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东师网教毕业论文

东师网教毕业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

论文题目:论《平凡的世界》的时代意义和

社会思考

学生姓名:董芳

指导教师:刘妍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号: 201309693486

学习中心:陕西汉中奥鹏学习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5年4月1日

独创性声明

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

1.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

2.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

3.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

4.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

论文作者签名:董芳

日期:2014 年 4 月

摘要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而这部倾尽了路遥所有心血的作品也使路遥几乎用尽了自己的余生,小说完成后的第四年就与世长辞了。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青年朋友仍有启迪,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深思。

关键词:路遥;茅盾文学奖;时代意义;社会思考

引言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濛濛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的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平凡的世界》

小说以这样缓慢而平淡的语言开始了它的讲述,洋洋洒洒几百万字,是路遥继《人生》之后的又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他的作品对于那个年代是逆潮流而行的,可一个有着明确写作方式的作家不会在意其是否被主流评论所接受,只要经得起时间考验,便是好的作品。正如路遥最爱引用的托马斯·曼的话来说:‘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他也就是好的。’问世将近三十年时间,它已经经受了无数读者的考验,仍激励着一代代人不懈的追求梦想,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这其中就包括我。

一、路遥与《平凡的世界》

(一)路遥的一生——苦难与追求

路遥,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路遥因此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且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把生活的苦难、残酷和卑微描写出来,不是路遥的特色,许多作家都能这样做。而能够把年轻人的贫穷和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这才是路遥的不同凡响之处。

作家的生命长度是由其作品来决定的。作为深受路遥影响的读者,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路遥人生与精神的解读工作,给社会提供更多“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唯其如此,我才能对得起自己的不懈追求!

(二)分析《平凡的世界》

1、从结构上看

(1)“以史的线索,多方位、全景式描写”的结构

路遥在他的长篇创作中追求史诗的风格——以史的线索,多方位、全景式地反映我国西部地区在大荡、大变革时期的社会风貌,描绘存在其间的众生世相,揭示城乡70年代中期以来的社会走向和未来命运。同时,在描写社会历史时绝不回避政治。恰恰相反,作者甚至不断地运用议论对此进行直接的发挥,从而形成了作品浓烈的政治氛围和居高临下地评判历史的特点。这是路遥对当代文学结构上的的贡献。

对于如此错综复杂的一部书,作者显示出了甚至可以与一些文学大家媲美的驾驭复杂题材、构思宏大结构的能力。作者路遥采用了三条线索贯穿整部小说,推动这三条线索发展的是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孙少平、孙少安和田福军。相信通过小说的阅读,第一条和第二条线索比较易于读者发现和理解。第一条线索以孙少平为中心,写了以孙少平为代表的农村青年渴求知识,渴望通过知识改变生活状态。在追求现代社会城市的文明和丰富的物质、精神生活的过程当中,自然产生的种种矛盾心态以及自身与周围社会或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第二条线索以孙少安为中心,主要写了“左”带给双水村人民或自觉,或不自觉的伤害,这种伤害既有物质上的极度贫困和精神上的极度残缺。同时也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双水村人奔富裕之路的艰难而又“幸福”的复杂历程。对于第三条线索,即以“田福军”为中心的线索,小说中表现得不是那么明显,但它确实或明或暗地贯穿于作品的始终。这条线索以田福军的官场沉浮为序,展示了由村到县、地、省的政治斗争和路线斗争,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斗争和路线斗争在党内不仅激烈,而且总是那么壁垒分明。田福军由以前受排挤到后来的一路青云,反映了党内正确路线逐渐占上风,并最终取得绝对性胜利的大的政治环境。作者的态度一直都是歌颂正确的路线及其代表人物,表现了他们为推动历史前进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否定和批判错误路线,并展开了正面的描写和讽刺。

路遥这种“以史的线索,多方位、全景式描写”的结构形式是他对当代小说结构的发展,对当时的小说创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朴实厚重又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风格

该书语言上的特点是朴实无华,但深入挖掘和刻画人内心深处的感情,贴近生活,感人至深。整部书充满了作者对其“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的热爱(即使这样的土地和岁月也许曾给过他伤害),反映到作品里,就是书中人物对生活和周围的亲人、朋友甚至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热爱。小说中不时出现“亲爱的”一词,“亲爱的哥哥”、“亲爱的弟弟”、“亲爱的大地”、“亲爱的朋友”……简单的语言表达的是浓重而深沉的感情,在这部小说里,所有的人间真情都得到一一展现。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也是个性化的,农民的语言具有当地的乡土气息,但是每一个人又因为不同的个性而不同。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小说大量运用了最具有地方色彩艺术形式——信天游。这信天游的每一次出现,都表达的人物负责的心情,例如:田润叶向孙少安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时候,飘起了美妙的信天游的歌声“正月里冻冰啊立春消,二月里鱼儿水上漂,水上漂呀想起我的哥……想起我的哥呀你等等我……”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歌唱等形式来表达人物的情感,例如金波退伍后总是在黄昏时分唱起“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诉说着他心中那段美丽的往事。

2、从内容上看

《平凡的世界》是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1988年5月25日完稿,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与此相反,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冷落”。甚至有批评家认为,路遥的另一部小说《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遥仍然坚持创作完成了这部小说。

第一部描写: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卑;后对处境相同的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产生情愫,在被同班同学侯玉英发现并当众说破后,与郝红梅关系渐变恶劣,后来郝红梅却与家境优越的顾养民恋爱。少平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教师。但他并没有消沉,他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田晓霞建立了友情,在晓霞帮助下关注着外面的世界。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与村支书田福堂的女儿——县城教师田润叶青梅竹马。少安和润叶互有爱慕之心,却遭到田福堂反对。经过痛苦的煎熬,少安到山西与勤劳善良的秀莲相亲并结了婚,润叶也只得含泪与父亲介绍的一直对她有爱慕之情的李向前结婚。这时农村生活混乱,又遇上了旱灾,田福堂为了加强自己的威信,组织偷挖河坝与上游抢水,不料竟出了人命。为了“农业学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生活的航道已改变地步。

第二部描写:1979年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待兴又矛盾重重,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抵制责任制,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接着也就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头脑灵活的少安又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大部分为贷款),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他的女友晓霞从师专毕业后到省报当了记者,他们相约两年后再相会。润叶远离她不爱的丈夫到团地委工作,引起钟情痴心的丈夫酒后开车致残,润叶感到内疚回到丈夫身边,开始幸福生活。她的弟弟润生也已长大成人,他在异乡与命运坎坷的郝红梅邂逅,终于两人结为夫妻。往昔主宰全村命运的强人田福堂,不仅对新时期的变革抵触,同时也为女儿、儿子的婚事窝火,加上病魔缠身,弄得焦头烂额。

第三部描写:1982年孙少平到了煤矿,尽心尽力干活,从学生成了一名优秀工人。可是,就在孙少平与田晓霞产生强烈感情的时候,田晓霞却因在抗洪采访中为抢救灾民光荣牺牲了,后来田福军给孙少平发了封电报,少平悲痛不已。少安的砖窑也有了很大发展,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不料因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很大损失,后来在朋友和县长的帮助下再度奋起,通过几番努力,终于成了当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头人。

却没想到,少安的妻子秀莲,在欢庆由他家出资一万五千元扩建的小学会上口吐鲜血,确诊肺癌。润叶生活幸福,生了个胖儿子,润生和郝红梅的婚事也终于得到了父母的承认,并添了可爱的女儿。27岁的少平在一次事故中为救护徒弟也受了重伤,英俊面容尽毁,却遇少时玩伴金波之妹表白,少平为她的前途与自己的感情选择拒绝;他们并没有被不幸压垮,少平从医院出来,面对了现实,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迎接他新的生活与挑战。

《平凡的世界》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够把人的贫穷和窘迫写得无辜、纯洁甚至可爱。只有明白了作家对贫穷的这种诗意的态度,才理解路遥的作品。贫穷和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在苦难中丧失了最起码的斗志。在我看来,路遥为我们讲述的并非是那个年代的陈年旧事,而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在如今这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应该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二、《平凡的世界》的时代意义

(一)开七八十年代农村现实主义小说之先河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鲁讯的作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平凡的世界》正是立根于农村,描写农民的生活,全景反映那个特殊时代西部农村的伟大变革。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农村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的重点,即使现在也依然是这样,所以这样一部深入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具有着现实的时代意义。

(二)深刻的“人民”主题

路遥先生在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发言时说:“我们的责任不是为自己或少数人写作,而是应该全心全意全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我国各民族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壮丽的生活,也用她的乳汁育了作家艺术家。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常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

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牟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这些是路遥先生说过的话,他做到了。一直以来,他的作品都是深深的打动人心,并且赢得了各个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的称赞与敬佩。在贫困中成长起来的路遥,他最终表现出的知识面,思考能力和创作成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平凡的世界》中,以理解、信任、尊重为核心的普通农家的家庭关系和不为世俗观念所拘的男女青年的爱情被表现得如此令人耸然动容!双水村孙玉厚一家,无疑是我国西部农民家庭的缩影。作者选择这样一个很快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形势的农民家庭来反映我国农民向贫困走向富裕,在生活开始富裕之后依然保持和谐、美好的关系,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而贯空全书的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则是一种超越于身份、地位、学历、职务的铭心刻骨的爱。一个师专的大学生、省报的记者、地委书记的女儿却始终如一地爱着几乎一无所有的“揽工汉”和洗刷不净煤尘的矿工,“他们看起来是这样的格格不入。但是,他们拥抱在一起。”小说描写的这类没有一丝世俗气,带有强烈传奇色彩和理想色彩的爱情故事,还有金秀与少平、金波与“西藏女子”、田润生与郝红梅、孙兰香与吴仲平等,从中突出地反映了作者要为美好的人情、人性讴歌的创作职志,处处体现着人性的美

三、《平凡的世界》所带来的社会思考

(一)我灵魂的启蒙师

初读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是在2012年的十月间,那个时候我一边做着一份教师的工作,一边在谋划课外辅导这样一个糊口的营生,在书籍准备阶段,由于自己钟爱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于是就在书店为自己买了这本书。刚开始读时一度提不起兴趣,平淡的叙事让人读起来乏味,差点让我搁置起来。只硬着头皮让自己往后读,当人物渐渐清晰、故事渐渐发展以后便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内心常常会跟着人物的命运起伏而产生波动,甚至有时让人不禁满含泪水,心情因此久久不能平静。这个时候我便会停下来,过上几日等心情略微能好过一点的时候,才又继续开始这无法割舍而又倍感煎熬的长途阅读。读完这本长篇小说花了我几个月时间,不是因为没时间,而是因为常常会因为小说里的情感纠葛和那发人深省的不屈的抗争而无法自拔。《平凡的世界》是唯一一本我能完整看下来并有强烈的阅读欲望的长篇小说,它之于我的意义更是愈久弥新,说它是我灵魂的启蒙师一点也不夸张,作品中所揭示的那种在平凡中追求不平凡甚至超越平凡的人物精神是其他小说不能匹敌的。也正是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去做好所谓的创业这件事,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努力为梦想奋斗的事实不会变。如今的我对于事情的处理已经做到游刃有余、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也不再迷茫、不再浮躁。唯独遗憾的是,重新拾起梦想的愿望还没能实现。

直到2015年《平凡的世界》被翻拍成电视剧后,抛开外界的关注度不说,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没有了当初敢闯敢冲敢实现的勇气,理智的背后不一定都是我们真正想要追求的。于是这让我有时间去回首当初,我都无法想象当初的自己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勇

气,因为我是贫穷的一代,和孙少安一样,不敢对生活有太多的奢望,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实践去努力,很大程度上和当时阅读《平凡的世界》有不可或缺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一生去珍藏的经历,是可以用一生去体会的人生哲学。

我已经准备好第二次走进《平凡的世界》,待这一切处理停当,便是我重新去审视平凡、体悟生活的开始。

(二)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小说的思考

生活的真谛是什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们该怎样去对待生活?很多人认为我们90年代人没有责任,没有思想,其实不然,在《平凡的世界》的读者群中正有一大批像我这样的90后在作品中寻找着生活的意义,探索厚重而深刻的主题。故事中的孙少平是个农民出身的具有开阔思想的文化人,这一特定的人物背景给我们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他的内心世界。由于上学时大量的阅读书籍和报刊使这个农民出身的孩子有了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所以在他躁动不安的青春年月里他宁愿选择自己的另一种活法也不愿意安于现状,只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他粗粗浅浅的意识中已经有了他自己的想法,尽管具体的他也不知道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想法,不过他已经意识到了,也积极地为了自己的那点想法做着艰难的改变。他是个农民却不像一般的农民那样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极力的想要摆脱农民的狭隘性和局限性,使自己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即使是艰难的做着苦力,累的“皮开肉绽”也毅然贪婪地坚持着吸取大量的知识。因为他知道知识是改变他现状的力量,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还是那个他,什么都没有多大的改变,可是我竟然无比佩服他的坚持,更觉得他的这种坚持是一种近乎体验苦难人生的伟大壮举。就像他说的:“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虽然经历着最底层的肉体挣扎,但精神世界却是无比清澈,无比丰富的,也许正是因为他所体验的这些挣扎,才能让他的精神感悟更深刻,更朴实,更具说服力吧。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一直一直不断的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那些苦难源自于我们本身对生活的理解,有些时候我们认为的那些“苦难”与真正的苦难相比较是极其卑微的,卑微到尘埃里面了,而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却是件艰难又困扰的事情。生命在于折腾,我们不妨坐下来冷静的思考下,自己到底想要走怎样的一个人生,要为我们的时代正名就需要做点实际的东西,对于面前的“苦难”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些都是极好极重要的问题。俗话说人生态度决定人生命运。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生活当中总会遇到不同的人生磨难,在磨难面前处世的方法将决定你的未来。在这个人心烦躁,物欲诱惑的年代,《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的处世态度和人物精神状态,都给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我们或许缺乏,但我们一直在追求上进,只要找准目标,就能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

(三)最直面的思考,舆论也为之措手不及

1、正面评价

所有作品在被读者所熟知的同时也要经受文学评论的考验,在这一点上,《平凡的世界》显得不那么惹眼,但依旧有很多深刻的认识被作家、评论家、读者们所揭示。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给中国文学创造的神话,不仅是一个呈现在眼前的小说世界,以及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在我们中间,而且还打开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人生格局就此改变:空阔、宽容、坚硬、柔软、写实,这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

——纪录片《路遥》制片人吴建荣“《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最受老师和学生喜爱的新课标必读书。路遥获得了这个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沟通了这个世界的人们和地球人类的情感。”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忠实“这部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这样的小说对底层奋斗者而言,无疑具有“灯塔效应”。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能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的原因。”

——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梁向阳“我见证了他创作《人生》前后在中短篇小说领域地努力和不被承认的失败感,更见证了《平凡的世界》在当时中国文坛和文学界,特别是批评界所遭遇的普遍的失望和冷淡。然而,他却以一人之执拗和坚持,如其所愿地打败了整个儿的中国文坛和同样执拗的中国批评界,使似乎以托尔斯泰和走托尔斯泰、肖洛霍夫道路的柳青式的理想现实主义方法创作的《平凡的世界》成为偌大中国的文学阅读传奇,和短暂人生的光辉纪念碑。在他们的伟大面前,大众选择胜利了,现实主义胜利了,至今仍掌握着巨大话语权的批评的精英和精英的批评失败了。他们只能随大众选择的天然正确或者沉默,或者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这其中又包涵了多少社会和文学的密码?”

——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

2、反面评价

当然,往往在赞美的声音后面还会紧跟批评的声音,作为深谙小说内容的读者似乎更有发言权,反对声则大多来自评论界。

“20年前《平凡的世界》投稿人民文学出版社,未被采用。当时文坛正要突破现实主义,纷纷追求西方各种新潮,路遥写实的笔法被看作老套。按学院派的标准,该小说艺术的确比较平。于是评论家给它的评价很低。但这部作品真实,走心,它触动了两代底层读者的灵魂,是发行量最大的作品。学界应反思眼光问题。”

——温儒雅回顾道

“《平凡的世界》写于上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中国文学正在摆脱过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僵硬模式,开始学习西方的现代主义,当时流行的是现代主义、先锋文学等,新奇的文学技巧受到过度推崇,相反,任何对过去文学形式的一点点继承,都可能会被认为是落后的而加以批评”

——李建军

“无论路遥有意无意,《平凡的世界》的写作在客观上,实际上是对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一个全面的挑战——说它全面,是因为这个挑战首先是针对80年代以“朦胧诗”、“实验小说”、“寻根文学”为代表的新写作倾向的挑战,这是很明显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路遥的写作同时也是对这些新潮写作之外的其他各种写作倾向和潮流的挑战,这既包括对那一时期也很火的“改革文学”的挑战(比较一下《新星》和《平凡的世界》),也包括那一时期以“写实”为特色的诸家小说写作的挑战(比较一下《绿化树》和《平凡的世界》),甚至我以为他也是对“陕军”作家群体的挑战(比较一下陈忠实、贾平凹和路遥的写作)。这样说可能显得有点怪,但是事实。”

——李陀

我们已无法考证这些批评的声音,也无需再去考证,无论是与时代文学思潮相悖,还是通俗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但面对读者的厚爱,评论家无疑都在做着同一件事:反省!路遥用他那短暂而辉煌的生命造就的励志赞歌向我们证明了它的成功,在是在告诉我们,只有用心,就能写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即使不被接受,也能使其改变。

(四)将思考付诸实践

经典的文学作品所书写的社会生活,显然不属于我们的时代,但其中所营造出的诗意化的文学世界,体现出的对人性的探究,对理想的展望,对人类社会进程的预言,都能深深地打动审美主体,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审美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学走向审美层次的情感表达、道德批判、人性净化等意义都能穿越时空界限,拥有永恒的价值,这也是文学社会价值和意义能够永葆生命力的重要原因。现在我们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没有一个好的精神价值引领,社会就没有凝聚力,向心力。像《平凡的世界》这样的优秀作品就具有增强社会的精神力量,可以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变成一种物质的力量。尽管是30年前的社会写照,但是依然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当今社会都有一定的价值反思。像这样的文学精品就应该被重视,就应该全民阅读,以增强社会的精神力量。

结论

《平凡的世界》展现的是整整一代人对生活的憧憬与无奈,然而却塑造了一个凡人的自尊。主人公孙少平在曲折的人生境遇中,对自己的精神世界仍一丝不苟。他独立于成败,独立于世俗的价值评判,独立于他人的褒贬臧否。其精神内核——不屈命运,重塑自我的渴望,激励年轻人们学着体会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学着体味苦难,懂得珍惜。

随着越来越多的读者对小说的肯定,“平凡的世界”留给我们这个社会了很多思考,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等诸多方面。而路遥用生命完成的这部作品仍将发挥着他的“魔力”,燃烧着一代又一代年轻、鲜活的血液,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3

[2]厚夫(梁向阳),路遥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3]王西平、李国平、李星,路遥评传,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4]石天强,断裂地带的精神流亡——路遥的文学实践及其文化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夏明勤,一部民间记录片的艰难史,三秦都市报,2010.12

[6]重走路遥故里,感受《平凡的世界》,西安地铁新报,2015.3

[7]田波、吴建荣,纪录片《路遥》,西安电影制片厂,201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