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一、自然灾害概念及特点

1.概念:自然环境变化过程中,给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毁的现象、过程和后果统称为自然灾害。

2.特点: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破坏性

3.自然灾害分类:

①大气圈灾害:在大气圈中主要由于大气环流引起的气象、气候灾害。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龙卷风、暴雨、干旱、冰雹、寒潮、霜冻等

②岩石圈灾害:在岩石圈中主要由于内外力地质作用产生的各种灾害。如:火山、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③水圈灾害:在水圈中,主要由于水循环运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风暴潮、海啸、海面上升和海水入侵,以及由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灾害等

④生物圈灾害:在生物圈中主要由于生态系统失调产生的生物灾害,如病虫害、鼠害等

4.世界两条最大灾害带:

(1)环太平洋灾害带:

①位于世界上最著名的地震火山活动带——全球75%活火山、80%以上地震

②处于陆洋交界面——热带风暴(含台风、飓风)、海啸。

③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城市和人口密集——人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2)北半球中纬度(20o~50oN)环球灾害带:

①是世界山地最集中的地区,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区;

②气候复杂,东亚和南亚受季风影响,温度与降水变率大——低温、水、旱等气象灾害最为频繁。

③内陆和一部分西海岸地区——风沙和盐碱灾害普遍;

④大部分地区是全世界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人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

二、地质灾害

1.地质灾害概念:在地球岩石圈内部或表面各种力的作用下,通过使岩石变形、位移所产生的灾害,包括地震、海啸、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2.崩塌、滑坡、泥石流: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山区及南部丘陵地带,其中以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江南丘陵及西北一带的山区较多。

(1)地震

定义:地球内部能量积聚到局部地区,在短时间内突然释放造成的地球表面的快速震动。

危害: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常伴生火灾、水灾、瘟疫和海啸

措施:1)加强对地震的监测和预报工作

2)加强抗震减灾的意识教育

3)做好保险工作

(2)崩塌

定义:在急陡坡或河、湖、海岸上发生岩石崩解、塌落的现象。

危害:妨碍航道、影响交通、毁坏堤坝、破坏房屋。

(3)滑坡

定义:斜坡上的岩石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4)泥石流

定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等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形成原因:自然方面:坡徒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夏季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人为方面:滥砍滥伐,过度开垦使植被减少;修建铁路、公路、水渠等不合理开挖土地,破坏山坡表面。

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3.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1)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2)产生原因:

自然因素: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土壤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稀少、多暴雨的冲刷

人为因素:尖锐的人地矛盾: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很大。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过度开垦陡坡、林地、草地等造成植被破坏。露天矿的开发,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河道摊地开矿使大量泥沙直接进入河道,增加河流泥沙。(3)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挖掘水资源潜力,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建成高产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②扩大林、草地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③改善天然草场和植被,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加强放牧管理,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保持水土

4.荒漠化及其防治

(1)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大部分、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2)产生原因:

自然因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方面。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5.水土流失及荒漠化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气象、气候灾害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我国的东部季风区的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由于季风影响,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热带高压强:南旱北涝;副热带高压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2.旱灾

我国典型地区:主要发生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形成原因:季风的不稳定和雨带的推移造成,华北地区春旱、江淮地区伏旱、华南和西南地区秋旱。

治理措施:利用气象卫星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灾害损失;整治河道;修建水库。

3.台风

概念:低气压、热带气旋,破坏力巨大、灾害性天气

对人类的影响:

①不利:威胁航运;摧毁建筑、影响农业、交通、工业生产

②有利:伏旱期间带来降水,缓解旱情,防暑降温

影响我国的台风

①发源地:菲律宾以东热带洋面

②影响时间:7---9月(夏秋)

③地点:东南沿诲(台、粤、琼、闽、浙------)

防御措施:①加强台风监测、预报

②制订防灾减灾的应急措施

③营造沿海防护林

④加强抗台减灾意识教育

4.寒潮

概念:大范围的强烈的冷空气活动

危害:导致河港封冻、交通中断、牲畜和农作物冻伤。

但能消灭害虫,帮助小麦越冬,有利于盐业制卤等。

防御措施:加强监测预报,防抗结合

上海寒潮标准:24小时内降温≥ 10℃,且日最低气温≤0℃。

5霜冻灾害

概念:最低气温高于0℃的晴天晚上,土壤、植物表层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植物遭受伤害时的短时间低温,造成冻害。

危害:东北、西北、华北的早春与晚秋——对经济作物危害大、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冬小麦、油菜、柑橘减产

四、我国自然灾害发生与分布的主要特点

1.发生与分布特征:

(1)灾害种类多样,发生频繁

原因:①地处亚欧大陆东部、东濒太平洋,西南部有青藏高原;

②季风气候不稳定;

③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

④干旱、半干旱面积广大,环境多样,具有多种灾害形成条件;

⑤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加重。

(2)成灾人口多,灾情严重

原因:50%以上人口、70%以上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地区

(3)地域分异明显

地域分布——海洋灾害带、东南沿海灾害带、东部灾害带、中部灾害带、

西北灾害带和青藏高原灾害带。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旱灾

①东部灾害带

长江流域、黄淮海流域、松辽流域、珠江流域中下游和太湖

流域——洪涝灾害

②东南沿海灾害带——台风

③青藏高原灾害带、中部灾害带(内蒙古高原)——雪灾、大风、寒潮

④辽南、华北、西北、西南、台湾——地震

⑤中西部山区及南部丘陵(川、滇、黔交界处)——滑坡、泥石流

2.防灾减灾的对策及步骤

对策:发展科技,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防灾减灾意识教育;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生态建设。

步骤:灾害预防;灾害预报;灾害监测;救灾赈灾;灾后重建

(完整word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自然灾害与防治(练)(含解析)-课件

专题17 自然灾害与防治 1.练高考 (2015?福建卷)B.【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侵溢上陆的现象。图19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其原因。(9分) (2)简述该省防御风暴潮灾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答案】(1)(9分)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原因:该省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河流入海流量大,对风暴潮起顶托作用(或与天文大潮相逢),增加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次数。 (2)(6分)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加固堤防;保护生物(红树森、珊瑚礁)海岸,营造沿海防护林;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意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名师点睛】自然灾害防御措施分为非工程性措施和工程性措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指建立监测与预报预警系统各应急机制;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防洪规划与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工程性防御措施指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具体方式:一是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二是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三是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2015?山东卷)45. (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于地中,或平地突出山阜,或一日数震,华岳、终南山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基础巩固] 《自然气候变化》日前发布研究称,北极冰雪的融化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欧洲、美国及全球其他地区夏季日渐猛烈的热潮和暴雨天气有关,全球变暖带来威胁的范围之广可见一斑。下图为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及变化预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暖流加强B.全球气候变暖 C.极昼天数较多D.太阳辐射增强 2.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的变化会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森林生态系统得以改善 B.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减少 C.通往欧洲的北部航线开通 D.人口大量向北极地区迁移 解析:第1题,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两极冰雪融化,导致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缩小。第2题,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的变化,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人口迁移影响不大。 答案:1.B 2.C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出的问题是( ) A.洪涝灾害B.地面沉降 C.海水入侵D.大水漫灌 4.造成图中问题的原因是( )

A.地壳运动B.水污染严重 C.过量开采矿产D.过度开采地下水 解析:从漫画中可以形象地看出,导致该地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采地下水。 答案:3.B 4.D 5.下面为一组剖面示意图,该组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至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至t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过度放牧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 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 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④城市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加快了径流汇集的速度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D。由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区域的林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地表植被减少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加大河流的含沙量,大量泥沙在河流下游的沉积,容易引发洪涝灾害。随着区域城市面积不断增加,地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加,降水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多伦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地处阴山山脉北坡,内蒙古高原南缘。年降水量316.7 mm,年蒸发量为1 748 mm。读多伦县牲畜头数年变化图,回答6~7题。 6.从干湿地区划分看,多伦县应属于( ) A.干旱区B.半干旱区 C.半湿润区D.湿润区

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以及我国应对防震减灾的相关措施

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以及我国应对防震减灾的相关措施 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本文将告诉大家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来防震减灾,保护自己,保护家园。? 关键词防震、减灾、自然灾害、美好家园、防范意识、人造灾害、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 震,如1514年云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琼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灾害,损伤惨重,特别是唐山大地震,有20多万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震发地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并不是就必死无疑,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地震发生了其实,还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如果在电影院,要躲在观看椅底下避震,要避开挂在天花板上的灯、空调的悬挂物,用东西保护头部,听从指挥人员指挥撤离现场。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其他自然灾害不像地震一样不可避免,有时是完全可以控制的。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因为人们的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硫化物)飘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来,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导致湖水变酸,鱼虾类死亡;森林渐渐衰老;农田变贫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迹,珍贵字画上,马上会被腐蚀烂……可见,酸雨对人们的危害有多大!温室效应就是指大气层中有气体吸收红外线,导致气温升高的一种效应。它的危害也不小,会导致很多人丧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温室效应会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如脑炎、高烧。并会造成干旱、洪水,粮食减少,许许多多地方财物损失重大。? 还有许多自然灾害,其中有许多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所以,我们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自己害了自己。不止自然灾害,还有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倡议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人教版选修5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word学案

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高二地理备课组执笔:元军亮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如照片)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形成机制。 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2.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程度 ★自主学习 一、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2)自然灾害是指由于 ______________ 变化造成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3)关系:自然灾害是 ___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 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 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 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1)自然灾害形成的具备条件:—是要有 ________________ 作为诱因; 二是要有 ___________ 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________________ 。 (2)自然灾害孕育于由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共同组成的地 球表层环境中。 (3)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合作探究一:读课本P2?P3页案例,辨析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 请你说出你认为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灾情的大小通常以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等。 1人员伤亡 (1)自然灾害带来的 ______________ 是相当惨重的,同时在灾害中还会由于断水、缺粮、失去 亲人、无家可归等灾害境遇,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和伤害。

2019届高考地理(选考)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练:自然灾害和防治(含解析)

2019届高考地理(选考)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练: 自然灾害与防治 1、读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简析丙所在国家多水灾的自然原因。 解析丙所在国家是孟加拉国,多水灾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气候、水文、海潮等方面来分析;位于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降水量大;河流众多,水量丰富,汇集水量大;海潮对河水的顶托,不利于洪水下泄。 答案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集中;河流众多,水量丰富,汇集水量大;地形低平,排水不畅;海潮对河水的顶托,不利于洪水下泄。 2.(2017·浙江温州二模)干热河谷在我国横断山区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图Ⅰ是我国横断山部分地区山河分布图,图Ⅱ为焚风效应示意图。回答(1)~(3)题。

(1)该区域自然灾害多发,地震之后直接诱发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 A.泥石流 B.滑坡 C.洪涝 D.堰塞湖 (2)河谷中出现“干热”最明显的季节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3)描述横断山区河谷形成干热风灾害的过程。 解析第(1)题,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所以可以看出地震直接诱发的应是滑坡。第(2)题,夏季来自海洋的湿润水汽最多,所以河谷中干热现象最明显。第(3)题,干热风是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导致的,干热气候会给农业造成重 大影响。

答案(1)B (2)C (3)湿润的空气受山脉阻挡抬升,水汽冷却凝结在迎风坡形成降水;越过山脉后的干燥气流下沉,不断增温变干,形成干热风;“焚风效应”使河谷地区形成炎热干燥的气候,造成横断山区河谷的干热风灾害,给农业、林业等造成危害。 3.(2018·浙江百校联盟猜题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6年12月28日,沪昆高铁贵阳至昆明段正式开通运营。沪昆高铁是目前国内东西向线路里程最长、经过省市最多的高铁线。沪昆高铁东起上海,西至昆明,途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6省市,全长2 264千米,设计时速250~350千米。 材料二沪昆高铁贵昆段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上面甲图所示地区石漠化非常严重,从地貌和气候角度简要分析其原因。 (2)沪昆高铁贵阳至昆明段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解析第(1)题,甲图所示地区是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具有易溶蚀、成土慢的特点。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易造成水土流失。降水丰沛且集中,流水作用强烈。土层浅薄,石漠化后恢复困难。所以石漠化非常严重。第(2)题,沪昆高铁贵阳至昆明段位于板块交界处,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3

[例题1]读图,解释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的作用: (1)在A区,森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B区森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B区森林对河流水文特点的影响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区森林比较明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森林调节气候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森林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森林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能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森林是重要的生物资源、自然资源、国土资源和环境资源,森林有多种作用,大致可分为经济和环境两个方面,而环境作用是主要的。一般看来,环境作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据专家估算,是其直接经济效益的5—10倍多,尤其是在减灾方面。如1998年夏季洪水对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 000多亿元人民币,其危害之烈,很大程度上是河流中、上游山区破坏森林造成的。中、上游山区如果植被覆盖良好,灾害就会大大减轻。水源林和水土保持林作为环境资源所减少的损失,要大大超过采伐那些森林所能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 答案:(1)防风固沙、保护农田(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河水含沙量调节径流的时间变化森林使山坡上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径流,避免了暴雨时河水暴涨,干旱时地下径流可稳定地补给河流(3)净化空气吸烟滞尘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4)降低风速,森林的蒸发作用使空气湿润,增加降水,夏季森林的蒸发作用吸收大量汽化热,降低气温(5)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提供食物(6)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2018上海地理一模简答题汇编专题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2018.崇明.一模)欧洲西部是个风光怡人,社会经济发达,而且经常创造奇迹的地区,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主要为欧洲部分区域示意图,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南部最雄伟的山脉。 材料二:2017年10月10日凌晨,世界杯足球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诞生了,那就是人口仅有33万的去年欧洲杯大黑马冰岛,历史上第一次杀进了世界杯。冰岛也是史上人口最少的世界杯参赛国。冰岛几乎整个国家都建立在火山岩石上…… 材料三:甲、乙两城市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相近,上表为两城市主要月份降水量(单位:mm)分布表 22.冰岛积极开发清洁能源,结合该国的位置、气候和地形推断其发展电力工业的资源优势。(6分) 答案: 22.冰岛处板块张裂带,地壳活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2分);冰岛处中纬西风带,常年风力稳定,有利于发电(2 分);冰岛地形山地多,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降水丰富,河流落差大,所以水能资源丰富(2分)。《任答两点,共4分) (2018.崇明.一模)长三角城市群将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5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安徽8个城市纳入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将提升核心竟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赴技创新中心,疏解非核心功能:引引领长三角域市群一体化发展。新融入地区将发挥区位优,建设承接产业技移示范区。 材料二:2016年6-7月,长三角地区连日暴雨导致多地次生灾害发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下图为长三角城市群范围、A区域河网示意图和A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图。

23.分析A区域河网密布的原因。(4分) 24.指出A区域1991-2010年河网密度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25.比较A和B两地因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差异,并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 29.A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为平原地形,地势低平;人工开凿运河,(任答两点,共4分) 30.特点:水域面积减少,河网密度下降。(2分)河道泥沙自然淤积:城市化建设,填埋河道:农业围显。(任答两 点,共4分) 31.差异:A地洪涝:(1分)B地滑坡、泥石流(1分)原因:A地为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分)B地为低山丘陵,地势起伏大,降水充沛水流速度快。(2分) (2018.奉贤.一模)(一)读欧洲部分地区气候分布图和丁山脉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20分)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1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破坏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制,体会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2.通过分析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了解土壤污染物的迁移及检测方法,体会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及其防治的紧迫性。 3.学会运用分析综合、因果推理的方法绘制水体污染灾害链。 4.通过分析事实材料,进一步认识、体会气候变暖的事实、原因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5.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课件辅助、自学指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节引言部分,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原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灾害与人类活动是否有关? (学生活动)阅读引言,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人类的哪些行为引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板书) 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课件展示)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西北畜牧业地区荒漠景观、南方地区的石漠化景观等图片(或视频)。 (提出问题)这些地区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课件图片,思考后,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上述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图示地区的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带来的。 (板书) 一、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并阅读P58教材正文内容,想一想:生态破坏是

由哪些原因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填下列关系图 (学生活动)阅读P58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 (板书) 1.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9,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水土流失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在哪里?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地区或红壤区的水土流失图片、数据、资料。 (总结归纳)我国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乱垦土地、滥伐森林、破坏草地。危害主要有:土壤变得更贫瘠、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诱发和加剧水文灾害。我国的水土流失区有三个区域:黄土高原区最严重,南方红壤和黄壤分布区其次,东北黑土区近几年流失也非常触目惊心。 (板书) 2.水土流失灾害 (课件展示)石漠化地区景观、资料。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P59“知识窗”及课件资源,分组讨论,总结石漠化的定义、危害、发生地区、目前发展状况。 (板书) 3.石漠化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0,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什么是土地荒漠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有什么危害? (课件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地区的荒漠化景观图片、资料。 (总结归纳)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耕地、草场逐渐退化为荒漠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他的成因,其中自然原因影响较为缓慢,人为原因影响较为强烈。其危害较严重,是世界上头号生态环境灾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蔓延迅速、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板书) 4.土地荒漠化 (提出问题)咸海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内陆湖泊,最近几十年荒漠化发展十分迅速,什么原因使咸海的荒漠化发展如此迅速?

(完整word版)2019上海地理等级考模块二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基础知识1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专题7 自然资源的特征与分类 主要自然资源 (一)气候资源 1.光照资源 1)含义:太阳直接辐射 2)衡量指标:年太阳辐射总量(焦耳/平方米·年)和年日照时数 3)影响因素: 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时数多,光照资源丰富 地形: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光照时数长,光照资源丰富 气候:阴雨天、云雾天较多的地区,光照资源较少 4)分布 世界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位于各大陆南北回归线附近(副高控制,降水较少),以及亚欧大陆中部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气候干燥)。 我国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纬度低,晴天多;海拔高,大气稀薄);最少的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地形封闭,水汽含量大,云雾天气多) 2.热量资源 1)含义:某地区在特定条件下所提供的热辐射(辐射收支差额) 2)衡量指标:气温、积温、无霜期 积温:日平均气温高于某一指标温度期间的温度累积总和,常用≥10℃或≥5℃的积温来衡量 无霜期:一地春季最后一次结霜日至秋季最早一次结霜日之间的天数 3)影响因素:纬度(纬度越低,热量资源越丰富)、海拔(海拔越高,热量资源越缺乏) 4)分布:我国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位于海南岛,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比较少。 3.水分资源 1)含义:大气降水和地面湿润状况 2)衡量指标:降水量和干燥度(一个地区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3)影响因素:降水和气温 4)分布: 一般情况下,水分资源的分布与降水分布大体一致;降水较少的区域,如果气温,蒸发微弱,也可能成为湿润地区,如北极地区和我国三江平原。 (二)水资源 1)含义:广义(水圈的全部水体);狭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总降水量-总蒸发量)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一、单选题 合掌造(左图)是日本的一种木造建筑物,屋顶厚且陡,以便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右图为“日本轮廓示意图”。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建筑物的屋顶造型设计是为了适应当地 A.旱灾频发B.多洪涝灾害 C.冬季暴雪D.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2.下列四地中,合掌造最可能位于 A.a地B.b地C.c地D.d地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局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区域性陆地升降与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左图为黄浦江部分江段示意图,下右图为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黄浦江沿岸地区易受内涝威胁,主要因 ①降雨较多,蒸发量小②河网密度小,河道较狭窄③地势低平,流速缓慢④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不考虑防汛标准提高,造成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河流淤积加剧,河岸高度升高B.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C.陆地构造抬升,河床高度升高D.相对海平面升高,地下水位升高

2019年7月中旬,南京等著名“火炉”城市全部“熄火”,天气格外凉爽。据此完成5~7题 5.南京地区主要的降水类型是 A.地形雨B.台风雨C.锋面雨D.对流雨 6.南京此次天气格外凉爽是因为较正常年份 A.副热带高压势力强B.亚洲低压势力弱 C.副热带高压势力弱D.亚洲高压势力强 7.此次异常气候导致洪涝风险最大的省区是 A.云南B.江西C.甘肃D.四川 印度尼西亚(如图Ⅰ所示)天然橡胶产区地跨南北半球,天然橡胶的高产期(指割胶天数相对集中,产量较大的时期)主要集中在雨季之后,落叶期之前。城市帕卢位于该国苏拉威西岛,该城市东西两侧有海拔超过2 000米的高山(如图Ⅱ所示)。2018年9月28日苏拉威西岛发生7.4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帕卢成为重灾区。回完成8~10题 8.受地形影响,帕卢气候终年 A.炎热干燥B.炎热湿润C.温和多雨D.凉爽干燥9.加重帕卢此次灾情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海底地震B.海湾地形C.暴雨天气D.众多游客10.印度尼西亚赤道以北区域天然橡胶高产期最有可能在 A.3-5月B.4-7月C.8-11月D.12-次年2月 二、多选题 11.下列属于防洪工作的工程措施是 A.修建分洪区B.洪泛区土地管理C.加固堤坝D.实行防洪保险 三、填空题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8 年 5 月 17 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附近海域发生 5.1 级地震。巴厘岛人口密度位居全国第二,经济发达,享有“花之岛”、“ 神仙岛”的美誉。近年

2021-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十三 自然灾害与防治考点概述素材

2021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三自然灾害与防治考点概述素材1.以分布图、统计图、区域图等图表或热点材料为素材或切入点,考查读图分析、知识运用、综合分析能力及空间分布、各自然灾害基础知识等。 2.利用天气系统和气候因素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与时空分布规律,结合区域地理、时事新闻分析各种气象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3.与时事地理结合,考查某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分布规律及防御;或与区域地理相结合,分析说明该区域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一、地质灾害

(续上表)

三、海洋灾害 1.风暴潮:主要由台风引起。2.海啸:主要由海底地震引起。

3.赤潮:人类排放废水,使水体富营养化。 四、生物灾害 虫害有蝗虫——华北;水稻螟虫——我国南方;钻心虫、黏虫——我国广大地区;松毛虫——我国林区和鼠害——我国西北牧区。 五、自然灾害的危害(思路) 1.造成人员的伤亡。 2.造成财产的损失(动词如冲毁、掩埋、淹没、摧毁等+房屋、建筑、村镇、农作物、道路、桥梁、交通设施、电力通信设施、船舶等)。 3.造成资源的破坏:森林资源,耕地资源,草场资源等。 六、自然灾害的防御(思路) 1.加强监测和预报。 2.工程措施(如滑坡、泥石流的工程措施有:植树造林加固坡面;台风的防御措施有:建沿海防护林体系;沙尘暴的工程措施有:建三北防护林;暴雨洪涝的工程措施有:植树造林、兴修水库、退耕还湖、加固大堤、疏浚河道)。 注:中国防灾减灾大型工程主要有兴修水利枢纽工程(如长江流域三峡、葛洲坝、黄河流域的小浪底等)和防护林体系(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等)。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救援、灾后重建。

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准,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对生物圈和生态系改造有时也会超过了自然生物作用规模.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一项巨大的营力,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反过来又影响到自身.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如,人类过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森林锐减、草原退化,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重了自然灾害的频发。 1.土壤侵蚀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其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滥采滥伐,造成地表植被严重破坏,使得原有植物根系固土作用大大降低,加速了地表土壤的流失。 (2)土壤侵蚀的后果 侵蚀区,耕作层流失,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干旱时加剧干旱,暴雨时易形成山洪;沟谷侵蚀的发展,诱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下游地区,,由于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湖泊淤浅,航道的行洪能力、湖泊的调蓄能力降低,增加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2.荒漠化的原因及后果 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各事件主要的污染物及造成的危害 1.全球变暖 (1)气候变暖的原因 (2)全球变暖带来的主要影响和危害 一是造成海平面的上升;二是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四是影响人类健康。 (3)全球变暖对我国的影响 总体上我国的气候变暖趋势冬季强于夏季;在北部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在长江、黄河流域,洪水爆发的频率将会增加;在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将更加频繁。 2.臭氧层破坏 (1)原因:人类排放大量的氟利昂等 (2)危害:损伤人的免疫力,使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 3.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1.大城市的地面沉降、地裂缝问题 2.矿区采空区的沉降、地裂缝、塌陷问题 3. 工程建设诱发崩塌、滑坡 4. 修建水库诱发地震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1、自然资源分类: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根据自然资源按利用分为:①土地资源、②水资源、生③物资源、④气候资源、⑤矿产资源。 (2)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可分为:①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②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3)根据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可分为:①气候资源、②海洋资源、③陆地自然资源。 2、气候资源及利用 (1)气候资源的特点 ①气候资源是可再生资源;②气候资源的普遍存在性;③气候资源的数值;④气候资源有较大变率。 (2)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①气候资源与农业:A、气候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B、一地气候资源往往决定该地区的作物种类和种植制度。 ②气候资源与建筑 A、日照与街道方位: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以使街道两侧较好地、公平地获得光照。B、风与城市规划。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盛行季 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风向的市郊。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③气候资源与交通 A、公路、铁路设计要考虑暴雨及其引发的泥石流、大风出现的频率及冻土积雪的深度; B、桥涵、路基高低要考虑暴雨强度;

C、机场选址,宜选少云雾和暴雨频率较少、风速较小、距城较远的地方。 ④气候资源与旅游 不同气候区域的气候景观的独特非凡性,如冰雕、雾凇、日光等。 3、海洋资源及利用 (1)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 ①化学资源: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 ②生物资源:鱼、虾、贝、藻等,捕捞活动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 ③矿产资源:大陆架海底——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硫等;近岸带滨海区——砂、贝壳、金属矿;深海海盆——锰结核。 ④海洋能源: 优点:能量巨大,无污染,可再生。 缺点:密度很小,利用难度大。 具商业开发价值的潮汐和波浪发电。 (2)海洋渔业生产 ①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 A、沿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繁盛。 B、温带海域:鱼类饵料浮游生物丰富。 C、寒暖流交汇或冷海水上泛,饵料比较丰富。 ②世界四大渔场: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③主要渔业国:我国和日本等国家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3)海洋油气开发 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开发和勘探的工作基地。

自然灾害与人类

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编制人:TXJ 2011-2-2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深刻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通过学习洪水和洪灾问题,学会分析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揭发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3) 通过分析洪峰、洪灾和泥石流的相互关系加深对自然灾害之间关联性的认识。 (4) 通过探究洪灾的成灾特点,尤其是认为因素对洪灾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防灾、 减灾”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以长江和黄河为例,分析有关洪水及洪灾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的事实材料等感性知识来获得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资源和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观点;培养学生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 懂得趋利避害,使资源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洪水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因素。 2、防治洪灾的主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结合开头情境和我国98年洪水录像资料导入。然后让学生思考情境导入中的问题: 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一、自然灾害 1、概念: 2、类型: 3、自然灾害的影响(了解) 二、认识洪水和洪灾

读课本P87分析什么是洪水?洪灾?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洪水和洪灾 洪水概念: 洪灾概念: 读P87课本,分析洪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填写表格。 2、洪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直接损失 间接损失 三、洪水成因 1、洪水致灾两个基本环节: ① ② 2、洪灾的成因: 3、影响汇水速度和排水速度的因素 项目 因素 影 响 流域汇水速度 河道排水速度 自 然因 素 人 为因 素 (1)强降水 (2)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 (3)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 (4)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排水速度,易形成 洪水。 (1)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 (2)植被的破坏 (3)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全国卷地区专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作业手册 专题限时集训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专题限时集训(十七)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时间:45分钟)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3月22日晚,长沙突降暴雨,电闪雷鸣,多个地方一片汪洋,一名21岁的女大学生不幸落入下水道,随即被急流卷走。近年来,北京、武汉、广州、杭州等国内许多大城市遭遇暴雨时,常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内涝现象,造成交通阻塞、财物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1)试分析这些城市暴雨成灾的人为原因。 (2)要减少城市中心区在降雨时的地表径流,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市中心的地表水全部调往郊区 B.扩大城市的规模 C.减少城市水面面积 D.推广使用渗水砖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雷暴和闪电是强对流天气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图Z171为某城市雷暴月均分布图,图Z172为闪电相对频率时间分布曲线图。 图Z17 1 图Z17 2 (1)请描述该城市雷暴的时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2)雷暴易造成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请说出其预防措施。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第7号强台风“苏力”的中心于7月13日03时前后在台湾省新北市与宜兰县交界处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4级。当日16时,“苏力”在福建省连江县黄岐半岛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2级。14日凌晨,“苏力”在江西境内减弱为热带低压,最大风力为7级。 图Z17 3 (1)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台风“苏力”的天气系统的是( ) A B C D 图Z17 4 (2)台风一般形成于5°~20°热带洋面上,而在赤道附近的洋面上不能形成台风,其主要原因是赤道附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台风登陆后,强度为什么会逐渐减弱? (4)就台风防御知识,请你向当地社区居民(或村民)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高二年级_地理学科导学案 审核: 授课时间: 班级:高二姓名:小组: 课题:第三节课型: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通过实例体会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所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了解环境污染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实例体会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重点难点预测】 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环境污染引发哪些自然灾害。 【学法指导】自学辅导小组讨论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之【基础梳理】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生态破坏

原因:人类对自然界实行了的利用。 表现:土壤侵蚀、土地沙化、、草原退化。 影响:加剧了、风沙、干旱、、山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度和。 土壤侵蚀 概念: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的基础上,由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举例: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 后果:①侵蚀区:土层变薄,、蓄水能力降低,、山洪灾害加剧;②沟谷区: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远离侵蚀区的下游:增加灾害的发生频率。 土地荒漠化 原因:和不适当的,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危害:生产力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减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范围:①区域性;②全球性:表现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球气候变化 原因:大量燃烧等燃料,导致大气中含量增多,使全球气温上升。

影响:一是造成;二是加剧洪涝、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四是影响人类健康。 臭氧层耗竭 臭氧层的作用: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人类大量排放。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紫外线照射增强,损坏热的免疫力,使、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的发病率会增加。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原因:人类对的大规模破坏和对的过度利用。 危害:物种的灭绝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将逐渐瓦解的基础。 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大城市由于的过量开采和高层建筑物的重力作用导致、地裂缝等问题。 矿区地下形成了大片的,致使地表沉降、和塌陷问题出现。 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容易诱发崩塌、滑坡。 修建水库会使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的环境发生改变,诱发。 【合作探究】: 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1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态破坏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制,体会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2. 通过分析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了解土壤污染物的迁移及检测方法,体会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及其防治的紧迫性。 3. 学会运用分析综合、因果推理的方法绘制水体污染灾害链。 4. 通过分析事实材料,进一步认识、体会气候变暖的事实、原因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5. 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课件辅助、自学指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节引言部分,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原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灾害与人类活动是否有关? (学生活动)阅读引言,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人类的哪些行为引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板书) 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课件展示)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西北畜牧业地区荒漠景观、南方地区的石漠化景观等图片(或视频)。 (提出问题)这些地区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课件图片,思考后,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上述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图示地区的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带来的。 (板书) 一、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并阅读P58教材正文内容,想一想:生态破坏是

由哪些原因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填下列关系图 (学生活动)阅读P58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 (板书) 1. 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9,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水土流失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在哪里?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地区或红壤区的水土流失图片、数据、资料。 (总结归纳)我国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乱垦土地、滥伐森林、破坏草地。危害主要有:土壤变得更贫瘠、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诱发和加剧水文灾害。我国的水土流失区有三个区域:黄土高原区最严重,南方红壤和黄壤分布区其次,东北黑土区近几年流失也非常 触目惊心。 (板书) 2. 水土流失灾害 (课件展示)石漠化地区景观、资料。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P59 “知识窗”及课件资源,分组讨论,总结石漠化的定义、危害、发生地区、目前发展状况。 (板书) 3. 石漠化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0,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什么是土地荒漠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有什么危害? (课件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地区的荒漠化景观图片、资料。 (总结归纳)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耕地、草场逐渐退化为荒漠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他的成因,其中自然原因影响较为缓慢,人为原因影 响较为强烈。其危害较严重,是世界上头号生态环境灾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 最大、蔓延迅速、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板书) 4. 土地荒漠化 (提出问题)咸海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内陆湖泊,最近几十年荒漠化发展十分迅速,什么原因使咸海的荒漠化发展如此迅速?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自然灾害真题答案

蠡县中学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自然灾害与防治 考点一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与防御 1.(2015·山东文综,45)【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廓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2.[2015·天津文综,13(3)]读图,回答问题。 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__________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3.(2014·课标全国Ⅰ,43)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4.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 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下图示意该 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 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 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 自然原因。

5.(2012·福建文综,40B)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如图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 (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考点二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与防御 1.(2015·新课标Ⅱ,43)自然灾害与防 治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 的现象时有发生。 读上图,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 然原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