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热血小板综合征

发热血小板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治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练祥

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

?2007年4月,江苏徐州潥水地区出现了不明原因发热伴肌痛、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的病人。

?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同一乡镇,当地存在蜱虫或患者有蜱虫叮咬史,经当地疾控检测各种病原未明确,认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可能性大

2009年,研究者在一些“蜱咬病”患者中未发现无形体感染证据,却分离到一种类似布尼亚病毒。2010年,研究者又对2007年5月保存的6份血清用PCR检测,其中有5份样本检出SFTS布尼亚病毒,从而否定2007年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的推测。

背景资料

?2011年浙江台州(临海)收治1例发热患者证实SFTS布尼亚病毒感染治愈出院

?后浙江舟山、义乌都有SFTS相继报道,义乌报道死亡1例

?2012年我们报告宁波市2例患者

发热血小板综合征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发热血小板综合征临床表现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病死率一般为12.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

30×109/L。

?(二)尿常规检查。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实验室检查

?(三)生化检查。

?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BUN升高

—实验室检查(确诊依据)

?(四)病原学检查。

?1.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

?(五)血清学检查。

?1.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尚在研究中)。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诊断标准

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鉴别诊断

应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应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

—治疗

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当及时补充热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注意对低钠血症患者补充。高热者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

30×109/L)者,可输血浆、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低于

1×109/L),建议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治疗

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对该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当选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应当慎重使用。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后,可出院。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我们的病例(死亡病例)

?患者,女,74岁,家住象山县西周莲花湖边村。

?房子在山边,未有明确蜱虫叮咬史。

?既往有高血压10年,服用“珍菊降压片”

?15年前有糖尿病史,服用“格列齐特”平时空腹血糖控制尚可。

血小板及止凝血检验练习题

1 血小板及止凝血检验练习题 第一部分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出血时间 2.血小板聚集试验 3.血小板生存时间(PST) 4.活化蛋白C 抵抗 5.过敏性紫癜 6.原发性纤溶 二、简答题 1.简述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原理。 2.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有哪些疾病? 3.何为血栓前状态?有何病理性变化? 4.简述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5.简述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三、论述题 1.何谓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有哪些?其筛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分哪几种情况? 2.何谓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有哪些?其筛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分哪几种情况? 3.试述血友病的实验诊断步骤。 4.试述肝病引发出血的主要原因。 5.何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如何分型?哪些指标对本病具有肯定性诊断价值? 6.诊断DIC 的筛选试验和确诊试验各有哪些? 7.试述血友病A 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步骤。 17 182.下列哪项疾病属于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 A.血小板减少症B.血小板无力症C.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D.ITP E.MDS 继发血小板功能异常 183.ITP 的诊断标准包括 A.多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B.脾不肿大或轻度肿大 C.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D.PAIg增多 E.骨髓巨核细胞均为成熟细胞 184.目前“凝血常规”检验项目主要包括 A.APTT B.vWF:Ag测定C.PT D.TT E.Fg定量测定 185.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有意义的试验是 A.白细胞计数B.血小板计数C.出血时间 D.纤维蛋白原定量E.血浆D-Dimer 定量 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是指皮肤毛细血管被刺破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的时间。BT主要反映毛细管与 血小板的相互作用,包括皮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与收缩功能、血小板数量与功能、血管周围绳索缔组织万分、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为指导各地及时、有效地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救治工作,依据现有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制定本方案。随着临床经验积累以及对本病认识的深入,将进一步修订完善。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30×109/L。 (二)尿常规检查。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三)生化检查。 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BUN升高。 (四)病原学检查。 1.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 (五)血清学检查。 1.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尚在研究中)。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二)鉴别诊断。 应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相鉴别。 四、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应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 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当及时补充热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注意对低钠

血液系统疾病试题 (1)

血液系统疾病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哪种血液病史发生骨髓变性改变B A、B12缺乏性贫血 B、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C、球细胞性贫血 D、酶缺少性溶血性贫血 2、除下列哪种疾病外,血清铁均下降D A、妊娠性贫血 B、慢性肾内能不全 C、缺铁性贫血 D、慢性萎缩性胃炎 3、出生后,人的主要造血内器官是D A、肝 B、脾 C、淋巴结 D、骨髓 4、血液病的诊断中最有价值的是C A、病史 B、体检 C、实验室检查 D、X线检查 5、关于贫血的诊断,最重要的是C A、贫血的类型 B、贫血的程度 C、贫血的病因 D、贫血的表现

6、网红增多的贫血是B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贫血的表现 7、网红减少的贫血常见于C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巨幼性贫血 8、贫血的治疗首要原则是A A、病因治疗 B、对症处理 C、输血 D、脾切除 9、最常见的贫血是A A、缺铁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巨幼性贫血 10、再障的临床表现中不出现B A、贫血 B、淋巴结肿大 C、出血 D、感染 11、慢性再障的治疗药物常用B A、雄激素 B、免疫抑制剂

C、造血细胞因子 D、脾切除术 12、对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效果最好的是D A、去除病因 B、药物治疗 C、输血 D、脾切除术 13、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用的治疗是B A、去除病因 B、激素 C、输血 D、脾切除 14、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特异性血清学检查主要依据是A A、酸溶血试验 B、蔗糖试验 C、热溶血试验 D、Coombs试验 15、抗生素中常引起白细胞减少的是B A、庆大霉素 B、氯霉素 C、青霉素G D、SM2co 16、慢粒白血病首选药物是A A、羟基脲 B、马利兰 C、靛玉红 D、干扰素 17、慢淋白血病最常用药物是A A、苯丁酸氮荠 B、羟基脲 C、马利兰 D、干扰素 18、过敏性紫癜最严重的类型是D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关键词】血小板; 功能检测; 临床应用 血小板检测方法可归纳为出血、血栓和药物监测3大类。虽则有些方法能应用于多种检测 目的,但为特殊目的而创建的方法亦有重要价值。故在检测时应合理地运用。 1 出血性疾病监测中的应用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是黏附、聚集、分泌、促凝血、血块回缩。通过这些功能维持着正常人体的初期止血作用。由于这些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疾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在有些疾病同时会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 1.1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 ①黏附受体蛋白异常:GPIb Ⅴ Ⅸ(BSS,血小板型vWD,Bolin Jamieson 综合征)、GPⅡb/Ⅲa(血小板无力症)、GPⅠa/Ⅱa、GPⅥ、GPⅣ。 ②可溶性激动剂受体异常:TXA2受体,P2Y12受体、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 ③血小板颗粒异常:δ 颗粒(δ 贮存池缺陷、Hermansky Pudlak综合征等)、α 颗粒(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血小板病等)。 ④信号传递途径异常:TXA2途径异常、Ca离子流动异常、Gαq缺陷、GSα高反应、PLC pleckstrin磷酰化缺陷。 ⑤膜磷脂异常:Scott综合征、Stormorken综合征。 ⑥其他异常:原发性释放异常、Montreal综合征、Ehlers Danlos综合征、 May Hegglin综合征等 1.2 遗传性血小板数量减少疾病 ①体积减小:Wiskott Aldrich综合征、性联血小板减少症。 ②体积正常:家族性血小板病、先天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 ③体积增大: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型vWD、May Haegglin异常、灰色血小板综合征、Montreal血小板综合征。 1.3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这种异常十分常见,可由下列不同原因引起:①药物、食物和维生素;②慢性肾衰;③体外循环;④骨髓增生异常疾病;⑤抗血小板抗体等。 血小板功能缺陷检测的方法包括:①血细胞分析仪在测定血小板数量及外形大小中应用;②血小板功能:出血时间(血小板功能分析仪,(FPA 100R)、黏附性测定、聚集功能测定、释放功能测定(致密颗粒:5 HT、ADP、ATP、δ 颗粒缺陷 Hermansky Pudlak 综合征、Chediak Hygashi 综合征(荧光法)、α 颗粒:TF4、β TG(α 颗粒缺陷 灰色血小板综合征、Quebec 血小板病、Jacobsen或Paris Trousseau 综合征)(ELISA法,试剂盒),PF3有效性; Ca2+释放与内流,、血栓烷形成、cAMP、GAMP;血块回缩;③膜受体分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试题答案

2012年固始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3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天以上。( D ) A、40 5 B、39 6 C、40 7 D、40 10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人群分布主要为,占85%以上,中老年居多,50岁以上者约占80%,女性稍多于男性。( B ) A、工人 B、农民 C、学生 D、军人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及其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可导致感染,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天,若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D ) A、10 B、8 C、12 D、14 ( 4、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A ) A、乙类24 B、丙类24 C、甲类 2 D、乙类12 二、填空题(3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播途径尚不明确,蜱可能是传播媒介,流行季节4-10 月,潜伏期7-9 天。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病例定义为: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2 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例。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地区分布:病例多分布于山区和丘陵等地带,呈高度散发。 4、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三、问答题(40分) 1、怎么预防蜱叮咬被蜱叮咬后怎么办 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长时间停留。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袖口、裤腿,不要穿凉鞋,同时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或花露水。离开时应检查皮肤及衣物上有无蜱附着。一旦发现被蜱叮咬,不要直接用手去除,可用酒精涂抹在蜱身上,或用烟头、香头轻烫蜱的身体使其自行退出,然后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将蜱摘除,最后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流行季节如何及时发现、诊断 有蜱叮咬史或疫源地野外活动史者(特别是4-10月份),应当对蜱传播疾病保持警惕,一旦发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最好到乡镇卫生院或者县级医疗机构进行至少两次血常规检查,诊断是否患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精编【疾病及医疗】血小板疾病的分类及研究途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

【疾病及医疗】血小板疾病的分类及研究途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 xxxx年xx月xx日 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 Please enter your company's name and contentv

血小板疾病的分类及研究途径 颜佳毅马玲瑛顾韧赜林紫薇 【摘要】本文总结了血小板疾病的分类并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例介绍了典型免疫性血小板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在发病机制方面由过去简单认为血小板抗体吸附引起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衍变到目前对细胞免疫异常的认识,在治疗方面近年来也出现了对幽门螺杆菌的相关研究及干细胞移植、基因调控等新兴技术的应用,相信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血小板疾病的认识及治疗会有更长远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分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PAIg,免疫耐受,治疗 一、血小板疾病的分类 (一)血小板数量异常 1.血小板减少 1.1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放疗或化疗后的骨髓抑制 1.2破坏过多: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Evans综合征 1.3消耗过度: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1.4分布异常:如脾功能亢进 2.血小板增多:如原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于脾切除后 (二)血小板质量异常 1.遗传性: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2.获得性:由抗血小板药物、感染、尿毒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引起 二、血小板疾病的研究途径

在众多血小板疾病中,ITP是个典型的例子,且是以目前比较多见的免疫功能紊乱为核心机制的疾病,我们将以ITP为例来谈谈对血小板疾病的研究途径及一些新的认识。(一)定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因免疫功能异常使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合征,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自身血小板抗体产生为特征。现有人将其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og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这并不确切,因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才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二)分型 ITP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型,两者在临床表现、病程与转归等方面有一定差别,具体见下表。 急性ITP与慢性ITP的比较 急性ITP免疫状态好,但由于从正常免疫监视逃逸后产生过多的抗血小板抗体造成血小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9版)〉-26页word资料

关于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 征防治指南 (2010版)〉的通知》的通知 各县(市)区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 近年来,全国部分省市以及我省局部地区相继发现并报告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此卫生部组织专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现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10]163号)转发给你们。请根据本指南切实加强我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附件1: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 济南市卫生局应急办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四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616659498.html, 2010-10-09 15:39:06 卫办应急发〔2010〕1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其中,关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我部已于2008年2月20日印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给予指导。关于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近期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现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依据本指南及时开展相关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附件: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 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6. 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再生障碍性贫血题库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组织显著减少,导致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一类贫血。发病率1.87-2.1/10万,男﹕女2.6-4﹕1 一、病因:1. 遗传因素再障可分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先天性的有家族倾向和其他先天异常,如Fanconi 贫血。 2. 化学因素2.1药物:在继发性再障中,药物是最常见的发病因素。常见的有氯(合)霉素、解热镇痛药、 抗甲状腺药、抗糖尿病药等。2.2化学毒物:苯及其衍生物农药所致的再障近年来也时有发生。2.3.物理因素:X射线、r射线,可损害造血微环境,造成再障。3. 病毒感染,所有能够导致肝炎的病毒都可导致再障。 4. 其他因素妊娠、慢性肾功能衰竭、SLE、类风湿性关节炎,PNH和AA的关系密切,15%的再障可转变为 PNH,20%—30%PNH可转变为PNH,叫做AA-PNH综合征。 二、发病机理: 1. 造血干细胞异常: CD34 + 细胞减少 2. 造血微环境的异常:骨髓“脂肪化”,静脉窦壁水肿、出血、毛细血管坏死。基质细胞分泌异常 3. 免疫机制:外周血及骨髓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T 细胞亚群失衡, Th1 、 CD8+T 抑制细胞, CD25+T 细胞,γδ TCR +T 细胞比例增高, T 细胞分泌造血负调控因子明显增多(如 IL-2 、 INF- γ、 TNF ),造血干祖细胞凋亡。 三、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1. 急性再障的特点为起病急、进展迅速、病程短。发病初期贫血常不明显,但随着病程进展,贫血进行性加重,多有明显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虽经大量输血,贫血也难以改善。出血和感染常为起病时的主要症状,几乎每例均有出血,出血部位广泛,除皮肤、粘膜(口腔、鼻腔、齿龈、球结膜)等体表出血外,常有深部脏器出血,如:便血、尿血、阴道出血、眼底出血及颅内出血,后者常危及患者生命。半数以上病例起病时即有感染,以口咽部感染、肺炎、皮肤疖肿、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较常见,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致病菌以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感染往往加重出血,常导致患者死亡。

第五章血液统疾病11-14节

第五章血液系统疾病11-14节 I.单选题(共 200 题,0 分) 1. (0 分)活化蛋白C(APC)能灭活下列哪些因子 A. 因子Va和Ⅷa B. 因子Ⅶa和Xa C. 因子Ⅸa和Ⅸa D. ATⅢ和肝素辅因子Ⅱ 2. (0 分) .男性,40岁,确诊慢性肝炎5年,发现腹水征,近2月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散在瘀斑住院。体检:慢性病容,巩膜黄染,脾肋下5cm,移动性浊音(+),病人有明显的出血倾向。最主要原因是: A. 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 B. 胆道梗阻致维生素K吸收障碍 C. 肝脏对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D. 血中有抗凝物质 E. 肝病引起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 3. (0 分)血小板粘附率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对诊断下列哪种疾病是正确的,确答案是:( ) A. 两者均增高见于血管性血友病 B. 两者均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C. 前者增高,后者减低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D. 前者减低,后者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4. (0 分)关于急性ITP,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多见于成人 B. 多见于女性 C. 骨髓巨核细胞以幼稚型为主 D. 大多数病人可迁延不愈转为慢性型 E. 血小板寿命正常 5. (0 分)女性45岁,发热、咳嗽5天,皮肤大块紫斑1天,体检体温38℃,脾助下2cm。Hb 90g/L,白细胞14.0×109/L,血片早幼粒细胞0.36,PLT 23×109/L, 凝血酶原时间18秒(对照12秒),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纤维蛋白原1.4g/L。最可能的诊断是: A. 肺炎并发DIC B. 再生障碍性贫血 C. 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 D.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DIC E. 维生素K缺乏 6. (0 分)下列哪项是慢性型ITP患者骨髓象的主要特点,确答案是:( ) A.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2018年)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3*20=6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天以上。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发现的病毒属于()病毒科。 4.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可能有传染性。 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血症,个别病例()升高。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常规表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109/L。

8.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手段主要为()治疗。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30×109/L)者,可输()、()。 9.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致病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 10.在抢救或护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当加强(),避免与病人()直接接触。 二、简答题(20*2=4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答案 一、填空题 1. 1周~2周; 2.38 40 10; 3. 布尼亚; 4.乙 24; 5.血液; 6.AST 钠 BUN; 7.1.0 正常 30; 8.对症支持血浆血小板 9.利巴韦林;10. 个人防护血液 二、简答题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 发热,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

肾综合征出血热培训试卷及答案

201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控知识 考试卷 单位:姓名:分数: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肾综合征出血热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二)填空题(每题4分) 1.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基因L编码,M编码,S编码。2.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v主要有两种血清型即和,分别由鼠和鼠传播。 3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可分为 , , , , 。 4.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分为,,。 (三)选择题(每题4分) (1)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可通过下列途径但除外: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输血传播 D.母婴传播 E.虫媒传播 (2)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A.全身小血管损伤 B.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C.全身毛细血管病变 D 全身感染而致的循环衰竭 E.全身血容量降低

(3)下列哪项不是肾综合征出血热血常规改变的特点 A.wBc增高 B.血小板降低 C. 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加 D.异形淋巴细胞出现 E.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患者男性,38岁,发热5d,尿量减少3d,于2001年2月入院,体查:T 38℃,球结合膜充血,水肿,可见出血斑,腋窝处皮肤可见条索状出血点,右臀部皮肤可见5×8cm瘀斑,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21×109/L,BuN 34.5mmol/L。(4)为明确诊断,下面哪项检查最重要: A.查异形淋巴细胞 B.肝功能检查C.骨髓穿刺检查 D 肾综合征出血热V特异IgM抗体检查 E.头颅cT (2)病人目前最可能的临床诊断为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败血症C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流行性出血热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四)问答题:(10分)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201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控知识 考试卷 (一)名词解释 1.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HFRS病毒引起,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css syndrome,

疾控中心专业试题及答案

疾控中心专业知识试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业技术机构是(D) A.各级人民政府 B.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C.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办公室 D.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救灾防病信息初次报告必须在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认发生灾害后(C)上报。 A.2小时内 B.12小时内 C.24小时内 D.以最快通讯方式 3、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责任报告单位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时,可先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或各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初步分级确定,必要时再由(B)进行最终的分级确定。 A.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B.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专家组 C.各级人民政府 D.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的专家组 4、(B)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食物中毒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和检测等工作,配合查明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经过,提出采取控制食物中毒措施的建议。 A.卫生监督机构

B.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C.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D.食安委 5、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特点:(C ) A、复杂性不平衡性 B、长期性后发行传统优势 C、以上都是 D、以上都不是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 A、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及危及生命的紧急性 B、高度的确定性 C、事件处置的非常规性 D、影响的广泛性 7、下列不属于非传染性或传染性较弱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处置原则的是:( B ) A、减少发病 B、减少社会影响 C、减少死亡 D、避免后遗症 8、在食物中毒突发事件的调查中,应对可疑聚餐的进食时间、可疑中毒食品及食用量进行详细调查。若无可疑餐次,应调查发病前(C )小时或之前的进餐情况进行调查。 A、48 B、60 C、72 D、24 9、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 C)年。 A 、一年 B、两年 C、三年D、四年 10、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应怎样填写报告卡(D) A、在原来报告卡上直接订正B、重新新填写一张报告卡

2016资格考试血液检验分章节复习(三十)

2016资格考试血液检验分章节复习(三十) 第三十章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一、A1 1、血片上红细胞呈棘形、盔形等异常形态时,可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血小板无力症 D、血友病 E、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ITP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是()。 A、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B、脾吞噬血小板增多 C、血小板功能异常 D、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体 E、血小板结构异常 3、皮肤紫癜、黏膜出血伴血小板减少,再加上下列哪一项方可诊断为ITP()。 A、血小板相关Ig和C3 B、血小板寿命缩短和转换率加快 C、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增生 D、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和释放功能增强 E、骨髓巨核细胞成熟正常 4、出血时间正常可见于()。 A、因子Ⅷ缺乏症 B、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C、血小板功能异常 D、血管性血友病 E、药物影响(如阿司匹林) 5、血小板第3因子缺乏症,下列哪一项试验是错误的()。 A、血小板黏附试验正常 B、血小板聚集试验正常 C、血小板第三因子有效性增加 D、血小板释放反应正常 E、血小板数量和体积正常 6、ITP的发病机制与下列哪项无关()。 A、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

B、抗体与血小板内含物结合 C、抗体与血小板膜结合 D、巨噬细胞吞噬被抗体包被的血小板 E、抗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结合后,暴露Fc段的结合位点并激活补体 7、ITP作骨髓检查的主要目的是()。 A、检查有无巨核细胞增多 B、观察骨髓增生程度 C、证明血小板生成障碍 D、排除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其他疾病 E、观察巨核细胞有无异常 8、下列哪项是慢性型ITP患者骨髓象的主要特点()。 A、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B、巨核细胞增多和有成熟障碍现象 C、巨核细胞增多和明显左移现象 D、血小板巨大、异形和染色深 E、以上都是 9、血小板黏附率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对诊断下列哪种疾病是正确的()。 A、两者均增高见于血管性血友病 B、两者均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C、前者增高,后者减低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D、前者减低,后者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E、血小板黏附率增高,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可见于心肌梗死患者 10、下列不符合原发性纤溶亢进特点的是()。 A、血浆ELT明显缩短 B、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 C、t-PA活性降低 D、血浆FDP明显增高 E、纤维蛋白肽Bβ1-42水平增高 11、以下叙述与血友病A不符合的是()。 A、APTT延长 B、FVⅢ缺乏 C、多幼年发病 D、女性传递,男性发病 E、多见皮肤、黏膜出血 12、乙型血友病缺乏的凝血因子为()。 A、FⅪ

2020年血液内科出科考试试题与答案

血液内科出科考 一 . 单选题(共 100题,每题 1分) 1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属于 A . 红细胞系疾病 B . 巨核细胞系疾病 C . 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D . 粒细胞系疾病 E . 浆细胞系疾病 2 . 男性,病史2周,贫血伴周身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胸骨压痛(+),肝脏轻度肿大,外周血白细胞25×109/L,可见幼稚细胞,血小板50×109/L,血红蛋白40g/L,该患者最可能诊断 A . 败血症 B . 再生障碍性贫血 C . 过敏性紫癜 D . 急性白血病 E . 恶性淋巴瘤 3 . 急性溶血的开始症状是 A . 腰背及四肢酸痛,头痛,呕吐,寒战,高热等 B . 血红蛋白尿 C . 休克 D . 昏迷 E . 肾功能衰竭 4 . 男,28岁,脾大2年,间有黄疸,近1周再次出现黄疸。肝在右肋缘下触及,脾大左肋下5cm。Hb70g/L,网织红细胞21%,球形红细胞30%,WBC15×109/L,血小板100×109/L,红细胞脆性增高,Coomb’s试验(一),最有效的治疗

A . 脾切除 B . 糖皮质激素 C . 骨髓移植 D . 反复输 E . 抗感染 5 . 下列各种类型急性白血病中,哪种最常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A .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 . 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C .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D . 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E . 红白血病 6 . Q海洋性贫血可出现 A . HbF增多 B . HbA2增多 C . HbS增多 D . HbH增多 E . HbC增多 7 . 女,59岁,右颈部淋巴结肿大3个月,蚕豆大小,其可能性最校灸病变是 A . 转移癌 B .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C . 恶性淋巴瘤 D . 淋巴结结核 E . 转移性肉瘤 8 . 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监测肝素用量的试验是:

《中国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 血小板是直接参与血块形成和炎症调节的血细胞,血小板减少是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成人重症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可达8.3%~67.6%,在ICU治疗期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可达14%~44%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重症患者的出血事件和输血量也显著增加,甚至死亡风险也明显提升。 1 定义 【推荐意见1】通常将血小板计数<100×109 /L定义为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50×109 /L定义为重度血小板减少。 健康人骨髓巨核细胞每天产生约150×106 个血小板,这些血小板的寿命大约为10天。正常人群血小板计数范围因年龄、性别和种族而异。2012年我国原卫生部发布卫生行业标准《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把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范围定为(125~350)×109 /L。根据血小板计数下降的速度可以将血小板减少分为绝对减少和相对减少。欧美国家惯例通常将血小板计数<150×109 /L定义为血小板绝对减少。因为中国人群血小板正常值范围低于欧美人群,本共识建议将中国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计数<100×109 /L 定义为血小板绝对减少。血小板计数下降达到原有基线水平的30%以上,可定义为血小板相对减少。

【推荐意见2】血小板计数减少须排除标本异常和检验误差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是测定单位容积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主要检测方法有血液分析仪法、显微镜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法。血液分析仪法检测速度快、重复性好、准确性高,是目前筛查血小板计数的主要方法。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会受到标本采集、运输、保存、检测等环节的影响。采血时血流不畅容易造成血小板破坏,血标本储存时间过长或低温储存均可激活血小板,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的正常直径约1.5~3μm,巨血小板的直径>7μm,常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无力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血液分析仪法通常依据细胞大小进行计数,故识别巨血小板也容易出现错误,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试管中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剂可与血液中的钙离子螯合,导致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b/a构象改变,诱导血小板聚集反应,又称血小板卫星现象。血液分析仪会把聚集的血小板误认为是白细胞,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这类情况可行血涂片后采用显微镜计数法鉴别。 2 病因与病理生理学 【推荐意见3】重症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往往同时具有多种病因和多种机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 指南(2010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其中,关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我部已于2008年2月20日印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给予指导。关于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近期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现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依据本指南及时开展相关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附件: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6.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版)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由于该病毒命名和进一步确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暂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疾病。为及时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工作,依据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进展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二)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 (三)指导各地做好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众健康教育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培训试题 1、 填空题 (6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 ,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 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 天以上。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除了发热外。还伴乏力、明显纳差、 、 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 及相对缓脉。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人群分布主要为 ,占85%以上, 居多,50岁以上者约占80%,女性稍多于男性。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及尸体 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可导致感染,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 天,若出现 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5、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 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 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 周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病例定义为: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 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的 中出现类似病例。 8、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出院标准为 、 、临床实

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后,可出院。 9、一般情况对无出血表现的病人实施 ;有出血表现的病人应住院治疗,尽量 并张贴明确标识,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 、 、 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 10、有 或 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 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二、问答题: (40分) 1、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该如何处理? 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标准?

正常血小板值是多少

正常血小板值是多少 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什么是血小板吧,我们人体的血小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的血小板出现了异常的情况,那么不但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是可能威胁到我们的生命,所以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好好保护自己的血小板,如果发现血小板出现异常要及时去处理,下文我们介绍一下正常的血小板值是多少。 血小板(blood platelet),简称:PL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体积小,无细胞核,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100~300)×10^9个/L,直径为2-3微米。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 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没有细胞核结构,即没有染色体。 血小板计数的概念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是引起 出血时间延长,严重损伤或在激状态可发生出血。当血小板计数

<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紫癜,手术后可以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一般认为,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要预防性输入血小板。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则手术过程不至于出现明显出血。 1.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戈谢病等,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我们知道血小板对于人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血小板出现异常将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通过介绍我们知道血小板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背景资料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背景资料 2004年-2005年,我国华东等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的病人。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2006年安徽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当年共报告此类病例10例,1例死亡,死亡病例有明确“草蜱”咬伤史。江苏从2005年到2010年9月,疑似和确诊无形体病例共24例,其中有6例死亡,这些病例均来自于安徽滁州、和县等地以及江苏盱眙、溧水一带,均以务农或野外作业人员为主,发病时间集中在4至8月份。2007年5月河南发现首例疑似无形体病例,截至2010年9月,河南共监测发现此类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此外,近年我国还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海南等省份,都曾出现该类病例,且有死亡病例报告。 此类疾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至少怀疑人粒细胞无形体和白蛉病毒能够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的病原体是立克次氏体目无形体属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该无形体主要存在于蜱虫体内,通过蜱虫叮咬人体后感染人末梢血的中性粒细胞,引起人体细胞基因转录、细胞凋亡,细胞因子产生紊乱、吞噬功能缺陷,造成人体免疫病理损伤,进而发生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一类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病,人群普遍易感。野鼠等动物是其储存宿主,传播媒介是蜱,蜱一般都寄生在一些动物表皮,比如鼠、牛、狗等。 白蛉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白蛉热病毒属病毒,该科还包括布尼亚病毒属、汉坦病毒属、内罗华病毒属、番茄斑萎病毒属,共有300多个病毒成员。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