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7-18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17-18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17-18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17-18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同步练习题

一、基础练习

1.“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下列集中体现了这一“巨祸”的史实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

2、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

A、黄海大战

B、辽东半岛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平壤战役

3、《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的是( ) A、赔款白银数额巨大B、增开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C、开辟运输新航线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海洋历来是各国争夺的对象,为“开拓万里波涛”日本联合舰队和清朝北洋舰队相遇黄海并发生激战,此役中,为国捐躯的清朝将领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李鸿章

5、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指挥坐舰撞击日舰的是( )

A、邓世昌

B、丁汝昌

C、徐邦道

D、冯子材

6.中英《南京条约》和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都涉及()

①割地②赔款③开放通商口岸④开设工厂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7、1896年的某天,苏州的一家日本工厂内机器轰鸣……这种情景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8、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曾对将士说:“设有不测,誓与日舰同沉!”这一不畏牺牲的誓言最终践行于( )

A.鸦片战争

B.百团大战

C.黄海大战

D.解放战争

9、中英《南京条约》和中日《马关条约》的相似点是( )

①都规定了割地②都有赔款③都规定了帝国主义有华设厂④都规定了开放通商口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扬厉,备极一时之盛。

——《藏园群书题记》

材料二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尘闻偶记》

(1)根据材料一判断慈禧太后的“六旬万寿庆典”在哪一年? 就在国内歌舞升平的时候,哪个国家正把魔爪伸向中国?

(2)材料二中的“三军败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割地”又使中国痛失哪些领土? (3)三军败绩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C

2、C

3、D

4、C

5、A

6、C

7、C

8、C

9、D

10.(1)时间:1894年。国家:日本。

(2)事件: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领土:台湾、澎湖列岛。(3)条约:《马关条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优秀教案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过程方法综合 理解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讨论 分析《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 情感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02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思想 意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

丑条约》《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义和团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小结、过渡:导言框的歌谣就是当年民众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他们便拼凑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请大家阅读新课,记住课题和标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20页本目的内容,并在《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中,用笔描出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可在原线旁另画一条平行线条) 指导学生联系地7页图文,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

部编版历史8年级上册教案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视频——《七子之歌·台湾》朗诵)“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在近代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背景 1.教师提问: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现状) 2.材料引入: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开始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邢德彦《民国风云史》

3.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国际形势) 提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二)战争经过 1.阅读图片: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1894年9月,平壤战役;黄海大战;日军分水陆两路入侵中国;旅顺大屠杀;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壮烈(感受爱国官兵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师提问:结合教材,让学生谈感想。 提示:日军残忍如禽兽,清朝腐败无能,人民生灵涂炭;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目标导学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中日在马关春帆楼签订条约的情况 1.学生归纳思考:根据《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分析其危害。 的危害。(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强调:《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目标导学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材料展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割世界的潮流 英国加紧夺取殖民地是在1860——1880年这个时期,并且在19世纪最后20年还在大量地夺取。法德两国加紧夺取殖民地也正是在这20年间。现在我们看到,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 2.教师讲述:19世纪末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们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要求在世界范围内瓜分殖民地。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知识重组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和深化时期。中国处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更替阶段。 影响 影响 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封建君 国近代化的影响,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想化、生活现代化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综合必修一、二、三的知识。

是资本输出并不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才出现,资本输出在鸦片战争后就出现了。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期都是社会生活剧烈变革的时期,进步人士一般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倡新的生活方式,比如,“断发易服”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误区警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戊戌变法,农民阶级兴起了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兴起了辛亥革命,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侵略,但在这一期间日本、美国加紧对华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和美国不但没有放松对华侵略,相反,它们趁机加强了对华侵略,尤其是日本。 3.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绝对否定儒家思想,不是一个科学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时间考点试题在线 2010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模拟预测5 2011 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 俗的影响 例题1 1.辛亥革命的影响 (2011·广东文综,16)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俗的影响。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这映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两项;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项。故本题选A项。 答案:A 备考指南辛亥革命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几乎每年都有考题。命题方向主要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情境,多角度分析评价辛亥革命。复习备考时,要重视分析资产阶级探索的表现、特点及影响;还要注意与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分析比较。 深化提升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5课 练习题及答案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1898年和山东。 2、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是1900年6月。 5、发动八国联军战争的国家有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6、1900年6月八国联军的的统帅是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 7、在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时,义和团与侵略军交战的地点是廊坊。 8、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时间是1900年8月中旬。 9、1900年9月就任八国联军统帅的是德国将领瓦德西。 10、《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01年。 1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是签订了《辛丑条约》。 12、在《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证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3、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 14、在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 15、在《辛丑条约》中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的铁路沿线是从北京到山海关。 16、在《辛丑条约》中划定使馆界的地方是北京东交民巷。 1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历史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18、在《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9、义和团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0、义和团奋勇抵抗,迫使八国联军狼狈逃回天津,取得大捷的地点是廊坊。 21、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同慈禧太后一起仓皇出逃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 2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奥国是指奥匈帝国。 23、侵华的八国联军中,欧洲国家有五个。 24、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25、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26、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条约是《辛丑条约》。 27、中国近代史的起止年代是1840年—1949年。 28、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皇帝是道光帝。 29、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依靠的主要物品是鸦片。 30、最早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31、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舰队沿海北上的主要原因是清军在福建以北防务空虚。 32、清政府与西方侵略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民开始于太平天国运动。 33、在《南京条约》内容中最能反映英国侵略者本质意图的是开放通商口岸和协定关税。 34、《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上最根本的不同是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7课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 (1)背景:①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②国际:美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积极扶蒋反共. (2)目的: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进一步赢得时间,欺骗人民②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时间: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4)结果: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5)影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2.全面内战: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防御: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等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3)战略进攻: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大别山根据地的开辟,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1.三大战役: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辽沈战役首先攻占、起到关门打狗作用的地方:锦州 3.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战役:淮海战役 4.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是:傅作义 5..三大战役的意义: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渡江战役: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渡江命令。

结果:4月23日,解放南京 作用: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7.胜利原因:中共中央正确的战略部署;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状元实业家:张謇 (1)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2)创办的企业:大生纱厂等。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发展阶段:①洋务运动到清末:萌芽②“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 (2)原因: 内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外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一战”后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卷土重来,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3.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4.发展特点:①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②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③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④发展短暂而且艰难曲折 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交通的出现:火车、轮船的传入 2.近代通讯的出现: 有线电报、电话。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3.文化生活的变迁: (1)照相、电影传入 (2)报纸出现:最著名的报纸是1872年创办的《申报》 (3)印刷出版机构出现: 著名印刷机构:上海商务印书馆 (4)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考点同步解读 1.《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比较 不同之处: (1)两个条约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规定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但后者割地面积扩大,赔款数目增多,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2)前者规定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便利了英国对中国倾销商品;后者提出新的与前者不同的侵略要求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原因分析: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对外扩张以扩大市场、掠夺原料为目的;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为目的。说明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2.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1)两者总体时代背景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但前者处于当时中国门户刚被打开,后者处于民族危机加深,面临瓜分危机。 (2)两者阶级属性相同,但运动的倾向性不同,前者处于外来侵略初期,更多地表现为反封建,而后者处于民族矛盾尖锐时期,更多地表现为反侵略。 (3)由于矛头所向各异,导致措施、口号、过程的差异。前者由于吸收外来宗教,并作为口号,更多地表现为接受外来文化,如男女平等,教徒都是兄弟姐妹,

特别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还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在斗争中,有统一的领导、组织和纲领;后者“扶清灭洋”,对清政府认识不充分,带有笼统的排外,并曾被清政府利用,在斗争没有统一的组织、纲领。 (4)两者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前者成为亚洲革命风暴的高潮之一,后者是亚洲觉醒的前奏。 核心素养聚焦 1.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2.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3.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5.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2019高考历史专题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含答案和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侮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其目的都是救亡图存 2.某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 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 5.对下图中统计数据变化轨迹的分析,与1895—1911年中国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的是()

A.甲午战争失败,引发赴日留洋高潮迭起 B.列强侵华加剧,商品倾销让位资本输出 C.政府放宽政策,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D.社会思潮更新,爱国救亡运动此消彼长 6.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下图是民国初年出现的漫画《亡清退位之现象》。拍子下的蚊子是“袁”,蛛丝下面挂着的蜘蛛是“滚”。此幅漫画的寓意是() A.颂扬袁世凯推翻清王朝的功劳 B.袁世凯促成了民主共和的实现 C.希望推翻袁世凯以实现真共和 D.鼓励袁世凯彻底推翻清朝统治 7.李大钊认为,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他主要强调义和团运动() A.是一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B.具有旧式小生产者的保守性 C.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障碍 D.坚持“扶清灭洋”的方针 8.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民 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9.(2017课标全国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10.据统计,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 20 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企业,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材料主要表明() A.民族企业在前行中仍有不足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方案一(普通校)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2.过程与方法 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已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际地位下降,同时也标志外国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则表现了清政府对于外国列强对中国利益攫取要求的迎合,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这两个条约内容和危害的理解,认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中国需要政治制度的变革有重要意义。 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和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 第一目“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要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②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③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要点: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②八国联军侵华过程;③八国联军侵华罪行。第三目“《辛丑条约》的签订”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精品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教师展示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并让学生谈感想。 清国 朝鲜 日本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学习目标】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知识梳理】 一、三大战役 二、渡江战役:1949年4月,和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渡江作战。23日,。意义:标志着。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当人们站在长春市内公园的解放碑前,不禁会想到1948年使长春获得解放的那场战役,它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解放战争期间,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3、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4、电影《大决战》有三部,按战役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三部应是() ①《辽沈战役》篇 ②《平津战役》篇 ③《淮海战役》篇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5、1949年初,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7、解放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首诗反映的战役是

高中历史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必修2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基础知识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原因;中日黄海大战;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 二、能力要求 1、甲午战争是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 2、国力弱、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中国近代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才不会挨打。 3、《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引发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好!请看这幅历史图片,它记录了一段历史,一段令所有中国人永远不会忘掉的记忆。一百多年前,爱国官兵慷慨激昂誓死捍卫中华海疆,腐败清廷惧敌媚外横遭列强侮辱欺凌。今天我们就要重新剥开这已凝结了百余年的伤痛,回顾这场民族的灾难与屈辱。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它的爆发绝非偶然,是当时各种国际因素促成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加紧瓜分世界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众所周知: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垄断组织的产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此期间资本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极其尖锐,正是在帝国主义加紧瓜分世界的大背景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了。 1、日本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 我们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由于改革很不彻底,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上为了转移国内人民斗争的视线,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扩张,企图从中寻找出路。为此日本统治者精心炮制了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加紧扩充军事力量,多方面搜集刺探中国的军事机密做好了发动战争的一切准备。大家下去搜集一下日本大陆政策的相关内容就会发现大陆政策是相当宏伟的。以上情况充分说明中日战争已不可避免,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 面对日本扩张的动向,西方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表现出了默许和纵容的态度,这就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2、西方列强的默许和纵容有利的国际条件 就在日本做好了发动战争的一切准备,国际条件又十分有利的情况下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这则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3、朝鲜的东学党起义契机 1894年朝鲜的东学党起义爆发后,日本一步步将清政府引入自己预设的战争陷阱,蓄意挑起争端。 面对日本政府的磨刀霍霍,清政府内部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和北洋大臣李鸿章却力主避战求和,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导致中日战争尚未爆发中国已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4、清政府的妥协退让丧失先机 二、经过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但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在这以前的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创办的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已全军覆没,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从而标志着其破产。 二、从政治上来看,《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进程,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确立。 三、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到进一步瓦解的作用。再加上清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都对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随着自己力量的壮大,在19世

纪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从国际上来看,中国战败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从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汗潮。使中国面临空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 五、从军事上来看,清政府为挽救危机,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1895年,清政府鉴于湘军和淮军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先后派胡和袁世凯到天津小站采用西洋方式编练新军,即后来的北洋新军,这支军队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也是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的军事基础。 六、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表现有三:一是促使了维新运动的兴起。《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后,正在北京会试的康有为联合各省的举人1300多名联合进行了有名的公车上书,把改良主义思潮推到具有实际意义的政治运动阶段。在以光绪皇帝为首的一部分封建贵族的支持下,掀起了变法运动。二是各地民众进行反抗斗争,表现为对侵略的愤慨和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自卫本能。如甲午战争中及战后山东就遭受列强侵略特别严重,首先在山东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台湾人民从台湾被割以后就进行了连绵不断的反割台斗争,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仿照美国样式建立起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来摆脱民族危机,振兴中华。四、从1901年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也推行“新政”来维护统治 原因:依靠战争来争夺在华利益,扩大市场,保证日本国内的资源供应。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潍坊一中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甲午战争以后 ①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②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中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④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B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甲午战争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施君主立宪制政体,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③④两项的表述正确;甲午战争后,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得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的阶段,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故第②项的表述正确;第①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早于题目中的时间“甲午战争”,故排除。本题应选B 项。 2.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 “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C 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比以前显著增加,说明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C正确;“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不能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排除AD;B表述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故选C。 3.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 “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B A.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失败中国国际地位迅速下降,清朝政府放弃了天朝上国的思想.B.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对主权的认识也更加深刻.C.材料只能反映甲午战争对当时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体现不出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D.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前就有了.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第1页/共6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课标要求】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战争中的重要战役,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基础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理解《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相关图片,播放相关录像片断以及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初步培养历史感知和历史想象能力,培养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养成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历史学习“三镜法”来分层次、有梯度地探究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去感知和体验,通过讨论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法学法】“三镜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由当前世人关注的钓鱼岛问题,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主题一国之难 主题二国之魂 主题三国之耻 主题四国之思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用望远镜整体纵观甲午中日战争 ●主题一国之难——甲午中日战争 1.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战争的一般方法。 2.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3. 学生自学《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说出战争中主要的战役。(多媒体演示战争的简单经过) 4. 学生自学说出战争的结局。 二、用显微镜聚焦甲午中日战争的重要节点 ●主题二国之魂——邓世昌血染黄海 1.播放《甲午风云》片段。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七、教学程序设计 【导入新课】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外扩张的步伐,瓜分中国是迟早的事情。与此相反的是,中国在自强和复兴方面却进展甚小。同治短暂的中兴之后,清王朝国势江河日下。外国列强利用中国的衰弱,在边疆地区和朝贡国进行蚕食,比如我们熟知的1871年-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1871年-1881年俄国侵占伊犁,以及1884年-1885法国发动的争夺中国朝贡国安南的中法战争。其后更是对中国的心脏地带发动了正面攻势。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看一看这段历史是怎样的,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课件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讲授新课】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这节课先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我们知道,19世纪末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充分实现了现代化,清政府经过洋务运动现代化也有一定成就。可以说,1894年开始的甲午中日战争实际上是两个从事现代化20多年的国家间进行的一场重大较量。这场战争是在何种背景下爆发,这场较量结局怎样呢?通过这个子母的学习就会明白。 接下来就先从战争参与的主体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这是我们这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战争背景) 日本:制定大陆政策,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提问一:(教师):首先看一下这场战争的发动者日本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大家先浏览下导言部分,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略 (教师):制定大陆政策,侵略中国蓄谋已久。从导言可以看出早在1855年吉田松阴就有了侵略中国的构想,1887年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意图分割中国对不对?这说明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展示课件) 实际上日本明治维新后制定了一个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大陆政策。1855年吉田松阴侵略中国的构想,对他的弟子后来的日本政要伊藤博文、山县有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是这场改革不彻底,日本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这使得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有着极强的军事侵略性。另一方面,日本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其三,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很贫困,导致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基于以上原因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侵略扩张,获取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地、转嫁危机。大臣田中义一就构造了大陆政策的蓝图(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意图分割中国。这是日本最高层次文件,其内容和观点具有权威性。在这份文件里面还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所以说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的。 在大陆政策的指导下,日本沿着军事化的方向迅速发展,把扩充军备作为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日本政府在甲午战争之前的几年间连续8次修订和实施《扩充军备案》。为了补充军费的不足,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内阁总理伊藤博文利用天皇赐款的机会,多方鼓动,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海防捐款的热潮,一年之间民间捐款多达200多万元。这些做法不仅增加了军费,也表达了最高统治集团的决心和气度,对全国的民心士气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清政府是个怎样的情况呢?以财政紧张为由,消弱预算,1888年开始停止进购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弹药军费。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第8讲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探索

1.沉重的民族危机 (1)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2.中国人民的抗争 (1)戊戌变法: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2)义和团运动: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屡遭挫折。 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初步发展 (1)背景: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短暂春天” (1)背景: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3)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近代前期的四大社会思潮 1.维新变法思想 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八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提升卷

专题八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 提升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云南昆明高三质检]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这一政策( ) A.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B.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 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 2.[2018·安徽宣城高三二调]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 )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 3.[2018·浙江绿色评价联盟高三一模]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某时期的北京城:“在德国军队驻扎的区域里,商店更名为‘德昌’‘德兴’‘德隆’的,比比皆是。”这一时期( ) A.洋务运动正值高潮B.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C.清廷沦为列强工具D.商人开始实业救国 4.[2018·江西南昌高三二模]1906年,袁世凯尖锐批评担忧地方自治搞不起来的观点时说“自治制度较立宪政体尤为重要……民智虽甚幼稚,然不引其端,则亦终无大开之日;不行投票公举,则何以别于向来之村正?不限制投票权与被选权,何以屏从前把持武断之习?”袁世凯此观点的真实意图是( ) A.倡导民主意识B.扩大自身权力 C.反对政府改革D.打压革命运动 5.[2018·四川雅安高三二诊]1910年12月清政府颁布《大清新刑律》,它以“折中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犹豫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取消因“官秩”“良贼”“服制”而刑的适应上所形成的差别。据此可知,新刑律( ) A.固守了中国文化传统B.照搬了西方模式 C.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D.巩固了清朝统治 6.[2018·湖南衡阳市高三联考]1912年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