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系部设置思政研究室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系部设置思政研究室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系部设置|思政研究室


学院首页 | 部门概况 | 部门动态 | 政策制度 | 课程建设 | 思修课件 |
 
首 页 > 系部设置 > 思政研究室 > 思修课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电子教案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到什么是理想和信念,以及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的关系,充分理解理想和信念的作用。掌握实现理想和信念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解理想和信念及理想和信念的作用, 如何架起理想与实现的桥梁。
难点:如何架起理想与实现的桥梁,认识到实现理想的艰难性和曲折性,并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课的类型】理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与课堂互动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理想和信念与大学生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1.理想的概念
理想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是人们对客 观现实发展趋势的超前反映,即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基础上给自己构成的未来美好蓝图。
2.理想的特征 :(1)时代性 (2)阶级性 (3)超越性 (4)现实可能性 (5)实践性
3.理想的类型
从主体上:个人理想、社会理想
从性质上:崇高理想、庸俗理想
从时序上:近期理想、长远理想
从内容上:社会政治理想、 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二)信念的涵义与特征
1.信念的涵义:
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论主张或思想见解和理想坚信无疑,并努力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
信念强调的不是认识的正确性,而是 情感的倾向性和意志的坚定性.
2.信念的特征
稳定性:一旦形成,终生不渝有巨大惯性。
多样性:人们需要的多彩而丰富多样
执著性:努力身体力行,不达目的不罢休。
亲和性:德同则相聚,道合须志同。
3.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理想和信念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理想和信念的内涵有相互交叉之处。
其次,理想和信念的关系极为密切。理想离不开信念,信念是理想的基础。

理想和信念毕竟是不可以相互代替的两个概念。这是因为,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作用是不同的。理想重在标志人与奋斗目标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向未来的,为人们的行动指明方向;而信念的则重点在于标志人对事物、观念的看法和态度,主要是面对现实为人们的行动提供精神支持。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2、 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邓小平曾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这个理想。”
(二)、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课堂互动:
请同学们说一说:看了《陈果的悲剧》后,思考一个大学生何以会成为李洪志歪理邪说的忠实信徒,以至于走上自焚的道路?
马加爵在行刑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
“有信念的人,活着才会快乐。”这是马家爵在生命最后时刻的人生感悟。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自私的,有限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永恒地发挥作用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信念是科学信念的代表,更确切地说,科学信念的理论信念典型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信念的实践信念典型形式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信念与共产主义信念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1.马克思主义信念的科学性表现
(1)马克思汲取了前人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
(2)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大趋势,确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并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

(3)马克思主义以经济学为实证支撑,以唯物辩证法和科学历史观为理论基础,科学地证明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科学合理

性。
2、当代大学生个人理想的树立
大学生建构理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以劳动为基础,劳动和享受相统一。
第二,富裕的物质生活与高尚的精神生活相 统一。
第三,个人的生活水准与社会的发展程度相适应。
二、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以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它在社会中居主导地位,是一个阶级、政党的行动纲领和旗帜,是一个国家、民族对未来美好前景的追求和向往。
理想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理想。我国的社会理想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二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共同理想,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课堂互动:说说我们的理想信念
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请选择:
我的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信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理想能够实现是因为我坚信)
我的理想
事业:理想的职业?满意的工作
钱财:?做个有钱人?嫁个有钱人
生活:娶个好老婆嫁个好老公成家立业周游世界
为祖国的繁荣而贡献
理想有些虚无缥缈。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一)志向崇高
首先,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
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失去信念的理想是虚幻的,失去理想的信念是空泛的。理想与信念相结合,就是美好的想象与深刻的认同相结合,就是明确的目标与执著的态度相结合。
其次,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
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只有同这个世界结合起来,我们的理想才能结出果实;脱离这个世界,理想就不结果实。
——罗素(英国哲学家)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追求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以及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强大作为他们的理想和信念。
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人民的富裕作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第三代共产党人把国家的强大作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在国外从事原子弹研究的王淦昌先生从国外归国时,组织上决定让他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这在当时是一项秘密任务,组织上跟他说:“你今后可能要隐姓埋名。”王淦昌先生沉默一会儿,抬起头,坚定地回答:“我愿意以身许国。”
再次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
判断一种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依据三条客观标准:
看这种理想是不是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是合乎历史发展方向;
看这种理想是不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看这种理想是不是为社会的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不是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始于足下
苏轼:“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有人说居里夫人是成功的,但你知道她是怎么成功的?她和丈夫在一间简陋的储藏室里做实验,忍受着经济的贫困和放射性元素的侵害,经历了数不清的千辛万苦,用了长达4年的时间,才从数吨沥青中炼出1克镭。
马克思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诸葛亮:“志当存高远”、“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与曲折性
(一)理想实现过程的艰巨性、曲折性和长期性
1、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
2、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
3、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
(二)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理想与现实的辨证统一
2、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理想是我们的追求,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不畏艰险、不怕困难、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努力实践,艰苦奋斗,把美好的理想变为现实。
问题探索
在一些高校,有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信仰危机,对理想报有偏见,游戏理想,把理想戏为“利想”,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大目标不如大团结,讲理想不如讲实惠。”
[教学小结]本章主要讲述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失去信念的理想是虚幻的,失去理想的信念是空泛的。理想与信念相结合,就是美好的想象与深刻的认同相结合,就是明确的目标与执著的态度相结合


[课后思考]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理想?
2.谈谈理想是怎样推动你的学习和生活的。

第二章 继承爱国主义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学生在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效国之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如何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时代特色
难点:如何理解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关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难点:如何理解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关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课的类型】理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与课堂互动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1.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2.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宪法中明文规定:“公民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宪法中明文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指责。
二、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图片欣赏):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祖国的大好河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只是自然风光,而且是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每一个爱国者都会把“保我国土”、“爱我家乡”、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统一,作为自己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就是爱人民群众。人民群众

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意志决定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对人民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它根植于这一片土地,符合这一特定的社会的发展也最能打动这里人民的心,所以优秀传统要继承,一些内容要与日俱进地发展

4.爱自己的国家
一个国家的政治前途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荣辱兴衰,因而爱国主义就必然包含着爱国家的政治内容。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
(1)近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容是拯救危亡困境中的中国
(2)现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容是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3)当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第一,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祝福避趋之)
第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位卑未敢忘忧国)
第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第四,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眠恩仇)
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他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的哥白尼、美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 苏武流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渴饮血,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选自《苏武牧羊》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示 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钗头凤——陆游
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后,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慷慨就义。他为世人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各民族面临的不同历史任务而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在新时代的作用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二)爱国主义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爱国主义的有凝聚作用。
(三)爱

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中华民族历代优秀人物壮丽人生的巨大原动力。
(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的有评价作用。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的爱国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为丰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有目共暏的,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二)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这个问题上,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二)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
第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全体公民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
第二,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先进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需要。
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新格局的客观需要。
第四,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塑造与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的客观需要。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一)、时代精神的内涵
1.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2.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3.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

迫切需要;
4.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各方的创新。
2.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我们正在从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创业的艰辛和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
未来国力竞争主要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创新可以为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迅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它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为在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有一席之地,占有新的制高点,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对中国来说,创新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就要维护发展稳定的大局。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其中安全利益是国家利益最基本的利益
,包括主权、领土的完整需求,另外独立自主的发展需求,能源的利用需求等等是更高层次上的国家利益。
案例《课堂上的交锋》:
是的,这个世界对中国的评价就是从我们自己的表现得来的。我们自尊,自强,并且深深的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赢得世界人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尊重。

课堂互动
请点评以下两个观点:
祖国不可爱,我就不爱国。
我很爱祖国,但祖国不爱我。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第一次真正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这不仅是每个中国人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每个中国人正确处理个人对民族、个人对国家,民族对民族、民族对国家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三、增强国防观念
(一)、

增强国防观念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国防意识包括:
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
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
国防献身意识
(二)、增强国防观念的意义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一,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
第二,确立报国的崇高志向
第三,坚持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
课堂互动:
“知我中华,爱我中华”三分钟演讲会
活动目的:通过演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操作步骤:
(1)每个学生在围绕“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的主题,进行思考和酝酿,然后完成一篇三分钟演讲稿。
(2)以班级小组或寝室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分组交流,推选出其中若干篇有代表性的演讲稿,再次进行补充修改。
(3)利用上课时间,组织一次三分钟演讲比赛,由各小组或寝室推选代表进行演讲,最后评出一、二、三名给予奖励。
【教学小结】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我们介绍了爱国主义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等主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为祖国母亲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课后思考]
1、你认为导致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2、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日本的这种弯曲历史、公然挑衅别国的行为?
3、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应付日本给我们提出的挑战??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和了解人生观、人的本质、人的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如何确立科学的人生目的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难点:人的本质理解与正确人生态度?
【课的类型】理论
【教学方法】 讲

授法、案例分析法与课堂互动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含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请举例说明)。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与人生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生观受制于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对人生观的形成以及发展方向都有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人生观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变化。

(三)科学认识人的本质
1、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属性:
人的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一方面,自然属性是人作为生命体的物质基础,但人的自然属性不足以包含人性的全部。另一方面人的社会属性渗透、影响甚至支配人的自然属性。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揭示人的本质首先抓住社会关系中最本质的联系。
3、人的本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没有永恒不变的社会关系,也没有有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命脉
1.人生态度的涵义:通过生活实践和自身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
(1)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2)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二) 端正人生态度
大学生应有的人生态度
(1)人生须认真
(2)人生当务实
(3)人生应乐观
(4)人生要进取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1、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2、将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去

埋下头去做一个平凡的人,努力从平凡的小事做起.生命可以没有灿烂,但不能失去的是平凡。
3、错误人生目的剖析
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
个人主义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人活着怎样才有意义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一)价值与价值观
1、价值 :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关系。
2、价值观:人们对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二)人生价值观
1.人生价值:它指人的一生对社会、他人及自身需求的满足。
2.人生价值包括三方面内容:
(1)作为生命载体的价值——延续生命,繁衍后代。
(2)作为物质财富创造者的价值—生产劳动。
(3)作为精神文明创造者的价值——传承文明,进行精神产品的生产。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含义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已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辩证关系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
存在。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还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是由社会决定的。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
-----爱因斯坦
课堂互动
八十年代“张华救老农值与不值”讨论留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
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四个坚持)
坚持能力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
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一)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1.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 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一致
(二)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2、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3、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人生三种境界贯穿奋斗过程
王国维谈人生三大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一心向往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艰苦奋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二)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所谓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总和。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主要就是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一 、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期,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因:
第一,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
第二,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
第三,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第四,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
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心理调节与保健,对于心理障碍较严重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的同学来说,不能讳疾忌、应及时进行心理治疗
3.合理地调控情绪
要弄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不良的情绪和生活中的烦恼要及时合理地宣泄转移,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要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要努力学习。要寻找工作,充实自己的生活。
要善于广交朋友,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人是喜欢交际的,真正喜欢过隐居生活的人并不多。
要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助人为乐。我们每一个人除了谋生找一份工作,还可以参加一些社区和社团的工作,这些工作虽然没有报酬,但是可以使我们的身心得到一种快感和满足,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别人的幸福也是自己的快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大学生正在经历从面对单一的人际关系到面对复杂人际关系的转变,从处理单一的利益冲突到处理多层次的利益关系的转变。
(一)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
(1)平等原则
(2)诚信原则
(3)宽容原则
(4)互助原则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正确认识竞争;
(2)正确认识合作;
(3)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人总是从自己特有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外界事物,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任何个人的个体性都打上了深深的“社会性”的烙印。人是个体的形式存在,同时又以社会的形式存在。
人的这种社会性,意味着人必须经过充分的社会化洗礼,使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才能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基本条件。
(二)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个人与社会不可分离,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构成社会的前提。个人与社会既对立又统一。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三)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个人与社会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现在社会关系中就是个人利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现社会关系中的整体利益。(公而忘私、
先公后私、公私兼顾、损公肥私)
(四)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个人的权利、自由是在社会中获得的,没有社会,个人的权利、自由都无从谈起。离开了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个人的权利、自由也就无从实现。因此,享受个人

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在实践中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又通过实践融入自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二)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人是有意识、有意志、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人类本身也在对自然的改造中不断发展自己。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一方面在劳动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破坏和掠夺了自然。
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自然,从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是大学生责无旁贷的重任。
(三)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
【教学小结】
大学生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的系统理论,再结合我们个人的实际和社会现实,去深入思考“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对同学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后思考】
1、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生价值在于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
2、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3、有人说“顺境使人颓废,逆境使人成功”,请谈谈你的理解。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自觉继承弘扬优良道德传统,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知荣辱、求发展,努力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完善自我。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道德的本质与功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明确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难点:理解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培养大学生诚信道德。
【课的类型】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的字面理解:道:道路、道理,事物的规

律,引伸为规则、规范,就是所谓的“规距”。德:? 有所得,“德者、得也”。古代德与得相遁
,外在的“道”,内得于已后就成为人们做人、行事的依据。
道德的起源说:
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天。孔子“天生德于予”、“摩西十戒”;佛教“五戒”。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天赋论:主观唯心主 义。孟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之
类的道德规范不是后来形成的,根源于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德国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道德根源于 人的“趋乐避苦”的天性。
庸俗进化论:德国的思想家考茨基从动物的本能中寻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爱”等,把
人的道德看成是动物本能的演化,这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说法。
(一)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统一于生产实践。
(二)道德的本质
1、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2、道德的内涵揭示了道德的本质和特征
本质: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道德的特征
首先,道德是阶级性与全民性的统一
其次,道德是变动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再次,道德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第四,道德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第五,道德是协调性与进取性的统一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1、认识功能: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明辨是否、认识自己承担义务和责任。

2、调节与规范功能: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等方式进行是否、善恶评价来实现。
3、教育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从横向关系上讲,道德的作用体现在现实的社会中。
从纵向关系来看,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或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
课堂讨论
1、法律与道德的作用有哪些区别?
2、判断:不符合道德的一定违法。违法的一定不符合道德。
法律与道德作用的区别:
(1)表现形式不同:法律的第一条特征就是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性文件。对权利,义务的关系是非常清楚明白的。而道德是存在于人们思想中,社会舆论中的,有成文、有不成文的。
(2)实现方式不同: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靠人们自觉遵守。
(3)调整对象和范围不同:道德所涉及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们的行为,思想等。而法律则只调整人们有关法律的行为,没有行动只有思想不构成犯罪。
所以道德调整的更广泛、更深入、更强大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三)封建社会的道德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道德发展的规律: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传统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虽然其中也有落后保守的成分,但是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开拓前进的内在精神动力。文化不死,民族不亡。道德是文化中最稳定的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现代化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身的民族性,世界各国现代化无不遵循这样一个基本的规律(水必有源而后不绝,木必有本而后向荣)。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宗旨,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这与中国传统道德中以人为本,注重整体利益的道德观念一脉相承。只有在充分理解传统道德的内涵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才能得到提升,社会主义道德也才深入人心。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人总是在一定的道德环境之下成长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它像是一块永不会磨蚀的“胎记”,是心理成长的乳汁。优良道德传统中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道中有文,文以载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可让我们智道双收。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内容
第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凡是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献身的被人民世代敬仰,凡是以牺牲集体利益而谋求个体利益的被人民永世唾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第二,推崇“仁爱” 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仁”:爱人。“和”:包容(自然、他人、民族)。生活的幸福需要“ 家和万事兴”;事业的成功需要“ 和衷共济”;国家的繁荣富强需要“
政通人和”;国家间讲求“ 和平共处”。
第三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也是人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不学礼,无以立”。礼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外在的礼貌、礼仪,是道德的外在形式。要求人内在有谦敬的品质,敬人要自谦,自谦要虚以处己。
孔子:见官、见服丧、见盲人,要相让。饮酒后等扶手杖的人都离去后方可出去。
强调克骄防矜,“君子泰而不骄 小人骄而不泰”:(自信、坦荡、磊落就不会咄咄逼人)
一个人心灵的无穷力量来自于自身的知识系统和技能,当知识化为己有并溶进自己的血液后,心灵就会变得敞亮。
第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言为心声,对内诚于

己,就是不自欺;真诚是一种美德,没有真诚这一美德,所有美德都是虚假的;(对心内的要求)
信: 恪守诺言,对外信于人,就是不欺人。(对外界的规范)“民无信而不立”。
人不可能一辈子做事,但要一辈子做人。
一个人靠什么在一个组织中立足?靠的是诚信。而不是靠小聪明,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一个人对上一辈的不忠不孝,必然会遭到后辈不忠不孝的惩罚。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多了。
一个员工靠什么赢得组织的回报?靠的是辛勤的付出,而不是不劳而获的投机,因为世间自有公道,付出自有回报。你可以在长时间欺骗少数人,但你永远都不能在长时间内欺骗所有的人。这就是公道,这就是天理。依靠不正当的手段谋取非法的利益;吃进去的,终究会吐出来,而且吐出来的会更多。
第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
安贫乐道(清亮生活,不失尊严)
不为五斗米折腰(心不为身奴)
第六 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对待外国的一切文化道德遗产,都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采取批判地继承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要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一切优良道德传统,又要努力借鉴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道德成果。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两种思潮: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开放兼容、厚德载物的品格、与时俱进、人文日新的追求。)
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
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道德进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1、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相应的道德理念与道德原则。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信用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双重效应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正面效应
(自

立意识、竟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负面影响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首先,“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其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关于“为人民服务”要认清的两个问题
1、“为人民服务”不等于无偿服务
2、“为人民服务”以服务为目的,与资本主义价值追求为目的价值观是有区别的。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的作用:
第一: 共产主义道德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
共产主义道德为社会主义社会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本原则.因而它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增强人民内部的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 共产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 共产主义道德,是反对和抵制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第五: 共产主义道德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人有着重要的责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涵盖个人、集体、国家间关系。
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方方面面。
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实现了“以德治国”、“以法治国”的有机结合。
体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
反映了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

质的根本要求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道德规范。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三、努力锤炼个人品德
(一)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二)加强道德修养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问题探讨:
(1)“诚实、守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一向是儒家要求修身的内容,今天在信息社会里,需要有经济利益来保证,你认为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
(2)比较一下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和西方人的信用观念的异同?
(3)如果没有信用制度的约束,你认为仅靠人们的自觉,能做到诚实、守信吗?
[教学小结]
本章共讲了五个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自觉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道德观,知荣辱、求发展,努力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完善自我。
[课后思考]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2.结合实际谈谈当代大学生怎样树立诚信品质。
第五章 遵守社会功德 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增强公德意识,了解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从而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与私人意识之间的矛盾,明确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与私人意识之间的矛盾
【课的类型】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而急剧扩大,如今人们的社会交往日益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