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舆论学(期末)

舆论学(期末)

舆论学(期末)
舆论学(期末)

题型:

不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稍作论述)、论述题(陈述+见解,观点要充实,3-5个观点)、材料分析题(舆情热点案例分析)

名词解释

公众:舆论主体是参与舆论活动,对公共事物作出评价、发表意见的人。舆论主体是舆论的发生者、承担者和传播者。在舆论学中,一般把舆论主体称之为“公众”。

公共问题:舆论客体的一部分,公共事务(社会事务,公事)是引发舆论的真正客体,是指关系到多数人生存的公共事业和公共生活秩序的事情,包括私人问题和专业问题。

意见:人們對事物表明若干觀點,闡明其態度的語義手段。意見是輿論的本體,又是輿論存在的基本標誌,它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和闡釋,是輿論人表達意志的主要內容。舆论的存在形式,具有集合性和公开性。

公共性: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关,与社会关系相关,与社会观念相关。

乌众之合:《乌合之众》为社会学经典名著,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社会模仿:个体在非控制性社会刺激作用下,以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为模本,作出相似行为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社会模仿包括三种成分:模仿者、被模仿者和模仿内容。

沉默的螺旋: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认知不协调: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社会认知论。其前提是每个人都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矛盾,然而所有的人都无法使自己达到无矛盾状态。费斯廷格把"矛盾"和“无矛盾”换为“不协调”和“协调”,并据此对认知现象进行分析。

漏斗模型:

贝纳特花样:加熱一個液體系統,液體內會產生一個溫度梯度。溫度梯度較小時,熱量通過傳導在液體中傳遞,不存在一種有序的自組織現象。但如果繼續加熱,當溫度梯度達到一定的特徵值時,一種有序的對流元胞會自動呈現,整個體系則由無數個這種對流元胞組成,它對應于一種高度有序化的分子組織,此時熱量是通過宏觀對流來傳遞的。這種圖象就稱為「貝納特花樣」。

权力:广义的权力是指某种影响力和支配力,分为社会权力和国家权力两大类,狭义的权力指国家权力,即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阶级利益和建立一定的统治秩序而具有的一种组织性支配力。

公权力:集体赋予领导主体(领导者个人或领导团体)支配属于集体或其他成员价值资源份额的一种资格。

舆论操纵:指对舆论的潜在支配。表面上舆论仍处于独立地位,实际上被权力所控制,被利用来达到权力的目的。

话语霸权:存在于一切专制社会,是掌权者凭借武力和自身优势实行的话语独占。

舆论一律:整个社会只有掌权者一种声音,仅允许媒体对社会事务表达掌权者的观点,不准公开表达任何与当权者对立的意见。

话语权:广义而言,话语权是指公民在公共空间传播思想观点的自由。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

话语支配:推出新概念,垄断话语渠道,主导对话权利。

舆论合力:所谓舆论合力,就是指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各种传媒(包括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和其他舆论工具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这是考察媒介在舆论形成和引导过程中的效果的一个具体的指标,也是我们进行舆论引导和新闻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舆论机关:

公关公司:是由职业公共关系专家和各类公关专业人员组成,是专门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关系咨询或受理委托为客户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信息型、智力型、传播型、组织型的服务性机构。

智库: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机构,为政府、企业或者政党提供系统的决策思想,协助宣传各种复杂的事务。

压力集团:带领某个阶级和阶层诉诸舆论行为的具体社会组织,具有政治或经济舆论功能。在其背后都有一个利益集团,有的直接受利益集团支持。

舆论抗争:

认同政治:

抗争政治:

民意沟通:民意听取,民意争取

舆论暴力:一般是指部分媒体或者网民利用自己的传播力对个人或组织发布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失和强大精神压力。

道德偏执:

以理杀人:理是天理,天理人欲势不两立,人们做出的任何判断不是出于邪,就是出于正,不是出于欲,就是出于理。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清戴震

潜舆论:指在舆论形成前,某种意见零星微弱、杂乱无序,内容游离不定,舆论主体的表达没有规则,呈现失序状态。

主流舆论:又称主导舆论,是指在社会意识中起主导作用的一种主流意见,多反映民意的主张和立场,公众追随主流意见呈现有序状态,发挥重要影响。

舆论斗争:

社会激波理论:舆论波是民心波动的再现,由舆论中心向外震荡扩展。人们的议论总是由隐到显、由弱到强,由近及远,呈现环状的外展式波动。

社会燃烧理论:

磁场引力模型:人们改变态度、投入舆论活动,是由于受到外界意见的吸引。在该模型中有许多个“格点”,每个格点相当于一个个体,在一定场合许多个体赞成的意见,另一些个体受到影响也会赞同。

思考题

1、舆论问题如何产生?它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舆论的构成要素--问题、公众、意见。舆论的形成条件:舆论的形成离不开人类广泛的交往;舆论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变动;舆论的产生离不开一个开放、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舆论形成过程:突发事件引起多样化个人意见的出现;经过社会讨论,逐渐实现个人意见的交融;领袖人物的评价指导,各个舆论形成统一意志;公共意志获得一种权威性,舆论形成。

2、舆论主体有哪些规定性?

3、如何认识舆论的属性?

舆论具有公共事务,公共意识和优势意见三个基本属性。公共事务(社会事务,公事)是引发舆论的真正客体,是指关系到多数人生存的公共事业和公共生活秩序的事情。公共意识是舆论的潜在因素是不确定的多数人的思想,它伴随着

公共事务的出现而产生。优势意见是舆论的重要属性,表明社会舆论对多数人富有感染力和征服力,先前意见的粗略不断地在传播中被修正和添加新因素。逐渐形成完美的见解,这样就变成了优势意见。特点:具有典型,准确的表达,意见完整深刻,反映多数人的意见,具有权威性,能吸引他人追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传播强劲,优势意见得到传播媒介的加工和引导,具有舆论扩散动力。

4、不同学科对舆论生成的研究有何特点?

5、一般来说,舆论的生成分成几个阶段?

舆论的生成通常分为问题的发生、舆论领袖的出现、意见生成、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意见的互动与整合、舆论生成这6个阶段。

6、舆论传播有哪些形态?

7、当代网络舆论传播的形态与传统形态相比,有哪些创新?

传统的舆论传播主要是靠口耳相传和笔墨记录,例如:民谣、街谈巷议、清议、朝议和会议,早期的网络舆论传播也会有论坛形式。时至今日,当代网络舆论传播有了不少新形态,微博、朋友圈、交友平台(如人人网等)和跟帖盖楼等都是。现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普及化,每个人都相当于是自媒体,都能制造舆论话题,通过网络平台不断传播。这些都是传统形态所不能做到的普及化和快速传播。

8、谈谈权力与舆论的关系。

舆论是权力的生成基础,同时也是权力的实施手段。

9、权力如何在公众中制造同意?

首先,众多媒体突出报道某些事件,表达权力阶层的观点。然后,各路精英、专家在媒体上发表文章,阐释、支持权势阶层的观点。最后,民众在私下或者公开表达对权力的认同。

10、舆论一律与社会危机有何关系?

当出现社会危机时,如果保持舆论一律,就会造成社会溃败。只有舆论一律,一家之言,也就没有了舆论,相当于拿强权压下反对或对立声音,容易造成社会动乱。

11、公共权力话语应遵循什么原则?

公共权力话语应遵循意见公开和意见互动这两个规则。公共权力话语以协商为手段、以平等为前提、以公共领域为场所、以公共参与为基础,和公众讨论社会问题,在公共决策和解决社会矛盾过程中建立与公众的平等交流关系,实现对社会的治理。

12、为什么说媒体是第一舆论机构?

13、新闻媒体如何形成舆论合力?

1.引起共鸣,新闻媒介通过重大新闻,社论及各种言论来发表意见,从而在公众中产生共鸣,共鸣就是一种舆论合力

2.形成观念,一种意见一旦被多家新闻媒体持续地传播,就能被多数人接受,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形成观念合力,多种媒介提供的共同信念日益坚定,外力更不容易改变公众的态度。

3.放大舆论,传播意见的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可再现意见的声势,群众对意见信赖的场面,渲染舆论的力量,使各阶层在同等时间内感受到社会公论的影响,舆论合力不断增强。

4.公众意见一致,多种媒介共同报道消除公众意见的差异,为舆论传播不断增加动力,逐渐强化舆论的稳固性。

14、公共关系公司如何影响舆论?

15、智库如何推销意见?

智库的重点是除了拿出研究成果,还会注重思想销售,通过引导舆论和社会思潮达到最终影响决策的目的。

16、压力集团如何发动舆论?

院外活动-游说-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人们是否享有表达意见的政治自由。对于广大民众来说,现在的问题是,面对各种既得利益集团控制的宣传工具,除了屈从于这类势力的影响之外,舆论是否还有任何真正的意义。

17、当代社会舆论抗争有何特点?

18、面对此起彼伏的舆论抗争,应如何进行民意沟通?

19、集合具体案例,谈谈舆论监督和舆论暴力之间的区别。

20、社会主流舆论是如何形成的?

主流舆论具有萌发、发展、壮大的过程,需要从动态角度加以把握。

21、如何认识舆论冲突?

舆论冲突是指社会意见处于尖锐对立状态,舆论主体诉诸声讨、抗议,表达强烈的反抗情绪。对立的舆论采取对抗的形式,双方在一定时间内不会让步,最终以一方压倒另一方为结局。舆论冲突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冲突不一定会导向共识,人们会习惯性质疑,

解读《舆论学》

一、作者简介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专栏作家,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其他重要的早期传播学人物不同,作为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李普曼从未执过大学的教鞭。但就大众媒体在构成舆论方面的作用而言,他是最有权威的发言者。《舆论学》被公认为是传播领域的奠基之作。 李普曼是德国犹太人的第二代后裔,1889年9月23日生于美国纽约。在哈佛大学时他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并与他人共同创立哈佛大学社会主义学社,同时担任哈佛月刊的编辑。1911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投身于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先后在多家报纸公职,热衷于政治新闻的报道并亲身参与活动,曾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沃尔特?李普曼与1974年12月14日逝世。作为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和作家,60年的工作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他的专栏评论被不止250家美国报纸和大约25家国外报纸刊用,同时它还分别为50多家杂志撰稿。他获得了1958度普利策新闻奖。 李普曼的著作颇丰,比如《新闻与自由》、《舆论学》等,其中最为著名、流传最广的是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 二、《舆论学》的地位和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这部著作问世以后,得到了美国乃至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闻学界和政治学界的极大推崇。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仅连续再版,而且许多美国大学的新闻传播院校一直将它的有关章节作为教材编入新闻传播学的教科书。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了这本书的普及本,并在书上赞扬它是新闻学的“标准理论著作”。前些年,美国传播学教授韦尔伯?施拉姆来华讲授新闻传播学时,曾把李普曼奉为美国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并把《舆论学》列为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作品。 该书作为一部经典性著作,影响深远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 第一、《舆论学》是时代的产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美国历史上一些著名政治领袖,早已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例如,十九世纪初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曾说过:“我们政府的基础是民意,因而政府首先就业保障这一(舆论的)权利;如果要我在有政府而无报纸或有报纸而无报纸而无政府之间加以选择,我将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十九世纪中叶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也说过:“你有舆论的支持,无往而不胜;没有的话,无事不败。”然而,传统的美国政治学却一直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探讨政党、选举和政府部门怎样决策等问题上,对于舆论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更没有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舆论学》的出版,曾在美国政界和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反响。 《舆论学》是时代的产物,本世纪最初的二十年,从美国国内的情况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激化,从世界情况看,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帝国主义列强为各自的利益相互角逐,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是在列宁领导下,俄国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并建立起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件大事曾引起李普曼的极大关注。美国赫伯特?阿普特克在《沃尔特?李普曼和民主》一文中,曾描述李普曼在这时就认为“打倒社会主义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再加上他亲身参与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工作,不仅从战时宣传工作的经历中充分体会到舆论的力量,而且对舆论的原理,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设想。 李普曼纵观国际、国内的形势,关注到时代的需要,及时地指出了舆论的重要作用,这是《舆论学》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时代价值和社会影响的原因之一。 第二、《舆论学》提出了“令人惊叹的思想”,对传播学有重要贡献。 美国传记作家罗纳德?斯蒂尔曾评论说,这本书的名字平淡无奇,但是,它的思想却令人惊叹。他第一次给了公众舆论一个全景式的生动描述,可以让我们细细体会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机理。《舆论学》的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还在于,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作了卓有成效的梳理。(见第五部分详述) 三、《舆论学》的中译本简介 此书在1922年问世以来,就我所考证的有且仅有两个中译版本。一本是由林珊翻译,1989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名为《舆论学》。该译本是根据1965年的版本翻译的;另外一本较新的是由阎克文和江红合译的,200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名为《公共舆论》,此译本是根据1997年的版本翻译的。由于该书原著自1922年问世以来直到作者1974年去世都没有对它作过任何修订增补,因此可以说这两个中译本所依据的原本是一模一样的,如果没有被其他什么其它人动过手脚的话。但这两个中译本是不尽相同的,这当然与时代以及个人的理解和创造性有关。但总体来说,后一个较为新的,语言有时代特色,即符合现在的人的思维、说话的习惯;而我读的前一本则似乎更多的保持了原作的风格。有一点很有趣的是,后一译本译者阎克文在“译者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顺便说说的是,虽然这部上个世纪的原作一直拖到又一个世纪才有了第一个中译本,但毕竟还是有了,

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1分=20分) 1.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 法国 B 中国 C英国 D 美国 E印度 2.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 肿瘤 B 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 免疫耐受 E 自身免疫疾病 3.半抗原是指 A.有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B. 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C.无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D. 无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E.以上均不是 4. 以下哪种细胞因子是Th2产生的: A. IL-2 B.IFN-γ C. TNF-α D. IL-4 E.IL-1 5.在阴性选择中,发生凋亡的细胞是 A. 不能与MHC有效结合的双阳性细胞 B. 与MHC亲和力过高的双阳性细胞 C. 与MHC有效结合的单阳性细胞 D. 不与MHC-自身肽发生结合的单阳性细胞 E. 与MHC-自身肽有高亲和力的单阳性细胞

6.与HLA-B27阳性呈强相关的是 A. 类风湿性关节炎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强直性脊柱炎 D. 肾 小球性肾炎咳血综合症 E. 乳糜泻 7. 巨噬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A IgG Fc受体 B.C3b受体 C.细胞因子受体 D.甘露糖受体 E. 抗原识别受体 8. 血清半衰期最长的Ig是 A Ig G B Ig M C Ig E D Ig D E IgA 9.免疫是指 A.机体清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衰老和损伤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功能 D.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 细胞的功能 10. NK细胞活化性受体胞内段带有 A. ITAM B. ITIM C. DD D. DED E. AICD 1.C 2.D 3.D 4.E 5.E 6.E 7.C 8.A 9.D 10E 11.C 12.A 13.D 14.B 15.C 16.B 17.C 18.C 19.B 20.D 11.属人工主动免疫的是 A. 破伤风抗毒素 B. 人免疫球蛋白 C.人胎盘免疫球蛋白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读书笔记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读书笔记 陈力丹老师所著的《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是我国第一本对舆论导向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学术专著,本书第二页中的内容提要写到: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难以把握的外部精神力量对自己言行的制约,《舆论学:舆论学导向研究》揭示的便是这种力量——舆论的内在要素,形成,形态,以及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互动。由于我的论文主要研究舆论引导力,所以读书笔记以书中的舆论引导内容为主。 大众媒介对各种舆论形态的引导P98 作者在第四章中指出舆论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即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喻国明)。潜舆论虽然具有非理性和情绪化特点,但有时比显舆论更能说明舆论的真正倾向;显舆论所表达的公众意见倾向更复杂,常常不能代表舆论;行为舆论是一种综合性舆论,作者引用了社会学家斯梅塞的“集合行为理论”说明了行为舆论的意见表达强度要大于一般的显舆论。 同时作者从信息形态对舆论进行分类,将其分为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以及舆论的畸变形态——流言。舆论处于讯息形态时,舆论强度较弱,发展方向也不十分明确,如果大众媒介这是给予适当的引导,有可能较为有效地使舆论的发展方向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一致起来;观念形态的舆论表达或是简单或是情绪化的,较为抽象;艺术信息形态的舆论,心理性成分浓重,较为复杂。 对于不同形态的舆论,作者给出了大众媒介引导办法,面对情绪型舆论,媒介要保持冷静理智,抓住时机,越早引导越好;引导讯息形态舆论,要以准确的讯息应对模糊的信息;引导观念形态舆论,要提供接近性的参照系;面对艺术形态舆论,要防止舆论共振;引导行为舆论,要扶植正面行为以抑制负面行为。 大众媒介针对舆论特征的引导P119 作者在第五章“我国当代舆论的特征和媒介引导”中,从公众心态和社群分化的角度出发,结合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情况,分析了我国国情下的舆论特征,并指出这些舆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引导失误有关联,吸取近几年的经验教训,针对我国当代舆论特征,给出一些宏观引导思路。 一、扩大正面舆论,展示积极、实在的生活目标 1、提供正面价值观拒绝媒体生造,假大空,要具体、实在并且能够估计原有的信念和现实

免疫学检验期末常考选择题 附带答案

1.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A.自身免疫病 B.超敏反应 C.肿瘤 D.免疫缺陷病 E.移植排斥反应 答案】C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偶尔产生的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 2.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A.病毒持续感染 B.肿瘤 C.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衰老的组织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D. 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答案】A 【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反应过程,不 4. 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 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 B细胞 E. T细胞 【答案】B 【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5. 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 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 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答案】D 【解析】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D项不正确。 6. 细胞因子不包括()。

A.单核因子 B.淋巴因子 C.生长因子 D.抗体 E.集落刺激因子 【答案】D 【解析】细胞因子是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抗体不是。7. 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 C1 B. C3 C. C4 D. C5 E. C4Bp 【答案】B 【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 8. 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细菌最重要的抗体为()。A. IgM B. IgA C. IgG D. IgE E. IgD 【答案】C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9) 学院专业级班号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 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论。它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雷克斯 C、霍曼斯 D、帕森斯 2.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 )。 A、奥古斯特?孔德 B、赫伯特?斯宾塞 C、埃米尔?涂尔干 D、马克思?韦伯 3.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称(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4. 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通常将这个文化变迁过程称为(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5.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是( )。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预测性功能 6. 孙本文认为社会的四大要素是:地理要素、生物要素、( )和心理要素。 A.经济要素

B.政治要素 C.文化要素 D.社会要素 7. 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一般具有继承性和不可更改性,这是指( )。 A.户籍 B.身份 C.单位 D.契约 8.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9.残疾人群体,在社会学中称之为( )。 A. 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 大众 D.公众 10.马克思主义群体动力观认为,影响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是( )。 A.组织环境 B.经济关系 C.群体利益 D.群体凝聚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35分) 1、社会学: 2、生活方式: 3、参照群体: 4、社区行动: 5、社会现代化: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再版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再版 陈力丹的专著《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1999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20千字,六次以上印刷。2012年6月该著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再版,255千字。这次再版正文基本保持原貌,只在第七章第三节中增补了一小节“‘主动设置议程’有悖议程设置论的本意”。鉴于书出版于13年前,需要讨论十几年以来传播技术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的舆论问题,书前添加了导言一和导言二,导言一主要阐述舆论的基本理念,导言二阐述了web2.0条件下的流言、意见的流通。添加的一小节: “主动设置议程”有悖议程设置论本意【增补】 由于近年来传播学被大力引入,一些传播学的概念在我国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要求传媒“主动设置议程”,就被视为一种传播学理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这样的简单移植,需要对理论本身理解正确,防止产生谬误。 任何学术的、专业的话语,其能够成立,均有一定的条件或限定的使用范围,否则便成为谬误。然而根据生活经验,表述越简单的信息,越能够被传播。某一学术的或专业的话语被普及,常常会被省略掉必要的条件或忽略它得以成立的环境要求,于是产生专业术语的运用“不专业”的现象。我国强调大众传媒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于是新闻传播学科内的一些同行想到了“议程设置论”这一理论假设,既然传媒可以对公众的议程产生影响,那么我们“主动设置议程”,不就能够影响到公众想什么和说什么了吗!于是,“主动设置议程”就成为很多论述引导舆论文章的理论依据。 “议程设置论”指的是什么?我们重申一下,郭镇之教授在很早的一篇论文《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中回顾这一理论假设时写道:“议程设置作为一种间接的媒介效果,获得了大量的验证,说明它是一种普遍现象。虽然这种效果具有潜在的歪曲‘图像’的危险,但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功能。”这里重要的是最后一句“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功能”。这个理论假设论述的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客观产生的传播功能,不是传媒自身的主观的传播功能。一旦把传媒的议程设置视为人为的和有计划的、想设置什么就设置什么、想怎样设置就怎样设置,就与这一理论假设提出的初衷相悖了。 “议程设置论”提出的传媒工作环境是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Maxwell

免疫学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 (1)1、异嗜性抗原 2、McAb 3、ICC 4、CDR 5、MAC (2)1、TD-Ag 2、HVR 3、免疫耐受4、MHC 5、TCR复合体 (3)1. APC 2. ADCC 3. HLA 4. CK 5. 抗原决定簇 二、填空: 1.免疫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_______和_______。 2.抗原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特性。 3.补体裂解片段C3a、C5a具有趋化作用和____________作用。 4.T细胞识别的抗原决定簇是__________。 5.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质是__________。 6.位于HLA-Ⅱ类基因区,其编码产物参与内源性抗原加工递呈的基因是LMP和____。 7.根据TCR种类的不同,可将T细胞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个亚群。 8.NK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标志为_______和CD16。 9.HLA复合体的遗传特点有单倍型遗传、共显性遗传、__________和________。

10.新生儿溶血症属于_______型超敏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_______型超敏反应。 11.动物免疫血清具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重性。 12.B细胞识别的抗原决定簇是__________。 13.补体替代激活途径的C5转化酶是_____________。 14.HLA复合体位于第____染色体。 15.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____和______。 16.T细胞的协同受体为_______和_______。 17.在I型超敏反应中,新合成的介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血小板活化因子、细胞因子。 18.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有关的是____和____型超敏反应。 19.半抗原是指具有_________性,不具有___________性的物质。 20.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_______,在局部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Ig 是_____。 21.具有趋化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有C3a、_____、________。 22.经典的HLA-Ⅱ类抗原由DP、___、____基因编码。

数电期末试卷及答案(共4套)汇编

XX大学信息院《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期终考试试题(110分钟)(第一套)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逻辑函数Y AB C =+的两种标准形式分别为 ()、()。 2.将2004个“1”异或起来得到的结果是()。 3.半导体存储器的结构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 4.8位D/A转换器当输入数字量10000000为5v。若只有最低位为高电平,则输出电压为()v;当输入为10001000,则输出电压为()v。5.就逐次逼近型和双积分型两种A/D转换器而言,()的抗干扰能力强,()的转换速度快。 6.由555定时器构成的三种电路中,()和()是脉冲的整形电路。 7.与PAL相比,GAL器件有可编程的输出结构,它是通过对()进行编程设定其()的工作模式来实现的,而且由于采用了()的工艺结构,可以重复编程,使它的通用性很好,使用更为方便灵活。 二、根据要求作题:(共15分) 1.将逻辑函数P=AB+AC写成“与或非”表达式,并用“集电极开路与非门” 来实现。 2.图1、2中电路均由CMOS门电路构成,写出P、Q 的表达式,并画出对应A、 B、C的P、Q波形。

三、分析图3所示电路:(10分) 1)试写出8选1数据选择器的输出函数式; 2)画出A2、A1、A0从000~111连续变化时,Y的波形图; 3)说明电路的逻辑功能。 四、设计“一位十进制数”的四舍五入电路(采用8421BCD码)。要求只设定一个输出,并画出用最少“与非门”实现的逻辑电路图。(15分) 五、已知电路及CP、A的波形如图4(a) (b)所示,设触发器的初态均为“0”,试画出输出端B和C的波形。(8分)

中央电大本科《西方社会学》历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

中央电大本科《西方社会学》历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 说明:试卷号:1296 课程代码:02357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福柯怎样论述西方社会纪律机制的极度扩张? 参考答案: (1)纪律机制扩展为各种机构的普遍性运作方式 (2)纪律功能不仅具有惩罚的消极功能,而且也具有了促进的积极功能; (3)纪律机制渗透到一切非制度化的社会层面,使社会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得到了控制; (4)纪律机制成为国家控制社会的基本手段或基本形式,监狱成为国家机器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21.霍曼斯是如何论述群体凝聚力的? 参考答案: 霍曼斯用成本与报酬来讨论群体凝聚力问题。在他看来,群体凝聚力强弱首先是由成员获得报酬的途径决定的。 凝聚力较强的群体,其成员在群体内部获得的报酬较多,包括成员之间的相互赞许都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这时,成员遵守群体的规范和制度就不必支付较高的成本,成员的向心力和群体的凝聚力都会不断增强。 凝聚力较弱的群体,其成员在群体外部获得报酬较高,由此而把成员的注意力转移向外,而对群体的向心力和群体对成员的凝聚力都将减弱。 群体凝聚力还与成员在群体内活动获得的报酬与他个人独立活动获得报酬的差别相关。22.丹尼尔·贝尔论述的中轴原理具有哪些方法论意义? 参考答案: 中轴原理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中轴原理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功效性。 中轴原理不追求稳定不变的普遍性原则,而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概括和回答各种新问题:不同的社会层面中有不同的中心因素或中轴原理,因此,不能用同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 用这种“旋转着的中轴”研究社会问题,可以避免决定论,避免用同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

舆论学 教学大纲

《舆论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舆论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论舆论的本质特征,内在的构成要素以及它的演变过程和社会功能,掌握舆论的客观法则和重要规律以及民意测验的各种手段和途径,并熟悉其基本技术和方法步骤,以便能够认识社会思潮的激变,洞察社会舆论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我国现代化建设及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作为新闻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也为学生其它课程的顺利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认识舆论及其要素(4学时) 1、教学重点、难点: ⑴教学重点 中外学者关于舆论的不同说法和本门课程“舆论学”中研究的“舆论”;舆论的八要素;关于非舆论的几种常见类型。 ⑵教学难点 对舆论和非舆论界限的区分,舆论常常被误指非舆论的东西。 2、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⑴教学内容 第一节初识舆论和舆论学 本节分别从传统社会的舆论、现代社会的舆论出发,探讨舆论研究的历史轨迹,了解舆论学对我国“舆论导向”研究的意义,达到对舆论及舆论学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舆论的八要素 本节将舆论分解为八个要素,分别从舆论的七个必要因素,即主体、客体、自身、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存在时间)、功能表现,以及非必要因素质量问题,达到对舆论的深刻认识。

第三节什么不是舆论 本节为了给舆论下定义,指出了几种不是舆论的情况,分别是:大众传播媒介、媒介的言论不等同于舆论;舆论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公众不等同于舆论;避免随意的“舆论认为……”;个人的感觉不能等同于舆论。 ⑵基本要求 了解和认识舆论的概念及舆论学的产生发展情况。理解舆论的八要素,即主体、客体、自身、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存在时间)、功能表现以及质量问题。掌握区分舆论和非舆论的方法,从而达到认清“什么不是舆论”的目的。 (二)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和功能发挥(2学时) 1、教学重点、难点: ⑴教学重点 舆论功能的发挥,即舆论设定社会目标、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以及反馈社会效果。 ⑵教学难点 关于舆论在公共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和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 2、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⑴教学内容 第一节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解析 本节分别从舆论在公共管理决策中的作用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进行角色解析。 第二节舆论的功能 本节重点介绍了舆论功能的发挥作用,即舆论设定社会目标、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以及反馈社会效果。 ⑵基本要求 通过了解关于舆论在公共管理决策中的作用,理解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进而掌握舆论设定社会目标、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以及反馈社会效果的功能发挥作用。 (三)舆论的形成与状态标示(4学时)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答案完整版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170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革兰染色法在临床上常用于:( B ) A、鉴别细菌的血清型别 B、协助临床选择用药 C、诊断疾病 D、解释发病机制 2、测量细菌的常用单位是:( B ) A.mm B.μm C.nm D.pm 3、G+菌细胞壁的最主要成分是:( D ) A.脂类 B.蛋白质 C.糖类 D.肽聚糖 4、青霉素抗菌作用的机理是:( A ) A.干扰菌细胞壁的合成 B.破坏菌细胞壁上的磷壁酸 C.干扰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D.破坏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5、关于菌毛叙述错误的是:( A )

A.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B.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C.成分是蛋白质 D.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6、细菌的繁殖形式是:( D ) A.接合 B.裂殖 C.胞子 D.二分裂 7、下列那种不是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D ) A.色素 B.细菌素 C.抗生素 D.抗毒素 8、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是:( C ) A.所有的G+菌 B.所有的性G-菌 C.大多数G+菌和少数性G-菌 D.大多数性G-菌和少数性G+菌

9、关于类毒素叙述正确的是:( D ) A.细菌崩解后释放出的毒素 B.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C.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D.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制成 10、下列哪种方法能最有效杀死芽胞( C ) A.干热灭菌法 B.巴氏消毒法 C.高压蒸气灭菌法 D.间歇灭菌法 11、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体和动物皮肤及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多不致病,其中致病的是:( A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表皮葡萄球菌 C、腐生葡萄球菌 D、黄色葡萄球菌 12、乙型链球菌所致疾病是:( D ) A、支气管炎 B、肺炎 C、疖 D、扁桃体炎 13、化脓性病灶局限的原因,这是由于病原菌产生:( B ) A、透明质酸酶 B、凝固酶 C、耐热核酸酶 D、链道酶 14、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无关的疾病是:( D ) A、蜂窝织炎 B、猩红热 C、急性肾小球炎 D、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试卷汇编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试卷 (2012年1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不属于土地保护的原因的是( D )。 A.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 B.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C.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D.土地资源需要保护才能体现出自然之美 2.下列不属于三基点温度的是( A )。 A.日均温度 B.最适温度 C.最低温度 D.最高温度 3.降水量的单位为( C )。 A.cm B.m C.mm D.ha 4.当河流到达中、下游地区之后,由于坡度变小,河水中所携带的悬浮物质进一步沉积,形成了广大的( A )。 A.冲积平原 B.湖积平原 C.滨海平原 D.山前平原 5. 下列不属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的是( B )。 A. 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 B. 影响土体颜色 C. 增强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D. 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6. 按照八大类土地利用分类,下列土地利用类别属于耕地的是( D )。 A. 果园 B. 林地 C. 迹地 D. 望天田 7. 下列规划属于法定的最权威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的总纲的是( D )。 A. 基本农田规划 B. 城市规划 C. 风景旅游规划 D.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8. 不能反映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是( B )。 A. 耕地灌溉率 B. 绿色植物覆盖率 C. 城市化水平 D. 交通密度 9. 符合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原则是( A )。 A.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B. 灵活性和动态性 C.珍惜土地,保护耕地 D.部门和公众参与 10.基本农田是( B )。 A.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B.高产稳产田 C.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 D.包括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11.下列不属于土地资源特性的是( A )。 A.连续性 B.面积的有限性

社会学期末考试题

社会学期末考试题 1、何为功能理论?何为冲突理论?这两个学派的理论家代表都有谁?他们各自有什么不 同的观点?你认为,这两个理论各自的缺陷在哪里? 功能理论是什么: 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这样一种模式: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在功能主义者看来,社会结构构成单位的功能可能是显在的(可以意识到和看到的),也可能是潜在的(未意识到和未看到的); 如果社会结构的某一部分阻碍了社会满足其需求,则被视为具有反功能。 代表:奥古斯特·孔德;(提出了功能主义关于社会系统的相互依赖性的基本假设) 赫伯特·斯宾塞:借用当时盛行的生物学跟演化论观点,斯宾塞的社会演化理论强调不同的社会组织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之现象正如不同的人体器官满足不同的生理机能一般。 涂尔干: 塔尔科特·帕森斯:把对社会行动的研究作为全部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行动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意志性和目标导向。 罗伯特?默顿。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提出了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区分了正功能和负功能,并引入了功能选择的概念 缺陷:功能主义适用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社会,它过分强调了有助于社会整合的因素,而忽略了导致分裂和矛盾的因素。 冲突论是什么: 冲突论强调人们因为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 该理论认为构成社会的各部分远不是作为整体一部分而平稳运行的,而是互相冲突的,社会秩序尽管存在,但只是社会各部分之间不断进行冲突的一种结果。 代表:马克思;拉尔夫·达伦多夫;C·怀特·米尔斯 缺陷:

4、社会结构由哪些单位构成?请简单对这些单位进行介绍,包括它们的定义与特点。你认为,在虚拟社区中,是否存在相似的群体和组织?请举例说明。 单位构成:身份或地位;角色;社会群体和组织; 身份或地位:1.定义:身份或地位指的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 2.特点: 角色:1.定义: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即一个人占有的是身份,扮演的是角色。 2.特点: 社会群体和组织:1.定义:一个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一些规模较大且更具有结构化的群体被称为组织,即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标而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群体 2.特点: 5、媒体是不是一种社会设置?为什么? 社会设置指用来满足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结构中相对稳定的一簇要素。 6、想想你曾有过的与你自己的内心会话,你都学到了什么? 7、请简单介绍一下米德的角色置换理论,角色置换怎样减少人们之间的误解? 8、我们曾经学习过以下几种人格发展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置换”理论、弗洛尹德的“无意识”理论、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理论以及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请从中任意选取三中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9、什么是社会分层?根据马克思?韦伯的观点,有哪些衡量社会分层的维度?请举例子详细论述一下。在美国,为什么一名年收入在10万美元左右的男性百人大法官的社会地位要高于一名年收入15万美元左右的女性黑人律师? 10、何为社会分层?我们依据什么对社会进行分层?媒体在塑造个人声望上起到什么作用?

舆论学

一、舆论的特征 1,评价性,舆论事实上是一种评价活动。 2,集合性,舆论是一种消融了个体意识的集合意识。 3,表层性,但那些被许多人认为具有永恒意义的会逐渐凝固为系统、深层的知识,积淀为深层意识。. 4,动态性,时间上的纵向流动;空间上的横向流动;内容上的频繁变化;强度上的脉络变化。 5,现实性。 二、合理舆论评价的三个层次 舆论评价即是指公众依据一定的尺度衡量公共事务各种现象意义的认识活动,其实是主客体间的一种价值关系,即客体在何种程度上使主体的愿望得以满足,主体由此对客体做出态度反应。 1,真,即评价所包含的关于评价客体的信息必须是准确无误、符合实际的。 2,美,即评价的视角、参照物、标准等必须于评价的目标具有逻辑的自洽性、和谐性。3,善,即评价所引导的行为必须符合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舆论的必要要素 1,舆论主体,是参与舆论活动、对公共事务作出评价发表意见的人或组织,是舆论的生发者、承担者和传播者,包括公众、舆论人和舆论领袖、模拟公众。 2,舆论客体,不管是公事私事(国家机关公务、个人事务),要成为舆论对象都得先转化为公共事务。 3,舆论本体,是一套见解体系,是信念、态度、意见的总和。 信念指人们在接触外界之前,头脑里已经存在的关于现实世界的图景信条价值观。即人们过去积累的较为牢固的判断事物的标准。 态度建立在信念之上的较为表层的结构,表现为“刺激----反应”的中介。 意见是人们对若干事务表明若干观点,阐明其态度的语义手段。 关系:信念是舆论表达最深层次的思想基础和根源,态度和意见是相对中层次的外在表达形式,但态度既可以通过意见表达也可以不通过意见表达,现实中真实态度与表达出来的意见很可能不一致。 4,舆论的数量,即舆论的一致性程度。围绕一个舆论客体产生的各种意见,如果处于众说纷纭的境地,呈现几乎无限的多样性,那么便不存在关于这个客体的舆论。因而,舆论的数量是辨别舆论存在与否、存在程度的一个客观标准。 5,舆论的强烈程度 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用行为舆论来表达,通常行为舆论比言语舆论的强烈程度大些,例如静坐、游行示威和其他更激烈的行为;另一种除了部分通过言语表达外,相当程度上表现为没有用言语表达的内在态度,其强烈程度需要通过舆论调查来测量其量级。前者的强烈程度,一般通过实际的观察、访谈和体验进行估量;后者需要根据舆论调查中常用的各种意见量表分析得来。 6,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舆论一旦形成,总要存在一段时间,即使舆论客体消失了,人们还会有所议论,因为舆论的发生总是滞后于舆论客体的。 7,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舆论存在的综合表现,是能够以自在的方式,直接地或间接地、明显地或隐蔽地影响着舆论客体。如果说一种舆论在它存在的范围内没有产生对客体的任何影响,那么这种舆论便谈不上是舆论,而是一种一般的无足轻重的议论。“舆论也不仅仅是各种意见的总和,而是在广泛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比较和对比一些意见的一种待续的过程。”舆论的功能表现是自在的,而引导舆论则是自为的。因而,调查现实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20X1分=20分) 1.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 法国 B 中国 C 英国 2.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C 移植排斥反应 D 免疫耐受 E 自身免疫疾病 B. 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D.无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E ?以上均不是 4. 以下哪种细胞因子是 Th2产生的: A. IL-2 B 」FN- 丫 C. TNF- a D. IL-4 E.IL — 1 5?在阴性选择中;发生凋亡的细胞是 A.不能与MHC 有效结合的双阳性细胞 B.与MHC 亲和力过高的双阳性细胞 C. 与MHC 有效结合的单阳性细胞 D.不与MHC-自身肽发生结 合的单阳性细胞 E.与MHC-自身肽有高亲和力的单阳性细胞 6. 与HLA-B27阳性呈强相关的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强直性脊柱炎 D.肾小球性肾炎咳血综合症 E.乳糜泻 7. 巨噬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A IgG Fc 受体 B.C3b 受体 C.细胞因子受体 D.甘露糖受体 E.抗原识别受体 8. 血清半衰期最长的Ig 是 A Ig G B Ig M C Ig E D Ig D E IgA 9?免疫是指 A.机体清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衰老和损伤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功能 D. 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 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10. NK 细胞活化性受体胞内段带有 A. ITAM B. ITIM C. DD D. DED E. AICD 11. 属人工主动免疫的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人免疫球蛋白 C.人胎盘免疫球蛋白 D.白喉类毒素 E.白喉抗毒素 12. 发病机制属于川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C.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D. Arthus 反应 E.类风湿性关节炎 13. 关于W 型超敏反应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D.能通过血清Ig 被动转移 E.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14.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A .移植排斥反应 B.反复感染C.肿瘤D.超敏反应E.自身免疫病 15..I 型超敏反应中;下列哪一个是肥大细胞新合成的介质? A. 组胺B.白三烯C. ECF D.激肽原酶E. FceRI 16. 初乳中含量最多的Ig 是: AIgG B . IgM C . SIgA D . IgE E . IgD D 美国 E 印度 A 肿瘤 B 超敏反应 3?半抗原是指 A.有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C.无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刑诉期末试卷A卷汇编

??.学校2014---2015 学年下学期 《刑事诉讼法》期末考试试卷 A 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20 分) 1、刑事诉讼法的首要任务是() A、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 B 、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C、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做斗争 D、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权 2、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区别是() A、刑法解决的是程序问题 B 、刑事诉讼法解决的是程序问题 C、刑事诉讼法是关于犯罪和刑法的法律 D、刑法是关于如何去揭露犯罪、惩罚犯罪以及保护当事人等的法律 3、我国宪法第126 条及《人民法院组织法》第 4 条规定“()依照法律规 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A、公安机关

B、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 D、其他机关 4、关于证据的审查判断,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被害人有生理缺陷,对案件事实的认知和表达存在一定困难,故其陈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采信 B.与被告人有利害冲突的证人提供的对被告人不利的证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采信 C.公安机关制作的放火案的勘验、检查笔录没有见证人签名,一律不得采信 D.搜查获得的杀人案凶器,未附搜查笔录,不能证明该凶器来源,一律不得采信 5.关于期间的计算,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因被告人脱逃而中止审理的期间,计入审理期限 B.法院对提起公诉案件进行审查的期限,不计入审理期限 C.被告人要求法院另行指定辩护律师,自合议庭同意而宣布延期审理之日起至第10 日止准备辩护的时间,计入审理期限 D.因当事人和辩护人申请调取新的证据而延期审理期限,不计入审理期限

舆论学复习资料(考题)

一、名词解释 舆论:舆论是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陈力丹) 沉默的螺旋:该理论是德国著名学者诺依曼提出的,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李普曼:李普曼是美国著名的记者、政论家、专栏作家,是传播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他的著作《公众舆论》是舆论学的奠基之作,曾被施拉姆认为是传播学的奠基之作,“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是李普曼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他是美国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 舆论监督:公众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舆论监督的对象是一切社会权力,其重点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 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指群体中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人,他们或是比同伴更多地接触媒介或消息源,并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

见的人,或者同时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们的意见往往能左右周围的人。 内容分析:对媒介内容进行系统量化的研究,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包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二、简答题 1.舆论的基本要素?(1)舆论的主体:公众;(2)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现象、问题;(3)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4)舆论的数量;(5)舆论的强烈程度;(6)舆论的持续性;(7)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8)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成分。 2.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1)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2)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3)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大众媒介促成所希望的舆论(4)文化与道德传统对舆论形成的制约. 3.舆论的测量方法?(1)民意调查(2)焦点小组讨论 (3)控制实验(4)内容分析 4.舆论的存在形态?(1)潜舆论(2)显舆论(3)行为舆论 (1)讯息形态的舆论(2)观念形态的舆论 (3)艺术形态的舆论 5.影响我国舆论形成的宏观因素?(1)公众总体(2)舆论环境 (3)中国舆论场(4)舆论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