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释放学生的个性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释放学生的个性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释放学生的个性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释放学生的个性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释放学生的个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方面,从总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能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就不能不重视学生的个性的阅读所带来的差异。从作品的本身来说:文学作品是以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的,天然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而且越是伟大的作品,越是具有无比的丰富性,后世读者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它进行阐释。由于个人生活环境、人生经历、性格倾向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人的理解,从他们各自的感受出发来引导他们逐渐领会作品的丰富性与深刻性。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释放学生的个性呢?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实践:

一、阅读方法的个性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阅读课中总是热衷于字、词、句、段、篇的机械复杂的分析,按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词句解释、段落分析、写作方法、写作特点的“八股式”的机械程式,往往把一片美文就这样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在阅读方法上,教师应该选择开放式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文本,具体涉及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如朱自清的《背影》,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在分析课文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谈谈对父亲的感情,谈父亲“背影”的印象,谈谈父亲留给自己最感动的一个场面或一个细节。结合课文比较作者的感情方式,就会发现每个人对父亲的感情方式都是不同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人对父爱都有不同的感受,但“爱”作为人类普遍的情感却是相通的。这样,学生在拳拳父爱的情境中阅读《背影》就会很快进入角色。

如教学戏剧《雷雨》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思想感情。体会周朴园、鲁侍萍的内心活动和感情的微妙变化,由剧中最让人感兴趣的人物入手,以便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可以鼓励同学模仿人物的精彩动作,或让学生主动上台来表演,然后抓住学生的表演来分析人物性格。

二、阅读内容选择的个性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比如一篇课文,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字词句段,并让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需求,倡导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大大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再别康桥》教学中,先让学生自读诗文,在这基础上说说各自的原初体验;再读,教师随即提出:“根据自己的体验,对你来说,最想学习本文的什么?然后写下一两个学习主题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接下来概括学生确定的学习主题,大概

小学生阅读教学

小学生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在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呢?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种因素的整体。有些教师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课文的整体,在教学课文时,只偏重认识生字,只注意某些词句,只注意开头结尾,只讲求思想教育……这些,都是忽视了课文的整体。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自始至终贯彻课文的整体观念。在接触任何一篇文章时,我们首先要了解这篇课文在本组的地位、作用和重点训练项目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其训练重点贯穿始终。深入钻研教材也是贯彻整体观念的前提,钻研教材时不但应该把握每节课所教内容的训练重点,而且还应掌握所教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就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对比传统的阅读教学,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它促使教师只有更新观念,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积淀,增加自己的学识水平,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改革。作为新时期的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努力把教学变成一个意义重组与再生的过程,把课堂变成思维碰撞,心灵陶冶,知识传承,精神升华的场所。 二、鼓励自我解读,强调交流互动,开展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还应该是培养问题意识、协作精神、资料的收集与处理能力等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课文的一些例子引起一场智慧的交锋,利用课文的一些例子让学生领略依次探究的历程,利用课文的一些例子引申出一个综合性的活动,让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三、启动积极的评价方式来创建个性化阅读平台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约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的结合。评价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朗读的评价,”“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感情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课程标准”中做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值得研究的倒是“对话”二字。 “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 “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 其实,这儿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首先,这种师生间的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学生的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对话与过去的“谈话法”截然不同。过去的谈话法,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教师仍然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教师的提问是有“底牌”的,学生的回答不过是猜测教师的“底牌”而已,最后还是要由教师一锤定音。 这种对话还应当是互动的。教学既然是一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这种对话还应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说到对话式的教学,我不由得想起了希腊的大学者、大教育家苏格拉底。他教授弟子经常采用的就是对话式。他对弟子实施教育,一无固定的课堂,二无固定的教材。或在田头,或在街道,因地制宜,随机施教。他往往让弟子们先去体验,然后再通过与弟子的对话,启发他们深入思考,有所领悟。 有这么一个故事,颇能代表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长满麦穗的田地边,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走进麦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直到苏格拉底大喝一声:“你们已经到头了!”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问:“究竟地里有没有一穗是最大的呢?”弟子们说:“肯定有。”苏格拉底点了点头:“是的,但你们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到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找到最大的一穗?”“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阅读与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阅读与阅读教学 教书二十多年以来,我多数时间都上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之余,我不断的反思: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在设计教案、设施课堂教学的同时,很少会考虑到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更不会关注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其实,如果关注了这两个概念,就会发现它们的一些联系与区别,从主体上看,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而阅读教学则是师生的共同活动。从实质上看,阅读是个人接受、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阅读教学在意义目的、要求任务、方法过程、价值取向上均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阅读教学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教材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清楚地认识阅读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因此,当你听完课后,你去询问执教者或是听课教师,他们也都会感到茫然。因为这是一个很少被人关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不能代替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多元”的问题,如“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例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集体讨论“通过阅读,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时,有些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的理解多达十几种,真可谓众说纷纭,其中有的切中主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甚至有的是误说错解,老师要么是“听其不语”,要么是言不由衷地说些赞赏的话。透过热闹的表面现象,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一些与过去矫正过的现象:因为老师过分注重多元,只是表面的合作、探究、讨论与交流,因此学生对文本有好多种理解,甚至是错误的、违背实际的,老师却加以鼓励。 当然,学生理解的地方我们固然应该尊重,但是教师的引导也不容忽视。没有了教师的引导,没有了阅读教学的目的、方向的层层推进,学生的认识和感悟停留在初始理解的层面,那他们的感悟,说与不说又有什么区别?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的“阅读教学”不同程度地在向“阅读”层面滑坡。我想,这亟待我们去关注。 二、学生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引 语文教学中老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初探Word文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初探 【内容提要】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这也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从单纯的指导阅读转变为读写并重、读写结合,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断积累语言,逐步学习运用语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的特点,来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四个策略:一、抓住重点词、句,适时训练,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二、抓住文本空白点,发挥想象,培养创意表达的能力。三、抓住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培养表达。四、抓住读书笔记,反思自我,拉近文本和切身实际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将大量时间消耗在文本解读上,文本解读式的课程形态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要求是不对称的。语文课程应该对接现代社会对本课程的要求,建构理解和运用并重,并且朝向运用的课程形态。吴忠豪教授在国家骨干教师培训中明确指出:“对小学生来说,学语文首先就是学语言——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后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应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并朝向‘表达’;在教材编写上,应变阅读本位的‘阅读教材’为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材’;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应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应变‘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这也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从单纯的指导阅读转变为读写并重、读写结合,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断积累语言,逐步学习运用语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呢?教学中,教师抓住有效的训练点,适时适当地组织学生随文练笔,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丰富多彩,熠熠生辉。笔者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的特点,对读写结合策略做了初步探索。 一、抓住重点词、句,适时训练,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看一堂课是不是语文课,重点就是看教师是在教课文还是教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少而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如果上课东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结果却什么也没有教会。就会犯“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的错误。在一篇课文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语段重点教学。在语段教学时,要抓住重点词句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让孩子在对比、模仿中领悟语言,习得语言。 比如在教《麻雀》一课中的这一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 1. 出示投影: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根羽毛似的落在猎狗跟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改革已提了多年,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改变了语文教学观念,改革了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体系,而作为教师,最实在的变化应是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要把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向40分钟要质量,更应该注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采用扶放结合式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扶放结合式是语文课堂中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扶”,采用引导和指点的方式,如提示重点、提供范例、提出问题、点明规律、指导方法、帮助总结等。放”是指增强独立性,放手让学生阅读实践,读懂课文。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上好课,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待不同的类型的课文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①采用“筛选精彩段落—品读”式。新课标强调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方法正是建立在信任、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的,“筛选精彩段落—品读”的教学方式适用于写景或某些

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素质

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素质 发表时间:2018-06-14T11:19:15.46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7月13期作者:钟应荣 [导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更是重中之重。 钟应荣(四川省会理县沙坝中学四川会理 6151000 中图分类号:G67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15(2018)07-087-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更是重中之重。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好的阅读教学能提升学生的素质。十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生涯让我有如下体会: 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一是学生的体验,也就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应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运用生活的体验,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学生体验的独特性,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想法与文本内容不谋而合,形成心灵上的默契以及情感上的共鸣,让书本知识与生活阅历完美融合;三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的体验,这实际上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前提。如果课堂上真正做到了三者,学生定会在愉悦中与作者、文本、生活交流,就会叩开阅读理解的大门,触摸到文学作品的灵魂。 二、找契合点,走近体验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找到现实生活和语文阅读教学的契合点,既要找到作者与文本的契合点,又要找到生活与文本的契合点,学生才能走近体验,才能将语文阅读教学和生活有机结合。 作者写今古之人、事、物,或触景生情,或体物言志,或抒离情别绪,或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一般是古迹、典故、人物、一段尘封的往事抑或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作者往往选用与自己相似的经历、遭遇来写自己的经历和遭遇,也就是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比如《咏怀古迹》(其三),杜甫与王昭君的契合点究竟在哪里?一是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颇为相似,二是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极其相似。杜甫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而对王昭君本人则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同情。这是具有相似性的契合点。 但也有以他人的业绩来反衬自己现状的契合点。比如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周瑜身为都督,年轻有为,立下令“强橹灰飞烟灭”之大功,况有美女相伴,可谓意气风发,志得意满。而苏轼呢?任团练副使这一虚职,年华老去,功业未成,况宦海沉浮,可谓命途坎坷,饱受痛苦。于两种不同的人生、一种极大的反差之中找到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契合点,可谓出奇制胜。 三、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则是语文能力的运用和展现。阅读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离开了阅读的写作只能是无源之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展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系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写到“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根植于写作的沃土中。 首先从划分层次来理清思路。文体不同,划分层次的方法也有不同。记叙文可以根据事件的发生发展、情感的变化、地点的转换等来划分;议论文则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体式,如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总分式来划分;分析说明文时应该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要点。散文可从描写的景物不同来划分。其次从捕捉“线索”来理清思路。有的文章靠划分层次还不能理清思路。由于内容复杂,头绪众多,单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还不能抓住复杂内容有机结合的内在机理和症结,因此,有必要在分析内容层次的基础上,捕捉串连复杂内容的“线索”。通常所讲的“线索”有这样几种:⑴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⑵以感情为线索;⑶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⑸以时空变化为线索。《项链》是一篇小说,相对来说课文较长,内容也较复杂。初读课文学生很难把握作品的思路,可引导学生先审题,小说的标题是“项链”,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借项链”,作者就是以“项链”为线索,按照“需要项链——借项链——赔项链”的思路来构思全文。 最后从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入手来理清思路。在写作中,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既受文体制约,也受内容制约,同时也由写作思路决定。比如写记叙文,思路是先写结果,再写过程,那么就必须用到倒叙的叙述技巧。阅读作品时,先一一找出这些表达技巧,分析其表达作用,然后综合起来考查,也能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思路。例如《羚羊木雕》这篇文章运用插叙,布局巧妙。“我”在爸爸妈妈逼迫下向同学万芳要回羚羊木雕时,运用了插叙,写出了“我”与万芳的相处,表现了两人的真挚友情。插叙使内容集中,故事紧凑,并且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不尊重孩子友情的行为,要细致透彻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对比手法的作用及应用。 总之没有好的阅读教学就不是好的语文教师,好的阅读教学能提升学生素质,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方法初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方法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018-01 学生有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不仅能学好语文,也能为学好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阅读教学课堂,应当成为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用多种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形成自己独特感悟的一个自由发展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指导泛读,注重阅读范围与数量 教师总是低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敢充分相信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多读,不如教师精讲,甚至有部分教师为学生划定应考阅读范围,而没有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阅读时间和阅读范围。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阅读实效建立在实践体会过程中,把独立思考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有了充分的阅读时间,就有可能通过广泛的有趣阅读,进一步感受到文字的精美与文章的情感力量。 二、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综合运用的。在这个基础上要重视朗读教学,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

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三、指导学生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方法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步骤 多读,层层深入领悟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步骤。读书虽有不同的方法,但总离不开――初读:了解大意,质疑问难;细读:理清段落层次,找出重点词句,理解含义;精读:品析好词好句,摘抄、熟读成诵,运用到写作上,进行吸收性的自学。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切实读懂文章,掌握阅读学习的步骤。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和步骤,自学能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总结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这些新理念的贯彻,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崭新的面貌,课堂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活跃,师生、生生合作活跃,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如果说小学阅读教学效果很好,恐怕还不切实际。目前阅读课的现状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阅读课缺少语文的本质特点。有的课花样很多,表面上很生动,课件做得很详尽,引用课外资源很多,但远离了文本,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和内容并没有理解;有的课仍然在内容上反复提问,美其名为提高人文性,但是在语言上学生获得甚少;有的课很重视朗读,但是读得没有层次,除了对内容的理解外,在语言理解、读书方法获得以及思维训练等方面的效果微乎其微,等等;另一种情况是,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干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陷入为考试而教学的怪圈之中。这些情况充分显示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急需坚决反对虚效,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而要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为追求。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 为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本课题的探究就是让学生读得多,见得广,知识宽,思路阔,笔下千言的尝试。在读书中,更好地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加强语言文字同生活经验的联系,丰富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情味,做到“语语悟其神”。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对小学阅读教学中想象力、阅读评价标准、阅读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策略进行研究,以实现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浅谈小学生的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生的阅读教学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创造能力;阅读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之窗,塑造我们的灵魂,引导我们积极向上,涵养我们的精神;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使我们更富于人性,更懂得求真、为善和审美;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增加人的生活情趣,使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把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语文教学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更新阅读教学观念,发展学生思维 过去语文阅读教学,把教材当作学习语文知识的教科书,现代阅读在传统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思维,明确了获得审美体验的要求。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情意发展过程,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体系传播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发展学生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为目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的范围逐渐广阔,思维逐步发展,阅读的内容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同时自己也乐其所乐,与作者同乐,达到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作者情感共振,从而实现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构造,自我完善。教师对阅读的新认识,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帮他们描绘自己的人生理想。阅读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应用语言的本领。 二、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关键 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有了兴趣,学习主动性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也就产生了永久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就能够超常表现出来。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很多方法,都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明确阅读目的,但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这才是主要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可能会出现忽“热”忽“冷”现象,这时教师要注意及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使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经常性地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活动,如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或结合教材,提醒学生,不能使他们懈怠。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三、教师范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 文章表达的主题、人物的情操、有趣的故事情节被教师用抑扬顿挫、优美和谐的语调,以及准确的情感处理,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范读出来,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第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7篇

第一篇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展开主动阅读 兴趣是一种积极而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兴趣为先导,要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与强烈的阅读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才能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见解。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入故事、游戏、多媒体等,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更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特点来向学生形象、直观地播放能够展现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各种图片、图像与视频资料,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从而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置身其中,感受着桂林山水风光的秀丽与优美。这比起枯燥的讲解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进而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而积极地展开阅读活动。学生有了阅读的激情与

动力,更能够突破文字的限制,产生更多的个性化见解,从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调动学生生活阅历,让学生形成独特感悟 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一篇文章都不是文字的简单堆砌,在这些平凡的文字背后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与心血,是作者基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对生活的再加工与再创造,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要想达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需要教师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有着丰富而多彩的心理世界与情感世界,这些差异性正是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资源。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并不是将文本简单地进行还原,更为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将学习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基于文本,以文本为中心,同时又超越文本,透过文字表面,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从而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见解与看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图片等设施再现教学,并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搭建起通往语文殿堂的桥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真正达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中升华学生的认知

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教学比较

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教学比较 摘要: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发掘到有效的信息,从而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教育领域,学校也十分关注和重视阅读 教学。但是,在语文和英语学科领域,在阅读教学方面呈现的区别和联系十分显著,本文主要就两者之间展开比较,从而为进一步优化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阅读;英语阅读;教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4-0010-01 前言 语文和英语作为两大语言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阅读作为支撑。学 生通过合理阅读,能够对学科素材中的基础知识、语言结构以及逻辑思路,形成 正确理解。通过合理阅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思维,以及知识素养。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语文和英语学科在阅读教学方面呈现的共同点与差异性,进行合理 分析。 一、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教学的共同点 据了解,在阅读领域,语文和英语学科之间存在很大的互通性,具体体现在 语言学习和阅读材料、阅读活动等方面。在语言学习方面,无论是英语还是语文,都十分看重学生的语言学习[1]。在高中语文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两个学 科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语言思维基础,合理渗透阅读技巧与方法。同时,在阅 读材料方面,教师都会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建设情况,先选择比较通俗易懂的阅读 素材,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提高阅读素材难度,让学生逐渐形成良 好的阅读思维,提高理解能力。此外,在阅读活动方面,两者之间也存在较大程 度的共同性。英语或者语文教师都需要关注学生主体阅读需求,组织趣味的阅读 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体验中,掌握良好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比 如说,在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领域,教师需要合理搜集与“鸿门宴”有关的阅 读素材,引入影视资源构建阅读情景,并且组织学生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对阅 读素材进行深入理解。而在英语教学领域,同样需要教师对阅读素材、情景以及 活动进行处理,比如说,在进行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时,教师需要搜集与天气和季节有关的图片,播放英文动画,渲染英语情景,之后,引导学生就“How's the weather today?”进行对话交流,由此可以看 出两者之间在阅读教学领域存在很多共同之处。 二、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教学的差异 除了共同点之外,语文和英语在阅读教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2]。而差 异也具体表现在语言学习、阅读素材和阅读活动方面。首先,语文学科更加侧重 于学生人生观教育,而英语则在这个方面有所忽略,更加注重学生英语语言思维 和表达能力培养。同时,在阅读材料选择上,英语教学领域主要侧重于语言使用 功能性较强的素材,而语文学科却不是如此。在阅读材料丰富程度方面,因为语 文是我国国民母语-汉语第一学科载体,所以具有的阅读素材资源,相对英语会更加丰富一些。此外,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时,英语教师需要重点强调语言情景的 构建,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英语使用技巧,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比如说,在进行仁爱版初中英语《Our school life》时,教师需要将具体的校 园生活情境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情境阅读中,分析英语语言表达习惯,从而 加深学生理解能力。总体来讲,同样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学科所拥有的阅读素材

语文阅读教学指导策略初探

语文阅读教学指导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15-07-08T16:30:33.2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6月总第209期供稿作者:李正朝 [导读] 阅读课文时要学会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能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才能理解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李正朝河北省尚义县秀水小学076750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获得知识和技能不可或缺的途径,也是小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指导策略 一、注重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导入的环节,创设适合学生情感思维发展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良好的情境带动下得以发展和延伸。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开启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只要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学生就会有发自内心的原动力,自主地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探索知识的情境中,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能激发学生战胜学习语文的心理障碍,激发浓厚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索知识。例如在教学《孔子拜师》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为什么许多学校都挂孔子像呢?他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随着多媒体的播放一起了解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多媒体介绍了孔子讲学、孔子论著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何感想?也可以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补充。为什么孔子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呢?大家认真阅读一下《孔子拜师》这篇课文,也许你就能解开这个秘密了。经过我这样的介绍,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了新课的阅读中,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使他们处于“心求通而未通”的心境中,从而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应教给学生必要、高效的阅读技巧。阅读课文时要学会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能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才能理解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学习写作的重要途径。阅读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重视理解和运用,把“学”和“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二是注意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这些词语或句子一般有承上启下、总领下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升华感情、画龙点睛等作用。例如在《草虫的村落》的阅读教学时,我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重点的词句,并讨论它的意思和作用。“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这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一个“又”字点出了作者不止一次躺在田野里,说明了作者对田野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情感。“静谧”不仅是环境的清幽,更是作者心境的宁静。“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这句话的作用是激发读者的兴趣,引起下文。在文章的结尾:“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到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这一句“夕阳亲吻着西山”和红鸠鸟归巢的鸣叫点明了时间已是傍晚;“悠悠忽忽”道出了作者对奇异游历的痴迷;“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说明了作者的心灵还沉浸在奇异世界中的欢乐和得意。所以,只有教师精心、具体地培养和指导小学生的阅读技巧,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当学生一旦看到了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及由此激发出的智慧力量,往往是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在《彩色的翅膀》的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行列出问题,然后让全班同学讨论。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宝石岛是一个什么样的海岛呢?战士们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生活呢?为什么要守着这样一个环境恶劣的小岛呢?这个小岛可能位于祖国的什么方位?如果没有战士驻守,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自动参与课堂阅读的积极性,并且体会了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热爱之情。 四、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读者,当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就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教师要鼓励和保护学生的这种个性化解读。如阅读《落花生》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有些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感受:苹果、石榴虽然挂在枝头,长得好看,炫耀自己,但它们的确很有用,有炫耀的资本;做人既要像落花生那样对别人有用,也要像苹果、石榴那样敢于推销自己,让别人看到你的优点和实力,才会得到重用……对于这些多元化、有个性、有创意的解读,有些是积极的、正确的,有些却是消极的,需要加以引导。 阅读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发掘。

小学英语阅读课教学流程

小学英语阅读课教学流程 小学英语阅读课教学流程的总体要求 1. 趣味呈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巧设活动,排除学生的阅读障碍 3. 布置任务,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 4. 把握提问,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信息 5. 猜词测意,指导学生阅读策略技能 6. 灵活检测,培养学生理解思维能力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单元×部分的第×课时。其主要内容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具准备 五、教学过程: Step1. Pre-reading 运用与本课讲授内容相关的Free talk、Chant等进行热身,为下文做好铺垫,并进一步复习重点句型,将在阅读材料中的新语言有意安排在学生会话、游戏等中,让学生在自然的会话、游戏中理解阅读材料里的新词或语言,设法缓解阅读困难,激发学生探索文本的欲望,尽快进入文本。

Step2. While-reading 1. Skimming 让学生带着一两个简单的问题,快速浏览全文,感知文本,可粗读,简单判断Yes、No或简单回答,给予学生自信;根据问题,快速找到答案所在的位置;给学生相关阅读提示,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渗透学法指导。 2. Scanning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来调动学生、深化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完材料,完成课后题,听音跟读或听音回答问题;引导学生顺着主线,展开对文本的研读,边读边划出关键词或句子,培养学生“抓重点”、根据问题来捕捉有用信息等阅读技能。 3. Listen and repeat Have Ss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repeat i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自由朗读,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认真倾听并做出评价 4. Read and write Complete the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 materials learned.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有进一步的理解、梳理和总结,基于文本改编小短文,让学生完成补全短文、阅读判断等练习,并进行朗读。 Step3. Post-reading 设置扩展活动、鼓励创新发挥,综合运用所学语言。 a.在真实自然的任务型活动中扩展运用阅读信息。如:任务型活动,①完成调查②整理语言,形成文字③提供语言帮助,填写表格④综合运用语言进行汇报。(操作前,教师要给model,让每个学生明确如何操作) b.阅读和写作教学相结合。如:①说的扩展或写的扩展;②改

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努力克服读书兴趣不浓、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现象,千方百计提高兴趣,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注重阅读方法,让阅读的习惯成为自然。 关键词:激发兴趣指导阅读学做笔记丰富课余 中图分类号:C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 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但从当前学生阅读状况来看,却不容乐观,阅读兴趣不浓,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内容不明晰,碰见了什么就翻翻,阅读已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阅读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是个性积极性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究和学习,进而发展他们的能力。一节课,学生是否感兴趣与导课有直接关系,导好课不仅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起到情感交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挂图、音乐等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以挂图设置悬念导入。挂图直观形象,不仅有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唤起其求知欲的魅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美的情操。 2、以音乐设置悬念导入。音乐轻松活跃,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我在教学老舍先生的《草原》一课时,先播放一首优美动听的草原民歌《草原赞歌》,随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的美妙音乐,学生情不自禁地打起拍子跟唱起来,感觉已经进入了辽阔的草原。音乐停了,我就创设悬念:“草原美景有什么特征?草原上的人们又是怎样对待客人的呢?你们想不想和老舍先生一块儿去领略草原美丽的风光呢?”学生们高兴地说:“想”。接下来,学生们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带着好奇心去认真阅读课文。 二、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掌握“三读”法 记得曾国藩曾说过,“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如:对于书本上的必读课文或名家名篇就用精读法,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对于童话、故事、小说类的文章就采用略读法,快速的阅读文章(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对于一些报刊、杂志就采用浏览法,有些甚至只读标题就罢了。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使用。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量会大大的提高,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2、会作读书笔记 为了使学生能“读”以致用,我要求他们学会作读书笔记:摘录文中优美的或让你感动的词句及名言警句,每周写一篇读后感,每月向全班同学推荐一篇自己的“佳作”,张贴在班级的“百草园”里供全班同学阅读。 三、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1、在学校有早读时间,校外尽量不布置语文课本上的作业,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看课外书。 2、组织阅读兴趣活动小组: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永远的爱好,阅读也是学生喜欢的活动之一。 3、教师、家长协助学生选内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