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中国古代科学 兼谈中西方科学的差异

浅析中国古代科学 兼谈中西方科学的差异

浅析中国古代科学 兼谈中西方科学的差异
浅析中国古代科学 兼谈中西方科学的差异

浅析中国古代科学

兼谈中西方科学的差异

探索宇宙有捷径吗?

关心中国科学发展的人经常问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辉煌的成就,但是为甚么近代以来“落后”了?为甚么中国近代没有出现像西方这种自然科学?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需要对中国古代文化与科学技术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认清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之处,以及和现代西方科学的差异背后的本质是甚么。中国古代科学必然随着中华正统文化的复兴而复兴。

“只在心上分”

宇宙、时空和生命的玄机深奥无穷,如何才能探测到这些奥秘呢?

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汉代张衡,是个科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具有多方面卓越才能。他为人谦和,讲究德操,他说:“一个人不必担心地位不尊贵,而应该担心道德不崇高。”

为甚么张衡这么关心“道德”呢?这“道德”和科学研究有甚么关系?让我们从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说起。

“修心”是探索宇宙深层奥秘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古代科学走的就是这样一条捷径。

从国家机密谈起

假如你家里有一个保险柜,里面放着钱或贵重物品。

谁要想看保险柜里的东西,是不是首先要经过你同意?否则你可以报警。这说明只有获得你同意的人才能够合法地看到你保险柜里的秘密。

大到一个国家,也有许多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的秘密。这些国家机密是不对普通大众开放的,对普通大众来说,国家机密就像不存在一样。然而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在政府部门工作,并且具有一定的保密级别,他不需要甚么测试方法,不需要甚么仪器,就可以直接地看到该级别的国家机密。也就是说,只有拥有相关保密级别的人才能够合法地看到国家机密。

由于不是人人都能够拥有接触国家机密的资格,所以只有特定的人群才能够接触国家机密,即接触到国家机密并不是人人平等的。密级持有者不能把自己知道的国家机密随便透露给没有资格接触国家机密的人。

对于一个密级持有者来说,他首先要忠于国家,得是个国家可以信任的人。他可以合法地、自然地看到在他级别范围之内的国家秘密,他拥有了一条接触国家机密的捷径。而西方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无法对国家机密进行探索,进行“证实”或“证伪”。

宇宙的奥秘比人间的国家机密更玄妙和深奥,但是能不能够认识到宇宙奥秘并不是人人平等的。要探索宇宙的奥秘,有没有这样类似的捷径呢?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人能不能够找到。

“修心”与探索自然的捷径

许多人们都觉得在冥冥之中有力量在主宰一切,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神”--当然这里的神并不局限于宗教和哲学中的认识,他是更广义和深远的,他是佛家说的宇宙、中国古人说的天意。如果说宇宙万物都来自于神,那么一个人要探索宇宙的深层奥秘就要信神敬神,按照宇宙天地的要求修身养性,淡泊名利,提高自身的道德修为。

一个人只有获得宇宙的认可,宇宙才会把深层奥秘展示给他。

因此“修心”是探索宇宙深层奥秘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古代科学走的就是这样一条捷径。这和中国正统文化以信仰(信神)为本、道德为尊的精髓是一致的。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古代的科学家首先要德行高深,同时具有良好的根基和慧根,还要有明师秘授系统的方法等等。

中国古代科学家按照神(天)的要求做,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他们要么是修道者,要么是道德高尚的人士,于是神(天)就把宇宙、时空和生命的奥秘展现给他们。心性道德越高,展现给他的奥秘就越多。这是从一个角度看出,为甚么修行是中国正统文化的精髓,为甚么中国古代都讲修身养性,这背后有深刻的科学道理。中国古代具有辉煌的文明是有深刻原因的。

当然现代人会说,我不信神,哪里有神?科学和信神、道德修养有甚么关系?其实关系太大了。不信神、不修道德,就看不到神,神也不会把宇宙的深层奥秘展示在人面前。对人来说,就像国家机密对一个普通人不存在一样,神和宇宙的深层奥秘就像是不存在的一样。人不是想要探索宇宙的奥秘吗?那么就得考虑改变自己的思维。

“心灵失明”的现代科学

现在的人对中国古人谈论道德修养等精神上的东西,无法理解,觉得这有甚么用呢?甚至还问道德值多少钱一斤?其实希腊先哲苏格拉底也主张,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即认识自己的心灵,这和东方的哲学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但现代科学只注重研究自然,认识不了自己,认识不到人的精神(心)的巨大作用。

现代科学是在人类的整体道德下滑后出现的。其发展过程的背后充满利欲的追逐和掠夺,进一步使人类的整体道德越来越低。神把宇宙的奥秘和真理只展示给信神和道德高尚之士,现代科学不信神、诽谤神,不重道德,甚至败坏道德,已经是“心灵失明”了。

不管其仪器看起来多么精良,不管花费多大的资源,展示宇宙深层奥秘和真理的大门对“心灵失明”的现代科学是关闭的。就像因背叛国家而不再被允许接触国家机密一样,由于不信神和道德下滑而变成“心灵失明”的人是没有资格接触到宇宙真正的奥秘和真相的,只能像瞎子摸象一样了解宇宙和生命的一些皮毛和表面现象而已。

对待心灵的不同态度是中国古代科学和西方科学的根本区别。中国古代科学从精神入手,以精神的提升为前提,然后再来研究自然,走了这么一条路。

中国历代都有非常杰出的科学家,但在社会上人人都来搞科学,既不需要也不现实,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科学不系统,其实中国古代科学本身是非常系统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只是在承传上不能像现在这样成批成批的培养学生,因为现在的学校对道德没有甚么要求。

现代科学的研究者和测量仪器是分开的,在承传上不要求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只要掌握相关知识和方法就可以了。另一方面,正因为对道德没有了要求,决定了其局限性,注定了不能探索很多宇宙的奥秘,只能知道一点皮毛而已。

在中国正统文化中的科学,敬天信神是前提,科学家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整个社会也崇尚道德,民风淳朴,社会风气良好。在这样道德基础比较好的社会环境中,对道德要求很高的科学能够承传下来。

正因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征,能够直接探索到宇宙和生命的奥秘,所以在承传上一直非常谨慎,宁愿不传、失传,也不误传给心术不正之人,即使是子女都不行。即中国古代科学在承传上是宁缺勿滥,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社会道德的持续下滑,许多好的东西最后只好带进棺材里去了,中国古代科学的精髓在社会上就失传了。

现在的人类社会人们没有内在道德的约束,只靠法律维持表面的秩序。在中国,大肆破坏正统文化,摧毁人的信仰和道德,把中华文明的最精华部份说成是“迷信”。由于无神论的泛滥和道德的下滑,中国人的心灵境界急速滑落。

复明心灵意义重大

中国古代科学和现代西方科学的差别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层次与境界。要从现代科学的误区中走出来,再现中华文明的辉煌,就得恢复人们的信仰,重建中华民族的道德,复兴中国正统的神传文化。这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为甚么要复兴中华神传文化。

当然,现在的人们对复兴中华正统文化不理解了。要搞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得要拂去人们心灵的尘土,让人们重德行善,心灵复明,不再做“心灵的瞎子”。

在人们心灵净化、道德提升的过程,也就是中华神传文化复兴的过程,也就是重振中国科学的过程。◇

孔子问礼图。

中国古代科学的一大特点是很少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正因为此,许多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真正的科学。

事实上,中国古代是走了一条不同的科学道路。而选择甚么样的科学发展道路,与社会整体状态有很大关系。

当人变得越来越复杂、狡猾,“心灵科学”的路就对人类关上了大门。到这时候,“实证科学”似乎就成了唯一的路。

中国的“心灵科学”(或“道德科学”)需要人维持在较高的道德水平。因为宇宙的深层奥秘不会展现给“心灵的瞎子”,当人变得越来越复杂、狡猾,“心灵科学”的路就对人类关上了大门。到这时候,“实证科学”似乎就成了唯一的路。

中国古代科学没有定量分析

对中国古代科学有了一些认识之后,就不难理解,中国古代科学没有现代科学的定量分析,也不会出现西方这种实证科学。

现代实证科学是在人类整体道德下滑时出现的,人们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人人都觉得自己不错,其实已经差远了。

瞎子摸象是人们熟悉的故事。瞎子看不见大象,只能用手去摸,因此比视力正常的人多了“摸”这样的过程,而且对“摸”到的是甚么乱猜一气。瞎子多了“摸”的过程,是不是比视力正常的人高明呢?瞎子乱猜一气的分析、推理是不是就比视力正常的人看到的正确呢?显然不是。

视力正常的人用眼睛就可以看清了大象,即具有看清大象的能力,无需藉助“摸”的方法。“心灵失明”的西方实证科学用的就是瞎子摸象式的方法,只能够藉助于仪器来做研究(用仪器探测就像是瞎子“摸”的过程),为了给“摸到的东西”一个说法,而研究人员又不能直接读懂仪器测到的原始信号,这就需要把仪器探测到的信号,转化成人能够理解的形式。

这种转化就需要一种工具:现代数学和逻辑分析相当于研究人员和测量仪器之间的翻译器。即现代科学的定量分析只是给“摸到的东西”一个解释、一个说法、甚至猜测,就起了这么一个作用而已。至于这个中间过程过滤或扭曲了多少东西,西方实证科学就不知道了。加上测量仪器本身的局限性,只能够看到非常肤浅、表面的东西。对于宇宙的深层,就没有办法了。

“心灵失明的人类”用瞎子摸象的方法,用僵化错误的实证科学来衡量一切,来看待中国古代科学,自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的。

古代科学走了一条捷径

中国古代科学因为走了一条捷径,于是人们能够发现宇宙的许多深层次奥秘。其实是上天(或者说神)给了道德高尚的“科学家们”一些现在人认为的超常能力(即“特异功能”)。

这些能力实际上是人的潜能、本能,人在敬天信神、道德高尚时所展示出来生命具有的能力。因此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具有现在人认为的超常能力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这些超常能力也不是能够随便展示给人看的,孙悟空为甚么被逐出师门?就是类似的道理。

现在也有一些先天基础较好的,或者人在年幼的时候,因为心地纯真、善良,也会有一些超常能力,如以前报导的用“耳朵识字”等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的大染缸中,他们心灵不断受到污染,这些超常能力就逐渐消失了。

现在人不相信超常能力,是由于无神论和道德滑落的结果。

通过自身能力探索宇宙

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往往是修道人)用自身通过修心而开发出来的超常能力(如开天目等),来探索宇宙、时空、生命的奥秘,即科学家和探测手段合为一体。杰出的科学家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层次和境界,相应的自身这个“探测仪器”也在不断的改进,“探测”到的宇宙生命奥秘也就越来越多。

这实际上是人的道德修养越高,上天给他展现的就越多。中国古代科学家用自身的超常能力直接探测,这中间没有现代实证科学的“中间层”,自然就不需要翻译,不需要现代实证科学的逻辑论证。

中国古代医学家,如李时珍等都有神迹传世。

例如,被后世誉为“药王”的大医学家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道士,本身具有超常的能力,能够直接看到另外空间里人病的根源,所以展示出高明的医术。他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

又例如,汉代的张衡怎样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现代人搞不懂,那个时候他到底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前面讲过,张衡勤修道德,人的一些潜能能够表现出来,从而具有能够看到另外空间景象的超常能力,他把另外空间里看到的东西在人间造了出来。换句话说,是因为张衡道德高尚,是个好人,就给他看到了宇宙中的一些秘密。他不需要定量计算、分析、设计,就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

中国古代走的是一条低成本、高效益之路,有益于社会道德风气,有益

于自然环境……

中国古代科学对道德和精神力量的认识、掌握和运用是现代逻辑搞不清的。超常能力和人的道德精神有密切关系。

现代科学中人和探测仪器的分离,是因为人类的整体道德下滑,导致自身的能力退化而造成的。现代实证科学跟瞎子摸象具有相似的水平。

中国古代走的是一条低成本、高效益之路,有益于社会道德风气,有益于自然环境,走的是一条神指示的路。现代实证科学走的是高成本、低效益的路,败坏社会道德风气,破坏自然环境,是一条完全违背神旨意的自我毁灭之路。

古代科学承传“宁缺勿滥”

上面已经分析了,中国古代科学不需要现代科学的逻辑分析,所以不会产生西方的自然科学。中国古代科学如此辉煌,为甚么到近代以来消失了?这涉及到古代科学的承传问题,根本的一点就是人类道德滑落了。

上面讲到,中国古代对科学家的道德心性要求很高。

中国古代一直拥有非常高的科学成就,对社会道德和自然环境都有好处,和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古代科学家5位

中国古代科学家5位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沈括(1033-1097),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杭州钱塘人。沈括的科学贡献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各领域。梦溪笔谈》全面总结了宋朝以前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在数学上,他发明了“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比国外计算高阶等差级数的公式早500 多年,“会圆术”是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沈括提出的地磁有偏角存在现象,比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时“首次”发现磁偏角现象要早400 年。李约瑟教授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3、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人。元代天文学家,水利专家。先后制造了简仪、高表、仰仪、正方案等近20种天文仪器,很多仪器其设计的科学性和使用的准确性,在当时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对元、明时期天文研究的影响极为深远,郭守敬曾领导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郭守敬根据观测的结果,于公元1280年3 月,制订了部准确精密的新历法《授时历》。这部新历法设定一年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只差26秒。国际天文学会组织将美国在月球上发现的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国际编号为2012的小行星,均以郭守敬的名字进行了命名。 4、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明末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终生从事研究天文、历法、水利、测量、数学、农学,较早接触并容纳西方文化,有《农政全书入《崇祯历书》和《几何原本》等著译,可谓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5、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字长庚,南昌奉新北乡(今宋埠乡)人。中国明朝著名科学家、诗人。着有《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共有上、中、下3 卷,分为乃粒(粮食作物耕培)、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膏液(榨油)、乃服(养蚕与纺织)、彰施(染色)、五金、冶铸、锤锻、陶埏(陶瓷)、燔石(煤、石灰、矾石、硫黄、砒石)、杀青(造纸)、丹青(颜料与墨)、舟车、佳兵(兵器)、蘖(酒母、酒)及珠玉18部分,并附有123 幅图画。此书几乎论述了工农业所有部门的技术,反映了我国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许多生产技术和经验,对研究明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具有很高的价值,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 现代科学家5位 1、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长子。1924年,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建筑硕士、美术学士学位。他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被普林斯顿大学赠予名誉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45分钟作业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视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社会原因。 课前预习 一、纸的发明 1.背景:秦汉时期,以________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经过:西汉早期可能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 3.外传:公元8世纪,________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到欧洲。 4.意义:使得________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发明 (1)战国时期出现了“________”。 (2)宋代出现了指南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________的技术。 2.外传: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________。 3.意义:指南针应用于________,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发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有关硫磺和硝石的知识;东晋________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使用:________,出现了火箭和火炮;明代出现了早期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3.外传:12、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意义:为资产阶级打败________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 1.概况 (1)雕版印刷术:唐代的________,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宋代________用胶泥制作的活字排印,提高了印刷效率。 (3)元代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 2.外传:由波斯传到了西方。 3.影响: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________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五、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1.特点: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________的关系;比较重视总结________,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2.影响: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________的倾向。 答案: 一、1.竹木简牍 2.蔡伦 3.阿拉伯人 4.信息 二、1.(1)司南(2)指南针 2.欧洲 3.方向测定

浅谈科学技术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期末作业)

浅谈科学技术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从远古的钻木取火到现代的各种高科技,其之间的发展如果真的要记录下了那可就是一部鸿篇巨著。我在这里只是通过我所学习到的知识粗略写一些我认为很重要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现代科学技术史按时间的维度划分,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古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这三个阶段。 在古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发明了很多技术成果,其中最为辉煌的首推中国的四大发明。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造纸术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了一场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而指南针的发明,更是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新大陆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的发明,更是让武器从原来的刀剑矛盾变成了火枪大炮,这对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 在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停留在描述现象,总结经验的阶段,学

科的分野并不明确,因而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和双重性,但它给近代科学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从15 世纪起, 欧洲首先从中世纪进入近代, 科学的发展逐步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并在20 世纪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特色的全球文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天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日心说、行星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在力学方面从自由落体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开始, 产生了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分支学科, 并且还产生了给力学带来革命的相对论力学。 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在技术方面更是对人类的社会的发展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18 世纪30 年代之后, 首先在英国发生了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革命, 热能被通过蒸汽机应用到机器工业之中,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英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到了19 世纪,随着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浪潮先后在欧洲大陆、北美乃至全世界的扩展, 世界性的贸易市场、铁路和轮船航运逐渐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对隔绝状况, 电力作为一种崭新的二次能源被广泛应用到工业之中。20世纪以来, 航空技术, 航天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雷达、电视、卫星和其它通讯技术将全球变成了所谓“地球村”;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智力劳动和联系的方式; 核技术在发电、尤其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使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和平与战争。 进入新世纪之后,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突破以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发展,科学与技术不断更新,科学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祖桓,祖冲之的儿子,字景烁,生卒年代无可考。 祖冲之的杰出成就主要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他研究过《九章算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科技史》教学案例浅谈

现实的契合点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科技史》教学案例浅谈 中国古代科技一课的教学我们过去的 处理方式就是让学生对科技成就按照时间、 领域、人物、成就的分法把科技成就的相关 内容让学生记忆一番能应付过考试即可,但 新形势、新要求不允许我们作如此简单的处 理,另外,作为学生,对单纯枯燥的知识记 忆也是“深恶痛绝”,如何提升学生对这一 课的学习兴趣,突破旧有教学方式的瓶颈, 是我们在处理这一课时需要重点思考的问 题。 顾颉刚先生曾言:“凡是眼前所见的东西都是慢慢儿地积起来的,不实在古代已尽有,也不是到了现在刚有。”这给我很大启发。我何不从现实入手,去寻找古代科技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处理本课时以“古代科技与现代生活”为话题,就天文、数学、农学、医学、四大发明几个方面给学生分组,让学生在掌握古代科技成就的前提下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古代科技的影子,看一看古代科技对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从而深入了解古代科技的贡献。我设计了“三看古代科技”的教学环节: 一看古代科技:了解成就 再看古代科技:现实影响 三看古代科技:反思不足 下面仅就其中“医学”方面谈谈具体做法: 中国古代医学植根于农耕经济基础之上,是在中国传统自然哲学的指导之下产生的,自成体系而且迥异于西方的近代医学。近代以来,在西方自然科学的冲击下,很多专家学者都在做中西医的“调和”工作,但结果不甚理想。中西医的理论截然不同,前者是建立在中国古代综合、思辨、形象思维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后者则是建立在西方逻辑分析推理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时常出现“头痛医脚”的现象,见效极慢;西医则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讲

中国古代的十大科学家

关于古代科学家的资料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 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 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

浅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浅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011届汉语言文学专升本(1)班张振宇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而生产力的改革又很多的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创新。现代科学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和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本文从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理解两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则是邓小平同志于1988年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的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方式,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的生存方式,用古人和现代人来相对比,已经是今非昔比,是科技改变着这一切。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都会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过去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近代的分工、蒸汽机的应用成为“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的三个伟大的杠杆。” (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形态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体,生产工具和工艺的改造主要依靠生产者的经验。那时候只有初步的科学技术,他是以直接的生产经验和对自然界的直观观察为基础的。 当代社会则已经使科技与社会一体化,并且科技革命在向信息化、生态化、全球化发展。其内容包括生物工程、激光通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以及采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生产和管理的全盘自动化,这些因素,

中国古代科学家

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

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

简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简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内容摘要: ①古代中国独自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在首创性、历史连续性、全面多样性上都是举世瞩目的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③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④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又一特征 ⑤官办为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另一特点 ⑥适合封建政治观念需要的科学文化在封建社会的框架内得以延续。 ⑦整体观,与西方科学注重分析不同,中国传统科技重整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 ⑧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实用科学体系 ⑨古代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技术结构 ⑩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其显著的优点,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也决定了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

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着惊人的辉煌历史,并处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世界最前列。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东方各国乃至西方各国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几乎全是中国人自己独自创造出来的,这一点与古希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古希腊的早期科学如几何学、天文学中的很多东西是从河流文明古国那里学来的。正是这种独创的科技成就的长期发展,历代继承,才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著名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序言中曾对此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他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㈠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 然而,在4000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两汉(尤其是东汉)与宋元(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外因素又都显示出阶段性的高潮。

中国古代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中国古代鲜为人知的科学家、发明家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鲁国人(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李冰,人名,在中国较为普遍出现。当代主要指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他主持修建了世界 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另外也有,如艺术家、主持人、教授、主持人、企业家、政府官员等同名名人。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 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唐中书令张嘉贞著《安济桥铭》中记有:“赵州蛟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但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另有同名演员、运动员等。 曾公亮(998年-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汉族,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军火家。 喻皓(生卒年不详)工人建筑师。生活在(五代末北宋初)浙江杭州一带。北宋初年,曾当过都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尤其擅长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晚年写成《木经》三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木结构建筑的手册,可惜后来失传了。 苏颂(1020~1101)字子容,泉州(今福建)南安人。北宋著名科学家。他主持创制了当时先进的天文钟之一———水运仪象台,能表示天象,又能计时。苏颂所著《新仪象法要》,详细地介绍了水运仪象台的构造,欧洲人认为他是现代天文钟的祖先。 贾宪北宋数学家,创制“贾宪三角”。他最著名的数学成就,是创制了一幅数字图式,即“开方作法本源图”,实际上是一个指数为正整数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被称为中国的帕斯卡三角形。 钱乙(1032~1113)祖籍浙江,后到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定居。其著作《小儿药证真诀》是中国最早的儿科学专著,被视为中医儿科学的经典著作,钱乙被后人视为“儿科之圣”、“儿科鼻祖”。

浅谈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浅谈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北京邮电大学 科学就是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科学首先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社会科学。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从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如电力,水力系统到更高的应用如手机,电脑到处都有科学的应用。我们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科学,尤其是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社会。 科学技术就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我所用,为人类所用的知识。从古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直是人类注重的事情,因为科技的快速发展会对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地作用。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闻名于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1、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 社会发展水平的大幅度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科学技术可以丰富劳动者的文化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可以使劳动组织与管理手段科学化,从而提高劳动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功能。总之,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欧美等发达国家只用了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在经过工业革命为代表的科技进步阶段,就将近代科技成果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创造经济发达的社会。而历史更加悠久的中国却是由于由于自大闭关锁国而导致了错过这次工业革命的潮流。结果导致了社会基础薄弱,经济水平相当低的近代现状。最终从鸦片战争开始走上了屈辱的半殖民地社会。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次次领地的割舍,一幕幕血的教训。近代的悲痛历史表明,科学技术的落后只会导致社会的延迟发展甚至倒退。 现在我国想要赶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需要在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科学成果转化方面付出艰苦卓越的努力。尤其是我国面临人口众多、物质基础薄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后列的现实,要想赶超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水平,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长期任务。然而,我国应该怎样借助科学技术之手改变落后的面貌?邓小平在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中国十大科学家-推荐下载

李四光 (1889—1971) 湖北省黄冈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为中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邓稼先(1924—1986) 安徽怀宁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 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 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等问题试工作护装置

钱学森(1911-2009)浙Array江杭州人。中国共产党优秀 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 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 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2011年12月8日,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 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12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 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绍兴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 学。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 微物理学奖金。曾任法国国家科 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 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1948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物理 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 究所(后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 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 处秘书长,二机部(核工业部) 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 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参加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的确定,与钱伟长、钱学森一起,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之父”。杰出科学家。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适用于课程论文、提交报告) 科目: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师:陈群 姓名:刘彩学号:20131313083 专业:控制工程类别:专业 上课时间:2013 年9 月至20 13 年10 月考生成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签名)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摘要: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渊源中,中国古代产生了很多的发明、创新等科学技术,这些科学研究中的很多方面曾经一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今天,我们就来论述一下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比较突出的四大发明以及在数学、天文、医学和建筑等四大科学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关键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四大科学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闻名于世,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造纸术: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国就有了刻在兽骨和龟甲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这样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普通百姓用不起,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因此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发明了书写用纸(帛、竹、木、纸并用),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提高,纸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造纸术在4世纪经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左右,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的设备和技术造纸。12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对全世界记录信息和传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指南针: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明指南针(Compass)的国家。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吸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我国汉族劳动人民进一步利用磁体的指极性,制成指示方向的机械,这就是指南针。在战国时期,被称为“司南”,清代又把指南针叫做罗盘。中国使用指南针导航不久,就被阿拉伯海船采取,并经阿拉伯人把这一伟大发明传到欧洲。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磁针从阿拉伯人传至欧洲人手中在1180年左右"。1180年是我国南宋孝宗淳熙七年。中国人首先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比欧洲人至少早80年。指南针为人类识别方向奠定了基础,也为人类了解地磁场开拓了先河。指南针广泛应用于军事作战,航海、航空,旅游等,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创造条件,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这令贸易,探险等的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李时珍——中国古代卓越的药物学家。 (公元1518年)生于湖北一个世医家庭。少年时代,常跟父亲和哥哥采集草药,或帮父亲抄写药方,听父亲讲解药物学知识。当时科举盛行,他14岁中了秀才。但他热爱医药事业,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因此,考举人三次落榜后,放弃了科举入仕的道路,一心做医生。 在行医当中,他发现当时的本草书收药不全,名称混乱,多有谬误。于是,下决心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他详细研究了古代有关的本草学、医学等各类书籍,长期深入民间向广大劳动群众学习,到深山老林采集药材,开辟药园栽培药物,通过27年的埋头苦干,终于在61岁时写成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该书不仅对我国古代本草学作了一次历史性总结,也将以前的化学知识予以系统化,并使之达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该书载药1 892种,其中无机物达266种,而且药物的分类更详细,对一些较为混乱的物质命名加以更正。 葛洪--中国古代的炼丹家 中国是炼丹术出现最早的国家。虽然炼丹家以追求炼制长生不老之仙丹为目的,但采用的方法和使用的原料使他们成为最先开始进行化学实验和化学研究的人。在我国历史上研究炼丹术的人中,最著名的要算晋朝的葛洪(约281~361)。 葛洪自号抱朴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贵族家庭。13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每况愈下。但是,他发奋读书,无钱买纸笔,就用木炭练字。他博览群书,对经书、史书、医书、百家之言等都认真学习研究,因此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一生对炼丹感兴趣。虽做过“关内侯”的官,但最终还是辞官不做,专事炼丹、制药,兼做医生。他长期远离尘世,从事炼丹研究,了解了许多化合物如铜青(硫酸铜)、矾石(明矾)、密陀僧(氧化铅)的性质,并进行包括炼丹、炼汞等在内的许多化学转变。除炼丹外,他还把炼丹中观察到的化学变化详细予以记载。他一生著作颇多,有《抱朴子》内外篇共一百六十篇,还有《金匮药方》一百卷,《时后要急方》四卷。其中《抱朴子·内篇》是他的主要炼丹著作。 张衡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 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

论述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科学技术发展的异同及其启示

论述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科学技术发展的异同及其启示 相同点:古代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灿烂的科技文化,几千年来其独有的四大发明以及历朝历代不间断的各种先进的技术为推动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古代希腊同样历史悠久,也拥有无与伦比的科技文化,它独有的逻辑推理,为科学而科学的理念为近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虽有差异,但各自拥有的科技文化同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不同点: 一、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 中国经验实用型科学技术模式具有极其鲜明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古希腊逻辑数理型科学技术模式则具有“为科学而科学、以科学认识本身为目的”的非功利性色彩。 中国古代从秦汉到南北朝的历史时期是我国古代经验实用型科学技术模式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农学上的《齐民要术》、天文学上张衡的侯风地动仪,还是数学领域的《九章算术》和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都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实用性的特征。唐、宋、元、明、清时期基本上延续了前期的实用科学技术模式,这一时期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对世界的最主要贡献集中体现在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上,而这些科学技术成就都直接来源于实践而服务于实践,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征。 与此相反,古希腊科学技术体系则具有鲜明的“为科学而科学”的非功利性色彩,这一特点在古希腊前后期是一以贯之的。文艺复兴后西方的

科学技术发展部分地继承了古希腊的这一传统。 二、关于科学研究的方向和范围。 这一问题与前一个问题紧密相联,正由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模式具有极端的实用性特征,所以与人类生活直接相关的学科得到了超常发展。古希腊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范围上,把科学发现本身当成目的,突出了它的非功利性,而近代西欧则继承了这一传统。 三、关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①经验直观与抽象推理的对立:我国古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主要考虑从经验和直观出发,强调“格物致知”。而古希腊则更重视事物的“理念”。比如柏拉图就认为,真正实在的是“理念”,它是超越事物的存在,而一切感性经验仅仅是对“理念”世界不完善的临摹,是靠不住的。他还认为科学与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把握“理念”。 ②科学数学化上的对立:在我国古代各学科门类的发展中,数学没有起基础性的作用,没有将数学引入数学以外的科学;而古希腊则创造了一套数学语言来把握自然界的规律,科学数学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对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推崇备至,主要进行哲学教学与研究的柏拉图学园门口竟然立着“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的牌子。 ③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方法的对立。我国古代除墨学有关于逻辑学的只言片语外,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逻辑学体系。而古希腊则开创了逻辑学。因此在整个古希腊时期,科学家善于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来考虑问题。 启示:在当今科学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理论也要注重实践。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提炼,是高度概括和总结性的东西;

知道教科书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

、知道教科书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通过竞赛活动让学生探寻更广阔的古代科学家的足迹,使学生增长视野和见识。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组织课堂的能力。 4、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 5、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教科书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 3、学生自己制作小脚丫(卡纸材料)。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一、中国古代文化图片(引用于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节目中的历史画卷)导入,激发兴趣。引出课题《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导语:百年圆梦,2008年的北京奥运是对世界最为酣畅淋漓的展示,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开幕式中名为“灿烂文明”的上篇用中国特色的方式向世界观众介绍了四大发明、丝绸之路、音乐、汉字等中 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1、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图片。 2、看完图片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情感熏陶。让学生感受“灿烂文明”------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篇,用充满中国特色的方式向世界观众介绍了四大发明、飞天、丝绸之路、

音乐、汉字、书法等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导语: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闪烁的明星,那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们,他们对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教师适当给予补充或纠正。 3、和孩子们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源。 小组通过多种方式(李时珍组、张衡组、祖冲之组、郭守敬组、一行组。)向全班汇报五位科学家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和他们 的生平,开阔学生的视野,检验学生课前所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导语: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我国影响世界的文化伟人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把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伟人的资料写在“小脚丫”上,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分享你的课前所得吧。 2、鼓励孩子们自信地站上讲台。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交流。 2、主动积极地展示自己的“小脚丫”。通过这一环节,让孩子们进一步地了解古代科学家的足迹。不但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当家作主的感觉,还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自主意识。 四、探寻古代文化竞赛活动。 1、教师配合主持人(学生)进行对竞赛作出表现性评价。 2、为学生颁奖。 1、学生主持,学生自主参与。2、小组抢答。哪组在听题后最快拍响快板为回答机会。(胜利的小组将取得“登上科学高峰的奖励红旗”)学生在活动中更深入探 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不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组织管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五、畅想未来。倾听并激励孩子们畅想。各抒己见,畅想未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树立为中华之崛而努力读书的理想。 六、总结,歌声(红旗飘飘)结束全课。结束语:这节课我们以满怀的热情一起探寻古代 科学家的足迹,一起畅想了祖国未来高科技发展的美好画卷,让我们随着古代科学家的足迹为前进的动力,让我们随着梦想而飞,让我们以满怀的期待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灿烂更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33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选择题 1.史书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材料可见()。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 B.东汉元兴元年后,纸成了唯一书写材料 C.造纸原料易得是蔡侯纸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D.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棉布、鱼网 答案 C 2.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由中国传入欧洲,并帮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科技成就是( ) 解析欧洲“发现世界”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指南针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答案 A 3.《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这段材料描述的科技成就是( ) A.火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造纸术 答案 A 4.今天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象棋发明于宋代B.宋代发明了火药 C.宋代火药广泛用于战争D.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解析从唐到宋的这一变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说明了火药在宋代被广泛应用于战争。

5.“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起来?……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文明在应用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与人类的实际需求方面比西方文明要有效得多?”据此分析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政府是科研的主要组织者 B.实用技术发达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析解题的突破口是理解材料,材料一方面指出现代科学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指出古代中国应用科技比西方发达。材料不能体现A、C、D,此三项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科学理论的研究,故答案为B。 答案 B 6.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 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解析从“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可排除A、B项;“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主要与领土被金占领有关;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直接得益于当时城市经济繁荣发达与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 D 7.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主要说明元曲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百姓,没有深奥不易理解、粗野庸俗的情况。反映了元曲以自然本色为主流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