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 -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 -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

课题类别:株洲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ZJGH06027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主持人:叶桂如,中学高级教师,醴陵二中数学教研组长

主要研究人员:张岭、叶桂如、张新元、陈立文、廖瑾、李庆德、贺明战、陈海波、曾立霞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研究报告

执笔:叶桂如、张岭

一、问题提出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显得意义更加深远和重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因此,我们申报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这一课题。

二、研究综述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进行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和研究:浙江的《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江苏常州的《信息技术与语数学科课程整合》、广东的《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整合实验研究》、北师大林君芬余胜泉开展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等,主要是针对整合的基本理念,教学模式,整合内容的研究。我们学校有“十·五”省级规划课题《高中数学分层学导式教学法》,已经顺利结题。为进一步深化对高中数学分层学导式教学法的研究,形成研究的连续性,增加课题研究的时代性,增强数学组的特色,突出学科优势。我们提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是以适用新课改的需要和我校的教学实际,探索适合高中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特点而开展的课堂教学实践改革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最佳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研究意义

我校“十五”省级课题“高中数学分层学导式教学法”的研究历时三年,圆满结题,其研究成果《五三一学案》已面向全国发行,得到国内同行的好评。同

时同行们也一致要求我们继续探索此教学法与信息技术科学整合。为此,我们提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研究》,以适用新课改的需要,以适用现代技术教育的需要,从而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最佳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能力、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型教师。

四、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及互相沟通的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李克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将全部资源,根据完整性,系统性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体设计,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对学科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创作和信息化处理,使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设计能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能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能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教育学理论。根据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利用多媒体以及网络教学,是一种很好的直观性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很好的理解,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能更好地创设学习情景、使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信息技术也就成了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根据心理学提出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的理论。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环境教学,声情并茂,协调学生多种感官的接受能力,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意义。

4.诱思探究理论。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提出的六条教学原则即“整体优化、教学和谐、强化训练、丰富情感、多向反馈、促进迁移”,作为指导教学过程的一般

原理,阐明了一切教学策略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创新主体的独立性、自主性置于应有的高度,为弘扬学生主体精神、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意场。诱思探究教学的精髓,就是使学生会思考、会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发展,掌握科学的方法,掌握发现创新的思维方式,其最主要的教学主张就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成长提供人格解放,为学生爆发创新意识和形成综合素质消除屏障,创设情境,形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意识。

五、研究目标

通过三年课题“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实现如下目标:

1.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数学素养,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革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3.有关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理论,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让教师成为具有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能力,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型、研究型教师,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案》。

六、研究内容

1.初步构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学习方式。

构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数学素养,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能力。

2.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理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研究根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方法及原则,结合研究成员本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总结,形成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有效形式,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整合。选择以“几何画板”、“flash”“webqust”等构建相应的整合平台。我们主要从媒体素材、案例、课件、专题学习等四个方面进行开发和研究。

(2)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整合,初步构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分析、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

教学的整合理论过程中,探讨在主导——自主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确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双主教学模式”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该模式的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双主教学模式

3、初步构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下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评价。通过构建《多媒体演示文稿评价表》、《网站学习的评价表》,客观地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从而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了解教师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

五、研究方法

为使课题研究严谨、有序、科学、规范地开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实行边研究、边修改、边反思、边完善的研究方法,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研究过程。同时,还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开展研究。

六、研究过程

要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合到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去,从目前情况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听取有关专家、领导的指导意见,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参加计算机高级培训,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再则就是学以致用,积级运用到教学中去。在研究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的关键点。

(一)延请专家、领导作指导

自从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株洲市教科院,醴陵市教研室的领导、专家对课题研究工作十分关注,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株洲市教科院特级教师、贺功保数学教研员于2006年12月8日专程到醴陵二中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教育局方勇副局长、教研室张浩良主任、王建军、傅永辉两位副主任率郭立明教研员于2006年4月18日数学课题组召集课题组工作会议,传达各级领导的指示,部署课题研究工作。专家们的意见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数学组有良好的教研基础和氛围,“十·五”有省级规划课题《高中数学

分层学导式教学法》,应进一步深化对高中数学分层学导式教学法的研究,把它融入到新课题的研究中来,形成研究的连续性,增加课题研究的时代性,增强数学组的特色,突出学科优势。通过课题研究打造数学组的团结力量、协作精神、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2.课题的研究要有时代价值,有针对性。本课题与新课改的方向一致,比较合理。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如何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渗透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为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取得经验,进一步完善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创造条件。应加强理论学习,多交流、讨论、总结和创新。

3.课题研究需要较好的研究平台。建立恰当的整合平台是研究的基础,是运用信息技术的核心。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一个信息化平台。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4.科研课题的研究怎样与教学有机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5.科研课题的研究怎样与教学评价有机结合。教师要强化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6.作为科研课题的研究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开展研究工作。研究的过程、研究的内容和方式、方法都要有科学性,才能使课题的研究有价值。那么,我们开展课题的研究,首先就要明确研究的方向,确定研究的主题,选择正确的研究途径,才能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丰富的科学价值,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7.如何通过数学课题的研究,带动醴陵二中各个学科的课程改革,创造契机,形成具有醴陵二中特色的课题研究模式,从而带动一大批教育科研项目的开发和实际运用,提高我校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社会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8.要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编辑资料,要办出特色。要有价值,选题要把握好,每个层次的题有其适用性、恰当度。要规范、要全面、格式要统一、字体要规范,要讲究美观、大方。

我校丁平校长把数学课题研究摆到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亲自掛帅,主持召开课题工作会议,督查课题研究进程。从而把握了课题研究的方向,保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使课题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展开。

(二)充实课题研究理论

根据开题专家组的意见结合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改革的有关资料,发现原有的教育教学理论需要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强调。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师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不是依赖信息技术,而是把信息技术当做工具使用。

2.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和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

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内容很丰富,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动机理论”。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在多媒体和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已广泛普及,网上的教学资源愈来愈丰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种种优越性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的今天,如果仍坚持奥苏贝尔的上述观点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如上所述,自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Internet应用的迅猛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在西方日渐风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可见奥苏贝尔关于发现式教学的上述论断是完全违背建构主义理论的。建构主义之所以能在九十年代风行,就是因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et)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反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为实际体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应用优越性的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3.数学教育学理论

数学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获得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技能,发展数学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数学心理品质,都是在不断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学生学习数学,一般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所以揭示数学学习的内在规律,也有利于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启示我们,教师的教应从学生的学出发,且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教学的手段和教学方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依据学习的层次精心组织好教材;要重视教学反馈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直接探索和钻研教材。提高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是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条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而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们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动力和基本点。

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点,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强调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加快课题研究的进程

为加强课题研究的进程,确保课题研究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落实了五项措施,开展了九项活动。

五项措施是:

1.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研究才能,提高研究效果。在课题研究的第一年工作中,全体成员参与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分”课题研究工作。参与课题研究的所有教师认真研究课题的《“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研究方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分”实施计划》、《“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分”开题报告》,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研究内容。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

2.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对课题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并根据情况对课题研究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3.制定好课题研究实施计划,按照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组织课题研究工作。

明确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分项目落实。对课题实行项目负责制与研究责任制,采取过程和目标并重的评价机制,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1)有关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理论的研究。以文献法研究为主。负责人:张岭,参与成员有:张新元、叶桂如、陈海波

(2)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整合。以“几何画板”、“flash”“webqust”等为整合平台开展研究。负责人:李庆德,参与成员有:叶桂如、张岭、张新元、陈立文、廖瑾、李庆德、贺明战、陈海波、曾立霞(3)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整合,初步构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在主导——自主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确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双主教学模式”的基本模式,通过“情景导入—点拨探索—讨论协作—联系实际—反思创新”五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负责人:张岭,参与成员有:叶桂如、张岭、张新元、陈立文、廖瑾、李庆德、贺明战、曾立霞。

(4)初步构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学习方式。利用校园网提供的平台,建立数学学科资源网,主页设置子栏目:教师资源、学生资源、主题讨论、问题答疑、问题集锦等栏目。负责人:陈海波,参与成员有:叶桂如、张岭、张新元、陈立文、廖瑾、李庆德、贺明战、曾立霞。

(5)初步构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下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评价。用调查法开展研究。负责人:叶桂如,参与成员有:叶桂如、张岭、张新元。

4.组织课题培训活动,让每个课题组成员掌握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策略、方法等。

5.制做专题网站。把我们的研究情况展示出来,让师生共享。

九项活动是:

1.二00七年六月十五日在醴陵教育局进行了开题论证会,对课题以后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并听取了与会专家的意见,对研究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充实、提高。

2.二00七年九月十二日开展了由张岭老师主持课题组新的一年度工作会议,提出本年度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并汇报了上一年度的工作总结。

3.二00六年十一月九日张岭老师参加了由株洲市教科院组织的“株洲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研修班”的学习。组织学习了株洲市“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管理方法,并请多位专家和领导对我们进行理论的培训。分专题进行学习,分别是:

株洲市教科所副所长丁文平的“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课题形容”、黄怀清秘书长的“教育科研管理”、株洲市政府督学帅常恺的“新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提高了进行课题研究的认识和研究水平。

4.二00八年九月二十五日对今年课题研究的工作召开了课题小组工作会议,对本期工作任务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同时,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对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和规范,为以后结题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二00八年十一月十五日在醴陵教育局进行了中期研究报告会,总结了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中存在的困惑,听取了与会专家的意见。中期研究报告会上,课题组长张岭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介绍了课题组的研究过程,总结了研究经验,谈了个人研究体会。得到与会领导、专家的好评。

6.二00九年十月十七日课题主持人叶桂如参加了株洲市“教育科研课题结题培训”,时间一天。

7.组织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8.每月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一堂教学公开课,并在每次的公开课后,及时进行评价、讨论。并填写《多媒体演示文稿评价表》。在讨论的过程中,让每位教师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从而达到以课题的研究,带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9.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公开网站(校内网)的网址。把我们的研究情况展示出来,让师生共享。让学生填写《网站学习的评价表》。

(四)研究步骤

本研究方案的实施分五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05年9月——2006年5月)。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和实践探索阶段。由主持人叶桂如老师全面负责,张岭老师负责进行初期研究。

(二)确立课题、申报准备阶段(2006年5月--2006年9月)。由主持人叶桂如老师负责,组织材料。

(三)深入研究、实施研究阶段(2006年9月--2008年12月)。本阶段由主持人叶桂如老师主持工作,研究成员具体分工协作。

1.制定好课题研究实施计划,按照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组织课题研究工作。明确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分项目落实。对课题实行项目负责制与研究责任制,

采取过程和目标并重的评价机制,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2.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对课题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并根据情况对研究课题不断改进、完善,收集整理教案,并进行理论研究,创作课题研究方面论文,力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此项工作由张岭老师建立档案,收集资料;论文写作由张新元老师、叶桂如老师、组织研究成员进行具体写作并力争发表或教学论文竞赛活动中获奖。

3.组织课题培训活动,让每个课题组成员掌握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策略、方法等。

(四)整理资料,做好中期评价工作(2007年9月—2008年6月)。具体工作由叶桂如老师负责,张岭老师具体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中期评价报告的撰写。

(五)整理资料,分析材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2009年1月—2009年6月)。全面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收集并分析处理课题研究数据,总结课题成果,形成结题方案。此项工作由叶桂如老师全面负责,由叶桂如、张岭、张新元等全体研究成员参与具体操作。

八、研究结果

通过对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的研究,在认识上得出如下结论:

1.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前提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是一种能够创造巨大学习机会的强有力的工具,而且能够在一种新的层次上强化师——生、生——生、师——师、人——机互动关系,从而有利于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目前在数学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认识到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的重要性,对身边的信息技术掌握不好,担心使用信息技术影响自己的教学节奏,因而有“能不用就不用”的态度。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得不到提高,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对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2.提高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数学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前所未有的。互联网等营造了信息和知识来源多样化的教育与学习环境,各种技术平台为数学的教与学提供了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认知工具,使得学生的学习行为空前的个别化,也促使教师的角色、教学的方式发生改变。但是,信息技术是服务于数学教学的手段,

它不可能改变数学教学过程的性质和规律。这是我们为什么强调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对数学、数学学习与教学的理解是第一位的原因。技术不是万能的,技术应当被负责任地使用,要用得恰当,这是原则。在“整合”中,我们应当讲求实效。应当研究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上的力量。我们将信息技术定位在一种认知工具,技术是学生数学思维的工具,也是教师达成数学教学目标的手段,就象工农业生产中使用高新技术能够提高生产力一样,技术在教与学两方面都会产生强化作用,这就需要我们考虑在利用技术扩大教师的影响作用和利用技术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之间如何寻求平衡。过去搞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形式上扩大了教师的影响作用,但对学生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造成限制,做的许多工作是表面化的,对揭示数学本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没有实质性影响,因而造成偏差。我们应当认真思考“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这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把“整合”作为一种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培养创新精神,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的方式。

3.提高教师和学生使用技术工具的频率是课题正常开展的基石。在高中数学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都感觉课堂上的时间不够用,往往是下课时间到了,但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出现这种现象,除了有教学设计不合理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或学生的技术使用不熟练。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水平。因此,教师的技术培训还要加强,这不能仅靠课题组的集中培训,更实际的办法是学校要有技术培训的计划,这可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或进修结合起来。当然,教师平时的自身学习更为重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爱,在一定程度上胜过他们对每个具体学科的关注。因此,积极为学生创设使用信息技术的环境,提高学生使用技术工具的频率,学生的技术应用水平是可以提高很快的。学生学习使用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放在数学课堂上,应该与信息技术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分阶段落实。

4.通过探索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双主教学模式”的基本模式——“情景导入—点拨探索—讨论协作—联系实际—反思创新”五个环节。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站在解决问题的终极目标上,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为切入口,以认识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为媒介,思维转化为主导,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师的有效启发诱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维,达到轻松、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依据

学生学习的心理品质和学习能力、个体层次差异、数学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学,因而极大的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原来的害怕数学考试,变成了乐于数学学习,并对数学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

5.构建《多媒体演示文稿评价表》、《网站学习的评价表》。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培养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形成了集体研究的良好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6.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高中数学“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实施的关键是:强化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就需要依靠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在这里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是关键。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和我们组织的评估,基本上达到了这些目的。一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奥赛获省、地、市奖励的学生共32人。

7.构建高中数学教学多媒体资源库(课件库、资料库),制做专题网站。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公开网站(校内网)的网址,把我们的研究情况展示出来,让师生共享。

8.在此课题的基础上,成功申报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数学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的研究》。

九、课题研究的社会效益及反响

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1.课题研究成果《高中数学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的学案——新课标》在全校一、二年使用。全书分五册。

2.撰写篇论文,有篇已公开发表,有编获国家, 获省 ,获地。

(1)张岭.高中数学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研究[J].湖南教育(长沙),下旬刊,2009,11.

(2)张岭.高中数学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的理论思考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长沙),教学版,2010,1.

(3)张岭.谈谈高中数学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途径[J].数学教学通讯(重庆),教师版,2009,11.

(4)叶桂如.论文《创造感知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获省一等奖、《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课程教学》获省二等奖,负责的课题“高中数学分层学导式教

学法”在省十五规化课题的评奖中获省二等奖(中学中唯一一个获奖课题)。

3.教学设计、课例、课件在各级获奖。

(1)张岭作品“椭圆的参数方程”获“湖南省第三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优联评’”综合一等奖、“椭圆的参数方程教学设计”获教学设计类一等奖、“椭圆的参数方程课例”获课例类一等奖、“椭圆的参数方程课件”获课件类二等奖,并在总结表彰及优秀作品展示活动大会中作经验介绍专题发言,得到省教育厅、电教馆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和东北师大刘晓中教授的充分肯定。

4.开发《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校内网)。开辟了[动态新闻]、[课题组简介]、[方案]、[计划]、[开题报告]、[活动纪要]、[课题培训]、[论文集]、[学案]、[课件]、[思维方法]、[竞赛圆地]、[学习论坛]等13个栏目。截止2010年5月止,已输入更新数据120多项,约20万字,推介课题成果20多项。网站访问量1万多人次。

5.课题组成员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提高了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如2009年我校数学组被评为省级先进科研单位,叶桂如老师被评为醴陵市数学“学科带头人”,我校“十佳教师”;刘小林老师被评为我校“十佳师德标兵”;张岭老师被评为2009年度株洲市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等。

6.通过课题的研究,带动了醴陵二中各个学科的课程改革,形成具有醴陵二中特色的课题研究模式,从而带动一大批教育科研项目的开发和实际运用,提高我校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社会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7.课题研究在省内、株洲地区产生一定影响,先后有株洲景炎中学、醴陵七中、醴陵八中、攸县三中、攸县一中、隆回一中、慈利二中等来校参观学习。

十、我们的反思

在未来社会中数学与数学教育将对社会及个人的发展起怎样的作用?如何在高技术的支持下改革数学教育,使之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适应?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但是,无论教育技术怎样发展,数学教师都是不可替代的。不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在变化,工作方式在变化。他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教学情景的设计师。他从个体的手工业劳动者变成信息社会教师团队中的一员。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将被更富创造性的劳动所替代。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不是拘

泥于一个知识点、一堂课、或者是一个课件,而是要形成新的教学观。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所以,我们提出了新型课堂教学要以“四化”为特征,即“师生关系民主化、呈现方式情境化、信息传递互动化、教学要素整合化”,以此衡量一节课的效能高低。从根本上讲,就是处理好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与数学课程整体改革的关系。

2.加强教师的理论与信息素养

计算机能给数学教改注入强劲的活力,但计算机技术不是关键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是信息时代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实践呼唤理论,过去多年传统教学形成的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观显然不能圆满地解答现在涌现的许多新问题了,时代需要我们探索和发展数学教育的新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本质在于先进的教育理论。因而,推进学科整合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教师。同时,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自己具备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要使计算机成为教师的真正工具,但并不是要求数学教师自己从头设计自己制作课件。这就要求学校和有关部门要做好培养工作,一方面要不断实现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教师自身素质之间的反差,来震撼教师的心灵,使其产生紧迫感、危机感,从而自觉接受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新理念;另一方面,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运动到培训之中,让培训思想内容与培训方式统一起来。对教师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培训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教师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很好的与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

3.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开始得出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项目,但计算机辅助教学仅是在研究课、评比课中出现得较多,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计算机辅助教学经常性的教学工作中还难于推广。计算机还没有被当作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还远未取得真正的成功。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认识不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数学教育教学特别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科技快速发展在当今数学教学的影响认识不足。认为有无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对教育教学质量没有多大的关系。因此舍不得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上进行投入。

(2)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很不够。由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正是一个大转轨的阶段,教师之间的年龄差异较大,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水平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一些边远农村和山区的教师,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计算机辅助教学。

由于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因此,长期以来,计算机辅助教学仅是在研究课、评比课中出现得较多,而经常性的教学工作还难于推广。计算机还没有被当作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还远未取得真正的成功。

十一、参考文献:

1.陈昌平.有关中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与建设的一些思考[J].数学教学.200.6.

2. 章剑卫、姚灶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1,(8).

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4.余胜泉、陈莉.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4).

5.福建师范大学《数学教育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