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一数学活动课案例

初一数学活动课案例

初一数学活动课案例
初一数学活动课案例

初一数学活动课案例

课题数学知识擂台赛

活动目的1.把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及数学史料,体会数学情趣,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用数学原理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活动形式全班分四个队,进行擂台比赛.

活动准备收集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谜语,与数字有关的成语,趣味数学问题等.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主持人:同学们,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曾为作业忙碌过,也曾为考试焦虑过.我们尝受过学习的艰辛,也享受过学习的乐趣.今天,我们来举行一次数学知识的擂台赛.下面宣布组织办法和比赛规则:

1.全班分四个队,每队选四人当攻擂手,其余为助擂手.攻擂手答错后,助擂手可更正补充.2.竞赛题分抢答题和必答题两种,必答题答错不扣分;抢答题攻擂手答错,若助擂手及时更正则不扣分,否则要扣分.

现在请各队的攻擂手上台,我们特邀请老师为比赛作指导和评述.

二、活动进行

主持人:第一轮比赛为抢答题,由攻擂手抢答,时限30秒,每题20分.

1.小时候我们唱过一首儿歌:“123,321,1234567,7654321.”这四个数的和是() 2.3个人吃3个苹果要3分钟,100个人吃100个苹果要______分钟.()

3.数学谜语:“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打一成语()

4.小时候,妈妈叫我解一道题:“木马、板凳三十三,一百只脚地上站,问木马、板凳各是多少?”(注:木马两条腿.)

(每题抢答后,由主持人裁判并解说.下同.)

主持人:下面进行第二轮比赛,仍为抢答题,由助擂手抢答,时限30秒,每题10分.

1.1052=().

2.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位数学家推算出一个数据,在世界上遥遥领先1000年,被日本数学家称为“祖率”,请问什么是祖率?这位数学家是谁?

(老师:在月球背面,有一座环形山,被前苏联科学院定名为祖冲之山,这是祖冲之受到世界人民崇敬和赞赏的重要标志.)

3、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乾隆皇帝与刘罗锅曾合吟一首诗,这首诗的前三句全是数字.请你背诵这首诗.

(老师介绍该诗的历史背景.)

4、“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都熟悉,请说出曹冲称象的方法采用了一条什么数学原理?

主持人:下面进行第三轮比赛,以下的问题为必答题,由攻擂手抽签回答,每题30分,时限3分钟.

1.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墓碑上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他寿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结了婚;再过五年,他有

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活了他父亲全部年龄的一半,儿子死后,他在极度悲痛中度过了四年,也与世长辞了.”请回答:(1)他去世时的年龄;(2)他开始当爸爸的年龄.

(老师:丢番图被称为符号代数的鼻祖,他最伟大的功绩是在代数中引进简写记法和未知量;另一突出贡献是研究不定方程求解问题.)

2.我国一部流芳千古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最早记叙了举世闻名的“孙子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请你回答

(老师介绍华罗庚做学生时解答该题的解答思路.)

3.填幻方:将-4,-3,-2,-1,0,1,2,3,4这9个数分别填入右图方阵的9个空格中,使得横、竖、斜对角的所有3个数相加之和为零.

4.甲乙二人同时从东西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两地相距100千米,甲的速度是6千米/时,乙的速度是4千米/时,如果甲带一只狗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向乙奔去,遇乙后即回头向甲奔去,遇甲后又回头向乙去,直到两人相遇为止,问狗跑了多少千米?

主持人:下面再进行第四轮比赛,仍为必答题,由助擂手回答,每题20分,时限2分钟.

1.依次说出含1~10十个数字的成语:

2.搭配:丢番图哥德巴赫猜想及陈氏定理

祖冲之《几何原本》

欧几里得《堆垒素数论》

华罗庚圆周率

陈景润符号代数鼻祖

(老师简介华罗庚、陈景润的事迹及哥德巴赫猜想.)

3.从四个国家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分别填入以下各题的括号中:中国、古希腊、德国、意大利

最早采用十进制记数法的是()

最早使用分数的是()

最早使用小数的是()

最早使用负数的是( )

4.用英语数数接力.

主持人:下面进行的第五轮比赛仍为抢答题,人人可参与抢答,每题20分,时限30秒.

1.古希腊数学家泰勒斯利用日影测金字塔的高度,请问他运用的是什么数学原理?

2.1962年美国发射的“航行者一号”太空飞船,起飞不到四分钟就一头栽进大西洋,经调查发现当时把资料输入电脑时,,有一个数据前面的负号漏掉了,以致影响整个运算结果,使飞船计划失败.一个小小的负号,使美国航天局白白浪费了一千万美元,以及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引导启发,培养学习品格.)

3.说出两位为维护科学真理而献身的人.

(老师简介布鲁诺、希伯索斯、阿基米德为科学献身的事迹.)

4.1967年1月,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贝德福特得知自己患了肺癌绝症,便下定决心把所有存款投入医院,让科学家们把他的体温降至-75℃,用铝箔将身子包起来,装进低温密封储藏仓,最后用-196℃液体氮急剧降温,结果躯体变得象玻璃一样脆.他留下遗言:希望人类有一天能征服癌症,并且能找到将冷冻的生命复活的方法,使他能从密封仓里活着走出来.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老师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活动小结

主持人:数学知识擂台赛到此暂告一段落.同学们,原来数学史上有那么多光辉灿烂的篇章.我们要不怕艰辛,要努力学习,肩负起开拓未来的重任,为人类的进步贡献毕生的心血.

反思:活动课可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有助于开拓智力,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增强能力.这堂别开生面的数学知识擂台赛,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一定能把数学课外活动搞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完整版)七年级数学课外活动课题

七年级数学课外活动课题 一发现角平分线性质 活动目的:通过折叠,形象直观地感知角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的意识;加强学生对角平分线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按下列步骤做一做 1、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一个角,沿角的两边将角剪下。将这个角对着,使角的两边重合; 2、在折痕上任取一点; 3、过点折出边的垂线,得到新的折痕。 思考:1、那条折痕是角的平分线? 2、另外的那两条折痕与角的两边有什么位置关系?这两条折痕有什么数量关系?在折痕上另外任取 一点,重复上述过程。有什么发现? 二发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 活动目的:通过折叠,形象直观地感知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的意识;加强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按下列步骤做一做 1、在一张应纸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沿角的两边将角剪下。 2、将这个角对着,使角的两腰重合。 3、打开折叠的三角形,通过观察、测量、猜想等手段完成下列探索。探索发现、1、这条折痕与顶角的角平分线有什么关系? 2、这条折痕与底边有什么位置关系? 你有什么发现? 三探索勾股定理 活动目的:通过计算初步感知勾股定理的存在。 按下列步骤做一做

2、探索问题:(1)多测量几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三条变长的平方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有什么猜想吗?与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多做几次计算,有什么发现?与同学交流,能否有什么猜想? 四、购买彩票与一夜暴富 (用概率知识分析说明购买彩票要理性)活动目的:让学生感受到小概率事件发生可能性很小,理解靠购买彩票发家致富美梦难以成真的原因,从而养成正确的劳动观。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活动过程:1、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下调查统计你的邻居有多少人买彩票?共花去多少钱?有几人靠买彩票发家致富了?各种彩票的规则是什么?中奖概率多大?相比较经常买彩票的人品行如何? 2、学生交流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观点。 3、设计模拟彩票的概率问题,让学生模拟购买彩票:(1)模拟题:全班每个同 学交给老师1 元钱,然后用1 到5 中5 个数字随便、独立写一个三位数,并让小组成员 互相证明。一个学生代表从标有1到5 号的5 个乒乓球中放回地抽取三个球,三个球的标 号组成一个三位数。哪个学生写的三位数数字与该三位数数相同,该学生就单独或几人分得 所有交给老师的钱。连续模拟几次该过程(2) 把5 个数字改为7 个数字,继续模拟几次该过程。 数学探究:1、利用画树状图或列表探求以上 2 个模拟实验的获奖概率,并估计中福利彩票 一、二等讲的概率是多少? 活动反思:1、为什么靠购买彩票发家致富美梦难以成真? 2、小概率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吗? 3、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如果你的父母是彩票迷,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五人一组完成下列活动 1、每人用一张单位长度一样的方格纸,制作一个坐标系。 2、其中一人在坐标系内,将(0,0),(5,4), (3,0), (5,1), (3,0) (4,2), (,0 )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观察构成什么图形? 3、另一名同学将上述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分别变成原来的2倍,并把新坐标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 4、再一名同学将上述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分别变成原来的2倍,并把新坐标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 5、第四名同学将上述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分别加3,并把新坐标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 6、第五名同学将上述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分别减3,并把新坐标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 将各人所得到的图形比较比较,能得出图形随坐标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吗?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 分析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我最喜欢摆房子。 生2:我最喜欢摆汽车。 生3:我最喜欢摆三角形。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动手操作 ①在规定的时间内,摆出相同的图形,看谁摆得多又快。 ②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给你摆得图形取一个名字。 A、指名说(我摆的叫房子图,我摆的叫电视机,我摆的叫“×”图) B、同桌互说 ③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那摆这么多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④算一算,你是怎样列出算式? 学生1:7+7+7+7+7 学生2:4+4+4+4+4+4

学生3:3+3+3+3+3+3+3+3+3+3+3+3+3+3+3(师写时说:我都听糊涂了。生答:有15个3。师及时说:这样说我就清楚了。老师写并请下面的同学帮着数,有些学生就叽里咕噜地说:太长了,真麻烦!) ⑤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后都争着回答) 生1:加数都一样。(分别请学生说出这条算式的加数) 生2:都是加法。 生3:都有好几个加号。 ⑥谈话:这么长,还有比这条3+3算式更长的算式吗(有一位学生说出了30个2相加,这时,老师用很惊讶的神态望着他,使他感到很满足、很自豪)如果有100个3相加,你感觉怎么样(太长了,太麻烦了,一个黑板都写不下)谁有好办法,使这么长的算式变得简短些 3、自主探究 (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顿时学生摩拳擦掌,踊跃参与,有的沉思,有的讨论,经过多次探索,热烈地合作交流,在一片兴奋的欢呼声中,学生开始汇报) (2)汇报: 小组1:用合并加数3+3=6、6+6+6+6+6+6+6+3(下面学生说:还是太长了) 小组2:3+3+3=9,9+9+9+9+9 小组3:15个3相加 小组4:用乘法15×3 师说: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但感觉合并加数的方法还是太麻烦,而且我们以前学过加法,你们想知道数学家想出了个更简便的表示法(

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案例赏析

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案例赏析 泸州石油中学黄天驿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探究它的应用条件、方式等对提高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课堂教学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和思维培养,特别重视知识过手。在语文等课上看到的合作学习,通常的情景就是老师提出一个(组)问题,小组成员个人阅读教材等文本,讨论,然后通过师生对话方式解决问题。其中的思维活动一般是直接用文本中语句回答,或对文本稍加提炼、概括即可回答。数学课也有类似形式的合作学习,但走过场的较多。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真正做到目标具体、任务明确,充分发挥各个组员的作用是发挥合作学习作用的关键问题。“有事例子很说明问题(牛顿)”,老师们往往是通过案例来学习教学的。我收集、整理和撰写了一些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案例,写上简单的评述,期望带给我自己一些启发,也希望引起同行共同探讨。 一、针对开放性较大的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1:利用函数图象分析下列问题: (1)对于一次函数y=2x+3,当自变量x 的值增大时函 数y 的值有什么变化?对于一次函数y=-2x+3呢? (2)观察图中各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你发现了什么规 律? 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如下的处理方法: 师:我们已经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因此, 画一次函数b kx y +=的图象时,只要画出图象上的两个 点,就可以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了。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画出函数34 3,21,32,32+-==+-=+=x y x y x y x y 的图象; (2)观察各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你能得到哪些规律? 学生分工:每人分别画其中的一条直线,思考其中的规律。 学生合作:每人把发现的规律与同伴交流,并利用同伴的图象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讨论、归纳所发现的规律,形成小组的观点,并用文字表达。最后小组派代表汇报结论。 在这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中,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合作意识的行为表现:从分工到合作,其中包含了对同伴的信任——每人承担其中的一部分任务;同伴的相互帮助、鼓励——速度慢的、不会画图象的(包括图象画错的),可以得到同伴的帮助;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同伴交流发现的规律、利用同伴的图象验证规律;集体的力量——讨论、归纳所发现的规律,形成小组的观点,还有由此产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等等。 这是一个开放性较大的合作学习内容,即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其中第(1)问题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层次相对较浅,对于大多数同学都不难发现其变化规律,它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同学,体现了合作学习内容的层次性,二是为解决第(2)问题提供了思考方向;而第(2)问却是个发散性极大的问题,根据图象,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结果,可以从图象的增减性考虑,可以从图象经过的坐标象限考虑,可以从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位置考虑,也可以从图象的轴对称性考虑。通过这个问题的合作学习,可以起到思维互补的作用。 二、针对有多种解法问题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初一数学“找规律”专项训练Word版

数学探索题训练—找规律 1、小王利用计算机设计了一个计算程序,输入和输出的数据如下表: 输入 (1) 2 3 4 5 … 输出 … 21 52 103 174 265 … 那么,当输入数据是8时,输出的数据是( ) A 、 618 B 、638 C 、658 D 、67 8 2、如下左图所示,摆第一个“小屋子”要5枚棋子,摆第二个要11枚棋子,摆第三个要17枚棋子,则摆第30个“小屋子”要 枚棋子. 3、如下右图是某同学在沙滩上用石子摆成的小房子,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写出第n 个小房子用了 块石子。 4、如下图是用棋子摆成的“上”字: 第一个“上”字 第二个“上”字 第三个“上”字 如果按照以上规律继续摆下去,那么通过观察,可以发现:(1)第四、第五个“上” 字分别需用 和 枚棋子;(2)第n 个“上”字需用 枚棋子。 5、观察下面的点阵图和相应的等式,探究其中的规律: (1) (2) (3) 第2题

(1) (2) (3) (4) (1)在④和⑤后面的横线上分别写出相应的等式; (2)通过猜想写出与第n 个点阵相对应的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边长为1cm 的小正方形搭成如下的塔状图形,则第n 次所搭图形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__cm (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 7、如图,都是由边长为1的正方体叠成的图形。例如第(1)个图形的表面积为6个平方单位,第(2)个图形的表面积为18个平方单位,第(3)个图形的表面积是36个平方单位。依此规律。则第(5)个图形的表面积 个平方单位。 8、图(1)是一个水平摆放的小正方体木块,图(2)、(3)是由这样的小正方体木块叠放而成,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叠放下去,至第七个叠放的图形中,小正方体木块总数应是( )A 25 B 66 C 91 D 120 9、如图是由大小相同的小立方体木块叠入而成的几何体,图⑴中有1个立方体,图⑵中有4个立方体,图⑶中有9个立方体,…… 按这样的规律叠放下去, 第8个图中小立方体个数是 . …… …… ①1=12; ②1+3=22; ③1+3+5=32 ④ ; ⑤ ;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 ··· (1)(2) (3)

初中数学的活动课教案

初中数学的活动课教案 1、利用几何画板的形象性,通过量的变化,验证并进一步研究 函数图象的性质,数学教案-函数学图象的性质。 2、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性,从变化的几何图形中,寻找不变的几何规律。 3、学会作简单函数的图象,并对图象作初步了解。 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几何画板作为学生认知的工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活动重点:图形的性质和规律的探索 活动难点:几何画板的操作(作函数的图象) 活动设施:微机室(有液晶投影仪和大屏幕或大彩电);软件:windows操作平台、几何画板、office2000等、教师准备好的五个画板文件:hstx1.gsp、hstx2.gsp、hstx3.gsp 、ymdl1.gsp、ymdl2.gsp。 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1、打开c:sketchhstx1.gsp画板文件; 2、拖动点E和点F沿坐标轴运动(或双击按钮“动画1”),同时观看解析式中的k和b的变化。 ①当k>0时,图象经过哪几个象限? ②当k<0时,图象经过哪几个象限? 3、双击显示按钮后,在k>0和k<0两种情况下,拖动点P沿直线移动,观察y随x怎样变化?(或双击动画2按钮,单击鼠标左键动画停止,要继续动画,再双击动画2按钮) 4、先在坐标系内作出直线(或直接打开文件: c:sketchhstx2.gsp) ①点击“文件”菜单中的“新绘图”命令; ②用“直尺工具”中的直线工具,在绘图板内画一直线,并用文本工具给直线上的两个空心点加上标签A和B;

③用“选择工具”选中直线后,点击“度量”菜单中的“方程”命令,得坐标系和直线的方程;然后,再进行以下操作,并回答问题: (1)用鼠标拖动直线进行平移,k和b中哪个变,哪个不变? (2)当直线通过原点时,b为多少?此时函数又叫什么函数? (3)拖动点A,使直线绕点B旋转,观察直线的倾斜程度与k 之间的关系? 1、打开文件:c:sketchhstx3.gsp 2、保持a不变,分别上下移动b、c改变b、c的大小时,抛物线的形状是否变化?上下移动a改变a的大小,注意观看抛物线的开口方向与什么有关?张口程度与什么有关? 3、上下移动c改变c的大小,看抛物线怎样变化? 4、分别改变a、b的大小,看抛物线的对称轴是否发生变化?由3和4可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5、c保持不变,改变a、b时,抛抛线总是经过哪一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报告篇一

《角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思南县第二小学:赵彩霞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示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初一数学的教学案例

初一数学的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我们都知道: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或者疑难情景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的教育教学事件。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七年级数学《2.2整式的加减》案例反思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习了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后,学习什么是整式的加减运算。初步向学生渗透理论与实际问题应用相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实际问题应用来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有关问题。整式的加减不仅是整式这一章的重点内容,还是以后学好数量关系、研究整式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整式加减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有效利用打下基础。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是,他们的抽象想象能力不强,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形象来解决问题。 为使课堂高效、生动、针对性强,我特将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问题,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灵活的把理论与实际问题应用相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过程,知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其结果仍然是整式; ②知道整式加减运算的步骤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③会按要求正确地列出多项式的和或差的算式,并求出其结果; 2、能力培养 ①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②培养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观点. 4、教学重、难点 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结果总是比原来简洁,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利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 【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以旧引新,通过自己操作发现解题规律. 2.学生学法:练习→总结步骤→练习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两道实际问题练习,学生解答归纳整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习了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后学习什么是整式的加减,我用了两个生活中的实例去渗透知识。 问题一为:一种笔记本的单价是元,圆珠笔的单价是元小红买这种笔记本3个,买圆珠笔2支;小明买这种笔记本4个,买圆珠笔3支,买这些笔记本和圆珠笔,小红和小明一共花费

7.初一(上册)数学绝对值专项练习带答案解析

范文范例学习参考 精品资料整理 绝对值 一.选择题(共 16小题) 1.相反数不大于它本身的数是()A .正数B .负数C .非正数 D .非负数 2.下列各对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A.2和 B.﹣0.5和 C.﹣3和 D. 和﹣2 3.a ,b 互为相反数,下列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一组为( ) A .a 2 与b 2 B .a 3与b 5 C .a 2n 与b 2n (n 为正整数)D .a 2n +1 与b 2n +1 (n 为正整数) 4.下列式子化简不正确的是( ) A .+(﹣5)=﹣5 B .﹣(﹣0.5)=0.5 C .﹣|+3|=﹣3 D .﹣(+1 )=1 5.若a+b=0,则下列各组中不互为相反数的数是( ) A.a 3 和b 3 B.a 2 和b 2 C .﹣a 和﹣b D .和 6.若a 和b 互为相反数,且a ≠0,则下列各组中,不是互为相反数的一组是() A .﹣2a 3 和﹣2b 3 B .a 2和b 2 C .﹣a 和﹣b D .3a 和3b 7.﹣2018的相反数是()A.﹣2018 B .2018 C .±2018 D .﹣ 8.﹣2018的相反数是()A.2018B .﹣2018 C . D .﹣ 9.下列各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 A .﹣1与(﹣1) 2 B .1与(﹣1) 2 C .2与 D .2与|﹣2| 10.如图,图中数轴的单位长度为1.如果点B ,C 表示 的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点 A 表示的数是( ) A .﹣4 B .﹣5 C .﹣6 D .﹣2 11.化简|a ﹣1|+a ﹣1=() A.2a ﹣2 B.0 C .2a ﹣2或0 D .2﹣2a 12.如图,M ,N ,P ,R 分别是数轴上四个整数所对应的点,其中有一点是原点,并且 MN=NP=PR=1.数a 对 应的点在M 与N 之间,数b 对应的点在P 与R 之间, 若|a|+|b|=3,则原点是( ) A.M 或R B.N 或P C .M 或N D .P 或R 13.已知:a >0,b <0,|a|<|b|<1,那么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1﹣b >﹣b >1+a >a B.1+a >a >1﹣b >﹣b C.1+a >1﹣b >a >﹣b D .1﹣b >1+a >﹣b >a 14.点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其对应的数分 别是a 和b .对于以下结论: 甲:b ﹣a <0乙:a+b >0丙:|a|<|b|丁: >0 其中正确的是( ) A .甲乙 B .丙丁 C .甲丙 D .乙丁15.有理数 a 、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各 式中错误的是( ) A.b <a B.|b|>|a|C .a+b >0 D .ab <0 16.﹣3的绝对值是()A .3 B .﹣3 C . D . 二.填空题(共 10小题)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我们已经学过用一元一次方程 来解决实际问题,你还记得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吗?生:审题、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最后答题.师:同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一样,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作为反映某些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这一节我们就讨论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索新知 问题情境: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 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 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 于是可列方程:1+x+x(1+x)=121 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思考: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方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 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三).当堂训练及分析 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如果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 多少小分支? 解:设每个支干长出x个小分支, 则1+x+x2=91,即x2+x-90=0。 解得x1=9,x2=-10(不合题意,舍去) 答:每个支干长出9个小分支。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案例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案例 ——《一次函数的应用》 王常中学杜桂荣 新的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为主,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形成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初步形、成模型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开发教材,为学生设计适合学生的可操作性强的生活问题,使学生自主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相应的生活问题,从而形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形成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在教授初二数学《一次函数的应用》时的一点体会: 一,在课前: 1、先让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各小组想法统计一下自己小组中一名同学的家里固定电话的上一个月的通话时间并做记录。2、去离学校不远的电信局查询电话的收费方式有几种,并做记录。 二,在上课时:1、回忆一次函数、方程、不等式的相关知识。2、各小组排一名学生通报自己小组的调查结果。3、根据自己的调查,思考使用电话和交电话费是由哪些量决定的。4、对电话费用和通话时间建立一个关系,并把这种关系用数学关系式表示。5、根据自己建立的关系结合本组调查的那名同学家里使用的费方式计算这名同学上个月家里的电话费用,并把结果和这名同学家里交的电话费做对比。6、用另外的付费方式计算那名同学家的电话费,并和之前的计算结果做对比。7、通过上面的计算你认为是哪些量在决定着电话费用,付费方式对电话费用有影响吗? 8、你认为你小组

里那名学生家的付费方式选择的得当吗?你是怎么挑选付费方式的。结合函数图象作答。9、如果给你家安装一个电话,你能给自己选择出合适的付费方方式吗?设计出你的选择方案。 总结反思: 在教学中时常能遇到一些创设有关知识情境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数可以结合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 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非只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且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结合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妙处,进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只要充分挖掘教材有关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而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先弄清实际问题的含义,从复杂的生活背景中找出影响问题的关键的元素(量),以及根据事件构建这些元素(量)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根据这些关系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清晰的数学问题。 根据教材内容的设置,发掘生活中的事件引入教学,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对事件的调查和运用知识对事件包含的生活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讨论,合作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数学建模的过程,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从不同角度、层次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形成。学生在对事件的调查中可以掌握获取有用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

初一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讲解学习

初一数学计算题专项 练习

初一上学期数学练习题 6.32.53.44.15.1+--+- ()?? ? ??-÷-21316 ??? ??÷??? ? ?++-24161315.0 )7.1(5.2)4.2(5.23.75.2-?--?+?- ()??????-÷??? ??÷-+---2532.0153 ?? ? ??-÷????????? ??-?----35132211|5| ()??? ?????-??? ??-?-?-214124322 -9+5×(-6) -(-4)2 ÷(-8) ()2313133.0121-÷??? ??+?+- 321264+-=-x x 13 3221=+++x x 15+(―41 )―15―(―0.25) )32(9 449)81(-÷?÷- —48 × )12 16136141(+-- ()????????? ??-+-?-854342 (2m +2)×4m 2 (2x +y)2-(2x -y) 2 (31xy)2·(-12x 2y 2)÷(-3 4x 3y) [(3x +2y)(3x -2y)-(x +2y)(3x -2y)]÷3x 4×(-3)2 -13+(-12 )-|-43| -32 -[(-2)2 -(1-54×4 3)÷(-2)]

2x-19=7x+31 413-x - 675-x = 1 化简(求值)y xy x y x xy y x 22)(2)(22222----+的值,其中2,2=-=y x 212116()4(3)2--÷-+?- ()() 233256323x x x x ---+- 先化简,再求值,已知a = 1,b = —3 1,求多项式()()33222312222a b ab a b ab b -+---? ? ???的值 -22-(-3)3×(-1)4-(-1)5 -1-(1-0.5)×3 1×[2-(-3)2] 11+(-22)-3×(-11) 3 2232692)23()3)(2(-÷+?-- -2(x -1)=4 -8x =3-1/2x 11148()6412?-+- ()?? ? ??-?-÷-312618 23)3 1(?--(-6) -12-(1-0.5)×(-13 1)×[2-(-3)2 ] -23-3×(-2)3-(-1)4 (-62)2 1()25.0(|-3|32)23÷-+÷? 8141211+-+- )3(3 1)2(-?÷-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3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 〖案例〗 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生1 生2 生3 生4 生5 生6=,=,生“1” 所以 生,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 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 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

和,比通分成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 …… 〖评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上面的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及评析 本节课的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32-P33“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是本册后继学习“分类”的奠基容。由于此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直观形象,学生生活中常见),所以在设计理念上尽力去按新课标的理念

去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学会归纳总结,尽力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尽量改变只有教师去评价学生的现象,给学生一个的地位。评价方式的改变,转变了学生头脑中“师严”的看法, 1 2 3 生:机器人! 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生:哇,这么多礼物!

初中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这向老师们汇报一下我个人数学教学的体会,我仅从四个方面,借助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四个方面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动态调整;2.1.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对课堂提问的思考。3.对数学习题课的思考;4.谈谈如何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为例,首先,结合合《勾股定理》一课的课堂教学案例1:第一个环节: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的面积,完成表格,你有CB、4幅图形和表格):观察、计算各图中正方形A、师(出示什么发现? 生:从表中可以看出A、B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正方形C的面积。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A、B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正方形C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根据上面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里,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发现“数”与“形”的密切关联,形成猜想,主动探索结论,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的能力,数形结合的思想自然得到运用和渗透,“面积法”也为后面定理的证明做好了铺垫,双基教学寓于学习情境之中。 第二个环节:证明勾股定理的教学 教师给各小组奋发制作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纸片,先分组拼图探究,在交流、展示,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形成新的能力(试图发现拼图和证明的规律:同一个图形面积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学生展示略 通过小组探究、展示证明方法,让学生把已有的面积计算知识与要证明的代数式联系起来,并试图通过几何意义的理解构造图形,让学生在探求证明方法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个环节:运用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右图):右图是由两个正方形 组成的图形,能否剪拼为一个面积不变的新 的正方形,若能,看谁剪的次数最少。 生(出示右图):可以剪拼成一个面积 不变的新的正方形,设原来的两个正方形的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专题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专 题训练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七章专题训练 班级 姓名 一、象限内点的坐标 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2,-1)在第 象限,B (1,-3)在第 象限,C (-4,)在第 象限。 2、点P (x,y )在第二象限,则x 0,y 0. 3、已知点A (m ,n )在第四象限,那么点B (n ,m )在第 象限 4、如果 x y <0,那么点P (x ,y )在第 象限 5、点P (x ,y )在第四象限,且|x|=3,|y|=2,则P 点的坐标是 。 二、坐标轴上点的坐标 1、点A(2,0)在 轴上;点B(0,9)在 轴上,点C 在 2、点P (a-1,2a-9)在x 轴上,则P 点坐标是 。 3、点P (a-1,2a-9)在y 轴上,则P 点坐标是 。 三、点到坐标轴的距离 1、点A(2,3)到x 轴的距离为 ;到y 轴的距离为 点B(-4,-5)到x 轴的距离为 ;到y 轴的距离为 点P(x ,y )到x 轴的距离为 ;到y 轴的距离为 2、点C 在第三象限,且到x 轴的距离为1,到y 轴的距离为3,则C 点坐标 是 。 3、点P到x 轴、y 轴的距离分别是2、1,则点P的坐标可能 为 。 四、平行于x 轴,y 轴的直线上的点的坐标 1.过A(4,-2) 和B(-2,-2) 两点的直线一定( ) A.垂直于x 轴 B.与Y 轴相交但不平于x 轴 C.平行于x 轴 D.与x 轴、y 轴平 行 2、已知点A (m ,-2),点B (3,m-1),且直线AB ∥y 轴,则m 的值为 。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为(-1,5),线段AB ∥X 轴,且AB=4,则点B 的坐标为 五、象限平分线上点的坐标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作者:不会文雅提交日期:2005-11-17 19:54:00 1、考察、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美,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 数学美,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美的了解,从而 激发学生热爱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过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习技能,促使 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与人合作及与外界交往的能力。 3、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运用多种感官品味生活,发现数学几何知识,从网络等多方位 搜集并利用PPT来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展示自己的发现。这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并检验理论的探讨方式,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主动地全方位参与学习,深层认识所学的平面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了解对称在当今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发 展,并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满意的轴对称图案、美化生活。 4、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 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学习、利用数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明确活动目标 2、分组:46位同学自由组合成8个小组,每组约6人,并选出小组长,教师根据分组情况对各小组进行合理调配。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活动要求进行分工,确定活动工作岗位。 (二)活动的实施阶段 1、选定考察对象: 对象。确定实地考察日期。将考察对象名称和考察日期上报老师实际情况进行调配,尽量避 2、实地考察: 影留为资料。考察完毕由小组长向老师汇报考察情况,老师对其考察情况进行分析,资料不 3、资料收集: 4、撰写考察报告和活动感想: —— 活动主题: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美,深入生活,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 1、了解一些在课堂上、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但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开

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我仅从四个方面,借助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向老师们汇报一下我个人数学教学的体会,这四个方面是: 1.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动态调整; 3.对数学习题课的思考; 4.对课堂提问的思考。 首先,结合《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师(出示4幅图形和表格):观察、计算各图中正方形A、B、C 的面积,完成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从表中能够看出A、B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正方形C 的面积。并且,从图中能够看出正方形A、B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正方形C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根据上面的结果,能够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里,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发现“数”与“形”的密切关联,形成猜想,主动探索结论,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的水平,

数形结合的思想自然得到使用和渗透,“面积法”也为后面定理的证明做好了铺垫,双基教学寓于学习情境之中。 第二个环节:证明勾股定理的教学 教师给各小组奋发制作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纸片,先分组拼图探究,在交流、展示,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形成新的水平 (试图发现拼图和证明的规律:同一个图形面积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学生展示略 通过小组探究、展示证明方法,让学生把已有的面积计算知识与要证明的代数式联系起来,并试图通过几何意义的理解构造图形,让学生在探求证明方法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创新思维水平。 第三个环节:使用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右图):右图是由两个正方形 组成的图形,能否剪拼为一个面积不变的新 的正方形,若能,看谁剪的次数最少。 生(出示右图):能够剪拼成一个面积 不变的新的正方形,设原来的两个正方形的 边长分别是a、b,那么它们的面积和就是 a2+ b2,因为面积不变,所以新正方形的面积 应该是a2+ b2,所以只要是能剪出两个以a、b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把它们重新拼成一个 边长为a2+ b2 的正方形就行了。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案例.doc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案例 通过学生实践活动,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课 题学习,体验数学内在联系,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学生 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不同学生获得各取所需的知识。 一、活动目的 (一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 义,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二)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 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三 )促进学 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 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二、活动过程 :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实践兴趣。某科技小组的学生在 3 名老师带领下, 准备到仙女山公园考察,采集标本。当地有甲、乙两家旅行社,其定价都 一样。但表示对师生都有优惠,甲旅行社表示带队老师免费,学生按8 折 收费 ;乙旅行社表示师生一律按 7 折收费。经核算,甲、乙两家旅行社的实际收 费正好相同。问科技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师 :请一位已完成了的同学,把你的解 法在黑板上展示一下。生 :解设科技小组共有 X 名同学,两家旅行社 定价为“1。”80%X=70%(X+3)。解得 X=21。答 :科技小组共有21 名学生。师 : 正确,很好!如果上题中的科技小组增加学生人数,那么选哪家旅行社较 合算 2、鼓励自主交流,让位学生实践。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讨论气氛 非常热烈。生A:我们认为乙旅行社较合算。我们试算了当增加 1 人时,甲

旅行社 :80%×(21+1)=。乙旅行社 :70%×(24+1)=。>。所以选乙旅行社较合算。 生 B:我也选乙旅行社,我认为试增加 1 人不放心,我一共试了20 人,得 到这个结论。师 :以上两组讨论得很好。 3、感悟实践过程,体验实践乐趣。师:其它条件不变,选甲旅行社,学生 人数应有什么变化生:学生人数小于21 人时,选甲旅行社合算。师:老师人数变为 2 人时,打折情况不变,又如何呢 (同学们一起讨论,气氛顿时跃起 来。 )师 :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见解,好吗生1:我通过方程先算出两家旅行 社实际收费一样的情况,再讨论其余情况。生2:我利用第 1 题的结论。因 为,当甲旅行社乙旅行社价格一样,老师人数/ 学生人数 =3/21=1/7 时,得 到2/ 学生人数 =1/7 。所以当学生人数为 14 名时两家收费一样。剩下的两 个问题与前面同学的思路一样。 4、运用实践结果,发展创新意识。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很好!很新颖!是 否正确,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同学们还有其它想法吗生3:老师我还有 其它解法。解 :设学生人数为X 人,单价为“1。”如选甲旅行社,即 80%X<70%(X+2),则 X<14;如选甲、乙旅行社一样,即80%X=70%(X+2),则X=14;如乙旅行社。即80%X>70%(X+2),则 X>14; 三、活动小结 刚才这位同学是用不等式解的,方法完全是正确的。这是我们今后要学 习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探讨、实践 (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 的空间 )。 四、活动反思

初一数学专题精讲

上海市重点中学初一数学专题精讲 基础训练 1:已知四组线段的长分别如下,以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1,2,3 B.2,5,8 C.3,4,5 D.4,5,10 2: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7,且第三边长为整数,这样的三角形的周长最小值是( ) A.14 D.15 C. 16 D.17 3:平面上有n个点(n≥3),且任意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过任意三点作三角形,一共能作出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 (1)分析:当平面上仅有3个点时,可作__________个三角形; 当有4个点时,可作__________个三角形; 当有5个点时,可作__________个三角形; (2)归纳:考察点的个数n和可作出的三角形的个数S n,发现: 点的个数 3 4 5 …n 可连成三角 … 形的个数 4:如图7-3,三角形的个数是__________. 图7-3 图7-4 5:如图7-4,以A为顶点的三角形有_____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_____;如图7-5,以AD为边的三角形有_____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_____. 图7-5 6:若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整数,周长为11,且有一边长为4,则这个三角形可能的最大边长是

_________. 7.△ABC的三条边长是a、b、c,则,|a-b-c|-|b-c-a|=_________. 8.已知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分别为1和2,如果第三条边的长为整数,那么第三条边的长为____. 9.如图7-6,在图a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共有4个,在图b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共有7个,在图c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共有10个,……,则在第n个图形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共有_________个(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图7-6 10:若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三角形称为一对“共边三角形”,则_图7-8中以BC为公共边的“共边三角形”有( ) A.2对 B.3对 C.4对 D.6对 图7-8 11:如图7-9,草原上有4口油井,位于四边形ABCD的4个顶点,现在要建立一个维修站H,问H建在何处,才能使它到4口油井的距离之和最小? 图7-9 典型例题 1:如图7-11所示,在△ABC中,∠1=∠2,点G为AD的中点,延长BG交AC于点E,F为AB上一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