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中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意义

谈中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意义

谈中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意义
谈中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意义

重视文学经典的阅读

重视文学经典的阅读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116788594.html, 2013年06月26日07:56 刘勇张弛 文学经典是作家对于人生、社会、历史以及艺术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而且经过时间的考验,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意义。选择经典,坚持经典阅读,是因为无数事实表明:经典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一文中这样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阅读经典可能在短时期内不会取得迅速的回报和功利效应,但经典给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是一份对于人生最宝贵的长远的投资。一个人能不能够在境界上真正有所飞跃,关键有二:一是能不能自主阅读和思考,二是读没读过经典。 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特别是大学阶段,是一生当中最好的读书阶段,无论是做学问也好,还是将来从事其他工作也罢,在这一阶段接受的人文熏陶、读书所养成的知识素养和积淀,必将使一个人受益终生。我始终记得古典文学专家杨敏如教授当年为我们讲课时说过的话:“我上大学时读过的典籍,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财富”。现在的

大学生处在一个很好的时代,生活丰富多彩,有很多种选择,看各种演出、打电脑游戏、上网聊QQ等,这都可以是年轻人的喜好。但除此之外,阅读经典这种文学教育和训练,也应该成为每一个大学生必修的一课,这是一个年轻人整个人生不应该缺的一门课。时代、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现在的阅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同时也削弱了当下学生自主阅读的通道。在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不但创作者本身容易在市场当中浮躁、迷失,读者也将面临更多诱惑,读图时代人们懒于阅读文字,也容易让现在的年轻人自动过滤、拒绝比较严肃高雅、思想深刻的经典作品,转而选择一些轻松的、娱乐性的文化快餐。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家郁达夫当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留学,热爱读书是出了名的,因为喜欢德国文学,他每天出入图书馆读席勒、海涅、歌德等德国经典作家的作品,废寝忘食、读书不辍,常常坚持到图书馆的晚间闭馆。德国作家的作品读完了,就读其他外国作家的作品,几乎每天要读完一部作品。要知道当时郁达夫是去日本学医的,文学只是他的爱好而不是他的专业。那个时代包括鲁迅在内的许多作家一开始都是医科、理工科出身,并非是以文学为专业,但正是他们自身孜孜不倦的人文追求,才有了后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改变国家命运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相比之下,现在不要说许多理工科的学生基本上远离人文阅读,就是大学中文专业的学生,阅读经典的热情也在下降。在教学中甚至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学生没有读过原著,

公共行政经典著作导读参考文献

公共行政经典著作导读参考文献 第一讲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早期研究式的确立 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1988年第1期中文版。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1987年中文版。 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版。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3章,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版。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英文版,第14-26页,第27-29页。 第二讲古典官僚制理论与正统公共行政学体系的确立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怀特:《行政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47年中文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2章,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版。 古利克、厄威克:《行政科学论文集》,纽约:美国国家公共行政研究所1937年版。 厄威克:《行政的要素》,纽约:皮特曼1949年版。

第三讲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终结 达尔:《公共行政科学:三个问题》,R. Dahl,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ree Problem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 1947):1-11 H. Simon, “A Comment on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7 1947): 200-203 西蒙:《行政格言》,见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英文版,第127-141页。 西蒙:《管理行为》,经济学院1988年版。 沃尔多:《行政国家:美国公共行政的政治理论研究》,纽约:罗纳德1948年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英文版。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4章,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版。 第四讲公共行政学的丛林时代 拉斯韦尔:《政策科学》。 雷格斯:《行政生态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语文课外文学名著阅读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语文课外文学名著阅读 新一届语文课改的重要内容是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文学名著阅读旨在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是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优质高效地搞好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名著阅读的指导工作,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加强小学语文课外文学名著阅读指导的依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学名著阅读的指导,必须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科学、高效的践行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可见,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而阅读理解能力作为新世纪人才的一项基本素质已成为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更与现代化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同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包括2本童话、2本寓言、2本散文、8本文学名著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等。各年段的课外阅读字数如下: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要求是明确的,有意义的,但如此庞大的阅读量,如果缺少教师的有效指导,对于自制力较弱的小学生而言,是难以完成的。 2.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学的课程理念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学生基本能力、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语文教学和文学阅读有着密切的联系。什么是语文?有人简单的将语文理解为语言及文学。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而文学是离不开书面语言的,同时,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以此来达到对学生知、情、意的教育。从文学的功能来

阅读文学经典的演讲稿

阅读文学经典的演讲稿 阅读文学经典的演讲稿1 墨香浅浅,美色尽显。翻起《边城》,在心中围一座城,静静品读,让心在宁静 中沉醉,在沉醉中感知静的甜美。 河水温柔,山风清凉,翠竹满眼,孤舟静谧的小城,便是翠翠的家。翠翠便在这 湘西凤凰小城的白塔下,与一人一狗生长起来。 我想,翠翠的世界就这么大:一山一水,一舟一塔,一人一狗。翠翠便在这山间 水边,舟上塔下受着自然的教化,玩耍与嬉戏,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成长为如 山水般纯净的孩子。 风景依旧,沱江水依旧如青藻般围绕着翠翠的家。可翠翠已经成为宁静美好的女子。此时的少女心中已有了懵懂的情感,青涩的爱情。我不禁抿唇一笑,回想起 我们情窦初开时的羞涩。翠翠已从无忧无虑的孩童成长为心中满是欢喜的少女, 为之紧张而羞涩。 她心中亦因江水,因落日,因星空,因秋叶,而快乐,而伤感,而添上了一丝清愁。正如每一个女孩在成长为少女时,都会有这么一段时光。在这段时光里,四 季交替,风花雪月都会引起我们薄薄的凄(读书笔记)凉之意。一句“寂寞梧桐深 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便可使我们思绪万千。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使我们肝肠寸断。别人的一颦一 笑亦可使我们牢记在心。怀揣着“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小清新,如同玛丽苏 遨游在爱丽丝的仙境,经历着奇妙的旅程。 时过境迁,少女依在,可心却被遗失在角落。我们变得麻木,不知所措。每日浑 浑噩噩的日复一日的消磨时光。如今的我们不在仰望,不再幻想,忘却了玛丽苏 亦忘却了自己最初明朗的模样,泯然众人。 同样的时过境迁,翠翠依旧是翠翠,爱幻想,如以往般可爱。这不禁亦让我伤感。曾今的我亦是如此,时不时扬起脖颈仰望天空:观日出,看日落,观察星辰的斗 转星移,周而复始。也总是不禁为自然所倾倒,所震撼,所感动。真是越长大, 越易忘却自己的小美好与浪漫。我不畏惧成长,我只是怕成为自己所讨厌的样子。虽然繁星满天的景象已不常有,但更遗憾的是,看风景的人早已不在,繁星满天 也不过是他人眼中的风景,正应了那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伤感。

如何做文献阅读笔记

研究生如何做文献阅读笔记? 说实在的,我自己也不是很会读书。读书的速度也不快,只是喜欢读书罢了。阅读文献,对于开题期间的研究生和写论文期间的研究生是很重要的功课,不可忽视,这种能力是需要训练的。关于做读书和文献阅读笔记,这里谈点个人的看法,算是跟年轻朋友们的交流,也希望得到专家们的指教。 如何选择和阅读文献? 1. 阅读文献,要力求对一个方面或一个主题,或者一个概念的历史发展都要搞清楚,清楚来龙去脉。文献有新有旧,有些学科或专题文献的半衰期很长,经典文献的阅读是很重要的,只下载几篇新文献是很难理解全貌的。 2. 要有意识阅读大家的文献,阅读某个领域或专题中程碑式的文献或文献综述。这些文献对于初学者了解一个学科或领域的发展很有帮助,对于某个阶段的重要文献提供了一个查找的捷径。从中可以很快了解一些相关理论和学说、重要结果的进展。 3. 要善于分析自己研究领域中一些国内外代表性实验室的论文,通过分析一个实验室的论文目录,可以了解这个实验室的发展过程和研究兴趣的发展、拓展。 4. 要善于分析本领域一些代表性学者的论文,通过分析这些引领学科或领域发展的科学家的论文目录,同样可以看到他(她)个人研究兴趣和研究生涯的发展,以及他(她)所领导的研究团队的发展过程。 如何做阅读笔记呢? 5.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要善于总结和整合,类似Minireview 的方式。如果能将类似相近的一些重要文献(如10-20 篇),进行整合和归纳,理出最新的几个专题的进展,无疑会加深对所阅读的文献的理解。那么笔记记什么?记录新进展。哪些是新进展?需要广泛阅读才能知晓。 6. 阅读任何文献或专著,一定要记录清楚文献题目、出处、作者、发表年代、期卷、页码等等信息,这些信息是以后引文时必须的,不要嫌麻烦,如作者栏目是需要将所有作者都要记录全的。 7. 有些重要文献需要精读,读几遍是不行的,要很熟悉。这类文献在不同时期读有不同时期的理解,如开题阶段,可能比较注重某个方向或领域的理论和观点、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实验阶段,可能比较注意进行结果之间的比较,根据文献结果和变化规律,对自己的结果进行一些趋势预测;在论文写作阶段,可能会比较关注结果分析、理论学说的验证等等。与之相应,多数文献是需要泛读的,可能只需要读读题目,可能只看看摘要,也可能只浏览一下图表等等。 8. 要重视论文的题目和摘要,这是很重要和简洁、精炼的信息。一篇论文的精华部分都在这里了。同样文章中的一些重要信息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如生态生理学特别关注物种对环境的适应,那么环境条件就是很重要的信息了,如物种的分类地位、生物学习性、地理分布,以及分布区的海拔、气候和植被等等。 9. 阅读文献和专著是需要积累的,要坚持不懈,多研究和教学工作恐怕一生都要坚持阅读新文献和著作。读文献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阅读量大了,积累多了,需要总结的方面就多了。这样日久天长,通过知识的整合,知识框架会逐渐完善,自己肚子里的“货”就会感觉逐渐充实起来了,用和取的时候就会很自如。 10. 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转变,只要有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信息就是资源,知识就是信息的积累和过滤、整合。无论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讨论会,有些人说了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 ?分析综合(C) (1)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 .鉴赏评价(D) (1)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 ?探究(F) (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07年的广东高考考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中提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应对的高考考题是半开放试题(根据文本自选角度鉴赏)。这类试题先是出现在上海高考题中,2005年后,全国各地的高考题中 也陆续出现。 (一)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规律 1 .读全篇,把握主旨。 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其次是注意作者生活、写作的背景(要善于利用命题者所做的相关的注释)等,并利用题目、题干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考查的目的,做到 心中有数。 2.紧扣题目,找准区间。 认真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弄清楚题目的限制与提示,明确答题方向,确定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找到答题区,摘录与题目有关的句子或关键词语组合回答。 3 .善于整合有关信息。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中的不同信息,或整合回答,或把一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成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准确作答。 4.根据分值,列点回答。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一般情况下,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 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⑴(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即可。 5.遇到半开放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去做: (1)要针对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简明扼要用一句话表达清楚)。 (2)一定要引用原材料中的原词原句或概括原文段中心作为论据。 (3)围绕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结合引用原材料中的原段或原词原句进行分析论证。 (4) 答案句数根据分值在6?12句之间便可,语言要简明,表意要清楚。 (二)简答题组织语言的方法 1 .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作为答案。 2 .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 .改写法:依据题干的指令,将原文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句子,做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要求。 4 .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合乎答案要求的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 .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答题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 .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的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 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7 .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时,可以根据自己对句、层、段、中心内容的理解,自拟答案。 8 .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考点一准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一)何谓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 1. 重要词语①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富含深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境的词语;⑤ 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运用修辞手法的特殊词语; ⑦指代词(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2. 重要句子①语义较为丰富、内容较为含蓄的句子;②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子;③能表现文章脉络层次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④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的语句;⑤较难理解的各种修辞句;⑥句型庞大结构复杂,容易理解错误的句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文学常识与名着阅读 1.(2016·济南改编)下列关于名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中,“武侯”即诸葛亮。B.《简·爱》中女主人公自尊、独立性格的形成,是与她童年的幸福生活分不开的。C.《繁星》《春水》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D.《海底两万里》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 2.(2016·德州)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B.“崔九堂前几度闻”中的“堂”是居所名称,古代居所前为“堂”,后为“室”。成语“登堂入室”出自《论语》,意即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指学问、技艺由浅入深,达到一定的造诣。C.古代制竹简以火烤竹去湿,刮去竹青部分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或“杀青”。后来“汗青”指“史册”,例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杀青”现多指影视作品前期拍摄完成。D.古人将一夜从19点开始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前后。 3. (2016·西宁)下列各项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罗曼·罗兰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着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认为当时的欧洲是一个需要伟人的社会,为此他写作了《名人传》。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其他法国作家的作品,如都德的《最后一课》、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等。B.《水浒》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课文《智取生辰纲》就选自《水浒》。 C.《荷叶·母亲》的作者冰心,是我国现代散文家、小说家。《金色花》的作者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奖。这两首散文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歌颂了母爱。冰心的《繁星》《春水》是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而写成的。 D.“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如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的《马说》、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4.(2016·黔南州)下列文学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中“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里的“六十”和“七十”分别被称为“花甲”和“古稀”。 B.季羡林是国际着名的东方学大师,他的文章《我的童年》介绍了自己的家庭和童年的小伙伴等内容,文中充满了对那段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的依恋之情。 C.《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里的“黄金台”,相传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D.我国现代着名作家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和汪曾棋的《端午的鸭蛋》,都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对民间文化的由衷赞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阅读文献目录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阅读文献目录 1、马克思、恩格斯恩合著:《共产党宣言》一、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Ⅱ][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节选)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三、九、十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邓小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

(完整版)初中名著阅读的有效性指导研究开题报告

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 “初中名著阅读的有效性指导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 歌德)。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象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英] 莎士比亚)。 “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广博的见识。……不读书的人就不是一个完人。”([俄] 赫尔岑)。 读书、读好书使人明理,使人高尚,而名著,是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让学生阅读,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的营养品。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了“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学生正在攀着这个“阶梯”,沉浸在书香园地中成长,从中陶冶高尚的品性,铸就美好的心灵,吮吸知识的琼浆,丰富人文底蕴,提升人文素养。 然而,通过了解,发现很多初中生对名著的了解仅限于教师,教材的简介,或是少儿版作品,极少数同学能经常性的阅读经典名著。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附录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一定的了解与指导,引导学生把握有效地阅读方法,选择性地进行课外阅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营造浓厚的读

书氛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经典名著中吸取力量,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综观近几年的语文中考试题,会发现试卷中对名著阅读的考查,不再是简单的填空,选择题而是出现了许多新颖别致的题型,考查的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也考查了学生对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情况。为此,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并充分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同时,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叶圣陶语)。让语文教育成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又着眼于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和精神愉悦是语文教育改革的目的。因此,无论是从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角度讲,我们都必须重视和指导学生阅读名著。 所以我们提出了本课题,旨在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归纳出阅读名著的方法策略。 二、国内外课题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国外:国外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年度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 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 2、国内: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对课外阅读都十分重视,都有过精辟的论述。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彪也说:“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杜甫的诗句更

新媒体环境下文学经典阅读的背景现状

新媒体环境下文学经典阅读的背景现状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使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在这一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摒弃印刷文化, 并沉溺于欣赏影视文化, 继而导致人们欣赏文学经典的思维发生了变化。而面对新媒体时代给文学经典带来的冲击, 相关人员还应该加强对传承文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并且积极寻求途径, 解除文学经典传播面临的危机, 继而更好地促进文学经典的传播发展。 一、文学经典的含义及阅读意义 从阅读的角度解读文学经典的含义, 可以认为具有艺术价值, 并能够引发读者阅读和共鸣, 同时又经得起意识形态冲刷的作品可以被称之为文学经典。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能够被称之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经历了多次身份确认, 其命运总是会随着特定时代人的认知作用和自身价值起伏, 一些进入传播后始 终处在不断流传的状态, 一些则担负了“禁书”和“经典”的双重经历。对文学经典进行解读可以发现, 其经典能够从三个方面进行叙述。首先, 文学经典作品在文字和文体层面无一不是经典的文本, 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其次, 文学经典往往对一个时代进行了记录, 是具有时代历史意义的作品, 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最后, 文学经典被称之为经典, 就是由于其能够超越时空进行人性深处力量的探寻。所以, 阅读文学经典, 不仅要关注其中的文字和时代信息, 还要学会反思和 怀疑, 才能加深作品的开放性和深刻性, 进而使作品产生更多的价值。 能够肯定的是, 阅读和弘扬文学经典, 不仅能够使文学活动取得健康发展, 还能够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因为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 就是由于其能够呈现出穿越时代的价值观念, 可以使文学创作动机和文学作品传播得到匡正, 并有利于实现文学消费的正确引导。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不断丰富的背景下, 人们也将面对大量良莠不齐的文化消费品。阅读文学经典, 则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标杆, 从而避免人们的思想被消极、错误的思想误导。因为, 文学经典往往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能够引人深思, 避免人出现思维被动化和平面化的问题, 有利于人的崇高精神追求的培养。此外, 大多数文学经典中都蕴含深厚的民族文化, 阅读文学经典可以实现这些文化的传承, 并推动这些文化的发展。而无论是从个人还是社会角度来看, 文学经典阅读都能起到提高公民人文素质的作用。在但是也更容, 人们虽然有更多途径获得乐趣, 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今天.易在商品经济社会中迷失自我, 然后开始变得浮躁。阅读文学经典, 则能使人们实现对糟粕文化的自动过滤, 并加深对人生和自我的思考, 进而保持清明、淡泊的心态。因此, 文学经典的阅读虽然不能在短期内给人带来回报, 但是却能对人的一生产生长远的影响。对文学经典进行阅读, 就是进行人生的长期投资, 关系到人能否取得自我飞跃。正因为如此, 文学经典阅读不仅仅是个体行为, 还是一种民族行为, 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文学经典阅读的选择 在文学经典阅读的选择上, 传统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国家权力的权威性有着密 切的关系。因为一直以来, 教育系统都处在国家权力直接影响下, 以至于文学经典的选择无法摆脱政治因素影响。但自20世纪以来, 文学经典阅读的选择就发 生了变革, 开始逐渐体现民间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则进一步推动了这种变革。 (一) 20世纪文学经典阅读的选择 20世纪, 中国文学经典作品主要有三类:一是由目前文学史着述中形成共识的 文学作品, 如老舍、鲁迅等作家的代表作;二是创作指向经典地位的作家作品,

百部经典推荐阅读书目

南审学子百部经典推荐阅读书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2、【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 3、【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 4、【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5、【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8版) 6、【英】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7、【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8、【法】莱昂·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 9、【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 10、【英】A·C·庇古:《福利经济学》 11、【美】迈克尔P.托达罗:《发展经济学》(第9版) 12、【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13、【美】彼得·德鲁克《德鲁克全集》:(《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任务, 责任,实践》、《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14、【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15、【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16、【美】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 17、【日】松下幸之助:《松下幸之助管理全集》 18、【美】波特:《竞争战略》《竞争优势》 19、【美】韦尔奇:《杰克·韦尔奇自传》 20、【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 21、【美】诺伯特·维纳:《控制论》 22、【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 23、老子导读:南怀瑾《老子他说》 24、孔子导读:南怀瑾《论语别裁》 25、孟子导读:南怀瑾《孟子旁通》 26、曾子:《大学》(导读: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

27、子思:《中庸》 28、孙子:《孙子兵法》 29、【英】罗素:《西方哲学史》 30、【英】休谟:《人类理智研究》 3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32、【美】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联邦党人文集》 3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34、【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35、【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自传》 36、【英】培根:《新工具》 37、【美】杰弗逊《独立宣言》。 38、【法】穆尼埃《人权宣言》 3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40、【希】柏拉图:《理想国》 41、【英】休谟:《人性论》 42、【意】维科:《新科学》 43、【荷】斯宾诺莎:《伦理学》 44、【德】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4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著作选读》 4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邓小平文选》 47、【意】马基雅佛利:《君主论》,潘汉典译 48、【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 49、【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50、【美】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邓正来译 51、【英】洛克:《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 5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 5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 54、【美】潘恩《常识》,马清槐译 55、【英】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

张昱阅读文学名著教学案例

阅读文学名著《繁星·春水》的教学案例 佛山三中初中部张昱 一、活动设想: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水平,我发起了本 次阅读活动。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提到的名著有很多,学生大多对小说感兴趣,看过的文学名著也以小说居多,但对诗歌的阅读兴趣不大,为了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水平,我设计的这次阅读活动。 二、活动设计:先在课堂上介绍诗集《繁星·春水》,通过对诗歌的了解和朗 读,引起学生对名著中的诗句的兴趣;再组织学生去校图书馆阅读诗集中自己感兴趣的诗歌;最后结合个人生活体验,一起分享读诗后的感受。 三、活动过程: (一)课堂上介绍诗集《繁星·春水》,教案如下: 文学名著导读 ——诗集《繁星·春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 惯。 2、对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两本诗集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3、诵读文中的诗歌,理解冰心诗歌的语言美,进而理解诗歌的内涵美。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对冰心的诗歌反复朗诵的过程中,把握富有感染力的诗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评论冰心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步骤 一、了解文学名著 1、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的语 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 予人心灵的滋养。——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2、文学作品有哪几种样式? 3、《繁星·春水》属于哪一类? 4、你知道诗歌的种类吗? 二、了解诗歌的特点 1、和谐的节奏 2、精炼的语言 3、鲜明的形象 4、强烈的感情 三、阅读指导 ?以诵读为主 ?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 ?进入诗的情境,咀嚼美妙的语言 ?领悟诗中蕴藏的思想感情

任务驱动型“阅读经典文学”作文导写复习过程

任务驱动型“阅读经典文学”作文导写 一、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前不久,某大学出版社搞了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赫然其中。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通过网络阅读小说(文学)的方式则大受欢迎。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落后于通俗文学了,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抑或是……? 对此,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二、审题立意 此题为给定材料及任务驱动作文,要求阐述看法、就事论理。不能写成话题作文和无限制的材料作文。

可以写经典文学影响力不如通俗文学,并阐述其原因,进而分析用网络快阅读来解决问题;也可谈通俗文学影响力不如经典文学,只是因其阅读的快捷而带来便利;还可谈因读者(对象)不同影响力就不同,雅俗要求不一,进而谈解决办法等。重点阐述运用网络阅读方式解决经典文学影响力下降的问题也属符合题意的文章。其他只要是围绕材料中心的观点即可 看到这样的社会现象,我们首先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对此质疑、批判,或者赞同。但要学会多问自己,为何如此?于是,立意角度产生: 拒绝阅读经典,原因大多是世事浮躁,人们更愿意接纳“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干脆“读图”;本质原因是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在一个追求“成功”的时代,像《红楼梦》这样缺少“实用价值”,缺少“谋取实际利益”功能,同时又缺少快速获取娱乐“快感”的作品,被阅读者驱逐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些承载着人类基本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的“经典”,被我们以“不实用”而拒绝的时候,我们是否忽视了人类沉重的肉身恰是因“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的。这样写作可围绕“有用与无用”“与经典同行”等展开。 我们也可勇敢质疑,曾经的“经典”是否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有些依托社会背景生成的“深邃”的经典是否有足够理由要求不同生活阅历的人去阅读、热爱并读出“意义”?这样写作可就“何为

为什么要阅读文学名著

为什么要阅读文学名著 文学名著是文学史上经过历史积淀和考验的经典之作,是文学的精华,是文化的精华,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茫茫的宇宙。《礼记·学记》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然而,许多青少年受到应试教育和时尚的影响,对文学名著缺乏阅读兴趣,没有充分认识到阅读文学名著的重要性。再好的文学名著,如果束之高阁,就只能是一堆死的印刷品,不可能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 一、阅读文学名著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关键,因此,培养想象力是青少年特别重要的任务。文学是作家创造性想象的产物,也是一种审美的语言艺术,它通过审美化的语言,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能力。 文学作为想象的艺术,文学形象的间接性较之直观可视性的艺术形象,更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因为想象是文学与创新的关节点,无论是艺术境界的深邃,还是思想的深刻丰富,都离不开作家的想象,都离不开读者的创造性想象。浪漫主义文学的想象大胆、奇特、瑰奇、怪异,超越现实时空的制约,特别是在一些神魔小说、英雄史诗、科幻故事等浪漫主义作品中,作家常常想前人之所未想,发前人之所未发,道前人之所未道,具有瑰丽神奇的想象。从浪漫主义作品对读者思维的影响来看,浪漫主义作品以其超凡的想象,能够打破读者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拓展读者的思维,极大地放飞读者的想象力。因此,读者经常阅读浪漫主义的作品,在激发想象力的同时,还有利于矫正自卑、抑郁、苦闷等不良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完善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促进个人的心理健康。 在作家的笔下,古往今来、天南海北、奇人奇事、奇景奇境,无不充满了神奇瑰丽的神话色彩,异彩纷呈的艺术境界放飞了想象力的翅膀,能够让读者在文学的想象空间流连忘返。在读者的阅读视野中,人们读《封神演义》,看到作品里的人物会飞,能水遁和土遁,还有千里眼、顺风耳,真是无所不能,由此不得不佩服作家的艺术想象力。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随着科学的发展,望远镜代替了千里眼,手机和电话代替了顺风耳,飞机和航天器代替了人会飞的翅膀,潜艇和潜水员代替了水遁,地铁和隧道代替了土遁。但是,就人类这些能力的想象力而言,《封神演义》的想象在先,科学的想象在后。《西游记》描写孙悟空会变猴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姑且可以把这个细节看作是克隆技术不自觉的艺术萌芽。 在科学发展史上,传统的自然科学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大多只能依赖联想和想象。在自然科学中,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小宇宙理论和康德的“星云学说”,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在社会科学中,孔子的大同世界、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等,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也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而事实上,孔子、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和康德都具有非常高的文学素养,他们的学术创新与他们的文学素养所激发的想象力是分不开的。 文学名著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这从接受美学中可以得到阐释。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与未定性,这就是文本的“召唤结构”,它是联结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这种召唤结构实际上也就是伊瑟尔所说的“隐含的读者”,本身就意味着审美对象的模糊性、未定性和那些空白点,为读者留下了想象、丰富和补充的余地,促使读者参与对作品形象的再创造,也激励着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在接受美学看来,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描写性语言,不同于科学文本所使用的解释性语言,因为描写性语言具有更多意义的未定性与空白。这样,文本的召唤结构与读者在阅读中的能动参与相互结合,一方面,接受者能够从作品中领悟出作者意想不到的,或者与作者所赋予作品意义截然相反的意义来。可见,读者对文学

儿童文学名著导读自学指导书

儿童文学名著导读自学指 导书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儿童文学名着导读》自学指导书 第一章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 一、本章自学内容及要求: 1、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 2、了解儿童文学的范围 3、理解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的联系和区别 4、掌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5、掌握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年龄特征 6、了解儿童文学的目的、意义和功能 7、了解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 二、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理解儿童文学的概念,掌握儿童文学美学特质、理解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的联系和区别;难点是掌握儿童文学与儿童年龄特征的关系、掌握儿童文学美学特质。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怎样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 “儿童文学”的概念的基本含义应该包括这样几层意思: (1)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3)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4)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提供和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有( ABCDE )。 A. 纯真美 B. 稚拙美 C. 欢愉美 D. 变幻美 E. 质朴美 3、怎样理解童年期儿童的社会化 (1)道德意识形成。这是社会人区别于自然人的重要特征。社会道德即是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少年后期的儿童不仅掌握了越来越多的道德标准,而且能自觉地去遵守。 (2)世界观初步形成,已形成了对社会与人生的基本看法。 (3)理想的初步形成,并且能将自己的理想与社会进步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社会行为。 (4)随着道德感、世界观与理想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儿童已经初步形成了作为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人格,使他们终将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肩负起社会的责任。 第二章儿歌 一、本章自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儿童的含义和功能 2、了解儿歌的历史演变 3、理解儿歌的特点

经典文学名著读书感悟

经典文学名著读书感悟 读书心得就是将读书过程中有用的东西记录下来,转化成自身需要的东西,下面是整理的文学名著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文学名著读书心得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可看作是他前半生的写照。《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融进了他大量真实的生活经历。23岁的时候,歌德曾经爱上一个名叫绿蒂的女子,然而她却是有夫之妇。歌德因此绝望而痛苦,脑子里不时出现自杀的念头。而这时他的一个朋友耶鲁撒冷也恰好因恋上同事妻子而绝望自杀。此消息大大震动了歌德。他把自己对绿蒂之恋与耶鲁撒冷事件混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整个故事的轮廓。只用了四个星期的时间,歌德就完成了这部小说。1774年,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整个欧洲掀起了一阵维特热,歌德的手揭开了沉睡在当代的深深激动着的心灵里的一切秘密。 我们可以想见维特的形象:青衣黄裤,清秀而瘦弱,敏感而多情。他保持了童真的本性,面对世界时他的心明净如一泓清水。他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心胜于其它一切,对阿尔伯特似的理智冷静的人非常不满。他对绿蒂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也正是因为她如此天真无邪,在举止行事中保持了一个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绿蒂在维特的心中完全就是自然与美的化身,他对她的爱简直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绿蒂难道仅仅是维特的恋人?她几乎是维特全部理想的化身,美

的代表。当维特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所依傍的时候,他遇见了绿蒂,绿蒂成为他心灵的攀附对象和避难所。他对她的爱虽是炽热的、忘我的,却已偏离了爱的真义,因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变态的爱,最后的结果不是毁灭他人,就是毁灭自己。与其说他爱的是绿蒂,不如说他爱的是他自己,千方百计地要从对异性的征服中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在理性的藩篱面前,维特的内心才会产生如此复杂的纠葛和深沉的痛苦。他在现实与绿蒂之间徘徊,而终究得不到爱人的事实又使维特变得愈加疯狂。最终他还是失去了绿蒂,维特全部的人生希望、青春的热情、生活的勇气都被一道摧毁,从而只得以极端的方式自杀来表露对现实的反抗。席勒深刻地分析了维特的悲剧,他说:一个人物以热烈的感情拥抱一个理想,并且逃避现实,以便追求非现实的无限;他不断地在他身外寻求他永远在他自己的天性中所破坏的东西;他觉得他自己的梦想才是唯一现实的东西,他自己的经验无非是永久的束缚;他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束缚,应当把它粉碎,以便深入绝对的现实。 在作家的笔下,爱情是伟大的,主人公为它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在作家的笔下,爱情又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承载个性解放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小说里主人公那绵绵无尽的情思、激烈的内心冲突、亦苦亦甜的恋爱感受,只有在他无法得到心上人时,才具有残酷而无望的美的意味。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与充满血泪的心路,事实上是浓得化不开的年少情愫与深黯的少年悲戚。青春向来就注定充满不安和躁动。太多沸腾的热血亟待宣泄,为理想献身可以无半点犹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