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韩愈柳宗元散文比较

韩愈柳宗元散文比较

韩愈柳宗元散文比较
韩愈柳宗元散文比较

韩愈柳宗元散文比较

明代茅坤有过一句话“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山水散文在柳宗元手里散发出了浓浓异彩,也是其散文中最具有独创性色彩的部分,为古典的散文领域注入了新的色彩,使得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有了自己的独特的色彩。而说到山水记,“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也曾有过一定的篇目,在这一领域,韩愈有不俗的贡献,而柳宗元发扬光大。

韩愈有几篇名作:《新修滕王阁记》、《燕喜亭记》等,而柳宗元则有最为著名的“永州八记”。选题上,两人有着一定的差异,韩愈选题看中名胜,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其壮阔与历史名事,多为为此地锦上添花之举。例如《新修滕王阁记》开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这里写其渊源与广阔的历史背景,更写明了作者自己去的理由,是因为少时的仰慕,由此解开了叙述的大幕。而柳宗元则更多的是记载山村野景,不为人知的小地方的别具一格的风采,因为自己的游玩赏心之时的不经意的美的发现。例如《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8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仅仅是出游时的一次突然地邂逅,耳听水声进而与僻静幽深处寻得一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美景在不经意间进入作者的心底,游山水而得其意料之外的美感收获,后因“坐潭上,四

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而离去,但赏心赏景得到了满足,离去又如何呢。韩愈以名胜古迹为赏玩,玩其底蕴与历史,在其中阐述自身情绪,柳宗元以不经意美的发现为玩,玩其野趣与内心的满足。两者实在不可互为比较,一者写出壮阔古胜,一者写出清幽山水,一者乐情,一者乐景。

在对于景色的描绘上,二者有其相同也有其不同。相同者即旁征博引,典故相随。例如《新修滕王阁记》中描述滕王阁,开头即表示瞻仰“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以“三王”之名来表示滕王阁的历史底蕴,而在后文中也多有叙述其出发修葺滕王阁之本意,反少叙述滕王阁之景致“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先写自己为何到了滕王阁,而后“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更多的是叙述自己对于修葺滕王阁的无奈以及修葺滕王阁对于百姓的无一利之处。描写最多的是自己的政治因素而非景色,却在推究滕王阁背景之上多花了时间,结尾一句“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更是如此,将自己的因素也列为滕王阁之名中。柳宗元则全不似韩愈,景色的历史只是偶尔穿插,恰到好处的运用,起到与正面描写相合的作用,使其为必要又不会打扰到整篇文章的画面

感知。例如《游黄溪记》中景色集中于黄神祠,以尚奇为名写出来独特的黄溪景色,而在其中有一段黄神祠的传说描写“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这里的描写起到了正面描写无法起到的作用,即侧面的烘托黄溪的幽深峭壁,而且使得景色有了一种独特的神仙的色彩。这里的旁征博引上,韩愈不免有些滥觞,而柳宗元则很好的处理了景色与传说的关系,两者一者看中历史,一者创造历史。

韩柳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于景色的描绘上。韩愈注重大气磅礴,描写则稍显粗略,柳宗元更看重景色的独特美感,描写精密细致。韩愈在对于景物的描写上仅仅只是粗笔勾勒,而缺乏深重的笔墨注重,从而使得笔下景色广阔有余而内容泛泛,给人以说明之感,如《新修滕王阁记》中只有“瑰伟绝特”“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两处描写,使得读者对于滕王阁只有粗粗的印象,知道其瑰伟绝特,而不知为何,也无处感知。柳宗元则是将自己所感知的景物的美全部诉诸笔下,将自己脑海中景物的美转化为具体的笔下的文字,使读者可以轻而易举的感知到。在描写中将整体与部分相合,不仅仅写出远景的美,而且靠近,将美近距离的呈现,两种画面皆有。作者在《小石潭记》中即是如此,开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即

远景,由水声率先勾勒小谭,一个模糊的画面展开,而“水尤清冽”则是补充了远景的描绘。后面“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更是将小石潭的近景展现,一副画卷已成,柳宗元细致的将所有的景色描绘出来,使读者可感可观。

在语言上,两人都推崇简洁,两者都比较反对骈文的辞藻堆叠,更为看中的是言之有物与语言的美感。但两人对于语言的运用却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见解。韩愈散文用词奇异,犀利直露;柳宗元散文则简洁凝练,含蓄凝重。韩愈之文,倡导“唯陈言之务去”,力求做到“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亦或说,韩愈比较看重文中语言的新奇作用,力求把词句的新奇和流畅结合起来,继而形成一种以秦汉两朝古文言语为基础,并把中唐时的口头语言结合起来的新的散文语言。在韩愈也特别重视词语的提炼,使其文章语言力求准确、凝炼,语言简约、意义丰富,如《新修滕王阁记》中以“瑰伟绝特”“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写滕王阁,又如《喜燕亭记》中写亭附近的景色“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淄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岈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在语言上给人以新奇大气之感。柳宗元的散文篇幅都不甚长,但文章内容却十分峻洁、哲理深刻。他的散文语言还表现在文中语词奇诡、凝重、讲求历练劲健。他还特别善于用瘦硬语和奇字,显得精巧犀利,如《小石潭记》中描写小石潭两岸的景色“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

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描写中运用各种峻险的字眼如坻、屿、嵁等,使得幽静的小石潭陡然有了险峻的风光。在语言上韩柳两人注重不同,一者尚新,一者尚奇。

“韩柳文章李杜诗”,韩愈和柳宗元都是杰出的散文家,是唐代倡导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他们以鲜明的古文理论以及丰富的创作作品,创立了有别于充满浮艳之气的六朝骈文的新散文,主张“文道合一”,以此撼动了五百年来一直统治文坛的骈文之牢固地位,对中国古代散文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里只是简要地分析了两者的一些在于散文上的异同点,希望对于诸位有所裨益。

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摘要: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创作散体文,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唐文坛上的韩愈和柳宗元, 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并世而立的伟人。二人在散文创作宗旨上有相同的认识, 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 主张文道合一, 坚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对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进行变革和创新, 坚决反对六朝骈文的浮艳习气, 创立自由流畅的新散文, 而且都以大量的创作实践实现了自己的创作主张。他们不仅为唐代文学的繁荣, 而且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韩、柳二人的散文创作主张及创作实践有相同之处, 然细而论之, 又是各有千秋的。由于二人的生活地位与思想接受观念不同,他们的创作主张的侧重点也不同。下面就其在散文的文体、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风格的异同。 纵观韩、柳文集, 二人散文总体风格之差异是存在的。韩文内容广博、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气盛言宜, 虽然文章具有多样性特点, 但共同的特色是雄奇奔放。柳文对现实无不带有一种强烈、抑郁而激愤的色彩, 而立意新颖、结构细密, 语音简洁精美, 形成浓郁而峻洁的风格特色。 一、散文的文体 韩愈散文,内容复杂丰富,涉及面颇广,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论说文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韩愈的论说文,发挥了散文的战斗性的功能,不少作品达到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一。《原毁》,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精辟分析,揭露了当时一般士大夫所以要诋毁后进之士的根本原因。他指责当时社会人情的恶薄,自鸣不平,并发出了主张公正用人的呼吁。作品立论鲜明,语言平易,虽多阐述孔子、颜渊、子路、孟子等人的意见,而不引经据典,这是散文创作中的一种新的形式。他不顾流俗的诽谤,大胆地为人师,作《师说》,指出师的作用及相师的重要。他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可以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这种见解打破了封建传统的师道观念,对于我们今天也还有参考价值。文章感情充沛,说服力也很强。他的《马说》,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贤才难遇知己,“只辱于 奴隶人之手”,寄寓了他对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文章简短明快,而多转折变化,十分饱满地表达了一腔的委屈。 2、叙事文 韩愈的叙事文,有许多文学性较高的名篇。著名的《柳子厚墓志铭》,有重点地选取事件,通过富于感情的语言,不仅指责了官僚士大夫社会的冷酷无情,叙述了柳宗元一生不幸的政治遭遇,而且也突出了“议论证今古,出入经史百家”的一个古文家的形象。 3、抒情文 用散文抒情,韩愈也是很成功的。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悼念其侄韩老成的《祭十二郎文》是前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名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4、书信和赠序文 赠序文是一种文体,指古人惜别赠言的文章,内容多推重、赞许和勉力之辞。序的意义和原意不同。韩文中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 柳宗元的散文内容丰富,主要有: 1、柳宗元的议论文,主要是对各类哲学、政治、社会、人生问题的冷静思考。如《封建论》,对古代社会的分封制度作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他严厉地抨击封建藩镇的割据局面,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帝王“受命于天”的谬说。 2、柳宗元的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封建社会中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物,如《种树郭橐驼传》借郭橐驼养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讽刺了统治者政令烦苛对人民所造成的无穷干扰和奴役。 3、柳宗元的寓言文大都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如《永某氏之鼠》写群鼠在旧房主纵容下横行无忌、干尽坏事,最后被新房主彻底消灭。柳宗元创造性地继承前人的成就,大量地创作寓言,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文学作品,在寓言文学发展中是有其一定的地位的。 4、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这类作品,往往在景物描写之中,抒写了他的不幸遭际和他对于现实的不满。他描写山水之乐,一方面藉以得到精神安慰,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现实的抗议。是作者悲剧人生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 学史以鉴今。在教育事业大力改革和发展的今天,我们研究古代圣人的教育思想,是为了“温故而知新”,在继承中发展。《师说》中闪烁的积极教育思想,特别是通识教育观、平等师生观、创新学习观及终身教育观等无不对现代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下面是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的小编和大家分享的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

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作者:张望 城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付海东

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张望成 摘要: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创作散体文,并取得了辉煌成就。本文从文章的主题、创作风格等方面,具体比较分析了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韩愈;柳宗元;散文;主题;风格。 韩愈和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两位伟大文学家,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创作散体文,并取得了辉煌成就。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风格的异同可以从散文主题、创作风格等方面比较把握。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在理论上主张继承先秦散文‘文以明道’的传统”,在实践上也充分发挥着散文的“文以明道”的社会功能。所谓“文以明道”,意思就是文的作用在于阐明并宣传“道”,这里的“道”指的是历代圣贤相传、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以孔孟儒家为正宗的封建思想体系。 韩愈散文实践了其“文以明道”之社会功能:一是利用散文抨击社会的弊端。如《原毁》,由古代圣人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生发开去,通过“古之君子”与“今之小人”立身处世态度的对比,深刻剖析了“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社会不正之风,揭露了诽谤他人的思想和心理根源是“怠与忌”━━这也是我们

民族心理中的弱点。《原毁》“成为‘五原’中最受赏识的一篇”。又如古文寓言《毛颖传》,是韩愈于唐德宗元年间被贬至阳山所作,他通过兔毫制成的笔拟人化为毛颖“立传”,描写毛颖始而见用,有功不赏,“以老见疏”,讽刺统治者的少恩寡情,以及那些“老而秃”、“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的腐朽无用的封建官僚、执政大臣,作者也借此抒发了胸中的愤懑怨恨感情。二是利用散文宣扬儒家道统理论和政治主张。《原道》是‘五原’中最重要的一篇,它是对儒家基本思想的全面阐述。文章批判了佛教和老子思想,极力宣扬儒家的圣人之道。《读荀子》则对孟轲、扬雄、荀况等孔子继承人进行评价,加深了对孔子之道的认识。《论佛骨表》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正当唐宪宗迷信佛教的狂热时期,作者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唐宪宗进谏,从维护“先王之道”的封建统治阶级立场出发,强烈要求排佛灭佛。因为这篇文章,韩愈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三是借助散文表明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态度和道德操守。《画记》描写了一幅“杂古今人物小画”,尽管这幅画是下棋赢来的,作者“意甚惜之”、“虽百金不愿易也”,最后还是把它归还给原来的临摹者“赵侍御”,表现了作者的高风亮节。《送穷文》通过写主人欲送穷鬼,鬼表忠心不肯离去,借主人与穷鬼的口,向世人宣布对自身身处困境的不平和处世原则。四是描写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颂扬符合“道统”的人物和事。《圬者王承福传》是一篇为泥瓦匠王承福写的传,作者在文章肯定了王比那些“患不得之而患失之”的人要好,也从儒家“仁”的思想出发,批判其“独善其身”、为别人“不肯一动其心”,当然,这点就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韩愈的师说解析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韩愈的师说解析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以下是小编带来韩愈的师说解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师说》(原文)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柳宗元为何与韩愈并称“韩柳”-

柳宗元为何与韩愈并称“韩柳”? 我们都知道,在柳宗元 和韩愈的领导下掀起了一场文学 革命, 那么今天就为大家来简单的介绍一下韩愈和柳宗元, 在唐代我们都会 将这两位诗人称为韩柳, 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一个称号, 就需要从下文来进行了 解? 诗歌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 140 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 诗较少的一个, 但却多有传世之作。 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 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 ,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 派的杰出诗才。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 并列。 现存柳宗元诗, 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 题材广泛, 体裁多样。 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 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 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 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 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 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辞赋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 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 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

都有相通之处。 《旧唐书》 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 涉履蛮瘴, 崎岖堙(户乙)。 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屈 原之作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 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散文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 宋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 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 在文章内 容上, 针对骈文不重内容、 空洞无物的弊病, 提出“文道合一”、 “以文明道”。 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 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 “辞必己出”。 此外, 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 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主张。 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 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寓言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 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 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 感受, 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 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 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 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 ,《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 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 传诵。 并称韩柳 柳宗元(773 年—819 年),字子厚,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 文家和思想家,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 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 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 、孟浩然

韩愈《师说》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doc

韩愈《师说》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5.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参考答案: 1.唐韩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韩愈与柳宗元教育思想的比较

韩愈与柳宗元教育思想的比较 一、相同点 (一)都强调德育的重要作用:韩愈主张以儒德治国,对人民进行道德灌输,先德礼后刑罚;柳宗元也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认为“君子进德修业” 是学习的根本,知识是为德育服务的工具。 (二)教育目的:“期以明道”,也就是通过教育手段培养统治阶级的治术人才,培养君子。 (三)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二、不同点 (一)教育内容:韩愈认为,教育要发挥人的内在善性,所以应当以五常道德教育为主,以儒家五经为教材,反对佛家、道家的教育思想;而柳宗元主张教育 内容以儒家五经为本,参之诸子之言,但不株守儒家之言,对诸子百家采取 兼容并纳的态度,同时,柳宗元认为学习百家时,主张独立思考,反对盲目 信古崇古,对古代文化遗产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 (二)教育观:对韩愈而言,其教育理论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基础的,他的人性论决定了教育的对象、主要内容和教育所起的作用,他的人性论主要是指他 的“性三品说”:他认为人的人性分为三等,上品之性为善性,中品之性可 善可恶,尚未定型,下品之性为恶性。而柳宗元倡导自然主义的教育观。 育人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 但又不是放任自流,提供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动力是必要的,否则不仅徒劳 无益,还会造成损害。《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暗喻自然主义的教 育思想,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有着巨大的 启发作用。 (三)师生观: 1、韩愈认为师生关系可以相互转化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出了“交以为师”的观点,师生之间应和朋友一样,相互交流、切磋、帮 助。这更加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2、韩愈提出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柳宗元则师友并称,强调学生的主 体性,认为君子不是天生的,强调后天学习,提倡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四)为师标准: 1、韩愈抗颜为师,柳宗元则拒师之名,认为做教师不在于有没有教师的名分, 而在于有没有教师的实质。 2、韩愈认为,“业”和“道”是衡量教师的标准,谁先有“道”,谁就是教师, 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他在《师说》中就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师说韩愈原文及解析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前人对柳宗元的评价

名家评论 诗词方面 欧阳修:“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超凌骤拔擢,过盛辄伤摧。苦其危虑心,常使鸣心哀。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山穷与水险,上下极沿洄。故其于文章,出语多崔嵬。” 翻译:上天生下了柳宗元,只授予他了苦难,超越了以后多次被提拔,因为太好了,被别人排挤。我为他对国家的忧虑之心感到伤感。把他放在可以自由发展的地方,他便可以在这片天地之间纵横。他在天地之间极度凶险的地方游荡。所以说,他的文章,多位显示不平之气。 感想:柳宗元从小就有当官,治理国家但他在当上官后发现了这个国家政治的黑暗,于是就想着改革,但是,他失败了。在革新失败后,他被贬到了永州,于是就有了些许不平之气。 宋人严羽:“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 翻译:唐代之人中只有柳宗元是在文学上钻研的很深的。 感悟:纵观古代的诗词写的好的文人墨客,他们大都是正派之人,对于官场的腐败,也是一直想要改变的,柳宗元就是其中的一个。唐中叶的时候,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

“辞必己出”。此外,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这是一种进步 的文学主张。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翻译:他所贵在憔悴的讲事情的人,这种是外表看上去憔悴,但实际上内心是肥沃的, 似乎无聊,但实际上是十分优美的,是陶渊明,柳宗元这一类人。 宋人严羽:“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 翻译:唐代之人中只有柳宗元是在文学上钻研的很深的。 感悟:纵观古代的诗词写的好的文人墨客,他们大都是正派之人,对于官场的腐败,也 是一直想要改变的,柳宗元就是其中的一个。唐中叶的时候,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 发起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 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 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 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此外,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这是一种进步 的文学主张。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翻译:他所贵在憔悴的讲事情的人,这种是外表看上去憔悴,但实际上内心是肥沃的, 似乎无聊,但实际上是十分优美的,是陶渊明,柳宗元这一类人。

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

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 【人物简介】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韩愈和柳宗元是政敌更是好友 韩愈和柳宗元并称“韩柳”,曾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并成为一生的好朋友。 韩愈著名的《师说》被后世广为流传,但在当时却遭到很多人的嘲笑,可柳宗元却始终支持韩愈的观点;韩愈负责修撰国史,想逃避责任之时,又是柳宗元给了他重重的一击。 他们在患难中升华友谊,在交流中传递温暖,从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本期《晨报讲堂》的堂主康震就为您解读韩愈和柳宗元的友谊。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34岁的柳宗元因为参与“永贞革新”,被贬往湖南永州。 此时的柳宗元正担任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正六品的品级,表面看上去是个官,实际上却是个被流放的罪犯。由于他这种极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韩愈师说的原文及译文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韩愈师说的原文及译文 【--读后感】 《师说》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韩愈师说的原文及译文吧! 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哎,(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

柳宗元与韩愈的关系

柳宗元与韩愈的关系 韩愈和柳宗元都是唐代人,“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排第一,柳宗元排第二。宋代初期,世人考量俩人在文学上的成就,并他们并列称为“韩柳”。在文学上,韩愈和柳宗元都是 古文运动倡导者。 柳宗元和韩愈倡导文章应该“以我笔写我心”,文章最终目的是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柳宗元和韩愈倡导先秦时代的文章,反对词藻华丽的骈体文。和词藻、形式相比,内容应 该更为重要。文章只有表达出主旨,才能凸显出文章的价值。柳宗元和韩愈身体力行,针 对时事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捕蛇者说》是柳宗元的叙事散文,他倾听了捕蛇者 的悲惨命运,借捕蛇者之口向统治者传达百姓的困苦生活。 在政治上,俩人有相左的政见。韩愈和柳宗元都是唐朝官员,在唐顺宗年间,王叔文 和柳宗元有相同的政见,得到了王叔文提拔。随后,柳宗元和王叔文为代表的改革派说服 了唐顺宗,在朝廷推行了“永贞新政”,改革持续了180多天以失败而告终。韩愈因为不 赞同王叔文等人的改革意见,在朝廷之中,一直未得到重用。 在生活中,柳宗元和韩愈是一对好朋友。俩人在文学上持有相同的观点,经常会在一 谈论诗词歌赋和文学题材。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俩人经常有书信往来,或为劝告,或为 安慰。不久之后,韩愈也遭到了贬官,俩人在政治仕途上怀才不遇,相同的经历让柳宗元 和韩愈有了更多的话题,从而俩人在生活上是一对惺惺相惜的朋友。 柳宗元被人称颂千年而未被淡忘,这与他个人魅力是息息相关的。首先,柳宗元具有 远见卓识的`品质。他敢于挑战恶势力,在“永贞新政”中,柳宗元是改革派中的一员, 他们想通过改革来改变唐朝衰弱的局面。虽然改革失败了,但是柳宗元依然不畏恶势力低头。 在《黔之驴》、《临江之麋》中,柳宗元借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以 驴和麋鹿悲惨的结局暗示黑暗势力的悲惨下场。在文学中,柳宗元倡导改革和创新,他认 为文学作品不能华而不实,文章应该以反映现实为主。因为具有创新精神,柳宗元发起了 古文运动,并且身体力行,推行长短句不一的文章,深受后人的推崇。 其次,柳宗元敢于承担责任。革新失败后,柳宗元遭到守旧派和贵族派的打击,他前 往永州任职。在永州期间,制定了相关措施来改变永州方方面面,承担起了一位父母官的 职责。 其三,柳宗元是一位具有乐观品质的人。仕途上的坎坷让柳宗元深受打击,所谓既来之,则安之。他到永州和柳州之后,决心热爱生活。期间,柳宗元走遍了柳州和永州的山水,写下名诗佳文,字里行间体现出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四,柳宗元具有仁爱之心。他来到柳州后发现当地有很多不好的习俗。其中有一个“买卖奴婢”的风俗,极为残酷。柳宗元决心改掉这个极不人道的风俗,颁布了“革其乡

柳宗元韩愈倡导

柳宗元韩愈倡导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柳宗元和韩愈倡导什么呢?柳宗元和韩愈是我国非常出名的文学家,在历史长河上,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柳宗元韩愈倡导什么呢? 他们都是唐宋八大家,领导了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此外,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主张。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郡(今运城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

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五年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宇,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也从中央贬到了地方先是贬为绍州刺史,未及任又被贬为永州(现属湖南)司马,十年后,又贬为柳州刺史。819年病死于柳州任上。 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韩愈柳宗元对比

韩愈、柳宗元他们虽然都是古文运动的的倡导者,但是在政治主张及文学思想方面,他们二人是有许多不同的。 出身+遭遇:韩愈出身贫寒,幼时丧父丧母然后就开始跟随哥嫂生活,后来由于他过于自傲,多次参考却未能中第,直到第四次才中了个第十三名。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娶到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姑娘,但是此时的他让就未能改掉自傲的毛病,后来在妻子的提醒下,他为自己取字为“退之”,这就是为了告诫自己要懂得谦虚。他虽然刚开始时宦途并不十分顺利,后来也经历了一些起伏,但最终还是得到的一个好的归宿,在吏部侍郎的位置上一直做到因病而不得不辞去。总的来说,韩愈的宦途是蛮顺利的。 柳宗元的出身相对显赫,出身于官宦家庭,他也很早便中第,但由于改革失败而受牵连,他一度被贬至永州,后来刚被调回京师后不久又再次被贬,最终便卒于柳州刺史这一小小职位之上。总的来说,柳宗元是开始较为得志,后来愈发才的不得志。 政治主张:说起二者的政治主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便是他们之间的一大主张矛盾的体现。王叔文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打击势力过大的宦官,而对于这一改革,柳宗元是极力推动者而韩愈确实坚定不移的反对者。据陈寅恪分析:“永贞内禅尤为唐代内廷阉寺党派竞争与外朝士大夫关系之一最著事例。”(《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他断定韩愈与宦官俱文珍颇有交往,故记述永贞革新,多采纳俱文珍等反对派的意见。此外,恐怕还涉及对新进的妒忌心理。对此,我较为认同,毕竟柳宗元进入长安为官的时候韩愈早已在那里围观,而且管制还比柳宗元高,所以嫉妒之心难免,况且上述证据以说明了韩愈与宦官交往好过革新派,所以在此处他们二人的政治主张分歧是必然存在的。 当然,若是说他们的政治主张完全背道而驰也过于绝对了,柳宗元和韩愈都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在这一点上他们没有太多矛盾,只是支持的人不同才导致的道不同不相与谋罢了。 文学思想:他们二人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也都是极为不赞同于骈体文的体裁,不喜其死板的结构框架,然而除此之外他们二人都还有其他支持古文运动的原因,而这原因也是他们之间文学&思想上的冲突所在。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有一部分目的是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这于他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主张儒家,极力反对佛家,而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的一部分原因则是他的主张的是辅时及物,也就是让产物与时代相辅相成,而且他本身的思想也是儒家与佛家的融合,这与佛家的反对者韩愈从某种程度上是极为不合的,所以他们二人在文学思想上也有许多不同。 (基本均为原创,有一小部分来自百度百科。)

(完整word版)《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作者: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为、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多),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多),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已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已,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期明也。 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问题学了,大的问题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阿谀奉承。”哎!求师风尚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 cháng )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之些人,其贤不及孔子。 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坚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师说韩愈赏析

师说韩愈赏析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师说韩愈赏析,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

韩愈和柳宗元并非挚友

韩愈和柳宗元并非挚友 导语:韩柳是不同的两类人一直以来,研究韩柳的人,比较多的倾向说二人 为挚友,其实不然。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韩柳二先生年谱书后》说:“盖韩 韩柳是不同的两类人 一直以来,研究韩柳的人,比较多的倾向说二人为挚友,其实不然。清代史 学家章学诚在《韩柳二先生年谱书后》说:“盖韩柳虽以文章互相推重,其出处 固不同,臭味亦非投契。”古代“臭味”二字不似现代用于贬义,而是指气味, 是说同类东西气味相同。引申比喻气味相投的同类人。细品韩柳为文、思想和为 人行径,章学诚说的不无道理。而只所以许多人把韩柳看成是挚友,是因他们共 同倡导了古文运动, 并成就了这一划时代事情, 被后代人以“韩柳”相称的原故。 其实,韩柳是性情完全不同的两类人。柳宗元 是性情温和的谦谦君子,从不随意说人短长,即使终生困死在蛮荒之地,也 没怨天尤人, 任情向人发声。 而韩愈疾恶如仇, 不平则鸣。 他以道统传承人自居, 又持笔傲物,人不敢言他是非。一遇曲折,怨天尤人,呼天抢地;为求官求利不 则手段。 二人性情相差如此悬殊,是不同的家境和经历造成的。韩愈一小没了父母, 是哥哥和兄嫂带大的。 韩愈科举和为官之路又非常不顺利, 许多时候连吃饭都成 问题,加之恶劣的官场环境,要生存有时只能是不择手段。韩愈《上宰相书》、 《潮州谢上表》、《祭裴中丞文》、《上李尚书书》、《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 并诗等遭人诟病,遗笑千古。韩愈乡贡中进士后,为求官职,亲伏光范门下,向 宰相三上书。乞求垂怜,卑下之极。得不到回音,便仓皇出京,自嘲为东归。途 中遇藩使(少数民族国使者)朝贡白鸟, 作 《感二鸟赋》 并序说: “感二鸟之无知, 方蒙恩而入幸。”流涕感叹,人不如鸟。细观韩愈三次《上宰相书》,通篇持才 傲物,狂言逼人,恐又是遭人不喜的原因。 韩愈这个人记人仇怨, 他为得罪李实遭贬阳山令和永贞革新时没被起用, 耿 耿于怀,一直怨恨柳宗元和刘禹锡。柳宗元待人宽厚,又深知韩愈为人,至死也 没见他和韩愈分辩。 柳宗元从不和韩愈说冤情 而柳宗元在永州贬放了十年, 其冤情也没见一字和韩愈道说过。 元和十一年 (公元 816 年),韩愈官拜中书舍人转右庶子,转年兼御史中丞,充彰义军行军司 马,不久又拜刑部侍郎,从宰相裴度讨淮蔡,可谓权高位重。据说,韩愈在袁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