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呐喊》《彷徨》的生活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浅析《呐喊》《彷徨》的生活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浅析《呐喊》《彷徨》的生活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作者:麻宇航

来源:《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07期

【摘要】鲁迅的小说《呐喊》与《彷徨》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的标志。这些作品以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展示了“表现的深切”的生活视角;以“创造新形势的先锋”展示了小说结构模式的特别。

【关键词】鲁迅;现代小说;生活视角;结构模式

鲁迅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著称,在新文学起步之时就表现出了超时代的成熟。他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经验的结果。小说《呐喊》与《彷徨》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的标志,以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更加充分的阐述了其作品的生活视角与结构模式。

一、生活视角——“表现的深切”

鲁迅曾指出:“古之小说,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五四?以后的短篇里却大抵是新的智识者登了场。”[1]他抱着“启蒙主义”,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他的取材,多采用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露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也更为现实和深刻。

“鲁迅把各种不同的趋势和倾向结合在一起……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种更为完美的现实主义。”——思维塔o卡基奇一。[2]从先前提到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所以,他在观察和表现其作品中的主人公时,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而小说情节也始终围绕着“看∕被看”。“看∕被看”的二元对立发生在先驱者和群众之间。也就是说,“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医生”与“病人”、“牺牲者”与“受益者”的关系。结合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的看到鲁迅一种不同的,苦痛现实社会深切的生活视角。

关于现实题材的深切,在《故乡》里,我们读罢之后,最触动心灵的,是多年以后最后见面的怯懦和一声“老爷”显示出的内心的枯萎与麻木……这,便是现实。在《祝福》里,祥林嫂的一生,始终在封建神权的压迫下,她的恐惧,她的命运……这,也是现实。在《药》这部作品中,鲁迅不仅采用了极其现实的题材,而且体现了“看与被看”的关系,在《呐喊》序中得以表现。1904年鲁迅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转而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活动。这是因为一次在课堂上看片的经历令他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转变。他回忆说:“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间了久违的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

显示麻木的神情”。[3]而其实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是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盛举的人们。这样一来,许多的中国人便成了一个看客,却也被看在鲁迅眼中

二、小说结构模式——“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矛盾曾对鲁迅小说有一个重要的评价:“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4]同时指出:这些新形势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地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欧洲文学的强烈影响,特别是俄罗斯文学。而独到之处则在于他一向和封建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的锁国政策作坚决的斗争,他要求大家“收纳新潮,脱离旧套”,认为“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所以他完全自觉地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以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美国评论家帕士利卡o哈南曾谈到鲁迅的小说:“相对其他作家来说,他的每篇短篇小说在艺术技巧上都堪称是一种冒险的事业,一种主题与形式完美结合的新鲜尝试。”[5]鲁迅创作形式之多,是“手法与构图”,惟“其合宜者”才用。从主题出发,从人物的性格出发,这是鲁迅选择小说结构形态的基本特色,也是他“不必问西洋风和中国风”的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鲁迅的这些努力,体现在《呐喊》、《彷徨》里,就可以看到“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小说结构模式。《彷徨》这本书是收录鲁迅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五年所作小说,其中我们从《祝福》里“我的故事”,或者说小说的三个视点“我”、“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因为它展开了“儒、释、道传统吃人”的主题,但却没有注意到“我”与“鲁镇”的关系,正好表现了“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因为作品中“我”的回乡,既明白故乡的一切没有变,也不会变,又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与鲁镇的不相容性,早已“决计要走”:“我”注定是一个没有家的永远的漂泊流浪者。但小说却让祥林嫂与“我”会见了,祥林嫂无意中充当了一个灵魂拷问者的形象,而“我”却成为了一个犯人,最后终于发现了自我与鲁镇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从而导致了“我”的最后离去,多多少少包含了对鲁镇家乡的现实所提出的生存困境逃避的性质,这也是对“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一个深刻的揭示。

参考文献:

[1] 张伟,马莉.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5:葛琴研究资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09—

[2] 鲁迅是现代哲学——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J].文艺报,1981年第23期

[3] 鲁迅.呐喊[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04—

[4] 茅盾.茅盾散文集◎卷七[M]. 天马出版社,1933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