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免疫重点2

免疫重点2

免疫重点2
免疫重点2

防医学免疫学期末重点集锦

——理解背过即过,加油!

选择题知识点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胸腺(T细胞在胸腺中分化、成熟后,迁徙至外周免疫器官,B细

胞在骨髓)

2、淋巴结中B细胞定居的主要部位是:浅皮质区(淋巴结皮质区:-浅皮质区包含 -B细胞定居区-非胸腺依赖区-初级淋巴滤 -次级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深皮质区是T细胞定居区)

3、T细胞主要位于脾的:动脉周围淋巴鞘(脾包括白髓和红髓。白髓中含-PALS,是T细胞

区,还含淋巴滤泡是B细胞区和生发中心)

4、粘膜伴随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主要分泌:IgA(MALT产生分泌型IgA)

5、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MALT(1.肠相关淋巴组织:-派氏集合淋巴结(PP)-

淋巴小结(淋巴滤泡)-上皮内淋巴细胞(IEL)-固有层淋巴细胞-M细胞(膜上皮细胞)鼻相关淋巴组织:-扁桃体等3.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6、T细胞决定簇又称:线性决定簇(T细胞表位只能是顺序表位∵Ag分子被抗原提呈细胞

处理降解后,构象表位将消失。)

7、肺炎双球菌荚膜多糖属于:TI抗原(TI-Ag只有B表位,不能激活T细胞不能产生免疫

记忆。-多为非蛋白分子,如脂类、多糖类等)

8、兄弟姐妹之间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物质称为:同种异体抗原(同种异体物质:来自同种中的不同个体,即非己物质。)

9、O型红细胞表面:既无A抗原也无B抗原

10、抗体主要存在于球蛋白

11、一个抗原分子单体能与2个抗原分子结合(铰链区可调节两个HVR的距离,便于同时结

合两个表位)

12、免疫球蛋白型的分类依据:根据L链C区结构的差异(类-根据H链C区结构的差异.

亚类-根据H链C区结构的差异)

13、能够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是:IgG(IgG①血清中含量最高②半衰期最长③亲和力高(高于IgM)④再次应答的主要Ab⑤穿过胎盘屏障(唯一)。IgA①分泌至外分泌液-粘膜局部免疫(消化道、呼吸道、乳腺、唾液腺、泪腺)②婴儿可从初乳获得。IgD①mIg (BCR)②B细胞成熟标志。IgE介导I-型超敏反应。IgM①免疫应答中出现最早-感染早期抗感染 -感染早期诊断(血清)②个体发育中出现最早-胎儿宫内感染诊断(脐带血)③5聚体-结合抗原能力最强-及激活补体能力最强(不能介导调理和ADCC)④IgM+IgD-为未成熟B细胞标志)

14、IgG铰链区位于:CH1与CH2之间

15、木瓜蛋白酶的水解片段包括:两个Fab段,一个Fc段

16、独特型存在于:V区

17、补体攻膜复合体的组成:C5b6789n

18、旁路途径中C5转化酶的组成: C3bnBb

19、能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补体成分是:C3b(调理活性分子C3b)

20、MBL途径激活物: 病原体分子的糖基(-甘露糖基、 N-半乳糖基、岩藻糖基)

21、同时参与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补体组分:C3

22、体内补体的主要来源:肝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23、淋病奈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中补体发挥:溶解靶细胞的作用

24、IL2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

25、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因子:IL-10(IL-10能抑制Th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26、能促进IgE产生的细胞因子:IL-4(IL-4促进活化B细胞增殖、Ig产生和类别转换为

IgE和IgG1 )

27、能活化NK的细胞因子:IL-2和IL-12(IL-2增强CTL、NK和LAK杀伤活性,IL-12协

同IL-2促进CTL、NK、LAK分化)

28、TNF-a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TNF-b主要由T细胞产生

29、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属:G-蛋白偶联受体

30、目前发现的人类CD分子已有:350个(CD1~CD350)

31、选择素家族的主要功能: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以及淋巴细胞归巢(CAM

种类:整合素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等)

32、人体血细胞中不表达HLA-I类抗原的细胞是:成熟红细胞(HLA分子的分布—HLA-I表

达于所有有核细胞 HLA-II表达于APC -Mf -DC -B cell)

33、HLA-II 类分子Ag肽结合槽:a1, b1(??-链 -链 MHC-编码?2-- T细胞的CD4结合位。

HLA-I 类分子?-链: -MHC-编码-a1 和 a2: 抗原肽结合槽-3: T细胞的CD8结合部位)34、人类哪一条染色体编码MHC:第六对(HLA-定位: 第6号染色体短臂。-由多基因组成:

128个功能性基因)

35、编码表达MHC-I类抗原的基因位点:B, C, A(表达MHC-II类分子DP, DQ, DR)

36、MHC限制性表现在:参与诱导抗体产生

37、V(D)J 重排中识别RSS的酶:重组激活酶(RAG)

38、B细胞表面最具特征的CD分子:CD40

39、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中将Ag信号传入胞内的结构是:ITAM(Iga/Igb是异源二聚体其

跨膜区可接受BCR的Ag信号,胞浆区较长,含有ITAM,可将Ag信号传入胞内)

40、CD4+ T 细胞分化的效应细胞主要为:Th细胞(CD8+ T 细胞——Tc细胞)

41、CD4与表达MHC-II类分子的抗原提呈细胞结合(CD4-单链跨膜蛋白。-4个功能区, D1、

D2能与MHC-II的b2结合,辅助TCR识别Ag。Th通过CD4识别自身APC的MHC-II,Tc 通过CD8识别自身APC的MHC-I)

42、CD28分子的配体:CD80,CD86

43、髓系DC功能:抗原提呈(来源:由髓样干细胞分化)

44、淋巴样组织中IDC功能:Ag提呈(IDC:T细胞区,成熟DC。另非淋巴样组织中的LC

功能是Ag处理)

45、介导DC内吞的受体:甘露糖受体

46、在内源性抗原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蛋白酶体

47、在外源性抗原提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恒定链

48、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共刺激分子与配体结合(第一信号-TCR—pMHC -CD3 -CD4—

MHC-II CD8—MHC-I)

49、Tc杀伤靶细胞的作用特点:可通过释放细胞毒性物质杀伤靶细胞(Tc本身不受损伤)

50、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中最重要的效应细胞:巨噬细胞

51、BCR识别的抗原:游离的抗原分子(B细胞只能识别天然Ag,无需APC处理和MHC提呈,

无MHC限制性。)

52、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Iga/Igb传入的活化信号

53、B细胞活化的主要表现: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分子

54、Ig类别转换原因:主要因为编码IgC基因发生了改变

55、Ig类别转换中:可由IgM向IgG转换(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首先表达IgM)

56、Ig类别转换中诱导IgE产生的细胞因子:IL-4

57、婴幼儿易患神经系统感染是因为: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体内屏障包括血-脑屏障和血-

胎屏障)

58、黏膜组织分泌抑菌物质发挥:化学屏障的作用

59、活化NK细胞的特异性标志:NKp44/DAP12(配体: 流感病毒血凝素等)

60、可直接作用G菌细胞壁使之破坏的物质:溶菌酶(一种不耐热的碱性蛋白质)

61、NK细胞能够普遍识别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受体说明了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非特异性反应(无克隆扩增过程,迅速产生应答,无免疫耐受和免疫记忆)

62、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称为:耐受原

63、中枢耐受最主要的形成机制:克隆清除

64、最易诱导耐受的免疫途径:静脉注射

65、有抗原特异性的是: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外因作用下,对抗原的普遍无反应状态,无

抗原特异性。免疫缺陷:免疫功能障碍,对外来抗原低反应或无反应,无抗原特异性。)

66、肿瘤的治疗是打破了哪种免疫机制:免疫耐受

67、哪种抗独特型是抗原内影像:Ab2β

68、可传入抑制性信号的受体:FcγRII-B(B细胞的抑制性受体)

69、I型超敏反应的介导抗体:IgE(Ⅱ型超敏反应是IgG、IgM)

70、新生儿溶血症常见于母子间哪种血型不符:Rh血型

71、IgE哪一段与肥大细胞相应受体结合引起I型超敏反应:Fc段

72、III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复合物大小:中等大小分子

73、血清病属于:III型超敏反应(另有系统性红斑狼疮)

74、能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而持久地收缩的物质:白三烯

75、能引起I、II、III、IV型超敏反应的物质:青霉素

76、可经细胞被转移的超敏反应类型:IV超敏反应

77、可经血清抗体转移的超敏反应包括:I、II、III型超敏反应

78、III型超敏反应是以哪种细胞浸润为主的血管壁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

79、与类风湿因子特异性结合的分子:自身变性的IgG(IgM类,称为类风湿因子)

80、TCR是:异源二聚体。(BCR由四条肽链组成 = mIg。)

名解及简答

第二章

1.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功能:(1)血细胞发生场所(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胸腺功能:(1)免疫调节(2)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2.外周免疫器官: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淋巴结功能:(1)成熟T、B细胞定居的场所(2) T、B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3)参与淋巴再循环(4)过滤清除感染组织中的异物脾的功能:(1)成熟T、B细胞定居的场所(2) T、B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4)过滤清除感染血液中的异物

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

及具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淋巴组织。

MALT功能:(1)粘膜局部免疫应答的场所(2)产生SIgA

4、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

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的过程

5、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意义:(1)使淋巴细胞分布更合理。(2)增加淋巴细胞与抗原及APC接触机会。

(3)有利于淋巴细胞迁徙至免疫反应部位。

第三章

1、抗原:是能够与BCR或TCR结合,促使B细胞或T细胞活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并与之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分子。

抗原特性:免疫原性;抗原性

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抗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不完全抗原: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2、载体 carrier:与半抗原偶联后使之获得免疫原性的物质。

3、表位/抗原决定基(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是与抗原受体特异

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构象表位:由不连续排列,但在空间上形成特定构象的氨基酸等残基构成的表位

顺序表位:由连续线性排列的氨基酸等残基构成的表位。

T细胞表位:可以被T细胞的TCR识别的表位,可存在于抗原分子任何部位且只能是顺序表位,需由MHC分子提呈给T细胞。

B细胞表位:可以被B细胞的BCR或Ab识别的表位,多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可以是构象表位,也可以是顺序表位,无需MHC分子提呈。

共同抗原表位:存在于不同抗原上的相同抗原表位。

4、交叉反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与共同抗原的反应。

5、TD-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细胞的辅助。

TI-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依赖T细胞的辅助。

6、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与种属无关的共同抗原。

7、独特型抗原:指以抗原识别受体(Ab、BCR、TCR)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结构作为表

位的自身抗原。

8、超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及强免疫应答的非特异性免

疫激活剂。

第四章

1、蛋白酶水解片段及其意义

水解片段:(1)木瓜蛋白酶:2Fab和1Fc;(2)胃蛋白酶:1F(ab′)2和npFc ′

意义:(1)阐明Ig 的分子生物学作用(2)制备功能性抗体片断。

2、抗体功能:中和作用调理作用激活补体介导ADCC

3、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特

异性抗体。

单克隆抗体特性:①体内、外无限增殖②分泌单一表位特异性Ab

4、基因工程抗体:在DNA水平对Ig基因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导入受体细胞表达的抗体。第五章

1、补体:是存在于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活性的蛋白质。广泛参与机体

的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

2、各补体激活途径的特点比较

经典途径激活物:Ag-Ab 复合物 (免疫复合物);[转化酶]:C3:C4b2a。C5:C4b2a3b;[MAC]:C5b6789n;[活性片段]:1)炎症介质:C3a,C4a,C5a,2)调理活性分子:C3b;[特点]:1)参与Ab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2)感染后期发挥作用。

旁路途径[激活物]:病原体的C3b反应表面;[转化酶]:C3转化酶:C3bBb。C5转化酶:C3bnBb.[MAC]:C5b6789n;[活性片段]:1)炎症介质:C3a,C5a,2)调理活性片段:C3b;[特点]:1)正反馈放大效应。2)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MBL 途径[激活物]:病原体分子的糖基;[转化酶]:C3转化酶:C4b2a 、C3bBb 。C5转化酶:

C4b2a3b 、C3bnBb ;[MAC]:C5b6789n ;[活性片段]:1)炎症介质:C3a,C4a,C5a ,2)调理

活性分子:C3b ;[特点]:1)交叉促进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2)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补体生物功能:溶解靶细胞;调理吞噬;炎症介质;免疫黏附

第六章

1、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

相应受体发挥作用。

功能:调节固有免疫应答;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刺激造血;杀伤靶细胞;促进创伤修复

共同特性:(1)多为小分子(8-30kD)。(2)在较低浓度即有活性。(3)通过结合相应受体发

挥作用。(4)分泌特性: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5)作用特性:多效性、重

叠性、拮抗性、协同性。

2.CK 的分类及各类CK 的特征性功能

生细胞还有: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神经细胞、骨髓、胸腺基质细胞等。共

35种。

白细胞介素2(IL —2):主要产生细胞:Ta (Ag 刺激活化的T 细胞);分泌特性:自泌

性、旁泌性;主要功能:①促进T 细胞增殖、产生CK ②促进NK 细胞增殖、活化③促进B 细

胞增殖、合成Ab

(4

(5

(6)趋化因子:主要功能:定向募集免疫细胞至炎症部。

第七章

1、黏附分子CAM :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表面膜

分子的统称。

CAM 功能:(1)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分子。(2)炎症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3)淋巴细胞归巢。

2、白细胞分化抗原LDA:各种白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

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

3、CD分子:以CD为名,进行统一分类的,存在于各种免疫细胞表面的LDA.

第八章

1、MHC:是位于脊椎动物某一对染色体特定区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分子在

提呈抗原和移植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生物学功能:1)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2)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

应答3)炎症相关基因参与启动和调控炎症反应。

2、Ag肽与MHC分子相互作用的特点:(1)专一性.一个MHC分子对Ag肽的共同基序有特定

选择。(2)包容性.一个MHC分子可以装载符合共同基序的不同Ag肽。

3、经典的HLA-I、-II类分子结构、组成分布及其作用?

1)为T细胞提呈抗原,启动T细胞的适应性免疫应答。2)在T细胞识别抗原时,介导MHC

限制性。3) 在胸腺细胞发育过程中,参与 T 细胞选择。

4.抗原加工处理相关基因及其作用

①蛋白酶体b亚单位(PSMB)基因:-酶解内源性Ag。

②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AP)基因:将内源性Ag转运至内质网腔。

③HLA-DM基因:帮助Ag片段装入MHC-II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

第九章

1.体细胞高频突变:结束V(D)J 重排后,在抗原的刺激下,生发中心B细胞的 Ig的V基因

以非常高的频率发生点突变,导致Ig的亲和力升高和增加多样性的现象. 2.抗原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1) V(D)J重排造成多样性 2)V(D)J连接造成多样性 3)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多样性

3.B细胞克隆清除:在骨髓中,仅表达mIgM的不成熟B细胞与自身Ag特异性结合后,该B

细胞将被诱导凋亡,从而导致整个克隆被清除。

意义:形成B细胞对自身Ag的中枢免疫耐受,使到达外周的成熟B细胞只针对

外来的Ag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4.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1)抗原受体复合物(BCR复合物):[组成]1)BCR(B细胞抗原受体)=(mIg);2) Iga/Igβ1)BCR结构:由四条肽链组成=mIg;C末端稍长于Ab分子,穿过胞膜;胞浆区短,不能直接向胞内传递Ag信号,需将信号传递给Iga/Igβ

功能:1)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2)转导抗原刺激信号给Iga/Igβ

2)Iga/Igβ结构:异源二聚体;跨膜区:可接受BCR的Ag信号;胞浆区:较长,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可将Ag信号传入胞内。

功能:转导BCR获得的Ag刺激信号至细胞内.

(2)B细胞辅助受体(共同体):[组成]CD19、CD21、CD81

[CD21(CR2)功能]:通过C3d[C3b裂解片断]与Ag结合;[CD19功能]:使CD21的Ag 刺激信号向内转导促进B细胞活化。

(3)B细胞协同刺激分子:[主要分子]CD40、CD80和CD86、LFA-1

[功能]:转导协同刺激信号[第二信号],促进B细胞完全活化[增殖、分化]。

5.[B细胞亚群的组成]

-B1细胞,CD5+,固有免疫。-B2细胞,CD5-,适应性免疫。

B细胞功能:-产生抗体(抗体功能);-提呈抗原

1.[TCR功能]①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②转导抗原刺激信号给CD3分子。

2.[CD3功能]转导TCR获得的Ag刺激信号至T细胞内。

3.[T细胞辅助受体的功能]1. 辅助TCR识别抗原。2. 参与TCR转导Ag活化信号。4.[T细胞协同分子功能]转导协同刺激信号[第二信号],促进T细胞完全活化 [增殖分化]。5.[阳性选择]CD4或CD8以适当亲和力与自身MHC分子结合的胸腺细胞可以继续发育,而与自身MHC分子不能结合或亲和力过高的胸腺细胞被删除的过程。

[Result] ①产生自身MHC限制性的T细胞库。

②使胸腺细胞能够由DP-T发育为SP-T细胞。

7.[阴性选择]TCR能与自身MHC分子所提呈的Ag肽牢固结合的胸腺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被删除的过程。

[ Result ]保证T细胞库中不含有针对各种自身分子的T细胞克隆,即T细胞获得中枢

免疫耐受。

9.T细胞功能亚群:1).Th: CD4+

Th1:辅助细胞免疫:增强Mf抗胞内病原体能力。

Th2: 辅助体液免疫:增强B细胞的免疫应答功能。

Th17: 辅助固有免疫:增强炎症反应。

2)Tc: CD8+ 介导细胞免疫:直接杀伤靶细胞。

3)Treg:抑制免疫应

nTreg: -由胸腺细胞分化。-CD4+CD25+Foxp3+

-抑制自身免疫病。-机制:细胞-细胞接触。

iTreg: -由初始T/nTreg分化。-CD4+CD25-/+Foxp3-/+ -抑制自身

炎症反应. -机制:细胞因子。 -Th3: 分泌TGF-b抑制

Th1,-Tr1: 分泌IL-10抑制巨噬细胞

10.T细胞主要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1)抗原受体复合物:[复合物组成]:CD3和TCR

1)TCR:[TCR组成]:由两条肽链组成,α、β链(95%T细胞表达,αβ-T细胞)

γ、δ链(5%T细胞表达,γδ-T细胞)

属于膜蛋白,表达与T细胞膜表面:膜外区:V区、C区 (≈IgFab);跨膜区:

带正电荷,与CD3的负电荷形成传递信号的盐桥;胞浆区:很短,~3个氨基酸

残基,不能向细胞内传递信号。

[TCR功能]:①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②转导抗原刺激信号给CD3分子。

2)CD3:[组成]:由3个二聚体(6条肽链)组成;属于膜蛋白,膜外区:很短;

跨膜区: 带负电荷,与CD3的正电荷形成盐桥,接受TCR的Ag信号;

胞浆区:较长,含有ITAM,可将Ag信号向内传递。

[CD3功能]:转导TCR获得的Ag刺激信号至T细胞内。

(2)T细胞辅助受体:[成员]1)CD4:CD4+ T细胞[例如Th];2)CD8:CD8+T细胞[功能]:1)辅助TCR识别抗原;2)参与TCR转导Ag活化信号。

1)CD4:单链跨膜蛋白;4个功能区,D1、D2能与MHC-II的b2结合,辅助TCR识别Ag。

2)CD8:a、 2条肽链:每条链有1个功能区,能与MHC-I分子的a3结合,辅助TCR 识别Ag。Th通过CD4识别自身APC的MHC-II,Tc通过CD8识别自身APC的

MHC-I,①是TCR识别Ag的必要环节, 否则TCR不能与Ag有效结合。②是T细

胞与APC作用时具有自身MHC限制性的原因。

(3)T细胞协同刺激分子:功能:转导协同刺激信号[第二信号],促进T细胞完全活化[增

殖、分化]。

第十一章

1.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够将Ag加工、处理后,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包括-专职性APC-非专职性APC

2.专职性APC特点、组成

[特点] -主要表达MHC II类分子-提呈外源性Ag

[组成] -树突状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Mc/Mf],-B 细胞

3、非专职性APC特点、组成

[特点] -主要表达MHC I类分子-提呈内源性Ag

[组成] 多为非免疫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间皮细胞

4、DC的特点、功能:

(1)Ag摄取能力强(不成熟DC):-模式识别受体-调理性受体

(2)Ag提呈能力强(成熟DC):是唯一能够将Ag直接提呈给初始T细胞的APC,在启动T 细胞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2)经CK刺激后发挥抗原提呈功能。

(3)B淋巴细胞特点、功能:1)无吞噬功能。2)提呈低浓度Ag能力强:主要通过BCR特

异性摄取、浓集低浓度Ag。3)在B细胞对TD-Ag的免疫应答

中,使Th活化,从而导致B细胞本身的活化。

5.抗原处理: APC将细胞内的Ag降解成适当大小的多肽片断后,装载于MHC分子的抗原结

合槽,并且以Ag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的过程。

6.抗原提呈:在APC与T细胞接触的过程中,APC通过细胞表面的MHC将Ag肽提呈给T细胞的过程

7.外源性抗原:由APC以外其它细胞产生的Ag。内源性抗原:由APC内产生的Ag。

8. MHC I类分子途径

1、内源性Ag处理与转运[1]蛋白酶体将Ag降解为Ag肽 [2]TAP将Ag肽转运至ER内

2、MHC I类分子生成、组装

3、Ag肽-MHC I形成与Ag提呈[1]在ER内,Ag肽与MHC I结合为复合物。[2] Ag肽-MHC

I复合物转运至APC细胞膜,提呈给CD8+T细胞。

9.MHC II类分子途径

1、外源性抗原处理[1]Ag被摄入APC后形成内体,被蛋白酶降解为Ag肽。

[2]Ag肽进一步被溶酶体酶等降解为适合MHC II分子的短肽。

2、MHC II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1] MHC II分子在ER中形成、组装。

[2] MHC II分子与 Ii 链结合形成[abIi]3

[3] [abIi]3分子被转运到MIIC。

[4] 在MIIC中Ii链被降解为CLIP。

3、Ag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提呈[1]在MIIC中HLA-DM促使Ag肽置换CLIP

[2]Ag肽-MHC II复合物表达于APC表面,提

呈给CD4+T细胞。

第十二章

1.免疫突触:T细胞和APC之间的作用并不是表面分子间随机分散的相互作用,而是在细胞表面独特的区域上聚集着一组TCR,其周围环绕着黏附分子的特殊结构。2.T细胞活化涉及的分子

1)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TCR—pMHC -CD3 -CD4—MHC-II; CD8—MHC-I

2)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共刺激分子与配体结合,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充分活化3. Th1功能:(1)促进Mf吞杀病原体: -Mf活化-Mf增殖分化-Mf趋化

(2)对淋巴细胞的作用:-Th1自身活化增殖分化-Tc增殖、分化 -NK活化-B 活化及分泌调理性抗体

(3)促进中性粒细胞吞杀病原体

Th2功能:(1)辅助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2)参与超敏反应(3)抗寄生虫作用Tc功能:-通过细胞毒作用杀伤细胞内寄生病原体。-主要杀伤瘤变和病毒感染细胞。4.[Tc杀伤靶细胞途径]

(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分泌穿孔素(Pf), 破坏靶细胞膜。-分泌颗粒酶(Gz), 引起凋亡。(2)Fas /FasL途径:-表达FasL,结合靶细胞Fas引起凋亡。-分泌TNF,结合靶细胞TNF 受体,引起凋亡。

第十三章

1.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

1)第一信号 -BCR特异性识别Ag。-Iga/Igb将BCR的Ag信号导入胞内。 -辅助受体CD19/CD21/CD81复合物加强Ag信号的转导。

2)第二信号 -共刺激分子与配体结合,向B细胞传递协同刺激信号,促进B细胞进一步活化。

2.亲和力成熟:一种Ag可激活特异性相同而亲和力,不同的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多种Ab,发挥免疫功能清除此Ag。当Ag减少后,高亲和力克隆优先激活,故产生

的Ab以高亲和力Ab为主。

3.Ig类别转换: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首先表达IgM,但随后Ig的V区基因保持不变而C区发生重排,从而表达IgG等其它类Ig的过程。

4.再次应答抗体产生规律

1)潜伏期短2)Ab浓度增加快3)Ab维持时间长4)所需Ag剂量小5)产生Ab的亲和力高

第十四章

1.固有免疫细胞有哪些?

(1)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2)NK细胞(3)其它固有免疫细胞

2.吞噬细胞受体有哪些?配体是什么?

受体种类:(1)模式识别受体(PRR):①甘露糖受体(MR)②清道夫受体(SR)③Toll 样受体(TLR);配体: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MP):甘露糖、脂蛋白、

LPS、磷壁酸、肽聚糖等。

(2)调理性受体:①FcγR②CR

(3)细胞因子受体:MCP-1R、MIP-1α/β---趋化;IFN-γ、M-CSF、GM-CSF

等受体---活化

*3.巨噬细胞功能?

(1)清除、杀伤病原体:1)氧依赖性途径 --------H2O2、O2-、NO;

2)氧非依赖性途径-------酸性环境、溶菌酶、防御素等;

3)消化和清除

(2)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1)分泌促炎细胞因子----TNF-a、IL-1、IL-6、IL-8、MIP-1a/b、

MCP-1;

2)分泌其它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白三烯。

(3)杀伤靶细胞: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2)肿瘤坏死因子(TNF-a);

3)释放毒性物质 ------H2O2、O2、NO;

4)分泌胞外酶---------溶菌酶、胶原酶、尿激酶。

(4)加工、提呈抗原:提呈抗原肽--------T细胞活化

(5)免疫调节: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其他免疫细胞活性

4. NK 细胞受体及其作用?

(1)识别HLA-I类分子的受体:

1)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根据胞膜外Ig样结构域的数目分 :KIR2D/KIR3D

胞内区:较长--KIR2DL/KIR3DL(ITIM),抑制性受体;较

短---KIR2DS/KIR3DS, 与DAP-12(ITAM), 激活性受体2)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KLR):CD94 & NKG2 (C 型凝集素)构成的异源二聚体);CD94:

胞内区较短, 无信号传导;NKG2A:ITIM:

--------CD94/NKG2A,抑制性受体;NKG2C:无信号传导,

与 DAP-12(ITAM)结合:--------CD94/NKG2C,激活性受体(2)识别非HLA I类分子的活化性受体:

1)NKG2D:主要表达于NK 和γδT细胞表面;无信号传导;与DAP-10(ITAM)非共价键结合

配体:MHC-Ⅰ类链相关分子(MIC A/B),如:乳腺癌、卵巢癌、胃癌、肺癌等2)自然细胞毒性受体(NCR):NKp46 与CD3组合 (ITAM);NKp30;NKp44/DAP12(活化

NK细胞的特异性标志);

配体:流感病毒血凝素等

(3) FcγR:结合抗体分子Fc;激活NK细胞杀伤已结合了Ab的靶细胞.;介导获得性免疫

应答。

5. NK 细胞的功能?

(1)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胞内寄生菌、真菌

(2)免疫调节作用:分泌IFN-γ、TNF-α、GM-CSF、IL-3等;活化巨噬细胞(Mφ);活

化T、B、APC

6.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1)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DC---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者;Mφ----抗原加工、提呈;提

供第二信号

(2)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3)协助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物发挥免疫效应:体液免疫:Ab补体介导的溶菌、调理作用、

ADCC 细胞免疫:Th1—CKs—活化Mφ,NK

7.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考选择)

(1)非特异性反应

(2)无克隆扩增过程

(3)迅速产生应答:机体防卫反应的第一道防线

(4)无免疫耐受和免疫记忆:不会随反应次数改变。

8.NK细胞受体作用机制

1)活化性受体的细胞活化作用,决定于两个必备条件:

①与配体结合②抑制性受体作用被抑制。

2)抑制性受体与自身正常细胞MHC-I分子结合后,有效抑制活化性受体,此时NK细胞不活化。

3)当自身细胞MHC-I分子减少或丢失时,成为靶细胞,激活NK细胞而受到攻击。

第十五章

1.免疫耐受: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及(或)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特点:仅对特定的抗原不应答,但对其它的抗原仍可产生正常免疫应答。

仅适应性免疫具免疫耐受。

正常个体对自身成分(自身抗原)耐受----- 自身耐受。

2.耐受原(toleragen):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

3.中枢耐受: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与B细胞发育的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部位:发生于中枢免疫器官

包括:T细胞中枢耐受和B细胞中枢耐受

机制:胸腺和骨髓内的阴性选择

4.外周耐受:指成熟的T及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而显示免疫耐受。

部位:发生于外周免疫器官

自身抗原:组织特异性抗原

机制:克隆清除免疫忽视克隆无能及不活化免疫调节细胞 CK的作用信号转导障碍免疫豁免

5.克隆清除:TCR对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的亲和力高,且自身抗原浓度高,经APC提呈,但此类未经活化的APC表达的辅助刺激分子很少,致此类T细胞发生凋亡,

克隆清除。(缺乏第二信号)

6.免疫忽视:TCR对组织特异性抗原的亲和力低或抗原浓度低,自身应答T细胞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抗原并存,而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也不导致耐

受的现象。(缺乏第二信号)

7.克隆无能及不活化:如抗原浓度适宜,自身反应性T细胞与组织细胞自身Ag复合物接触,产生第一信号,但组织细胞不表达协同刺激分子,无第二信号,导致

克隆无能状态

第十六章

1.免疫调节:免疫应答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相互促进或抑制,形成正负作用的网络结构,并在遗传基因的控制下,完成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2.各类免疫细胞的激活性和抑制性受体有哪些?如何发挥作用?

3.抗原内影像:Ab2β结构和抗原表位相似,并能与抗原竞争性地和Ab1结合,因而β型的抗独特型抗体被称为体内的抗原内影像。

第十七章

1.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

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类型:I 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第三章 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章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免疫器官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 ________和_______,二者通过_________和_______ 互相联系。 2.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包括________和_______;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胸腺是 _______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骨髓是_______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 4._______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_______的场所。 5.淋巴结的浅皮质区称为_______,是_______定居的场所;深皮质区为_______,是_______ 定居的场所 二、多选题 [A型题] 1.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A.淋巴结和脾脏 B.胸腺和骨髓 C.淋巴结和胸腺 D.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E.淋巴结和骨髓 2.人体中体积最大的免疫器官 A.胸腺 B.法氏囊 C.脾脏 D.淋巴结 E.骨髓 3.免疫细胞产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淋巴结和脾脏 B.胸腺和骨髓 C.淋巴结和胸腺 D.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E.淋巴结和骨髓 4.周围免疫器官是 A.淋巴结、脾脏、胸腺 B.胸腺、淋巴结、粘膜组织 C.脾脏、淋巴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D. 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E. 扁桃体、淋巴结和骨髓 5.周围免疫器官不包括: A.骨髓 B.淋巴结 C.粘膜免疫系统 D.胸腺 E.脾脏 6.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骨髓 B.胸腺 C.法氏囊 D.脾脏 E.淋巴结 7.B细胞定主要居于淋巴结的哪个区域 A.皮质区 B.副皮质区 C.深皮质区 D.浅皮质区 E.髓窦 8.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是: A.骨髓 B.周围免疫器官 C.中枢免疫器官 D.胸腺 E.腔上囊 9.T细胞和B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是: A.骨髓 B.周围免疫器官 C.中枢免疫器官 D.胸腺 E.血流 10.切除胸腺的新生鼠的淋巴结中缺乏何种细胞 A.巨噬细胞 B.B淋巴细胞 C.T淋巴细胞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医学免疫学知识总结

第三章抗原(Antigen,Ag) 一. 基本概念 1.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T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又称免疫原。 2 .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及效应淋巴细胞的特性。 3 .抗原性:能与抗体及效应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4 .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 5. 半抗原:只有抗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二.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 .异物性:是免疫原的核心。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非己的本质:胚胎期或未成熟免疫细胞发育期遇到的所有抗原,包括胚系及非胚系基因编码的产物为自身物质。免疫细胞未成熟期未遇到的物质为非己物质。 2 . 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 (1)化学组成及异质性:要求一定的化学复杂性。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2)分子量:10kD以上具有抗原性,100kD以上为强抗原。分子量大,抗原决定基越多。 (3)结构的复杂性:直链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稳定性差,加入苯环氨基酸后,免疫原性加大。分子构象、物理状态等对免疫原性都有影响。 3. 可递呈性:诱导细胞免疫反应所要求。 (二)生物学方面的因素 1 .宿主的遗传背景:相同的抗原在不同动物所诱导的免疫应答有明显的差异,这与动物的MHC背景有关。 2 .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的影响。 3. 引入抗原的剂量、途径与次数:剂量应适中;途径依次为皮内--皮下--腹腔、

静脉--口服;间隔适当。 三. 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或基本单位,又称表位(Epitope)也是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 表位的性质、数目、空间结构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T、B细胞识别抗原上的不同抗原表位,故有T细胞表位及B细胞表位之称。 1 . B细胞表位的特性: 能识别天然抗原分子的表位,一般为不连续的、经三维折叠后空间构象上聚集形成的基团(构象表位),或抗原分子表面连续的氨基酸片段(长链弯曲折叠处,顺序表位)。 2 .T细胞表位的特性: 只能识别经APC处理过的,经MHC传递的小分子多肽(镶嵌在MHC分子的凹槽中)。它由序列上相连的氨基酸(顺序表位)组成,在天然分子中是位于抗原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 四. 抗原的种类 1. 根据抗原是否显示免疫原性区分:完全抗原、半抗原 2. 根据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参与而区分:胸腺依赖抗原(TD-Ag)非胸腺依赖抗原(TI-Ag) 3.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而区分:异种抗原、同种异体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 五. 淋巴细胞激活剂 指一类能使高比例活化淋巴细胞的物质,但它们不属于抗原,因为它们对细胞克隆的刺激不涉及抗原特异性。 1. 丝裂原: 包括多种成分。如植物凝集素(ConA、PHA、PWM),是一类含蔗糖的蛋白质,可以和各种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结合,通过信号传递引起细胞活化、增殖。 常见的淋巴细胞激活剂

医学免疫学总结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概论 传统免疫的概念:免除疾病;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机体一定有利。 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是机体杀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中和其毒素的保护性免疫,又称抗感染免疫。 2、免疫自稳:免疫系统自身精细的网络调节,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 3、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识别体内不断出现的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 免疫的类型: 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 种系进化中逐步形成;可以遗传;对一切异物均发挥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 接触抗原后产生;仅对相应抗原有免疫;有明显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其特点比较如下: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性免疫应答 先天后天 迅速潜伏期 非特异性特异性 无免疫记忆有免疫记忆 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 (1)屏障作用 a皮肤和粘膜屏障:阻挡微生物侵入(机械阻挡);化学物质抑杀微生物。 b血脑屏障:阻挡微生物或其他大分子异物从血入脑组织或脑脊液。 c胎盘屏障:阻挡母体微生物进入胎儿。 (2)免疫分子 补体系统;防御素;溶酶菌;细胞因子。 (3)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 a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其吞噬过程为:接触、吞入、杀灭。 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异物被消化破坏;不完全吞噬——异物不被杀灭,反而得到庇护在吞噬细胞内增殖。 B自然杀伤细胞:两种受体——杀伤细胞活化受体、杀伤细胞抑制受体。其主要生物学效应是:1、抗肿瘤作用;2、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1、骨髓:各类免疫细胞的发源地;B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2、胸腺:结构和大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形成自身耐受。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分化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免疫系统。a淋巴结的作用:T、B细胞定居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问答题。 1.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包括:(1)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2)免疫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3)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可发挥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免疫自稳: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形和突变细胞的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过强或低下也能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 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MHC 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T 细胞识别。 3.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2)IgC区的功能a.激活补体;b.细胞亲嗜性: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抗原的吞噬;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ADCC);介导I II III型超敏反应。(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与吞噬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效应;(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3)IgA: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和乳汁中,在黏膜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4)IgD: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5)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4.简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答:第一是抗原的异物性,一般来讲,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第二是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等因素。一般而言,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分子量越大,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越多,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

免疫学名词解释

1.antigen(Ag):抗原,是指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2.hapten: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 体产生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3.super antigen(SAg):超抗原,是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增殖, 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作用的抗原物质。该抗原能刺激T细胞库总数的1/20~1/5,且不受MHC限制,故成为超抗原。 4.antibody(Ab):抗体,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 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5.immunoglobulin(Ig):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 6.hypervariable region(HVR):高变区,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 顺序与构型极易变化,这些区域为高变区。 7.variable region(V):可变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 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8.monoclonal Ab(mAb或McAb):单克隆抗体,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 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9.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city(ADCC):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 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的作用。NK细胞是介导ADCC效应的主要细胞。 10.opsonization:调理作用,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317937763.html,plement(C):补体,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包括30余种组分,是 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12.Classical pathway:补体经典途径,是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 以C1、C4、C2、C3、C5~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13.Alternative pathway:补体旁路途径,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 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14.MBL pathway:补体MBL激活途径,在感染早期,体内分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 和C反应蛋白。MBL与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形成MASP,MASP水解C4和C2启动后续的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 15.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即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系统的C5b~9组成。该复合 物牢固附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 16.Cytokine(CK,CKs):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 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的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17.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集落刺激因子,是由活化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管 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产生的一组细胞因子。CSF可刺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主要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干细胞因子(SCF)等。 18.Interferon(IFN):干扰素,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而得名。根据来源和理化 性质的差异可分为IFN-α、IFN-β、IFN-γ三类。IFN-α和IFN-β主要由白细胞和成纤维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 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

医学免疫学2

医学免疫学(08,09年) 、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半抗原与载体结合 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2、细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根据其结构特点 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 3、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4、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5、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6、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与 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7、ADCC :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可通过其表面 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8、PRR:模式识别受体。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 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主要包括MR,SR, TLR。 9、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所 致。 10、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1、简述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过程(6分) 答: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 ⑴ 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IgM、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C1。C1是由C1q、C1r、C1s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当两个以上的C1q头部被抗体结合固定后,其构象发生改变,依次激活C1r、C1s,并裂解为大小片段。 ⑵ 激活阶段: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C ---------------- 复合物,即C3转化酶,后者进 步酶解C3并形成C --------------- ,即C5转化酶。 ⑶效应阶段:C5与C5转化酶中的C3b结合,并被裂解成C5a和C5b,前者释放入液相,后者仍结合

医学免疫学复习汇总讲解

医学免疫学复习……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immunity system,IS)识别“自我(self)”与“非我(non-self)” 抗原,从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生理防御机制。 2.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3.抗原: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或:指能够刺 激机体IS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且能够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4.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能与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免疫应答 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5.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或: 不同种属生物中存在的共同抗原表位),又名Forssman抗原。 6.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 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7.超抗原:是指某些抗原物质,在极低浓度下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是一类多克隆激活剂。 8.共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间的相同或相似决定基。 9.抗体: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 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Ab)。 10.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1.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B细胞针对单一抗原表位产生的均一性的高特异性的抗体称 为单克隆抗体。 12.补体系统:是由补体、补体调节蛋白和相关膜蛋白(受体)共同组成的一个具有精密 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13.过敏毒素:C3a、C5a被称为过敏毒素。它们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C3aR、C5aR结合,触发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其他血管活性介质,介导局部炎症反应。 14.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即活化的细胞)所产生的低分 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 15.干扰素: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有核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具有抗肿瘤、 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的作用。 16.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17.集落刺激因子:指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 化的细胞因子。 18.白细胞分化抗原: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 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 19.CD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称CD。即用CD加同一阿拉伯数字表示。称为CD分子或CD抗原。 20.细胞粘附分子:泛指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间相互接触和结合,起粘附作用的膜表面分子。 21.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 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定向迁移与居住)。 22.MHC: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英文字头缩写。是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组成, 定位于动物或人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呈高度多态性。具有控制移植排斥、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功能。 23.HLA: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被称为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抗原。人类的MHC,为编码HLA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被称为HLA复合体/ HLA基因。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 24.HLA和疾病关联:关联是指两个遗传学性状在群体中同时出现呈非随机分布。以相对风险率(RR)来评估。HLA和疾病关联是指带有某一特定HLA型别的个体,易患某一疾病(阳性关联)或对某一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阴性关联)。 25.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是指HLA基因复合体中,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或低于)随机出现的频率的现象(HLA不同座位上的等位基因的非随机组合)。 26.HLA基因复合体的多基因性:是指在一个个体中,HLA复合体基因座位在数量上和 结构上具有多样性。 27.HLA基因复合体的多态性:是一个群体概念,是指群体中不同个体HLA等位基因拥 有状态上存在差别,是导致个体间免疫应答能力和对疾病易感性出现差异的主要免疫遗传学原因。 28.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是机 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29.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的具有 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M-Mφ)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带有Ag的)靶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同种异体移植物)。 30.NKT细胞:在小鼠是指能够组成性表达NK细胞表面的CD56(小鼠NK1.1分子)和TCR-CD3复合受体分子的T细胞。它主要分布于骨髓、肝和胸腺。绝大多数为CD4-CD8-双阴性T细胞(DN),少数为CD4+单阳性T细胞(SP)。 31.初始T细胞:从未接受过Ag刺激的成熟的T细胞。 32.效应T细胞:执行细胞免疫效应的T细胞,CD45RO+T细胞,存活期短,高亲和力IL-2R 和粘附分子。 33.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在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IgM,但随后可表达IgG、IgA或IgE, 而其IgV区不发生改变,这种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Ig的类别转换或同种型转换。 34.B1细胞:是指组成性表达CD5和单体IgM分子的B细胞。在胚胎肝脏发生和分化后 迁移到腹膜腔、胸膜腔和肠道固有层等部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35.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病原微生物或宿主衰老、损伤和凋亡细胞表面的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PRR称为膜型PRR,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和Toll受体等。存在于血清中的PRR称为分泌型PRR,主要包括某些急性期蛋白如MBL和CRP等。 36.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是PRR识别结合的配体,主要指病原微生物表面某些共有的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如G-菌的脂多糖、G+的肽聚糖和脂磷壁酸等),也包括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的特定分子结构如磷脂酰丝氨酸。 37.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或:所有表达MHC分子并能处理和提呈抗原的细胞都称为APC。或:APC是指能够表达被特异性T淋巴细胞识别的Ag肽:MHC分子复合物的任何细胞。) 38.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 39.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40.抗原提呈:是指转移至APC或靶细胞表面的Ag肽与MHC分子结合的复合物被提呈 给T淋巴细胞,并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TCR结合为TCR-Ag肽-MHC三元体,从而活化T细胞的全过程。 41.T细胞抗原识别:初始T细胞膜表面的TCR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特异结合的过程称为抗原识别,它是T细胞特异活化的第一步。 42.记忆性T细胞:是指对特异性抗原具有记忆能力、寿命较长的T淋巴细胞,参与再次免疫应答。 43.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对某种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应答(即:不能产生特异免疫 效应细胞或/和特异性抗体)的现象。 44.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与B细胞发育的过程中,遇到自身抗原所形成的 耐受。 45.外周耐受:是指成熟的T及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而 显示免疫耐受。 46.耐受分离:是指口服Ag,经胃肠道诱导派氏集合淋巴结及小肠固有层B细胞,产生SIgA,发挥局部黏膜免疫效应,但却致机体对该Ag产生全身免疫耐受,这种现象称为耐受分离。 47.免疫忽视:是指对低水平或低亲和力的自身抗原不发生自身反应性免疫应答的现象。(或:自身应答T细胞(ART)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性Ag并存,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这种现象称为免疫忽视) 48.免疫隔离部位:是指体内某些与免疫系统在解剖位置上隔绝的部位,如脑、睾丸、眼的晶状体等。 49.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 适应性免疫应答。(或:抗原刺激引起免疫应答导致组织损伤和/或生理功能紊乱者。) 50.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又叫过敏原。 51.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即产生自身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现象。 52.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自身免疫应答而产生自身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出现临床症状。 53.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不全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54.肿瘤抗原:是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肿瘤细胞异常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 的总称。 55.肿瘤特异性抗原:某种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

第二章免疫系统运作模式

提起恐怖主义和战争,我们地脑海里就会浮现流血、苦难和极度混乱地画面.国家安全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最重要地大事,因此各国都备有训练有素地士兵、精密尖端地武器及先进地防御系统,以昼夜不停地监视并维护整个国家地安全. 同样地,我们地身体也时时刻刻对“敌人”保持警戒,即使是我们肉眼也无法观察到地“敌人”.我们吸入地空气、摄入地食物饮料、每天接触地物体,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干干净净地,实际上却沾满了各种微生物——细菌、病毒、灰尘、寄生虫和霉菌.一旦我们地身体放松戒备,这些微生物就会趁虚而入,致命地入侵者能够通过人体皮肤上地多种途径而轻易地进入人体.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幸好我们也有一支精密地军队保护着我们——免疫系统,这支军队从不轻视任何敌人,而且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注意它们地存在,喉咙发痒或眼睛流泪都是免疫系统在努力工作地信号,即使如此,我们仍常常忽视它们,也许是因为我们看不见它们地缘故吧!我们经常想地是如何保护我们地心脏、皮肤和其他器官,却很少考虑到免疫器官是否健康,只有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或我们生病后,才会注意到它们地存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关于免疫系统 我们地免疫系统是一个了不起地杰作,在任何一秒内,它都能调派协调着不计其数、不同职能地免疫部队,从事复杂地任务,它不仅时刻保护我们免受外来入侵物地危害,还包括预防体内细胞突变引发癌症地威胁.如果没有免疫系统地保护,即使是一粒灰尘就足以让人致命.让我们进入人体内认识这支不容易被察觉地强盛军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人体地新兵训练营:免疫系统 人体地免疫系统并不在某一个特定地位置,相反地,它需要人体多个器官一起共同协调运作,主要共有三道防线,是具有执行其功能所需之独特组织.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人体防御疾病与感染地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及排汗系统地粘液组织,它们在很多有害成分进入人体之前,便能充分将其捕获,汗液和抗菌物质会捉住细菌,而眼泪和粘膜液会分泌出酵素以分解侵入者地细胞壁;免疫系统地第二道防线在体内,在这里,免疫系统地成员将持续其“寻找与摧毁”地任务;免疫系统地第三道防线包括若干器官,如淋巴结及脾,它们具有淋巴液及血液,是一个可循环地通行系统,在这个通行系统当中,免疫系统工程地成员,将可赶在血液及淋巴内地有害成分增殖之前,进行最后地狙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淋巴结是外围淋巴器官,骨髓和胸腺也是人体主要地淋巴器官.另外,长久以来,人们觉得盲肠和扁桃体没有明显地功能而选择割除它们,但是,最近地研究显示,盲肠和扁桃体内有大量地淋巴结,这些结构能够协助免疫系统运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肠胃守护者:集合淋巴结 就像盲肠一样,集合淋巴结对肠胃中地入侵者起反应,它们对控制人体血液中地微生物入侵者至关重要. * 士兵工厂:骨髓 骨髓负责红血球和白血球地制造,它们就像免疫系统里地士兵,每秒钟就有八百万个血球细胞死亡,并有相同数量地细胞在这里生成,因此骨髓就像制造士兵地工厂一样.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训练场地:胸腺 就像为了赢得战争而训练海军一样,胸腺是训练各种兵种地训练厂.胸腺指派细胞负责战斗工作.此外,胸腺还分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地荷尔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战场:淋巴结 淋巴结是一个拥有数十亿个白血球地小型战场,当因感染而需开始作战时,外来地入侵者和免疫细胞都聚集在这里,淋巴结就会肿大,甚至我们都能摸到它.肿胀地淋巴结是一个

医学免疫学2

第23章免疫学防治 结合《医学微生物学》学习资料第8章、第25章学习. 一、A1型题(最佳肯定型选择题):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 1.隐性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属于 C A.人工被动免疫B.人工主动免疫 C.自然主动免疫D.自然被动免 疫E.过继免疫 2.下列哪项属于人工主动免疫? A A.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B.注射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恶性肿瘤 C.静脉注射LAK细胞治疗肿瘤D.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麻疹 E.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 3.胎儿从母体获得IgG属于 D A.人工被动免疫B.人工自动免 疫C.自然自动免疫 D.自然被动免疫E.过继免疫 4.注射丙种球蛋白属于 D A. 自然主动免疫 B. 人工主动免疫 C. 自然被动免疫 D. 人工被动免疫 E.自然免疫 5.下列哪项是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E A.抗毒素B.丙种球蛋白C.转移因子 D.胸腺素E.类毒素 6.可用抗毒素进行紧急预防和治疗的一组疾病是 E A.破伤风、乙型脑炎、白喉B.肉毒中毒、霍乱、破伤风 C.结核、气性坏疽、肉毒中毒D.白喉、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气性坏疽、肉毒中毒、破伤风、白喉 7. 某护士在给一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注射时,不慎被病人用过的针头刺伤手指。为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D A.注射抗生素 B.注射丙种球蛋 白 C.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D.注射HBIg E.注射a-干扰素 8.下列哪项属于免疫增强剂? E A. 环孢霉素A B.环磷酰 氨C.皮质激素 D.硫唑嘌呤E.左旋咪唑 9.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A.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抗原 B.人工被动免疫不能用于治疗 C.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丙种球蛋白 D.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 E.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紧急预防 二、A2型题(最佳选择题否定型):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 1.对灭活疫苗叙述有误的是 E A.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灭活制成 B.需多次接种 C.注射的局部和全身反应较重 D.保存比活疫苗方便 E.能诱导细胞免疫形成和特异性抗体产生 2.下列减毒活疫苗中除外 E A.麻疹疫苗B.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C.腮腺炎疫苗 D.卡介苗E.乙肝疫苗 3.抗毒素使用不正确的做法是 A A.作为免疫增强剂给儿童反复注射B.用前应做过敏皮 试 C.对抗毒素过敏者可脱敏注射D.治疗时要早期足量 E.既可用于治疗也可紧急预防 4.免疫增强疗法不宜用于 D A. 感染 B. 低Ig血症 C. 肿瘤 D. 炎 症E.艾滋病 5.免疫抑制疗法不宜用于 C A. 超敏反应病 B. 自身免疫病 C. 感染 D. 炎 症 E. 移植排斥反应 6.有关人工主动免疫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A. 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 B. 免疫 接种后1-4周出现免疫力 C. 免疫力出现时间短 D. 使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E. 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错选、多选、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下列哪些是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ADE A.疫苗B.抗毒素C.丙种球蛋白D.瘤 苗E.类毒素 2.人工被动免疫有哪些特点? ABDE A.接种物为抗体或免疫效应物质 B.接种后立即生效C.免疫力维持时间长D.用于紧急预防 E.可用于治疗 3.目前使用或研制的疫苗有哪些? ABCDE A.死疫苗B.活疫 苗C.转基因植物疫苗 D.亚单位疫苗E.基因工程疫苗 四、名词解释 1.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人工主动免疫,是指用人工制备的疫苗和类毒素等抗原物质接种机体,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2.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使宿主迅速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3.vaccines疫苗,人工主动免疫使用的生物制品,具有与病原微生物相同或相似的免疫原性,输入机体之后,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可预防或治疗感染。 4.核酸疫苗包括DNA疫苗和RNA疫苗。是将编码有效免疫原的基因插入细菌表达质粒,直接接种该重组质粒,后者在体内转染宿主细胞并表达目的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保护应答而发挥作用。 5. subunit vaccines亚单位疫苗,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而制作的疫 苗。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 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10.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11.胸腺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D 抗原。 1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I 抗原。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1.抗体(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或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6.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7.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的Fab段结合靶细胞表面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