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湿地公园游步道设计的探讨_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湿地公园游步道设计的探讨_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湿地公园游步道设计的探讨

———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卜文娟,陆诤岚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杭州310018)

A STUDY ON THE TRAIL DESIGN OF WETLAND PARK

———A Case Study of Xixi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Hangzhou

BU Wen-juan,LU Zheng-lan

(School of Tourism and Urban Management,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 :Trail is an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in every tourist attraction,playing a role of a guide for tourists to complete all the various tourism activities conveniently and successfully.

A trail combined with rational

layout,fine construction and aesthetic design will enhance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and create a warm and romantic tourism environment for visitors.Generally speaking,there are three classical types of trail:

historical trail no longer with the original transport function,

interior trail connecting the

important scenic spots within attractions and exterior trail linking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their surrounding scenic spots.The necessary lines which can help tourists to visit and experience the landscape are the channel with a major tourist guiding function.With the rise of Wetland Park Tourism,the design of ecological park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and the park trail as the visitors'tourism channel is being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Taking Xixi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Ha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expatiat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and decisive function of the trail design,and refines several useful principles of trail design,which include following four aspects:First,an ecological model to balance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rail construction;Secondly,constitution of multi-purpose design,such as sightseeing,publicize knowledge,taking exercise and so on;Thirdly,coordina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Fourthly,artistic factors emphasizing the combination of ecology and art.

What's mor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rail design,

including trail shape,trail surfacing,trail scale,trail intersection,and trail ancillary facilities as well.By survey research and the crosswise comparison unified,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this paper makes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studies to do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ity park and wetland park,which aims to provide a direct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to guide the trail construction for the similar wetland park in China.

Key words:wetland park;trail design;Xixi wetland

文章编号:1003-2398(2009)04-0110-05

提要:随着湿地公园旅游热的兴起,更为生态化的公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而游步道作为游客游览的主要通道,正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阐述了游步道设计在湿地公园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炼出湿地公园游步道设计的遵

循原则,并针对设计中的各个要素进行详细地分析和研究,提出湿地公园游步道的设计应充分体现旅游行为与生态保护的融合。

关键词:湿地公园;游步道设计;西溪湿地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BJY135)

作者简介:卜文娟(1985—),女,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E-mail :zixin0423@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7851194.html, 。收稿日期:2008-12-25;修订日期:2009-05-25

2009年第4期总第108期

人文地理

湿地公园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它是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是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性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1]。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湿地公园不仅是单纯的物质景观,更是城市中的文化景观。它的发展融合了自然、景观、园林的绿色空间,具备了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近水、亲水的天性,湿地公园正在掀起新一轮的旅游热。

从2003年开始,全国许多城市兴起了一股“湿地热”。据统计,仅在长三角地区已部分建成、在建和规划中的大小湿地公园16个,总面积接近200平方公里[2]。2005年,国家林业局评出两家“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就是其中之一。西溪湿地从2005年5月开园至2006年3月,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经营收入达1800多万元[3],成为杭州旅游的重要构成。

在城市公园内,景点布局、游步道设计、游客服务设施等都是公园建设的核心要素。其中,游步道是游客游览的主要通道,连接着各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影响旅游者体验,因此它的规划设计不仅影响公园的视觉美观性,游客的行为体验性,更是对整个生态环境的一种挑战。

湿地公园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比城市公园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游步道的设计在湿地公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外对于游步道设计的相关调查和研究开始时间较早,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尤其在美国。1966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处就作了关于全国范围内游步道研究评论,指出在美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候,交通的发展已经无形地蚕食了乡野小道的生存以及人们休闲散步的机会,该评论明确了游步道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4]。

随后,美国颁布了《国家游步道系统法案》,对于国内自然风景区内的游步道系统建设进行了官方性质的规定。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处也相继出版了有关游步道设计的书面资料,涉及游步道的工程设计标准以及沿途展览的设计等多个方面。

1996年10月,美国农业部林务局在其科技发展计划中颁布了《游步道建设和维护手册》的文件,重点分析了在自然公园中,游步道的规划和设计问题,涉及了游步道设计中的多项基本要素,比如游步道的基础建设、环境作用、人为影响、地表水以及潮湿度控制、铺面、转角等,为徒步旅行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这比其他的政府出版物更加直接地针对游步道使用者[5]。

除了官方性质的研究外,有关专家也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主要可集中在五大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游步道使用的趋势(Spencer[6];Lucas[7]等)、游步道的使用衡量(Lucas[8];Lucas and Oltman[9];Hendee and Lucas[10]等)、描述游步道的使用者和他们的态度(Lucas,Robert C.[11];Stankey[12];)、游步道的使用管理(Stankey and Baden[13];Lucas[11]等)以及对周边资源影响的控制(Baldwin[14];Cole[15,16];Ream[17]等)。美国关于游步道的调查和分析重点集中在自然风景区,并且主要是基于游步道使用者的角度来阐述的。

国内关于游步道设计的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2004年以后,当时邓英[18]、罗志军[19]等人对于游步道的设计提出了探索性的意见,但是研究的对象集中在城市步道和居住区外步道上,随着江海燕[20]对于自然游憩地步道系统的研究开始,陆续出现了以景区游步道为对象的研究文章,比如杨铁东[21]、李沁[22]等人对于森林公园游步道的设计研究。围绕着游步道的展开,汪言盛与范兴毅[23]等人通过对黄山风景区的游步道勘察,总结出了游步道设计的施工标准,这是在规划设计层面上的进一步升华。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学者对于游步道的设计研究着重体现在山岳型的风景区,对于其他的景区类型,比如湿地景区、滨海景区等研究甚少。

基于湿地公园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典型性,本文以其为例对游步道设计展开讨论。

1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城区西部,东起紫金港路、西至绕城高速,南临天目山路和五常大道、北到文新路延伸段,占地面积10.08km2,先后分三期开发。西溪湿地属于浙北杭嘉湖平原的一部分,是平原上的一块积水洼地,以连片蜂窝状结构的鱼塘水池为主,河港、湖漾与村落、农田相间,是国内罕见的次生湿地[24],它既具有视野开阔的平原特点,又具有变化无穷的水曲景色,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湿地公园作为一个生态与旅游并重的公园,在游步道设计方面必须首先考虑到生态与旅游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湿地公园的特征和作用,同时也为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西溪湿地游步道设计分析

游步道在公园内具有交通、引导游览等多方面的功能。游步道所呈现的线性景观,对丰富公园景观内容和表达历史或文化内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旅游体验要求的提高,游客对道路的生态性、功能性、艺术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将游步道功能与周边环境合理地融为一体,构筑有特色的道路景观,成为游步道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

2.1湿地公园游步道设计原则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评议委员会成员David M.Rathke 和Melvin J.Baughman,在《休闲游步道设计和建设》一书中,描述了自然风景区中多种不同功能的游步道的设计标准,其中对于休闲体验类游步道也提出了相应的见解,他们认为游步道的布局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经常会由于游步道使用者的不同期望而引起游步道布局的不同。对于每天散步的使用者而言,他更加倾向于环形道路或者由一系列环形道路组成的游步道布局。因此在设计游步道时应尽可能多地将周围植物、土地形式以及沿途风景包括其中,因为有序的线路变换以及风景改变会增加使用者的兴趣。而对于短期使用者而言则主要是提供他们可进入性的通道功能[25]。对于西溪湿地而言,很显然属于前者,这就要求湿地公园在线路的设计方面应尽可能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满足使用者的心

卜文娟,陆诤岚:湿地公园游步道设计的探讨——

—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理,因此它必然需要满足以下四条原则:

2.1.1生态性原则

湿地公园最主要的功能是对于生态系统、对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宣传,它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环境被破坏造成严重生态后果的一种认识和反思;也是物质生活丰富后,人们向往健康、舒适生活环境的一种愿望。因此,湿地公园本质是一种生态公园,生态性原则也就成为最根本的原则。

游步道的生态化设计主要体现在游步道类型、尺度以及游步道路形等方面。游步道贯穿于整个公园,再加上施工建设,势必会对道路周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在游步道类型、尺度、路形等方面要特别重视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应尽可能把这种不良因素减小到最低。

2.1.2多功能性原则

湿地公园游步道的多功能性主要体现在:①观光功能,游步道的线性设计串联了公园内的核心景观,随着游步道的延伸,引导游客充分领略湿地公园的独特风光;②知识宣传功能,湿地具有强大的科普知识宣传功能以及环境保护教育功能,游览湿地也是一种学习知识,提升环保意识的过程,游步道通常成为解说、展示的场所,发挥宣传知识的作用;

③康体功能,湿地公园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人性化的铺面设计,对于游客而言,游览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保健康体的行为。

2.1.3融合性原则

湿地公园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公园类型,但也具备了一般公园的共性,即游步道设计应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物、铺装场地及其设施结合,形成完整的风景构图,创造连续展示园林景观的空间或欣赏前方景物的透视线。简而言之,就是游步道的设计应与环境相融合。湿地公园游步道的环境融合性主要体现在路面的材质、色彩以及路形等方面,尽量遵循历史条件,仿环境设计。

2.1.4艺术性原则

湿地公园作为一种景观,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应该是美的体现。游步道就像是公园的骨架,当它完美地支撑起整个公园的风貌时,它就是最脱颖而出的风景。游步道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游步道的形态上,也就是路形设计上,在周围环境的衬托下,游步道成为展示湿地公园体态的领衔者。2.2西溪湿地游步道设计要素分析

2.2.1游步道线形

一般来说,在地形变化较大、绿地面积较大的情况下,可运用自然式或混合式的道路形式。道路选线一般要求选最短的距离,尽可能的构成环形,少破坏或不破坏植被。而在一些面积较小,地形较为平坦的绿地中可采用规则式的路线形式,道路应该能贯穿园内各景点和活动设施,构成全园的骨架和环路[26]。

但是湿地公园在开发以前,本身道路的形成就是一种原生态的方式,因此,当它成为公园以后,尤其是以保护为主的生态型公园,保留与修复才是比较适当的方法,在不破坏原来的生态状况下,进行必要的路形造景是可取的,也是合理的。

西溪湿地在规划前的现状是:河网密布,河道纵横,融

会贯通,区内约70%是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但多处已经被淤塞,或者河道狭窄、不宜行舟;陆地面积仅占30%,且大部分由堤坝和农田构成,少量洲渚也都为民居占用。鉴于以上原因,西溪区域的旅游交通安排不宜采用“集中出入,干道疏散”的方式,而应该采用“周边多点出入,内部多路疏散”的交通布局,从而景点的布置也就呈环绕式模式,没有最核心景点,使每一个景点都成为核心景点。由图1可见,西溪湿地的路形呈环状铺设,沿途贯穿各主要景点,以景引路,以路串景,从检票口进入景区后整个游线呈逆时针方向。

图1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路形图

Fig.1The Trail Shape of Xixi National Wetland Park

2.2.2游步道铺面

在湿地公园中,游步道的铺面类型不仅体现了视觉的美观性,表达了设计时的审美意识,同时也强调了生态元素的融入与结合,倡导功能公园的设计理念和主题。西溪湿地内铺面类型多种多样,主要类型有以下4类,纯石板路、石板卵石路、纯卵石路、木板栈道。设计中充分利用园内地形、路形特点,巧妙地设置了铺地的变化,让游客在公园中不仅享受移步异景的视觉体验,而且带来触觉的体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公园中空间景观的有序性和协调性。由于湿地内游步道辗转曲折,蜿蜒绵长,给铺面变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铺面变换的效果可以跟随路形的变化成就美丽的线性景观。在整个园内,两个景点之间的铺面的变化平均达到2次以上,并且通过木桥、石板桥、木板栈道的衔接来达到铺面变化的自然性和协调性,其中变换最多的一次是在深潭口至烟水渔庄一段,即图2中④—⑤段,多达5次的铺面变化,通过卵石路、石板路、木板栈道的交错布置,体现了湿地公园游步道的艺术性和生态性。

2.2.3游步道尺度

湿地公园内生物类型复杂,生态系统庞大,由于修路筑路产生的废物、废气、等将严重影响到公园的大气、水体、土壤等的质量,进而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在游步道设计尺度方面应建立在充分考察调研的基础之上。

2009年第4期总第108期人文地理

图2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游步道分析图

Fig.2The Analysis of Trail Designing of Xixi

National Wetland Park

西溪湿地公园内,主要有三种尺度的游步道,如图2所示,分别为一级游步道2m ,二级游步道1.5m ,三级游步道0.6—0.8m ,自然状态下旅游践踏干扰主要集中在旅游步道边缘0.5—1m 范围内。根据《公园设计规范》可知,陆地面积比例最小的公园中,一级游步道(主路)2.0—3.5m ,二级游步道(支路)1.2—2.0m ,三级游步道(小路)0.9—1.2m 。由此可见,生态型公园相比一般公园在游步道尺度控制上更加严格,以便最大程度地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干扰。2.2.4游步道交叉口

游步道系统分为规划式和自然式,一般而言,规划式游步道系统中以十字路口居多,而在自然式游步道系统中则以三岔路口为主[27]。湿地公园内植物种类繁多,景观复杂而多变,从而增添了几分神秘感。通过利用湿地公园的自然环境条件,多设置一些三岔路口可以加强公园的寻游性。西溪湿地内约有30处三岔路,其余游步道也都有支路分散开去,虽然目的地相同,但是三岔路口的设计可以减少主干路的环境容量,有效地减轻其承载压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三岔路的设计不仅是艺术性的体现更是生态性的婉转表达。另外,西溪湿地在园路转角处理上,一般采用大于60°的角度,偏向于正交方向,但是不可避免地在某些特殊交叉口,出现了小于60°的角度。由于西溪湿地的游览线路成逆时针环形,从图3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游客线路不会跨越这个小于60°的角。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控制游客走向的作用,避免了人流从草地上穿行。2.2.5游步道辅助设施

湿地公园可以向人们进行有关湿地和湿地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增加人们的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通过游步道的引导,并在沿途设置辅助设施,如游步道旁边设置一定数量的宣传牌,可以起到丰富线形景观,增加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作用。西溪湿地在辅助设施的布置上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

中,随着游客环保意识的增强,相应设施的日益完善,湿地公园的功能正在逐渐地深刻起来。

图3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特殊交叉口

Fig.3The Special Intersection of Xixi National Wetland Park 2.2.6小结

通过对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调查研究,显示了公园内游步道的设计在较大程度上符合了湿地公园的游步道设计原则,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能很好地采取多功能的设计,关注游客视觉上的体验,并且达到与环境的协调与融合。

研究还表明,公园在游步道设计的主要要素中,很自然地结合了游步道的设计原则。游步道的铺面类型与尺度设计是两大具有直接联系的设计要素,铺面的类型对于尺度的把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尺度的控制也决定了铺面类型的风格,公园在综合考虑了材质的适用性、自然地理状况以及生态系统结构等相关因素,对于两者关系进行了良好的处理,从而引导游客自觉地在规定的区域内活动,起到爱护步道的作用。关于游步道的交叉口处理则在更大程度上兼顾了游客行为与生态保护的和谐,不仅引导了游客的正确通行,也减少了公园的日常管理工作。

总的来说,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仅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游步道的设计现状,但毕竟只是对于一个已建成实体的调查与研究,因此需要后期进行动态性的观察,使对游步道的设计问题进行全面、客观地剖析和评价,以对后期湿地公园游步道的建设起到更加全面的借鉴作用,使游步道系统的设计既能满足游客体验的需求,更能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便于管理的目的,充分体现旅游行为和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

3总结

湿地公园以其独有的设计理念引领着内部各要素的合理规划和科学发展,游步道以其在公园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设计的核心部分,因此在游步道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旅游区资源分布状况、自然地理状况、生态系统结构等相关因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模式,实现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延长景区寿命。

参考文献

[1]何翔宇,杨晶华.城市湿地公园[J].园林,2008,(9):73-73.

[2]张海盈,曹子琛.长三角城市兴起“湿地热”[EB/OL].http://new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7851194.html,/m/20071210/u1a3281773.html,2007-12-10.

á??

卜文娟,陆诤岚:湿地公园游步道设计的探讨———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3]王夏斐.16个!长三角兴起“湿地热”[EB/OL].http://news.sohu.

com/20060419/n242874862.shtml,2006-04-19.

[4]Edwin E Krumpe.Research On Recreation Trails and Trail Users.

[EB/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7851194.html,/resources/info/PCAObibliog.

html,2008-10-08.

[5]Ellen Eubanks.Trail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Notebook[R].

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2004.

1-134.

[6]Spencer,et al.Trends in hiking and backcountrv use[R].Trends

Symposium.Broomall,PA.General Technical Repor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7851194.html,DA Forest Service,Northeast Forest Experiment Station.1980.195-198.

[7]Lucas,Robert C.Recreation trends and management of the Bob

Marshall Wilderness Complex[R].1985Outdoor Recreation Trends Symposium II.Atlanta,GA;USDI National Park Service,Southeast Regional Office.1985,309-316.

[8]Lucas,Robert C.Hikers and other trail users[A].In:Recreation

Symposium Proceedings[C].Upper Darby,PA:USDA Forest Service,Northeastern Experiment Station.1971.113-121.

[9]Lucas,Robert C and J L Oltman.Survey sampling wilderness

visitors[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71,3(l):28-42.

[10]Hendee,John C and C Lucas Robert.Mandatory wilderness

permits:a necessary management tool[J].Journal of Forestry.1973, 71(4):206-209.

[11]Lucas,Rober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7851194.html,e patterns and visitor characteristics,attitudes,

and preferences in nine wilderness and other roadless areas[R].

Research Note lNT-253.Ogden,UT:USDA Forest Service, Inter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1980,1-89. [12]Stankey,George H.Visitor perception of wilderness recreation

carrying capacity[R].Research Paper INT-142.Ogden,UT:USDA Forest Service,Inter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

1973,1-61.

[13]Stankey,George H and John Baden.Rationing wilderness use:

methods,problems,and guidelines[R].Research Paper INT-192.

Ogden,UT:USDA Forest Service,Inter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1977,1-20.[14]Baldwin,Malcolm F.The off-road vehicle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R].Washington,DC:Th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1970,1-52. [15]Cole D N.Vegetation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recreational use and

fire suppression in the Eagle Cap Wilderness Oregon:some management implication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1981.20: 247-270.

[16]Cole D N.Assessing and monitoring backcountry trail conditions[R].

Research Paper INT-303.Ogden,UT:U 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Forest Service,Inter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1983.1-10.

[17]Ream C H.Impact of backcountry recreationists on wildlife: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R].General Technical Report INT-84.

Ogden,UT:USDA Forest Service,Inter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1980,1-62.

[18]邓英.重庆城市步道人性化生活空间的重塑—重庆市渝中区水厂

至长江滨江公园步道环境设计[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4,(6):54-57.

[19]罗志军.永川市棠城佳苑外周步道景观设计探讨[J].西南农业人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106-108.

[20]江海燕.自然游憩地步道系统规划设计[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6,25(4):17-20.

[21]杨铁东.森林公园中游步道设计探索[J].华东森林经理,2004,18(4):

46-48.

[22]李沁.森林公园游步道体验设计的探讨[J].山西林业科技,2006,(3):

55-56.

[23]汪言盛.试析黄山风景区旅游步道的建设标准[J].市政·交通·水利

工程设计,2008,82-88.

[24]王紫雯.城市湿地旅游开发中的景观特质保护—以杭州西溪湿地

为例[J].中国园林,2007,(7):74-78.

[25]David M Rathke and Melvin J.Baughman Recreational Trai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EB/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7851194.html,/distribu-tion/naturalresources/DD6371.html,1994-01-01.

[26]卿平勇.浅议园林道路的景观设计[J].北方园艺,2007,(10):148-150.

[27]庞焘、胡雷鸣.园林道路的功能作用及设计原则[J].现代园艺,2006,

(3):28-29.

[3]陈锦赐.四生环境共生规划法建立与应用模拟研究—以城乡环境

规划为例[A].第七届(2003)国土规划论坛学术研讨会[C].台湾:大学都市计划学系光盘片,2002.1-18.

[4]陈锦赐.以环境共生观探讨城乡景观环境的营造[A].2004第十届

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C].中国山西太原市: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4.199-218.

[5]陈锦赐.《环境共生观点》勾绘永续城市共生交通新世界[J].营建

知讯,2005,(270):56-61.

!!!!!!!!!!!!!!!!!!!!!!!!!!!!!!!!!!!!!!!!!!!!!!!!!!!!!!!!!(上接第25页)

2009年第4期总第108期人文地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