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雷达信号处理及目标识别分析系统方案

雷达信号处理及目标识别分析系统方案

雷达信号处理及目标识别分析系统方案
雷达信号处理及目标识别分析系统方案

雷达信号处理及目标识别分系统方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一○年八月

一 信号处理及目标识别分系统任务和组成

根据雷达系统总体要求,信号处理系统由测高通道目标识别通道组成。它应该在雷达操控台遥控指令和定时信号的操控下完成对接收机送来的中频信号的信号采集,目标检测和识别功能,并输出按距离门重排后的信号检测及识别结果到雷达数据处理系统,系统组成见图1-1。

220v

定时信号

目标指示数据

目标检测结果输出目标识别结果输出

图1-1 信号处理组成框图

二 测高通道信号处理

测高信号处理功能框图见图2-1。

s

图2-1 测高通道信号处理功能框图

接收机通道送来中频回波信号先经A/D 变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再通过正交变换电路使其成为I 和Q 双通道信号,此信号经过脉冲压缩处理,根据不同的工作模式及杂波区所在的距离单元位置进行杂波抑制和反盲速处理,最后经过MTD 和CFAR 处理输出检测结果。

三 识别通道信号处理

识别通道信号处理首先根据雷达目标的运动特征进行初分类,然后再根据目标的回波特性做进一步识别处理。目标识别通道处理功能框图见图3-1所示。

图3-1 识别通道处理功能框图

四 数字正交变换

数字正交变换将模拟中频信号转换为互为正交的I 和Q 两路基带信号,A/D 变换器直接对中频模拟信号采样,通过数字的方法进行移频、滤波和抽取处理获得基带复信号,和模拟的正交变换方法相比,消除了两路A/D 不一致和移频、滤波等模拟电路引起的幅度相对误差和相位正交误差,减少了由于模拟滤波器精度低,稳定性差,两路难以完全一致所引起的镜频分量。

目标识别结果输出

(f 0,B )

I Q

图4-1 数字正交变换的原理

我们希望得到的复包络信号,即数字鉴相器输出信号的频谱,正交插值实现原理图如图4-1,数字鉴相器的任务就是如何使频谱为图4-2(a)所代表的信号转换成频谱为图4-2(f)所示的信号,方法有四种:

s

~

图4-2 正交插值实现原理图

低通滤波器法 数字乘积检波器法

Hilbert 变换法 Bessel 插值法

这些方法实现过程特点各有不同,但在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下面以低通滤波法为例来进行设计。采用低通滤波法的数字正交变换原理框图见图4-3。

I

图4-3 采用低通滤波器法的数字正交变换原理图

经过数字正交换后,I(n)和Q(n)的数据速率可以通过抽取降低下来,在

80MHz s f =的情况下如果按16:1抽取,这时I(n)和Q(n)的速率为5MHz ,即

200t ns ?=。

下面以仿真的形式验证中频数字正交插值的有效性。

低通滤波器的参数:B =5MHz , F0=60MHz ,Fs =80MHz 。设计的低通滤波器为32阶,阻带-50dB 。

幅频特性

频率(MHz)

幅度/d B

图4-4 低通滤波器的幅频特性

仿真信号条件:信号形式为线性调频信号,信号参数为带宽B =5 MHz ,信号中心频率f0=60 MHz ,采样率fs =80 MHz ,AD 采样之后的数据的时域波形和频

谱如下图所示:

采样单元

频率(MHZ )

幅度(d B )

图4-5 AD 采样的中频数字信号

采样单元

实部及虚

频率(MHZ )

幅度(d B )

图4-6 数字正交变换后的基带信号

五 数字脉冲压缩

1、脉冲压缩信号形式如下

2、不同时宽下的脉冲压缩结果(加海明窗):

us

图5-1时宽=10us、带宽=5MHz脉压结果

us

图5-2时宽=20us、带宽=5MHz脉压结果3、三种脉冲宽度下脉冲压缩处理所得的噪声改善因子:

六 动目标检测

1、固定重复频率的工作模式:固定重频分别为:800Hz 和400Hz ,动目标检测按照目标所处区域是否含有杂波分别采用不同的滤波器进行处理。

表6.1

杂波谱的分布情况:

假定:地物杂波:v σ=0.3米/秒 气象杂波:v σ=2m/s 雷达杂波谱宽:

2v

f σσλ

=

(6.1)

在λ=0.0318m(f=9432MHz)的情况下可以计算得到:

20.3

18.90.0318f σ?=

=地Hz (6.2) 22

125.80.0318

f σ?=

=气Hz (6.3) 考虑到雷达天线扫描会引起杂波谱的展宽,实际的杂波谱会比上述值略宽一些,同时考虑雷达的重频较低,气象杂波的谱较宽,而且存在多普勒模糊,因此我们将在分析雷达回波气象杂波特性的基础上,优化滤波器凹口来实现对气象杂波的抑制。

2、MTD 滤波器的设计

(1)重复频率为800Hz ,积累脉冲数为16

a .对不含有杂波区域的MTD 滤波器组采用均匀多普勒组和海明加权,实际处理中可采用FFT 处理来实现。16个滤波器组的特性如下图所示:

多普勒频率(Hz)

图6-116个均匀脉冲多普勒滤波器组特性

b.对含有杂波区的MTD滤波器组特性(要求凹口深度≤-60dB,凹口宽度±30Hz),需要分别设计不同的滤波器组在实现杂波抑制的同时实现动目标检测。

多普勒频率(Hz)

图6-216个均匀脉冲带凹口的MTD滤波器组特性(2)重复频率为400Hz,积累脉冲数为8

a.对不含有杂波区域的MTD滤波器组采用均匀多普勒组和海明加权,实际处理中可采用FFT处理来实现。8个滤波器组的特性如下图所示:

多普勒频率(Hz)

图6-38个均匀脉冲多普勒滤波器组特性

b.对含有杂波区的MTD滤波器组特性(要求凹口深度≤-45dB,凹口宽度±30Hz),需要设计一个MTD滤波器在实现杂波抑制的同时实现动目标检测。

多普勒频率(Hz)

图6-48个均匀脉冲MTD滤波器特性

表6.2 变

七恒虚警处理(CFAR)

1、杂波背景下的CFAR检测

杂波可以看作是许多独立照射单元回波的叠加,杂波包络的分布也接近瑞利分布,如果检测背景中存在此类杂波,检测门限可以通过计算杂波的均值得到,但是因为杂波在空间分布的未知性,求杂波均值的样本只能从被检测目标邻近单元来获得,这就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单元平均CFAR检测器。为了减少这类检测器在杂波边缘内侧虚警显著增大问题,一般采用其改进电路——两侧单元平均选大电路,见图7-1。在被检测单元两侧各选L个单元,分别求这L个单元的均值,两者选大后输出,乘以门限乘子

C作为检测门限。图中被检测单元两侧各空出一个

1

单元是为了避免目标本身对门限值的影响。单元个数L一般选8或16。

C由主控

1

台设置确定。

输出输入

图7-1两侧单元平均选大CFAR检测器

MTD滤波器有多路输出。所以,需要采用多路CFAR检测,见图7-2。

(N-1)#滤波器输出

1# 滤波器输出0# 滤波器输出检测输出

图7-2 MTD 工作方式时的多路CFAR 检测

2、噪声恒虚警电路

接收机噪声是白色高斯噪声,如果不存在杂波和其它干扰,在接收机的白色高斯噪声中,检测目标可以采用噪声电平恒虚警电路。

因为白色高斯噪声经幅度检波器以后,概率密度分布符合瑞利分布,所以只需求得其噪声均值,再乘以一个大于1的门限乘子,作为检测门限就可以将虚警概率控制在允许值以下。求取接收机噪声均值所用的数据一般在雷达休止期内(认为只存在白噪声)获得。但是计算白噪声均值所需的样本数要求很大,而一个休止期内可用的样本数很有限,所以一般需要上百个周期的休止期样本取平均,所以CFAR

检测门限的变化是很慢的,一般也称为慢门限CFAR 电路。

门限产生电路如图7-3所示,单元平均电路在每次发射的休止期内取噪声数据取平均值,递归滤波在发射与发射之间进行,递归滤波器的结构见图7-4。2C 为噪声CFAR 的门限乘子,它也由主控台送来。

C 2

输入输出

图7-3 噪声恒虚警电路

y n

x n

图7-4 递归滤波器

从图7-4可见,

11n-11() =y n n n n n n

y x y K y Ky Kx ---=-+-+ (7.1)

这里,K 是一个大于0小于1的数,1Z -表示跨发射周期的延迟,经过多个周期以后,n y 将代表n x 的均值。K 值越接近于1,求平均的周期数越少,K 值越接近于0,求平均的周期数就越多。

八 窄带识别工作模式

在窄带识别工作模式是在知道目标距离和径向速度的条件下工作,雷达工作在固定重频的模式下,为了消除远距离目标的距离盲区,采用两种重复频率,工作时主要工作在其中的一种重频下,当发现识别目标落入该重频的距离盲区时切换到另外一种工作重频,具体雷达参数设置如下:

窄带信号条件下的信号处理过程首先根据目标的运动速度进行初步的分类,然后再利用目标的回波做进一步分类,目标识别处理的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8-1识别信号处理流程

1、速度判决部分处理

实际中,三类飞机目标(喷气式飞机、螺旋桨飞机、直升机)在速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理论上螺旋桨飞机、直升机的最大平飞速度要小于喷气式飞机的最大平飞速度,而螺旋桨飞机、喷气式飞机的最小平飞速度又要大于直升机的最小平飞速度。

流程图中,V1是螺旋桨类飞机最大平飞速度,V2是螺旋桨类飞机的最小平飞速度,显然目标速度大于V1的只可能是喷气式飞机,小于V2的只可能是直升机。

对于目标速度[1,2]

(即速度大于等于V1且小于等于V2),目标可能是喷

V V

气式、螺旋桨、直升机中的任何一类,此时单纯的速度门限不足以区分三类目标。这就需要利用基于目标回波的时域和频域特征对目标进行分类。

2、杂波抑制部分处理

杂波抑制是雷达信号处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雷达探测的目标大多为运动目标,如飞机、舰船、导弹等,而雷达接收到的无源干扰主要为静止目标或低速目

标,如地杂波、海杂波、气象杂波、箔条干扰等。运动目标和静止目标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其速度上。这一速度差别反映在雷达回波中它们的多普勒频移不同。这样,在时域上互相混迭的目标回波信号和无源干扰有可能从频域上予以区分。杂波抑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的信号处理,对于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来说也是尤为重要,既要保证尽可能的滤除地杂波、海杂波、气象杂波、箔条干扰等,又要保证低速目标不会被滤除。考虑采用MTI、杂波白化等方法。

3、特征提取部分处理

基于处理后的回波信号的时域及频域信息,提取可以反映不同类别目标间差异的特征。

4、目标分类部分处理

选取一些已知类别飞机的回波数据特征训练SVM分类器,并将已训练好的分类器参数存储在系统中。整个训练是离线过程,可以事先根据仿真和实测数据做好。将未知目标回波信号特征输入到训练好的分类器中,对未知目标进行综合分类,得到目标的类别标号(对应喷气式、螺旋桨、直升机三类)。

5、雷达波束驻留时间对天线扫描的要求

对于X波段雷达,为了对上述三类目标进行有效识别,要求对目标的连续观测时间(波驻时间)大于等于150ms。在窄带目标识别工作模式下对天线波束及伺服系统的要求:在俯仰扇扫,在目标所在区域的3°内扫描,俯仰转速:往返10次/秒(对应俯仰波束的波束驻留时间为:450ms)。

九步进频率识别工作模式

1、雷达在检测到目标之后可转入步进频率识别工作模式,通过发射步进频率信号来获得宽带的一维距离像进行目标的分类。考虑到原有雷达系统的工作条件,选定步进频率工作模式下的参数:

信号形式:线性调频 信号时宽:10us

线性调频信号带宽:5MHz 频率步进参数:跳频间隔:4MHz

跳频点数:25(合成带宽为105 MHz )

与窄带识别工作模式类似,步进频率识别工作模式也是在知道目标距离和径向速度的条件下工作,实际处理中进行开窗处理,雷达工作在固定重频的模式下,工作重频为800Hz 。

2、调频步进信号的带宽合成方法

目前常用的线性调频步进信号带宽合成处理方法主要有:时域带宽合成法和频域带宽合成法。在本雷达系统中我们将采用频域带宽合成法来获得目标的高分辨一维距离像。利用频域带宽合成方法形成高分辨一维距离像的步骤为:

Step (1): 首先对子脉冲进行脉冲压缩,匹配函数频谱为:

()()?c c H f Conj FFT u t ????=???? (9.1) Step (2): 对脉组内子脉冲的脉压结果进行频移,即乘以:

()2m j f

t

H t e

π??= (9.2)

Step (3): 对同一个脉组内子脉冲求和累加就可以实现频谱拼接:

()()()1M

c cm m s t s t H t ?==∑ (9.3)

Step (4): 对带宽合成后的信号加修正窗进行修正:

[]()()()cM c M s t IFFT FFT s t H f ??=??? (9.4) 由于本雷达主要针对运动目标进行检测和识别,在运动目标的条件下,目标的径向速度会影响一维距离像的成像结果的质量,合成高分辨的一维距离像时,我们需要利用目标的运动参数进行补偿,信号处理流程如下:

图9-1频域带宽合成信号处理流程3、步进频率信号处理仿真:

回波信号以点目标进行仿真,具体仿真参数如下:

信号形式:线性调频

信号时宽:10us

线性调频信号带宽:5MHz

频率步进参数:跳频间隔:4MHz

跳频点数:25(合成带宽为105 MHz)

重频:800Hz

单次回波脉压的结果和合成距离像分别如下图所示:

脉压结果

图9-2单次回波脉压结果

对数高分辨距离像

图9-3合成的高分辨距离像

十系统定时及对外接口

1、信号处理及目标识别分系统负责整机的定时功能,定时信号有定时信号有导前

脉冲、发射机调制脉冲、接收机主脉冲、显示主脉冲、显示帧同步脉冲和接收机选通脉冲等。

2、信号处理及目标识别分系统对外信号接口

(1)信号处理及目标识别分系统对外输出信号接口

① 发射分系统

发射机调制脉冲:RS422差分信号(3.3v)(1对);

频率码信息:RS422差分信号(3.3v)(5对);

控制信号备用:RS422差分信号(1对)。

② 接收分系统

频率码信息:RS422差分信号(3.3v)(5对)(与发射分系统公用);

接收机导前脉冲:RS422差分信号(3.3v)(1对);

重频控制:RS422差分信号(3.3v)(4对);

接收机主脉冲:RS422差分信号(3.3v)(1对);

中频带宽选择控制:RS422差分信号(3.3v)(1对);

调频宽度控制:RS422差分信号(3.3v)(1对);

控制信号备用:RS422差分信号(3.3v)(1对)。

(注:雷达收发分系统给出上述信号详细的时序关系)

③ 录取及显示终端

定时主触发:RS422差分信号(3.3v);(1对)

显示帧同步脉冲:RS422差分信号(3.3v);(1对)

显示时钟:LVDS接口;(1对)

正常视频输出:LVDS接口;(1对)

MTD加相参积累视频输出:LVDS接口;(1对)

高分辨距离像:与正常视频输出共用接口;

识别分类结果信息输出:RS422串行口(1对、报文格式待定)。

(注:录取及显示终端给出上述信号的时序关系及要求)

④ 监控分系统

BIT报文输出:RS422串行口。

包含信息:80MHz时钟状态检测、AD功能状态检测、定时功能状态检测、

信号处理功能状态检测、电源状态检测。

(2)信号处理及目标识别分系统输入信号接口

① 中频回波信号(来自接收机):

中心频率60MHz,中频带宽5MHz(10MHz);

幅度Vp-p=2V(50欧负载);

接口形式:SMA。

② 采样时钟(来自接收机):

频率80MHz,要求采样时钟抖动小于4.75?11

10-s;(给出相应的相位噪声指标);

幅度:Vp-p=2V;

接口形式:SMA。

③俯仰及方位角码信息:RS422差分信号(3.3v)(1对)(来自伺服分系统);

④ 工作模式控制(来自监控分系统)

正常测高模式、窄带识别、步进频率工作模式、频率码控制、带宽控制、

手动变T等:RS422串行口。

⑤ 其它信息(来自终端)

MTD 控制距离、目标距离、目标速度、目标航向、CFAR 门限控制(二次门限):RS422串行口。

十一 信号处理分系统硬件及实现

1、信号处理分系统硬件组成

信号处理分系统包括1块A/D 采样板、1块时序控制&信号接口板、1块信号处理板、1块存储板(实际装备可不用)和一块电源板等五个插件。

图11.1 信号处理分系统硬件组成

信号处理分系统采用标准CPCI 机箱,各插件均为标准6U 板卡,采用超大规模的FPGA 和ADI 公司的TIGER SHARC 系列DSP 的通用硬件平台,插件互换性强,种类少,便于维护和管理。信号处理分系统背板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下半部分为标准CPCI 背板(包括CPCI 总线及供电电源),上半部分为自定义背板(需要自行设计)。CPCI 标准总线背板上传输的信号主要为控制信号及数据信息,自定义背板上的信号包括:

◆ 回波及中间处理数据、检测结果及识别结果; ◆ 工作模式控制及目标相关信息等; ◆ 同步信号、BIT 信号; ◆ 整机定时信号; 2、AD 采样板

(1)AD 采样板的组成框图

系统对外接口

中频输入

电源及系统总线

雷达的目标识别技术

雷达的目标识别技术 摘要: 对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技术和雷达目标识别过程进行了简要回顾,研究了相控阵雷达系统中多目标跟踪识别的重复检测问题提出了角度相关区算法,分析了实现中的若干问题,通过在相控阵雷达地址系统中进行的地址实验和结果分析表明:采用角度相关区算法对重复检测的回波数据进行处理时将使识别的目标信息更精确从而能更早地形成稳定的航迹达到对目标的准确识别。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雷达目标识别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国防及未来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面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目前主要有-Se方式,分别是一维距离成象技术、极化成象技术和目标振动声音频谱识别技术。 1.一维距离成象技术 一维距离成象技术是将合成孔径雷达中的距离成象技术应用于地面雷达。信号带宽与时间分辨率成反比。例如一尖脉冲信号经过一窄带滤波器后宽度变宽、时间模糊变大。其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2.极化成象技术 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组成的。若电场方向是固定的,例如为水

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则叫做线性极化电磁波。线性极化电磁波的反射与目标的形状密切相关。当目标长尺寸的方向与电场的方向一致时,反射系数增大,反之减小。根据这一特征,向目标发射不同极化方向的线性极化电磁波,分别接收它们反射(散射)的回波。通过计算目标散射矩阵便可以识别目标的形状。该方法对复杂形状的目标识别很困难。 3.目标振动声音频谱识别技术 根据多普勒原理,目标的振动、旋转翼旋转将引起发射电磁波的频率移动。通过解调反射电磁波的频率调制,复现目标振动频谱。根据目标振动频谱进行目标识别。 传统上我国地面雷达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目标识别:回波宽度和波色图。点状目标的回波宽度等于入射波宽度。一定尺寸的目标将展宽回波宽度,其回波宽度变化量正比于目标尺寸。通过目标回波宽度的变化可估计目标的大小。目标往往有不同的强反射点,如飞机的机尾、机头、机翼以及机群内各飞机等,往往会在回波上形成不同形状的子峰,如图2所示。 这类波型图叫作波色图。根据波色图内子峰的形状,可获得一些目标信息。熟练的操作员根据回波宽度变化和波色图内子峰形状,进行目标识别。

现代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

现代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 摘要:自二战以来,雷达就广泛应用于地对空、空中搜索、空中拦截、敌我识别等领域,后又发展了脉冲多普勒信号处理、结合计算机的自动火控系统、多目标探测与跟踪等新的雷达体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雷达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现代雷达已经具备了多种功能,如反隐身、反干扰、反辐射、反低空突防等能力,尤其是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提取目标信息的能力不断得到加强。例如,利用雷达系统中的信号处理技术对接收数据进行处理不仅可以实现高精度的目标定位与跟踪, 还能够在目标识别和目标成像、电子对抗、制导等功能方面进行拓展, 实现综合业务的一体化。 一、雷达的起源及应用 雷达,是英文Radar的音译,源于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意思为"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即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因此,雷达也被称为“无线电定位”。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雷达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雷达最为一种重要的电磁传感器,在国防和国民经济中应用广泛,最大特点是全天时、全天候工作。雷达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机、终端显示等部分组成。 雷达的出现,是由于二战期间当时英国和德国交战时,英国急需一种能探测空中金属物体的雷达(技术)能在反空袭战中帮助搜寻德国飞机。二战期间,雷达就已经出现了地对空、空对地(搜索)轰炸、空对空(截击)火控、敌我识别功能的雷达技术。二战以后,雷达发展了单脉冲角度跟踪、脉冲多普勒信号处理、合成孔径和脉冲压缩的高分辨率、结合敌我识别的组合系统、结合计算机的自动火控系统、地形回避和地形跟随、无源或有源的相位阵列、频率捷变、多目标探测与跟踪等新的雷达体制。后来随着微电子等各个领域科学进步,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和研究内容都在不断地拓展。雷达的探测手段已经由从前的只有雷达一种探测器发展到了红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学探测手段融合协作。

雷达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

脉冲压缩雷达的仿真脉冲压缩雷达与匹配滤波的MATLAB仿真 姓名:-------- 学号:---------- 2014-10-2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 雷达工作原理 雷达,是英文Radar 的音译,源于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 的缩写,原意为"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即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因此,雷达也被称为“无线电定位”。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雷达发射机的任务是产生符合要求的雷达波形(Radar Waveform ),然后经馈线和收发开关由发射天线辐射出去,遇到目标后,电磁波一部分反射,经接收天线和收发开关由接收机接收,对雷达回波信号做适当的处理就可以获知目标的相关信息。 但是因为普通脉冲在雷达作用距离与距离分辨率上存在自我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采用脉冲压缩技术,即使用线性调频信号。 二、 线性调频(LFM )信号 脉冲压缩雷达能同时提高雷达的作用距离和距离分辨率。这种体制采用宽脉冲发射以提高发射的平均功率,保证足够大的作用距离;而接受时采用相应的脉冲压缩算法获得窄脉冲,以提高距离分辨率,较好的解决雷达作用距离与距离分辨率之间的矛盾。 脉冲压缩雷达最常见的调制信号是线性调频(Linear Frequency Modulation )信号,接收时采用匹配滤波器(Matched Filter )压缩脉冲。 LFM 信号的数学表达式: (2.1) 其中c f 为载波频率,()t rect T 为矩形信号: (2.2)

雷达运动目标检测大作业

非均匀空时自适应处理 摘要 本文首先依次介绍了在非均匀环境下的STAP处理法,包括降维、降秩以及LSMI方法,接着重点分析了直接数据域(DDD)方法的原理及实现过程,最后针对直接数据域方法进行了仿真实验。 引言 机载雷达对运动目标检测时,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抑制强大的地面杂波和各种类型的干扰,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技术。STAP 技术通过对杂波或干扰训练样本分布特性的实时学习来来形成空域—时域二维自适应权值,实现对机载雷达杂波和干扰的有效抑制。 STAP技术在形成自适应权值时,需要计算杂波协方差矩阵R。实际系统的协方差矩阵是估计得到的,即先在待检测距离单元的临近单元测得K个二维数 据矢量样本V i(i=1,2…K),再计算R的估计值?=Σ i=1K V i V i H∕K,然后可得自 适应权值W=μR^-1S,其中μ为常数,S为空时导向矢量。临近训练样本的选择必须满足独立同分布(IID)条件。同时,为了使由杂波协方差矩阵估计引起的性能损失控制在3dB内,要求均匀训练样本数K至少要2倍于其系统自由度(DOF)。如果所选样本非均匀,则形成的权值无法有效对消待检测单元中所含有的杂波和干扰,从而大大降低对运动目标的检测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 机载雷达面临的杂波环境往往是非均匀的, 这对经典的S T A P 技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针对这一难题, 许多新的适用于非均匀杂波环境的S T A P 方法不断被提出。 1、解决非均匀样本的方法 1.1、降维方法 降维方法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减少空时自适应处理时所需的巨大运算量, 但后来发现该类方法同时大大减少了对均匀训练样本数的需求, 对非均匀情况下杂波抑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降维方法将每次自适应处理所需要抑制的杂波范围限制在某一个较小杂波子空间内, 根据RMB准则和Brennan定理, 自适应处理时所需要的均匀训练样本数由2 倍于整体系统自由度减至降维后2 倍于子空间系统自由度。降维程度越高, 对均匀训练样本的需求就越少。降维方法属固定结构方法, 无法充分利用杂波的统计特性。当辅助波束与杂波谱匹配很好时, 处理性能往往很好。反之, 则性能下降。 1.2、降秩方法 与固定结构降维方法相反, 降秩方法充分利用回波中杂波的分布特性, 每次处理选取完备杂波空间来形成自适应权值对消杂波分量, 可看作依赖回波数据的自适应降维方法。该类方法在形成权值过程中利用的信息中不含噪声分量, 所以避免了小样本情况下噪声发散带来的性能下降问题, 故减少了对均匀训练样本数的需求。同样, 该类方法在满足信杂噪比损失不超过 3 d B 条件时所需的训练样本数约为 2 倍的杂波子空间的维数。从处理器结构上来看, 降秩方法可

一种雷达通用信号处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一种雷达通用信号处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一种雷达通用信号处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FPGA是一种现场可编程器件,设计灵活方便可以反复修改内部逻辑,适用于算法结构比较简单、处理速度较高的情况。DSP是一种基于指令集的处理器,适于大信息、复杂算法的信息处理场合。鉴于两种处理器件自身优势,FPGA+DSP信号处理架构,已成为信号处理系统的常用结构。但当前FPGA+DSP的信号处理平台或者是基于某些固定目的,实现某些固定功能,系统的移植性、通用性较差。或者仅仅简要介绍了平台的结构没有给出一些具体的实现。本文提出的基于FPGA+DSP通用信号处理平台具有两种处理器的优点,兼颐速度和灵活性,而且可以应用在不同雷达信号处理系统中,具有很强的通用性。本文举例说明该系统在连续波雷达和脉冲雷达中的典型应用。1系统资源概述1.1处理器介绍本系统FPGA选择Altera公司的EP2S60F1020。Stratix II FPGA采用TSMC的90nm 低k绝缘工艺技术。Stratix II FPGA支持高达1Gb·s-1的高速差分I/O信号,满足新兴接口包括LVDS,LNPECL和HyperTransport标准的高性能需求,支持各种单端I/O接口标准。EP2S60系列内部有48352个ALUT;具有2544192bit的RAM 块,其中M512RAM(512bit)329个,M4K RAM(4kbit)255个,M-RAM(512kbit)2个。具有嵌入式DSP块36个,等效18bit×18bit乘法器144个;具有加强型锁相环EPLL4个,

快速锁相环FPLL8个。这些锁相环具有高端功能包括时钟切换,PLL 重新配置,扩频时钟,频率综合,可编程相位偏移,可编程延迟偏移,外部反馈和可编程带宽等。本系统DSP选择ADI公司的ADSP TS201。它有高达600MHz的运行速度,1.6ns的指令周期;有24MB的片内DRAM;双运算模块,每个计算块包含1个ALU,一个乘法器,1个移位器,1个寄存器组和1个通信逻辑单元(CLU);双整数ALU,提供数据寻址和指针操作功能;集成I/O接口,包括14通道的DMA控制器,外部端口,4个链路口,SDRAM控制器,可编程标识引脚,2个定时器和定时器输出引脚等用于系统连接;IEEE1149.1兼容的JTAG端口用于在线仿真;通过共享总线可以无缝连接多达8个TigerSHARC DSP。1.2FPGA+DSP结构由于FPGA和DSP各自的自身优势,FPGA+DSP信号处理架构已成为信号处理系统的常用结构。一般情况下FPGA+DSP的拓扑结构会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的连接,这就导致这种结构的专用性,缺乏灵活性。对于一个通用处理平台要考虑到各种不同的信号通路,因此大部分通用FPGA+DSP平台都采取各个处理器间均有通路的方式。这种拓扑结构灵活方便,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通路需求,这种结构的缺点就是硬件设计的复杂以及可能会有资源浪费。对于这种通用FPGA+DSP 结构,FPGA与各个DSP之间均有连接,不同之处便是DSP之间的拓扑结构。一般分两种,一是高速外部总线口耦合结构组成多DSP 系统,这种结构可以实现多DSP共享系统内的资源,系统内的个处理器可以共享RAM,SDRAM和主机等资源,还可共享其他处理器核

雷达数字信号处理解决方案

雷达数字信号处理解决方案 1.背景 数字信号处理是现代通信、雷达和电子对抗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应用中,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接收数据进行处理,不仅可以实现高精准的目标定位和目标跟踪,还能够将目标识别、目标成像、精确制导、电子对抗等功能进行拓展,实现多种业务的一体化集成。 在现代雷达系统中,随着有源相控阵和数字波束形成(DBF)技术的广泛应用,接收前端存在大量的数据需要并行处理,并需要保证高性能和低延迟的特点。雷达日益复杂的应用环境,让雷达系统具备自适应于探测目标和环境的能力,数字信号处理部分也需要使用多种更加复杂的算法,并且可以做到算法模块化,以及通过软件配置功能模块的参数,实现软件定义的功能。更大的数据处理带宽能够使雷达获得更高的分辨率,更高的工作频率使得雷达可以小型化,能够在更小的平台上安装,这样对于硬件平台实现也有低功耗的要求。 在电子对抗设备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多个威胁目标进行快速分析和响应,同样需要数字信号处理的相关算法具备高实时,高动态范围和自适应的特点。如何在宽频噪声的环境中寻找到目标的特征数据,如何在宽带范围内制造虚假目标实现全覆盖,数字信号的处理性能是至关重要的设计因素。 加速云的SC-OPS和SC-VPX产品,针对5G通信和雷达的数字信号处理的要求,结合Intel最新14nm 工艺的Stratix10 FPGA系列,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解决方案。SC-OPS产品作为单独的硬件加速卡,通过PCIe插卡的方式实现与主机的通信功能,还可以通过多卡级联的方式实现数字信号的分布式处理方案。SC-VPX产品是由FPGA业务单板、主控板和机箱组成的VPX系统。借助于FPGA可编程的特性,加速云提供了高性能数学加速库FBLAS和FFT的RTL级IP,具有高性能和算法参数可配置的特点实现了多重信号分类(MUSIC)和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ADBF)的核心算法,提高了5G通信和雷达在对抗干扰方面的性能。为了方便客户使用高层语言开发,加速云提供基于FPGA完整的OpenCL异构开发环境,快速实现用户自定义的信号处理加速方案。 图1. 加速云SC-OPS和SC-VPX产品

目标识别技术

目标识别技术 摘要: 针对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技术进行了简要回顾。讨论了目前理论研究和应用比较成功的几类目标识别方法:基于目标运动的回波起伏和调制谱特性的目标识别方法、基于极点分布的目标识别方法、基于高分辨雷达成像的目标识别方法和基于极化特征的目标识别方法,同时讨论了应用于雷达目标识别中的几种模式识别技术:统计模式识别方法、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基于模型和基于知识的模式识别方法以及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最后分析了问题的可能解决思路。 引言: 雷达目标识别技术回顾及发展现状 雷达目标识别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雷达目标特征信号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研究达目标的有效散射截面积。但是,对形状不同、性质各异的各类目标,笼统用一个有效散射面积来描述,就显得过于粗糙,也难以实现有效识别。几十年来,随着电磁散射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雷达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先进的现代信号处理技术条件下,许多可资识别的雷达目标特征信号相继被发现,从而建立起了相应的目标识别理论和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获取信息优势为核心、以高技术武器为先导的军事领域的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夺取信息优势已成为夺取战争主动权的关键。电子信息装备作为夺取信息优势的物质基础,是推进武器装备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其总体水平和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和作战能力。 雷达作为重要的电子信息装备,自诞生起就在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进攻武器装备的发展,只具有探测和跟踪功能的雷达也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战争的需要,迫切要求雷达不仅要具有探测和跟踪功能,而且还要具有目标识别功能,雷达目标分类与识别已成为现代雷达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未来雷达的基本功能之一。目标识别技术是指:利用雷达和计算机对遥远目标进行辨认的技术。目标识别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雷达回波中的幅度、相位、频谱和极化等目标特征信息,通过数学上的各种多维空间变换来估算目标的大小、形状、重量和表面层的物理特性参数,最后根据大量训练样本所确定的鉴别函数,在分类器中进行识别判决。目标识别还可利用再入大气层后的大团过滤技术。当目标群进入大气层时,在大气阻力的作用下,目标群中的真假目标由于轻重和阻力的不同而分开,轻目标、外形不规则的目标开始减速,落在真弹头的后面,从而可以区别目标。 所谓雷达目标识别,是指利用雷达获得的目标信息,通过综合处理,得到目标的详细信息(包括物理尺寸、散射特征等),最终进行分类和描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性能的提高,对雷达目标识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目前,目标识别作为雷达新的功能之一,已在诸如海情监控系统、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防空系统及地球物理、射电天文、气象预报、埋地物探测等技术领域发挥出很大威力。为了提高

雷达目标识别

目标识别技术 2009-11-27 20:56:41| 分类:我的学习笔记|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摘要: 针对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技术进行了简要回顾。讨论了目前理论研究和应用比较成功的几类目标识别方法:基于目标运动的回波起伏和调制谱特性的目标识别方法、基于极点分布的目标识别方法、基于高分辨雷达成像的目标识别方法和基于极化特征的目标识别方法,同时讨论了应用于雷达目标识别中的几种模式识别技术:统计模式识别方法、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基于模型和基于知识的模式识别方法以及神经网络 模式识别方法。最后分析了问题的可能解决思路。 引言: 雷达目标识别技术回顾及发展现状 雷达目标识别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雷达目标特征信号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研究达目标的有效散射截面积。但是,对形状不同、性质各异的各类目标,笼统用一个有效散射面积来描述,就显得过于粗糙,也难以实现有效识别。几十年来,随着电磁散射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雷达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先进的现代信号处理技术条件下,许多可资识别的雷达目标特征信号相继被发现,从而建立起了相应的目标 识别理论和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获取信息优势为核心、以高技术武器为先导的军事领域的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夺取信息优势已成为夺取战争主动权的关键。电子信息装备作为夺取信息优势的物质基础,是推进武器装备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其总体水平和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反 映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和作战能力。 雷达作为重要的电子信息装备,自诞生起就在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进攻武器装备的发展,只具有探测和跟踪功能的雷达也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战争的需要,迫切要求雷达不仅要具有探测和跟踪功能,而且还要具有目标识别功能,雷达目标分类与识别已成为现代雷达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未来雷达的基本功能之一。目标识别技术是指:利用雷达和计算机对遥远目标进行辨认的技术。目标识别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雷达回波中的幅度、相位、频谱和极化等目标特征信息,通过数学上的各种多维空间变换来估算目标的大小、形状、重量和表面层的物理特性参数,最后根据大量训练样本所确定的鉴别函数,在分类器中进行识别判决。目标识别还可利用再入大气层后的大团过滤技术。当目标群进入大气层时,在大气阻力的作用下,目标群中的真假目标由于轻重和阻力的不同而分开,轻目标、外形不规则的目标开始减 速,落在真弹头的后面,从而可以区别目标。 所谓雷达目标识别,是指利用雷达获得的目标信息,通过综合处理,得到目标的详细信息(包括物理尺寸、散射特征等),最终进行分类和描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性能的提高,对雷达目标识别 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目前,目标识别作为雷达新的功能之一,已在诸如海情监控系统、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防空系统及地球物理、射电天文、气象预报、埋地物探测等技术领域发挥出很大威力。为了提高我国的军事实力,适应未来反导弹、反卫、空间攻防、国土防空与对海军事斗争的需要,急需加大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研究的力度雷达目标识别策略主要基于中段、再入段过程中弹道导弹目标群的不同特性。从结构特性看,飞行中段

测速雷达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设计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Journal of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第22卷第3期(总91期)2008年6月Vol.22,No.3(Sum.No.91) 文章编号:16712850X(2008)0320329204 测速雷达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设计 张雪侠1,党幼云1,杨 进2 (1.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陕西西安710048;2.西安展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75) 摘要:采用PCI29812数据采集卡和XC2S200FP GA芯片共同完成测速雷达系统的信号处理,即高速A/D转换模块和频谱的分析,并利用VB语言实现速度时间曲线的拟合问题和终端界面的显示,完成友好的人机交互功能. 关键词:测速雷达;信号处理系统;PCI29812采集卡;界面显示 中图分类号:TN911.25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传统的测试速度技术,如靶圈测试、天幕靶测试等方法因测试过程繁琐,精度较差,已不能满足实时战地测试的需要[1].连续波雷达回波的多普勒频移测量方法,具有测速精度高,无速度模糊[2],并且可以得到单值无模糊的频率值[3]的特点,单对于测速来说,是最理想的方法.对于雷达后端信号处理部分,根据实际要求的不同,存在有不同的处理方法[427].目前,实际应用中存在多种车载雷达测速仪,它主要是测量出运动目标的即时速度并进行记录与显示,因而对于终端信号处理相对比较简单.本文设计的测速雷达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不仅能完成弹丸速度的实时测量、记录与显示,更重要的是通过弹丸速度的连续测定,进而获取弹丸初速值.弹丸初速值的确定对于计算弹道的相关参数,分析弹丸的形状及大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测速雷达系统组成 1.1 基本原理 连续波测速雷达系统的理论基础是多普勒效应[4]在电磁波领域中的应用.其基本原理是雷达中的波震荡器震荡出一系列的波,通过天线向着飞行中的弹丸发射电磁波,同时接收弹丸的反射回波,由于弹丸在运动,所以反射波和接收波之间存在有频率差,即发生了频率的变化,就是所谓的频移现象.这一频率差和弹丸的运动速度成正比例关系.其数学表达式为多普勒频差f d=2V t/λ,式中λ为信号波长,V t为运动目标的即时速度;λ=c/f0,c为光速,为常量,由于雷达发射的频率f0已知,可求出λ,那么只要再求出多普勒信号的频率差值f d,即可求得弹丸的即时速度V t.由于得到的是连续的f d的值,即对应多个V t值,因此可得出弹丸飞行轨迹上的多点瞬时速度值,即弹丸速度变化曲线,再根据此曲线按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推算出弹丸的初速V o值. 1.2 整体结构 测速雷达由信号采集机和信号处理机组成,其中信号采集机包括高频组件、喇叭天线、前置放大器、红外启动器;信号处理机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和终端显示界面. 信号采集机部分完成了雷达发射机和部分接收机的功能.8mm波振荡器产生连续的8mm电磁波,通 收稿日期:2008204211 通讯作者:党幼云(19622),女,陕西省澄城县人,西安工程大学教授.E2mail:xk_dyy@https://www.wendangku.net/doc/9e9810288.html,

雷达空间目标识别技术综述

2006年10月第34卷 第5期 现代防御技术 MODERN DEFENCE TECHNOLOGY O ct.2006 V o.l34 N o.5雷达空间目标识别技术综述* 马君国,付 强,肖怀铁,朱 江 (国防科技大学ATR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73) 摘 要: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增加,对于卫星和碎片等空间目标进行监视变得非常重要。为了实现空间监视任务,对空间目标进行识别是非常必要的。对空间目标的轨道特性与动力学特性进行了介绍,对雷达空间目标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综述。 关键词:空间目标识别;低分辨雷达;高分辨雷达成像 中图分类号:TN957 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086X(2006) 05 0090 05 Survey of radar space target recognition technology MA Jun guo,F U Q iang,X I AO Huai tie,Z HU Jiang (ATR L ab.,N ationa lU n i versity o f De fense T echno l ogy,Hunan Changsha410073,Ch i na) Abst ract:W ith t h e deve l o pm ent of spacefli g ht acti v ity of hum an,surveillance of space tar get such as sate llite and debris beco m es very i m portan.t In or der to i m p le m ent surveillance task,space target recogni ti o n is ver y necessary.Orb it property and dyna m ics property of space targe t are i n troduced,a deta iled sur vey is set forth about current research state and developi n g trend of radar space target recogn iti o n techno l ogy. K ey w ords:space tar get recogniti o n;lo w reso lution radar;h i g h reso lution radar i m aging 1 引 言 自从前苏联发射了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卫星在预警、通信、侦察、导航定位、监视和气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增加,空间碎片日益增多,对于卫星等航天器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对于卫星和碎片等空间目标进行监视变得非常重要。其中空间目标识别是空间监视任务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空间目标识别主要是利用雷达等传感器获取空间目标的回波信号,从中提取目标的位置、速度、结构等特征信息,进而实现对空间目标的类型或属性进行识别。 2 空间目标的轨道特性与动力学特性 (1)轨道特性[1,2] 空间目标在轨道上的运动是无动力惯性飞行,本质上空间目标与自然天体的运动是一致的,故研究空间目标的运动可以用天体力学的方法。空间目标在运动时受到地球引力、月球引力、太阳及其他星体引力、大气阻力和太阳光辐射压力等的作用,轨道存在摄动。但是对轨道的实际分析表明,空间目标受到的主要力是地球引力。假设空间目标只是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同时假设地球是一个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则空间目标与地球构成二体运动系统,开 *收稿日期:2005-12-15;修回日期:2006-01-23 作者简介:马君国(1970-),男,吉林长春人,博士生,主要从事目标识别与信号处理研究。 通信地址:410073 湖南长沙国防科技大学ATR实验室 电话:(0731)4576401

基于测速雷达的多目标检测算法

基于测速雷达的多目标检测算法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安徽合肥20009) 摘要:近些年了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各种交通工具应用而生。车型和车速的不断提高给道路交通管制带来了许多的不便和麻烦,因此基于交通测速雷达的多目标分辨领域的研究至关重要,能更好的对道路交通进行管理,在跟踪目标,对超速车辆的查找以及统计各类型车辆数量、缓解交通压力等方面有很大的用途。 本文在多普勒雷达的基础上研究发展而来的基于测速雷达的多目标分辨算法。首先介绍了雷达测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多普勒雷达的测速原理,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传统雷达的不足之处。接着介绍了多目标分辨的理论依据,也就是本论文主要讲解的超速雷达的多目标分辨。 关键词:多普勒雷达、多目标分辨、频谱分析、幅度比较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以来,人类生产力大解放。科技的蓬勃发展,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人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便是交通运输工具的变化。随着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促使家庭小汽车的不断增加,同时为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各种交通工具应用而生。公路交通运输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繁荣的主动力。为实现对道路交通的有效管制以及行车速度测量及对超速车辆的实时监测控制对道路上的多目标进行分辨至关重要。 从雷达早期出现用于对空中金属物体的探测,到二战以来出现的雷达对空对地的火力控制等,雷达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雷达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军事雷达,其应用领域不断增加,功能不断增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雷达,比如气象雷达,道路交通测速雷达等。雷达测速是利用多普勒效应,通过多普勒频移计算目标的速度。雷达测速因其准确性高,速度快,稳定性好,探测距离远,可移动测速,能更好的抑制地无干扰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雷达波束较宽,在多车并行行驶时,无法分辨出超速车辆,给监测控制带来了困难。国内现有超速测量抓拍系统在多车并行时,由于仅能检测出有车辆超速,无法分辨超速车辆,为避免误判只能放弃抓拍,无形中增加了交通事故隐患,严重影响了现代交通的严格法制化管理进程。因此多目标分辨雷达的研究和制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不仅可应用于超速雷达的探测,在对车型检测,缓解交通压力等方面都发挥很大的作用。 二、交通测速雷达发展状况 目前,美国联邦电讯委员会规定警用测速频道为Xband,Kband,Kaband三种,它们对应的微波频率分别为10.525GHZ,24.150GHZ,33.40-36.00GZH。Xband雷达形状为圆型,无法在车阵中锁定超速车辆只能在车阵中检测第一辆车的速度。K band测速雷达为手持式的雷达,国内警方绝大多数使用这种雷达。Ka band雷达与K band雷达相似,由于其微波频率更高,测速范围更加集中,所以不容易被干扰,目前国内基本局限于一般性测量且测量结果较粗糙,在先进技术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对多目标分辨的研究至关重要,对提高国内雷达水平,方便道路超速车辆管理有重要的作用。 三、多普勒雷达的作用原理 多普勒雷达,又名脉冲多普勒雷达,是一种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探测运动目标的位置和相对运动速度的雷达。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J·C·多普勒发现,当波源和观测者有相对运动时,观测者接受到的波的频率和波源发来的频率不同,这种现象被称为多普勒效应。波是由频率和振幅所构成,而无线电波是随着物体而移动的,当无线电波在行进的过程中,碰到物体

雷达系统中的信号处理技术

雷达系统中的信号处理技术 摘要本文介绍了雷达系统及雷达系统信号处理的主要内容,着重介绍与分析了雷达系统信号处理的正交采样、脉冲压缩、MTD和恒虚警检测几种现代雷达技术,雷达系统通过脉冲压缩解决解决雷达作用距离和距离分辨力之间的矛盾,通过MTD来探测动目标,通过恒虚警(CFAR)来实现整个系统对目标的检测。 关键词雷达系统正交采样脉冲压缩MTD 恒虚警检测 1雷达系统概述 雷达是Radar(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音译词,意为“无线电检测和测距”,即利用无线电波来检测目标并测定目标的位置,这也是雷达设备在最初阶段的功能。雷达的任务就是测量目标的距离、方位和仰角,还包括目标的速度,以及从目标回波中获取更多有关目标的信息。典型的雷达系统如图1,它主要由雷达发射机、天线、雷达接收机、收发转换开关、信号处理机、数据处理机、终端显示等设备组成。 图1雷达系统框图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超大规模集成数字电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告诉发展,现代雷达信号处理技术正在向着算法更先进、更快速、处理容量更大和算法硬件化方向飞速发展,可以对目标回波与各种干扰、噪声的混叠信号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最大程度低剔除无用信号,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保证以最大发现概率发现目标和提取目标的有用信息。 雷达发射机产生符合要求的雷达波形,然后经馈线和收发开关由发射天线辐射出去,遇到目标后,电磁波一部分反射,经接收天线和收发开关由雷达接收机接收,然后对雷达回波信号依次进行信号处理、数据处理,就可以获知目标的相关信息。 雷达信号处理的流程如下: 图 2 雷达信号处理流程 2雷达信号处理的主要内容 雷达信号处理是雷达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信号处理消除不需要的杂波,通过所需要的目标信号,并提取目标信息。内容包括雷达信号处理的几个主要部分:正交采样、脉冲压缩、MTD和恒虚警检测。 正交采样是信号处理的第一步,担负着为后续处理提供高质量数据的任务。采样的速率和精度是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采样系统引起的失真应当被限定在后续信号处理任务所要求的误差范围内,直接中频数字正交采样是当代雷达的主要技术之一。脉冲压缩技术在现代雷达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脉冲压缩雷达既能保持窄脉冲雷达的高距离分辨力,又能获得脉冲雷达的高检测力,并且抗干扰能力强。现在,脉冲压缩雷达使用的波形正在从单一的线性调频发展到时间、频率、编码混合调制,在尽可能不增加整机复杂度的条件下实现雷达性能的提升。杂波抑制是雷达需要具备的重要功能之一。动目标指示与检测是通过回波多普勒频移的不同来区分动目标和固定目标,通过设计合理的滤波器(组),就可以把目标号和杂波分开。

雷达目标识别技术

雷达目标识别技术述评 孙文峰 (空军雷达学院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首先对雷达目标识别研究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回顾,然后结合对空警戒雷达,阐明低分辨雷达目标识别研究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雷达目标识别;低分辨雷达 Review on Radar Target Recognition SUN Wen-feng (Key laboratory, Wuhan Radar Academy, Wuhan 430010, China)Abstract: The acquired productions and existent problems of radar target recognition are reviewed simply, then the specific considerations of target recognition with low resolution radar are illustrated connect integrating with air defense warning radar in active service. Key words: radar target recognition; low resolution radar 1.引言 雷达目标识别(RTR—Radar Target Recognition)是指利用雷达对单个目标或目标群进行探测,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目标的种类、型号等属性的技术。1958年,D.K.Barton(美国)通过精密跟踪雷达回波信号分析出前苏联人造卫星的外形和简单结构,如果将它作为RTR研究的起点,RTR至今已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程。目前,经过国内外同行的不懈努力,应该说RTR已经在目标特征信号的分析和测量、雷达目标成像与特征抽取、特征空间变换、目标模式分类、目标识别算法的实现技术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这些成果的取得使人们有理由相信RTR是未来新体制雷达的一项必备功能。目前,RTR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星载或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地面侦察、毫米波雷达精确制导等方面。但是,RTR还远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现有的R TR 系统在功能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目标类型和雷达体制的多样化以及所处环境的极端复杂性。本文首先对RTR研究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回顾,最后结合对空警戒雷达,阐明了低分辨雷达目标识别研究的具体思路。 2.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雷达目标识别研究的主体有三个,即雷达、目标及其所处的电磁环境。其中任何一个主体发生改变都会影响RTR系统的性能,甚至可能使系统完全失效,即RTR研究实际上是要找到一种无穷维空间与有限类目标属性之间的映射。一个成功的RTR系统必定是考虑到了目标、雷达及其所处电磁环境的主要可变因素。就目标而言主要有目标的物理结构、目标相对于雷达的姿态及运动参数、目标内部的运动(如螺旋桨等)、目标的编队形式、战术使用特点等等;就雷达而言主要有工作频率、带宽、脉冲重复频率(PRF)、天线方向图、天线的扫描周期等等;环境因素主要有各种噪声(如内部噪声和环境噪声)、杂波(如地杂波、海杂波和气象杂波)和人为干扰等。在研制RTR系统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抽取与目标属性有关的特征,努力消除与目标属性无关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雷达目标识别发展趋势

雷达目标识别发展趋势 雷达具备目标识别功能是智能化的表现,不妨参照人的认知过程,预测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1)综合目标识别 用于目标识别的雷达必将具备测量多种目标特征的手段,综合多种特征进行目标识别。我们人类认知某一事物时,可以通过观察、触摸、听、闻、尝,甚至做实验的方法认知,手段可谓丰富,确保了认知的正确性。 目标特征测量的每种手段会越来越精确,就如同弱视的人看东西,肯定没有正常人看得清楚,也就不能认知目标。 识别结果反馈给目标特征测量,使目标特征测量成为具有先验信息的测量,特征测量精度会有所提高,识别的准确程度也会相应提高。 雷达具备同时识别目标和背景的功能。人类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不仅看到了事物的本身,也看到了事物所处的环境。现有的雷达大多通过杂波抑制、干扰抑制等方法剔除了干扰和杂波,未来的雷达系统需要具备识别目标所处背景的能力,这些背景信息在战时也是有用的信息。 雷达具备自适应多层次综合目标识别能力。用于目标识别的雷达虽然需要具备测量多种目标特征的手段,但识别目标时不一定需要综合所有的特征,这一方面是因为雷达系统资源不允许,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没有必要精确识别所有的目标。比如司机在开车时,视野中有很多目标,首先要评价哪几个目标有威胁,再粗分类一下,是行人还是汽车,最后再重点关注一下靠得太近、速度太快的是行人中的小孩子还是汽车中的大卡车。 (2)自学习功能 雷达在设计、实现、装备的过程中,即具备了设计师的基因,但除了优秀的基因之外,雷达还需要具有学习功能,才能在实战应用中逐渐成熟。 首先,要具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是设计师赋予的。对于实际环境,雷达目标识别系统应该知道如何更新目标特征库、如何调整目标识别算法、如何发挥更好的识别性能。 其次,要人工辅助雷达目标识别系统进行学习,这就如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在目标识别系统学习时,雷达观测已知类型的合作目标,雷达操作员为目标识别系统指出目标的类型,目标识别系统进行学习。同时还可以人为的创造复杂的电磁环境,使目标识别系统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3)多传感器融合识别 多传感器的融合识别必定会提高识别性能,这是毋容置疑的。这就好比大家坐下来一起讨论问题,总能讨论出一个好的结果,至少比一个人说的话更可信。但又不能是通过投票的方式,专家的话肯定比门外汉更有说服力。多传感器融合识别需要具备双向作用的能力。 并不是给出融合识别的结果就结束了,而是要利用融合识别的结果反过来提高各个传感器的识别性能,这才是融合识别的根本目的所在。反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工辅助来训练目标识别系统的必要性,也减少了分别进行目标识别试验的总成本。

雷达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技术

雷达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技术 定价: ¥89.00元金桥价: ¥84.55元节省: ¥4.45元 内容简介 雷达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技术是雷达的神经中枢。信号处理通过对雷达回波信号的处理来发现目标和测定目标的坐标和速度等,形成目标点迹,数据处理通过对目标点迹的处理形成目标的航迹供指挥决策使用。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雷达信号的形式、雷达杂波抑制、雷达脉冲压缩、雷达信号检测、雷达抗干扰、雷达目标识别、雷达点迹处理和雷达航迹处理等。 全书共14章,第1章为概论,第2章到第10章为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第11章到第14章为雷达数据处理技术。全部内容既包含处理理论,也包含设计技术。 本书可以帮助雷达工程技术人员和雷达使用人员掌握有关雷达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技术,解决有关应用问题;同时还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电子工程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雷达信号处理基础 定价: ¥55.00元金桥价: ¥52.25元节省: ¥2.75元

内容简介 本书译自国际著名雷达信号处理专家Mark A. Richards教授编写的教科书。该书介绍了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雷达系统导论、雷达信号模型、脉冲雷达信号的采样和量化、雷达波形、多普勒处理、检测基础原理、恒虚警率检测、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波束形成和空-时二维自适应处理导论。书中包含了大量反映雷达信号处理最新研究成果和当前研究热点的补充内容,提供了大量有助于读者深入的示例。该书对基础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与深入严谨的论述,是一本雷达信号处理领域中高水平的教科书。 本书适合于从事雷达成像、检测、数据处理及相关信号处理的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也是相关专业研究人员不可多得的一本参考书。Mark A.Richards。博士,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首席研发工程师和兼职教授。他具有20余年在学术界、工业界及政府部门从事雷达信号处理和嵌入式计算方面研究的经历。他曾被聘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项目经理、IEEE 2001年雷达会议的总主席,以及IEEE图像处理和IEEE信号处理期刊的副编辑。Eichards博士长期从事关于雷达信号处理、雷达图像处理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这本严谨的著作源自于一位该领域令人尊敬的领导者,它提供了其他文献中所没有的关于雷达DSP基础及其应用的详细内容。对于那些不只想从普通雷达系统的书籍中粗略学习信号处理,还想学到更多关于信号模型、波形、干扰抑制、探测,以及诸如SAR和SFAP等高级雷达信号处理主题的人而言,本书是非常合适的。经过多年研究生和职业教育的完善与检验,这本深入介绍雷达DSP技术的书籍,以现有的先进雷达技术为基础,全面讨论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并提供了详尽的例子:多域信号获取和采样、目标和干扰模型、常见雷达波形、干扰抑制技术、检测算法和工具、合成孔径成像和自适应阵列处理基础。 信息传输与正交函数 定价: ¥28.00元金桥价: ¥26.60元节省: ¥1.40元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非正弦正交函数理论和以之为基础的信息传输系统,主要内容包括正交函数系、信息传输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移动通信与正交函数之间的关系,沃尔什函数的复制生成理论,一般复制生成理论及桥函数的概念,沃尔什函数及桥函数的相关函数的定义及其特性,序率分割制多路传输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的统一模型等。 本书可供从事通信、遥控、遥测和雷达工作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DSP开发应用技术

雷达信号处理及目标识别分析系统方案

雷达信号处理及目标识别分系统方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一○年八月

一 信号处理及目标识别分系统任务和组成 根据雷达系统总体要求,信号处理系统由测高通道目标识别通道组成。它应该在雷达操控台遥控指令和定时信号的操控下完成对接收机送来的中频信号的信号采集,目标检测和识别功能,并输出按距离门重排后的信号检测及识别结果到雷达数据处理系统,系统组成见图1-1。 220v 定时信号 目标指示数据 目标检测结果输出目标识别结果输出 图1-1 信号处理组成框图 二 测高通道信号处理 测高信号处理功能框图见图2-1。 s 图2-1 测高通道信号处理功能框图

接收机通道送来中频回波信号先经A/D 变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再通过正交变换电路使其成为I 和Q 双通道信号,此信号经过脉冲压缩处理,根据不同的工作模式及杂波区所在的距离单元位置进行杂波抑制和反盲速处理,最后经过MTD 和CFAR 处理输出检测结果。 三 识别通道信号处理 识别通道信号处理首先根据雷达目标的运动特征进行初分类,然后再根据目标的回波特性做进一步识别处理。目标识别通道处理功能框图见图3-1所示。 图3-1 识别通道处理功能框图 四 数字正交变换 数字正交变换将模拟中频信号转换为互为正交的I 和Q 两路基带信号,A/D 变换器直接对中频模拟信号采样,通过数字的方法进行移频、滤波和抽取处理获得基带复信号,和模拟的正交变换方法相比,消除了两路A/D 不一致和移频、滤波等模拟电路引起的幅度相对误差和相位正交误差,减少了由于模拟滤波器精度低,稳定性差,两路难以完全一致所引起的镜频分量。 目标识别结果输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