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

第一章

教学目标

1、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板书课题,简述“中”“和”的本意。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借助注音与解释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朗读:

1、检查注音:指导读好“位焉”“育焉”这两个词。

2、检查注释:结合注释理解中(zhong):符合。节:节度法度。致:达到

3、检查课文朗读:指明读课文,正音,随机表扬。

4、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理解没有注释的词语,学生汇报词语及所在句子的意思。

5、、齐读课文。

三、朗诵背诵

过渡语:读书越读越有滋味,比较古文与现代文不同读法,古文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还会摇头晃脑,体会古人读文的感受。

(一)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齐读、男女合作读、赛读)

(二)学生填空式背诵。

四、理解意思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

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五、列举事例

“中”“和”所遵循的原则。

六、诵读传唱

第二章

教学目标:

1、熟读《中庸》第二章《天生我才必有用》,大致了解其内容,并背诵。

2、准确理解相关重点词的意思。

3、能从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教师出示《中庸》第二章

1、老师领学生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正确停顿。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

4、试着自己读一读。指名读,读自己想读的句子,师生评价。(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6、小结、过渡:同学们,文言文简洁精炼,每一个字、每一句都代表着丰富的意思。相信我们在刚才的反复朗读中已经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吧。

四、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第二章。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词析句。(小组读,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示了解大意)

3、学生小组说说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4、指名说说文意,师生互评,只求简单感悟,不求甚解。

5、结合学生实际,以故事引导学生理解运用。

五、熟读成诵,巩固延伸。

1、小组尝试背诵,可小组接力背诵。

2.检查背诵,多种形式背诵。

(师生合作背、男女接力背、集体背)

这其实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而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六、拓展升华

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提高自身修养呢?

七、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在经典的世界中畅游,心灵浸润着书香。让我们再次回忆今天所学的内容。诵读《中庸》第二章。

中庸之道,让人深思。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就能顺其自然地水到渠成地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一切。

八、布置作业。

1、根据所学内容,收集一句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出一份关于“经典诵读”的手抄本。

第三章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板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庸》中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读题。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中庸》是文言文,学习起来有点难,所以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下面我先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看能不能发现一些和我们以往不一样的地方。

2.质疑,指出通假字、处理好节奏。指导看注释。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

4.指名分别读。

5.评议朗读情况:

*节奏再强烈一点,就好了。

*你不但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节奏。

*字正腔圆,有节奏。

*一个比一个进步了。

6.学生集体朗读。

7.小结、过渡:同学们,文言文简洁精炼,每一个字、每一句都代表着丰富的意思。相信我们在刚才的反复朗读中已经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吧。接下来我们来探究文本,理解文意。

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

2、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

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捍卫态度。事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肤浅,看得比较容易。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汤蹈火,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其目的还是在于引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视。

4、指导诵读。

四、熟读成诵,巩固延伸。

1、检查背诵,多种形式背诵。

(师生合作背、男女接力背、集体背)

2.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

3.吟诵展示。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感受了孔子平易谦和、循循善诱、为人师表的长者风范。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六、布置课后作业

1.回家默写这句话,并背给家长听。

2.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

第四章

教学目标

1、理解“道、知者、不肖者”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句子“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四章,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3、尝试背诵《中庸》的第四章。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让其理解当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运用在生活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二、诵读训练

1、教师范读,生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3、学生齐声朗读。

4、男女生合作读。

5、学生分小组朗读。

三、理解重点词语。

1、理解词语

2、出示这一章的意思,学生齐读。

四、默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文中哪一句话强调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

2、体会生活中怎样做到“食而知其味”。

五、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四章所阐述的意思。

六、尝试背诵。

七、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四人小组讨论。

1、结合实际,学了《中庸》这一章,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2、理解文章内容,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八、小结

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希望同学们通过对《中庸》这一章的学习和感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自如,争取更大的进步。

第五章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哀公(1)问政……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五章第一课时的内容,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尝试背诵《中庸》的第五章第一课时的内容。

5、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治国”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在生活中践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二、诵读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6、男女生比赛读。

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

学生思考:

1、如何去修养自己?

2、你觉得应该怎样治理国家?

四、学完这一章中庸,请同学们想象孔子当时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自由练读这一章节。

1、指名朗读。

2、全班站起来齐读,可以配合动作读。

第五章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五章第二课时的内容,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3尝试背诵《中庸》的第五章第二课时内容。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理解如何用“智、仁、勇”去处理五项伦常关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在生活中践行。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

二、诵读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中庸》第五章第二课时的内容(出示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6、男女生比赛读。

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

(1)出示温馨提示:

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指导诵读。

2.小结:

3.诵读全文。

四、小组讨论:

1、天下人共有哪些几种伦常关系?

2、一个人要具备哪三个条件?

五、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

第五章第四课时

教材内容: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教学目标:

1、熟读《中庸》第五章《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大致了解其内容,并背诵。

2、准确理解相关重点词的意思。

3、能从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再了解《中庸》。

二、初读《中庸》,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请同学们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看能不能发现一些和我们以往不一样的地方。师诵读《中庸》。

2.质疑,指出通假字、处理好节奏。指导看注释。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果发现他读错,

马上帮他纠正,好吗?

4.你最想读哪一句?指名分别读。

5.评议朗读情况:

6.学生集体朗读。

7.小结、过渡:同学们,文言文简洁精炼,每一个字、每一句都代表着丰富的意思。相信我们在刚才的反复朗读中已经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吧。接下来: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

(1)出示温馨提示:

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老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里共同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2)汇报交流,指导诵读。

2.小结:

3.诵读全文。

四、熟读成诵,巩固延伸。

1.检查背诵,多种形式背诵。

2.吟诵展示。

五、课堂总结

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我们总是提倡把功夫做在前头,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充分的准备,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进行较为全面的预计,以免问题突然出现时措手不及。

六、布置课后作业

1.回家默写这五句话,并背给家长听。

第五章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愚必明,虽柔必强。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了解真诚的好处。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从小要懂真诚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2.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3.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传统经典,领略传统文化精粹,感受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庸》吧。

二、学习交流

(一)教师出示原文(小黑板)

(二)、整体感知,读通文本

1、下面我们共同学习第一章,请听老师范读,注意读音断句。

2、老师领学生读。

3、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正确停顿。

4、指名读,师生评价。

(三)感悟文本

1、小组交流讨论品词析句。(小组读,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示了解大意)

2、指名说说自己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教师点评,只要说出大意就行。

3、读解文意

四、小结

真诚,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态度,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取得成功。希望同学们能努力做到真诚,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第六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读准字音,熟读、背诵第六章的内容。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理解其中的含义。

4、培养学生能学而置用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运用在生活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背第一至第五章,引入学习第六章。

二、简单介绍《中庸》第六章,了解这一章的主题思想。

三、诵读训练

1、老师范读《中庸》第六章的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齐声朗读。

4、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5、学生分小组朗读。

四、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1、理解词句

2、出示文章意思,学生齐读。

五、尝试背诵。

六、学以致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

1、应该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2、在生活中怎样做到“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七、小结

同学们通过了本章的学习,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做到“隐恶扬善,执两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用多种方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九、课后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

2.抄一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七章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背诵第八章的内容。

2、理解“大知、迩言、其、斯、舜”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意思。

3、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本章的意思,理解“隐恶扬善,执两用中”的主题意思。

4、培养学生能学而置用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激趣谈话,引入学习《中庸》。

三、新课导学

1、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本章,感知《中庸》的文言文韵味。

(2)、教师讲解

四、诵读训练

1、教师范读,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齐声朗读。

4、学生分小组朗读。

5、指名学生朗读,并作评点。

五、理解重点词语。

1、小组合作理解本章的重点词语。)

2、小组汇报,师适时点拔、补充。

3、学生质疑。

六、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七章所阐述的意思。

七、检查背诵。

(1)指名背(会背的同学举手,比谁背得好,背对的同学要表扬)。

(2)比男生、女生谁背得好。

(3)比哪一组背得好。

4)全班齐背课文。

九、延伸探究,学以致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

1、应该怎样做一个隐恶而扬善的人?

2、在生活中若遇到人我是非之事,应怎去处理呢?(例如:同学之间、家人之间等)

十、总结

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相信同学们通过对《中庸》的学习和感知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有的放矢,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扬善

《中庸》执两用中

隐恶

第八章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背诵第八章的内容。

2、理解“自、明、则”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的意思。

3、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本章的意思,理解“诚”、“明”的意思。

4、培养学生能学而置用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诵读训练

1、教师范读,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在听的过程中请认真的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齐声朗读。

4、学生分小组朗读。

三、理解重点词语。

1、小组合作理解第八章的重点词语。如“自、诚、明、则、谓、”等。

2、小组汇报,师适时点拔、补充。

(1)自:从,由。明:明白。

(2)则:即,就。

(3)师补充译释:

四、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八章所阐述的意思。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说。

五、尝试背诵。

(1)指名背(会背的同学举手,比谁背得好,背对的同学要表扬)。

(2)比男生、女生谁背得好。

(3)比哪一组背得好。

(4)全班齐背课文。

六、拓展,学以致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一个真诚的人?

1、学生汇报。

2、教师小结。

七、总结

学习中庸思想,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提高个人道德水准和构建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可以从中汲取到很多治世哲学。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诚信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陶冶自己的情操。

板书设计:

诚则明

《中庸》

明则诚

国学经典《中庸》默写题

《中庸》《大学》必背名句(中华书局,王国轩译注) 1、天命之谓性,,。——《中庸》第一章 【解析】: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第一章 3、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 【解析】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第一章 【解析】: 5、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第二章 6、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第四章 【解析】: 7、,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中庸》第十一章

8、,;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第十二章 9、子曰:道不远人。,。——《中庸》第十三章 10、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中庸》第十三章 【解析】 11、忠恕违道不远,,。——《中庸》第十三章 12、在上位,不陵下;,。——《中庸》第十四章 13、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第十四章 【解析】 14、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中庸》第十四章 【解析】 15、,小人行险以侥幸。——《中庸》第十四章 【解析】 16、君子之道,,。——《中庸》第十五章 17、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寿。

——《中庸》第十七章 【解析】 19、夫孝者:,。——《中庸》第十九章 【解析】 20、,,孝之至也。——《中庸第十九章》 【解析】 21、,。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中庸第十九章》 22、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中庸第二十章》 23、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第二十章 2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第二十章 【解析】 25、诚者,天之道也;,。——《中庸》第二十章 【解析】 27、,,知耻近乎勇乎。——《中庸》第二十章

中庸教案

《中庸节选》教案 项城一高——史明才——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讨论、交流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三、《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

大学中庸全文

书名:《大学》 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中庸》教案

《中庸节选》教案 项城一高——史明才——2015.3.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讨论、交流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三、《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和是天下的基础(第一章) 【原文】天命之谓(1),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顷刻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惧怕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职位地方焉,万物育焉。(第1章) 【正文】(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践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秘密色彩。(2)率:遵照本,率,遵照,凭据,(3)莫:正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义。见(xian):显现,明确。乎:于,正在这里有相比的意味。(4)中(zhong):相符。(5)节:节度法式。(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喊做“”,顺着本行事喊做“道”,凭据“道”的准绳修养喊做“教”。 “道”是不可以顷刻离开的,假如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没有人瞧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正在没

有人闻声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荫蔽的地方越是明确,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明显。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一人独处的时分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体现出来的时分,喊做“中”;体现出来卖前相符节度,喊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和”,是大众遵照的准绳,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正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顷刻离开引进话题,夸张正在《大学》里面也论述过的“慎其独”标题,请求人们加强盲目,真心至心肠顺着天赋的本行事,按道的准绳 修养自己。 解决了上述思想标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进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种种百般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进,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凭据本章的意义,正在一个别还没有体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安静淡然的,所以喊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制止的,它们一定要体现出来。体现出来而相符常理,有节度,这就喊做“和”。二者,这即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众平心静气,社会序次井然,天下也就稳定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质,以下十章(2-11)都环抱本章内容而

大学中庸试题答案

汾阳中学2016年高一年级入学考试国学试题 (本试题共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规律 B.见君子而后厌然厌然:讨厌的样子 C.其机如此机:机遇 D.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处事精详 2.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 A.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B.弟者,所以事长也 C.其所薄者厚,其所厚者薄,未之有也 D.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3.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尧舜率天下以仁 B.未之有也毋自欺也 C.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孝者,所以事君也。 D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4.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顾諟天之明命克明峻德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C.如恶恶臭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 D.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如好好色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掩其不善而着其善着:彰显出来 B.此之谓自谦谦:谦虚

C.此谓成于中,形于外形:比较 D.听讼,吾犹人也听讼:听到诉讼案件 6.下列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B.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C.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D.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7.下列有相关文化常识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B.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C.古人二十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D.儒家经典“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着作的总称。 8.下面句子出于《大甲》的一句是() A、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B、顾諟天之明命 C、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D、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9. 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汤之《盘铭》曰 B.未之有也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C.之子于归小人之使为国家 D.生之者众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10.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

《中庸》第23课时教案——择善固执

《中庸》第十三课教案 【教材内容】 《中庸》P15: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 3、对古人论“诚”有初步认识,能够大体了解什么叫“诚者”,什么叫“诚之者”,并且能够记住学、问、思、辨、行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明白文句的浅显道理,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教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重耳大赦 1、老师说故事。 头须害得重耳在外流亡的生活尝尽坚信,重耳为什么还要原谅他?(信守诺言、言而有信)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古文就和“诚”有关。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意思。对认为正确的事情坚决执行。这里的固执就和平时的用法不一样,是赞美人的词语。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 师:大家课前都读过课文了,不知道成果怎么样?敢不敢来闯闯关? (1)第一关,朗读大闯关的热身赛。

评价:1.对你来说真是小菜一碟啊;看着so eazy; 2.学生读破了句子,及时指导学生朗读。 (2)第二关,朗读大闯关的基础赛,稍稍难了一点点 (3)第三关,朗读大闯关的提升赛,不知道是不是能难住你们呢? 评价:你们怎么能这么厉害呢,我真是甘拜下风,因为我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可没有你们读的这么好。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在初读时,将句子读通、读流利) 2、师:不过同学们,古文的朗读仅仅读通是还不够呢,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接下去请大家听老师读一读,看看和刚才同学们读的有什么不同?(更加有节奏,有停顿,速度更慢),请大家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再去对读一读课文,读出节奏。 师:准备好了吗?下面我们要进入朗读大闯关的最后一关,终级赛。 师:有了朗读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读出了它的独特韵味,让我们一起放慢节奏感受它的美丽,合作着来读一读。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师:老师发现呀,同学们读的越来越有滋味了。 三、整体认知 1、接下去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篇文章究竟在讲什么吧? 出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在这篇文章中,讲到了两种诚,请你找到课文中的话来告诉我。那这两种诚有什么区别呢?请你再用文章中的话来告诉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给大家解释解释。(这也就是说啊天道的诚,不需要勉强就能够符合,不需要思索就能得到,从从容容就能符合中庸的要求,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努力做到诚,就是要选择美好的目标坚守不渝)师:这两种诚,就像在学习过程中的两类人,比如有些同学天生就很聪明,学习新知识看一眼就会,这是天资,有的同学没有那么聪明,但是勤能补拙,经过努力同样能学好,这就是后天的努力。诚者就像前者,诚之者就像后者,但是天资聪明的人是很好,大部分人都需要后天的努力,所以我们多的也是诚之者,需要确立目标,朝着它不懈努力,这就叫做“择善而固执之”。 以对对子的方式背诵 2、师:都作为诚之者,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那句话告诉我们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一:《大学》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一:《大学》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一:《大学》——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 约2000字,孙中山先生称这本书是“中国独有之宝贝”,是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曾国藩选拔人才的标准“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所谓“器宇”即一个人的心量,而读《大学》可以培养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小就建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格局。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二:《中庸》——“和谐”人生的指南 约4000字,“中”是指做人做事不偏激,中正平和;“庸”就是“永恒不变”,所以,《中庸》说的就是永恒不变的和谐之道。学了《中庸》,能够开发领导潜能,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成为一个高eq素养的人才。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即出自《中庸》。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三:《老子》——中国人的智谋奇书 约5000字,是中国人的智谋奇书,众所周知的《孙子兵法》,就是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智慧可以运用到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就将《老子》的思想运用到研究领域;企业家张瑞敏则运用《老子》;从小熟读

《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尔不凡。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四:《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约16000字,共498章,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它形象、生动地教会我们人生永恒的法则,从小熟读《论语》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个人无论是经商、从政,还是企业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识人、选择朋友等等,都能从《论语》中得到巨大启发,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五:《千字文》——童蒙识字教材首选 由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成的一篇韵文,最好的童蒙识字教材。词藻华丽,语言优美,且脉络清晰,熔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知识于一炉。学完《千字文》,孩子就可以轻松开始阅读,及早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探究式学习习惯。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六:《三字经》——中国文化史纲 约1100字,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和推荐。《三字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学了《三字经》,就等于将中国文化史纲记在脑子里了,对孩子的升学考试和文化修养都有极大帮助!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七:《弟子规》——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 约1100字,是一整套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弟子规》

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

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中庸全文及解释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着。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浅显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缺点,宣扬人家的好处。两个方面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

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课文注解)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庸全文及翻译22706

中庸全文及翻译 简介 《大学》与《中庸》虽只是《礼记》中的两篇,却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南宋朱熹将它们与《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既是儒家诸经的普及读物,也是诸经的代表作。《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其实它们都是秦汉之际的作品,是儒家大量吸收易学思想的产物。 一、关于《大学》 《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入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大学》全文的提要,也是全文的纲领。《大学》是讲什么的呢?三项任务,或谓之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新)民,达到社会的至善。如何完成,要有先有后,而且举出了人们在思考过程中不能先后相混的几个层次。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全文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 二、关于《中庸》 《中庸》是儒家又一重要经典,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的价值远远超过《大学》。程颐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孔子之孙,他是战国初人,相传《中庸》为子思所作。但就其内容考察,此书不可能成于《易传》之前,至少是同时代的作品。而且“孔门心法”的说法也不确切,因为孔子当时还没有这样深刻系统的思想。为了弥缝其中的矛盾,朱熹作《中庸章句序》时将其加以虚化,不提孔子,并将这种“心法”的由来上推至尧舜。朱熹说:“《中庸》何

中庸的教案

中庸的教案 关于中庸的教案 《中庸》教案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 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 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 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 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 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 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 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 天赋予的。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 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 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课内阅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拓展讨论: 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 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

中庸教案

第一章 教学目标 1、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板书课题,简述“中”“和”的本意。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借助注音与解释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朗读: 1、检查注音:指导读好“位焉”“育焉”这两个词。 2、检查注释:结合注释理解中(zhong):符合。节:节度法度。致:达到 3、检查课文朗读:指明读课文,正音,随机表扬。 4、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理解没有注释的词语,学生汇报词语及所在句子的意思。 5、、齐读课文。 三、朗诵背诵 过渡语:读书越读越有滋味,比较古文与现代文不同读法,古文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还会摇头晃脑,体会古人读文的感受。 (一)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齐读、男女合作读、赛读) (二)学生填空式背诵。 四、理解意思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

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五、列举事例 “中”“和”所遵循的原则。 六、诵读传唱 第二章 教学目标: 1、熟读《中庸》第二章《天生我才必有用》,大致了解其内容,并背诵。 2、准确理解相关重点词的意思。 3、能从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教师出示《中庸》第二章 1、老师领学生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正确停顿。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 4、试着自己读一读。指名读,读自己想读的句子,师生评价。(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6、小结、过渡:同学们,文言文简洁精炼,每一个字、每一句都代表着丰富的意思。相信我们在刚才的反复朗读中已经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吧。 四、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第二章。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词析句。(小组读,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示了解大意)

《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易经》老子、左传、史记、说苑11部国学经典名句汇编

《诗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3、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6、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8、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9、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1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1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1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5、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论语》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6、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8、贫而无谄,富贵无骄。《论语·学而》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1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17、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18、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 1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2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 天命之谓性

【知识学习】《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1、 《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

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二、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三、课内阅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

国学经典之大学中庸

国学经典之大学中庸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 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6.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7.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 于信。 8.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9.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10.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11.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12.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13.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14.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15.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16.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 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17.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18.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19.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20.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21.” 22.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23.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24.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25.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26.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27.「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28.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29.「忠怒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中庸》教案34287

《中庸》教案34287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章 教学目标 1、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板书课题,简述“中”“和”的本意。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借助注音与解释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朗读: 1、检查注音:指导读好“位焉”“育焉”这两个词。 2、检查注释:结合注释理解中(zhong):符合。节:节度法度。致:达到 3、检查课文朗读:指明读课文,正音,随机表扬。 4、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理解没有注释的词语,学生汇报词语及所在句子的意思。 5、、齐读课文。 三、朗诵背诵 过渡语:读书越读越有滋味,比较古文与现代文不同读法,古文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还会摇头晃脑,体会古人读文的感受。 (一)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齐读、男女合作读、赛读) (二)学生填空式背诵。 四、理解意思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五、列举事例 “中”“和”所遵循的原则。 六、诵读传唱 第二章 教学目标: 1、熟读《中庸》第二章《天生我才必有用》,大致了解其内容,并背诵。 2、准确理解相关重点词的意思。 3、能从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教师出示《中庸》第二章 1、老师领学生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正确停顿。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 4、试着自己读一读。指名读,读自己想读的句子,师生评价。(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6、小结、过渡:同学们,文言文简洁精炼,每一个字、每一句都代表着丰富的意思。相信我们在刚才的反复朗读中已经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吧。 四、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 导读:本文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1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大学》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在独处独知的时候也一定要言行谨慎啊! 读了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故事。 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一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有一次,他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的当铺作抵押换钱,后来赎回苎麻时,发现在苎麻中包着五两金子。甄彬看到金子后二话没说,立即送还当铺。当铺的人非常吃惊,于是用一半金子作为酬谢,并让甄彬把名字详细的告诉他,两人往复推辞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从此,甄彬还金的美名远播。 甄彬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把金子还给了当铺,就做到了“慎独”。《大学》中说,君子必慎其独也,因为君子在人前人后表现如一。而小人正相反,常常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通过学习《大学》,我知道了,要做君子,不当小人,自己在独处独知的时候也要做到“慎独”。比如,在朋友家,如果看到喜欢的玩具,不能偷偷拿走。在商店里如果看见了喜欢的文具,又没有带零花钱,不能趁店主不注意偷偷拿走。

学习《大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学到了许多其他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今后,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好孩子。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2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 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