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并默写前两首诗;

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资料联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他对“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向往之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领略到。本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归田园居》和《使至塞上》

一、课前自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荷()锄草长()属()国征蓬()

候骑()汉塞()燕()然

2、作家作品

①陶渊明,字,名,东晋时著名的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

②王维,字,代诗人,他的作品最主要的是诗,北宋苏轼称他的诗“,”。

3、熟读两首诗

二、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一)读《归园田居》探究下列问题:

①你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几层意思?

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著;自已田园之乐。

②你认为“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③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二)读《使至塞上》,探究下列问题:

①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进入大漠,展现在他跟前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②你有首联中的“单”字读出了什么?

轻车简从,被排挤出朝庭。

③你从“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读出了什么修辞方法?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比喻。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④颈联中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

⑤读了全诗你认为作者所描之景如何与所处心情紧密结合起来的。

通过“孤”“直”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我的的基本特征,而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三、拓展延伸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第二课时

知识联接:

渡荆门送别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王夫之《唐诗评选》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自主探究:

1、你认为全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作者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用自己的话说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描绘的景色。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伸展,渐渐消失了,一泻千里的江水奔入辽阔无际的原野,滔滔东流。前句是写(动、静)景,后句是写的(动、静)景。写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的心情。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相关联接:登岳阳楼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

自主探究:

1、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凭栏“吊古”,勾起了满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也表现了诗人“万能来游”“三年多难”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

2、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3、颔联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4、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抒发了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5、尾联中“风霜”既指自然事物,又实喻社会现实,一语双关。“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明示了胸中悲情涌动,悲如一江春水,以静景反衬生活转徙不安,景之静难平胸中激荡之悲情。

《古诗四首》教案 (4)

《诗五首》教学设计 一.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3.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学习《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2.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读,思考: A.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B.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C.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③讨论: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冰心诗四首教案

冰心诗四首 自主学习 1.正音辨形 妄弃()嫩绿()惊羡() 鸟cháo() pāo()下tǎnɡ()若 答案:wànɡnan xiàn巢抛倘 2.据义填词 (1):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2):惊叹羡慕。 (3):鲜明艳丽;明丽。 答案:(1)无端(2)惊羡(3)明艳 3.走进文本 (1)四首诗的表现手法相似,或托物寓情,或借物言理,都出现了“物”:第一首是“”,第二首是“”,第三首是“”,第四首是“芽儿”“花儿”“果儿”。 (2)《成功的花》中作者抓住花的色泽特征,用一词形象地突出了花的“成功”。《嫩绿的芽儿》中作者抓住芽、花、果的特征,用、、三个词形象地进行了描绘。 答案:(1)鸟儿纸船花(2)明艳嫩绿淡白深红 题目主题思想 母亲歌颂了母爱的博大无边、伟大无私 纸船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成功的花我们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精神,从花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 嫩绿的芽儿讴歌美好的青春,赞美积极的人生

母亲 1 思考:诗歌中两个“风雨”相同吗?说出你的理由。 不同。第一个“风雨”指真正的风雨,此“风雨”为下面的“风雨”做铺垫,第二个“风雨”指失败、挫折、打击。 2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赞美母爱的伟大、无私。 纸船 纸船 -寄母亲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凉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4、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悲哀? 因为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十分想念自己的母亲,思念不着最是难受,所以“含泪”“悲哀”。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热爱母亲、思念母亲的情感;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6、本诗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诗人叠纸船这一行为表明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3、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9、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想象。这一想象有何特点?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部编版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dàn ):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 cāng ):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 ..( sǒng zhì):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 sè):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江苏省泰州市永安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冰心诗四首教学案 苏教版

冰心诗四首教学案 姓名班级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蕴涵的情感。 2、学习诗歌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聚的语言。 3、背诵并会默写前两首诗歌。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蕴涵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诗歌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聚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抛.下(pāo)倘.若(tǎng)叠.成(dié)惊xiàn(羡) cháo里(巢) s?遍(洒) 2、填空。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主要诗集有《繁星》、《春水》。她的诗以书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3、熟读课文。 4、根据情境补写句子。 一只蜗牛艰难地在墙壁上爬行,一会儿就从高墙上摔下来了,它翻过身又继续向上爬…… (1)悲观者说:无论它怎样奋斗,终究还是将会落下.人生也是如此啊,拼命奋 斗,到最后还是一场空. (2)乐观者说:多么坚强的生命啊,我们也要这样,活着,就要不怕困难,坚强勇 敢。 二、学习研讨: (一)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有关赞美母亲的诗句,歌曲。有何独特的感受。 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鲁冰花》、《妈妈的吻》、《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学习研讨 1、交流自学情况 (1)字词(2)作者简介(3)根据情境补写句子 2、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思考: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明确: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 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3、品读课文:补充栏:补充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2无解答新版[新人教版]

诗四首2 学案导学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先学后教 1.渡荆门送别》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其一)》融情于景,借景抒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 用“/”给四首诗划分节奏;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概述诗意;齐读,熟读成诵。 《渡荆门送别》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b.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C. 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表现手法、意境、语言、构思) 如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d 、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登岳阳楼(其一)》 你是怎样理解尾联这两句诗的?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当堂检测 比较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过故人庄 陆 游孟浩然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冰心诗四首教案

冰心诗四首教案 韦军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品味诗歌。 教学难点: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总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教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 二. 了解冰心生平。 冰心:原名谢婉莹,生于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逝世。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五四运动爆发后,在革命潮流影响下,为了探索人生道路,暴露社会的黑暗,开始以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为主题的小说创作。1921年,参加了茅盾、郑振铎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1923年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把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冰心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小说集《超人》,其作品体裁以歌颂母爱、童年和自然为主,笔调柔和细腻,微带忧愁色彩,手法含蓄委婉,语言清新明丽,共鸣面大。 三、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语调。 四,品读课文: 1、学习《母亲》 (1)集体朗诵《母亲》,说说: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温暖、宽广、安全……),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 (2) 自由朗读冰心的小诗《母亲》。朗读要求:要感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 (3)诗中两个“风雨”的含义相同吗?在诗中有何不同?(第一个“风雨”主要是指大自然中真实的风雨;后一个“风雨”主要是指在生活中遇到不顺、挫折等等而引起不愉快乃至痛苦的心情,所以说成是“心中的风雨”。) (4)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巧妙地用第一个“躲字”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精神和感受)受到打击,总要找母亲倾诉,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这种自然的联想与巧妙的类比,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

三十诗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 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 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曹操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三、[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的所见所感。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四、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王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以来,少有人能作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冰心诗四首》教案

《冰心诗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学习诗中丰富的想像、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的情感深刻哲理。 学习方法:导学探练清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粗的字注音。 叠着巢里抛下倘若惊羡 2、词语解释 惊羡:浸透: 明艳:妄弃: 倘若:无端: 3、介绍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五四运动爆发后,她在革命潮流的影响下,为了探索人生的道路,暴露社会的黑暗,开始以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为主题进行小说创作。冰心作品有三大主题:“童真”“母爱”“大自然”。诗集《繁星》《春水》除了表现母爱外,还记录了作者零星的感受和玄想,文笔隽逸,艺术精巧。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集》《冰心散文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4、文题点睛 《母亲》一诗把“母亲”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心灵避难所这种思想感情,凝练的更加鲜明、深刻,表现的淋漓尽致;《纸船》一诗作者由儿时所钟情的纸船入手,通过“小小的纸船”来抒发思念母亲的深情。整首诗意蕴隽永,语言清丽,风格细腻明丽。 写作背景介绍: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处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

船赴美国留学。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与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诗人格外怀念母亲。于是诗人写下《纸船》这首诗,抒发了思念母亲的深情。 四、自学提纲 1、诵读两首诗,要求读出诗味。 2、划出朗读的节奏。 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3、《母亲》一诗中两个“躲”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着回想一下,你也有过这种体验吗?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诗人巧妙地借前一个“躲”字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避风雨一样,儿女有难了,就只会躲到母亲的心中。这种自然的联想与巧妙的内比,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伟大、无私。 4、《纸船》中作者用叠纸船这个细节寄托了对母亲的挚爱,相信你也能仿写一个细节表达对同样的感情? 5、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作者已经长大了,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行动呢?诗中的纸船又象征着什么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母爱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五、合作探究 1、读完这两首冰心写母爱的代表作,品位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有没有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 前者主要是一种童稚期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侧重于母爱的付出。而后者则是步入青年以后对母爱的怀念和依恋。侧重于对母亲的感恩和回报 六、达标检测 (一)阅读《纸船》回答问题。 1、为什么我不肯妄弃一张纸? 2、“总希望有一只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一句中的“总希望”三个字表达了什么情感? 3、你怎样理解“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一句 4、“我”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冰心诗四首》教案 苏教版

第3课冰心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从《成功的花》中体会成功背后的辛苦。 2、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积极美好。 3、体会《纸船》中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4、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品位这四首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冰心(1900一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重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二、学习《母亲》 (一)全班分读、齐读课文,争取背诵。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二)体会“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中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巧妙地借助前一个躲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里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精神和感情)受到了打击,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无私、伟大。 三、学习《纸船》 (一)、熟悉全诗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 2.教师范读。要读得低沉而富有深情。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4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 xiāo 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耸。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教案1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教案1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很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时常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时常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想起了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感受到惜别的情意;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一起来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蕴。 二、推进新课: 1、关于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 1)概念: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2)特点: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2、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2)言什么志。——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3)有什么技巧。——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3、注意:1)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三、学习课文: (一)《子规》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顾况性诙谐,诗名较著。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 2、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3、基本解读: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主旨) 1)前二句“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说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2)后二句“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对此一传说提出质疑: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著”,附着,栖息。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写历代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及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读思结合,体会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导入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倍受后人称赞的《观沧海》吧! 二、解题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三、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生字的字音,并弄懂字义。 2.选择其中两句写景诗句想象其描绘的画面。 四、感悟诗人开阔的胸怀 1.曹操的诗风一贯是豪气开阔的,这种豪气在《观沧海》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吞吐日月、想要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其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可见一斑。 2.以写作背景来佐证这份豪情与大气。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五、拓展延伸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的风格。《观沧海》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也体现了曹诗的“慷慨悲壮”之风。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戴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借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高洁无辜。李白在听到王昌龄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整体感知 1.文题解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此寄,这首诗篇。 2.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仙”,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赏析: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诗人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这两句抒情。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饱含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 四、合作探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目标: 1、能够简要地说出张籍、元稹、朱庆馀、柳宗元的基本情况。 2、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诗中的词语;了解酬赠诗的基本特点。 3、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 4、理解比喻创新是诗意创造的主要路径,而新奇的比喻产生于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激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中的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在唐代,诗歌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比如,要感谢一个人,要拒绝一个人,要请求一个人给自己帮忙,人们往往都愿意拿起笔来,信手写就一首诗,把自己的意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交与对方。而这一类诗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首“酬赠诗”。 说起酬赠诗大家一定不陌生,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等就属此类。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二、推进新课: 1、酬赠诗:诗人赠送酬答之作 2、特点:表达委婉曲折,常用比兴手法 3、酬赠诗是从诗的功用角度命名的,而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是从诗的题材角度命名的,读时请加以注意。 4、酬赠诗通常是有赠就有酬、有来就有往的,而且常常和赠诗的韵,如《酬乐天频梦微之》。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节妇吟》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张籍(约766—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有《张司业集》。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2)节妇吟,乐府诗题,题下原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日渐坐大,而朝廷积弱日久,已难控制,割据之势日成。藩镇为增加实力,常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朝廷官员和文人。一些不得志的官员和文人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为此写过《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在此点上与韩愈心志相通,都是主张统一,反对分裂。此诗便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作。 2.基本解读: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主旨)全诗分两个层次。 1)首四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为第一层次,写接珠。前二句从对方角度写授珠,后二句从自己角度写受珠。汉乐府“何以结相思,双珠玳瑁簪”,可知赠珠是表示爱情。接珠似为对方用情之深所感,但细读下文,方知其中颇具讽意。 2)后六句“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为第二层次,写还珠。前四句写还珠原因,后二句写还珠情态。“妾家”句写其富有;“良人”句写其贵重。《史记·淮阴侯列传》:“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这里指“良人”供职朝廷,位置显赫,宠信有加。这里表明自己不会因赠珠者富贵而动心。“知君”句上接“缠绵意”,“事夫”句上接“妾家”句,表明自己早已立誓与夫同生共死,从一而终。既然难以两全,只有还珠,故末二句才有相逢恨晚的说法。“双泪垂”写还珠情态,指对“君”的感激;“何不相逢未嫁时”是对“君”的表白,似乎“君”更比“良人”重要,但事已如此,绝不可能改弦易辙。 3、小结:这首诗讲述张籍的“尴尬”:应运李师道,就不能与中央保持一致,而拒绝,则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此诗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创新学案

《30 诗四首》导学案编辑设计:孝感市毛陈中学黄志华2010-12-10晚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背诵、默写四首古诗;感知诗歌的内容。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计划课时:2课时 预习导读: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和节奏。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这四首古诗都以景传情,交融,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卷。让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走进那色彩、形象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其三)》表现的是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之情;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的《登楼(其一)》,凭栏“吊古”,勾起诗人满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苍凉悲壮,堪称得杜(杜甫)调。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 一、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 1、范读、齐读、自由读……自背,互背,指名背。(4-5分钟背熟并检查过关) 2、补充注释。(参考课本和“百度百科”等改编。)(请填所留之空) 兴:起(床)。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本义,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荷(hè),。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长,现书注zhǎng。我尊重之。但我认为读cháng更好。理由:①与下文意更相符。草.木如短,衣不易沾露。②草木的生长是非瞬间不可觉察的过程。—H) 沾:沾湿。足:。但:。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 3、参考译文:(我)种豆于南山之下,杂草茂盛豆苗稀稀。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粗布衣裳。衣服沾湿了并不值得可惜,只要意愿不违背(就OK了)。 4、理解欣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劳作的“成果”:草豆苗;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的特点。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从“”到晚,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带月荷锄归”一句极富诗的意境。试闭眼想象之: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最新浙教版五年级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品)

浙教版五年级语文《古诗四首》教案 一、教学分析 1、《春日》展现了泗水边的大好春色,歌颂了春天的无限生命力;《游园不值》也赞美了满园的春色,形象地提示了春天生物旺强的生命力;《望湖楼醉书》生动记了夏天西湖景色的变,表现了景物的动态美;《出净慈寺》则显示了夏天西湖荷花在在晨阳光下映照下的美丽;四首诗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歌颂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觉到诗人(叶绍翁、苏轼、杨万里)文字的优美和描写景物的功力,体会我国代诗词的光辉灿烂。 2.四首古诗格律整齐,文字优美,诗句生动,读来琅琅上口,是适宜诵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理解8个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会背四首诗,会根据《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想象,说一段话。 4.感受四首诗所描绘的大自然景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注解,通过自学,一字一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教学难点:注意词义变迁,理解诗意。根据《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想象,说一段话。 四、录音机、小黑板或投影仪等。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春日》《游园不值》中的4个生字。 2.借助注解说说《春日》《游园不值》的意思,并熟读背诵两首诗。

3.感受这两首诗所描绘的自然美。 (二)教学过程 1.揭题:21诗四首(板书、读题)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古诗二首》(《山行》《江雪》,都是宋代诗人的作品。唐朝是诗歌鼎的朝代。宋代也是诗歌创作繁荣、优秀诗人辈出的朝代。这一课时,我们学习《春日》《游园不值》。 2.出示诗题《春日》(板书、读题)我们先学习宋代诗人朱熹的《春日》。 (1)谁能说说诗人朱熹的情况?(学生可以看注解①说说,也可以离开注解,根据自己知道的说。) (2)轻声读读《春日》,要求自己学会生字,读通古诗。读后作自学检查:①泗(sì)通过查字知道:泗水,是山东的一条河流,。②指名一,二位同学读诗,看看是否会读了,即读准音、不尜字、读得较畅。 (3)理解诗意,再读注解②-⑥。 ②指名一条说说注解思后,让学生接着说说不得1、2句的诗意。 ③集体评议、补充、纠错后,教师进行指点。(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这两句写了诗人春游时看到的景色:风和日丽的一天,我去泗水,寻长优美的景色,河边无边无涯的风光景物,一时间变得焕然一新。(要注意求同存民思维。如第1句注解,可把"寻芳"放在前面,可放在后面,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说说。) ④按同样的方法,读读、说说第3、4句。评议纠正后,教师以小黑板或投影出示正确答案,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的感受:春游中,我很容易地认识了春天的面貌,百花吐艳,成紫千红。告诉学生最生一句是传颂的佳句。(理解后再读读3、4)句。 ⑤熟读全诗,为以后背诵作准备。 3.学习《游园不值》。 (1)读注解①了解作者叶绍翁。同时审题。不值:没有要访问的`人。全题意思:去游园,主人不在,没能到园内去。 (2)初读,《游园不值》,读通诗句,自学习题个生字。(屐(jī)苔(t ái)扉(fēi)意门) 读后进行检查。 (3)理解诗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