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探究岩石储层空间类型

1探究岩石储层空间类型

探究岩石储层空间类型

[摘要]储层空间是储层的重要的参数,储层空间可以分成基岩孔隙、裂缝和溶蚀孔洞,笔者从专业角度分析了三种储层空间的形成与特征,并且用实际工区加以解释说明,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字]储层空间岩石类型

任何储层的储集性质,都要受到该储集空间的制约。具体到三孔隙模型,就是指该储层的基质孔隙、裂缝和非连通孔洞的发育及组合形式的制约。可以说,储集空间发育及组合形式,决定了一个储层的性质。因此,想要把握好储层的饱和度,首要工作就是要搞清楚它的储集空间特征。

根据前人对某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进行的专题研究,以及钻井、岩芯、铸体薄片等的观察,按照规模、产状及成因划分,某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可分为基质孔隙、裂缝和溶蚀孔洞,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晶间孔与晶间溶孔、粒间孔与粒间溶孔、构造缝、压溶缝、溶蚀缝、溶蚀孔洞。这些次生的”孔”、”洞”、”缝”及其组合作为有效的储渗空间,不均匀地分布在基本不具有储渗能力的碳酸盐岩基质中,导致了某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的严重非均质性。

1 基质孔隙

这类孔隙的孔径大多小于2mm,主要见于一间房组。包括晶间孔与晶间溶孔、粒间孔与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等。

(a)晶间孔:主要出现于结晶白云岩之白云石晶间、残余颗粒白云岩之白云石胶结物晶间。孔隙一般较小,多在0.01-0.2mm之间。

(b)晶间溶孔:主要分布于结晶白云岩中,在白云石晶间孔的基础上溶蚀扩大而成,岩芯上常表现为”针孔状”。

(c)残余粒间孔:主要分布于颗粒灰岩中。孔隙的形成是经过多次成岩改造后残留下来的,又经粒间溶蚀作用、充填作用,最终原生粒间孔缩小,成为残余粒间孔。

(d)粒内溶孔和铸模孔:主要产于残余颗粒白云岩及颗粒灰岩中。被溶蚀的颗粒常为生屑、砂屑和鲕粒,溶蚀不完全者形成粒内溶孔;溶蚀彻底者形成铸模孔,边缘有一圈泥晶套作为铸模孔的边界。

(e)粒间溶孔:分布于残余颗粒白云岩及颗粒灰岩中,是颗粒间胶结物被选择性溶蚀的结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