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艺心理学期末考试

文艺心理学期末考试

文艺心理学期末考试
文艺心理学期末考试

第一节、文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西方古典文艺心理理论与审美实践

毕达哥拉斯:“旁观”说

柏拉图:“迷狂说”

亚里士多德:“净化说”

17、18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想象、情感和美感

A、夏夫兹博里的“内在感官”说

B、休谟的“同情”说

德国古典美学:

A、康德:想象力

B、黑格尔:想象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克罗齐等人的直觉表现说

二、近代实验心理学派

1、费希纳的实验研究

费希纳运用心理实验的方法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心理研究,注重审美体验研究,这是“自下而上”的美学代替“自上而下”的美学,开辟了现代美学新纪元,标志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

2、西方美学的心理学转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美学在现代心理学和实验美学的冲击下,发生了心理学转向,呈现出与传统古典美学迥异的面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从研究对象上看

B、从研究内容上看

C、从研究方法上看

3、审美移情说和审美距离说

(1)、审美移情说:立普斯一派提出“移情说”,认为审美欣赏实质上是一个移情的过程,欣赏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意志、思想等主体因素转移到客体对象身上,使对象成为自我的化身,而主体则在情感的自由解放中获得心理的快适体验,从而获得审美快感。

“移情说”的要义在于:

第一,推己及物,以己度物和由物及己的审美体验方式。

第二,物我同一的审美心理状态。

引立普斯《论移情作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两段话述之:

“……在对美的对象进行审美的观照中,我感到精力旺盛,活泼,轻松自由或自豪。但是我感到这些,并不是面对对象或和对象对立,而是自己就在对象里面。……这种活动的感觉也不是我的欣赏的对象,……它不是对象的(客观的),即不是和我对立的一种东西。正如我感到活动并不是对着对象而是就在对象里面,我感到欣赏,也不是对着我的活动,而是就在我的活动里面。”

“审美欣赏的特征在于:在它里面,我的感到愉快的自我和使我感到愉快的对象并不是分割开来成为两回事,这两方面都是同一个自我,即直接经验到的自我(即在对象里面生活着的自我)。”

第三,审美移情广泛地存在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中。

(1)移情作用对于文艺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在文学家的传记笔录里可以经常看到描写移情经验的文字。

福楼拜在他的信札里有一段话描写他写《包法利夫人》的经过:

“写书时我把自己完全忘去,创造什么人物就过什么人物的生活,真是一件快事。比如我今天就同时是丈夫和妻子,是情人和她的姘头,我骑马在一个树林里游行,当着秋天的薄暮,满林都是黄叶,我觉得自己就是马,自己就是风,就是他们俩的甜蜜的情语。”

法国女小说家乔治·桑在她的《印象与回忆》里说:

“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颗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鸟,是树顶,是云,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水平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是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碍,我时而走,时而飞,时而潜,时而吸露。我向着太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2)移情作用对于文艺创作的影响还体现在语言文字媒介上:

语言文字的引申义大半起源于类似联想和移情作用。如“吹”、“打”、“行”、“走”、“站”、“诱”等用来表现人或其他动物的动作的词语,现在我们可以说“风吹雨打”、“这个办法行”、“车站住了”、“花香诱蝶”等

第四、在艺术欣赏中,移情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成分。

德国美学家佛莱因斐尔斯把审美者分为两类:分享者和旁观者。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演戏和看戏

(2)、审美距离说

A、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的“心理距离”理论是审美心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布洛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在事物与我们实际的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摆脱世俗的、功利的态度与偏见,换一种眼光和心态去观照世界。

B、他认为“距离是通过把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而取得的,也是通过使客体摆脱了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获得的”,其实质是对象与主体之间实际利害关系的分离。

C、理想的艺术是距离近而不至于消灭。距离近则观赏者容易了解,距离不消灭则美感不为实际的欲念和情感所压倒。

D、“审美距离说”的深刻内涵:

空间距离

时间距离

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审美距离或心理距离,即传统意义上常说的审美距离

三、20世纪文艺心理学的发展(略)

1、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2、格式塔文艺心理学

3、人文本主义文艺心理学

4、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

四、中国的文艺心理学研究概况

1、中国古代的文艺心理思想及研究

2、中国近现代文艺心理学发展概况

(1)王国维作为现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拓荒者,在20世纪初就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阐明文学艺术创作现象,并融入自己的创造。

(2)在20年代,中国文艺心理学研究开始自觉起步了,以郭沫若和鲁迅为代表。鲁迅翻译了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

(3)到了30年代,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出现了新的高潮,其代表是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可谓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开山之作。

(4)朱光潜之后,对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作出突出贡献的是胡风。胡风独特的创作心理研究是结合革命文艺的实践进行的。

(5)三四十年代后,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直到八九十年代才迎了中国文艺心理学的春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翻译出版了国外各个文艺心理学流派的代表著作。

B、出现了一批文艺心理学著,教科书和丛书,文艺心理学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C、文艺心理学科研和作家作品研究,为文艺心理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第一章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

第一节实验派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1、费希纳——德国实验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美学导论》体现了他对审美的实验研究的全部内容。其中16种原则至今对艺术心理学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2、吉布森——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他专注于对人类知觉及其行为的研究,提出了个体知觉和群体知觉相互转化的理论。

3、贝里尼——他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体现在动机与唤醒,思维与心理美学,以及视觉艺术等领域,提出了著名的“唤醒理论”。

A、两种唤醒方式:渐进性唤醒和亢奋性唤醒

B、唤醒需要的主、客体条件

C、艺术作品影响欣赏者美感唤醒的最重要的方式是通过形式特征的“相对易变性”实现的。形式要素的新奇、复杂能激起欣赏者的惊讶、惊诧,形式要素的错杂、无规律、不对称等往往激起欣赏者期待的受挫、复杂化。

从水的瞳孔

风温热的

轻轻游过

一朵朵梦一朵朵

带泪的笑容

—————吴惠玲《浮藻》

二、评价

(1)、实验心理学派运用心理学实验方法研究美学和艺术经验,把美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标志着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换。

(2)、用实证的经验分析方法取代了原来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辨方法,以主体的审美经验和心理活动作为分析和研究对象来进行理论的概括与总结,将自然科学的实证分析方法引入美学和文艺领域,带来了方法论上的革命性转换,促进了现代意义上的文艺心理学的产生。第二节弗洛伊德与文艺心理学

一、弗洛伊德及其代表作

二、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观点

(1)、人的精神活动的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如图)

意识:处于表层,用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的制约

前意识:处于中层,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的经验,它有可能返回到意识领域中去。

潜意识:最原始和最深层的部分,它决定着人的行为及其模式,充满着各种不能见容于社会的本能和欲望。

三者之关系(如图所示):意识压抑着潜意识,潜意识暗中支配意识,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

(2)人格结构学说: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完全是潜意识的,遵循快乐原则,满足人的本能欲望和冲动。

自我(外在规范力量):代表理性,遵循现实原则,一方面控制本我,一方面舒缓本我

超我(内在规范):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是伦理化的自我,主要压抑本能冲动。

三者之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它们协调而统一,若失去平衡发生冲突则导致精神病症和人格失常。本我受超我(道德原则)和自我(现实原则)压制。若想得到表现和满足,则须通过乔装打扮的形式以求蒙骗过关。

2、梦的学说

梦是一种被压抑、压制的欲望的伪装形式的满足,是潜意识欲望的活动和表现形式

白日梦

梦的显相和梦的隐义

二、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观点

1、文学艺术的起源和本质在于“力比多”的升华

“力比多”作为一种动力性因素:人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由性本能所驱使

“力比多”欲望的三种满足方式

A、通过正常的性行为得到宣泄

B、倒流或固着,形成病态情结或引起精神疾病

C、转移和升华:创造文学艺术作品

艺术家与创作

“艺术家本来是这样一个人:他从现实中脱离出来是因为他无法在现实中满足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的要求。于是,他在幻想的生活中让他的情欲和雄心勃勃的愿望充分表现出来。但是,他找到了一种从幻想的世界返回到现实的方式:借助于他的特殊的天赋,他把他的幻想塑造成一种新的现实;人们把它们作为对现实生活的有价值的反映而给予公正的评价。”

2、创作与白日梦

(1)梦和艺术家的创作意识

(2)梦、创作和幻想

(3)梦和文学艺术作品之间的一致性

第一,梦和文学作品都源于受到压抑的儿童时期的欲望和冲动。

第二,梦和作品都是对现实的某种中断或脱离。

第三,梦和作品一样都有着显在和隐在的层面。

(4)梦和文学作品的差异性: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是有意识地自觉地进行的。文学作品的产生比梦的形成经历了“更为严格的检查和筛选”。

三、必要的批评

(1)主要贡献

对潜意识的开拓性的挖掘使他成为了对20世纪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研究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2)不足之处

弗洛伊德理论中的非社会性倾向也使他饱受诟病,成为20世纪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二、阿德勒的积极人格理论与文艺心理学

1、阿德勒——奥地利心理学家,原为弗洛伊德的积极追随者,后创立个体心理学派。

他认为人始终努力克服自卑,追求优越,获得补偿,这一过程构成了人的整个生

活方式。

2、自卑情结

这是阿德勒动机理论的最具代表性的概念。原指来源于器质性缺陷的自卑感,后来兼指种族歧视造成的少数民族儿童自卑感。只有附加的器质性缺陷和社会性的挫伤才会形成一种复杂的情结,即自卑情结。

3、对待自卑的不同方式导致不同的生活风格和人格

积极的方式

消极的方式

人格的建构是以围绕克服自卑,追求优越的基本努力而实现的,每个人克服自卑,追求优越而获得补偿的方式,决定了他的生活风格和人格.

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形成于童年期,所以阿德勒同样重视人的早期经历(童年经历)和梦的重要性。

4、论艺术创造的动力

艺术创造的动力来源于童年时的“自卑情结”和“追求优越”的动机。

艺术家与处于自卑或无能的儿童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相似性。

想象的目标越是优越,艺术家的不安与痛苦就可能越深。同时,这也为艺术家实现对真正的自卑的超越提供了某种契机,激发艺术家更为惊人的创造力。

5、阿德勒与佛洛依德人格理论的对比

6、评价

阿德勒的理论建构立足于人的健康心理的研究,要求对人进行整体的理解,包含着更多的社会性内容,强调优越性的目标对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和对艺术家创作的决定意义。

他强调克服自卑,追求优越是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并进一步指出,人是为完善社会而奋斗的,这种重视人的经验、社会需要和向善(优越性)的品质的理论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理论。

但由于他的以其个体心理学为基点的艺术见解几乎是他本人经历的“缩影”和“注本”,因此在许多论述方面是片面的深刻,不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实用性。

三、拉康与文艺心理学

拉康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和褒贬不一的精神分析学者之一。他以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哲学为立场,对佛洛依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进行结构上的描述分析。

(一)、主体(subject)

拉康所理解的主体不再是一个运转正常的理性的机器,而是一个分裂的矛盾的欲望主体。在拉康的视阈里,这个主体总是一个说者(speaker),他在话语中现身,并在话语中与自我、

他人相对立又相互依存。由于无意识在话语中的作用,自我对主体具有离异性,主体不可避免地是分裂和离异性的。

拉康对弗洛伊德的批评就是从自我的概念入手的。拉康的自我概念体现在他早期的镜像理论中。

(二)镜像理论

1、“镜像阶段”(mirror stage)是指六个月至十八个月的儿童逐步能够在镜中辩认自己身体的形象,把自己的真实身体和镜中自我相认同,从而完成自我的同一性和整体性的身份认同过程。包括三个主要过程:

A.前镜子阶段(镜像合一期):这个阶段婴儿被抱到镜子前,他还无法分清自身与镜、他人与镜像以及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差别。

B. 镜子阶段(镜像分离期):确认镜子中的映像是镜子另一侧“我”的映像,这就是“初次同化”。但这又意味着第一次“自我疏异”,镜中的“我”是一种具有逆反结构的、外在于主体并被对象化的镜像。

C. 后镜像阶段(自我认同期):

在区分了“我”和“我”的映像之后,婴儿认同了镜中的形象。在拉康看来,这个自我认同体现了“一个人类世界的本体论结构”。它是人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

拉康认为心理结构的原型产生于“镜子阶段”,从这个阶段起,婴儿就开始了他与想象认同(想象世界)建立“自我”的历程。镜像是婴儿通过想象认同(想象世界)建立起来的“幻象”,它为婴儿向象征世界(以接受语言为标志)和现实世界过渡奠定了心理基础。

“一个尚处婴儿阶段的孩子,举步趔趄,仰依母怀,却兴奋地将镜中影像归属于自己,这在我看来是在一种典型的情境中表现了象征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我突进成一种首要的形式。以后,在与他人的认同过程的辩证关系中,我才客观化;以后,语言才给我重建起在普遍性中的主体功能。”

(三)、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分析

拉康将主体的建构与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联系起来,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a 、母子双边关系阶段

b、三边关系阶段

C、二次同化阶段

(四)对心理功能的三个概念的描述:想象、符号、现实

1、想象是在镜像阶段形成的,其中只有我是中心。这是一个自足的世界。

2、符号则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转向更为复杂的现实。在符号里,主体分裂而被变化成一种替代物。

3、现实则是最为复杂的一个概念,指向内心的现实,它和弗洛伊德的“本我”概念较为接近。

2、主体的建构

A、镜像作为中介和他者:

人对自我的认识,不是主观意识的单向成长过程,也不是单靠其内在本能欲望的推动,而是靠他同他者以及与他者同时介入的象征性世界的关系而形成的。

B、人的主体性的建构:他者的力量

为了认识自己必须认同他者。

主体性的建够构过程是一个被异化的过程。

第四节、格式塔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与代表人物

1、何谓格式塔: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指的是“形式”或“形状”,实际上是说心理现象具有一种超出于部分之外的、特殊的“整体性”,即所谓“格式塔性”。它运用从现代物理学和心理学中产生的“有机整体”的观点研究心理现象,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

1、它是在同元素主义心理学的斗争中产生的。格式塔心理学将元素主义心理学理论称作是“砖和灰泥心理学”。

2、代表人物有惠太海默、柯勒、考夫卡、阿恩海姆等。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整体性原则

(1)、知觉具有某种组织性,其各部分之间构成“格式塔”

(2)、格式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异质同构论

(1)、什么是异质同构:在知觉活动中,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精神现象与社会现象和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种同形关系,对象的表现性及其力的结构与人的神经系统中相同的力的结构存在着同形契合的特点。

(2)、阿恩海姆进一步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审美,为形式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找到了沟通的桥梁。

(3)、审美联想的发生是由于审美对象本身的形式结构同某种情感生活或真理的形式结构相似,而审美主体又有着掌握这种情感生活和真理的经验,因而勾起往事/经验的回想。

三、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观点

(一)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格式塔

考夫卡指出:“艺术品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一种强有力的‘格式塔’。”它“不仅使自己的各部分组成一种层序统一,而且使这一统一有自己的独特性质。”

(二)、表现性

1、什么是表现性:

阿恩海姆认为“每一件艺术品都必须表现某种东西。这就是说,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也就是说,艺术品所表现的东西并不存在于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表现性存在于作品的结构之中,“造成表现性的基础是一种力的结构”。

2、力的结构:(心物关系)

(1)非物质的心理事实与物质的心理事实之间具有同一性

A、高大建筑物

B、阿恩海姆运用“异质同构”对这种同一性进行解释,认为非物质的心理事实与物质的心理事实之间存在着结构上的相似性

C、因此,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原理,艺术品的表现性可以表述为通过塑造可见的艺术形式而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或内在意蕴。

(2)心物关系:物——生理力——心理

阿恩海姆:“我们可以把观察者经验到的这些‘力’看作是活跃在大脑视中心的那些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或者就是这些生理力本身。虽然这些力的作用是发生在大脑皮质中的生理现象,但它在心理上却仍然被体验为是被观察物本身的性质。”

A、当人们观赏某一对象时,对象的结构形态会通过观赏者的视觉系统在大脑皮层上引起生理力的活跃。

B、大脑皮层的活跃生理力就成了心与物之间沟通的中介,心理事实与物理事实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

C、艺术家利用心与物之间的这层特殊关系来为自己要表现的心理事实(情感)寻找外在同构物(对应物),而艺术欣赏者借助于这种特殊关系透过外在同构物(对应物)去体验艺术家所欲表现的心理内涵。由于内在结构的相似性,外在同构物能够负载情感信息从而唤起相近的情感体验。

(3)、审美体验是对“力”的体验,这是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A、审美体验是一种对力的体验:

阿恩海姆认为,审美是对于对象的一种情感体验,而只有对象所包含的力才能给主体以刺激并产生情感的体验,即是说审美是对于对象力的结构的动态的体验

立普斯:“体验到的压力和反抗力经验投射到自然当中时,我也就把这些压力和反抗力在我心中激起的情感一起投射到了自然中。这就是说,我也将我的骄傲、勇气、顽强、轻率,甚至我的幽默感、自信心和心安理得的情绪,都一起投射到了自然中。只有这样的时候,向自然所作的感情移入,才能真正称为审美移情作用”。

B、视觉艺术中的运动

a、审美不是对于运动的知觉而是对于“具有倾向性的张力”的知觉。

第一,这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是一种人们在知觉活动中所感知到的“力”,即心理的“力”。这种“力”具有“扩张和收缩、冲突和一致、上升和降落、前进和后退等”基本性质。

第二、这种力的结构(图式)是由审美对象的位置、形状、颜色、光线、运动以及矛盾冲突所构成,它们有力地影响着整个作品(对象)的构图和表现力。

第三、这是一种不动之中的“动”,即“具有倾向性的张力”。阿恩海姆认为,这种不动之动的“张力”,是表现性的基础,艺术的生命,审美体验的前提。

b、作品形式如何创造“运动”效果

第一、通过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变化形成张力效果。

第二、倾斜形成“倾向性张力”而产生运动感

(三)、艺术抽象的意义

(1)知觉抽象性:

知觉过程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映过程,而是一个抽象过程。知觉具有抽象性,它包含了思维的因素。

(2)知觉过程就是形成知觉概念的过程

“视觉实际上就是一个通过创造一种与刺激材料的性质相对应的一般形式结构来感知眼前的原始材料的活动,这个一般的形式结构不仅能代表眼前的个别事物,而且能代表与这一个别事物相类似的无限多个其他的个别事物。”

(3)简化原则:以知觉的抽象性为基础

A、何谓简化:抓住表现对象的最主要的结构特征,用最精粹的形式将它呈现出来。

B、衡量简化原则的标准:作品的形式能否与作品所要表现意义的结构一致

“简化要求意义的结构与呈现这个意义的式样的结构之间达到一致。这种一致性,被格式塔心理学称之为‘同形性’。”

(4)结论

一件艺术品反映或解释着对象并表现特定意义。艺术反映或解释对象,表现意义的手段不是一般的再现,而是依靠简化原则,即抓住对象的结构特征来对它加以抽象。这种抽象的内在依据是艺术家所要表现的意义的结构,这种意义的结构只有借助于对象的外在结构特征才能得以显现。连接意义结构与对象(事物)外在结构的中介因素是“异质同构”原理。

(四)、视觉艺术中的平衡

(1)、艺术品追求的是视知觉的平衡

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认为:在一个正方形内的各个图形中存在一个图式,这个图式中隐含着诸多“知觉力”,图式中各种知觉力的组合,构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画面。

A、趋向平衡,从无序到有序乃是宇宙万物运动的普遍规律。

B、追求平衡是人的心理的一种内在需求。

(3)视知觉的平衡来自外物的刺激使大脑皮层中的生理力的分布达到相互抵消时心理上的感受。

(4)平衡可以使艺术构成一个统一有序的系统。只有在这样的系统中才能最充分地展现作品所要表现/表达的意义。

第五节、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洛·梅,卡尔·罗杰斯。这一派心理学倾心于人的高级心理意识研究,是真正的人的心理学,是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外的“第三力量”。

二、马斯洛的理论与文艺心理学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

5、认识需要

6、审美需要

7、自我实现需要

(二)、需要层次理论与文学艺术创作

1、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2、归属和爱的需要

3、尊重需要:创造力的确证,自我的确证,获得普遍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以及艺术生命的未来延续。

曹丕《典论·论文》: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4、认识需要:艺术本质上就是对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成果,它是艺术家对于世界的认

识。

5、审美需要

6、自我实现的需要:艺术家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把艺术创作作为自我实现的手段和目

的。

(三)、自我实现理论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与戈尔茨坦

马斯洛借用戈尔茨坦的“自我实现”概念,认为,“自我实现”不仅仅是满足生物学意义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包括社会学意义上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

2、“自我实现”概念:

自我实现是指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也就是一种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人发展或发现真实的自我,发现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3、自我实现者与艺术家的异同

(1)、自我实现者的特征:15个特征

达到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就是要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2)艺术家与自我实现

许多艺术家身上具有的特征吻合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但艺术家身上具有的某些独特性却不在自我实现者的特征之列。

(四)、高峰体验理论

1、高峰体验概念

高峰体验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到的一种欢乐至极的体验。马斯洛将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欢欣,满足和超然的情感体验称之为高峰体验。

2、高峰体验的特征

瞬间产生,转眼即逝,产生强烈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暂时的时空错乱感、惊奇和敬畏感、巨大的幸福感、在崇高事物面前的无所畏惧感等。

马斯洛认为,经历高峰体验后会留下深远的影响,对人有脱胎换骨的作用

3、高峰体验与艺术

在艺术创作和接受中,常常体现为高峰体验。

个体的精神力量高度活跃并由此产生精神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极大满足,使人的心灵世界获得净化,从而实现对精神世界的提升获得审美超越。

4、高原体验

高原体验指的是对于感受到的敬畏与神奇作出平静的、稳重的积极反应,是一种平和而又持续的欢乐心境。

(五)、对存在性世界的描述

1、马斯洛对存在性世界的描述是与自我实现、人类的终极价值和存在价值联系在一起的。

2、马斯洛认为,在高峰体验和超越性体验时刻,人们直接了解了人类的最高美德和理想,他将这些称之为“存在性价值”,如美、正义、完善等。相反,日常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则是一些次要的“匮乏性价值”,如恐惧、怀疑等。

第六节、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与文艺心理学

一、苏联的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学派

(一)、心理意识的社会文化历史本质论

(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心理学的重要特征

1、决定论的原则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认为人的心理和意识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是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的。

2、意识和活动统一的原则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活动是人对周围现实的能动关系的最重要形式。在活动中,一方面,主体实现着对客观现实的心理反映,被反映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主观映象、转化为观念的东西。另一方面,主体的观念的东西转化为活动的客观产物,转化为物质的东西。

3、心理在活动中发展的原则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心理意识是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只有把心理看作是发展的产物和活动的结果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

二、维戈茨基的文艺心理学研究

(一)维戈茨基文艺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维戈茨基坚持客观分析方法,即客观现实决定心理和意识,客观现实决定艺术创作心理的辨证唯物主义原则,力求从社会生活和作为社会历史存在的人的生活中去理解艺术的功能。

“从艺术作品的形式出发,通过对形式的要素和结构的功能分析,说明审美反应和它的一般规律。”

2、逆向情感

(1)维戈茨基认为剖析作品的结构主要是分析结构的内在矛盾。从心理基础上来讲就是“逆向情感”的运动,正是这种运动造成艺术的感染力,产生艺术的特殊功能。“逆向情感”就是构成作品内容的情绪和激情沿着两个相反而又趋于同一终点的方向发展。在终点上,好象发生“短路”,排除了激情,感情得到改造和净化,也就是痛苦的和不愉快的激情得到一定的宣泄,转化为相反的激情。

(2)维戈茨基以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为例说明这种“逆向情感”产生的结构矛盾和心理基础。

第二章艺术家与艺术体验

第一节、艺术体验

一、经验与体验

1、经验与艺术经验

(1)经验界说:(生物与社会阅历/个人见闻与经历/知识和技能)

(2)艺术经验:审美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和体验。(动态关系/

精神性关系)

2、体验与艺术体验

(1)伽达默尔论体验:

“体验一词的道德构造是以两个方面意义为根据的,一方面是直接性……另一方面是直接性获得的收获,即直接性存留下来的结果。”

“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东西就属于体验,以这种方式成为体验的东西,在艺术表现里就完全获得一种新的存在状态。”

(2)体验界定(意义/思想/诗意):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3)艺术体验:艺术家在实践中领悟到的人生价值、意义和诗意。(实践性/创造性/生成性/情感性)

3、经验与体验之关系:

(1)经验指向真理世界,体验指向价值世界

(2)体验与经验之密切联系。

(二)、体验与艺术活动的同构关系

1、体验的生命性与艺术的心灵性

2、体验的情感性与艺术活动的意蕴性

3、体验的“忘我”与艺术的“移情”

4、体验的“反刍”与艺术的“诗意”

(1)体验的“反刍”与艺术体验的“反刍”(经历/回忆/体味/领悟)/宗炳的“卧游论”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三、艺术家体验的美学功能

1、艺术家“移情”式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2、艺术家的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1)、对对象本身的超越:日常的世界中见出意义的世界、情感的世界。(陌生化理论/小白杨树/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获得“童心”,对传统的陈规旧习和既定成见实现超越。

第二节、艺术家的体验生成

一、体验的动态生成性特征

1、体验生成的互渗性(早期经验/后来经验):经验的不断建构和体验的不断生成

2、体验生成的意向性

(1)意向性(先在的固定结构/心理图式)

(2)意向的选择性特征

(3)意向结构的建构:童年经验

3、体验生成的重要形式:回忆

(1)记忆和回忆:选择性和创造性

(2)体验的内容:记忆的对象和新的经验的出现

二、童年经验与艺术家的体验生成

1、童年经验及其在体验生成中的作用

(1)童年经验/童年体验:

(2)童年经验的重塑和体验

2、童年经验与艺术创作:痛苦体验/创伤体验。

【免费下载】《文艺心理学》自考试题

2007年02月13日星期二 12:35 一、单项选择题。 (略) 二、多选题(略) 三、名词解释题。 审美体验高峰体验母题心理时空 四、判断分析题。 1、愤怒出诗人是有科学依据的。() 2、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二者之间有统一,又有矛盾。() 五、简答题。 1、简述弗洛伊德关于梦的学说。 2、艺术体验的生成的特征。 3、模仿对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艺术美的创造有何作用? 4、艺术作品中的异态有哪些表现? 六、论述题。 1、为什么不能说只有信仰宗教的人才有神秘体验? 2、论述娱乐的深刻意义。 2007年1月四川《文艺心理学》自考试题(0816) 2007年02月13日星期二 12:4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是()。 A、康德 B、费希纳 C、布洛 D、克罗齐 2、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 B、作家的创作活动 C、读者的接受心理活动 D、作品的心理蕴含

3、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于幼儿的“自卑情结”和“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是()。 A、荣格 B、阿德勒 C、拉康 D、柯勒 4、艺术家保留赤子之心的体验类型是()。 A、爱心体验 B、宗教体验 C、归依体验 D、崇高体验 5、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最根本原因是()。 A、模仿 B、情感 C、节奏 D、宗教 6、作为艺术技巧的拟人手法直接脱胎于()。 A、形象思维 B、神话思维 C、原始思维 D、具象思维 7、高原体验是()提出的。 A、弗洛伊德 B、荣格 C、马斯洛 D、拉康 8、愧疚体验与艺术家的道德水准有密切关系,还与之有关的心理特征是()。 A、情感 B、感知 C、认识 D、想象力 9、动机簇活动中最复杂和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 A、趋避式动机冲突 B、双避式动机冲突 C、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 D、双趋式动机冲突 文艺心理学自考试题(复习题)(0816) 2007年02月14日星期三 18:25 第一部分: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心理学和产生是以()为代表的实验心理学的出现。

文艺心理学第三章练习题

文艺心理学第三章练习题

《文艺心理学》第三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审美相似律 审美相似律是以存在于原始思维中的那种广义相似性原理为基础的。它是艺术品外在形式生成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所遵循的独特心理规律,基本上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它是使人将本来与人无关的外在事物变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标示着艺术创作主体与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形象范式 是掩藏于现象形态之后,因而不易在创作与阅读中发现的一种艺术范式形态。形象范式是艺术的特殊存在方式和艺术形象特殊的内在结构,能体现出艺术独具的内在性质。形象范式既具有表象的抽象性,又具有情感性、充盈性和个异性。 3、显动机 创作显动机是从事创作的直接心理驱力。生活中,艺术家因各种物象、事件的触发,常发生心理波动,造成失衡,并引发适当强度的情感。宣

泄情感,以恢复心理平衡,便是显动机的主要内容。 4、动机冲突 指一个动机簇内各种子动机的矛盾纠葛。 5、内在形式 又叫审美意象,它是艺术家的心理体验与艺术品的外在形式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是指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以及其他审美活动中主体脑海里活跃着的包含丰富意蕴的形象。 5.同形性:这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又称为异质同构论。这一理论认为在知觉活动中,在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 6、潜动机 指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某种无意识驱动力量。潜动机的主要特点是驱动性和潜在性。 7、内觉体验 “内觉”是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的术语,指的是那些不能用形象、语词、思维和任何动作表达出来的“无定形认识”,亦即非语言的、无意识的或前意识的认识。内觉是一种深层心理状态,不

最新自考文艺心理学历年试题答案及精华资料资料

自考文艺心理学历年试题答案及精华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B ) A.美学和文艺学的发展 B.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C.科学实验和马克思主义 D.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 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是(A) A.弗洛依德 B. 弗洛姆 C.荣格 D. 歌德 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B ) A.异质同构理论 B.唤醒理论 C.深度知觉理论 D.心理距离说 4.以下不属于朱光潜著作的是(A ) A.《论诗三札》 B.《变态心理学》

C.《文艺心理学》 D.《悲剧心理学》 5.体验的核心是(A ) A.情感 B.认识 C.经历 D.意蕴 6.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C) A.镜像阶段论 B.表现性 C.简化原则 D.格式塔质 7.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是(D ) A.第一个层次 B.第二个层次 C.第三个层次 D.第四个层次 8.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的是(B ) A.实验心理学 B.社会历史文化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人本主义心理学 9.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文艺心理学家是(B) A.拉康 B.阿德勒 C荣格D柯勒 10.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B ) A.只有积极意义 B.主要是积极意义 C.无所谓 D.只有负面影响 11.艺术家保持“赤子之心”属于(C) A.爱心体验 B.崇高体验 C.归依体验 D.宗教体验 12.“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A ) A.荣格 B.弗洛依德

美学专题复习题答案

2013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鲍姆嘉通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这一名称,这被认为是美学学科产生的标志。 2.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依据唯物主义哲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 3.马克思说,“(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4.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5.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它的代表性人物是康德、席勒、黑格尔。 6.在中国现代的美学家中,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7.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的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 8.王维国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自学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9.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倡导并亲身实践体验美学,提出了“艺术意境(意境或境界也对)”、“节奏”等重要概念,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10.清末明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 11.在《古代社会》一书里面,(美国)摩尔根(L.H.Morgan)依照物质生产方式中技术发展的程度,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12.我国在上世纪 50年代出现过短暂而热烈的“美学讨论”,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和社论等多种不同学说及其争鸣场面。 13.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形象性和感染性。 14.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 15.“泛审美”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趋向生活化、实用化、通俗化、和商业化,变成了人们生活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16.美感不是心灵所固有的,也非天然的禀赋,更不是神赐的迷狂,美感来源于

文艺心理学练习题答案(已整理_全套_可直接打印)

《文艺心理学》导论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 1、在西方,文艺心理学是在19世纪后半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2、19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或文艺心理学理论有: 实验心理学、移情说、距离说。 3、实验心理学是文艺心理学的第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 4、实验心理学与传统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研究对象不同。二是研究方法不同。 5、实验心理学使美学研究发生了由“自上而下”的研究向“自下而上”的研究的转变,开辟了现代美学的新纪元,标志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 6、“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里普斯。“距离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来的。 7、20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有: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 8、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和瑞士的精神病学家荣格。 9、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泛性论为基础,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 10、荣格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自力门户,创立了“心理分析学派”。同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和性本能的立论不同,荣格强调集体无意识,认为艺术就是要揭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11、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考夫卡和阿恩海姆。 12、阿恩海姆把格式塔心理学系统运用于美学研究之中,主要以视觉艺术作为分析对象。 13、人本主义是20世纪文艺心理学的最新潮流,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14、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是苏联的一个文艺心理学流派,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代表人物是维戈茨基、列昂节夫和鲁利亚。 15、王国维是我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鼻祖。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运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明《红楼梦》的悲剧。在《人间词话》中,他提出了“境界”说。他的“境界”说是对西方的“移情说”说和“距离说”说的创造性运用。 16、郭沫若在《论诗三札》中把诗的创作看成是一个由生活现实转化为心理现实再转化为艺术现实的过程。在其他文章中,他还自觉地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解释《西厢记》的创作动机和自己的小说《残春》主人公梦的起因和变态。 17、鲁迅翻译了日本学者厨川白村文艺心理学著作《苦闷的象征》。 18、中国现代最早在高等学校开设文艺心理学课程的人是鲁迅。 19、朱光潜在美学研究方面走的是一条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学的道路,他的文艺心理学专著有《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其中《悲剧心理学》是他在1933年用英文写作的,此书使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国外出版。 20、在现代中国,是第一个对审美经验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的人。 21、朱光潜的三本文艺心理学专著的出版,特别是《文艺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 22、胡风结合革命文艺的实践对创作心理进行独特的研究,他把创作主体提到主要地位,认为创作过程是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相生相克”的过程。 23、文艺心理学的产生和兴起始终受到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人文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

[;.p.l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学艺术家的个性心理结构 一、阿尔波特的人格特征论,个人特质、群体特质。个人特质分为:枢纽特质、 核心特质、次要特质。 二、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形成于“四根说”的基础之上。 三、巴甫洛夫,脑神经说:直接刺激(语言艺术)、语言刺激(理智型) 四、弗洛伊德: 1、意识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2、人格学说:超我、自我、本我。 3,、《梦的解析》论梦(理解记忆) 4、精神分析方法(自由联想、梦的解析、抗拒分析、领悟)(加罪情结) 五、荣格: 1、心理类型说:内倾、外倾。 2、人格有三种基本成分:自我(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3、人格面具:是对社会要求所呈现的公开面孔。用于描述一个人公开的自身, 是心灵的一部分,相当于公开的自我,自身通过其人格面具为他人所认识。 4、阴影:处于人格的最内层,阴影中所蕴涵的人的基本动物性比任何其他原型 蕴涵的都多,是人心灵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 5、阿尼玛: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 形象,也是男人对女人的个人情结,既是男人向上的动力,也是堕落的诱惑力。在男人的感情、反应和冲动中发挥某种既定作用,男人总会在某个现实的女性形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阿尼姆斯则相反)6、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原型从本质上完全属于无意识的存在,我们 无从认识它本身。 第二章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 一、柏拉图,迷狂说、灵感说,“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 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的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 灵感源泉:神灵附体 灵感表现:迷狂 灵感获得过程:灵魂回忆 二、弗洛伊德,白日梦说。 三、虚静说 1、老庄提出“虚静”的人生哲学。 2、“虚静”是一种摒弃私欲杂念的创作心境,亦是一种自由的心境。虚静不仅是创作的心理前提,而且是激发想象、生发艺术境界的心理条件。 3、虚静的方法: ①“心斋”,排除创作主体心中的功利物欲。 ②“坐忘”,约束创作活动中的知性分析活动。 简言之,“以无生有”、“以静制动”、“以虚求实”即是虚静的方法。

00816文艺心理学自考真题2(含答案)

文艺心理学试题2 (0081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1分,共1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把“移情说”和“距离说”结合起来用于阐释文学艺术现象,它的作者是() A、郭沫若 B、王国维 C、朱光潜 D、鲁迅 答案:A 2、格式塔文艺心理学的最基本观点是() A、表现性,也就是艺术品中的“格式塔质” B、艺术抽象的重要意义 C、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格式塔 D、视觉艺术的运动 答案:C 3、本能是指由躯体的内部力量决定着人的精神活动方面的一种先天状态,本能是人内部的需求和冲动,出自弗洛伊德的() A、潜意识 B、泛性论 C、人格结构 D、本能说 答案:A

4、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形成于童年期,其中,出生顺序、最初的记忆和梦是生活风格的三个要素,生活风格概念的提出者是() A、弗洛伊德 B 、马斯洛 C 、拉康 D 、阿德勒 答案:C 5、人类的终极价值就是自我实现。在超越性体验的时刻,人们直接了解了人类的最高美德与理想,例如完善,正义等,把它们称之为() A、存在性价值 B 、无意识价值 C 、超越性价值 D 、自我实现价值 答案:C 6、批评家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富有() A.攻击型气质 B.抑郁型气质 C.神经性气质 D.多血型气质 答案:A 7、下列诗句中,属于有我之境的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人闲桂花落,鸟鸣山更幽”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案:D 8、马斯洛关于安全的需要是指() A.个人追求安全、舒适、免予恐惧 B.谋求自由与独立,得到别人的重视或赞赏

文艺心理学 复习题

名词解释 21艺术典型(177) 所谓典型,就是一种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深广的概括性、性格丰富而又有机统一的圆整的人物形象。 22意境(181) 意境,是由客观景象与主观情趣互渗交融而生成的趋于空灵的艺术天地。 28召唤结构(253) 伊赛尔指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不确定性与空白构成本文的基础结构,即本文的召唤结构。 29期待视野(254) 前理解包括前拥有、前观念和前假定,从前理解中产生出期待系统,姚斯称之为“期待视野”。 30共鸣(261) 在声学中,共鸣是指两个物体振动频率相等或相近,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共振而视振幅急剧增大、声音骤然加强的现象。文艺学借用过来,用以指称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常常出现同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相同或相似情感的精神感应现象。 25现实主义(333) 是艺术中一种偏于反映现实,要求按事物本来的样子描写,力图真实再现现实存在的生活图景的创作倾向。 26理想主义(333) 是艺术中一种偏于超越现实、要求按实物应该有的样子描写,力图真诚表现主体向往的生活情景的创作倾向。 37古典主义(339) 是一种强调继承传统、贯通古今,要求遵循规范、恪守规则,重视理智的驾驭、追求形式典雅的创作倾向。 38浪漫主义(339) 是一种强调个性显现、要求手法变异,反对千人约束而寻求新的突破,注重情感的宣泄而导致形式相对“无序”的创作倾向。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艺术创作 1简述创作激情的特点(107-108) 深刻性。肤浅的情感仅与感性欲念相关联,不能体现人性的深度,也就缺少必要的文化价值。别林斯基认为,“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

大学文艺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判断题:体验的美学功能 名词解释:文艺心理学,审美体验,唤醒理论、潜意识、俄狄浦斯情结,集体无意识,原型,知觉概念,高峰体验、艺术体验、体验生成、童年经验、崇高体验、超越体验、皈依体验、动机簇、艺术深思、内觉体验、形象范式、心理时空、心理治疗、批评意识、 判断题:母题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因素:一个事件、一种手法或一种模式,它也指一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关键性短语、一段描述或一组复杂的意象。 *艺术家的心理特征 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每个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超越体验是不是超越时空 情感宣泄方式有哪几种? 缺失性体验为何能激活艺术家的异常认知 体验的核心:情感 1、19世纪后半期,现代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地过心理学家费希纳,他运用心理实验的方法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学研究,注重审美体验研究。 2、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它建立在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上,其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荣格。 3、20世纪,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代表人物是考夫卡和阿恩海姆。阿恩海姆把格式塔心理学系统运用于美学研究之中,主要以视觉艺术作为分析对象。他认为,视觉在外部事物本身的性质和观看主体之间的互相作用中遵循一定原则,如简化原则。 4、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是20世纪文艺心理学的最新潮流,它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其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5、苏联的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历史心理学在美学领域中的运用。其代表人物是维果茨基、列昂节夫和鲁利亚。 6、王国维作为现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拓荒者,在20世纪初九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阐明文学艺术创作现象,并融入自己的创造。 7、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出现了新的高潮,其代表人物是朱光潜。朱光潜在1933年以《悲剧心理学》(英文)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国外出版,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变态心理学》,1936年开明书店出版了他于1931年完成的《文艺心理学》一书。这三本书的出版,特别是《文艺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 8、回顾文艺心理学在10世纪后半期产生和20世纪兴起的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以重视审美主体为特征的文艺心理学是对传统美学的挑战,而它的产生和兴起始终受着两股潮流的推动,一是受自然科学发展,特别是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一是受社会变革的影响,特别是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 9、文艺心理学是“心理文艺学”或“心理学美学”,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问题。 10、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 11、在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中,审美体验是一个核心的命题。 12、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对生命意义的把握。体验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是指向人的生命,它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常常使人进入心醉神迷、物我两忘的境界,而这种心理活动又是以经验作为基础的,它是对经验带有情感色彩的回味、反刍和体现。 13、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一下几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作为体验阐释者的艺术家;第二部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练习题三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练习题三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题单选下列词句中,借用典故抒情的是() A.遥岑远臼,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B.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 参考答案:C 第2题单选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使动用法的是() A.左右皆笑之,以告。 B.冯谖客孟尝君 C.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D.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参考答案:C 第3题单选下列《陌上桑》诗句中,在描写罗敷美貌时运用了侧面烘托手法的是() A.头上倭堕髻 B.耳中明月珠 C.来归相怨怒 D.紫绮为上襦 参考答案:C 第4题单选《种树郭橐驼传》的作者是() A.司马迁 B.韩愈 C.柳宗元 D.欧阳修 参考答案:C 第5题单选屈原的《国殇》选自他的() A.《九章》 B.《九歌》 C.《离骚》 D.《天问》 参考答案:B 第6题单选词人李清照生活的年代是() A.南唐 B.北宋 C.南宋 D.北宋南宋交替之间 参考答案:D 第7题单选下列关于作品、作者、国别搭配正确的是() A.《论学问》——培根——英国 B.《麦琪的礼物》——欧·享利——德国 C.《米龙老爹》——屠格涅夫——俄国 D.《门槛》——莫泊桑——法国

参考答案:A 第8题单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的提出者是() A.孔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孟子 参考答案:D 第9题单选本文中作者所写的主要人物是() A.张巡、许远 B.张巡、许远、南霁云 C.雷万春、张巡、许远 D.于嵩、张巡、许远 参考答案:B 第10题单选《张中丞传后叙》中,作者所抨击的人物是() A.张籍 B.于嵩 C.李翰 D.贺兰进明 参考答案:D 第11题单选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词的最突出的语言技巧是() A.夸张 B.拟人 C.叠字 D.比喻 参考答案:C 第12题单选填入下面括号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化学农药的使用是三大公害之一,理应加以限制。但是,( )。有实验表明,在当前的生产水平下,如果不使用化学农药,有些蔬菜会减收80%以上。实际上,不同化学农药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是很不相同的,我们要禁止使用那些高毒、剧毒和在人体内可能长期残留的农药。 A.有一些病虫害还是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进行控制,所以目前人类还离不开化学农药,也就还不能限制使用农药 B.限制不等于不用,这是因为目前人类还离不开化学农药,甚至有一些病虫害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进行控制 C.事实上还不能加以限制,因为有一些病虫害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进行控制,人类目前还离不开化学农药 D.人类目前还离不开化学农药,甚至有一些病虫害主要依浈化学农药进行控制,因此适当的限制是必要的 参考答案:B 第13题单选“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者是() A.鲁迅 B.莫泊桑 C.欧·亨利 D.培根 参考答案:D

自考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部分重点 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记忆标示:“↑”。)它不是高度思辩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证的、归纳的方法。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的审美心理机制。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 是作为体验阐释者的作家。艺术家要把对生命的体验在创作中表现出来,首先要有深刻的体验。 2, 是作为体验化的创作进程。 3,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存在,不仅在于它再现了客观世界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在于它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体验形式化。 4,作为二度体验的艺术接受。艺术接受者如果没有生命体验,实际上不可能体验到作品里的艺术生命内容观众和接收者是艺术家愿体验的二度体验着,他们接受艺术的过程是对艺术家愿体验的升华。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运用多种学科和多种方法研究文艺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核心心理——审美心理。艺术情感是人类情感,带有普遍性。 第一章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

第一节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 一、费希纳:实验艺术心理学的鼻祖。主要著作《美学导论》,其中有16种审美原则: 一是审美阈原则,这一原则运用于意识水平,它要求刺激在它能够使主体产生快乐或者痛苦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换言之,进入审美阈限的刺激,才有可能唤起审美愉悦。 二是审美加强原则。 三是多样中的统一原则。 四是没有矛盾,一致或真实的原则。 五是清晰性原则。 六是审美联想原则。 七是审美比较原则。 1 八是审美序列原则。 九是审美调和原则。 十是审美的总和、中和与饱满的原则。 十一是审美的持续和交替原则。 十二是审美的传导原则。

文艺心理学单选多选题库

《文艺心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已选或已填): 1.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心理学(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 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是(弗洛伊德) 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唤醒理论) 4. 动机簇活动中最复杂和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 5.文艺心理学的核心观念是体验,体验的核心是(情感) 6.阿恩海姆不仅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简化原则) 7.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第四个层次) 8.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是(社会历史文化学派) 9.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是(阿德勒) 10.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主要是积极意义) 11.艺术家保持“赤子之心”属于(归依体验) 12.“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荣格) 13.癫狂状态往往是(无意识创造的突发) 14.一般来说,形象范式的生成主要与(个人无意识的作用)有关 15.反映事物本质化属性的范式被称为(属相范式) 16.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谈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的特性 17.批评家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富有(攻击性气质) 18.大雁南归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的母题是(怀乡) 19、奠定现代心理学基础的心理学流派是(实验心理学派) 20、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人是(弗洛伊德) 21、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审美体验) 22、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学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它独特的贡献在于揭示了人的心理结构中无意识的新大陆及其对艺术创作和审美的作用。 23、“净化说”(宣泄说)的提出者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提出(“迷狂说”)。 24、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唤醒理论)。 25、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最根本原因是(节奏)。

文艺心理学复习考试资料

《文艺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琼州学院06中文本2 王李雄 一、填空、选择、判断 1、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是弗洛依德。 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唤醒理论。 4、朱光潜著作的有《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5、.体验的核心是情感。 6、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简化原则。 7、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是第四个层次。 8、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的是社会历史文化学派。 9、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文艺心理学家是阿德勒。 10、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主要是积极意义。 11、艺术家保持“赤子之心”属于归依体验。 12、“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荣格。 13、癫狂状态往往是无意识创造的突发。 14、一般来说,形象范式的生成主要与个人的无意识有关。 15、反映事物本质化属性的范式被称为属相范式。 16、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谈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的特性。 17、批评家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富有攻击性气质。 18、大雁南归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的母题是怀乡。 19、实验派心理学代表人物:费希纳、吉布森、贝里尼和基泽。费希纳被人尊为实验艺术心理学的鼻祖,著有《美学导论》;吉布森力图研究有关人知觉世界;贝里尼提出“唤醒理论”,《美学和心理生理学》是当代最赋名望的艺术心理学著作之一;基泽《内在的视觉:对于艺术和大脑的探索》。 20、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精神文艺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荣格。弗洛伊德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的主要理论观念有潜意识、泛性论、本能说、人格结构和论梦。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的理论体系包括集体无意识的描述、原型说与心理类型等方面的研究。另外还有阿德勒和拉康,拉康提出“镜像阶段论”。 21、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考夫卡和阿恩海姆。主要观点有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格式塔(这是格式塔文艺心理学最基本的观点)、表现性、艺术抽象的重要意义、视觉艺术中的运动和视觉艺术中的平衡。 22、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主要论述有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高峰体验理论和存在性世界的描述。 2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维戈茨基(主要著作《高级心理机能发展》、《思维和语言》、《艺术心理学》)、列昂节夫(主要著作《心理发展的问题》、《活动·意识·个性》和鲁利亚(主要著作《人的脑和心理过程》、《神经心理学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有决定论的原则、意识和活动统一的而原则和心理在活动中发展的原则。 24、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是费希纳。 25、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是审美体验。

00816文艺心理学自考真题6(含答案)

2014年4月自学考试文艺心理学试题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奠定现代心理学基础的心理学流派是() A、精神分析学派 B、实验心理学派 C、格式塔心理学派 D、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答案:B 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人是()。 A、弗洛伊德 B、厨川白村 C、弗洛姆 D、荣格 答案:A 3、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 A、作家心理 B、作品的心理蕴含 C、读者接受心理 D、审美体验 答案:D 4、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学流派是()。 A、格式塔文艺心理学 B、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 C、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D、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 答案:C 5、“净化说”(宣泄说)的提出者是()。 A、苏格拉底 B、德谟克利特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答案:D 6、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 A、深度知觉理论 B、唤醒理论 C、异质同构理论 D、心理距离说 答案:B 7、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

A、格式塔质 B、表现性 C、简化原则 D、镜像阶段论 答案:D 8、在马斯洛看来,人的最高需要是()。 A、爱 B、尊重 C、审美 D、自我实现 答案:D 9、体验的核心是()。 A、经历 B、认识 C、情感 D、意蕴 答案:C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文艺心理学 答案:文艺心理学{P7}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用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的现象来阐释心理学原理。研究的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经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机制。27.愧疚体验 答案:愧疚体验{P114}是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感受。当个体因自己的某种行为违反内心的道德准则而引起了愧悔、内疚、自责的心理反应时,这种种心理为愧疚体验。 28.动机冲突 答案:动机冲突{P147}指一个动机簇内各种子动机的矛盾纠葛。动机簇指一个动机内由几个子动机形成的丛簇现象。 29.心理治疗 答案:心理治疗{P319}艺术的心理治疗是以设定的艺术手段所形成的“心理反馈”调动主体在系统发育中所具备的特定反应潜能,从而调节其神经系统以趋向比较稳定而舒展的心境状态。 三.判断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判断正误,将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简述理由。 30.经验即体验。( ) 答案:错。作为人的生物的与社会阅历的个人见闻和经历,以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体验是艺术家(创作者)在以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体验来自于经验,但又包含生命的意义、深刻的思想和动人的诗意。 {P74} 31.艺术接受中的异态表现是不正常的。( ) 答案:错。艺术接受中心理反应不是对应于作品的单向线状的反射弧。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好多无

四川2018年4月自考00816文艺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C018·00816(专卡) 绝密★考试结束前 四川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艺心理学 课程代码:00816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20世纪初,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阐明文学艺术创造现象,并以叔本华的观 点来说明《红楼梦》的悲剧性的是 A.朱光潜 B.郭沫若 C.王国维 D.鲁迅 2.20世纪初,把诗界定为:“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的 学者是 A.冯至 B.王国维 C.郭沫若 D.胡风 3.“美学理论只有建立在大脑的工作原理之上,才会变得理性而又深刻,没有一 种美学理论在缺乏坚实的生物学基础的情况下而可能显得完整,更谈不上深刻

了。”这句话出自 A.贝里尼 B.吉布森 C.费希纳 D.泽基 4.创立个体心理学派的人是 A.弗洛伊德 B.阿德勒 C.吉布森 D.荣格 5.提出“镜像阶段论”的是 A.拉康 B.阿德勒 C.荣格 D.贝里尼 6.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布森闻名于世是因为创立了 A.认知发现理论 B.唤醒理论 C.唤起理论 D.生态光学理论 7.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反应的品性使它的外部反应最容易表现于形体动作,心理学上把它叫作 A.行为趋势 B.动作趋势 C.形体趋势 D.情绪趋势 8.“格式塔”的意思是 A.用标准格式修建的塔 B.指不同质料建筑的塔 C.指“完形” D.指心物同构 9.“遮蔽性记忆”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大师 A.弗洛伊德 B.马斯洛 C.詹姆斯 D.考夫卡

《文艺心理学》复习题

《文艺心理学》试题 1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 2鲁迅1925年翻译出版《苦闷的象征》前后,将此作为讲义,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开课,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最早在高等学校开设的文艺心理学课程。 3在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中,审美体验是一个核心的命题。 4社会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等等心理学分支用于是文艺心理学。 5贝里尼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唤醒理论。 6华兹华斯说“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7王国维作为现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拓荒者,他的《〈红楼梦〉评论》运用叔本华的观点来阐明《红楼梦》的悲剧。 8郭沫若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解释《西厢记》的创作动机和自己的小说《残春》主人公梦的起因和变态。 9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正出现一种走向综合的趋势。 10 文艺欣赏的心理特性主要有心理实验的性质、自我发现的性质、心理交流的性质、心理愉悦的性质和人生体验的性质。 11唤醒理论分为“渐进性”的唤醒和“亢奋性”唤醒 12明代李贽提出了“童心说”。 13潜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它们时刻想冲了出前意识和意识的表层再现出来。然而,意识的抵制作用强迫它们留在潜意识深处。因此,潜意识是人的内心生活的能量的蓄积库,是一种被压抑的东西。 14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也就是一种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 15集体无意识:指的是那种由于某种潜在体验的普遍性而形成的人类悟性的基本模式或原型的贮存。它并不为个体的显意识所掌握,它包含了连远祖在内的过去所有时代积淀的经验及其影响。 16高原体验:指的是对于感受的敬畏与神奇做出的平静的、稳重的积极反应,是一种平和而又持续的欢乐心境。 17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 A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这即是他的精神结构说和心理结构说。B意识:处于表层,是人能把握的心理状态。C前意识:暂时退出意识的部分,在一段时间里可能不属于意识,但还是有可能返回到意识领域中去。D潜意识:处于人类精神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它们时刻想冲出意识和意识的表层再现出来,然而,意识的抵制作用强迫它们留在潜意识深处,因此,潜意识是被压抑的东西。 18举例说明,什么是艺术家(作家)的缺失性体验? A缺失性体验的内涵: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的体验。需要的未满足,都是个体的缺失,都可能使个体产生缺失性体验。B举文学或艺术的实例说明缺失性体验对作家、艺术家创作的影响。19举例说明简述童年经验与艺术家的体验生成? A童年经验的内涵。B童年经验对艺术家及其创作的影响和意义。C理论紧密联系实际。20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结构理论? A弗洛伊德1923年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阐述了精神结构的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

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观点简述

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观点简述 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观点简述内容摘要:十九世纪末,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兼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法并开创了精神分析学派。二十世纪初,该派突破心理学专业的领域逐渐在文化界赢得国际性地位,使其同时代的一切其他思想流派望尘莫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文艺理论对文艺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其理论基础上,之后的容格、阿德勒、拉康,或有所发挥,或有所休正,或糅合其它的理论,分别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面貌,都对文艺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潜意识力比多升华白日梦早期经验集体无意识原型自卑情结镜像阶段论 一、弗洛伊德与文艺心理学 1893年,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和布洛伊尔发表了一篇题名为《论歇斯底里现象的心理机制》的短文。文章提出了运用催眠术来治疗歇斯底里的方法。这篇文章预告了当代欧洲最盛行的思想流派之一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开端。伴随《梦的解析》的完成,精神分析的技术逐步完善。精神分析诞生时,是作为一种精神病治疗的方法而提出的。随后,这种心理学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解释文化创作的不同方面,如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宗教各个领域。精神分析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并不是因为这一学术专业和精神病学的方面,而在于它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阐释。 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是他最为重要的贡献。他在揭示潜意识这一概念时,是通过精神病人的意识了解到的。因此,“精神分析方法的实质就在于解析(说明)特种意识的某些结构。”[①]潜意识的内容是由那些不被社会文明制度接受而深受压抑的种种欲望所组成,主要是人的性欲。这些内容不会消失,它们只有通过妥协或伪装的形态,比如梦,口误,笔误,俏皮话等等,才能得以浮出意识层面而为观察者所捕获。弗洛伊德正是通过联想的方法分析这些内容,从而到达病人的潜意识,帮助病人正确地释放它们使病人恢复健康。弗洛伊德在阐述文艺现象时,也是运用他病理学的系统理论将文艺现象的各个部分精彩地联结在一起。 1、“力比多”升华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命运,人的生活和创作的一切内容,全都取决于他的力比多(早期专指性欲,后来含义逐渐泛化)的命运。力比多代表着人类的原始冲动,它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始动力。这种动力时刻追求平衡以达到满足愉悦的状态,作为原始形态的冲动,它必然受到社会文明制度的压制。为了与社会文明达成妥协,艺术家就必须将一部分力比多转移到不危害社会发展并且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活动上去。否则,将会导致被压抑的精神的爆发,精神病人即由此而生,他们无法返回正常的现实生活,始终处在虚幻的状态之中。这里,艺术家与精神病人有着某种相似性,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也正是处在虚幻之中,所不相同的是,艺术家有能力从虚幻状态再度返回现实生活。艺术家正是一类在精神上深受社会制度压制的人群,只是他们有能力将自身的一部分力比多转移到艺术创作上来,这样,他们身上的力比多得到了升华,也就宣泄了那部分深受压抑的精神能量,从而获得了身心的平衡。 2、 艺术家与白日梦 弗洛伊德认为,梦,“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②]潜意识在大多数时候是以梦(白日梦和夜梦)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作为潜意识的承载者,在它的伪装的形态背后,梦往往是以直

2016美学原理课后习题以及答案

1 【单选题】美学研究的对象是()。 A、美好事物 B、积极事物 C、审美活动 D、美丽景色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是由谁提出的?() A、王国维 B、梁启超 C、鲁迅 D、蔡元培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3 【单选题】以下著作中不属于朱光潜的是()。 A、《美学散步》 B、《文艺心理学》 C、《西方美学史》 D、《谈美》 我的答案:A 得分:20.0分 4 【单选题】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的思维模式是()。 A、主客二分 B、天人合一 C、主客统一 D、天人分离 我的答案:A 得分:20.0分 5 【判断题】 宗白华认为,艺术家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风景交融互渗。()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不属于文化大综合内容。 A、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综合 B、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结合 C、19世纪学科精神和20世纪学科精神的结合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对美学的误解不包括()。 A、美学不是一门交叉学科 B、美学等同于美术 C、美学等同于审美意识 D、美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3 【单选题】对人文学科说法正确的是()。 A、人文学科是实践的工具 B、人文学科可以完善人格 C、人文学科没有用 D、人学学科有直接的实用性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4

【判断题】美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艺术美、社会美和自然美都是无所不在的。()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京剧的意象世界,主要依靠()表现出来。 A、场景 B、剧情 C、技艺 D、演员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对京剧的描述有失偏颇的是()。 A、京剧的特点是写意 B、京剧是角的艺术 C、京剧中有写实的部分 D、京剧中的虚拟不等于写意 我的答案:A 得分:20.0分 3 【单选题】写意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概念,它与哪一家的美学有密切联系?() A、儒家 B、道家 C、佛家 D、阴阳家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4 【单选题】决定美学学习方法的因素是()。 A、经济制度 B、政治制度 C、美学的学科性质 D、人们的喜好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5 【判断题】要使美学成为国际化的学科,它必须具有多种文化视野。()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的核心问题是()。 A、美是什么 B、美的本质 C、美的思维模式 D、美的存在 我的答案:A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懒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这一观点来自()。 A、朱光潜 B、李泽厚 C、蔡仪 D、高尔泰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3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古希腊式美的因素的是()。 A、单纯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