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隐性采访必须遵循的原则与底线

隐性采访必须遵循的原则与底线

隐性采访必须遵循的原则与底线
隐性采访必须遵循的原则与底线

隐性采访必须遵循的原则与底线

——从印度“记者行贿议员丑闻”谈起

■靖鸣石红星

《新闻记者》2006年第2期

印度“今日播报”电视台和一家名叫“眼镜蛇邮报网”的网站2005年12月12日联合披露说,为了揭露议会腐败现象,从当年4月开始,他们派出记者假扮杜撰出来的“北印度小厂商协会”的“说客”,用现金行贿的办法游说印度国会议员,要求他们在议会上提交对该厂商协会有利的质询问题。经过8个月的“金钱攻势”,“卧底记者”成功收买了11名议员,并偷拍下了这些议员受贿的场景。这一通过暗访形式获得的丑闻的曝光,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在印度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舆论顿时为之一片哗然。虽然受贿议员目前已经全部被停职审查,然而他们并不服气,认为这是一个陷阱,是记者设下圈套的蓄意“陷害”。①在笔者看来,议员受贿固然犯法,应受谴责;但是丑闻的始作甬者——记者以假身份诱人犯罪制造新闻亦属违法,也应该受到鞭挞。

破坏动机良好原则

通过印度“记者行贿议员”丑闻一案发现,媒体和记者产生揭露议会腐败现象意图的判断是没有根据的,或者说良好动机还缺乏一些先决条件。在世界各国新闻界,隐性采访虽然一直都行走在随时都可能触犯法律的边缘,但是由于其对腐败、邪恶现象的强大震慑作用而又广受读者欢迎、媒体支持、记者追捧。为了赢得读者占领市场,各国的各种媒体不惜“带着镣铐跳舞”,他们在操作隐性采访时奇招迭出。而各国对隐性采访是否违法大多以是否符合公众利益为衡量标准,因此,各国媒体和记者为了规避法律制裁,无不遵循以公众利益为转移的动机良好原则。印度“今日播报”电视台和“眼镜蛇邮报网”实施记者卧底揭露议会腐败可谓深得其中三昧。揭露议会腐败,事关印度民生,动机能不良好吗?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遵循良好动机报道原则的隐性采访,按照国际的普遍做法,必须符合这些先决条件:一,针对的必须是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严重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二,通过正常途径无法收集资料;三、公开采访难以了解真实情况;四、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然而,印度“今日播报”电视台与“眼镜蛇邮报网”“为了揭露议会腐败”的“良好动机”并未建立在这些先决条件的基础之上。即这两家媒体与记者并没有在实施暗访之前发现印度议会确实存在腐败这种严重侵犯公众利益的

行为——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媒体与记者确实撑握了这样的证据,他们不可能不把对自己有利的最重要的新闻背景交待出来;我们也不能因媒体与记者为收买议员花了整整8个月的功夫而认为正常途径无法收集资料或公开采访难以

了解真相。事实上,不论在哪一个国家,通过公开采访报道这种方式谴责腐败与邪恶在绝对数上还是多于隐性采访的。

考虑到印度新闻业的特点,我们其实更应该有理由对媒体与记者制造丑闻的真正意图表示怀疑。长期以来,印度都是一个以印刷媒体主导新闻业的国家,目前的注册报刊有4.3万种,不仅电视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电脑的拥有量也很少②,其千人电脑拥有量仅为3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网络媒体难成气候。

⑧因此,如何挖掘爆炸性新闻以赢得观众,已经成为印度电视、网络媒体寻求在印刷新闻业中迅速突围的有效方式之一。更何况,印度新闻业主要控制在少数家族财团手中,④其报道以家族利益或以所支持党派利益为转移是必然结果,这是由印度新闻业的资本主义特征所决定的。因此,没人能够否认制造轰动新闻赢得观众与市场才是“今日播报”与“眼镜蛇邮报网”实施记者卧底行贿议员的最根本的出发点,而不像他们所说的那样,至少不只是单纯地“为了揭露议会腐败”。

超越法律底线

诱导型隐性采访是违法的。国际上,隐性采访虽然由于其对舆论监督的强力支持而在情理和道德层面上普遍受到公众的欢迎。但是由于其采集新闻的隐蔽性和发表的突然性极易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引起法律纠纷而为新闻界所担忧。试图不惹麻烦而又能名利双收的媒体与记者为此如履薄冰,不得不在新闻的采访权与隐私权、名誉权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的支点。为了方便媒体与记者在操作隐性采访时避免法律纠葛,一些法律和新闻学专家学者为此专门给隐性采访进行了分类。顾理平借鉴世界各国警方侦查案件回应侦查与诱导侦查的方式,将与之相似的隐性采访分也为两种类型:回应型隐性采访和诱导型隐性采访。⑤虽然他并没有对回应型隐性采访作任何置评,但是根据他对犯罪在前,侦查在后的回应侦查的理解,却是与国际上采取隐性采访方式所应普遍遵循的已有证据表明暗访对象的行为已经或者正在严重侵犯公众利益的原则悄然吻合。显然,虽然回应型隐性采访不一定为法律提倡和保护,但是顾理平的分析无疑表示他认为这种采访方式比较谨慎,不易引发法律纠纷。

诱导型侦查是指对于某些隐蔽性特别强的犯罪,侦查机关往往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犯罪的过程,对于潜在的追究对象进行某种程度的引诱,诱导其犯罪或者为其提供犯罪的机会,然后才将其逮捕、起诉。⑥对于诱导型隐性采访,顾理平根据欧洲一些国家将诱导型侦查分为机会提供型和犯意诱发型的分类,也将诱导型隐性采访细分为机会提供型和犯意诱发型。然而,根据他的分析,不论如何细分,在诱导型隐性采访当中,由于媒体与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发生起到诱导的作用,没有媒体与记者的参与,这种新闻就不一定在被发现的时候发生,也基本上不可能被发现,甚至根本就不会发生。⑦

而且,由于诱导型侦查主要针对的是特定的犯罪行为,而隐性采访一般针对的是违纪违法行为和程度较轻的社会不良行为,法律也没有赋予记者特权引诱采访对象制造新闻,记者在开展隐性采访时并未履行法定的审批程序。因此,顾理平认为新闻记者无权进行诱导型的隐性采访,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⑧无疑,“今日播报”电视台与“眼镜蛇邮报网”记者的采访行为,正是诱导型隐性采访。假若没有记者的策划参与,也许这些议员根本就没有任何机会收受

贿赂,所谓的议会腐败也许只能是一种假设和猜测,即或真存在腐败,记者也没有权利去引诱议员受贿。在这里,记者的行为无异于犯了教唆罪。这一点,印度虽然没有新闻法给予界定,但是印度宪法第19章第二款规定:政府有权废除第一款“所有公民都有言论及表达的自由”的规定,同时,该款还规定,赋予或废除媒体自由的主体只能是法律或国家,其判断的依据是看媒体是否损害了“印度的主权独立与完整、国家安全、良好的国际关系、公共秩序、传统礼法、传统道德”,以及媒体是否有“蔑视法庭、蓄意诽谤或教唆犯罪行为”。⑨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受贿议员会觉得是媒体通过引诱的方式羞辱了他们,是一个谋杀他们人格的政治阴谋。⑩

突破职业道德底线

“导演”新闻是违反记者职业道德的。众所周知,记者的职业理想应该是客观的记录者。然而,在实际采访中,为了挖掘特大新闻,争夺读者与观众的眼球,一些记者介入、干涉甚至导演了某些新闻事件,这显然与新闻追求的真实性原则相悖,违反了作为记者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损害了记者良好的公众形象。印度议员受贿丑闻的出台,就是这种纯粹由媒体与记者一手导演策划出来的“大新闻”。在这件丑闻当中,媒体与记者不但以欺骗的手段欺骗了采访对象,陷受贿议员于不义;而且以违反职业道德的手法导演新闻,在同行中引发不公平竞争,影响非常恶劣。

当然,即使在允许运用隐性采访方式的采访中,记者不可避免地也得以虚假的身份和欺骗的手法去偷拍偷录采集新闻信息。但是,这并不表示记者可以假扮任何人。有一些特定的人群记者是不能假扮的,否则,不是违法,就是违反职业道德。在允许进行隐性采访时,记者可以假扮无职无权的社会角色,如普通顾客、乘客等,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尽管在开展隐性采访,但他是以无职无权的普通公民的身份出现的,所以一般不存在违法问题。“但是记者却不能假扮有特种权力的社会角色——如政府官员、司法人员等,因为其他任何社会角色都无权假扮另一种具有特种权力的社会角色开展工作,新闻记者并没有得到专门的授权,因此无权进行假扮。此外,记者也不能假扮违法犯罪者,因为假扮违法犯罪者参与违法事件,即使只是假扮,但是造成的既成犯罪事实也许将使记者不可避免地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不管其动机是多么善良。这种结果严重的会使记者面临牢狱之灾,纵然免于法律制裁,也会使记者形象严重受损,最终可能会严重伤害到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美誉度。”(11)

在世界上,不论哪—个国家,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定罪量刑都有“行贿罪”与“教唆罪”这两款,印度也不能例外,相信“今日播报”电视台与“眼镜蛇邮报网”的记者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们仍然选择以金钱行贿的方式去教唆议员犯罪,实际上已经表示他们早已选择了以罪犯的身份去“导演”这件丑闻。如此看来,丑闻的主角并不止是那些受贿的议员,还应该包括那些行贿的媒体与记者。所以笔者认为,这些禁止假扮的特殊身份,也像客观记录原则一样,是记者职业道德的一条底线。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既不认为所有隐性采访的出发点都是不好的,也不认为所有的隐性采访都是违法的,更不认为所有隐性采访都是违反职业道德的。只是媒体与新闻记者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考虑采用隐性采访方式时,一定要遵循动机

良好原则,并牢牢把握住隐性采访的法律底线与职业道德底线。只有这样,隐性采访才会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法律纠纷。■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新闻系)

注释:

①⑩《新京报》2005年12月14日

②《印度超前发达的新闻业》,陈昌凤的博客,http://blog.chinbbs.con/article/1420htm l

③④⑨卢山:《新闻自由”光环下的印度新闻运作》,《新闻记者》2005年第12期

⑤⑥⑦⑧顾理平:《隐性采访方法论》,新华出版杜2004年版

隐性采访——新闻报道的双刃剑[借鉴材料]

隐性采访——新闻报道的双刃剑 一:什么是隐性采访 偷拍应当说是一种通俗的说法,用专业化、文学化一点的词说应该是叫隐性采访。 在《电视采访学》一书中指出记者出于特定原因,不公开自己的记者身份,或在不通知被摄对象、不申明采访目的等情况下,对隐蔽的信息搜集的采访方式就叫做隐性采访。而在《隐性采访论》一书中则认为:“i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隐去记者身份而秘密地采获新闻事实的采访方法。” 综上所述,虽然两本书的观点稍有出入,但是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隐性采访应当具备一前提,三条件。首先,前提是隐性采访的当事人必须是在媒体供职的新闻记者,或者是受媒体委托的采访人。三个条件则是:第一,记者隐藏了职业身份而亲临新闻事件的现场;第二,采访是在被采访者未知的情况下进行;第三,采访未事先征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形式,在舆论监督中已成为一种较常使用且效果较为明显的一种形式,尤其在批评性报道中,隐性采访的手法越来越受到记者们的垂青。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大有“无片不隐”的趋势。在采访对象弄虚作假或者批评性报道中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甚至对记者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特殊情况下,电视新闻中往往就要运用隐性采访。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就经常会运用隐性采访来进行批评性报道。 二:隐性采访的历史 在西方,有记载的新闻隐性采访活动是从17世纪开始的。17世纪中叶起,欧州的一些大城市的咖啡馆成了一些记者进行隐性采访的集中场所。不过,那时记者进行的隐性采访手段单一,基本上都是偷听窥视,或是隐瞒自己的身份与人聊天交流,藉此获取新闻信息。ii而真正具有纪念性的隐性报道是1880年美国《纽

论隐性采访中的法律问题

论隐性采访中的法律问题 【摘要】隐性采访作为采访手段中特殊的一种,已被我国新闻实务界所广泛运用在社会新闻采写等领域,但是隐性采访和法律法规之间存在诸多悖论。本论文从从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制度入手,根据隐性采访的特点,阐述隐性采访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详细分析公民隐私权和言论自由的矛盾性,针对如何解决隐性采访的这些问题,重点讨论如何把握隐性采访中的一个“度”的问题,寻求隐性采访和法律法规之间的平衡点,阐述隐性采访的生存之道。 【关键词】隐性采访;隐私权;言论自由;矛盾性;平衡点 0.绪论 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每一个现代人都曾接收过新闻记者通过隐性采访获得的新闻信息:面对采访记者摇摇晃晃的镜头,欲说还休的问话,还有被采访者无所顾忌的言行及不可告人的勾当,正为会议新闻四平八稳的八股式折磨得昏昏欲睡的观众,立即打起了精神,紧张地关注起事件的进展。这就是隐性采访的魅力。因此,关注隐性采访,研究隐性采访,实践隐性采访,这对于我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无疑是有着特殊的学术意义和时间价值的。 1.论隐性采访的法律困惑 上面我们已经阐述了隐性采访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新闻采访形式。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活动对现代生活介入程度的不断加深,因隐性采访而引发的法律纠纷和法律诉讼也日益增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新闻记者自身业务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等原因;另一方面,也和我国相关法律规范不健全不配套的原因有关系。隐性采访的非道德行为引发的非道德评价只存在于道德层次,这也许还不会引起过于严重的社会后果,但是隐性采访的非法行为引发的困惑却可能导致违法结果的出现,其严重的社会后果是决不容我们轻视的。因此,我们必须以法律的眼光,认真分析探讨隐性采访中存在的诸多法律困惑,最终为隐性采访的顺利开展寻找到合适的途径。 2.博弈中法律平衡 2.1隐性采访中的违法现象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媒体都有运用“隐性采访”来揭露各种违法事件或是其他影响公众利益的事件的报道。“隐性采访”也成为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常用手法。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方法是无可厚非的,它能使记者获取正面采访得不到的信息和材料,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然而,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确的今天,“隐性采访”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法律界限,是新闻记者时刻要注意的问题。隐性采访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舆论监督作用;用得不当,

关于生活态度的名人名言

关于生活态度的名人名言 1、最惨的破产就是丧失自己的热情。——阿诺德 2、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爱因斯坦 3、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穆尼尔·纳素夫 4、与其说人类的幸福来自偶尔发生的鸿运,不如说来自每天都有的小实惠。——富兰克林 5、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新的人更加幸福。——拉美特利 6、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不能带给别人信心,自己信服的人,方能让别人信服。——佚名 7、眼睛就是身上的灯。眼睛若明亮,全身就光明;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圣经 8、幸福是勇气的一种形式。——(英国作家)杰克逊·H 9、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罗斯福 10、我们醒来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又一个机遇。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自怜、懒散、自私上呢?——卡西·拜特 11、我可以拿走人的任何东西,但有一样东西不行,这就是在特定环境下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的自由。——弗兰克 12、态度决定成败,无论情况好坏,都要抱着积极的态度,莫让沮丧取代热心。生命可以价值极高,也可以一无是处,随你怎么去选择……——吉格斯

13、水果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凉夜。寒冷的雨水能使其成熟。人的性格陶冶不仅需要欢乐,也需要考验和困难。——布莱克 14、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15、寿命的缩短与思想的虚耗成正比。——达尔文 16、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 也笑着看你。——塞缪尔 17、什么是失败?无非是迈向更好境界的第一步。——温迪 尔·菲利普斯 18、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伯克 19、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 20、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法)雨果 21、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2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诚实才会维系长久。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23、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佚名 24、人生包含着一天,一天象征着一生。——谚语 25、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更要奋斗。——孙中山 26、人间最大的幸福莫如既有爱情又清白无暇。——卢梭 27、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28、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制造机会!——拿破仑 29、人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南开18秋学期(1703)《新闻采访与写作》在线作业

(单选题) 1: “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这句话体现了直面采访中哪项原则?A: 平等原则 B: 因人而异的原则 C: 民主原则 D: 掌握主动权的原则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好的新闻标题需要反复琢磨,下列哪个标题最好? A: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B: 截断云雨锁大江 C: 搬来石壁锁大江 D: 衔来石壁锁大江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下列哪一项不符合标题的制作步骤? A: 从新闻中选择列入标题的内容 B: 确定标题的立场态度和感情色彩 C: 确定标题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D: 标题文字越详细越好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多篇新闻共同的标题称为()。 A: 大标题 B: 小标题 C: 主标题 D: 提要题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以下哪个表述更适合新闻写作?() A: 与会者一致认为…… B: 讲座受到热烈欢迎。 C: 掌声持续了10分钟之久。 D: 他从事这项工作已经很多年了。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新闻语词中最能出彩的词是() A: 形容词 B: 动词 C: 助词 D: 惊叹词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标题《举重运动员陈伟强创造新纪录》可以精简成?() A: 《举重运动员打破记录》 B: 《陈伟强创造新纪录》 C: 《陈伟强打破举重记录》 D: 《举重运动员创造新纪录》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用于内容重要、篇幅较长的新闻中,提示新闻要点的文字是什么?() A: 主题 B: 副题 C: 引题 D: 提要题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单一式结构的新闻标题有何特点?() A: 只有一行 B: 只有主题,没有辅题 C: 可以有引题,不可有副题 D: 既可以是实题,又可以是虚题

关于做人做事的名言有关为人处事的名言

关于做人做事的名言,有关为人处事的名言 1、做人要讲是非,但不要太计较利害;做事要讲利害,但不要太害怕是非。对人,要往好处想,往长处看;对事,要往远处想,往大处看。 2、做人:一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二要谦和为美,多让少争。三要与人为善,切忌骄横。四要仗义疏财,扶危济贫。五要诚信待人,远离是非。 3、做人要内外一如,处事要知行合一;说话要言行一致,行为要表里如一;做人要前后一致,做事要老少无欺。 4、比赛,有胜有负;地位,有上有下;际遇,有好有坏;人生,有得有失。做人要尽力而为,处事要随遇而安! 5、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做人要懂礼仪,懂得尊重人,懂得鄙人者人恒鄙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6、甜言慰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知者不博,博者不说,妙语精言,不多为贵! 7、动之以情,待之以礼,立身以德,施众以义。为人以诚,律己以严,处事以恒,助人以爱。做人须懂得:心易服于德,而难服于力! 8、大海的浪花靠风吹起,生活的浪花靠人鼓起。做人应积极进取,挑战人生,使人格完美,使真情永恒! 9、人以待已为是非,我以待人为对错;人以利已为恩怨,我以利人为取舍;人以得失为得失,我以善恶为善恶;人以地位升浮为亲疏,我以感情真假为远近。 10、人心深不可测,我心清澈见底,人心变化多端,我心常驻恒态。人给我一道横眉,我给他一张笑脸;人给我一句坏话,我给他一曲赞歌;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德报怨,以善报恶! 11、做事要精明,做人要厚道。心胸宽广,化恩怨干戈为真情玉帛就是厚道;心存善良,人负我我不负人就是厚道;心向美好,少栽刺多栽花就是厚道! 12、做人缺乏厚道,就有鸿门宴,就有莫须有。做人缺乏厚道,就缺少信任,缺少融洽,缺少和睦相处。土地不厚,承不了山川海岳;人心不厚,得不到道义情谊。 13、知识与品德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静态与动态并重,智力与能力并重,人文与科技并重,慈爱与威严并重,做事与做人并重! 14、好话,能引起别人善心;坏话,会激起别人恶念。多说一句好话,多添一分和气。为人就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结好缘。 15、做人与处事是需要用生命去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只有生命终止研究和实践活动才能结束,我们才能评价一个人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为了使研究和实践少走弯路,我们应该借鉴前人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16、人给我抚慰,我还他热情;人给我亲切,我还他尊敬;人给我宽容,我还他真诚;人给我自尊,我还他高兴! 17、做事先做人,这是处事原则;立业先立德,这是做人原则。做事不做人,永远做不成事;做人不立德,永远做不成人!

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的定义:记者隐去了记者身份而出现在新闻事件的现场、采访是在被采访者未知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未事先征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隐性采访的特征:新闻事实周详、社会参与程度较高、隐瞒身份、隐藏目的、隐蔽手段 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比较,有自己较为显著的特征:记者主动出击。隐性采访是记者主动出击进行采访的行为,记者采访时一定始终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否则隐性采访就无法完整地进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记者也有可能出现在突发新闻的现场进行采访。有的时候,记者还有可能直接成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例如记者乘坐的汽车发生车祸等,但这种不期而遇的目击新闻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隐性采访,因为记者是被动地介入了新闻事件。隐性采访进行之前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从采访计划的设定,到采访设备安排,都应精心计划,可谓有备而来,不容有所闪失。--(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好处:记者通过隐性采访得到的往往是比较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可信度高,说服力强,舆论监督作用大,深受群众欢迎。用得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舆论监督作用 作为新闻采访的重要手段之一,隐性采访的作用还是十分巨大的。新闻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追求社会公正,对于社会上的不公和丑恶现象,批评性报道具有强有力的抨击作用。在进行批评报道时,如果记者采取显性采访,亮明自己的身份,说明采访意图,一般是很难了解到真实情况的。因此,把隐性采访用得恰到好处,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隐性采访应遵守的原则:1、正确导向原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闻媒体不能单纯追求卖点和轰动效应,否则,就会走偏方向。在重视政治性导向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思想导向、价值导向、消费导向、生活导向、行为导向、服务导向、审美导向等等,要让人通过新闻报道迅速领会媒体在宣传什么,反对什么。 2、遵纪守法原则。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的规章制度,社会的道德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新闻记者更应做出表率。《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誉和正当要求”。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不大力提倡隐性采访,因为在隐性采访的条件下,谈不上尊重被采访者的声誉和正当要求的问题。而我国的法律条文对新闻媒体报道是设立有禁区的,包括国家机密、未成年人犯罪、个人隐私以及商业秘密等。这对于各种报道方式(包括隐性采访)都适用。因此,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必须遵守这些规定。 3、满足大众需求原则。作为大众传媒,我们的新闻报道是满足大众需求,还是满足少数人的口味?是为了记者个人的一夜成名或报纸的一炮而红,还是要真正为群众解决问题?答案显而易见。美国有关专家认为,记者在暗访中存在以下原因是“不能容忍”的:为了赢得奖项;可以借此打击竞争对手;以更少的时间和资料获得新闻故事情节;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别人已经这样做了;采访者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可见,只有真正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满足大众需求,才是记者采访报道的根本。 4、适度介入原则。目前,记者隐性采访的操作方式根据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的

关于生活的哲理名言_名人名言

关于生活的哲理名言 关于生活的哲理名言 1、重要不是今天处于什么状态,而是今后朝什么方向发展。 2、世间福祸常相伴。 3、起头并不需要大肆鼓掌叫好,值得嘉许称赞的是坚持的过程。 4、入境先问俗,遵俗,才能自保。 5、大家拥有的资源大同小异,个人使出的手段策略不同,因此结果也就南辕北辙大不同。 6、肌肉力量有限,心灵力量无穷,脑力更是无界限。 7、利他主义的好习惯,会迫使好运奇迹式地往你靠近。 8、不怕慢,只怕站;只要有心,年龄不是问题,性别也不是问题。 9、抛弃完美主义,你会很舒爽,看什么都顺心,通体愉快。 10、别人希望怎么被对待,你就怎么对待他,投其所好,你可以再赞美谁一下吗? 11、你喝的是快乐的酒,还是逃避的酒? 12、小孩正在发育,当然会出错,求百分百的是笨蛋。 13、人总是在移动,移到东,移到西,移到最后,移出世界,如此而已。 14、因为他一开始就选择放弃,所以从来没人听过他的名子。 15、拿到烂牌也要使力、用力、尽力打出好结局,你是努力派还

是投降派? 16、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17、对人才要爱才、惜才、练才、容短、护短,并给予合理的犯错次数。 18、做事情要持续不断,做做停停,效果相当有限。 19、人总是被99%的垃圾耍得团团转,无关紧要的事比你想象的多,判断很简单:不做也不会有影响的事,那就不要做吧! 20、人是最难被取代的个人资产。 21、你的强项在哪里?做过自我盘点吗?不是只有仓库才有必要做盘点。 22、只要做一点事,总会有一些些回报,这种报酬就是经验。 23、不论种田或是企业经营,最好的肥料就是人们的脚步。 24、累积成功经验,无论多小的事情都可以,这样可以增加自信、快乐与成功的习惯性。 25、对于讨厌的事,要不就是改变自己的看法、改变自己的处境、或让一切继续保持现状。 26、土地有限,房屋有限,人口无限,还有什么是有限、无限的? 27、你热爱生命吗?哪就不要再浪费时间了,因为生命是时间构成的。假如你发现你正在骑的是一匹死马,那就下来吧。 28、所有制度规定都会引导、影响人类的行为,例如联考影响教学,业绩奖金带动工作情绪。 29、改变形状或用途,都能产生附加价值。任何东西都可以加值,

2014年新闻记者证考试第三章新闻伦理

《新闻伦理》 (一)单选题 1. 2. 3.世界各国新闻伦理规范中,最普遍的原则是 4. 哪一选项不属于新闻职业伦理的基本特 5.为何对党和政府监督是我国新闻记者应遵 6.2009 年修订版《中国新工者职业道德准则》 7.下列哪一选项不应成为新闻职业道德的主 8. 客观是新闻记者所应遵守的职业伦理规范, 9.下列哪一项是对有偿新闻实质的准确表 11.某记者采访回来时,发现采访对象给的材料袋里有一个装有 200元钱购物卡的信封,多次都无法联系上对方,此时他的正确做法是 12. 13.新闻图像的使用中哪类人物的面部不需要 14.新闻记者在有关司法类新闻的报道中,下 15.当一名新闻记者坐公交车碰到歹徒劫持乘 16.灾害报道中,为避免采访中的“再次伤害”,哪个建议不合适? 17.某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某记者在现场主动放弃了对抱着遇害孩子痛哭的女子的采访, 18. 19.记者是否采用隐性采访手段的最重要依 20.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新闻记者采用隐性采访时应遵循的原则? 21.评判报道对象是否属于公众人物的边界在 22.23. 24.某电视台记者采访某落后地区盲童学校,天真烂漫的孩子对摄像机充满了好奇,他想满足孩子的好奇,但又想尽量不伤害孩子自尊。 25.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哪些行为不属于兼职? 26.哪一选项中不属于新闻报道常见的歧视对27. 28.对造成新闻伦理失范原因解释错误的是哪 29.造成网络媒体新闻伦理失范行为大大高于传统媒体的最重要原因是30.某记者购买了某公司的股票,有一天他得到该公司不法经营行为的独家消息,他应该(二)多选题 1.伦理有哪些特性?A.时代性B.民族性D.阶级性 2.世界各国新闻伦理规范基本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A.真实、客观与公正B.清正廉洁、行为正当C.自觉守法、不损害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D.提倡公平竞争、加强协助与交流 3.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新闻伦理的主要区别在于? A.我国属于社会主义伦理观体系,西方发达国家属于资产阶级伦理观体系 B.我国新闻伦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原则,西方发达国家以新闻自由原则为根本原则 D.我国新闻伦理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西方发达国家强调新闻人应独立于政党 4.新闻自由原则作为西方新闻伦理的根本原则有哪两大致命弱点? A.容易被金钱所操控B.容易被政治权力所操控 5.记者采访中哪些物品不能收?A.小额的现金B.购物卡C.礼品券D.活动纪念品 6.下列哪些行为属于有偿新闻? A.参加采访对象安排在营业性餐厅、歌厅、舞厅、夜总会等公共娱乐场所的活动 B.参加报道对象提供的免费旅游C.以“开展正面宣传”为诱饵拉广告、要赞助D.以内参、曝光等方式要挟采访对象做广告或给“封口费” 7.下列哪些属于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 则? A.坚持党性原则,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B.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C.严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 D.发扬优良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11.在灾难新闻的现场采访中,新闻记者的正确做法有哪些? A.采访前与采访对象沟通,说明采访意图,征得同意 B.采用联合采访方式,减少对遇难者家属的重复情感刺激C.当采访对象处于惊恐状态时,放弃直接接触的采访方式(如提问、摄影、摄像),或放弃采访D.面对刚失去亲人的采访对象,提问不涉及失去亲人的感受、对亲人的思念等 12.在未成年人受到性侵犯或参与违法犯罪活动案件的报道中,下列做法正确A.对未成年人姓名进行化名处理 B.对未成年的声音进行变声处理C.鉴定书等材料上的姓名模糊处理D.对未成年人影像进行模糊处理 13.选项中哪些新闻报道用语不当? A.工人小偷B.教授罪犯C.贪官妻子D.拾破烂老公 14.案件报道涉及下列哪些对象时应不公开其真实姓名? A.犯罪嫌疑人家属B.涉案的未成年人 C.采用人工授精等辅助生育手段的孕产妇D.严重传染病患者 16.2003 年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具体指哪三项内容?B.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7.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新闻伦理失范行为的产生? A.新闻媒体编辑部门与经营部门混岗B.记者有经营任务C.新闻记者将采访权、报道权看成了手中掌握的权力 D.记者对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不熟悉 18.下列哪些人属于新闻报道中“易受伤害者”? A.儿童B.罪犯的亲属和朋友C.性骚扰的受害者D.正在住院的病人 D.某记者未经本单位批准就私自开设了个人职务微博 21.新闻逼视与舆论监督的主要区别在于? A.报道动机上,新闻逼视主要目的是达到新闻轰动效应,舆论监督主要目的是让采访对象的不轨行为得到惩处C.报道人员的身份定位上,新闻逼视中报道人扮演审判者、仲裁者角色,舆论监督中报道人是客观中立的职业新闻人 D.报道素材的选择上,新闻逼视有目的寻找容易激发社会情绪的素材,舆论监督报道素材相对较为广泛 22.记者对同事的哪些做法符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A.改动别人的稿子须征得人家同意,别人不愿修改的内容不要强求 B.由同事提供大量素材的作品应署上同事的名字 C.采访别人所负责行业和部门范围内的新闻须事先同

关于做人道理的名言名句_名人名言.doc

关于做人道理的名言名句 做人简单就好,不虚伪,不做作,不跟风盲从,不随波逐流。下 面是橙子搜集整理的关于做人道理的名言名句,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名人名言栏目! 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则要靠人际关系和 他的做人处世能力。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 过是废纸。 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做人要活出真实的自己。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 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 个死去,我还活着。 做人吧,要么做自己想做的事,要么做能让你过好日子的事。做 你自己,一般都很难把日子过好,无非是精神上的愉悦。而做让你过 上好日子的事呢,物质富足,却心神不爽。又喜欢做又能过上好日子,非得有大智慧大天赋不可。而绝大部分人,都是既做不想做的事儿, 又过不上好日子,想想又是何苦呢。 敢于对抗所有人,把梦做到底,是一种做人的极致。 做人黑白不分借此颠倒众生 1 / 10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做人如水,做事如山。 疲惫人生大家都说做人好累,我也这么觉得。要戴上假发戴上面 具戴上眼镜戴上笑容。穿上内衣穿上外衣再穿上外套,穿上内裤穿上 外裤再系上皮带,穿上袜子穿上鞋子再绑上鞋带,天天都得如此,直 到上天堂。 老老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 全为实利打算,换言之,就是只要全家。充其极端,做人全无感 情,全无义气,全无趣味,而人就变成枯燥死板冷酷无情的一种动物。 这就不是“生活”,而仅是一种“生存”了。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一个人思虑太多,就会失去做人的乐趣。 做人最怕像密桃,外在甜腻,但内在坚硬。做人最好像椰子,外 壳坚固能承受打击,内心清澈能保持透明。 : 总会有人说你好,也会有人说你不好,但只要做人做事问心无 愧,就不必执着于他人的评判。无须看别人的眼神,不必一味讨好别 人,那样会使自己活得更累。当有人对你施不敬的言语,请不要在意,更不要因此而起烦恼。因为这些言语改变不了事实,却可能搅乱你的心。心如果乱了,一切就都乱了。 EQ 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一个人的成功,IQ 的作用只占%, 其余%是 E Q的因素,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一个人如果不具备情感能力,缺乏自我意识,不能处理悲伤情绪,没有同情心,不知道怎样 2 / 10

隐性采访最新案例2018【简议隐性采访的法律限制】

隐性采访最新案例2018【简议隐性采访的法律限制】 摘要:隐性采访因记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和意图,容易了解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时的主动权。但由于隐性采访比较特殊,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只有遵循相关的法律限制,把握好新闻报道和隐性采访的度。才可以更好地使用这一采访方式。 关键词:隐性采访法律限制 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实践中我们常常见到隐性采访的这样两种情况:第一,记者隐去了记者身份而出现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新闻记者了解到某些地方正在发生适宜进行隐性采访的事件或者经常发生适宜隐性采访的事件后,会有意识地进行隐性采访。第二,采访未事先征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采访是在被采访者未知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对象若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在新闻记者的注视关心之下,他们就会采取一些规避自己错误言行的方法,新闻记者也就无法获知所需要的新闻素材。隐性采访能否顺利完成,与是否能做到让“被采访者未知”密切相关。 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比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是隐瞒身份。记者身份就其从事的具体工作而言,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而采访新闻事

实,当然是这种特殊性中间最为关键的一条。面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有人愿意侃侃而谈,有人却表示“无可奉告”,而新闻工作的职业要求,使记者们不仅要从“侃侃而谈者”那里采获新闻,还要从“无可奉告者”那里采获新闻。而隐去记者身份去面对“无可奉告者”,无疑是最有利于新闻采获的。所以,在隐性采访活动中,记者必须隐瞒身份。只有隐瞒身份,才可能更方便地采获到有价值的新闻。 二是隐藏目的。记者以某种社会角色(不是记者角色)面对不愿接受采访的对象,他们必须隐藏自己报道新闻的目的,否则,既达不到隐瞒身份的目的,也无法实现自己报道新闻的目的。 不可否认,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确实有许多公开采访所不及的优势。隐性采访在很多情况下有助于获取显性采访无法得到的事实真相:有助于提高采访材料的可信度和感染力,也能够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揭露违法违纪现象。虽然隐性采访在实践中常常存在显性采访无法达到的采访成果,作为显性采访的重要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担负起了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探求真相的新闻欲望,但如果使用不当,不仅可能触碰道德红线,还可能因记者的违规操作闯入法律禁区,造成违法。因而,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也应注意其法律的限制。就目前新闻实践中常见的情况而言,具体来说,隐性采访应注意的法律限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隐性采访工具方面的限制 出于对国家安全和公民权利的保护,记者在隐性采访使用工具方面应严禁使用《国家安全法》所禁止持有、使用的特殊器材进行偷拍偷录。《国家安全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也有相应规定: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在这方面记者不享有特权,现在记者使用的采访器材越来越先进,要注意避免

浅析隐性采访中的法律问题

浅析隐性采访中的法律问题 摘要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特殊方式之一,在新闻采访报道中被中外新闻工作者广泛运用,然而对隐性采访的合法正当性的问题,社会各界普遍存在争议。在实践中,常出现隐性采访导致的新闻侵权、新闻诉讼等法律纠纷,而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规范隐性采访的问题上,同样应从记者、新闻媒体、相关法律法规等多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隐性采访法律规范 一 隐性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 《新闻学大辞典》对隐性采访的定义是:“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 《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中的定义是:“不公开记者的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 一般而言,所谓隐性采访,是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它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次意思: (1)、隐性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采访手段之一; (2)、隐性采访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采集公开采访得不到的真实情况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法; (3)、隐性采访具有不同于其他采访的自身特点。 隐性采访在新闻史上存在由来已久,在美国新闻史上的“掏粪运动”中,隐性采访就曾被大量使用,而曾经撼动美国政坛的“水门事件”、“克林顿绯闻案”等也同样是采用了隐性采访的方式。 就中国而言,央视老牌节目《焦点访谈》、《每周质量报告》,以及每年举办的“3.15晚会”,其中记者通过隐性采访带回的大量新闻报道,无不给广大受众群体留下深刻的印象。2010年,震惊全国的富士康员工连环跳楼自杀案件,南方周末记者就是以一名普通求职者的身份,深入到富士康公司的内部,切身体验富士康员工的每日工作和生活,从更为真实、全面的角度来对该新闻事件进行系列深入报道,从而让我们了解了一个相对真实的新闻事实。 实践证明,隐性采访对于新闻媒体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地作用,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然而,在充分肯定隐性采访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隐性采访从出现的最开始就饱受社会争议。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法制文明的不断进步,对于隐性采访存在合法性的问题,社会各界的争论愈演愈烈。 就目前而言,现行的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新闻采访须以公开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法律未对“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新闻采访方式进行明文制止。而且,我国《宪法》第35 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宪法》第40条规定了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建议和批评的权利。 此外,隐性采访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新闻监督的作用,新闻媒介又是公众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由此而言,隐性采访对于公众的知情权、舆论监督权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对隐性采访采取支持态度正是以上述几方面为主要理由。 对隐性采访持否定态度者则认为:新闻采访应该以一种公开、合法、正当的手段进行,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自身的本质要求,而隐性采访采取的偷拍、暗访等手段显然是有悖公开、正当的要求的。再者,在受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拍摄,对公民的个人隐私权产生很大威胁。此外,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往往采取改换身份、独自行动的方式,这无疑将记者自身置于一种十分险的境地,这对于记者的人身安全同样构成很大威胁。

关于生活态度的名人名言

关于生活态度的名人名言 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人生态度决定生活的高度。下面为你带来关于生活态度的名人名言的内容。 关于生活态度的名人名言 1) 要学会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不失望,也不生气。 2) 结局很美妙的事,开头并非如此。(通用汽车公司) 3) 不要向诱惑屈服,而浪费时间去阅读别人悲惨的详细新闻。 4) 他心怎样思量,他的为人就是怎样。 5) 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制造机会!(拿破仑) 6) 积极心理则是树立信心的首要条件。 7) 态度会决定我们将来的机遇,这是行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 8) 一个人对世界要永远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并尽一切努力去探知未知的领域,那他就会永远感到人生的充实与欣喜。 9) 心里怎样思考,就会怎样去做。 10) 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马斯洛) 11) 成功的人虚怀若谷,并且无所畏惧。 12) 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不能带给别人信心,自己信服的人,方能让别人信服。(佚名) 13) 忘掉你的推销任务,一心想着你能带给别人什么服务。

14) 有的时候女孩子或女人,哭起来是越哭越伤心,这就是哭的行为促使她发泄情绪,彼此的因和果就混淆在一块了。 15) 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 16)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17)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即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 18) 人们一旦思想集中于服务别人,就马上变得更有冲劲,更有力量,更加无法拒绝。 19) 水果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凉夜。寒冷的雨水能使其成熟。人的性格陶冶不仅需要欢乐,也需要考验和困难。(布莱克) 20) 有积极心态的人不把时间精力花在小事情上。 21) 人们一旦思想集中于服务别人,就马上变得更有冲劲,更有力量,更加无法拒绝。 22) 最惨的破产就是丧失自己的热情。(阿诺德) 23) 积极与健康为伴,消极同羸弱相随。 24) 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佩恩) 25) 晚上不要坐在电视机前,要把时间用来和你所爱的人谈谈天。 26) 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

2014新闻记者培训练习题第三章答案

新闻记者培训 2013 练习题 《新闻伦理》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新闻伦理规范的根本原则是什么?(B) A.社会责任原则 B.为人民服务原则 C.新闻专业原则 D.新闻自由原则 2.西方新闻伦理规范的根本原则是什么?(D) A.社会责任原则 B.为人民服务原则 C.新闻专业原则 D.新闻自由原则 3.世界各国新闻伦理规范中,最普遍的原则是什么?(C) A.客观、平衡原则 B.社会责任原则 C.真实原则 D.为公众服务原则 4.哪一选项不属于新闻职业伦理的基本特性? (D) A.核心服务对象的公共性 B.较强的政治伦理色彩 C.社会示范的强烈性 D.较强的商业性 5.为何对党和政府监督是我国新闻记者应遵守的职业伦理规范? 下列哪条解释不正确?(B) A.有助党和政府“照镜子” B.记者是“无冕之王”,是“第四权力方” C.新闻媒体的耳目功能,要求记者将各种信息都传递给党和政府 D.防止党和政府被党和政府内少数不良分子和集团所“被代表” 6.2009 年修订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共七条准则,哪 一准则被摆在第一位?(C) A.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B.遵纪守法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7.下列哪一选项不应成为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调解方式?(C) A.通过评价、教育、示范、激励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新闻工作者的职 业行为 B.通过唤起新闻工作者的知耻心、敬业精神等方式,促使他们自觉遵 守职业道德规范 C.通过法规、政策等方式强制约束新闻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D.通过诉诸舆论褒贬、沟通疏导、教育感化等方式 8.客观是新闻记者所应遵守的职业伦理规范,下列哪条不属于新闻客 观的评价标准?(D) A.是否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 B.是否将事实与观点严格分开,避免主观倾向

为人处事的名人名言警句

为人处事的名人名言警句 一、显示出对别人的欢乐不屑一顾的样子,那是侮辱了别人。 二、自己开小车,不要特地停下来和一个骑自行车的同事打招呼。人家会以为你在炫耀。 三、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德谟克里特 四、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崐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 ;;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五、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六、人,应当象“人”一样,永远向上而又双脚踏地。 七、在选择别人时,也要让别人要想选择自己,在考验别人时,也要让别人考验自己。 八、你真诚地爱自己,你更能真诚地爱别人。 九、不要“逼”客人看你的家庭相册。 十、说话的时候记得常用“我们”开头。 十一、生活的风风雨雨是一把无形的刻刀,在给每个人雕像。 十二、紧急的时候得到帮助昌宝贵的,然而并不是人人都会给予及时的帮助;但愿老天爷让我们别交上愚蠢的朋友,因为殷勤过分

的蠢才比任何敌人还要危险。;;《克雷洛夫寓言》 十三、哪里没有相互间的和睦,哪里就没有生活的富裕。 十四、对事不对人;或对事无情,对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十五、人际关系的天敌是“猜测”,破解密码是“真诚”! 十六、攀登科学高峰,就象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 ;; 陈景润 十七、众人拾柴火焰高。 十八、当然,自己要喜欢自己。但绝对不能自恋! 十九、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给博特金的信》 二十、看别人骄傲,其实是自己自卑。 二十一、玩弄别人感情,其实是自己情感受过伤害。 二十二、有益的聊天使用权人高尚、充实、奋发,庸俗的言谈使用权人低下、空虚,消沉。 二十三、没有任何一个有钱人,可伟大到不需要朋友。 二十四、有益的聊天使用权人高尚、充实、奋发,庸俗的言谈使用权人低下、空虚,消沉。 二十五、你拥有自尊,你更能尊重别人的自尊。 网:有适合你的吗?记得留意更新哦!

隐性采访中的道德问题

职业新闻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公开的社会活动,应尽可能尽少用非公开的方式、手段。即使是为了实现新闻监督,为了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共利益,作为隐性的信息获取手段——偷拍、偷录,也只能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且对此也须进行必要的道德预估和道德思考。 新闻采访中关涉的道德问题,突出表现在隐性采访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隐性采访整体上作为一种采访方式的道德问题;二是公开采访或隐性采访中一些具体隐性采访手段运用中的道德问题。这两方面关涉的道德问题有一定的重合性,但我们在具体分析讨论中将加以分离。 采访方式的道德性 隐性采访是相对显性采访而言的。显性采访是指“以记者身份进行的公开采访”;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①隐性采访又被称为“暗访”或“秘密采访”。这就是说,在显性采访中,记者的身份对于社会是公开的,被采访对象能够明确知道记者的行为性质;但在隐性采访中,记者身份对于社会是隐蔽的,实质上的被采访对象无法知道记者行为的真实性质和目的。隐性采访方式本身有多种类型,诸如侦察型、体验型、验证型等。 隐性采访作为记者获取新闻的一种方式,本身就是特殊的、非常态的方式,因而很难在整体上进行道德评价。这就意味着,关于隐性采访方式的道德分析,必须动用道德评价的例外原则,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上必须采用隐性采访方式的必要性,主要源于这样的理由:通过公开采访方式不可能对一些特殊的事实进行采访,无法获取一些特殊对象的真实信息;如果不运用一些特殊的隐性手段,如偷拍、偷录,就不可能记录或留存一些重要的事实信息;进一步说,如果不采用隐性采访方式,不仅形不成新闻报道,也无法通过新闻手段维护社会正义、维护公共利益。 隐性采访方式之所以必要的上述理由,说明隐性采访要想获得道德上的肯定评价,必须满足这样的基本条件:其一,采访动机应该是善意的,这是前提。这个善意在一般意义上说,就是为了维护社会正义,为了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其二,在具体手段上,应该是合法的,不能违背法律规范,因为法律规范其实就是底线性的道德规范。其三,在结果上确实实现了公共利益的维护,至少没有损害公共利益。因此,任何媒体或个体记者,在决定是否运用隐性采访方式之前,都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出发,进行必要的道德预估,使隐性采访方式的运用成为道德上的自觉选择,而不是道德上的盲目选择。 隐性采访方式通常运用在对一些特殊情境、特殊事实(比如可能的违法犯罪事实)的采访中,记者身份的隐瞒、采访手段的隐蔽、采访目的的遮掩,既使采访变得隐秘,同时也使采访蕴藏着诸多的、不可预测的危险,包括记者自己的人身安全。由“隐性”造成的特殊性,使隐性采访包含着更多的道德风险,因此,对于记者来说,在选用隐性采访方式时,除了上面所说的一般道德自觉外,还应特别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的道德考虑: 无论记者的采访动机如何,真实目的如何,可能实现的报道效果如何,隐瞒职业身份本身在客观上是一种“欺骗”行为。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必然会对采访对象一次又一次地“撒谎”,这就容易给采访对象造成伤害,记者没有道德上伤害他人的绝对权利。何况,通过“欺骗”方式得到的信息其可信性在逻辑上有着天然的缺陷。英国新闻道德研究者卡瑞·桑德斯就说,“不是所有的谎言都要加以谴责,但是我们必须对其负面性有所估量。说谎者必须承担举证责任,说明这一谎言是最后不得已的手段,而其他替代的方法都已探求过。”②我国新闻法研究专家魏永征则指出:“如果经常这样做,会引起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媒体的力量就在于真实、客观、公正,而现在它却经常以欺骗手段获取新闻,这就无异釜底抽薪。”因此,记者在选用隐性采访方式时,要特别慎重,“只有当欺骗比起对方的卑劣来是微不足道的时候,当揭露这类卑劣行为对于公众极为重要,而通过普通途径又无法获得有关材料的时候……这种欺骗才可以认为是正义的。”③这说明隐性方式是以“恶”对“恶”的方式,是以“小恶”对“大恶”的方式。 作为职业记者,要有一种道德自觉。人在隐蔽身份的情形下,在别人无法知道自己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容易失去严格的道德自律(由网络隐匿性形成的各种网络不道德行为就是一种明证),容易违背道德规范。 不可在道德上陷入动机主义和结果主义的片面性。记者在采用隐性采访方式时,最容易用维护公共利益这一条来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和采用的具体采访手段进行道德辩护,然而,隐性采访维护的到底是不是社会正义、是不是公共利益,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有时更多的可能是记者的利益或记者所属

关于生活的名人名言

关于生活的名人名言 1、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成绩来。 2、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 3、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工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李大钊 4、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5、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毛泽东 6、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7、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8、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尔斯泰 9、谁对时间越吝啬,时间对谁就越慷慨。 14、一个真正而且热切地工作的人总是有希望的只有怠惰才是永恒的绝望。卡莱尔 1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1、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歌德 12、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 13、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 14、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 15、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1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伊萨克巴罗 17、钱不应当是生命的目的,它只是生活的工具。比才 18、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