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宗教及其道德中的人文关怀意蕴

论宗教及其道德中的人文关怀意蕴

论宗教及其道德中的人文关怀意蕴
论宗教及其道德中的人文关怀意蕴

论宗教及其道德中的人文关怀意蕴

李士菊

〔摘要〕 宗教及其道德从意识形态和社会功能上说,是对人性的压抑和否定,但从宗教文化上说,它的产生是文明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精神的自我超越,它折射出的是人类的精神需求和对自身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 宗教及其道德 人类文明 体验神圣

〔中图分类号〕B82-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4)06-0062-05

众所周知,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出的人文精神,首先是以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为特征的道德理念,是针对中世纪宗教神学专制并与宗教神学对立的理性精神。当代的人文关怀更多地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人的尊严和人的发展与创造精神,因而不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理解,似乎都很难把宗教及其道德与人文关怀联系在一起。但是,如果我们不是从意识形态和社会功能上理解宗教及其道德对人性的压抑,不是从历史的表层结构来解读宗教及其道德的虚幻本质,而是从人的精神需求本性上说明宗教与人类社会的必然联系,那么,它无疑也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认识形式,一种给在未知力量面前惶恐不安的人们提供的一个藏身之所和抵御恐惧与焦虑的思维方式,一种对世界无限性的理解和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本文拟从精神文化层面探讨宗教及其道德中的人文关怀意蕴。

一、原始宗教及其道德——人类文明起源的标识

有人说,人之所以不是动物,在于有了自己的宗教,因为“宗教为我们规定了一种全面的模式,规定了一条遵循到底的道路”[1]。这种说法不一定全面和正确,但宗教及其道德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而诞生的,宗教文化是人类文明起源的标识,它以曲折的形式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的产生。因为在漫长的远古时代,原始人只有很少的精神生活,他们的思维方式还处于前逻辑时期的原始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使原始人与自然界混为一体,以图腾崇拜为标志的神话即由此而生。所以从精神性的“成果”来看,原始人只有神话,没有宗教。原始宗教的产生是作为一种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现象出现的,“它一方面与图腾崇拜、禁忌制度相结合,给图腾崇拜和禁忌制度的实用目的以一种形式上的保障。另一方面,原始宗教作为一种公共性质的集会与仪式,它又可以满足人由于群居天性而参加集体活动的心理需要,并为原始群体提供一种凝聚力,提供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纪律,甚至提供某种伦理价值观念”[2]。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以有神论为前提的,越往后来,它就越具有系统的或较为系统的教义、律令和教阶制度,并以天堂地狱作为人们现世道德实现的归宿。宗教的产生既有其生理基础,也有人类发展特定阶段上的精神需求,而最初的宗教道德及其各种禁忌,则是人类从动物界提升的文化知识。

首先,宗教文化及其所代表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不可跨越的阶段,也是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中介。虽然在人类文化的总和中宗教文化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在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特定阶段上,它曾以广阔的胸襟包容过几乎所有的意识形式,以至使文学、艺术、绘画、舞蹈、科学、哲学等在追溯自己历史渊源的时候,都无法讳言和回避与宗教这个“母体”曾经有过的必然联系。

宗教思维方式在人类文明产生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一,从心理基础上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论文。

来看,它体现了人类对世界进行“探究”的共同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这种心理素质和能力是来源于动物又区别于动物的精神性标志。著名宗教学家麦克斯?缪勒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说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的是宗教,我们指的并不是基督教徒的宗教或犹太人的宗教,而是指一种心理能力或倾向,它与感觉和理性无关,但它使人感到了‘无限者’(the infinite)的存在,于是神有了各种不同的名称,各种不同的形象。”[3]这段话的本质含义是说,人类作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精神性存在”,从生理基础看是心理能力不断增长的结果,正是这种心理能力的增长,才成为人类自我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当人类有了自我意识并意识到自我之外“无限者”的存在时,这个“无限者”及其背后的秩序就成为人们探究的对象。“无限者”的产生是人类心理能力超越动物心理的一个界标。其二,从行为特质上来看,它体现了人类独特的活动方式——创造。在人类由野蛮到文明的进化中,不仅通过实践的方式把内在的需求对象化为自然界,而且还通过想象的方式在思想中幻化出一个精神的世界—神灵的世界——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而当人类以宗教的方式去说明这个“无限者”(上帝)的时候,各种神灵的形象及神的世界就与人的世界区别开来。所以说,宗教是人类精神创造力的杰作,也是原始人留给文明社会的一份厚礼。从此,人类就以被意识到的“自我”的身份与周围世界构成了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关系,它标志着人类在思维中第一次把自己与自然界分离开来,第一次把自己的肉体与灵魂区分开来,并反过来思之,使其系统化、秩序化,而创造这一切的就是人类的“心理能力”。虽然宗教是人对外部世界的颠倒的、虚幻的反映,但它所体现的是人类超越现实、追逐发展的普遍本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宗教的产生不过是这种普遍本性和心理能力(创造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或实现形式之一。换言之,宗教是在人类有了精神性的需求以后才产生的。神灵世界及其秩序的产生,不过是人类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最初表现。这种精神性的需求及其欲望是人类共有的。它是一种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心理素质与能力,是一种追根究底的能力,是一种力图认识那不可能认识、力图说出那不可能说出的事物的能力,说到底是一种对无限的渴求,是一种终极关怀的天赋。自从人类以上帝命名“无限者”的时候起,就开始了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永不满足的精神创造活动,尽管最初人们对“无限者”的解释是幼稚的、粗糙的,甚至是歪曲的。但“无限者”的出现,在自然发展史上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人类思维及其创造能力的飞跃。其三,从宗教的最初功能来看,它首先是一种解释性的“理论”,是一种“说理”系统。通过以宗教的形式对“无限者”的解释,使当时的人类在精神上获得了巨大的自我满足。所以,在原始宗教及其产生前的神话中,神的产生并不是为满足人们信仰或崇拜的需要,而纯粹是为了“解释”的目的,为了解释自然和人类“起源”的关系。无论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还是古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抑或基督教中的上帝创世说,它们的产生虽然说法各异,但都是人类祖先为了说明共同的课题——宇宙和人类“起源”。当人们感受到浩渺的宇宙、无限的时空和变化万千的世界,不仅产生了对“无限”的遐想,而且也产生了对“意义”的追问:宇宙是谁创造的?天有没有边际,地有没有尽头?人最初是从哪里来的?人和世界万物有什么关系?世界会不会毁灭?人能不能永生?等等。这是人类祖先长期思考的问题,虽然对这些形而上的问题在当时根本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答案,但他们依然用自己的方式解释、回答,并以此为满足。正如在一本名为《太阳之歌?世界各地的创世神话》中所说:“创世神话以比拟的方法来说明我们的起源,而神话则成为我们的起源的隐语。”[4]创世神话或早期宗教在解释宇宙和生命起源的时候,都以“诗化语言”或“虚幻形式”涉及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宇宙万物都发端于一个“最初的神”或“第一性的神”。而这个“第一性的神”是一个终极无限的存在,它是一个万能的、完美理想的化身,是它创造了宇宙万物,它是世界因果链条上的“终极原因”。有了这个众神之父和人类的缔造者,便有了神与宇宙万物之间的生成关系——世俗世界和神灵的世界的关系,人与上帝的关系。在神灵的世界中,除了“第一性的神”之外,还有对应和解释不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其他众神,于是各种宗教中神学体系就成为一个解释体系和说理的系统。至于宗教及其道德的拯救功能是后来才逐步加强的。

所以说,宗教的产生表明人是一种文化动物,因而宗教是人类文明起源的标识。

其次,原始宗教中的各种禁忌、戒律是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的标识。人创造了宗教,同时也创造了宗教道德。在宗教中,宗教道德是对神人关系“秩序”的规定,核心是维护人对神的崇拜与绝对服从,它通过繁琐的祭拜仪式和严酷的禁忌压抑和否定人性,使人永远匍匐于神的脚下,使神与人的关系变成一种主仆关系。然而,当我们从认识史上追问“宗教是由谁创造的”时候,它无疑又是人的幻想的反映。既然宗教和神都是人创造的,那么宗教道德中的各种规定和禁忌自然也是人制定的,是为了人制定的,是人类对自身的约束和自我限制。不管在今天看来这些禁忌多么荒唐可笑,却丝毫不影响它的“提升”价值——它所体现的是人类的自律意识。动物不可能规范自身,只有人才能意识到要规范和改变自己的行为,即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创造更适合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这是人类所以能从动物界最终提升出来又不断向前、向上的深层原因。人类所以要限制和规范自己,是因为人类此时已经间接意识到对自身的放纵和群体间无限制的残酷杀戮,可能会造成种群的灭绝。为了维护群体和社会的秩序,以求得自身生存和种群的延续,制定契约和规范自身是社会存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社会道德的历史发展来看,人类社会既是一个不断保存自身、发展自身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限制自身、塑造自身、超越自身的过程。动物群体中也有一套生存的“秩序”,也有首领,也有组织和分工,但那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是在长期生存竞争中通过适者生存规律遗传下来的生物本能,是普遍存在于动物界的自然序列。宗教及其道德的产生则不然,它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标志,“当人类意识到自我,成为一个超越于动物界的精神性存在后,这个存在早期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去认识和说明自己和自己之外的存在,包括这些存在间的联系背后的秩序”[5]。规范自身、改变自身并探究自身之外的客体及其背后的秩序,是只有人类才能体现的主动性发展,人类最初就是通过宗教及其道德来证明人类是一种精神性存在的。

二、体验神圣——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它的神圣性。宗教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理念,表现为对神圣之物的沉思。宗教及其道德在许多人看来是神圣的,这种神圣性首先来源于它的神秘性。因为宗教讲述的是一个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开头的原始事件,这个事件是所有人不可能经历的,它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因而是“不可怀疑”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无非是一种对神秘历史的揭示,是一种对无限性的有限述说。从不同宗教的发展史来看,几乎所有的宗教神话中都有以不同的形式讲述的一个在时间开始时所发生的神圣事件——神是如何在时间的开端创造了世界,如何创造了人及其所感知的一切具体事物。因此,不仅宗教的神圣来源于它的神秘,而且宗教作为一种世界观总是与本体论有关。

当然,对什么是宗教神圣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神圣是一种宗教体验,是“一种与‘自然’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存在”,是“在令人敬畏的神秘面前、在放射出一种压倒一切力量的圣威的那种恐怖感”;有人认为神圣是一种自我表征,是“展示自己与世俗的完全不同之处”[6];古代人把神圣当作一种现实的力量,意味着灵验,认为超自然的灵验的东西都是神圣的。在宗教之外,人们大都把神圣解释为崇高、尊严、不朽和人对人生意义及最终目的的追问,即终极关怀。

人类之所以有体验神圣的渴望,与对“意义”的追问有关。人类不仅追问自身的意义,还赋予其他事物以意义。笔者认为,人对意义的追问源于对理解无限的渴望和无限与有限的矛盾。即是说,古代人类把神圣赋予“无限”,而“意义”便是对无限的一种解释。当人们意识到宇宙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时候,一种与永恒同在的渴望强烈地吸引着人们去寻求生命中的无限,宗教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一方面,宗教把无限等同于上帝,认为上帝既是无限的化身,也是万物的创造者,人死后可以升入天堂,永远与神圣同在;另一方面,宗教还允诺人们在有限的今生也随时可以通过各种仪式体验神圣。教徒能够在特定的空间体验神圣,如在圣地、教堂等教徒们固定聚会的一切场所。教徒一般都会体验到,一旦进入这个空间,如同进入了天国,不仅有一种与神同在的感觉,而且也有在这里与诸神沟通的期盼。进入教堂、佛殿之中,伴随着无数的礼仪:跪拜、鞠躬、合十和虔诚的握手,人们在这块土地上感到似乎已经超越了世俗的一切。而它的象征性意义是通过室内的摆设、布置、音乐等所

营造的氛围实现的。由于它被认为是神灵经常光顾之所,所以无论何时,人们进入这个神圣的空间就会有一种心灵上的神圣、宁静体验。在时间上,宗教认为“神圣的时间是可逆的。……每个宗教节日和宗教仪式都表示着对一个发生在神话中的过去、发生在‘世界的开端’的神圣事件的再次现实化”[7]。就是说,通过宗教节日来体现宇宙在时间上的重生,以恢复它曾经具有的原始神圣性。“年”作为宗教中的重大节日在这里有特别的意义。即在宗教中,“年”不仅表示通常的时间:“年”既是时间的起点,也是时间的终点,它还具有以一种新的形式使宇宙重生的特性。在每个新年,世界都要重生一次,“通过新年,个体与团体的原罪或过错便会被清除、被消灭,正像通过火一样被彻底地毁灭”。于是,每过一次新年,人类便有从桎梏下解放出来的感觉,感到新的生命的开始,并沐浴在一种强大、纯静和神圣之中。除此之外,宗教徒通过参与日常生活中其他宗教节日也可以体验到神圣性。在节日中,人们渴望他们与自己所尊崇的神联系得更为紧密些。

在普通人中,对神圣的体验更多的是在哲学层面对无限的解释和在世界观价值观上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如上所述,神的神圣性是人赋予的,而人的神圣性则来源于人的本性,来源于一种自我超越的能力,来源于人的理想、信仰和永恒的追求,来源于对绝对伦理和绝对价值的追问。人类对体验神圣的渴望及其满足的形式除宗教外,还有其他多种形式,如哲学的、艺术的、科学的、政治的,等等。所以,尽管宗教不是寻求这种体验的唯一形式,但它却是最早的形式之一。

三、强调至善——由他律到自律,提升人的道德品位

与任何一种道德都有规范人的行为、提升人的道德品位的功能和作用一样,宗教道德也不例外。在这方面,宗教道德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宗教宣扬要塑造教徒至善的人格境界,也不仅仅在于宗教道德的神圣光环,而是在于它在对教徒人格提升方面手段的综合性和有效性。

首先,宗教对教徒道德人格的提升和塑造,是通过一系列“综合性”的手段和方法,使宗教观念和宗教精神有效地变成教徒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实现宗教人格培养的最终目标。从空间上看,宗教的影响有家庭的启蒙教育、社会的熏陶、学校的强力灌输;从时间上说,由出生到死亡,人的一生都生活在宗教氛围之中;从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的确立上看,教徒的一生就是为了对神的虔敬、崇拜、感恩而不断忏悔和奉献自己的一生。而宗教道德社会功能的综合性,则体现为它兼有法律的职能,“宗教裁判所”就是惩治“异端邪说”的地方。因此,宗教道德在功能上既规范人的行为,又导向和引领人的心灵。就是说,宗教道德在把一系列道德戒律和规范内化为教徒自身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时候,教徒因外在的惩罚和内在的忏悔所产生的恐惧;因天堂的诱惑而对来世的向往所形成的期盼;因对无限和永恒的渴望进而在内心产生对神灵的由衷信仰和对戒律与信条的慑服;因习惯势力的养成、公众的舆论和从众心理等等共同起作用。当精神的控制和心灵的教化通过被迫、盲目转向习惯和自觉的时候,当教徒通过修炼达到忍耐、自制,把宗教信条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并以名副其实的方式履行自己的职责的时候,内心的愿望就体现为对权威的崇敬和尊重,至于爱、博爱、不杀生、洁净等外在表现,则是内心态度与价值取向的自然表露。而当教徒通过心灵的感悟能与神圣的至善——上帝同在时,他同时也找到了心灵的归属和精神的家园。这是一个人的主体性丧失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人性扭曲的过程。通过宗教来实现人的至善的人格境界,是人提升道德品格的一种途径,也是人类的悲哀。

其次,从转化过程和结果上来看,宗教道德在对教徒道德人格塑造的价值指向上经历了由他律到自律的不同层次:弃恶—向善—至善。

至善的人格是一种道德理想化的人格,而道德理想人格的实现,只能通过人们自身不断的修养来逐步提升。在宗教道德教育中,由他律变成自律的过程也是要求教徒对道德理想人格的追求过程。一般说来,它有三个层次:第一,弃恶或不作恶。在宗教中要求不作恶,是达到做人(或教徒)的底线,入教的第一步是去掉桀骜不驯的野性,去掉恶行、恶念。弃恶即“表明不再是一个生物人、本能人、野蛮人,而是一个按照道德法则和道德标准合理调整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文明人”[8]。从动机上说,弃恶或不作恶并不都是为了道德人格的完善,而主

要是惧怕被神灵惩罚。因为宗教道德教育是通过诱以天堂、怖以地狱的双重戒律来达到其目的的。教徒或者害怕违反教规要遭受法庭的审判和严厉制裁,或者害怕遭报应死后下地狱,所以“不敢”作恶,或作恶后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第二,向善,这是道德人格的第二个层次。“向善”在宗教道德中是要求教徒当善人、做善事,积德行善,这才是教徒的本分,也是所有教徒应当达到的起码的人格标准。在这个阶段,虽然已经有向善的佛心,但还未完全摆脱世俗的各种诱惑,经常处于思想矛盾和斗争之中,因此,要自觉用宗教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限制自己的欲望;第三,至善。从字面上理解,至善是绝对的善和理想中的善。在宗教中,至善就是实现了与上帝同在的境界,达到物我两忘的层次。虽然理想状态的至善人格不可能变为当前现实,但它却是教徒对崇高道德理念的绝对信仰和尊敬,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和准则全身心地去追求。

从宗教道德人格修养教育的三个层次来看,它们对教徒道德人格的塑造是非常有效的,它们是三种不同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的不断提升,使修养主体经历了一个由他律到自律再到自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道德主体由被动到认同、由自觉向善再到主动追求善的过程,也是由非理性到理性的过程。如在基督教看来,信仰是对上帝的一种态度,理性是理解上帝意志和依照上帝意志行事的主观自由意志,而理性的目的是追求“至高的善”,因为“至高的善”是上帝赐予的,也是上帝完美性的标志。

如果我们把基督教中的人与上帝的关系还原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或者说还原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那么,这里的上帝不过是一个表现人与社会秩序的外壳,它的内涵和实质不过是人类自身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的反映。道德理想人格作为主体自觉追求的目标,从人的本性上体现了人对心灵的满足和对精神超越的渴望。在不同宗教中那些有德性的高僧、大师和觉悟者,他们几乎都是力求将至善的道德规范内化,并以强烈的情感和不懈的追求逐步接近道德理想人格的先觉者。对于他们来说,天堂、上帝可能已经不是一般人所信仰的偶像,而是一种精神追求的目标,一种灵魂的归宿,一种境界,一种精神家园。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大彻大悟,才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超凡脱俗。

四、结 语

透过宗教的异化,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透过宗教及其道德的文化精神,折射出的是人类精神的自我超越和对精神家园的无限追求。当人类的这种超越升腾为一种信仰的内驱力时,人们便把真善美的统一作为信仰目标。尽管信仰有宗教的信仰和科学的信仰之分,终极关怀有宗教的终极关怀和哲学的终极关怀之别,但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和终极关怀,毕竟是人类献给自己的一个创造性的精神成果。当它以丧失人的主体性的规范来表达人的主体性的时候,我们只能说,人类对自身终极关怀的形式是复杂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是人类的心灵之旅,是人类对自身的特殊关怀。

(作者:李士菊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教授,河北石家庄 050091)

参考文献

[1] [美]C.W.莫里斯:《开放的自我》,定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 肖雪慧:《守望良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

[3] [英]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宗教讲演集》,陈观胜、李培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1~12页。

[4][5] 程世平:《灵魂的需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9页。

[6][7] [罗马尼亚]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王建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页。

[8] 赵成文:《道德人格及其社会功能初探》,《社会科学》1999年第7期。

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应体现在在哪里方面

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应体现在在哪里方面 人文关怀旨在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的需求、权利以及价值进行关注和关心,既在生活上照顾患者也在治疗康复方面对患者进行专业指导,能够使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推动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医疗机构提供的是医疗服务,其根本目的是祛除疾病实现患者的健康, 1、形成以医者需求为中心的观念, 1)医疗服务对象不仅是患了疾病的病人,还应包括亚健康的人; 2)医疗服务内容涉及到保健、咨询等各个方面; 3)医院除了治疗疾病,还包括满足人的保健消费需求; 2、转变医务工作者整体的观念 1)不把就医者当作求医者来认识,只认为病人患病后到医疗机构就医是来乞求医生治病。2)提供医疗服务方便、快捷、周到。亚健康状态的人就医时获取的服务主要是:健康检查、心理咨询、康复、保健、疗养、器官功能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对于健康人来说,其就医时对医疗服务满意与否主要表现在是否方便、有效。 3、满足就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即不断推出的新疗法、新技术来实现这一要求的。医疗服务项目同样存在着研发期、临床试用期、成熟期、衰退期。的研究如何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出新项目,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 4、满足就医者对不同服务的需求。就医者的医疗服务需求都是不同的,医疗机构对不同的需求群体应提供能够满足他们各种需求的医疗服务。 影响医疗服务满意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1)医疗服务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医院的环境与设施、医疗的各种标识、医务人员的服饰等;(2)医疗服务方面的因素:①医疗质量(包括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②服务(包括获取服务的便捷程度、配套服务的完善程

度、服务的及时性、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沟通技巧等);③医疗服务效果的快慢;④医疗服务的价格等。

人文关怀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体现

人文关怀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体现 摘要通过护理理念、自身素质、人文环境、人文语言、人性化管理等各个方面综述人文关怀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表现,人文关怀可以更好地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发展。 关键词人文关怀优质护理 我国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以及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营造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尊重病人、帮助病人的氛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核心是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服务实践,凸显出了其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护理服务的人文关怀理念 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是把对人的关怀作为一切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即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承认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⑴。护理服务的载体是患者,即“以病人为中心”。因此,满足患 者的需要,缩短就诊时间,及时、有效地治疗,尽量祛除患者身体的疾病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出发点。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指出:护理工作者必须以爱心、耐心、细心、 责任心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真正做到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 社会。这些充分表明,在开展以人为本的优质护理服务实践中,不

仅包括技术,还有服务态度、人性关怀,即:要尽可能多地给予 患者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宽慰、行为方式上的指导;尊重和同情患者,寻求与患者情感上的共鸣;满足患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每一个护理环节中,对患者始终融入关爱、尊重的服务理念,通过访视和以家人般的周到关爱,与患者建立亲情关系。在亲情的 护理行为中,给患者一种依赖感和安全感。在与患者以深厚爱心的沟通中,唤起患者向往健康、善待生命、接受护理和得到友爱的情感。这些均需要护士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品质和专业价值观,真正体现护理的工作价值。 2人文关怀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文关怀护理就是人文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体现,尊重每一位服务对象,善待每一个生命,是人文关怀的首要因素⑵。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疏远,人与自然的隔阂都一步步的加深了人的孤独感和压抑感,人的健康就需要有情感的疏导和宣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于病人,不仅仅是给病人治好疾病,使病人重获健康,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和情感上体现出护理工作的核心,即人文关怀,使病人不但“活得好”而且“活得更丰富”,使他们在健康、疾病及临终的人类情境中,保持生存的高品质。而且人文关怀注入护患关系中,不仅是医院发展的需求,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文关怀护理,作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是实施优质服务的重要体现[3]。 3人文关怀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具体应用 3.1拓展护理内涵,转变服务理念

书写暴力下的温情 余华《活着》中的人文关怀

书写暴力下的温情 ——论余华小说《活着》中的人文关怀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研读作品文本,以及文学界和批评界对于余华《活着》的解读,结合自己对《活着》文本内容及形式的理解,从余华写作的初始动机、作品呈现内容和形式外加余华自序中对其相关内容的呈现作为观点论据以及作品本身的现实意义几个大的板块来完成对于作品的一次探索,更多地展现余华对于生命意义的思索,以及对于人类苦难意义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人文关怀;生命意义 Writing the violence of warmth _humanism in Yu Hua's novel "to live"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work presents the content and from, from writing the initial motivation of Yu Hua "to live” interpretation ,combined with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content and from for "to live” by studying the works of text,as well as literary critics plus Yu Hua preface their content presents several large plates as a point of view the arguments, 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 itself to complete the exploration work, to show that Yu Hua's thinking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humane care for the meaning of human suffering. Keywords: Yu Hua ; alive ; suffering ; humane care ; the meaning of life 正文: 《活着》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本,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在余华的文学创作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小说讲述的是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最终赌光了家业变得一贫如洗,然而这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悲剧才渐次上演。整部作品被接踵而来的死亡贯穿着往前走,充斥着的是满满的死亡的悲凉的气息。这确实是一篇读起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发表时间:2016-04-11T10:51:30.320Z 来源:《教育学》2016年2月总第95期作者:韩文芳 [导读]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 韩文芳甘肃省永靖县太极中学731600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 在我们使用的小学课本中,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对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我们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文作者和背景资料的介绍进行点拨,可以通过语言品味、形象剖析来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让学生在诵读涵泳中将其中的精神养料化为己有,还可以结合作文教学来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养成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新编语文教材更多地选入了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内涵的文章,这就更有利于我们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意义,使文章里的真、善、美和学生的心灵发生共鸣,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积极的情感价值取向。因此,语文课不能停留在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一味说教的传统桎梏上。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上,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心灵,挖掘出教材中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意义,然后运用自己的审美能力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刻的体验、提炼、判断,完成“美的鉴赏”,再将自己审美的结果、情感体验通过适当的方式准确生动地传达给学生,使他们接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体验、情感的共鸣,使这种美和情感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先体验和感受文本所流露出来的美和思想,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 二、加强语文文学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不爱学语文,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语文教育人文底蕴、人文价值的严重流失。长期以来,过于理性的语文教学不断地把语文推向绝路:用语法分析代替了形象感染,用抽象社会学的说教代替了崇高美的鉴赏,用零打碎敲的讲析代替了艺术整体的把握,用条分缕析和逻辑推导代替了心灵世界的感悟,文章固有的灵动和韵致几乎扼杀殆尽。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许多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被搁置一边,留在学生记忆里的只剩下了一些干巴巴的说教。 加强文学教育,可以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让学生爱学、乐学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教学小说,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浸润于语言深处的情感的体悟;教学诗歌,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教学戏剧,是对人生世相的一种细微体察。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得起学生潜心揣摩,学生也在潜心揣摩之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滋养。 加强文学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之中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主动的阅读者。我们要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有思考的机会、有表达的权利,我们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我们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质疑。我在语文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的话语权,注重学生个性的思维和见解的发挥。而学生在其间的表现也是令人惊喜的。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感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教材中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阅读、感知、赏析、评论,结合作品所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活遭遇等,“知人论世而谈诗”,透彻领悟作品中的人、事、景、情,深刻品味作品的文化底蕴,认识到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复杂与变化,认识到人性和情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认识到“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作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除了有物质追求外,还要有一种形而上的精神追求,要充满灵性和热情,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自身的存在发展,对未来充满神往和想象,对人类怀抱一种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正如巴金所说的:“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这就是语文文学教育的魅力和功用。 三、在研究性学习、专题讨论等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运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语文教学凸显出强劲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也为语文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提供了展示平台。我利用说明文《神奇的克隆》中丰富的科技教育内涵,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海洋与生命相互依存、共存共荣的关系,激发起学生关注科学、关注生命、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课前我向学生推荐了几个网站,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学生只要用键盘敲击出所需要的关键词就可进行网络搜索、网上超文本阅读并下载有关资料,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处理,“拿来”为自己的论题服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研究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此外,我还利用教材内容的资源优势,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些专题讨论。这些开放性语文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学们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一方面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人文知识,另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收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让我的课堂变得更为精彩,让学生的精神生活更为丰富、心灵更为充实、目光更为敏锐。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将学会更真切地关注自己、关注世界、关注历史、关注未来。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层层递进又密切相关的几层涵义:1、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2、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3、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4、尊重人的主体性。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5、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6、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发展;是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或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是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然而,我们发现,在马克思哲学的传播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维度被在一定程度上遮蔽起来了,从而使马克思的理论形象受到了误解。(一)在马克思哲学的传播过程中,其人文关怀的维度是如何被遮蔽起来的?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对马克思哲学的不同的解释模式:第一种解释模式是:马克思哲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我们不妨把这种解释模式称之为“工具论”。虽然这种理论承认马克思哲学追求的根本目标是解放全人类,但它又坚持认为,第一,这个目标是长远的;第二,这个目标是通过长期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来实现的。因此,人们在解释其学说时,通常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遗忘乃至压抑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的维度,而把其阶级斗争的属性加以强化域夸大,甚至干脆把它理解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或手段。更有甚之,人们干脆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纯粹的阶级斗争学说,并使之与人文关怀尖锐地对立起来,以致谁要谈论人文关怀,谁就是在曲解或非难马克思哲学。第二种理解模式是:马克思哲学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我们不妨把这种理解模式称之为“科学论”。诚然,马克思哲学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当人们仅仅着眼于从“科学论”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哲学时,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的维度也会被掩盖起来。因为“科学论”关注的仅仅是马克思哲学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性,而对其他的重要待征,特别是人文关怀的特征,往往不予重视。此外,“科学论”还强调,在人类社会中唯一起作用的力量就是“规律”或“必然性”,这就从根本上否认了人类活动,将别是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探讨和追求人文关怀的必要性。总之,把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对立起来,并用前者去否定后者,必然会导致对马克思理论形象的扭曲。三种理解模式是: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哲学。我们不妨把这种理解模式称之为“实践论”。“实践论”是这几年最流行的理解模式。与上述两种理解模式相比,乍看起来,“实践论”是最接近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的维度的,其实不然。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含义。人们通常把生产劳动理解为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当然,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人们也探讨了实践的其他形式,如科学实验、阶级斗争等。但人们的基本共识是,在马克思那里,实践的其他形式都是从生产劳动这一基本形式中引申出来的。其实,问题正出在这个共识上。人们通常以下面这种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即自由是对必然的理解,只要劳动者认识了外部世界的因果律,也就在劳动中达到了自由;

护理人文关怀计划

人文关怀工作计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承受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中年人,他们不但要赡养老人,还要教育孩子,更要积极工作。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孤独寂寞感、压抑感逐渐加深,生命健康状况越来越低下,迫切需要排解和疏导。医院不仅是解除病人肉体的痛苦,还要在情感上表现出温情的人文关怀,认真推行健康向上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服务理念,可以说,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不仅是医院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还是医院未来发展的需要,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进行人文关怀,树立“以患者为本”的理念。 1、所有护理工作人员,要树立“以患者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自己对人文关怀的思想认识,并开展“关怀患者、尊敬患者、热心为患者服务”的教育活动,让护理工作者真正为患者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人文空间。 2、护理工作者对患者要具备怜悯之心,要充满着热情和关爱,对病人的提问或正当或不正当的要求,要耐心细致的做好解释和服务,认真做好各方面工作,真正体现出护理工作者对病人的关心备至、体贴入微,使患者从心里感受到对护理工作人员的认可和感激。 3、“以患者为根本”是每一名护理工作者应该追求的服务内涵,只有对患者的进行周到细致的关怀,尊重病人的人格尊严,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才能在护理工作中友好待人,诚实对事,对患者的一言一行,都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不自觉的深入到护士的平常工作中,从而建立起让患者普遍认可的新型护理关系。 二、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整体素质。 1、认真学习业务理论知识,不但要学习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对心理学、伦理学、

美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同时,一些健康保健知识、疾病预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也要进行学习,逐渐让自己掌握的知识趋向多元化,并能够学以致用,真正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2、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学会换位思考,真正体会到病人的疾苦,护理部也会对护理工作人员不定期的进行“如果我是病人”“当病人痛苦时无端发火怎么办”之类的活动,让护理工作者切身体会到患者的一些心理需求。对活动的开展进行及时的总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迅速实行整改,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进一步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并针对护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和突破,努力让护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爱岗敬业,激发热情,树立形象。 加强护理工作人员思想教育,逐步培养护理工作者的业务和思想素质,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把医院当作自己家”的理念,努力建立一个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很强的高素质的护理工作者队伍。同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那些工作上进、认真负责、敢于创新的、受到患者普遍好评的护理工作者,要给与物质和精神奖励,对那些工作拖拖拉拉、消极应付、不认真负责,受到患者投诉或意见较大的护理人员,要严厉处罚,绝不迁就,真正形成一个热心服务、工作认真负责、人人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让患者满意、放心。 三、构建舒适环境,提高护理水平 1、打造家庭温暖舒适的环境 努力打造舒适、柔和的具有家的温暖的住宿环境,让病患者具有家的温情;护理工作人员做到仪态端庄、态度温和热情、服装整洁统一,积极向星级宾馆的服务人员学习,主动帮助患者,让患者如沐春风,痛痛苦苦来,健健康康去。让洁净的

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

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 摘要:本文简述了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以及人文护理的重要意义和工作重点。培植人文精神,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是改善护患关系乃至医患关系的重要突破口。在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的过程中,注重体现现代医学模式下的人文精神,将人性化服务落实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其贯穿临床护理的全过程。人文精神是整体护理的理论和导向,整体护理则是人文精神的实践和应用。 关键词:护理人文关怀

目录 1 护理中体现人为关怀个人理解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人文护理在医疗工作中的运用 (3) 2.1 人文护理的专业体系 (4) 2.2 人文护理的理念体系 (6) 3人文护理的实施 (7) 3.1构建和谐的人文氛围 (7) 3.1.1营造舒心的医疗环境 (7) 3.1.2创建方便温馨的工作流程 (8) 3.1.3构建医患、护患以及病人家属间良好的人际氛围 (8) 3.2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服务 (8) 3.2.1推行心理护理 (9) 3.2.2加强健康教育 (9) 3.3强化人文知识学习、倡导科学护理观 (10) 4 小结 (10) 参考文献 (11)

1 护理中体现人为关怀个人理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医院该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积极应对“入世”后医疗市场形成大市场、大竞争的格局,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呢?针对以上的要求,作为护理人员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为病人提供更为专业,更为科学的服务,使病人的满意率不断提高。护理工作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病人的诊疗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满足病人需要,提高病人的满意率,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其中。转变观念,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沟通,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把病人当亲人。患者入院时有人热情相迎,出院有人笑脸相送;处处尊敬患者,服务细致周到。让病人看明白病,费用明白是关键,是让病人享有知情选择权的重要体现。常用药品及价目公开、住院费用“一日清”和电脑触摸查询系统的开通,使患者不再是”雾里看花”,消除了交糊涂费、花冤枉钱的疑虑,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进一步明确责任护士的职责,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努力预防护理差错的发生。转变服务理念和护理工作模式。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时,热情接待,介绍入院须知,做好导诊导检服务,合理安排护理时段。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实行事先告知制度。检查前后,手术前后,护理工作做到有解释、有指导、有效果。病人出院时,送上一份“健康联系卡”。做好出院前的再次沟通,把病人送到病区电梯门口。实行这一工作模式后,住院病人在整个住院过程中都感受到浓郁的亲情,住院病人的满意度不断上升。实施人情化管理,使病人有“病房是一个舒适的家”的感觉。在抓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把情与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同情心爱心的驱使下,恰到好处地进行管理,让病人在住院期间感

在住院患者护理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在住院患者护理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精神[摘要]目的为了提高住院患者护理的质量,不仅需要高超的医疗护理技术,而且更需要优质的服务-人文关怀。方法通过开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注重传播技巧与心理沟通。结果人文关怀让住院患者感受到护士的关心与照顾,使护患关系更融洽,通过问卷调查患者的满意度由原来的88%提高到98%。结论高超护理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是提高住院患者护理质量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人文关怀;护理;沟通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不仅追求疾病获得满意的诊疗,护理,而且还追求精神、心理上的舒适、安慰,治疗上的参与性、选择性等多元化的服务需求。而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对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及人的自由和发展珍视和关注的思想。单纯的生物医学护理科学知识并不能完全解决当代医学护理所面临的问题。有人说“人文学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开处方”。我院自开展整体护理以来,将人文精神运用于护理实践,对住院患者给予了人性化的关怀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院开展人文关怀服务流程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营造轻松和谐的“三化”就医环境 1.1 医院环境生态化近年来,医院先后改造斥资建成了花园、长廊、健身房等,设置了供患者观察、散步、休息的绿地、石径、亭台、花圃,营造一个有山、有水、绿树成荫、静谧、雅致、洁净的自然环境,逐步将医院建成一座园林式的医院,让患者有亲临大自然的

感觉,更利于患者身心健康,使患者在病房随处可见鲜花芬芳和生机,身临其境,好似在家一样舒适、闲雅、亲切。 1.2 病区布置人性化在病房的布置上以方便、舒适、美观、实用为准则,全部设置套间病房,房内设有沙发、电视、茶具,走廊设有盆景、鲜花还根据患者的需要设置了扶手,更新了一批方便患者使用带有护栏的病床。让患者住院既有像宾馆一样的舒适感,又有一种像家一样的亲切归属感。 1.3 室内装饰艺术化我们结合专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将室内进行艺术化、人性化的布置,让每一处角落都充满温馨的气息。将病区环境进行乐园式的布局;贴上手工制作的图案、装饰品、字画等充满着浓郁的书香文化气息;墙壁挂上静态的壁画和寓教于乐的彩色健康宣传栏;春节期间各科纷纷挂上节日的灯笼、张贴喜庆的春联,所有这些都体现出医院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对患者的满腔热情。 2 规范服务语言及行为 我们的做法是:对于新入院的患者,主班护士微笑起立,主动迎接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及入院须知,并向其介绍我院实行患者选医生,由患者自己选择负责其床位的主治医生。如果在以后的服务过程中,对管床医生不满意还可以提出更换医生,这样可以创造“首因效应”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当患者出院时,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并致以良好祝愿,送患者至电梯口;当患者来护士站咨询时,护士应立即站立微笑地回答问题;当患者在护士站前徘徊走动时,护士主动向前询问患者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吗?当患者手术完回病房时,护士主

浅谈护理人文关怀

浅谈护理人文关怀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

浅谈护理人文关怀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浅论如何做好护理中的人文关怀 摘 要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其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把对病人的关怀作为一切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文关怀是护理工作、护理文化的核心内容,推行护理人文关怀对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和整体护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文关怀整体护理护理质量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们承受着不仅是各种病痛,更承受着越来越多的精神压力。现实中,人与人的疏远及人与自然的隔阂一步步加深了人的孤独感、压抑感,人的健康需要情感的输导和和宣泄。医院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场所,要做到的不仅仅是治好病人肉体上的痛苦,更应从思想和情感的层面体现出真诚的人文关怀,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服务观念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关怀不仅是医院谋求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认为要构建护理人文关怀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1. 深化“人文意识”,树牢“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要广泛开展“学习人文精神,深化整体护理”的学习活动。要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把握人文关怀的内涵,努力形成“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和氛围。 要深化“人文关怀”的精神实质。这就需要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四心”,即:同情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这“四心”是护理人员

应必备的优良品质,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时时处处体现出对患者的关心、体贴和爱护,做一个让患者真正信赖的守护神。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健康权是护士的天职,以人为本、尊重患者是护理服务理念的最高境界。在实际工作中应平等待人,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把一切尊重患者的言行自觉融于日常护理工作中,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关 系。 2. 努力加强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要加强业务学习,把学习推向多元化。护理人员不但要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法学、美学、伦理学以及预防、保健知识;不但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加强实践学习;不但要进行个人自学,还要积极进行沟通交流,增强学习的互动性。 要积极进行实践,努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积极进行换位思考,定期举行诸如“假如我是病人”此类活动,充分体现护理工作者作为一名患者所产生的一系列需求,目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和推行临床整体护理,无疑是对护理人文关怀的最好诠释和忠实践行,其倡导的“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患者的需求”等主题对加强医院人文建设,提升医院内涵服务无疑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要不断进行总结,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做到独善其身;要加强对护理中的难点、疑点问题的攻关,做到有突破、有创新,努力把我们的感情及智慧融入到护理工作 中。

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1,选自光明日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深入调整,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由此导致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增加,从而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胡锦涛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人文关怀是关心、爱护、尊重人;心理疏导是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沟通等方式,疏通人们的心理障碍。人文关怀侧重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心理疏导则侧重解决人们的心理障碍问题。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人们解除思想困惑、疏导情绪,有助于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平衡。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关注人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情感需求。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但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方面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要着力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可能地减少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人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这是最大的人文关怀,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人人都能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提供平等创业的机会,促进人的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引导人们加强自身修养,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世界卫生组织曾针对心理疾病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断言:“没有任何一种灾难比心理障碍带来的痛苦更深重。”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问题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而形成的,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化解,日积月累,就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人的身心和谐。要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一要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引导人们树立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心态,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精神。二要着力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让人们不仅生活上富裕,而且精神上愉快。三要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解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减少焦虑、抑郁、恐慌及其他不良心理状态,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应对各种压力. 2,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又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要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也导致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为此,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作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书本知识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最大程度发挥人文关怀教育的作用。 一、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精神教育观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教育的本质要求即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播,创造和创新最终使得教育个体的学生走向社会,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主要也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并且极富主体精神的专业人才。人文精神的教学理念主要是重视个人自身的发展,同时将自身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充分激发个体的潜能,使得个体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准确的寻找自身的定位并在进行多变的社会活动时能够正确的选择和创新。人文精神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教育的基本要求也在于发展人,完善人,因此教育最直接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包括人的能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这是对主体自身的能力和价值的评定。教育作为提高人类自身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手段,在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构建知识体系是要充分注重个体的主体性,因此发扬主体精神是现时代的社会主题,是

贯彻人文精神教育观的主要精神。 二、目前我国人文关怀教育的现状 目前,人文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过程中,不难发现,大多数教育者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大,认为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并且由于受到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的通过率成为评判老师教学质量和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唯一标准,这也就使得老师忽略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浇灌式的教学方法,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得人文关怀教育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加强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的措施 1、老师要树立人文观念思想。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主体,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对事物有初步认知的阶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为学生作着榜样作用,因此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树立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积极的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2、将人文精神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语文的教学离不开课堂和课文,因此想要提高

护理文化中的人文关怀

护理文化中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护士将获得的知识内化后,自觉地给予患者的情感付出。护理的本质是关怀,关怀是护理的中心思想,有效的关怀能增强病人应对压力的能力,促进病人的康复。 护理文化建设其内涵也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肯定精神关怀对健康的意义!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实质,关注人类的生存质量是护理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倡导人们致力于健康观念的改变,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及生存环境的改善。告诫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如何预防疾病,在遭受疾病侵袭时如何调整心态以使身体保持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等! 提高生命的质量及其价值。 护患沟通是人文关怀在临床护理中起到重要作用。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情感脆弱,需要更多的关怀,护患沟通与交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具体表现在社会的发展,人群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已更多地把注 意力转移到自身被尊重的权利和自身的生活质量上。医护人员真诚,亲切,体贴,耐心的语言是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积极地配合治疗不可忽视的环节与手段,通过护患沟通,患者可看到、听到、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及医院的人文环境,从而对医院和医护人员有重新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估,提升医院形象!通过护患沟通,护理人员能进一步学习到疾病

发生发展变化对病人心理影响的规律及护理经验!拉近护患双方的距离!真正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合作的新型护患关系。通过护患沟通,护士能准确收集到病人的相关信息,及时解答疑惑,解决病人所需。护患沟通构筑起了一座护患双方交流的桥梁! 从而使护患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得到缓解,化解护患矛盾。 人文关怀是护患沟通和谐发展的基础。护理的对象是人、是有疾病痛苦甚至生命危险的病人。他们不仅要求护士有扎实的技术与良好的专业素质,更期待护士有一种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的良好品德。护患关系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关系,同时也是一种情感关系,要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最关键的是情感的转变,平等与尊重是护士与病人达到有效沟通的前提,沟通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护士应始终注意诚信、尊重、同情与耐心! 现代社会的发展赋予了护理工作更多的内容,更加注重对病人的人性关怀和护患沟通,并对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新观念,将护患沟通作为一种制度贯彻实施!,如何使护患沟通更具有可操作性,更简便易行,更容易被患者和家属所接受!是每一名医护人员所面临的值得深思的课题。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注重人文关怀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医学人文关怀 扬中市人民医院外科谭明 医学属于探究自然规律的自然科学学科范畴(即:探究自然人发生、发展、变化、消亡规律的学科),但它又是直面社会、直接服务于人的,介于纯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不同于数学、物理学等逻辑学科。医学科学的进步、医疗技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服务对象(患者)的配合,需要人文学科的支撑和社会科学的规范与导引。 现代医学(西医)是建立在形态学基础之上的,从大体解剖学到超微的分子生物学,均以形态学的描述为特征。这就导致医生的思维模式也往往局限于“生物——医学”框架之中,看问题的角度十分局限、微观。医生的服务理念常常是为以病为本,而非以人为本。即:对病不对人,甚至是爱病不爱人。具体表现为态度不积极、语言生硬、与病人缺乏有效的沟通以及告知不到位等等。尤其是外科医生,眼睛只盯着手术台。随着技术水准和年资的增高,逐渐发展成名副其实的机械唯物主义者。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和社会学属性。工作中缺少人文关怀。这也是外科医疗纠纷频发的原因之一。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就需要医生转变以病为本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跳出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 一个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医生,应当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所谓科学精神是指求证求真的能力和胆识。其核心要素是质疑!科学精神的构成要件包括:理论——知识积累。包括自然

科学知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知识。终身学习!理念——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数理逻辑体系)和意志质量。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指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行动中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应以所有的人为本,不能仅以某些人或某类人为本。否则将违反社会公平原则,侵犯他人的利益。如在医疗活动中不得因患者的种族、宗教信仰、政治态度、社会经济职能等因素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人文修养,注重人文关怀,当前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加强医学如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卫生行政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等学科人文理论知识的学习,弥补医学教育的缺陷。 2、提高主动与患者沟通的意识。加强情感投入,注意语言逻辑方法。从根本上改善服务态度。 3、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告知是法定的义务,必须履行。它对应的是患者知情选择权。虽然由于医患之间专业技术信息不对称,患者的这项权利是个相对权利,但在形式和程序上不得简化,要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选择权。告知的内容包括:病情、措施和风险。通过告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高中作文素材 体现人文关怀的写作素材

高中作文素材:体现人文关怀的写作素材 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作文素材:体现人文关怀的写作素材,供大家参考。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收获,就必须付出。 记得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过:“因为你们还不懂得付出,所以收获并不多。”听了这句话后,我真的觉得很惭愧,自我呱呱落地那天起,我付出的寥寥可数,而别人为我付出的则是多不胜数,例如父母为了养育我而付出,老师为了教育我而付出,他们的付出都不渴望回报。而我们呢?不但没有付出,还希望收获。当我们看到别人受到表扬的时候,也 异的成绩,但自己却没有努力学习。 如果这种喜欢“不劳而获” 人都不想要这个“球” 这么一丁点的爱心呢? 会有什么人做这件事呢? 超越自我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学踢双飞,有人教我怎样踢,还有人教我手脚怎样配合。历经了千辛万苦,我终于学会了踢一个双飞,我练了一个多月的双飞,却怎么也突不破一个的记录。在大家的鼓励下和我不断的努力下,我又一口气连跳了17个双飞,连自己也简直不敢相信。同学们都为我鼓起了掌。这是我第一次超越自我,超越我心中的极限,我觉得我学习也应该像跳绳一样,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极限。 成功的动力源于拥有一个值得努力的目标和抛开自我,我眼寻求生命的直谛。没有生活目标的人,生活的层面十分狭隘。他们总是只关心自己,只关心眼前的一点利益。这种人就像井底之蛙。胸怀大志的人所显露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他们勇于超越自我,全力以赴圆自己心中的梦。

也许你只是一块矗立山中,终日承受日晒雨淋的顽石,丑陋不堪而无声无息,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被人遗忘在那里,可你长久的立在那里,便是你永恒的骄傲。 也许你是一朵残缺的小花,只是一片熬过旱季的叶子,只是一张发黄的纸,一块染色的布,但因为有了你,世间多 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但只要你拥有勤劳的双手,充满智慧的头脑。你就能战胜自我。你就能超越自我! 让我们都超越自我,做一个超越自我展望生命的人,让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得很踏实! 中国反击“相貌歧视”第一人 秋子,女,23岁,河南商丘人,艾滋病公益活动志愿者。2006年11月,她应聘到上海一家培训机构当英语老师。因为被该机构下属一学校负责人认为“长相有问题” 秋子因此被称为中国反击“相貌歧视”第一人。 她要向用人单位索赔精神损失费。 们很佩服,但您的长相我们不敢恭维。”“相貌 问题” ‘不’的权利!平等权利的获得,需要斗争争取。”

经济学家的人文关怀和文学素养(一)

经济学家的人文关怀和文学素养(一) 摘要:从分析《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一书可以看出,一位经济学家,在关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其视野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范围,而对更加广阔的社会问题倾注了深深的人文关怀,如对前沿热点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同时,还显示了不凡的文学素养,进行别具一格的诗词创作,对经济学与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以文学化的语言表达经济学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经济学家;人文关怀;诗词情结;文学创意哈雅克曾这样评价物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只是一个物理学家的物理学家,可以是一流的物理学家,也可以是最有价值的社会成员;但只是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不可能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学家:他如果不是危险的起码也是令人厌恶的。”1]这样宽严不公的评价虽然不无可商榷处,但是属于自然科学的物理学与属于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相比,经济学显然比物理学要更接近于人文科学。正因为此,2001年8月3日,“堪萨斯建议”呼吁全世界经济学界,要从更广泛的人类行为的定义、注重文化、富于历史感的思考、新型的知识理论、经验性的基础、研究方法的扩展、跨学科的对话等七个方面,对当今的经济学作根本性的改革。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经济学家确实不能“只是经济学家”!张明龙教授正是这样一位不只是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他的个人专着《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以下简称《研究》)2],在研究经济学时,倾注了深深的人文关怀,显示了不凡的文学素养。 一、经济学家的人文关怀 什么是人文关怀,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或以为是人性关怀,或以为是生活关怀,或以为是终极关怀,甚至干脆认为人文关怀就是人文素养或人文精神……不一而足,看来非一时所能定论的。笔者缺乏理论素养,只是从《研究》和阅读中直觉到:所谓人文关怀首先应当是以正直的良知、不竭的热情、高度的责任心、神圣的使命感;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而作的现实努力。简洁点,可借用吴炫先生一个词──“存在关怀”,即关注现实社会的健康和进步。张教授二十余年的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实质上是他这种深沉的人文关怀的实施途径,这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来反映: (一)对前沿热点的关注 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认为,《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善于捕捉经济理论研究的前沿信息”。所谓“前沿信息”即现实社会的经济热点问题。1983年,张教授以发表在《浙江师范学院学报》上的《试谈产品价值和商品价值》这篇论文,正式登上经济学舞台。可是不久,他便从理论的象牙塔转入方兴未艾的竞争研究;刚进入20世纪90年代,计划与市场的矛盾日益激化,他力图消解二者对立,寻求结合的途径;稍后,市场经济逐渐处于主导地位时,他又致力于探讨其类型结构、规则体系,并剖析其利弊;在市场迫使企业改革作全方位、多层次的拓展和深入之时,他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动力机制、公司制规定和创新实证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切实而深刻的研究;随着市场体制的确位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他全面考察了新中国五十年来劳动就业制度、工资制度、宏观调控等;2000年,中国正式提出西部开发战略,次年这一战略便有重点、扎实地进行,他重点就突破资本瓶颈、大力培育当地主导产业、推进中心地区城市化等西部开发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展开了抓牛鼻子式的研究;2002年,他再就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深入研究。纵观张教授这二十年来的经济学研究,不难发现:他瞄准的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是各个阶段有关国计民生的“经济事实”,①即对人类生存状态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的关注。 毫无疑问,“经济事实”是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经济学家必须首先面对的现实问题,同时还必须针对各种“经济事实”提出相应的认识和解决方案,然而若局限于此,还不能成为出色的经济学家。因为与时俱进是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虽然保证了经济学研究与时代发展同步,但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