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政策4

公共政策4

公共政策4
公共政策4

公共政策

单选题

1、制定政策的政策指()。

A、元政策

B、基本政策

C、具体政策

D、实质性政策

2、公共政策执行的正确程序是()。

A、政策颁布——实施准备——政策宣传——政策实验——全面推行

B、政策颁布——政策宣传——实施准备——政策实验——全面推行

C、政策宣传——政策颁布——实施准备——政策实验——全面推行

D、政策颁布——政策实验——政策宣传——实施准备——全面推行

3、()被认为是公共政策学的奠基者。

A、德罗尔

B、西蒙

C、史密斯

D、拉斯韦尔

4、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对事物、时间、关系和相互作用等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度量和推理,属于()。

A、事实分析

B、价值分析

C、规范分析

D、可行性分析

5、()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

A、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

B、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C、政治领袖的政策意向

D、社会公众的政策呼吁

6、可行性分析是对()中所提出的公共政策方案的再分析,即根据客观现实来考察公共政策方案是否具备了实施的条件与能力

A、事实分析

B、价值分析

C、规范分析

D、可行性分析

7、评估者为了考察某项公共政策的效果,将两个时间端点,即公共政策执行前后的各种情况进行对比。这种方法在公共政策评估中属于()。

A、简单“前——后”对比分析

B、“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

C、“有——无”公共政策对比分析

D、“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

8、停止执行某项公共政策,属于()。

A、功能的终结

B、组织的终结

C、公共政策自身的终结

D、以上都不是

9、“如果反复观察到某种事实,则某个确定的结局将以一个确定的概率发生。”这一论断,属于()。

A、事实分析

B、价值分析

C、规范分析

D、可行性分析

10、在现代西方国家,超官方决策者指()。

A、利益集团

B、大众传媒

C、思想库

D、政党

多选题

11、一个完整的公共政策包括()等阶段。

A、公共政策的制定

B、公共政策的执行

C、公共政策的评估

D、公共政策的终结

12、恰当的公共政策执行的方法包括()。

A、切合实际、因地制宜的方法

B、利用诱因、正确激励的方法

C、上下一般粗的方法

D、耐心说服、正确引导的方法

13、当评估者在衡量一项公共政策的成本时,必须考虑到()等成本。

A、社会成本

B、运作成本

C、机会成本

D、以上成本都不是

14、思想库的类型有()。

A、官方思想库

B、半官方思想库

C、民间思想库

D、国际思想库

15、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除了利益分析,公共政策分析还应包括()。

A、事实分析

B、价值分析

C、规范分析

D、可行性分析

16、除了公平性外,高质量公共政策还表现在()等层面。

A、明晰性

B、合理性

C、稳定性

D、协调性

17、公共政策问题构建方法中的类比分析法包括()。

A、人的类比

B、直接类比

C、符号类比

D、幻想类比

18、中国官方决策者包括()。

A、中国共产党

B、人民代表大会

C、国家行政机关

D、国家司法机关

19、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解决利益分配问题,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等环节。

A、利益选择

B、利益综合

C、利益分配

D、利益落实

20、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方式是对比分析法,具体包括()等类型。

A、简单“前——后”对比分析

B、“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

C、“有——无”公共政策对比分析

D、“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

判断题

21、公共政策终结中的合并指的是就的公共政策虽被终止,但公共政策所要实现的功能并不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的公共政策或者其他的工作中。

22、在政策早期失效阶段,不要为早期失效率一时较大的现象多迷惑,而应着重于失效的质的分析,切忌轻易的修改政策,造成政策不稳定。

23、问题要成为社会公共问题,进而成为公共政策问题,必须直接或间接地借住于团体的力量,以此影响政府部门。

24、凡是规范,都需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25、早期失效过程是可以避免的。

26、所拟定的备选方案,应该尽可能地把所有方案都能包括进去。

27、在公共政策分析中,价值分析的目的,在于确认某个目标是否值得争取,而不管采取的手段是否能被接受。

28、美国是公共政策学的发源地。

29、内部评估的优势在于,由于与政府没有直接的利益关联,能做到比较客观和公正,但在完全、准确获取公共政策运行信息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30、中国的官方决策者包括中国共产党。

31、政策方案的择优,就是在评估的基础上选择最健的方案,而不包括以一个较

好的政策方案为“蓝本”,吸取其它一些方案的长处,创新出一个更为满意的政策方案。

32、了解公共政策被执行的情形,是准确评估公共政策效果的前提。

33、在现代民主社会,公民仅仅是政策执行的被动对象。

34、公共政策要求制定者与执行者具有行为一致性和执行重复性。

35、政策方案的设计包括轮廓设想和精心设计两个环节。

公共政策分析教程·试题解答

公共政策分析教程 单项选择题: 第一单元 1、被人们当作政策分析学科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B.拉纳和托克维尔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新发展》 2、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政策分析学科起到方法论解放作用的学者是:C、库恩 3、在政府与资源配置的关系上,亚当。斯密的基本态度是:B:不主张政府介入资源配置过程 4、政府干预主要针对以下哪种市场失灵:A、市场固有失灵。 5、政府失灵的最一般表现是:D: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公共目标 6、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属于政策特征的:C:政治性 7、把政策分析界定为“以制定政策规划和政策备选方案为焦点,运用新的方法对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的学问”的学者是:B拉斯韦尔 8、以下不属于政策分析的政治学研究途径的选项是:A:公共选择理论 9、在政策分析研究中,把“政治行动者个人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有利的行动方案”,这一假设作为基本出发点的理论是:D:公共选择理论 10、从政策分析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策理论,总结党和政府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这种状况属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策分析学科的发展的:B:第二阶段 第二单元 1、上世纪50年代论及政策工具基本原理的著作《政治、经济和福利》一书的作者是:C:达尔和林德布洛姆 2、以下哪一项是不属于推动工具研究盛行的选项:D:社会团体的推动 3、在政策工具研究中“后现代工具”的提出者是:B:休普 4、以下哪些选项属于政策研究的古典途径:A:工具主义 5、用木工匠和园艺业比喻政府治理工具的学者是:C:胡德 6、把政策工具分为法律工具、经济工具和交流工具的学者是:D:狄龙 7、以下属于全面质量管理(TQM)核心业务的选项是:B:不断进行员工工作流程分析 8、关于听证会开始于哪个国家的说法,以下正确的选项是:A:英国 9、以下不属于影响政策工具因素的选项是:C:社会团体 10、以下不发球政策工具选择策略的选项是:D:以政策执行者的偏好为标准 第三单元 1、把政策问题觉察机制形象地称为“扳机触发器”的学者是:C:安德森 2、形成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是:C:代议制 3、以下不属于方案规划环节的选项是:D:听证票决 4、以下不属于政策目标规范性要求的选项是:A:政策目标要体现决策集团的利益 5、政策方案抉择要依据有关标准,以下不属于这些标准的选项是:C: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属于中度水平 6、把合法化严格限定在政治秩序被认可层面的学者是:B:哈贝马斯 7、以下关于政策合法化含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法律法规不存在政策合法化问题。 8、以下关于政策合法政府化地位与作用的各种说法不正确的是:A:政策合法化是领导意志转变为群众意志的过程 9、政策合法化的主体要有合法依据,以下国务院有关构成部门哪个即使经国务院批准也不能发布规章:C:国家统计局 10、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我国政策制定的原则性要求:B:群众路线 第四单元 1、将政策执行看作,在目标的确立与适应于取得这些目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提出这个观点的学者是:D: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 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政策执行的地位和作用的确主要表现方面:B:保证法律法规实施的主要手段 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的原则:A:政治性 4、政策执行过程有诸多环节,包括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制定,以下哪一选项不属于必要的管理法规制度:C:质量监测制 5、以下哪一选项不属于传统的政策执行手段中行政手段的特点:D:结果的不容置疑性

严强《公共政策学》章节题库(公共政策工具)【圣才出品】

第四章 公共政策工具 一、概念题 1.政策工具 答:政策工具是指让政策的价值、目的和目标与政策实施后试图达到的理想状态有机结合起来的手段和方法。对政策工具实质的理解大体有三种: ①将政策工具理解为实现政府行为的机制; ②理解为政府推行政策的手段; ③理解为实现政策目标的活动。 2.自愿性工具 答:自愿性工具是指在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以自愿为基础完成预定任务、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由于自愿性工具既具有成本效益上的优势,又与主张个人自由的文化相吻合,并且有助于维系家庭与社区的关系,因此,在许多社会中成为首选的政策工具。自愿性工具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等。 3.混合性工具 答:混合性工具是指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做出决策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该工具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这类政策工具兼备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优点。主要包括四种形式:信息与规劝、产权拍卖、补贴、税收与使用者付费。

4.强制性工具 答:强制性工具又称指导性工具,是指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使用该工具,没有给目标群体留下多少自由决定的余地,具体的形式有:管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 二、简答题 1.简述政策工具的兴起及其原因。 答:(1)政策工具的兴起 政策工具研究最早起源于社会科学领域,当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一点,即个人或公共组织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来有目的地影响和作用于社会进步。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政策科学及公共行政学领域,出现了不少关于政策工具方面的论著。其中,在80年代最有影响的著作可能要算胡德的《政府工具》;在90年代,最有影响的著作可能要算彼得斯和尼斯潘主编的《公共政策工具》一书。 最近几年,政策工具研究开始盛行,在公共管理领域出现了众多的政策工具研究,这些研究大部分是在德国、荷兰和美国进行的。 (2)推动政策工具研究盛行的原因主要有: ①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大学学者与政策工具领域的实践者(实际操作者)保持密切的联系,推动了对政策工具的研究。 ②政策执行的现实需要。政策工具研究致力于如何把一个简单但却难以回答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因此,根据政策目标和途径来进行思考.使政策工具研究为公共管理做出了实际贡献。 ③工具研究途径的倡导者长期以来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持。解决政策失败问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 公共政策部分 第一讲总论(前三章) 第一章绪论(定义+多种定义+二种解释) 第一节(研究原因~定义) 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个方面: (1)从科学角度而言,公共政策原因和结果的分析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且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以扩大社会科学的广度和深度。 (2)从专业角度而言,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从政治角度而言,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从而完善政策制定过程。 ★2、什么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1)社会公共权威泛指具有特殊权力、能够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实体。 (2)特定情境是指特定的历史使其和环境条件,以及公共政策特定的适用范围。 (3)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灵魂 (4)行动方案是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5)行动准则是政策的指导性和原则性。 第二节 1.公共空间:是提供给大众使用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在这个空间里活动,于是你的权力知识与他人分享空间,而不是独占空间。 2.公共物品:是指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3.公共职能:就是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之上的、用来满足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群体需求的一种活动。 4.公共问题:了解。 ★5.公共利益:(育明教育注:2009年考察过简答题)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如果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准则: (1)公共性:体现公共利益 (2)合理性: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个人利益与私人利益的权衡。 (3)正当性:听取公众意见、参与 公平性:得失相当的公平补偿和合理补偿。 ★6.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7.公共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

公共政策分析(已上交)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政策分析》 满分100分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政策法律化: 答:是政策向法律转化,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和进行政策科学研究即政策。 2.政策执行: 答: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治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协调与控制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政策执行的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协调与监控等环节. 3.政策方案的评估和论证: 答:是指在政策出台前,对各种备选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说明各个方案的优劣。 4.评估主体: 答:政策评估主体是指对政策效果、效益、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的组织或个人。 5.政策效果: 答:有直接效果、附带效果、潜在效果、象征性效果。 6.非正式评估: 答: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评估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估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的评估。 二、简答题(每空10分,共50分) 1.什么是损益分析? 答:1.是指对影响企业盈亏的重大因素的分析. 2.损益分析就是对损益表(也称利润表)内的相关项目逐个进行分析对比。 一般先从净利润开始分析净利润与预算相比、与去年同期相比、或与公司历史最高值相比增加或减少多少,百分比增加或减少多少。然后,

再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及营业外收支净额等项目逐个对比分析,最后得出损益变动的原因。 2.什么是线性规划? 答: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是运筹学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研究线性约束条件下线性目标函数的极值问题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于军事作战、经济分析、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 3.政策监控的目的在于哪两个方面? 答:在于保证政策的合法化及贯彻实施、实现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促使政策终结。 4.政策监控由哪几个功能活动组成? 答:由政策监督、政策控制、政策调整组成。 5.公共政策的一般环境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政治环境。第二,经济环境。第三,自然环境。第四,国际环境。 三、论述题(共20分) 1. 请你论述公共政策评估的程序与方法的主要内容。 答:一、公共政策评估的程序: (一)端正评估的指导思想:评估是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障;评估过程要实事求是;建立奖惩制度,实现权、责、利相统一;评估的目的是实现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政策效果。 (二)促进政策评估的制度化:建立评估工作制度,设立政策评估基金,强化评估反馈机制。 (三)保持政策评估的独立性:建立独立评估机构,评估者的地位要有周全的职业保障,评估者要有独到的方法。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是指在政策评估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它是政策评估赖以实现的手段,是政策评估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过程对比法 过程对比法指的是评估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检测的一种方法。它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评估的对象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效果,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实用资料】第四章 政策执行.doc

第四章政策执行 [ 本章要求] 掌握政策执行的特点及在政策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影响政策执行及效果的各种因素,领会政策执行过程诸环节和执行的原则、手段,正确处理政策执行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创新性的关系。 第一节政策执行的特点和原则 一、政策执行的含义和特点 政策执行政策运行过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者通过运用一定的公共资源与管理手段,让政策对象接受并遵循公共政策,最终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和内容的行为过程。政策执行的主体包括执政党组织、国家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以及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及其成员。在我国,主要的政策执行者是各级政府和政府所管辖或委托的行使行政权力的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及其成员。政策执行的客体是公共政策受益和约束对象,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政策执行具有以下特点: 1 、强制性。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权威性,受到国家强制力保障。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者可以依法采取

必要的强制方法和手段。政策执行者依法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政策对象必须无条件的接受与服从,否则将会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处罚与制裁。 2 、综合性。任何一项政策的目标和内容,所涉及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各种因素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政策执行者要顺利实现政策目标,必须以系统思维为指导,采取多种有针对性的方法措施,对所要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系统地加以解决。 3 、具体性。政策都有较为明确而规范的要求。它要求政策执行时要把握住三点:一是政策对象的适用性;二是政策范围的有限性;三是政策措施的针对性。 4 、效率性。政策执行要求政策执行者坚决、彻底和廉价、高效地实现各项政策目标和任务。衡量政策执行效率的标准,就是政策目标和任务实现与完成的速度和程度。 5 、动态性。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的连续发展过程。任何政策的执行往往都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要求政策执行者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变化和调整。政策执行的动态性表现为政策执行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6 、创新性。政策执行者要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政策执行者不仅要完整准确地把握政策

公共政策分析-学习知识自学点

公共政策分析 题目 b. 界定政策问题 题目2公共政策的主体 正确答案是:包括各种具有法定权威性的公共部门 题目 正确答案是:外部性 题目4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 正确答案是:市场和政府 题目5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 正确答案是: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题目1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将政策的执行过程看成是从最高的行政机构开始发出并层 层传递所形成的命令序列。该方法从最初的命令开始,逐层分析每一次发出的命令被执行的程度及其原因,并由此来分析政策执行过程是否理想。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2政策执行包括三个阶段,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政策执 行的总结阶段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豪伍德与彼得斯所谓的政策病理是指政策分析人员常常因为他们解决的是错误的问题而导致失误,而非因为他们为正确的问题找到了一个错误的方案。政策分析中最致命的错误是第三类错误,即当应该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解决了错误的问题。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一般认为,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化的政策,而使政策能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的合法化过程。包括政治系统自身的合法化和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两个层次。 正确的答案是“对”。 知识点自学1——公共政策分析的含义 政策分析是对政府行为的动因和结果的解释。应当关注解释(Explanation)而不是开处方(Prescription)(戴伊) 政策分析是一种客户导向性建议,这些建议与公共决策有关,并反映了社会价值。(韦默、维宁) 知识点自学2——公共政策的功能 公共政策的功能 ?导向功能:价值和事实等导向 ?控制功能:制约或促进社会人的行为和事件的发展 ?协调功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象征功能:符号意义,不产生实质性效果 知识点自学3——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人物 公共政策的类型 依照领域或管理部门而划分:产业政策、农业政策、教育政策等 依实际的效果而划分:实体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依照政策的功能而划分:分配性、规执行和再分配性政策

第四章 公共政策的执行

第四章公共政策的执行 内容提要: 公共政策的执行就是把决策内容付诸实施的过程。公共政策的执行从一定程度上,比政策的制定更复杂、更困难。政策的执行直接决定着公共政策内容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的依据;政策执行是修正、补充和改进政策的重要途径;政策执行的效果与影响又是形成新的政策的基础。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主要有:过程理论、调适理论、博弈理论以及综合理论模式。公共政策能否成功的执行受到客观环境、执行人员、执行对象、执行资源以及政策本身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是由执行的准备阶段(包括制定计划活动以及一般的准备活动,如思想动员、组织落实、物质准备等内容),实施阶段(包括指挥、沟通、监督与控制)以及总结阶段来组成。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宣传与引导手段等。 第一节公共政策执行概述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概念 公共政策的执行就是把决策内容付诸实施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既相互联系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传统的公共行政认为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政府官僚组织的职责。这种观点认为政策的执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其特点为:①政策执行是政府组织的单方面事务。②政策执行是一种闭合结构,是政府组织自身的权力分配与关系的调节。③政策执行者与执行对象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④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是由政府组织自身由上自下的控制。 以上观点具有一定的缺陷和偏颇。实际上公共政策执行既是政府组织的重要职责与任务,同时它又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互动的结果。其特点为:①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一种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的结合与互动过程。②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开放链。不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民众与社会的参与,同时在执行过程中更需要民众与社会组织的参与。③政策的执行者对执行对象既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同时又有相互之间的协调、共识、与妥协。 政策执行的概念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①政策执行为科层制的控制过程;②政策执行是上下阶层的互动过程;③政策执行是政策与行动相互演进的过程。 西方学者提出政策执行研究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上而下”执行模式(top—down model) 这种模式意味着政策在上面(top)形成并依靠官僚组织系统,由上面发表执行的计划与命令,并通过下面(down)来贯彻以实现政策目标。这种模式把政策过程看做是一条指挥链,由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执行政策进行监督与指挥的作用;领导者也往往对部署采取严格监管的态度,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在这种模式下,思考政策执行失败问题,往往把原因归结为政策本身设计不当,而不考虑执行对于政策本身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那么什么是完美的政策执行呢? 汉姆与海勒(Hamand Hill)认为包括四个要件:①政策本身的性质必须是清楚的;②执行结构必须是从上而下的紧密联系关系;③必须尽量防止外在的干预;④必须加强对执行者的控制。 2.“自下而上”执行模式(bottom—up model) 这一模式是从上下的互动中来观察政策过程。认为政策的目标与执行的计划不过是政策执行者彼此相互妥协的产物,并非是由上层领导者理性控制的产物;上级制定的,要求下属必须执行的政策标准,基本是对执行者的一种忠告而已,不具有任何规范性与影响力,相反基层的执行者才足以决定政策目标是否能够被实现,这种重视基层忽略上层的研究模式被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广东金融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性质 《公共政策学》课程是2020年本科插班生入学考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考试科目,该课程考试大纲是对考试试卷知识点分布、范围的规范与指导。 二、考试大纲目标 要求考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公共政策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中的政策内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考试方式 1.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题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3.《公共政策学》科目考试参考书: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ISBN:978-7-300-21528-0。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 重点第二节全面理解公共政策 文字的游戏:多重定义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权力与控制、讨价还价、博弈) 从经济角度理解公共政策(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

考核重点:公共政策的含义;具体表现形式;特征;作用;公共政策的类型。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了解第一节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 重点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重点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类型 重点第四节公共政策的作用 理解掌握三权分立、议政合一、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物质性政策、象征性政策、分配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边际效用、福利经济学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与环境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主体 重点第二节政策客体 理解性掌握第三节政策的环境因素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模型概述 重点第二节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政策模型:传统理性与有限理性、渐进主义、小组意识(Groupthink)、精英主义、制度理论、博弈理论、团体理论、过程理论、系统理论重点第三节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 公共选择、社会实验、证伪理论、取舍理论 了解第四节中国古代政策史观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 第五章政策制定 重点第一节社会问题的产生 重点第二节政策问题的确定 重点第三节政策议程的建立 了解第四节政策规划 理解掌握第五节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第四章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第四章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一)公共政策系统及其环境 1、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1)直接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领袖人物。(2)间接主体:在野党、利益集团、选民。2)客体:(1)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2)目标群体。 2、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1)信息子系统:2)咨询子系统:俗称“思想库”“智囊”,是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功能和作用:(1)提供预测研究;(2)帮助决策子系统发现问题,确定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4)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5)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估。3)决策子系统:是中枢系统。基本特征:权威性和主导性。功能和作用:(1)确认政策问题;(2)明确政策目标;(3)组织政策方案设计;(4)负责备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定。4)执行子系统:功能:(1)为政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做准备;(2)有效地实施政策方案,包括指挥、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活动;(3)总结执行情况。5)评估子系统:功能和作用:(1)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2)提供政策持续、修正、调整或终止的重要依据(3)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6)监控子系统:功能和作用:(1)根据公共政策的目标,确立具体的监控标准或指标,交作为实施监控的依据;(2)对执行子系统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3)反馈执行情况。7)反馈子系统:功能:(1)为决策子系统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2)客观、准确、灵敏、迅速地向决策子系统反映政策运行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使后者能够根据所得信息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和补充。(3)反馈子系统传输的信息也是对政策实施有效控制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佳手段。 3、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特点:(1)高度复杂性(2)巨大差异性(3)历史变异性。1)国情与国策;2)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3)国际环境(国际格局、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趋势) (二)公共权力与公共政策 1、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1)国家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结构及效力范围(1)国家纵向组织机构规定公共政策的层次;(2)国家横向组织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效力范围。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3)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制约着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数量。 2、国家能力、治理能力、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 1)国家能力决定公共政策的质量。 2)治理能力对公共政策的挑战。 3)政府能力是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基础。 3、政治体制、国家结构、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 1)政治体制与公共政策 (1)政治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

公共政策课后习题精简版

1、什么是公共政策?它具有哪些特征?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景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为准则。政治性、多样性、层次性、阶段性、功能的复杂性、合法性、权威性:指政策对公众的约束力. 、普遍性:、稳定性 2解释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的概念。 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客体:政策问题和目标群体 政策环境:就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凡是影响政策的存在、发展及其变化的因素皆构成政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3、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官方决策者 (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主体:①国会立法;②总统决策;③政府机构决策;④司法决策 (2)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制定: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②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 ③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 2、非官方参与者 利益集团;政党;公民个人;大众传媒;思想库 4什么是社会问题?什么是政策问题?二者有何区别? 社会问题是指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是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偏差或差距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它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政策问题是指能够得到政府的真正重视,进入政府议程的社会问题 5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阐述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②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③人的价值判断影响社会问题④社会问题是一种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⑤社会问题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⑥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 6、政策目标群体的含义是什么?其接受和服从某项政策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目标群体——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①政治社会化的影响;②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③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④对成本收益的权衡;⑤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⑥避免受到惩罚;⑦环境条件的变化。 7、举例说明公共政策与环境的关系。 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则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另外需要举例) 8公共政策具有哪些功能? 1、导向功能:引导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方向。 2、制约功能:对作用对象的行为与事物发展失范进行控制和约束。 3、调控功能: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 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 9、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 一、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 二、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具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从作用结果看,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 第二章思考题

公共政策要点4

第四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和类型 ?相关概念辨析 决定、决策、对策、政策、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与内涵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内涵: 1 公共政策是一种特殊形态 2 行为特性 3 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互动的结果 4 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 5 价值特性:权威的价值分配方案 6 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二、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1 公共政策产生的三个条件 ?公共政策问题的产生 ?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 ?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2 公共政策的发展 ?公民参与 ?主权在民 ?社会管理 ?科学化和民主化 三、公共政策的类型 1 从内容特征上划分 ?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战略策略战术 ?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教育、科技、文化政策 ?其他分类 2 从形式特征上划分 ?公共政策的形式特征是由权力机关的权力划分和权力配置决定的 ?横向形式特征: 立法决策 国家元首决策 行政决策 司法决策 执政党决策 ?纵向形式特征 四、公共政策与法 ●相同: 共同的形式特征 相同的主体 相同的社会作用

相同的程序 ●相异: 各自强调的重点 执行过程 权力与义务之间的关系 条文与精神 强制性 灵活性 作用范围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一、政策的认识论本质 ●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 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 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必需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 二、政策的社会本质 ●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是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矛盾体 三、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 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实然与应然的统一 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四、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管制功能 引导功能 调控功能 分配功能 ?案例分析——反腐

第四章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案例

第四章公共政策案例 一、教学目标与用途 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政策的直观化和具体化的客观描述,是解释和说明公共政策的可操作的实际形态。通过本章案例学习,学生重点掌握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公共政策系统、公共政策过程等基础知识,能够运用多元分析工具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诊断,作出客观评价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涉及知识点 (一)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二)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三)公共政策过程 (四)公共政策分析方法 三、案例教学重点 1.事实分析:是什么?在什么时间、地点?程度如何?事实的产生可能会改变问题所要达到的价值。 2.价值分析:原因是什么?为了谁?应优先考虑什么?价值问题是能否解决的主要检验标准。 3.规范分析: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政策执行的结果是要达到所谋求的价值与利益。 4.可行性分析:能否行得通?公众是否允许这样做?需要确定客观现实中得能力与可能。 5.利益分析:利益如何分配?利益究竟分配给谁?这是政策分析的归宿。 案例1 我国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及其反思 【引言】随着中国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破冰启程,2012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8天的高速公路免费大餐史无前例。众多私家车车主高涨的出行兴致令内地交通直面“秋运”大考。从“新政”实施情况看,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买路成本”大为降低;忧的是,“时间成本”急剧增加。全国各地相当多的高速公路成为“停车场”,做操、遛狗、踢毽子……网友戏称之为被迫上演全民健身运动。高速变“龟速”,已开始引发公众对高速公路免费大餐的新一轮讨论。 【案例】 为促进国土资源开发,优化地区经济产业布局,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我国近年来加快了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同时,

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1、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信息化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 则。 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包括系统科学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预测方法等几种基本形式。 2、公共政策分析模式 (1)内容—过程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学者麦考尔与韦伯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公共政策分析应集中在内容与过程的分析上,主 张使用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两种方法。 (2)系统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夫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政策分析既要重视对政策制定的分析,也应加强对 政策执行的分析。 (3)信息转换分析模式 这一模式是由美国学者邓恩提出的。该模式认为,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事实、价值、规范三大问题,由此产生了经验方法、评价方法、规范方法三种分析方法。 3、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来划分,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可以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1)纵向结构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2)横向结构包括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社会政策和对外政策。 4、公共政策决策思维模式 (1)经验决策模式:最传统的决策思维模式。指决策者依据个人决策实际经验进行公共政策抉择的思 维方式。 (2)理性决策模式:二战后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家特别倡导的公共政策决策模式,又叫科学决策模式。指决策者采用科学实证的量化分析技术和严格的逻辑程序,对确定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最优的公共政策方 案设计和政策决定的思维模式。 (3)非理性决策模式:指决策者依靠直觉、信仰、意志、感情等非理性因素对公共政策作出选择和决 定的思维方式。 (4)渐进决策模式:该模式认为政策决定是人们根据政策经验,经过政治互动和渐进调试的过程,而 获得共同一致看法的政策活动

公共政策执行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第六章《政策执行》之案例

公共政策执行案例分析公共政策分析第六章《政策执行》 之案例 第六章政策执行,案例1,“定心丸”何以变成“闹心丸”第二轮土地承包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九”,对稳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增加农民长期投入的积极性,保护耕地,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定心九”却变成“闹心九”。据山东省信访部门统计,在山东因… 申论范文三给养老子女发工资背景链接南京有120多万老人,98%是居家养老,约需居家养老护理员4.3万人,而目前全市持证上岗的专(兼)职养老护理员只有3000人,养老护理员缺口达4万人!据悉,南京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其中,“家属照料型”模式让人感… 项目综…2013?018号关于表彰项目六月份“六好共产党员”和“员工之星”的通知项目部所属各部室及工班:根据项目《关于开展“六好共产党员”和“员工之星”评比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在2013年6月份“六好共产党员”和“员 1 工之星”评比活动中,李… 第六章政策执行 ,案例1, “定心丸”何以变成“闹心丸” 第二轮土地承包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九”,对稳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增加农民长期投入的积极性,保护耕地,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定心九”却变成“闹心九”。 据山东省信访部门统计,在山东因土地纠纷引发的农民上访和冲突,已占到农村越级上访量的40,,并呈上升势头。河南省农调队最近对全省20个县的县、乡

主要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表明,土地纠纷与农民负担等成为当前一些农村的热点问题。强征承包地引发纠纷: 1997年,山东省商河县杨庄铺乡政府在没有征得群众同意的情况下,单方将几个村的数千亩土地有偿承包给山东天马置业公司,搞高效农业开发。村民多次上访,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村民林富行不平地说:“俺家的两亩地被乡政府强行包给了天马公司,补偿一直都不给,这是啥道理?” 去年,河南省洛阳市所属的洛宁、宜阳、新安等县的一些乡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名,在不给任何经济补偿的情况下,强行让群众在承包地上种植烟叶,否则就收回群众的承包田,结果引发了群众上访。 2 不少乡村干部对第二轮土地承包存在错误认识,他们认为,“一定30年不变”不过走走形式,以前俺干部能动地,现在还能。 河南、山东两省的农业厅有关负责同志分析说,第一轮土地承包是个“包不包”的问题,而且大多数是口头协议,管理比较松散;而第二轮土地承包十分严格,承包地块、期限都是用书面合同的形式确定的,严格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如果基层干部再延用以前行政强迫命令的办法随便调地,势必引发大量土地纠纷。 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在基层得到广泛的拥护,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会产生矛盾:一家一户承包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矛盾。陕西省长安县探索出一种叫作“股份田”的新形式,即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且参与劳动经营,收益为土地股金和劳动者报酬;投资者以资金入股来经营管理,收益为经营利润和管理者报酬;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么技术服务,收益为技术服务指导费,三方皆大欢喜。河南省许昌市近年兴建了上百家高效农业开发公司,也大都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仍搞“两田制”损害农民利益。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圣才出品】

第九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 一、概念题 1.预测 答:预测是指对尚未发生、目前还不明确的事物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协助管理者掌握情况,选择对策。预测存在不同类型,按照预测的时间尺度和期限不同,可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按照预测的功能不同,大致分为直觉性预测、探索性预测、规范性预测、综合预测;按照具体计算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2.类比分析 答: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分析是指把这种相似性研究创造性地用于政策问题的构建中,寻求政策问题的成因、性质及类别的方法。人们在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分析法往往能够奏效,在构建政策问题时,有三种不同的类比形式可以运用:人的类比、直接类比和想象类比。 3.效用分析 答:效用分析是风险型决策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指利用效用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决策的方法。在一般的决策问题中,决策者对方案的选择通常是

比较不同方案的期望货币收益值的大小,然后选择其中的较大者为最佳方案。但在许多场合,情况并不是这样,最佳方案的选择往往因决策者的价值判断不同而异。在不同风险的情况下,对同等收益,决策可能不同;在同等风险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也不同,其决策也将不同。 4.决策树法 答:决策树法是指利用概率论的原理,并且利用一种树形图作为分析工具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决策点代表决策问题,用方案分枝代表可供选择的方案,用概率分枝代表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经过对各种方案在各种结果条件下损益值的计算比较,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该方法能使多阶段决策清楚、有条件地进行,是分析决定方案优劣的十分有价值的基本工具。 5.特尔菲法 答:特尔菲法是指采用函询调查,对与所预测问题涉及到的有关领域分别提出问题,并将回答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归纳,匿名反馈给各个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加以综合、反馈的方法。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循环,而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且可靠性也较大的意见。 特尔菲法最初是作为对一般的专家座谈会法的不足的改进措施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包括: (1)专家小组组员彼此互不知道,他们可以不公开地改变自己意见,对各种不同论点都能得到充分发表。 (2)专家们会从反馈回来的问题调查表上得到集体意见和目前状况,以及同意或反对各个观点的理由,并依此作出各自的新判断,构成专家之间的匿名相互影响。

第四章 公共政策的本质、构成与功能

第四章公共政策的本质、构成与功能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 一、决定、决策、对策、政策、公共政策这几个概念的界定。 (一)决定 1.决定,英文作Decide(动词)、Decision(名词)。《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 ①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②决定的事项。 2.作为一个动态过程的“做决定”(decision-making)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作为其结果的“决定”(decision)则是在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中一种。 3.在政治生活与公务事务中,做决定、决定,常常在同一含义上替代“决策”、“政策”而得到广泛使用。 (二)决策 1.决策,英文作Policy-making,也就是《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的“决定策略或方法”;英文又作Making Policy,也就是上述词典释义的“决定的策略或办法”。 2.决策就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预设一个目标或目标体系,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或目标体系采集有关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加工、整理,制定出若干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然后加以分析、比较,择定最佳方案。简单地说,决策就是从多个可能实现同一目标的方案中进行选择,优化出最佳方案。 3.决策是由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方法、决策结果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对策 1.对策的基本含义就是“应对的策略或办法”。与这一含义相近的英文词是Strategy——词典的解释是“管理或规划的技巧”(Skill in managing or planning)。 2.由于所有的决定、决策、政策都是应对既定问题的办法或技巧,在内涵上与对策是相通的,所有对策这一概念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与决定、决策、政策等概念相互替代的。 (四)政策 1.政策,英文作Policy,其含义有广、狭之分。 (1)关于广义的“政策”概念,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卡尔·弗雷德里奇(Carl J. Friedrich)把政策看做“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个人、团体或发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提出政策的用意就是利用时机、克服障碍,以实现某个既定的目标,或达到

第四章 政策工具

第四章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径,是政策目标与结果之间的桥梁。在执行政策时,选用何种政策工具以及用哪一种标准来评价该政策工具的效果等问题对政府能否达成即定政策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策工具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目前国内的政策工具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重大问题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本章将对政策工具的几个基本问题加以探讨。 第一节政策工具概述 当我们研究政策工具时,首先会碰到这样一系列问题,比如什么是政策工具,政策工具研究从何时开始以及政策工具该怎样分类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从现有的文献中可以查出相当多的资料,然而却找不到一个统一的答案。下面,我们先从政策工具研究的状况谈起。 一、政策工具研究的兴起 对政策工具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历史,可以说政策研究一开始就伴随有着对政策工具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政策工具的重视源于政府对自身行动及其影响的关注。对工具的兴趣的增加使得政策制定者们开始根据目标和手段之间的联系来进行思考,这种转变被看成是战后政府治理的最为重要的进步之一。 政策工具研究最早起源于社会科学领域,当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一点,即个人或公共组织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来有目的地影响和作用于社会进步。此后,大量的假设和提问都是以这一点作为基础的。工具研究并不必然的只与一个单一的学科相联系,相反,它存在于社会科学的不同领域。在经济学领域,工具途径已经流行了相当长时间,为了达到既定的经济利益,工资、价格以及社会福利政策在传统上一直就被当成工具来使用。在政治学领域,达尔和林德布洛姆在《政治、经济和福利》(1953年)已论及政策工具的基本原理,在此之后,政治学中的政策工具研究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注重对工具的政治属性的研究,它以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的研究为基础;另一个发展方向是沿袭结构—功能传统,力求通过对工具的研究来确定公共政策功能。法学领域同样包含着工具研究途径,20世纪初,庞德(Pond)就提出过法律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的观点;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发展也同样为工具途径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政策科学及公共行政学领域,出现了不少关于政策工具方面的论著。其中,在80年代最有影响的著作可能要算胡德(C. Hood)的《政府的工具》(1983、1986);在90年代,最有影响的著作可能要算彼特斯和尼斯潘(B. Guy Peters and Frans K. M. van Nispen)所主编的《公共政策工具》(1998)一书(该书是1992年春在荷兰鹿特丹大学举行的政策工具研讨会的论文集,较全面地反映了目前政策工具研究的现状,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公共政策分析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公共政策学 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Policy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数:40 理论课学时:40 实验学时:0 学分:2.5 适用专业与年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社会统计学、公共经济学 开课系室:人文社会科学系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是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公共政策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教育。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公共政策的构成与结构、本质与功能,认识公共政策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与政治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关系,认识政策过程的诸阶段、诸环节、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政策结果的影响,了解西方公共政策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现状,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制定政策与执行政策的理论和方法,为他们的学习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内容,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策理论水平。 2、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探讨转轨时期我国若干政策问题出发,深入实质性的公共政策领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应对政策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本质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第三节公共政策分析 第二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 第一节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第二节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 第三节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第一节公共政策主体 第二节公共政策客体 第三节公共政策环境 第四节公共政策工具 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 第一节公共政策问题概述 第二节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 第三节公共政策议程的建立 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