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ISO标准基础

ISO标准基础

ISO标准基础
ISO标准基础

第一章 ISO9000族标准概述

第一节ISO9000族标准产生的条件与背景

任何标准都是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等客观因素发展变化的需要而产生,客观因素总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因而,标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1. 国际贸易的发展是产生标准的现实要求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是从1948年1月1日起开始生效的,之后经多次谈判,关税大大削减,平均从40%降到4.7%,中国从43%降到17%。2000下降至15%,并承诺2005年下降至10%。因而出现了新的非关税壁垒,以保护本国的利益。把提高质量作为阻挡商品进口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阻碍了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为此,德国标准化学会在1977年倡议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统一的国际标准。

2. 各国的质量政策为标准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1959年美国发布了MIL-Q-9858A《质量大纲》要求,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质量方面的标准文件。

1979年10月,英国标准学会发布了一套BS5750质量体系标准:BS5750:《设计、制造和安装的规范》、BS5750:《制造和安装的规范》、BS5750:《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规范》。

加拿大1979年制定,并于1985年修订了一套质量保证标准:CSA

CAN3-Z299.0 《质量大纲标准选用指南》、CSA CAN3-Z299.1 《质量保证大纲类型1》、CSA CAN3-Z299.2《质量保证大纲类型2》、CSA CAN3-Z299.3 《质量保证大纲类型3》、CSA CAN3-Z299.4 《质量保证大纲类型4》。

3.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ISO9000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79年成立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176),开始着手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际标准。1986年6月15日正式颁布了ISO8402《质量术语》标准,1987年3月,ISO正式发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使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统一在了ISO9000的基础上,它标志着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走向了规范化、程序化的新高度。

第二节ISO9000族标准及其发展

1986年6月15日正式颁布了ISO8402《质量术语》标准,1987年3月,ISO正式发布了ISO9000-ISO9004五个标准,与ISO8402:1986一起统称为“ISO9000系列标准”。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推广,国际质量界普遍认为,ISO9000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和方法体现得不够,人员的作用强调得不充分,且缺少改进的要求。1994和2000版分别诞生,且2000年12月1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了2000年版ISO9000:2000、ISO9001:2000、及ISO9004:2000标准。

中国对国际标准分为等同采用、等效采用和参照采用三种,1986年发布了参照ISO/DIS8402《质量术语》的国家标准GB6583.1-86《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第一部分》。1988年

12月10日正式发布了等效采用的标准,并决定1989/8/1日起在全国实施。1989年12月成立了对口ISO/TC176技术委员会的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CSBTS/TC152),承担将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的任务。在2000年12月1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刚发布2000的ISO9000族标准,我国就在28日发布了等同采用的国家标准GB/T19000-2000标准,并于2001/6/1日开始实施。

第三节ISO9000族标准的特点和作用

1)ISO9000族标准是一系统性的标准,涉及的范围、内容广泛,且强调对各部门的职责权

限进行明确划分、计划和协调,而使组织能有效地、有秩序的开展各项活动,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2)强调管理层的介入,明确制订质量方针及目标,并通过定期的管理评审达到了解组织的

内部体系动作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体系处于良好的动作状态的目的。

3)强调纠正及预防措施,消除不合格或产生不合格的潜在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从

而降低成本。

4)强调不断的审核及监督,达到对组织的管理及动作不断地修正及改良的目的。

5)强调全体员工的参与及培训,确保员工的素质满足工作的要求,并使每个员工有较强的

质量意识。

6)强调文化管理,以保证管理系统运行的正规性、连续性。如果组织有效地执行这一管理

标准,就能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降低生产(或服务)成本,建立客户对组织的信心,提高经济效益,最终大大提高组织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二章 ISO9000族标准的构成

一、1987版ISO标准构成

以上6个标准可分为四类:

1). ISO8402:1986《质量术语》共有术语22个,ISO9000系列标准直接采用ISO8402中的质量术语与定义。

2).ISO9000:1987《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这是为应用本系列标准提供指南,是指导性标准。它具体阐述了ISO9000系列标准应用的范围和领域、重要质量术语、质量工作的目的、质量体系环境、应用原则、程序等。

3).ISO9001.9002.9003:是一组三项质量保证模式标准,代表三种典型的不同的质量保证能力要求。

4)ISO9004:1987《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是对企业根据生产特点、产品特性、管理情况对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管理和人员诸因素的控制提供全面的指导,是企业内部实施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体系的指导性文件。

二.1994版ISO的构成

ISO94版标准分成三个系列,共19个正式标准和7个处于草案阶段的标准。

1.ISO8402:1994,1 个标准。ISO8402:1994 选择和使用指南

2.ISO9000系列标准,11个正式标准,1个草案。

ISO9000----1:1994选择和使用指南

ISO9000----2:1993ISO9001/2/3实施通用指南

ISO9000----3:1994软件使用指南

ISO9000----4:1993可信性大纲管理指南

ISO9001:1994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9002:1994生产、安装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9003:1994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9004----1: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标准体系要素指南

ISO9004----2:1991服务指南

ISO9004----3:1993流程性材料指南

ISO9000----4:1993质量原理及其在质量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3.ISO10000系列标准,11个正式标准,6个草案

ISO10011----!:1990审核

ISO10011----2:1991审核员的评定准则

ISO10011----3:1991审核工作管理

ISO10012----!:1992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

ISO10005:1995质量计划指南

ISO10007:1995技术状态管理指南

ISO10013:1995质量手册编写指南

ISO/DIS10006项目管理指南

ISO/FDIS10012----2测量过程控制

ISO/FDIS10014质量经济性管理指南

ISO/CD10015继续教育和培训

ISO/CD10016检验和试验记录

ISO/CD10017统计技术应用

三.2000版标准的构成

在2000版ISO9000族标准中,只包括4个核心标准:ISO9000、ISO9001、ISO9004、ISO19011。1个其他标准ISO10012。6个技术报告:ISO10006、ISO10007、ISO10013、ISO10014、ISO10015、ISO10017。

1.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此标准是在ISO8402等的基础上合并而成,规定了标准中管理体系的术语共十类80个词条,表术了质量管理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2.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此标准在1994的基础上,在标题上、结构、内容上均作出了重大修改。它代替了ISO9002、9003。新版ISO9001允许有条件的删减,但对删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标准的标题发生了变化,不再用“质量保证”一词,还包括了使顾客满意。标准的结构从1994版的“要素结构”变化2000版的“过程”模式;从产品形成各阶段的控制方式,转为顾客为核心的过程导向方式。

3.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标准在合并ISO9004:1994版及其分标准的基础上,从结构到内容均作了重大修改。修改后的标准为组织提供了业绩改进的指南,但不是ISO9001的实施指南。

4.ISO19011:2000质量和环境审核指南

标准合并了1994版ISO10011-1、2、3三个分标准,并取代了1996版的ISO14010、

ISO14011、ISO14012,遵循“不同管理体系,可以有共同管理和审核要求”的原则,为质量管理和环境管理审核的基本原则、审核方案的管理、环境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实施以及对环境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的资格要求提供了指南。它适用于所有运行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指导其内审和外审的管理工作。

5.ISO10012测量控制系统

该标准在合并了现行ISO10012-1和ISO/FDIS10012-2的基础一修改后重新起草,目前忆转入CD1稿,作为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一个部分。

第三章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一.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在总结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用高度概括、易于理解的语言所表述的质量管理的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规律。它是组织有效实施质量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制定2000版ISO族标准的理论基础。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其顾客。因此,组织应当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以顾客为关注”可以使组织能对市场机遇作出快速而灵活的反应,扩大市场占有率并增加收益。而且可以获得顾客的青睐,追加订单并招来回头客。因此,任何一个组织应将争取客户、使客户满意作为首要的工作来考虑,依此可以采取下述活动:

1). 全面地了解并掌握顾客的各项要求

2). 确保组织的目标与顾客的要求的相结合

3). 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沟通顾客的要求

4). 测量顾客的满意程度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活动或进一步的措施

5). 管理好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6). 兼顾顾客与其他相关方(所有者、员工、供方、当地社区和全社会)之间的利益。

2.领导作用

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在组织的管理活动中,领导者起着关键的作用。领导者应当确定本组织的方针、目标,创造一个实施方针和目标的环境,使员工理解组织的目标并自觉地实现这些目标,领导者并以身作则,促进持续改进。因此,组织最高管理者应采取如下措施:

1). 了解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并对此作出响应。

2). 考虑所有相关方的要求。

3). 通过制定质量方针来明确地提出组织未来的前景。

4). 确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5). 在组织的所有管理层次上,建立价值共享和道德观念。

6). 向员工提供所需的资源、培训,并给予其职责范围的自由度。

7). 鼓舞、激励和承认员工的贡献。

3.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组织的动作需要不同层次的人员。全员充分参与是组织良好动作的必需的条件。人人树立工作责任感,积极努力,全身投入,人人渴望参与持续改进并做出贡献,当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时,将会为组织带来最大的收益。组织应用“全员参与是”原则可使员明确:

1). 了解自身贡献的重要性及其在组织中的角色。

2). 识别对其活动的约束。

3). 接受所赋予的权利和职责并解决各种问题。

4). 每个人根据各自应承担的目标评估其业绩,并主动地寻求机会进行改进。

5). 主动寻找机会增强员工的技能、知识和经验。

6). 在组织中自由地分享知识和经验。

4.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任何将所接受的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都可视为过程。组织为了能有效地动作,必须识别并管理许多相互关联的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会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通缉系统地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过程的相互作用,称之为“过程方法”。活动必然产生结果。若资源与活动相关,则资源与活动均可看成是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结果是一种输出,通常情况下,期望的结果可理解为按照某种设想或前提条件或某种要求之下的输出。因此,相关的资源、活动、期望的结果构成了活动系统,可视为一个过程。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实际上可以引入系统的管理概念和方法,进而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间的影响,找出规律,实施有效控制,从而确保可高效地获得预期的结果。为此,组织就实施以下主要活动:

1). 为了取得预期的结果,使用已经建立的方法并确定关键的活动。

2). 明确地规定对过程进行管理的职责、权限和义务。

3). 了解并测定关键活动的能力。

4). 识别组织职能内部和职能外部之间关键活动的接口。

5). 重点管理能改进组织的关键活动的各种因素。

6). 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内部过程对顾客、供方和其他相关方产生的后果和影响。

5.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管理需要方法,而方法具有系统性则有助于管理目的的实现并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系统方法的特点在于,它围绕某一设定的方法和目标,确定实现这一方针和目标的关键活动,识别由这些活动所构成的过程,分析这些过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按某种方式或规律将这些过程有机结合地组成一个系统,管理由这些过程构成的系统,使之能协调地运行。管理的系统方法是系统论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因此,组织应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识别和开展既定目标的过程来建立一个体系并以最有效的方法实现组织的目

标。

2)理解系统各过程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3)确定体系内特定活动的目标以及这些特定活动应当如何动作。

4)通过测量和评估持续改进的体系。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直至更新的过程。人们对过程结果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这一过程

的活动的管理必须包括对这种变化的管理。管理的重点应关注变化或更新所产生结果的有效性和效率。这是一种持续改进的活动,它能提高组织的实力并增强竞争的优势,增强对改进机会的快速而灵活的反映能力,使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动态地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并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由于改进是无止境的,所以持续改进是组织的永恒目标之一。因此,组织应采取如下措施:

1)整个组织内使用有关改进的理论推行持续改进。

2)为员工提供有关持续改进的方法和手段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3)组织的每个成员都应将产品、过程和体系的持续改进作为目标。

4)制定目标以指导、测量和追踪持续改进。

5)识别并通报持续改进情况。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的。成功的结果取决于活动实施之前的精心策划和正确的决策。正确适宜的决策依赖于良好的决策方法。决策需要依据,依据准确的数据和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或依据信息作出直觉判断是一种良好的决策方法。利用数据和信息进行逻辑判断分析时,可借用于其他的辅助手段,如统计技术等。组织应做到以下几点:

1)对相关的目标值进行测量,收集数据和信息,让数据和信息需要者能得到数据的信

息。

2)依据分析确保数据和信息足够、精确、可靠。

3)基于有效的方法分析数据和信息,根据逻辑分析的结果以及经验与直觉,作出决策

并采取措施。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组织的生产活动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供方或合作伙伴。

供方已成为组织不可缺少的资源之一。供方所提供的材料对组织的最终产品提供保证,最终确保顾客满意。而组织的市场扩大,则为供方增加了提供更多合作的机会。组织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识别和选择关键的供方。

2)权衡组织和社会的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确定与贷方的关系。

3)与关键的供方或合格伙伴共享专门技术和资源。

4)建立清晰和开放的沟通渠道。

5)共同理解顾客的需求,确定联合改进活动。

6)鼓励、激发改进和承认成果。

二.应用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益处

一) 组织获得的益处

1 .帮助组织制定更另具有指导意义的方针以及实施该方针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方针充分体现顾客以及其他受益者的需求。

领导作用:最高领导者对组织未来有明确的前景。

全员参与:员工能够有效地对改进组织的方针和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过程方法:整个组织利用确定的过程,能够增强结果的可预见性,更加合理使用资源,缩短生产或提供服务的周期,降低成本。

管理的系统方法:制定出与组织的作用和过程的输入相关联的全面的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持续改进:使策略更具竞争性。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根据数据和信息设定的战略方针更加实际,更可能实现。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通过发展与供方的战略联盟和合格伙伴关系,赢得竞争的优势。

2 .为设定组织的目标提供理论方法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能够保证将目标直接与顾客的要求相关联。

领导作用:将组织未来的前景转化为可测量的目标。

全员参与:员工承担起对组织目标的责任,满足顾客要求。

过程方法:有助于确定更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管理的系统方法:将各个过程的目标与组织的总体目标联系起来。

持续改进:设定实际的和具有挑战性的改进目标,并提供资源加以实现。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利用可比较的数据和信息,可制定出实际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通过供方的早期的参与,可设定更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3. 更全面、系统和有效地指导组织改进经营并增加效益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改进组织满足顾客要求的业绩。

作用:通过授权和员工的参与,实现组织的目标。

全员参与:员工参与适当的决策活动和对过程的改进。

过程方法:可降低成本,预防变异发生。

管理的系统方法:对过程的有效性进行广泛的评审,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适当地进行

改进。

持续改进:为顾客提供满足要求的产品,使组织不断改进业绩,使顾客满意。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利用可数据和信息,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发现原因,解决问题。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确保供方按时提供可靠的、无缺陷的产品。

4. 为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原则和方法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保证员工具有满足顾客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领导作用:具有一支经充分授权、充满激情、信息灵通和稳定的劳动力队伍。

全员参与:员工不断增强工作岗位的满意度,积极地参与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活

动,符合组织的利益。

过程方法:根据确定的过程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或为员工提供教育和培训,使员工了解其职责和工作程序、掌握方法和技术,更好地完成任务。

管理的系统方法:加深理解了实现组织目标所起的作用和职责,可减少相互交叉职能间

的障碍,改进团队工作。

持续改进:向全体员工提供工具、机会和激励以改进产品、过程和体系。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分析从员工中获取的数据和信息,来指导人力资源方针的制定。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通过对贷方的培训和共同改进,发展和增强供方的能力。

二) 组织的所有相关方获得的益处

1.顾客在使用符合要求、可靠的和可维护的产品中受益。

2.组织的员工从良好的工作条件、不断提高的工作满意度和道德观念以及不断改善的健

康、安全和工作稳定性中受益。

3.所有者或投资者将从不断提高的投资回报和不断改进的经营结果获得效益。

4.供方及合作伙伴通过组织与供方的稳定关系、组织对供方产品需求的增长及良好的合

作关系和相互间的理解等方面获益。

5.社会将在不断增进健康、安全感及符合法律和法规要求的环境下获益。

三.质量管理体系基础

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帮助组织增强顾客满意度。质量管理体系方法鼓励组织分析顾客要求,规定相关的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以实现顾客能接受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能提供持续改进的框架,以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机会。质量管理体系还就组织能够提供持续满足要求的产品,向组织及其顾客提供信任。

1.质量字处理体系要求和产品要求的区别

GB/T19001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通用的,适用于所有行业或经济领域,不论其提供何种类别的产品。其本身并不规定产品要求,产品要求可由顾客规定或由组织通过预测顾客的要求规定,或由法规规定。在某些情况下,产品要求和有关过程的要求可包含在诸如技术规范、产品标准、过程标准、合同协议和法规要求中。

2.质量管理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的关注点

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的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它致力于使与质量目标有关的结果适当地满足相关方的要求、期望和要求。组织的质量目标与其他目标,如增长、资金、环境及职业卫生与安全等目标相辅相成。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的各个部分,连同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使用共有要素的单一的管理体系。这将有利于策

划、资源配置、确定互补的目标并评价组织的整体的有效性。组织的管理体系可以对照其要求进行评价,也可以对照标准如ISO9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0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和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评审,这些评审可分开进行,也可合并进行。

3.质量管理体系方法

是组织致力于质量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而提供的一套

系统而严谨的逻辑步骤和动作程序。它是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的“管理的系统方法”在ISO9000族标准中的具体应用。该方法给出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及运行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确定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

2)建立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3)确定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过程和职责。

4)确定和提供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资源。

5)规定测量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

6)应用这些测量方法确定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7)确定防止不合格并消除产生原因的措施。

8)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

采用上述方法的组织能对其过程能力和产品质量树立信心,为持续改进提供基础,从而增进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并使组织成功。

4.过程方法

任何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或一组活动可视为一个过程。

为使组织有效运行,必须识别和管理许多相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将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

过程方法模式图表示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作为输入到最后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作为输出,即产品的实现作为一个过程,围绕产品实现这一过程的支持过程,依据过程方法给出一个质量管理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由过程方法模式图得出:

1)组织在确定过程输入时,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的识别具有重要作用。

2)组织最终在过程输出时应确保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

3)组织的产品实现是由一系列相关的过程来完成的。

4)产品各实现过程的输出应实施相关的测量、分析和改进,重要的是对顾客和其他

相关满意度进行测量、评价和确认。

5)组织为完成所有的产品实现过程应提供必要的资源。

6)对上述活动进行系统的管理是关键的,即应建立一恰当的质量管理体系。

7)上述活动构成了一个系统,对该系统也包括对每个过程进行持续改进将使组织获

得成功并不断地改进业绩。

8)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的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构成了P-D-C-A循环。

对这一循环的持续改进又构成了螺旋上升,使P-D-C-A循环又进入了一个更高层

次。

5.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为组织提供了关注焦点。两者确定了预期的结果,并帮助组织利用其资源达到这些结果。质量方针为建立和评审质量目标提供了框架。质量目标需要与质量方针和持续改进的承诺相一致,其实现是可测量的。质量目标的实现对产

品质量、运行有效性和财务业绩都有积极影响,因此对相关方的满意和信任也产生积极影响。

6.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最高管理者通过其领导作用及各种措施可以创造一个员工充分参与的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在这种环境中有效运行。最高管理者可以运用质量管理原则作为发挥以下作用的基础:

1)制定并保持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通过增强员工的意识、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在整个组织内促进质量方针和质量目

标的实现。

3)确保整个组织关注顾客要求。

4)确保实施适宜的过程以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并实现质量目标。

5)确保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以实现这些质量目标。

6)确保获得必要资源。

7)定期评审质量管理体系。

8)决定有关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措施。

9)决定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措施。

7.文件

信息及其承载媒体就是文件。由此,一是信息,二是承载媒体两个要素构成。媒体可以是纸张,计算机磁盘、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照片或样件,或它们的组合。

文件的价值:能够沟通意图、统一行动,有助于:

1)满足顾客要求和质量改进。

2)提供适宜的培训。

3)重复性和可追溯性。

4)提供客观证据。

5)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适宜性。

质量管理体系中使用的文件类型:

1)质量手册:向组织内部和外部提供关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一致信息的文件。

2) 质量计划:表述质量管理体系如何应用于特定产品、项目或合同的文件。

3) 规范:阐明要求的文件。

4)指南:阐明要推荐的方法或建议的文件。

5)程序、作业指导书和图样:提供如何一致地完成活动和过程的信息的文件。

6)记录:为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

8.质量管理体系评价

质量管理体系评价是对构成体系的过程进行评价,然后综合回答对每个被评价的过程所提出的基本问题,当然也应包括过程间的相互关联结果的问题,确定评价的结果。通常对每个被评价的过程提出四个基本问题:

1)过程是否已被识别并适当规定?

2)职责是否已被分配?

3)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

4)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

质量管理体系评价的活动方式可以有多种,如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质量管理体系评审和自我评价。

一)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用于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符合性和满足质量要求和目标方面的有效性。这种审核的结果可用于组织识别改进的机会。根据审核的实施者和目的的不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可分为第一方审核、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第一用于内部目的,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第二由组织的顾客或由其他人以顾客的名义进行。第三由外部独立的组织进行。这类组织通常是经认可的,提供符合要求的论证或注册。

二)质量管理体系评审

最高管理者的任务之一是就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有规则地、系统地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这种评审可包括考虑修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需求以响应相关方要求的变化。评审包括确定采取措施的需求。审核报告与其他信息源一同用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

三)自我评价

是组织参照质量管理体系或优秀模式对组织的活动和结果所进行的全面、系统和定期的评审。自我评价的目的是为组织提供以事实为基础的指南,指导组织向何处投入改进资源。评价的对象是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评价的范围和深度可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各项活动的重要性予以确定。评价的依据是各相应标准。自我评价方法的作用可为组织提供一种对其业绩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成熟程度的总的评价,同时还能帮助组织识别识别需要改进的区域或确定优先开展的事项。自我评价方法与质量审核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它不能代替内部或外部质量审核。它是一种使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的评审方法,它只能用于组织内部的业绩的自我评审,不能将其作为质量审核来使用。

9.持续改进

改进是指为改善产品的特征和提高用于设计、生产和交付产品的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所开展的活动。当改进是渐近的并且是积极地寻求进一步改进的机会时,则常称为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重通过不断地提高组织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实现其质量方针和目标的方法。

按照持续改进原则,组织应不断地寻求改进的机会。改进措施的重点是控制过程的效率、有效性及监控措施,以确保实现改进的预期目标。改进活动通常包括:

1)分析和评价现状,以识别改进区域。

2)确定改进目标。

3)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法以实现这些目标。

4)评价这些解决办法和出选择。

5)实施选定的解决办法。

6)测量、验证、分析和评价实施的结果以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

7)正式采纳更改。

持续改进的主要方法有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过程改进方法。

纠正措施是为了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采取纠正措施主要为了防止再发生;

预防措施是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预防措施是为了防止发生不合格;

过程改进方法是组织为了提高内部有效性和效率,使顾客和相关方满意,所有的过程和活动都有必要改进。通常具体改进的方法是由组织根据过程及活动来确定的。在过程改进活动中有两种基本途径:

一)在现有的过程中,由现有的职能部门进行的较小的持续改进,通常将其纳入组织

日常工作,实际上也是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二)对现有过程进行修改的重大战略项目,或通常由日常动作部门之外的职能交叉的

小组来实施新过程。在此情况下,需要组织对过程再设计,实施项目策划,并按

项目管理原则管理。

10.统计技术应用

应用统计技术可帮助组织了解变异,从而有助于组织解决问题并提高有效性和效率。使用统计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从一组不明显的数据中找出某种趋势和规律,以利于寻求问题的解决。即使当数据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统计技术规律性的分析帮助得到某种结果。这些技术也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可获得的数据进行决策。

ISO9000族标准对统计技术的应用要求,说明统计技术已成为质量管理体系理论的组成内容之一。这也是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中“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在质量管理体系理论中运用的成果。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 年级专业:2012级园林(景观设计) 学号:201206194028 姓名:唐明明

第一节技术标准 一、《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正文共列出151条基本术语,分为五部分:总则、城市和城市化、城市规划概述、城市规划编制(分十七项内容:发展战略、城市人口、城市用地、城市总体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道路交通、城市给水工程、城市排水工程、城市电力工程、城市通信工程、城市供热工程、城市燃气工程、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地区保护、城市防灾、竖向规划和工程管线综合)和城市规划管理。 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建设部组织编制并于1990年7月颁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为国家标准,自1991年3月1日起施行。 1、城市用地分类 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其中大类共分为: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及水域和其他用地(E)10大类。在大类下,又根据土地的不同使用用途和使用功能条件划分了46个中类、73个小类,并在大类下,根据阿拉伯数字代码,以表明其中类、小类的具体类别。城市用地分类代号用于城市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2、城市用地计算原则 在计算城市现状和规划的用地时,应统一以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的范围为界进行汇总统计。城市用地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其计量单位应为万平方米(公顷),总体规划用地应采用1/10000或1/5000比例尺的图纸,分区规划应采用1/5000或1/2000比例尺的图纸进行分类计算,现状和规划的用地计算应采用同一比例尺的图纸。 3、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规划建设用地的标准的内容: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和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三部分。城市建设用地除水域和其他用地(E)类外应包括九大类用地。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为I~Ⅳ四级(用地指标数为60.1~120.0m2/人),现有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确定,应根据其现状人均建设用地

城市规划常用术语和指标修订稿

城市规划常用术语和指 标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城市规划常用术语和指标: 1、用地性质:是指规划用地的使用功能。 2、用地面积:是指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 3、用地红线:是指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范围的界线。 4、容积率:是反映和衡量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地块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即: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建筑用地面积 5、建筑控制高度:又称建筑限高,是指地块内建筑物地面部分最大高度限制值。 6、建筑密度:是指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地块面积的比例。即:比如一块地为10000平方米,其中 建筑底层面积3000平方米,这块用地的建筑密度就是3000/10000=30% 7、建筑红线后退距离:是指建筑物最外边线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8、绿地率:是指城市一定地区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9、交通出入口方位:是指规划地块内允许设置机动车和行人出入口的方向和位置。 10、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停国泊位是指地块应配置的停车的车位数。其他设施的配置包括:居住区服务设施(中小学、托幼、居住区级公建),环卫设施(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电力设施(配电站、配电所),电信设施、燃气设施等。 11、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主要是根据所在地区的日照、通风、采光、防止噪声和视线干扰,防火、防震、绿化、管线埋设、建筑布局形成,以及节约用地等要求,综合考虑确定。住宅的布置,通常以满足日照要求作为确定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Standard for Basic Terminology of Urban Planning GB/T 50280—98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9年2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的通知 建标〔1998〕1号 根据原国家计委计综合[1992]490号文的要求,由我部组织制订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为推荐性国家标准,自1999年2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我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8年8月13日 1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城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领域。 1.0.3 城市规划使用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城市和城市化

2.0.1 居民点 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0.2 城市(城镇) city 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0.3 市 municipality;city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2.0.4 镇 town 经国家批准设镇建的行政地域。 2.0.5 市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2.0.6 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2.0.7 城市化水平 urbanization level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2.0.8 城市群 agglomeration 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2.0.9 城镇体系 urban system 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2.0.10 卫星城(卫星城镇) satellite town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3 城市规划概述 3.0.1 城镇体系规划 urban system planning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3.0.2 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ISO基础知识培训讲义

ISO基礎知識培訓講義 一、何為ISO? 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是國際標准化組織的簡稱,成立于1947年2月23日,總部設在瑞士的日內瓦,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國際標准化組織,其工作范圍涉及到除電工技術以外的其它各個技術領域,成立時只有包括中國在內的25個國家參加,其中主要是歐洲國家,到1996年發展到90個成員國。 其宗旨是:在世界范圍內促進標准化工作的發展,以利于國際交流与互助,擴大在知識、科學、技術和經濟方面的合作。 二、企業為什么要推行ISO9000標准? 1987年國際標准化組織正式發布ISO9000系列標准,在較短的時間內很多國家采用了這套標准并出現了300多家認証机构,在全球形成了“ISO9000熱”,為什么那么多國家和企業要去推行這個標准呢? 1、國際貿易改革与發展的的需要 進入90年代世界范圍的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標准化与質量的關系越來越密切。21世紀世界經濟呈現兩大特點:一是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如歐共体、北美自由貿易區等,競爭將更加激烈。二是國際市場日益一体化,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要發展本國經濟就必須搶戰國際市場。作為一個衡量質量的標准ISO9000將發揮重要作用。 2、現代科學技術与生產力發展及顧客价值觀的變化 3、為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 页脚内容1

ISO標准是西方發達國家几十年質量管理經驗的總結,是一套科學化、系統化、程序化的管理標准,是管理現代化的標志,是管理思想的變革,引用和推行這套標准可以規范企業的一切管理行為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4、降低企業成本 海外工業產品生產行業流行一种所謂1:10:1000的成本法則,就是說在生產前發現缺陷并改善只花一元錢的成本,在生產中發現并改善要花10元成本,如果在產品銷售到顧客手中發現缺陷要改善則須1000元成本。ISO9000系列標准就是要對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的控制,預防不合格,降低成本。 三、几個常用的術語 1、產品(product):活動或過程的結果 這里將產品分為四類:硬件(hardware)、軟件(software)、流程性材料(Processed material)、服務(service) 2、實体(item) 可以單獨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如組織、体系、人、產品等 3、質量方針(quality policy ) 是組織最高管理者正式發布的該組織的質量宗旨和質量方向。 系統事業處的質量方針(品質政策)是: 页脚内容2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英文对照七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英文对照七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英文对照) 根据原国家计委计综合[1992]490号文的要求由我部组织制订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为推荐性国家标准自1999年2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我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8年8月13日 1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城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领域。 1.0.3 城市规划使用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城市和城市化 2.0.1 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0.2 城市(城镇)city 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0.3 市municiality;city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2.0.4 镇town 经国家批准设镇建的行政地域。 2.0.5 市域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2.0.6 城市化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2.0.7 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2.0.8 城市群agglomeration 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城市规划规范大全完整版

《城市规划规范大全》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 57-94 [附条文说明]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附条文说明] 防洪标准GB 50201-9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附条文说明)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附条文说明)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附条文说明)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附条文说明) 城市用地分类代码CJJ 46-91 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附条文说明)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GJJ83-99(附条文说明)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 50293-1999(附条文说明)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 50331-2002(附条文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附条文说明)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附条文说明)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 34-2002(附条文说明) 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 65-95(附条文说明) 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CJJ 67-95(附条文说明)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附条文说明) 城市容貌标准CJT 12-1999 乡镇集贸市场规划设计标准CJJT87-2000(附条文说明)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附条文说明)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2003(附条文说明)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附条文说明]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城市规划常用术语和指标

城市规划常用术语和指标: 1、用地性质:是指规划用地的使用功能。 2、用地面积:是指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 3、用地红线:是指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范围的界线。 4、容积率:是反映和衡量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地块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即: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建筑用地面积 5、建筑控制高度:又称建筑限高,是指地块内建筑物地面部分最大高度限制值。 6、建筑密度:是指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地块面积的比例。即:比如一块地为10000平方米,其中 建筑底层面积3000平方米,这块用地的建筑密度就是3000/10000=30% 7、建筑红线后退距离:是指建筑物最外边线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8、绿地率:是指城市一定地区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9、交通出入口方位:是指规划地块内允许设置机动车和行人出入口的方向和位置。 10、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停国泊位是指地块应配置的停车的车位数。其他设施的配置包括:居住区服务设施(中小学、托幼、居住区级公建),环卫设施(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电力设施(配电站、配电所),电信设施、燃气设施等。 11、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主要是根据所在地区的日照、通风、采光、防止噪声和视线干扰,防火、防震、绿化、管线埋设、建筑布局形成,以及节约用地等要求,综合考虑确定。住宅的布置,通常以满足日照要求作为确定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12、建筑间距系数:是指遮挡阳光的建筑与被遮挡阳光的建筑的间距为遮挡阳光的建筑高度的倍数。 13、日照标准:是根据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居住卫生要求确定的,居住建筑正面向阳房间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获得的日照量,是编制居住区规划,确定居住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14、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与两侧建筑用地及其他用地的分界线。 15、住宅平均层数:是指各种住宅层数的平均值,即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之比。单位:层。 16、住宅建筑净密度:是住宅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之比。单位%。 17、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是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之比。单位:m2/hm2。 18、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是住宅总建筑面积与居住用地面积之比。单位:m2/hm2。 19、人口净密度:是单位住宅用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反映居住区住宅用地的使用强度,公式为:人口净密度=居住总人口/住宅用地总面积(人/hm2) 20、人口毛密度:是单位居住用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公式为:人口毛密度=居住总人口/居住用地总面积(人/hm2) 21、生地:完成土地征用,未经开发、不可直接作为建筑用地的农用地或荒地等土地。 22、毛地:在城市旧区范围内,尚未经过拆迁安置补偿等土地开发过程、不具备基本建设条件的土地。 23、熟地:经过“几通一平”的开发或已经拆迁完毕,可供直接建设的土地,即建筑地块产品。 24、飞地:又称插花地,指土地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的土地部分或全部处于他人土地范围内。 25、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26、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包括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和高度等控制指标,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27、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_98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80—98) 一、总则 1、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城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 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领域。 3、城市规划使用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的规定。 二、城市和城市化 1、居民点 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城市(城镇)city 以非农不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3、市 municipality; city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4、镇 town.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5、市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6、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7、城市化水平 urbanization level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8、城市群 agglomeration 一定地域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9、城镇体系 urban system 一定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0、卫星城(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三、城市规划概述 1、镇体系规划 urban system planning 一定地域围,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iso基础知识培训资料

ISO基础知识培训资料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5)管理的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包括5个方面的要求: (1)符合:质量管理体系应符合标准所提出的各项要求; (2)文件:质量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 (3)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应加以实施; (4)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应加以保持; (5)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应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至少应包括: (1)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质量手册; (3)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4)组织为确保其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 (5)标准所要求的记录。 此外,根据需要,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还可以包括(但不是要求): (1)组织结构图; (2)过程图/流程图; (3)作业指导书; (4)生产计划; (5)内部沟通的文件; (6)批准的供方清单; (7)质量计划; (8)检验和试验计划; (9)规范; (10)表格; (11)外来文件。

为坚持以顾客为中心这一质量管理基本原则,建立和完善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经研究讨论,制订公司质量方针如下: 诚信为本 顾客满意 群策群力 持续改进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顾客就是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把顾客放在首要位置,共同追求科学的管理,共同创造一流的品质.全体员工都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公司的质量方针,把握好总的宗旨和方向. 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具体化和定量化,是企业所追求的具体目标.经研究讨论,制订公司总质量目标. 总质量目标: 产品出厂检验批合格率为≥98% 客户投诉每月不超过2次 部门分解目标为: 1.生产部月质量目标: 1.1.制程不良率≤2% 1.2.准时交货率≥95% 2.品管部月质量目标: 2.1.顾客投诉处理率为≥100%; 2. 2漏检、错检率每月不超过2次 3.客服部质量目标: 3.1.顾客满意度评分为80分以上≥80% 4.人事部: 4.1.培训计划达标率100% 5. 物料部: 5. 1. 供货商/加工商准时交货率≥95%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1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城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领域。 1.0.3 城市规划使用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城市和城市化 2.0.1 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0.2 城市(城镇)city 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2.0.3 市municipality;city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2.0.4 镇town 经国家批准设镇建的行政地域。 2.0.5 市域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2.0.6 城市化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2.0.7 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2.0.8 城市群agglomeration 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2.0.9 城镇体系urban system 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2.0.10 卫星城(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3 城市规划概述 3.0.1 城镇体系规划urban system planning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3.0.2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3.0.3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 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ISO基本知识简介

ISO基本知识简介 第一什么叫ISO ISO是一个组织的英语简称。其全称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翻译成中文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它成立于1947年2月23日,它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际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简称ISA)。他如IEC 也比较大。IEC即"国际电工委员会",1906年在英国伦敦成立,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EC主要负责电工、电子领域的标准化活动。而ISO负责除电工、电子领域之外的所有其他领域的标准化活动。 ISO 宣称它的宗旨是"在世界上促进标准化及其相关活动的发展,以便于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在智力、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quot; ISO 现有117个成员,包括117个国家和地区。 ISO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每年一次的"全体大会",其日常办事机构是中央秘书处,设在瑞士的日内瓦。中央秘书处现有170名职员,由秘书长领导。 第二什么叫ISO9000 ISO通过它的2856个技术机构开展技术活动。其中技术委员会(简称TC)共185个,分技术委员会(简称SC)共611 个,工作组(WG)2022个,特别工作组38个。 ISO的2856个技术机构技术活动的成果(产品)是"国际标准"。ISO现已制定出国际标准共10300多个,主要涉及各行各业各种产品(包括服务产品、知识产品等)的技术规范。 ISO制定出来的国际标准除了有规范的名称之外,还有编号,编号的格式是:ISO+标准号+[杠+分标准号]+冒号+发布年号(方括号中的内容可有可无),例如:ISO8402:1987、ISO9000-1:1994等,分别是某一个标准的编号。但是,"ISO9000"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族标准的统称。根据ISO9000-1:1994的定义:"'ISO9000族'是由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 什么叫TC176呢?TC176即ISO中第176个技术委员会,它成立于1980年,全称是"品质保证技术委员会",1987年又更名为"品质管理和品质保证技术委员会"。TC176专门负责制定品质管理和品质保证技术的标准。 TC176最早制定的一个标准是ISO8402:1986,名为《品质-术语》,于1986年6月15日正式发布。1987年3月,ISO又正式发布了ISO9000:1987、ISO9001:198 7、ISO9002:1987、ISO9003:1987、ISO9004:1987共5个国际标准,与ISO8402:1986一起统称为"ISO9000系列标准"。 此后,TC176又于1990年发布了一个标准,1991年发布了三个标准,1992年发布了一个标准,1993年发布了五个标准;1994年没有另外发布标准,但是对前述"ISO9000系列标准"统一作了修改,分别改为ISO8402:1994、ISO9000-1:1994、ISO9001:1994、ISO9002:1994、ISO9003:1994、ISO9004-1:1994,并把TC176制定的标准定义为"ISO9000族"。1995年,TC176又发布了一个标准,编号是ISO10013:1995。至今,ISO9000族一共有17个标准。对于上述标准,作为专家应该通晓,作为企业,只需选用如下三个标准之一: 1. ISO9001:1994《品质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品质保证模式》; 2. ISO9002:1994《品质体系生产、安装和服务的品质保证模式》; 3. ISO9003:1994《品质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品质保证模式》。第三认证的定义及分类 认证的定义:"认证"一词的英文原意是一种出具证明文件的行动。ISO/IEC指南2:1986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 98条文说明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 98条文说明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 98条文说明 前言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92]490号文的要求,《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由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主编,建设部体改法规司参加编制。经建设部1998年8月13日以建标[1998]1号文批准发布。 为便于广大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等有关单位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编制组根据国家计委关于编制标准、规范条文说明的统一要求,按《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的章、节、条的顺序,编制了条文说明,供国内有关部门和单位参考。在使用中如发现有不够完善之处,请将意见函寄我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标准技术归口办公室,以供今后修改时参考。 通信地址:北京三里河路9号,邮政编码:100037 本条文说明仅供有关部门和单位执行本标准时使用,不得翻印。 中华人民建设部 1998年8月 2 城市和城市化 2.0.1 居民点 我国的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城市又分为市和建制镇,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2.0.2 城市(城镇) 城市是一定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的行政概念,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建制镇。国家要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县城均设建制镇。 2.0.3 市 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市是经国家批准建制的行政地域,是中央直辖市、省直辖市和地辖市的统称。市按人口规模又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2.0.4 镇 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我国的镇是包括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和县以下的建制镇。2.0.5 市域 在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中,实行市领导县(又称市带县)的市,其市域所包含所领导县的全部行政管辖范围。实行县改市的市,其市含原县的全部行政管辖范围。 2.0.6 卫星城镇 卫星城镇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城市类型。兴建卫星城镇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旨在吸引大城市市区人口前往居住,并吸引从外地准备进入大城市市区的人口。 3 城市规划概述 3.0.1 城镇体系规划 根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阶段,即应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

XX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ISO基础知识培训讲义

目录 ISO 9000基础知识培训讲义 第一章ISO9000系列标准概 (1) 第一节ISO9000系列标准的来源 (1) 第二节ISO9000系列标准是对产品寿命周期品质进行全面控制 (2) 第三节ISO 9000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3) 第四节贯穿ISO 9000标准之灵魂——八质量管理原则 (4) 第五节ISO9000:1994与ISO 9000:2000对照表 (5) 第六节ISO 9000推行的益处 (7) 第二章ISO9000标准的实施 (8) 第一节ISO9000管理制度建立之程序 (8) 第二节ISO9000品质系统文件架构 (9) 第三节品质系统文件制作流程 (10) 第四节ISO9000的精神 (11) 第五节ISO9000品质保证系统的建立步骤 (12) 第六节结论 (13) 第三章品质系统认证 (14) 第一节认证型态 (14) 第二节认证申请作业流程 (15) ISO 9000认证审核宣传动员教材 (16) 第一章预评准备及配合事项说明 (16) 第二章认证前的准备工作 (17) 第三章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审核各级人员注意事项 (20)

第一章 ISO9000系列标准概述 第一节 ISO9000系列标准的来源 化 美军品保大纲 1959 美军品保标准 1968 英军品保标准 北大西洋人公约组织品保标准 05/21 05/24 05/29 标准编号 英国国家品质系统标准 1979 (87年第一版 1987 94年第二版) 1994 (2000年第三版) 2000 图 ISO 9000系列标准来源

第二节ISO 9000标准是 对产品寿命周期品质活动进行全面控制 在产品的一般寿命期内,对品质有影响的主要活动,从最初识别市场需求到最终满足要求的所有过程,归纳为十二个阶段。 ISO 9000系列标准始于营销和市场调研,终于营销和市场调研,是一种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过程,通过不断循环而实现持续的品质改进。 售后采购 技术支持和服务 安装和投入运行证销售分发

城市规划专业术语英文

城市规划建设英语术语 保留地 reserved land 步行街 pedestrian street 仓储区 warehouse district 仓储用地 warehouse land 城市(城镇) city 城市布局 urban layout 城市道路面积率 urban road area ratio 城市道路网 urban road network 城市道路网密度 density of urban road network 城市道路系统 urban road system 城市对外交通 intercity transportation 城市发展方向 direction for urban development 城市发展目标 goal for urban development 城市发展战略 strategy for urban development 城市防洪 urban flood control 城市防洪标准 flood control standard 城市防洪工程 flood control works 城市防空 urban air defense 城市防灾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城市防震 earthquake hazard protection 城市给水 water supply 城市给水工程 water supply engineering 城市给水系统 water supply system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 integrated design for utilities pipelines 城市功能分区 functional districts 城市供电电源 power source 城市供电系统 power supply system 城市供热系统 district heating system 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 城市规划法规 legislation on urban planning 城市规划管理 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control 城市规划区 urban planning area 城市规划用地管理 urban planning land use administration 城市规模 city size 城市化 urbanization 城市化水平 urbanization level 城市环境保护 c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城市环境污染 cit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城市环境质量 city environmental quality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city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城市规划专业名词术语

城市规划专业名词术语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一、总则 1、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城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 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领域。 3、城市规划使用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二、城市和城市化 1、居民点 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城市(城镇)city 以非农不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市 municipality; city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4、镇 town.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5、市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6、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7、城市化水平 urbanization level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8、城市群 agglomeration 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9、城镇体系 urban system 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0、卫星城(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三、城市规划概述 1、镇体系规划 urban system planning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2、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3、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4、城市总体规划纲要master planning outline 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原则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5、城市规划区 urban planning area 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6、城市建成区 urban built-up area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7、开发区 development area 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和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的统称。 8、旧城改建 urban redevelopment 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整治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 9、城市基础设施 urban infrastruct-ure 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10、城市总体规划 master plan,co-mprehensive planning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11、分区规划 district planning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12、近期建设规划 immediate plan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短期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安排。 13、城市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14、控制性详细规划 regulatory pl-an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15、修建性详细规划 site plan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16、城市规划管理 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rion

城市规划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2.0.2 城市(城镇) city 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0.2 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3.0.3 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3.0.4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master planning outline 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3.0.5 城市规划区 urban planning area 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3.0.6 城市建成区 urban built-up area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3.0.7 开发区 development area 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的统称。 3.0.8 旧城改建 urban redevelopment 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整治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 3.0.10 城市总体规划 master plan,comprehensive planning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和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3.0.11 分区规划 district planning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3.0.12 近期建设规划 immediate plan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短期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安排。 3.0.13 城市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3.0.14 控制性详细规划 regulatory plan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3.0.15 修建性详细规划 site plan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含条文说明)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的通知 建标[1998]1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92]490号文的要求,由我部组织制订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为推荐性国家标准,自1999年2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我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92]490号文的要求,《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由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主编,建设部体改法规司参加编制。经建设部1998年8月13日以建标[1998]1号文批准发布。 为便于广大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等有关单位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编制组根据国家计委关于编制标准、规范条文说明的统一要求,按《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的章、节、条的顺序,编制了条文说明,供国内有关部门和单位参考。在使用中如发现有不够完善之处,请将意见函寄我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标准技术归口办公室,以供今后修改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8年8月13日

1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城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领域。 1.0.3 城市规划使用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城市和城市化 2.0.1 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我国的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城市又分为市和建制镇,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2.0.2 城市(城镇)city 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是一定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的行政概念,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建制镇。国家要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县城均设建制镇。 2.0.3 市municipality;city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市是经国家批准建制的行政地域,是中央直辖市、省辖市和地辖市的统称。市按人口规模又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2.0.4 镇town 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 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我国的镇是包括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