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浮力科学课教学反思.

浮力科学课教学反思.

浮力科学课教学反思.
浮力科学课教学反思.

浮力科学课教学反思

2019-02-25

12月3日在我校举行的有效课堂教学现场上我上了一节科学课――浮力。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凭他们的直接感官传递的信息,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是非常难以理解的,怎样突破这难点,是本课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往教学时,总是怕学生乱动了半天毫无收获,所以在实验时,反复强调,分别把所用材料示范后才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虽然教学过程循循有序,然而教学效果并不佳,学生的兴趣没有被调动,思维被束缚,课堂气氛沉闷,原因是管得太死,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吸取以前的教训,我改变了教学思路,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首先,用一个动画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几个小朋友玩耍皮球,不小心把皮球掉进了树洞里,聪明的文颜博把树洞灌满水,皮球就漂浮上来,这是为什么?从而导出主题――浮力。

二、玩中探究,获得新知。

玩是孩子的天性。看着实验桌上的水槽浮着这么多东西,学生早己按捺不住了,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说:“浮着什么?想不想玩?我们一起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塑料泡沫。慢慢向下压,压到水底慢慢松手,反复几次,体会手的感觉。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玩了起来,尽情地用这四种浮着的物体实验。实验后,孩子很自然地回答出来:把这些东西按到水底再轻轻松手时,感觉到水里有什么东西向上顶手……并通过测石头在空气中的重量和放在水中的重量比较,发现在水中的石头较轻,从而得出沉下去的物体在水中同样受到水的浮力。事实让孩子们信服,“水的浮力”确实存在,而且其方向是向上的。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为了巩固浮力的知识,让学生各抒己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说说浮力的广泛应用。

沪科初中物理八下《9第1节 认识浮力》word教案 (1)

《认识浮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浮力,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知到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体验浮力的存在;会用称重法测浮力大小。 (2)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浮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习浮力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认识浮力是学习浮力知识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浮力,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三、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力学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本节课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及启发式教学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曹冲称象的故事,从而引出浮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2、讲授新知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 小组实验: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钩码的重力;

○2将钩码浸入水中,同样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也变小)。分析:钩码浸入水中示数变小,说明水对钩码也有向上的托力。 师生总结;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样的力,叫做浮力。称重法测浮力:F浮=G-F'。 学生活动:物体浸在气体中是否存在浮力?思考并回答 探究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1、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液体压强公式是什么? 2、如图:正方体前后左右受到液体的压强相等吗? 上下两个面受到液体的压强相等吗? 3、如果我们把立方体再往下移动一些它受到的浮力会变大吗? 4、如果我们把该立方体密封到水杯底部它还受不受浮力?为什么? 5、我们发现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 师生总结: 浮力就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F浮=F下-F上 探究三:物体的沉浮条件 物体在液体中受几个力的作用,又是怎样沉浮的?(重力和浮力)F浮>G时,物体上浮; F浮<G时,物体下沉; F浮=G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3、课堂小结

浮力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浮力》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忻州市第十二中学马志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浮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 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拟分两课时讲解)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浮力教案与教学反思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第一单元沉和浮 第5课时浮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 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

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5.浮力》教学设计 汉滨区果园小学张庆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1.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引导质疑法 【学法】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信息搜集法 【教学准备】 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小船、乒乓球等物体。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小船、乒乓球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乒乓球压人水

9.1认识浮力教案

9.1认识浮力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为认识什么是浮力、怎样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整节教材的编排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的规律。 学情分析:浮力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不熟悉。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积累中和小学自然科学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很肤浅,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说不熟悉,是因为把有关浮力的认识由感性提升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合成、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综合分析的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所必备的,而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4、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1、浮力的概念的建立。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 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思考:为何会出现这些现象? 二、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浮力 浮力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普遍,那浮力究竟是什么样的力呢?师生结合“活动1”共同认识,步骤如下:

[总结]:物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物块受到了向上的托力,可见:浮力即液体或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托力。 浮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提问]:刚才的实验说明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你能通过实验进一步知道物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吗? [讨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是由于物块受到浮力造成的,所以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减小量等于浮力。 [总结]:浮力=物重G-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即 =G-F (称重法) F 浮 (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引入]: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浮力,不禁想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为什么受到向上的浮力? [学生阅读]:教材活动2中的内容,并思考讨论其中问题。 [总结]: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强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强大。浮力就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产生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演示实验]:取一个去掉底的饮料瓶,瓶口朝下放置,把一个乒乓球放入瓶内,乒乓球落在瓶颈处。当向瓶内倒水时,乒乓球是否会浮起?先让学生猜一猜。倒水后乒乓球并没有浮起来。再将饮料瓶的瓶口盖上,看此时乒乓球会怎样? [讨论]:为什么开始乒乓球没有浮起来?当饮料瓶的瓶口盖上时,乒乓球为什么浮起来了? [学生活动]: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回答刚才乒乓球的两种情况。 列举两个不受浮力的案例(课件展示)。 (三)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猜想与假设]:学生结合上面的情景并联系实际提出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形状、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等有关。 [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辅导,视学生的情况点拔。如研究浮力与哪个因素有关时,需要控制哪些量不变?改变哪个物理量?怎样改变?怎样比较浮力的大小?要完成实验需要用到那些器材?需要记录那些数据?等。

《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资料为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

关。而本节所教授知识浮力的概念又贯穿全章,“称重法” 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本节的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本节课从观看录像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2.进行科学探究:每 4 人一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为主辅以发挥学生富有创意性的实验设想进行实验。本环节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确定测量的物理量、具体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交流等七个环节。其中教师需要在设计实验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学生一起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统一的探究步骤。 3.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水到渠成的理论讲解

浮力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浮力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浮力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浮力这节内容分三学时,第一学时学习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第二学时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第三学时综合运用浮力、压强、密度等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但是物体的浮沉,在第一节课的实验教学中就加以渗透,第二节再从理论角度推理验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 a)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b)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包括原理的建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体验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时运用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设计思路 1、浮力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已经积累了很多对浮力的感性认识。但是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因此《浮力》的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对浮力的教学要求一降再降,但是在历届中考中,再简单的浮力题,得分率也相当低。 2、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特点 今年我面对的学生物理基础非常薄弱,不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没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维模式,对物理学习存在为难情绪。而物理教材又特别讲究知识体系、科学严谨,是一门很严肃的科学。但是这种道貌岸然的面孔却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现状也就迫使我们改进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教材。它古板,你想办法让它生动,它严肃,你想办法让它活泼。以下两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件事是几年前看到中央10套播放的科普节目,是美国录制的,节目中的两个主持人打扮成小丑,通过大量的实验、实物场景拍摄、通俗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物理知识,一点也不让人觉得艰涩难懂,看完后你会觉得科学真是有趣。我也一下子觉悟: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这样,哪还有那么多孩子讨厌物理呢? 另一件事是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启发。有一次到北方图书城给还在小学的女儿买了一本《孩子喜欢的一百个实验》,她回家自己照着书

初中物理《认识浮力(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定义。 2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3.掌握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推理过程,了解浮力产生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浮力与压力、重力的关系,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浮力的存在及用称重法测浮力 2、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乒乓球1 个、饮料瓶、烧杯、水、弹簧测力计,钩码、石块、泡沫块、红绳 学生准备:烧杯、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刻度尺、水、泡沫块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去底的饮料瓶和乒乓球做小实验,乒乓球在水中没有浮起来,此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接着盖上瓶盖,乒乓球又浮起来,引入题 ---- 认识浮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现象,给学生造成悬念,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 一、什么是浮力 1、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盖上瓶盖问乒乓球为什么会浮来?答:受浮力作用,老师分析乒乓球静止时的受力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重力和浮力这两个力的平衡关系、分析物体在液体中静止的情况) 2 、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认识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浮力的作用,那么下沉的物体受浮力的作用吗?让学生利用手边的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略,老师巡查。一会儿后找小组同学上台演示实验,此实验有小组用橡皮筋演示的,有的用弹簧测力计演示的。讲解用橡皮筋的变短和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小验证了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这时再

出示下一个幻灯片,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问浮力的定义是什么?学生说出定义,然后给学生讲解浮力的的施力物体和方向。(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发现问题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放一段浮力产生的原因的视频,然后老师用液体压强压力理论推导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用公式表示: F 浮=F 向上 - F 向下,再分析物体在液体中的两种情况(物体漂浮和与底部密 合),然后进行习题训练。问我们知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具体数值应该怎样测量呢?引出下一个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和思考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学习) 三、测量浮力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用弹簧测力计钩码烧杯和水测量钩码全部浸入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然后让学生上台演示,结合学生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称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对物体在空气中的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得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重力的大小。然后把钩码全部浸入水中,再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此时物体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拉力向上的浮力,此时物体处于静止,受到的三个力平衡,得出浮

《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而本节所教授知识浮力的概念又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本节的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本节课从观看录像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为主辅以发挥学生富有创意性的实验设想进行实验。本环节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确定测量的物理量、具体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交流等七个环节。其中教师需要在设计实验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学生一起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统一的探究步骤。 3.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水到渠成的理论讲解保持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作用。 4.最后师生共同做一个简短的小结。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这一课是教学完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 课“浮力”后进行的教学反思。内容主要有“感受浮力”、“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测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和“解释上浮的原因”,这几个方面进行教学中不足之处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组织教学积累经验。 一年前,我上《浮力》这一课,整节课的教与学都让我抓狂,学生实验出错频率居高不下,问题在于:1、学生还没有学习体积的概念,对于体积在数学中要在这学期的后半段才能学到。2、排开水的量,学生不能较好地从烧杯上读出数据。3、一节课中三个实验,完成时间比较紧。针对这些问题,我这一次教学这一部分时,首先我调整了教学时间,我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教学。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来实验,也有时间给他们出错的机会。整个教学完成后,比上一次教学情况来看,效果好一些,但是还是有比较多的地方需要修改: 1、测量泡沫自身的重力 总所周知,泡沫非常轻,我们用测1N的弹簧秤去测量,也无法显示泡沫的重力。但是我们又不能说因为泡沫很轻而忽略不计,我怕这样会给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这一点需要调整。 2、要测浮力,还要测排开水的体积 我好不容易按照书上的实验方法,找齐了实验材料。如果让学生在烧杯中做实验,泡沫上的绳子绕过滑轮后挂在弹簧秤上,烧杯口小不方便操作,即使是学生的小手,要把固定装置安装在烧杯底部也很

困难。烧杯口小,也会阻碍绳子的滑动,影响弹簧秤的测量,如果用一个比较大的容器,又无法测量排开的水量。于是我找来的泡沫是分三层的,而且三层的厚度相同,让学生单独测排水量,小部分侵入水中,就侵入三分之一,大部分侵入就侵入三分之二,我在学生实验中我发现学生也是做一个大概,不准确。烧杯的刻度值跨度过大,读数难度大。 3、学生不能较好理解力的平衡。 这里测量浮力其实是利用力的平衡测量浮力的,对于力的平衡,学生没有基础,学生不能较好理解力的平衡。 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首先实验材料需要调整,如果沿用书上的实验材料和方法,这个问题可能一直存在,我查阅一些资料,发现别人介绍的方法,不要滑轮绕线改变方法来测浮力,而是借助另外的物品如钩码来测浮力,让钩码带着浮在水面的物体下沉来测浮力,我觉得这个方法可行,我也试了。其次可以把泡沫换成小木块,这样可以解决泡沫无法测量自身的重力的问题。

鲁科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浮力》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 二、学生情况、学习任务分析 对于浮力,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认识,但这些认识很肤浅,有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学生对于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浮力的作用有直观的感受,但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却不清楚。当然,更不清楚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等问题了。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的,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做好探究实验,尤其要引导学生做好探究问题的提出、猜想、实验设计、分析论证等环节。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五、教具

初中物理_第1节 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证明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规律,纠正对浮力一些片面的认识。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

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对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但是,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等的假设。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准备 乒乓球、矿泉水瓶(剪去底部)、大水杯、水槽、弹簧测力计、石块、盐、酒精等。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9.1《认识浮力》教案(1)

9.1认识浮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会用”称重法”测量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探究,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培养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教学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浮力 1、引入: 活动:教师左右手各拿一个乒乓球,左手松开乒乓球下落(为什么下落?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右手掌朝上,乒乓球静止在手上(为什么没有下落?因为手掌对它有个向上的托力)再将乒乓球放在水槽中,乒乓球也没有下落(为什么呢?因为水给它一个向上的托力) 展示图片:轮船漂在海面上、树叶漂在水上、人在死海的水面上看书等(教师:其实这个水对物体向上的托力就是浮力。)其它的液体对物体有浮力吗?(演示盐水对木块有浮力) 2、感受浮力 同学们感受过浮力吗?(学生回答) 体验活动:把空矿泉水瓶逐渐压入水中,体验感受。(学生回答。) 3、浮力的方向 教师:静止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受到浮力,它还受到其它的力作用吗?能画出受力示意图吗?这两个力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说是平衡力呢?(学生讨论画图,然后请学生上黑板画图)通过上面的图我们可以发现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进一步观察一下浮力的方向。(教师演示)然后学生练习画出图中的浮力方向。强调:竖直向上

《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及反 思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5.浮力》教学设计 汉滨区果园小学张庆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引导质疑法 【学法】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信息搜集法 【教学准备】 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小船、乒乓球等物体。 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浮力》总复习教学设计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九段:石彦玲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浮力,会用称重法测量浮力,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2.探究并了解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 1.用等效替代法,通过实验认识浮力,会用称重法测量浮力。 2.知道浮力大小和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1.浮力产生的原因。 2.利用三力平衡,从方法上进行建模。 四、设计思路: 浮力是对力学知识的总结和延伸,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其主要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初三总复习整章安排两课时,这节课是第一课时,通过实验,录像,典型习题的训练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浮力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 1.演示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大烧杯一个,细线,水,石块。 2.多媒体教学:实物投影,录像播放 六、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七、教学设计: (一)实验导入,理解浮力的定义; 老师演示实验(称重法测浮力),让学生观察实验引入课题,使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完成导学案练习题1,2题及课件第一题。 (二)建模引导,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先指导学生观察171页图9-5,老师指导分析,立方体的上、下、前、后、左、

右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前后两侧受到的压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即受力互相平衡;而上、下两个表面,由于深度不同,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老师对此进行建模引导,使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观看视频,再现阿基米德原理; 师:怎样测出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想出了办法,请同学们翻书到174页,回顾阿基米德原理。从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内容→公式→公式推导,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然后观看视频,再现阿基米德实验探究过程,最后通过实验探究题,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 物体所受的重力为5 N,体积为4×10-4m3,当它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为 N,浮力和重力的合力为 N,方向。 延伸:物体静止时受到的合力为多少?引导学生画受力分析图,三力平衡,合力为零。 2.小明同学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时,用 弹簧测力计、石块、烧杯、小桶等进行实验操作测量, 如图7中a、b、c是其中的三个步骤示意图,还差一个 步骤图d,才能完成探究任务,则d是测 量。设四个图中弹簧测力计的读 数分别是F 1、F 2 、F 3 、F 4 。由四个图中两个图 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以求出石块受到的浮力;被排开液体的重力为;如果关系式成立,就可以得到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延伸:如果石块换成木块,哪个步骤不同呢?引导学生分析石块和木块的不同,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可以浸没在液体中,如果去掉拉力,石块会下沉,最终沉底,三力平衡;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静止 时漂浮在页面上,步骤b不同。 3 .如图4所示,一个重为0.2N的小球被线拉住而浸没在液体中, 如果它受到的浮力是1.8N,则线对球的拉力是() A.1.8N B.1.6N C.0.2N D.0N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5 浮力教科版

《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而本节所教授知识浮力的概念

又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本节的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本节课从观看录像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为主辅以发挥学生富有创意性的实验设想进行实验。本环节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确定测量的物理量、具体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交流等七个环节。其中教师需要在设计实验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学生一起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统一的探究步骤。 3.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水到渠成的理论

认识浮力_教案

认识浮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浮力的概念并体验浮力; 2.知道怎样计算浮力的大小; 3.理解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会解释与浮力有关的生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逐步形成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实验探究,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3.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浮力大小的测量,阿基米德原理。 2.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体验浮力的存在。 二、进行新课。 1.浮力的概念。 2.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3.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一起观赏几组优美的图片(播放与浮力有关的现象:人躺在死海里看书;鸭子在水中游;落叶漂在湖面上)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鸭子在水面中游和落叶漂在湖面上的现象,但同学们是否知道其中的原因呢? 回答的很好,因为有力的作用。鸭子或是落叶除了受自身重力还受到另外一个外力,那么

这个外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呢? 鸭子或是落叶能飘在水面上,是因为还受到水的浮力。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浮力以及探究浮力的大小。 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老师演示一个小实验同学仔细观察。 ①用手托着乒乓球。 ②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待静止后。 ③把乒乓球按入水底,松手后。 大家知道乒乓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分组讨论一下看如何用桌面上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下去巡看并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然后请一组较好的典型上讲台为大家演示和讲解他们组的实验。 这组同学不仅演示得很成功,而且讲解非常准确,我们再次用掌声表扬这组同学的出色表现。根据他们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并可以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测量浮力方法吗?同学们可以课后思考。 下面同学们看我们教材中“想想做做”,同学们先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也可以动手做做。 通过这个想想做做,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去猜想浮力的大小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下面根据你们的猜想分为六个下组,每一小组探究的关系如下: (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小组讨论后就互相协作来完成你们组的实验吧,下面就请同学们抓紧时间开始实验,相信你们会发现其中的乐趣的。 三、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浮力,请同学们说一下,这节课学到了些什么?你们都做了些什么?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知道了用弹簧测力计侧浮力大小,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老师的引导,明白了浮力与什么有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而且有助于学生认识结构的建立。

第十章第1节浮力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课题第十章第1节浮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 方法 实验、归纳、对比 教具学具教师:木块、铁块、弹簧测力计、水槽、烧杯、乒乓球、饮料瓶(去底)、立方体液体压力显示装置 学生(分组):烧杯、水、酒精、浓盐水、细线、弹簧测力计、圆柱体(上标有等距离的格)、空饮料罐、水桶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展示教学图片观察图片并思考从有趣的实际问题

设情境 引入课题展示木筏、帆船、轮船、航空母 舰、鸭子、救生圈、热气球、飞 艇、潜水艇等图片。 提出问题 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 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 么? 3、人在死海中游泳,为什么漂 浮在海面上? 4、孔明灯为什么能升空? 5、木块在水面上漂浮,受到浮 力吗? 6、铁块在水中沉底,受到浮力 吗? 思考生活、生产中的浮 力的实例 对问题进行思考 中引入课题,引起学生 的研究兴趣 连续提出几个与浮力 相关问题,引起学生对 生活中浮力问题的关 注。 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认识浮力的存在,了解 到在生活和生产中浮 力的各种应用。进而引 发浮力的概念的思考。 新课 讲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 引出概念演示实验 木块在水中受到浮力 提出问题 铁块在水中会沉底,铁块在水中 受浮力吗? 观察 观察木块在水中受到浮 力,漂浮在水面上。 思考问题 通过实验得出:铁块在 水中受到水对铁块向上 的托力。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 在浮力的作用下可以 漂浮在水面上 引起学生思考,培养迁 移能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