政府发出的核威慑对中国的影响被夸大了,但还是产生了一些效果,/确保在战俘问题尚未解决的细节上达成最终协议0[18]180。由于福特怀疑是否杜勒斯在1953年5月发出的威胁传递给了北京方面,所以仅仅凭借1953年1月23日5人民日报6发表的一篇文章便得出结论,实在有些草率,因为她无法证明中国从美国那里得到了该信息。5人民日报6的那篇文章报道,艾森豪威尔正考虑增加韩国军队的规模、封锁中国海岸、动用中国国民党军队发动对大陆的进攻、轰炸中国东北,并使用核武器[18]180-181。实际上,即使中国在1月份就得知美国的核威胁,但是到讨论战俘细节的5月份,二者相隔长达几个月,这种威胁的强度是否一直存在,它果真能影响中国领导人的想法吗?目前没有任何文件说明此问题。倒是时任印度驻莫斯科大使的梅隆(M enon)日记中提供的证据可以证明,在此期间,尽管2月2日艾森豪威尔公开发表/放蒋出笼0的国情咨文,次日和出兵朝鲜的其他国家代表策划对中国实施封锁,致使东亚局势愈加紧张,但是中国人对美国的核威胁却不用存在任何担忧。2月17日,梅隆前往克里姆林宫面见斯大林。这位苏联最高领导人打算让印度大使向外界(当然主要是美国)传递他的一个想法:如果有必要的话,苏联准备代表社会主义中国使用武力。正如梅隆所写的,斯大林说,/当一个农夫受到一头狼攻击时,他不会试图对它说教,而是设法杀了它。当狼知道这一点时,便采取相应的行动。0[19]斯大林通过梅隆传递的信息显然是对美国新总统发表好战声明的一种强烈反应,同时表明中苏同盟牢不可破的关系,事实上亦解除了中国的后顾之忧。

同时,应当注意的是,5人民日报6的文章根本没有提及中国从何渠道得到的有关美国要扩大战争的信息。若美国通过任何渠道传递它们,文章一定会据实报道,没有任何隐瞒的必要。毕竟,来自美国的证据愈确凿,对痛批它的好战性就愈有效。若中国利用自己的情报系统获知这些信息,可是至今找不到解密的档案材料证实这一点。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作者根据美国长期敌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策以及其他各种情况而推断出来的结论,亦是对1月20日美国新总统正式就职所做的官方反应。虽然其中有些结论很快就被证实是正确的,但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没有获得美国发出的核威胁信息,既然如此,那么它又怎么能够对中国在战俘问题上的考虑发挥一些影响呢?

第三,中朝方面自3月30日周恩来声明后就一直朝促进谈判成功的方向努力。1953年4月28日,就在停战谈判复会后第三天,周恩来致电乔冠华并告金日成、彭德怀:/为推动谈判的开展,引导对方进入具体协商,在今日发言稿中应加写:我方所提六条方案已经考虑了对方的三点建议,双方在谈判中对于对方的建议应该仔细考虑,并寻求妥协,而不应该抹杀一切,完全否定,这是对于以协商精神促成朝鲜停战不利的。0[17]297中国方面之所以同意美国5月25日新方案,乃因为中方领导人认为,/对方新方案和我方5月7日方案基本方针是相符合的0[17]304-305。特别是,中国方面亦非常重视朝鲜在该问题上的意见。就5月30日金日成来电认为对方提出的新方案已与中朝方面的方案接近并可以接受一事。6月1日,周恩来为毛泽东起草复金日成电:/我们同意关于敌方新方案可以接受的意见。我们准备指示开城在六月四日复会时,表示基本同意对方的新方案,只在各项条文中作若干必要的和技术上的修改。0[17]304上述事实充分表明,中朝方面一直怀着谈判成功的诚意来做出让步的。接受美方的新方案也是中朝双方合作一致的结果。也就是说,最后阶段,他们没有在任何压力之下做出让步。

再说,即便谈判破裂,美国是否敢于在扩大战争中使用核武器,由于谈判最终成功,现在尚没有有力证据表明艾森豪威尔政府确实布置了如何使用核武器的方案。倒是有一点可以说明美国决策者在谈判破裂后未必真正敢于动用核武器。美国人并没有忘记中国和苏联依然是盟国。艾森豪威尔唯一真正担心的是,苏联可能会干涉[5]1064-1068。在其看来,/拥有大量原子武器0的苏联,/参战的可能性也是不小的0[12]212。鉴于中苏结盟的事实,这位美国总统的担心也许不是多余的。

综合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核军事威胁并未在其结束停战谈判的过程中发挥着实质性的作用,甚至于根本就没有对中国方面造成任何影响。中方谈判政策的调整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苏联领导人的变更有直接的关系,而非源自于美国的核打击威胁。至于美国方面,当停战谈判复会后,艾森豪威尔政府亦表示出一定的谈判诚意,在有关战俘协议的细节问题上

对中朝方面的斗争做出了一些让步。尽管在谈判接近尾声时,华盛顿当局曾一度发出核威胁的信息,企图逼迫中朝方面尽早同意缔结停战协议,但是后者根本未加理会,谈判依自身逻辑而结束。

[参考文献]

[1][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考验和希望的年代:第二卷[M].李石译.北京:三联书店,1974.

[2]邓峰,杜宇荣.美国冷战战略与中日贸易关系(1948-1950)[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57-62.

[3]Annual Bu dget M ess age to the Congress:Fis cal Year1954,Jan uary9,1953[A].Pu blic P ap ers of the Pr esid ents:H arry S Tr u-

man,1952)1953[C].Washington D C: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6:1135.

[4][美]克莱#布莱尔.将军百战归)布雷德利自传[M].廉怡之译.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852.

[5]Foreig 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 tates,1952)1954V.XV,Korea[M].Wash ington D C:U S Governm ent Printing Office,

1984.

[6]柴成文,赵勇田.板门店谈判[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7]军科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三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341-342.

[9]James S chnabel and Robert W atson.H istory of the Joint Chief s of S ta f f:T he J oint Chief s of S taf f and National P olic y

1951-1953,Vol.3,T he Korean War,Part Tw o[M].W as hington,DC:Office of the 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1998.

[10][美]约翰#刘易斯,薛里泰.大漠深处)))中国原子弹秘闻录[M].王德禄,刘戟锋等译.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

[11]John W,Lew is and Xue Litai.China B uild s the B omb[M].S 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12][美]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白宫岁月:上册[M].静海译.北京:三联书店,1977.

[13]林利民.遏制中国:朝鲜战争与中美关系[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342.

[14]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195.

[15]沈志华.中苏领导人对朝鲜停战的政治考虑[J].世界史,2001(2):2-18.

[16]徐焰.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144.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8]Ros emary Foot.A Su bstitute f or Victor y:Th e P olitics of Pe acemakin g at the K ore an Ar mistice T alks[M].Ithaca and L on 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0.

[19]Kumara Padm anabha Sivasan kara M en on.The Flying T roika[M].London:Oxford Un iversity Pres s,1963:26-29.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s Policy for Ending Korean Armistice Negotiations

DENG Feng

(College of H istory and Cultur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Abstract:A fter taking up the post o f A merican president,Eisenhow er co nt inued to use T ruman A dm inistration's po licy for so-called/voluntar y repatr iatio n0pr isoners o f w ar to deal with K or ean truce ta lks.At the same time,H e w as anx ious to end the wa r under t he contro l of sev eral inter nat ional and do mest ic factor s.Because new So viet leaders chang ed their o-r ig inal intr ansigent po licy tow ards the U nited States,Chinese side had to make some concessio ns dur ing K or ean ar mistice neg otiat ions.M eanwhile,Eisenhow er A dminist ratio n a lso show ed a certain amo unt o f sincerity,and made so me conces-sio ns o n the det ails o f the pr isoners o f war ag reements w hen facing the Chinese and K or ean side.s str ug g le.A lt ho ug h A-mer ican side once sent the info rmatio n o f the nuclea r threat while the nego tiations w ere clo se to the final cut,and tr ied to co mpel the Chinese and Ko rean side to agr ee to conclude the tr uce ag reement as ear ly as possible,this nuclear threat did no t hav e any sig nif icant r ole at all.T he nego tiatio ns finally ended o n the basis of ow n lo gic.

Key words:K o rean war;Eisenho wer administ ratio n;armist ice neg otiat ions

[责任编辑:赵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