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_(左孝凌版)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_(左孝凌版)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_(左孝凌版)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_(左孝凌版)

习题 1-5

(1)证明:

a)(P∧(P→Q))→Q

? (P∧(┐P∨Q))→Q

?(P∧┐P)∨(P∧Q)→Q

?(P∧Q)→Q

?┐(P∧Q)∨Q

?┐P∨┐Q∨Q

?┐P∨T

?T

b)┐P→(P→Q)

?P∨(┐P∨Q)

? (P∨┐P)∨Q

?T∨Q

?T

c)((P→Q)∧(Q→R))→(P→R)

因为(P→Q)∧(Q→R)?(P→R)

所以 (P→Q)∧(Q→R)为重言式。

d)((a∧b)∨(b∧c) ∨(c∧a))?(a∨b)∧(b∨c)∧(c∨a)

因为((a∧b)∨(b∧c)∨(c∧a))

?((a∨c)∧b)∨(c∧a)

?((a∨c)∨(c∧a))∧(b∨(c∧a))

?(a∨c)∧(b∨c)∧(b∨a)

所以((a∧b)∨(b∧c) ∨(c∧a))?(a∨b)∧(b∨c)∧(c∨a)为重言式。

(2)证明:

a)(P→Q)?P→(P∧Q)

解法1:

设P→Q为T

(1)若P为T,则Q为T,所以P∧Q为T,故P→(P∧Q)为T

(2)若P为F,则Q为F,所以P∧Q为F,P→(P∧Q)为T

命题得证

解法2:

设P→(P∧Q)为F ,则P为T,(P∧Q)为F ,故必有P为T,Q为F ,所以P→Q为F。

解法3:

(P→Q) →(P→(P∧Q))

?┐(┐P∨Q)∨(┐P∨(P∧Q))

?┐(┐P∨Q)∨((┐P∨P)∧(┐P∨Q))

?T

所以(P→Q)?P→(P∧Q)

b)(P→Q)→Q?P∨Q

设P∨Q为F,则P为F,且Q为F,

故P→Q为T,(P→Q)→Q为F,

所以(P→Q)→Q?P∨Q。

c)(Q→(P∧┐P))→(R→(R→(P∧┐P)))?R→Q

设R→Q为F,则R为T,且Q为F,又P∧┐P为F

所以Q→(P∧┐P)为T,R→(P∧┐P)为F

所以R→(R→(P∧┐P))为F,所以(Q→(P∧┐P))→(R→(R→(P∧┐P)))为F 即(Q→(P∧┐P))→(R→(R→(P∧┐P)))?R→Q成立。

(3)解:

a) P→Q表示命题“如果8是偶数,那么糖果是甜的”。

b)a)的逆换式Q→P表示命题“如果糖果是甜的,那么8是偶数”。

c)a)的反换式┐P→┐Q表示命题“如果8不是偶数,那么糖果不是甜的”。

d)a)的逆反式┐Q→┐P表示命题“如果糖果不是甜的,那么8不是偶数”。(4)解:

a)如果天下雨,我不去。

设P:天下雨。Q:我不去。P→Q

逆换式Q→P表示命题:如果我不去,则天下雨。

逆反式┐Q→┐P表示命题:如果我去,则天不下雨

b)仅当你走我将留下。

设S:你走了。R:我将留下。R→S

逆换式S→R表示命题:如果你走了则我将留下。

逆反式┐S→┐R表示命题:如果你不走,则我不留下。

c)如果我不能获得更多帮助,我不能完成个任务。

设E:我不能获得更多帮助。H:我不能完成这个任务。E→H

逆换式H→E表示命题:我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则我不能获得更多帮助。

逆反式┐H→┐E表示命题:我完成这个任务,则我能获得更多帮助

(5)试证明P?Q,Q逻辑蕴含P。

证明:解法1:

本题要求证明(P?Q) ∧Q?P,

设(P?Q) ∧Q为T,则(P?Q)为T,Q为T,故由?的定义,必有P为T。所以(P?Q) ∧Q?P

解法2:

由体题可知,即证((P?Q)∧Q)→P是永真式。

((P?Q)∧Q)→P

? (((P∧Q) ∨(┐P∧┐Q)) ∧Q)→P

?(┐((P∧Q) ∨(┐P∧┐Q)) ∨┐Q) ∨P

?(((┐P∨┐Q) ∧(P∨Q)) ∨┐Q) ∨P

?((┐Q∨┐P∨┐Q) ∧(┐Q∨P∨Q)) ∨P

?((┐Q∨┐P) ∧T) ∨P

?┐Q∨┐P∨P

?┐Q∨T

?T

(6)解:

P:我学习 Q:我数学不及格 R:我热衷于玩扑克。

如果我学习,那么我数学不会不及格:P→┐Q

如果我不热衷于玩扑克,那么我将学习: ┐R→P

但我数学不及格: Q

因此我热衷于玩扑克。 R

即本题符号化为:(P→┐Q)∧(┐R→P)∧Q?R

证:

证法1:((P→┐Q)∧(┐R→P)∧Q)→R

?┐((┐P∨┐Q)∧(R∨P)∧Q) ∨R

?(P∧Q)∨(┐R∧┐P)∨┐Q∨R

?((┐Q∨P)∧(┐Q∨Q))∨((R∨┐R)∧(R∨┐P))

?┐Q∨P∨R∨┐P

? T

所以,论证有效。

证法2:设(P→┐Q)∧(┐R→P)∧Q为T,

则因Q为T,(P→┐Q)为T,可得P为F,

由(┐R→P)为T,得到R为T。

故本题论证有效。

(7)解:

P:6是偶数 Q:7被2除尽 R:5是素数

如果6是偶数,则7被2除不尽P→┐Q

或5不是素数,或7被2除尽┐R∨Q

5是素数 R

所以6是奇数┐P

即本题符号化为:(P→┐Q)∧(┐R∨Q)∧R ?┐P

证:

证法1:((P→┐Q)∧(┐R∨Q)∧R)→┐P

?┐((┐P∨┐Q) ∧(┐R∨Q) ∧R) ∨┐P

?((P∧Q) ∨(R∧┐Q) ∨┐R) ∨┐P

?((┐P∨P) ∧(┐P∨Q)) ∨((┐R∨R) ∧(┐R∨┐Q))

?(┐P∨Q) ∨(┐R∨┐Q)

?T

所以,论证有效,但实际上他不符合实际意义。

证法2:(P→┐Q)∧(┐R∨Q)∧R为T,

则有R为T,且┐R∨Q为T,故Q为T,

再由P→┐Q为T,得到┐P为T。

(8)证明:

a)P?(┐P→Q)

设P为T,则┐P为F,故┐P→Q为T

b)┐A∧B∧C?C

假定┐A∧B∧C为T,则C为T。

c)C?A∨B∨┐B

因为A∨B∨┐B为永真,所以C?A∨B∨┐B成立。

d)┐(A∧B) ?┐A∨┐B

设┐(A∧B)为T,则A∧B为F。

若A为T,B为F,则┐A为F,┐B为T,故┐A∨┐B为T。

若A为F,B为T,则┐A为T,┐B为F,故┐A∨┐B为T。

若A为F,B为F,则┐A为T,┐B为T,故┐A∨┐B为T。

命题得证。

e)┐A→(B∨C),D∨E,(D∨E)→┐A?B∨C

设┐A→(B∨C),D∨E,(D∨E)→┐A为T,

则D∨E为T,(D∨E)→┐A为T,所以┐A为T

又┐A→(B∨C)为T,所以B∨C为T。命题得证。

f)(A∧B)→C,┐D,┐C∨D?┐A∨┐B

设(A∧B)→C,┐D,┐C∨D为T,则┐D为T,┐C∨D为T,所以C为F

又(A∧B)→C为T,所以A∧B为F,所以┐A∨┐B为T。命题得证。

(9)解:

a)如果他有勇气,他将得胜。

P:他有勇气 Q:他将得胜

原命题:P→Q逆反式:┐Q→┐P 表示:如果他失败了,说明他没勇气。

b)仅当他不累他将得胜。

P:他不累 Q:他得胜

原命题:Q→P逆反式:┐P→┐Q 表示:如果他累,他将失败。

习题 1-6

(1)解:

a)(P∧Q)∧┐P?(P∧┐P)∧Q?┐(T∨Q)

b)(P→(Q∨┐R)) ∧┐P∧Q

? (┐P∨(Q∨┐R))∧┐P∧Q

?(┐P∧┓P∧Q)∨(Q∧┓P∧Q)∨(┓R∧┓P∧Q)

?(┓P∧Q)∨(┓P∧Q)∨(┓P∧┓R∧Q)

?┓P∧Q

?┐(P∨┐Q)

c)┐P∧┐Q∧(┐R→P)

?┐P∧┐Q∧(R∨P)

?(┐P∧┐Q∧R)∨(┐P∧┐Q∧P)

?(┐P∧┐Q∧R)∨F

?┐P∧┐Q∧R

?┐(P∨Q∨┐R)

(2) 解:

a)┐P? P↓P

b)P∨Q?┐(P↓Q) ? (P↓Q)↓(P↓Q)

c)P∧Q?┐P↓┐Q? (P↓P)↓(Q↓Q)

(3)解:

P→(┐P→Q)

?┐P∨(P∨Q)

?T

?┐P∨P

?(┐P↑┐P)↑(P↑P)

?P↑(P↑P)

P→(┐P→Q)

?┐P∨(P∨Q)

?T

?┐P∨P

?┐(┐P↓P)

?┐((P↓P)↓P)

?((P↓P)↓P)↓((P↓P)↓P)

(4)解:

P↑Q

?┐(┐P↓┐Q)

?┐((P↓P)↓(Q↓Q))

? ((P↓P)↓(Q↓Q))↓((P↓P)↓(Q↓Q))

(5)证明:

┐(B↑C)

?┐(┐B∨┐C)

?┐B↓┐C

┐(B↓C)

?┐(┐B∧┐C)

?┐B↑┐C

(6)解:联结词“↑”和“↓”不满足结合律。举例如下:

a)给出一组指派:P为T,Q为F,R为F,则(P↑Q)↑R为T,P↑(Q↑R)为F

故 (P↑Q)↑R P↑(Q↑R).

b)给出一组指派:P为T,Q为F,R为F,则(P↓Q) ↓R为T,P↓(Q↓R)为F

故(P↓Q)↓R P↓(Q↓R).

?

?

(7)证明:

设变元P,Q,用连结词?,┐作用于P,Q得到:P,Q,┐P,┐Q,P?Q,P?P,Q?Q,Q?P。但P?Q?Q?P,P?P?Q?Q,故实际有:

P,Q,┐P,┐Q,P?Q,P?P(T)(A)

用┐作用于(A)类,得到扩大的公式类(包括原公式类):

P,Q,┐P,┐Q,┐(P?Q), T,F, P?Q (B)

用?作用于(A)类,得到:

P?Q,P?┐P?F,P?┐Q?┐(P?Q),P?(P?Q)?Q,P?(P?P)?P,

Q?┐P?┐(P?Q),Q?┐Q?F,Q?(P?Q)?P,Q?T?Q,

┐P?┐Q?P?Q,┐P?(P?Q)?┐Q,┐P?T?┐P,

┐Q?(P?Q)?┐P,┐Q?T?┐Q,

(P?Q)?(P?Q)?P?Q.

因此,(A)类使用运算后,仍在(B)类中。

对(B)类使用┐运算得:

┐P,┐Q,P,Q, P?Q, F,T,

┐(P?Q),

仍在(B)类中。

对(B)类使用?运算得:

P?Q,P?┐P?F,P?┐Q?┐(P?Q),P?┐(P?Q)?┐Q,P?T?P,P?F?┐P,P?(P?Q)?Q,

Q?┐P?┐(P?Q),Q?┐Q?F,Q?┐(P?Q)?┐P,Q?T?Q, Q?F?┐Q, Q?(P?Q)?P,

┐P?┐Q?P?Q,┐P?┐(P?Q)?Q,┐P?T?┐P, ┐P?F?P,┐P?(P?Q)?┐Q,

┐Q?┐(P?Q)?P,┐Q?T?┐Q, ┐Q?T?┐Q,┐Q?(P?Q)?┐P,

┐(P?Q)?T?┐(P?Q),┐(P?Q)?F?P?Q,┐(P?Q)?(P?Q)?F

T?F?F,T?(P?Q)? P?Q

F?(P?Q)?┐(P?Q)

(P?Q)?(P?Q)?P?Q.

故由(B)类使用?运算后,结果仍在(B)中。

由上证明:用?,┐两个连结词,反复作用在两个变元的公式中,结果只能产生(B)类中的公式,总共仅八个不同的公式,故{?,┐}

已证{┐(P?Q),故任何命题公式中的联结词,

┐}表达,则必可用{?,

┐}也必不是最小联结

词组。

(8)证明{∨},{∧}和{→}不是最小联结词组。

证明:若{∨},{∧}和{→}是最小联结词,则

┐P?(P∨P∨……)

┐P?(P∧P∧……)

┐P?P→(P→(P→……)

对所有命题变元指派T,则等价式左边为F,右边为T,与等价表达式矛盾。

所以{∨},{∧}和{→}不是最小联结词。

(9)证明{┐,→}和{┐, }是最小联结词组。

证明:因为{┐,∨}为最小联结词组,且P∨Q?┐P→Q

所以{┐,→}是功能完备的联结词组,又{┐},{→}都不是功能完备的联结词组。

所以{┐,→}是最小联结词组。

又因为P→Q?┐(P Q),所以{┐, }是功能完备的联结词组,又{┐},{ }不是功能完备的

联结词组,

所以{┐, }是最小联结词组。

习题 1-7

(1) 解:

P∧(P→Q)

?P∧(┐P∨Q)

?(P∧┐P)∨(P∧Q)

P∧(P→Q)

?(P∨(┐Q∧Q))∧(┐P∨Q)

?(P∨┐Q)∧(P∨Q)∧(┐P∨Q)

(2) 解:

a)(┐P∧Q)→R

?┐(┐P∧Q)∨R

?P∨┐Q∨R

?(P∧Q)∨(P∧┐Q)∨(┐Q∧R)∨(┐Q∧┐R)∨(R∧P)∨(R∧┐P)

b)P→((Q∧R)→S)

?┐P∨(┐(Q∧R)∨S)

?┐P∨┐Q∨┐R∨S

?(┐P∧Q)∨(┐P∧┐Q)∨(┐Q∧R)∨(┐Q∧┐R)∨(┐R∧S)∨(┐R∧┐S)∨(S∧P)∨(

c

c

c

c

c

S∧┐P)

c)┐(P∨┐Q)∧(S→T)

?(┐P∧Q)∧(┐S∨T)

?(┐P∧Q∧┐S)∨(┐P∧Q∧T)

d)(P→Q)→R

?┐(┐P∨Q)∨R

?(P∧┐Q)∨R

?(P∨R)∧(┐Q∨R)

e)┐(P∧Q)∧(P∨Q)

?(┐P∨┐Q)∧(P∨Q)

?(┐P∧P)∨(┐P∧Q)∨(┐Q∧P)∨(┐Q∧Q)

?(┐P∧Q)∨(┐Q∧P)

(3) 解:

a)P∨(┐P∧Q∧R)

?(P∨┐P)∧(P∨Q)∧(P∨R)

?(P∨Q)∧(P∨R)

b)┐(P→Q)∨(P∨Q)

?┐(┐P∨Q)∨(P∨Q)

?(P∧┐Q)∨(P∨Q)

?(P∨P∨Q)∧(┐Q∨P∨Q)

c)┐(P→Q)

?┐(┐P∨Q)

?P∧┐Q

?(P∨Q)∧(P∨┐Q)∧(┐Q∨┐P)

d)(P→Q)→R

?┐(┐P∨Q)∨R

?(P∧┐Q)∨R

?(P∨R)∧(┐Q∨R)

e)(┐P∧Q)∨(P∧┐Q)

?(┐P∨P)∧(┐P∨┐Q)∧(Q∨P)∧(Q∨┐Q)

?(┐P∨┐Q)∧(Q∨P)

(4) 解:

a)(┐P∨┐Q)→(P?┐Q)

?┐(┐P∨┐Q) ∨(P?┐Q)

?(P∧Q) ∨(P∧┐Q)∨(┐P∧Q)

?∑1,2,3

?P∨Q=∏0

b)Q∧(P∨┐Q)

? (P∧Q)∨(Q∧┐Q)

? P∧Q =∑3

?∏0,1,2

?(P∨Q)∧(P∨┐Q) ∧(┐P∨Q)

c)P∨(┐P→(Q∨(┐Q→R))

?P∨(P∨(Q∨(Q∨R))

?P∨Q∨R=∏0

?∑1,2,3,4,5,6,7

=(┐P∧┐Q∧R) ∨(┐P∧Q∧┐R) ∨(┐P∧Q∧R) ∨(P∧┐Q∧┐R) ∨(P∧┐Q∧R)

∨(P∧Q∧┐R)∨(P∧Q∧R)

d)(P→(Q∧R) )∧(┐P→(┐Q∧┐R))

?(┐P∨(Q∧R)) ∧(P∨(┐Q∧┐R))

?(P∧┐P) ∨(P∧(Q∧R)) ∨ ((┐Q∧┐R) ∧┐P) ∨((┐Q∧┐R) ∧(Q∧R))

?(P∧Q∧R) ∨(┐P∧┐Q∧┐R) =∑0,7

?∏1,2,3,4,5,6

?(P∨Q∨┐R) ∧(P∨┐Q∨R) ∧(P∨┐Q∨┐R) ∧(┐P∨Q∨R) ∧(┐P∨Q∨┐R)

∧(┐P∨┐Q∨R)

e)P→(P∧(Q→P)

?┐P∨(P∧(┐Q∨P)

?(┐P∨P)∧(┐P∨┐Q∨P)

?T∨(T∧┐Q) ?T

?∑0,1,2,3= (┐P∧┐Q) ∨(┐P∧Q) ∨(P∧┐Q) ∨(P∧Q)

f)(Q→P) ∧(┐P∧Q)

?(┐Q∨P) ∧┐P∧Q

?(┐Q∨P) ∧┐(P∨┐Q) ?F

?∏0,1,2,3= (P∨Q) ∧(P∨┐Q) ∧(┐P∨Q) ∧(┐P∨┐Q)

(5) 证明:

a)

(A→B) ∧(A→C)

?(┐A∨B) ∧(┐A∨C)

A→(B∧C)

?┐A∨(B∧C)

?(┐A∨B) ∧(┐A∨C)

b)

(A→B) →(A∧B)

?┐(┐A∨B) ∨(A∧B)

?(A∧┐B) ∨(A∧B)

?A∧(B∨┐B)

?A∧T

?A

(┐A→B) ∧(B→A)

?(A∨B) ∧(┐B∨A)

?A∨(B∧┐B)

?A∨F

?A

c)

A∧B∧(┐A∨┐B)

?((A∧┐A)∨(A∧┐B))∧B ?A∧B∧┐B

?F

┐A∧┐B∧(A∨B)

?((┐A∧A)∨(┐A∧B))∧┐B ?┐A∧┐B∧B

?F

d)

A∨(A→(A∧B)

?A∨┐A∨(A∧B)

?T

┐A∨┐B∨(A∧B)

?┐(A∧B) ∨(A∧B)

?T (6)解:A?R↑(Q∧┐(R↓P)),则A*?R↓(Q∨┐(R↑P))

A?R↑(Q∧┐(R↓P))

?┐(R∧(Q∧(R∨P)))

?┐R∨┐Q∨┐(R∨P)

?┐(R∧Q) ∨┐(R∨P)

A*?R↓(Q∨┐(R↑P))

?┐(R∨(Q∨(R∧P))

?┐R∧┐Q∧┐(R∧P)

?┐(R∨Q) ∧┐(R∧P)

(7) 解:设A:A去出差。B:B去出差。C:C去出差。D:D去出差。

若A去则C和D中要去一个。A→(C V D)

B和C不能都去。┐(B∧C)

C去则D要留下。C→┐D

按题意应有:A→(C V D),┐(B∧C),C→┐D必须同时成立。

因为C V D ?(C∧┐D) ∨(D∧┐C)

故(A→(C V D))∧┐(B∧C) ∧(C→┐D)

?(┐A∨(C∧┐D) ∨(D∧┐C)) ∧┐(B∧C) ∧(┐C∨┐D)

?(┐A∨(C∧┐D) ∨(D∧┐C)) ∧(┐B∨┐C) ∧(┐C∨┐D)

?(┐A∨(C∧┐D) ∨(D∧┐C)) ∧((┐B∧┐C) ∨(┐B∧┐D) ∨(┐C∧┐D) ∨┐C)?(┐A∧┐B∧┐C) ∨(┐A∧┐B∧┐D) ∨(┐A∧┐C∧┐D) ∨(┐A∧┐C)

∨(┐B∧┐C∧D) ∨(┐C∧D∧┐B∧┐D)∨(┐C∧D∧┐C∧┐D)

∨(┐C∧D∧┐C) ∨(┐D∧C∧┐B∧┐C) ∨(┐D∧C∧┐B∧┐D)

∨(┐D∧C∧┐C∧┐D) ∨(┐D∧C∧┐C)

在上述的析取范式中,有些(画线的)不符合题意,舍弃,得

(┐A∧┐C) ∨(┐B∧┐C∧D) ∨(┐C∧D)∨(┐D∧C∧┐B)

故分派的方法为:B∧D ,或D∧A,或C∧A。

(8)解:设P:A是第一。Q:B是第二。R:C是第二。S:D是第四。E:A是第二。

由题意得 (P V Q) ∧(R V S) ∧(E V S)

?((P∧┐Q) ∨(┐P∧Q)) ∧((R∧┐S) ∨(┐R∧S)) ∧((E∧┐S) ∨(┐E∧S)) ?((P∧┐Q∧R∧┐S) ∨(P∧┐Q∧┐R∧S) ∨(┐P∧Q∧R∧┐S)

∨(┐P∧Q∧┐R∧S))∧((E∧┐S)∨(┐E∧S))

因为(P∧┐Q∧┐R∧S)与(┐P∧Q∧R∧┐S)不合题意,所以原式可化为

((P∧┐Q∧R∧┐S) ∨(┐P∧Q∧┐R∧S))∧((E∧┐S) ∨(┐E∧S))

?(P∧┐Q∧R∧┐S∧E∧┐S) ∨(P∧┐Q∧R∧┐S∧┐E∧S)

∨(┐P∧Q∧┐R∧S∧E∧┐S)∨(┐P∧Q∧┐R∧S∧┐E∧S)

?(P∧┐Q∧R∧┐S∧E) ∨(┐P∧Q∧┐R∧S∧┐E)

因R与E矛盾,故┐P∧Q∧┐R∧S∧┐E为真,

即A不是第一,B是第二,C不是第二,D为第四,A不是第二。

于是得:A是第三B是第二C是第一D是第四。

习题1-8

(1)证明:

a)┐(P∧┐Q),┐Q∨R,┐R?┐P

(1) ┐R P

(2) ┐Q∨R P

(3) ┐Q (1)(2)T,I

(4) ┐(P∧┐Q) P

(5) ┐P∨Q (4)T,E

(6) ┐P (3)(5)T,I

b)J→(M∨N),(H∨G)→J,H∨G?M∨N

(1) (H∨G) →J P

(2) (H∨G) P

(3) J (1)(2)T,I

(4) J→(M∨N) P

(5) M∨N (3)(4)T,I

c)B∧C,(B?C)→(H∨G)?G∨H

(1) B∧C P

(2) B (1)T,I

(3) C (1)T,I

(4) B∨┐C (2)T,I

(5) C∨┐B (3)T,I

(6) C→B (4)T,E

(7) B→C (5)T,E

(8) B?C (6)(7)T,E

(9) (B?C) →(H∨G) P

(10) H∨G (8)(9)T,I

d)P→Q,(┐Q∨R)∧┐R,┐(┐P∧S)?┐S

(1) (┐Q∨R) ∧┐R

(2) ┐Q∨R (1)T,I

(3) ┐R (1)T,I

(4) ┐Q (2)(3)T,I

(5) P→Q P

(6) ┐P (4)(5)T,I

(7) ┐(┐P∧┐S) P

(8) P∨┐S (7)T,E

(9) ┐S (6)(8)T,I

(2) 证明:

a)┐A∨B,C→┐B?A→┐C

(1) ┐(A→┐C) P

(2) A (1)T,I

(3) C (1)T,I

(4) ┐A∨B P

(5) B (2)(4)T,I

(6) C→┐B P

(7) ┐B (3)(6)T,I

(8) B∧┐B 矛盾。(5),(7)

b)A→(B→C),(C∧D)→E,┐F→(D∧┐E)?A→(B→F)

(1) ┐(A→(B→F)) P

(2) A (1)T,I

(3) ┐(B→F) (1)T,I

(4) B (3)T,I

(5) ┐F (3)T,

(6) A→(B→C) P

(7) B→C (2)(6)T,I

(8) C (4)(7)T,I

(9) ┐F→(D∧┐E) P

(10) D∧┐E (5)(9)T,I

(11) D (10)T,I

(12) C∧D (8)(11)T,I

(13) (C∧D) →E P

(14) E (12)(13)T,I

(15) ┐E (10)T,I

(16) E∧┐E 矛盾。(14),(15)

c)A∨B→C∧D,D∨E→F?A→F

(1) ┐(A→F) P

(2) A (1)T,I

(3) ┐F (1)T,I

(4) A∨B (2)T,I

(5) (A∨B) →C∧D P

(6) C∧D (4)(5)T,I

(7) C (6)T,I

(8) D (6)T,I

(9) D∨E (8)T,I

(10) D∨E→F P

(11) F (9)(10)T,I

(12) F∧┐F 矛盾。(3),(11)

d)A→(B∧C),┐B∨D,(E→┐F)→┐D,B→(A∧┐E)?B→E

(1) ┐(B→E) P

(2) B (1)T,I

(3) ┐E (1)T,I

(4) ┐B∨D P

(5) D (2)(4)T,I

(6) (E→┐F) →┐D P

(7) ┐(E→┐F) (5)(6)T,I

(8) E (7)T,I

(9) E∧┐E 矛盾

e)(A→B)∧(C→D),(B→E)∧(D→F),┐(E∧F),A→C?┐A

(1) (A→B) ∧(C→D) P

(2) A→B (1)T,I

(3) (B→E) ∧(D→F) P

(4) B→E (3)T,I

(5) A→E (2)(4)T,I

(6) ┐(E∧F) P

(7) ┐E∨┐F (6)T,E

(8) E→┐F (7)T,E

(9) A→┐F (5)(8)T,I

(10) C→D (1)T,I

(11) D→F (3)T,I

(12) C→F (10)(10)T,I

(13) A→C P

(14) A→F (13)(12)T,I

(15) ┐F→┐A (14)T,E

(16) A→┐A (9)(15)T,I

(17) ┐A∨┐A (16)T,E

(18) ┐A (17) T,E

(3)证明:

a)┐A∨B,C→┐B?A→┐C

(1) A P

(2) ┐A∨B P

(3) B (1)(2)T,I

(4) C→┐B P

(5) ┐C (3)(4)T,I

(6) A→┐C CP

b)A→(B→C),(C∧D)→E,┐F→(D∧┐E)?A→(B→F)

(1) A P

(2) A→(B→C) P

(3) B→C (1)(2)T,I

(4) B P

(5) C (3)(4)T,I

(6) (C∧D) →E P

(7) C→(D→E) (6)T,E

(8) D→E (5)(7)T,I

(9) ┐D∨E (8)T,E

(10) ┐(D∧┐E) (9)T,E

(11) ┐F→(D∧┐E) P

(12) F (10)(11)T,I

(13) B→F CP

(14) A→(B→F) CP

c)A∨B→C∧D,D∨E→F?A→F

(1) A P

(2) A∨B (1)T,I

(3) A∨B→C∨D P

(4) C∧D (2)(3)T,I

(5) D (4)T,I

(6) D∨E (5)T,I

(7) D∨E→F P

(8) F (6)(7)T,I

(9) A→F CP

d)A→(B∧C),┐B∨D,(E→┐F)→┐D,B→(A∧┐E)?B→E

(1) B P(附加前提)

(2) ┐B∨D P

(3) D (1)(2)T,I

(4) (E→┐F)→┐D P

(5) ┐(E→┐F) (3)(4)T,I

(6) E (5)T,I

(7) B→E CP

(4)证明:

a)R→┐Q,R∨S,S→┐Q,P→Q?┐P

(1) R→┐Q P

(2) R∨S P

(3) S→┐Q P

(4) ┐Q (1)(2)(3)T,I

(5) P→Q P

(6) ┐P (4)(5)T,I

b)S→┐Q,S∨R,┐R,┐P?Q?P

证法一:

(1) S∨R P

(2) ┐R P

(3) S (1)(2)T,I

(4) S→┐Q P

(5) ┐Q (3)(4)T,I

(6) ┐P?Q P

(7)(┐P→Q)∧(Q→┐P) (6)T,E

(8) ┐P→Q (7)T,I

(9) P (5)(8)T,I

证法二:(反证法)

(1) ┐P P(附加前提)

(2) ┐P?Q P

(3)(┐P→Q)∧( Q→┐P) (2)T,E

(4) ┐P→Q (3)T,I

(5) Q (1)(4)T,I

(6) S→┐Q P

(7) ┐S (5)(6)T,I

(8) S∨R P

(9) R (7)(8)T,I

(10) ┐R P

(11) ┐R∧R 矛盾(9)(10)T,I

c)┐(P→Q)→┐(R∨S),((Q→P)∨┐R),R?P?Q

(1) R P

(2) (Q→P) ∨┐R P

(3) Q→P (1)(2)T,I

(4)┐(P→Q) →┐(R∨S) P

(5) (R∨S) →(P→Q) (4)T,E

(6) R∨S (1)T,I

(7) P→Q (5)(6)

(8) (P→Q) ∧(Q→P) (3)(7)T,I

(9) P?Q (8)T,E

(5) 解:

a)设P:我跑步。Q:我很疲劳。

前提为:P→Q,┐Q

(1) P→Q P

(2) ┐Q P

(3) ┐P (1)(2)T,I

结论为:┐P,我没有跑步。

b)设S:他犯了错误。 R:他神色慌张。

前提为:S→R,R

因为(S→R)∧R?(┐S∨R)∧R?R。故本题没有确定的结论。

实际上,若S →R为真,R为真,则S可为真,S也可为假,故无有效结论。

c)设P:我的程序通过。 Q:我很快乐。

R:阳光很好。 S:天很暖和。(把晚上十一点理解为阳光不好)

前提为:P→Q,Q→R,┐R∧S

(1) P→Q P

(2) Q→R P

(3) P→R (1)(2)T,I

(4) ┐R∨S P

(5) ┐R (4)T,I

(6) ┐P (3)(5)T,I

结论为:┐P,我的程序没有通过

习题2-1,2-2

(1)解:

a)设W(x):x是工人。c:小张。

则有?W(c)

b)设S(x):x是田径运动员。B(x):x是球类运动员。h:他

则有 S(h)∨B(h)

c) 设C(x):x是聪明的。B(x):x是美丽的。l:小莉。

则有 C(l)∧ B(l)

d)设O(x):x是奇数。

则有 O(m)→? O(2m)。

e)设R(x):x是实数。Q(x):x是有理数。

则有(?x)(Q(x)→R(x))

f) 设R(x):x是实数。Q(x):x是有理数。

则有(?x)(R(x)∧Q(x))

g) 设R(x):x是实数。Q(x):x是有理数。

则有?(?x)(R(x)→Q(x))

h)设P(x,y):直线x平行于直线y

G(x,y):直线x相交于直线y。

则有 P(A,B) ?G(A,B)

(2)解:

a)设J(x):x是教练员。L(x):x是运动员。

则有(?x)(J(x)→L(x))

b)设S(x):x是大学生。L(x):x是运动员。

则有(?x)(L(x)∧S(x))

c)设J(x):x是教练员。O(x):x是年老的。V(x):x是健壮的。

则有(?x)(J(x)∧O(x)∧V(x))

d)设O(x):x是年老的。V(x):x是健壮的。j:金教练

则有? O(j)∧?V(j)

e)设L(x):x是运动员。J(x):x是教练员。

则?(?x)(L(x)→J(x))

本题亦可理解为:某些运动员不是教练。

故(?x)(L(x)∧?J(x))

f)设S(x):x是大学生。L(x):x是运动员。C(x):x是国家选手。

则有(?x)(S(x)∧L(x)∧C(x))

g)设C(x):x是国家选手。V(x):x是健壮的。

则有(?x)(C(x)→V(x))或?(?x)(C(x)∧?V(x))

h)设C(x):x是国家选手。O(x):x是老的。L(x):x 是运动员。

则有(?x)(O(x)∧C(x)→L(x))

i) 设W(x):x是女同志。H(x):x是家庭妇女。C(x):x是国家选手。

则有?(?x)(W(x)∧C(x)∧H(x))

j)W(x):x是女同志。J(x):x是教练。C(x):x是国家选手。

则有(?x)(W(x)∧J(x)∧C(x))

k)L(x):x 是运动员。J(y):y是教练。A(x,y):x钦佩y。

则有(?x)(L(x)→(?y)(J(y)∧A(x,y)))

l)设S(x):x是大学生。L(x):x 是运动员。A(x,y):x钦佩y。

则(?x)(S(x)∧(?y)(L(y)→? A(x,y)))

习题2-3

(1)解:

a)5是质数。

b)2是偶数且2是质数。

c)对所有的x,若x能被2除尽,则x是偶数。

d)存在x,x是偶数,且x能除尽6。(即某些偶数能除尽6)

e)对所有的x,若x不是偶数,则x不能被2除尽。

f)对所有的x,若x是偶数,则对所有的y,若x能除尽y,则y也是偶数。

g)对所有的x,若x是质数,则存在y,y是偶数且x能除尽y(即所有质数能除尽某些偶数)。

h)对所有的x,若x是奇数,则对所有y,y是质数,则x不能除尽y(即任何奇数不能除尽任何质数)。

(2)解:(?x)(?y)((P(x)∧P(y)∧┐E(x,y)→(?!z)(L(z)∧R(x,y,z)))

或(?x)(?y)((P(x)∧P(y)∧┐E(x,y)→(?z)(L(z)∧R(x,y,z) ∧┐(?u)(┐E(z,u) ∧L(u)∧R(x,y,u))))

(3)解:

a) 设N(x):x是有限个数的乘积。z(y):y为0。

P(x):x的乘积为零。F(y):y是乘积中的一个因子。

则有(?x)((N(x)∧P(x)→(?y)(F(y)∧z(y)))

b) 设R(x):x是实数。Q(x,y):y大于x。故(?x)(R(x)→(?y)(Q(x,y)∧R(y)))

c) R(x):x是实数。G(x,y):x大于y。则

(?x)(?y)(?z)(R(x)∧R(y)∧R(z)∧G(x+y,x·z)

(4)解:设G(x,y):x大于y。则有(?x)(?y)(?z)(G(y,x) ∧G(0,z)→G(x·z,y·z))

(5)解:设N(x):x是一个数。S(x,y):y是x的后继数。E(x,y):x=y.则

a)(?x)(N(x)→(?!y)(N(y)∧S(x,y)))

或(?x)(N(x)→(?y)(N(y)∧S(x,y) ∧┐(?z)(┐E(y,z) ∧N(z)∧S(x,z))))

b) ┐(?x)(N(x)∧S(x,1))

c) (?x)(N(x)∧┐S(x,2)→(?!y)(N(y) ∧S(y,x)))

或(?x)(N(x)∧┐S(x,2)→(?y)(N(y) ∧S(y,x) ∧┐(?z)(┐E(y,z) ∧N(z)∧S(z,x))))(6)解:设S(x):x是大学生。E(x):x是戴眼睛的。

F(x):x是用功的。R(x,y):x在看y。

G(y):y是大的。K(y):y是厚的。J(y):y是巨著。a:这本。b:那位。

则有E(b)∧F(b)∧S(b)∧R(b,a)∧G(a)∧K(a)∧J(a)

(7)解:设P(x,y):x在y连续。Q(x,y):x>y。则

P(f,a) ((?ε)(?δ)(?x)(Q(ε,0)→(Q(δ,0)∧Q(δ,|x-a|)→Q(ε,|f(x)-f(a)|))))

习题2-4

(1) 解:a) x是约束变元,y是自由变元。

b) x是约束变元,P(x)∧Q(x)中的x受全称量词?的约束,S(x)中的x受存在量词?的约束。

c) x,y都是约束变元,P(x)中的x受?的约束,R(x)中的x受?的约束。

d) x,y是约束变元,z是自由变元。

(2)解:a) P(a)∧P(b)∧P(c)

b) R(a)∧R(b)∧R(c)∧S(a)∧S(b)∧S(c)

c) (P(a)→Q(a))∧(P(b)→Q(b))∧(P(c)→Q(c)

d) (┐P(a)∧┐P(b)∧┐P(c))∨(P(z)∧P(b)∧P(c))

e) (R(a)∧R(b)∧R(c))∧(S(a)∨S(b)∨S(c))

(3)解:

a) (?x)(P(x)∨Q(x))?(P(1)∨Q(1))∧(P(2)∨Q(2)),

但P(1)为T,Q(1)为F,P(2)为F,Q(2)为T,所以

(?x)(P(x)∨Q(x))?(T∨F)∧(F∨T) ?T。

b) (?x)(P→Q(x))∨R(a)?((P→Q(-2))∧(P→Q(3))∧(P→Q(6)))∨R(a)

因为P 为T,Q(-2)为T,Q(3)为T,Q(6)为F,R(5)为F,所以

(?x)(P→Q(x))∨R(a)? ((T→T)∧(T→T)∧(T→F))∨F? F

(4) 解:a) (?u)(?v)(P(u,z)→Q(v)) S(x,y)

b) (?u)(P(u)→ (R(u)∨Q(u))∧(?v)R(v))→(?z)S(x,z)

(5) 解:a) ((?y)A(u,y)→(?x)B(x,v))∧(?x)(?z)C(x,t,z)

b) ((?y)P(u,y)∧(?z)Q(u,z))∨(?x)R(x,t)

习题2-5

(1)解:a) P(a,f(a))∧P(b,f(b))?P(1,f(1))∧P(2,f(2))?P(1,2)∧P(2,1) ?T∧F?F

b) (?x)(?y)P(y,x)? (?x) (P(1,x)∨P(2,x))? (P(1,1)∨P(2,1))∧(P(1,2)∨P(2,2))

? (T∨F)∧(T∨F) ? T

c) (?x)( ?y)(P(x,y)→P(f(x),f(y)))

? (?x) ((P(x,1)→P(f(x),f(1)))∧(P(x,2) →P(f(x)f(2))))

?(P(1,1)→P(f(1),f(1)))∧(P(1,2)→P(f(1),f(2)))

∧(P(2,1)→P(f(2),f(1)))∧(P(2,2) →P(f(2),f(2)))

?(P(1,1)→P(2,2))∧(P(1,2)→P(2,1))∧(P(2,1)→P(1,2))∧(P(2,2)→P(1,1))

?(T→F∧(T→F)∧(F→T)∧(F→T)?F∧F∧T∧T?F

(2)解:a) (?x)(P(x)→Q(f(x),a))

?(P(1)→Q(f(1),1))∧(P(2)→Q(f(2),1))

?(F→Q(2,1))∧(T→Q(1,1))

?(F→F)∧(T→T) ?T

b) (?x)(P(f(x))∧Q(x,f(a))

? (P(f(1))∧Q(1,f(1)))∨(P(f(2))∧Q(2,f(1)) ? (T∧T)∨(F∧F) ?T

c) (?x)(P(x)∧Q(x,a))

? (P(1)∧Q(1,a))∨(P(2)∧Q(2,a))

? (P(1)∧Q(1,1))∨(P(2)∧Q(2,1))

? (F∧T)∨(T∧F) ?F

d) (?x)( ?y)(P(x)∧Q(x,y))

? (?x) (P(x)∧(?y)Q(x,y))

? (?x) (P(x)∧(Q(x,1)∨Q(x,2)))

? (P(1)∧(Q(1,1)∨Q(1,2)))∧(P(2)∧(Q(2,1)∨Q(2,2)))

? (F∧(T∨T))∧(T∧(F∨F)) ?F

(3) 举例说明下列各蕴含式。

a)?((?x)(P(x)∧Q(a))? (?x)P(x)→?Q(a)

b)(?x) (? P(x) →Q(x)), (?x) ?Q(x)?P(a)

c)(?x) (P(x) →Q(x)), (?x) (Q(x) →R(x))? (?x) (P(x) →R(x))

d)(?x) (P(x) ∨Q(x)), (?x) ?P(x)? (?x)Q (x)

e)(?x) (P(x) ∨Q(x)), (?x) ?P(x)? (?x)Q (x)

解:a)因为?((?x)(P(x)∧Q(a)) ??(?x)P(x)∨?Q(a)

故原式为?(?x)P(x)∨?Q(a) ? (?x)P(x)→?Q(a)

设P(x):x是大学生。Q(x):x是运动员

前提或者不存在x,x是大学生,或者a是运动员

结论如果存在x是大学生,则必有a是运动员。b)设P(x):x是研究生。Q(x):x是大学生。a:论域中的某人。

前提:对论域中所有x,如果x不是研究生则x是大学生。

对论域中所有x,x不是大学生。

结论:对论域中所有x都是研究生。

故,对论域中某个a,必有结论a是研究生,即P(a)成立。

c)设P(x):x是研究生。Q(x):x曾读过大学。R(x):x曾读过中学。

前提对所有x,如果x是研究生,则x曾读过大学。

对所有x,如果x曾读过大学,则x曾读过中学。

结论:对所有x,如果x是研究生,则x曾读过中学。

d)设P(x):x是研究生。Q(x):x是运动员。

前提对所有x,或者x是研究生,或者x是运动员。

对所有x,x不是研究生

结论必存在x,x是运动员。

e)设P(x):x是研究生。Q(x):x是运动员。

前提对所有x,或者x是研究生,或者x是运动员。

对所有x,x不是研究生

结论对所有x,x是运动员。

(4)证明:(?x)(A(x)→B(x))? (?x) (┐A(x)∨B(x)) ? (?x)┐A(x)∨(?x) B(x)?┐(?x)A(x)∨(?x) B(x) ? (?x)A(x)→(?x) B(x)

(5)设论域D={a,b,c},求证(?x)A(x)∨(?x)B(x)?( ?x)(A(x)∨B(x))

证明:因为论域D={a,b,c},所以

(?x)A(x)∨(?x)B(x) ?(A(a) ∧A(b) ∧A(c)) ∨(B(a) ∧B(b) ∧B(c))

?(A(a) ∨B(a)) ∧(A(a) ∨B(b)) ∧(A(a) ∨B(c)) ∧(A(b) ∨B(a)) ∧(A(b) ∨B(b)) ∧(A(b)∨B(c)) ∧(A(c) ∨B(a)) ∧(A(c) ∨B(b)) ∧(A(c) ∨B(c))

?(A(a) ∨B(a)) ∧(A(b) ∨B(b))∧(A(c) ∨B(c))

?( ?x)(A(x)∨B(x))

所以(?x)A(x)∨(?x)B(x)?( ?x)(A(x)∨B(x))

(6)解:推证不正确,因为

┐(?x)(A(x)∧┐B(x))?┐((?x)A(x)∧(?x)┐B(x))

(7)求证(?x)( ?y)(P(x)→Q(y)) ? ( ?x)P(x)→(?y)Q(y)

证明:(?x)( ?y)(P(x)→Q(y))

?(?x)( ?y)( ┐P(x) ∨Q(y))

?(?x) ┐P(x) ∨( ?y)Q(y)

?┐(?x)P(x) ∨( ?y)Q(y)

? ( ?x)P(x)→(?y)Q(y)

习题2-6

(1)解:a) (?x)(P(x)→(?y)Q(x,y))

?(?x)( ┐P(x) ∨(?y)Q(x,y))

?(?x) (?y) (┐P(x) ∨Q(x,y))

b)(?x)(┐((?y)P(x,y))→((?z)Q(z)→R(x)))

?(?x)((?y)P(x,y)∨((?z)Q(z)→R(x)))

?(?x)((?y)P(x,y) ∨(┐(?z)Q(z) ∨R(x)))

?(?x)((?y)P(x,y) ∨((?z)┐Q(z) ∨R(x)))

?(?x) (?y) (?z) ( P(x,y) ∨┐Q(z) ∨R(x))

c)(?x)( ?y)(((?zP(x,y,z)∧(?u)Q(x,u))→(?v)Q(y,v))

?(?x)( ?y)( ┐((?z)P(x,y,z)∧(?u)Q(x,u))∨(?v)Q(y,v))

?(?x)( ?y)( (?z)┐P(x,y,z) ∨(?u)┐Q(x,u)∨(?v)Q(y,v))

?(?x)( ?y)( (?z)┐P(x,y,z) ∨(?u)┐Q(x,u)∨(?v)Q(y,v))

?(?x)( ?y) (?z) (?u) (?v) (┐P(x,y,z) ∨┐Q(x,u)∨Q(y,v)) (2)解:a)((?x)P(x)∨(?x)Q(x))→(?x)(P(x)∨Q(x))

?┐((?x)P(x)∨(?x)Q(x))∨(?x)(P(x)∨Q(x))

?┐(?x) (P(x)∨Q(x))∨(?x)(P(x)∨Q(x))?T

b)(?x)(P(x)→(?y)((?z)Q(x,y)→┐(?z)R(y,x)))

?(?x)(┐P(x)∨(?y)( Q(x,y)→┐R(y,x)))

?(?x) (?y) (┐P(x)∨┐Q(x,y)∨┐R(y,x))

前束合取范式

?(?x) (?y)( (P(x)∧Q(x,y)∧R(y,x))

∨(P(x)∧Q(x,y)∧┐R(y,x))

∨(P(x)∧┐Q(x,y)∧R(y,x))

∨(┐P(x)∧Q(x,y)∧R(y,x))

∨(┐P(x)∧┐Q(x,y)∧R(y,x))

∨( (P(x)∧┐Q(x,y)∧┐R(y,x))

∨(┐P(x)∧Q(x,y)∧┐R(y,x)))

前束析取范式

c)(?x)P(x)→(?x)((?z)Q(x,z)∨(?z)R(x,y,z))

?┐(?x)P(x)∨(?x)((?z)Q(x,z)∨(?z)R(x,y,z))

?(?x)┐P(x)∨(?x)((?z)Q(x,z)∨(?u)R(x,y,u))

?(?x)(┐P(x)∨(?z)Q(x,z)∨(?u)R(x,y,u))

?(?x) (?z) (?u)(┐P(x)∨Q(x,z)∨R(x,y,u))

前束合取范式

?(?x) (?z) (?u)(( P(x)∧Q(x,z) ∧R(x,y,u))

∨(P(x)∧Q(x,z) ∧┐R(x,y,u))

∨(P(x)∧┐Q(x,z) ∧R(x,y,u))

∨(P(x)∧┐Q(x,z) ∧┐R(x,y,u))

∨(┐P(x)∧Q(x,z) ∧┐R(x,y,u))

∨(┐P(x)∧┐Q(x,z) ∧R(x,y,u))

∨(┐P(x)∧┐Q(x,z) ∧┐R(x,y,u)))

前束析取范式

d)(?x)(P(x)→Q(x,y))→((?y)P(y)∧(?z)Q(y,z))

?┐(?x)(┐P(x)∨Q(x,y))∨((?y)P(y)∧(?z)Q(y,z))

?(?x)(P(x)∧┐Q(x,y))∨((?u)P(u)∧(?z)Q(y,z))

?(?x) (?u) (?z) ((P(x)∧┐Q(x,y))∨(P(u)∧Q(y,z)))

前束析取范式

?(?x) (?u) (?z) ((P(x)∨P(u)) ∧(P(x)∨Q(y,z)) ∧(┐Q(x,y)∨P(u)) ∧(┐Q(x,y)∨Q(y,z)))

前束合取范式

习题2-7

(1)证明:

(2)a) ①(?x)(┐A(x)→B(x)) P

②┐A(u)→B(u) US①

③( ?x)┐B(x) P

④┐B(u) US③

⑤A(u)∨B(u) T②E

⑥A(u) T④⑤I

⑦( ?x)A(x) EG⑥

b) ①┐( ?x)(A(x)→B(x)) P(附加前提)

②( ?x)┐(A(x)→B(x)) T①E

③┐(A(c)→B(c)) ES②

④A(c) T③I

⑤┐B(c) T③I

⑥( ?x)A(x) EG④

⑦(?x)A(x)→(?x)B(x) P

⑧(?x)B(x) T⑥⑦I

⑨B(c) US⑧

⑩B(c)∧┐B(c) T⑤⑨矛盾

c)①(?x)(A(x)→B(x)) P

②A(u)→B(u) US①

③( ?x)(C(x)→┐B(x)) P

④C(u)→┐B(u) US③

⑤┐B(u) →┐A(u) T②E

⑥C(u)→┐A(u) T④⑤I

⑦(?x)(C(x)→┐A(x)) UG⑥

d) (?x)(A(x)∨B(x)),( ?x)(B(x)→┐C(x)),( ?x)C(x)? (?x)A(x)

①( ?x)(B(x)→┐C(x)) P

②B(u)→┐C(u) US①

③( ?x)C(x) P

④C(u) US③

⑤┐B(u) T②④I

⑥ (?x)(A(x)∨B(x)) P

⑦A(u)∨B(u) US

⑧A(u) T⑤⑦I

⑨(?x)A(x) UG⑧

(2) 证明:

a)①( ?x)P(x) P(附加前提)

②P(u) US①

③(?x)(P(x)→Q(x)) P

④P(u)→Q(u) US③

⑤Q(u) T②④I

⑥(?x)Q(x) UG⑤

⑦( ?x)P(x)→(?x)Q(x) CP b)因为(?x)P(x)∨(?x)Q(x)?┐(?x)P(x) →(?x)Q(x)

故本题就是推证(?x)(P(x)∨Q(x)) ?┐(?x)P(x) →(?x)Q(x)

①┐(?x)P(x) P(附加前提)

②( ?x)┐P(x) T①E

③┐P(c) ES②

④(?x)(P(x)∨Q(x)) P

⑤P(c)∨Q(c) ES④

⑥Q(c) T③⑤I

⑦( ?x) Q(x) EG⑥

⑧┐(?x)P(x) →(?x)Q(x) CP

(3)

解:a)设R(x):x是实数。Q(x):x是有理数。I(x):x是整数。

本题符号化为:

(?x)(Q(x) →R(x)) ∧(?x)(Q(x)∧I(x)) ? (?x)(R(x)∧I(x))

①(?x)(Q(x)∧I(x)) P

②Q(c)∧I(c) ES①

③(?x)(Q(x) →R(x)) P

④Q(c) →R(c) US③

⑤Q(c) T②I

⑥ R(c) T④⑤I

⑦I(c) T②I

⑧R(c)∧I(c) T⑥⑦I

⑨(?x)(R(x)∧I(x)) EG⑧

b)设P(x):x喜欢步行。Q(x):x喜欢乘汽车。R(x):x喜欢骑自行车本题符号化为:

(?x)(P(x) →┐Q(x)), (?x)(Q(x) ∨R(x)) , (?x) ┐R(x) ? (?x) ┐P(x)

①(?x) ┐R(x) P

②┐R (c) ES①

③(?x)(Q(x) ∨R(x)) P

④Q(c) ∨R(c) US③

⑤Q(c) T②④I

⑥ (?x)(P(x) →┐Q(x)) P

⑦P(c) →┐Q(c) US⑥

⑧┐P (c) T⑤⑦I

⑨(?x) ┐P(x) EG⑧

c) 每个大学生不是文科学生就是理工科学生,有的大学生是优等生,小张不是理工科学生,但他是优等生,因而如果小张是大学生,他就是文科学生。

设G(x):x是大学生。L(x):x是文科学生。P(x):x是理工科学生。

S(x):x是优秀生。c:小张。

本题符号化为:

(?x)(G(x) →L(x)∨P(x)), (?x)(G(x)∧S(x)), ┐P (c) , S(c) ?G(c) →L(c)

①G(c) P(附加前提)

②(?x)(G(x) →L(x)∨P(x))P

③G(c) →L(c)∨P(c)US②

④L(c)∨P(c)T①③I

⑤┐P (c) P

⑥ L(c) T④⑤I

⑦G(c) →L(c) CP

注意:本题推证过程中未用到前提(?x)(G(x)∧S(x))以及S(c)。主要是S(x):x是优秀生,这个条件与其他前提的联系对证明结论没有影响,因S(x)与其他前提不矛盾,故本题的推证仍是有效的。

屈婉玲版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3】

第四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3. 在一阶逻辑中将下面将下面命题符号化,并分别讨论个体域限制为(a),(b)条件时命题的真值: (1) 对于任意x,均有2=(x+)(x). (2) 存在x,使得x+5=9. 其中(a)个体域为自然数集合. (b)个体域为实数集合. 解: F(x): 2=(x+)(x). G(x): x+5=9. (1)在两个个体域中都解释为) ?,在(a)中为假命题,在(b)中为真命题。 (x xF (2)在两个个体域中都解释为) xG ?,在(a)(b)中均为真命题。 (x 4. 在一阶逻辑中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 没有不能表示成分数的有理数. (2) 在北京卖菜的人不全是外地人. 解: (1)F(x): x能表示成分数 H(x): x是有理数 命题符号化为: )) F x∧ ?? x ? ( ) ( (x H (2)F(x): x是北京卖菜的人 H(x): x是外地人 命题符号化为: )) F ?? x x→ (x ( H ) ( 5. 在一阶逻辑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 火车都比轮船快. (3) 不存在比所有火车都快的汽车. 解: (1)F(x): x是火车; G(x): x是轮船; H(x,y): x比y快 命题符号化为: )) F y x G ? y ? ∧ x→ , ( )) ( H ) x ((y ( (2) (1)F(x): x是火车; G(x): x是汽车; H(x,y): x比y快

命题符号化为: ))),()(()((y x H x F x y G y →?∧?? 9.给定解释I 如下: (a) 个体域D 为实数集合R. (b) D 中特定元素=0. (c) 特定函数(x,y)=xy,x,y D ∈. (d) 特定谓词(x,y):x=y,(x,y):x

离散数学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辅助教材 概念分析结构思想与推理证明 第一部分 集合论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 习题一(第一章集合) 1. 列出下述集合的全部元素: 1)A={x | x ∈N∧x是偶数∧x<15} 2)B={x|x∈N∧4+x=3} 3)C={x|x是十进制的数字} [解] 1)A={2,4,6,8,10,12,14} 2)B= 3)C={0,1,2,3,4,5,6,7,8,9} 2. 用谓词法表示下列集合: 1){奇整数集合} 2){小于7的非负整数集合} 3){3,5,7,11,13,17,19,23,29} [解] 1){n n∈I∧(?m∈I)(n=2m+1)}; 2){n n∈I∧n≥0∧n<7}; 3){p p∈N∧p>2∧p<30∧?(?d∈N)(d≠1∧d≠p∧(?k∈N)(p=k?d))}。 3. 确定下列各命题的真假性: 1) 2)∈ 3){} 4)∈{} 5){a,b}{a,b,c,{a,b,c}} 6){a,b}∈(a,b,c,{a,b,c}) 7){a,b}{a,b,{{a,b,}}} 8){a,b}∈{a,b,{{a,b,}}} [解]1)真。因为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 2)假。因为空集不含任何元素; 3)真。因为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 4)真。因为是集合{}的元素; 5)真。因为{a,b}是集合{a,b,c,{a,b,c}}的子集; 6)假。因为{a,b}不是集合{a,b,c,{a,b,c}}的元素;

7)真。因为{a,b}是集合{a,b,{{a,b}}}的子集; 8)假。因为{a,b}不是集合{a,b,{{a,b}}}的元素。 4. 对任意集合A,B,C,确定下列命题的真假性: 1)如果A∈B∧B∈C,则A∈C。 2)如果A∈B∧B∈C,则A∈C。 3)如果A B∧B∈C,则A∈C。 [解] 1)假。例如A={a},B={a,b},C={{a},{b}},从而A∈B∧B∈C但A∈C。 2)假。例如A={a},B={a,{a}},C={{a},{{a}}},从而A∈B∧B∈C,但、A ∈C。 3)假。例如A={a},B={a,b},C={{a},a,b},从而ACB∧B∈.C,但A∈C。5.对任意集合A,B,C,确定下列命题的真假性: 1)如果A∈B∧B C,则A∈C。 2)如果A∈B∧B C,则A C。 3)如果A B∧B∈C,则A∈C。 3)如果A B∧B∈C,则A C。 [解] 1)真。因为B C x(x∈B x∈C),因此A∈B A∈C。 2)假。例如A={a},B={{a},{b}},C={{a},{b},{c}}从而A∈B∧B C,但A C。 3)假。例如A={a},B={{a,b}},C={{a,{a,b}},从而A B∧B∈C,但A C。 4)假。例如A={a},B={{a,b}},C={{a,b},b},从而A B∧B∈C,但A C。 6.求下列集合的幂集: 1){a,b,c} 2){a,{b,c}} 3){} 4){,{}} 5){{a,b},{a,a,b},{a,b,a,b}} [解] 1){,{a},{b},{c},{a,b},{a,c},{b,c},{a,b,c}} 2){,{a},{{b,c}},{a,{a,b}}} 3){,{}} 4){,{},{{}},{,{}}}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参考解答 习题 1、(3)P:银行利率降低 Q:股价没有上升 P∧Q (5)P:他今天乘火车去了北京 Q:他随旅行团去了九寨沟 Q P? (7)P:不识庐山真面目 Q:身在此山中 Q→P,或~P→~Q (9)P:一个整数能被6整除 Q:一个整数能被3整除 R:一个整数能被2整除 T:一个整数的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P→Q∧R ,Q→T 2、(1)T (2)F (3)F (4)T (5)F (6)T (7)F (8)悖论 习题 1(3) ) ( ) ( ) ( ) ( ) ( ) ( R P Q P R P Q P R Q P R Q P → ∨ → ? ∨ ? ∨ ∨ ? ? ∨ ∨ ? ? ∨ →

(4) ()()()(())()(()())(())()()()()P Q Q R R P P R Q R P P R R P Q R P P R P R Q R Q P ∧∨∧∨∧=∨∧∨∧=∨∨∧∧∨∧=∨∧∨∧∨∧∨=右 2、不, 不, 能 习题 1(3) (())~((~)) (~)()~(~(~))(~~)(~) P R Q P P R Q P P R T P R P R Q Q P R Q P R Q →∧→=∨∧∨=∨∧=∨=∨∨∧=∨∨∧∨∨、 主合取范式 ) ()()()()()()()()()()()()()())(())(()()(()) ()())(()((Q P R P Q R P Q R R Q P R Q P R Q P Q P R Q P R P Q R P Q R R Q P R Q P R Q P R Q P Q Q P R P P Q R R R Q Q P P R Q R P P Q R P P Q R P ∧∧∨∧?∧∨?∧?∧∨∧?∧?∨?∧∧?∨?∧?∧?=∧∧∨?∧∧∨∧?∧∨?∧?∧∨∧?∧?∨∧?∧?∨?∧∧?∨?∧?∧?=∨?∧∧∨∨?∧?∧∨∨?∧∨?∧?=∧∨?∧∨?=∨?∧∨?=→∧→ ————主析取范式 (2) ()()(~)(~) (~(~))(~(~))(~~)(~)(~~) P Q P R P Q P R P Q R R P R Q Q P Q R P Q R P R Q →∧→=∨∧∨=∨∨∧∧∨∨∧=∨∨∧∨∨∧∨∨Q 2、 ()~() (~)(~) (~~)(~)(~~)P Q R P Q R P Q P R P Q R P Q R P R Q →∧=∨∧=∨∧∧=∨∨∧∨∨∧∨∨∴等价 3、解:根据给定的条件有下述命题公式: (A →(CD ))∧~(B ∧C )∧~(C ∧D ) (~A ∨(C ∧~D )∨(~C ∧D ))∧(~B ∨~C )∧(~C ∨~D ) ((~A ∧~B )∨(C ∧~D ∧~B )∨(~C ∧D ∧~B )∨ (~A ∧~C )∨(C ∧~D ∧~C )∨(~C ∧D ∧~C ))∧(~C ∨~D )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

习题一 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在是命题的句子中,哪些是简单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命题的真值现在还不知道? (1)中国有四大发明. 答:此命题是简单命题,其真值为1. (2)5是无理数. 答:此命题是简单命题,其真值为1. (3)3是素数或4是素数. 答:是命题,但不是简单命题,其真值为1. x+< (4)235 答:不是命题. (5)你去图书馆吗? 答:不是命题. (6)2与3是偶数. 答:是命题,但不是简单命题,其真值为0. (7)刘红与魏新是同学. 答:此命题是简单命题,其真值还不知道. (8)这朵玫瑰花多美丽呀! 答:不是命题. (9)吸烟请到吸烟室去! 答:不是命题. (10)圆的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乘以π. 答:此命题是简单命题,其真值为1. (11)只有6是偶数,3才能是2的倍数. 答:是命题,但不是简单命题,其真值为0. (12)8是偶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8能被3整除. 答:是命题,但不是简单命题,其真值为0. (13)2008年元旦下大雪. 答:此命题是简单命题,其真值还不知道. 2.将上题中是简单命题的命题符号化. 解:(1)p:中国有四大发明. (2)p:是无理数. (7)p:刘红与魏新是同学. (10)p:圆的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乘以π. (13)p:2008年元旦下大雪. 3.写出下列各命题的否定式,并将原命题及其否定式都符号化,最后指出各否定式的真值. (1)5是有理数. 答:否定式:5是无理数.p:5是有理数.q:5是无理数.其否定式q的真值为1.

(2)25不是无理数. 答:否定式:25是有理数. p :25不是无理数. q :25是有理数. 其否定式q 的真值为1. (3)2.5是自然数. 答:否定式:2.5不是自然数. p :2.5是自然数. q :2.5不是自然数. 其否定式q 的真值为1. (4)ln1是整数. 答:否定式:ln1不是整数. p :ln1是整数. q :ln1不是整数. 其否定式q 的真值为1. 4.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指出真值. (1)2与5都是素数 答:p :2是素数,q :5是素数,符号化为p q ∧,其真值为1. (2)不但π是无理数,而且自然对数的底e 也是无理数. 答:p :π是无理数,q :自然对数的底e 是无理数,符号化为p q ∧,其真值为1. (3)虽然2是最小的素数,但2不是最小的自然数. 答:p :2是最小的素数,q :2是最小的自然数,符号化为p q ∧?,其真值为1. (4)3是偶素数. 答:p :3是素数,q :3是偶数,符号化为p q ∧,其真值为0. (5)4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偶数. 答:p :4是素数,q :4是偶数,符号化为p q ?∧?,其真值为0. 5.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指出真值. (1)2或3是偶数. (2)2或4是偶数. (3)3或5是偶数. (4)3不是偶数或4不是偶数. (5)3不是素数或4不是偶数. 答: p :2是偶数,q :3是偶数,r :3是素数,s :4是偶数, t :5是偶数 (1) 符号化: p q ∨,其真值为1. (2) 符号化:p r ∨,其真值为1. (3) 符号化:r t ∨,其真值为0. (4) 符号化:q s ?∨?,其真值为1. (5) 符号化:r s ?∨?,其真值为0. 6.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小丽只能从筐里拿一个苹果或一个梨. 答:p :小丽从筐里拿一个苹果,q :小丽从筐里拿一个梨,符号化为: p q ∨. (2)这学期,刘晓月只能选学英语或日语中的一门外语课. 答:p :刘晓月选学英语,q :刘晓月选学日语,符号化为: ()()p q p q ?∧∨∧?. 7.设p :王冬生于1971年,q :王冬生于1972年,说明命题“王冬生于1971年或1972年”既可以化 答:列出两种符号化的真值表:

屈婉玲版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1】

第一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6 设p、q的真值为0;r、s的真值为1,求下列各命题公式的真值。 (1)p∨(q∧r)?0∨(0∧1) ?0 (2)(p?r)∧(﹁q∨s) ?(0?1)∧(1∨1) ?0∧1?0. (3)(?p∧?q∧r)?(p∧q∧﹁r) ?(1∧1∧1)? (0∧0∧0)?0 (4)(?r∧s)→(p∧?q) ?(0∧1)→(1∧0) ?0→0?1 17.判断下面一段论述是否为真:“π是无理数。并且,如果3是无理数,则2也是无理数。另外6能被2整除,6才能被4整除。” 答:p: π是无理数 1 q: 3是无理数0 r: 2是无理数 1 s:6能被2整除 1 t: 6能被4整除0 命题符号化为:p∧(q→r)∧(t→s)的真值为1,所以这一段的论述为真。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4)(p→q) →(?q→?p) (5)(p∧r) ?(?p∧?q) (6)((p→q) ∧(q→r)) →(p→r) 答:(4) p q p→q ?q ?p ?q→?p (p→q)→(?q→?p) 0 0 1 1 1 1 1 0 1 1 0 1 1 1 1 0 0 1 0 0 1 1 1 1 0 0 1 1 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最后一列全为1 (5)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方法如上例)//最后一列至少有一个1 (6)公式类型为永真式(方法如上例)// 第二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3.用等值演算法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对不是重言式的可满足式,再用真值表法求出成真赋值.

(1) ?(p∧q→q) (2)(p→(p∨q))∨(p→r) (3)(p∨q)→(p∧r) 答:(2)(p→(p∨q))∨(p→r)?(?p∨(p∨q))∨(?p∨r)??p∨p∨q∨r?1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 (3)P q r p∨q p∧r (p∨q)→(p∧r) 0 0 0 0 0 1 0 0 1 0 0 1 0 1 0 1 0 0 0 1 1 1 0 0 1 0 0 1 0 0 1 0 1 1 1 1 1 1 0 1 0 0 1 1 1 1 1 1 所以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 4.用等值演算法证明下面等值式: (2)(p→q)∧(p→r)?(p→(q∧r)) (4)(p∧?q)∨(?p∧q)?(p∨q) ∧?(p∧q) 证明(2)(p→q)∧(p→r) ? (?p∨q)∧(?p∨r) ??p∨(q∧r)) ?p→(q∧r) (4)(p∧?q)∨(?p∧q)?(p∨(?p∧q)) ∧(?q∨(?p∧q) ?(p∨?p)∧(p∨q)∧(?q∨?p) ∧(?q∨q) ?1∧(p∨q)∧?(p∧q)∧1 ?(p∨q)∧?(p∧q) 5.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并求成真赋值 (1)(?p→q)→(?q∨p) (2)?(p→q)∧q∧r (3)(p∨(q∧r))→(p∨q∨r) 解: (1)主析取范式 (?p→q)→(?q∨p)

吉林大学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命题逻辑 §2.2 主要解题方法 2.2.1 证明命题公式恒真或恒假 主要有如下方法: 方法一.真值表方法。即列出公式的真值表,若表中对应公式所在列的每一取值全为1,这说明该公式在它的所有解释下都是真,因此是恒真的;若表中对应公式所在列的每

一取值全为0,这说明该公式在它的所有解释下都为假,因此是恒假的。 真值表法比较烦琐,但只要认真仔细,不会出错。 例2.2.1 说明G= (P∧Q→R)∧(P→Q)→(P→R)是恒真、恒假还是可满足。 解:该公式的真值表如下: 表2.2.1 由于表2.2.1中对应公式G所在列的每一取值全为1,故

G恒真。 方法二.以基本等价式为基础,通过反复对一个公式的等价代换,使之最后转化为一个恒真式或恒假式,从而实现公式恒真或恒假的证明。 例2.2.2 说明G= ((P→R) ∨? R)→ (? (Q→P) ∧ P)是恒真、恒假还是可满足。 解:由(P→R) ∨? R=?P∨ R∨? R=1,以及 ? (Q→P) ∧ P= ?(?Q∨ P)∧ P = Q∧? P∧ P=0 知,((P→R) ∨? R)→ (? (Q→P) ∧ P)=0,故G恒假。 方法三.设命题公式G含n个原子,若求得G的主析取范式包含所有2n个极小项,则G是恒真的;若求得G的主合取范式包含所有2n个极大项,则G是恒假的。 方法四. 对任给要判定的命题公式G,设其中有原子P1,P2,…,P n,令P1取1值,求G的真值,或为1,或为0,或成为新公式G1且其中只有原子P2,…,P n,再令P1取0值,求G真值,如此继续,到最终只含0或1为止,若最终结果全为1,则公式G恒真,若最终结果全为0,则公式G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左孝凌版)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左孝凌版) 1-1,1-2解: a)是命题,真值为T。 b)不是命题。 c)是命题,真值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d)不是命题。 e)是命题,真值为T。 f)是命题,真值为T。 g)是命题,真值为F。 h)不是命题。 i)不是命题。 (2)解: 原子命题:我爱北京天安门。 复合命题:如果不是练健美操,我就出外旅游拉。 (3)解: a)(┓P ∧R)→Q b)Q→R c)┓P d)P→┓Q (4)解: a)设Q:我将去参加舞会。R:我有时间。P:天下雨。 Q (R∧┓P):我将去参加舞会当且仅当我有时间和天不下雨。 b)设R:我在看电视。Q:我在吃苹果。

R∧Q:我在看电视边吃苹果。 c) 设Q:一个数是奇数。R:一个数不能被2除。 (Q→R)∧(R→Q):一个数是奇数,则它不能被2整除并且一个数不能被2整除,则它是奇数。 (5) 解: a)设P:王强身体很好。Q:王强成绩很好。P∧Q b)设P:小李看书。Q:小李听音乐。P∧Q c)设P:气候很好。Q:气候很热。P∨Q d)设P: a和b是偶数。Q:a+b是偶数。P→Q e)设P: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Q :四边形ABCD的对边平行。P Q f)设P:语法错误。Q:程序错误。R:停机。(P∨ Q)→ R (6) 解: a)P:天气炎热。Q:正在下雨。 P∧Q b)P:天气炎热。R:湿度较低。 P∧R c)R:天正在下雨。S:湿度很高。 R∨S d)A:刘英上山。B:李进上山。 A∧B e)M:老王是革新者。N:小李是革新者。 M∨N f)L:你看电影。M:我看电影。┓L→┓M g)P:我不看电视。Q:我不外出。 R:我在睡觉。 P∧Q∧R h)P: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入设备。Q: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出设备。P∧Q 1-3 (1)解: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左孝凌版

a)是命题,真值为T。 b)不是命题。 c)是命题,真值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d)不是命题。 e)是命题,真值为T。 f)是命题,真值为T。 g)是命题,真值为F。 h)不是命题。 i)不是命题。 (2)解: 原子命题:我爱北京天安门。 复合命题:如果不是练健美操,我就出外旅游拉。 (3)解:、- a)(┓P ∧R)→Q b)Q→R c)┓P d)P→┓Q (4)解: a)设Q:我将去参加舞会。R:我有时间。P:天下雨。 Q (R∧┓P):我将去参加舞会当且仅当我有时间和天不下雨。 b)设R:我在看电视。Q:我在吃苹果。 R∧Q:我在看电视边吃苹果。 c) 设Q:一个数是奇数。R:一个数不能被2除。 (Q→R)∧(R→Q):一个数是奇数,则它不能被2整除并且一个数不能被2整除,则它是奇数。 (5) 解: a)设P:王强身体很好。Q:王强成绩很好。P∧Q b)设P:小李看书。Q:小李听音乐。P∧Q c)设P:气候很好。Q:气候很热。P∨Q d)设P: a和b是偶数。Q:a+b是偶数。P→Q e)设P: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Q :四边形ABCD的对边平行。 P Q f)设P:语法错误。Q:程序错误。R:停机。(P∨ Q)→ R (6) 解: a)P:天气炎热。Q:正在下雨。 P∧Q b)P:天气炎热。R:湿度较低。 P∧R c)R:天正在下雨。S:湿度很高。 R∨S d)A:刘英上山。B:李进上山。 A∧B e)M:老王是革新者。N:小李是革新者。 M∨N f)L:你看电影。M:我看电影。┓L→┓M g)P:我不看电视。Q:我不外出。 R:我在睡觉。 P∧Q∧R h)P: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入设备。Q: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出设备。P∧Q 1-3 (1)解: a)不是合式公式,没有规定运算符次序(若规定运算符次序后亦可 作为合式公式) b)是合式公式 c)不是合式公式( d)) e)不是合式公式(R和S之间缺少联结词) f)是合式公式。 (2)解: a)A是合式公式,(A∨B)是合式公式,(A→(A∨B))是合式公式。 这个过程可以简记为: A;(A∨B);(A→(A∨B)) 同理可记 b)A;┓A ;(┓A∧B) ;((┓A∧B)∧A) c)A;┓A ;B;(┓A→B) ;(B→A) ;((┓A→B)→(B→A)) d)A;B;(A→B) ;(B→A) ;((A→B)∨(B→A)) (3)解: a)((((A→C)→((B∧C)→A))→((B∧C)→A))→(A→C)) b)((B→A)∨(A→B))。 (4)解: a) 是由c) 式进行代换得到,在c) 中用Q代换P, (P→P)代换Q. d) 是由a) 式进行代换得到,在a) 中用P→(Q→P)代换Q.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

离散数学课后答案 习题一 6.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小丽只能从框里那一个苹果或一个梨. (2)这学期,刘晓月只能选学英语或日语中的一门外语课. 答: (1)(p Λ?q )ν(?pΛq)其中p:小丽拿一个苹果,q:小丽拿一个梨(2)(p Λ?q )ν(?pΛq)其中p:刘晓月选学英语,q:刘晓月选学日语 14.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 刘晓月跑得快, 跳得高. (2)老王是山东人或河北人. (3)因为天气冷, 所以我穿了羽绒服. (4)王欢与李乐组成一个小组. (5)李辛与李末是兄弟. (6)王强与刘威都学过法语. (7)他一面吃饭, 一面听音乐. (8)如果天下大雨, 他就乘班车上班. (9)只有天下大雨, 他才乘班车上班. (10)除非天下大雨, 他才乘班车上班. (11)下雪路滑, 他迟到了. (12)2与4都是素数, 这是不对的. (13)“2或4是素数, 这是不对的”是不对的. 答: (1)p∧q, 其中, p: 刘晓月跑得快, q: 刘晓月跳得高. (2)p∨q, 其中, p: 老王是山东人, q: 老王是河北人. (3)p→q, 其中, p: 天气冷, q: 我穿了羽绒服. (4)p, 其中, p: 王欢与李乐组成一个小组, 是简单命题. (5)p, 其中, p: 李辛与李末是兄弟. (6)p∧q, 其中, p: 王强学过法语, q: 刘威学过法语. (7)p∧q, 其中, p: 他吃饭, q: 他听音乐. (8)p→q, 其中, p: 天下大雨, q: 他乘班车上班. (9)p→q, 其中, p: 他乘班车上班, q: 天下大雨. (10)p→q, 其中, p: 他乘班车上班, q: 天下大雨. (11)p→q, 其中, p: 下雪路滑, q: 他迟到了. (12) ? (p∧q)或?p∨?q, 其中, p: 2是素数, q: 4是素数. (13) ? ? (p∨q)或p∨q, 其中, p: 2是素数, q: 4是素数. 16. 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1)p→ (p∨q∨r) (2)(p→?q) →?q

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标准答案

离散数学第四版课后答案 第1章习题解答 1.1 除(3),(4),(5),(11)外全是命题,其中,(1),(2),(8),(9), (10),(14),(15)是简单命题,(6),(7),(12),(13)是复合命题。 分析首先应注意到,命题是陈述句,因而不是陈述句的句子都不是命题。 本题中,(3)为疑问句,(5)为感叹句,(11)为祈使句,它们都不是陈述句,所以它们都不是命题。 其次,4)这个句子是陈述句,但它表示的判断结果是不确定。又因为(1),(2),(8),(9),(10),(14),(15)都是简单的陈述句,因而作为命题,它们都是简单命题。(6)和(7)各为由联结词“当且仅当”联结起来的复合命题,(12)是由联结词“或”联结的复合命题,而(13)是由联结词“且”联结起来的复合命题。这里的“且”为“合取”联结词。在日常生活中,合取联结词有许多表述法,例如,“虽然……,但是……”、“不仅……,而且……”、“一面……,一面……”、“……和……”、“……与……”等。但要注意,有时“和”或“与” 联结的是主语,构成简单命题。例如,(14)、(15)中的“与”与“和”是联结的主语,这两个命题均为简单命题,而不是复合命题,希望读者在遇到“和”或“与”出现的命题时,要根据命题所陈述的含义加以区分。 1.2 (1)p: 2是无理数,p为真命题。 (2)p:5能被2整除,p为假命题。 (6)p→q。其中,p:2是素数,q:三角形有三条边。由于p与q都是真 命题,因而p→q为假命题。 (7)p→q,其中,p:雪是黑色的,q:太阳从东方升起。由于p为假命

题,q为真命题,因而p→q为假命题。 (8)p:2000年10月1日天气晴好,今日(1999年2月13日)我们还不 知道p的真假,但p的真值是确定的(客观存在的),只是现在不知道而已。(9)p:太阳系外的星球上的生物。它的真值情况而定,是确定的。 1 (10)p:小李在宿舍里. p的真值则具体情况而定,是确定的。 (12)p∨q,其中,p:4是偶数,q:4是奇数。由于q是假命题,所以,q 为假命题,p∨q为真命题。 (13)p∨q,其中,p:4是偶数,q:4是奇数,由于q是假命题,所以,p∨q 为假命题。 (14)p:李明与王华是同学,真值由具体情况而定(是确定的)。 (15)p:蓝色和黄色可以调配成绿色。这是真命题。 分析命题的真值是唯一确定的,有些命题的真值我们立即可知,有些则不能马上知道,但它们的真值不会变化,是客观存在的。 1.3 令p:2+2=4,q:3+3=6,则以下命题分别符号化为 (1)p→q (2)p→?q (3)?p→q (4)?p→?q

最新离散数学习题答案

离散数学习题答案 习题一及答案:(P14-15) 14、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5)李辛与李末是兄弟 解:设p :李辛与李末是兄弟,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p (6)王强与刘威都学过法语 解:设p :王强学过法语;q :刘威学过法语;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 p q ∧ (9)只有天下大雨,他才乘班车上班 解:设p :天下大雨;q :他乘班车上班;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q p → (11)下雪路滑,他迟到了 解:设p :下雪;q :路滑;r :他迟到了;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p q r ∧→ 15、设p :2+3=5. q :大熊猫产在中国. r :太阳从西方升起. 求下列复合命题的真值: (4)()(())p q r p q r ∧∧???∨?→ 解:p=1,q=1,r=0, ()(110)1p q r ∧∧??∧∧??, (())((11)0)(00)1p q r ?∨?→??∨?→?→? ()(())111p q r p q r ∴∧∧???∨?→??? 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2)()p p q →?→? 解:列出公式的真值表,如下所示: 20、求下列公式的成真赋值:

(4)()p q q ?∨→ 解:因为该公式是一个蕴含式,所以首先分析它的成假赋值,成假赋值的条件是: ()10p q q ?∨??????00 p q ????? 所以公式的成真赋值有:01,10,11。 习题二及答案:(P38) 5、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并求成真赋值: (2)()()p q q r ?→∧∧ 解:原式()p q q r ?∨∧∧q r ?∧()p p q r ??∨∧∧ ()()p q r p q r ??∧∧∨∧∧37m m ?∨,此即公式的主析取范式, 所以成真赋值为011,111。 6、求下列公式的主合取范式,并求成假赋值: (2)()()p q p r ∧∨?∨ 解:原式()()p p r p q r ?∨?∨∧?∨∨()p q r ??∨∨4M ?,此即公式的主合取范式, 所以成假赋值为100。 7、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再用主析取范式求主合取范式: (1)()p q r ∧∨ 解:原式()(()())p q r r p p q q r ?∧∧?∨∨?∨∧?∨∧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p q r ??∧?∧∨?∧∧∨∧?∧∨∧∧?∨∧∧ 13567m m m m m ?∨∨∨∨,此即主析取范式。 主析取范式中没出现的极小项为0m ,2m ,4m ,所以主合取范式中含有三个极大项0M ,2M ,4M ,故原式的主合取范式024M M M ?∧∧。 9、用真值表法求下面公式的主析取范式: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_(左孝凌版)

1-1,1-2 (1)解: a)是命题,真值为T。 b)不是命题。 c)是命题,真值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d)不是命题。 e)是命题,真值为T。 f)是命题,真值为T。 g)是命题,真值为F。 h)不是命题。 i)不是命题。 (2)解: 原子命题:我爱北京天安门。 复合命题:如果不是练健美操,我就出外旅游拉。 (3)解: a)(┓P ∧R)→Q b)Q→R c)┓P d)P→┓Q (4)解: a)设Q:我将去参加舞会。R:我有时间。P:天下雨。 Q (R∧┓P):我将去参加舞会当且仅当我有时间和天不下雨。 b)设R:我在看电视。Q:我在吃苹果。 R∧Q:我在看电视边吃苹果。 c) 设Q:一个数是奇数。R:一个数不能被2除。 (Q→R)∧(R→Q):一个数是奇数,则它不能被2整除并且一个数不能被2整除,则它是奇数。 (5) 解: a)设P:王强身体很好。Q:王强成绩很好。P∧Q b)设P:小李看书。Q:小李听音乐。P∧Q c)设P:气候很好。Q:气候很热。P∨Q d)设P:a和b是偶数。Q:a+b是偶数。P→Q

e)设P: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Q :四边形ABCD的对边平行。P Q f)设P:语法错误。Q:程序错误。R:停机。(P∨Q)→R (6) 解: a)P:天气炎热。Q:正在下雨。P∧Q b)P:天气炎热。R:湿度较低。P∧R c)R:天正在下雨。S:湿度很高。R∨S d)A:刘英上山。B:李进上山。A∧B e)M:老王是革新者。N:小李是革新者。M∨N f)L:你看电影。M:我看电影。┓L→┓M g)P:我不看电视。Q:我不外出。R:我在睡觉。P∧Q∧R h)P: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入设备。Q: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出设备。P∧Q 1-3 (1)解: a)不是合式公式,没有规定运算符次序(若规定运算符次序后亦可作为合式公式) b)是合式公式 c)不是合式公式(括弧不配对) d)不是合式公式(R和S之间缺少联结词) e)是合式公式。 (2)解: a)A是合式公式,(A∨B)是合式公式,(A→(A∨B))是合式公式。这个过程可以简记为:A;(A∨B);(A→(A∨B)) 同理可记 b)A;┓A ;(┓A∧B) ;((┓A∧B)∧A) c)A;┓A ;B;(┓A→B) ;(B→A) ;((┓A→B)→(B→A)) d)A;B;(A→B) ;(B→A) ;((A→B)∨(B→A)) (3)解: a)((((A→C)→((B∧C)→A))→((B∧C)→A))→(A→C)) b)((B→A)∨(A→B))。 (4)解: a) 是由c) 式进行代换得到,在c) 中用Q代换P, (P→P)代换Q.

离散数学答案 屈婉玲版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

离散数学答案屈婉玲版 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 第一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6 设p、q的真值为0;r、s的真值为1,求下列各命题公式的真值。 (1)p∨(q∧r)?0∨(0∧1) ?0 (2)(p?r)∧(﹁q∨s) ?(0?1)∧(1∨1) ?0∧1?0. (3)(?p∧?q∧r)?(p∧q∧﹁r) ?(1∧1∧1)? (0∧0∧0)?0 (4)(?r∧s)→(p∧?q) ?(0∧1)→(1∧0) ?0→0?1 17.判断下面一段论述是否为真:“π是无理数。并且,如果3是无理数,则2也是无理数。另外6能被2整除,6才能被4整除。” 答:p: π是无理数 1 q: 3是无理数0 r: 2是无理数 1 s:6能被2整除 1 t: 6能被4整除0 命题符号化为:p∧(q→r)∧(t→s)的真值为1,所以这一段的论述为真。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4)(p→q) →(?q→?p) (5)(p∧r) ?(?p∧?q) (6)((p→q) ∧(q→r)) →(p→r) 答:(4) p q p→q ?q ?p ?q→?p (p→q)→(?q→?p) 0 0 1 1 1 1 1 0 1 1 0 1 1 1 1 0 0 1 0 0 1 1 1 1 0 0 1 1 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 (5)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方法如上例) (6)公式类型为永真式(方法如上例) 第二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3.用等值演算法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对不是重言式的可满足式,再用真值表法求出成真赋值. (1) ?(p∧q→q) (2)(p→(p∨q))∨(p→r) (3)(p∨q)→(p∧r) 答:(2)(p→(p∨q))∨(p→r)?(?p∨(p∨q))∨(?p∨r)??p∨p∨q∨r?1所以公式类型为永真式 (3)P q r p∨q p∧r (p∨q)→(p∧r) 0 0 0 0 0 1 0 0 1 0 0 1 0 1 0 1 0 0 0 1 1 1 0 0 1 0 0 1 0 0 1 0 1 1 1 1 1 1 0 1 0 0 1 1 1 1 1 1 所以公式类型为可满足式 4.用等值演算法证明下面等值式: (2)(p→q)∧(p→r)?(p→(q∧r)) (4)(p∧?q)∨(?p∧q)?(p∨q) ∧?(p∧q) 证明(2)(p→q)∧(p→r) ? (?p∨q)∧(?p∨r) ??p∨(q∧r)) ?p→(q∧r) (4)(p∧?q)∨(?p∧q)?(p∨(?p∧q)) ∧(?q∨(?p∧q) ?(p∨?p)∧(p∨q)∧(?q∨?p) ∧(?q∨q) ?1∧(p∨q)∧?(p∧q)∧1 ?(p∨q)∧?(p∧q) 5.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并求成真赋值 (1)(?p→q)→(?q∨p) (2)?(p→q)∧q∧r (3)(p∨(q∧r))→(p∨q∨r)

离散数学最全课后答案(屈婉玲版)

1.1.略 1.2.略 1.3.略 1.4.略 1.5.略 1.6.略 1.7.略 1.8.略 1.9.略 1.10.略 1.11.略 1.12.将下列, 并给出各命题的: (1)2+2=4 当且仅 当3+3=6. (2)2+2=4 的充要 条件是3+3 6. (3)2+2 4 与3+3 =6 互为充要条件. (4)若2+24, 则 3+36, 反之亦然. (1)p q, 其中, p: 2+2=4, q: 3+3=6, 真值为1. (2)p q,

其中, p: 2+2=4, q: 3+3=6, 真值为0. (3) p q, 其中, p: 2+2=4, q: 3+3=6, 真值为0. (4) p q, 其中, p: 2+2=4, q: 3+3=6, 真值为1. 1.13.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并给出各命题的真值:(1)若今天是星期一, 则明天是星期二. (2)只有今天是星期一, 明天才是星期二. (3)今天是星期一当且仅当明天是星期二. (4)若今天是星期一, 则明天是星期三. 令p: 今天是星期一; q: 明天是星期二; r: 明天是星期三. (1) p q 1. (2) q p 1. (3) p q 1.

(4) p r 当p 0 时为真; p 1 时为假. 1.14.将下 列 . (1) 刘 晓月跑得快, 跳得高. (2) 老王是山东 人或河北人. (3)因为天气冷, 所以我穿了羽 绒服. (4)王欢与李乐组成一个 小组. (5)李辛与李末是兄弟. (6)王强与刘威都学 过法语. (7)他一面 吃饭, 一面听音乐. (8)如果天下大雨, 他就乘班车上班. (9)只有天下大雨, 他才乘班车上班. (10)除非天下大雨, 他才乘班车上班. (11)下雪路滑, 他 迟到了. (12)2 与4 都是素数, 这是不对的. (13)“2或4 是素数, 这是不对的”是不对的.

离散数学习题详细答案

离散数学习题详细答案

————————————————————————————————作者:————————————————————————————————日期:

离散数学习题答案 习题一及答案:(P14-15) 14、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5)李辛与李末是兄弟 解:设p :李辛与李末是兄弟,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p (6)王强与刘威都学过法语 解:设p :王强学过法语;q :刘威学过法语;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 p q ∧ (9)只有天下大雨,他才乘班车上班 解:设p :天下大雨;q :他乘班车上班;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q p → (11)下雪路滑,他迟到了 解:设p :下雪;q :路滑;r :他迟到了;则命题符号化的结果是()p q r ∧→ 15、设p :2+3=5. q :大熊猫产在中国. r :太阳从西方升起. 求下列复合命题的真值: (4)()(())p q r p q r ∧∧???∨?→ 解:p=1,q=1,r=0, ()(110)1p q r ∧∧??∧∧??, (())((11)0)(00)1p q r ?∨?→??∨?→?→? ()(())111p q r p q r ∴∧∧???∨?→??? 19、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2)()p p q →?→? 解:列出公式的真值表,如下所示: p q p ? q ? ()p p →? ()p p q →?→? 0 0 1 1 1 1 0 1 1 0 1 0 1 0 0 1 0 1 1 1 0 0 0 1 由真值表可以看出公式有3个成真赋值,故公式是非重言式的可满足式。 20、求下列公式的成真赋值: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_(左孝

证明 设A 上定义的二元关系R 为: <<x,y >, <u,v >>∈R ?x y =u v ① 对任意<x,y >∈A ,因为x y =x y ,所以 <<x,y >, <x,y >>∈R 即R 是自反的。 ② 设<x,y >∈A ,<u,v >∈A ,若 <<x,y >, <u,v >>∈R ?x y =u v ?u v =x y ?<<u,v >,<x,y >>∈R 即R 是对称的。 ③ 设任意<x,y >∈A ,<u,v >∈A ,<w,s >∈A ,对 <<x,y >, <u,v >>∈R ∧<<u,v >, <w,s >>∈R ?(x y =u v )∧(u v =w s )?x y =w s ?<<x,y >, <w,s >>∈R 故R 是传递的,于是R 是A 上的等价关系。

3-10.6 设R是集合A 上的对称和传递关系,证明如果对于A中的每一个元素a,在A中同时也存在b,使在R之中,则R是一个等价关系。 证明对任意a∈A,必存在一个b∈A,使得<a,b>∈R. 因为R是传递的和对称的,故有: <a,b>∈R∧<b, c>∈R?<a, c>∈R?<c,a>∈R 由<a,c>∈R∧<c, a>∈R?<a,a>∈R 所以R在A上是自反的,即R是A上的等价关系。 3-10.7 设R1和R2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试确定下述各式,哪些是A上的等价关系,对不是的式子,提供反例证明。a)(A×A)-R1; b)R1-R2; c)R12; d) r(R1-R2)(即R1-R2的自反闭包)。 解 a)(A×A)-R1不是A上等价关系。例如: A={a,b},R1={<a,a>,<b,b>}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左孝凌版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左孝凌版) 1-1,1-2解: a)是命题,真值为T。 b)不是命题。 c)是命题,真值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d)不是命题。 e)是命题,真值为T。 f)是命题,真值为T。 g)是命题,真值为F。 h)不是命题。 i)不是命题。 (2)解: 原子命题:我爱北京天安门。 复合命题:如果不是练健美操,我就出外旅游拉。 (3)解: a)(┓P ∧R)→Q b)Q→R c)┓P d)P→┓Q (4)解: a)设Q:我将去参加舞会。R:我有时间。P:天下雨。 Q (R∧┓P):我将去参加舞会当且仅当我有时间和天不下雨。 b)设R:我在看电视。Q:我在吃苹果。

R∧Q:我在看电视边吃苹果。 c) 设Q:一个数是奇数。R:一个数不能被2除。 (Q→R)∧(R→Q):一个数是奇数,则它不能被2整除并且一个数不能被2整除,则它是奇数。 (5) 解: a)设P:王强身体很好。Q:王强成绩很好。P∧Q b)设P:小李看书。Q:小李听音乐。P∧Q c)设P:气候很好。Q:气候很热。P∨Q d)设P:a和b是偶数。Q:a+b是偶数。P→Q e)设P: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Q :四边形ABCD的对边平行。P Q f)设P:语法错误。Q:程序错误。R:停机。(P∨ Q)→ R (6) 解: a)P:天气炎热。Q:正在下雨。 P∧Q b)P:天气炎热。R:湿度较低。P∧R c)R:天正在下雨。S:湿度很高。 R∨S d)A:刘英上山。B:李进上山。 A∧B e)M:老王是革新者。N:小李是革新者。 M∨N f)L:你看电影。M:我看电影。┓L→┓M g)P:我不看电视。Q:我不外出。R:我在睡觉。P∧Q∧R h)P: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入设备。Q:控制台打字机作输出设备。P∧Q 1-3 (1)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