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下--10古诗三首

六下--10古诗三首

六下--10古诗三首
六下--10古诗三首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板书:不怕牺牲)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板书:要有骨气)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备课素材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

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

(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1.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

(2)战士们锻炼起来劲.(jìn jìng)头十足,将来一定是一支劲.(jìn jìng)旅。2.比一比,组成词语。

络()捶()凿()焚()

洛()锤()函()烫()

3.给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D.排比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4.品读诗句,完成后面的练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何当”的意思是()。

A.何时将要

B.什么时候

C.当时

(2)这两句诗中的“”表达了作者无限的企盼之情。“”象征受到了重用,“”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由“千磨万击”想到了成语。

(4)诗句的意思是

(5)诗句赞美竹子的精神品格。

A.无私奉献

B.坚韧顽强

C.硬骨头

5.比较阅读古诗,选择恰当的诗句填空。

《马诗》《石灰吟》和《竹石》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远大的志向。但表达的情感却又不同。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句是;表现诗人在困难和打击面前毫不动摇的诗句是;表现诗人坚守高洁情操的诗句是。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回答问题。

石灰吟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身碎骨浑.不怕,。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2)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好像

B.等闲:平常

C.浑:浑浊

(3)诗句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志向?请用一个四字词语说明这种写法。

(5)在括号内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 )千锤万凿,( )烈火焚身,( )粉骨碎身,我( )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

阅读能力大提升

房兵曹胡马(1)解释词语:

【唐】杜甫锋棱:堪: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2)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后四句写马的。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A.精神 B.形态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3)分析画线诗句,完成练习。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这两句诗描写了胡马的和。

其中“”一词写出了马的疾驰。在这两句中,是静态描写,是动态描写。

(4)诗的后四句与李贺的《马诗》中的诗句:,

。都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5)这首诗和李贺的《马诗》在表达方法上的相同点是()。

A.比喻的手法

B.托物言志

C.以景写情

思维创新大拓展

8.结合下图,展开想象,把古诗《竹石》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参考答案

1.(1)yàn yān (2)jìn jìng

2.联络洛阳捶打锤子开凿信函焚烧烫人

3.(1)B(2)A

4.(1)B(2)何当金络脑踏清秋(3)千锤百炼(4)千万次捶打至今还非常坚韧,任凭你东南西北风。(5)B

5. B CA

6. (1)千锤万凿出深山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2)C(3)要留清白在人间(4)托物言志(5)AAAD

7.(1)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甚至可以(2)B A(3)动作两耳四蹄轻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4)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5)B

8. 在山上,竹子紧紧咬定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原来是它的根深深扎进石缝中。千万次捶打到今天身骨仍然很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对于它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这竹子好坚强啊,好执着!

解析:这是把《竹石》改写成一段话的训练。首先要理解古诗句的意思,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并联系作者生活的背景,写成一段通顺的话。

1、古诗三首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10.古诗三首(相关资料)

xx-唐代诗人 所属类别:文化人物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xx-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所属类别:政治人物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1/3 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

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 《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所属类别:历史人物 2/3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3/3

《古诗三首》人教版

3《古诗三首》|人教版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 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 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 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

10.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第四单元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板书:沙如雪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 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 的情感。那诗人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3.师:李贺是唐代非常重要的诗人,年少时便极负盛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生平。(展示幻灯片) 4.师:诗人在这万里平沙中,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人想到昏庸腐败的朝廷,怎能不忧虑?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人想到自己被小人迫害,英雄无用武之地,怎能不愤慨?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

10.古诗三首(教案)

10《马诗》《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马诗》是一组以马诗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诗中一、二句展现出边疆战场的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任凭千里马奔驰飞腾的“画卷”。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10 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革命理想”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古诗三首》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诗人们的抱负和志向;《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作者的回忆,描写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牺牲的经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写的一篇演讲稿;《金色的鱼钩》讲述了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2 1.会写并掌握29个生字,正确读写3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3.学习并背诵《古诗三首》,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学习《十 六年前的回忆》,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关注人物神态、语言和 动作的描写,体会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高贵品质;学习《为人 民服务》,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 神;学习《金色的鱼钩》,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无私奉献的品 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 2 为人民服务 2 金色的鱼钩 1 口语交际 1 1.选择生活中的某一场合,进行即兴发言。

2.理清思路,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习作 2 1.选择恰当的素材表达你的心愿,再根据心愿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 2.用修改符号修改文章,使语言更加通顺流畅,意思更加清楚、明白。 语文园地 2 1.学习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表达方法及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并积累事物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的古诗。

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4个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指导朗读 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2.借助注释 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体验中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马诗》 ?课时目标 1.学习《马诗》,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3.古诗三首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板书:情感美) 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秋思”,秋天的情思。说得很含蓄,点而不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 秋思: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从这个“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四、读出“望”之表达美。(板书:表达美) 但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没有,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赏月,不知道这怀人的愁绪会落到哪一家。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人,家里的人思念在外的亲人,这浓浓的愁思啊,到底会落到哪一家呢。 言外之意:再怎么落,难道还有我的愁思深吗? 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板书:间接抒情) 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2.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让人眼睛一亮。这个词语能否换成“在”?“落”:理解词语先思考什么意思,再联系诗句意思,品味词语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并与平常的用法作比较看好在哪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

10《古诗三首》

10《古诗三首》 10《古诗三首》教材分析: 《七步诗》作者曹植。“七步诗”指走七步时间内做成的诗。曹植的兄长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学。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出就杀头。曹植聪明过人,在七步内做了这首诗,曹丕没能得逞。 《长歌行》出自汉乐府,“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而人的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年轻力壮的时候。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从小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 《出塞》作者王昌龄。唐朝初期,在阴山南面的地区,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断。这首诗歌颂汉将李广,叹息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诗中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熟练背诵,默写《出塞》。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步诗》 1、范读课文。 2、解题:七步诗是在走七步路时间以内做成的诗,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这个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3、自学这首诗。 (1)自读课文。 (2)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指导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煮豆持作羹:煮豆用来作羹。 (2)漉菽以为汁: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3)萁在釜下燃:豆秸在锅下燃烧。 (4)豆在釜中泣:豆子在锅中哭泣。 (5)本是同根生:豆子和豆秸生在同一条根上。 (6)相煎何太急:你为什么烧起猛火来煎熬我?你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10.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马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马诗》是一组以马诗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诗中一、二句展现出边疆战场的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 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构成了 一幅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任凭千里马奔驰飞腾的“画卷”。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何 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时目标 1.正确朗读古诗,读出诗歌韵味,理解诗歌的意思。 2.在品词析句中感受格式的艺术魅力。 3.感受诗人内心的喜悦,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对话诗人,解诗题 1.出示杜甫像,认识诗人。 2.说一说,关于杜甫你了解多少? 3.齐读诗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板块二初读感知,觅诗心 1.初读感知,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师引导:当杜甫听到唐军收复失地,激动无比,挥泪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请同学们读读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看看从诗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2)指名学生读古诗,相机正音。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蓟北涕泪衣裳襄阳 3.学生交流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 4.交流,古诗背景,以及“安史之乱”的相关信息。 力。 板块三细读品味,悟诗意 1.细读品味 (1)师引导:八年战乱,不但使我们的诗人杜甫壮志未酬,更加尝尽了有家难回、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如今战乱已经平息,怎能不让我们的诗人心生喜悦呢? (2)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默默地,用心读一读这首古诗,你可以圈一圈、画一画、写一写,看看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呢?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深入感受杜甫内心的喜悦之情。 (1)先在四人小组中汇报交流: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2)全班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 3.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2)学生交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中,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 (3)朗读首联两句。 4.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大意。 2、能力目标:背诵、默写名句,并作简要分析。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情景交融,托物寓理。 2、教学难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或蕴含的哲理。 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适当佐以朗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12-4-52)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学习杜甫的《望岳》 (1)杜甫简介(资料卡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开元中,年轻的杜甫曾漫游吴、越、齐、赵一带。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友谊。天宝五载(746)赴长安应试落第,困顿京城十年。天宝十四载(755)四十四岁时,才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微职。安史乱起,在流离颠沛中被叛军所俘,后从长安只身逃奔凤翔,受任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经关陇、秦州、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西川节度使严武荐举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社工部。永泰元年(765),离蜀东下,滞留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阳一带。五年(770),病逝于湘水舟中。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表、祸乱迭起的时代。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使他对人民大众的苦难有了亲身的

感受。他的诗歌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从一切优秀文学传统中吸取营养并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他兼长各体,尤其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许多反映民生苦难的诗歌,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开拓和艺术创造,是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先声。作品有《杜少陵集》。 (2)《望岳》的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二十四岁时游吴、越归洛阳,应进士试不第。次年漫游齐、赵。当时他的父亲任兖州司马。杜甫于开元二十八年(740)至兖州探亲,此诗当做于这一年。杜甫这次游泰山是登上山的。晚年他在夔州写的《又上后园山脚》诗中说:“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泰山东南山顶名叫日观峰,是观日出之处。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杜甫是登上泰山日观峰的,不过《望岳》一诗重点是写望山而不是写登山而已。 (3)整体感知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翻译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5)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联,写远望中泰山的山势。岱,泰山的别称,又古人以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泰山为岱宗。夫,(fú),发语词,语气助词。齐鲁,周时诸侯国名,今山东境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造化,指天地,自然界。钟,钟情。阴阳,山的北面和南面。用一“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夸张到了极致。

10.古诗三首 优秀教案

1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理解古诗通过所写之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理解古诗通过所写之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马是六畜之首,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 2.走近作者: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马诗二十三首》《梦天》《雁门太守行》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写1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3.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重点)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理解古诗通过所写之物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络:各字首撇要短,第二笔横撇是一笔、撇要长、与捺交叉舒展,口字要窄小。 四、品读释疑 1.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意:平沙覆盖着大漠,在月光下犹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何时将要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里任意驰骋呢? 2.课文整体感知 (1)诗的前两句:“大漠”“燕山”是边塞征戍之地。“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 (2)诗的后两句:后二句借骏马喻怀抱。边塞为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骏马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一课一练含答案

10.古诗三首 1.下列词语中,“劲”的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坚劲 B.干劲冲天 C.劲风 D.强弓劲弩 2.认真拼读,准确书写。 lián luò qiān chuí wàn záo fén shāo ( ) ( ) ( ) 3.对下列句中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山月似钩钩:鱼钩。 B.粉骨碎身浑不怕浑:浑浊。 C.快走踏清秋走:走路。 D.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高尚的节操。 4.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漠沙/如雪 B.千磨/万击/还坚劲 C.何当/金络脑 D.要留/清白/在/人间 5.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①“金络脑”是贵重的鞍具,象征____________快走踏清秋”写出了__________的景象。 ②诗人借__________抒情,表达了企盼__________的情怀。 ③对“何当”一词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何当”可以看出,骑上快马奔驰只是诗人的一种想象

.从“何当”可以看出,诗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B. C.“何当”一词写出了诗人不被赏识重用的惆怅 D.“何当”一词藏着诗人的叹问和壮志未酬的感伤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①“浑不怕”让我们联想到诗人___________的精神。 ②诗人运用了__________的写法,通过对___________的描述,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____的志向。 6.课文综合回顾。 古人借诗表达意愿,表明志向。诗人李贺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建功立业的意愿;诗人于谦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身无论经受怎样严峻的考验,依旧视若等闲的态度;诗人郑燮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表明自己顽强、高洁的心志。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_______ ,立根原在_______。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______________。 (1)补全古诗。 (2)诗的第一句中,“_____ ”字特别传神,写出了竹子_____的性格。诗的第三句中,“千”和“万”写出了竹子面对的考验 __________。 (3)说说本诗后两句的意思。

《古诗三首》

课题: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诗句意思。 4、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知道诗人是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的。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知道诗人是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的。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积累。(40分钟) 学习目标: 1、学会诗中生字词。 2、积累好词佳句。 二、学习方法:自主合作 三、学习任务: 任务一:学会文中生字词。(30分钟) 1、通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5分钟) 2、利用工具书或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圈画的字词并写到积累本上。(10分钟) 3、分组汇报学习成果。(5分钟) 4、同组交流补充不足并强化记忆。(5分钟) 5、阶段性测试。(5分钟) (1)形近字组词: 限()饥()汤()孙() 很()机()杨()孔() (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度()() 尽()() 分()() (3)用下面的词语各写一句话。 风光: 辛苦: 任务二:积累好词佳句。(9分钟) 1、自由读诗文,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4分钟) 2、朗读积累的好词佳句给同学听,并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5分钟) 回顾学习目标。(1分钟) 二、朗读升情。(40分钟)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学习方法:自主合作

三、学习任务: 任务一:熟读古诗。(14分钟)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反复读。 (1)自由读古诗。(7分钟) (2)汇报读古诗。(7分钟) 任务二:小组合作情读古诗。(10分钟) 要求:读出语速语感。 (1)找到自己喜欢的古诗读。(5分钟) (2)展示读古诗。(5分钟) 任务三:背诵古诗(15分钟) 要求:背熟。 回顾学习目标。(1分钟) 三、默读品析。(30分钟) 学习目标:(2分钟) 1、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二、学习方法:自主合作 三、学习任务:(27分钟) 1、自主学习。(15分钟) (1)《蜂》的意思是()。 (2)《悯农》的意思是()。 (3)《赤日炎炎》的意思是()。 2、合作学习。(12分钟) (1)《蜂》的思想感情是()。 (2)《悯农》的思想感情是()。(3)《赤日炎炎》的思想感情是()。回顾学习目标。(1分钟)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罗隐简介及作品。(5分钟) 罗隐:唐代文学家,本名横,字昭谏。 作品:诗集《甲乙集》、《谗书》、《两同书》等。 2、杨万里简介、作品及名言佳句。(5分钟) 杨万里:字廷秀,南宋杰出诗人。 主要作品:《小池》《宿新市徐公店》 名言佳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

10.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 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 3、齐读课题:马诗 二、学习新课 (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 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好,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 3.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指名(李贺)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

4.学生汇报。(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古诗写了什么。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好生字了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4.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络锤凿焚)指名读,齐读。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个字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位置,然后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展示作业。这是***写的字,看他写得多好,我们要向他学习,也把字写得这样好。下面,谁能为这些生字组词呢?同桌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5.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带到古诗中读一读好吗?课件出示,指名读。 6.五言古诗,朗读时怎样停顿比较好呢?学生汇报。好,谁能按照这样的停顿再读一读。我们一起读一遍。 7.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8.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9.品读第一、二句。

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10 古诗三首 教案

10古诗三首 马诗 1.学会生字词。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马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体会诗中的情感。 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看见过马吗?骑过吗?马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马诗》,相信你们对马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

对照生字表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注意多音字“燕”,本课读yān。 出示词语:燕山月似钩金络脑踏清秋 2.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4.品读第一、二句,理解词语: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爰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这两句描绘了战场环境。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指导朗读。 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5.品读第三、四句。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 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四、小结。 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马 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写景 悲凉清冷 ?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抒情杀敌报国

六年级下册语文 3 古诗三首【教案】

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等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