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_历史论文

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_历史论文

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_历史论文
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_历史论文

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主席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①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②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③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

④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泛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⑤

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

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⑥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⑦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的信念和顽强意志。"任何一个人,如果缺乏勇气和胆魄,怕权威、怕困难、怕失败,那么,他的首创精神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创造潜能最终也会丧失殆尽。"⑧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史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⑨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实际出发,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途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一代作出自己的贡献。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七年级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感悟 - 新世纪面对着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第一:语言关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已的语言,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心理关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结构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就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了,而以教师为主体了。那么新课标要求下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下面介绍一下就该课堂结构。 (1)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总整体上感知全文。 (2)讲:在的读书的基础上,选1—3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请其他学生改正;其中,前两个环节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3)剖:剖析中考的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乐趣的学科,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轻松度过,对于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赏识教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 (4)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5)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上面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第四:情感关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

七年级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历史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 教学案例与分析不是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论文,而是一个真实 而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既有对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和分析。此次征集的教学案例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要能反映这个教学案例的主题。 2.针对问题:这个教学案例针对的是课堂教学中的 什么问题。 3.案例:包括背景,即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细节或情节,即故事发生的过程,如学生出现 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措施;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 和教师的感受等等。 4.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 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一步:课件展示一些宗教人物:学生知道猪八戒戒、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唐僧、丘处机等这些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人物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能辨别出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佛教和道教。这种学习的方式贴进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第二步:展示与这两种宗教有关的俗语:转世投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得道成仙,长生 不老,炼制丹药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俗语来源于哪种宗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更 正,指出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宗教与这些俗语有关,这节课主要了解佛教和道

教。让学生对这两种宗教的教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至少在有限的课堂中了解这两种宗教的教义。 教师板书:佛教道教要求学生找出以下知识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 年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要求学生区别于道家学派。 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宗教的教义,并要求学生思考佛教广泛传播和道教兴起 的原因。 第三步:教师讲解佛教起源传说和故事,并强调佛起源于印度在西汉的末年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与道家学派的区别。 提问:佛教道教的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小结:佛教由于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 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只能对两种宗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可能作更深入 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调查。第四步:要求学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①活动主题:调查道教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活动目标:学会调查和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活动动准备:笔纸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周艳东(河北省平泉县小 寺 沟中学)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几 点策略及技巧。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主体地位在初中历史教学 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学生学习主体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学习、思考、质疑、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不断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和提高历史修 养。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学起于思,问题对 于 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析、归纳、总结等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在思考出现困难时,教师应该加以引导,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有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中国人向西方人学习,探索近代化道路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这一话题出 发,引导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全部串联起来,理清了知识脉络,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任务。二、充分利用多媒体,促进学生 主体参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已经成为不可 抵挡 的趋势。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声像一体优势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 中来。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历史事件变得丰富多彩而生 动有情。例如,在学习唐朝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贞观之治时期的视频,让学生在大唐

盛世的氛围中提高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历史理论知 识和分析历史问题。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应该注重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要选择 那些与课堂知 识点相关的材料,通过进一步的练习题目让学生掌握历史理论知识。三、强化合作教学,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重要要求,

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层次性 武宣第二中学:赖连凤 论文摘要:作为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弊病:各段教学缺乏明显的层次性。我认为,要根据各段学生的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减少教学的无效性。 如何根据各段学生的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减少教学的无效性?我想就此结合自身的思考和实践谈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立足教材,授之以渔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初中社会学科长期以来都是被视作副科,导致高一学生历史知识普遍欠缺,更甭说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方法了,教师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认知水平,过分看重讲课的完整性、透彻性,虽然可能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常常会启而不发,这必然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对于高一教师来说,“传道授业”固然重要,但“授之以渔”、“燃之以火”更为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贯穿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记忆,如何分析、比较,如何评价等等;同时既要重视自己教的感觉,也要关心学生学的感觉,多想想我这样教学生会不会喜欢,能不能接受。新教材已经从“便教”向“利学”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作为教材的传授者,是不是同样应该想想“科学”的问题?更何况高一学生面对的是会考,会考是水平考试,根本没有必要对教材作过多的展开分析。以洋务运动为例,高一学生只要能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内容、结果及其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可以了,至于其它更深入的问题,不妨留给高三的教师和学生。高一教师应该在如何传授这些知识的方法途径上多动些脑子,努力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轻松些。记得有位幼儿教师曾经说过,对于幼儿来讲。培养他学习汉字的兴趣远比让他认字来得重要。幼儿识字毕竟有限,但如果有了识字的兴趣,以后他必定能学到更多的字。我想学历史也是这样,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高一学生即使积累的历史知识不多,慢慢地自然会因为想知道得更多而掌握得更多。 二、挖掘教材,开拓思维 高二学的是世界近现代史,教材内容远比中国近现代史难懂,而且作为文科班的学生,大部分对学好历史已经有一种理性的需要,这就决定了高二教学必然有别于高一。教师要首先致力于教材的挖掘,把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清讲透,把教材章节之间、子目之间的隐性联系揭示出来。以上册第二章为例,教材着重介绍了17-18世纪的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这一时期的西方世界正处在手工工场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政治领域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和封建国家的改革,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启蒙运动,在对外关系领域出现了殖民扩张和争夺的第一次高潮,所有这一切又反过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期的东方世界,无论中国、日本、朝鲜还是印度,封建统治日益强化,并且日益闭关自守,东方世界已明显落后于西方。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和能力,每次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都要告诉学生可以从哪些角度、使用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试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思路、方法去解决。以

正确认识历史教育的重要地位,推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正确认识历史教育的重要地位,推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各国教育界普遍认为,历史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美国教育界认为,“历史知识是在政治方面具有明智才能的前提。没有历史,社会就不能分享如下的共同记忆,人们曾经在哪儿、人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或历史上哪些决定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没有历史,一个人无法明智地研究社会中的 __、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而且,没有历史知识以及它所支持的 __,一个人就无法成长为见多识广、独特的公民。这恰恰又是有效参与民主制管理进程,以及所有公民履行国家民主制理念所必需的。”(引自《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1996年版) 澳大利亚教育界认为,“历史学习对于培养见多识广且积极主动的公民是必需的。通过由历史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学生将会主动思考其权力、责任以及在 __中应做何种贡献。历史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学生利用它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且能够形成对于当今国际事件有见地的看法。”(引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历史课程标准》(1998年版) 我国史学教育专家赵亚夫也认为,“历史教育既是综合的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又是人类文化的‘解释者’。它面对人类的文化

实施人类的有文化的教育……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在传承文化、发展文化方向相统一,形成了现代历史教育的新动力,从而能够帮助人们有智慧、合乎理智地解释人类的文化影响与真谛,培养人们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态度,涵养关心、宽容、反省、自主、公正和自由探索的品质,这便是新历史教育的价值所在。”(引自赵亚夫《公民教育,新时期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 正是由于历史教育中所包含的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社会经验,使得它赢得了人文社会学科的核心课程地位。如今,各国普通把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力图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各种形态,理解不同阶段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意义,以及作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对现今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价值,并由实际生活体验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养成新时代公民的人类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和自信力。 因此,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将会影响到我国公民个体素质的提高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影响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进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历史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指记住或懂得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之后能产生的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在的东西,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对历史高效课堂的认识

浅谈对历史高效课堂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课堂教学应该是多种样式、多种方法,竞争与开放并存。真正的历史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或协调的发展。对教师来说,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对学生来说,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得到显著提高和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历史高效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实现?以下几个方面是我的几点认识: 一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历史新课程标准是我们历史教学的领路者,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课程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思路,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历史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历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历史教师更应有渊博的专业历史知识,具有扎实的教学基础。这离不开我们历史老师的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史学理论,不断汲取知识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二、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会探究其中的奥秘,主动、积极地去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决定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显得更为重要。我在教学中适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录像、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既有对学生的感官强烈刺激,又有对学生的强烈震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游戏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游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如《繁盛一时的隋朝》中“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把学生分为五队,分别代表大运河沟通的五大水系,用三张桌子代表大运河的起止点和中心,然后让学生说出桌子和学生分别代表的城市河水系及五队学生之间的四段运河的名称,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精神为之一振,积极思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短小的历史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如学习“三国鼎立”时,引用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先后三次去请诸葛亮下山,他的诚挚让人感动;学习科举制时,引用小说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小小故事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

历史论文写作要点

历史论文写作要点 每位毕业班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那么,历史论文应该怎么写? (一)历史论文写作的基本立足点和论文取向 在历史科学工作者的宏大队伍中,中学历史教师是一支重要方面军,在历史科学的广阔领域里,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重要分支。中学历史老师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在撰写历史教学论文时除具有一般史学论文的共性外,也必然还带有自己的特性,这就是首先要紧紧围绕如何教好历史这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到科学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历史老师除教学外,安排适当的时间精力撰写历史教学论文,也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在职称评定工作中,在主要考评教学实绩之同时,也看有没有论文、论文写的怎样,就更表明了中学历史教师写历史论文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历史论文的内容取向与主要类型,是应很好考虑的。首先应该肯定,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并且已经撰写出不少各种题材和内容的历史学论文,跟专业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教师同样为历史科学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应看到,通过长期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学历史教师积累下了极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这样,把教学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形成围绕历史教学的各种类型的历史教学论文,更是优势所在,最为擅长的,

而这却很可能是其它史学研究者较为生疏或不谙其道的。我们在虚心向大学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学习,并研读他们的撰著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撰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时,我们特有的优势,在历史科学的总体建设中,在这方面,我们担负着的是一种“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劳作。 (二)教学总结是历史教师撰写历史论文的主要内容 围绕历史教育、历史教学这条主线来写历史论文,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主要的着眼点。同时也要看到某些现实条件,也使得我们侧重写这类历史教学论文,才更符合实际,事半功倍,易出成果历史论文写作要点。写这类历史教学论文,具体说可以“教学总结”为基础、为雏型,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提高教学,历史教学论文的针对性也更为明确,避免“教课”、“论文”两张皮,在繁忙的教学及班主任等工作中,因写论文而分夺过大精力。这样,写论文就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广义的历史教学的组成部分,与教学紧密相连,互相推动,较易引起撰写者的兴趣,增强写好历史论文的信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县、乡以下中学,有的老师是非历史专业毕业,有的老师以大局为重,服从工作需要,克服困难,不辞辛劳,身兼数科;有的老师迫于师资、课程情况而“改行”任课,教非所学。再加上参考资料相对缺乏,借阅、交流并不容易,等等。在清醒地看到这些实际情况之后,我们感到,若空泛地鼓励老师们大写一般性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因教研而精彩

历史教学因教研而精彩 自2006年8月开始,我们实验中学历史组结合本校的《开放式大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开展了《初中不同年级历史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探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正式立项实验研究以来,在课题研究负责人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教师的努力,整个实验研究过程,能按照该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通过课题的研究,推动了我校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我校历史教学的一大跨越。 一、具体做法 《初中不同年级历史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探究》需要教师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从初中阶段的地位出发,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切实做好初中历史教学各个阶段的衔接工作,保障初中历史教学与改革的整体效果。为此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开拓理论视野,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行为,积极关注、吸收有关历史教学衔接的信息,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历史学新成果、新观念,并进行下载,做好记录,积累各种资料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涵,找准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具体内容。并将衔接的知识点整理成册。 2、寻找确定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措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各年级同时探究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科能力和与其它学科间知识渗透的衔接,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有所侧重。 如:初一年级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衔接意识,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历史学习应该与其它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不是孤立进行的。初一年级是衔接的起步阶段,所以除此以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因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逐渐成熟的变动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一生受益。为此我们尝试如下: 1、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 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养成上课主动作笔记的习惯。并且知道记笔记要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情况记要点。 初二年级是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时期,在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初二不仅要强化学生的衔接意识,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衔接习惯、方法及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法方面:教师要从讲课做起,进行学法指导,宣讲本学科学习常规,教会学生科学地学,鼓励学生独立地学、自觉地学,进行学法过渡,逐步学会学习,尽早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这样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防好转差,这也是搞好衔接过渡的关键一环。主要做法是: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爱国主义教育为历史教学润色

爱国主义教育为历史教学润色 [内容摘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永不退色的旗帜。风风雨雨的五千多年文明史,我们为古代辉煌而自豪,也为百年的屈辱而痛心。英勇的抗争,使中华文明延续;鲜明的爱国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忘过去,不忘国耻,以史为鉴,让爱国主题曲充满课堂,滋润学生心田,为课堂添色。 [关键词] 爱国主义历史人物社会责任中国共产党龙的传人一国两制 [正文] 当“9.18”钟声敲响,我心颤抖;当“红歌”唱响,我心飞翔。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前进是共同的心声。历史教学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我们理应充分重视,并把握每个机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历史教学润色。 一、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对历史的学习,就是要我们以史为鉴,理智对待过去、现在、未来,增进同学们的爱国情感。不管担任哪个年级的历史课,我的第一节课开场就是欣赏或合唱《龙的传人》与《我的中国心》,让同学记住自己是中国人,要以史为鉴,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渊源流长又独具风格,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支撑着龙的传人攀登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奋斗不息,前进不止!。我们要宏扬民族精神,作为龙的传人的同学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理应用心学习祖国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今天党以人为本的方针、政策、路线,了解过去,察看今天,展望未来,以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劳动创造下,“四个现代化”一定会实现,勤劳勇敢智慧的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赶上并超越世界发达国家,再现祖国辉煌。 二、“以天下为己任”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人无志不立。在历史学习中,一个个鲜明的历史人物,以以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教育激励我们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树立起振兴中华之责,献身祖国现代化建设。看班超投笔从戎,功在边疆的远大志向;看祖狄闻鸡起舞,志在收复中原;看岳飞精忠报国,众口皆碑;看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在民族解放。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吗?一定要。中华民族曾经经历无数考验,战胜过包括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在内的种种灾难,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支撑。“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展现了中华民族坚强的脊梁和不可战胜的雄姿,成为新时代宏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旗帜,我们应立爱国之志,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位卑未敢望国忧,我以我血荐轩辕。社会的发展是前进与曲折的统一,祖国历史既有繁荣昌盛,也有内忧外患。天下清明,国运昌盛,还需要保持忧患意识,千万勿学乾隆“天朝物产丰富,无须与国外互通有无”,埋下百年屈辱的祸根。滴血的近代祖国史,中华民族陷于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中国社会陷入半殖民地的黑暗深渊,这教训不够深吗?多少仁人志士抱着“位卑未敢忘国忧,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道德意识去抗争,邓世昌血洒黄海、张謇实业救国,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康梁戊戌变法,孙中山辛亥革命,中共领导的民族解放斗争,钱学森等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一幕幕闪光的爱国的行动让祖国延续,但代价不高吗?在历史教学中,不但要告诫龙的传人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更要反思成因,为什么会落后?为什么会挨打?更要认识到祖国虽初步实现繁荣昌盛,但危机意识一刻不能放松,君不见,东欧巨变,苏联解体,金融危机,“中国威胁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每个龙的传人都应有忧患意识,历史老师更应重视忧患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穷不夺志,富不变色,投身祖国现代化建设。 维护祖国尊严与统一。祖国的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对国内经济、科技文化、生活水平等各方面都有积极作用,更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我国各族人民从古到今都为祖国尊严与统一和不受外来侵略进行长期斗争。苏武牧羊捍卫民族尊严,郑成功收复台湾,左宗棠收复新疆,吉鸿昌大挂在日本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116573399.html,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选题参考 1、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模式 2、关于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3、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合作探究模式运用浅谈 4、论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 5、论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 6、浅谈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师生互动方式的创新 7、论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 8、刍议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与拓展 9、浅谈新时期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方式 10、分析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要求 11、分析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要求 12、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拓展 13、小议初中历史教育教学 14、探究新时期初中历史教育教学 15、如何推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 16、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创新型培养模式的探索 17、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要求Requirements on histo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set in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e education 18、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19、浅谈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趣味性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116573399.html, 20、我对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几点认识 二、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1、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拓展 2、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拓展 3、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4、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反思 5、俗史学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6、基于“木筏”理论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探索 7、中学历史教学中关爱生命教育之初探 8、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 9、略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观念——兼谈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 10、新世纪的中学历史教育——历史教学改革师生谈 11、中学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研究 12、我国中学历史教育视野下的德育研究——关于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思考 13、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历史教学不容忽视的话题 14、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15、中学历史教学与环境意识教育 16、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途径 17、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18、环境意识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应该补上的一课 19、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成功感”教育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论文-浅析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常见问题思考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论文-浅析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常见问题思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初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主动适合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反思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一、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教师,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素质,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要求。经过反思,我认为历史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与情感素质。 1、知识素质 有一个比喻:“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有可能很好地传授知识。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比较系统、全面的历史知识,而且还应当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靠历史教师自身的努力,那就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教师。作为历史教师,还应关心时事政治,谈古论今,以古鉴今,使历史课更富有时代气息,能更好的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 2、能力素质 首先是备课能力。在教师的备课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不只是教学大纲,还包括对学生的深刻了解,以及历史专业知识修养。教师要把教学大纲对教学的要求溶解在讲课中,靠的是历史教师的日积月累起来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说得准确些,是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其次是组织教学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二者的协调统一。教师要牢牢掌握课堂的主动权,采用多种

行之有效、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历史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不仅可以弥补“历史不可重演”的缺陷,而且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3、情感素质 教育是一个需要激情的职业,作为历史教师更需要充满激情,三尺讲台,要融入历史教师自己的情感。历史教师的情感道德表现在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以及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感上。这份爱只有融入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而真切地流露出来,才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同时教师应具有的情感,就是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所思所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就史论事,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事业。真诚的关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会更加信任和爱戴老师,会因为对老师的爱戴而喜爱上老师所教的这门课。 因此,我认为历史教师应是集知识、能力、情感于一身的人。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 二、新课标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明确要求,史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可见,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从传统的中心地位退出,让位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化。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课堂的有效提问

浅谈历史课堂的有效提问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功能认识不够,问题设计不科学,提问技巧不高超,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提问的功能、优化问题的设计、把握提问的原则,最大化地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历史课堂提问提问功能、设计、原则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果的一种常见教学行为。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是学习者与学习文本对话的阶梯,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见,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提问的功能要充分挖掘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精妙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乐趣。精妙的提问,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实验证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历史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历史学习上,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3.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问答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提出、思考与解答问题,在刺激与反应中,加强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双方不断地完善教与学的行为,使学生不断提高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4.有效地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通过科学的设问,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通过导入提问,在检查旧知识基础上,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领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变化学习主题时,通过过渡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突破难点重点时,提问可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结束时的总结提问,能使学生的知能升华,为以后学习埋下伏笔等。 5.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首先,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通过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能够加强学生对重要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高中历史学科对学生提出了四大方面十点能力的要求。四大方面是指,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语言表达;十点能力分别为:记忆、阅读理解、运用信息、归纳、比较、概括、分析、评价、史论结合、语言表达等。教师科学地运用提问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这些学科思维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想,如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历史思想等。

高中教学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教学中历史教学论文 第一篇 一、重视课前预习,加强教师的引导工作 二、以学生为主体,课中进行师生互动 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互动式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有养成独立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课堂上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把在课前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展现出来,通过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式讨论对其问题进行研究。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局限于所讲的题目,而是要将分析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的规律。 二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并在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为代表,从而使每组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想营造出融洽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就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举手发言。例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等内容时,课标的要求就是要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此时教师应把学生适当地分为三个小组,从而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展开讨论,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归纳孔子、孟子及荀子的中心思想及其影响。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紧密性和连接性,教师在探讨完这个问题后,应紧接着去讲述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问题,此时也应划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概括法家、道家、墨家的中心思想,并最终在班级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课中学习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应该在课堂上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主动与他人交流,实现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三、课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便于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 课后这一环节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及时地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学生在课下能够及时地复习。课后总结是课堂知识的再现,更是课堂内容精华的集中,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知识,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在如今的新教材版本中,都有课堂延伸和课堂探究活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堂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并能够应用知识,教师应该及时地布置该项作业,让学生再次相互讨论、质疑并探究,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四、结语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它们的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对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知识进而应用知识;但对升学而言,考试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检测,历史的考试需要记忆的课堂内容很多,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方式只能是暂时的掌握知识,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_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_人教新课标版

关于历史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近年来,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比较热门的字眼,很多学校对此都已经试行、推广、完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开放性为目标,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课前预学、合作探究、展示讨论、质疑拓展、反馈矫正、当堂检测等环节。操作的关键在于:制定一份好的导学设计,采取一个好的组织形式。做好对小组的指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展示,及时反馈矫正。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是前提,导学是关键,合作是核心。针对有效课堂的具体要求,联系我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有几点思考: 一、自主性的流失 自主是衡量主体是否具有主体性的重要指标。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考试的形式、比重等问题),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够重视,课前根本不能做到充分、自主的预习,有的学生上课前干脆就拿学优生的学案抄一抄,连课本都懒得翻一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选择在上课后的前几分钟让同学预习。这样就会占用一部分课堂时间,使课堂学生讨论、探究的时间相对减少,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 。 二、实践过程中,合作的“形式主义” 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发现有时课堂合作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互相抄袭,一遇到困难就想到互相讨论,原本一些经过自己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也等待和别人合作,进而渐渐减弱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表面上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但在活动的过程中只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另一方面,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往往受到能力强的学生的歧视。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有些在别人看来很简单的问题,他们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甚至是可笑的。即使他们想在小组中积极表现自己,但由于经常受到其他

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加强互动教学,促进学生进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前缺乏互动,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深沉。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搞好课堂互动,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强化记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获得阶段性的进步。其实,在互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会被凸显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只要学生的学习动力十足,学习兴趣高涨,就不怕学生在课堂生表现不够积极,在学习上取得不了进步。以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文成公主入藏”为例,笔者在传授这节知识点时,就在课堂上举行了一次关于文成公主入藏的话剧表演。在这次话剧筹备过程中,笔者会注意引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此次话剧活动当中来。有的学生喜欢话剧表演,笔者就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去台上表演;而有的学生对表演不敢兴趣,笔者就让他做些幕后工作,参与筹备工作。在大家的努力下,这部话剧圆满地完成了演出,学生在话剧中一方面对历史知识有所掌握,另一方面则意识到了参与的重要性、集体的力量,在互动演出中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二、发散学生思维,注入情感教学 学史能够明智,初中历史课程其实可以让学生以史为鉴、以古鉴今,,并且让学生做到古为今用、为我所用。要学习好初中历史知识,则少不了跟实际联系起来,也少不了将各种社会问题和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教师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把历史给予我们的启发能够最大限度地辐射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然后在课堂教学上把书本上的历史知识点跟当前现实中的时事等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基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教材中的每一个历史事件之内涵与本质,让学生养成把历史跟日常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优秀习惯。教师只要做到了上述几点,就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住历史的真谛、科学合理地分析每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比如,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西方凌辱历史,而这些历史都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生铭记在心的,并且要时刻牢记这条“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古训,同时也要明白“发展是硬道理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而最终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长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顾此失彼,没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力不从心。 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