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2.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庄子》对对话体有所突破,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

(3)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

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4.先秦诗歌的概况:先秦诗歌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楚辞与《诗经》不同的均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采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经久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二章神话

一、神话的概念。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神话是远古人民以其幼稚的认识能力,通过幻想的、形象的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以象征和隐喻来表现它的意蕴。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1.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神话。如“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一般说来神话包含两种意识:崇拜与征服,但中国古代神话多表现出对自然的征服意识。

2.解释世界、人类民族起源的神话。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玄鸟生商”、“姜嫄生后稷”等。这类神话包含着自然崇拜与探索,以及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识。

3.反映战争的神话。如“黄帝擒蚩尤”、“炎黄之战”、“共工怒触不周山”、“刑天与帝争神”等。这类神话曲折地反映了上古时代民族或部族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4.发明创造的神话。如燧人氏钻燧取火、神农尝百草、后羿作弓、仓颉造字、后稷种植五谷、伏羲发明八卦等。这类神话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的物质创造和文化创造活动。

三、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1.神话的创作具有集体性和口头性的特征,是集体意识的反映。

2.神的形象多是人兽合体,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结果,往往也渗透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意识观念。

3.艺术形象的创造往往采用幻想化、夸张化、理想化和集中化的艺术手法,具有不自觉的浪漫主义的特征。

4.中国上古神话的情节一般都很简单,完整的故事不多,多是零散的片段式的叙述和描写。

5.神话的思维方式具有神秘的互渗性、象征性、隐喻性、具体性和形象性。

[作品讲读]

一、《鲧禹治水》

1.本篇选自《山海经·海内经》,是一则英雄神话。鲧禹治水以神话的形式反映了远古人民同自然灾害的斗争。鲧禹是传说中夏部族的两位著名的首领。鲧禹与天帝的关系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神沟通的意识。帝的出现已经倒了氏族社会晚期或阶级社会的初期。对鲧的牺牲精神和禹的治水业绩的赞颂,体现了英雄崇拜意识和积极的人生精神,也是对远古人民劳动成绩的艺术概括。

2.此则神话的艺术特征:首先,现实生活与神话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幻想性与真实性相统一。其次,将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将人神化是神话常用的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之一。

二、《女娲补天》

1.本篇选自《淮南子·览冥训》,但女娲的神话传说在先秦就已出现了。女娲是创丗女神、女始祖,也是同自然斗争的英雄。神话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类征服神话的理想,以及对自然现象的幼稚的理解与探索。

2.这则神话以简洁而形象的文字,描绘出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惨烈的场景和女娲补天的壮美奇异的景象。神话虽是后人的记录,但形象的神异性、具体性,仍体现了原始神话基本的艺术特征,即形象化、幻想化。正如马克思所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于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三、《黄帝擒蚩尤》

1.本篇选自《山海经·大荒北经》。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了上古传说时期部族之间的战争。二是残留着巫术意识,即交战的过程并无刀光剑影的实战,而是各自驱神斗法。

2.这则神话的艺术特点是神化的色彩十分浓重。战争的双方驱使着各种神灵而进行战斗,尤其是斗法的情节写得惊天动地。这种虚幻的情节与神力法术的施展,对后世志怪小说、神魔小说都有一种原型精神上的影响。

第三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概说

一、《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现存《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六笙诗”有目无辞,实305篇。《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雅、颂多为贵族的作品,风多为民间的作品。《诗经》所收诗篇的年代上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商末;二是周初。下限至于春秋中叶。《诗经》广泛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被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二、《诗经》的集结与成书。旧说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古代的乐官在集结与整理、加工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后编定在春秋时期。

三、《诗经》的分类与编排。《诗经》按音乐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十五国风是按各诸侯国或地域编排的。“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乐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大部分产生在黄河流域,少部分涉及江汉流域。

四、汉代的传《诗》学派有四家:齐、鲁、韩“三家诗”和“毛诗”。“三家诗”属今文经学,后均失传,唯存《韩诗外传》。“毛诗”属古文经学,独传至今,即今本《诗经》。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

一、《诗经》思想内容及其大致的分类:

1.颂诗。《商颂》、《周颂》、《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是颂扬祖先功德,亦有祭祀神灵祈求降福等。《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也是一组歌颂周人先公、先王的颂诗。但同时又是反映周族由始祖后禝到公刘、古公亶父直至文王、武王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史诗。

2.怨刺诗。这类诗多产生在王室衰微、政治昏乱的西周末东周初,所谓“变风”、“变雅”即是这类诗。如《大雅》中的《荡》、《抑》、《瞻卬》、《召旻》、《民劳》、《板》等;《小雅》中的《北山》、

《十月之交》、《正月》、《巷伯》等;《国风》中的《魏风·伐檀》、《秦风·黄鸟》、《墉风·相鼠》、《北风·新台》、《陈风·株林》等。这类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批判精神。

3.婚恋诗。这类诗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主体,反映了那一时代的婚恋观念、情感体验,以及家庭、婚姻生活状况。如《周南·关雎》、《召南·野有死麕》、《郑风·溱洧》、《将仲子》、《子衿》、《卫风·木瓜》、《北风·静女》、《秦风·蒹葭》等,都是这类诗中的优秀作品。反映家庭、婚姻的诗歌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写得最为出色。

4.农事诗。周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体,酿成了重农的文化传统,因此也直接反映在诗歌中。如《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以祭歌的形式反映出周人的农业生活和重农意识。《小雅》中的《甫田》、《大田》,以及《国风》中的《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豳风·七月》等亦属此类。《豳风·七月》是农事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

5.征役诗。战争和徭役也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存在,也被直接地反映在诗歌中。如《秦风·无衣》、《唐风·鸨羽》、《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其中后两篇是这类诗歌的最优秀之作。此外,战争也给妇女造成思念的痛苦,因此思妇诗也随之而产生。其中《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是这类诗中较好的作品。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因作品众多,内容博杂,历时久远,作者不一,地域各异,艺术成就与风格自然是难以划一。但从总体而论,其艺术成就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诗经》的大多篇章都体现着直接反映和干预现实生活的创作精神,自然、真实的艺术风格中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正概括了这一创作精神。《诗经》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如《豳风·七月》即以真切的生活感受和质朴的艺术手法展现农夫们的劳动生活图景。《魏风·硕鼠》、《伐檀》是农奴们被压迫的生活和怨愤情感的真实写照。至如讽怨诗、婚恋诗、征役诗都无不透视着他们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的真实体验。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的。《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写形容庄姜的美貌。《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

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关雎》以鸟的和鸣比喻衬托男女好合。《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

3.《诗经》的抒情艺术。《诗经》大部分是抒情诗,即使是少量的叙事诗也有较浓的抒情色彩。其主要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抒情;(2)直抒胸臆;(3)叙事言情。

4.《诗经》的语言和形式。《诗经》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诗经》词汇丰富,大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人、事、物的各种特征,都能给予准确而形象的表现。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诗经》的语言风格大体说来,国风朴素自然,雅颂典雅庄重。《诗经》的形式在句式上以四言二节拍为主,间有杂言;在章法上以重章叠唱居多。

作品讲读

一、《大雅·生民》

1.这是一首周族史诗,是周人颂扬祖先后稷的祭歌,可能是史官和乐官根据周族起源的传说加工而成的。此诗内容主要是追溯周族起源和描写后稷的农业劳动成绩。反映了祖先崇拜意识和对农业社会生活的赞美之情。

2.这首诗塑造了周人始祖后稷神异的英雄形象。(1)在创作上采取了历史传说与神话相结合的手法,既有历史的影像又有奇异的神话浪漫色彩。(2)同时也采用了集中化的手法将氏族共同创造的劳动成绩

概括到英雄人物的身上。(3)诗歌主要运用了赋的艺术表现手法,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地描述了后稷从出生到创造的各种种植业绩。(4)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以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

二、《王风·黍离》

1.本篇是东周大夫悲悼宗周覆亡之作,是一篇优秀的抒情诗。作者来到宗周故地面对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不禁感慨万端,写下了这著名的诗篇。因此后人常用“黍离之悲”表达对故国的忧伤之情。

2.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每章都是先写景起兴,第一章用“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二、三章则换为“穗”、“实”,这既是实写眼前的景物,也是以写景来起兴,而且“苗”、“穗”、“实”的变换暗示着时间推移,配合悲愤的感情,起到了步步深入的作用。然后是行为和心理描写:“行迈糜糜,中心摇摇。”最后是直抒胸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如果说前两句还是低回婉转地自我倾诉心中的忧愁,那么后两句则以一反诘句,把悲愤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诗歌也就此戛然而止。写得极其自然而又别致。

3.此诗深沉的艺术感染力来自作者心灵的巨大痛楚,也来自高超的艺术手段。重章叠唱、反复吟咏、层层深入的艺术结构和写景、述行、心理描写、抒情的艺术手法妙融一体,创造了一种低回婉转而又悲痛欲绝的情境。方玉润说:“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诗经原始》)

三、《秦风·蒹葭》

1.这是一首怀恋情人的恋歌。深秋的早晨,诗人望着那芦苇霜花的景象临水怀人,反复追寻着那可望而不可即的意中人,抒发着眷恋爱慕和惆怅失意的情怀。

2.诗歌以赋法写成。每章开头两句是景物描写,它既是对眼前景物的客观再现,同时这种深秋时节的萧瑟、空旷、冷落的景象,也是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凄婉心境。接下的两句点出诗人所思念的对象,然而他的意中人却好象是在虚无缥缈之中,可望而不可即。最后四句诗人展开了反复追寻、苦苦求索的描写,透露出了诗人那眷恋企慕之情和求之不得的失望惆怅的意绪。全诗意在抒情,却无一“情”字,而是采用了以景衬情和叙事言情的手法,达到了曲婉动人的抒情效果,同时也创造出了凄婉而朦胧的意境。

3.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句数相等,字数相同,给人以整齐的形式美感。三章的诗意大致相同,但也有所变化,就是一些字词的变换,这样不仅避免了单调呆板,也造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逐层深化了情感的内蕴。有些词的变换还显示了刻意的运用,如“为霜”、“未晞”、“未已”,写出了时间的变化推移,与情感的层层深化相配合。

四、《卫风·氓》

1.《氓》是一首古老的弃妇诗,在形式上是一首赋体叙事诗,但也兼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诗歌通过女主人公自述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及被遗弃的过程,反映了女主人公在爱情婚姻上的悲惨遭遇,以及心理情感的变化。

2.诗歌共六章:第一章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第二章写女主人公的思恋之情及结婚;第三章总结婚姻爱情的教训;第四章申辩自己无辜被遣;第五章写自己辛勤操持家务,却遭到粗暴的对待;第六章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3.此诗的艺术特点:

(1)在叙事上采用了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在抒情上运用了叙事言情、议论抒情及直抒胸臆的手法。

(2)诗歌综合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赋为主,但比、兴手法也运用得相当出色。起兴中兼有比喻。而两处比喻也不是简单的明喻,而是运用了借喻和暗喻。

(3)诗歌的结构存在着两条线索:一条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叙事线索;一条是按心理情感变化的抒情线索,情节的变换与情感的起伏变化交织在一起。

(4)此外,诗歌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五、《豳风·七月》

1.这是一首农事诗。诗歌描写了周族早期的农业社会生活情况,是现存最古老的农事诗。这首诗的社会背景向有争议,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初期社会等说法。诗歌形象地描写了三千年前农民的衣食住行,真实地再现了农民们的农业劳动生活。

2.诗歌共八章,一章总写农夫冬日的困苦与春日的农事生活;二、三章写妇女们的桑蚕纺织等劳动生活;四章写秋后狩猎;五章写岁末准

备过冬;六章写农夫们的食物;七章写农事完毕还要服杂伇;八章写储冰、祭祀、收获、宴会。

3.这首诗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赋的表现手法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尤其是以朴素的白描手法描写景物和生活画面相当出色。其艺术结构以节令为经,以衣食住行为纬,纵横交错,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画面。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正笔与闲笔、时景与本事相生相映,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六、《小雅·采嶶》

1.这是一首征役诗,诗歌以远征归来的战士的口吻回顾了对猃狁的战争,抚今追昔,感慨万端,既抒发了对战争哀怨,又抒发了自己国家和军队的热爱之情,是《诗经》中表现战争题材的优秀作品。在题材上开后代边塞诗之先河。

2.本诗共六章,前五章均是回忆。一、二、三章回忆征战猃狁的劳苦与忧愁,四、五章回忆对敌作战的情景,六章由回忆写到归途中的情景,抒写了抚今追昔的哀伤心情。

3.本诗既有叙事又有抒情,但重在抒情。诗歌采用了叙事言情、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等多种抒情手法。前三章的起兴暗寓着征战时间的长久与征战的劳苦,与哀怨的情感相生相映。尤其是诗的第六章在写景抒情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地。诗的结构主要以一系列回忆的镜头的组合,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了从军征战的生活。

七、《王风·君子于役》

1.这是一首思妇诗。诗歌以思妇的口吻表述了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从侧面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2.此诗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在于内心独白和细节描写的成功运用,使典型环境与心境情绪妙融一气。黄昏的意象与日常生活的画面烘托着思妇孤独寂寞、焦虑凄清的心境和意绪。此外,诗的语言自然朴素几近口语,却极富于表现力和形象性。此诗开启了后世闺怨诗的先声。

第四章历史散文

第一节《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1.《尚书》一书的基本情况:

(1)《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历史及文化的珍贵资料。同时,也显示着早期历史散文的文学水平及特征。

(2)《尚书》的真伪和今文、古文之别: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是指先秦时期用古文字所写的《尚书》本子,但已全散佚。伪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是东晋梅赜所献,其中所增二十五篇即是。今文《尚书》。今文《尚书》是“秦火”后,由汉初伏生传授,用隶书

写定的。包括虞、夏书各二篇,商书五篇和周书十九篇。一般认为商、周书较可靠;虞、夏书则为春秋战国人所作。

2.《尚书》的文学价值:

(1)《尚书》以“记言”为主,主要是记载帝王或大臣的讲话、告诫、誓辞等。其记言多是具有政治性的言论,主要是说理论事,因而说理论证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奠定了后世论说散文的基础。其次,《尚书》也有少量的以叙事为主的作品,如《尧典》、《禹贡》、《顾命》、《金滕》。另外在“记言”作品中也杂有叙事。在叙事方面已初步具备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对后来的叙事散文的成熟有一定的影响。

(2)《尚书》的说理、叙事,总体上说比较简单质实,重在意旨的表达,不尚藻饰。文风质直古朴,但由于年代久远后人仍感到古奥艰涩,正如韩愈所言“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其论说主要采用的是以史实论证的手法。其叙事主要采用直叙的手法,简单扼要,很少形容性的描述。

(3)《尚书》都是独立成篇的,而且结构都比较完整,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结构组织意识。

(4)《尚书》语言技巧较之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有了很大的进步,古奥艰涩之中也体现了一定的形象性、生动性。

二.《春秋》

1.《春秋》。《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大事纲要式的编年体断代简史。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修订而成的。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

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历史大事,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2.《春秋》的思想倾向

《春秋》的编定者是孔子,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倾向。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因而维护周礼,反对僭越,以及反对暴政,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3.《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1)《春秋》是我国记事文之祖。它是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的,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春秋》开创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但《春秋》记事简略,都是大事纲要式的记述。

(2)《春秋》叙事文从字顺、言简意赅、平实含蓄,较之《尚书》明白易晓。《春秋》的语言虽然简括,但也相当富于表现力。在简要洁净的史实叙述中,往往也透视者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春秋》虽然简略,但是简而有法。刘知几称《春秋》“加一字太详,减一字太略”(《史通·叙事》);韩愈称“《春秋》谨严,《左氏》浮夸”(《进学解》)。

(3)《春秋》以其经学的地位和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及简练严谨的笔法,对后世文、史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左传》

一、《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等。《左传》相

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今人多以为并非成于一人之手。《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是先秦时期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宏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再现了春秋时期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活动,比较详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广阔的画面与历史的进程。

二、《左传》的基本思想

《左传》的基本思想也是取向于儒家的。

1.《左传》具有更加鲜明、突出的民本思想。《左传》表现了民重于天、民为神之主、民重君轻、民为邦本的观点,比较重视民心的向背及民众舆论和民意,即重视人民的意志、人民的力量。

2.《左传》也把握着儒家的“礼”、“仁”思想及伦理道德观念,并常作为解释历史事件成败的原因和评价历史人物的一种尺度。

3.此外,《左传》还热情歌颂了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爱国思想的人物,揭露批判了统治者的残暴荒淫。

4.同时《左传》也有许多宣扬天道鬼神、吉凶灾祥的内容。

三、《左传》的文学成就

1.《左传》注重文章的结构和选材。因为《左传》是编年体,所以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围绕中心事件选材和结构篇章是其基本特征。从宏观到微观都能很好地把握,做到了材料集中、结构完整。但是《左传》为了事件的完整性,有些篇章突破了编年体的限制。

2.《左传》散文艺术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刘知几曰:“盖《左氏》为书,叙事为最,自晋以降,景慕者多。”(《史通·模拟》)《左传》的叙事手法多种多样,主以顺叙,也有追叙、补叙、插叙等。《左传》对春秋时期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能够叙述出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做到了叙事的具体性、丰富性,所以刘知几评论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史通·六家》)但是《左传》叙事的具体、丰富不是毫无选择,而是抓住比较典型的事例加以具体的描述,并且常常穿插进一些生动有趣的细节描写。《左传》的一些优秀篇章在叙事上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情节曲折生动。

3.《左传》尤其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左传》写战争善于把握繁富的事件、线索及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矛盾。明确地交待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结构完整,条理井然,情节精彩,描写有声有色,运笔灵活自如。善于在战争的叙写中透入对战争胜败原因的交待和分析,具有历史家的卓越识见。并且在战争事件的叙写的同时,也注意到各种人物的描写,虽然是速写式、片断式的勾勒,但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却很出色,并时而穿插一些有趣的细节。

4.《左传》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作者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雄才大略的晋文公、明察善断的子产、迂腐可笑的宋襄公、能言善辩的烛之武等。《左传》的人物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累积式;二、闪现式。《左传》以事件为中心,人物描写是为事件服务的,所以大多人物的描写是片断式的,但作者却常能以精炼的语言、典型化的人物行为和性格化的人物

语言,突出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当然有些篇章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比较完整的,如《晋公子重耳之亡》等,描写手法也比较丰富有正面侧面、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等。

5.《左传》的语言简练含蓄,富于文采,言近旨远,辞浅义深。刘知几评论说:“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义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史通·叙事》)尤工于外交辞令,这类文字多是经过精心提炼的,具有形式上委婉典雅、内涵上深刻犀利而又极富文采的特点。其议论文字多是针对性强,论题集中,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有很高的造诣。

[作品讲读]

一、《晋公子重耳之亡》

1.本文记叙了重耳遭申生之难后流亡在外十九年的经过,以及返国夺取政权后的一些事情。反映了春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及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通过重耳的性格发展过程,比较集中地刻画了重耳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

2.本文可分为两部分:一、记叙了重耳流亡十九年的经过。二、记叙了返国及返国后的一些琐事。

3.本文的艺术特点:

(1)选材与结构。文章在选材与结构上突破了编年体的限制,为完整刻画重耳的形象创造了时空条件。叙事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序,偶尔杂

先秦文学 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根据音乐、地域不同的分类;风指音乐曲调,国风指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15国风多民歌;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幾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颂,宗庙祭祀之乐,多舞曲,较舒缓,分鲁商周。 2、赋比兴:赋比兴是诗歌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3、四家诗:《诗经》到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诗、齐诗、韩诗和古文毛诗,后世称其为“四家诗”。其中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邵南、邶风、卫风、秦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篇。

第一编 先秦文学概说Convertor

第一编先秦文学 (上古——公元前221年) 概说 第一章上古文学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历史散文 第四章诸子散文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 读书笔记作业题: 1、何谓先秦文学,其发展概况如何? 2、先秦时期的文化特征有哪些? 3、名词解释:嫡长制、礼乐制; 4、先秦文学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参考书目: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柏杨《中国人史纲》 教学目标:大致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先秦文学的轮廓,了解先秦文学各阶段的特点、文学形态 教学重点:先秦文学各阶段的特点、文学形态 教学难点: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 教学方法:讲授 说明:本部分的教学以介绍为主,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先秦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轮廓。 教学过程: 一、先秦文学的断限 从上古到秦统一中国以前这一阶段的文学,称为先秦文学。 二、先秦时期的社会与经济 先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社会和初期封建社会几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1、西周以前的社会状况 (1)五帝时代:儒家称其为“大同”,具有理想化色彩(见后) (2)夏商时代:“家天下”的开始,儒家称其为“小康”(见后)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于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2、西周的社会状况 诸侯并列,王室独尊;宗族并列,公室独尊 3、春秋(前771-前475 )社会状况 强宗崛起,打破“宗族并列,公室独尊”局面 4、战国(前475-前221)社会状况

诗经的文学阐释——从先秦到清代

第27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l27第4期Journal o fH ube iN or m a lU n i 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N o.4,2007 诗经 的文学阐释 从先秦到清代 何海燕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从先秦到清代(不含清代), 诗经 的阐释始终以经学为主流,但其文学阐释也如涓涓细流流淌不止,每个时代都对 诗经 的文学特性及文学价值作出了一定的阐发,为经学全盛的清代在 诗经 文学阐释的巨大贡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 诗经 最终摆脱经学的藩篱走向完全的文学阐释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诗经 ;文学阐释;清代以前 ?中图分类号#I222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4733(2007)04 0005 04 !! 诗经 自诞生伊始就以其特有的魅力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历代学者都锲而不舍地对之进行研究阐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 诗经 学史,也即以经学为主流的传统 诗经 阐释史。但与此同时,也有少数学人从文学角度对 诗经 进行了一定的阐发,为 诗经 最终走向文学阐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笔者目前正在从事清代 诗经 学研究工作,故拟对清代以前 诗经 的文学阐释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 先秦时期是 诗经 经学的滥觞期,在这早期经学阐释的构建中也孕育着对 诗经 文学性质的探索性尝试。 尚书?舜典 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庄子?天下 云:% 诗 以道志, 书 以道事, 礼 以道行, 乐 以道和。&都注意到了 诗 能抒发心志的文学特点。其他先秦文献如 荀子?儒效 和 礼记?乐记 、 礼记?孔子闲居 等也都有诸如此类的论说。孔子云:% 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 % 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论语?为政 )则关注到了 诗 作为文学作品特有的情感色彩。他所提出的%兴、观、群、怨&,既有其文学社会教化作用的一面,也有文学艺术审美功用的一面。尤其是%怨&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诗经 中的怨刺诗,其怨情的发泄即是诗人心中压抑愤懑情感的抒发。清代王夫之在其基础上继续阐发,提出了%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1](第5页)的全新的文学理论观点。这不能不说要归功于孔子。新出土的 孔子诗论 这部书,我们且不论其作者为谁,其为先秦论 诗 专著则无疑,它在解说 诗经 时,也是从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出发的。比如,第18简云:% 杕杜 则情喜其至也。&认为 杕杜 这首诗反映的是对情人到来的喜悦之情。而孟子对 诗经 的阐释也不容我们忽视,孟子曰:%说 诗 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上 )孟子的这一论说,第一强调了读者在阅读活动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第二表现了对背景材料的重视,强调了客体的作用,成为后世读 诗 、解 诗 甚至解读一切文学作品的不二法门。 汉代是 诗经 经典化的时期,但随着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发展, 诗经 的文学阐释也随之进一步发展,由先秦关注用 诗 的%诗言志&逐渐向关注作 诗 的%诗缘情&过渡。 诗大序 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已经认识到了 诗 作为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抒情特点。 盐铁论?徭役 云:%古者无过年之徭,无逾时之役。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不还,父母愁忧,妻子咏叹,愤懑之恨,发动于心。慕积之思,痛于骨髓。此 杕杜 、 采薇 之诗所为作也。&韩诗 薛君章句 论 周南?芣苢 :%诗人伤其君有恶疾,人道不通,求己不得,发愤而作。& 史记?太史公自序 言: % 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都揭示了 诗 为情而作的特点。尤其是 盐铁论?徭役 对 杕杜 、 采薇 二诗主旨的把握、情感的把握十分正确, [收稿日期]!20061215 [作者简介]!何海燕(1975!),女,湖北钟祥人,湖北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先秦文学试题库参考答案

先秦文学试题答案 一、填空: 1、没有文字的时代,文学是依靠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 2、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独立分化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3、先秦伴随文字出现的文学,并非纯文学,而是文学和历史、哲学综合在一起。 4、先秦文学作者经历了巫、史、贵族到士的流变。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现出异彩纷呈的特性。 5、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6、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自西周开始,礼乐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7、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8、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故事最为著名。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社会。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9、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雅颂多为 4 句,较少杂言。《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押韵。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 10、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1、我国散文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是:《尚书》和《春秋》。 12、《尚书》是商周时代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

《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文字古奥典雅,唐代韩愈《进学解》中称之为“周诰殷盘、诘曲聱牙。” 13、《左传》的体例是编年史。《左传》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左传》最擅长写战争。 14、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15、《战国策》原名叫国策、国事、事语等等,经刘向整理考订,才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体例是国别史。 16 、孟子是性善论者。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7、先秦诸子中,《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18 、成语“运斤成风”的出自先秦《庄子》。 19 、《庄子》现存 3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据考证庄子自著的是内篇部分。 20、荀子主张性恶论者。荀子的一篇《成相》辞和另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 有直接影响。成语“锲而不舍”出自《荀子》。 21、在先秦诸子著作中,《荀子》或《韩非子》属于专题论文。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或《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文。在诸子著作中,《老子》属于语录体体散文。 22、刘勰评价屈原“其衣披词人,非一代也。” 23、屈原的组诗《九章》具有更多的现实性。而其组歌《九歌》则具有更多的浪漫主义特征。 24、《天问》一共提出 172 个问题;每一问均以“曰”字领起。 25、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是香草、美人。 26、明代胡应麟《诗薮》称屈原《九歌》中《湘夫人》因描写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而誉为“千古言秋之祖”。屈原《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明代王世贞赞为“千古情语之祖”。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早在二百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中原大地活动,在此后漫长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发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方。他们通过劳动实践,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发展了思维,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据考古发现,至迟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代,我国的美术、陶艺、建筑、音乐等艺术已逐渐与生产分离而走向独立。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文学,也同时产生。 因书面文字尚未产生和使用,所以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文学形式大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主要文体是诗歌和神话,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劳动和祭祀等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先民在石器时代形成了自然神信仰,氏族社会形成了祖先神的观念。他们在祭祀、大战前后、大猎、大耕种、大收成之际,必有歌舞,而与之相伴的颂美、祈祷的韵语,便是原始歌谣的一种形态。同时,先民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释它、征服它、支配它,从而产生了神话。原始文学突出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有少数以社会矛盾为表现主题的,可能产生在原始社会后期。原始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在流传中经过了后人的一些修改、删削和曲解,因而流于后世时有所差别。 夏代逐渐有了成形的文字,到了商时,文字日趋成熟,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各处出土的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周易》卦爻辞及《尚书》,可以看出我国散文由句而章、由章而篇及先记事后说理的发展过程。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宋代记载古器物刻辞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时代的钟鼎铭文字数极少,西周的钟鼎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接近500字,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文章”。 西周至春秋文献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六艺”。《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这些著述被视为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治国方略。其中《礼经》除《仪礼》外还包括《周礼》和《礼记》,实际成书于战国以后。《乐经》不传,一般认为它就是《诗经》的曲谱。产生最早的当推《尚书》和《周易》。《周易》托古的说法是伏羲画卦,文王作辞,《易经》的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际,《易传》旧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系战国秦汉儒者所托。《周易》卦爻辞或韵或散,保存有不少古代的原始歌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原始文学中据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尚书》是一部跨时代的档案文件汇编,撇开今古文辨伪不论,仅从文字产生的时代来看,其中虞书、夏书显然出于后世的补作,而商书和周书才有可信的起码条件。《尚书》虽然号称难读,却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先河,讲究章法结构,条理清晰,并出现不少成熟的辞格,为历代散文家所重视。《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简史,相传是孔子根据春秋鲁国的史料记载编撰而成,文字简练似流水账簿,未能构成散文篇章,但其微言大义,暗寓褒贬,直接导致了《左传》的产生。 春秋末至战国之世,是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时期。此时,历史散文的创作很发达,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这些史著不仅总结了国家成败之理,也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春秋》还只是简略的大事记,到《左传》《国语》则有了具体的情节、逼真的对话和人物的音容笑貌,到《战国策》则更多地以夸张的笔法、巧妙的情节,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和个性。它

先秦文学史

先秦文学史 先秦文学是指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 周代以前的文学主要是神话和歌谣 记载神话比较多的书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我国远古神话的特点: 1、记载零散,多有异说 2、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 3、从思想上说,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 4、赞美劳动与创造发明 远古歌谣 最早出现的诗歌,目前没有准确的说法。今人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载周代的歌谣15首。“歌”的第一首是《弹歌》 远古歌谣比较多保留在《周易》之中。《周易》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著作,是占噬的参考书。 二、诗经 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全集305篇,此外还有小雅6篇有目无辞。 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1,王官采诗说 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另外在《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闲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当时的采诗官被称 为“行人”(见于《左传》)。 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2,公卿献诗说 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3,孔子删诗说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

先秦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指秦统一中国(BC221)以前的文学。包括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夏商周。 第一章古代神话与远古歌谣 一、古代神话 周代以前的文学主要是神话和诗歌。 神话: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即:1、神话的内容和现实性——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2、艺术性——不是科学的反映是艺术的反映,通过幻想对现实进行了形象化的加工;3、不自觉——不是作家有意识的创作,而是受限于生产力、科学水平vs了解、征服自然力的愿望。(区分后来作家自觉运用神话题材、神化手法所创作的作品)亦称古代神话。 Eg.《山海经》《楚辞》《淮南子》 神话是通过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现远古时代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可贵的探索精神的一种原始时代的文学形式。幻想形式。Eg.女娲、后羿、大禹治水、刑天、夸父、精卫 中国远古神话Cf 外国古代神话—— 1、记载零散,并多有异说。没有专书。掌握文化的史官只重记实,把神话当做史实来曲解怀疑,思想界排斥神话之倾向(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春秋战国动乱,秦焚书; 2.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神话和传说容易混淆,但从产生年代~神话较早传说较晚;从所写内容~神话神奇怪异,传说接近现实;塑造形象~神话是神,传说是人。神话VS迷信:神话表现了人们对自然力的不屈服,引导人积极向上;迷信表现了对自然力的无能为力,甘做奴隶,听从神的摆布,消极,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宗教迷信。 3、从思想上说,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大公精神(西方=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4、赞美勤劳与创造发明 二、远古歌谣 周代以前,亦即《诗经》之前的时代称远古。三皇时代已有诗歌 反映周代以前的诗歌水平的主要体现在《周易》中。群经之首。《周易》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著作,是占筮的参考书。多叙事个别抒情。已有赋比兴衬托等表情达意之手法,生动形象。 从古代神话和远古诗歌,我们认识到—— 1.文学与劳动有密切的关系,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文学中形象、抒情、节奏、对称诸因素,主要是在生产实践中被人们意识到的。 2、文学与宗教关系密切。上古时代的文化基本是神权支配下的文化。认识水平和 生产力低下==母体崇拜=图腾=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化统治权文学的产生和成长也在宗教中受启发。 3.《诗经》是远古诗歌发展的结果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一,先秦文学 概说: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内容。 1.上古歌谣和神话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淮南子)、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淮南子)、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山海经)等等。 2.《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一说王者采诗。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出自《诗经》的成语: 辗转反侧——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鹊巢鸠占——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第一讲《诗经》和“楚辞”

第一讲《诗经》和“楚辞” 先秦文学:秦统一前的文学。 文学史上,是中国文学从萌芽状态到初步发展的阶段。 一、文学的萌芽: 一)口头文学:原始歌谣,如《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所载《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指禽兽)。 二)古代神话:以口头文学出现的文学样式,它是远古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由集体智慧创作,如《山海经》《淮南子》、《列子》、《楚辞》。【作品赏析】 P149 《山海经》三则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鲧禹治水》 P156《淮南子·女娲补天》 先秦文学翻开了中国文学光辉灿烂的第一页,诗歌方面: 《诗经》和“楚辞”交相辉映,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诗经》:中国古代初民五百年的心灵历史。 一)概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收集编订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师。编成时间约在春秋后期,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广为流传。原叫《诗》或《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 所谓“风”,是“地方乐歌”; 所谓“雅”,即“王畿之音”; 所谓“颂”,即“宗庙之音”、“祭祀乐歌”。 三者中,“风”的成就最高。 二)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广泛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生活。 1、 反映社会矛盾的诗歌,主要反映在十五国风和“小雅”里。P151《小雅?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 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后人评价其“悲而不哀”,“温柔敦厚。) 2、再现当时爱情婚姻生活的诗歌,约占十五国风一半,“小雅”中也有 部分爱情民歌。席慕容说:“古诗三百首, 就是年轻时想说而又没有说出的那个字。” 《邶风? 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我维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3、士大夫的政治讽刺诗,在“大雅”和“小雅”中,这类诗歌主要是西 周末到东周初的作品。如:《桑柔》、《荡》等诗斥责了周厉王的横 征暴敛;“小雅”中的《正月》等诗,抨击了周幽王宠褒姒、任用权 奸、昏庸误国的罪行。 4、周部族、商部族的史诗,主要在“雅”和“颂”当中。 “大雅”中的《生民》、“商颂”中的《长发》、《殷武》等,内容 丰富、描写细微,兼具史料和文学价值。这些富有神话色彩的史诗从 不同角度叙述了部族始祖的诞生、成长和艰难创业的过程,歌颂了祖 先光辉历史和伟大功绩,较完整地勾勒出周、商部族的建国史。 5、反映贵族享乐生活的宴会、田猎诗。主要集中在“大雅”“小雅”中。 如《小雅·湛路》:“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小雅?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 行。” 6、祝颂诗。以“颂”为代表,“雅”中的祭祀诗,也属于这一类。 如 《周颂? 丰年》:“丰年多黍多余,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三)《诗经》的艺术特色 1、以抒情诗为主流。(有别于西方文学的叙事传统) 2、以现实主义诗歌为主,奠定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一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从周公到孔子,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文化成了主流。 2.成书于秦汉两代的由众人编撰的和,两书中都保存了不少中国古代神话。3.《诗经》中的宴享诗的典型之作是。 4.《论语》创立的,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 5.刘向的、《新序》等书,杂举前代群书佚闻琐事编录而成,寓以劝戒说教之意。 6.汉初,贾谊写过骚体赋《吊屈原赋》、。 7.秦嘉的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记。蔡邕的五言诗 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始祖神话七发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三.简答题(共20分,每题10分) 1.《左传》战争描写的成就有哪些? 2.《九歌》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四.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 1.《诗经》的艺术特点有哪些?请举例具体分析。 2.《史记》的叙事艺术成就有哪些?请举例具体分析。 答案:1、礼乐 2、《吕氏春秋》《淮南子》 3、《小雅·鹿鸣》 4、语录体对话式论辩文 5、《说苑》 6、《鵩鸟赋》 7、《赠妇诗》《翠鸟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二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记录了商部族始祖和周部族始祖诞生的神奇经历。 2、《尚书》包括、《夏书》、《商书》《周书》。 3、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儒、 墨、、法、道德六家。 4、《春秋》是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

5、是宋玉的代表作,它生发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的主题。 6、东汉抒情赋主要 有和两类。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洪水神话赋比兴《淮南子》汉乐府民歌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战国策》的文学特点有那些? 2、《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有那些?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举例论述《孟子》的散文成就。 2、《离骚》的艺术特点有那些?试具体分析。 答案:1、契后稷2、《虞书》3、阴阳名4、编年史5、《九辩》“悲秋” 6、纪行赋述志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三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夏商文化以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与此时的原始宗教是紧密联系的。到 周代,在周公和孔子的努力下,文化成了主流。 2、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最具有神话价值。 3、《春秋》以一字寓,在谨严的措词中表 现出作者的爱憎。 4、触蛮相争的寓言出自,“缘木求鱼”出 自。 5、《招魂》的主题是“外, 内。” 6、《史记》中司马迁想通过叙事写人来达 到 的宗旨。 7、赵壹的代表性赋作是。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创世神话《七发》互见法述志赋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离骚》的主题是什么? 2、汉乐府诗歌表现了那些社会内容?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举例论述《左传》的艺术特点。 2、试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一、概述: 先秦文学是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起点,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经历了从坯胎萌芽到生长成熟的漫长过程,直到周代蔚为大观。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 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诗经》和《楚辞》耸立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巍峨的高峰,史传和诸子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 二、内容及发展经历 A神话歌谣

1)文字产生之前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 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先秦文学《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另有《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该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2)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1 先秦文学参考书目

第一编先秦文学参考书目: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袁珂《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茅盾《神话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袁珂《山海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何新《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年版朱熹《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5年版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朱自清《诗言志辨》开明书店1947年版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代)中华书局2002年版刘毓庆等《诗经百家别解考》(上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程俊英、蒋正元《诗经注析》(上下)中华书局1991年版洪湛侯《诗经学史》(上下)中华书局2002年版王长华《诗论与子论》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袁长江《先秦两汉诗经研究论稿》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79年版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赵浩如《诗经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余冠英《诗经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袁梅《屈原赋译著》齐鲁书社1984年版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游国恩《屈原》中华书局1980年版聂石樵《屈原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杨伯骏《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徐中舒《左传选》中华书局1984年版沈玉成《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冯作民《白话左传》岳麓书社1996年版韦昭注《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李维琦《白话国语》岳麓书社1996年版傅庚生《国语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黄永堂《国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刘向辑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孟庆祥《战国策译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牛鸿恩等《战国策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何建章《白话战国策》岳麓书社(附战国形势图)1996年版杨伯俊《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王焕镳《墨子校释》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杨伯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李炳英《孟子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谭业谦《公孙龙子译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版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

1中国文学成就概述

一、教案头 二、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导入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有四大文化:希腊文化、犹太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就从文学史的角度来概述中国文学成就。 第二阶段:学生自读学习中国文学史发展,并做好提纲。 第三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学史发展纲要。 一、先秦文学 (一)上古文学 1.文学艺术的起源 模仿说——心灵表现说——游戏说——宗教巫术说——文学起源于劳动:劳动说 2.古代神话由学生讲述神话故事 (1)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 (2)后羿射日《淮南子本经训》 (3)鲧禹治洪水《山海经海内经》 (4)黄帝擒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二)诗经(因为前已经讲过,略) (三)先秦历史散文

1.历史散文 (1)《尚书》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 (2)《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 (3)《战国策》三十三篇;塑造人物:鲁仲连、冯谖、陈轸、郑袖、苏秦、触龙、邹忌、荆轲;寓言故事: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亡羊补牢。 2.诸子散文 诸子,号称百家,百家争鸣。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1)《论语》《孟子》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2)《庄子》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构架有别 (3)《荀子》、《韩非子》 师生共同回顾两部作品中的名言和寓言故事 (4)墨子 墨子(前468 -前376),名翟(dí),国际上通用的英文名字是MO-TSE,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创始人。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四)屈原和楚辞(略) (五)汉代文学 1.汉代散文 (1)贾谊《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 (2)晁错《论贵粟疏》 2.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代表作品: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 枚乘:《七发》(楚辞体)《柳赋》《梁王菟园赋》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 扬雄:《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酒赋》王褒:《洞箫赋》班婕妤:《自悼赋》刘向:《九叹》刘歆:《遂初赋》班固:《两都赋》班彪:《北征赋》 司马迁:《壮士不遇赋》张衡:《二京赋》 3.汉史 (1)司马迁(略,后细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_袁行霈_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概说 从体裁上看,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散文。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周代的《诗三百》以及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诸如《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等)。散文的主要成就通常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叙事文,包括《尚书》、《春秋》、《左氏春秋》、《国语》、《战国策》等;一是说理文,包括儒家著作《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著作《老子》、《庄子》,墨家著作《墨子》,法家著作《韩非子》等。 先秦文学凸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数座巍然屹立的高峰,富有现实主义品格的《诗经》,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屈原的诗,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渊薮的诸子说理文,与作为古代史家记事文远源的《左传》等,对古代文学乃至文化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尚书》和《周易》 第一节《尚书》 三体石经尚书残石 《尚书》是中国今存最早的收集史家记事文的集子。古往今来,人们对这本书的编定、流传、文本形态等争论甚多,有些问题迄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汉初传授、用当时通行文字即隶书书写的《尚书》,即通常所说的《今文尚书》,凡二十九篇;东晋时由豫章内使梅赜(一作梅颐或枚赜、枚颐)所献的《尚书》,凡二十五篇,据称是汉代以古文字写定的另一个本子,实际上只是伪托,通常称之为“伪《古文尚书》”。清人《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则是这两种本子的合编本。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代表清代乾嘉时期《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尚书》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

(完整版)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述 一、先秦文学界定 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至于狭义的“先秦”,则主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文学。 二、先秦文学概况 1、上古文学:歌谣和神话 2、诗歌:《诗经》、《楚辞》 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三、先秦文学的特征 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主要特征: 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 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和。其主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是此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

的文学作品。 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 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 2、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3、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表现出着眼现实,少及“天命”,自觉创新的共有文化气质,产生了不同于前代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上古神话 第一节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二、神话产生的原因 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 三、上古神话的记录和保存 我国古代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现存先秦及汉代古籍中,除《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墨子》、《庄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书各有少量片断记载以外,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较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