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_三里湾_到_户_1955年以后的赵树理

从_三里湾_到_户_1955年以后的赵树理

从_三里湾_到_户_1955年以后的赵树理
从_三里湾_到_户_1955年以后的赵树理

文学作品已经无法、也不可能担当为农民“算账”的作用;他需要另一种表达形式。如果说在他的文学文本中,他是借由人物来“算账”的话,那么现在赵树理则是通过非文学文本来亲自为农村“算账”。翻阅赵树理所有的文字材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此时期写就的大量的论述、杂感、书信都发挥了这一功能。赵树理以他对中国农村的了解,认真地算着农村各种生产的账,以此来向上级反应激进路线对于彼时农村生产的破坏,还有他对于恢复农村生产的建议,《给长治地委××的信》、《给邵荃麟的信》、《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如果说1949年以后的小说创作中“算账”的人的转变对于作家赵树理而言是不成功的话,那么现在赵树理终于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形式,1962年的大连会议对此给予了肯定,认为“我们的社会常常忽略独立思考,而老赵,认识力,理解力,独立思考,我们是赶不上的,五九年他就看得深刻”。可惜这份肯定来得太晚,更为让人痛心的是,不久之后赵树理却又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赵树理曾说过“(自己的世界观)就是小天小地地钻在农村找一些问题叽叽喳喳以为是什么塌天大事”。而他还说过“我自参加革命以来,……始终是自成一个体系的。入京以后,……其他方面未改变过我的原形”。只有深刻地理解这一点,以“算账”作为一个切入口,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在赵树理的文学文本、非文学文本都有着大量的计算内容,正是这些内容反应了中国农村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以及他作为一名农民作家的价值也由此凸显。赵树理成名于他的作品能够“算账”,可他的悲剧结局也恰恰是由于他固执地要“算账”,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一个玩笑。今天我们回望赵树理,认真品味赵树理“我愿意等到最后洗牌时刻,再被检点”这句话,想想与他同一时期那些曾经大红大紫现在却如过眼烟云般的作家和作品,我们或许可以说,赵树理的“算账”及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也许正是今天陷入迟滞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走出困境的惟一出路。□

①本文引用赵树理的言论皆自《赵树理文集》(4卷本),

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下文不一一注明。

②竹可栩《评〈邪不压正〉和〈传家宝〉》,《人民日报》

1950年1月15日。

③与赵树理的选择不同的是,周立波和柳青都在作品中

削弱甚至取消了“算账”这个彰显“农民”与“国家”之

间关系的暧昧空间。例如,周立波在谈到《山乡巨变》

时也说过:“算账是运动中一个很好的发动群众的方

法,但光写这个,别人看了就会感到很枯燥,因此书里

写得非常少。”周立波《谈创作》,《周立波研究资料》

第86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④赵树理《写给中央某负责同志的两封信(1959)》,转

引自陈徒手《一九五九年冬天的赵树理》,《不仅为了

纪念》第524页,三联书店2007年版。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从《三里湾》到《户》

———1955年以后的赵树理

朱 杰

1955年,赵树理的长篇小说《三里湾》开始在《人民文学》连载,并于当年出版发行。据他自己说,创作这部小说的动机,乃在于他“感到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就是农业合作社应不应该扩大,对有资本主义思想的人,和对扩大农业社有抵触的人,应该怎样批评。因为当时有些地方正在收缩农业社,但我觉得社还是应该扩大,于是又写了这篇小说。”①

赵树理将自己的小说定义为“问题小说”,其所针对的,都是他“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

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②换言之,赵树理的创作,总是有着极强的现实感;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总有其现实依据。这一次,赵树理觉得合作社应该扩大,也同样自有其现实依据———赵树理亲自参与了山西长治专区的合作化试验,③试验所取得的“良好”效果,看来正是他赞成合作化的主要原因。

虽然赞成合作化,但赵树理对于农村实行合作化的形势分析却耐人回味———尽管在小说里,他也写到了“好党员”、写到了“可爱”的“翻身贫民”、写到了有“朝气”的“青年学生”,但是在谈到小说里的落后分子时,赵树理说了这样一段话:“但原来的农民毕竟是小生产者,思想上都有倾向发展资本主义的那一面,所谓社会主义改造,正是为了逐步消灭那一面”。④在氛围更为宽松的1962年,赵树理更为坦诚地说道:“农村自己不产生共产主义思想,这是肯定的。农村的人物如果落实点,给他加上共产主义思想,总觉得不合适。”⑤

赵树理的这一说法,与毛泽东有关合作化运动的看法恰成对照———在毛泽东看来,“目前农村中合作化的社会改革的高潮,有些地方已经到来,全国也即将到来。这是五亿多农村人口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的革命运动,带有极其伟大的世界意义。”⑥因此,合作化运动,本来就是与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造密不可分的。而之所以强调合作化运动的社会主义面向,是因为这一运动不仅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将“土改”之后归私人所有的土地重新集体化,这正是在向几千年以来的“私有”作斗争,———而且与当时中国的工业化问题息息相关,为了加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必须努力使农业增产,以提高农业向工业提供原材料和向工人提供粮食的能力,同时使国家获得更多的用于出口换取资金和技术的粮食。毫无疑问,惟有“组织起来”、成立农业合作组织,农业的增产才能有保证。而具体体现这一工业化策略的,就是与合作化相伴而生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很显然,能够主动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做出牺牲的,只能是那些具有了“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农民!

回头看看赵树理,在他那里,合作化与社会主义,正呈现出令人尴尬的“脱节”;而这种“脱节”果然使得他在面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时很快就变得无所适从:1956到1957年,赵树理一方面为“高级合作化迅速发挥出来的优越性”而感到“兴奋”,另一方面看到“同时存在着一个几年前就已经出现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征购(特别是购)任务偏高,……结果使丰产区多吃不了多少。”⑦面对这一问题,赵树理感到进退两难:“在这个问题上,我的思想是矛盾的———在县地两级因任务紧张而发愁的时候我站在国家方面,可是一见到增产了的地方,仍吃不到更多的粮食,我又站到农民方面。但是在发言的时候,恰好与此相反———在地县委讨论收购问题时候我常是为农民争口粮的,而当农民对收购过多表示不满时,我却又是说服农民应当如何关心国家的。”⑧

显然,对于走社会主义道路,赵树理是支持的,因为正如他1940年代的小说所反映的,正是共产党在农村进行的革命———特别是土地革命,使得已经走投无路的农民重又获得了新生⑨;而正如他在合作化试验中亲眼见到的,农民的确从合作化中受了益;可是当社会主义现代化采取了“盘剥”农村、从而使得农民利益受损的发展道路时,赵树理感到了由衷的困惑———他该支持哪一方呢?国家,还是农民?

正是在这个时候,赵树理的农村叙事开始“落伍”了———尽管作为梁生宝原型的王家斌在理解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方面同样存在着困难,⑩但是《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却几乎

“本能”地就具有极高的阶级觉悟;而小说第一部结尾,梁生宝的互助组一获得成功,就马上积极热情地完成了向国家纳粮的任务,这样的安排当然更绝非偶然———“新的主体”对于新的国家的强烈认同,本来就是此一时期“叙事”的要义所在;而这种通过先创造这样的“主体”、进而通过其示范作用来“召唤”千百万此类主体生成的写法,与赵树理“问题小说”式的创作方法,自然更是格格不入。

果然,因为这样的“落伍”,赵树理此后接连不断地遭受到打击;特别是1959年冬因为“右倾”而遭围攻,对于赵树理而言,更是刻骨铭心的经历。 λ?此后,赵树理的创作成绩平平,始终没能写出与那个时代的要求相呼应的作品来。他在“文革”期间检查自己的时候说:“这八年中(公社化前后八年)我的最大错误是思想跟不上政治的主流,没有把我们的国家在反帝、反修、反右倾的一系列严重斗争中用自力更生的精神在生产建设上所取得不可想象的伟大成绩反映在自己的创作上。” λω———此话大概既语含讥诮,又属真心慨叹。

1962年,各地纷纷举行会议,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赵树理在他的发言中,提到了这样的一个想法:“巴金写了一本《家》,为了表现农村生活,也可以写本《户》。户是农村的生活单位,生产队就是以户为单位……结算、分配都是以户为单位的。在养老社会化以前,户还不能撤了,这对社会主义生产还是有利的。……在一个户里,总是教育孩子要为自己家里好。有时也说为集体,也是因为多干可以多挣工分,……关于户和队的关系:没有按工分分配的时候,劳力足的户,按劳分配,劳力少的户,有困难,国家负担了。现在以户为核算单位,你不要来找队里了,你这个户的所得部分给你了,生活自己去安排。这样,农村也会发生一些问题,例如有的户,只有一个劳动力,他要负担三口人,生活就困难。……这个问题五五年、五六年就存在,不是现在才有的。” λξ

赵树理在“文革”期间的交代材料里曾说:“检查我自己这几年的世界观,就是小天小地钻在农村找一些问题唧唧喳喳以为是什么塌天大事。” λψ即使是有了1959年被围攻的痛彻“教训”,赵树理依然秉性难移,环境稍有好转,他那“小天小地”、“唧唧喳喳”的“毛病”就又发作了,即如这里对“户”的分析———他一会儿觉得“在养老社会化以前,户还不能撤了”,因为“这对社会主义生产还是有利的”;一会儿又觉得“现在以户为核算单位”,对于那些劳动力少的家庭来说,生活会因此而发生困难,并且“这个问题五五年、五六年就存在,不是现在才有的。”赵树理在这里所表露出的矛盾心态,不是正与他对合作化和粮食统购统销的矛盾态度一样吗?似乎是,赵树理就一心闷在了这“小天小地”中,他在其间回环往复,就是跳不出来!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恐怕应该是赵树理在这里点出的“农村”的几个问题:“养老社会化”、收入归户后“生活自己去安排”,以及“劳动力少的家庭”“生活会发生困难”……而“农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问题,那是因为当“城市”居民可以指望国家提供住房、收入、津贴、教育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的时候,“农村”人口就只能将获得这些东西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自己的“家庭”———他们所属的“户”上了。而这样的制度设计,正是与当时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规划息息相关的 λζ———转来转去,赵树理还是没能绕开那个他怎么都没能彻底想通的老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当赵树理还在忙于计算“户”的得与失的经济账的时候,对于“户”的政治账的核算已经被提到了更为紧要的地位———1963年,话剧《千万不要忘记》迅速“流行”全国,它所反映出的对于“日常生

活”、“小天小地”的深刻“焦虑”, λ{正预示出更为激进的意识形态洪流的到来———而赵树理的《户》,自然也不会再有写作的可能了。□

①②

λξ《赵树理全集》第4卷第425、424、500—501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③④⑤关于赵树理参与合作化试验的情况,见《赵树理

全集》第4卷第273、276、510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68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

版。

⑦⑧

λω《赵树理全集》第5卷第380、380、384页。

⑨赵树理在1940年代创作的小说,特别是其长篇《李家

庄的变迁》,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杜赞奇所谓“赢利型经

济”在中国农村中的生动“样板”———正是因为有了

这批人的存在,农民们的生存才变得如此艰难。关于

杜赞奇对所谓“赢利型经济”的分析,参见杜赞奇《文

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⑩柳青写道:“显然,家斌一下子还不能理解总路线和粮

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全部意义。”见《柳青文集》第4卷

第12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λ? λψ有关赵树理在“大跃进”期间的经历,参见陈徒手

《一九五九年冬天的赵树理》,收入陈徒手《人有病天

知否》第155—16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λζ尽管有“缩小城乡差别”的口号、尽管有试图推进乡镇

“现代化”的实践———若“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以

及“乡镇企业”的兴建,但是由于关键的制度设计方面

没有得到根本的变革———保留了严格的“户口”制、下

放“知青”和干部的收入等其他方面一仍其旧等,城乡

差别事实上依然巨大,只有到了“改革”初年,这一难

题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λ{参见唐小兵在《〈千万不要忘记〉的历史意义》一文中

的精彩分析,该文收入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

意识形态》(增订版)第224—23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中文系)

赵树理的“艰难的选择”

———从越南的角度看

[越南]黄永福

1950年末,越南共产党领袖胡志明秘密飞往莫斯科,在那里,他与苏共领袖斯大林以及中共领袖毛泽东进行了会谈。据说,就是在这次会谈中,苏、中两位领导人表示,越南革命忽视了“反封建”的任务,因此他们指示胡志明,应该在越南开展“反封建”的革命,以培养作为革命之主体的农民的力量;具体要做的,就是在解放区开展“土地革命”,也就是“土改”。两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密切配合下,越南的“土改”开始了。

1956年,当时的越南劳动党总书记Truong Chinh在总结“土改”的得失成败的时候说道:“最近,有些人说不用发动群众也能够实施土改,或者说要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只要让地主自愿地献田也就可以了。这些话对不对?不对。土改就是一场革命,是在党领导下的万万群众的事业。任何一场或大或小的革命运动,如果不发动群众都不能实现。有两种进行土改的方式:和平的方式与发动群众的方式。我们采用发动群众的方式之所以正当与必需,是由于以下的理由”。①接着,他列举以下的三个理由:(1)只有发动农民,农民才能够放胆地站起来斗争;消灭地主,自己为自己收复土地;(2)农民必须自觉、自愿并亲身参与土改,政权与干部不能而且不应该代替农民,也不能给他们施恩施惠;(3)只有发动群众,才能让地主阶级屈服于农民翻身后自信自立的力量。②

在他看来,“土改”之于越南,实在是大有必要的一件事情:“封建制度建立在占有土地这个基础之上,致使国家的绝大多数部分人民,特别是农民陷于贫困,同时减缓了农业与工商业的发展,以至于我们陷入落后的境地,不能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因此,国弱民苦。由此可见,实施土改、消灭地主阶级与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正义的、人道的。”③话说得大义凛然、义正词严!之所以大义凛然、义正词严,恐怕与他当时关于世界“大

读赵树理先生的作品有感++

读赵树理先生的作品有感 摘要:赵树理是现代小说家,戏曲家,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始终以农村、农民为出发点,密切关注变化中的农村和农民生活,他有明确的目的意识,为农民、写农民、给农民听、给农民看,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创造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并且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一是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结构完整、趣味性强。赵树理在创作中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群众爱听故事,他就增强故事性;爱听连贯的,他就不会因为讲求剪裁而把故事割断了。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能叫大多数人读,这是赵树理进行创作时刻意追求的。本文主要从赵树理的作品入手,分析其作品的主要特色。 关键词:赵树理政治问题小说文学大师《小二黑结婚》《邪不压正》《李有才板话》 美国作家贝尔登认为赵树理“可能是共产党地区中除了毛泽东、朱德之外最出名的人"。抗日战争时期赵树理因为创作《小二黑结婚》而享誉整个解放区,并被树立为“方向作家”,《小二黑结婚》是文艺大众化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这篇小说的发表使赵树理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真正解决了文艺大众化问题的第一位作家。三十年代左翼进步文艺界撒下的种子在四十年代的解放区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此后,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和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等的接

连问世,进一步显示出赵树理在文艺大众化方面的巨大成就。赵树理的创作使文艺大众化运动呈现出崭新的风貌,他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而《邪不压正》发表后却又受到严厉批判,最后这个只着眼于农村题材的作家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他的作品只是真实的反应了不同时期农村的面貌以及出现的问题,却忽而誉满天下忽而谤满天下。 一、文学创作与政治的方向 (一)政治方向下的创作 赵树理因创作《小二黑结婚》而一举成名,被树立为“方向作家”号召文化界学习,之后的《李有才板话》《孟祥英翻身》《李家庄的变迁》也是备受推崇的佳作。但在1948年创作的《邪不压正》却受到了批判,而后的《三里湾》虽为赵树理赢回了一些声誉,但是《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却再一次为他的写作生涯带来厄运,直至文革被迫害,赵树理几乎没有优秀的作品问世。 赵树理因《小二黑结婚》成名可以说是一个巧合。在1943年10月《解放日报》刊登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文艺工作者走“工农兵方向”要做到“文艺为大众服务”。《小二黑结婚》发表于1943年5月,描写了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表现了民主政权在农村中的力量,这正好与《讲话》的精神不谋而合。所以,赵树理被党的文艺干部周扬积极宣传,树立为了“方向作家”是《讲话》在小说界的成功实践。 (二)文学创作的褒贬 因为赵树理的小说是搭上了“政治方向”这趟顺风车,所以在一

从对比中看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点_以比喻为例

2006年11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v.,2006第29卷 第6期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Vol.29 No.6?晋文化研究? 从对比中看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点 ———以比喻为例 温锁林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文章采用统计与对比的方法,对赵树理、茅盾、老舍、孙犁小说中的比喻进行了统计,在此基础上,分别把赵树理的比喻与其他三位作家的比喻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归纳总结出了赵树理比喻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取喻的地方化、大众化,用词用语的口语化,是他的小说比喻中所体现出的鲜明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赵树理;比喻;山药蛋派;修辞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06)06-0071-05 引言 赵树理是现当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重要作家,特别是他作品的语言,以其浓郁的“山药蛋”的乡土气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独树一帜,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周扬同志称他为我国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之一,对他在语言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研究一个作家及其作品,不能不研究其作品的语言。对赵树理作品的语言,过去也有人做过一些研究,但大都是在文学的范围内来研究语言的艺术特色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拓宽、加深。至于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还做得很不够。本文拟从修辞的角度,对赵树理小说中的比喻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希望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揭示出赵树理语言的民族化、大众化、口语化和地方化的特色,为赵树理小说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要了解赵树理比喻的特点,最好的办法是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喻做比较。我们特意选取了赵树理同时代作家茅盾、老舍、孙犁,把赵树理的比喻与他们的比喻进行了多角度的对照。这样,就把赵树理的比喻放在了一个有对比物、有参照系数的语言环境中。我们觉得,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较为客观和可信的。我们选取这三位作家与赵树理比较,是有特别用意的:(1)四位作家都是公认的语言巨匠,他们作品的语言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2)四位作家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极富代表性。茅盾和老舍是典型的城市知识分子作家,不过二者又有不同:茅盾的小说以反映城市上层人士的生活见长,而老舍则以写他所熟悉的北京平民生活著称。孙 犁和赵树理一样,都是典型的“农民作家”,但他俩的艺术风格也有区别: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中充溢着冀中农村的生活气息;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则有着独特的山西地方风味。 为了把握赵树理比喻的特点,我们还采用了统计的方法,对《赵树理文集》中的26篇小说[1]、茅盾的《子夜》[2]、老舍的《骆驼祥子》[3]和《孙犁文集(一)》中的40篇小说[4]中的所有比喻进行了穷尽的统计,力求能用精确的数字使四位作家比喻的特点得到量化的说明,并在比较中发现赵树理比喻中反映出的语言特色。(见下表) 四位作家使用比喻统计表 作家作品赵树理茅盾老舍孙犁 语料字数63.2万字34.3万字16.2万字32万字 比喻数453个779个401个402个 使用频率7.17个/万字22.71个/万字24.75个/万字12.56个/万字 一 赵树理与茅盾的比喻:“俗”“雅”有别 茅盾是典型的城市文人作家,他运用比喻的风格与“山药蛋派”创始人赵树理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最明显的区别有三:(1)比喻一“洋”一“土”;(2)用词风格一“雅”一“俗”;(3)语法上的“欧化”与“汉化”。下面分别说明。 (一)比喻一“洋”一“土” 茅盾的《子夜》写的是上世纪30年代“工业的金融的”上海的社会生活,因此,作品中的比喻有好多是描写上海这个“十里洋场”的大都市里现代生活的特有事物和现象的: (1)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 收稿日期:2006-05-18 作者简介:温锁林(1962-),男,山西寿阳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语法学、修辞学与现当代文学作品语言研究。

浅析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赵树理的作品独具耐人咀嚼的泥土芳香,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农村人物典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社会背景不同,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建国前后形成了巨大差异,成为文学爱好者和批评家们津津乐道的论题。笔者以其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的小说人物形象及意义,结合具体作品和具体人物进行对比,分析了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意义及塑造方法,以期加深广大文学爱好者,特别是赵树理先生的热爱者对先生的了解,提高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关键词:人物形象;特定时期;农民;方法

前言 赵树理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其小说创作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更是独树一帜,他开创的以山西作家群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品独具耐人咀嚼的泥土芳香,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农村人物典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树理的小说根据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揭示的社会意义,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及方法,文学史上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小说人物形象及意义 在当时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形势下,赵树理先生的小说层次鲜明地塑造出了特定时代里的三类人物。 (一)因循守旧,深受毒害,难以摆脱旧思想的“老一代” 由于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农民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他们本性善良,潜意识里已把旧传统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并试图让下一代沿袭下去。致使很多时候我们不由得“怒其不争”,从而在心灵深处感觉到思想变革的重要性。赵树理先生民主革命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这样一类人物: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和三仙姑,他们都有极力反对小二黑与小芹的婚姻关系,理由也简单的可爱。一个认为命相不对;另一个则反对自由恋爱。这件事现在看来似乎颇为可笑,但在40年代的中国,却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老一代的一个

从《登记》看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从《登记》看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1949年七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全国的文艺运动确立了总的方向。而《登记》正是在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婚姻法颁布之初的情况下创作出炉的,可以作为我国婚姻法颁布的历史鉴证,具有相当的历史影响和极高的现实意义。《登记》响应了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但准确的说,是赵树理创作风格无意识无直接目的的延续,它秉承了赵树理一贯的创作理念。 我认为,十七年文坛,如果说孙犁追求诗意,峻青力求悲怆,而赵树理则朴实,朴实到大俗大雅。 从内容上讲,他取材重点多是社会主义农村新生活,坚持为农民群众而创作,写农民,写农村生活,并有意识的按照农民的思想感情,美学趣味和文化水准的要求去创作。他的取材,更主要的体现在真实性的原则。《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是他父亲的缩影,兴旺、金旺则是他工作地区的旧渣滓;《李家庄变迁》中被逼的破了产的六老爷,正是他的叔父……他的生活经历就是他写作材料的来源。他的实事求是,忠实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坚持写所见所闻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真实的再现了中国农民农村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巨大变化。而出于对中国农村封建势力的深刻认识,赵树理对农村中的封建落后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揭示。针对“假眉三道的老封建老规矩”、“自愿”、“因为他能劳动”、“村里既然有报告,等调查调查再说吧”,《登记》批判了封建家长制、父母包办婚姻、官僚主义等落后思想,歌颂了青年男女敢于追求爱情追求婚姻自由的精神面貌。赵树理重视对农村社会传统生活的研究,对它所表现的人情风俗、家庭关系、伦理观念等有着深刻的认识。小说表现了农村开明进步的新思想与落后、愚昧的封建传统势力的斗争,同时,小飞娥,艾艾,燕燕的婚姻历程,反映了农村思想变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而改造农民落后的思想意识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坚持从生活出发写人物,多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刻画人物的性格。《登记》中着力塑造了父母辈的小飞娥、张木匠、五婶、民事主任、王助理员,年轻一辈的艾艾、燕燕、小晚、小进。老一辈的代表了封建残余思想的顽固性,用千百年来的天经地义和流言蜚语来扼杀年轻人的自由思想。青年人义无反顾的追求幸福和自由,并发出“我们结婚有什么坏处?”这样“力量很强大,谁也回答不出道理来”的质疑和抗议声。两种力量凸显了农村中新旧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并且肯定新观念的必胜。 在语言风格上,直接通俗,具有浓郁的乡土地方色彩,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娥’。小飞娥生了个女儿叫‘艾艾’……庄上有个青年叫‘小晚’,正和艾艾搞恋爱”。这样通俗大众的叙述方法,读来就像黄昏时分,老农叼着旱烟袋,慢吞吞的聊着今年的粮食收成,不仅不让人觉得枯涩,反而韵味悠长,朴实干净。张木匠的母亲建议张木匠“快打吧!如今打还打的过来!要打就打她个够受!轻来轻去不抵事!”并且建议用锯梁子。原来里面有个故事,张木匠的母亲年轻时候也有过小飞娥跟保安那些事,后来是被老木匠用这家具打过来的。这段故事让人忍俊不禁。总之,赵树理以其细致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农村生命体验,将其融入

赵树理

赵树理 赵树理简介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 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农村中长大的他不仅了解农民,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青年时代曾外出求流浪求学,曾就读于长治的山西第四师范学院,一度接触到新文学,受到极大影响。 1930年底,赵树理一边流浪一边开始写作,在抗战前的几年间发表了《金字》《盘龙峪》等小说。1937年投身抗日工作,在山西从事各种文化事务,编报纸副刊,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福贵》等。全国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笔耕不辍,驰骋于中国文坛。短篇小说《锻炼锻炼》《登记》、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等。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我国

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在文革中赵树理成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到长期的迫害、批斗,1967年1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标兵”》,被押著游街示众,曾被打断肋骨,又在批斗台上被推下,跌断髋骨,1970年6月23日被“隔离审查”,9月17日继续接受批斗,9月22日病危,1970年9月23日含冤逝世,终年64岁。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教学目标了解赵树理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教学目标: 了解赵树理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以及其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知识点: 赵树理方向、评书体现代小说、山药蛋派。 重点难点: 1、赵树理小说思想艺术特色 2、“赵树理方向”的意义 3、赵树理小说的独特价值。 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1、“赵树理方向”(教材475) 解释:“赵树理方向”首先是一种文艺政策性的引导,是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关键是顺应大众化、农民化的审美追求,正好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因而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周扬当年关于赵树理是“新人”的解释,实际上是要为共产党领导下的面向大众的革命文学树一个榜样,一种努力的前景。首先应从特定时代的要求来看这个问题,肯定其历史的合理性与特色,同时也应看到有得有失,不应轻易否定。 2、赵树理小说的历史特点: A、赵所代表的解放区新一代作家及其创作现象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的特定历史环境为前提的,因此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这突出表现为大众化与农民化。 (翻身农民的需求,作家自身成长历程带来的审美特点的结合)(教材476) B、首先是实际革命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因此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自觉地将写作与农村变革实践统一起来,常写“问题小说”,写农村变革以及农民的命运,心理、情绪,追求创作与现实生活的配合。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历史进程中的巨大变革,塑造了全新的农民形象。 (教材476—477) 局限性:(教材477) C、赵树理的出现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自身发展的特殊意义及其局限性。“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欧化”现象,使得它不能赢得最广大的农民读者,赵树理的创作是一种反省与纠偏。但由于隔绝了外国文学的影响,视野也难免比较狭窄。(教材477—478)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内容摘要 赵树理所写的是解放区封闭的农村,多是一些翻身农民的崭新形象,他们为争取自由而努力奋斗,是觉醒了的一代农民青年,他们身上有较鲜明的反抗精神;他的写作自始至终都以农村农民的思想变化,革命斗争为题材写作的.赵树理还是第一位在文学上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翻身农民形象的作家。赵树理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就反映四五十年代解放区农村变革所达到的高度而言,在当时是十分杰出的。本文主要分析作者笔下农村青年形象及其个性特征。 虽说赵树理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就反映四五十年代解放区农村变革所达到的高度而言,在当时是十分杰出的。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区农村题材小说的大致面目。表现农民的斗争,对农村封建落后的旧规矩的改造,热情歌颂农村在新时期焕发的新思想,以及表现翻身后农民的欣喜心情。他的小说在刻画新旧农民形象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农民形象老农民新人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一、顽固守旧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旧式农民形象。 赵树理自己说过:“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要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就变成了所要写的主题。”如在《小二黑结婚》中重点塑造的两个落后的家长形象,即二诸葛和三仙姑。二诸葛是一个善良却又十分愚昧懦弱的老农民,由于无力改变受欺压的痛苦境况,他迷信命运。他以“命相不对”为由,阻挠儿子二黑与三仙姑的女儿小芹的恋爱。而三仙姑是通过搞“下神”之类的迷信活动,来掩饰自己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这就是赵树理在小说中对建国初期的农村问题批评得最多的一点。我认为,赵树理笔下的这三个形象最具代表性。 1.小丑式的假“仙姑”。 三仙姑的“下神”,是她觉得孤单,而又被“于福他爹”赶走了村里那些为她“作伴”的年轻后生之后的事。而她把香案设起来之后,文中说:“青年们到三仙姑那里去,要说去问神,还不如说是去看圣像。三仙姑也暗暗猜透大家的心事,衣服穿得更新鲜,头发梳得更光滑,首饰擦得更明,官粉搽得更匀,不由青年们不跟着他转来转去。” 对比赵树理给了三仙姑以辛辣的嘲讽。她的“下神”,就是为了方便自身搞不正当关系,解决感情和生理上的寂寞。她竟然利用自己的女儿“又团结了一伙孩子们”,“比当年的老相好更多,更俏皮。”后来看出小芹跟二诸葛的儿子小二黑谈恋爱,为自己后半身考虑,就托东家求西家,给小芹找婆家,并找到了一位“当过旅长的退役军官”的有钱人。小芹不听她的话,她就“神上了身”,说小芹跟“吴先生”是前世姻缘,还唱什么“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其实骨子里还不是要把女儿推出家门,落得一笔丰厚的聘礼!这种畸形的性格是封建农村经济、文化极端落后和买卖婚姻制度的产物,它带有高度的典型性。 2.宿命者二诸葛。 二诸葛是受封建迷信愚弄的典型。他的“抬手动脚都要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不宜栽树”笑话还不能使他悔悟,仍坚持以“命相不对”--而骨子里是因为三仙姑的坏名声来反对二黑和小芹的恋爱。而在兴旺兄弟捆二黑后,二诸葛的表现是:“我知道这几天要出事啦,前天早上我上地里去,才上到岭上,碰到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我就知道坏了……”其实,二诸葛的迷信本质上反映了他性格的懦弱。因为无法与恶势力做行之有效的斗争,所以把一切

赵树理创作动机与实践的背离(一)

赵树理创作动机与实践的背离(一) 【内容提要】新文学的引导、为封建意识所笼罩的现实世界的需要、博大的爱心三者交互作用,使赵树理萌发了思想启蒙的创作动机,而改变险恶的生存环境的需要及作者的工作心态又把赵树理引上了“问题小说”创作之路。创作动机与实践的背离,既使赵树理成为名动一时的风云作家,又造成了赵树理在今日的落寞与沉寂。 【摘要题】作家作品研究 【关键词】赵树理/创作动机/创作实践/背离/影响 【正文】 一、创作动机:思想启蒙 “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两三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1](P19)。由此可见,赵树理从事创作的目的,乃是为了“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意即用科学的思想去驱除占中国当时人口百分之八九十的农民兄弟思想上的封建意识,即进行所谓的“思想启蒙”。 从事创作之初,赵树理之所以认定思想启蒙这一目标,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的。 一是布满新道德的新文学引导其启蒙。赵树理的出生地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地处太岳山脉的南端,为崇山峻岭中一座小小的山城,离城关有一百二十华里,是地地道道的偏僻山村,甚是闭塞。所幸1925年,以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赵树理考取了位于晋东南首府长治城的山西省第四师范学校。在这里,赵树理第一次接触了布满新思想、新道德的新文学,并很快为其所沉醉。在历经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失败后,中国的先驱者痛感当务之急既非科学革命,亦非政治革命,而是思想革命。没有一场彻底的思想革命,革命即使取得了胜利(如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那也是暂时的,最后也不免以失败告终。因此,先觉者们为救国救民,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为旨归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扬“德先生”与“赛先生”。在思想革命滚滚大潮的裹挟下,文学界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学革命,以鲁迅为旗手的新文学作家以笔为枪,以文为载体,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道德,积极鼓吹以人为本的“个性解放”思想,对被封建道德所桎梏的愚昧国民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新文学气象万千,当赵树理“含着眼泪看完了祥林嫂的悲剧,闰土的变化,阿Q的大团圆结局时,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尉迟村的‘老字辈’和‘小字辈’,想起了他们相似的遭遇和命运,他们同等的麻木和不觉悟。他想,要是让家乡的父老兄弟也听到鲁迅讲述的故事,使他们从中看清自己的面影,自己的不幸,自己的愚昧,他们必定会和自己一样觉悟起来,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抗争。一九二六的暑假,赵树理带着这样的理想和一大包书籍,兴冲冲回到家乡,预备实行他拯救农民的思想革命”2](P43)。由此可见,新文学不但启发赵树理走向觉悟,而且促使正走向觉悟的赵树理以此去觉悟那些仍在酣睡不醒的广大农民兄弟。当年的赵树理,对新文学布满着无限仰慕之情,走新文学那样的启蒙之路,正是赵树理所希望的。 二是为封建意识所笼罩的现实世界需要其启蒙。赵树理投身革命的年代,封建意识弥漫着整个中国,尤其是赵树理的故乡,封建思想更是根深蒂固,蛮风恶俗,骇人听闻,如与沁水相邻的翼城东山里,人们笃信有个东山大王是要享受初夜权的,所以在新婚之夜,新娘必须被叔叔哥哥等亲人按住,在众目睽睽之下让新郎为所欲为,而此时,围观者则是越多越好,因为人越多,东山大王就越害怕,如此新娘就可幸免于难了。在这一带,形形色色的宗教会道门更是多如牛毛,各以其五花八门的招数蛊惑百姓,广收门徒,赵树理一家就是“教派林立”,祖父、祖母信仰“三圣教道会”,母亲及其娘家信仰“清茶教”,父亲赵和清则迷恋于传统的阴阳卦术而不可自拔,而赵树理也曾和其前妻一道加入过“太阳教”。在这种愚昧文化氛围中,赵树理耳濡目染,深受其害,小小年纪便把《麻衣神相》、《奇门遁甲》等算命的一套背得滚瓜烂熟,16岁成亲后,甚至也装腔作势地对比其大一岁的妻子马素英摆起大丈夫的架子来,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摘要 赵树理是现代小说家,戏曲家。他的作品始终以农村、农民为出发点,密切关注变化中的农村和农民生活,他是一个真正为农民写作的作家。当今社会也在重塑赵树理的地位,他不仅只是农民的传声筒,更是农民的朋友。本文将从多方面论述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重塑赵树理形象。 关键词 赵树理农民作家共识 赵树理来自山西沁水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是一位长期致力于小说创作民族化、大众化的作者。在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以我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民生活及农村斗争为题材,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其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创新实践,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评价,他更是当代社会“九大家”之一。 一、唯一的农民作家 他是一位扎根农村,真正为农村而献出自己一生的作家。他不像有些作家那样,居住在 繁华都市舒适的寓所,身着名牌服饰,出入于灯红酒绿之处,他是唯一一个勤俭节约、爱农村、敬农村、深入农村的作家。 在生活方面,赵树理有了固定的收入,工资待遇都不低,在北京买了房子,接来了家属。按说,他完全有条件过舒适的日子,可他骨子里流着的是农民的血液,让他无法与城市融合。他关注的仍然是农

村的状态和农民的生活。从1949年进京,到1965年举家迁回山西,16年的时间里,他有一多半是在晋东南农村生活的。他跟农民们吃住在一起,一方面是为了体验生活,获取创作素材;另一方面是要同农民一道,寻找过好日子的途径,让农民能尽快从千百年的贫穷落后中摆脱出来。因而,他总是心甘情愿地充当农民的代言人,时时处处维护农民的利益。 “一个知识分子,也许可以做到像赵树理这样关注农民但不会真正地融入农民———丢掉轻视农村和农民文化的意识———而是不同程度上抱着启蒙者的心态企图唤醒和改造农民。”论者刘雄飞的观点揭示了赵树理文学创作在农民群体中获得巨大成功的又一要因。在现当代文坛,再没有一位作家能像赵树理这样,在生活和心灵上如此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这源于作家终生坚守的农民情怀,其典型特征是质朴善良的人格与平等意识,其行为表现是终生心系农村、关爱农民,为农民群体的利益诉求而真诚写作、热忱呼吁。应该承认,能够像赵树理这样无论政治环境和个人地位如何变化都能终生保持着质朴善良的农民情怀者在现实中很少,因此这种坚守便显得愈为可贵,尤其是当作家的理想与政治环境要求发生抵触的时候。 二、对五四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赵树理是一位拥有最广大农民读者的作家。他的创作继承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精神,并吸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成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孟祥英翻身》、《地板》、《福贵》

《小二黑结婚》赏析

《小二黑结婚》欣赏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代表作,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范之作。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作于1943年春,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他被称为“地摊文学家”。 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代农民的典型,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在掌握自己的命运,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传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若,反正我不要”。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一个旧军官做续续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两人并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反对封建迷信。小二黑原先也跟他爹二诸葛学些算卦之类的事,后来在事实面前逐渐清醒,开始厌恶。反对父亲的迷信行为。小芹也对她母亲的弄神行为不予理睬。反对恶势力。当恶势力金旺、兴旺利用被窃取的职权设下圈套。斗争小二黑和小芹时,他们毫不示弱,敢于面对面地以理抗争。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

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 二诸葛迷信思想报重。“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七、八岁的童养媳。在恶势力的面前不分是非,软弱屈从,只会哀求“恩典恩典”。三仙姑好吃懒做,用迷信唬弄人,装神弄鬼骗取钱财。包办婚姻,给小芹找了旧军官;心理“变态”,讲究不合时宜的穿戴打扮,对小二黑和小芹表现出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和感情。两个落后农民,他们的思想都与新的时代格格不久但他们毕竟是受封建毒害的善良农民,他们的思想也是可以改造的。在作品的结尾,三仙姑改变了打扮,二诸葛也撤去了香案。 C.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金旺兄弟利用农村新政权的稚嫩和农民的保守思想摄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调戏小芹,非法斗争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把持乡村政权。但他们最终还逃不出人民政权的惩罚。 思想意义:小二黑和小芹的胜利说明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同时它也揭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已经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他们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的一个隐忧,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主题特色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主题特色 10中师本三班林凤100101309 英国作家佛斯特曾说:“小说必须要有一个中心点:一个单一的主题、情节和表现方式。这个中心点控制着全部人物,引发情节,以及将小说从外至内紧紧的连结起来——将散乱无章的语句连成一张网,并使其有条不紊,犹如一个行星在记忆的天空中循轨运转。”可以认为,主题是统帅一部作品的灵魂,它决定着素材的取舍、布局的安排、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同时反映着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认识。 所以,无论从创作的角度看,还是从评论的角度看,都无法忽略主题。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赵树理的小说在主题思想上的特色。 一、开拓性 赵树理的小说选择了新的角度,开辟了新的领域,对中国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心理习惯、精神追求及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诸多问题上的种种表现进行了深入的体察、探索和艺术概括,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首先,从反映生活的角度上说。他的作品反映出来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农民感情的自然流露,决无客观描摹之感。以《福贵》为例,小说写了二流子福贵耍钱、偷窃、自轻自贱的劣迹,但不渲染这些,而是站在自己人的立场上,深入挖掘福贵性格中健康美好的一面。他聪明、勤劳、乐观,正月里唱戏打扮起来唱正生“比谁都漂亮”。他对妻子银花关心体贴。为人要强,农活样样精通。这是一篇完全站在农民立场上为二流子“平反”的小说。纵观赵树理的小说,几乎篇篇都在为农民说话,成为农民的忠实代言人。坚定地站在农民布尔什维克的立场,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反映我国农村不断变革的现实,这正是赵树理小说的主题具有开拓性成就的根源之一。 其次,从反映生活的内容上看。赵树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开拓新的领域。1943年9月发表的《小二黑结婚》是表现抗日民主根据地翻身农民的新生活的第一篇杰作。同年底出版的《李有才板话》是第一部正面反映根据地改造村政权和减租减息复杂斗争的成功之作。1945年发表的《孟祥英翻身》是解放区文艺首批接触妇女解放主题的力作之一。赵树理一贯致力于大众化的文艺,同农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十分熟悉翻身农民的生活道路、思想感情和语言习惯,因而在表现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主题上显示了开拓性。 最后,从反映生活的思想深度上说,赵树理力避因袭别人和自己作品的旧套,务求出新。如果不跳出名著的窠臼,把《小二黑结婚》也写成爱情悲剧,恐怕不会有什么震动,他的高明之处就是在于独辟蹊径,勇于突破真人真事的局限,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出发,把悲剧结尾改成喜剧结尾。这便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争取自由解放的斗志,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列宁曾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正因为如此,赵树理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才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现实性 赵树理是一位有强烈历史责任感和政治热情的革命作家,他总是直面人生,针对现实中的旧人旧事旧作风痛下针砭,对新人新事新风尚热情讴歌。因为看到“有些很热心的青年同事,不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为表面上的成绩所迷惑”,便写了《李有才板话》;因为“农村习惯上误以为出租土地也不纯是剥削”,便写了《地板》;因为流氓钻空子和少数农村干部变坏,常使土改发生偏差,为了使土改中的干部和群众“知所趋避”,

读赵树理作品有感

赵树理:农民代言人 能够承载历史文化最多的应该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就如在汉唐盛世、康乾盛世里,其实最广大的劳动人民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只不过相比较动荡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而言有所好转而已,在一波一波的历史战争,改朝换代的时期,人民如果能够平平安安、吃得饱、穿得暖就感天谢地了。所以不管怎样说,那时候的农民都远不如现在这样,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等的保险,能够买上房买上车,不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说,都是天壤之别的区别,不在一个层次。什么是进步,广大人民底层阶级的进步,才能真正反映一个社会的进步。在任何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者们都是锦衣玉食,甚至越是腐朽落后的政权,统治者们奢华的程度就越深,比如朝鲜的金正恩。 纵观社会的历史,真正能够一字一句地描写农民的生活的任何文章并不多见,正如董大中先生所说:“赵树理是中国现代作家里的一个异数。……他的作品忠实地描写了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表达了中国农民痛苦的呻吟和深情的呼唤。他也就成为农民的一位最忠实、最勇敢、最可靠的代言人。”关于赵树理先生的其人其事和其文章的评论,董大中先生的序言里讲的十分清楚,我就不敢班门弄斧了,下面是我读《赵树理精选集》的简单认识。 读赵树理的作品,初一接触,就感觉对了,不仅眼前一亮:对,这就是当时的农村真实境况,这就是我要了解的那段神秘的历史,写得太好了,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最能为大众乐于接受。 其实,在读中学的时候,我就知道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作家代表,他最为我们熟知的作品是《小二黑结婚》、《田寡妇看瓜》和《李有才板话》等。不过中学课本没有收录他的作品,所以是课外认识他的作品,有点“只闻其人,未闻其声”的感觉。所以,我有这种阅读赵树理文章的夙愿是由来已久的,心中始终积聚着一股阅读的能量,至此方纔释放出来,感觉舒服多了。 随后,小二黑结婚等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电影中的唱词“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更是脍炙人口,经久传唱,可见赵树理的作品是深受人们的喜爱的。我想,这是他的作品适合了最广大人民的口味的结果,一点都不奇怪。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美的鉴赏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美的鉴赏 无论是教育方针还是新课标都强调了“美”。其实这里所说的“美”即“美育”,是指:“当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美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新人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具有独特的内容和魅力,如果能将它与其它各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于提高中学生素质将发挥出独一无二的功能。 那么,应该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来鉴赏作品中的美呢?下面我以中学语文教材中孙犁的《荷花淀》这篇小说为例,从主题、人物、结构、语言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把握这篇小说的审美特点。 主题之美 主题是文学作品通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时表 现出来的基本思想。因为它来源于生活,生活又是美的载体之一,因而文章的主题具有美的外在和内涵。一般可以通过深入地研究事件和人来进行,不同的小说有着不同的特点,

也有着不同的主题之美。 《荷花淀》的主题的美是独具一格的。在这篇小说中,战争似乎总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即使是较为清晰的那一场伏击战,作者也只是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来描写,不着意展示战争中本应有的严酷、壮烈和惊心动魄。作者精细的笔墨更多地用在展现以水生和水生嫂为代表的冀中儿女身上 焕发的人性美、人情美上了。正是这群优秀的冀中儿女身上迷人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压制住了残酷战争,从而向我们昭示了本文美的主题:人性美、人情美是战胜战争最有效的武器。难怪孙犁也说:“我最喜欢我写新的抗日小说,因为它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 人物之美 文学是人学,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一部小说有无令人不忍释卷的魅力,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吸引人至关重要。因此,所塑造的人物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整部小说具有美的特性的点睛之笔。 孙犁的《荷花淀》是美的典范。说它是美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孙犁在这篇小说中独创了集人美、人情美为一身的以水生嫂主要代表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小说一开篇,便将女主人公置身于一个由皎洁的月光、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doc

广西教育学院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系别: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级:2013级成人本科函授班 学号: 学生姓名:蒋 指导教师:吴职称:副教授

广西教育学院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课题名称: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系别 __文学院 ______ 专业 __汉语言文学__ ____ 班级 __ 2013级成人本科函授班 学号 ____ __ _ 姓名 __蒋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 2014年3月20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_________ 2014年3月25日 二○一四年三月十五日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目录 题目 (1) 摘要 (1) 关键词 (1) 英文题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赵树理作品中农民形象的类型 (3) (一)老一代农民形象 (3) (一)新一代农民形象 (4) (二)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的农民形象 (5) 二、赵树理塑造农民形象艺术手段与特色 (6) (一)人物对话通俗化、大众化、民族化 (6) (二)在特定的历史事件中展示农民形象 (6) (三)以大团圆的结局来刻画人物 (7) (四)通过故事来刻画人物,情节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8) 三、赵树理塑造的农民形象的历史意义 (8)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 作者介绍: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 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 辑、中国人民大学新 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 务理事、人教版中小 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 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 多种荣誉称号。他的 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 闻的角落》、《新闻 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 主攻山水散文,深得 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 散文,特别是历史伟 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 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 《人杰鬼雄》、《当代 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 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 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 《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一员武将的故事,要多少次沙场浴血方得写成,而一个诗人的成名,往往比一武夫更受 时势的折磨与煎熬。积三百年社会动荡产生的诗人加武将的辛弃疾,又 一次走入作家笔下, 被梁衡以一曲《把栏杆拍遍》唱响。梁衡没有把笔力下在赏析辛氏一首 首名篇佳句上,是 从中看出沙场剑气,看出义胆秋霜。在慨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 营”的拳拳爱国情同

赵树理创作流派之历史贡献

赵树理创作流派崛起于抗日战争后期的四十年代的革命根据地。这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现象。中国农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下,如果从第一次国内战争算起,那么他们自觉地投入于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已经有二十年的时间了。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尽管出现了不少以农民为主体的优秀作品,革命作家们非常重视大众化的问题,但由于种种社会原因和艺术形式上的问题,新文学并没有在描写中国农民觉醒之后的斗争上取得的突破和成功,新文学和不识字的农民群众的结合仍然处于一种相当隔膜的状态。正式赵树理同志第一次在新文学的历史上完成了这一期以来没有解决的课题。他不仅第一个成功地描写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农民的觉醒和斗争,塑造出众多个性鲜明的农民群众的新人形象,而且以中国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魄写他们的觉醒和斗争,从而使新文学完完全全地大踏步走进了茅屋村舍。这是赵树理以及其创作流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巨大的历史贡献。 其次,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以后,如同优秀的文艺理论家邵荃麟同志所概括的那样,赵树理及其创作流派在“现实主义深化”的创作道路上艰难竭蹶地继续前进,一方面热情的讴歌发生在中国广大农村里的社会主义变革,描绘在这一变革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农民的形象;另一方面,他们不避“左”的文艺教规的横蛮指控,吧笔社会生活的底部,如实的描绘几千年来“因袭的重担”,特别是小生产狭隘的眼光和习惯势力;直接的正面的批判或迂回的曲折的反拨,都与我们社会生活中那些不正常、不合理而又企图加以粉饰和掩盖的因素有关。今天看来,赵树理及其创作派对这些方面所做的揭露和批判当然还没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但是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和作家艺术家一般的认识水平线上看,赵树理及其创作派的优秀作品,无疑是这一时期反映中国农村生活的难能可贵的成果。正是坚定不移的现实主义深化的创作原则,使赵树理及其创作派得以如同一个星座那样在当代文学的银河里灿烂的照耀着。如果用今天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水平来要求赵树理及其创作派,那样就会低估这一也许更加值得宝贵的他们的第二个巨大的历史贡献。 第三个赵树理创作流派的历史贡献,表面看似乎不属于文学业绩本身,这就是这个文学流派没有我们新文学史上某些文艺团体中所常见的那种宗派成见、以宗派代替流派的偏颇。他们辛勤而诚实地劳动,以作品说话,不以理论纲领取胜,更没有唯我独尊、别无分店的派头,不曾以诋毁别种艺术风格的办法来取得在文坛上立足的地盘。我们以为要繁荣社会主义文学的各种创作流派,互相尊重和学习,彻底根除封建主义余风流韵之一的拉帮结派,抵制他们对作家队伍的侵蚀,是必须加以总结历史教训。从这个意义上说,赵树理及其创作派的这一高尚“文德”和作风是值得作为一项历史贡献加以褒扬的。

浅析赵树理小说的民俗化倾向

浅析赵树理小说的民俗化倾向 陕西彬县香庙中学王建鹏 摘要:赵树理用通俗易懂的农民语言开创了“山药蛋”文学流派,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把高雅的文学艺术同群众生活相结合起来,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的巨大变革,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弘扬了我国优秀民族文艺传统、促进革命文艺的大众化发展,而这些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民俗化农民情结农民文化 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是现代文学“山药蛋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从《小二黑结婚》到《三里湾》,以生动质朴的群众语言表现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反映着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赵树理在创作中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群众爱听故事,他就增强故事性;爱听连贯的,他就不会因为讲求剪裁而把故事割断了。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能叫大多数人读,这是赵树理进行创作时刻意追求的。 一、赵树理作品的农民情结 一是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文学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都不仅一般地反映某一民族的生活,而且总是具体地表现了某一地区的风貌,因而形成这些作家独特的风格——乡土特色。如刘绍棠的老北京色彩,沈从文的湘西情结等等。赵树理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思想和感情上都打上农村生活的烙印.参加革命后,仍与农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1942年文艺整风运动之后,他以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来指导他自己的创作,常常深入农村,了解民情、

体验生活,和广大农民群众一起生产,一起生活,了解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到农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因而写出了《小二黑结婚》、《登记》等富有山西农村风味的小说.对于文学创作必须表现地方色彩,赵树理十分重视,坚持始终.他认为“熟悉的生活,熟悉的语言,熟悉的地方风趣是有助于使感情深刻化的.”结果,凭借这一点,他成为人民群众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 中国传统古典小说从唐带代的传奇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小说甚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故事性特强,语言通俗,口语化比较明显。赵树理的小说充分尊重中国农民的这种审美习惯,创作最大的特点是故事性强,情节环环相扣,引入入胜……故事有头有尾,人物来龙去脉一一交代清楚。如使赵树理一鸣惊人的《小二黑结婚》,整个作品的情节由一个首尾一气相联的大故事组成,而这个大故事又由12个小故事联结而成,各小故事之间是环环相扣,一贯到底,先是交代刘家峤两位神仙的忌讳,由此引出了三仙姑,再由三仙姑引出小芹,由小芹引出金旺兄弟,由金旺兄弟引出小二黑,到此,交代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而后通过斗争会、许亲、拿双等一系列情节逐步推向高潮,最后由于区长的介入导向矛盾的解决:恶霸势力受惩处,落后家长受教育,二黑、小芹有情人终成眷属,整个故事戛然而止。 二是把小说当通俗的民间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及人物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凸显新一代农民形象,而又比一般传统小说明快、简约。如《小二黑结婚》中写小芹之美: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