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

第一课:巧安排省时间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分析研究统筹法的一般操作流程及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收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故事,学习用品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工作中,如何才能既节省时间又能多干活呢?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生前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过认真的研究,提出了统筹方法的理论,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为祖国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并行工作。

①出示例题:媛媛的安排。

媛媛每天的安排如下:要完成这些事,至少要花费多少时间?

收拾床辱用3分钟——洗漱用6分钟——听广播用15分钟——吃早饭用8分钟——结束

②有没有省时间的方法?有没有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

③、合并活动:收拾床辱用3分钟——洗漱用6分钟——吃早饭用8分钟

听广播用15分钟——结束

思考:这种安排共用了多少分钟?

2、巩固练习:李大娘的安排:

①研究问题:李大娘做包子,发面需要40分钟,洗、切韭菜14分钟,剁肉馅15分钟,做包子35分钟。

②按顺序需要104分钟。

③请你按第一项活动的统筹法思想,为李大娘做一个比较省时间的安排,画出流程图。

思考:在每项活动的各项工作内容之间,是否有可以同时进行的工作?

并行工作举例练习:

问题:沏茶待客。洗水壶、烧开水、洗茶壶茶杯、那茶叶等。

3、实验2:合理安排工作顺序。

①运油:研究问题:甲乙两车运油同时到达油库,加油龙头只有一个,没加一桶油要10分钟。甲车要运5桶油,乙车要运2桶油。怎样安排,能使加油所占的时间最少?

②思考:乙加油(10X2=20分钟)甲等20分钟,甲加油(10X5=50分钟)占用总工作时间:20+20+50=90分钟。

④想一想:合理调整工作顺序与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益有关系吗?

巩固练习:排队打水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拿着5、3、4、2个暖瓶去打开水,水龙头只有一个,打满一瓶水需要1分钟,怎样安排,才使他们打完水所用时间最少?

方案:四人打水顺序:丁、乙、丙、甲。算一算,按这个顺序总用时多少?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研究,我们了解了运用统筹方法的一些规律。

2、合理调整工作顺序,可以节省总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益。

3、并行操作法是统筹法的基本方法,它的操作规律就是先看一项任务的内容之间有没有可以同时进行的工作,如果有,则可以统筹安排进程,达到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益的目的。

(四)、探索延伸

运用统筹法研究下面问题:用一个锅烙饼,一次可放两张饼,饼需要烙两个面,没面需要3分钟。问:若烙3张饼,最少用多少时间?写出烙1-9张饼的最少时间。

第二课:从乌鸦喝水想到的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投石子与水面升高的关系。

2、体验猜想结果——动手实践——结果验证的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小石子、玻璃瓶、橡胶圈、塑料盆。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讲故事引入本课:(乌鸦喝水的故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向有三分之一水的瓶子里投石子,水面能否升到瓶口。

①、猜想:随着投入的小石子增多,瓶中的水面会升到瓶口。

②、随着投入的小石子增多,瓶中的水面不会升到瓶口。

③、你同意哪个想法?猜后进行实验。

实验:向瓶中倒入三分之一的水,用橡皮筋套在瓶壁上,作为标记。轻轻投入石子。

说一说:实验结果与你的猜想一致吗?

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实验二:向有三分之二水的瓶中投石子,水面能不能升到瓶口。

①、猜想:

②、动手实验(实验程序与实验一相同)。

③、将几滴醋滴入B杯中。

说一说:实验结果与猜想一样吗?

小组议一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一般说来,瓶中有三分之二的水时,用花生米大小的石子向瓶中投放,乌鸦能喝到水。(三)、探索发现

1、瓶中有三分之一的水时,由于水少,水停留在投下的石子与石子之间的空隙中,水升不到瓶口。

2、瓶中有三分之二的水时,此时,石子与石子之间的空隙小于瓶子里水的体积,随着小石子投入的增多,水面会升到瓶口。

3、我们体验了猜想结果——动手实践——结果验证的研究方法。

(四)、探索延伸

把一只玻璃杯放在盆中,玻璃杯灌满水,水要齐到杯口,但不要溢出。向水杯里连续不断的放石子,水会溢出流进盆中。

思考:从杯中流出的水的体积与投入的石子有什么关系?

第三课:平衡与技巧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探索保持平衡的主要方法。

2、初步了解一些重心、平衡方面的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空牙膏盒、硬币、图画纸、胶带、剪刀、铅笔、尺、胶水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都爱看杂技表演,杂技演员在钢丝绳上轻松自如的做着各种动作,还能在其它节目中作有关平衡的惊险动作,高超的技艺真叫人赞叹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实验研究一下有关平衡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肢体运动找平衡

①每组推选两名同学,对面站好,脚下各踩半张报纸。

②两人以锤子、剪刀、布决定胜负。输的一方把脚下的报纸对这一次,每输一次把报纸再对折一次,直到只能用脚尖或脚后跟站立。

思考问题:通过认真的观察,他们单脚站立时,主要是以身体的哪些部位来调节平衡的?

二、实验二,移动重心找平衡。

1、把空牙膏盒放在桌边上,盒的大部分在桌面上,另一部分悬在桌外,牙膏盒在桌边保持平衡。此时,观察长方体中心的竖直线在桌边的内部还是在桌边的外部?

(空牙膏盒是规则的长方体,它的重心在它几何体的中心上)

2、继续把牙膏盒向外移,当大部分牙膏盒悬在桌外部时,空牙膏盒会掉在地上。

3、把空牙膏盒打开后盖,里面放上3枚硬币,用胶带粘牢,盖好盒盖。

4、把盒内粘硬币的一侧放在桌上,向外移动,此时,你发现牙膏盒平稳的停在桌边保持了平衡。

思考问题:1、放了硬币的牙膏盒为什么能停放在桌边?

2、是否改变了牙膏盒整体的重心?说一说中心向哪个方向移动了?

小组讨论:1、人走钢丝,身体重心很难落在钢丝上,演员拿的长干有什么作用?

2、杂技演员把椅子一层结一层的往上叠架,椅子向一侧倾斜,演员为什么能从另一侧倒立?

三、探索发现

1、每个物体都有一个中心,物体重心的竖直线在支撑面内,物体可以保持平衡。

2、通过实验发现,杂技演员保持平衡的主要手段是:

①、多年的训练。

②、利用道具及时调整肢体姿势达到新的平衡。

3、通过探究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重心、平衡方面的知识。

完成课后练习:你能站起来吗?

第四课: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吗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剪拼世界地图,探讨大陆漂移学说。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剪刀、铅笔、描图纸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讲故事引入课题: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看着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无意之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经过研究,他认为:地球上所有的陆地在远古时代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他们逐渐漂移分离开来,形成了今天的海陆分布。这就是大陆漂移学说。

(二)学习新课: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吗?

1、活动过程一:

①观察地图,认一认大西洋两侧有哪些大陆。

②用描图纸将地图细心的描下来。

③用彩笔勾画出大西洋两侧大陆轮廓线,观察两侧轮廓线的形状,有什么发现?

④用剪刀沿勾画的大西洋两侧大陆轮廓线剪开,平放在桌上,使大西洋两侧大陆平移接近,拼一拼。

观察思考:拼接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两边轮廓线大致能拼在一起吗?

2、活动过程二:

①、出示2.4亿年前、1.8亿年前、6百万年前、现在的世界地图。

②、仔细观察大陆的变化过程。说说你的看法。

③、讨论:舌羊齿植物化石的发现。(舌羊齿植物是没有漂洋过海的本领的,在美洲和非洲大陆都发现了它的化石,说明了什么?)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和研究资料,我们了解了大陆漂移说。通过分析,说明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经过漫长的时间,大陆逐渐分开变成了我们现在的样子。

(四)、探索延伸

课后进一步了解关于大陆漂移学说,找一找还有哪些证据。

第五课:早餐与健康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研究,学习早餐与营养平衡方面的知识。

2、学会怎样搭配好早餐。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小组配备:搜集早餐食物的名称。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食物能为我们提供生长发育的营养,同时食物也为我们的各项活动提供能量。合理的安排饮食,可以保证身体的健康。我们学习一点关于营养方面的知识,对我们健康的生长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新课

1、活动一,参加吃早餐话题的讨论

①、同学们,你们都吃了早餐了吗?

②、说一说你们都吃的什么早餐?

③、指名回答。

④、对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评论,说说对吃早餐重要性的认识。

(不吃早餐,会影响人的健康。不吃早餐,大脑工作能力明显下降。经常不吃早餐,还容易引起身体发胖。)

2、活动二,我们的调查与分析

①推举一人,将下面表格复制到黑板上。

②在主持人的主持下,有主持人统计后写入表中。

3、整理数据并讨论问题

①、吃早餐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②、全班不吃早餐的人有多少?请这些人说说有什么原因?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③、早餐中,吃那类食物的人数比较多?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④、早餐中,吃三类食物和四类食物以上的人有多少?

4、活动三,学一学搭配早餐

①、阅读小资料。

②、你对下面四种早餐有什么看法?从营养平衡角度出发说说你的意见。

(稀饭和咸菜配成早餐;烧饼和牛奶配成早餐;大饼和油条配成早餐;方便面早餐)

③、学一学搭配早餐,填下面的表。

(三)探索发现

1、了解了吃早餐对青少年的重要性。早餐应该尽可能做到营养平衡,四类食物要合理搭配。

2、早餐要吃好,烹调方法也很重要。早餐不宜单调腻口,要经常变化花样,做到主副食兼顾,干稀搭配,品种丰富,口味各异。

(四)探索延伸

阅读有关食物金字塔的书籍,和家长一起研究食物金字塔,看看他合理吗?结合你知道的食物知识,结合食物金字塔知识,设计一份家庭健康膳食计划。

第六课:哪些材料隔音效果好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初步感知隔音材料的特点。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闹钟、鞋盒、皮尺、海绵、包装泡沫。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见过射击运动员打枪时,头上还戴着一样东西吗?那是什么?为什么要戴上?是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听力,防止射击时的枪声对听力造成损伤。那么耳罩用什么材料制造,隔音效果才好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二)学习新课:琴弦振动与音调变化

1、实验一:

①将闹钟调至闹响状态放入鞋盒里,将海绵填入鞋盒中(填满、填实),然后逐渐远离鞋盒,直至几乎听不到闹钟响,用皮尺测量此时距鞋盒的距离。

思考问题:说出海绵材料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2、实验二:

①分别用包装泡沫、碎布、锡箔纸将鞋盒装满,重复上面的实验。

②比较实验数据,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中。

③说一说,包装泡沫、碎布、锡箔纸这些材料的结构特点。

④分小组讨论:距离近的,是不是说明该材料隔音效果好?4种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那个最好?隔音好的材料其结构有什么特点?。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结论如下:

2、通过实验与观察发现:隔音效果好的材料,一般具有孔多、多皱、较为松软等特点。

(四)、探索延伸

根据下面的提示联想:

1、下雪后万籁寂静。

2、听音乐的耳机。

3、卧室墙壁的软装饰。

4摩托车排气管中的消音器。

第七课:你了解水吗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进行有关水的实验,研究水的各种性质及其实践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白糖、食醋、水、硬币、滴管、报纸条、水杯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水是什么样的?对,你们会打得都很对,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无嗅、透明的液体。化学家认为水是万能熔剂,物理学家则把它看成是一种能源……你了解水吗?

(二)学习新课,泥石流的成因与预防:

1、实验一:水是万能熔剂

水能溶解食盐的实验同学们都做过。化学家说水是万能熔剂,它既能溶解象食盐一样的固体,又能溶解象食醋一样的液体,还能溶解氧气等气体。

①、水能溶解固体——糖

将少量食糖放入水中,用小棒搅拌。

思考回答:固体白糖不见了,说明水能溶解白糖,水还能溶解其它固体吗举例说明。

②、水能溶解液体——醋

将几滴醋滴入水中,用小棒搅拌。

思考回答:实验说明水能容解醋,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能被水溶解?举例说明?

③、水能溶解气体——氧气

分析事例:鱼儿在水中生存,但鱼儿要有氧气才能存活,水中有氧气吗?

2、总结:水的其他特性

前面,我们曾做过三个实验,,现在,我们从水的特性方面重新认识实验现象。

①、将一枚干净的硬币放在纸上,用滴管往硬币上滴一滴水。水在硬币上为什么呈现半球状而不是呈平面状?

②、在水杯里倒入半杯清水,滴上两滴墨水搅均匀。把餐巾纸的一端放入水里不动。过一会儿,混有墨水的水会沿着纸条慢慢上升。这时水的什么现象?

③、在水杯里倒入半杯清水,把两块冰块放入水中,观察冰块是下沉还是浮在水面,这说明冰比同样体积的液体水轻还是重?

(三)、探索发现

水不但能溶解部分固体、液体和气体,还具有表面张力、毛细现象,而且,冰比同体积的液体水轻。

(四)探索延伸

夏日的海滨。白天海滩沙是热的,海水是凉的。夜里海滩的沙是凉的,海水是温的。请与同学们研究一下,这是什么道理?

第八课:蒸发与降温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与信息交流,研究液体蒸发时降温的道理。

2、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关现象。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碟子、湿布、电风扇、温度计、洒水器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炎热的夏天,游泳是人们喜欢的运动项目,你回忆一下,刚从游泳池里出来时,身上有什么感觉?身上的水干了以后感觉怎样?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做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实验一,水哪里去了

①、用湿布在玻璃上擦出一片水迹。观察玻璃上这片水迹有什么变化?

②、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在碟子里倒入少量的水,过几天,碟子里的水没有了。

小结:蒸发现象:水在平常温度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就是水的蒸发现象。

小组讨论:水的蒸发有什么作用?

(晾衣服、水蒸发到空中变成云、雨,洒水降温)

2、实验二,蒸发与降温

①、拿一只温度计,记录温度计初始读数。

②、打开电风扇对这温度计吹风2分钟,记录温度计读数。

③、把药棉用湿水浸湿,在温度计红色酒精柱下端的小圆球上涂抹几下,在对着电风扇吹相同的时间,记录温度计的读数。

④、观察三次温度计读数变化的情况。

讨论问题:温度计读数的变化能否说明蒸发可以降温?

3、降温的应用

①、夏天,在教室里洒些水,我们会感觉怎样?试试看。

②、在自己手背上抹上一滴水,用嘴吹一吹手背抹水的地方,你会有什么感觉?试试看。

③、对发烧病人或中暑病人,人们常在病人头上盖上湿毛巾,可以缓解发烧的病状。

④、冬季,为什么在刮风的天气里人们会感到更寒冷一些。

思考:水的蒸发与降温是什么关系?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与信息交流,证明了蒸发会产生降温现象。水在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水蒸发的越多,吸收的热量就越多。

(四)探索延伸

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下面的问题

1、冬天洗过头,马上到室外活动,会不会有可能感冒?道理是什么?

2、火箭涂上一层特殊材料,飞行时,这种材料在高温下融化并气化,使火箭不至于被烧毁而正常飞行。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第九课:辨认方向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与推理,们探讨一笔画问题的初步规律及其应用。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意识。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白纸、彩色笔等学习用品。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数学中有一笔画问题,一笔画要求笔不离纸,笔画不能重复,一笔将一个图形画完。我们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对日常的工作与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如:邮递员叔叔要去送信送报,怎样选择路线,才能又省时省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活动过程

知识准备: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

偶点:图形中有偶数条线的顶点叫偶点。

奇点:图形中有奇数条线的顶点叫奇点。

A B

C D

上图中A点有三条线为奇点,B点有两条线为偶点。

思考:C点与D点各是什么点?

1、实验一。图中顶点都是偶点的图形

①、画图形。一笔画的方法画下来。

②、实验一下,将图一笔画下来。

2、思考问题:

①、以上图形所有顶点都是偶点,是不是图形顶点都是偶点的图形就可以一笔画下来呢?

②、验证其他图形。

3、实验二。有奇点的图形

①、分析下面三个图形顶点的情况(各有几个偶点,几个奇点)

②、讲以上三幅图一笔画下来。

思考讨论:是不是图中顶点有两个奇点的可以一笔画下来。图中顶点有四个偶点的不可以一笔画下来。

4、实验三,进一步验证

①、按以上研究的方法,判断课文中的图10、图11、图12是否可以一笔画下来。

②、试着画一画,进一步验证以上的结论。

③、请同学们自己画几个图形,试着一笔画下来。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一笔画的问题。

2、大量研究证明图形顶点都是偶点的和图形中只有两个奇点的可以一笔画下来。

3、通过一笔画问题的学习,我们感到很多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问题、多思考问题,并按着科学方法去研究,就会有收获。

(四)探索延伸

完成课后邮递员送报最佳路线图的画法。

第十课:机会与可能性的探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摸球和投硬币的实验,研究概率问题。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判断能力。

二、教学准备:布袋、红、黑色球、硬币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天气预报,我们每天都在听,如果预报今天降水概率80%,我们就会带上雨伞出门。如果降水概率为20%,我们是不会带雨具的。

某一种事情发生的机会与可能性有多大,实际是数学中的概率问题,概率是我们生活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二,布袋摸球(一)

①、在布袋里放入一个红球和一个白球。

②、小组内轮换摸球。每人做10次自己试验。

④、各小组汇报摸到的红球的平均数,计算出全班同学摸到红球个数的平均数。

思考问题:个人摸到红球的数、小组平均数、全班平均数一样吗?是不是统计的数据越多,统计出的结果越接近实际的可能性?

2、实验二,(二)

①、在布袋里放入4个红球和1个黑球。

②、按实验一的方法每人做10次。

③、记录在下表中。

④、小组汇报,计算出全班同学摸到红球个数的平均数。

思考问题:摸到红球的平均数是多少?是不是布袋里的红球多了,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增大了?

3、实验三,掷硬币

①、每小组复制下表。

②、每人拿10枚硬币依次掷向桌面,每人做一次,作好记录。

③、进行数据整理和加工。

④、计算出小组数字面朝上的平均数。

⑤、计算出全班数字面朝上的平均数。

思考问题:1、掷硬币数字面朝上的次数,是否占掷硬币总数的二分之一?

2、掷硬币数字面朝上的次数与实验一中摸到红球的次数相近吗?能否说说二者相近的道理吗?

(三)探索发现

1、初步了解了概率知识,实验中的统计数据越多,它的概率越接近实际的可能性。

2、如果是其他房间发生火灾,应将房门窗紧闭,堵塞门缝,阻止火焰和浓烟的蹿入,坚守待援。

3、事件的可能性只有两种,统计出的概率一般是二分之一,(一半的可能性)。

(四)探索延伸

思考:守株待兔的故事,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嘲笑?

讨论:购买福利彩票的概率应是多少?

第十一课:练练你的想象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它们像什么、画有意义的图形等活动,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准备:搜集科学家的有关故事、纸、笔。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想象推动人类创造出美好的今天,想象还将继续帮助人类探索辉煌的未来。学会想象,才能成为善于发现与创造的人。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训练活动一

①它们像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力,对下面的图形作出一些新的解释。

②、把你对三幅图画的新奇想象写在纸上,在小组内交流。

2、训练活动二

发挥你的想象力,

①、发挥你的想象力,在上添画几笔,使它们成为有意义的图。

②、把你对三幅图画的新奇想象写在纸上,在小组内交流。

3、训练活动三

①、组成有创意的图,自己完成创意。

②、给定条件:两个圆。圆的大小、形状不限。两个三角形。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不限。两条线。线的长短、粗细不限。

③、学习和点评:是否符合给定的三个条件?个图形的构思和创意。点评各图名称。你学到了什么?

(三)探索发现

1、想象要思想放开,要有意义,要有创造。

2、想象是科学发展至关重要的条件,我们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将来成为善于创造的人。

(四)探索延伸

根据本课学到的知识,画一个外星人。

第十二课:主体附加发明

一、教学目标:

1、研究主体附加发明技法而发明的新物品,分析特点,找出规律。

2、实践主体附加发明技法的发明活动。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收集并了解一些有关主体附加发明技法的信息。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用带有橡皮的铅笔,但是,你知道它的由来吗?它是一项发明。橡皮和铅笔原来是独立的两个物品。(教师讲解发明的过程)。李浦曼成功的运用了主体附加这个发明技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探索主体附加发明技法的发明规律。

①、发明前:普通铅笔+橡皮=(发明后)带橡皮铅笔。

②、发明前:普通相机+闪光灯=(发明后)带闪光灯相机。

主体附加发明技法,是在一件物品上添加其它物品组合在一起后而发明的新物品,而且这件新物品具有了新的用途。

2、实验二,

①、发目前:普通自行车+电动机=(发明后)?

②、发目前:普通旅行包+脚轮=(发明后)?

③、分析:带水杯的旅行壶是哪个物品与那个物品组合成的?

3、实验三

①、以普通电话为主体,研究添加些什么,发明几件新物品。

②、在你书包中选一件文具,研究添加些什么,发明出新物品。

(三)探索发现

1、主体附加发明技法就是主体物品与其他物品组合在一起后产生一件新物品,而且这件新物品又能产生新的用途的发明方法。

2、我想三个物品组合在一起也是可以的。

(四)探索延伸

讨论:下面这些物品,哪件物品可以作为主体与其它物品组合在一起,从而发明一件新物品?

椅子、桌子、笔、摄像头、电子表、磁铁、门、脚轮、温度计、台灯、报警器、直尺、计算器。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 本学段课程标准主要目标: 教材总目标:修订后的教材内容以学生实验为主体。教材通过科学小实验(兼顾课题研究、动手实践、思维训练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基本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研究,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初步的创新思维,逐步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态度,在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升华,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1.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的基本方法,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3.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4.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分析 《发现与探索》是天津市课程改革体系中的教材,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目前教学虽然也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道授业”这一传统的立场上,所以在教学行为上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或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 “发现与探索”的许多内容与小学中的“科学”内容相近,不要将此课上成“科学”课。“科学”课教学的首要目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发现与探索”中的学科知识只是学生形成能力、习得方法、形成价值观的载体,“学科知识”非教材重点的追求目标,目标重点是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方法和科学素养。

第一课:连通器 3月2日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连通器内水面保持同一高度的现象。 2、初步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漏斗、胶管、玻璃管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指导看图,这里有两把茶壶,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对了,壶的容积一样,B壶的壶嘴短了些,如果我们用来装水,装的水还一样多吗其中有什么道理呢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认识连通器 ①按书图组装连通器。 ②在漏斗中注一些水。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一样高吗 ③、试着把玻璃管抬高或降低些。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水面还一样高吗 思考:连通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连通器内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在本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和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时间:两课时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梳理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梳理 考点一:字音 1.易混的多音字 huǎnɡ(晃眼)mú(模样)jiāng(将来)héng(横竖) 晃huànɡ(摇晃)模mó(模范)将jiàng(大将)横hèng(强横) 2.易读错的字 引荐.(jiàn)顶端.(duān)放肆.(sì)撕.开(sī)桅.杆(wéi)瞄.准(miáo)龇.(zī)牙咧.(liě)嘴 考点二:词语听写 脚力引荐赢得一艘航行放肆帽子桅杆撕开逗笑吓唬 钩住扭动咧嘴船舱海鸥瞄准自相矛盾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出谋划策胸有成竹兴致勃勃不动声色风平浪静哭笑不得 龇牙咧嘴心惊胆战 考点三:词语积累 1.近义词 赏识——欣赏引荐——推荐满意——满足风平浪静——一帆风顺 心惊胆战——大惊失色 2.反义词 赏识——讨厌着急——镇定满意——失望兴致勃勃——百无聊赖 心惊胆战——泰然自若 3.词语搭配 (满意)地笑(好奇)地问(胸有成竹)地说(兴致勃勃)地猜测 4.文言文释义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卖或.曰:有的人物莫能陷.也:刺破 其人弗.能应也:不不可同世而立.:存在誉.之曰:夸耀、吹嘘 考点四:句子赏析 1.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品析:这句话运用夸张的手法,破折号起到转折的作用,把四十秒的时间拉长了,因为心情的着急,就会觉得时间很漫长。 2.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品析:采用夸张的手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更加突出了时间的长久。 考点五:背诵、默写 背诵:《自相矛盾》,日积月累。 考点六:课文理解 1.《自相矛盾》讲述一个楚国商人自夸他的矛和盾的威力很大,当别人问他用他自己的矛刺他自己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便无法回答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 2.《田忌赛马》讲述了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在孙膑的帮助下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从而赢了齐威王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用自己的长处,规避自己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知识交流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 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四年级下册教案 笫一课对称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对称的特点和作用。 教法:自学研究 教具:剪刀等 教学过程: 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 1.在图1. 2.3中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用一张白纸白纸描绘下来。 2.把白纸上的图按图中蓝色线对折,按透过的图像轮廓描下图像的另一半,涂 上相应的颜色。 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 1.在图中确认图形的对称性。 2.观察对称线两边图形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实验三:研究在家住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 研究问题:北京天坛的祈平殿,这座壮丽的建筑采用了对称形式。 实验四:进一步研究对称作用 探索发现: (1)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解释一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使建筑物更加坚固,平稳、美观、整齐、庄重、严肃、宏大、有气势等。 达标测评:观察图片,说一说哪个是对称形式的? 课堂小结: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对称 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第二课溶解的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溶解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溶解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教法:自学研究 教具:实验杯等 教学过程: 实验一:水溶解糖的快与慢 1.分组装配实验器材。 2.分别向A,B,C3个杯子里导入同样多平常温度的水。 3.将3块糖分别放入3个杯的水中。 4.小组讨论:为什么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慢? 实验二:液体在水中的溶解 液体在水中的溶解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目标: 1.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教学重难点: 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学生借助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这几种图形的计算方法。学情分析: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操作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要做好引导,又要注意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切忌由教师带着做。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采用了转化的方法。课时安排:9课时 课题 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知 识 目 标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能 力 目 标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 情 感 目 标 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重点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预设 备 注 目标导学个体思考---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反思小结---检查测评---巩固练习---小组督查。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 【篇一:五年级地方课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教学进度表 1、节约一滴水珍惜一粒粮 教学目标: 1、通过互动学习,使学生懂得浪费粮食、浪费水资源的严重性和节 约粮食、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节俭意识,养成良好生活 习惯。 2、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了解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动态,并 能结合实际进行经常性的反思,从而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反思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前奏 1、同学们,你们平时关注新闻报道吗?你能和老师说说你最近听到 或看到哪些新闻吗? 2、学生自由说自己最近听到的新闻。 新闻前沿 1、下面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新闻前沿,关注我国民生,了解时事动态。 2、出示西南五省旱灾图片,教师进行新闻报道。 校园视角 1、现在我们再把视角转向我们校园,看看我们的校园发生了什么。 2、出示校园中学生在洗涮时费用水的视频资料。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件? 4、学生自由谈一谈。 畅谈感想 1、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可能有话要说(学生在观察上面的图片时 可能会发出一些惊叫或是一些笑声,教师可以仔细观察然后引导学 生把看图片时的情形表达出来),那就请你把刚才的情感表达出来吧! 行动在线

1、精打细算 从刚才的图片中,可能有的同学还没有意识到我们节约的重要性, 那们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算一笔帐。 (1)一毫升的水大约是20滴。一个水龙头滴水,1小时就滴水800 毫升,像这样计算,你知道一个水龙头一年滴水多少毫升吗?(7008000毫升) (2)一个人每天喝水量约为2500毫升,照此计算,这一年的滴水 可以使多少人得以生存一天吗?(约2803人) (3)如果我国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可以让多少人生活一 天吗?(约520000人)可以让多少人生活一年?(约1424人)(4)750克的大米可以使一个人生活一天。750大米大约30000粒,照此计算,一人一天节约一粒米,13亿人一天可以节约多少粒大米?可以使多少人生活一天?可以使多少人生活一年? 2、通过刚才的计算,大家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 3、学生畅谈节俭做法。 (1)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2)盛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做到不随便 剩饭剩菜。在学校食堂就餐的同学更是如此,刷了饭卡,打了饭, 就一定要吃完。 (3)提倡饮食均衡,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 (4)跟随家长到饭店吃饭时,点饭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打包 带回家。 (5)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积极监督身边 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6)对垃圾进行分类,尽量减少垃圾排放,减少耕地污染。 (7)积极参加田间劳动,在家中帮助家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 4、教师小结:节约是一组数据,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尊重他人 劳动成果的体现,节约更是一种可以让更多的人得以生存的选择。 行动延续 我建议:让我们携起手来发出倡议,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让这种节 俭精神得以延续。 教学板书: 1、节约一滴水 珍惜一粒粮

《发现与探索》 六年级《飞机升空的道理》说课稿概况

《发现与探索》六年级《飞机升空的道理》说课稿 塘沽区浙江路小学罗蔷 教材分析: 《飞机升空的道理》是地方课程《发现与探索》六年级上册第一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飞机升空的道理”为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新知方面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运动流体特性方面科学知识的体验。2.通过实验活动,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3.通过学习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运动流体特性方面的知识,初步明白飞机升空的道理,并能简单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研究事物最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初步了解运动流体的特性。 教学难点是由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而推导出科学结论,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和引导。 教学过程大家看到板书以(一)观察发现(二)提出问题(三)实验研究(四)探索延伸(五)畅谈收获五个环节为线索。 第一环节观察发现,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莱特兄弟当年也是靠观察鸟飞翔时是用翼尖翼边的扭动保持平衡得到启发,意在告诉学生观察的重要。又通过自己观察课件图片,发现不管飞机怎样更新发展,机翼的形状始终不变。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这里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机翼形状

不变。接着质疑,这么大的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呢?这是本课要探究的。并且很快告诉大家这个托起飞机的神奇力量在我们身边就有,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样把悬疑神奇的问题拉近到学生的身边。 第三环节实验研究,每个实验都要完成统一的步骤,即:实验过程——发现现象——探究规律——得出结论——填写表格。但三个实验所完成的任务各有侧重,实验一重点在探究规律,明白气流速度快压力小。实验二目的是巩固实验步骤。实验三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理清实验步骤,并明确飞机升空是由于机翼上下两面形状不同,造成气流速度不同,从而产生的上下压力差,把飞机托举起来。实验三中还设计了这样一个验证实验环节。同学们先动手制作模拟机翼,正当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模拟机翼形状的特殊性但对飞机升空原理还模糊不清时,教师适时的请他们停下来,带着问题来看机翼上下形状不同从而导致飞机升空的视频,通过看视频进一步说明道理。待学生弄清了其原理后再让他们修改机翼并试飞,很快他们就得到了成功的体验。由此而带来的深刻感受和浓厚兴趣可想而知。 第四环节探索延伸,以奥林匹克号与豪克号相撞事件和火车站候车要注意安全等事例,进一步解说流体力学原理。并使学生明白这个原理的确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引导大家进一步在生活中观察探究。 第五环节畅谈收获,学生结合板书总结本课的收获,使其思路得到进一步的梳理并留下深刻记忆。

五年级第六单元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举世闻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埃及的金字塔是举世闻名的? 二、精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第1段。 2、看图,品位文字。 3、朗读课文第一段。 4、朗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 2)指名回答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独特之处。 3)回答:胡夫金字塔具有哪些特点? 板书:(高、大、重、平整、紧密) 5、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金字塔的外观与结构精巧的。 1)投影句子。 2)指名读。 3)讨论: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胡夫金字塔很高?是怎样的平整与紧密呢?(画出有关的句子) 4)小结:这段用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把我们与遥远的金字塔拉近了距离。对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指名读有关句子。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讨论这段中的两个设问句。 1)投影出示 ①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设起来的呢? ②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2)轻声读课文4、5自然段 3、小结: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繁的过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仅从古埃及人运石头,垒石块这两件事,就足以表现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 四、练写判断 1、运用列数字,做比较、举例子的手法,写一个片段,介绍校园里的雪松,要写出雪松的特点。 五、学习第四段 1、指导: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与前文有什么关系、 2、总结课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阅读有关埃及金字塔的课外书。 2、仿写片段,“以校园的雪松“为题。 板书设计 14、埃及的金字塔 特点:外形宏伟:高、大、重 埃及的金字塔结构精巧:平整、紧密 建造:运石头

黑龙江地方课程生命五年级下册教案

黑龙江地方课程生命五年级下册教案杏南学区第三小学教学教案 学科课题生命 1、成长的信息 备课时授课时课课型新授 2.27 3.4--3.8 一课时间间时 能利用曲线图等资料分析出人在生长过程中各时期变化的特点。教学目标 能举实例说明“青春期”自己应注意的生理问题。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适应青春期变化。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适应青春期变化。德育点 教师准备:青春期变化录像带。教学准备 特色教学整体感知—探究强化--巩固拓展模式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互动场互动。 师: ( 1 )、同学们,找出成长记录袋,根据当时的年龄及相应的身高,体重制成曲线图,看一看,发现了什么, 生:最近,身高、体重增长很快。 ( 2 )、分别将本组数据平均,制成本组生长曲线图,再看一看,发现了什么, 生: 我们画的图不一样。 生: 我身体猛长,去年还 145 厘米、 45 公斤呢,今年就 152 厘米、 50 公斤了。 【通过师生交流,一方面了解孩子的发育水平和认知程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青春期自身变化的探索学习,分析青春期变化特点,从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在大家的轻松交流中可以感知青春期身高和体重等方面的显著变化。】

师: 同学们的变化都挺大的。你们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吗, ( 3 )、在我的成长屋聊一聊。 师: 说说自己身体发生了那些变化。 男生: 饭量增加,容易饿。容易疲倦打瞌睡。 1 杏南学区第三小学教学教案 男生 :脸上长出痘痘。 男生 :声音变低沉。 男生 :长胡须。 女生 :身高迅速增长,腋下长毛毛。 女生: 胸部开始突出。 女生 :乳房生长。 师 : 对,因为你们正处在人生的青春期阶段。青春期是继婴儿期后人体的第二个生长高峰期,是从儿童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如拨节的小麦,似雨后的春笋,生长变化得很快。也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女大十八变”、男孩子“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年龄阶段。 二、探究强化 智慧树 师: 关于青春期,你想知道什么呢,自己小声阅读课文。知道青春期身体变化的秘密, 师: 怎样知道身体变化的哪些秘密, 生: 可以根据身高统计数据知道身高变化的秘密。 生: 可以根据体重统计数据知道体重变化的秘密。 生: 可以根据几年来的身体外部轮廓图发现外形变化的秘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学习必备精品知识点 1《烽火戏诸侯》写的是周幽王为了讨褒姒的欢心,竟让士兵点燃边防线上烽火台的烽火,结果是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灭亡。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在2700年前(西周后期),人们用烽火来传递敌人入侵的信息。 2.在《我们胜利了!》中,人们用人报信的方法传递胜利的信息。在《装在瓶子里的信》中,哥伦布用漂流瓶的形式给女皇传递一封信。 3古时候,人们大多要依靠驿差给远方的亲人送去问候;近代人们依靠邮政系统传递信息。19世纪30年代,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后来,贝尔发明了电话。1984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建设“信息高速路”的计划。如今,计算机网络把世界连成一家。 4.《神奇的电脑魔术师》主要讲的是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他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声音、图像等信息。 1《烽火戏诸侯》写的是周幽王为了讨褒姒的欢心,竟让士兵点燃边防线上烽火台的烽火,结果是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灭亡。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在2700年前(西周后期),人们用烽火来传递敌人入侵的信息。 2.在《我们胜利了!》中,人们用人报信的方法传递胜利的信息。在《装在瓶子里的信》中,哥伦布用漂流瓶的形式给女皇传递一封信。 3古时候,人们大多要依靠驿差给远方的亲人送去问候;近代人们依靠邮政系统传递信息。19世纪30年代,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后来,贝尔发明了电话。1984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建设“信息高速路”的计划。如今,计算机网络把世界连成一家。 4.《神奇的电脑魔术师》主要讲的是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他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声音、图像等信息。 1《烽火戏诸侯》写的是周幽王为了讨褒姒的欢心,竟让士兵点燃边防线上烽火台的烽火,结果是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灭亡。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在2700年前(西周后期),人们用烽火来传递敌人入侵的信息。 2.在《我们胜利了!》中,人们用人报信的方法传递胜利的信息。在《装在瓶子里的信》中,哥伦布用漂流瓶的形式给女皇传递一封信。 3古时候,人们大多要依靠驿差给远方的亲人送去问候;近代人们依靠邮政系统传递信息。19世纪30年代,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后来,贝尔发明了电话。1984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建设“信息高速路”的计划。如今,计算机网络把世界连成一家。 4.《神奇的电脑魔术师》主要讲的是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他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声音、图像等信息。 1《烽火戏诸侯》写的是周幽王为了讨褒姒的欢心,竟让士兵点燃边防线上烽火台的烽火,结果是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灭亡。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在2700年前(西周后期),人们用烽火来传递敌人入侵的信息。 2.在《我们胜利了!》中,人们用人报信的方法传递胜利的信息。在《装在瓶子里的信》中,哥伦布用漂流瓶的形式给女皇传递一封信。 3古时候,人们大多要依靠驿差给远方的亲人送去问候;近代人们依靠邮政系统传递信息。19世纪30年代,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后来,贝尔发明了电话。1984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建设“信息高速路”的计划。如今,计算机网络把世界连成一家。 4.《神奇的电脑魔术师》主要讲的是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他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声音、图像等信息。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60996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安全) 怎样保护自己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应对敲诈、勒索、盗窃等行为 2. 引导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 3. 让学生认识到应对突发事件,不仅需要有效的方法,也需要勇气和智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介绍小学生自我保护的科普读物、宣传网站;制作课件,显示教科书有关内容及收集、查阅到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 收集本校或身边的类似案例,特别是一些自我保护的成功案例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 教师利用身边发生过或学生听说过的案例引入,并出示教材提供的案例,提醒学生要提高预防各种侵害的警惕性,树立自我保护意识,遇到异常情况时机智地保护自己。 2. 引导交流,学生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案例,结果如何?有何启示? 二.模拟体验 1. 设定情景,让学生在设定的敲诈、勒索等情境中,通过个人思考、同桌交流等形式进行简单总结和归纳应对、保护的办法,教师根据需要进行点拨。 2.阅读理解,阅读“天天提醒”和“小学生自我保护歌”,了解抢劫易发生的地点及受害人群,理解和掌握正确应对危险的方法。 三.讨论提高 1. 小组讨论:在家里遇到盗窃分子,应该怎么办?

2. 师生共同总结并展示讨论结果,教育学生遇到异常情况,一定要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地寻求帮助或自我保护 四.拓展延伸 1. 观察图片,让学生判断有无危险,方法是否得当 2. 讨论正确的处理方法 教后反思: 在这节课中,同学们谈论了发生在本校或身边的类似案例,在听与谈的过程中,尤其是一些自我保护的成功案例学会了遇到异常情况,一定要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地寻求帮助或自我保护。 2.远离校园暴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校园暴力,学会必要的应对措施 2.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暴力的危害,规范个人言行 3.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查阅相关校园暴力的资料等。制作课件,显示相关案例等内容 学生准备: 搜集身边的校园暴力事件 教学注意事项 1. 从学生身边入手,进行正面教育 2. 要让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要激化矛盾 教学设计 一.以学生为源,从“我”导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及反思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 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用“”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 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 (学生补充: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 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发现与探索

发现与探索

小学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 子牙镇王庄子学校 邹春雨

第一课:连通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连通器内水面保持同一高度的现象。 2、初步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漏斗、胶管、玻璃管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指导看图,这里有两把茶壶,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对了,壶的容积一样,B壶的壶嘴短了些,如果我们用来装水,装的水还一样多吗?其中有什么道理呢?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认识连通器 ①按书图组装连通器。 ②在漏斗中注一些水。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一样高吗? ③、试着把玻璃管抬高或降低些。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水面还一样高吗? 思考:连通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连通器内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2、实验二,连通器的原理, ①、教师出示连通器,向A容器里注水,水量达到A容器的四分之三时停止注水。 ②当水流动时,观察A、B、C容器水面现象。 ③打开连通器开关D,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思考:①、这是不是进一步证明了连通器内的液面总是一样高? ②、打开开关D后,为什么会喷出液体?根据这个道理,请你解释山上泉水涌出的道理。

讨论:现在我们再来讨论本课开始的问题,两把壶装的水一样多吗?试着说说它的道理。 3、实验3:实验设计。 ①设计题目:一条水渠与一条公路交叉,不架桥且能使车辆正常行驶,怎样让水流过去呢?请画出设计图。 ②提示:运用连通器的原理进行设计。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内同一种液体的液面总是一样高。(四)、探索延伸 在房屋装修安装护墙板时,人们为了让室内护墙板同样高,装修工人往往用一根装上水的透明塑料管来完成测定工作。你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第二课:走进三维空间 一、教学目的: 1、用长方体纸盒进行三维空间的研究,了解三维空间的知识。 2、初步训练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牙膏空盒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纸盒:纸盒平放在桌上占桌面多大面积?我们只要知道纸盒底部的长和宽就行了。如果想要知道纸盒占了多大空间?我们就必须计算出它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1、观察与实验。 ①、平方纸盒,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由于我们的视线的局限性,只看到有三个面。 ②、在思考时,我们必须要想到看不见的三个面,这就是空进想象。

五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PEP新版

2014年五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PEP新版) 五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Unit 6 In a nature park 教学目标掌握A、B部分“Let’s learn”, “Let’s talk”中的词汇和句子。 2. 能用句型“Are / I…?”和“are / is. Naren’t / isn’t.”进行问答练习。掌握双元音/au/在单词中的发音,进一步学习音标知识。能读懂“”部分的趣味故事。能听懂、会唱歌曲“In a nature park”。复习元音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培养学生对英语单词发音的语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 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培 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满足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和 满足感。 教学重点掌握A、B部分“Let’s learn”, “Let’s talk”中的词汇和句子。 2. 能用句型“Are / I…?”和“are / is. Naren’t / isn’t.”进行问答练习。 教学难点There be句型的一般疑问句形式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

2. A、B部分“Let’s talk”中的内容。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A. Let’s learn A. Draw and ask 第二课时:A. Let’s try A. Let’s talk 第三课时:B. Let’s learn B. Write and say 第四课时:B. Let’s try B. Let’s talk 第五课时:A. Let’s spell B. Let’s wrap it up 第六课时:B. Read and write B. Let’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能听、说、读、写单词“forest”,“river”,“lake”,“mountain”和“hill”。 2. 能在创设的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句型“Ia …?”,“”。能完成“Draw and ask”部分的绘画和问答任务。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能听、说、读、写单词“forest”,“river”,“lake”,“mountain”和“hill”。 2. 能在创设的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句型“Ia …?”,“”。 教学难点 单词“mountain”的发音较难,要带领学生反复操练。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和录音带、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备课教案

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主备人:毛映凤 一、单元总说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组教材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走进信息世界”分成“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信息的有关知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上述这些,学生还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提供。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次课内外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习。目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熟悉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活动前要制订计划,活动中要发扬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活动后要展示和交流成果。每个板块后一些要求认读的字, 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认读,并在活动结束时盘点巩固。 这次综合性学习建议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其变化。(2)开展调查,了解现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信息,认识信息与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3)通过讨论或辩论,能够正确使用媒体,辨别信息的良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4)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开始时可以用l课时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结束时用1—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可以适当调整课时,必要时可把几节语文课连在一起上。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4.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三、活动建议 (一)基本思路 “走进信息世界”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这是一种新的教材编排方式, 教学方法与其他单元明显不同。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采用这样的流程: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五年级地方课教案

《节约一滴水、珍惜一粒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互动学习,使学生懂得浪费粮食、浪费水资源的严重性和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节俭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2、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了解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动态,并能结合实际进行经常性的反思,从而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反思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前奏 1、同学们,你们平时关注新闻报道吗?你能和老师说说你最近听到或看到哪些新闻吗? 2、学生自由说自己最近听到的新闻。 新闻前沿 1、下面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新闻前沿,关注我国民生,了解时事动态。 2、出示西南五省旱灾图片,教师进行新闻报道。 校园视角

1、现在我们再把视角转向我们校园,看看我们的校园发生了什么。 2、出示校园中学生在洗涮时费用水的视频资料。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件? 4、学生自由谈一谈。 畅谈感想 1、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可能有话要说(学生在观察上面的图片时可能会发出一些惊叫或是一些笑声,教师可以仔细观察然后引导学生把看图片时的情形表达出来),那就请你把刚才的情感表达出来吧! 行动在线 1、精打细算 从刚才的图片中,可能有的同学还没有意识到我们节约的重要性,那们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算一笔帐。 (1)一毫升的水大约是20滴。一个水龙头滴水,1小时就滴水800毫升,像这样计算,你知道一个水龙头一年滴水多少毫升吗?(7008000毫升) (2)一个人每天喝水量约为2500毫升,照此计算,这一年的滴水可以使多少人得以生存一天吗?(约2803人)(3)如果我国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可以让多少人生活一天吗?(约520000人)可以让多少人生活一年?(约1424人)

2019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第3课《探索宇宙》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第3课《探索宇 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探索宇宙的历史。 2、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3、能够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 4、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是怎么探索宇宙的。 难点: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教时】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大家都喜欢看西游记吗?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天宫中的很多故事真是精彩,让我们大家百看不厌。这就是古人对太空世界的一种精彩的描绘,说明了古人也想了解神秘的宇宙。 2、讲述:无边无际的宇宙,它究竟藏着多少奥秘?在人们的眼里,好像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从古至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着人类不断地探索着宇宙,希望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宇宙的真面貌。 3、提问:你认为探索宇宙的困难有哪些? 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并指出,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去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讲述: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想知道地有多宽,天有多大,宇宙是怎样构成的。

(2)提问: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神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传哪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对宇宙的向往和追求?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传了这些神话传说?)(3)盘古开天辟地:古人对天地产生原因的最初思考。 嫦娥偷药奔月:古人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 女娲炼石补天:古人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 夸父持杖逐日:古人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 (4)谈话:这些神话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迫切了解与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在这种强烈愿望的驱使下,人们想用智慧把目光射向宇宙,从而,望远镜就诞生了。 2、介绍望远镜: (1)要求学生阅读资料,小组交流、汇报人类从肉眼观察-----第一架望远镜-----各种现代望远镜的发展历史,尤其展示现代望远镜的先进功能及特点。 ①天文望远镜②光学望远镜 ③射电望远镜④太空望远镜 (2)讲述: 1610年1月10日,伽利略用第一架望远镜观察到了很多肉眼看不到的情况,其中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发现,那就是他看到了在木星周围有4颗卫星围着它转动。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地球确实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所有的天体都是围绕地球转动的。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更远的天体。 (3)介绍现代的望远镜:①天文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天文望远镜的图片)随着科技的发展,望远镜的制造越来越先进,口径也越来越大,人们也能够看得越来越远。最大的望远镜的口径可达到4米多。②射电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射电望远镜的图片)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100亿光年之外的星体。③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相关内容)随着人们对宇宙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足迹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1990年4月25日,美国把一架以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他能观测到150亿光年外的天体。 (介绍“光年”的含义:由于使用了望远镜,人们看到了远处的各种星体,发现星体之间的距离非常大,用地球上的长度单位来计算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就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教案 18 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会写12个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母爱的伟大。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过程与方法: 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激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就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和环境的描写,集中探究课文是怎样表现“慈”和“深”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悟家庭的贫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孟郊的《游子吟》吗?(师生共同背诵。) 你们知道这首诗赞颂的是什么吗?(母爱) 2.历来的文人墨客喜欢用诗歌的形式来赞扬母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普通母

亲的世界,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深。(指板书,引读课题) 设计意图: 由孟郊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兴趣,走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出示课件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多音字龟[ guī ](乌龟)(龟甲)[ jūn ](龟裂) 2.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三、了解“我”的家境的贫困。(1—4自然段)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只是一本价值一元五角的书。对你而言,买这样一本书容易吗?可对于当时的作者梁晓声来说,买书容易吗?(不容易) 2.请你读读课文的第1—4自然段,从哪些语句中看出买这么一本书不是容易的事情? 3.理解“失魂落魄”。 (1)“失魂落魄”是什么意思?(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2)从“失魂落魄”这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很想拥有这本书,但苦于家境贫寒)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更能体会到作者家庭的贫困,家庭越穷,母亲依然给“我”钱买书,越能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四、课堂小结。 虽然家境贫寒,母亲工作辛苦,挣钱不易,但母亲依然给“我”钱买书,因“我”能够看书高兴不已,多么深沉的母爱啊!下节课我们再深入感悟母爱的无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对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的品析,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人物,并体会母亲的伟大及伟大的母爱和“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设计意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